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09:21: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经济发展持续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的越来越快的时代,对能源的消耗也在不断的增加,以前只是注重在经济方面的发展,而忽略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所以导致能源的大量锐减,有的能源已经出现了濒危的状态。我国在意识到这种危机的时候,开始对生态环境加大关注的力度,在生态能源上注意发展保护。只有实现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互相协调,互相发展,才能够使我国的经济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循环经济从实质上来讲就是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重新利用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一种模式,综述起来就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不同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生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循环经济则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如果是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继续进行的话,对于资源的消耗将会越来越大,而我国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在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那么将会使环境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对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都势必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影响。所以说在保护自然资源和发展经济建设的之间可以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利用自然界中物质变化规律和科学的生产方法,从经济活动向生态化实现转化。
2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策略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正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在很多的经济示范区中对这种模式进行研究试验。但是对于这些模式的发展还仅仅是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上,要想真正的发展循环经济,还需要我国的各个系统进行全面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够将循环经济发展起来。
2.1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
在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上,我国主要是遵循以下几种模式:第一,在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尽量的减少对资源的利用,在排污上做到科学化的管理。第二,在区域内形成循环模式,也可以叫做中循环,在区域内可以建立一个生态园区,在这个园区内,各个企业之间的生产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上游企业生产出的废弃物可以成为下一个企业的工业生产原材料,尽量的将这种生产废弃物得到再利用,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减少的污染的排放。第三,在区域内形成一个大的循环模式,在社会上建立对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系统,使得废弃物可以得到重新的利用价值,变成可以再次利用的生产原料。这些循环模式的建立,可以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区域互动,使得各个主体之间可以互相利用,互相补充,达到共赢的生态经济模式。
2.2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第一制度创新。建立适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可单独立法。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制度创新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循环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其本质是社会物质利益的再分配。生态环境过去被 视作可以自由享用的东西,但现在环境变成了资源,应当被当作生产资料来看待,由社会行使产权,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由物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所以必须首先以制度的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产业优先推进循环经济,所选的产业既要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又要能够扩大就业。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在一些边远地区,首要的任务仍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如果强行推行环保产业,往往事倍功半,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合谋欺骗上级部门,为这些达不到环保标准的作掩饰,就是因为这些企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依靠。因而必须要优先选择那些比较容易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使循规蹈矩环经济较为顺利地推进。先做那些国内技术已经成熟的,而资源又非常短缺的项目。
第三 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社会各级部门应该不断的加大对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开发绿色环保产品,在生产研发上加大力度,只有通过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才能够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内力。
第四 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
第五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
第六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同时也正为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面对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对传统发展观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观所造成的不可持续的传统文明的认识和反思而得出的全新发展观,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全新发展观。其基本内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即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得到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积极响应并将其作为行动纲领和战略选择,广东省也将其作为发展战略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持续发展:宏观战略理念
可持续发展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只是环境问题,而是应覆盖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即包括以效率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以可持续利用为特征的资源、环境和以公平为特征的社会发展的统一体。发展不仅追求经济效率,还要追求生态和谐与社会公平,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资源、环境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标。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宏观战略理念,必须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不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或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其发展都必须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作指导。一个地区在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各项发展指标、发展模式、途径和措施、重大项目的选址和布局、各项相关政策的制定等等都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进行论证、评估和后效分析预测,都必须注意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相协调。实现区域现代化是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但现代化必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国现代化的各项指标要求应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基本原则:发展和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和协调发展、节约和控制发展、公平和以人为本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在全力抓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这是与传统发展观的根本区别。
适度,是一切行为都应适可而止;合理,是表明行为造成的后果不但影响自己,也影响他人、社会与环境;免疫力,是指自身应具有的对风险的抵抗力。适足经济理论指导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清醒认识,为人处事诚实勤奋,恪守中庸之道,理性决策,并要构建抵御震荡的抵抗力。
适足经济并非是闭关锁国的自给自足经济,而是在全球化大潮中争取成功之道。它强调每个人要有应对市场经济的能力,国家也必须具有应对全球化的策略。在泰国,适足经济是扩大社区自和强化社区作为地方经济重要基础的途径。适度即中庸之道,这是在内部资源与外部力量之间以及国内社会需求与全球经济之间寻求平衡的指导方针。适足经济也是全球化时展经济的中庸之道,旨在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公平的经济增长。
过去20年,泰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3/4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住房,99%的家庭拥有安全卫生系统以及水电供应。从1957~1997年,泰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6%,人均收入提高了7倍,贫困人口占比从1962年的57%降至2004年的11%。然而,社会经济的不均衡现象也随之而来:处于最上层的5%人口拥有总收入的55.2%,国内的自然环境和森林也受到急速破坏。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适足经济理论就是在当时泰国社会经济变化的背景下被提出的。
中图分类号:FO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8)01-0045-06
降低经济发展成本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经济发展成本的分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经济发展,但在经济发展中要使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损害和自然资源利用所形成的经济发展成本达到合理状态。因此,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将经济发展成本降低到合理范围内,依据这一基本思想,本文研究经济发展成本分析的基本模型建立问题。
1 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经济发展成本最小化
1.1 经济发展成本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发展是否有代价,无代价的经济发展是否有可能取决于四个方面:“一是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否必然干预自然生态系统,这种干预行为是否危及生态的平衡?二是人类在取得经济发展的收益时,他们所支付的成本与他们之间所得收益之间合理的度如何确定。三是资源具有稀缺性的特征,在资源稀缺的状况下,人类能否超越‘零和博弈’关系的限制,从而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统一。四是人类是否可以充分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