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学历提升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6 10:17: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专学历提升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专学历提升方法

篇1

1 生产实习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其思想认识的重要环节

生产实习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以本文作者所在的高校为例,通过生产实习,希望能够达到如下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热爱专业的思想,学习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和优秀品质。认识科学技术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意义。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巩固与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结合现场条件,参加生产劳动,完成电器控制系统及设备,典型生产机械的自动控制系统的学习,对工厂自动化生产线,工厂供电系统进行现场参观。

(3)使学生得到实践动手的培养,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今后的理论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4)为学习专业课做好准备。在已经学习过的理论基础课程和技术基础课程的前提下,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必要的感性认识,从实践方面为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

(5)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理论来源与实践,同时又必须受实践的检验,与专业课和基础课相比较,它与实际生产的联系更为密切,更为直观。通过生产实习,能把专业课与实际生产更好的联系起来,真正把专业课学好,为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尽快适应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6)为尽快适应今后的工作做准备。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了解工厂、企业、研究所等单位的组织机构、基本现状,管理模式及其发展前景。同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意识。

2 某高校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

2.1思想认识问题

一些同学对生产实习的意义认识不够,思想上不够重视。在实习过程中不够认真,不遵从指导老师的管理。

2.2 安全问题

学生集体离开学校外出实习,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2.3实习管理与效率问题

学生进入工厂后的管理不善造成学生实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实习中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实习时间问题,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国内外工业电气自动化的现状及水平,学习典型生产机械的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是生产实习中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

2.4指导老师的管理问题

部分指导老师在实习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结果造成学生生产实习效果不佳。

3 解决方法探讨

3.1 实习前动员会

为了使同学们在生产实习中能真正获得实践的知识,由相关教研室积极努力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安排好每个工作环节。为了使同学们对实习的目的以及工科实习意义的重要性清楚,带队教师老师必须对全体学生进行实习动员,特别强调安全生产问题和纪律问题,使同学们在思想上对实习任务有了充分的认识,珍惜难得的实习机会,才能更好的达到实习的预期目的。

3.2对实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具体实习任务要求

(1)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实习。要求学生不因实习生身份而放松自己,要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积极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从小事做起,向有经验的同志虚心求教,尽快适应环境,不断寻找自身差距,拓展知识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2)以“旁观者”的身份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安排在某一具体的岗位,工作可能很琐碎。我们要求学生自觉服从实习单位的安排,与此同时,也要把眼光放高远,从单位工作的全局出发,了解单位运行的基本规律、行政人的基本心态、行政管理的原则等,这种观察和训练能够使学生在更广的层面熟悉行政,增强适应能力;

(3)以“研究者”的身份实习。要求学生在实习前通过“双向选择”(指定、自定)方式确定一些研究课题,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利用实习机会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有准备地进行1~ 2个专题的社会调研,实习结束时要完成实习日记以及实习的心得体会,并作为实习成绩的重要内容部分。

3.3 实习中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指导老师在实习中除了每天上班时间给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同样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不懂的问题就向工人师傅请教。指导老师参与,跟队管理。在实习期间,指导老师除全程带领学生进厂实习外,还要与实习单位的教育人员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对实习计划进行适当调整。每天检查学生宿舍,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问题,指导实习日记、实习的心得体会和实习报告的写法。

3.4加强实习过程中的管理

由实习中心的老师对全体同学进行入厂安全教育,讲解了实习基地的历史和概况,重点讲解实习基地规章制度和安全须知。指导老师结合该实习基地的各方面要求和当时的情况再次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邱树恒,陆宇兰,叶少峰. 大学工科生产实习的现状和实习方法的探索[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22-24.

篇2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7-0057-03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幼儿教育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并获得良好发展。我们不能停滞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应在经济条件许可的状况下寻找高起点的、适合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路径,这样既可避免资源的浪费,又可促进城乡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师资是困扰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有调查显示,农村公办幼儿园师幼比达到1∶30,甚至有的县镇班级平均幼儿人数高达59人,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5~1∶8。另外,从对农村在职幼儿教师的需求调查来看,艺术领域与教育基本理论的课程是幼儿教师最迫切需要学习的课程。由此也可以看出,艺术领域与教育基本理论等方面是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薄弱环节。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83.6%的人认为幼儿教师应该有专科以上学历。

综合以上考虑,我们提出面向农村培养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目前,我校业已开展的五年制大专学历幼儿教师定向生的培养即是此方面探索之一。

二、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特点

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培养已经开始了很多年,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用人单位的反映来看,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具有其优势:学制长,五年的艺术技能课程学习远远长于其他学制幼教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因而学生的艺体特长明显。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刚刚兴起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时,这种学制的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与欢迎。但是,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纵向深入发展,人们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短板”也渐渐呈现。由于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一部分有升学希望的学生选择读高中,另一部分升学希望不大的学生选择读中专或五年制大专。这一状况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甚至有的学生还沾染了社会恶习。但是,他们大部分来自各个县、镇、村,对农村的幼儿教育有深切的了解。同时,他们的艺体特长正是农村幼儿教育所欠缺的,这为他们扎根农村幼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另外,在学生入学时对其文化基础提出一定的要求,可以适当保证生源素质。也可以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其毕业水平作出一些要求,或者在农村幼儿教师选拔时提出一定的要求,这亦可提升他们的幼儿教育素质。

三、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的培养目标

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与需要为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方向,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特点为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起点与依据。从已有研究来看,人们普遍认为未来幼儿教师需要具备以下一些特质: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掌握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和基本理论,具有有效地选择并组织教育内容、创设并发展支持性环境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钢琴、舞蹈、游戏、绘画等基本技能娴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并能不断地进行专业化学习。具体来讲,需要具备以下能力:与幼儿交往的能力;建立与培养幼儿常规教育的能力;创设适于幼儿科学发展的教育环境的能力;全面正确地了解幼儿发展的综合能力;整合教育内容的能力;协调家园关系的能力;不断地学习专业理论,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适当降低文化基础与理论素养的要求,增强对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由于面向农村培养幼儿教师,因此还应使学生了解农村幼儿与农村幼儿教育的特点,掌握开发利用农村教育资源的能力,以及与农村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等。

四、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相应的课程设置来保障。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课程设置基本分为四类:通识课程、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通识课程是指文化基础知识的课程,它有利于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高中文化课程与其他公共必修课都属于此类。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是指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理论课程。教师实践课程以专业理论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核心,包括各教学法课程和艺体课程等。教育实践课程是指为学生提供的亲身实践的课程。

对于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涉及高中文化基础知识课程学习时间安排的问题。当前的普遍形式是2+3或者3+2,即两年或者三年的高中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三年或者两年的幼师专业课程的学习。文化课程的学习是颇受人们批评的地方,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并且与以后就业的联系不是很直接,加之学生基础本来就不好,这些原因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加重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厌学情绪。然而,这些文化通识性课程却是幼儿教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基础所在,正成为广大幼教专家与实践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有些学校将理论课程学习的时间比例调高,文化与理论课程占据50%的比例。然而,这似乎又回到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老路上去了。也有研究者提出,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要求和规定开设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可占总学时数的40%,艺体课程占总学时的30%,教育实习、见习等活动占总学时数的30%,应着力培养幼师生的教育技能、教学技能、艺体技能,使之并重发展。笔者认为,应打牢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这样可以为他们今后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开发新的校本资源提供有力的知识结构保障。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普遍认为幼师的模式应定格在大专层次的应用型方面,即具备相当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且偏重于实践和应用,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突出幼师性,并且要加强实践训练。因此,应加强幼儿教育理论与教育技能的学习与练习,为其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提供便利。基于以上分析与我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中,通识性课程应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开设,应少而精,注重理解与运用,占据25%~30%的比例,高中阶段文化课程也属于此类课程;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注重联系教育教学的实际来进行,占10%~15%;教师技能课程的学习占30%~35%,包括艺体课程的学习,适当突出艺体特长,保留其优势;教育实践课程占25%~30%,增加教育教学实践的时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突出幼师性。农村幼儿教育的特点与农村幼儿的特点可以在相应课程中穿插,如环境创设课程中,可以增加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方法的章节。在教育实践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幼儿园实习,增加其与农村幼儿园接触的机会。我院五年制学生曾到农村幼儿园顶岗实习一个月,毕业生中大部分学生曾到过各县城的幼儿园实习。

五、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培养的保障

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与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特点,要保证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需适当提高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的入学门槛,保证他们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基础,这可以为其后续的文化与理论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五年制大专幼教专业农村定向生以其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与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受教师们的好评,并且其学习效果与能力也明显好于往届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其次,学校需提高对学生文化基础课程与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学习应达到标准的要求。学校需加强对学生文化基础与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的考核,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保证教学的质量与人才培养的质量。

再次,学校需密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教学中注意实践取向,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技能性课程注重模拟实践或真实实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亦可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用途,增强学习的动力。

最后,学校还需建立农村幼儿园实习、见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幼儿园进行教育教学的实习与见习,在提高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与本领的同时,增加其对农村幼儿教育的了解,产生服务农村幼儿教育的使命感。

与此同时,国家可制定相应的农村教师制度,吸引五年制大专学历幼教专业学生加入农村幼儿教师的队伍。

参考文献:

[1] 王剑兰,张秀娟.幼教师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4(7):34-35.

[2] 秦旭芳,庞丽娟.21世纪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及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1(2):10-11.

[3] 王水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J].职教论坛,2004(12):50-51.

[4] 袁秀华,阮树珍.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J].幼教园地,2005(8):41-43.

[5] 王剑兰.经济欠发达地区幼教师资的现状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4(3):77-79.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1-0000-01

Computer School Training Problem Think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

Gu Feipeng

(School of Software,Fujian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Quanzhou 362000,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reform;colleges training teachers teach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teachers training;concerned about teacher training,focusing on teacher training.

Keywords:Training;Teacher

一、大专院校实训课程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专院校对实训课程的管理尚有欠缺。尤其是一些私立的大专院校,领导大多是聘用退休的教授,在学生的培养上没有改变。沿用本科或研究生的培养方式。(1)是理论与实训课程不成比例。压缩实训环节,提高理论教学课时。(2)是实训课程考核标准参差不齐。目前,大多院校考核仍沿用理论教学的考核方法,只要学生参与了实训过程,完成了实训报告,一般都能取得合格。显然,上述现象,均背离了设置实训课程的初衷。而实训师资问题,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大专院校实训师资的现状

近年来,很多大专院校学院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但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却不够。实训师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实训师资短缺。由于院校在经费上(尤其是私立院校)、人力上的不足,以及引进和培养渠道的不畅通,使大专院校现有的“双师型”队伍还不能满足大专院校院校发展的需要。虽然各院校从企业引进了一部分技术业务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但这部分来自企业的实训师资普遍缺乏教育理论背景,在教育、教学技能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一名实训教师要指导几十名学生的实训。这样做造成两个结果:(1)实训教师团团转,但学生掌握效果差;(2)学生实训放任自流,获得的岗位所需专业技能较少。

(二)实训师资职称。从事实训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是由一些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担任,或由有经验的教师带队主持,几名青年教师辅助配合完成。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能吃苦,但综合比较起来教学经验不足。实训师资队伍的职称低(尤其是来自企业的)和待遇与专任教师队伍的差距十分明显,导致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热情下降。

(三)实训师资学历。目前,我国的大专院校实训教师学历结构偏低。学历的提升是当前大专院校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特别是研究生乃至博士层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是当务之急。

(四)实训师资素质。目前,我国的大专院校院校现有的实训教师还不能“文武双全”。有些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在专业技术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大部分是经过相关企业的简单培训。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大专院校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五)聘任兼职实训师资。兼职实训教师大部分来源比较广泛,他们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既能解决大专院校院校自身实训师资队伍的不足,把工程中的实际做法传授给学生,又能真正成为大专院校院校实训教师的补充力量。但兼职实训教师也存在弊端,他们的实训教学工作欠缺教学方法。不能像专职教师一样因材施教,对兼职教师也缺乏有力的考核标准,导致只完成实训任务,但无法保证实训质量。

三、实训师资能力的认识

大专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毕业之后应能直接上岗。这样的高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实训教师。所谓高素质的实训教师首先应具备教学的基本能力,即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其次,他们还应有较好的行业或职业岗位的专门知识及实训能力。因此职业学校实训教师实际上应该是多年来一直提倡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

四、实训师资队伍建设

(一)完善实训师资的培训制度。对在职实训教师有的放矢地加以培养,旨在提高在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对每位实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做到定好方向、定好目标、定好措施,并根据教师的情况和发展,及时加以调整。

(二)依靠相关政策扶持。目前的大专院校院校的实训师资,特别是一些学历较高、造诣较深的中青年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必须充分考虑大专院校院校实训师资,特别是中青年骨干实训师资的切身利益,制定相关政策,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研究、进修和生活环境,从各方面提高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大专院校院校实训教师队伍发展壮大。

(三)加强双师型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出,反应了大专院校院校教育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保证大专院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保证大专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快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刻不容缓。

(四)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大专院校实训师资队伍是为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服务的,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大专院校教育实训师资队伍。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大专院校院校师资队伍中兼职教师的比例相当大,几乎在80%左右;德国的大专院校院校的师资除了对学历有严格要求外,对工程或社会实践经历也有明确要求,要求必须有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制定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激励措施。可设立一定数量的奖励基金,对实训成果、科研成果突出的实训师资(尤其是青年实训师资),实施奖励。可以由业内专家对实训师资的教学能力及行业、职业实训能力进行评估打分,对分数较高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外出进修、学习交流等方面给以倾斜。此外,还可以考虑给一些优秀的实训师资(或者实训师资团队)提供科研经费,鼓励他们在教学、专业技术方面做出创造,发挥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陈志生.高职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2

篇4

这期农村基层干部大专学历班,全县共有100名学员参加学习,这100名学员参加完入学考试后已被省委党校函授学院录取,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在我县历史上都还是第一次,标志着我县村干部学历教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必将对基层干部素质的稳步提高、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就搞好这次大专班的学历教育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抓好学习的自觉性

首先,开展这次学历教育,是建设富裕和谐新农村的客观要求。研究xxxx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现状,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对我们村干部来说,还有许多新理念要确立、许多新知识要学习、许多新能力要培养。通过参加大专学历教育,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改善知识结构,拓宽发展思路,培养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更好地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其次,开展这次学历教育,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举办这次大专学历教育班,广泛开展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学历层次的深化型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进一步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健康发展。

再次,开展这次学历教育,是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现实需要。因此,要适应新时期的农村工作,我们的村干部要有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更要具备较强的执行政策的能力、发展经济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和维护稳定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应该是基层干部必须具备的。这次大专学历班开设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既有经济管理知识,又有政策法律知识,还有其它专业技术知识,给大家提高和锻炼这四种能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二、把握特点、按需施教,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开展农村干部大专学历教育,我们要把握农村干部的特点,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因人施教,按需施教,真正把这期大专班办实、办好、办出特色。党校将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必须保证学时、保证质量,不会因为学习对象是村干部,文化基础较低,就降低标准、降低要求;我们将精选师资队伍,选聘那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辅导;将建立健全考勤、考核、考试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纪律,对学员做到严格管理。希望今天参加入学考试的100名同志都能够圆满完成学业,领到毕业证。

三、端正学风、刻苦钻研,确保学历教育的实效性

为了办好这次农村干部大专班,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倾注了很大心血,县财政和县委组织部专门拿出经费补助村干部的学习费用,大家一定要十分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端正学习态度,做勤奋学习的模范,做善于思考的模范,切实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一要集中精力,专心学习。这次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各位学员们要珍惜机会,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克服困难,认真钻研,刻苦学习。切切实实学习一些东西,同时要持之以恒。要知道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次大专班要持续两年时间,时间较长,大家要安下心来,长期坚持,绝不能半途而废。

二要讲究方法,确保学习效果。首先要培养学习的兴趣。“学而知之,不如好而知之,好而知之,不如乐而知之”,如果学习成为一种乐趣的话,就会主动去学,学习的效果就好;如果没有兴趣,学习就成为了一种负担、一种痛苦,学习时间、学习效果都难以保证。所以,培养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它能使我们终身受益。其次要把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结合起来。这次农村干部大专班,属于函授教育,主要是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在课后,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消化、理解、吸收外,还要自觉学习相关课程,做好读书笔记,认真完成各科作业,确保学习效果。

三要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我们党具有旺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如何联系实际?我觉得应当从三个方面着眼:一是要与自身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二是与建设富裕和谐新农村的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实践;三是与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解决。真正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干好工作的强大武器,转化为提升个人素质的深厚积淀,转化为服务基层群众强大动力,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最后,我再强调几点要求:今天在坐的100名学员都是各乡镇推荐上来的优秀村干部,是村干部中的佼佼者,因此,希望你们能珍惜这次机会,认真完成学业。一是要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特别是安排的集中时间、面授时间必须保证,否则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出现断档,好多事情就难以衔接,对同志们的毕业可能会受到影响,所以要随叫随到,不得缺席。二是要完成好作业,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三是要认真听讲、认真记好笔记,在上课期间,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喧哗,不吸烟,要关闭手机,遵守课堂纪律。四是要注意安全,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在学习期间不要喝酒,做到团结互助,爱护公物,学习优秀,安全第一。

篇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434-02

消毒供应室作为医院的一个特殊科室,又称消毒室。顾名思义,消毒室在医院中主要扮演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角色,其主要为整个医院提供无菌用品、医疗器械、各种敷料及其他材料,对预防感染和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随着社会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入院患者开始关注提升护理质量,对防控感染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研究选取我院消毒供应室36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的护理管理工作进行分析评价,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消毒室中36例在职护理工作人员根据双盲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8例,年龄在22~36岁,平均年龄(29.6±1.5)岁;其中中专学历5例,大专学历23例,医学大专以上学历8例;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12例,工作5年以上的24例。对照组患者18例,年龄在30~67岁,平均年龄(29.9±1.3)岁;其中中专学历7例,大专学历22例,医学大专以上学历7例;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14例,工作5年以上的22例。两组护理人员的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

1.2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住院患者对两组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满意度[2];两组中随机抽查100件物品的合格率。

1.3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采取常规护理操作;观察组进行科学、系统的护理管理,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工作。分别对两组护理人员进行为期100d 的护理满意度调查,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个层次。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2]。

2010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共发生感染病例324例,同期共收治病例为3963例。2010年11月~2012年11月为对照组,期间收治患者1865例,发生感染病例192例;2012年12月~2014年11月为观察组,期间收治患者2098例,发生感染病例65例。对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回顾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均数(x?±s)方式进行表示,组间差异采用 t检验进行比较,P

2、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护理管理学是指在护理实践中融入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并依据护理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去解决医院中遇到的问题[3]。目前,护理管理已成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实践。护理管理学有助于保证医院的管理工作更好的进行,消毒供应室应用护理管理后,其护理满意度有明显提升[4]。

消毒供应室所提供的各种无菌用品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和患者的病情,其工作质量的优劣对护理质量及患者安危具有较大影响。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应由下几方面进行:1)首先护理人员应强化自身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护理观念,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全身心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加强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预防工作,加强护理管理在消毒供应室的重要性认识,减少因工作疏忽造成的护理纠纷[5]。2)建立奖罚制度,使护理人员之间互相监督,督促护理人员学习,定期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评估。3)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管理培训,提高消毒供应室管理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护理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廖根娣.周小妹.林阿珠.细节管理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1, 9(1):66.

[2] 张艳.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的重要性[J]. 中国社区医师,2013, 15(4):402.

篇6

■一、我国财会人员结构现状

(一)从学历构成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深圳地区的高学历会计从业人员所占比例最高,本科以上学历(包括本科)占到了16.59%,大专学历占到了70.12%,两者合计占到总从业人数的86.71%;而新疆地区的大专以上学历(包括大专)的从业人员的比例仅达为59.97%,比全国水平低9.1%。

(二)从职称的构成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深圳地区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会计从业人数所占比例最高,约占23%,而新疆地区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仅达到1.66%,这之间存在的差异,显示了我国财会人员分布的不均。

■二、我国财会人员构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无职称人数占很大比例

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中约有59%的人员没有职称,新疆等偏远地区的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例更高,约占76%。职称是一种具有专业技术资格任职的凭证,会计职称分为初、中、高三级,相应地代表着三个级别的任职资格,而缺少职称即代表其不具有从事会计专业的任职资格。这反映出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的素质还需要提高。

我国2009年会计职称考试的通过率仅仅为15%。无职称人数占很大的比例,一方面和我国财会人员整体的教育层次相联系,另一方面也与职称的受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现行很多企业单位执行的是职务工资、岗位工资制度,对薪酬和晋升,职称的影响力显的过小,人们就大大降低了对提高职称的动力;同时,会计职称考试的一般难度较高,如果人们确实需要提高职称时,也可通过较为容易的方法,比如参加相对来说难度较低的经济师考试,来获取经济师资格,同样属于中级职称,也同样会得到单位的认可,但难度却小了很多。

(二)学历程度与职称不相匹配

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主要学历结构为大专学历,本科以上及中专以下所占的比例较小,基本上属于正太分布,学历结构算是比较合理。但是从职称结构与学历结构对比的角度可以发现,在我国,全部会计从业人员中约有70%都拥有大专以上的学历,而拥有职称的仅为30%。其中高级职称所占的比例仅为8.34%,这与结构的学历不相符。

取得学历之后却没有相应的任职资格,追根溯源,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国的学历教育制度,近些年来的教育改革使得人们能够多途径的获得学历,但是学历的提升,并不代表这能力也得到提升,当遇到严格的能力考试时就无法通过,现行“宽进宽出”的体质培养了许多不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许多企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存在了密切的联系。第一,我国经济的主体为“财政经济”,对财会人员的要求比较低,这使得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没有继续参加学习,来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动力;第二,在我国,无论企业还是政府在用人机制上非常的谨慎,各企业单位的领导对财务人员的作用大多仍停留在“做账”上,对高素质财会人员缺少了机制上的吸引与激励,吸引不了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只会导致局部的财会人员固步自封。

■三、建议与措施

(一)对继续教育进行规范,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

在短时间内,要使得会计人员的学历和职称得到提升是比较困难的。我国会计人员知识的更新速度应该跟上会计改革的脚步,这就要求进行日常的会计业务培训,来对会计人员的再教育进行规范尤其是对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会计人员的培训学习。会计进行继续教育的形式应该采用大规模、分层次的教育为主,按专业只是、文化学习、操作技能与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与层次性对整体的教育进行划分;在内容上应以专业化和适应性为主;在手段上应对开放性和现代化进行体现;在时间上坚持循环性和长期性。于此同时,还应该紧抓对继续教育的工作考核。

(二)对职称考试制度进行改革,来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能力

我国的现实是,职称结构和学历节后存在着一些不合理,这在对高校教育培养不合格人才进行批评的同时,也应该对我国的会计职称考试制度进行反思。现在的职称考试难度一年比一年高,考试的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很多已经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经验丰富的会计,如果没有足够时间的复习,也无法顺利的通过。即使通过了职称考试,也不代表用有了强的工作能力,对薪酬和晋升没有很大的直接影响。所以必须对我国的职称考试制度进行改革。职称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抛弃单一模式的考试制度,向综合能力测试的方向进行发展,可对综合从业人员的资历、绩效、同行的评价等进行综合考核,并结合全国统一职称考试难度的降低,来赋予用人单位一定的认定自。这样就可以避免能力与职称的脱节,变考试认定为其综合能力认的定。

总之,我国财会人员的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具有地域和民族特点,但在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却是相通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不断提升财会人员职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一、我国财会人员结构现状

(一)从学历构成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深圳地区的高学历会计从业人员所占比例最高,本科以上学历(包括本科)占到了16.59%,大专学历占到了70.12%,两者合计占到总从业人数的86.71%;而新疆地区的大专以上学历(包括大专)的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59.97%,比全国水平低9.7%。

(二)从职称的构成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深圳地区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会计从业人数所占比例最高,约占23%,而新疆地区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仅达到1.66%,这之间存在的差异,显示了我国财会人员分布的不均。

二、我国财会人员构成中存在的问题

(一)无职称人数占很大比例

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中约有59%的人员没有职称,新疆等偏远地区的无职称人员所占比便更高,约占76%。职称是一种具有专业技术资格任职的凭证,会计职称分为初、中、高三级,相应地代表着三个级别的任职资格,而缺少职称即代表其不具有从事会计专业的任职资格。这反映出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的素质还需要提高。

我国2009年会计职称考试的通过率仅仅为15%。无职称人数占很大的比例,一方面和我国财会人员整体的教育层次相联系,另一方面也与职称的受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现行很多企业单位执行的是职务工资、岗位工资制度,对新酬和晋升、职称的影响力显的过小,人们就大大降低了对提高职称的动力;同时,会计职称考试的一般难度较高,如果人们确实需要提高职称时,也可通过较为容易的方法,比如参加相对来说难度较低的经济师考试,来获取经济师资格,同样属于中级职称,也同样会得到单位的认可,但难度却小了很多。

(二)学历程度与职称不相匹配

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主要学历结构为大专学历,本科以上及中专以下所占的比例较小,基本上属于正态分布,学历结构算是比较合理。但是从职称结构与学历结构对比的角度可以发现,在我国,全部会计从业人员中约有70%都拥有大专以上的学历,而拥有职称的仅为30%。其中高级职称所占的比例仅为8.34%,这与结构的学历不相符。

取得学历之后却没有相应的任职资格,追根溯源,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国的学历教育制度,近些年来的教育改革使得人们能够多途径的获得学历,但是学历的提升,并不代表这能力也得到提升,当遇到严格的能力考试时就无法通过,现行“宽进宽出”的体质培养了许多不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许多企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存在了密切的联系。第一,我国经济的主体为“财政经济”,对财会人员的要求比较低,这使得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没有继续参加学习,来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动力;第二,在我国,无论企业还是政府在用人机制上非常的谨慎,各企业单位的领导对财务人员的作用大多仍停留在“做账”上,对高素质财会人员缺少了机制上的吸引与激励,吸引不了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只会导致局部的财会人员固步自封。

三、建议与措施

(一)对继续教育进行规范,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

在短时间内,要使得会计人员的学历和职称得到提升是比较困难的。我国会计人员知识的更新速度应该跟上会计改革的脚步,这就要求进行日常的会计业务培训,来对会计人员的再教育进行规范尤其是对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会计人员的培训学习。

(二)对职称考试制度进行改革,来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能力

我国的现实是,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存在着一些不合理,这在对高校教育培养不合格人才进行批评的同时,也应该对我国的会计职称考试制度进行反思。所以必须对我国的职称考试制度进行改革。职称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抛弃单一模式的考试制度,向综合能力测试的方向进行发展,可对综合从业人员的资历、绩效、同行的评价等进行综合考核,并结合全国统一职称考试难度的降低,来赋予用人单位一定的认定自。这样就可以避免能力与职称的脱节,变考试认定为其综合能力认定。

总之,我国财会人员的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具有地域和民族特点,但在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却是相遇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不断提升财会人员职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在教育领域中,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目的是能培养出更多思想道德好、素质高的人才,使其能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目前,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学校应积极分析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

一、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方式方法等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更加满足大专学生的价值取向,信息传递更加便捷、高效,更容易获得大专学生的欢迎,为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网络信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大专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都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专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学习,对思想道德教育存有偏见,将思想道德教育看作是单纯的说教,与将来的工作没有联系,没有认识到成人与成才之间的关系。

大专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于本科学生还比较薄弱,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不强,思想认识比较肤浅,对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此外,大专学生心理上的自卑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大专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发展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就业时,相对于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容易受到“歧视”,这会给大专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大专学生不能科学、冷静地处理这些问题,就会出现过激、极端的行为,与道德理性相背离。

二、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1.建立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为了更好地加强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建立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与社会以及家庭之间的联系,为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当前的德育教育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共同努力。在注重学校教育的同时,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争取得到家庭教育的配合。通过电话、网络等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交换彼此的意见,发挥学校以及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对于社会,应严厉打击一些犯罪行为,减少社会不良风气对大专学生的影响,积极宣传典型事迹,传递正能量,为大专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2.加强课堂的德育作用

在对大专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还应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专业,需要制订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策略。根据大专学生学习的特点,简化不必要的课程,降低一些课程的难度,使其满足大专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规律。同时,需要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思想道德好的教师队伍来辅助大专学生的成长。由于大专阶段的学生在思想、心智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教师除了要传授知识给大专学生外,还需要为大专学生指明人生的方向。教师在与大专学生沟通过程中需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能够认真反思,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为了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应努力为大专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大专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环境建设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就是学校要注重为大专学生打造富有特点和个性的校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软环境上,学校应提倡文化理念,注重校园文化的沉淀。通过完善各项规整制度,引导大专学生进行自主管理,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弘扬良好的校园风气,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在整洁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加强学生的自身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促进大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4.加强优秀大专学生的带头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专院校的学生在思想认识、行为等方面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主体意识不强,同龄人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大专学生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十分相近,并且彼此间容易产生认同感。因此,教师应善于培养和发现优秀的大专学生,通过这些优秀大专学生的榜样作用,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提升。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大专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当前,大专院校应注重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大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教育作用,引导大专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211-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装备技术士官的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官兵分训后,士官成为训练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担负大部分课目的独立组训任教,在军事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极大的提高。士官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军事训练的水平和质量,培养和造就一批部队长期建设所需的高素质装备技术士官队伍,对于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才培养要深入贯彻“能打仗、打胜仗”的总要求,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着眼部队使命任务需要,紧贴装备发展需要,适应实战保障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工作中,基于部队对人才能力、知识、素质要求,以先进的教育观念,着眼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要求,改革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培养素质过硬、岗位合格、适应实战的士官人才。

一、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学员技能和素质需求

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发挥士官作用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军事装备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信息化战争对士官队伍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能力需求有了明显提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装备技术技能

具有扎实的装备专业知识,是士官立足岗位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装备知识,才能在保证本职工作的顺利完成,才能较快、较好地适应武器装备、特别是新型装备的变化及工作岗位的转变。熟练的技术技能是士官本身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开展专业技术技能教学与训练的必备要素。作为士官,不但要具备过硬的军事共同科目方面的技术技能,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要能熟练地操作使用、维护其管理范围内的各种武器和装备,对新配发的各种武器和装备应较部属更快、更好地掌握其性能、操作和维护方法。

(二)较高的保障指挥素质和较强的教学组训能力

保障指挥素质是士官较好地行使管理职能的必备要素。训练管理能力是检验士官组训能力的重要方面,关系到部队日常训练的顺利实施,关系到部队平时的训练质量,关系到部队整体战斗能力的增强,只有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指挥士官对部属的管理目标和训练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士官不但是所属人员行政管理上的管理者,事实上,也是大多数所属人员学习技术技能的“师傅”。因此,士官不但要具备熟练的技术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提升所属人员的专业技术技能,才能提高本单位的整体装备保障能力。

(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部队的武器装备也处于快速地更新换代之中,这对士官的环境适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未来信息化的战场,各种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就要求作为兵头将尾的士官必须要具备强烈的适应能力,要坚决摒弃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颓废思维,带领所属人员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中去提高部队的整体战斗力。科技在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士官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特别是通过网络获取知识、自我提高的能力,并能通过学习、提升,不断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的主要问题。

二、士官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士官队伍都是经过层层审查的,是在思想稳定、技术过硬、作风严谨的人员选拔到装备保障的岗位上来,都具备立足本职岗位的信念,有较强的使命意识,思想稳定,政治可靠。学员绝大多数具有高中以上学历,部分学员有大专学习经历,具备对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科学文化知识。士官大专学员多来自一线部队,对部队装备的种类、用途、使用、维护,大都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经历了两年多的部队生活,对部队的日常业务活动、工作环境等都比较熟悉。但是,士官学员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历层次参差不齐,文化素质差别较大

虽然大专学员整体的学历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是,由于士官大专学员多为部队考学,有的是已经转为士官,有的是士兵,有的具备大专学历,有的只有高中学历,在学历层次上和文化素质上有一定的差别,因此知识掌握和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此外,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部队装备的科技含量也不断提高,这些都对士官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大多数士官对高科技知识了解甚少,由于对新装备原理了解不够,不能更好地发挥其战斗性能,影响了新装备的训练。

(二)从事岗位有所不同,专业技能存在差距

士官大专学员一般的为部队士兵考学进入军校学习,入学前从事不同的工作,部分学员与所学专业相同或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仍存在着部分学员对所学的岗位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一些学员自身军事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弱,缺乏应有的业务知识,对新知识了解不多,对新装备操作使用不熟练,自身技能不过硬。

(三)管理能力相对较低,组训能力存在不足

部分学员入学前为士兵,缺少相应的管理经历和管理实践,加上对军事理论缺乏系统学习,对部队管理和军事业务法规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组训能力存在不足。即便有过士官经历的学员,由于资历浅,缺少组训实践,存在训练的方法单一、不灵活,讲问题现象的多,指出问题根源的少,致使组训能力在低层次循环,效率低下。

三、士官大专学员职业技能培养方法研究

士官职业教学要以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加强业务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要使学生不仅习得知识,也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行培养。针对职业技能需求,根据士官大专学员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职业技能培养。

(一)通过知识技能讲授,传授业务知识和技能基础

装备管理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综合性的特征,因此,通过讲授方法基本内容,针对装备的不同层次,从顶层的规划、中间的衔接到基层的实施,进行系统主线讲授,培养学员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思维模式。根据装备技术士官需要对装备会操作使用、会检查维护、会排除故障等要求,结合实验设备和实操装备,安排对典型技术装备的使用维护、包装封存、登记统计等进行实验和实作,提高学员动手能力,培养装备实操和业务技能并加以辅导和引导,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教学互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人数较少,适合小班授课,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由“一言堂”向“多言堂”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员立足三尺讲台主动讲,学员正襟危坐被动听,体现了教员的权威,维护了课堂秩序,但缺乏师生互动,抑制了相互间的思维碰撞。课堂组织由“一言堂”向“多言堂”转变,就是让学员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行为的自主者,以更好地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业务管理的内容,由教员讲解为主,改为增加教学互动环节,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锻炼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管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注意因材施教指导,发掘学员学习潜能

由“千人一法”向因材施教转变“因”是根据,“材”指资质,“施”指施加,“教”指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教学方法的个别化,根据个体或群体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使每个学员在交流互动中,固强补弱,提高全面素质能力。结合学员在部队的不同工作经历和个人特点,结合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引导和安排学员进行专题和具体问题的讲解,发掘不同学员的潜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技能培养。

(四)突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不论运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注重培养学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如分析判断能力、概括综合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等。教员要把思维能力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案例,引导学员思考,鼓励学员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员创新思维能力。

(五)注重学法引导,培养自我学习能力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员的教法与学员的学法双边耦合而成的,只强调一方活动是不符合教学方法特点规律的。传统教育是以传授知识为根本目的,以教员的教为主,忽略了学员学习方法的指导,这就违背了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忽视了学员的学法,教法就失去了针对性,也就不具备有效性。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体现出重心转移的趋势,即由单纯注重教员的教法转移到注重由教员教法的改革推动学员学法的创新。教学应该把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转移到以发展学员智能为主要任务,把侧重学习内容,转移到侧重学习的方法。使学员掌握学习知识的规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导学员学会知识的分析归纳、迁移嫁接、融会贯通。

院校教育应当与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同步,转变教学训练模式,要始终贯彻战斗力标准,准确把握部队新质战斗力建设对军事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做到部队建设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士官大专学员有自身的特点,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员自身素质特点的综合确定。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研究了士官职业技能培养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应用,结果表明教学效果良好,有助于学员学习方法的掌握、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忠福.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管理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2(1):104-107.

篇10

护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规范化培训是提升年轻护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而护理基本操作技能是护士执行力的核心体现。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实际开放床位350张,继2006年医院管理以来,新聘护士逐年增多,3年内增加护士78人。护理部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护士规范化培训体系,经过2年的培训,逐渐摸索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现将两种培训效果进行比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护士分层培训计划,以3年内进院的72名注册护士为对象,以病区为单位,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护士36名,其中男性3人,女性33人,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3.57岁;学历分类:大专学历16人,中专学历20人;职称分类:护士31人,护师5人。对照组护士36名,其中男性1人,女性35人,年龄20~28岁,平均年龄23.46岁;学历分类:大专学历14人,中专学历22人;职称分类:护士30人,护师6人。两组护士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项目、培训时间及考核项目均相等,具有可比性。两组护士各随机分为3个培训小组,每个小组12人,各设组长1名。

1.2 方法

对照组护士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即教学组长示教并讲解组长组织护士训练考核;实验组培训模式:护士操作并接受提问教学组长示教讲解组长组织护士培训考核。由主管教学的护理部主任、教学护士长、教学组长组成考核小组。按照《陕西省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评分标准考核,两组人员分别随机抽签,对所培训的某一个项目进行考核。数据处理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考核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培训模式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培训模式考核成绩比较(略)

【摘要】 目的:比较两种教学模式在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中的效果。方法:对3年内进院的72名注册护士以病区为单位,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按照不同的培训模式实施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即对照组护士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示教讲解护士训练考核;实验组培训模式为:护士操作并接受提问示教讲解护士培训考核。结果:两种培训模式考核成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实施护士规范化培训中,应用以提高临床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主动式培训模式,可明显提高护理技能操作培训效果。

【关键词】 护理技能;操作培训;模式;比较

护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规范化培训是提升年轻护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而护理基本操作技能是护士执行力的核心体现。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实际开放床位350张,继2006年医院管理以来,新聘护士逐年增多,3年内增加护士78人。护理部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护士规范化培训体系,经过2年的培训,逐渐摸索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现将两种培训效果进行比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护士分层培训计划,以3年内进院的72名注册护士为对象,以病区为单位,用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护士36名,其中男性3人,女性33人,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3.57岁;学历分类:大专学历16人,中专学历20人;职称分类:护士31人,护师5人。对照组护士36名,其中男性1人,女性35人,年龄20~28岁,平均年龄23.46岁;学历分类:大专学历14人,中专学历22人;职称分类:护士30人,护师6人。两组护士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项目、培训时间及考核项目均相等,具有可比性。两组护士各随机分为3个培训小组,每个小组12人,各设组长1名。

1.2 方法

对照组护士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即教学组长示教并讲解组长组织护士训练考核;实验组培训模式:护士操作并接受提问教学组长示教讲解组长组织护士培训考核。由主管教学的护理部主任、教学护士长、教学组长组成考核小组。按照《陕西省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评分标准考核,两组人员分别随机抽签,对所培训的某一个项目进行考核。数据处理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考核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培训模式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培训模式考核成绩比较(略)

3 讨论

操作培训模式改变的目的是培养临床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有目的、自我调控判断的过程,包括解释、分析、评价、推理及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的解释说明,或对判断所依据的全部情况的考虑[1]。通过提升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使护理技能操作培训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使护理操作技术更规范、科学。

两组培训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是对照组护士参与的是一种被动的培训形式,这种形式限制了护士的思维,束缚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小组成员在观看教学老师示教过程中不能对照自身的操作细节,易养成不良习惯性;实验组护士面对小组成员进行操作,同时接受教学组长的提问,无形之中促使操作者要预习和思考,且通过提问可启发护士、纠正不足,继操作之后再观看教学组长的示教和讲解,自觉对照细节,这种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形式会促使护理技术操作更完美。

篇11

落后地区,是指依靠当地财税收入,满足不了该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全部支付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补贴,需要依靠本地区上级财政部门或国家财政划拨经费补贴不足的地区。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落后地区只有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才能摆脱落后现状,才能不再需要国家财政补贴。

众所周知,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然而,人才往往是在富裕地区扎堆的。落后地区不但缺乏人才,现有当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也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落后地区如何才能招聘人才、提升人才、使用人才和留住人才,是改变落后地区缺乏人才的关键。提高人才素质,提高现有人才的能力水平,就需要加强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所以,落后地区要想促进经济发展,在人才方面做文章,一要招引和留住外地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培养当地现有人才。

招聘外地人才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尤其是招聘那些能够在某一关键工程项目上起到关键作用的人才,更是需要工资、住房、福利等方面的优厚待遇,做为招聘的条件,而落后地区往往在这方面又是缺少的。培养当地人才,加强对当地现有人才的教育是改变人才队伍现状、提高人才素质、促进落后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们伊通满族自治县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地区,每年都需要依靠吉林省财政补贴,否则,公职人员的工资就难以兑现,也影响行政的正常支出和事业发展。而伊通人才队伍现状由于种种原因,存在诸多不合理方面,一是人才总量相对不足,包括国家公务员在内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内,人才总量占全县人口的2.3%,远远低于吉林省人才比例水平的4.9%。二是缺少高级人才,具有正高和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才,仅占现有人才总量的0.8%,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才占人才总量的18.6%。三是人才的行业分布不合理,缺少科技、农业、水利、工程、交通等方面的人才,现有的大部分人才都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其中教育有4500余人,卫生有1300余人,占人才总量的65%以上。四是人才队伍的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有待于提高,在全县的专业技术人才中,大学学历的占5.6%,大专学历的占17.8%,其余的为中专以下学历,而且在大学和大专学历中,有相当一部分为成人教育学历。这也是落后地区人才队伍存在的普遍现象。可以说对于发展伊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仅仅依靠现有人才队伍状况,是难以实现的。

那么,如何改变落后地区面貌,实现经济发展?向人才要效益,依靠人才促发展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篇12

作者简介:万品鑫(1975-),男,湖北孝感人,陕西省电力公司铜川供电局人力资源部,工程师。(陕西 铜川 727031)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11-02

一、素质提升的目标描述

1.理念或策略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人”理论认为,人有好逸恶劳的天性,人的潜力要充分挖掘,才能得以发挥,人才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同时,人们除了上述的社会需求之外,还有一种想充分运用自己的各种能力,发挥自身潜力的欲望。那么,如何寻找人的自我实现呢?在“经济人”假设中,就是通过物质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保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在“社会人”假设中,人们更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因此他们需要精神激励,在工作中应给予其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受到鼓励的奖励,以满足其得到认可,获得良好的社会交际的需求。

正向激励就是对员工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包括对激励对象的肯定、承认、赞扬、奖赏、信任等具有正面意义的激励行为。正向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的手段使受激励者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包括奖金、奖品等,通过满足其物质需求,激发其努力工作的热情。精神激励是指精神方面的无形激励,包括对员工进行鼓励、表扬,提供学习进步的机会等,精神激励的内容丰富多样,其核心是让员工在工作中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在工作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2.内容和范围

以正向激励促进员工素质提升的主要激励内容是通过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的作用,来引导员工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正向激励的主要内容是省公司和单位内部专家能手(包括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专家、技术能手)的评聘、单位技师的聘任、部分补贴的发放及一次性奖励的实施。正向激励的作用范围是本单位全体在职员工。

3.目标值

以正向激励提升员工素质主要体现在员工学历、职称、技能的提升上,具体提升的目标值如下:管理人员必须达到大学学历,生产人员必须达到大专学历;管理人员和录用的大学生(包括大专生)必须达到中级职称,具备条件的人员必须提升职称等级;生产一线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具备条件的人员应提升技能等级。

二、素质提升的主要做法

1.素质提升流程图(见图1)

2.主要流程说明

(1)员工首先通过学习取得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学历、职称或技能证书后,单位将按照相应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其中获得学历证书,奖励1500~4000元;获得专业技术资格,奖励2500~6000元;获得职业资格,奖励1500~6000元。对于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自考招生考试且所学专业与现从事岗位相关或相近,并取得大专及以上学历文凭的员工,还可以按一定比例报销学费。

(2)部分补贴发放以学历、职称和技能等级为依据分层次对待。如人才激励补贴,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或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相差是600元。在梳理员工职称和技能情况的过程中,单位人资部门以员工人事档案为基础,以档案材料作为重要人事基础信息资料,在提供员工的职称和技能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依照专家能手管理办法精神,申报省公司级专家必须是大专及以上学历、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省公司级技术能手必须是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本单位内部专家能手同样是大专学历或技师职业资格。所有专家能手实行聘任制,聘任后由单位发聘书,并兑现专家能手津贴。申报专家能手除具备基本条件外还必须有充分的业绩证明材料,业绩证明材料由本部门和单位人资部门负责审核。对不符合事实的业绩证明材料人资部不予支持。

(4)按照内部聘任技师管理办法精神,申报本单位聘任技师必须具备技师职业资格。聘任技师是生产一线员工的技术职务,是生产一线员工职业发展的另一条通道。聘任技师每届任期两年,任期内每月发放技师津贴。申报聘任技师除具备基本条件外还必须有充分的业绩证明材料,业绩证明材料由本部门和人资部门负责审核。对不符合事实的业绩证明材料人资部不予支持。

(5)正向激励促进了员工素质的提升,使员工通过学习在学历、职称和技能方面得到了提升。依据一系列激励措施办法,对员工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使员工认识到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还能实现自我价值,不仅可以从精神上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还从物质上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感激发了员工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的热情,再通过学习取得更高等级的学历、职称和技能。在新的素质提升过程中,员工又能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正向激励循环机制,促进了员工素质的提升。在流程图表述中,员工获得的一次性奖励、申报专家能手具备的基本条件、申报聘任技师基本条件及部分补贴发放标准相应的依据都与员工的学历层次、职称等级和技能等级密切相关。学历层次、职称等级、技能等级越高的员工受到正向激励的作用越明显。这种循环作用不断促进员工提升自身素质进而达到提升企业素质,实现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员工队伍的目标。

(6)正向激励的作用在被员工认可和接受的同时,单位员工的素质也在大幅度提升。近三年来在职学历教育报名人数逐年攀升,2011年申报在职学历教育的人员达到120多人,职称和技能提升的热情同样逐年升温,2011年计划申报中高级职称的人员达40多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达220多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90多人,突破了历年来参加技能鉴定报名人数的历史记录。正向激励真正起到了促进员工提升素质的作用。以生产岗位员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情况为例(见表1)。

表1 铜川局职业技能鉴定情况统计表

时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参加人数 76 87 240 224 220

通过人数 52 57 108 168 159

3.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1)单位根据人才工作的特点,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其他局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了流程正常运行。

(2)在单位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成立了管理专家评审委员会、工程技术专家评审委员会和技术能手评审委员会。各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专家能手的评审和考核工作,推荐选聘人选。负责对专家能手日常工作的监督管理。

(3)在单位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还成立了技师评审委员会,技师评审委员会主要负责每年度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申报的初评工作;负责对局聘任技师、高级技师评审推荐和考核工作;负责对聘任技师日常工作的监督管理。

三、素质提升的实践思考

正向激励的作用在于对员工思想意识的触动,认识到提高学历层次、职称等级和技能等级的重要性。在专业管理过程中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到,员工对企业实施人才战略的认识增强了,对自身素质提升的期望值升高了,对正向激励的一系列措施是认可的。从学历层次、职称等级及技能等级提升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35岁以上的员工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素质的比例不断提高。

1.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实现“一强三优”现代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员工一方面在认识上要有一个提高,另一方面在素质上也要有一个提升,但单位在实施正向激励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以正向激励促进员工素质提升,虽然对大部分员工有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但是对于年龄偏大、理论水平较低的员工作用还不十分明显,少部分人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年龄较大、实践经验较丰富,但理论水平不高,素质提升的难度较大。二是正向激励中部分福利补贴按职称和技能等级差别发放的随机性大,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对员工的正向激励作用不够持续。三是正向激励作用的外延影响不大,部分在聘的专家能手及技师,在本职岗位上发挥的作用不明显,正向激励作用的外延影响还需加强。

2.改进对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