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17 10:52: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劳动教育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劳动教育意义

篇1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作为人类生存于世界的一种活动,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劳动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

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实践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孩子高出20%左右。从小培养劳动习惯,有利于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2.家庭劳动教育能够培养身心两健的人

家庭劳动教育是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身体健康成长,医学科学的研究证明,劳动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孩子的左右脑发育,对智力发展十分有益。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完成,劳动既可锻炼儿童身体,也可以锻炼儿童头脑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养成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培养儿童手脑双全、自立、立人的教育思想,培养“康健的体力,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团体自治的精神”。

3.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

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是一切有成就者必备的意志品质,这样的意志品质只有经过长期劳动磨练才能获得。一般来说,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体验成功的过程,它有助于历炼意志品质。孩子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次困难和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炼,每一次磨练都会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做家务劳动中孩子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不断积累,就会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

4.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种态度,是道德评价最基本的价值尺度,人的社会化不仅要求人们学会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务劳动能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精神上的愉悦,学会关心他人,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孩子从小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就能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二、学习经验,走出误区

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另据报载,美国和加拿大有17个城市每年举办“铁孩子运动会”参赛者是7至14岁的少儿,比赛内容是连续进行长距离游泳、骑车、越野和长跑。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父母带着孩子前往报名参赛,角逐“铁孩子”的桂冠。无独有偶,日本中学普遍设有一门锻炼课程,即在严冬组织学生身着短裤进行户外长跑,旨地培养孩子钢铁般的意志。

这些生活富裕的国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开眼界。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孩子未免被娇宠得过了头。然而,眼下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过于娇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劳,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这实在怨不得他人,从72分钟比12分钟的数字里,就不难得出,责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该是父母警醒的时候了,做父母的应充分认识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素质,从小就应给其创造磨炼的机会。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不是个简单的习惯问题,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大问题。一代青年如果不爱劳动,将后患无穷。古代巴比伦的消亡,与其民族好吃懒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说说重要,做做次要,过后全忘掉。

三、对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

劳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使他们在家庭劳动的潜移默化中增长才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现状,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更新家长观念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施教者,开展劳动教育关键是家长要走出认识上的识区,树立家教新理念。家长对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三怕”的思想误区:一怕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二怕孩子不会做家务,反倒添乱;三怕孩子吃苦受累。解决家长认识上的误区,首先要打破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观,不要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唯一的标准。其次要树立以孩子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观,重视家庭劳动教育,把孩子培养成有知识,有道德,有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第三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劳动教育,从小培养孩予独立的生活能力。

2.放手让孩子做事,从小培养劳动行为习惯

为孩子创设劳动实践机会与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从小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劳动的意义,在艰苦的劳动中磨炼意志品质和吃苦精神,将使他们终身受用。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与活动能力,放手让孩子做事,为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一是从娃娃抓起,进行劳动启蒙教育。父母应有意识地让三四岁的幼儿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从小树立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如,父母做家务时,可以让孩子拿块抹布擦擦桌椅或倒垃圾等。二是孩子稍长大点后,要进行自我服务的劳动教育,树立“自己的事自己来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劳动观念。克服依赖父母的惰性,让他们学会自我料理生活,洗自己的手帕、袜子、衣服等,学会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三是通过劳动进行家庭责任教育。要让孩子经常帮父母打扫环境卫生,收拾屋子、清洗厕所,为家人做饭做菜,利用寒暑假外出打工,磨炼吃苦精神,学会社会生存技能,通过家务劳动让孩子懂得为父母分担家务是一种责任。

篇2

爱游戏是幼儿年龄特征的心理体现。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说过“: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鱼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副越,自然日帐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3]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不过,游戏也是随孩子的成长而发展变化的。初期的婴儿只会玩,而进入婴儿后期游戏出现;到幼儿初期,其角色游戏的产生因素出现,其后幼儿的游戏便以角色游戏为主了。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想象扮演成人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活动。通过角色游戏,幼儿可以满足自己与成人共同生活的意愿,同时,这种游戏还用特殊的形式再现了成人的相互关系和劳动。所以,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劳动往往成为游戏的主题。有这样一则观察记录:2岁的伊里娜看到成人怎样在锅里煮粥,就拿一个糖瓷杯子放在椅子上,并且在空杯子里用茶勺搅动,更准确点说,是用勺子敲杯底,把勺子抬起又放下。然后用勺子敲杯子边,就象成人为抖下勺子上的粥粒所做的那样。[4]

伊里娜究竟是在干什么?在煮粥!你如果否定她在煮粥,她会满不高兴。事实上,幼儿尤其是早期幼儿大多是通过游戏来劳动的。年幼儿童从小就爱劳动。这与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关。在早期幼儿的心中,家中的行为都是劳动(事实上家长也都是这样对孩子说的,如“妈妈要去干活,你一个人呆在这儿别哭”等)。因为早期幼儿已经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他们不仅看到一个新奇的东西要弄清究竟,而且对大人的行为感到稀奇,如爸爸妈妈忙乎一阵,就捧来热腾腾的饭菜,孩子是多么想亲自试一试啊。孩子对这些劳动充满了期望,因而就私下劳动一番———当然是游戏的形式。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行为能力的逐步提高,孩子进入社会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扮演成人角色的游戏也逐渐增多。有这样一则观察记录:孩子玩娃娃家游戏时,自己当“妈妈”,让玩具大熊猫给自己当儿子,还给它起个名字叫“”。他一会儿给“”喂饭,让它看电视,哄“”睡觉,一会儿又说它“病了”,给它“打针”“、吃药”,还把它拥在自己脸前反复亲吻,亲昵地对它说着什么。当我们走近时,这个“妈妈”就把食指放在嘴上“嘘———”“:我的孩子要睡觉了,请小声点,不要吵醒他。”显然,孩子在过“成人瘾”,它是由孩子的意识发展而产生的。幼儿到了3岁左右,随着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行为能力的逐步增强,脱离了襁褓,会用自己的腿走路了,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了,孩子渐渐觉得自己长大了,进入社会的欲望与日俱增。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便千方百计过一些“成人瘾”,如在游戏中当一回“爸爸”“、妈妈”,或做一次“医生”“、孙悟空”等。

当然,游戏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早期幼儿对劳动的模拟,还只是一种假想。他们不能模拟真实的劳动内容,而是劳动的外表动作。如孩子学着大人喂宝宝,他不知道喂孩子的真实意义。对一个布娃娃,他只给“她”吃一口,接着就把“她”躺倒睡觉,说“她”吃好了,甚至还用手拍拍“她”的胸口。孩子的这种“劳动”,实际上只是成人动作的一种模仿。在孩子看来,在完成了成人某一劳动的有关动作以后,劳动就算完成了,如哄娃娃睡觉,在经过一阵“躺倒”“、盖被”、“拍胸”之后,孩子马上又把“她”抱起来,因为该“起床”了。可见,早期幼儿只会演示性地摆弄物体,至于内容他们是毫不在乎的。有人举了这样一个例子:2岁的佳佳正在“认真”地看画儿书,大人问她“:佳佳,你在干什么?”佳佳“严肃”地说“:我在看书。”事实上孩子只是在模仿看书,因为画儿书是倒着的,但孩子看得很高兴,说书中的大灰狼正在“咴咴”地叫呢。幼儿模仿成人的劳动动作与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也有关系,早期幼儿懂得的社会知识极其有限。他们对世界的兴趣,本身就是由表面现象的刺激引起的。例如,他们看到驾驶员坐在驾驶室,手握方向盘,汽车就跑起来,觉得新奇,因而用板凳当作汽车,自己往前一坐就开车。至于为什么驾驶员坐到驾驶室汽车会跑,怎样才能好开车,他是不管的。加之,早期幼儿还处于直觉思维、动作思维阶段,形象思维初步发展,抽象思维还很朦胧,所以孩子的劳动只能靠一些表面的动作模仿来进行。不过,尽管幼儿的劳动只是一种动作的模仿,但它为我们从小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奠定了基础。

当然,在劳动游戏中,幼儿的角色扮演是不稳定的,这集中表现在幼儿扮演的角色类型上。在实际的角色扮演中,幼儿可能一会儿要当“爸爸”,一会儿又要当“老爷爷”,角色替换、转换较为频繁。因为幼儿的心理和行为主要受情绪支配,他们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极其微弱,同时由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一旦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人的提示或自己内心的一时联想、幻想、感情冲动等,随即就会转换成另一种角色。同时,幼儿扮演的角色具有浑沌性。简单地说,他们所扮演的成人是“像也不像”。所谓“像”,就是幼儿已经能较为熟练地“表演”成人的一般动作,但由于心理、能力及技巧等方面的差异,知识、经验等方面的缺陷,孩子的模仿和扮演都具有表面性、简单性和幼稚性,缺乏对扮演角色的理解,所以这种扮演只是一种模糊的扮演。

二、劳动游戏对幼儿成长的价值

席勒说过“: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游戏“不只是孩子的本性,它更是人的一种本性,是可以从人性的高度上来加以把握的。”[1]孩子对社会的学习正是从这种劳动性的游戏开始的,幼儿劳动游戏有利于加速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促进幼儿良好人格的发展。

(一)劳动游戏为促进幼儿心智、个性及品质发展创造条件。“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5]劳动游戏可以训练孩子的动手、动脑。从动手来说,有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研究指出,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也有人说“:手是脑的老师。”一个人不能单纯依靠读书来发展智力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实验证明,人的手和脑的联系非常密切,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从事一些精细、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有人估计人的双手能做出几十亿种动作,这些动作都是和思维活动联系着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导到手。手的动作越复杂,对发展人们的思维越能起到积极作用。游戏中的动手训练使大脑得到锻炼,智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从动脑来说,有利于孩子思维品质和个性品质的提高,或者说,让幼儿多一些劳动游戏,有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比如说,在劳动角色游戏中,既有角色假想(以人代人),像孩子扮演妈妈、老师、司机、经理等生活中熟悉的人物就是。也有的是对游戏材料的假想(以物代物)。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常常以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如用棍子代表匙子,用纸条当“面条”,用小积塑片当“饭”,用冰棒棍当“筷子”等。还有的是对游戏情景的假想(情景转换)。这种假想常常通过一个或几个动作和想象,将游戏情景进行浓缩或转换,例如玩娃娃家“,妈妈”一摸“孩子”额头“:呀!小孩发烧了,送医院吧。”抱着“孩子”在院子里走一圈回来,就说打针了,孩子病好了。孩子的上述假想伴随着孩子的创造,这对培养孩子创造型人格大有好处。

(二)劳动游戏可以为孩子劳动精神的养成奠定基础。孩子通过游戏可以再现成人的劳动行为,所以早期幼儿的游戏大多是“社会性活动”的模拟,是孩子对劳动的一种投入。马克思说“: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即勤劳(industrie),是从自己本身异化出去的活动。”[6]所以孩子劳动游戏,实际上也是孩子劳动的开始。而这种“劳动”拓展开去,就会发展成一种劳动精神。幼儿在劳动游戏活动中,不仅能够依照大人的行为去进行现实的模仿,而且能够主动地用某些角色规则、规范去约束自己的行动。例如,孩子在扮演“爸爸”或“妈妈”时,知道关心、爱护“孩子”,自己爱吃的饼干也要先喂一喂布娃娃。在扮演医生的时候,会知道医生的职能———替病人看病,所以在游戏中常将胶布贴在被损害的玩具上。这说明幼儿的游戏已经进入了“社会化”阶段,他们已经能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社会角色行为规则,来进行一些较为“标准”的游戏活动。由此可见,幼儿的劳动游戏既是孩子社会化程度的一种显示,也是孩子加速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幼儿的角色假扮也给家长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教育线索,这就是巧妙地利用幼儿的劳动游戏去引导孩子,促进孩子的社会化。

(三)劳动游戏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游戏是虚构与真实的一种巧妙构架。“儿童自由参加游戏以及娱乐、休闲、艺术等活动的过程,不仅是儿童文化的表达和自主的创造,并借此而成为人类整体文化中的有机组成,而且还是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未来象征意义的组成。”[2]由于儿童游戏具有自由性,他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嵌入游戏之中而“超越了日常经验的束缚,甚至有意颠倒了日常经验”。[1]席勒把这种基于想象的游戏称为“审美的游戏”,并进一步指出“:等到想象力使用一种自由形式的时候,物质性的游戏就最终飞跃到审美游戏了”,因为“它使想象力的任意活动服从于它的永恒不变的一体化,把它的自主性加进可变的事物之中,把它的无限性加进感性事物之中”,[7]从而使孩子得到一种自由的美的享受。总之,孩子的劳动游戏对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幼儿的劳动游戏,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三、利用劳动游戏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

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也有个教育时机问题。孩子进行劳动游戏活动时,就是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好时期,如果我们掌握了幼儿的劳动游戏特点,巧妙地把孩子的劳动游戏与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来说,要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给孩子更多认识劳动者的机会。幼儿的劳动游戏多与其社会环境和生活经验有关。生活领域越大,生活经验越丰富,劳动游戏的水平就越高,所以要开阔孩子的视野,尽量增加孩子接触社会特别是接触劳动者的机会。比如一个纺织工人到家来作客,家长可以向孩子介绍叔叔或阿姨的工作,并让孩子知道自己身上漂亮的衣服就是叔叔、阿姨们辛勤劳动的结果;家里来了种田的客人,就要让孩子知道大米的来源,这样可以启发孩子认识一般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对劳动者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多让孩子接触普通劳动者,有时间还可让孩子去参观工人叔叔、农民伯伯的劳动情景,让孩子熟悉一些生产劳动过程,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更好认识劳动的意义,也有利于孩子更好地从事劳动游戏活动。

第二,搞好劳动游戏与实际劳动的结合。例如,要孩子扫地,就可以让孩子以游戏形式出现。有个老师设计了《捕鱼》游戏,让几个幼儿各拿一把扫帚,横着排成一行,一齐向前扫,嘴里还不断地念着:不让一条小鱼(纸屑、脏物)漏网。在家里,家长也可设计这样的游戏,如让孩子《赶鬼子》,把“鬼子”赶到一处,送到垃圾堆。这样孩子既能体验到游戏的快乐,也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逐渐对劳动就会产生兴趣。当然,这需要成人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劳动机会,把孩子能做的家务事分出些让孩子去做,如帮助父母洗手帕、袜子、毛巾、扫地和买些小商品等。

篇3

一、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的形式

劳动实践活动是使学生的想发现、研究、探索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和释放的学习形式,是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身兴趣、选择和研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劳作活动。过去的劳动活动只是要求教师课上和同学们合作完成一些科技制作,或者讲授一些科技方面的知识,教师还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围着教师转。现在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转变指导思路和指导方法,由过去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活动中体现学生较强的自主性,教师还要独立完成教学,为劳动实践活动做好知识的储备。它包括的知识内容非常广泛,有信息技术也有各种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与学生充分协作,提前感知预设活动中的突发事项,真正体现师生间的平等。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成为劳动活动的主体,教师指导学生把在课堂上学的理论有机的结合劳动实践活动上。通过劳作活动,学生亲历了查阅文献,上网查询和实地调查,以及数据整理和统计等工作,培养了学生开展科学小研究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体验和感受理论指导劳动实践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必须注重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

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的目标是重过程、重质量、重体验的过程。是让学生将理论通过劳动实践、劳动体验得到升华,促使学生在今后的理论学习中能整理收获,形成多种多样的劳动成果如:会写劳动计划报告、能参加表演、欣赏艺术作品等,还能进行评价、交流、研讨、辩论。在劳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协作、理解、奉献、分享,学会客观分析正确思考。让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活动能真正给学生创造环境和条件让主体学生体会到理论和劳动实践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必要性。认识到知识理论和劳动实践还存在各自的独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劳动实践了没有,经历了劳动过程没有;学生在劳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没有,他们又是怎样千方百计地排除困难的;广大的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了什么样体验;广大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怎样与他人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中的劳动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劳动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劳动实践教育。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上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要关注。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的结果,我们要把学生最后“作品”、“成果”、“汇报内容”质量差异作为重点,还要把广大学生的自身劳动感受作为目标。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提高劳动技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将学生的劳动兴趣研究引向内心深处,提高到劳动光荣思想境界。在现实中有的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要求和客观经验,转嫁给学生,这是我们在劳动活动过程中要避开的形式。

劳动实践教育活动是一项内容广泛。衔接严密的活动。劳动实践教育的过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必经过程。更是培养广大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总体讲劳动实践教育是任重道远的教育活动,他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协作的结果。

参考文献:

篇4

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许多名人大家也都把劳动教育放在了比较高的位置上。高尔基曾说过: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曾说过: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更是把“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说得精确至极。可见,劳动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一、劳动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名言,诸如:麦子、玉米等,学生往往只知其名,不闻其实。而这些恰恰是劳动教育的缺失,重新认识劳动教育,很有必要。

1.劳动教育是矫正和补偿聋童身心缺陷的需要。

聋童的缺陷补偿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替代、改善或恢复受损伤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在劳动中各种感觉器官受到锻炼,其功能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彼此之间经常要协作配合,促进“以目代耳”的代偿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聋童认识活动和智能的发展。在劳动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知识、技能、表象和概念,为聋童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营养。

2.劳动教育是有效发展聋童生活适应能力的需要。

由于聋童未入校前,在家大多数比较娇生惯养,没有劳动习惯,缺乏自理、自主、自治的能力,着眼于他们的未来,为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主人翁的思想,让聋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并通过劳动的教育,可以使聋童在心理上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可以充分地调动他们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聋童自立自强,长大后就能适应社会劳动和家庭生活的需要,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二、多角度全方位加强聋童的劳动教育

1.立足“自我服务”,延伸劳动意识

诸多聋童因为在家中任何事都被父母包办代替,即使这些残疾孩子主动要求做点什么事情,家长也是不敢放手,处处不放心。这种包办代替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思想,没有自发地形成劳动观念,更无劳动习惯可言,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怕脏、怕苦、厌恶劳动的思想。所以,必须先培养聋童热爱劳动的意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才能是劳动成为强有力的教育手段,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如: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在《洗手帕》一课中,可以设计出“洗手帕比赛”,“穿一件自己洗的衣服”,“做一件让妈妈高兴的事”等,活动评比的原则是聋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多鼓励,少指责。这样一来,既进行了劳动知识的教学,又提出了劳动的要求,还能培养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从而达到自我服务的意识。

2.立足自主自自制,掌握劳动技能

聋童从小参加劳动,是为了使聋童掌握日常生活所需的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可以使聋童初步熟悉各种简单的劳动工具,获得初步的生产知识和技能,为将来从事复杂的生产劳动做好准备。

班级劳动是训练聋童一定劳动技能的途径之一。每周一学生返校后和周五离校前,组织学生进行班级大扫除。擦玻璃窗是大扫除的重要环节,学生开始不知用什么工具来擦,觉得湿抹布擦玻璃窗当时显得很干净,他们不知道等水干后玻璃窗就成了“大花脸”。针对这种情况,我不仅教给他们用废报纸擦玻璃窗的方法,而且向他们解释为什么不能用湿抹布擦玻璃窗的原因,并且进一步告诉他们湿抹布不能擦电器,容易触电等生活常识。同时我注意在劳动教育聋童开动脑筋想办法,怎样把事情干得更好更巧妙,更节约时间。没想到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欣喜地告诉我,她的孩子在家看见她用湿抹布擦正在使用的电视机时连忙上前阻止,还告诉她这样会被电死的,家长明显感到孩子未入学前连扫帚都不知怎么用,入学后学会了不少劳动的知识,实际动手能力也增强了。

3.立足校本实际,培养劳动习惯

让聋童参加劳动最重要的是养成劳动习惯,劳动习惯主要是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和形成的,小学年龄段是形成聋童良好劳动习惯的关键时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