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5 15:24: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篇1

一、教学背景

在新课改要求下,现阶段的地理学科与地理教材开放性较强,课堂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强调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乐于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及探究思考能力,使学生的发展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极地地区》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它在内容上与前几章有所不同,所具有的自然环境也明显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本章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相衔接。由于课程内容相对简单,我决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于是我将本堂课设计成一节自学活动课,以下是我教学过程中的部分实录。

二、教学实录

导入新课:给学生播放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的部分影像资料。

师:同学们,影像资料中考察队员所到之处是地球的南极,这里给你的第一印象如何?(生:冰天雪地)地球上和它相对的另一个地方是哪儿?(生:北极)南极和北极是地球的两极,他们和以前我们学过的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不同,自然环境比较特殊,本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冰雪覆盖的两极地区。

师:如果我们要跟随这些科考队员一起深入两极地区进行考察,我们应该提前做好什么准备工作?了解哪些内容?(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发言:位置、气候、去的时间、考察的目的……)同学们考虑得很周全,这节课我们先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位置、自然环境。现在,分成两个小组,各讨论一个问题,尽可能多地列出本组提出的问题,然后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及相关图片,能解决的给出答案,暂时不能解决的以清单的方式列出来,提出的问题要与地理学科有关。

老师来回走动并参与其中。

师:下面请两组代表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

第一小组研究的是两极的位置,他们首先列出了两极的相对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位置\&南极地区\&北极地区\&相对位置\&南极洲\&北冰洋\&纬度位置\&南纬66.5°以南,

66.5°S―90°S属于

南寒带\&北纬66.5°以北,

66.5°N―90°N属于

北寒带\&海陆位置\&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周围有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第一小组的其他几个问题是:

(1)处在南北极点,所面对的每个方向都朝哪?(处在北极点,所面对的每个方向都是南;处在南极点,所面对的每个方向都是北)

(2)在南北极点上空看地球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南极上空是顺时针,北极上空是逆时针)

(3)南极洲和北冰洋是跨纬度最高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

(4)第一组代表汇报完毕后,师问:有没有不清楚的或是觉得他们的汇报有问题的?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分析,共同进步。

这时,一个同学举手:“表格里的相对位置和我们以前总结的相对位置不太一样。”

师:那以前的相对位置是怎样的?

生:相对位置一般说的是这个地方在一个大洲或大洋的什么方位。表格里只写了南极洲和北冰洋,没写在什么方位。

师:那利用纬度和海陆状况能描述出南北极的位置吗?

生:能。

师:那我们就用这两种方式来确定南北极地区的位置。

于是,我改动了表格中的相对位置:中间是南极洲,周围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包围;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有亚欧北美三大洲。

师: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要敢于发言、灵活变通。

三、教学感悟

1.自主性学习需注意的问题

(1)准确了解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自主性学习是结合学习目标的要求和老师的指导,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本课内容条理清晰,学习难度不大,加上学生以前掌握的知识,通过努力可以完成,适合进行自主性学习。

(2)要求学生全面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充分信任学生,培养学生敢问、善问的习惯,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思路、角度与方法,老师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更正与提示。

2.团结合作,增强交流与互动

合作学习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团结合作。本课将学生分为两组,各组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成果共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给学生一个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针对问题自己去讨论,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带给老师不一样的惊喜。

篇2

“做中学”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改革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过程。这种思想和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等;这种教育理念也是顺应时展的需要而诞生的,特别对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及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做中学”理念的来源和兴起

“做中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杜威提出,他认为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1]单中惠 “从做中学”新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20): 77- 83.

[2]秦旭芳, 庞丽娟.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主要理念[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3): 35- 38.

[3]周兆涛. 初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J]. 学周刊, 2013, 14: 18.

[4]蒋尚雯. 地理教学中的“做”与“学” [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10: 28. ]1,2。这一观点被许多国家应用于科学教育实验,我国在总结国外科学教育的基础上自2001年开始在20多个城市实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做中学”理念与初中地理教学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学科,是国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环节中重要的内容,所以初中地理教学在人才培养上起着重要作用。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改的核心观念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和和解决问题。“做中学”教育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素质教育培养和课程改革的完美结合,是指教师依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选择合适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探究和体验知识,并感受到初中地理的乐趣,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3。其教学目标是:(1)以观察、提出问题、探索和解决问题为课程核心内容;(2)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性和探索性学习;(3)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主导,淡化教材的重要性;(4)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4。

三、“做中学”教育理念的实践现状与思考

在新课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正在被淘汰,取而代之是“做中学”理念的应用,这不仅是符合培养方式的改进,也是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更是符合初中地理的学科特点[]5。但是,在我国“做中学”理念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学发展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而在教学中真正采用“做中学”教学方式更是少之又少。

(一)初中地理“做中学”教学模式[]5:

1提出问题:教师讲授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观察和提出问题。

2回归知识: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对解释不了的现象或景观就会主动去寻找相关知识,尝试用来解释和说明为什么会这样。

3相互交流: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后,相互间进行交流,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做中学”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方式:

1 “做”的过程中教学:在地理课堂中,让学生动手做科学,使学生经历和感受解决科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例如动手做教学模具或绘制地理简图、示意图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方面的研究就表明[]4,5,7,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制作简易的模具如地球仪或用橡皮泥、塑料泡沫来制作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很好掌握地轴倾斜的角度、地球自转、等高线地形特征等基础知识,而传统的“教”中学却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问题能力的发展。

2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8,案例往往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而且来源十分广泛,可以来自于报刊、电视节目、图片、漫画等,教师在平时生活中可以通过关注这些载体而发现和教学有关的案例,通过对案例分析不仅能让学生很快掌握案例所隐藏的知识点,真正理解到学以致用;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关键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式、解题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技能的培养。

3野外观察地理环境进行教学:通过野外观察地理环境能够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8,因为实际景观能更形象、更直观的反映某些地理现象或地理特征,从中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其次,在野外观察中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和专业认知能力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4布置课后任务[]4: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资料,这种“做”中学观念下的教学方式最主要是看学生如何去操作,所以,教师在布置任务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来巧妙布置,从而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比如采用比赛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或者布置一些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教学任务来进行教学。

(三)建议:

1教师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和选材,特别在教学案例、知识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下功夫,使背景知识、地理现象和探究活动相结合。2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一味突出学生“自主性”学习而对学生放任自流,要对学生设计思路或活动方案进行引导,特别在学生遇到问题而无法解决时要进行适当指导。3平等对待学生,在教学中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教学,甚至要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来进行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4“做中学”课堂不能一味“赶时间”,要给予学生自主支配时间,给他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真正做到“做”中学习。

篇3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运用教材内所阐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来创设相应的地理情境,使得学生置身于该地理事件所发生的情境之中,感受地理现象从而获得相关地理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解决实际中出现的地理问题。

地理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社会经济密不可分,这就为地理情境教学提供了内在的需求性和外在的可行性。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能够在教材和以往的知识中探求发现新问题,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地理教学中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充分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情景教学采用的是寓教于乐的原理,其宗旨是通过对情境的创设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并在快乐的教学环境中获取知识。情景教学采用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的原理,通过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吸收获取的知识。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类型

(一)多媒体情境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所采用的工具主要是地图、模型等。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在现代的地理教学中,多半采用电子地图、实物投影仪、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够使得地理教学内容在学生眼前的呈现显得生动形象和直观,有利于复杂地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多媒体的呈现方式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轻松活泼的环境,使得学生从视、听、说等各个方面充分体验感受地理事物,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面。

(二)学习活动情境

根据初中地理学科的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地理活动情境,其中,开设学习活动是一条有力途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地理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学生学习活动情境,例如开展地理知识演讲比赛、增设野外观测小组进行地理考查、参观地理博物馆、举办地理发明竞赛等,力图在创设的活动中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三)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指的是教师围绕地理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些地理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索和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问题的提出是学生思维展开的基础,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等。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抓准时机,不断为学生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

(四)实体情境

根据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校内应建设相应的地理模型景观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例如建设天文馆、气象台、水文站和地方区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实体情境指的是以地理事物的原型为基础所创设的情境,直观的感受实物展示,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很多地理现象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时效性,例如极昼、极夜、海啸等现象难以进行实地考察,只能通过模型、多媒体演示等方式进行地理情境的再现。

实体情境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的地理实物,另一种是模拟替代实物。另外,情境教学强调以周围世界为探究的源泉,让学生通过对生活情境的理解和分析掌握地理知识。

三、以某省初中地理课堂中的情境教学为例

(一)教学目标

掌握某省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了解该地区特殊的地址位置和独特的地理现象;掌握某省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的原因;了解该省省会城市;锻炼读图和用图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集体合作能力。

(三)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1.多媒体情境。

(1)利用视频放映该省的具体地理位置,对特殊的地理情况进行介绍。

(2)在介绍全国粮食生产基地的问题上,为学生展示相关农业的照片,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3)播放代表当地地方特征的歌曲,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拉进学习距离的同时由老师讲解该地的地理特征。

(4)介绍省会城市时,多利用图片作展示,教师还可以依据自己对该城市的了解加以补充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实体情境

(1)教师应使用“中国行政区划图”来指导学生读图,在图上明确该省地理区域特征。

(2)在介绍该地区的气候情况时,出示“中国平均气温”图例,加以补充,提高学生的读图和用图能力。

3.问题情境

(1)教师可以采用猜谜语的方式设置问题,让学生猜测本次课程探究的主题。

(2)选择两个典型的地理位置来探究其各项环境组成要素。

(3)由一个省的问题引发到省会城市的问题,循序渐进。

(四)教学总结

在这一课程中,教师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生活实例以及图表等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通过呈现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各种有趣的实例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灵活性,扩充了教学容量,增加了整体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能够使得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身边的地理,在日常的生活中实现对地理知识的的探寻。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教无定法,情境教学法对于初中地理的顺利进行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该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寻找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探究问题的精神,使学生在对地理的学习过程中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同时,教师也应该转变观念不断探索,积极提升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应时展要求,更好的落实教学大纲,与学生实现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远.浅谈初中地理情境教学法之运用[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2(10)

篇4

本学期,我始终按照期初制定的备课组教学计划和级组安排落实各项工作,严格执行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要求。作为一名老教师,能认真按照学校、备课组的工作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严格落实教学常规,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顺利完成了自己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

二、工作重点及成效

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一3个选考班(11班54人,12班53人,13+14班选考地理的组合班60人)、13班14班非选考地理生组合的水平考班共4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和高一(12)班的班主任。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基础差,区域地图几乎是一概不知,同学们感觉地理新教材很难学。于是,我根据高一年级的课标和教学要求,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吃透新教材知识结构和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具体的学生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因材施教,严格落实新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扎实推进教学进程。切实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紧抓课堂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了解,本届高一年级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非常薄弱,特别对地图几乎是一无所知。因此,在进入高一的本期前期教学过程中,边教授新知识,边带领同学们熟悉区域地图,并补充学习了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衔接的知识----经纬线知识、地球地图等,为高中地理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教学进度显得有点慢。在教学中,结合地理学科实际,注重基础知识的记忆、识图,指导学生如何学地理。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能力。时刻对照地理教学大纲,突出各章节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弄懂弄透,不留死角。

教学中,注重教与学各个环节的到位。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材、找出问题记录在案,再在《高考调研》上填空,以达到基本理解;从而在课堂教学环节上能跟进思维,解决预习中的疑难;课后要求及时温习和做好巩固练习。备课时从基础入手,以情景教学去落实主干知识,同时适当加强能力培养。课前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学生实际,在备课组学历案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二次备课。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严格课堂纪律,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新课知识。加强课后跟进辅导,做到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辅导工作。强调学生动手记录要点、重点,一步一步把过去初中未学的或未学好的基础知识补上来。教学从基础着眼,狠抓落实,当堂内容当堂过关,让他们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成长,从而增进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力,稳步提高学习成绩。本学期每教完一节新课内容,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前一节地理知识简要地进行梳理,强调哪些该记忆和默写,哪些该理解和掌握读图能力。对大学案上的训练题进行分类,对重点题进行讲评和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从而提高学生成绩。

2、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本学期,我特别注重教学深度的把握。主要是结合我省近年的高考考纲要求和高一年级的学情,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普遍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就进行本节课知识的讲解。讲解知识时,紧扣课标要求,又注意教材知识的前后章节联系,让学生明确这些自己预习过程中不懂的知识点是怎么回事,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明确哪些知识要掌握,哪些地图要重点掌握,哪些知识主要是记忆,哪些知识点是注重读图综合分析等等。反复地交待学生:本期是地理必修第二册,主要是从人文地理现象的含义入手去掌握其特点、分布状况、影响因素、变化发展和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或途径。要先理解其含义,再从分布去得到其影响因素,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找到其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教会学生从教材案例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其次是重点地记忆其分布规律,特别是能针对性地以某一典型案例入手,掌握该现象的发生、发展。再次是记忆该现象带来的影响有几点,体现在哪些方面。分布规律和影响或作用要用实例去记忆,这样应用起来从容自如。特别是教材中列举的案例,要重点去理解掌握,要从教材案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学会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敦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实际现象,学以致用。注意课堂知识的实用性,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运用知识解释学生身边感的现象和问题,既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能力。

篇5

一、案例法的涵义

案例法是指教师在地理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的一种方法,生活案例则是生活中与地理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生活案例从形式上看,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不做分析和解释。从内容上看,即要反应某些地理原理规律,又要为全方面多层次的分析提供可能。从来源上看,生活案例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学生能够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事情。如此一来,就很明确的知道了选择生活案例法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识,引起学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对地理的兴趣。而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思考和研究能力这种方法旨在训练学习者如何迅速、有效地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习者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案例的选择

包含某个地理知识的生活案例有千千万万,然而可以被利用的案例确只有一部分,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选择恰当的生活案例呢?

(一)选择易引起学生兴趣的生活案例

任何教W方法、手段都是为了使学生达成本课程的目标。中学学生的身心随高速发展但确还未成熟,他们容易被自己认为有兴趣的事情吸引,从某个角度来说,兴趣是他们对某些科目学习的最大的动力。那么地理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迎合学生的兴趣,步步引导他们。生活案例的选择自然要紧贴学生兴趣。

(二)选择新闻媒体中的案例

现如今的信息传播速度很快,学生们对国家发生的大事的关注度更高,他们会自发的对某些新闻事件加以评论有自己的观点,地理教师也可以利用新闻媒体中的案例与学生共同探讨对策,达到师生共同发展。新闻媒体中的案例通常可以应用与人文地理,自然灾害,人地关系的教学。例如前几天发生的深圳建筑泥土堆积形成松散低山引起的滑坡这一事件,就可以应用与自然灾害的防治教学。人类总是在最残酷,最深刻的灾难中学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相信如此惨痛的教训,鲜血淋漓的案例定会让学生铭记在心。

三、案例法的应用过程

(一)案例的呈现

地理案例具有典型、直观、形象等特点。地理学科的案例呈现是形式多样的,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图形或者其他形式。案例在课堂中呈现的时间顺序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可以先“案”后“理”,也可以先“理”后“案”,还可以“案”理”同步。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呈现形式、手段和时间。

(二)案例的分析

案例教学的关键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进行案例的分析。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将案例分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变为主动地对案例进行观察、分析、概括和运用,从而增强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三)案例的反思总结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多采用“注入式”,使学生对地理没有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教师更能感觉到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生活案例能为我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分析、讨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看法在课堂上共同交锋,互相获得反馈和启发。因此在教学后,有必要回过头来重看该案例,教学目标是不是清晰、内容是不是可靠、过程是不是合理等,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及时的反思,才使后继的案例教学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才会促进后继案例教学的改进与完善,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四、案例研究法教学的优点

(一)便于学生深度理解概念和原理

初中地理案例具有相关的背景资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通过呈现视觉材料,经过分析讨论,将书本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二)培养综合分析和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也需要对案例进行引伸和扩展,创造性地评价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地理案例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讨论和交流,要想完成学习任务,需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力争说服对方。在此过程中,许多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如从图书馆、网络上学会了自主收集、加工、处理资料和信息,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训练思维能力

教学中选择的一些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有些是热门话题,如温室效应、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低碳生活、雾霾等,其中既有地理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有相对次要的部分。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原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案例研究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要有启发性和思维梯度

教学案例本身既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又不是简单的事例,而是包含一定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去体验。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寻求真谛,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解决的方法,由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教学效果就越好。

(二)案例的选择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

地理这门科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指导着生活,学习地理最终也是对生活有所帮助。在案例的选择上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地理的魅力所在。

(三)预设课堂讨论不同的结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或者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对材料有新的感悟,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还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教师对课堂讨论可能会产生的不同结果,都应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预设不同的结果,以做到在课堂上有的放矢。

(四)要注意课堂效率的提高

在案例的展示过程及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效果及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应设置难易适合的问题,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按照问题由易到难的排序,组织学生围绕问题有序地进行讨论,尤其要注意讨论的效率,尽可能按问题的重要性来分配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讨论的时候切忌问题很大,铺地很开,讨论的问题没有层次性、渐进性,放羊式随意性地讨论。

参考文献:

[1]苏日念,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于探索[J]才智.2013.(16)

[2]杨志军,盛华,对高中地理案例法的选取与应用的认识[J].地理教学.2013.(3)

篇6

一、问题提出

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它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的案例理解普通的规律性原理。案例教学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它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来,打破了教学的封闭性,使地理教学愈趋开放,并很好地贯彻了学以致用的原则。

《地理课程标准》对案例特别重视,课标能力要求《必修》中用案例的占四分之一。“原理+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是近年高考发展的趋势。地理新高考重视案例学习的思维与方法在试题上的落实,以某一专题为载体,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考查学生的学科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与学科素养的养成情况。试题着重考查某地理专题的原因分析与问题解决,要求学生透过对某地理专题的复杂影响因素分析,建立地理事象与本质规律的联系,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明确严谨的逻辑、正确和谐的观念来展示自己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成果。对于高一新生而言,在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背景下,地理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尤为重要。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能力,是提教学有效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案例分析

1.《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教学实例

(1)内容标准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基础知识、基本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学习要求

①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②能够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培养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③借鉴与运用知识,进行案例迁移。

(3)教学程序

分析:虽然学生们对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但很少能真正了解、掌握其变化规律。地球的运动很复杂,学生的空间感要很强。本节教材在已阐述地球公转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呢?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的熟悉方法入手,从中发现地理问题,再从中找出规律,理解规律,上升至理性认识。怎么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讲解法。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二分二至日照图)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凭借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会好。

第二,利用多媒体来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经过整理,我合成了一个可以较好地演示地球公转的地理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确比较形象、直观,问题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上课时学生似乎都理解了,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又问题百出。看来,仅凭多媒体的演示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放弃了这种方法。

第三,选择合适的球体当地球。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来代替地球,在课堂上演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的关系。

案例描述:

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①地球绕日公转,能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和教材插图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②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公转中二至二分位置的判断?

③你能总结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吗?

在上课之前,我找到了一个篮球,将篮球的中间一圈用白粉笔涂成白色,代表赤道,用透明胶在篮球上下侧各固定上一根粉笔分别表示南、北两极,并按比例画出北极圈和南极圈。

“咦,老师,你缴的是谁的篮球啊?”当我带着篮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我说:“不是,是上课要用的。”于是,学生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猜测篮球可能是用来当地球仪的。我故意卖关子,没有跟他们解释篮球的用途,继续吊他们的胃口,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上课开始,我说:“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由于地球的自转轨道面(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不重合,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是移动的。现在我们就来演示一下。”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篮球。学生终于知道了篮球的用途。当我说需要两个助手来演示地球公转时,学生的反应是不同的:有些活泼的学生积极要求参加演示,有些学生比较安静,也不够积极。最后,我在班上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人代表站在太阳上的观测者,另一个学生“拿着地球”与站在太阳上的观测者的视线保持同一水平面。在我的指挥下,太阳上的观测者站在教室的正中央,“地球”以同样的姿势绕着太阳不断地移动。我把整个教室四个方位作为地球移动的位置(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位置)。首先,我让“地球”站在春分日的位置,(观测者要随着地球的移动在原地转身,改变观测方向)让观测者说出他所看到的赤道的形状和南、北两极地区范围的大小。我的工作就是根据他所说的形状,在黑板上画出图形并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学生发现,每换一个角度,观测者观察到的地球形状与教材中的示意图(或示意图的变化图)总是大致相同的。当这两位同学在演示时,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在很认真地观察,并不时对照课本和地图册上的示意图。地球公转这部分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在“地球”移动的方向上,我不应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移动,而应该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完成。其次,“地球”在移动的过程中姿势容易改变,换用地球仪误差会更小些。在后面的几个班上课时,我及时作了调整。

这个案例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1)通过地理案例分析,突出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案例分析的过程使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地球的公转,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2)转变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增强地理学习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案例分析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语

自然地理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通俗易懂方法去诠释,如何用更有效、更直观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我们需要精益求精的。

教师要着眼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法的点拨与总结,考法的归纳与提炼,进行解题思路的整理,建构答题的模式和基本“公式”。强化案例教学,遵循学科的知识规律与学习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地理逻辑思维体系,学会知识迁移运用。通过这个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对案例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分析、评价,学会从纷繁复杂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案例所隐含的知识要素和基本原理,提高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掌握了分析问题的原理和方法。

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例子,通过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我们应使案例教学由“个”到“类”,进而形成知识结构和规律性认识的目标,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讲解和重复,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参与活动的空间与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5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特点,是地理学科的特定工具,更是地理学科世界通用的专门语言。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各种地图(表)贯穿始终,地图教学也成为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地理图表的特点对课堂教与学做出合理的设计和实施,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综合选择地图,引导学生从地图、图表中获取相关信息,让图表"说话",可以让课堂更有效。

一、图说地理,明晰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用图的种类

要在课堂上用图"说"地理,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锻炼读图与析图能力,教师自己首先就要全面透彻了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用图的种类及其功能,这样才能根据学习内容有的放矢选图用图,提高课堂实效性。中学地理教学常用的图一般有各种专题地图、地理原理图、剖面图、示意图、地理模式图、地理统计图、景观图、统计图、结构联系图、地理漫画等等。

二、图说地理,培养学生地理能力,构建有效课堂

在地理课堂中用图说地理,指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文字内容图像化,是提高地理学习效率的必要途径。在地理教学中可以使用的图表种类繁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图表,让地图说话,让地理图表与学生对话。下面例谈几种"图说地理"的方式:

1.课堂运用"景观图"说地理,让学生感知自然现象

地理景观图包括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其在各种地理图表中最具直观性和生动性。自然景观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区域环境特征,区域环境各要素之间内部联系与差异等等。如热带雨林景观图可以反映高温高湿的热带环境,火山喷发景观图可以反映地壳活跃的地质环境。如果把几个景观图对比出现,还可以让学生感知到自然人文现象的联系与差异,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差异的原因,由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气候特点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季风气候的性质以及对我国的影响,教师可以出示一幅"世界荒漠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上北纬15°至30°范围内主要是什么景观?再出示开罗与上海两地迥异的景观,问学生这些图告诉我们什么?学生通过上海与开罗的景观比较,就会直观地感受到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夏季风给我国东部带丰沛的降水,如果没夏季风的影响,上海也会像开罗那样成为"不毛之地"。

2.课堂运用"分布图"说地理,让学生培养地理空间思维

地理分布图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是最常用的、最重要的地图之一,在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分布图种类繁多,能反映地理事物或要素的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学生能根据图中分布信息归纳分布规律和特征。主要有:自然要素分布图(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图(如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人类活动分布图(如中国铁路分布图)、区域综合分布图(如西北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等。教师可以巧妙地在分布图上作些"加"、"减"的工作。"加"就是在分布图上加一些有趣的信息或精美的景观图等;"减"就是把复杂的分布图简化为简明的示意图或模式图。

3.课堂运用"示意图"说地理,让学生认识地理事物规律

地理事物是具体的、复杂的、多样的、动态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将地理的概念、原理、结构、成因、运动过程、分布规律、发展演变规律等变为简明而形象的图形,将地理文字内容图形化、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复杂内容简单化、使静态内容动态化呢?地理示意图就是这个"功臣"。为了让示意图发挥更好的功效,教师还可以讲到哪儿,画到哪儿,展现在学生们面前的不是静态的,而是有动的感觉,这样就会把动觉记忆、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牢记地理事物规律。比如"黄河"一课中,教师把黄河干流图用示意图画出来,然后由源头开始分为上、中、下游边讲边画(写)出各河段的特征,同时教师也让学生边学边画,这样,学生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定的地理事物特征,做到事半功倍。

4.课堂运用"思维导图"说地理,让学生理清地理事物关联性

"思维导图"也称"思维地图"或"概念地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以及它们关联性。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效果也有差异。有些学生看似听课特别认真,笔记工工整整,书上画满红线,但实质未必抓住了关键词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课堂上运用"思维导图"说地理,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图,让学生理清地理事物内部关联性及其互相影响。

5.课堂运用"变式图"说地理,让学生更全面掌握地理事物

"变式图"不能说是地理的专业名词,但近年来,在地理高考中频繁出现新的变式图形,其视角独特,并具有迷惑性和难识性,体现了教改对学生地理能力的要求全面提高。运用变式地图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并探索应对策略和方法,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短时高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还有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地理漫画等,它们都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为提高课堂有效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地理课堂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形成地理能力的课堂,是学生获得进步与发展的主阵地。"图说地理"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研究、在课堂中发展、在课堂中生成,让课堂成为有效的学堂。因此,教师不能停留在"教师边指图边讲解"的传统地图教学模式,要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动手画图,让学生与教师对话、学生与地图对话,由"图说地理"引出"生说地理"。图说、生说、师说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学,教师乐于教,成就高效、有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澳]BillRongers课堂行为的有效管理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王民.初中地理教学策略[M].北京大学出版集团.2010.

篇8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思想下,开展了大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等等应运而生。其中,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情境教学重在一个“情”字,主要是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教学情境来进行教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性”。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还可以促进学生将所构建的知识于真实情境中运用、拓展,而生成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情境教学还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

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其中职业学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初中后的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全称是“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教育的学校有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和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主要培养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从业人员。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为引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导致普高升温,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严峻。特别是2000年以来生源的整体文化素质、综合素质下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具备初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行为习惯,个体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道德品质的低下令人堪忧。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无论专业实力,还是个人素质都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人文素质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要求。迫于形势,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只能急功近利,奉行“实用主义”教育观、人才观,对人的培养从属于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强调准职业人才的工具性、效用性,缺乏对人本主义的追求,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学有助于促进人的认知发展,近年来心理科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因此,如何通过良好的情感教学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学就成为了当前中职教师面对的一个问题,而数学对一个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开发具有良好的效用,如何能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结合情感教学的情景体检,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情感教学方式、模式就成为了本研究之目的所在。

二、研究意义:

情感教育是一个崭新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未来的情感教育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标体系,形成完整的情感教育链条,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为我所用,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本研究从提高职校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情境创设其实质就是推动情境教学更好地走入课堂,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适应新课改.改变数学难教,数学难学的现状。使数学教学更好地服务职校职业化、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文献综述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愫影响对信息的选择,监视信息的流动,促进或组织工作以及,干涉决策、推理和问题的解决。同时认知加工对信息的评价、神经激活而诱导的产生。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在任职过程中起到协调、组织作用,工作效率高;而消极的情绪起到蒲怀、瓦解或是阻断的作用,工作效率低。愉悦的情绪体验能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融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并能积极引导他们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学习。

西方学者有关的情感教学的一些论文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而且有的概念还是直接来源于宗教生活,如“精神关怀”等。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情感教学理论在科学性及实践价值。

情感教育的理念近年来颇受各国教育界的重视。不少国家、地区都进行过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实践,其中较为成功的有英国的“夏山快乐教育”、“体谅教育”、美国的教师临床服务、荷兰的激励学校。而国内成功的情感教育实验有李吉林老师所创的“情境教学”实验、上海市“成功教育”的教育探索实验以及无锡师范附小等学校的“愉快教育”实验等。

我国的研究学者认为情感教学是完整的教育过程中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这里、体制、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认为情感教学的倾向具体表现就是: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的获得或是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情感教育是一个与其他教育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国内研究情感教学的论文选题基本围绕“怎样利用情感手段搞好学科教学或借助学科教学进行情感教育”展开,从以下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论文题目即可窥见一斑:“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情感教育对高考教学的催化作用”;“地理教学情感教育初探”;“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影响因素及意义”;“论中学历史课的情感教育”;“浅谈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等等。

硕博论文数据库收录的学位论文中,硕士学位论文占据了情感教育论文的主体,而且大部分论文侧重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将情感作为一种手段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曹涛涛在其毕业的硕士论文中,就结合其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数学学习情感目标;提出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及以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策略;认为高中数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用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心去激励、感染学生,要充分挖掘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情感因素、激活课堂教学、改善评价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绝大多数文章的作者缺乏对情感及情感教育理论的基本把握和重视,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考察和检验。报纸文章多为对当前情感匮乏状态的揭示和加强情感教育的呼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唤醒人们对情感及情感教育问题注意的作用,而对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问题涉及甚少。总体而言,当前的情感教育研究中,关于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所展开的探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显得相当不足。对于情感和情感教育的含义、本质,当代中国情感教育的目标、功能、内容、过程、方法与规律,以及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等问题,都需要从不同的视阈、角度,用不同的提问和言说方式,不同的研究方法做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系统回答。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情感教育这一刚刚开拓的研究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探讨。”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研究的目标:本次论文详细阐述发挥教师情感作用,让数学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成为一种新型教学策略。该策略在职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实施途径将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益处分析

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有助于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间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价值所在

由于职中生学习基础多数较差,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在职校数学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2)不实行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弊端。

其一在于没有情感教学,数学的本身具有枯燥性、乏味性,这使得学生听听不喜欢听了,新旧知识的连接不好,学生不懂新的知识,就不乐于、不易于接受新知识信息。相当于丧失了学习内部的驱动力,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虽经补课,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失败心态的发展,致使教师束手无策。其二,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尤其是差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往往取决于师生间有无相互尊重和信赖的情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建立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

2、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

(1)教学应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给予特别关注.首先探讨了情感与态度对教学学习的意义,进而从教师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研究的价值和必备的品质以及数学与科学精神、世界观的形成五个方面具体阐述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途径。

(2)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感情地教,学生才会有感情地学。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体验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通过实验操作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教师可揭示数学本身的内在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通过增强数学探究意识,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用风趣、幽默、富有情趣的言语讲解相关教学内容,数学课堂应提示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着的人物轶事,将数学知识与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亲切感。

(3)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获取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要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运用,一切都要易而渐难,由浅入深,让学生对知识始终处于可望、可及、有收获、想进取的积极学习状态。

论文的框架结构:

提出研究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意义,查阅文献,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和方法,提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构思,通过举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统计分析数据,得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的益处分析及实施方案。

论文的提纲:

一情感教学的提出

1.1情感教学的历史渊源

1.2情感教学的价值

二职校数学情感教学的理论探讨

2.1情感教学的内涵

2.2数学情感教学的内涵

2.3情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运用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及措施

3.1、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尊重的原则

(三)激励的原则

(四)个性化原则

(五)爱的原则

3.2、措施

(一)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人格魅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三)改进教学行为艺术,引导学生知情协调发展

(四)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情感教育载体,数学课教育教学效果

四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施

4.1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目标

4.2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4.3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教学案例分析

研究地点、年度计划及经费预算:

论文完成的时间安排:

1、4周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存在的不足。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2、2周明确本研究命题的初步框架结构,

3、1周完成开题报告撰写

4、4周研究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得出的研究结论

论文新意预测或论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测及成果应用设想:

当前的情感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高中教学,对职业教育的情感教学研究较少,而职业学校因其教学的特殊性,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采取的策略应当与高中、大学的教学不一致,本研究希望能通过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情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提供相关部门,特别是职业教育学校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卢文学姜红娟罗尔曼《学生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新概念》153页

2.胡淑飞情感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地理学习主动性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3.彭杰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情感策略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4.乔丽芳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2月

5.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