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的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7 09:21: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课程体系的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程体系的建设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24-02

随着蔬菜产业的稳定发展,目前已成为解决就业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为了满足蔬菜行业对蔬菜方面专门人才的需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早在原西北农业大学建校之初(1934年),就非常重视蔬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了适应产业新的发展要求,蔬菜学科务必要在“宽口径、广适应”的“博才”教育上下功夫,培养具有现代综合集成的系统思维能力与触类旁通、驾驭不同知识的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适应性、实践型人才。

一、蔬菜学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以“三农”发展为主题,以德、智、体全面发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特色,以多模式、多样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为模式,立足西北,力求培养农业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作为园艺学的一个重要二级学科的蔬菜学,就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全面掌握蔬菜持续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和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了解蔬菜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蔬菜学课程体系的组成

按照园艺专业培养方案及蔬菜学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构建了较为合理的蔬菜学课程体系(图1),由蔬菜学理论课程、蔬菜学实验课程、蔬菜学实践环节3个模块组成。这3个模块之间由蔬菜学理论课程作为基础,通过蔬菜学实验课程进一步加深认识、提高技能,然后在蔬菜学科的实践环节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促使学生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和创新性思维,为高层次蔬菜学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一)蔬菜学理论课程的建设

蔬菜学理论课程主要是学生通过学科导论及科研基本方法的学习,系统掌握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蔬菜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并掌握相应的科研方法;使学生了解蔬菜产业的新进展及新知识;应用所学原理、方法和技术联系蔬菜生产实际,能够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同时对蔬菜学中重要的种类,比如茄果类、白菜甘蓝类、根菜类、瓜类、绿叶菜类、葱蒜类等重要类别的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有明确的理解和掌握,并掌握上述蔬菜作物的高产优质的生产技术,能在生产中应用。在这样的理论课程体系的培养下,学生对蔬菜学的知识由浅入深,既保证了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确保了专业理论技术的学习。

(二)蔬菜学实验课程的建设

蔬菜学的课程实验起到连接基本理论和综合性实习两个环节的作用。在课程实验上,主要使学生加深理解蔬菜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甚至基本技能,使学生通过室内和室外的实际观测、动手操作、深入探究等实验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蔬菜学理论和技术原理、实践和操作技能的认识和掌握,通过感知过程,增强实践知识,强化和提升理论知识,并通过相关的育种学实验认识了解重要科蔬菜花器官结构特点及熟练掌握授粉杂交技术等。在课堂试验中,尽可能在有限的时间、条件、空间内,让学生多建立对蔬菜学全方位的认识,为综合性的实践性环节奠定基础。

(三)蔬菜学实习环节的建设

蔬菜学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田间技能训练、暑期教学实习、科技市场调查、蔬菜综合实习(秋季、春季)、蔬菜育种学综合实习、毕业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同学们深入到国内著名的蔬菜生产基地,亲自参与蔬菜生产管理,了解蔬菜生产过程,掌握蔬菜主要的生产要点及管理要点,使学生系统了解蔬菜产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初步掌握蔬菜生产的基本技术和管理方法,加速理论知识向生产实际的转化。蔬菜育种学综合实习使学生掌握重要科、属蔬菜的杂交授粉技术及制种技术。

三、对蔬菜栽培学进行改革与实践

(一)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

1.教学内容的调整。在原有的蔬菜学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按照专业设置的新要求,构建了蔬菜学课程新体系,更新了部分教学内容,强化了知识应用,并完成了相应的内容调整,对相互之间重复的内容或课程进行压缩,对能够强化蔬菜植物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方面的内容给予适当的延伸和强化,以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性思维及奠定深厚的知识基础。随着教育部制定了“厚基础、强实践、广适应、有特色”的教学目标及对学科专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蔬菜学课程体系的学时也有了较大的调整,比如蔬菜学的主干课程“蔬菜栽培学各论”在调整前内容比较庞杂,种类多,难以突出重点,调整后,以生产上栽培较多的种类为主,学时数也由原来的80学时调整到48学时,大大突出了重点和难点。

2.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在带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真正创新,教师不要以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为主,要以现有的资源、特定的环境,最大限度、有效地向学生传递新知识、新理念及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与学双方都成为了教学的主体。学生一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3.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程设计上,每章设教学目标帮助阅读、理解和记忆文字教材,设计“导读”和“复习思考题”,帮学生检测自己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情况。同时明确学习重点和难点,并附上大量图片帮助说明课程内容。对文字教材的重点、难点部分加以分析、强化、讲解、示范,收集大量的图片和实物素材,充分发挥教室、实验室和教学实习基地的作用,并依托学校的网络平台,实现了网络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设置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及敢于质疑的科学批判精神,对于重要的科学问题常常设置讨论环节,通过专题讨论及结论的形成,锻炼了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

1.扩充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是沟通理论和实际生产的桥梁。实践课程的设计核心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题组倡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训练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观察分析和总结中,学习理论知识,学会从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各种措施强化学生蔬菜学方面的学习兴趣及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训练,从而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田间实验包括感性识别与动手操作两类,通过田间实验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教学实习包括系统性的实践操作,通过这些集中安排及前后连贯的实习安排,使学生在整体上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校外调查实习是通过社会调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会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很大的触动,对锻炼学生适应社会,了解真实的生产状况,检验自身各方面能力,都非常有益。

2.实施综合性的创新性设计性实验。为了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过多强调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科技创新只存在于专业教师层面的做法,从2005年以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创业实验及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田园使者”项目,这些综合性的项目为通过引导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方法的基本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利用这个有利的教学环节,老师也更进一步地让学生理解了蔬菜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实际设计中常用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社会活动能力,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从事工业和其他领域的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让他们得到全面的锻炼。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具有宽广性的基本教育,创新意识强、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备受欢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重要课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许多工科院校都设置的专业,但各院校专业各具特点。如重点大学定位于研究型教学,以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型或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技术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而非重点院校通常以普及高等教育为主,以培养本学科工程技术型或职业应用复合型人才为主。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结合本校实际,因地制宜,确定有自身特点、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3]。我校具有矿业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的独特优势,负责黑龙江省内煤矿管理者的培训工作。在材料成形及控制领域的众多专业方向中,我院铸造及焊接方向具有好的基础和自身特色,铸造方向具有丰富的工程教育经验,而且与鸡西煤矿企业有着广泛的技术合作基础,目前开展见习铸造工程师的培训工作;焊接方向具有国际焊接工程师技能的培训能力,这些是吸引用人单位的亮点。因此,根据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我校大专业、大工程及大实践的特点,通过社会调查研究论证,认真听取专家、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意见,分析总结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质要求和真正含义,逐步形成了服务于地方煤矿企业,重点具备在材料液态成型、固态连接等方面进行成型工艺、工装设计、产品制造、质量控制、试验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和管理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实践技能的高综合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2.课程体系建设

依据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力求做到厚基础同时保持专业方向特色。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满足具有创新意识、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发展需要。

根据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在满足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基本要求条件下,增加学科与专业基础课程学时,如增加机械设计基础、材料科学基础等基础课程的学时,构建厚基础的知识结构;减少专业课程学时,如减少铸件凝固成形原理、焊接结构学等专业课程的学时,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扩大选修课程门数,如增加铸造车间设计、电子封装技术等课程,使学生具有个性发展的空间。去除一些内容陈旧的课程内容,增设一些学科前沿课程,如增加快速凝固技术、机器人焊接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建设后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通识教育实践课程、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五个方面,并同时修订了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使教学内容符合实际需要,获得预期满意的教学效果。

1)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构造学生人文、外语、计算机、物理及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结构,充分体现厚基础的原则。在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必修课程基础上,开设了艺术导论、工程经济管理、心里健康、环境保护概论、创造学等选修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意识。

2)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为使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体现宽专业的指导思想,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涵括了材料、成型及控制的基本内容,构建了以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材料成形过程测量与控制及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等为支柱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开设材料力学性能、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及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等课程。

3)专业平台课程。专业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保持专业方向特色。开设了铸件凝固成形原理,铸造工艺设计、铸造机械化、焊接冶金学、电弧焊基础、焊接结构学等课程。在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了体现学科前沿的先进技术的选修课以及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索所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课程,如快速凝固技术、非平衡凝固新材料、特种铸造、造型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压力焊、机器人焊接、电子封装技术、现代激光焊接技术等课程。

4)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开展专业实践教育。除开设实验课外,还进行认识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铸造工艺课程设计、焊接结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及毕业设计。

5)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在开设专业实践教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素质及创新能力,开设了工程教育、机械工程训练、电气工程训练、思想政治实践、职业生涯设计及军事训练等实践课程。

3.专业教学改革

为满足学生就业需要,与改革前对比,在专业教学改革方面,其显著区别是按铸造和焊接分别进行教学。无论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体现铸造和焊接特色。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掌握具体的实际专业知识,培养利于学生就业的专业技能。

3.1 理论教学改革

进行专业教学改革,解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问题。在具体理论教学中,根据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铸造和焊接教学内容的优化,将教师选派到企业生产一线,有助于增加铸造企业和焊接厂家实际应用性强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多媒体技术和课件等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专业知识,更加注重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2 实践教学改革

关于实验课建设,按铸造方向和焊接方向分别教学。对改革前以验证性和演示性为目的铸造和焊接方向实验课进行改革,可由学生自行设计、准备来完成实验,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建成创新性实验课。为形成创新性专业实验教学体系,集中时间大强度强化铸造和焊接实验动手能力,全面提升实践意识。关于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选题及内容与铸造和焊接生产实际相结合,具体题目由材料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查确定。教研室主任专人统一管理毕业设计,全面负责毕业设计的开题,中期检查及毕业答辩的工作安排,做到了毕业设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构建了适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铸造和焊接方向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实际生产企业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及毕业实习基地。

篇3

随着我国医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加入WTO后,我国的中药行业也加快了现代化、综合化、国际化的步伐。中药领域新学科、新行业不断涌现,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新型中药人才,以推动中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专业设置不断拓宽,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药学课程体系。中药学人才供求将趋于饱和,人才竞争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就对中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而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建设。因此,构建新型的中药学人才知识结构,深入开展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实现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充分体现高等农林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色[1]。积极推进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优化专业学科结构,加强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带动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学科发展,加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带动课程改革与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中药学专业技术人才是我们进行改革探索的主要目的。下面介绍对本校中药学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体会。

1 推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近年来,我们对本校中药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以下改革: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与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实验教学管理模式与机制;建立系统的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2]。以教师为主导,培养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并推行“启发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其他辅助教学内容,强调对学生分析问题、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通过让学生查阅、翻译外文资料、撰写读书报告、参与老师科研、设计实验方案、申请并直接参与创新课题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科研创新能力。运用多媒体、实物或投影等教学手段,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我们特别注重实验课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并不断增加实验课学时比例,修改设计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从而强化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 课程设置与改进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可行,它关系到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结构的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3]。我院中药学专业的原课程设置结构不够合理,一些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学时较少,一些必要的选修课没有开设。课程开设较杂乱,尤其是实验学时偏少,导致有些实验课质量不能保证,学生操作能力较弱,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也不利于学生知识面及视野的开拓。因此在全校范围内实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同时,我们对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改与补充。课程体系调整主要包括: (1) 近年来,随着中药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学科。我们结合本校特色优化专业基础课程,强化专业特色,增加新兴中药学科。如中药市场营销学,中药新产品开发学,中药质量检测,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新药研究与设计,制剂设备与机械,这些新兴学科近几年来发展很快,也最能体现现代中药学的特色,我们将其作为专业选修课进行开设。(2)删除一些与中药学关系不大的课程,将一些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时有所增加,如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理学等课程。其中这些课程的理论和实验学时几乎达到1∶1,保证了实验教学质量。 (3)扩大选修课范围。随着社会发展,对中药人才的需求由单一性发展到多样化,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就相应地增加。各校根据社会需要和本校实际都开有方向选修课程,我们也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本专业任选课程和跨专业任选课程。增设的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学科前沿动态知识,如男性健康教育、女性健康教育、中医学入门、中医养生学、药物与健康等课程,提高了选修课程的数量,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创造了条件,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充分发挥中药学科的优势,以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三个特色方向:即中药资源学方向、天然药物方向和中药质量控制方向)的人才培养思路重新修订中药学专业教学计划,制订了中药学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强化实验能力、突出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成为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性人才。

3 制作所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进行网络课程及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用于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我校中药学科担负着整个中药学专业所有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而所有这些课程都要求教师制作了PPT课件,并要求青年教师在使用前进行试讲,由同行指导,提出意见及建议,经过修改后再应用实施。经过实践表明,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逼真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有flash动画;有的教师将自己多年的体会及经验融入到课堂中去;有的课件制作提纲要领、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还有的教师将自己多年的科研经验及体会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用实例、实验装置图、科研经验和体会、科研中常用的仪器设备等通过课件制作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和热情,加强了师生的互动。同时我们还注重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一些课程的课件上网、习题上网,使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对话交流、探讨问题等。精品课程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教改成果,因此加强精品课程建设,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我们已将部分课程申报了校级精品课程,希望通过建设取得好的成效。

4 加强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中药学专业实验室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实验室已拥有仪器设备总值300万元,今后会进一步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在明后两年将预计投资500万元,用于补充更新实验仪器设备。该实验室不仅对中药学科的教学及科研是一个重要支撑,也能为今后开办药物制剂等新专业打好基础及提供良好的条件。实验室目前承担中药学专业的中药化学实验、中药制剂分析实验、中药药理学实验、中药药剂学等实验。目前中药学专业实验室已被定为校级重点实验室,下一步正在申请林业部重点实验室。在今后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学校将继续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学生实验和教师科研的基础条件和设施,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学科实验室、中药浸制标本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分析仪器室等的建设力度,分期分批对原有实验室进行改造和扩建,使实验仪器和条件基本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为中药学专业的发展、学科的壮大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我们还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初步将规模比较大、技术力量比较强的企业、科研院所及医疗单位和一些植物资源保护区作为专业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先后与杭州天目药业、浙江鑫富药业、杭州胡庆余堂、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临安市饮品加工厂、浙江杭州民生药业等十几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省内外建设十多个挂牌实习基地。另外我们学校位处临安,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植物生长条件,周围有很多有名的植物山林,如天目山、功臣山、高山、顺溪、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等,森林植物资源及药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与同类院校同专业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药物植物种植、采集、实地考察及实习认知的优势。另外,校园里种植有两千多种植物,是名副其实的植物园,极其便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认知药用植物。学院在2005年又启动了百草园(药用植物园)的建设,学校投入100万元用于百草园的建设,预计建成10 ha中药基地。目前已建成4个种植大棚,中药基地3.3 ha,计划种植以浙江道地中药材等为主的中药材,成为校内认知实习基地。它的建成和付诸使用,将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中药相关的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探索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开展创新课题的申报及实施

近几年学校开展了开放实验室项目申报及创新课题申请。我院开放实验室是为发挥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和自我提高的要求而建立的。二级学院制定了开放实验室的使用与管理规程。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组成课题组,自选教师担当课题负责人,选择研究项目后进行申请立项,经专家组评审、筛选立项后进入实验室。学校给每个课题组资助600~1 000元的实验经费,由实验室统一管理,用于购买药品材料或用于测试,所用其他仪器设备由实验室提供,资助期限一般为6个月~1年。这种灵活的形式、宽松的环境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求知欲和主动性,使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可以找指导教师询问或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解决。指导教师还负责审查学生的设计方案,以保证实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经过6个月到1年的研究后组织开放实验室课题及创新课进行结题总结。每个课题组要上交课题结题报告。通过实施可以看到,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独立进行科研的综合素质和实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绩,有些科研成果还撰写成了研究论文并予以公开发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6 进一步加强学科及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教学的保证,一个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及专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学科方向、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加大了学科建设的力度。坚持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的教师梯队的规划,提倡教师在职进修,有计划安排教师外出进修的方针,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中药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的需求,中药学专业近年来大力开展以引进优秀人才和加快师资进修培训为重点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重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或到知名大学进修及深造,同时不断引进具有博士学历及高级职称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使各主干课程教师队伍在年龄、职称、学历组成上更加合理。目前中药学专业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在读博士2人,初步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学术梯队,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通过这些措施,使本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学历层次有了明显的提高,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了优化,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改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7 扩大宣传和影响,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走访兄弟院校,进行考察调研,加强联系,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扩大宣传和影响。我们先后与一些制药企业、研究单位及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食品与药学院进一步加大横向联系,积极挖掘办学潜力,不断优化组合教学资源,注重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拓宽中药学专业方向,探索联合办学新途径,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制药企业老总来院作学术交流等。

以上是我们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中得到的一些体会。通过近几年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我们将不断努力,深入进行中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与探索,努力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要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景堂,祝丽英,李存东,等.高等农林院校增设中药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6,22(1):9.

篇4

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基础科研能力,根据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我们将研究所研究生培养层次上的简单的划分为基础性层次建设、发展性层次建设、创新性层次建设三个层次进行阐述。

一、三个层面上的课程培养体系互动计划

1、基础性的课程培养体系建设:夯实基础,练好基本功。

基础性的课程培养体系建设,是科研院所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体系的核心部分。在这个基础课程学习中,要让学生既要获得广泛的学科基础,又要培养学生获得创新的能力。

在培养方案上,最重要的是设定标准化的选材标准和培养方案,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导师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确定基础的方向。比如,善于数学分析和善于试验操作的学生,在基础教学的时候强调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善于试验操作的学生,在培养的时候更加强调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样一来,根据学生的各种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保持充分的热情,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术业专攻”,保持很好的学习的动力。

在基础的课程体系建设上,既要充分的体现规范性和科学性,又要充分的体现专业的差异性。在这个特定的行业里面,尖端的人才需要体现专业的特殊性和非常的研发能力,所以在此背景下,学生的培养方式应该是有自己的专业特长的,在特定的领域中成为专家型的人才,而不是“十个指头一样齐”,每一处都知道,却处处不精通。

2、发展性层次的建设的需求:充分体现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能力。

科研院所现在招生计划取得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重点院校,这些学生的专业水平普遍都比较好,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也很好,但是参与科研项目有限,经验不足,动手能力比较差,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也有一定的欠缺,这些弱点都需要在随后的实际科研实践中得到弥补。

研究所专业课设置上很多地方都有交叉,比如说电子科学与技术,对电路原理,控制工程等基础课程的要求很高,知识点也需要覆盖很全面,但是很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背后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涉及到计算机运用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则比较欠缺。有的学生很擅长逻辑分析,但是科研工作更强调实验的分析和处置能力。根据专业的特殊性和整合能力,我们认为应该在基础方案上添加个性化的是设计方案,比如有些学科,既要强调深厚的物理学的背景与功底,又要加强系统仿真的学习,同时也要强调融入一定的研发能力。在传统的学习方案上,加强个性化的定制方案,以期待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基础。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充分获得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建立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是复合性的,既可以进行进攻性的开发,也可以进行防守型的基础科研工作,学生能够在二者之间自如的转化角色,所以具备很强的理论和实战的能力,后期的发展潜力巨大。

3、创新性层次建设的需求:让学生能够做最好的研发人员。

在上述阶段中,学生还处于知识储备和实验室操作的阶段。有的学生只能从事重复性的运算,解决了很多计算问题,实现了很多新的算法,但是都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了调整,没有达到新的全面的创新能力,也没有能够形成新的专利产品。

研究所科研活动中,十分强调的就是学生的研发能力。学生在进入培训计划的时候,导师和管理人员应该根据他们自身的学习潜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进行重新评估,同时,还会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对他们的潜在的心理特质进行挖掘和整个,帮助他们很好的发挥科研的潜能,做出新的科研成果。

在创新性层次的培养计划上,需要强调团队作战的能力,一方面训练学生在小团体中的合作能力,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彼此之间的互动能力。在这样的培养层面上,学生既能够充分的体现思维的发展能力,又能够很好地彼此交流,充分接受同伴的智慧,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很好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的技术,体现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二、效果分析

结论:

1、根据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三级培养方案在各个方面上都优于单一培养方案;

2、三级培养方案依旧存在一定的欠缺,在学科的针对性和创新能力的体现上,还是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继续推进和发展。

三、讨论和建议

1、现有的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体系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新的方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上述不足;

2、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在上述方案中没有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进行单独的切割,所以缺少培养层次上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半导体物理学》 刘恩科、朱秉升等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