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理念范文

时间:2023-10-17 09:21: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音乐教学理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音乐教学理念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77-02

《中国教育报》上曾登载着这样一则古希腊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知道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去捕螃蟹。然而第二次出海,他打上来的全是墨鱼,他再次一无所获。回到岸上,他后悔不已,原来墨鱼的价格又高了。于是他发誓此次不论是墨鱼或是螃蟹他都要带回来。可是第三次出海他什么也没有捕到,那个春天他一无所获。

读完这则寓言,我不禁哑然失笑。在我们以前的音乐教学中,虽没有这样的愚蠢“渔夫”,却常常出现这样的愚蠢行为。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每个音乐教师都非常认真地进行教学的预设,可结果往往各不相同,有的教学活动充分让学生感受、体验,而且不失精彩、富有创造力;有的却不尽如人意,其关键是没有寻找到学生们最关注的热点和学生的兴趣所在。因此,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需协调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前精心预设,课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一、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概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蕴含着无穷生命力。因此,教师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应该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形成课前预设、课上生成的课堂。课堂生成是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态,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教学程序精心调整,它能使普通的课堂教学收到最好的教学效益。预设与生成是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必备的两个方面,是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音乐教学的计划性,是音乐教师将音乐作品按照相应的程序规范地教授给学生;生成则具有动态性,是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时超越教材之外的灵活讲解,学生有超越音乐作品之外的收获。初中音乐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应该使学生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主动体验、参与、讨论并创造音乐,这既需要音乐教师在课前充分预设,多角度地聆听、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的美,又需要音乐教师在教学时编织学生音乐想象的翅膀,适时导向生成,从而使学生走进音乐、融入音乐和创造音乐,只有真正促进诸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实践性和创造性以及学科综合性”等理念的真正实现,音乐课才能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二、精心预设,精彩生成

1.“生成”的精彩离不开“预设”的精心。生成与预设相辅相成,若想“生成”得精彩,就需要精心地“预设”。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课堂丰富多彩,必须在课前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能是封闭的、单维的、静态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开放的、多维的、动态的面式教学设计。这样的预设才能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例如在讲授《鼓浪屿之波》一课之前,笔者做了如下的精心的预设。教师假设港澳台的旅程,以导游的身份将学生带进宝岛台湾,通过短片使学生领略台湾的美丽风光、风土人情,引出学习以台湾为主题的新歌《鼓浪屿之波》,共同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心声。学习乐谱、歌词之后,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演唱,同学们觉得这首歌曲应该倾注一种什么情绪?体验到了一种什么情感?可能的回答会有:比较抒情、带着期盼和依恋的思乡情感、充满了激昂和渴望、有一丝忧伤和向往等。教师总结:期盼两岸人民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大陆组、台湾组,进行角色扮演,让两组同学自由交流,最后合唱《鼓浪屿之波》,感受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声。只有课前精心做出开放的、多维的、动态的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展现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作。可见,教师要对可能的“生成”做出精心地预设,从而使“预设”和“生成”科学地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成为一种艺术,才能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

2.在精心的“预设”中给动态“生成”留足空间。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预设。因为实践活动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因此这种预设要设计得有弹性、有留白,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给生成留足空间。对积极的、上进的发展予以鼓励,但应对消极的、落后的发展予以引导,使其返回到预设的情景中来。例如在欣赏钢琴曲《鳟鱼钢琴五重奏》时,首先让学生聆听演奏,然后直接介绍这是作曲家舒伯特根据舒巴尔特这首诗《鳟鱼》创作的歌曲《鳟鱼》。教师提问:歌曲中表现的是怎样的一条鳟鱼?在学生们各抒己见后,完整聆听《鳟鱼钢琴五重奏》,并请同学们注意聆听有哪些乐器在演奏。在问题确定后,以音色进行分组:第一小组代表钢琴,第二小组代表小提琴和中提琴,第三小组代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由学生从5个变奏的乐段中挑选乐段听,要求在欣赏的过程中,当听到你们组代表的乐器出现,就举手表示,看谁的耳朵最灵敏。这样的民主激发了学生欣赏、学习的欲望,改变了教师指定或强迫欣赏曲目的被动性和逆反性,让目标在随机中渐渐生成。

3.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教师的预设是教学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但是,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在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学习者与特定情境的融合交互,引发内心的感知冲突,自主生成新的活动主题、新的活动目标。实践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再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当未预设情况发生时,教师应该积极调整“预设”,帮助学生从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特别要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自由而负责任地、健康愉悦地、智慧而有创意地活动,为“生成”腾出空间。例如,在欣赏合唱曲《凤阳花鼓》教学中,一位同学突然在课堂上摇起了拨浪鼓,顿时,课堂一片哗然。是强制批评还是因势利导?欣赏结束之后,笔者充分利用了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进行扶植、栽培,开展拨浪鼓大讨论。让学们说拨浪鼓,敲拨浪鼓,把《凤阳花鼓》的歌词改编为拨浪鼓,唱拨浪鼓,通过学生说――敲――编创――唱拨浪鼓,同学们学习兴趣高涨,既学会了歌曲的旋律,又全面地了解了拨浪鼓的知识,取得了意外的教学效果。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效率和逻辑,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质量和过程。“预设”是教师思考活动的过程,“生成”是学生思考活动的过程,如何在课堂上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实现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是教师需要掌控的问题。为此,教师需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综上所述,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存在于课堂内外,共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前要充分地、精心地预设,在课上要灵活地、机动地引导,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新资源,把握动态生成的新机会,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智慧。我们只有科学而艺术地加以把握,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迸发火花,才能使音乐教学更富有生命的气息与情趣,才能使音乐课堂彰显出动态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宋晨.预设与生成――应然与实然状态下的真正统一[J].现代教育科学,2012,(1):8-9.

篇2

        新世纪,迎来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新课标》的实施,为初中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在《新课标》实施之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着自身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既有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上的问题,也有教学模式上的问题。在多重因素的共同约束下,初中音乐课程很难担当起应该承载的教育责任,学科教育目标也很难落实。

        一 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两大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音乐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尚存在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理念——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在我国现行教学体系中,初中音乐教育多被赋予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并被片面夸大,而忽视了初中音乐教育应该以美育为其宗旨,是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这一基本职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种种误区导致初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缺失,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2.模式——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实现“教学相长”之效

        我国现行中学音乐教育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虽然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但是仍以“教授”为主,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单调、机械,教学过程枯燥、程式化,而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初中生而言,这种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二 信息时代初中音乐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相结合,并将研究结果付诸于学校学科教学活动中。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结合,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支持。 

        1.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践行“自助化”教学理念

        构建主义起源于心理学领域,由瑞士日内瓦学派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先提出于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演变至今,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建构世界。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利局面;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囿于固有的教学理念,研究、学习并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并转化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构建主义”学习的环境和课堂条件,让学生通过这种“自助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利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环境构建和应用领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尝试导入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音乐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促者的作用;教材则作为学生自我构建的对象;媒介成为创设情景,协作、会话的认知工具。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彼此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创新性的变化。

        2.擅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音乐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是音乐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物质保障。信息化时代,要擅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单一的、教条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摆脱单纯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可以为实践改革和完善音乐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教学之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音乐课程中的结合,也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以及音像制品,光盘、课件等软件,都可以成为初中音乐教学媒体的主流,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直观。例如在《春江花月夜》这节课上,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通过自制的教学课件,将画面与音乐充分结合,情境交融,通过视、听的完美演绎,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意境,并通过关联画面及配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乐曲内涵,学生在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充分读懂了乐曲内涵,体验到了中国古代音乐与相关传统文化那一脉相承的审美情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3

1.要注意对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听觉区分各种音乐中音高、时值、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等的差异,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如教学渐强、渐弱记号时,教师可模仿轮船鸣笛的声音,让学生来判断,并说明理由,然后师生共同模仿。不断的模仿过程中,学生的耳朵就能分辨渐强、渐弱记号了。又如:教学四四拍子的强弱规律时,可指导学生用"掌一指~拳一指"敲击桌面发出不同强度的声音来听辨节拍的强弱规律,用触觉感受带动听觉感受。这比照本宣科要生动得多,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在增长音乐知识的同时,又加强了听辨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听音乐,使他们在反复听赏中加深记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增强音乐感受力。提高音乐的记忆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进程,不可操之过急。可先进行简单的"拍手练习":两人一对,一位任意拍手数下,另一位闭起双眼聆听,然后将对方所拍次数、方位重复拍击出来,再进行听节奏朗诵。如:

然后是听记歌曲和旋律。经过这样的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音乐是诉诸情感的表演艺术,必须重视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任何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都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形象,增强情感体验。如学唱《友谊地久天长》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歌曲的旋律中,动手做动作,自由地想像,用身体的"动"配合音乐的"动",并使他们的各感官"通感"活动起来,逐渐体会音乐的情感和意境。

2.寻找快乐的音乐课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健康人格、高尚情操、审美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对孩子们,他们有时高兴了就唱唱跳跳,无非是用音乐去激发美好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唱歌和弹奏,学生坐在下面听。学生非常被动,深怕自己的行动在某个时候出现差错被老师发现而受批评,因而造成学生神经极度紧张,课堂气氛沉闷没有活力。现在的教学方式则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调整师生的位置,形式多样地排列学生的座位和顺序(圆形、三角形、八字形、方正队等等),改变了长尊幼卑的传统思想,构建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如教唱《阳春三月》时,我以"春天"这一主题,选择了许多描绘春天的作品:乐曲《新疆之春》、歌曲《渴望春天》、美术画《春》、散文《春晓》等,通过让学生聆听、演奏、演唱、朗诵和绘画,师生一起走进美好的春天,共同歌唱,共同舞蹈,使学生从音乐课中体验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3.多鼓励,少挑剔,重感情,少冷眼,平等地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对自己充满自信

新课标理念重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也就是说,不能歧视个别学生,应该给每一个学生爱心和机会,使他们得到锻炼。对爱好该专业的学生要关注他们的发展和进步,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帮助。现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以挑剔的眼光去对待学生,而是采取欣赏关爱的态度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去对待学生。在评价中关注"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平等对待,重在参与,增强学生的勇气、自信。如在教学中,对那些第一个敢于发表对作品看法的,第一个敢在全班同学面前唱歌的同学,不管他们说的、唱的、跳的水平如何,只要是积极踊跃参与活动,都要表扬和鼓励他们,消除他们的自卑、怯场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

4.我们可以把音乐课看作学生彰显自我的舞台

音乐课,有的课题浅显易懂学生也乐于学。比如《游击队》一节,本来歌曲的故事性就比较强,再加上电教手段的运用,我们就有很多种方法来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可以通过电教手段解决节奏的难点;可以通过拍手等简单肢体练习,培养学生的乐感;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分组练习,通过舞蹈、歌曲、表演及打击乐配乐来再现作品,进行作品的二次创作。

一些比较深奥的欣赏内容,我们要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行。"比如《猎人合唱》,我们在欣赏过程中就可以加入一些简单的拍手练习来调动学生,还可以加人小合唱分组练习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比如《九寨沟音画》,我们就可以加入"绘画"来再现作品。通过多种艺术的融合不正好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吗?有了上面多彩的练习,学生兴趣还怕不浓吗?课堂还怕不生动吗?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05-01

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和教学模式等一些问题,这使得音乐教学效率十分低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说过:“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过程和最大的效率、效益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要想提高音乐教学效率,就必须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将音乐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有所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音乐充满兴趣才能喜欢上音乐,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从而学好音乐。《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音乐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多种音乐活动,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音乐教师在教授一首歌曲的时候,可以以丰富多变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不再是以往教学中简单的学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

新课程新理念提出“以人为本”的重要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充分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最终达到学会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一种教育思想。初中音乐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因此,初中音乐教师要培养学生在音乐鉴赏中获得情感体验的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音乐和其它学科结合起来

音乐理论都来源于生活,新课程指出:“初中音乐的教学内容应该充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音乐类型和音乐形式,搬到音乐课堂上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体验民俗风情,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初中音乐教师可以把课堂学习内容以外的音乐资源巧妙地应用到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可以学习到课堂外的音乐知识,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丰富音乐方面的知识。 初中音乐教师要善于将音乐与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美术等学科巧妙地联系起来。例如,将音乐与美术结合起来,在学生欣赏一段优美的音乐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与播放音乐相配合的图片,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了视觉和听觉上的艺术美感,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拓展了音乐的外延,又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创设有效的情境,利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指知识的引入和情感体验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音乐教师要善于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感受音乐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早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思维习惯,也给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具有生动、直观、具体和形象等特点,能够使音乐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特定的情境氛围中,让学生充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媒体技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把听与看密切地联系起来,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的特点。

五、结语

新课程理念让音乐教学充满新意, 无论从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也给我们广大初中音乐教师带来了许多的思考和探索。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该适当地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初中音乐教学,从而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 参 考 文 献 ]

[1] 邸鹤.浅议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音乐教学[J].科技信息 ,2012

年17期.

[2] 任立霞.新课程理念下初中音乐教学探索[J].中小学教育,2011

年第5期.

[3] 张春苗.新课标理念下中学音乐欣赏教学初探[J].大众文艺,

2011年16期.

[4] 黄素英.新课改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初探[J].音乐大观,2012年

篇5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另据《史记?师乙篇》所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艺术就怕模仿――模仿就完了。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篇6

一、后现代教育理念的源起

后现代教育观是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现代主义中引申出来的一种区别于现代教育观的教育理念,因后现代主义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2.解构现代主体性;3.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故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多方普遍的关注,广泛渗透到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诸多领域,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曾对现代教育进行过深刻的批判,和现代教育所主张的“精英教育”“学校教育”“理性教育”“专业教育”相比,后现代教育倡导“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主体教育”(教师话语霸权旁落,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通识教育”。因此,“相对于现代课程观下的统一性、本质性和封闭性而言,强调差异性、多元性、创造性、开放性的后现代课程观,更加适合社会对未来就业人才需求,给我国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启示。”①

二、后现代教育理念对传媒音乐专业基础教学的启示

“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音乐文化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传媒系统担负着传播音乐的任务越来越重”。②基于此,包括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在内的国内多所传媒院校纷纷开始专业性地培养传媒领域中的音乐人才,即能在“音乐演出、音像制造、音乐出版、艺术品交流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与音乐相关的现代传媒领域从事音乐策划、音乐监制、音乐经纪、唱片制作等音乐艺术传播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型人才”。③由于传媒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的特殊性,使传媒音乐教育有着不同于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的独立特色:其一,关注更多的非传统音乐形式,着力提升学生在多元媒介中对不同类型音乐的认知、判断能力;其二,注重将教学与音乐相关的现代传媒相结合,偏重培养人才艺术策划、管理等多方面综合能力。有鉴于此,传媒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中,都应鲜明体现培养传媒音乐人才的教学特征。但遗憾的是,国内传媒音乐教育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对传媒音乐教育教学规律和规范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和规模,现有课程设置、教学环节中难免存在不完善,亟待适宜理论的指引。

如上文所述,后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内核便是“人”化教育,即关注人、发展人,提倡课程和教学的多元化、开放化,这恰恰应合了传媒音乐教育的特点。因此,将后现代教育理念引入传媒音乐教育领域,在理论层面为传媒音乐教育的体系化、深入化研究提供了可能。而集合多学科和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后现代教育理念予以传媒音乐教育教学,尤其是专业基础教学三点重要启示:

(一)在课程设置上,着力跨学科、融合性的综合基础课程设置

传媒音乐教育旨在重点培养多功能复合型、实践应用型、技术操作型的人才。其人才培养的定位决定了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复合性。因此,建议在音乐专业基础课程中有的放矢地加入跨学科非传统音乐的内容,促进多学科兼容且相互交叉渗透。同时,课程设置的稳定性也应是相对的,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效果反馈在一定教学循环周期内加以适度灵活调整。

(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建构“互融探究型课堂”

后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变“权威性课堂”为“探究型课堂”,主张教学过程的平等动态性。“学习的内容永远不应当作为僵死的东西去消极地或机械地接受。这种僵死的知识只会使人的头脑变得呆板起来。相反地,学习的内容应当通过兴趣使之成为大脑的一部分,这会使大脑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就像扔进火炉里的木头,这块木头也会成为火焰,使炉火更旺”。雅克・玛丽泰恩在他的《教育向何处去》一书中如是说。因此,在专业基础教学中应大胆制造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意识,使教师与学生的主、配角地位发生互换,突出强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包容、探究型课堂。

(三)在考评体系中,直面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课程的延伸性价值追求

在后现代教育理念关照下的专业基础教学评价体系中,主张不仅注重课程终期统一的闭卷笔试考核,且关注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的表现(如作业、平时课堂的参与能力、阶段性学习成果等)并予以综合评价。从而“形成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统一,诊断性评价与成就评价相结合,理论课程、技法课与实践评价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互印证,平时考察、纸笔测验与表演评分互为补充的适合现代评价理论和适应现实需要的评价体系”。④

三、初创存异、拓新的音乐专业基础教学范式

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曾有较长的一个阶段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奉行标准化教学模式,然而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而言,该模式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建构。因此,后现代教育理念视域下的音乐基础课程主张存异、拓新、多元的教学范式。

下面,笔者提出创设此种教学范式的三种有益假设。

(一)整合既有专业基础课程,加大跨学科基础选修课比重,并建立相应学分奖励制度

目前,国内的传媒院校主要有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和河北传媒学院等,在此以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和河北传媒学院的三个相似专业方向为例,将三所高校现有音乐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情况汇总如下:

1.中国传媒大学(电子音乐制作方向):乐理、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流行音乐文化、作曲理论;

2.浙江传媒学院(音乐编辑):基础乐理、录音作品赏析、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

3.河北传媒学院(音乐制作):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欧洲音乐简史及名作欣赏。

上述三所高校的音乐制作方向均主要培养具有较扎实音乐创作功底,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与电子音乐设备,具备音乐制作、音乐编辑方面的知识能力,能在广播、电影、电视、文艺团体和唱片公司、互联网络、音像出版业、演艺市场、音乐文化管理等部门从事音乐编辑、创作与制作、音乐项目策划或音乐文化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实践应用型专门人才。但相较其专业培养目标及定位的“宽口径”,三所高校目前已开设的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却折射出学科辐射面偏窄,教学内容单一的现状。因此,建议首先整合现有专业基础课程资源,加以适度浓缩,如作曲理论中的“四大件”(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其次,建议加大跨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比重。国外许多大学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都开设有配套的选修课,而国内院校在此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故鼓励为该专业增设如世界音乐文化、跨媒介及新媒体策略、影视音乐、传播学基础、音乐市场调查等基础选修课,并规定相应研修学分要求,同时建立超学分奖励制度,作为学生在校期间评优或保送读研的重要加分项,以此真正体现传媒音乐教育的侧重。

当然,各传媒院校除音乐制作方向外还设有其他专业方向,但在课程设置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类似问题,在改革中亦可借鉴上述“大专业”思路。

(二)鼓励创构情境体验式教学,创建优秀教学成果音像资源库

传统的音乐基础课堂教学往往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此方法重在传授知识,但恰恰忽略了音乐这一艺术门类的特殊性:强调“感知体验”的重要,即习学者通过亲身艺术实践所获得的一种深层次的内心感受。而对于“体验”的强调也恰恰符合当代大学生践行能力强的心理特点。至此,将此观念延伸至传媒音乐教学中,笔者以为,音乐专业基础教学也宜动静结合,在教学中多构建“互动参与片段”,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地引领和设计下进行情境体验,如和声教学中用以演示和声连接的钢琴弹唱、中外音乐欣赏中的古典音乐受众情况调研、媒体策略中的案例讨论等,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使其转变为课程的构筑者,从而获得主体身份感的认同,这既贴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可激活整体课程教学效果。

(三)尝试创建阶段化、多维度的考评体系

课程考核评价是检验音乐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由于传媒音乐课程的创新性和独立性,传统写作论文、闭卷考核的方式已无法实现课程目标。因此,亟待建立相应阶段化、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保证音乐基础教学的良性循环并持续优化教学效果。

在后现代教育的理念映射下,任课教师应将理论课程、技法课与实践评价多元化,抛开传统惯用的论文、试卷的考核方式,而代之以更加灵活的调查报告、校园汇报演出、原创音乐作品、案例式演讲等多重形式,更加贴合传媒类课程特点,也更加尊重和释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利于全方位展示传媒音乐基础课程教学成果。

后现代教育理念作为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是对现代教育的一次深刻反思,尽管后现代教育理念在其延伸过程中不可避免遭遇争议,但其仍不失为传媒音乐教育体系化、深入化研究的适宜理论导引,它为我们订制的思虑教学的全新参照系值得传媒教育工作者深度思量。

注释:

①刘辉,康爱琪.“转向”与“发展”――探后现代课程观对音乐教育课程的影响[J].大家,2011(2):34.

②赵志安,陈镇华.21世纪传媒音乐专业系列教材:中国音乐文化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③张丰艳.浅析传媒音乐人才培养中的视唱练耳教学[J].中国音乐,2011(3).

④王北海,朱咏北.构建创新型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2).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管建华.埃里奥特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思想[J].中国音乐学,2004(3).

[4]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家布鲁诺・内特尔的后现代音乐教育思想[J].黄钟,2004(4).

[5]王凤雷.后现代教育思潮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J].平原大学学报,2006(5).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14-02

音乐的审美教育必须遵循美育规律,音乐的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和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又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音的高低、节奏的变化、力度和速度的对比和丰富的音色等使人心灵产生共鸣,再通过联想、想象等间接地表现客观世界,这就是音乐能够直接触动听者心灵,而区别于绘画中的摹拟,语言中的描述,摄影中的再现。但音乐的教学和他们又是分不开的。

一、音乐与美术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形态美

音乐与美术都是情感艺术,都是美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美术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从视觉上去获得美。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就是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产生“1+1>2”的整体效果。有人说音乐也是一幅画,是用音乐作色彩、旋律作线条描绘出的用听觉去观察的心灵之画。你看音乐中的do、re、mi、fa、so、la、si与美术中的红、橙、黄、绿、蓝、靛、紫是多么奇妙的组合!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具有不确定性。音乐的本质是听,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的音响效果中体会旋律和情感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回厌倦,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无法深切感受音乐的美。因此,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就是把有形的色彩融入到无形的声音中去,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这些插图往往直接点明了歌曲的风格、寓意、主题。

二、音乐与表演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动作美

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借助音乐形象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教育家柯伦达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新的课程标准设定的领域中,把传统的唱歌、器乐、识谱与视唱等整合在“表现”里,而最具“表现”特征的舞蹈,正是渗透活动来展示和表现音乐美的有效手段。舞蹈与音乐,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音乐的一些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的动作性,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和不同的风格光靠欣赏或者讲解,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无法在记忆中烙下烙印。只有通过身体的律动,比如摇摆、跳跃乃至肢体的伸屈、舞蹈动作等做出对应的反应,展示对音乐的理解。

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把音乐与舞蹈、戏剧、律动结合起来,把这些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如:我在教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首歌曲后,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一首赞美我们家乡的歌曲,并用动作表演给大家看。为了完成改编的任务,各组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每位学生尽管在其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经验,他们通过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又如,在欣赏《中国,中国向前进》时,我让学生们跟着音乐做动作,有些学生很自然地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起正步,有的则挥起了大刀长枪,更有同学扮演起英雄英勇牺牲的场面……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体会了军歌的气势磅礴还对军人崇高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古人说得好:“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当欣赏与活动得到完美的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情景交融,音乐的动作美就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三、音乐与文学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内涵美

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足情感体验,其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体验――理解。感受与鉴赏是一种感知。当我们深情地唱起《我爱你,中国》,眼前就呈现出了巍峨的青松、无边的森林、南海的渔火、北国的飞雪……思维涌动起无限的遐想,沉浸于美丽丰富的意境中,使我们由衷地赞叹祖国的广袤无垠、深邃内敛及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韵。但想象不是幻觉,它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想象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描绘。

音乐教育毕竟不是语言文字课,因此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有鲜明的文学色彩,普通话标准流利,字正腔圆,如同音乐一样有旋律、有节奏、有力度、有速度,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变化有致、松紧有度;其次,能准确精练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境,诠释其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引入入胜,让音乐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的神奇瑰丽之中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所以优美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和启迪,这种语言美与音乐美的和谐统一,才是音乐内涵美的魅力所在。

篇8

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所授予的音乐知识应该与时俱进,适当地将一些陈旧乏味的内容摒弃,增添音乐新内容,以将音乐激情点燃。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以情境带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开放式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石。以学习初中音乐《海滨音诗》这一单元的音乐学习为例,教师以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同学们,大家是不是都看过足球赛呢?那大家知道比赛现场的人浪是怎么造出来的吗?想不想体验一下?此时,学生在音乐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开始制造人浪。紧接着,音乐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音频功能,播放大海的浪声,让学生感受变化无穷的海浪声,以更好过渡到新课学习。师:从古到今,很多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作品表现对大海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海滨音诗,体验作品中的大海吧。在授课时,音乐教师还引进《听潮》,让学生以读带感,创新音乐教学形式。在以上案例中,音乐教师利用情境激趣,并引进《听潮》,先读,体验歌词中的感情,融入多种方式,真正调动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奠定开放教学基础。

二、以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

音乐教学与其它学科之间还存在众多不同,教师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的音乐理论知识外,还要更多的进行声乐训练、乐器演奏等内容,作为初中音乐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展现自我的平台。要彻底摆脱以往传统教学中只讲授理论知识,而忽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中,这种弊端依然存在,且较为明显。所以,教师不单单要传授音乐知识,还要帮助学生陶冶情操与欣赏音乐。

三、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同样是开展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条件。随着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的引入,音乐课堂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的营造更为便捷。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效地利用这些教学辅助工具,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还可以进一步地延伸,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后多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无论是学校组织的合唱队,还是社会上的音乐节、歌舞剧欣赏,都能够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音乐素养。这种开放式的音乐交流形式也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封闭式的,不鼓励学生使用电子产品进行音乐欣赏。因此,学生不善于利用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学习音乐。这种不善挖掘课外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是极度枯燥与乏味的,学生必然会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相反,教师如果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将使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兴趣得到更好的激发,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更大的提升。例如,在学习《西部畅想》时除了要让学生们领略到颇具特色的西部音乐,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一些典型的西部图景,让大家对于西部风光有更好的领会,这对于强化学生的音乐感知也很有帮助。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各类音乐比赛,或者让学生根据自身喜好编排音乐剧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一些有意义的音乐活动,如音乐节、歌舞剧等,尤其是要观看那些汇聚了很多年轻元素的音乐节。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与教学环境的营造往往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教师应具备的开放性教学能力

1.营造民主氛围的能力

教学民主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行开放性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学民主是挖掘学生各类潜能的重要保证。可以想象,学生如果是在宽松、愉悦、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环境中进行音乐学习,他们之间存在的思想包袱、心理负担都将被融化,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和充满勇敢,孩子般天真烂漫的气息就会释放出来,这对音乐学习来说极为重要。

2.情境创设能力

课堂教学层面上的情境创设指特设的教学环境,或者说课堂教学的氛围、条件。开放是指有利于开放性教学的一切形式和内容。创设是指设计、创造、安排、运作。总之,教师课堂上必须创设各种开放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创设、语言环境创设等,引导学生对音乐进一步学习和感知。

篇9

新世纪,迎来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新课标》的实施,为初中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在《新课标》实施之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着自身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既有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上的问题,也有教学模式上的问题。在多重因素的共同约束下,初中音乐课程很难担当起应该承载的教育责任,学科教育目标也很难落实。

一、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两大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音乐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尚存在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理念——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在我国现行教学体系中,初中音乐教育多被赋予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并被片面夸大,而忽视了初中音乐教育应该以美育为其宗旨,是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这一基本职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种种误区导致初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缺失,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2.模式——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实现“教学相长”之效

我国现行中学音乐教育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虽然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但是仍以“教授”为主,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单调、机械,教学过程枯燥、程式化,而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初中生而言,这种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二、信息时代初中音乐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相结合,并将研究结果付诸于学校学科教学活动中。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结合,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支持。

1.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践行“自助化”教学理念

构建主义起源于心理学领域,由瑞士日内瓦学派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先提出于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演变至今,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建构世界。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利局面;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囿于固有的教学理念,研究、学习并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并转化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构建主义”学习的环境和课堂条件,让学生通过这种“自助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利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环境构建和应用领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尝试导入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音乐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促者的作用;教材则作为学生自我构建的对象;媒介成为创设情景,协作、会话的认知工具。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彼此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创新性的变化。

2.擅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音乐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是音乐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物质保障。信息化时代,要擅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单一的、教条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摆脱单纯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可以为实践改革和完善音乐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教学之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音乐课程中的结合,也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以及音像制品,光盘、课件等软件,都可以成为初中音乐教学媒体的主流,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直观。例如在《春江花月夜》这节课上,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通过自制的教学课件,将画面与音乐充分结合,情境交融,通过视、听的完美演绎,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意境,并通过关联画面及配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乐曲内涵,学生在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充分读懂了乐曲内涵,体验到了中国古代音乐与相关传统文化那一脉相承的审美情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新课标下,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要摆脱先前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不相宜”的尴尬局面,就要建立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结合在信息时代初中生对于音乐的特殊诉求,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广泛灵活的渠道,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引入构建主义教学理念及相关教学模式,采取新手段多角度转变音乐教学方式,使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笔者提出的通过构建主义教学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而实现初中音乐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校本实际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不要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能不顾及课堂内容,为理念而理念,为技术而技术,一切教学模式的创新都要为教学内容而服务,教学模式创新,不能从一个误区陷入另一个误区。

篇10

当前由于教学改革处于过渡阶段,在初级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混乱状态。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教”,侧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强调一切以教师为主,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分数的地位,重视学生的听课认真程度,重视学生的识记能力,重视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能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以及社会竞争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倡导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教学理念,重点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改变原有分数万能论的认识。降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教”的位置,更多地依靠学生亲自动手,实现其综合素质的增强。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分数的提升,对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竞争力、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的培养相对薄弱。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希望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中相对落后的部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胜任今后的社会竞争,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教”,新课改重“学”,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生分数的地位,而新课改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说两种教学理念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国家及教育部门虽然强调新课改的地位,但由于很多老的音乐教师已经习惯于原有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让其完全采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短时间内很难接受。因此,初级中学的音乐教学理念存在较大差异,教学理念混乱。音乐教师应贯彻国家倡导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学理念混乱的状况,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的主导与主体不统一

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还存在教学的主导与主体混乱的现象。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占有课堂,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导,一切演唱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辅助器乐的选用均由教师决定。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权利的拥有,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打骂、侮辱、处罚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新课改实施后倡导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涵盖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新课改希望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言堂的状况,希望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让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但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有在上公开课时才对学生进行以辅导为主的教学,多数音乐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进行授课,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存在很大问题

篇11

在初中的课程结构中,音乐课堂教学一直是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教师面对教学的困境也感觉力不从心,无可奈何。有鉴于此,在初中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引进洋思教学模式,转变音乐课堂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洋思的教学理念强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有效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实现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一、借助洋思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音乐美学素质

音乐的美感是音乐的魅力所在,也是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引进洋思教学模式,应该重视初中学生在音乐素质方面的培养。教师在借鉴洋思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起到主导的作用,充分贯彻“先学后教”的理念,做好学生课前预习的工作,把教师被动的“教”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艺术美感,并且因此对音乐产生深深的眷恋,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借助洋思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洋思的课堂教学理念强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教学理念是对课堂教学活动在空间方面扩展,即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至课堂以外,淡化课上、课下的界限。强调预习的必要性及课堂训练的重要性,这为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供了可能。依据洋思教学模式的理念,教师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当堂训练”的方式,把音乐的艺术魅力充分的展示出来,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鉴赏能力。在初步满足初中学生官能欣赏的基础上,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挖掘音乐作品内涵,体会作者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的思想,把音乐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及丰富的情感深深品味出来,让音乐教学转变成对音乐艺术的赏析,促进初中学生音乐意识的形成,并且由此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素质。

三、借助洋思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洋思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诠释,也是在有效性教学活动方面有益的探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呆板、乏味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妙趣横生、五光十色的音乐盛典,其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洋思教学的经验,也需要以音乐为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音乐知识的普及和相关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才能够践行洋思教学模式,促进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改善。

总之,音乐在初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美学观念和音乐素质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初中的音乐课堂教学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为我国音乐知识的普及制造了一定困难。为此,在我国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引进洋思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促进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12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学对人才培养的计划和要求也随之发生转变,不仅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在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初中音乐教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初中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要对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引起重视。作为新时代的初中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严格的遵守教育职责,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初中整体的音乐教学水平。接下来,本文就对初中音乐教育中怎样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进行详细研究。

一、现代初中音乐教学的理念

(一)音乐审美为基础核心理念

在现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将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使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除了对音乐的基本技巧进行学习,还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音乐带给人们美的感受。通过师生在音乐课堂中的交流和沟通,学生将对音乐有更真实的体验,发现并且享受音乐独有的魅力。在不断对美进行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就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提升,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更生动的方式对音乐进行感知,将音乐和其他学科的不同魅力进行更好地发挥。

(二)面向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在音乐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向着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对教学课程进行设置时主要面对的对象就是学生。特别在初中音乐课程的开展环节中,更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的融入到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是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个性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和完善,开展多种类型的学习形式,在对整体进行教学方向把握的过程中,为个别学生提供更良好的发展机会。

(三)重视音乐实践和创造

在教学过程中,初中音乐教师也应该对实践引起相应的重视,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学生才能对音乐教学有更好的信心,此外,学生也将在集体实践活动中学会怎样进行合作,对音乐的审美方面将掌握更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音乐创造欲望的培养和激发,通过音乐教学中开展的相关活动,不断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和素养,拓展和丰富其想象能力和空间,加强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对音乐教学中学生发挥自主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

二、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水平的方法

(一)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观念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现代教育中整体的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转变,因此,教师在对音乐的推动过程中,也要紧紧地跟上时展的脚步,保持先进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通常单纯的注重对课本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这导致教学整体过程比较繁重,学生很难真正掌握音乐就教育中的精髓,因此难以满足现在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其一就是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天赋,唱歌虽然唱得好,但是并不充分的了解音乐中的基础知识。其二就是唱的不好,但是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知识。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及时的将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不要只是单纯的对知识进行传授,更不要单纯的指导学生进行唱歌。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音乐课程的教育体系进行完善,以便达到更高的音乐教学水平和质量。

(二)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我们要了解,艺术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音乐也是来源于生活,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引下,教师更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是教学生“唱唱歌”、“跳跳舞”。在过去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很多教师还认为只要教学学生唱歌、跳舞,就算是完成了音乐的基本教学任务,但这样只会让学生对音乐没有全新的认识,更谈不上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因此,教师要科学的对学生展开引导,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充分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初中音乐课程的学习中。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有效的发挥学生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通过补单的自我学习和完善,提升音乐素养和水平,教师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目的。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我们要充分的了解到,在现代社会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只有加强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其自主的对音乐展开学习和探究,才能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充分的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学生整体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慧.浅析如何提高幼儿音乐教育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4,(02).

[2]刘振霞.浅析如何提高幼儿音乐教育的有效性[J].人力资源管理,2014,(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