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10:17: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抓好思政课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指出,高校“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因此,高校必须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
一、开发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拓宽思政课实践育人载体
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满足思政课实践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媒体条件等实践教学材料和信息的来源。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从分类上可以划分为校内实践资源、校外实践资源和网络实践教学资源。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有效开展,必须有效开发整合校内实践资源、校外实践资源和网络实践教学资源。
(一)开发整合思政课校内实践资源
思政课校内实践资源各个学校不尽相同,具备较强办学实力的高校一般具有思政课实践实训中心(平台),中心同时具备实践课程资源图片展厅、演播厅、情景模拟室等场所和设施,具有该类教学资源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便利条件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据我们调查发现,多数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尚且没有建立思政课实践实训中心,这些学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就相对困难。因此,开发整合校内思政课实践资源,对于后者来说,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除了争取学校支持建立思政课实践实训中心外,思政课教学部门应该充分利用校史馆、校园文化长廊、学生活动中心、学校演播厅、教室等场所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把实践教学案例、图片做成展厅供同学们参观学习,还可以利用多种场所、舞台排演历史话剧、播放红、红歌、记录片,开展红色教育、改革开放教育。通过开发整合校内实践资源,改善思政课校内实践条件。
(二)充分利用思政课校外实践资源
思政课校外实践资源,内容广泛,除了名山大川等自然资源外,还包括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资源、历史资源,同时,特别要强调的是,包括除学校之外的一切社会资源都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校外资源。很多思政课教师一说到校外实践资源就单纯地理解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这显然是是不正确的,这种认识不利于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因为红色教育基地并非到处都是,不可能随时把所有学生都拉过去开展教育,更不要说成本、安全问题、课程衔接问题。而且,红色教育取代不了思政课实践教育,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成果、现实社会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资源,围绕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社会矛盾问题、道德滑坡问题、体制改革问题等进行调研考察不失为好的办法。思政课校外实践资源其实到处都是,关键是能不能有效整合利用、愿不愿意做、怎样做、能不能做好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思政课网络实践资源
虚拟、开放以及承载信息的无限性,使得网络成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注重的资源。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和特点,依托网络平台建立课程实践资源库,既可以充分收集存储各种电子材料、音频资料,还可以充分进行演示。二是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网上问卷调查,民意社情分析,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部分实践教学基地的虚拟参观考察,同时还可以完成各种各种案例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同步学习。
思政部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思政课必须“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与学生工作相结合、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建设理念。
(一)与专业系部合作,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重组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把不同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企业文化和相关法律法规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思政课。同时探索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政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修相应的拓展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就业观,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师主动融入各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如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职业素质训练和岗前教育、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提出建设性意见,弥补专业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二)与党团、学工等部门合作,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形式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围绕学生工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思政课由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也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思政部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围绕学生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宣传教育、文艺活动、公益活动、安全教育等,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与感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能力提升为素质。
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思政部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以及各系部的学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院各部门都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者,努力形成合力育人的格局,不仅可以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效果,而且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
(三)与实习企业合作,拓宽实践教学路径
思政课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既是企业用人、学校育人和学生成人的最佳契合点,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深入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先进文化、规章制度和优秀员工的职业素质标准,把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的育人标准、学生的成人标准有机统一起来,弄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和学校怎样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学生怎样才能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个由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术交流平台――企业文化研究中心,通过广泛调研,构建企业文化理论体系,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提高思政课教师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三、规范制度建设,建立思政课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建立规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是保障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有效推行的根本。高校要建立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领导机构,领导机构要有院党委主要领导、思政部、学生处、团委、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机构要有定期会议机制,协调研究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高校还要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制度,按照教育部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要求,高职学校思政课专项经费的提取标准为生均经费不低于15元,这是衡量思政课建设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也是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质量归根到底要通过考核评价实现,因此,各高校还要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评制度。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应立足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层面的评价,应着重对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的情况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思想政治政治理论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核评价大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和成果质量。考核评价方法应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考核要与大学生日常行为考核挂钩,纳入大学生日常操行评定。二是对教师层面进行评价。对组织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师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评实践教学的开展的组织实施情况、效果情况。三是对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部门和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核评价其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工作情况。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部门、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部门、思政课教师、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可以和部门工作绩效、教师工作绩效挂钩,同时还可以评优奖先挂钩。总之,各高校通过完善各种实践教学制度,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章可循,以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结语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手段和环节。高校必须注重开发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宽思政课实践育人载体。同时,注重加强多方合作,抓好思政课实践育人过程组织实施过程,促进各个部门的内外联动。最后,高校还要进一步规范思政课的制度建设,建立思政课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为了进一步增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广泛交流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经验与体会,2013年10月18日至19日,第四届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在中国戏曲学院举行。教育部社科司教学处陈矛处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杂志社查朱和副主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张永平主任也参加了会议。
一、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共性和个性
相对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因此艺术院校的思政课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不同的艺术院校因为专业的不同也有自身的个性。音乐专业的学生和美术及舞蹈等专业的学生各有自己的特点,表演类专业学生和理论类专业的学生也有不同,因此与会代表认为各艺术院校不仅要研究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共性,还不能忽视个性问题。
二、各艺术院校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方面积累的经验
北京服装学院社科部的张红玲主任就怎样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问题谈了自己的见解并介绍了该校的做法。北京服装学院结合思想政治课老师的职业特点,制订了“双六素质标准”,推行了“科学与艺术素质培养工程”和“百千万工程”,制订了课堂教学的“十字”标准。该校还把歌曲引进思政课教学的课堂,该校社科部在学校的资助下,已经整理了200多首我国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歌曲的资料,应用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结合这些歌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吉林艺术学院针对学生对网络的兴趣不断增加,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基于网络和手机的思政教育平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广西艺术学院提出了一套“3加3”的实践教学模式即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艺术专业课实践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相结合以及校外实践与校内实践相结合。针对当前各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部门网站大多只停留在介绍概况的职能,该校着力开发部门网站的思政教育的功能,并希望能加强各艺术院校间教学实践资源的整合,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和“三个贯通”即课堂、实践、网络三结合,教师、教学、教材三贯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武汉音乐学院作为艺术院校中少有的拥有思政类专业硕士点的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他们一方面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各教师各具特色的教学讲义,另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业余时间加强艺术知识的学习,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川美术学院为了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师生互动,每学期让学生分组拍摄视频、制作课件并拿出一次课让各个组推举的代表上台讲课。四川音乐学院在实践教学中把表演类专业和非表演类专业区分开来,以提高针对性。该校每个月由思想政治课教师组织一场学生论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云南艺术学院积极把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艺术知识积累,提高教学实效性。中国美术学院提出了指导该校思政课教学的“三心二意”原则,即事业心、职业心、关爱心以及学科意识和服务意识。北京城市学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大力推行专题教学和过程考核,打破了教材章节限制,按专题开展教学,以多次考核代替过去的期末一次性考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天津美术学院把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学生外出写生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中国戏曲学院努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施了课程方案落实、机构队伍落实、保障措施落实的“三落实”政策,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该校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与实效性方面,注重“三结合”,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材内容与国内外发生的热点即社会时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了解决表演类学生坚经常有演出任务影响思政课学习的问题,该校把所有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制作了视频挂到校园网上由学生对照视频自学。此外,与会的其他艺术院校的代表也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方面的经验。
三、目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星海音乐学院思政部主任陈平教授总结小组讨论的意见时指出,目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在经费、形式、规范性和安全性等问题上还有很大的不足,需要下大力气研究改进;各院校思政课建设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有的院校思想政治课不受重视,师资力量不足,课时被挤压的问题比较突出。西安美术学院思想政治部主任沈宝莲教授总结小组发言情况认为,目前大多数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的考试都采用了开卷形式也有少数院校采用闭卷形式。不论开卷还是闭卷,都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考核,至于如何考核,这方面各艺术院校都有待研究改进。此外各艺术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增强教师魅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她认为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有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专业的基础知识;除了要搞好教学,还要搞好科研;不仅要在课堂上讲好课,还要在课外和学生做朋友,了解学生实际,做学生成长的导师。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研究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定要贴近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思想实际,正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热点与难点,关注新世纪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人才成长的结合点,在满足艺术人才成长的基础上,重视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
四、专业教师在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中的作用
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戏曲文学系主任谢柏梁教授作了《发挥专业教师在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中的作用》的主题发言。他从艺术工作者应具备的“德艺双馨”的品质出发,阐释了德与艺、德与师、德与孝、德与国家民族的关系。通过戏曲名家梅兰芳、张学津等人的感人事迹,说明了立艺先要立德。艺术工作者唯有德艺双馨,才能使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艺品相得益彰,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和喜爱。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杂志社副主编朱和作了《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科研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他就教师开展科研,进行准确选题,明确栏目要求,提高论文质量等进行了阐述。此次会议还邀请了国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知名专家――清华大学学院副院长肖贵清教授作了题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的主题报告。报告高屋建瓴,从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入手,分析了思想政治课05方案的主要特点以及课程教材改革的情况,还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以及在改革中完善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问题。肖教授特别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场学术报告对大家启发很大,对于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广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邓军教授代表研究会作总结讲话,他指出本次研讨会主题好、组织好、平台好、效果好,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他还谈了对研究会今后工作的设想:
1.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方面
1.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
由于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多种价值观并存。面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多方面诱惑,很多大学生都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不思进取。这些都需要通过传统文化以内省的方式唤醒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成长进步的内动力。
2.是实现大学文化传承功能的需要
通常,人们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三大功能,但是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又增加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在当前社会整体对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不浓的形势下,推进传统文化进高校,不仅能给思政工作带来新思路,提供新养料,也是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需要。
(二)传统文化与90后大学生思政工作融合的可行性
传统文化与90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融合,是改善当前工作局面的需要,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传统思政教育相比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思政教育比较僵化、教条,很少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去学习和接受教育。而传统文化的育人是生动的,鲜活的。可以通过经典颂读来净化心灵,也可以用历史人物“现身说法”,把思想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双丰收。
2.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是进行融合的知识基础
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是社会成员中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较好教育素养的,通过前期的教育已经初步学习和了解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在有些高校教学计划中还开设了传统文化相关的素质文化选修课,这些都为进一步开展传统文化与90后思政工作的融合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教育铺垫。
二、传统文化融入90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路径分析
如果能与时俱进地把传统文化融入当前思政工作中,必将改善90后大学生的思政工作现状,这既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全校学习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指导思政工作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给予学生积极正确的引导,比如在校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校内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经常举办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讲座、班团会、演讲比赛等,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融入到传统文化学习中来,耳濡目染,既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也扩大了影响,为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文化基础。
(二)用传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思政
理论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的作用“两课”教学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要改变学生目前漠然不投入的听课状态,亟需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引入到思政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避免一味的说教、灌输,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也提倡引经据典,还可开设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等,为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思政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建设网络思政工作平台,抓好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阵地
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腾讯QQ、微博、微信以及社区贴吧等实时聊天交流工具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互联网中信息量大,良莠不齐,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必然会受不良思想腐化。要开通辅导员博客,搭建网络教育平台,更新思政教育载体,密切师生联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化解矛盾。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鼓励人奋发向上的格言、典故,及时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学好本领,以古圣先贤为榜样,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学生对现场教学不适应
学生受传统教育思维影响,已经习惯了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现场教学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互动能力。一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是搞形式,应多留点时间给其他课程。一些学生简单地把现场教学当作布置的作业或者任务,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敷衍了事现象比较普遍。"[1]
(三)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多是由刚毕业不久的博士生、硕士生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本身也缺乏实践经验"。[2]开展现场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这对于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从某种意义上不利于现场教学效果的取得。
2抓好现场教学,加强民办高校育人主阵地建设
(一)转观念,促改革
民办高校的直属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应对民办高校思政课的现场教学情况进行督导,从而提高民办高校对思政课现场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民办高校应建立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领导为组长,社科部(学院)、学生处、校团委、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思政课现场教学领导小组。由社科部(学院)牵头制定现场教学相关的规章制度,包括教师配备、教学计划、考核标准、教学经费的划拨及使用、安全保卫、学生社团活动与现场教学的学分制认定制度等,为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提供组织保障,从形成现场教学的长效机制。
(二)立规矩,保效果
在实施现场教学前,思政课教师应将思政课现场教学领导小组制定的考核细则向学生进行宣讲并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让学生明确现场教学的要求、目的和意义。辅导员要配合思政课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辅导工作,消除学生对于思政课现场教学的误解,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现场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务处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现场教学组织情况、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评价情况等进行不定期检查,促进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好教学主体作用,确保现场教学的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现场教学的效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云技术应用日益成熟的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巨大冲击和能力挑战,对教育改革、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促使教育的观念、资源、模式、方法及效果等方面发生持续而深刻的变化,推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提高信息素养,推进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再调整、再构建、再创新。
在互联网微课平台日益广泛、智能手机等互联网终端全面融入学生生活的今天,学生大面积、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其生活方式、学习习惯、价值观念无不被现代信息技术影响。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思量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充分利用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思政课变革,提高教学成效,这已成为现时期为师者必须客观分析,积极应对的重要课题[1]。
一、推进思政课教学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导向
尽管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但传统思政课教学在现有考核体制、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下变革甚微,许多教师仍然依靠教科书、黑板、粉笔传统方式进行教学,其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教学理念陈旧。教学上表现为重视课本资源,忽视网络资源等;重视教书,忽视育人;重视抓好考试,忽视品德养成;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
2.教学资源单薄。当前的思政教学限于校际联系不密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多借重课本、教学参考书等纸质媒体,而学生每天都浏览大量的社会新闻,广泛接触社会知识。基于师生知识吸纳途径的区别,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掌握,不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新知识的生成;只注重传授学科当前知识点,不注重学科知识内部及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不注重社会新知识的解析。课堂内容局限于讲大道理、大人物、大场景,提问脱离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内容上缺乏新意。
3.教学方法单调。由于没有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先期介入,部分教师课堂教学局限于灌输课本知识,对教学课件缺乏必要的精挑细选和精细加工。不善于充分利用好学生喜欢上网的优点,不善于发现、放大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良好表现,对大多数学生喜欢上网而不喜欢听课的现象,或是漠视,或者以喊家长、批评、告诉班主任等简单方法处理,以致学生逆反心理较重,甚至产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抵触情绪。
4.教学效果单一。传统思政课教学只需走好讲课―做笔记―写作业――学期考四步,学生课堂学习不需要深入思考,以致课堂低头率偏高,玩游戏偏多。同时,由于教师只注重教书,对贫困生、学困生,以及有心理问题、品德问题、学习习惯问题等学生引导少,关怀少,措施少,教学成效仅体现在作业和学期考试上,没有真正体现思政课的育人成效。
传统教学存在以上四个方面问题,影响教学效果,迟滞教学改革,说明其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教学的发展要求。
二、推进思政课教学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策略
针对传统教学存在问题,思政课教师要通过提高认识,整合资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助推移动式学习、碎片式学习、游戏式学习等革命性学习方式的广泛使用,推进教学供给侧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具体做法有:
1.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理念。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容易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夏D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曾言:“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生关系的协调直接影响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给学生以关怀,让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自己成为学生潜在品质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通过使用互联网更易找到针对性的案例,注重教学生成,增加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文并茂、声色合一的电教媒体更易集中学生注意力,满足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需要,增加教学兴奋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上网学习、主动学习、自主讨论,设计个性化的作业,促进课堂教学多姿多彩,丰富生动;在课后利用学生常用的QQ、电子邮件等信息技术与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答疑解惑。
2.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当前课堂不再是唯一传授知识的场所,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学习资源,解决学习难点,交流心得体会,利用游戏在玩中学习。信息技术实现了教与学资源的共享,让学生能够轻松自学;信息技术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利用虚拟环境,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技术,实现教师和学生一对一互动,促进师生及时交流思想、信息、感情,从而让学生获得心理与荣誉上的满足。可以通过移动科技,面向全体学生收集学习数据;通过云计算技术,对收集的学生数据进行归类处理,提出教与学变革更多更好的建议,进而突破传统教学在组织、资源和时空上局限,尽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同时信息技术的虚拟可以实现对成果的检验,必将大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时效性。VR(虚拟现实)正在带来教育方法革命性变化,VR是当前最热门的科技领域之一,是下一代互联网入口。它一般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生成一个仿真的虚拟世界,然后通过接入设备让用户体现虚拟环境。理想的状态是人在虚拟世界中都能够拥有视觉、听觉、触觉、运用等“真实”的感知功能。现在VR的软硬件和带宽水平都已成熟,其技术已进入购物、游戏、电影和直播等领域,未来在教育等领域会有更广阔的应用。现在全球首款重88克,厚1.6厘米的眼镜形态的VR显示设备已在深圳高科技公司多哚研发成功,其V1的VR眼镜被《时代周刊》形容为VR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圣杯”[2]。学生在信息技术多感觉冲击下获取知识形式丰富多样,短时间内能够掌握大量学习内容,在愉快的交流中提高学习兴趣。
3.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互联网技术、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越来越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日趋数字化、信息化,游戏学习、移动学习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和移动通信技术)由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随时随地学习一切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4.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资源。目前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牛津、麻省理工学院等一些国外名校的公开课程已在国内一些视频网站上,受到许多学子追捧,堪比大片,部分课程的点击量超过了《百家讲坛》。由北大、清华等18所知名大学建设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已向社会公众开放并不断推出新内容。萨尔曼・可汗以“可汗学院”名义录制了1,600个视频,已被浏览了2,400万次,如今已成为YouTube上最受欢迎的公开课视频系列。可以说信息化社会,一“网”情深的“网课族”越来越庞大,“在家里就可以上耶鲁”已不再是传说,优质的教学资源正成为世界性的教学资源,被国内外学生广泛学习使用。
5.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必然改变三百年来以印刷品为核心载体的教学现象,由于网络环境的支持,使课堂不再局限于一间教室、一座城市、一个国家,联通着的网络让教学资源无限扩大,老师使用交互式液晶触控一体机,学生使用交互式平板电脑,学生与计算机、网络开展“交互式”互动,这种互学习可以在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教师、同学与现场、同学与在线专家、同学与课件、同学与资源库等之间展开,影响着教学的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计算机对学生探索给予及时验证和响应,学生学习更易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种多向、互动、自发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确定学习进度,那些因病或参加活动的学生不会落下功课,课堂的内容被永久保存,可供查阅和修正,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教育,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易被激发出来,学习成效会更加显著。
三、促进思政课教学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供给侧改革的三方责任
1.强化教育主管部门投资与引导的责任。教育主管部门要支持科技公司发展高新信息技术并尽快应用到教育领域,组织建好思政课网站平台。可资借鉴的是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建设,该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可汗老师的教学视频,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主旨在于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机构的使命是加快各年龄学生的学习速度。
2.强化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及提高师资信息化水平的责任。学校要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超前规划数字校园建设,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数字化校园要有足够的教育资源,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使用,要通过进行校与校之间的联合,构建共享教育资源库、创建网络学习平台及网络协作办公等,实现资源共享,丰富教学资源。
学校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VR技术、3D打印技术等从发明到应用只有1年左右时间,学校要强化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围绕办学目标和特色开展针对性校本培训,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使现代型、研究型教师的数量逐步增多,质量逐步提高,层次逐步提升。尤其要向教师不断灌输信息技术发展观,帮助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能和方法,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办学需要的教师队伍。
3.强化思政课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责任。在认识上,思政教师要强化教学信息技术意识,主动参加校内外教育技术相关理论知识讲座、教学软件设计大赛、多媒体技术培训与交流等,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对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技术上,思政课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日常辅助教学和科研工作必要工具,要学会使用各种工具软件,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感氛围及问题情境,不断提高信息收集、处理和课程整合的能力。
在资源上,思政课教师要广泛使用《政治教学网》等专业性网站,寻获精良的思政教学资源,及时上传资料,支持思政课专业网站建设。要善于使用百度等社交网络、超星公开课、搜狐教育等大规模在线开放课堂、网络课堂,充分运用移动科技和云计算技术与设备,广泛搜集与思政课内容有关的材料,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校内教师要分工明确,建构思政课丰富的校内教学资源超市,选优选好最适合本地本校本班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扩大成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的思政教学资源网,实现思政课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共提高。通过结合本地、本校、学生、学科实际,进行教学资源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让教学内容逻辑性更强,案例更有亲和力、更有吸引力、更有现实性。
在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校内课程教学资源的同时,宜利用智能手机和iPad等平板电脑形成高度个性化、可移动的多媒体界面,运用动画、声音、视频和图像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全感官学习体验。要面向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广泛吸取思政课教育上真正大家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成果,逐步形成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演绎出精彩的教育故事。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思政课教学供给侧改革的规避问题
1.管理失控。要重视学生上网不学习倾向。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管理好学生,杜绝学生利用互联网聊天谈恋爱、购物、打游戏等情况发生。可以推广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脱机自习”方法,劝导学生在存放手机后坚持无网自习,通过时间累积计算最终排名,促进不需互联网的情况下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自习效率,提高网络环境下自育能力。
2.过分依赖。要重视忽略个性化教育倾向。教育信息化面临着建设的“高投”与教学的“低效”问题,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对策是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效益和效率,坚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适宜、适度和实效原则[3]。在广泛选用教与学资源的同时,宜注重选择和鉴别,互联网选用的教学资源质量不一,选用思政课网络资料时宜广泛对比,优中选优,对选用后的网络资源宜再提炼、精加工、巧运用。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为师者深入研究教育规律,有效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习成效。
3.偏离主题。教师既要专注于对信息教学系统的设计、监控、研究和评价,更要注重教学信息的广选、优选及弃选。网络资源极为丰富,选用教学内容不能离开主题,要重视教学内容边缘化倾向,不宜选取内容生动但远离主题的案例,要充分而谨慎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让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始终服务于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面对高职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目标设置相似、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水平不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受限等问题,本文根据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专业课程特点、思政育人要求等,从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的明确、思政元素的选取等方面,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研究了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
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一类课程,它是以科目为载体,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里的“课程”指的不是思政课程,而是通识课、专业课等,但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而课程思政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追求,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的。在专业课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进一步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温度。因此,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独具优势。课程思政只有打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模式之中,在专业课教学中连续地、系统地渗透思政内容,才能拓宽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渠道,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因此,抓好专业课程这一“主战场”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华中师范大学廖哲勋教授认为,课程是具有特定结构的育人计划和育人信息的载体。也就是说课程是一种育人的载体,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及价值观等,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而这也就决定了课程内容要体现知识性和育人性,有理论教育也要有实践教育。只有将学习科学理论、掌握技术技能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相结合,才能在高职专业课中发挥出课程的最大价值,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课程的教育意义。专业课推进课程思政,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将这些专业知识与社会形态、历史文化、道德规范、时事政治相融合,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认识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体现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案和课堂内外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之中,既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又强化了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只关注本学科所涉及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课程所要达到的素质目标和育人目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从理论到概念,这样的教学是冰冷乏味的。专业课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心怀家国天下的情怀、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思想政治素养,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适时地把体现新时代中国社会“温度”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用鲜活的事例、时事热点及自身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考和探究中形成价值判断,进而在体验和感悟中形成价值认同,使课堂氛围更有温度,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思想政治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随着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深入,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是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重点是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结构原理、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运用与实践,在课程思政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发掘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元素,以促进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课程思政绝不是将思政内容简单地进行“移植”,不是在课堂上单独开辟一段时间讲授思政内容,也不是硬性灌输和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思维,从专业课程中提取内在的文化、价值基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载体,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授及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与理想信念等。教学设计围绕课程的实施进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决定了课程思政效果的达成度,本文以《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首先结合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性质、职业能力要求等,重新梳理了课程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其次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特点,总体把握课程思政育人方向,分析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思政目标;最后以思政目标为中心,深入挖掘鲜活典型事件案例、时事热点话题等支撑思政目标的达成。整个过程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理解、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1.结合《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特点梳理课程内容《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是面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调、系统检测、故障诊断、回收利用等工作岗位的,课程教学内容与1+X智能新能源汽车证书相应模块衔接,根据职业要求重新进行梳理,以更好地满足汽车制造及服务相关企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教授给学生电池的分类、原理、性能参数、制造工艺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动力电池的结构、电池管理系统(BMS)、热管理系统的组成与原理等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动力电池的拆装方法、单体电池的性能测试、电池系统元器件的性能检测及电池管理系统综合故障分析的能力。在培养目标中应遵循职业教育特点、紧扣生产劳动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模块化重构,将《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内容确定为五个项目,十四个子任务,如表1所示。表1课程知识结构2.明确课程思政目标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来看,在动力电池的更换等教学任务中,除教授职业技能外,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例如工作中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在高压维修过程中要遵守规范,在装配检修过程中要精益求精,遵守7S管理规范等。从动力电池自身的结构原理特点来看,其是由多节单体电池组成的,由电池管理系统统一控制、管理、协调,这就类似于班级、企业的组成,需要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同时,BMS通过采集电压、电流、温度等信息,再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以了解电池状态,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使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从课程设置的目的来看,其是为了破解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动力电池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而发展以电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实现汽车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融入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通过讲述中国技术的崛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综上,以爱岗敬业、节能减排、创新报国等思政点为支持,明确课程育人主线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报国精神、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养成科学思维方式、树立绿色发展观念等。3.挖掘思政元素支撑思政目标思政元素的融入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仅要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优化,还应以思政目标为出发点,深入挖掘能与课程内容相互支撑的思政案例、生产实践所遵循的精神、规范和能力等,在知识点的讲授、技能的培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进行“动力电池的更换”教学任务时,引入全国劳动模范一汽-大众高级技师金涛的事例,从刚毕业的操作工到汽车智造的领军人物,他通过主动学习,前瞻思考,凭着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埋头苦干、拼搏创新,在进口的生产线上对数以万计自动控制信号进行分析和优化,实现了传统车型和新能源混合动力车型共线调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向学生讲授、演示动力电池更换流程和方法时,引导和教育学生在实践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要践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通过分析具体子任务教学内容的内涵,细化思政育人主线目标,确定各教学任务的思政点,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支撑思政目标的案例、素材等,将专业知识、能力点和思政素材紧密联系起来建立点连成线,进而形成一目标两要素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如表2所示。1.“显”“隐”结合,宜“精”宜“透”课程思政最终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性和创造性,会极大地影响课程思政效果。依据“显”“隐”结合,讲“精”讲“透”原则,构建“有温度”“有思考力”“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使课程思得更加顺畅和有效。在课程思政中,“显”和“隐”相结合,其中的“显”并非强行嵌入,而是在适当的知识点(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的知识点)、恰当的时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具体做法如下:在某些涉及专业思政教育内容的问题上,通过设置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讲述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时,通过话题的讨论理解名词和政策的内涵;在与专业知识点相关的事件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可以通过导入事件或案例,从特定的角度阐明案例内部所包含的思政教育要素,例如在进行触电急救流程教学内容时,导入见义勇为案例,增强学生勇于救人的意识;在专业知识点讲授中导入人物事迹,例如通过我国锂离子电池技术国产化研发中的典型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进行电池技术的学习与探索;比较导入则可以通过中外动力电池技术发展情况的对比,导入“责任感和使命感”“民族精神”等思政教育内容。而“隐”则是在教师的行为示范和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同时,思政内容要保持合适的体量,内容宜“精”宜“透”,思政案例讲授以5分钟为宜,思政案例讨论5至10分钟为宜,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变化。2.以学生为中心融入信息化技术教学组织采取小班分组教学,将教、学、做结合起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改变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采取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等,通过学习典型事迹案例、专题讨论、实践操作,牢牢把控掌握意识形态,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中,应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依托智慧职教、雨课堂、智慧树等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进行网络课程建设,拓展教学空间,结合课程特色,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理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合理穿插图片、动画、媒体报道、视频、仿真等信息化资源,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同时,在课前预习、课后拓展环节的问题导入、知识迁移、能力拓展等阶段加入思政元素,以更好地体现课程思政理念。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将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进行融合,利用校企合作、技能实践、专业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等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提升学生对专业的情感认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
结语
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质提速,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良好的课程思政在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使课堂变得更有活力和温度。面对高职专业课程专业性强、融入思政元素困难等问题,从专业课程特点出发,充分讨论分析课程内容、思政目标、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一目标两要素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合理选取教学方法、融入体量等,同时积极开展线上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大思政”格局。
参考文献:
[1]张正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4):16.
[2]欧阳慧敏.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
一、构建就业导向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已经成为引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行动指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和校内外实训等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要求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之相适应,要充分发掘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突出实践性和实效性,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特色。
2.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学缺乏吸引力主要原因在于与高职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脱节,教学针对性不强。要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就要将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断激发学生就业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成为学生真学、真懂、真用、真正受益的素质修养课,进而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3.培养高职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的现实需要
近几年,许多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而专业技能人才却大量缺乏,很重要的原因是毕业生缺少职业能力,最终造成高职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局面。思政课做为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政课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途径
1.以就业为引领,切实抓好课内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是思政课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情景模拟、演讲、辩论、讨论等方式进行的,思政课可围绕学生就业主题来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如通过情景模拟再现企业面试场景,学生自己设计面试问题,角色互换,使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变得具体、生动、引人入胜,学生从中可掌握面试的技巧和能力;还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就业主题,围绕着“人生的价值是奉献还是索取”“企业最看重的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还是职业道德素质”等热点问题展开辩论,学生在准备材料和辩论的过程中,不断地明辨是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题演讲是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可围绕“我的“职业观”“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等题目,使学生在参与中激发的学习兴趣,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把握理论、增进知识、锻炼能力、交流思想、提高觉悟的舞台。
2.以实习、实训为依托,完善课外实践教学
实习、实训活动是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习惯至关重要。思政课的职业道德教育应延伸到实习、实训过程中。思政教师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和行业特殊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践活动,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培养职业道德情感和意志,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了解社会用人需求信息,并到企业实地参观考察,亲身体验就业的状况的严峻,进而树立可行性择业目标;还可聘请优秀毕业生、劳动模范开设专题讲座,结合他们成功、成才的切身体会,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教育;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期间,要求学生与企业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办事,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养成,通过布置学生写实习体会的方式强化学生重视职业道德的熏陶和培养。思想课教师应定期深入到生产一线,对学生加强爱岗敬业、遵纪守时、吃苦耐劳等职业道德素质教育。通过一系列思政课教育实践活动,就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中最活跃的群众性组织。社团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开展实践活动以及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主要通过学生自我组织、独立思考、身体力行的方式进行,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如座谈会、社会调查、辩论、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准确把握社团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切入点,突出就业导向,可使学生在活动中升华对职业的认识,加深对职业的了解,从而树立职业情感,培养职业道德。思政课开展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实践教学,通过公益宣传、爱心奉献等形式激发学生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的觉悟得到了提高,才华得到了施展,能力得到了锻炼,凸显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4.与党团活动、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
党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将院团委、学生处开展的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活动、三下乡活动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之中,实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无缝对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思政教师要积极策划实践教学的内容、活动方案,并配合相关部门落实并实施,从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我院通过这种模式开展的“依托学生品牌活动,提高职业素质”的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要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实践教学,首先,在思想上重视思政课及其实践教学,学校主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其次,思政课教师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提高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认识,积极行动起来,付诸实施,通过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要保证实践教学取得实效,必须制度先行。把实践教学纳入到日常教学管理的范畴,制定行之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的力度。另外,成立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明确规章制度,定期检查和督促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开展情况。再者,形成对实践教学定期评估和交流机制,对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及时肯定并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用理论武装学生的思想,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又是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点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这两个关键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有效模式。
但这一模式在具体的实践中却面临困境。这种困境主要是指,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使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具体实践难以展开或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一、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实践困境的成因分析
1.兼职辅导员的职权定位模糊,导致具体工作无从下手。
关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等,《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周济部长2006年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的报告中已有明确要求。但是,关于兼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权责,至今仍停留在一些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学术讨论层面,尽管大家的意见总体上趋向一致,但一直没有形成法规层面的、明确的、统一的文件规定,或各高校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意见。
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了两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思政教师没有“合法”的身份介入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开展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阻力重重。由于缺乏对兼职辅导员工作职权的明文规定,使得很多学生认为思政教师介入他们的日常活动是越俎代庖,并从心理上产生了某种反感。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体――大学生产生的反感,导致教育和被教育双方很难形成发自内心的无缝对接,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水到渠成。同时,这种反感情绪导致的消极对待,甚至抵制行为,不仅削弱了思政教师开展兼职辅导员工作的权威性,使得兼职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取得预期成效,而且会由事及人,由人及物,进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反感和抵制情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二,由于没有职权的明文规定,思政教师开展工作难以理直气壮。这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在兼职辅导员的具体实践中,没有规定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和权限,使得思政教师开展工作难以“名正言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因此大为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大受影响。
2.没有形成一套专兼职辅导员有机结合的实践机制,双方各自为战,兼职辅导员处境尴尬。
从思政教师开始兼任辅导员到现在,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形成一套专兼职辅导员有机结合的有效实践机制,即融双方之长处,形成优势互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学生管理工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这是国家出台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的初衷。但在实际工作中,专兼职辅导员却是两条线、两张皮。专职辅导员依然是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亲力亲为,这样的结果是:一,各专职辅导员工作疲惫不堪,而且难以取得较好效果,同时,角色的神圣感也被疲惫不断吞噬,工作的激情和使命感逐渐丧失。二,兼职辅导员处境尴尬。由于专职辅导员的全面推进,导致兼职辅导员几乎没有机会独立介入学生的日常活动。思政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个人优势,难以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得以发挥。同时,专职辅导员的全面介入,从另一个方面削弱了兼职辅导员的权威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艰难。因为,在学生心目中,辅导员才是对他们进行课外管理的合法和权威人员,在专职辅导员的衬托下,本就没有职权规定的兼职辅导员,其开展工作的身份的“合理和合法性”,更加遭受学生的质疑和抵制,使工作的进行雪上加霜。
二、健全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的对策分析
1.各院校结合从实际出发,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兼职辅导员的职权,疏通兼职辅导员工作的渠道。
关于兼职辅导员的职责,经过思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数年的讨论,今天基本上形成了一致意见,各院校可以立足实际,予以借鉴。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应侧重于三个层面:一,思想教育的深化。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总结以往辅导员制度的经验和教训,为防止兼任辅导员制度流于形式,考虑到思政课教师现有的教学任务、科研压力等,基于多数高校现有学生工作格局,兼任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宜界定在思想理论教育层面。同时,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学生所在院系、党政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1]如此,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学科优势和理论特长,注重课堂和课外的有机结合,从深层次解决思想问题,努力使学生用理论武装自己,并指导自己的实践。二,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优势所在。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特殊性,即思政课教学是知识传授与理想信仰的统一。思政课教学从更高的层面来讲,就是的信仰教育。思政课教学活动对思政教师来说是一种信仰活动。[2]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改变人的内心世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任。思政教师的职业特点在于,不仅是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而且必须认同这一伟大的事业。所以,思政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本能地负有通过课上课下的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责任。三,心理健康教育。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当前社会当中存在的问题,不因当前社会存在的某些矛盾产生心理上的偏激或扭曲。当前社会的发展成就与矛盾并存,处在心理敏感期的大学生,对社会矛盾的关注要远远超过成就。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的矛盾,是思政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思政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较专职辅导员的另一优势,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思政兼职辅导员职责所在。
明确了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的职责,思政教师开展工作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但是,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开展,贯穿于大学生日常活动的全部。而单纯作为教师,我们虽然应该关心学生,但如果不断介入学生的日常活动,则需要各院校赋予一定的“权力”,如此,则可名正言顺,引起学生的重视,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于兼职辅导员工作权限的问题,是实践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的关键问题。只有建立了负责制,才能为兼职辅导员开拓一块工作的平台,才能让思政教师找到自己耕耘的土地,才能使思政教师肩负的兼职辅导员的职责落实到实处。因此,各院校可以从实际出发,在考虑本校学生工作格局,以及专职辅导员分工的基础上,可以将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月活动、学生寝室文化活动、学生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培训活动等一些思想文化类活动,交予兼职辅导员具体负责。同时,在学生的学期评优考核中,要体现思政兼职辅导员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建立这样的负责制有以下几点好处:一,从责任角度更加明确了思政辅导员的工作方向,使思政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容易落到实处。二,有责任就有动力,就可以调动思政兼职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三,更容易发挥思政教师在专业和学识方面的特长,形成专兼职辅导员优势的互补。因此,只有明确规定了兼职辅导员的负责方向,才能使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顺畅自如。
赋权就等于赋责。明确思政兼职辅导员的职责,确定思政兼职辅导员的负责方向,就清楚地界定了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职权所在,这是保障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不流于形式的重要前提。
2.建立一套专兼职辅导员有机结合的实践机制,形成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兼职辅导员的特长。
首先,明确各自的分工,确立各自的主阵地。关于专职辅导员基本职责,现已有明确规定,那就是,以管理为主线,包括日常管理、评奖评优、违纪处理、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至于兼职辅导员的职责,应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此点在上面已经有论述,在此不再展开。只有明确了各自的分工,才能抓住各自工作的重心,使学生工作的开展合理、有序。
其次,专兼职辅导员必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并且在某些方面形成必要的交叉,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形成良性循环。兼职辅导员必须在日常的教学和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助专职辅导员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专职辅导员也必须从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日常组织管理,为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兼职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可以邀请专职辅导员一起进行;专职辅导员在学生的成绩评定等方面也可征求兼职辅导员的意见。双方只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进而形成一个稳定有效的实践机制,才能真正完成辅导员的职责,真正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学生进行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指导、咨询与管理,实现学生的日常生活由自发向自觉、由经验向科学的转变。[3]
此外,为了保障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的有效实践,还必须对完善相关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由于思政教师在编制上属于教学系列人员。具有较为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实行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必然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思政教师的考核中,有必要将兼职辅导员的工作折合成一定的教学或科研量,以此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其有更大的热情去做好兼职辅导员的工作。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当前,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决定的因素之一就是看我们能不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这已经成为共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健全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使其得以有效实践,对于各院校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大学生思想政治园区建设即是以大学生生活园区为单位,探索出一条在学分制条件下并适应学校实际情况的学生社区化教育管理新模式。这一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是以学生公寓为依托、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生参与为主要环节,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学分制的推行,班级界限淡化,同班不同学的现象普遍。大学生活园区就成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以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笔者专门针对所在学校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受试对象回答影响自己最大的人是谁。结果显示,74.15%的学生认为是同学和朋友,11.05%的学生认为是任课教师,7.35%的学生认为是辅导员,7.45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可以看出,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同学和朋友,并且影响的方面主要是学生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因此,为了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学生工作的重心应转移到大学生生活园区,努力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园区建设。
(二)有利于学生实现三自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园区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坚实平台。思政园区建设激发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并为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等各方面获得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为学生学会做人、求知、生活、健康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自2010年起对学校其中的一个生活园区清风苑进行思政园区试点建设。由于大学生思政园区建设是个新事物,发展快,对此相关的研究也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此历经一年多的试点建设,主要发现以下问题:就园区硬件来看,园区的设计规划没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一定程度地制约了园区的发展。就园区软件来看,一是思政教育功能发挥有待加强,主要体现在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二是园区文化氛围不足;三是后勤保障配备没有跟上园区的发展,各种物质配备有待完善。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园区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一)完善思想政治园区的管理模式
1、成立园区专门管理机构,制定园区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思政园区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中住宿社会化,管理社区化的大趋势,实现园区内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需要健全管理机构。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园区试点建设,管理机构设置如图所示:其中,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园区管委会主任,学工部(处)处长任园区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下属部门除辅导员值班室外都有学生干部担任管理。当然,思政园区的建设可定离不开维持园区正常生活和学习秩序的园区规范制度。规范的制度、严格的管理十分有利于对园区学生的养成教育。按照思政园区的管理模式,着重体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关系,制定一系列关于学生宿舍的管理规范,使管理人员和学生都有章可循、有效规范行为。管理人员既是教育者,又是服务者,他们肩负着教育与服务的双重职责。建立健全宿舍管理的规章制度、奖惩制度、学生和物业(宿管)人员分别遵守的守则。如笔者所在学校就制定了《思政园区管理条例》、《学生管理委员会工作条例》、《星级思政园区建设细则》、《学生生活园区工作人员职责》等。
2、打造两支管理队伍思政园区的有效管理势必离不开2支精干的管理队伍,即学生工作队伍和大学生骨干队伍。思政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实现三自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这两支队伍必须定期接受专业培训,增强自身的管理知识和经验。
(二)建立有效的思政园区教育工作机制
1、建立辅导员和教师进驻思政园区制度辅导员和教师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开展园区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选派一批富有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辅导员、教师等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驻学生公寓。深入学生的生活,可直接了解住宿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困惑,疏导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处理突发事件。公寓管理人员也可及时把发现的有关问题向住楼辅导员通报,便于尽快帮助解决难题,化解学生中的矛盾。
2、建立思政园区党团组织随着学分制的推行,同班不同学的现象普遍,这就加大了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党团工作的难度。从园区试点建设的效果看可尝试成立园区学生活动党(团)支部,其作用是全面负责公寓楼各专业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管理以及团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保证在公寓党团组织活动中每个党(团)员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和深入讨论,真正让党(团)员大学生在基层党团组织活动中得到锻炼。将年级、班级支部的工作与园区的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在园区党建工作中充分发挥年级、班级党支部的作用,让党团组织真正走进学生思政园区,形成园区新氛围。园区党团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建立德育评价激励机制,实施园区辅导员、园区管理委员会和班主任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面的考核体系,并实行一票否决制;此外建立帮困助学育人机制和建立人格发展导引机制也是很有必要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Study Style Building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from the Statistics of Attendance Rates
——Take North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North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as the investigation object lesson r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show the actual status of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of our hospital and its deep-seated reasons, to explore improve our students to the lesson rate effective measures on this basis, an independentCollege fine style of study the formation of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recommendations. as the investigation object lesson r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show the actual status of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of our hospital and its deep-seated reasons, to explore improve our students to the lesson rate effective measures on this basis, an independent college fine style of study the formation of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attendance rates;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y style building
1 调研背景介绍
本次调研以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为对象,调研历时较长,跨越2011-2012学年两个学期(一学年)。调查地点为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三个校区,调查对象覆盖我院所有学生。在进行到课检查和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的基础上,得到关于学生到课率的第一手资料,做出详细的统计结果,并谨慎给出相应的统计结论。
2 学生到课率及其分析
在为期一学年(两学期)的检查后,在科学统计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了学生到课率的情况和规律。学生到课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与学生、教师、课程、年级、学生管理、教学条件与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同时也反映教学过程一定的规律性。
2.1 学生到课率与系别的关系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全面发展的三批本科独立院校,其中光电信息系、机电艺术系、电子信息系、计算机系、建筑工程系是以工学为主的系部,而经济贸易系、管理信息系、人文社科系是以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学科有关的系部。上图从整体上看,表明我院学生整体到课率约为85%,到课情况良好。从系别看,人文、计算机、经贸系学生到课率相对较高,而光电信息系、建筑工程系到课率较低。分析原因一方面是人文、计算机、经贸三个系部规模较小、学生人数少,一般都是小班教学,老师对课堂容易控制;学生人数少也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复杂性相对较低,辅导员对学生工作能够投入较大精力做深做细。另一方面,光电、建工系学生人数较多、管理复杂性大,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不稳定和学工工作不够深入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2 学生到课率与课程类别的关系
(1)表1反映了我院学生到课率与课程类别有关:
从表1可以得出两个结论:(1)就以工学为主的系部而言,专业课程的到课率明显高于基础课程;而对于以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为主的系部而言,基础课程的到课率要高于专业课程。(2)就我院整体到课率来讲,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无明显差异。原因在于:首先,对以工学为主的系部来讲,基础课程除大学英语外都是大班教学,人数多教室大,老师点名次数少,教师上课与学生的互动会较少,课程内容比较枯燥,学生没有兴趣就会逃课;而且这些系部的生源均为高中阶段学理科的学生,高中时期的数理化的高强度学习已经使他们产生厌倦。相反,工学类的专业课程实用性很强、与就业联系紧密,而且知识难度大,需要学生下功夫认真对待才能学懂,所以到课率相对较高。其次,对经、管、文、法等学科为主的系部来说,这些学生生源绝大部分都是高中时文科类的,基础课程对它们来讲难度大、需要下功夫才能跟上教学进度。相较工学类课程而言,这些系部的专业课程相对比较简单易懂,教师授课方式单一、理论性强,课堂内容比较枯燥,因而到课率较低。
(2)表2表明了基础课与专业理论课、实验课、思政课到课率的详细区别:
如果再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详细区分,基础课程除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等课程之外,还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即“两课”),如表2显示,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公共基础课和思政课,学生对实验课如计算机拆装实验、电子电装实验、ERP实验等课程的到课率极高,达到全员参与,而且任课教师反映课堂效果很好。这表明一方面学生有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愿望,另一方面对实践课程的重视高度高于理论课程,大部分学生学习更注重兴趣和实效性。而思政课到课率明显偏低。分析其原因,思政课内容浅显易懂,课堂容量大,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学生积极性不高。
(3)学生到课率与年级的关系:
表3反映了在同一系部,到课率随年级的增长而逐年递减。学生刚进校对大学的学习环境、方法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一年级学生一般均能按照学校设计的教学进程按部就班学习,到课率较高。随着适应程度增加,学生自主意识增强,选择方式增多。因而出现随年级增长,到课率递减的趋势,这一规律在文科、工科是类同的。表3也表明,我院2011级的学生到课情况整体不容乐观。这种情况与当年招生的生源质量密切相关。
(4)学生到课率与星期的关系:
表4反映了学生在一周内到课情况的一般规律。一周内,学生到课率最高的周二、周三、周四,周一的到课情况居中,而周五的到课情况最低。分析原因在于我院为陕西省的本科独立学院,其生源绝大部分来自当地。这些学生每到周末会选择回家,他们会选择周五早退而周一上午才返校,这就使得周五和周一的到课率较低。如果周末又逢国家法定节假日,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
(5)学生到课率与教师类别的关系:
表5反映了我院学生到课率与教师类别有关。独立学院的教师成份与公办高校有所不同。目前,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的师资队伍由三方面构成:一是建设自有专职教师;二是从母体院校聘任的教师;三是从其他兄弟院校聘任的兼职教师。我们把后两类师资统一称为我院的外聘教师。专职教师的管理与公办高校专职教师一样,即人事组织关系在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的事业、责任、权益与独立学院建设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表5说明:专职教师任课的学生到课率高于外聘教师。分析其原因,专职教师属于独立学院一员,其工作责任感、归属感、事业心明显强于外聘教师,加之学校管理、考核严格,专职教师对教学投入程度较高。而外聘教师与独立学院是一种劳动用工关系,兼职教师通过讲课取得合理课酬,与独立学院事业发展关系不大,再者外聘教师大多在公办高校工作,本身教学科研任务较重,来独立学院任课是第二职业,不可能全心投入。因此,到课率往往低于专职教师任课的到课率。
3 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思考
从学生到课率的统计数据可以分析独立学院学风现状,学生到课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教学、教师、学生和管理因素。因此,从这四个层面入手,以提高学生到课率和学生课堂听课率为切入点,有利于促进独立学院良好学风的形成。
(1)建立适合于独立学院自身的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与公立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这个发展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培养目标、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另外,对于教学计划,在克服师资紧张的前提下尽量安排小班教学,提高课堂到课率和学生听课率。
(2)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抓“教风”促学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点名来对学生进行约束。任课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责任心。在教学中要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进行师生互动式教学。
独立学院的管理者还应认识到独立学院必须建设一支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尽量减少对外聘教师的依赖,这样能保证任课教师对学生到课率的重视。
(3)狠抓学生管理工作,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根本。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实行严明的学生管理。首先要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纪律严明的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其次,要严格抓好学生这一关,严格遵守学生守则,不能把尺度放得过宽,并且要做到一视同仁。 再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目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教育和引导,以自律教育为切入点,抓好宿舍风气,班风的建设,严格规章制度,奖惩公正分明。
高等学校的学风是校风的一个重要标志。优良的校风、学风既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是高等学校育人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如何针对独立学院及生源特点,加强学风建设,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各类需要的人才,是当前独立学院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独立学院“学生到课率”统计数据分析独立学院学风的现状并提出加强学风建设的思路。
一、“学生到课率”分析
“学生到课率”是指按教学计划进程安排,教学班理论课程(含实践课程)学生实到人数与应到人数的百分比。独立学院大多没有采取完全学分制,学生按学年教学计划安排,按周课表时段参加学习。因此,“学生到课率”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也是学风的重要标志之一。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为了跟踪教学进程,全面掌握教学过程质量,督查“教”与“学”的情况,采取了“学生到课率”的周检查通报制度。教务处每周派专人随机抽查课堂,以巡查的方式统计学生到课率;另一方面学校专职教学督导随机随堂听课,在课堂真实统计学生到课率,上述两种统计的学生到课率,每周公布一次。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以来,两种渠道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在科学统计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了学生到课率的情况和规律。学生到课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与教师、学生、专业、课程、学生管理、教学条件与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同时也反应教学过程一定的规律性。
(一)学生到课率与学科类别有关
表一是一组反映学生到课率与学科类别的关系数据
信息学院、城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是以工学为主的学院,而商学院、文法学院、艺术学院、外语学院是与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有关的学院。表一说明: 以工学为主的学院学生到课率明显高于文科专业为主的学院。分析原因是理工专业许多课程中知识内容及体系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较好的数理基础,一般要通过教师讲授才能理解并掌握。同时,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强,往往缺课后,后续内容更难理解。而文科类课程一般以讲述为主,部分内容学生可以从文字上理解、把握。因此,文科类专业学生到课率明显低于理工类,而艺术类学生到课率偏低的原因也是学科、专业的特殊所致,艺术类专业(美术、音乐)大多是个性培养教育,学生对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对老师个别培养、指导非常重视,因此,表现为理论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到课率较低。
(二)学生到课率与课程类别有关
表二是一组反映学生到课率与课程类型的关系的数据
高等学校是实施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在教学计划中一般都安排大量基础课,如语言类、数学类课程,同时还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即“两课”),表二说明: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公共基础课和思政课,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更是达到全员参与,决不缺课,而思政课到课率明显偏低。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公共基础课与高中阶段的课程有一定的连续性,思政课的内容学生都能理解,另之思政课课堂容量大,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学生积极性不高。
(三)同一专业,到课率随年级增长而递减
表三是两个典型专业(经济类: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学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到课率与年级的关系的数据。
同一专业,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到课率逐年递减。学生刚进校对大学的学习环境、方法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一年级学生一般均能按照学校设计的教学进程按部就班学习,到课率较高。随着适应程度增加,学生自主意识增强,选择方式增多。因而出现随年级增长,到课率递减的趋势,这一规律在文科、工科是类同的。表三还可说明:同一年级仍然是工科学生到课率高于文科(经济类)学生到课率。
(四)学生到课率与教师类别关系
表四是一组反映教师类别与学生到课率的关系的数据
独立学院的教师成份与公办高校有所不同。目前,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有两种不同模式。一种是以主办高校(即母体高校)专职教师为主,聘用少量专职教师为辅。另一种则是以建设自有专任教师为主体,聘请少量兼职教师为辅。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后一种模式。专职教师的管理与公办高校专职教师一样,即人事组织关系在独立学院,专职教师的事业、责任、权益与独立学院建设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表四说明:专职教师任课的学生到课率高于兼职教师。分析其原因,专职教师属于独立学院一员。工作责任感、事业心明显强于兼职教师,加之学校管理、考核严格,专职教师对教学投入程度较高。而兼职教师与独立学院是一种劳动用工关系,兼职教师通过讲课取得合理课酬,与独立学院事业发展关系不大,再加之兼职教师大多在公办高校工作,本身教学科研任务较重,来独立学院任课是第二职业,不可能全心投入。因此,兼职教师往往是“来去匆匆”,与学生不可能建立密切的联系,到课率低于专职教师。
(五)选修课“选而不修”
学校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开设多类选修课。表五是选修课开课不同时期到课率抽查统计的结果。
从表五明显看出,报名选课学生不少,实际选课学生不多,选修课开设期间,“选而不修”的现象比较普遍。分析其原因是选修课内容受欢迎程度不高,加之安排在双休日开课,大多数学生不愿放弃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加上部分部分任课教师本身对选修课态度不够认真和选修课考核方式及其它性质等因素,导致学生选而不修。
另外,学生到课率与学生管理工作也有直接关系,学生班级素质导师认真负责,班风正,学生到课率较高;相反,班级管理涣散,学生到课率明显偏低。再者同一班级,女生到课率一般高于男生,这也是一个普遍规律。
二、对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思考
学生到课率很大程度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从学生到课率的统计数据可以分析独立学院学风现状,到课率是学风和教风的重要标志之一。当前学风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治学不够严谨,教学育人的意识不强,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严重滞后;有些同学学习动力不足,得过且过,谈恋爱,玩游戏等现象都与到课率有关,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把学生到课率做为衡量学风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将到课率直接与教师的考核挂钩,全校上上下下都把学生到课率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经过常年不懈的努力,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学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充分表明到课率与学风之间的紧密联系。
学生到课率统计数据表明:学生到课率与学科类别、课程类别、年级专业、教师类别、课程性质等因素有极大的关系,而这些因素很大程度取决于独立学院的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工作三个层面。因此,从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的管理三个层面入手,以提高学生到课率和学生课堂听课率为切入点,全面促进独立学院良好学风的形成。措施如下:
(一)根据独立学院发展定位,构建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现状的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属于技术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院校,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个发展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培养目标、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让独立学院学生建立明确的专业、岗位意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知道学什么,为什么要学,如何学等,并以此提高到课率和听课率,进而促进学风建设。
(二)以教学过程为主线,以课堂为载体,抓“教风”促学风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教学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通过教师严谨治学的学风,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公开、公正的严格管理,形成优良的教风,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以学生工作为桥梁,以学习活动为载体,抓“学风”的养成
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教育和引导,以学生党员、干部为重点对象,倡导以学习为荣的良好氛围。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习竞赛活动(数学、英语、计算机操作、演讲等比赛,科技创新与小发明等)和专业技能证书、培训考试等。以自律教育为切入点,抓好宿舍风气,班风的建设,严格规章制度,奖惩公正分明。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而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这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文化强国的需要,是经济社会的支撑需要,更是高职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需要。
2 目前高职院校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道德教育对全社会的道德建设起着导向作用, 是推动道德进步的推动力。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渠道、分配格局和利益关系日趋分化,人们思想活动的也呈现出多变性与差异性,社会思想空前活跃,这些变化对所有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挑战。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生的起点不同,定位不同,特点不同,成长经历和学习经历与本科生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在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也表现出与同作为高等教育群体的本科生有着鲜明的区别。诸多因素导致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体系上呈现系统性不强、内容上针对性不足、方法上过于单一等问题。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必须把书内外、课内外、场内外、校内外的所有空间都衔接起来,避免教育空间的局域化和孤立化。要使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思维水平和思想层次,立足本校教育的学制结构、类型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和组织管理结构,以达到教育体系的区别化与系统化,避免教育教学的雷同化、片面性。②
3.1 大力传播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师生深入领会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实质,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证,也是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落到实处的必要前提。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抓好学校党员的政治理论课学习,二是要占领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和主渠道,三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3.2 认真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有效教育方式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思政教育,必须立足高职学生思想实际,适应学生思维类型,因材施教方才有效。高职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普遍发展得较差,形象思维能力占主导地位。他们在内省智能、运动智能、观察智能、空间智能等方面具有优势,这意味着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其智能倾向主要是形象思维,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的“学术性”智能相比我们可以理解为“行动性”智能。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要采取有别于本科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方式,因材施教。③
(1)开展“主题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题教育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同,具有内容主题突出,学生参与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特别是对学生的自我教育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多年的实践证明,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既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增长了才干,振奋了精神,又增强了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教育要以“主题教育”形式为切入点,把握主题教育内涵,构建多种形式的核心价值体系主题形式,让学生达到全程参与、全方位实践的目的。
(2)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职生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特点,决定了注重实践,力求在做中学是适合高职生的基本教育方法。因此高职大学思政教育应与生活结合,重视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切入点,课程内容设计上要从实践中汇集教学内容,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多采取实践的方式,力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高职的教育中突出实践性,体现养成性。学校要不断探索与专业课程学习、与服务社会活动、与勤工助学形式、与择业就业方式、等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认真组织高职学生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懂道理、辩是非、增共识、长才干、作贡献,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认识自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构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浓厚氛围的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发挥主导地位,引领整合多样化的校园社会思潮。为此,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发挥舆论教育功能,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在现实和网络阵地唱响思想文化的主旋律。二是弘扬校园正气,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通过宣传英雄人物及典型事迹,宣传模范,树立标兵,引领学生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三是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教育活动。学校要结合传统纪念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四是重视管理育人,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受到制约。④
3.3 完善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繁重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党政工团齐心协力,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宣传机构,把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工作重点。党委学工部应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职的贯彻和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师生思想政治素质。① 杨东铭.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类型[J].现代教育科学,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