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09:21: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老龄化的机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当我64岁的时候,你还会需要我,抚养我吗?”39年前,Paul McCartney在思考着自己的未来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今年,他64岁了,一个被大众认为该退休的年龄,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事业不但没有褪色,反而发展得更快了。而且,这种情况在现今社会十分常见。据说,在二战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把80岁才看作是老年的开始,这比世界人均寿命还要多出3年。
世界人口年龄统计出现了一些巨大的变化,例如,越来越长的寿命,越来越低的出生率,等等,这些变化都改变了人们对“老”的定义。有关这些变化的统计数据是非常令人惊讶的,比如德国和日本,据估计,这两个经济强国在未来25年内,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从20%上升到差不多50%。至于美国,只要移民率能够继续保持现有的水平,老龄化的问题就能稍微放缓。
事实上,营销人关心的许多热门话题都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引起的:
由于老龄化而引起的人们对保健的日益关注。
一个庞大而不断增长的富裕老年人消费群体促使着“新奢侈品”消费的出现──更高质量、更高品位的产品和服务。
越来越多的人在他们较后的年龄阶段重回校园进修,提高自我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业。
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市场营销人需要(1)明白老龄化所带来的启示;(2)使组织及时对老龄化带来的变化做出反应。可以说,建立及维持年老顾客群的忠诚度对于所有消费品行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可是这件事说比做要简单。著名的潮流预言家Faith Popcorn指出,二战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因此,任何和年老有关的词汇对他们来说都将是一种侮辱。他们希望他们特别的需要可以得到满足,但同时又不希望被别人看作是一个特别的群体。
市场营销人可以通过合理设计经典的4P来与该群体建立并维持巩固的关系。
产品(product):简单易用
对于大多数消费品而言,简单易用是关键的。LG公司最近推出了一款专门针对长者的手机,这款手机体型较大,键盘字体较大,方便阅读。
Frog Design(为众多大品牌如苹果、索尼提供服务的咨询公司)资深分析员Gretchen Anderson建议说,企业尤其要重视产品的功能,使用天然材料以及好看的颜色会使产品对于长者来说更富有人性化。
价格(Price):让购买持续到未来
与未来的长者们维持一个巩固的长期关系的最好办法是现在就把他们包拢进来。对于那些提供高级奢侈品的企业来说,这就意味着要为潜在顾客提供一个可以建立和发展品牌联系的入门价格,当这些顾客的富裕程度随着年龄逐渐增加时,再为他们提供他们能够购买的一系列高价格商品。例如:
高级汽车制造商,像梅赛德斯(Mercedes,生产奔驰等高贵豪华轿车)很早就以中等价格的车型来吸引他们的顾客,同时随着顾客消费能力的提高提供不同价格组合的商品。
在发展中国家,标准的消费品生产企业可以为消费者提供试用包或小袋化妆品、个人护理品,和其他一些奢侈品。随着人口年龄的增长和财富的增加,他们就会选择完整的包装和支付全价。
在印度,具有市场领导地位的消费品公司的洗发水销售主要来自一次性使用的小袋装。
在金融服务业里,定价就是金融服务企业的商品,提供早期的低利率(便于长期锁住顾客)可能是金融服务企业获取重要的、能够适应年龄结构变化的市场份额的常规方法。
渠道(Place):维持传统的渠道,改良新的渠道
为了提高效率,很多公司推出了顾客自助渠道,例如互连网和电话服务中心。到目前为止,对于消费者来说,自助的新渠道无法成功地替代传统渠道。而且,效率──从衡量完成一项交易的角度来说,对于长者并不是那么重要,他们通常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交易。因此,那些拥有多种渠道的企业和组织(例如银行、保险公司)必须注意维持足够的人工服务以及面对面的服务。
对于新的渠道,例如互联网,网络适用性规范的领导者Jakob Nielsen说,虽然互联网丰富了许多长者的生活,但是大多数网站并没有遵守网络适用性规范,并因此增加了长者操作的难度。事实上,长者操作互联网的难度是年轻人的两倍。到2025年,大多数长者将会懂得使用电脑,因此,设计出适合长者使用的硬件和软件将会变得非常重要。
促销(Promotion):适应年老阶层
“那些传统的关于长者的说法已经不能够反映现在人们活跃的生活方式了。” 在2006年3月出版的 Parade 杂志中,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Susan Moses如此说。
相应地,了解到这一点的营销人将会把“高龄公民”、“上年纪的人”或者“老人”这些称呼改换成新名词:“活跃的长者”,“经验丰富的人”,甚至还可以称为“上天的恩惠”。
营销人应该制定沟通的内容然后使用专注于这个阶层的媒体,并和这些强大的媒体联合,比如说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 AARP),是合作营销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企业将因此变得非常具有竞争力,因为这些机构(例如AARP)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他们会员的认知。
一个没那么激烈而又具有潜力的竞争领域是口碑宣传促销,这种通常用于年轻人身上的营销方法同样适合长者。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编织了广阔的人际关系网,他们同时被看作是明智可靠的信息来源。
等待的命运
人口老龄化指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增加,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逐渐缩小的现象。劳动力供给一个后果是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导致整个劳动力人口中高年龄人口比重增加和低年龄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总体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根本改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以及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过程。
一、广东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发展特点
据2005年人口抽样,广东65岁及以上人口656.8万人,比2000年增长24.8%。按人口老龄化标准衡量,2000年之后广东省已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其进程较其他省份稍慢,主要是广东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外省人口迁移,尤其是引进年轻劳动年龄人口而延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广东调查显示,老年人发展、分布特点是:
1.老年人口增长快于总人口增长,并呈现出中、高龄化趋势。通常以65—80岁及以上人群占老年人口的比例来反映老年人口年龄结构状况。“十五”时期,广东老年人口净增147.57万人,增长27.6%,老年人口的增长率高于全省总人口的增长率; 2000—2005年,低龄组(60—69岁)占全部老年人口的比例下降了3.9个百分点,中龄组(70—79岁)和高龄组(80岁以上)人群则分别上升2.68、1.2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结构呈现出中、高龄化,高龄化比重迅速增长。
2.劳动人口数量增长,出现人口老龄化。15—65岁劳动人口规模从2000年的4 933万人,预计到2030年达到6 200万人左右,其人口比重也达到70%左右。从数量和比重来看,目前广东省劳动力供给相对比较富余,但劳动内部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0—14岁少年比重从2000年的27.15%下降到2030年15%左右,数量由2000年的2 033万人降到2030年的1 500万左右,呈明显的递减趋势。65岁人口比重和数量明显上升,从2000年523万上升到2004年的2 000万左右,比重也从7%左右提升到20%左右。其上升幅度远远大于劳动力增加供给幅度和少年儿童递减速度。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将不可避免地形成人口老龄化。
3.珠江三角洲人口老龄化低于粤东、西、北。2000年,广东省老年人口中,珠江三角洲地区老年人口占总量32.8%,粤西占27.9%,粤北占19.5%,粤东地区占18.5%。除江门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都低于10%的老年型人口标准;而粤北、粤西60岁以上老年人口都超了10%的老年型人口标准;粤东已经达到老年型人口标准。从四大区域整体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6.4%,粤东为9.4%,粤北地区为12.2%,粤西地区为10.96%。也就是说,粤北、粤西地区已经步入了老年型社会行列,“未富先老”情况严重,而粤东也即将进入老年型社会,相比而言,珠江三角洲地区离老年型社会还有一段距离。
二、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发展趋势预测
为揭示未来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对老年人口及劳动力进行预测。根据生育水平和模式的不同,死亡模式假设、人口迁移模式假设、人口流动假设和出生性别保持不变,引用方案:中生育率假设+死亡率假设+迁移假设+流动人口假设。此方案在对广东省2000—2040年老年人口的人数规模和比重分析后,提出未来广东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未来40年中,广东总人口仍然增长,但老年人口比重占整体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从未来劳动力供给绝对数量看,人口结构比例严重失衡,劳动力参与率降低,对人口和经济生产都有极大挑战。
老年人口规模扩大,少年儿童比重过轻,预示未来劳动力资源供给出现短缺。
“十一五”期间广东户籍人口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634万人,2010—2020年间,老年人口数量将进一步加速扩大,年均增加26万人。2020年老年人口规模为900万人,20世纪50—7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将开始进入老龄,2020年是老年人口数量增长最快时期,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少年儿童人数比重下降,假如出生率和生育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少年儿童比重持续下降,长期必然会导致总人口缩减,劳动力供给的严重短缺,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从区域看,珠江三角洲老龄化速度慢、程度轻,而粤东、粤西、粤北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重。受迁移和流动人口的影响,粤北迁出人口和流出人口多,无论是常住人口还是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都最高,2005年高达8.5%~8.6%,2010年超过9%,2020年达到11%以上。珠三角常住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最低,2005年为5.4%,2010年为5.7%,2020年可达到8.8%,明显低于户籍人口的老龄化程度;粤东和粤西老龄化程度和速度的变化介于珠三角和粤北之间。但无论哪个区域,21世纪30年代以后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的状态,粤东、粤西老龄化程度在2040年后将达到15%~20%,粤北和珠三角达20%以上。
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家庭和社会抚养老人的负担加重。衡量社会对老年人口的负担,采用老年抚养系数这一指标来衡量,反映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抚养与被抚养程度和数量上的关系。
1.老年人口总量持续增长是劳动适龄人口总抚养负担加重的主要因素。人口结构预测和人口抚养比可知: 15~65岁的劳动力年龄人口数量一直增加,从数量看,劳动力供给还算充裕,对广东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供给,随劳动力供给的迅速减少,其劳动力数量也随之减少。从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2020年将占总劳动人口数71.72%,其比值达到最高峰,此后开始下降,到2040年达60%左右,且更有递减的趋势,低年龄人口对社会发展极其不利。
2.人口高龄化、农村老年人口增多使社会老人抚养负担愈加沉重。高龄老人的抚养将成为老年人抚养问题的难点。高龄老人其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生活照料、日常保健和疾病护理等方面,需要更好的社会和社区专业化服务。农村老年人口总量和比重都高于城市,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既无退休保障,又绝大部分不在社会养老保障网络的覆盖范围,农村老人的供养只能更多依赖子女,这无疑加重了农村劳动人口的抚养负担。2005年农村、城市老年抚养率分别为43.4%、29.3%,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向城镇和城市,农村老年抚养比可能有再上升的趋势。
劳动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给未来劳动力供给带来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中年龄较大的老年人员比例将上升,而年轻劳动力所占比重将下降,造成劳动力结构的不合理,老年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而年轻劳动力不足。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传统的产业和技术遭淘汰,不断引进新技术手段和工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主要是中青年劳动力,特别是在一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快速转型时期,这种情况表现就更为明显,有技术有文化的青年劳动力需求旺盛,而没有文化,技术落后的老年劳动力将会过剩,面临着失业,再就业也非常困难,对未来劳动力供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老龄化挑战与思考
1.调整人口生育政策,逐步减缓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平衡。可在一段时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实现人口增长转变,也可通过调整适当生育政策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广东省人口结构还在进入老龄化路上,需要一段时间才充分进入老龄化阶段。通过科学推断,在生育低峰时间内适当调整生育政策,可填补老龄化后的劳动力空缺。另外,人口中少年儿童数量越来越少,必然对未来劳动力供给带来影响,同时造成人口老龄化、养老负担越来加重。为解决这些问题,也可以制定政策鼓励合理生育对象多生、优生,逐步改善人口结构,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
2.把握人口红利机遇,适当引进外来工,填补劳动力短缺,分担人口老龄化压力。 一般将不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看做是人口对经济的负债,简称人口负债;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看做人口对经济的红利,简称人口红利。由于大量青壮年流动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使广东成为人口红利的直接受益者,“未富先老”的状态要比全国其他地区轻,其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也比全国早到来,延续的时间比全国更长。人口年龄结构低负担的“黄金”时期,受惠于人口红利阶段。广东仍然要适当引进外来人口,同时,对外来人口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合理有序引进所需劳动力资源。对人才资源上,鼓励外地人才的流入特别是紧缺人才的引进,合理优化人才引进结构。
从全国来看,由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比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龄化速度差异也比较大,基本上是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的状况,东部发达地区远远快于西部欠发达地区。11月1日,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4%,远远超过衡量老龄化程度的世界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目前,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将逐步上升。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96%。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第二,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河南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0.7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到城市从事务工经商、参加学习和培训等。
(二)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河南省老年人口总量将由的771万逐渐增加到2050年的2432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将成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群体。老年抚养比将从的10.4%上升到2050年的40.06%。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年龄结构。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河南的老龄化特点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等特点都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深远影响。根据预测数据,河南2030年以前0岁-14岁、15岁-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变动情况,呈现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5年以前不断上升,此后则处于下降态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还不会给河南劳动力市场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河南的老龄化速度快,河南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比较优势局面也将在2015年前后结束。我们应该认识到河南省劳动力短缺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二)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与之对应的就是老年人口大量增加。老年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劳动能力衰退,不宜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二是与年轻劳动力相比,老年劳动力容易生病误工,加大企业经济负担,不利于企业增加利润,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劳动力高龄化后带来的知识老化,这将会给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一定困难;四是科学史表明,青年人才对科学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天才大多是在青年或中年时期出成果的。
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河南农业基础地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外出,农业劳动力的老化,导致现有农村的农业的人口减少,并且在农业中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不利于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中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目前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无论劳动力短缺是结构性的短缺还是数量的短缺,都说明适合这种产业的劳动人口在减少。随着河南的经济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将会对第二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三)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养老负担的方面的影响可以通过抚养比来进行衡量,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人数之比,实际上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一般以百分数表示。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河南人口抚养比在未来50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从13.7%上升到54.6%,上升了40.9个百分点。同期,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少儿人口抚养比从1990年的43.1%下降到2050年的28.8%,下降了14.3个百分点。由于老年抚养比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少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导致总人口抚养比从的56.8%增加到2050年的83.3%。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
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还体现在养老金的支出上,随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离退休职工也迅速增加,相应的养老金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河南的养老负担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农村的养老保障,由于河南老龄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加严重,使得农村的养老负担日益严重。目前,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城镇。在未来,这一趋势将继续。与城镇相比,农村面对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四)对储蓄的影响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储蓄的意愿是下降的。我国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从2020年前后开始,我国将由目前的高储蓄率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低储蓄率国家。老年人口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可提高0.37个百分点,远远不及劳动年龄人口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提高1.47个百分点。老龄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老年人自己的储蓄减少,而且还会影响到家庭中年轻人的储蓄行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基本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于家庭来说消费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老年人的消费特别是医疗费用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储蓄减少的同时,将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河南人口预测数据表明未来少年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也就是未来老少扶养比的总体是增加的,人口负担系数的增加必然会减少家庭的储蓄。
(五)对消费的影响
按照消费经济学理论来说,消费水平的基础是收入水平,一般来说,老龄人口退休后,由于所领取的退休金、养老金只及原来工资活薪水的50%或70%,有的甚至更低。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一般要低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水平,老年人的消费倾向较劳动年龄人口低。现有研究的结论中一般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是劳动年龄人口80%,也就是老年人的消费系数是0.8,这个数字在数据上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估计检验。
三、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建议
人口问题是河南的基本省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河南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关系着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要从战略的角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一)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快河南的科技创新步伐。对于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的解决办法是是刺激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在人口不断老龄化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利用河南最后的人口红利期发展经济,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经济积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的劳动力进行教育和培训。促进河南的经济有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对于老年人也要加强教育培训,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探索实行富有弹性的退休制度,让健康低龄老年人中的高级专家和经济社会高级管理人员及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龄化给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利用老年消费的特点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鉴于老年消费品市场的特殊性,政府应当及时出台正确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向老龄产业投资,以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创造机遇。
第四,促进河南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为老龄化积累更多的资金保障。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口的养老基金及证券、基金投资的保值增值都要求完善的资本市场来保证。这就需要健全河南的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增加老年人口的财产性收入。
(二)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科学与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标志。人口老龄化对人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不仅将是持续的,同时也将是全方位的,其中既包括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持续压力和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含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制度变革等方面带来的良好机遇。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老龄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之一,是涉及国计民生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社会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趋利避害,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闻喜县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地区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地区。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所产生的,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取决于出生、死亡和迁移三个因素。决定人口老龄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总体来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闻喜县65岁以上人口达到32724人,占总人口数404150人的8.1%,60岁以上人口达到49696人,占总人口数的12.3%。分别超出联合国标准1.1和2.3个百分点。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分别高出1.9和2.1个百分点。闻喜县已属老龄化地区。同时闻喜县人口老龄化有如下特点。
1.“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多,一对夫妇同时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的家庭逐渐增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数据查显示“三代户”共35128户,占全县总户数102652户的34.22%,比2000年高出2.53个百分点;具有60岁及以上老年的户共33893户,占全县总户数的33%,并在继续增加。本文由收集整理
2.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闻喜县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8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达4168人,占60岁以上老人总数的8.4%,比2000年的5.8%高出2.6个百分点。
3.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闻喜县是在尚未全面达小康,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2010年闻喜县人均gdp为2028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的29992元还相差9708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5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5919元低1564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6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19109元低5545元。属于未富先老。
三、人口老龄化对县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根据人口学的基本规律,老龄化使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比重下降和劳动力年龄的老化导致劳动力供给的缩减以及劳动力价格上升。历年来闻喜县主要依靠玻璃制品、金属镁、钢铁冶炼及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拉动经济增长,并依靠供应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将会弱化这种优势。近年来尽管县劳动部门一直努力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但是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不断增加。2010年全县玻璃企业共关闭25家,其中30%的企业是因劳动力短缺而关闭;全县65%的饭店和宾馆从业人员不足,短缺人员在20%以上;全县近30%的门店因人员不足以各种方式招聘从业人员。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供给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价格上升,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据统计,2007年,玻璃企业的人均工资30元/天,到2010人均工资达60元/天;住宿餐饮业的人均工资20元/天,到2010人均工资达40元/天;建筑业从业人员工资人均40元/天,到2010年达到80元/天,均增长1倍。
2.人口老龄化使企业和政府的养老支出增加。对政府来说,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障的需求均会扩大,引起老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卫生支出、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服务等支出上升。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消费基金的增加。对企业来说,企业同样也要负担一部分离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社会养老基金,加大产品成本。另一方面,政府为了缓解养老支出的财政压力,会加大税收,同样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打击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医疗保健以及护理服务等产品的主要消费者。特别是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现代社会,老年人在满足了物质消费的前提下,也会追求家庭服务、心理咨询、休闲旅游等非物质消费。随着老年人占的比例不断上升,社会对老年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老年人由于心理、生理上的差异,衍生出了特殊的市场需求。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消费正作用于现存的消费结构,促使其发生改变。
4.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压力增大。闻喜县老年人口的近70%分布在农村。同时,农村刚刚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还很不健全,农民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还有待加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
5.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压力急速膨胀。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对象。据统计,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是年轻人的3-5倍。2010年闻喜县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约占全县gdp的0.5%。预计到2020年将占到1.2%,2030年将达到3.1%。同期的老年人口将增加1倍,医疗费用将增长5倍。2050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的8%~9%。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加剧社会医疗保障费用支出的压力。
转贴于
6.人口老龄化对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压力增加。长期照料服务是指面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综合服务。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解决起来难度最大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据推算,全县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数量2010年达1400多人,2020年超过2500人。目前,县老年人服务机构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的床位却很少,其中的长期照料服务床位更是少的可怜。长期照料服务专业性较强,涉及到医疗、康复、护理、心理、临终关怀以及管理等多学科内容。仅靠家庭和政府是解决不了的,尚需大力发展长期照料服务机构。
四、促进人口老龄化与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高度重视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社区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功能。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县政府应该整合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种资源,构建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区服务筹资体系,并从政策优惠、服务机构设置、人员职业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便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2.大力发展银色产业。老龄产业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养老金、退休金不断提高,从2005-2007年,国家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月人均养老金从714元提高到963元,2010年企业退休人员平均月养老金超过1200元。老年市场商机无限,购买力非常可观。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前景广阔的市场,将会创造许多新的工作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给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因此企业开发产品时要针对老年人的需求,根据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喜好,研制适合他们的产品。同时还要重点发展老年服务业,兴建养老机构,包括医疗服务机构、保健机构、增加老年服务项目等。
3.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虽然人口老龄化,使得青年劳动力数量下降,老年人体力上的衰退,但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在实现了老年人的价值,增加了他们收入的同时,也有效地弥补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缺口,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可以返聘退休或退二线低龄老龄人,到适合或展示其特长的岗位,继续发挥余热。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1-0124-06
关于老龄化国际上的定义标准是:60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了10%(本文以此为标准),或65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7%。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解决得如何,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截止2004年底,重庆市现有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约414万,占全市人口的13%,这表明重庆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预计2036年左右将是重庆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全市老年人口将突破900万,占总人口的23.6%。老年人口的持续增长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诸如社会劳动人口减少,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社会经济发展受制;国家、社会和家庭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对老年人需求的投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由此产生的社会福利政策的调适等等。
1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机遇并存,老年人是社会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他们对社会做出过重要贡献,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但人口老龄化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挑战,老年人口的比重加大,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社会赡养比上升,财政压力加大,将会给社会经济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1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底部收缩所引致的人口老化(生育率下降导致青少年人口比重下降,即底部老龄化);第二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顶部延伸所形成的人口老化(预期寿命的延长和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促成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即顶部老龄化)。老年型社会象征着人类社会的成熟,是社会发展的表现。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带来的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的结果。老年群体是蕴藏着技能、经验、智慧的人才宝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人口老龄化可以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1.2 人口老龄化将带动老龄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老龄产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又是老龄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在这部分人口庞大的数量规模背景下,其对社会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已经并将形成一个特殊的消费市场。
老年群体特殊需求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需求带动供给,可以形成可观的消费市场。老龄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会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老年市场是竞争性极弱的市场,开发潜力巨大。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文化背景、不问民族习俗、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心理素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人生经历的老年人对各种商品与社会服务的需求各不相同,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必将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消费市场。随着政府的重视和引导,老龄产业必将为经济的发展做出它应有的贡献。
1.3 人口老龄化具有影响消费市场的结构,深化产业分工、在“人口红利”时期可化弊为利
人口结构的改变也影响了社会储蓄和消费的方式,老年人的消费以老年日用商品、健康医护、精神娱乐为主,储蓄意愿下降。实证结果表明,35~50岁年龄段的人储蓄意愿最高,之后便逐步下降。日本的高储蓄率曾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随着人口的老化,其储蓄率持续降低,1980年为17.3%,1990年为13.9%,2003年仅为 7.5%。同时,年轻一代的负债率上升,这两方面因素将导致日本的消费市场的结构发生变化。
在“人口红利”时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劳动力价格保持在较低水平,投资的收益率较高。而劳动力年龄结构较小,劳动者为养老而进行储蓄又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压低了利息水平,这两者都有利于促进投资的增长。众多的劳动人口产生了大规模的市场,促进了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催生了相关产业的产生。因此,“人口红利”时期的经济将呈现出投资活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红利”期不会长期持续,一般只有15~20年,而后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将开始加剧。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加速经济发展。
乜堪雄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经济对策与产业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年 第1期1.4 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使劳动人口的总负担系数提高
人口抚养比即平均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所抚养的老年人数量。重庆目前的平均抚养比是1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全市内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口平均抚养费用要远远高于青少年人口的抚养费用。从经济学角度讲,青少年抚养费用支出可以看作人力资本投资,老年人口的抚养费用则是资源的重新分配,多属于消费性的。老龄人口增多导致储蓄水平下降,削弱经济增长的潜力,导致未来经济增长率的降低。
1.5 劳动力的老化,必将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年龄人口逐渐老化,尤其是在2025-2040年之间,是重庆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时期和人口高龄化的高峰时期,低龄人口比重下降,高龄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加速,最后形成老化程度较高的老年型人口结构。届时劳动力将出现严重短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开始从需求制约型向供给制约型发展。
1.6 社会保障负担加重,公共开支增加,导致税收负担加重,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口的病残率上升,社会养老和医疗的压力加大,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储备不足,支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基金的风险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的急剧增加又严重削弱了本市企业的竞争能力。按照现行的社保制度规定,企业单位必须为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支付大量费用,养老金支付增加了企业负担。
1.7 人口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决定了其消费能力、消费偏好、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决策等方面的特殊性,引起了需求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新了要求。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①,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我们需要改善老年人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照料服务、精神慰籍、文化生活、临终关怀等,调整现有对老年人的供给结构,发展老龄产业,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改造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住宅、社区和环境,发展老年人衣、食、住、行、用、文等各种消费品。
1.8 人口老龄化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老年空巢家庭增多,家庭养老资源减少,使后代难以承负照顾老人的重任,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状况下,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日益突出。“4-2-1”型的家庭结构,使得一对夫妇要供养4位老人,不论是目前的家庭收入,还是夫妇能够用于赡养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据统计,2002年,我国家庭平均规模是3.32人/户,家庭人口和劳动力的减少,都意味着家庭收入的减少,赡养老人能力的降低。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价值观念的变化,老年人独立意识的增强,都使老年人不愿意依附年轻人来养老。不仅使家庭养老的功能弱化了,而且对社会代际互动产生重要影响。这要求加快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2 重庆市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状况
1997年重庆直辖后,60岁以上的老人330万,占全市总人口百分之10.25%,而GDP增长7.5%;2000重庆60岁以上的老人361万,占全市总人口百分之11.32%,而GDP增长8.5%;2002重庆60岁以上的老人386万,占全市总人口百分之12.1%,而GDP增长10.1%;2004年重庆60岁以上的老人380万,占全市总人口百分之12.7%,而GDP增长12.2%;2005年重庆60岁以上的老人414万,占全市总人口百分之13.1%,全市GDP完成2650亿元,年增长1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 550元,跨上1 000美元台阶。 预计2010年重庆60岁以上的老人500万,占全市总人口百分之15%。
2.1 重庆老年人的收支状况
重庆市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有政府统一发放的养老保障金、企业定期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子女支付的抚养费、个人其他收入等。目前重庆市城镇退休老人的平均年收入8 000元左右,人均月收入在600~700之间。城镇事业单位的离退休老年人年收入在12 000元左右,而大部分企业退休老年人处于月收入在400~500元左右的低收入状态,其次是处于低保状态的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的收入主要是依靠土地的农业劳动收入。收入决定了消费,这种低收入状态使得老年人的消费指向为解决温饱和物质享受,很难上升到较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收入也将逐步提高,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年人仍持谨慎的消费观念。基本生活的消费只占其支出的一少部分,而且老年人身体状况多较差,据统计,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的支出除满足温饱外多用于医疗方面。由于重庆市现有的家庭结构仍以较为稳定的“2-2-1”形式存在,且受传统“养儿防老”的思想影响,老年人的收入中有一大部分仍然用于支助子女后代,这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用于自身的消费。
虽然直辖以来,重庆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与居民的收入都有了大幅提高,用于个人消费的积累越来越丰厚,用于老龄事业的支出也有所提高,但相对与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还显的不够。根据重庆市老龄委于2004年对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市)城乡范围内贫困老人进行的摸底调查,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状况是:城市老年贫困人口每月退休金或其他收入300元以下的占11.2%,为11.24万人;农村贫困老年人数约为44.57万人,占农村老年人数的17.8%,合计占全市老年人总数的16%。我市贫困老年人城乡贫困老人性别差异较大,农村男性贫困老人占40%,女性占60%。城镇男性贫困老人占47%,女性占53%。这是因为,在农村女性劳动能力低,主要依靠男性劳动力来维持家庭生活,经济上的依赖性较强,一旦遇上丧偶,就会导致贫困,而且女性的寿命普遍高于男性,由于年龄原因再婚的可能性低。在地区分布上,全市40个区县都有贫困老人。按地域片区统计,其地处三峡库区的渝东、渝东南片区农村贫困老人比例较高,达到农村贫困老人的60%。
2.2 重庆居民的消费状况
根据1985-2003年重庆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变化,我们把这段时期分为3个阶段:
(1)1985-1990年段。对此段时期重庆市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归及相关分析表明:Pearson 相关系数为0.984,回归系数为1.001。
(2)1991-1997年段。对此段时期重庆市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归及相关分析表明:Pearson 相关系数为0.997,回归系数为0.929。
(3)1998-2003年段。对此段时期重庆市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归及相关分析表明:Pearson 相关系数为0.994,回归系数为0.797。由以上三阶段的数据,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回归系数呈下降趋,收入的增加对消费支出的刺激作用弱化。
可以看出,从总体上说,重庆市居民的平均消费一直比较稳定,而消费倾向自1996-2003年的边际消费倾向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998年之前,边际消费倾向剧烈波动。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由1996年的0.733突升至1997年的0.863,然后急剧跌落至1998年的0.754。
(2)1999-2003年间,虽然下降幅度有变化,但总下降的趋势比较稳定。
显然,从长期下降通道的图形看,其图形与我国经济增长的景气波动相关性很差,90年代经济高增长与高通货膨胀对重庆市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的下降通道几乎没有影响,这说明决定重庆市居民消费倾向变化的因素绝非景气波动短期因素。
(3)2003年,边际消费倾向曲线突然呈剧烈上升趋势,由2002的0.573 升至 0.744,这主要是因为近年由于通信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通信费用猛增,而且人们对教育的投入到今年进一步达到高峰。
尽管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文化传统、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等,但影响重庆市居民消费倾向变化的因素中,老龄化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老龄化使老人收入下降。随着老龄化加快,老年人口的增加,持久收入增长缓慢,短期收入变化大使得老年人的高收入幻觉消失,老年人的收入下降,对未来收入预期乐观者比重下降,对未来收入预期不稳定者增加使储蓄倾向上升。多数老年消费者持久消费增长只能根据持久收入增长来决定,他们将短期收入多数储蓄起来以便生病养老备用,使得储蓄倾向增加,带动居民消费倾向下降。
3 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正确认识老龄化问题
首先要承认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辨证的看待老龄化问题,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医学科学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是可以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老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体弱多病,需要别人照顾的地方多了,必定会加重处于劳动期人口的负担。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先富后老”,而重庆“未富就老”,使得重庆市的老龄化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必须高度重视它和认真地对待它。
3.2 构建符合地区实际的养老模式,降低社会养老成本
重庆的养老模式将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社会机构养老为补充。
机构式养老是指由专门的养老机构将老人集中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照顾。家庭式养老是由家庭承担老人的物质、娱乐、医疗保健和日常护理等工作。社区式养老则是社会化养老的基本模式,指老人不离开家庭,而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家庭的子女忙于工作,经常无暇顾及老人,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式养老之间的过渡形式,将是许多老年人和家庭首选的养老方式。社区养老网络主要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区敬老院、社区托老所、家政服务中心、社区卫生康复中心为依托,社区志愿工作者为补充,以社区内有老人的每户家庭为服务对象,建立一个畅通的网络服务体系。
3.3 进一步建立健全老年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三大支撑体系(如图3所示)。三者之间既有区别、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各种社会保险,以“防贫”为目的,是社会福利中最根本的制度;社会救助主要包括救灾、救济、扶贫等,以“济贫”为目的,是社会福利中最基础的制度;社会福利服务主要为优抚安置对象,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特殊群体提供福利和服务,以扶老、助残、救孤为目的,是社会福利中极具发展的事业。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贫困老年人救助的投入,凡有条件的地方应加快建立针对老年人特殊困难的专项救助经费,并形成制度。建立和推行依靠社会各阶层和社会力量认助、认养、认捐特困老年人的制度,逐步建立起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特困老年人救助体系。建议市政府利用减持国有股所获资金、福彩收入、政府财政、社会上的捐助及其他各种方式筹集的资金设立社会养老保障基金,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运作和管理,这样可以保证社会救助资金的源源不断。在农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助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并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入农村。
3.4 建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老年人综合活动场所
老年活动场所可分为室内和露天。室内场所主要是老年人用来聊天、下棋、打牌等;露天场所往往用来安排健身的,如跳舞、打太极、练香功等。通过老年人之间的沟通,疏解心理矛盾,通过室内和露天活动设施的分流,解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之间需求差异的矛盾。最常见的是老年人就近在其居住小区的广场或中庭做健身活动,但很多小区不具备这样的广场,而且具有条件的广场可供老年人使用的面积又较小。像其它城市的老年公园就是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活动设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但这在重庆几乎很少。建议根据重庆城市发展规划,在各区住宅小区密集的中央地带建老年公园。
另外在县(市、区)要建立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乡(镇)、街道要设立老年活动站,有条件的村委会、居委会要开设老年活动室,构筑重庆市全方位、多层次的老年活动场所。
3.5 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建立老龄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面对老龄化高峰的挑战,仅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扩大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手段是不够的。要大力推进老年福利事业社会化、产业化和法制化进程,在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对老年福利事业投入的同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政府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简化项目立项和审批手续,鼓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私营企业和国内外人士投资老龄事业,发展老年产业,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群体对设施、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发展多元投资主体,鼓励社会捐助,鼓励社区自办经济实体,多种形式创办老年服务机构。另外,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启用闲置的社会设施进行再利用,招募社会志愿者扩充老龄事业的人力资源。
4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产业调整与产业选择
当人类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年人的需求就决定了一些产业的生存与壮大,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建议采取相应对策:
4.1 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政府应有计划、分步骤地大力扶持和发展老龄产业,坚持推进老龄产业发展和培育老年消费市场并重。在税收、资金、贷款等方面给予老龄产业各种优惠,在政策上鼓励全社会、企业、房地产开发商和设计人员为老年人开发、研制、生产老年用品和老年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推动老龄产业发展。老年人的消费偏好主要取决于老年用品能不能具备三个方面的功能,即保健功能、便利功能和精神满足功能。可以根据目标人群需求类型的不同对老龄产业市场进行细分如下:
(1)养老助老需求市场。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负重的中青年在强烈地呼吁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和商业化。建立老年公寓、“老少户”合住的新型住宅,“聚家养老”的方式受到很多人的欢迎。目前重庆除“三无”老人安置在敬老院、福利院,家庭照料困难的老人居住在老年公寓外,绝大多数是“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因此,开发更多方便、舒适,价格适宜的老年型住宅,应成为城市房地产业一个重要的市场取向。此外,中国人寿保险市场极为宽广,商业化养老前景看好,重庆也不例外。
(2)健康医护需求市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高龄化,高龄老人患病卧床率日益增加,有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护理。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和自我保健,是老年人最急需、最舍得花钱的市场,因为老年人对健康有比其它人群更为强烈的需求,这将促进健身器械、运动和抗衰老产品的发展。老年门诊、家庭病床和护理、健康咨询、老年医院、康复中心和临终关怀等类服务需求面广量大,极具发展前景。
(3)老年日用商品需求市场。老年人受自己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在饮食、衣着、医疗保健和文化消费用品等方面都需要符合本年龄群体个性的老年型商品,甚至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也和中青年需求有别,这些是老年市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4)精神娱乐需求市场。老年人希望的娱乐用品一般兼顾两个方面:既好玩,又利于身心健康。如对老年玩具的开发就极富市场前景;对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开发也很有潜力。根据有关调查,大多数老人喜爱短线旅游、登山、游泳、气功、钓鱼、球类活动,还有的喜爱书画、跳舞、收藏、花鸟养殖等等,企业可据此有针对性的开发相应产品和服务。
(5)学习深造需求市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突出。老年人就怕一个“空”字,无事可做,必然产生很多心理生理的问题。“老年教育产业化”是实现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方面。如在老年大学里可以开设很多新兴的健身娱乐知识,提倡“活到老,学到老”。
(6)生活咨询需求市场。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知识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老年人毕竟是过去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有些知识落伍于时代也是必然的。而老年人遇到的问题往往又格外地多,他们有疑难就需要有人帮助解决,其中有偿的咨询服务就是一种。
4.2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重视发展就业容量大的老龄服务业
重庆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有几十万的下岗职工,而且农村众多的剩余劳动力也需要转移。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关系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②。把劳动力的数量优势转化为劳动力资源优势是重庆市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注意解决的大问题。在普遍的老龄化到来之际,扩大就业,尽快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筹措正在劳动大军行列中的这批人的养老金,以保证他们在年老退出劳动行列后,有相应的生活保障,对缓解未来老龄化高峰的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目前抚养系数较低的情况下,筹措养老金是增加积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将为解决人口与发展问题提供较雄厚的物质基础。
4.3 优化传媒产业和教育产业结构,构造终身学习的市场体系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需要大批人员从事直接以老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因此,中短期的服务培训工作就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和一个中长期的任务。培训是解决老龄从业专业人员短缺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建立老年教育网络,发展老年电视大学、老年网上学校等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满足老年人的学习教育、文化娱乐需求,同时要重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5 结 论
面对社会人口的老龄化,政府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养老制度和福利制度,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老年消费市场状况,规范、引导投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新运行机制,推进安老、养老产业的发展,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有计划地发展老龄产业、开发老年用品,增设老年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在物质和文化方面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重庆市发展计划委员会.重庆新世纪开局方略[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15~18. [Chongqing Development Plan Committee.Chongqing new Century Beginning General plan[M].Chongqing:Chongqing Press, 2002:15~18.]
[2]刘雪琴 ,任晓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对策[J].护理研究,2002,11. [ Liu Xueqin, Ren Xiaolin.
Old Person's Life Quality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J].Nursing Research,2002,11.]
[3]邬沧萍, 姚远.老龄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J].求是,2002,2:16~17. [Wu Cangping, Yao Yuan The Old Age Society's one Significant Strategy Chooses[J]. Qiushi Journal,2002,2:16~17.]
[4]穆光宗.建立代际互助体系,走出传统养老困境[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6:21~24.[Mu Guangzhong. Establish the Acting Occasion System of Mutual Aid, Walk out of Tradition to Live in Retirement Difficult Condition[J]. Market and Population Analysis,1999,6:21~24.]
[5]顾大男.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未来商机分析综述[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5: 41~43. [Gu Danan. Chinese an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Future Analysis Summary of Business Opportunity [J].Market and Population Analysis.1999,5: 41~43.]
[6]原新.中国未来人口老龄化展望[J].人口学刊,1999,6:17~21. [Yuan Xin. The Future Chinese Prospect of An Aging Population [J]. Demography Publication, 1999,6:17~21.]
[7]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制度,2001,5:56~58.[Yue Songdong.The Tendency of An Aging Popul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Its Countermeasure [J]. Social Security System, 2001,5: 56~58.]
[8].经济论文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353~356. [Ma Yinchu. Economic Paper Selected Works of Mayanchu[M].Be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1981:353~356.]
The Economic Measure and Industry Choosing Under the Aging Population
Background On the Rasis of Aging Population of Chongqing
NIE Kan-xiong1 HE Xiao-zhou2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减少,老年人口数增加而使老龄人口占比不断增长的动态过程。显然,中国早在21世纪初就已进入老龄化时代,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新修订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通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保险建立了覆盖广泛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在下一步医改推进过程当中,政府表明其将占主导,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鼓励多方投资,解决医疗及养老问题,这将是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卫生事业的机遇。
二、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未来趋势和医疗健康产业情况
(一)我国老龄化的原因及现状
中国在2010年到2015年前后出现了人口的拐点,具体表现为劳动力和结婚人口数量的下降及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生育率降低导致的9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不断下降。致使2010年前后新增劳动力不断减少,2014年前后结婚人数和新生人的减少,同时50年代出生的人在这期间进入65岁导致老年人口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使总的劳动力人数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及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人,14岁以下人口基本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2.90亿人减少到2015年的2.27亿人,结合人类寿命增长等情况,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已呈老年型,且老龄人口整体的基数大、比值高、增长速度快。
(二)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情况
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都因老龄人口地飞速增加受到巨大冲击,但同时这也是对医疗健康有关产业良好的投资时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14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上涨0.79个百分点,政府卫生支出上升1391%,卫生机构数增加65.7万个,医疗卫生床位数增加334万张。老龄化使我国居民对医药健康及医疗服务等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对其服务和产品的需求量。自2000年以来的12年间医药行业平均每年销售收入增速达20.98%,利润年平均增加额达131亿元。近几年政府也为适应老龄化的各阶段情况不断出台改革政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药品安全保障得到明显加强;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200多所县级医院和3.3万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完善等等,为发展健康产业做出了积极回应。
(三)未来20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2015年到2035年期间我国将进入急速老龄化阶段,据中文核心期刊预测,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将从10.5%增长到35%左右,数据说明见表1。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数,未来的医疗健康产业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如何扩大产业规模以及规模发展到何种程度可能成为该产业主要研究问题之一。
表1 未来20年老龄人口占比
数据来源:席玮.于学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年03期。
三、人口老龄化对于医疗健康产业的影响
(一)数据来源及选取
根据国际划分标准,选取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作为其中一个变量并用x表示;老年人口的不断上升导致对医药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同时对于其他老年产品的需求也会显著增长,因此用y表示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来代表我国居民对医药及相关产品的需求程度;鉴于医药行业在医疗健康产业中占较大比重且医药行业规模扩大与工业产值有关,是以用z表示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旨在研究我国的老龄化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影响。最后因医疗养老都是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取老年服务健康行业进行养老市场预测。所取数据见表2、表3:
表2 2000~2012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及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
数据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12);国家统计局;中商情报网: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表3 2004~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前瞻网。
(二)需求上升的趋势
由表2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所占比重数据作解释变量,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数据作被解释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y=a+bx+u1
将以上两个变量数值带入模型进行测算,得到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5,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其进行进一步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为:调整后的=0.988,的Sig.为低于0.001,说明拟合程度好,回归效果极为显著;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Sig.=0.000,表明回归变量在该模型中的作用显著。由此最终得到老龄人口占比与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模型:y=-2954.539+477.855x
说明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增加1%,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平均增加478元。由数据预测数据知,2035年老年人口占比将增加到35%,每年人均支出则将增长到13770元。
(三)具体测算需求增长和医疗产业未来的规模
由表2中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数据作解释变量,医药行业年工业总产值数据作被解释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z=c+dy+u2
进行相关性和回归测验,得到以下结果:Pearson系数=0.982,两变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调整=0.962,回归效果显著,得到最终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与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模型:z=-5560.779+14.527y
说明人均消费支出每增加100元,医药工业总产值平均增加1452.7亿元。到2024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增加到97159亿元,2035年将到达20万亿元左右。
(四)具体测算养老产业未来的规模
运用时间序列外推法和表3数据进行预测,建立产业规模预测模型:Q=α+βt,其中t为修正数值后的时间变量,Q为产业规模。求得预测模型为Q=4959.46+1016.32t,根据推测2035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1万亿,距2014年将增长1.69个百分点。
(五)对于养老支出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伴随着“未富先老”,人口红利消失以至养老金缴纳不足等问题,领取养老金的支出又是绝对需求,导致我国养老金供不应求,空账每年以1000亿的速度在增长。随着老年人口的持续上涨,这将成为财政支出的负担之一,对于我国老龄化的特殊情况,旧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挑战。
四、对策和有关政策建议
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长期维持增长趋势。高血压、关节病等老年多发病给医疗行业带来巨大消费市场,人们正将更多的关注投向养老产业,但医疗、养老保险方面可能会出现更大的缺口等待政府及社会及时补充。
(一)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据国家食药监局南方所测算,在我国,老年人人均用药水平是我国人均用药水平的3至4倍,且老年群体对于医疗保健产品的刚性需求相对更高。就预测的医疗保险支出和现阶段养老保险供给情况来看,如果不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商品供给量,营造医疗健康产业良性竞争环境,未来将面临医疗困局和保险供不应求局面。而且根据上述测算,如果未来20年老龄人口趋势基本符合预测,那么未来医疗医药规模还有十几倍的发展空间。这些情况看来,增加资本投入以扩大产业规模已成为发展医疗健康产业的首要目标。
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已经使更多人关注此领域。为进一步缓解医疗困难,政府应从源头入手,鼓励医疗医药科技项目的开发研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促进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精准医疗等领域的突破发展。其次,虽政府投入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但这也给政府财政支出带来不小压力。因此政府应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一在采购过程中可以尽量使用公开招标方式,使医疗医药市场尽量向完全竞争市场靠拢;二是可以精简新药品、新器械上市过程中的必要程序和花费,增加企业创新研发信心;三是让医疗医药与“互联网+”相结合,让产业宣传成本降低;四是鼓励私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推动市场竞争。通过改善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上各阶段的政策,最终在良性竞争中,使医疗医药价格不断降低,从而促进企业研发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新产品,促使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相应医疗服务中器械、药品等费用的降低也将缓解医保压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二)鼓励商业养老保险的大力发展
当前面临的养老困局:一方面老年人口大幅度增长,对于医疗方面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是缴费人数已经到顶即将下滑同时企业社保负担非常严重。除了社保控费以外,大力鼓励商业保险是解决路径。努力做到社保保障基本需求,商保保障高端养老需求。达到降低企业负担和提高保障水平和壮大养老产业的目的。
上文根据老龄人口变化对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作了预测,再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给出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医保基金收入的同比增长率从2011年的28.6%下降到2014年的17.4%,而支出仅从25.2%下降到19.6%,数据见表4。对比发现,资金缺口日益扩大,而且随着老龄人口快速增长将更难以挽回。因此对于日益扩大的资金缺口给出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填补社保无法保障的空缺,同时也建议划转国有股份充实社保。
表4 城镇医保基金收支情况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五、结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重,居民的健康意识正在增强,对于医疗健康产业需求不断加大。但就分析结果来看,目前的产业发展水平还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有较大差距。所以,建议政府搭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平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增强产业发展力,大力发展商业保险,补充社保资金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曹冬梅,辜胜阻,方浪.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金缺口的对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10):63-65.
[2]王丽华.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2):223-223.
[3]席玮,于学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年03期.
[4]胡晓华,易守宽,杨雪梅.浅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法制与社会,2013(4):243-245.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3-117 -04
截至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亿,明显高于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预测显示,2015~2035年的20年时间里,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会增加一倍。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超17%。此后,我国将进入加速和重度老龄化发展阶段。这些说明,在21世纪,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会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的人口报告指出中国老龄化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点:首先,工作人口会因老龄化问题下降。其次,中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会加快。最后,老龄保障体系不完善。2016年国家将实行的全面二孩政策,正是政府对于人口老龄化危机所采取的积极措施。
一、文献述评
(一)国内文献综述
马佳、蔡吉梅、宋曦玲、李小平(2014):中国老年人信息素养教育范围急需扩大。吴婷婷(2014):在中国建设集中性养老住宅具有一定可行性。孙海燕、夏立平(2013):我国的养老模式各有其特点和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养老方式,满足高龄老人晚年的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马海燕(2014)提出以新农保模式为基础,探索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的前瞻性理念。蔡吉梅,马佳(2014):不同养老模式下生活质量得分有差异,且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
(二)国外文献综述
1. 独居型方面
美国形成了多元化的养老体系,其中独居型是一种普遍的养老方式。
2. 混住型方面
日本千叶县“新村”集合住宅日本千叶县“新村”集合住宅为混住型社区。
3. 新型的多代居模式方面
多代居模式在德国已经正式建造有500个有官方记载的多代居,仅柏林就有超过100个此类项目。
4. 社区照顾模式
英国的社区照顾分为“社区内照顾”和“由社区照顾”两种方式,具有鲜明的“英国特色”。
5. 政府的作为方面
新加坡政府于1995年通过《赡养父母法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
二、当前人口老龄化下各种养老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其优点是:
一是有利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二是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三是有利于解决困难家庭养老的后顾之忧。四是有利于推动社区建设。
其缺点是:
但是,一方面,多重原因使儿女没有充分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好老人。另一方面, 老年人的需求在增加。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进行创新。
(二)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先把拥有产权的住房抵押给,然后定期从抵押机构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的养老方式。
其优点是:
以房养老使产权价值得到极大发挥,也使得家庭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实现效用最大化。
其缺点是:
一是传统文化差异。二是房价走势未料阻碍模式预行。三是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是现实国情。四是政府扶持不足不利于模式实施。五是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正处改革阶段。
(三)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指在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的机构养老。
其优点是:
(1)减少孤独。(2)生活有安全感。(3)减轻家庭养老压力。(4)提高老年生活质量。(5)提供专业化、高效的老龄服务,尤其是临终老人。
其缺点是:
(1)床位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2)微利甚至负债导致养老机构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四)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效解决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的问题。大致包括三类:(1)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结成联盟,合作服务。(2)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3)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医养一体化经营型。
其优点是:
解决了老年人把医院当做养老院长期住院治疗的困难,也缓解了医疗资源的紧张。
(五)社区养老
社区型养老是指以居家养老为核心,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新型养老模式。
其优点是:
它基于关注老年人的权力和尊严的新理念,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状况,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体意志,其最大优势在于使老年人留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保持代际关系的完整。
三、假设提出与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国家的持久繁荣离不开人才的不断输出,因此养老问题是国家发展中必须面临也必须妥善解决的。优秀的养老模式有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持续性发展。同时,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也将大幅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本文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1:年龄、学历、收入等因素与养老模式的选择具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收入的影响很大。
假设2:当前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也会对养老模式的发展产生影响。
基于以上假设,我们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先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确立自己养老方式的选择和希望父母得到的养老方式的相关性,再将四种养老方式和各种因素转换为0-1虚拟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因为个人的学历和收入水平可能会对养老观念产生影响,而养老机构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养老机构发展可能的影响因素可能反映了个人对养老问题的某些担忧或者期盼,同样可能会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故本文选用这四个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三)样本选择与检验
1.样本选择
根据我们的调查目的、精度要求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经费承受能力等推测,我们的样本选取应较广泛,因此我们选择通过在网上调查问卷,迅速地让更多的个体和不同群体接收到调查问卷并及时地获得反馈。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更方便高效地进行后台数据统计和分析。此次
2.相关性分析
将父母选择的养老方式和自己选择的养老方式,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表1所示:
由上图可知,希望让父母养老的方式和自己选择的养老方式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存在明显相关性。从问卷看出,大多倾向于社区养老(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尤其是希望自己的养老方式,其次是居家养老(和父母一起生活)。
根据上表的值,Pearson的相关性为0.274,同时显著性大于0.05。此时认为,年龄与养老问题的显著性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因此可以判断两因素不具有关系。从问卷中发现,基本每个年龄段都对养老问题表示关心。
根据上表的值,Pearson的相关性为0.601,同时,显著性小于0.05。此时认为,年龄与养老问题的在0.05的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月收入越高,能够越好的实现对父母的养老。
根据上表的值,Pearson的相关性为0.474,同时,显著性小于0.05。此时认为,家里月收入与选择父母的养老方式在0.05的置信水平下具有显著相关关系。从问卷中发现,家里收入不同父母的养老方式也相应的不同。
3. 回归分析
因为养老方式的选择无法量化,各种因素之间也不具有可比性,本文选择将四种养老方式和各种因素转换为0-1虚拟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各种因素对于某种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
在数据处理上,因为本文中所用数据均为问题选项,无法获得年龄、学历和收入等准确信息,同时考虑数据样本量的限制,在回归中将选项转化为0-1虚拟变量。其中,年龄在40岁以下记为“0”,40岁以上记为“1”;学历在本科以下记为“0”,示本科以上记为“1”;收入在5000元以下记为“0”,5000元以上记为“1”。
本文将当前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的选项“资金困难”“设备落后”“人员不足”三项记为“资金问题”;将“缺乏政策支持”和“缺乏公众支持”记为“外部支持”;将“内部制度不完善”记为“内部制度”;将“交通落后”“环境差”和“其他”记为“其他问题”。
本文将对未来养老机构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的选项“政府”和“法律环境”记为“政府层面”;将“公共支持”和“媒体”记为“社会意识”;将“养老机构自身”记为“养老机构”;将“慈善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记为“其他因素”。
本文借鉴明瑟方程,设定如下方程形式对养老方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Yanglao=β0+β1age+β2edu+β3income+βX+u
其中yanglao为0-1变量,表示父母和自己的养老方式选择,age表示年龄,edu表示自己的受教育程度, income表示家庭收入水平,X表示其他影响因素。
样本中父母养老方式中不含机构养老的样本,父母和自己养老方式的多元回归分析如下表5所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由回归分析可知,年龄只显著影响父母的养老方式,且对居家养老有正向影响,而对以房养老有负向影响。可能是随着父母的年龄增大,父母在生活中将遇到更多不便,偶尔看望父母并不能够解决日常问题,此时居家养老能够更方便的照顾父母。而自己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是基于自己年龄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的考虑,并不会受年龄的影响。
上表显示学历对父母和自己的养老方式的选择都没有影响,可能是因为养老方式的选择更多的基于家庭条件、养老机构现状等现实因素的综合考虑,个人的学历会对思考方式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能改变现实因素,所以不能显著影响养老方式的选择。
收入同时影响父母和自己的养老方式选择,但收入增加,显著负影响自己选择居家养老的概率,而不对父母的居家养老概率产生影响。可能是因为收入较高时,与子女同住的养老方式存在较多不便,由于经济条件允许,子女可以采取其他养老方式而减少不便。而社区养老模式不仅可以避免子女同住造成的不便,更能通过社区平台,提供更加舒适的养老环境,所以在收入增加时,对父母和自己选择社区养老模式都有正向影响。
当前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即从被访者的角度来看待养老机构的存在哪些问题。如对养老机构存在的资金问题更加关注,说明自身可能不能完全承担养老机构的费用,也就有可能无法实现以房养老,即与以房养老的模式间存在负向关系。
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不只需要考虑当前情况,更需要综合对长远发展的考虑。在上表中,对养老机构本身的考虑并不会对养老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可能是因为对于养老机构来说,更多的问题存在于机构之外,关注机构本身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而社会意识对养老问题的关注,会更多的引发对养老问题的思考,更加关注老年人。而传统来看,居家养老能够更好的关心老年人,这可能是为什么社会意识崛起会正向影响居家养老的概率。
四、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现实层面
面对白潮的席卷,空巢家庭的逐渐增加,未富先老的现状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加上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改善,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出生率死亡率降低等因素,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并且,由于人口的迁移以及传统养老观念的逐渐改变,家庭养老的模式正逐步改变。同时,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也逐渐提高,而目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水平又普遍偏低,现有的养老保障水平只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开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很容易产生养老金不足而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现象。
(二)养老资源利用率低
机构床位供不应求但资源利用率不高。有一些养老机构只是达到入住率的五六成,有的才二三成。社会福利机构在中国的发展,出现了矛盾的现象:其一,老年人及其家庭有入住意愿,但未必最终选择入住;其二,虽然社会福利床位供给数量相对有限,但床位闲置率仍然很高。原因是,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对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偏爱,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担心等。一方面是供不应求,一方面是住不起、住不满,养老机构的这一对矛盾,使得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并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文化意识
住在养老机构中的老人由于远离自己生活过的街区, 平时难以与亲人见面, 心理易产生一种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和忧伤感。
五、相应对策
(一)发挥政府的作用,统一规划,完善相应机制
各级政府应把发展居家养老事业列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改变目前许多地方把社区养老工作仅仅归结为民政部门负责的福利事业甚至仅仅是救济事业的狭隘观念。统筹社会资源, 新建和改建一批老年人福利服务的设施和活动场所,同时完善社区居家养老运行机制,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机构运行相关各方的职责要求,强调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统领性地位,设施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
参考欧美等国通过财税优惠补贴等措施,提高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来促进高端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在完善养老模式过程中,需要政府制定养老的法律和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和维护老年人的权益,特别是养老服务网络,更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
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规范养老服务行为;坚持阳光、透明、公正的原则;定期进行反馈调查。
(二)注重精神养老,完善服务设施和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品质与成效
应当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并重,全面推广精神关怀与心理咨询,加强对于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服务。同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数量和质量,特别是要引入社会工作和老年护理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并组织定期专业培训;在教育工作中开设社会工作方面的课程;推进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实行持证上岗,规范队伍;制定衡量养老服务水平的评估体系;打造专业化的医疗护理队伍,为老年人提供贴心服务。
(三)保障资金的来源与投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设置社区居家养老专项保障基金;社区方面,通过社会福利捐助、社会慈善捐赠以及个人捐赠等广泛筹集各类财物,积极用于养老建设;家庭方面,将老年人子女和亲友馈赠的财物,适当地用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开销以及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
(四)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学习西方国家,调动社会的力量,包括私人部门、志愿者、慈善机构,倡导学生群体积极开展敬老院、进社区关爱老人等活动;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尊老敬老、扶贫济危等优秀美德;完善社区志愿者、义工激励机制。只有将来自社会、政府和家庭的多方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养老事业才能继续发展。
总之,通过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研究,我们发现现行养老模式面临挑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养老资源少且利用率低和人们的传统观念制约选择。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统一规划,把发展居家养老事业列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完善社区居家养老运行机制,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政府的保障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发展专业队伍建设注重精神养老和对失能老人的照顾,保障资金的来源与投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品质与成效。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在完善监管体制的同时造专业化的医疗护理队伍,为老年人提供贴心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马佳,蔡吉梅,宋曦玲,李小平. 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08).
[2]吴婷婷. 日本“集中性养老住宅”对中国养老模式的启示[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3]孙海燕,夏立平. 不同养老模式下高龄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进展[J]. 商,2014,(34).
[4]马海燕.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与前瞻[J].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4,(03).
[5]蔡吉梅,马佳,张忆雄,杨晓苏,宋曦玲,邹焰,李小平.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1).
[6]梁普洋. 新加坡财政扶持养老模式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商,2014,(26).
[7]乔琦,蔡永洁. 非血缘关系的多代居――德国新型社会互助养老模式案例及启示[J]. 建筑学报,2014,(02).
[8]惠婷. 我国以房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内蒙古大学学报,2014.
[9]穆光宗. 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03).
[10]陈友华. 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 人口学刊, 2012,(04).
[11]颜琳. 论政府在社区照顾养老模式中的责任[J]. 济宁学院学报, 2012,(05).
[12]王丽.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思考[J]. 当代经济管理, 2012,34(4).
作者简介:
吕似玮,女,江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徐雯君,女,江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董轩,男,江南大学学生,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学专业;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总体中的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或份额)不断增加,或青少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递减这样一种渐进过程。根据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定义,当一个国家 60岁以上人口占本国总人口的 10%,或 65 岁以上人口占本国总人口的 7%时,则称为老年型人口社会。1我国在 20 世纪末 60 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了全国总人口的10%,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三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二分之一,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我国人口结构用了不到二十年时间就从成年型转向老年型;三是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从中国六次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可以看出,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大幅下降。与此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政策的特殊性,国民财富的累积还未达到相应的程度却要承担庞大的老年人群各方面的需要,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详见表 1。
表1 中国六次人口普查中年龄结构 单位:%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及国务院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二、人口老龄化造成养老的社会经济压力
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提高了老年人口的赡养率,使得养老保险金支出迅速膨胀。计入社会统筹账户的养老保险金采用现收现付制。显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制度内现有生产性劳动人口无法负担规模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的退休养老费用,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受到严重威胁。此外,截至2011年,我国个人账户空帐规模已达到1.4万亿。这严重制约着制度转轨,使得个人账户只是作为计发养老保险金依据的名义账户。
人口老龄化导致了社会保障费用支出膨胀,因而其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研究表明,2040年仅养老保障费用的比重将是1984年该比重的两倍。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保险面临的主要风险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面临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笔者通过综合分析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总结出了以下主要风险,有:
(1)基金运行和基金投资风险
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管理有市场化和非市场化的双重特点,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管理和操作风险。我国缴费结余的养老保险基金,目前主要限于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然众所周知,国债的收益率和银行的存款利率是低于工资增长率的。因此,养老保险基金实际的保值增值并未得到实现。对于投资而言,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政策的不稳定性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因而经济周期和其他许多不确定因素造成的投资风险很难得到有效控制。此外,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制度严格限制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项目和比例。这造成过分追求风险相对较低而忽略了养老保险基金必须达到有效的保值增值的刚性的局面。
(2)通胀风险与贬值风险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个人账户面临很大的通货膨胀风险,这是因为记账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并不是同步变动的。通货膨胀使得养老金不能从价值上增值而只能从数量上增值,当通货膨胀率大于记账利率时,养老保险基金会贬值过高的通货膨胀使得即使优化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组合也难以实现保值增值,甚至可能贬值。
综上所述,在目前人口老龄化高峰期背景下,养老保险主要面对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基于对每种风险的特质的分析,笔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外部政策风险是根源性风险,运行与管理风险是最普遍的风险,基金投资风险和通胀风险是最明显风险,贬值风险是最持久的风险。
注解:
①徐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经济研究导刊,2012.08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在哪里[J].中国金融,2010(17)
一、积极老龄化
1.积极老龄化的含义
“积极老龄化”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的,积极一词不仅是指身体活动能力或参与体力劳动的能力,而且包括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消除年龄歧视的不利影响,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使老年人生活更加的舒适、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其目的在于使所有年龄组的人群,包括体弱者、残疾者和需要照料者,延长健康预期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基本内容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创造条件,以使老年人能更好地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一战略的理论基础是能力本位论,即年龄增高并不一定带来能力的衰退。因此,只从年龄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的高低是不客观的。
2.积极老龄化实行的意义
实行积极老龄化具有深远意义。对国家和政府来说,实行“积极老龄化”政策,有利于实现经济方面和精神方面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目标的保障,减轻社会养老保障的财政负担。因为我国现阶段的法定退休年龄较之于人均寿命年龄太低,国家或政府需要支付长达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养老保障金,这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负担过重。对社会和家庭来说,“积极老龄化”的实行可以实现社会和谐与家庭和睦的构建。首先老年人在离退休后并不是脱离社会,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积极地联络社会交往网络,为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有助于提高家庭的物质水平和丰富精神文化,有利于主干核心家庭的和睦团结。对老年人自身而言,“积极老龄化”的意义尤其重要。老年人参与社会之后,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弥补较低养老金水平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仅没有脱离社会,而且积极参与社会的建设,增强其“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可能会比离退休之前更能投入社会。
关于老年人退休后应退出劳动领域还是积极参与社会,外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没有达成共识。例如“脱离理论”认为老年人由于身心衰弱,不宜继续担任社会角色,而应脱离社会,这既有利于老年人,也有利于社会。与之相反的美国学者罗伯特提出的“活跃理论”认为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保持活动水平。只有参与工作,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活力。他主张通过新的参与、新的角色以改善老年人因社会角色中断所引发的情绪低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罗斯提出的“老年人亚文化群”理论同样支持老年人应积极融入社会,该理论旨在揭示老年人的共同特征,并认为老年亚文化群是老人重新融入社会的最好方式。从客观上来讲,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是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伴随着老年公寓、老年大学的开办,老年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促进了老年群体之间的交流。主观上来讲,衰老、孤独等相同背景,物质、精神和照料的需求,共同的利益使老人之间加深相互的交往,促进老年亚文化群的形成。可见,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老年人应积极融入社会,只是有些学者是从更加具体的角度提出具体的方案。
二、老年人再就业问题
1.老年人再就业的含义
老年人再就业是指老年人在法定退休年龄之后,从事全职或兼职工作,持续在一个月以上,并有报酬的活动。这里的老年人主要是指低龄的退休老人(主要是城镇劳动者),再就业是在其自愿的前提下,其身体健康状况能够使其具有继续担任某一角色的能力,同时也需要他们再就业的行为能够被社会所接纳,从而去开展各项工作的活动。
2.老年人再就业的原因及意义
老年人退休后的孤独感迫使其参与社会。一方面,现阶段家庭发展趋势是核心家庭小型化,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他们不愿退休后在家,而愿意回到工作岗位,回到社会,减少孤独。退休行为角色模型认为,员工的工作态度决定他是否决定继续工作,如果工作能带来更多积极的体验,那么离开工作就会使其焦虑,为了避免这种不良感受,员工会努力维持自己的角色状态。另一方面觉得自身还有能力和条件去从事有意义的事业,比离开工作岗位更能满足自我需求,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其实老年人再就业已提出了老年人不愿意脱离社会,而愿意积极的融入社会的诉求。对工作抱有积极态度的人更愿意选择退休后继续工作。因此,工作态度越积极越可能选择再就业。
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充分条件就满足了这一诉求,这是老年人再就业的原因之二。国家和社会不仅承担养老重担,而且认为老年人即使退休了也是一种人力资源。在老年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提升,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衰退时间逐步延迟的条件下,老年人并不会因为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就丧失劳动能力,多数情况下,老年人的工作效率和知识积累随着工龄的增加而逐步提升,例如一些技术人员,学术研究人员,他们因为有着多年丰富的工作经验,从而使得他们在具体工作的操作和事务发展的趋势,把握得更加精确,使事务的发展更加符合规律。因此,国家和社会愿意在财政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这是促使老年人退休再就业的一个客观条件。关于这点,我国各界已提出了要延迟退休年龄的要求,国家也逐步采取措施,如部分省市已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
第三个原因就是家庭支持,家庭成员的物质和精神支持,能够使老年人的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在求职过程中人们受到周围人的支持对于求职行为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老年人在做决策时会更多的考虑家庭情况,如果家人不支持自己再工作,那么退休后更倾向于选择不再工作。同时老年人通过再就业,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可以在保障自身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能够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因此,大力发展“积极老龄化”,促进“老年人再就业”,能够满足实现社会和谐目标的需要,能够满足家庭和睦团结的需要,能够满足老年人自身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和获得精神文化满足的需要。
三、发展“老年人再就业”举措
老年人需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反对年龄歧视,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中,政府的立场应该是不盲目鼓励,尊重个人意愿,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完善老年人就业的政策保障机制,创造一个自由、健康的老年人再就业环境。
1.消除老年歧视现象
“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这是1999年联合国确定的国际老人年主题。这个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实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再就业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一个主要方面。然而,社会上对老年人再就业存在歧视。一方面,老年人再就业会与青年人争夺就业岗位,影响年轻人的就业;另一方面,低估老年人的思维和工作能力,视他们为社会的负担。现今,我们要通过老年人再就业,促使老年人为社会继续做出可能的贡献,而不应该把他们视为社会或家庭的负担,最终消除“老年歧视”。
2.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体系
制定保护老年人劳动权利的再就业法,禁止以年龄为由歧视或禁止老年人再就业。以立法形式保护退休人员再就业所取得的合法收入,任何单位不得寻找借口扣发或者减发再就业人员的退休金。再就业所得报酬达到纳税金额的应照章纳税,不能巧立名目额外收费。再就业的老年人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用人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表彰和奖励,为老年人再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3.延迟退休年龄和弹性工作时间
我国现行退休年龄为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男职工年满60周岁。在这个年龄段中,多数人依然身体比较健康、精力比较充沛。如果退休年限推迟4-5年,平均达到60岁左右,则养老时间会减少4-5年。若每个职工多工作而少消耗5年,就相当于为社会和家庭多做10年的贡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出,延迟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但具体时间尚未确定,不过已有部分省市实行了渐进式延迟退休。此外,可以考虑对老年人就业实行弹性工作制,如以每天8小时工作制为上限,每周20小时为下限,使他们可以适时调节工作节奏,保证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
4.发展老年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
老年人教育,既是推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证,也体现知识社会特征的重要标志。我们应鼓励老年人积极接受再教育,组织老年人参与终身学习,大力发展和推进老年教育。从解决老年人再就业和社会对老年劳动力需求的角度出发,需健全老年教育网络,完善老年教育内容,探索老年教育管理方法,使老年人不断更新知识,适应新科技的发展,为参与社会劳动创造有利条件。教育部门要以终身学习的价值取向为指导,向社会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
5.发展老年人再就业介绍所,搭建老年人的就业平台
根据老年人的特长、兴趣推荐比较适合的工作岗位。主要调动有工作意愿并身体健康的退休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社区及一些服务行业发挥余热,这不仅可以减轻社会负担,还可以增强老年人的自我认同感。
四、总结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人口发展的总趋势,尤其是我国因为人口基数大,从而使老年人的绝对数值在世界各国中是最大的,养老形式显得很严峻。如何在不损害老年人权益的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经济,进而提高全体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养老模式不能仅仅依靠国家和社会建立的保障制度,这只是一项维护社会发展的稳定机制,应当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的发展各项有利于老年生活的事业。“老年人再就业”已经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因此我国社会各界应当实行老年人再就业,这是为“积极老龄化”献技献策。
参考文献:
[1]Ashforth, B.E. (2001). Role transitions in organizational life: An identity-based perspective.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Wang, M., Zhan, Y., Liu, S.,& Shultz,K. S. ( 2008). Antecedents of bridge employment: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3( 4) , 818-830.
[3]Adams,G.,& Rau B. (2004). Job seeking among retirees seeking bridge employment. Personnel Psychology,57( 3),719 -744.
关键词 老龄化 社区体育 稳定 发展
社区体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及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而发展起来的,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阶段主要是指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近就地开展的区域性的社会体育,是社区整体的一个部分,是依附于社区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我国社会变革的必然产物,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推行,我国社区体育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需不断的完善。
一、我国老年人口的现状
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在缓解人口增长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平均寿命的延长,使中国不得不面对数目剧增的老年人口。按照国际惯例,通常把年龄人口占7%(65岁以上)或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0%作为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的标准。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正在迅速发生,截止2000年,60岁以上人口达到1.28亿,占总人口的9.84%,而且每年还以3.37%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为2.31亿,占总人口的15.55%。由于中国老龄化过程具有绝对规模大、老龄速度快、延续时间长等特点,随之而产生的健康问题,已成为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而体育以其独特的生物功能和社会功能,对促进老年人尤其是处于角色变迁过程中的老年人身体、心理和社会性健康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
在我国由于现在的老年人,大多曾经历过生活水平低下的时期,导致许多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较差,很多人都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关节炎,视觉听力减退,神经衰弱等。而且我国目前医疗保险制度尚不健全,高额的医疗费用主要靠老年人终身的积蓄和子女收入来解决。因此,老年人对体育的自我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老年人的这种最廉价的健康维护系统也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当今的社区体育,可以说主要满足了社区老年人的体育要求。
三、社区体育与人口老龄化
(一)老年人促进了社区体育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衰退的生理机能和各种身体疾病已成为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的最大障碍。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与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老的不和谐,促使他们迫切需要一种积极的方法来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而选择参加体育锻炼就是增强体质、延迟衰老、祛除疾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较少参加远区域的体育活动,一般采用就近锻炼的方式。社区作为老年人生活的所在地,更是他们健身锻炼的好去处,促使社区体育也得到蓬勃发展。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和开展,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来延缓衰老,增进健康的科学的健康观念越来越被老年人所认识,体育锻炼已成为他们最基本的健康需要,而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如气功,太极拳,导引养生功等具有很好的医疗功效,还有时下流行的“广场舞”更是受到老年人的青睐。
(二)社区体育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老龄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是老龄者个体承受心理及生理障碍,以社会承担巨大的压力为表现形式的。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在退休初期,老年人心理及生理最易出现障碍,这种障碍是不能适应社会角色变迁而出现的一种失落症,具体症状为:伤心,孤独,抑郁,焦虑和被社会遗弃感等等。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老年人克服社会变迁带来的不良心态。老年人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团队归属感,在这个团队中老人们从事着共同的活动和受着某种相同规范的制约,容易相互理解、相互吸引和进行感情交流,调节和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使自己心里逐渐平静开始社会化。
(三)社区体育激发老年人追求自我发展
人在老年时期仍有进一步变化和学习新兴事物的潜力,这种特征被称为可塑性。老年人通过在闲暇时间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不仅仅能掌握一些运动技能,增加体育知识,形成并保持各种良好的身体机能,而且体育还能减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下降,使老年人保持思维活跃反应灵敏。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老人们已不局限于中国的传统体育,一些西方的锻炼方法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如,有氧舞蹈,有氧体操,迪斯科,保龄球等。
(四)老年人推动社区体育产业的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正出现一个专为满足老人各种需求的新兴市场,其包含了为老人康复,娱乐,健身服务等。这一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这不仅包含了为满足老年体育而开发的服装用品市场,还包括了为老年人专设的服务产业,另外,随着老年人生活趋向安定,闲暇时间增多,老人们结伴出去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虽然老年人体育消费水平不高,但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必将使社区体育产业的市场规模不断增大。
四、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老年人的健身意识,使更多老年人加入到体育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加晚年生活的幸福感,达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提高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水平,努力营造社区体育的氛围,积极开拓老年人体育生活多元化的渠道。
(三)利用节假日开展一些趣味性的体育比赛和表演,给老年人提供一个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
(四)制定有关政策吸引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到社区担任社区指导员,用他们专业知识指导老年人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的锻炼方法,使老年人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更有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老年人口规模庞大。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接近1.2亿,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达6亿,其中中国占近30%;2010年发展中国家65岁以上的人口平均比重是5%,中国高出该数值的3.87个百分点。
2.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据国家人口计生委估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从“十一五”期间每年净增480万提高到“十二五”期间的每年增长800万,到201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2亿。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另外,从进入老龄化到峰值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般要用90年左右的时间,而中国只需要不到40年的时间。
3.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先富后老的方向性特征完全不同,中国老龄化社会则表现出了未富先老的基本生态。观察发现,发达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时候,人均GDP均在5000到10000美元,而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的时候,人均GDP只有806美元,即使是快要进入“老年社会”的今天,我国人均GDP也只有4000美元。
4.老龄化的地域次序化。其中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化的地区是上海市,该市早在 1979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经超过 7.2%,60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的 10.07%,双双达到了联合国界定的老龄标准,比全国的平均时间整整早了20年;而作为老龄化时间分布的另一极,宁夏要到2012年才正式进入老龄化。另外,与城市相比,目前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出城市的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5.特殊老人群体涌现。特殊老人群体是指高龄老人、失能老人以及留守老人组成的一个群体。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1.78亿老年人中,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人3300万。由于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甚至达到70%,城乡留守老人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目前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问题严重性在于,未来特殊老人群体还将继续膨胀。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15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100万,增速超过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65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将超过51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近1/4。
二、人口控制政策的负面效应分析
1.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直接导致了生育率的迅猛下沉,进而加剧了老年人口的绝对占比。国际上将2.1的生育率称为“更替水平生育率”,即从长期来看可以维持人口新老更替的生育率水平,将1.5或以下的生育率称为“很低生育率”,将1.3或以下的生育率称为“极低生育率”。中国的生育率在1970年是5.5,1980年为2.29,而按照中国国家计生委的报告,自从1991年以来,我国的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8左右的水平,但是,据专家学者的计算,即使考虑进“偷生”因素,中国的生育率只有1.5至1.6。特别是上海市的人口生育率只有0.9左右,已经连续多年处于国际公认的极低水平线以下。
目前我国人均寿命为73岁,相对于20年前提高了5岁;同时,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从0-14岁少年人口占比来看,2010年我国为16.6%,相比2000年的22.89%下降了6.29个百分点,而2000年比1990年仅下降了4.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过去10年少年人口占比在加速减少。低生育率和寿命延长双重力量演绎的结果是中国老龄化的步伐一路提速。
2.由独生子女政策推动而成的男女性比失衡成为了加剧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强大力量。众所周知,偏爱男孩是中国传统的生育观,而这种生育观在“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驱动之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并在现代医学技术的助力中得以实现,但由此造成的中国男女性别失衡的矛盾却格外突出。按照国际标准,0-4岁男婴与女婴的正常比例是1.03~1.05∶1,我国的这个比例在1990年是1.12∶1,2000年达到1.18∶1,2010年升至1.2:1。据此,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从2010年起,中国20多岁的育龄妇女的数量开始递减,到2020年底前中国可能会有多达2400万的年轻单身男性,这些人没可能结婚,也不会有自己的子女。显然,男女性别比的严重失衡已经并且还将继续拉低中国的生育率,相应老龄化程度将日趋加深。
3.管理层对人口结构趋势的误判进一步提升了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人口结构趋势上,决策层的误判明显表现为高估人口生育率和低估老龄化率。按照“十一五”人口规划,2010年人口总规模应为13.6亿,这一结果是依据1.8的生育率在2005年总人口的基础上推算出来的。但是,到2010年底我国实际人口只有13.4亿人,比“十一五”人口规划数少了2000万。显然,按照最新人口普查结果,中国目前的生育率只有1.5甚至更低。同样,按照官方1.8的生育率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应为12.42%,65岁及以上人口应为8.18%,但实际结果却分别高于预估值的0.84个百分点和7. 1个百分点。对于人口结构的误判使得计划生育政策未能进行及时地调整,尤其是在生育率得不到改善的前提下,人口老龄化没能得到有效的缓冲,整个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愈发严重。
三、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的巨大压力
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大约1.3万亿元人民币,而据世界银行的估算,从2001―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可能达到9.15万亿元人民币。
1.养老金缴存与支取的失衡是导致养老金缺口的直接原因。一般而言,养老金是以职工在职期间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为依据,同时综合考虑即期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后计发的。按照目前男性60岁退休和女性55岁退休的政策以及他们分别大致可活到72岁和74岁而论,男女在退休后的生存年限分别是12年和19年。粗略估算,目前正在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大军在其退休后存活的岁月中所领取的全部养老金,大约是其退休前所缴全部养老金的10-13倍,资金缺口由此产生。
2.历史欠账是撑大养老金缺口的重要因素。在社保制度推出之前,企业职工创造的大部分财富并未以基金形式积累,而是以资本的形式进入到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投资与生产过程,正是因为当年拿走了他们的“必要扣除”,而且这些被“扣除”的部分也没有办法返还,因此这一时期的员工退休后就不再单独缴纳养老金,而其所领取的养老金则由后来参保的新人所缴资金来补充。由此就产生了中国特有的养老金“现收现付”模式,也产生了现有企业员工养老金账户“空转”的别致现象。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将这种现象讥讽为“最大的庞氏骗局”。
3.人口赡养比的萎缩是捅大养老金缺口的根本力量。我国目前“现收现付”的养老金模式有效运转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基础之上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大超过退休人员,缴纳的社保收入超过需要支付的养老金。因此,“人口赡养比”,即劳动年龄人口需要赡养的老年人数量的比率就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养老金支付力量强弱的关键因子。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人口赡养比稳定在3:1,即三个劳动者抚养一个老年人,因此可以勉强维持现有老年人养老金的正常支取。但是,随着老龄化的逐步提高和退休职工的迅速增加,在生育率日渐下降的前提下,赡养比将出现降低甚至恶化趋势。据专家预测,到2038年,中国只有2个劳动人口赡养1个60岁以上的老人,部分地区可能出现“负赡养率”的状况,即一个以下的劳动人口赡养1个60岁以上的老人。果真如此,“现收现付”养老金模式必定难以为继,而且目前1.3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这个缺口还会迅速放大。
四、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即将丧失。必须承认,正是过去30年中每年高达为1000万的劳动力供给量所产生的“人口红利”使中国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因此,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数据是,在所有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要素中,劳动力的贡献率达到了26.8%。然而,伴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中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最新出版的《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中预测,到2015年中国会出现劳动人口供需的“刘易斯拐点”,每年会减少劳动力近800万,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研究报告则明确指出,中国“人口红利”10年后将进入“关窗期”。
一定意义上而言,“人口红利”的消失就是中国比较优势的丧失。一方面,由于抚养比的降低和劳动人口的减少,劳动力成本将迅速上升,特别是在生育率下降所引起的后续劳动供给断层的情况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正常步伐因此可能会被打断。另一方面,在“先老”意味着劳动密集比较优势消失的同时,“未富”的存在使中国不可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形成足够显著的比较优势,这样中国经济未来可能会陷入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比较优势真空。据此,世界银行预测中国经济在2016-2020年的潜在增长率只有7%。
2.老年人口的增加将引起财政资源的分流从而对经济增长形成资本约束。虽然与美国的老人福利要消耗掉该国GDP的9.4%以及德国的退休金占去了GDP的10.3%相比,中国的养老金支出目前只占GDP的4%左右,但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政府用于老人福利的开支将呈倍数递增,而且递增的速度势必超过发达国家。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经济增长一直依赖于投资拉动尤其是政府投资拉动,在国家未来不得不将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老年人口的福利投资之上时,其形成的“挤出效应”必然拖曳经济增长步伐。
3.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家庭养老成本的增升,从而在微观层面上影响着每一个家庭和个人的幸福与权利。经过两代独生子女政策之后,目前中国的家庭结构呈现出“四二一”的漏斗型状态,即四个老人,中间是一对小夫妻(第一代独生子女),下面是一个小太阳(第二代独生子女);而再过十五至二十年,当小太阳结婚成家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将面对12个老人。如此之大的养老压力附加于身,不仅仅是家庭经济与财力负担,还有为赡养老人而不得不透支的时间与精力,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势必遭遇无情的压抑与稀释。
五、应对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基本对策
1.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根据官方的统计数字,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有将近1/2在种地,另外1/5是矿工、建筑工人、交通运输工以及各种工厂的职工。显然,我们不能指望一个65岁的人继续担当建筑与搬运工人,但他们可以在商业销售、计算机、教育、设计和医疗等经验型、知识密集型行业充分发挥作用。因此,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我们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放弃低端的依靠年轻劳动力为主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实,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人口结构的变化的有效匹配还具有另一层面的意义,即高端的产业层次能够提高未来劳动生产率,使得新生的劳动人口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赡养能力。
2.构建多元支撑的社会化养老保障模式。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针对在我国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萎缩、政府财政支付压力加大的现实,我国有必要推进社会化养建保障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推进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本要求包括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整合社会资源,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和场所,组建专业化、职业化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
3.充盈养老统筹账户和改革养老金的投资管理体制。充盈养老金账户的途径很多,包括财政补贴、国有股或土地红利的划转、将农民和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扩展为新的投保人等,在此基础上,为了防止养老金被挪用和提高养老金的投资收益,我国可以借鉴智利的养老金管理投资模式。与中国目前的一样,20世纪70年代末智利“部分积累”模式的养老保险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于是智利政府在1980年底宣布执行新的养老金制度,其内容包括:每个参保人建立一个独立的养老保险基金账户,账户中的资金交由私营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运作,参保人可以从众多的基金管理公司中随意选择。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只有当养老金管理公司经营不善宣布破产时,政府才最终出面弥补资金缺口。智利自养老金私营化改革以来,其养老金不仅摆脱了亏空,而且还为基金管理公司带来了丰厚的投资回报;这些私人基金管理公司不仅帮政府甩掉了养老金的财政压力,转过头来还降低了个人的缴费率,提高了个人养老保险回报。
4.适时变革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时至今日,已经推行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应当作出一定的调整和放松。目前可以考虑允许一对夫妇生育2个孩子并严格控制生育3个孩子的生育管理取向。当然官方可能担心放开“二胎”政策将会造成生育的失控,其实未必如此。我国甘肃酒泉、山西翼城、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一些农村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实行了“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覆盖人口840万,但多年来生育水平保持在2.0以下,并没有出现因政策放宽而引发的出生反弹。显然,适度放宽生育政策不仅有利于防止人口的过度老龄化,同时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1990年至2001年间,作为维尔软件公司(Veritas Software)的董事长兼CEO,莱斯利将这家公司从一家只有12名员工的小公司一举发展成为拥有6000 名员工的大企业,公司年收入也从95000 美元激增至15亿美元。现在,他在自己的投资公司莱斯利投资公司担任总经理,同时还服务于多个董事会。今天,他将根据他多年的领导经验向我们介绍管理工作以及领导力的基本原则。
建立互信关系是重中之重
想与自己的员工建立互信关系的管理者要先展示出自己的信任,莱斯利说。“在公司里,这就意味着要与通常情况下意想不到的人分享信息和决策权。”莱斯利本人就曾就“对公司股票进行反向析股的利弊”主动与旗下的工程师们进行认真讨论,然后让他们来做决定。最终,“他们做出了完全正确的决策,当然我们这么做也完全应该得出正确的决策”,他回忆说。“毫无疑问,如果我们不这么做,而是直接宣布‘我们要进行反向析股’,即便其他信息和情况不变,人们的反应就会完全不一样,有些人可能会从公司离开,并且觉得自己兜里的钱被偷走了。”
说服人们接受有争议的想法
“我告诉我的学生‘如果不听董事会成员和投资者的,你可能会被炒鱿鱼。但是如果总对他们言听计从,那你一定会被炒掉,’”莱斯利说。尽管对CEO们来说,与董事会成员唱反调绝不是个好主意,但是对其百依百顺也是不对的。“董事会成员每个月飞30000英尺过来,检查一下你的工作,然后就又坐上飞机飞走了,”他说,而管理团队则要每周7天,一天24小时地想着公司事务。因此,当出现可能引起争议的重大举措时,CEO就要负责给出一个有吸引力的、令人信服的理由,莱斯利说。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莱斯利管理维尔软件时就是这么做的。“尽管投资者感到不安,但我们仍积极从事我们认为对公司有益的事情,”他说。“你必须做对公司发展有利的事。因此,你的工作就是说服人们,让他们相信这是对的,然后监督这个决策的实施,保证其产生预期效益,”他说。“这才是一个CEO要做的。”
分享决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