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0-17 10:52: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

篇1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08-01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书、微信等的普及,让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这使得传统的信息传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报纸业更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传统报业转到数字报业是报纸行业在未来发展行之有效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南方都市报》为例,它的成功转型,让报纸行业窥探到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它的成功也影响着整个中国报业,成为中国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头军。

一、《南方都市报》的数字化发展概述

作为国内首家成功数字化转型的传统报纸,《南方都市报》已经成功推出了三种不同的网络精品阅读模式,分别为南都完整版、南都精华版以及南都播报。南都的这种网络阅读模式充分满足了受众个体化、差异化的阅读需求,不论是盈利模式,还是报纸运作特点上都凸显出了鲜明的数字化特征。

报纸与网络相互结合是报纸行业的发展新模式。早在06年元旦,《南方都市报》就已经上线了他们的电子版本报纸。而后,《南方都市报》不断改革、探索发展路径,比如,推出他们的精华版和南都播报等等,07年中旬,《南方都市报》官方网站正式运营,形成了网报互动的新模式。《南方都市报》网站的成功运营开创了报业在信息时代的新模式。

而如今,《南方都市报》已经看准手机端的市场,推出了pad版本、安卓手机版本、苹果手机版本等等,这样,用户在进行新闻浏览时,就不用再下载客户端,直接在手机浏览器中就可以浏览了。而《南方都市报》在这之前在珠三角地区进行了较深层次的调研,他们首先在珠三角地区试水,结果大受好评,由此面向全国进行推广。随着人们对手机越来越依赖,手机新闻市场的扩大是必然的。

二、《南方都市报》的数字化转型对我国传统报业的启示

1.整合网络平台,突破区域限制

起初,报纸行业对于网络的探索仅仅只是将自己的东西搬到网络上面去,并没有对网络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但是,经过几年网络报业的发展,报纸行业不仅仅只是一味的在网上公布信息,更多的是,对网络新媒体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不再把自己的门户网站的建立作为主要目标,现在人们把网站当做一个平台,进行新闻媒体的资源整合,进行优化尝试。

对于珠三角地区的人们来说,奥一网也许比较熟悉,这是05年集团委托南都创办的综合性珠三角地区门户网站,是此网站的网址,作为一个门户网站,其功能自然不能停留在新闻,它是社区互动平台是交友平台等等,奥一网依靠南都强大的新闻资源,在中国推出了网报一体的概念,并且付诸行动,而在这之后两年,南都新开了数字媒体部门,这样就意味着南都官网―――南都网() 正式上线。

在网报一体的概念提出后,新闻已经不再同于以前的新闻概念,它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而新闻的生产也就不同于以往,互动平台的很多信息,都是新闻的来源,这种采编方式也就成为了南都立于成功地位的基础,而在社区讨论中,言论渠道的进一步拓宽是南都所要做的。通过这种社区互动的方式获取新闻咨询更是新闻生产方式的改革,造就了新闻生产的多样模式,而新闻在人们的讨论中互动中持续升温,进而扩大影响力,有利于自身建设。南都报对网络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引发民众讨论,加强舆论监督,更有利于加强自身的影响力,扩大综合实力。

2.“内容+ 渠道”下的理念更新

内容首位,渠道优先。不论时代怎么变革,报业传递给民众的信息内容是媒体行业所最需要注重的,只有有好的内容的支撑,才可以使得报纸的得以生存。而转观09年金融危机,在新媒体的盛行中,很大一部分报社进军全媒体,以内容为首位,加强各种媒介形态的融合。但是从目前看来,如果仅仅只是要依靠内容去打拼是完全不够的,更要拓宽渠道。就像人大博导喻国明(2015)说的:“报纸行业现在就像修路,而新媒体就是这条路,只有把最后的都修成功了,这才可以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南方都市报》从06年的上线电子版本到现在的成功,它在报纸行业的数字化探索过程中以内容和渠道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新闻体系,这也是很多的网络所不具备的长处。所以,在报纸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应该要与网络新媒体携手共创。同时,也要加强对受众的影响力,与广大受众积极互动。

3.探索全媒体路径,促进媒介融合

南都于09年新成立全媒体运营委员会,为了给传统媒体《南方都市报》增加发行量,增强影响力,也为了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南都还与电视台、广播进行合作,实现新闻资源的广泛传播,搭建起全方位的全媒体平台。

全媒体与网络媒体不同,它依靠的是各种形式的媒体,就算全媒体有了很好的发展,但还是不能忽略纸质版,要不断扩大影响力,以内容为王,提高竞争力。南都于09年中旬,每星期都会推出《深度周刊》,深度剖析新闻事件,给人们树立良好的新闻形象,也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尽到了一个媒体的责任。

将来的报纸行业,数字化是必然的,要加强网络与传统媒体的深入融合,以内容为首,全方位的提高影响力,搭建和谐的网报体系,整合资源,进行优质资源共享,加强报纸信息到网上信息的渠道拓宽,使得数字报业走得更远更好。

三、结束语

通过分析《南方都市报》从传统报业到数字网报的转型,给之后中国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为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南都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生产力等都给中国传统报业起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南都的数字化探索和南都的成功也给我国报业报网互动模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颖.全媒体环境下传统报业转型途径探究[J].科技传播,2014(04):79-81.

[2]张英军,贾岳.发挥共震效应打造自身特色――报业新媒体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报业,2014(03):56-58.

篇2

数字化转型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改造过程。在生产、管理、运营、营销方面上应用数字化,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尽快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然而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在给国有企业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国有企业经济也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因此,国企管理者需要积极地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变化,提升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1.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1.1数字化转型给国有经济带来的机遇

激发国有经济增长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消费的效率和形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字化转型从多方面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拉动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拥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很多国家都将数字经济提高到了较高的战略地位,政府部门也相继制定了相关数字化转型的激励政策,能够为国有企业开拓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大的拉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投资的活跃度,在建设数字经济的过程中,在研发前沿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于需要投入较大量的资金,数字经济的预期收益会增加投资的数额,提高资本的流通速度。为国企经济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数字化转型能够突破时空上的限制,使得国际经济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加快了经贸往来交易的速度,能有为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能够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效能:企业在保持持续的规划、运转和调整中实现既定的目标,获得收益和成长。数字经济的出现,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通过现代技术的革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

1.2数字化转型给国有企业经济带来的挑战

跨行业、跨区域的发展:在数字化转型经济背景下,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化转型可以说是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传统国有企业会面临被替代、被淘汰的经营风险,由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比传统国有企业更优的服务和商品,因此对于传统国有企业经济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例如现代市场经济中能够提供甚至优于传统经济中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给传统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挑战。从现阶段市场经济形式来看,传统实体经济的消费额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信息服务业、咨询行业也处在被替代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中经济融合、跨界业也加快了竞争格局的变化,在传统经济市场背景下企业探索的相关领域也不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较大的发展机遇。例如谷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在无人驾驶、导航、地图开发等领域的研发,也提高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国有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信息传统的安全性和及时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国有企业只有通过准确的信息来对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对机遇和风险进行合理的把控。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也对国企辨别。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关国企的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会变快,因此国有企业就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护自身企业的形象。与传统渠道传递信息一点对多点的模式相比,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播信息具备多维度、多点的特征,因此传播负面信息的速度也较快,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有较大的应对能力。同时,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失真、虚假的信息,对判断和分析经济环境的能力起到了负面性的影响,开发互联网环境中涉及到大量复杂的信息,也存在着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信息失真、扭曲严重影响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正确性分析,会导致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发生偏差。延缓了获取信息的及时性,不能紧紧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

2.数字化转型下国有企业经营的难题

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认识:数字化转型既是对技术进行的更新,也是全方位对经营理念、战略、组织和营运进行的变革,主要是从全局的方面来谋划。现阶段很多国有企业有着比较强烈的数字化转型意愿,但是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和战略目标并不是很清晰,主要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在生产端引入相关信息系统,并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来进行综合性的谋划,高层管理者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没能达成共识。同时,数字化转型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任务,对国有企业提出了人才培养、业务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新的要求,一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重塑组织和完善相关制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没有明确部门之间的权利和职责,激励奖罚制度和考核制度也不够完善。数据资产应用范围不广泛:数字化转型从实际上来看是国有企业对数据资产不断积累、应用的过程,在数字化转型的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如何对数据价值的合理利用、加工。现阶段对数据应用方面,很多一部分国有企业还处在感知阶段,并没有进入到行动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流程的工业数据链;在内部各个业务系统中散落着分布不同数据资源,在过程控制层和底层设备层之间不能进行及时的沟通,引发了“数据孤岛”的问题出现;融合外部数据的能力不高,不能对数据的更新与分布进行全面、及时地感知。目前由于受到数据的质量、规模、种类方面的限制,一部分国有企业应用数据还处在起步阶段,在风险控制、精准营销方面还缺乏广泛的应用,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缺乏从决策性和预测性的分析,不能都会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进行合理的挖掘。缺乏数字核心技术和第三方服务:传统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也会面临供给数字核心技术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战略架构设计、咨询和数据运营等任务方面缺乏应该有的承担能力。同时由于市场上的大数据、软件和云计算服务商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也就加大了国有企业选择的难度。明显的数字鸿沟:传统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存在比较突出的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很多国有企业并不具备较高的数字化水平,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对数字化转型有着比较强烈的意愿,但是有时会受到资金、人力方面的限制,这就会严重影响数字化转型的进度。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互联网的建设在功能完整性、行业覆盖面、模型组建系统性等方面还不够先进,在行业内还存在着较大的数字鸿沟。

3.国有企业应对数字化转型的对策

转变生产经营管理思维: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要提高员工对数字化的认识,现阶段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认为通过数字技术就能够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认识,因此就需要对数字化转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下,技术与人才的合理搭配是比较重要的,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并不能盲目地追求先进技术,不能简单地认为数字转型就是机器代替人工,而是要综合考虑到人工和机器相互配合,调动起员工在更新产品、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国企管理者也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服务,重视消费者体验,培养国企员工社会责任意识,在消费者中树立良好的国企社会形象,带动消费者消费。鼓励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提出大胆创新的改革理念,并积极吸取员工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在数字化转型中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提高国企的生产经营能力:一方面对风险和创新进行正确的衡量。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的交易结构、运作结构和成本结构带来的较大的创新和改变,使得传统国有企业从原来以服务和生产为核心体系向数据和信息为核心体系转变,因此,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风险,国有企业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正确的衡量。另一方面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国有企业决策者应该具备较强应用数字思维的能力,创新性数字化思维可以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积极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建设高效的数字技术供给体系:国有企业在数值化转型的经济背景下,需要建设一个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提升自身技术创新水平,特别是提高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水平和原创创新技术水平,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研究力度。对全球平台和人才资源进行整合,加大与全球科研机构进行紧密合作,推进融合性创新和数字技术原创性研发。制定任务明确、目标清晰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国有企业设定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不能采用传统的方法,要组织企业员工、管理层和董事会召开座谈会,聘请新兴数字技术能力较强的人参与数字技术的研究工作。在选择数字转型路径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要选择自上而下的局部尝试和顶层规划并行的方法,在发生局部突出的时候,要坚持“客户优先”的基本原则,积极采纳客户提供的合理解决方案。国有企业可以应用联合项目组的方法,来制定出一个统一高效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机制。强化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方面的支持:对政府服务进行优化,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对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进行统筹研究,对土地、人才、金融和财税方面的政策力量进行整合,全面推动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在取得财税支持上,需要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统筹,加大对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力度,这样可以为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国有企业需要探索成立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基金,推动各级政府产业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投资子基金;积极落实数字经济领域的相关惠企政策,确保落地见效。

篇3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但从硬件和技术上推动了出版业的前进,也成为了出版方式革新的催化剂。出版工序的整合和经管,从组稿到发行整个流程的数字化操作到出版物光盘化的发售、在许多西方国家的主要出版机构都得以实现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威立出版集团为例,约有70%的期刊收入来自于在线期刊;从出版领域来看,STM(科技与医学)和学术部分50%收入来自在线。以至于业内许多专家学者将数字化出版视作出版业的必由之路和发展趋势。相比之下,我国近年内出版的数字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发展(以2008年的读者数为例,当年我国电子图书读者总数为7900万人,同比增长34%),但比起出版业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尤其考虑到国内的巨大受众市场,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就更显得迫在眉睫。

一、数字化出版概述

数字化出版被认为是继活字印刷术、机械印刷和照相胶印技术之后的出版业的第四次革命。由于信息技术在出版活动中的应用呈现跳跃式的发展,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数字化出版尚无统一的认识。如果把数字技术作为数字化出版的技术基础,对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改造作为数字化出版工作的核心,我们可以把数字化出版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对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实现出版业务的整合,充分利用网络及传统发行渠道,能够以多种媒介形式提供给读者可以自主选择的出版物。

数字化出版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成本的低廉化。一方面无论利用网络获取数字出版物还是购买光盘都可以极大地减少读者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以光盘为例,一张650M的光盘可存储约680本50万字的书;另一方面,这使得传统出版中的原材料(纸张,油墨等)、中间环节(包括物流和仓储)、人力成本都得到极大的缩减甚至避免。第二,流程的简约化。数字化出版字简化出版流程(作者>出版社>审稿人>反馈,从作者给出版社发稿到审稿人反馈意见,整个信息传播过程甚至可以在一天内完成)的同时也最大程度降低了稿件在传统邮寄过程中的遗失可能;第三,流通及交易的多渠道化。数字化出版物可以通过光盘封装出售,也可以通过网络直销的方式到达读者手中;反过来读者既可以采取传统付费方式,也可以在网上银行完成交易;第四,反馈的便捷化和及时性。读者对出版物的反馈可以在“弹指一挥间”完成,这对于面向无数小众的专业出版尤为重要:在完成盈利的同时可以便捷及时跟进,了解读者信息和反馈意见。

综合数字化出版的定义和特征,我们可以界定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即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传统出版所实行的产业升级和业务再造,以实现传统出版产品形态向数字出版产品形态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除传统出版业的实体产品形态将变为数字产品形态外,出版业的业务流程、产业链、价值链、企业组织架构以及行政管理等都将发生深刻变革。

二、专业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困境分析

鉴于数字技术发展的迅猛势头,对传统出版行业的冲击以及数字化出版的大势所趋,无论是主动迎敌还是被动防御,我国专业出版都迫切需要数字化转型。而目前这方面却发展缓慢甚至步履维艰,这其中有技术层面的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人的主观原因:盈利模式模糊、创新意识迟缓、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等诸多原因导致传统专业出版单位面临在转型时都知道数字出版是发展方向,但又无从下手的局面。总体上来说,我国专业出版数字化转型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意识层面:一方面是国内的专业出版单位缺少危机意识。2000年之前国内的图书市场属于卖方市场,尤其是专业出版领域。因图书的品种少,竞争度低,同时作者编著水平较高,图书质量好,这个阶段的专业类书籍受专业读者的关注度高,销量平稳,在掌握优势资源下,出版社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利润率,可谓“酒好不怕巷子深”;尽管2004年后专业社的利润率提高缓慢,甚至下滑,但依然能够保持较为丰厚的收益,所以一般出版企业仍乐得抱着自家一亩三分田过活。另一方面是读者的阅读习惯:纸张的问世已近两千年,而计算机和网络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普及,要改变多数人若干年来的传统阅读习惯和方式,任重道远。

(二)经管层面:专业出版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惯性”无形中也成为了数字化转型的掣肘。

(三)政策层面:管理体制方面的缺陷是制约我国专业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外部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出版的管理和组织还不完善健全。在传统的出版方式中,出版管理部门通过审批刊(书)号掌握着出版物的数量及各出版物的宗旨等。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带来的进入门槛消失问题使得人人都有可能进行出版活动,与传统出版业相比,这种出版活动不必经过排版、印刷、发行等环节,对出版物的内容质量监控和管理相当困难:出版物的内容是什么,是否符合出版法规,质量水平是否达到一定标准,粗制滥造能否加以惩处等,这些问题还没有准确的答案。网络出版在未来能否顺利发展取决于网络出版的管理和组织能否有效进行。二是版权保护不力。版权一直都是困扰出版界的问题,阻碍了出版业的前进和健康发展,尽管出版业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法商贩甘冒风险出版低劣的盗版作品以谋取暴利。不管是图书出版、光盘出版还是网络出版,都深受其害,而网络技术表现出的高速准确完美的复制性能加上网络的开放和交互自由,造成网络出版物更容易被盗版复印,而且由于传播迅速,作者和出版者受到的经济损失也更大。

三、专业出版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析

(一)意识层面:加强数字化转型首先需要思想意识上的变革。在这里既要克服“鸵鸟”心态,不要对数字化来袭视而不见;又要避免走入另一个极端,即将数字化的发展视作洪水猛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数字化是把双刃剑,表面上看对传统出版业构成冲击,但若能调整心态,充分认识到数字出版的趋势和优势,主动适应甚至利用之,则对传统出版业来说无疑如虎添翼。数字出版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信息传播的需要。在国外,一些大传媒出版集团均开始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向数字出版转型。相关企业的财务更显示出数字出版收益在其收益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在国内,一些大的专业出版社也都逐步确立了数字出版机制。比如国内计算机市场的佼佼者清华大学数字出版战略层面的考虑和战略规划的制定。

(二)专业出版机构层面:对出版机构来讲,加强数字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统一完善的信息平台,建立包括出版机构自身资源的数据库,将已有各种形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文件等分类入库,实现分类有序,检索方便的目的;其次按照数字化出版的流程对出版及发行全部流程进行相应整合;在引进复合型人才的同时,对在编人才进行再培训;保持专业社优势,专业出版的受众相对固定和稳定,渠道也相对成熟,可以利用数字出版的零库存特点,按需出版;跨媒介出版,常见的有图书附赠光盘,传统出版物与相应的网络出版物同步推出(或者网络出版适当延迟推出);与技术提供商的合作,以清华大学出版社为例,清华社在去年与方正阿帕比公司围绕其“出版社数字出版系统”技术核心,展开战略合作。该系统有网上书店、图书在线翻阅、数字样书库、数字样书推送、按需印刷预约、文档在线提交以及多媒体电子书及数据库加工制作等多项功能。出版社可以利用统一的平台界面开展各种数字出版业务。此举无疑巩固了清华社在业内的市场优势和领先地位。

(三)外部政策层面:主要是政策的支持和版权的维护。出版的数字化革新和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和政策的支持鼓励。在数字化浪潮面前,从政府到新闻出版部门对这个大趋势应“导”不应“堵”,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积极适应能让自己更快发展,逃避拒绝只能更加落后甚至被淘汰。不过我们很欣慰地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诸多规划中,都把数字出版、数字出版技术和发展新媒体列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内容,这无疑显示出国家发展数字技术的决心。其次是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良好的环境,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提高打击盗版的力度,创造并维护好健康的数字出版维护体系。

作为专业出版转型路上的推进器,让我们对数字出版的前景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孙玲.专业出版社如何作好数字出版的思考 科技与出版,2009(1)

2. 陈敏.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难点解析 出版发行研究,2008(11)

篇4

权威技术带来安全保障,推动产业创新

凭借权威技术,T?V S?D在每次工业革命中都能做出重大贡献,未来也将持续积极推动技术向前发展。作为周年庆典计划的一部分,T?V S?D将着眼于未来对经济及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4个战略主题:可持续发展、消费者保护、城市化及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领域。

T?V S?D管理委员会主席施特克芬教授强调:“德国‘工业4.0’的核心在于用技术将人、互联网和物理世界相连接,并使相互连接的设备能够自发地互相传递信息。通过虚拟与现实的交汇,改变我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我们相信‘数字化转型’将对几乎所有的商业和社会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T?V S?D也将围绕如何帮助企业把握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同时将数字系统安全相关风险降至最低,以帮助企业建立信任,在数字化转型的当下赢得竞争力。”

继T?V S?D在慕尼黑创建数字技术中心之后,2016年3月,新加坡数码服务卓越中心也正式揭牌。这些数字技术中心的建立,持续强化了T?V S?D在功能安全和工业安全网络方面的能力,同时能为客户制定创新解决方案,致力于拓展和服务智能基础设施及“工业4.0”等智能细分市场,为客户提供关于解决安全、功能性、可靠性和互操作性等方面的最新知识及分析(监控及大数据),帮助企业在维持安全性及竞争力的同时,充分实现当今数字化转型的潜能。

立足变革,激发中国企业数字化升级

当前,中国制造业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作为T?V S?D在德国以外最重要的战略市场,除了向中国提供客观、专业和优质的测试与认证服务以外,T?V S?D还将向中国企业介绍蕴藏在德国“工业4.0”背后核心理念的更多细节,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制造业变革的到来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

自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以来,T?V S?D以出色的创新能力,紧跟环保低碳的发展趋势,在国内建立专业的实验室网络,为国内客户提供专业的培训和讲座,与当地公司开展合作,提升质量水平。

“中国的消费互联网‘黄金20年’已经过去,产业互联网‘关键30年’已经到来,未来必将颠覆现有的产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沈斌教授在活动现场分享道,“目前国内企业最大的浪费就是数据,未来企业要转型升级,需要彻底实现数据化。”

T?V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总裁和首席执行官范华德表示:“为了实现数据化,我们必须要使数据交换和学习变得更加安全可靠,需要用相关的标准来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同时要确保利用数据时的安全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需要在此领域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联合行业协会、学术界及企业,共同推动数字化的创新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