文学素养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15 15:24: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学素养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学素养知识

篇1

二、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强化自身能力

篇2

一、现阶段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概况

(一)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足

现阶段,我国在设计高校课程体系时,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足,此现象在学分和课程设计方面体现出来。部分高校没有制定具体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将其与人文素质的课程进行调剂与补充,与专业课的重视程度差距较大,使其逐步边缘化。在课程和师资配置方面的投入不足,没有完善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具有明显的教学随意性;部分高校尽管开设人文教育课程,但缺乏完善的整体规划、培训方式和培训目标,没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学生只是被动、机械的学习,没有达到教学效果。面对上述问题,高校要研究出推动学生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和新措施。

(二)校园文化没有结合人文素质教育

就当代大学生来说,多层次、多种类的校园文化实践与课程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其延伸了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大学生很多的课余时间用于上网,部分学生甚至沉溺到网络,但很多人没有利用网络来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在此背景和环境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特别必要的。就现在出现于校园文化中的问题,很多高校没有进行整体和特色设计,部分高校片面的理解校园文化建设,认为开展活动、增强人文景观就足够了,造成特别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大学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力军,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体现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二、高校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作用

(一)文学艺术对于透视心灵的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尽管属于虚构的“真实”,但此“真实”是浓缩和提练历史与生活,所以体现出传神凝练、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更加深入地触动人们的灵魂,更加广泛地传递真理,使其更加具有哲学的意味。高校大学生既要拥有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文明修养,也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康德所指出“能够征服精神的两种事物,人们越是深入的思索,越感觉敬畏和赞叹,此事物是心灵的法则与头上的星空。”而现阶段此方面却让人担忧不已。当道德准绳和心灵法则被忽略时,人文素质培养就是一纸空谈。因此,文学艺术在透视心灵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教育对于传承文化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出较强的审美性质,以有趣生动的形象培养学生,是进行人文精神和先进文化教育的好方式。文学艺术因为其形象更生动、直观,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出教育的作用。通过审美和艺术修养,转化世俗、引导人们,建立起人人都尊重人性、崇尚文明的社会。文化修养高的人,是知书达理、善于审美、超越世俗功利的人。而目前,传统的流失直接造精神的匮乏。文学作品是弥补缺失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运用其生动的形象揭示真理、抒感、再现生活,让人们在文字中体验并提高审美,体现出文学所具有的审美教育作用。

三、高校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设置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以课堂教育为重点,科学的安排课程是提高课堂教育水平的关健。借助有趣生动的形象培养学生,是推广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的优秀方式。文人素质教学中以通识教学为重要载体,兼顾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在通识教育中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让大学生在课程选择方面不但能体现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与必须性,也要拥有灵活性与机动性。既要在艺术类、语文课上提高人文教育理念,也要增加古代汉语、修养与文化、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学、经典著作、经典文献等课程。设置课程要以实际为切入点,以学生专业为核心,根据高校的特点及具体情况,明确课程学习的时间与学习种类,让专业课和文化素质课形成互补与互动。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要选择不同的形式,如情境教学等,围绕着学生开展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在互动中让师生产生共鸣,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实践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提高学生文人素质的重要方式。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周围的环境使其拥有生动的思想,是资源丰富的宝库,教师要成为营造教育环境的人。”高校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造成影响,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都要建立起与时代同步、以人为本,具有优雅格调的文化环境,逐步增强学生审美情趣。借助诗社、文学社等活动以及进行征文比赛、人文讲坛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社团活动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方式通常具有更加鲜明、持久的作用。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能够强化教育目的、突出校园氛围,建立校园文化对于塑造性情、培育情怀、陶冶情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推动高校人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的融合,建立起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是妥善解决大学生缺少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本文提出文学教育在透视心灵、传承文化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但目前高校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通过科学设置课程、重视实践活动等策略来解决问题,完善人文素质教育。高校要逐步树立起综合素质教育的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品位,将他们培养成为有境界、有道德、有志向、有理想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1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高校师范是培养教师的基地,而教师的个人修养会影响着无数的学生,因此师范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比其他专业院校的学生要求更加严格,其他专业的素质教育影响的是个人,而师范生的素质影响的是多数人。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包含一般道德和职业道德。一般道德是指在生活中,要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在个人修养上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工作认真,生活勤劳节俭,在家中孝敬父母,在工作中与人为善,团结他人,能够诚信谦让,大公无私,尊重他人。职业道德要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影响和引导学生成为诚实,正直的人,在工作中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出身或者智力因素来歧视他们。在言传的同时,更要用身教来引导。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身体素质要做到勤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使身体健康,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要远离不良的生活习惯,像抽烟喝酒,彻夜上网或者打麻将,这样不仅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也违反了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多与人沟通,具备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会因为生活挫折就一蹶不振,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业务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专业知识是自己所从事的教学专业的知识,这些知识仅仅依靠学校学习的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才能做到“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要准备一桶水”这样的境界;教学技能是教学的技术和方式,技能没有统一的模式,全靠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创造相应的方式,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意识。文化素质是教师的文化修养,教师在掌握自己专业的同时,还要掌握相应的跨科知识,像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这些知识涉及每一门学科,在当前网络化高度发展的时代,还要掌握熟练的信息化知识,这样才能满足教学需要。

2师范生的人文素质结构和素质教育的意义

2.1师范生的人文素质结构

师范生的人文素质结构主要由人文知识、道德品质、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和心理教育组成。人文知识包括哲学,中国文学史,中外历史、地理、文明史、科技史和伦理学,除了这些必修科目外,还要学量课外知识,这样才能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道德品质包括传统道德和职业道德,传统道德包括我国的儒家思想,尊敬长辈,爱护他人,诚实守信,具有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等。职业道德是指在工作中要善待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人格力量来影响学生,将学生培养成有礼貌,讲诚信,有高度责任的高尚人才。审美教育包括广义的审美和狭义的审美,广义的审美教育是指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狭义的审美是指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在生活中发现美。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对艺术方面的学习,像通过美术、音乐、戏剧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来增加生活情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心理教育是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来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掌握了心理学知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也可以通过心理学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矛盾,帮助有心理隐患的学生解除烦恼。心理教育是培养人格教育的重要环节,完美人格不仅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和丰富的学识,还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才能勇敢面对。

2.2师范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掌握,是具备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而高素质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因此在培养师范人才的同时,要将高素质放在首位,让这些教师用自己的素质去教育和影响下一代这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对于教师而言,具备多种人文知识,看问题就是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避免单一化。教师的工作和其他专业不同,面对的是具有思想的学生,这也是因材施教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今后的从业者,将和上世纪的人才要求大不相同。上世纪培养人才是单一化,掌握一项技能后,可以依靠这种技能生活一辈子。但新世纪这样的方式和社会发展不相符,在学校学到的技能,很可能在人到中年就失去了效用,这就需要每个人都要掌握综合性知识,才能在生活中不断学习新的技术。而综合性知识需要长期积累,这就要不同阶段的教育长期进行综合性知识渗透。能做这项工作的只有中小学教师,因而教师自身具备综合型人文知识就至关重要。

3师范语文教育与师范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3.1语文中的人文素质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不仅因为它是母语的载体,还因为语文具有综合性。在语文教学中,涉及到人文、历史、自然科学、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还有关于艺术方面的知识,如诗歌、戏剧、美术等,更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语文中的人文知识和专业的历史、心理学不同,语文中的这些学科知识大多蕴含在文学作品中,通过阅读来体会,具有“寓教于乐”的效果,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故事情节,比直接陈述更加让人容易接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习人文知识,通常更容易理解。像勇敢面对挫折,如果要阐述这个道理,就会显得晦涩难懂,但在语文中,通过诗词,散文的体现,让人感受到这种精神境界。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赤壁之战的追思,抒发了对周瑜的敬仰。再联系到苏轼的生平,他有周瑜的才华,但一生蹉跎,到老也无所建树。造成这种境遇,并不是苏轼的过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最后,那句“一樽还酹江月”既表现了他的无奈,也表现了他的豁达。就这样一首词,不到一百字,却和历史、政治、心理学文学都有关联。这就是语文的综合性特征。道德教育作为单独的科目,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做到有气节,有民族情怀,从专业层面上很难达到。但从语文中的文学作品中却能将这些思想渗透到学生心灵中。像儒家经典中的的《论语》、《孟子》通过一些小故事说明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一些文学作品中,通过诗歌、小说歌颂了气节、责任感的可贵。心理学也是这样,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的,比直接传授的印象更深。像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通过稳重例举的古人事迹,充分诠释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这些世纪不仅给了司马迁力量,也给无数生活在困境中的人带来了希望。这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强的重要依据。

3.2师范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的方式

利用语文教学来培养师范生的人文素质,主要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写作中来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知识讲解分析给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阅读方式是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反映人物情感,以及一些创作方式来突出故事情节和蕴含的道理。掌握了阅读方式,就可以方便学生自己阅读。课外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补充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还可以涉猎到其他人文知识,像中外文学作品,中外历史,这些在课堂学到的都是有限的一部分,大多数需要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来完善。比如文学作品中的名著阅读,课文中只能选择一个章节,完整的作品还需要课外阅读。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体现,写作需要将平时学过的语文知识投入到运用中,也是学生性格、爱好的重要体现,每个人在写作中都要反映自己的人格特征。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写作来了解学生的性格、心理活动,可以针对性地对这些不足做出补充。教师在写作方面,要让学生放开手脚,写真事,说真话,这样才能发现学生真实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写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能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道德观念。除了要求讲真话,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无论是写自己身边的事,还是写想象力丰富的诗歌或者小说,都要用到各种人文知识,像历史知识,地理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这样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去学习这些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写作,教师要在评论方面给予真诚地鼓励和帮助,在评语方面要真诚地和学生交流,鼓励他们抒发真实的感情,摒弃大话套话,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只有个性鲜明的人,才能成为有担当的教师。

参考文献:

[1]丁钢,李梅.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4(11).

篇4

一、博闻强记,重视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独特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理解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多听、多阅读。

课内外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老师若不敢放手让学生海量阅读,其目光是浅见的,思想是错误的。语感其实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忽视大量阅读,语文水平或者语感水平是很难提高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文学名著、优秀古诗文等经典作品,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这是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感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一目十行的速读,得意忘言,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阅览过程,“有会意”则是对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所以,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主体的直觉思维。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转益多师,能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为积累而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精读、品读、赏读、复读等,还应养成作笔记的习惯。

二、讲求方法,强化训练

学以致用,在语言学习中必须加强语言训练,使学生通过?科学规范的练习将语言知识、规律内化以形成语言直觉,形成较强的语感。训,指教师的训导与启迪;练,是学生的练习与运用语言的实践。训练是在教师正确指导下的科学练习,反映着师生之间的双向关系,且具有互为促进,教学相长的功效。

语文学习中更主要的是依靠主体的心理因素和对语言的敏锐的直觉感受。是使作者与读者、说者与听者,通过语言文字以沟通、构筑“同见”、“同感”,形成语感。因而,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比如,经常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是强化训练,形成语感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唤醒联想的翅膀,诱感的生成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即所谓的“文以载道,道以承文”。作者若能传达出读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每有阅读,眼前能尽可能跃动出一幅与文本信息相关的画面。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将“鼓点”喻为“骤雨”;“流苏”喻为“旋风”;“蹦跳的脚步”喻为“乱蛙”;“闪射的瞳仁”喻为“火花”;“强健的风姿”喻为“斗虎”。作者用层出不穷的排比和比喻,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鲁迅的《社戏》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喻为“铁的兽脊”,把“航船”喻为“大白鱼”。他们传神的描绘都借助于由想象、联想引发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阅读理解中,更是离不了想象与联想。如阅读安徒生的《丑小鸭》“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时,就应联想到: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着目标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直觉思维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这一过程还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过程,使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四、生活补充,引发语感

篇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18-02

一、高职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表现

(一)语文知识获取兴趣不大。由于硬式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只重视学习成绩,并不能很好的调动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有些学生甚至只注重数学成绩的加强,认为只要上课简单的听讲就可以语文考试万事大吉,这些都制约了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兴趣,不利于语文知识素养的提升。其次,学生由于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只是对课程要求的内容进行硬性掌握,在语文素养这个更高层次上似乎相差甚远,对课外文学涉猎过于狭小,严重缺失文化熏陶。没有好的阅读兴趣,学生在高职语文课堂中就显得过于被动,课堂气氛过于压抑。

(二)高职学生认为高职语文教育收获一般。调查显示,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高职语文教育对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影响不大,都认为在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是巅峰阶段。其实,我们细细分析,不妨发现,在当前高职学校中,虽然学校在教育方面有一定的成就和贡献,但是其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理念都是传统的内容,并不能够对当前随着社会潮流而发展的学生有更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们都定性的认为高职语文知识收获甚少,因此渐渐地就不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总结,不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而做出相应的对策。此外,尽管学生自身认识不够,但是由于当前高校语文管理不够严明,仅仅拿考试作为衡量的标准也使得学生语文素养在不断的缺失。

(三)语文知识的获取主要是网络。随着当前网络、多媒体数据的普及化,学生们都开始通过使用网络来进行课外阅读,高校图书馆的学生也日渐减少。尽管仍旧有一部分学生到图书馆借阅书籍,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一般借阅字典、专业类书籍较多,像一些历史、哲学等书籍借阅率过于低下。网络阅读当前充斥着学生的空间,严重的改变着传统的知识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此外,在高职语文课堂上,学生们可能对枯燥的语文知识缺乏兴趣,但是面对着网络教学所给予的丰富的见识,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知识,从被动转为主动。因此,学生们长期依赖于网络学习语文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四)认为语文知识与专业、就业关系不大。目前,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学习语文知识对于就业作用不大。其中,认为语文学习对将来职业有帮助的占到15.3%,认为帮助相对较小的占到45%,认为能够提升个人自身的能力的占到53%。从这一组数据能够得出这一结果,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语文仅仅对于其个人自身的能力有关,对日后的就业关系不大。这就导致了在今天这个就业压力过大的社会中,追求与就业关系层面近的知识,而忽略那些不易就业的东西这种倾向更加强烈。

(五)高职学生语文能力一般。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上课听课中显得不是那么的专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并且,学生听说能力都不太突出,学生自身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缺陷,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就可以很好的认识到这一方面的不足。学生尽管已经是高职阶段,但是独立写作的能力仍旧缺乏,不能够很好地进行随笔、散文写作,甚至有了困惑都不进行询问了解,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在不断地缺失,不利于其素质的培养。

(六)高职学生对语文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多数学生在对待语文能力的重要性认识时,都显得过于偏低。并且,学生对于自身语文知识能力的批判性思维也不是很高,他们认为掌握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是无关乎重要的,只要能够考试好,有一份高大上的工作,这就是标准和准则。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造成这种现象的结果主要是由于学生功利主义的加强,以及学生对自己能力的限定,目光短浅,认为继续学习的意义都不大。此外,我们能够看到,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所产生态度不端正也是原因之一。

二、高职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意义

(一)增加知识的储备。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理解到,加快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有一个大的提高。语文素养其中包含了一个大的方面。语文包括了一个民族从古至今的一切的文字以及口口相传的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想真正穷尽中华文化,那肯定是做不到的。增加知识储备的方式和途径很广泛。日常的交流、看书、读报等等都是增加文化素养的方式。语文素养提升,同时可以增加学生知识的储备。

篇6

着眼于我们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前景,他们多数学生都将直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随着当前拜金主义风气的盛行,对于学生的负面影响也自然是日趋严重,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对此感到忧心忡忡。在校期间的语文教学课堂上,笔者主张,我们当强化种种措施,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加大力度,下大力气,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世纪建设人才奠基。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建议,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突出文化需求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编写中,往往更多地针对了普通高校的语文特点与学生特征,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积极面对,主动变革,在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首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突出文化需求,给学生以大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深化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给我们的学生品行诸如一支强心剂。譬如,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就要在口语交际,自然文化、革命文化、人文景观、东西方文化差异等方面加以注重,不但要通过种种具体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来进行,还要通过具体书写这方面内容的文章来加以影响和渗透,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增长,也有益于我们高职院校高效课堂的构建。另外,像酒店管理专业,我们就需要在饮食文化、交际文化、不同阶层的心理与需求等方面的内容加以渗透,同样需要实践活动与文本引领来加以实施。

二、突出大学语文课教法的人文特色

1、搜集信息,布置预习。俗语讲,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了不教,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就要在加强学生预习方面下更大的功夫。让学生预习并不仅仅是放开学生不管,我们更要在目标制定、学法指导、主题提炼、练习设计等课堂环节倾注更多的心血,不仅仅达到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的目的,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主动与自然中升华语文素养。

2、开展专题讲座。在讲座的内容方面,我们可以讲解与文学有关的,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内容,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之根,需要我们青年主力军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们也可以讲解与专业有关的知识,这样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趋向和事业发展有着莫大的帮助作用。总之要结合具体学情,具体差距,采取种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在讲座主讲人方面,我们可以请有关方面的专家,也可以是学校德高望重的教学翘楚与前辈,他们对于讲座内容的抉择与选取更有针对性。当然了,最好还要穿插一定比例的学生讲座,一方面给大家一个榜样的力量,另一方面对于主讲学生绝对是一辈子难得的一份财富,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可能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3、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一方面,我们要引进相关的硬件设备,譬如多媒体电教设备,它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延伸教师的视角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另外,随着网络的盛行,基本上每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电脑,如果我们教师不加以科学利用,让学生在游戏与聊天中走向歧途,其中也有我们教师的一份责任,语文教学中,我们合理利用网络进行讨论、联系、活动,肯定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引领学生的网络观念。其次,我们一定要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构建方面走在时代的前列,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改变,到合作教学、情境创设、探究活动、建构主义理论的实施等方面,我们都要努力学习,极力践行,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吹来清新的风。

三、改进教学方式

目前,一般大学语文教师大都停留在“课本、粉笔、黑板加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的层面上,这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口耳相传”的传统教学,既不能调动学生兴趣,又没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高职生不像高三或高四生那样文静、勤奋,做专职的“秘书”,他们对语文有共同期望:语文课不能光停留在课堂上的“说教”,要从“课堂”走向“实践”,希望课堂活起来。因此为调动兴趣和保证文化知识的拓展、视野的扩大情感的熏陶和升华。除了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外,灵活多变,注重参与的朗诵、演讲、辩论、口语训练、情景剧表演等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显得非常必要。当然,校方能加大投资丰富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就更好了。

总之,无论是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还是以后参加工作后的事业发展,语文知识都将对他们产生终生性的影响,我们需要在强化学生的人文性方面大力改革,积极前进,走出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52-01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认为本专业素养是指教师应该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能整体分析把握教材,在课堂中能有较强的文学修养,普通话标准,语言亲切,课堂指导有效,评价语言丰富,具有丰富的语感和情感.。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一、自我更新,在更新中重树知识新素养

未来的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这样的角色要求促使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那么如何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呢?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其次还应该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必然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教师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有益于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要提高文学素养,要拓宽文化视野,还得听从鲁迅教导“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杂采众家”,多看“闲书”,除了经典名著外,语文老师还应该读精的、新的、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凡是学生应该读的、适合学生读的、学生喜欢读的,教师都必须读。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 “厚积而薄发”。

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重构新的知识与方法

在上完每节课后,我们要对照新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上是不是我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是否是被动的听众?教师是否过分地对课文进行推敲与分析,枯燥地讲解?是否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里心态开放,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释放?是否采取学生感兴趣的上课方式?经过认真思考,我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不同的课文我采取不同的教法:如上诗歌单元,我组织演讲比赛,学生可以更深的体会文章的感情;如上戏剧单元,我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更深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如上探索自然单元,我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调查,然后撰写小论文,并且进行评比,好的替他们投到报社、相关杂志等。

慢慢的学生都喜欢上了语文课,课堂上发言也非常的踊跃。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反思型教师追求的教学是完美的教学,而对完美的教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只要我们善于面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总会有所收益,总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的。

三、同伴合作,在合作研究与探索中提高自己

面对新课改,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也离不开同伴的合作。我校同年级教师或语文组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研究交流,已蔚然成风。遇到班上的管理问题、课前的教学设计、板书、疑难都能互相商量。问题的发现、成功的尝试、失败的苦恼、有趣的课堂实录都是我们交流的话题。

如果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们就着手研究与探索,先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和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反思与讨论,以求更有效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捕捉真情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我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学会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把丰富多彩的事物记下来。如:日出日落、月缺月圆、花开花谢、季节更迭、山峦小溪、飞禽走兽、插秧割禾、秋收春种、烧水做饭等。让学生从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所发现,使身边这些小事成为写作的“素材仓库”,作文时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五、引导学生在周记训练中打磨情感积淀

篇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正在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内在身心品质,从美学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内在心理品质可分为三个领域:一是认识领域;一是伦理领域;一是情感领域。三个领域构成了学习主体知、意、情的文化心理结构,每个学生有知、意、情的内在品质,就会产生相应的主观欲求活动。“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好境界。”(朱光潜《谈美感教育》)写作的过程和本质,就是坦露自己至真、至善、至美的心灵世界,而作文教学,就是要顺应每个学生求知、向善、爱美的心理欲求,使他们在知、意、情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协调、和谐、健康的发展。“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是叶老对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他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立足于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自能作文”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独立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历练”(叶圣陶语)。作文指导时不限制学生思维的空间,不束缚学生想象的翅膀。独立写的训练形式主要是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观察笔记以及课外自由练笔等。这种训练没有命题的限制,没有材料的束缚,没有主题的定位,可以让学生远离规矩,忘怀得失,充满自由超越感的激情,可以使学生的文思灵动而畅达,表现出决堤而出,飞瀑直下的酣畅和尽兴,因此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展示学生写作的创造性。②自己改。改作文,不能认为只是教师的事。文章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才能较快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修改文章的训练形式可以是学生改自己的文章,也可以互相修改同学的文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改,也可以在教师批改的基础上修改,在自改作文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自奋其知,自致其知”(叶圣陶语)。在修改训练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对老师的批改也可以评头论足,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般规律是:积累――模仿。想象――创造。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写好作文,就要积累而拥有祖国优秀的语言,积累而拥有较多的文质兼美的诗文。写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拥有语言的多少,所谓写作功底深厚,就是占有语言的丰富厚实。拥有语言就是要较多地占有诗文,拥有准确生动高雅的语言,拥有对诗文语言的深切感受,拥有语言所富含的美的境界、情怀,美的形象、形式。“拥有”就是把语言溶化在血液里,积淀在心灵中,并且能述之于口头,流之于笔端。对语言拥有的过程,就是从一字一词,完成一个个量的积累,形成一次次质的飞跃。如能让每个学生做到“唐诗三百首”“熟”在口上,“文选”“烂”在心里,名篇“活”在脑中,就能够奠定比较坚实的作文基础。

中学生作文,积累模仿和想象创新都是必要的。经历模仿并善于模仿,至少可以从中获得营养物,避免走弯路,更何况,如果能站在巨人肩上,那就可以遵循“原则启发”律,取得突破,或有所创造。积累模仿是手段,是入门,是作文大树之根;想象创造是目的,是出门,是作文大树之果。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是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作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当代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灵感,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谈及灵感,人们总以为它是神赐天赋不可企及的,是艺术家学者所专有的,中学生作文不可去奢谈什么灵感。其实不然,灵感不仅热恋诗人,不仅钟情学者,也同样喜爱思维敏捷初学写作的莘莘学子。只要承认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就应该承认学生作文是要灵感的,就必须重视作文教学中的灵感思维训练。科学,已经揭开灵感身上的神秘面纱。灵感的出现,是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艾青认为,灵感是诗人面对新事物产生的激情。从心理学角度解释,灵感触发之时,直觉忽然接通大脑储存的信息联系,重新组合连接生发而叠现一幅幅新颖美妙的形象画面。由此可见,灵感思维是可以培养训练的。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训练观察感受,积学储宝,发展有意识的理性思考;二是训练临场诱发,快速作文,诱发运用潜意识思维。

第一种训练着眼于平时,要练三种功力:眼力、心力、笔力。眼力就用是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感受生活。训练出敏锐而有透视力的眼光,才能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增加生活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一旦诱发的火花闪现,就会文思泉涌,顺畅如流。经常写观察日记、生活素描、时事评论等都是很好的训练方式。心力训练是学习思考,培养感情。作文中的灵感思维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广阔深刻新颖独特的思维品质,尤其注意发展联想、想象、幻想能力,例如编故事、续写、改写等。心力训练中不可忽视情感的培养,只有多情善感的人才能和灵感思维握手言欢。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的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最深层的动机。写作尤其需要热爱生活的激情,需要培养学生的父母情、师生情、儿女情、山水情。笔力的训练指言语训练、练词造句、积累语言材料等。摘录美文佳句,建立分类词汇卡片等都是笔力训练的有效形式。第二种训练侧重于临场诱发。快速作文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训练的难点是培养创造心境。力求训练这样一种思维品质:专注迅捷,一接融文题就能进入角色,耳目皆融,心领神会,用心灵去感知和领悟,进而情动于衷浮想翩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种训练在限制时间的同时,还要注意命题和指导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聪明的大脑,思维的通道一旦打开,就会涌动川流不息的创造活力。

作文育人,是语文教师的天职。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知识经济时代和创新型社会的到来,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开掘写作潜能,激发写作兴趣,营造创新空间,探索实施作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作文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沃土。

【参考文献】

篇9

0 引言

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事件,如北京演艺职业学校的辱师事件,四川地震中“张雅辱骂灾区”事件,观看《南京!南京!》两名90后学生电影院被逐事件,杭州胡斌飙车撞死人事件,不禁让我们发问:“我们的青少年怎么了?”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这些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对尊严的践踏,缺少人性的良知,缺少人文素养。我国中职生大多是15~20岁的青少年,由于许多中职学校急功近利,忽视对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使得有些学生的人文素养较差,这是值得每个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和思考的问题。以下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1.1 文化水平偏低,人文知识缺乏

大多数中职学生入学成绩较差,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入学后,由于思想认识偏差,这就导致文化素质低下。再加上大多数学生重技能,轻文化基础课的思想,使得相当部分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美学知识缺乏。

1.2 文字功底薄弱,表达能力不强

不少学生因以前语文没学好,所以听说读写能力不强,这就造成了字写不好,话不会说,句不会断,文章不会写,经常发现学生写的请假条,思想汇报,工作总结等应用文,多是格式不对,条理不清,词不达意,错字连篇。面试时,学生不知如何表达。

1.3 自卑心理严重,承挫能力脆弱

大部分学生因有失败的经历,心里有阴影。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承挫能力脆弱。在学习、实习过程中,稍有不顺,很容易就会心灰意冷,毫无斗志,甚至破罐子破碎。有的则长期抑郁,导致患上抑郁症,甚至发展到精神分裂症,造成个人、家庭的悲剧。

1.4 理想信念缺乏,人文素养缺失

很多学生认为读中职意味着理想的破灭,今后只求“学一套技术,找一碗饭吃”。因此出现了专业课认真对待,文化课敷衍了事的现象。由于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学习和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导致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没有进取之心和成才之志,抱着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心态。

2 提高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2.1 符合时代的要求

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劳动者是“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的人才”。技术含量低,简单重复的职业越来越被技术含量高、综合创新的职业所替代。时代要求现代劳动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还要有科学思维方式、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挫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出的学生要会选择,会创造,会合作,会抗挫,具有现代人格的人。只有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2.2 符合中职学校办学的目的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主要目的是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获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技能,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学生不应该只是个“工具人”,还应该是个“社会人”。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人”,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2.3 符合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大多中职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进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终身的过程,这不仅要求中职毕业生具有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及审美能力,积极进取的心态;竞争与合作的意识意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心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知道如何发展职业技能,如何融入社会,如何开发自己的潜能,如何为社会做贡献,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3 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3.1 转变师生观念,重新认识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重视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即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基础课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形成服务,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社会发展做好准备。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忱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3.2 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开设人文选修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应综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要进行课程改革。中职学校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在遵循教学循序渐进规律,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人文选修课,人文选修课可以包括哲学、文学、艺术、法律等。例如“社交礼仪”、“心理健康”、“诗词赏析”、“论语心得”、“美学艺术鉴赏”、“创造与创业”等,全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每学期选择1~2门,实行走班上课。课程的教材由任课教师自定,也可以自编。这样有利于拓宽人文视野,陶冶情操,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激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宣传栏、校园网、广播站、黑板报、校刊等阵地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学校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和业余党团校的作用,充分挖掘和施展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校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技能大赛,校运会,美化教室宿舍比赛,征文比赛等等,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体验到美,产生美的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校风,学风,校园精神的形成。

3.4 丰富教师人文知识,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人文素养的培育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业务过硬,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人文素养。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端正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丰富教师的人文知识。再次,通过有效的管理监督,强化教师学习的效果。最后,要求教师结合本职工作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篇10

如何端正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成了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笔者总共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知,学生厌学某个科目,往往是由排斥那个学科的老师开始的。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就必须先让学生喜欢自己。“亲其师,信其道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地和学生交流。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感情,真心实意的爱他们,信任他们,和他们平等相处,然后才能换来他们对老师的敬重和信任。

其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让学生懂得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是承载人类文化知识的依托,也是传播知识的首要工具。换言之,如果没有语文的桥梁作用,就没有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也就没有如今广泛的文化传播;也就没有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就没有了今天我们看的电视、玩的手机、用的电脑。通过学校统一组织,邀请以往的毕业生到学校现身说法,讲述他们因为语文成绩太差而影响就业的事实,给学生们打一针清醒剂。比如,有一个专业课很好的学生,曾经参加过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大奖。但由于语文成绩较差,写出来的求职报告词不达意,语言混乱,无法和招聘人员面对面交流,使自己的就业之路充满了艰辛和烦恼。

再次,培养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仅仅提高学生们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不竭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何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由枯燥乏味变成兴趣盎然,笔者开始了漫长的探索。

一、实现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特别是年轻人,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要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单项施教的方式,实施教学过程的互动,活跃课堂,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碰撞出思维火花,激起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学生和文本的互动,以“我”和芦柴棒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和芦柴棒比青春。学生分别从吃饭、住宿、学习、打工等方面进行了对比,深刻感受到了包身工生活的悲惨和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更感受到了幸福,懂得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这比老师干巴巴地讲效果要好得多。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多媒体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同时还增加了信息量,有效地扩展了课时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巩固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喜悦,能够寓学于乐。课件的知识表达能力更强,趣味性更高,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教学效果更显著。例如,在教学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歌的时候,在诵读环节,笔者在播放濮存昕的朗读录音的同时,用多媒体投放名家手书的这首诗歌文字,使学生同时享受了听觉和视觉的盛宴,受到了多方面的陶冶,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三、组织语文实践活动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中还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应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从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创设与职业活动相关的模拟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使学生具备从事职业生涯必需、够用”的语文能力。

如,课前五分钟演讲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简便易行而又高效的方法。

篇11

创设一个优良的班级语文学习环境,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使语文教学跳出课堂和课本的圈子,更紧密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又可以促进班集体建设,形成优良的班风。真可谓一箭双雕。下面介绍本人在这方面的做法和想法,以就教于同行。

创设一个优良的班级语文学习环境,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使语文教学跳出课堂和课本的圈子,更紧密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又可以促进班集体建设,形成优良的班风。真可谓一箭双雕。下面介绍本人在这方面的做法和想法,以就教于同行。

一、语文为枯燥的班会课注入了一泓活水

一、语文为枯燥的班会课注入了一泓活水

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是班主任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过去,我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或表扬好人好事,或批评不良现象,或讲一些空洞的道理。尽管我讲得辛苦,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有意识地尝试把语文知识、技能引入班会课,在轻松愉快的语文训练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是班主任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过去,我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或表扬好人好事,或批评不良现象,或讲一些空洞的道理。尽管我讲得辛苦,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有意识地尝试把语文知识、技能引入班会课,在轻松愉快的语文训练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1、成语中学做人。我首先布置学生把有关为人处事方面的成语分褒贬两方面精选出来,每人至少一条,全班共列举了30多条。褒的如:老老实实、宽大为怀、光明磊落、能屈能伸、披肝沥胆;贬的如:华而不实、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求全责备、朋比为奸。尔后,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分清是非,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培养正直、善良忠诚等做人的品格,学会做人的道理。

1、成语中学做人。我首先布置学生把有关为人处事方面的成语分褒贬两方面精选出来,每人至少一条,全班共列举了30多条。褒的如:老老实实、宽大为怀、光明磊落、能屈能伸、披肝沥胆;贬的如:华而不实、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求全责备、朋比为奸。尔后,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分清是非,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培养正直、善良忠诚等做人的品格,学会做人的道理。

2、寓言中学思考。古代不少的寓言既包含生动的语言艺术又包含深刻的辩证法因素,如《自相矛盾》《盲人摸象》《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班会课,我让学生先讲述寓言故事,然后联系实际评析,引导学生全面、动态、联系地观察事物,反对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从而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2、寓言中学思考。古代不少的寓言既包含生动的语言艺术又包含深刻的辩证法因素,如《自相矛盾》《盲人摸象》《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班会课,我让学生先讲述寓言故事,然后联系实际评析,引导学生全面、动态、联系地观察事物,反对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从而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3、古诗中学科学。我常常选择一些包含着科学因素的古诗句集中在班会课上赏析。学习《明月几时有》,我让学生明白“高处不胜寒”的天体常识;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我引导学生领略“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把科学知识融于鸭子恣意戏水情景的自然与妥帖;学习《枫桥夜泊》,我启发学生理解“夜半钟声到客船”所体现的声学原理。这样的班会课,使学生在艺术美的陶冶中,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从而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3、古诗中学科学。我常常选择一些包含着科学因素的古诗句集中在班会课上赏析。学习《明月几时有》,我让学生明白“高处不胜寒”的天体常识;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我引导学生领略“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把科学知识融于鸭子恣意戏水情景的自然与妥帖;学习《枫桥夜泊》,我启发学生理解“夜半钟声到客船”所体现的声学原理。这样的班会课,使学生在艺术美的陶冶中,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从而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此外,我还举行过“民谚中观世象”、“古训中明事理”、“从当代新词看时代变迁”等主题班会。所有这些形式的班会课,无不引入语文内容,学生在生动的语文训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此外,我还举行过“民谚中观世象”、“古训中明事理”、“从当代新词看时代变迁”等主题班会。所有这些形式的班会课,无不引入语文内容,学生在生动的语文训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用语文去美化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二、用语文去美化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人们喜欢贴上一些名言警句加以美化。我觉得,名言警句固然对学生有激励作用,但未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尝试这样的方法:首先向学生征集格言,指导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社会、学习、生活的种种感悟,精练准确地概括成句;然后评选若干佳句,让学生工工整整地写好、裱好,贴在教室里。每半学期征集一次、评选一次、张贴一次。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广开视野,感悟生活,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而且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他们更乐于用自己的格言来鞭策自己,自己的心声使他们倍感亲切、倍感动人。另外,格言内容及装裱的常换常新,也使教室环境常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人们喜欢贴上一些名言警句加以美化。我觉得,名言警句固然对学生有激励作用,但未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尝试这样的方法:首先向学生征集格言,指导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社会、学习、生活的种种感悟,精练准确地概括成句;然后评选若干佳句,让学生工工整整地写好、裱好,贴在教室里。每半学期征集一次、评选一次、张贴一次。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广开视野,感悟生活,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而且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他们更乐于用自己的格言来鞭策自己,自己的心声使他们倍感亲切、倍感动人。另外,格言内容及装裱的常换常新,也使教室环境常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下面是部分学生最近撰写的格言:1、浪费一分时间,就失去一份财富。2、青春,纵之则短,珍之则长。3、付出必有回报,耕耘定能收获。4、刀子不磨会生锈,人不动脑会落后。5、耸天的大树是一枝一权组合起来的;渊博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下面是部分学生最近撰写的格言:1、浪费一分时间,就失去一份财富。2、青春,纵之则短,珍之则长。3、付出必有回报,耕耘定能收获。4、刀子不磨会生锈,人不动脑会落后。5、耸天的大树是一枝一权组合起来的;渊博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我还在教室里挂一块小黑板,开辟“每日成语”栏目,布置科代表每日写一个成语并加上注解,然后每周一早读课对上周刊出的成语进行小测试,-每学期进行一次大测试。日积月累,学生理解运用成语的水平大大提高,并由此激发出积累词语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备有一个精美的本子,把刊出的成语记下,然后还写上一段对这条成语的理解与感悟。

我还在教室里挂一块小黑板,开辟“每日成语”栏目,布置科代表每日写一个成语并加上注解,然后每周一早读课对上周刊出的成语进行小测试,-每学期进行一次大测试。日积月累,学生理解运用成语的水平大大提高,并由此激发出积累词语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备有一个精美的本子,把刊出的成语记下,然后还写上一段对这条成语的理解与感悟。

教室的学习专栏,开辟了“每期古诗”、“每期名言”、“名人学语文话语文”等小栏目,使学生积累了不少古诗、名言、名人故事等,这对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帮助很大。

教室的学习专栏,开辟了“每期古诗”、“每期名言”、“名人学语文话语文”等小栏目,使学生积累了不少古诗、名言、名人故事等,这对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帮助很大。

寝室是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我也要求学生利用语文去布置它、美化它。有的在寝室一角开辟了文学小书库;有的把语文书里的插图临摹下来贴在床头;有的则抄一首小诗、一句名言、一则小故事或小幽默挂在墙上。每当我走进他们的寝室就仿佛置身于一个语文小世界。

寝室是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我也要求学生利用语文去布置它、美化它。有的在寝室一角开辟了文学小书库;有的把语文书里的插图临摹下来贴在床头;有的则抄一首小诗、一句名言、一则小故事或小幽默挂在墙上。每当我走进他们的寝室就仿佛置身于一个语文小世界。

三、让语文智慧的火花去点亮学生的心灵

三、让语文智慧的火花去点亮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的思想工作面对的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教师若能巧妙地将语文的睿智之花、性灵之花、情感之花与学生的心灵世界发生碰撞,则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班主任的思想工作面对的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教师若能巧妙地将语文的睿智之花、性灵之花、情感之花与学生的心灵世界发生碰撞,则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有一次,学校图书馆窗户的玻璃被人打破了,有人反映到我这里,说是我班里的学生干的。我没急于展开调查,而是利用语文课,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皇帝的新装》一课,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小孩子”的形象,让学生理解“童心”的可贵、“讲真话”的可贵。第二天,学校图书馆的玻璃窗换上了崭新的一块玻璃。该周的周记里,有一位男同学主动承认了错误——原来是他踢球时不小心而为。他在周记里诚恳地写道:“是《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子唤回了我的童心。”

记得有一次,学校图书馆窗户的玻璃被人打破了,有人反映到我这里,说是我班里的学生干的。我没急于展开调查,而是利用语文课,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皇帝的新装》一课,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小孩子”的形象,让学生理解“童心”的可贵、“讲真话”的可贵。第二天,学校图书馆的玻璃窗换上了崭新的一块玻璃。该周的周记里,有一位男同学主动承认了错误——原来是他踢球时不小心而为。他在周记里诚恳地写道:“是《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子唤回了我的童心。”

去年初,有一位学生想退学。据了解,她家庭状况并不差,只是因为学习成绩跟不上就萌生了退学念头。我多次找她谈心,耐心劝导,同时调整教学内容,把《幼学纪事》一课提前教学。著名演员于是之幼年在家庭困窘的艰苦环境里发愤读书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全班每一个同学。接着我召开了“温馨的话儿献给你”主题班会,同学们纷纷发言,情真意切地劝导帮助那位同学。同时我安排几位成绩好的同学为那位同学补课。榜样的力量,同学的友情,终于使那位同学打消了退学念头。

去年初,有一位学生想退学。据了解,她家庭状况并不差,只是因为学习成绩跟不上就萌生了退学念头。我多次找她谈心,耐心劝导,同时调整教学内容,把《幼学纪事》一课提前教学。著名演员于是之幼年在家庭困窘的艰苦环境里发愤读书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全班每一个同学。接着我召开了“温馨的话儿献给你”主题班会,同学们纷纷发言,情真意切地劝导帮助那位同学。同时我安排几位成绩好的同学为那位同学补课。榜样的力量,同学的友情,终于使那位同学打消了退学念头。

篇12

问题是文本的心脏,也是语文教学的“起搏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懂知识”转向“会学习”,从“学问课堂”转向“问学课堂”,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乐问,以“问”引思、以“问”促学。要通过自问、互问,高扬学生语文学习之帆,培育学生语文学习之力,蓄积学生语文学习之能。通过“问”,引领学生卷入语文文本探究之中,形成学生对文本的陌生化的洞察力和思维转换的想象力。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发问,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让学生生成不同的文本见解。

例如:教学《变色龙》,有学生问道,“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色?”有学生问道,“写两三次变色不行吗?”由学生生成的真问题,探寻文本学习的重点,引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真正发生。通过学生的文本探究,学生把握了“奥楚蔑洛夫是怎样随着案情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解了“这种变化之后不变的东西”。运用这种“变中不变”的方法,学生自主分析已经学习过的小说人物,将语文推向深度学习。他们有的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有的分析范进人物形象,等等。学生因“问”而学、循“问”而学,学解决了“问”,学又产生了新的“问”。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感知文本的内容,感悟人物的形象,领会文本的内涵。通过“问”,开启学生语文学习心智,砥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问”与“学”相互促进、同构共生,“问”是“学”的发端,“学”是“问”的践行。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学生在“问学”过程中,要始终站在“课中央”,他们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语文课堂教学生态得到充分展现。

二、自主探学:生长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是让学生形成具备适应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重视问学,还要重视学生的“探学”。在“探学”中,引领学生对文本慢慢品味、细细咀嚼、反刍,通过文本感知、文本思维、文本想象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品格修养和人格濡染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讲解、探究、交流,教师要主动跟进、及时把脉、积极问诊、精准回应。学生的自主探学促进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学生探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助学,不仅助语文知识,更助语文学习方法、助语文学习平台。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自觉地借助网络、微信、微博等技术平台,借助“观看微课”“观看微视频”等学习方式展开跨界、跨域学习。例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笔者首先让学生借助课外书如《古文观止》,借助“古诗文网”“百度百科――岳阳楼记百科”“百度贴吧――岳阳楼记吧”“百度图片――岳阳楼图片”等平台展开“先学”。学生将先学中的问题在微信、朋友圈中晾晒,引发热议。在先学基础上,引I学生读,在读中体味文章音韵美(词句平仄)、音乐美,感受文章语言美(词句的长短)。引领学生感悟文章意境美写法,如第二自然段白描――“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第三、四自然段工笔――“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学生披文入情,领略秋日和春天洞庭湖之美,尤其是表色彩的词句,学生欣赏、感悟。剖析文本结构,领略文章虎头豹尾之艺术。尤其是描写洞庭风光的结构,明与暗、阴与晴、悲与喜,从“景异”暗示“人异”,即古仁人的异乎寻常的忧乐观。由景而人,学生感悟文本中内化了作者的人格之美。学生受到情感濡染、品格教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思想标高。

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有形的,具有可触摸、可操作性,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又是无形的,具有指向性、统摄性等。自主探学,教师不仅给予学生文本赏析之方法,更给予学生文本学习之方法、资料搜集之方法。在这个意义上,一如印度教育家米特拉所说,“未来的数字化时代不再需要语文、数学,大家需要三项技能:一是阅读;二是搜索;三是辨别真伪”。

三、深度研学: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致力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必须让学生展开深度研学,重现文本的魅力。文本语言背后的东西是思想、情感,思想情感附着在语言文字之上。海德格尔说,“诗人让语言说出自己”。马克思也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在深度研学中,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深度的精神对话,引领学生的言语思维、言语想象,完成从“言”到“意”的转换。文本的“言”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意”,学生就有了表达欲望、诉求、冲动。因此,在深度研学过程中,学生的言语阅读力、思维力、表达力等都能得到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由此生成。

例如:教学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对于诗歌中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笔者教学中抓住“悬”,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文本思维、想象:如果帆端端正正高挂,风非常猛,帆会成什么样子呢?帆只能成为弧形。只有顺风、和风,帆才能够“悬”,所以“正”字隐藏着风顺、风和的意思。启发学生深度思维:在怎样的水面上航船帆会“悬”着?只有开阔的水面,才能有此景。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风和都不会有此景象。因此,著名诗评家王夫之指出,这首诗的妙处在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另一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敏锐捕捉“生”“入”两个诗眼,让学生联想一天的日升日落,昼夜更替的壮观美景:当残夜还未消退尽,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经呈露春意。这一联开阔雄壮、气魄博大,因此受到了当时宰相张说激赏,写成条幅高悬,以作为范式。这种对于诗眼细节的捕捉是需要师生、生生对文本展开深度研读、深度开掘的,甚至需要用一种“文本崇拜”的姿态来研读文本的。只有对文本展开精细化、精致化的解读,语文教学的大树才会苍翠欲滴、生机勃勃!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对于文本字面意思的理解没有难度,然而要想让学生通过文本字面的意思理解文本的内涵、表达的精妙,让文本走进学生心灵却不太容易。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文本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联通起来,引领学生展开文本思维、想象,发展学生的言语禀赋、审美能力,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精神高度,才能有效避免文本解读的浅表化、随意化。

培植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圆心。围绕核心素养,语文教学要激活学生的语用,发展学生的语思,形成学生的语感,进而建构语文教学新的实践样态。学生的文学经验、文本解读经验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营养基”,能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有效给养,催生着学生人文精神的发育。

参考文献

①戚成林:《发展核心素养》,享受语文生活,《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6年第5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