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研讨范文

时间:2023-10-16 09:50: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物理教学研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物理教学研讨

篇1

二、物理概念的引入

教师在每节课前可以先告诉学生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从而让学生为自己的物理学习制订一个目标,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地做好学习的准备。教师在教授概念性知识的时候要讲清楚它的来源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指导。教师要讲清楚物理概念的基础、本质和它的发展。比如,可以采用一些模型教学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授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物理概念之间的比较,学生通过寻找各个概念之间的不同而加以分析,从而掌握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例如,在学习“功率”这个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物理模型,然后进行一些小的实验。通过实验,在一定的时间内两个物体做功的多少,使学生明白功率这一概念的由来。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文字描述,再加以引导和指点,教授课本上功率的确切含义,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对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领会功率这一概念是表示做功的快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分小组的思考和讨论,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对物理现象和物理学习过程的分析和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辨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物理概念分析清楚,化抽象的学习概念为主观的实物模型。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正确地把握物理概念的本质。为了使学生学会物理概念的运用条件和运用范围,教师可以运用把物理的抽象结果转化为概念的模式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事物的本质,正确地把握物理概念所特有的质和量。学生知晓了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弄清概念的本质区别。例如,学生在观察木球和铁球下落和抛出的物理现象之间的不同,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了解这一物理现象的本质。学生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观察能够透彻地理解重力这一物理概念。总之,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还要结合概念中的词句加以分析,使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篇2

一、指导思想:

基于初中物理的实验性强,初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的特点,几年来笔者尝试了研讨式教学法新模式,让学生以研讨式的态度,讨论争论的方式,去学习探索和运用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自学能力,应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能力的目的。

二、研讨式教学模式结构图:

三、理论依据:

教学的基本功能是使个人获得发展,使学生在一个复杂社会中有效地生活,是增进每个学生的能力,提出问题寻找出知识与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与课题状态情节达到“共振”,从而打开一节课的缺口,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对新题目的探索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四、具体的操作:

本模式的可操作性很强,操作弹性很大。

讲刻度尺,学生往往认为很简单,因为他们早已会了。针对这种情况,上课时我在黑板上划一条线段,分别让三个同学依次测量线段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各自的小纸条上,最后一齐公布出来,结果三个同学测量值有三个。这时常常听到一些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噢,怎么会是这样呢?”这时我提出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讲大气压时,我拿了一个杯子,第一次在空杯口上盖个硬纸片,倒过来时纸片掉了;第二次杯里盛满水,倒过来水流掉了;第三次杯里盛满水再盖好硬纸片,倒过来水不流掉,纸片也不下落,我提出问题:“纸片不下落,水不流掉,什么把它托住?”开始进入教学的新模式,实验猜想,学生有自己的观点,不同程度地存在疑问。这时开始组织研讨式,广开思路,各抒己见,逐步引向深入。一般我采用二个层次,先组织小组讨论(四人一组),后组织全班讨论,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其次再对个别学生的典型疑问进行小结,去粗取精。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我注意了三个问题:(1)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开拓思路,也得细致地做学困生工作,给他们筑台阶。(2)密切注视全班同学的动向,注意启发不同类别学生,收集反馈有用的信息,认真备课,调整教案,做好精讲准备,达到少讲多练。(3)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对待,属于有“行动力”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善于探索,我一般提醒他们思考要严密精确,指点出他们的漏洞,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求得知识。抑郁型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不够灵活,探究态度比较拘谨,我指导他们结合实际,认真观察实验,拓宽知识面。

课堂上这样做,学生思维会集中到研究课题上。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意志力都高度集中到克服困难上。

全力研讨式这一点很重要,这是由具体的表观现象向抽象的过渡,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最需要的是让学生静下来进行发散性思维。如前面纸片托水问题,我布置:“现在大家运用以前的知识分析一下,要敢于设想、猜测。”本人认为在研讨式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思考有答案,答对了很好,答错了也行,因为这时老师可以知道他错在哪,能准确地指导。如课堂上有的同学可能是这样研究的:他认为第三次可能是水把纸片湿了以后,纸片与杯口沾在一起,但湿的纸片上是沾不住杯子的,还是只能回到空气托住这个猜想来……。

五、精讲小结:

学生经过讨论后,思维活动在短时间内达到白热化,对课题有了浓厚的感触,但一时难以转化为理性知识表达出来。这时精讲小结是很重要的,对精讲内容:一是针对性要强;二是方便记忆,结合学生创造性活动进行小结;三是注重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这样的精讲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精讲还得结合多练,学生获得知识的时候,需要练习来巩固加深,能应用和运用知识才是知识的价值所在。我们的做法是课后练习尽量在课堂上完成,需要较多的练习一般增设习题课,课后时间学生可以搞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使知识用于实践,乐趣寓于创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六、评价教学质量:

成功是我们工作的动力。采用研讨式式教学,减轻了学生课外负担,实现高效率高密度的教学。我在采取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中,平均学生当场能完成作业有百分之八十左右,一方面我从作业堆里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当场完成信息反馈迅速,教学反馈及时,提高了完成作业的质量。

研讨式教学模式给我体会最深有以下三点:

篇3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没必要做实验,甚至有部分学生不喜欢实验课。而有的学生虽然喜欢物理实验,但不愿动手操作。造成上述现象有多种原因,首先中考成绩和实验测试无关联,以至于学生对实验教学持放任心理。再加上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按照教师讲解的实验过程和步骤模仿操作,而教师在一旁指导。这种实验方式影响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动作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对此,教师可以在讲解物理规律时和学生一起探讨物理方案,根据学生的已学知识设计与学生经验相抵触的实验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讲解“大气压阻止水外流”一课时,就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教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一个空瓶子,在瓶子上扎几个小孔,那么这个瓶子还能装水且保证不漏吗?”学生:“不能!”教师:“瓶盖盖好,瓶内的水就停止往外流了,相同瓶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结果呢?”学生:“可能与大气有关。”通过上述实验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并理解新知识。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能力

演示实验需要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不仅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而且还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严禁出现教师自导自演的状况。针对那些易于操作的实验,教师应让学生独立演示;针对那些有一定难度的实验,应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操作。在学习电路的“短路试验”时,虽然该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在做好充分的安全准备下,教师还是决定让学生来完成这个实验。通常情况下,教师会邀请物理基础一般但胆子很大的男生来完成。在实际操作中,电路短路后发出“砰”的一声,实验区硝烟弥漫、火花四溅,一些胆小的女生吓得蹲在地上,但是实验完成后,很多学生都兴致很高、说不过瘾,希望自己也能参与一次。正是因为产生了兴趣,学生便会细致观察与思考,从而不断产生疑问,带着问题都能认真听讲,并且在学习中学生还对安全用电知识有了更全面与深刻的了解。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参与操作的演示实验,与传统的教师自导自演的演示实验教学模式相比,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兴趣明显提升,并且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动手积极性的培养,有助于实验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篇4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但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楚,不同程度的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是: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提前安排给学生,并把事先印制好的实验报告单发给学生,填写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和结论。每次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工作,确保学生能熟练完成实验。

例如,在演示“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时,我首先让学生上台来演示:①剪去矿泉水瓶的底部,用橡皮膜将底部扎起来并绷平,将适量水倒入瓶中,橡皮膜向下凸出;②向瓶中倒满水,橡皮膜向下凸出更多;③若向瓶中倒满酒精,则橡皮膜向下凸出比②的少;④取一矿泉水瓶倒满水,然后用针在瓶的侧壁上不同位置扎多个小孔,此时水向外喷出。演示完毕后,师生一起讨论并总结出“液体向各个方向都产生压强”。接着提出问题: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根据演示实验猜想,然后提出如何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问题,等学生明确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后,利用压强计来演示,教师指导:

①保证密度、深度相同,方向不同,观察U形管中液柱高度差;②保证密度相同,深度不同,观察U形管中液柱高度差;③保证深度相同,密度不同,观察U形管中液柱高度差;④分组讨论实验结果;⑤上报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分析。

整个课堂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脸上洋溢成功的喜悦。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激发学生热情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动中思”、“思中探”,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二、搞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课标》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我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首先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下来的环节是验证猜想。 由于学生合理猜想很多,如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接触面材料等,要逐个进行研究需要较长时间,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的落实以上的一个或两个任务,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动手实验,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最后共同归纳结论。有的小组提出此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有不足之处:弹簧测力计匀速不易控制。此时教师及时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提出改进方法:在实验操作中可以拉动木块下面的长木板,无论从操作性还是误差方面都得到改进。操作性方面,长木板可以是变速的。误差方面,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便于读数。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而且实验得到了升华。小组合作探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分组合理,分工明确;②组长相当于小教师,要培训好;③教师扮好自己的角色——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④注重交流评价,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信心。

三、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丰富实验资源

《课标》中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就是说,在物理实验中要大力倡导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其实,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和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器材,本身就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物理资源。

新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想想做做”内容,有的教师认为教材中的“想想做做”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我们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多样改变活动方式,保证学生有足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可以就地取材,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学。

例如,塑料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装矿泉水和饮料用的,我们可以方便地指导和启发学生做很多物理实验,其演示效果明显,也为教学服务。

①探究声音的音调 在几个相同的塑料瓶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然后用嘴对着瓶中吹气,会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从而可以说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

②摩擦起电 把一个小塑料瓶在头皮上反复摩擦几下,然后将其靠近一些小纸屑,发现小纸屑被吸引,说明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篇5

作为组成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课堂讨论,其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是激发学习兴趣.物理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提出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时,若未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就直接进行讲解,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理解难度较大.如果先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则学生仿佛参与一个“课堂游戏”,在讨论的过程中时刻对物理知识充满兴趣,不仅体验了学习的乐趣,而且提高了思考的深度,此时教师若从旁稍加引导,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巩固旧知识与掌握新知识;其次,课堂思考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其思维能力.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引入课堂讨论,随着讨论的顺利展开,学生的参与热情会越来越高,形成更加活跃的思维模式.交流期间,信息会经过多方向、立体化传递,学生们的思维会互相影响,一些学生奇特新颖的观点对于其他学生可以起到启迪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之中会逐渐提高.最后,课堂讨论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不足之处,纠正其认知误区.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公式和概念,学生在深入学习物理知识后,难免会混淆相似的公式和知识点,该现象是十分常见的.而学生在共同讨论与研究问题后,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错误认知,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巡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从而了解其掌握知识点的整体情况.例如,通过讨论凸面镜和凹面镜的联系、虚像和实像的区别、压力与重力的区别等知识点,学生能够理清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设置课堂讨论的实施时间

展开初中物理课堂讨论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四点:呈现背景资料或设置情景、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学生表述观点、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为了顺利完成上述环节,教师要留出足够时间供学生展开讨论,既要避免讨论只停留在表面,又要避免长时间讨论导致课堂松懈.为灵活把握讨论时间,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储备,预见学生对于问题可能出现的反应;其次可提前将问题告知学生,要求其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课外阅读和讨论,对问题有一定的认识,这样可以缩短课堂讨论时间,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讨论质量得到保障.最后,教师可针对问题为学生布置任务,如阅读必要的参考材料或教材,有背景知识储备等,确保讨论效果.

2.1在教学难点处展开讨论

初中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对于抽象、枯燥的公式、概念等自然会感到理解难度较大.所以教师要适当给予引导与启迪,[HJ1.6mm]促使其对自身思维活动加以调整.比如,初中物理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个概念就是摩擦力,应用频率较高,看似简单,所以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学生在学习时并没有真正理解摩擦力的含义,很多时候只是模棱两可,因此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不要让教学流于形式,摆脱概念字面的讲解,也不要只是列举简单的事例后一带而过.教师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展开教学,比如要求学生针对汽车产生摩擦力的原因、方向、大小和运动的关系等进行讨论,最后加以总结,不仅可以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还能培养其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2.2在联系新旧知识时讨论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以自身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为基础,积累新经验和构建新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可将问题设置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其深入理解与掌握新知识.比如,讲解温度计后,学生了解了其在实验室的用途,之后介绍体温计时,可提出的讨论问题如下:温度计在实验室中十分常用,在其测量允许范围内可以对不同物体的温度进行测量,包括人的体温.但是,同学们试想一下,温度计适合测量体温吗?是否存在缺陷?应当怎样改进呢?通过提问来激发、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其在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充分发挥思维能力.

2.3在结合现实生活时讨论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与日常经验,从生活方面入手,在生活和物理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物理知识.比如,经过实验探究了解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及物体压力有关后,教授“增大有益摩擦”时,教师可针对“如何使有益摩擦增大”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要求其举出实例.将课本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动时书会运动,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和比较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大小,并研究怎样将有害摩擦减小.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言,锻炼其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另外,在教学中一些物理知识和学生平时形成的经验是相悖的,如果没有解释清楚,就会导致学生怀疑物理规律与概念,在学习时感到困惑,使教学效果降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其在交流观点的过程中消除疑虑,纠正错误认知.例如,烧水时会有“白气”冒出来,许多学生认为是水蒸气,此时教师可先询问学生是否见过水蒸气,接着要求其讨论:水蒸气是否能存在于空气中?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会发生什么变化?同学们在讨论之后明白了“白气”其实是水蒸气和冷空气接触后发生液化形成的水珠,体积较小,有光照射时仿佛“白气”,而空气中存在的水蒸气是肉眼无法看到的.

3选择课堂讨论的主题内容

3.1正确选择讨论的出发点

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来设置问题,在学生能接受的前提下增加问题的研究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所以教师不仅要选好讨论问题的出发点,还要从相同的出发点设置若干个相似的问题,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完成方法与知识的迁移和内化.例如,讲解欧姆定律后,学生可能没有发现数学知识与物理公式之间的制约关系,因为I=U/R与R=U/I两个公式相似,就认为电阻R和电流I成反比,和电压U成正比.教师可设置讨论问题为:“导体中的电流I与两端电压U发生变化时,导体的电阻R会随之变化吗?”或者针对密度公式提出类似的问题,使学生在类比过程中深入理解新知识,对正确结论产生深刻印象.

篇6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材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其要求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由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而物理实验正是一门知识探究的活动,正符合了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做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总结了几点对策。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中,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材料,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物理原理、概念以及定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其次,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为,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培养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总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新课改背景下做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优化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1.减少教师演示,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

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由教师一手独揽的课堂演示逐渐转变为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师要在一旁做好指导工作。因为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操作、领悟和体会,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教材知识,进而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锻炼。

2.搞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来,积极探索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而言,可以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实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成几个小组,让各小组学生通过讨论、验证及猜想等方式来获得感知,然后再对所得感知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和归纳,最后得出结论。

在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实验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合理安排各小组人员,分工要明确;(2)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并配合学生做好实验;(3)要注重各小组的交流评价,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并体会成功的快乐,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是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特点,其更为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化静为动,将原本烦琐、复杂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易懂,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例如,在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模拟实验,将整个实验过程中像距、物距以及像的具体变化情况演示出来,这样动态的方式使整个实验过程直观明了,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整个实验过程,从而可以让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这一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做实验,丰富实验资源

新课改物理教学中指出:要充分运用身边的物品来进行各种探究活动,以此拉近物理学科与生活的距离,要让学生确实感受到物理知识的真实性,感受到学科与生活、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为此,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就地取材、修旧利废,运用身边的生活物品来做简单的替代性试验,因为这样的小实验贴近生活、取材容易,操作起来简单明了,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激发其学习动机,让学生掌握更多学习的方法和探究方法。例如,可以运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矿泉水瓶来做“光的直线传播”的实验,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把纯净水加入到矿泉水瓶中,再加入适量的豆奶粉,拧紧瓶盖后充分摇匀,再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瓶底,这时就会明显看到光沿直线传播的光柱。生活当中到处都可以发现物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教具的制作,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实验教学,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实现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接受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大力推广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中学物理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篇7

物理实验课其实并没有理论中那么好上,有些实验课的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远远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别是在生源相对较差的农村中学,一节课下来没几个学生能得出实验结论,根本达不到“有效教学”的效果,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我不断改进教学思路和方法,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实验课操作方法。

1 课堂纪律

说到课堂纪律,很多老师都深有体会部分学生厌学弃学,同时还以各种形式影响其他同学,甚至有和老师对抗的现象,极大地影响课堂秩序,特别是在实验室上课,更有大海放生鱼的感觉,部分学生不听老师指挥,整个课堂闹哄哄的,正常的教学计划很难实施,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物理新课标倡导探究式教学,要求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亲自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如果课堂纪律维持不好,一切都将成为空谈。

《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这就要求老师不但要让厌学的学生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还要保证他们自己学有所成,有经验的老师会发现,跟他们讲道理,或叫家长来学校配合教学,甚至用惩罚和强压的手段,都无济于事,实际上,这些厌学的孩子并非天生顽劣,他们并不是生来就要和老师的课堂作对,他们厌学主要是因为课听不懂,没事做所以无聊,空虚、失落、厌学、弃学然后更加空虚、失落……如此的恶性循环制造了越来越多的后进生。

解决物理课的纪律问题,我认为要做好三件事。

首先,课堂要“有趣”,必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物理课上获得成功感,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视频,动画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用一些效果出人意料的实验吊足学生的胃口;用幽默诙谐的话语激扬学生的听课欲望;让学生学了物理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原来是这么回事”,很有满足感。

第二,课堂要“有序”,如果让学生拿着实验器材任意发挥,课堂肯定乱糟糟的,基本的实验步骤一定要定下来,该停的时候全班都停,该做的时候大家都做,课堂要做到收放自如,不能信马由缰。

第三,要有“终极审判”,有部分学生也许由于长期散漫,无心问学,总是有意无意地破坏纪律,屡教不改,对这种学生,口头教育,或惩罚是没用的,这时我们可以把这部分学生分出来,其他的学生上课时这些学生由另外的物理老师带领在另一个教室上课,这要求同级的物理老师要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相互之间要有奉献精神,同时还要得到学校的支持,学校更要制定相应措施对相关老师进行激励,针对后进生的教学,我们要设计比较基础的实验,解决基础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对待后进生要像对优秀学生一样重视,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尊重和关爱,由于是小班教学,这些学生基本都能认真地学习,如果仍有个别极端的,就要求学校做出配合教育,课堂纪律要从第一节课开始抓起,对违犯课堂纪律的学生要有错必究,一错就究,决不姑息,决不拖延,让学生养成维护纪律的良好习惯。

2 实验方法

做实验需要先掌握实验方法、就好比当司机要先掌握驾驶技术一样,初中阶段常用的实验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实验推理法、等效替代法、建立模型法、类比法、放大法等,实验方法的教学要放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进行,离开了探究讲方法会使方法显得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每次讲方法前先要用问题作引导,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用这种实验方法,如: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要学习放大法,可以提问:“敲击桌子有声音,但你们看到桌面振动了吗?”“怎样证明桌面在振动?”这时会有学生提出放一个乒乓球在桌面上,乒乓球会跳动,这时告诉学生,他们用的就是放大法,把桌面微小的振动用乒乓球的振动来放大。

每当第一次接触某个实验方法时,最好能举多个类似的例子加以强化,巩固,例如:学习放大法时,可举的例子还有用乒乓球放大音叉振动;用两面平面镜加一束光证明按压桌面时桌子变形了;用一根玻璃管可以证明按压玻璃瓶时瓶子变形了(在瓶内装满红色的水)。

有时一节书的知识要涉及多种实验方法,要一一让学生熟悉,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除了放大法,还有实验推理法(探究真空不能传声),类比法(用水波类比声波),控制变量法(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等。

《物理课程目标解读》把实验方法纳入了物理基础知识的范畴,足见实验方法教学的重要地位,实验方法的教学要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在物理教学中,一遇到具体的实验探究,首先让学生分析用什么实验方法,要让学生像熟悉自己的双手一样熟悉实验方法。

3 创设情境,启发引导

德国一位学者就情境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让你咽下15克盐,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中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被理解和掌握。

生活情境在新课的引入、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等教学环节中有重要的作用,恰当的情景在引入新课时可以制造悬念,激发好奇心,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实验前提出问题也要用到恰当的情境,比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让学生拿一个放大镜,先贴近书上的字,再看窗外的物,效果截然不同,这样便可以提出这个实验要探究的问题:“凸透镜成像规律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猜想环节不能毫无根据地胡思乱想,而合理猜想的获得必须依赖恰当的物理情境,如让学生猜想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如果没有情景的提示,学生很难将它与横截面积、温度等因素联系在一起,但如果把人走路时的情景与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时受到的阻碍相类比,学生就能很快作出合理的猜想,如:水泥路比泥巴路好走;路走得越远人越辛苦;路越宽走得越自在,路越窄越不好走;太阳大时温度高,走得浑身是汗,不如在阴凉天气里走得舒服,电流在导体中流就好比人在路上走,相类比可以得出猜想: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

物理课上使用的情境,根据其特点和用途,大致

分为以下几类:

3.1不可思议型

这类情境能制造悬念,让学生感到刺激兴奋,老师可以利用情境与生活常识相冲突来制造话题,引出要学的知识,例如:学习“液体的沸点”时,可以播放一段街头艺人“油锅取物”的录相,在滚烫的油锅里,放进一条铁链,然后表演者把手伸入油中把铁链取出,手却安然无恙,这个实验足以引起学生的尖叫,其实这里用的是油和醋的混合物,它利用了醋的密度大于油而沸点很低的特点,油漂在上面,醋沸腾时油跟着翻滚,其实油并没达到沸点,没有沸腾。

不可思议的情景除了是学生很少见的现象,还可以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稍加改变,也能冲击学生的视觉神经,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用吸管喝饮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在学习《大气压强》时,我准备了一瓶可乐,一根普通的吸管,让一位同学在讲台上吸,结果他吸了很久也没吸到饮料,台下一片惊讶,其实原因很简单,我已经在吸管中间钻了个孔!

3.2熟悉而又陌生的生活情景

生活中处处都体现着物理知识,很多生活现象大家看起来司空见惯,但对它里面的原理却未必知道,把这些生活中的场景以图片、动画或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有亲切感的同时也一定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例如,在讲解电路的连接时,播放一段生活中用双联开关控制一个灯的录相:上楼时按开关开灯,到了楼上又按开关关灯,如果要大家把电路图画出来,大多数学生都不会,然后告诉大家这节课就要解开这个谜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

3.3令学生无从下手的问题情境

有时为了给将要学习的知识埋下伏笔,可以事先提一个问题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对学生之前的生活经验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学了相关知识后就能迎刃而解,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之前,先提问:某同学站在教室外,现在要在教室里面测量该同学到窗户玻璃之间的距离,不准去外面测量,怎么办?面对问题,学生一般都茫然不知所措,这个情境与测量平面镜成像的像距如出一辙,学会了等效替代法,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3.4常见易懂的生活现象

不可思议、无从下手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简明易懂的生活现象也可以在物理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学习“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时,问学生:切菜时发觉刀太钝了怎么办?去购物时发现购物袋太沉了怎么办?在学“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时,问:要让自行车刹车效果更好该怎么办?家里的门很难开,该怎么办?

4 确保实验成功

为了贯彻新课标“探究式”教学的思想,物理课本上设置了大量的实验,为实验教学带来很大方便,课本上很多实验做起来简单明了,但也有些实验的器材难找难搬,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还有些实验的现象与需要的结论有一定的出入,部分实验还有一定的危险性,这些因素制约了实验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另外,虽然教材里已经设计了不少实验,但还是有一些知识缺乏实验支持,为了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教师还要做到以下两点:

4.1改进课本实验

例如:九年级物理《大气压强》这一节有一个大气压把铁桶压扁的实验,这个实验需要用到大型抽气机,有的学校没有这个设备,就算有现场做这个实验动静也很大_可以用生活中的常用物品作改进,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找一个装过饮料的金属罐,在里面装点水,然后在酒精灯上烧,等产生大量白气后将罐口向下伸人冷水中,这时可以看到罐子很快扁了,同时发出“咔咔”的响声,《内能》这一节为了说明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课本设计了一个用打气筒向玻璃瓶内打气的实验,这个实验现象不太明显,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改用矿泉水瓶子做实验,不但器材易找,操作也简单安全,效果还更明显,方法是用瓶子装一点水,拧紧瓶盖,然后将瓶子下半部分向一个方向扭,直到瓶子上半部分气压比较大,这时用指甲刮一下瓶盖,随着瓶盖的飞出,一阵浓烟从瓶口冒出,又如在《密度与社会生活》这一节为了说明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教材设计了一个实验,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再观察现象,这个实验在教室可以说无法完成,其实只要把一个气球套在一个空的矿泉水瓶口,然后把瓶子浸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观察气球的变化,然后再把瓶子浸在冷水中,过一会儿观察气球的变化,这样做器材简单,操作方便,效果明显,课本中还有很多实验,需要改进后才能真正满足物理教学需要。

4.2自制教具增加实验

课本里的实验虽然多,但仍有一些应该设置实验的地方没有实验,这时需要教师自己设计实验,实验的器材最好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起来简单,现象要明显,最好是学生也能亲手制作教具,例如:为了证明浮力产生的原因,可以用一个去掉瓶底的矿泉水瓶和一个乒乓球做实验,如图所示,先打开瓶盖,将瓶口朝下,放人乒乓球,然后向里面加水,发现球不动,然后拧上瓶盖,乒乓球自然就浮上来了,这样很形象地说明了浮力是由液体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形成的。

另外,就算教材里对某个知识点已经设置了实验,为了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仍可以加一些自制的实验,如学习《大气压强》时,为了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可在装满水的瓶子上钻一个小孔,盖上盖子,此时水并不流出,但一打开盖子水就从小孔流出来了。

5 检验学习效果

篇8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新教材、新理念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技能的培养是物理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物理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实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的能力等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农村中学由于种种原因,物理实验教学大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充分体现实验教学的基础作用呢?这是值得每一位物理教师深思和探究的问题。

一、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不管学生个性差异如何,形象、生动的实验大多可以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使学生乐于观察和操作。例如,我在教学《连通器》这节课时,每个学生桌上都放了一个由软胶管连起来的两根直玻璃管,先引导他们观察其特征,指导他们概括得出“连通器”概念,再让学生联想在生活和自然界中哪些东西的特征和“连通器”相似,从而说明为什么要研究“连通器”这个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他们感到生活中确实需要连通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得新知。再如在讲解《摩擦力》时,课前我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在玻璃杯里装了大半杯大米,把一根筷子插在中间,将米压紧,使筷子直立;再继续往杯子里加少许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装米的玻璃杯提起来。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马上被我所吸引,思想非常活跃。我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分别做这个实验,结果两位同学也分别提起了玻璃杯。这个实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情绪非常高涨,这时我才适时地提出“要了解其中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摩擦力”,为新课的导入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在生活中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课程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蕴藏着深刻的物理原理。例如: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把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用日常器具做实验,简便、直观、原理单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由于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有限,我们必须重视并充分利用现有的物品进行各种物理探究学习和实验,使物理学习可感可知。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由于缺少一部分凸透镜,我们就发动学生收集并利用适合的瓶底作替代;在研究光的传播规律时,利用学生玩具“激光手电筒”作为光源;在探究浮力大小时,学校没有溢杯,我们就用塑料瓶子加上玻璃管代替;在认识杠杆时,我就让学生用硬纸片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开瓶器模型。教学中的这些随堂小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亲身的观察和感受,学生受到启发,并积极主动地探究物理规律。

三、切实重视物理演示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和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经验告诉我们: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也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在演示时力求操作准确,给学生做示范,并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准确操作。实验操作能力是中学物理实验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物理实验中用到的基本仪器,实验前要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原理及使用仪器的基本要求,教师先做好演示,然后再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还要配合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平时多动手做小实验、小制作,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又可以促进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篇9

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更有意义.这就需要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如图1所示,教师可以先根据该实验提出几个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第一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等器材的成像情况,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设备的成像物件都是凸透镜,紧接着提出问题: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有时放大、有时缩小、有时正立、有时倒立,那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究竟怎样呢?第二步,给提供学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器材包括凸透镜、蜡烛、光具座、光屏、火柴等(打火机),然后提出问题,如何有效的摆放这些器材,才能在光屏中心呈现出蜡烛火焰的像?第三步,先让学生试着进行实验操作,然后由教师进行有效的示范,并提出具体的问题: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否存在关系,如果存在,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通过这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讨,最后由教师进行合理的补充.

2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想象,挖掘学生的潜能

大胆想象是学生创新的开始,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包括在实验之前对实验现象的猜想、实验现象发生后对实验结论的猜想等.如在实验“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场景,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试管、烧杯、酒精灯等器材设计课堂小实验,将试管放入烧杯中,试管和烧杯中装有冰块,在酒精灯上对烧杯进行加热,在烧杯中冰块没有完全熔化时,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试管中的冰块是否会熔化?大部分学生说冰块会熔化,而实验的结果却是试管中的冰块在烧杯中还存在,冰块并没有熔化.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并且对照实验结果,能够让学生将晶体的熔化特点这一知识点牢记,并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的勇气.

3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引导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传统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进行实验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跟着做,甚至一些教师不给学生预留动手操作的时间.而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讲究手与脑的结合,不仅强调物理理论知识,更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如串联电路中电压关系的实验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回忆,回忆串联电路的特点,同时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怎样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都需要什么样的器材,具体的实验思路是什么等等.教师为学生提供电池、电压表、导线等设备,让学生通过串联电池研究电压的关系.在进行实验前,可以让学生提出猜想,绝大多数学生都提出U=U1=U2的猜想,学生在利用两节电池串联测电压时,测得总电压确实是两节电池两端电压之和,但是采用四节电池进行实验,得出的结果却是两个分电压之和大于总电压.这种与猜想不同的实验结果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时老师适时的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分电压之和不等于总电压的情况呢,然后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最终,学生会发现,总电压等于分电压之和是正确的,当仪表量程改变时,实验结果的误差也会变大.

篇10

物理实验教学评价是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衡量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实验能力,促进学生实验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评价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注重纸笔测试,让学生死记一些实验现象或步骤,缺乏实验操作的考核,缺乏探究能力的考核等。

一、初中物理实验的优化改进

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的创新性是极为重要的,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结合起来的,这就给教师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物理教学活动的实验教学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能力,更加贴近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的本质需求。在初中物理中,这方面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同时初中生受好奇心的驱动也能积极地配介教师的这种物理知识实验活动。

所谓“水无常态,学无定法”,初中物理教材上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也是通过不断总结经验而产生的,所以说,并不是每一个教材上的实验都十全十美。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验的实际需要对教材上的实验不断进行改进,例如,在进行固体变形实验课的讲授时,可以选择用手压住玻璃瓶,使玻璃管中的水面上升,而当松开手的时候,管内的水面又下降到原来的位置由此可见,瓶子是在受到外力挤压,发生了形体的变化而在此实验中,由于压住管壁的手本身具有一定的温度,所以有学生会有疑问,提出是否是因为温度上升而使管内的水而上升,为了消除误解,教师要对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改进,可以将原本的圆柱体玻璃瓶改为椭圆柱体,之后进一步进行担压,从而消除学生的误解,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了相美实验课的物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增加探究性实验,变被动为主动

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是一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方式,同时物理实验的探究性也会对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给子足够的刺激,探究性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就是对物理问题运用实验方式进行探究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因为受自身好奇心的驱动,会拿出百分百的积极性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来,对学生的物理理论知识综合能力以及物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探究性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也有积极作用,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活动中,物理知识传授式的教学应让学生由物理知识学习的主体变成被动接受物理知识的客体,而探究性物理知识实验教学活动,将物理知识探究学习的主动权重新交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探究性实验中针对问题自己思考解决方法、自己实践操作,并自主认识实验的结果,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教学,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强化学生对物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随着多媒体等新式教学手段的应用,中学各学科在教学方式上也有了较人的改变,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来说,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形、声音及动画等优势特点,将原本只能通过书而或者文字表达的实验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学生观察到的物理实验过程更加生动、具体,完全弥补了初中物理实验传统教学的各种缺陷和弊端。

通过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进行物理教学模拟实验,不仅使整个实验过程更加清晰化,而且还弥补了物理实验在实验器材上的不足和缺陷,不仅可以拓宽初中物理实验所涉及的实验范围,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在实验中充分运用,而且,引导了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的物理实验中,教师要根据实验过程不断提出关于物理实验的新问题,一边进行物理实验的具体演示,一边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不仅调动了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进行水的浮力实验演示时,而在实验进行中,教学还可以问学生,同一形状的物体,放入不同的液体中,它们露在外而的体积是否相同?如此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相美物理知识更好的掌握,而且,更能引导学生对一些物理学问题的独立思考,使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最佳效果

四、加强社会实践,变单一为多样

篇11

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面向全体学生,使物理知识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实验式的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谓的实验式教学,它主要是以实验的形式,向人们提出的各种假说和设想,并且加以举例说明和论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一、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实验的有趣性

为了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浓厚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出多种多样的物理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到“凹凸镜成像规律研究”这个模块时,首先让学生回家准备一个放大镜。然后让学生分别研究用放大镜看黑板上的字会呈现什么像?在近距离和远距离的情况下,他们的成像会有什么特征?而且在不同的观察角度,成像的位置、大小、虚实都完全不同。学生肯定一开始就对这生活中的现象很熟悉了,但是还是会似懂非懂的。

这样的实验游戏完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其中的奥妙。这时候老师可以把握学生的心理,适当地提出以下的问题:凹凸镜在不同的角度下,呈现的物象有什么差异?让学生在实验中经过仔细发现、具体操作、深入思考,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降低实验的难度

物理课本里面实验的设置一般都具难学、难懂、难操作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需求,老师可以大胆地对其中的实验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

例如:有些学生都喜欢踢足球,有一次不小心把球踢进了河水里,但是球就在桥底下的漩涡不停地转动,怎么也冲不走。学生对这个现象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老师可以结合“压强与流速”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去思考。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展开这样的实验:准备一个漏斗和乒乓球。然后用漏斗向乒乓球吹气,这时候的乒乓球肯定是在漏斗里不停地转动,也不会掉下来。通过探究以上的实验,同理也可得出足球为何在漩涡中不会被水冲走的原因了。

降低实验的难度,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理解原理。实验形式的多样化,更加具有主体性、趣味性、导向性,利于教师有效地设置情境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提高创新能力。

三、合理利用实验资源,增强实验的高效性

在进行实验活动时,可以选定相应的实验室,使实验的操作更加规范化。所以,老师在进行物理的教学工作的时候,可以全面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工具,同时把理论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科的知识。

如:在实验室里开展实验时,可以综合利用现场的操作工具和教学资源,展开许多有趣的实验。再如:在学到“幅度”知识时,可以让学生用手上的圆珠笔敲打装满水的杯子,观察一些用不同的力度敲打,发出来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这时候用力敲打的声音肯定会更响亮,所以这就是有关到幅度问题的研究了。所以,只有合理利用教学实验资源,使学生成为试验的主体,不断开发和探索,加强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最终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四、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增强物理教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在实际的生活中,到处都体现出了大大小小的生活现象。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学科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且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例如:学生每天的出入都会乘坐交通工具。在等车的地方都会设置一条安全地带,如果不注意安全的话,人就会被卷入危险的区域中。所以,这也应用到了物理学科的知识:交通工具的速度快,所以产生的流速也很快,所以压强就小。可是两边的空气流动却很小、压强大,人就会被强卷到危险的区域。所以,在等车的时候,必须站在安全的区域内。同时可以利用:肥皂,细线,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和钩码等工具来探究有关的压强问题。

开展实验式的教学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初中物理的新课程改革要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探究新的实验教学方式,把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全面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志龙.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2012(4).

[2]高双凤.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2004.

[3]陈松.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2(1).

篇12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地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能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随着中考的改革,物理实验考查已作为一项必考内容,使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物理实验教学应抛弃以往的“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改变以往“教师教的枯燥、学生学的乏味”的现象,真正体现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能动手、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并能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物理教材书上明确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但是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不要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敢于创设条件(如让学生制作学具、教师制作教具等),将课堂的演示实验敢于搬到学生实验中来。使学生实验的开出率突破大纲的要求,达到100%以上,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真正地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学生物理术语表达能力,避免了学生回答、解释物理问题时的语言生活化。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初中生刚开始学物理、学生实验做得太少、学生实验素养低的特点。我们就采取全方位指导的策略,即从头到尾的全过程指导。首先我感到不能打无准备之战。在实验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将实验教案从物理课时教案中分离出来,在实验教案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备写出来。教师还应该在实验教案中备写出“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其中分为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探究数据统计表设计、实验论证、实验结论等六大环节”。并且不是写在纸面上,而且都要亲自预做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去实现“探究”。然后,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应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抓住“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整理”。所谓“观察”,即通过眼、耳、鼻、皮肤等感官感知。如选择测量工具时,我们一定要看清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值,仪器是否完好无损等。实验中,数据的读取角度,现象的鉴别,线路的连接等,几乎每一实验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经常要求学生一定要仔细观察,防止走马观花,粗枝大叶。操作,它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例如天平的平衡调节。电表的机械调零等。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有危险性或损坏性的实验时,应先通过教师的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记录即在实验中,正确地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加深学生对错误和误差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掌握。同时,也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分析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记录的数据。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整理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记录和分析,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它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

课本实验及创设性情景实验考查:这几年中考试题中经常有课本上的实验出现,如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测自己的步行速度、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制作橡皮筋测力计、蜡烛跷跷板、楼梯电灯开关电一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等实验。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数据统计表的设计等考查。这就要求教师在乎时的教学中重视物理实验教学。从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搞好实验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自古有“名师出高徒”说法,虽然它的说法不是很科学,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位“德才兼备、学识渊博、胸怀韬略”的教师,对于学生有着莫大的示范和模仿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一、教师应该具有新理念

开拓思维,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不套框子,不设圈子;不迷信权威,不限于课本;大胆实践,大胆创新;说在口头上。写在纸面上,落实在行动上。

二、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才可以正确、科学地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真正地将物理知识理解、吃透,也真正能体现出“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三、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魏书生、钱梦龙、于永正等名师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那么,如何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呢?从我县目前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处于一种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动构建状况。例如,为了文凭去函授,为了拿继续教育的课时去学习。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区分“创新型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尺。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专业知识,因为物理实验本身是一种科学探索的过程,对于实验的原理、实验的设计等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