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10:52: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文科语文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2导语艺术蕴含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所接受新异事物刺激时,大脑皮层会出现优势兴奋中心,这时大脑会出现紧张而愉快的状态,利用学生的好奇的"奇"引"趣",由"趣"而生"喜欢",这是学习的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导语艺术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形成并保持或发展学生对所讲的内容的兴趣及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力。有关研究表明:一堂45分钟的课,学生的思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10分钟,学生的思维呈逐渐集中状态;从第11分钟至第30分钟学生的思维处于放松沉思状态,也就是我们所知的放松警觉状态,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而在最后15分钟内思维状态呈下降趋势。而我们今天的一堂高中语文课为40分钟,则最后这段放松下降状态时间相对缩短,而前两个阶段应该说是基本不变的。所以,在导课时就要将讲课的内容组织好,一开始就让学生得到包括美的享受在内的心理满足。
2.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化
2.1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学会写作,从中获得知识。
2.2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语文教学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语文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句句紧扣,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盖全。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要求语文教师选字用词要科学无误,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和准确,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或障碍,妨碍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剔除颠三倒四的罗嗦话、无关紧要的两可话、牵强附会的题外话、不着实际的空洞话、不合语法的半截子话。
3.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教师可以把自己定位为课堂的"导演"和"主持人",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而不是过去课堂的"主演",一讲到底。央视《实话实说》崔永元的连珠妙语,《艺术人生》朱军的微笑和真情,都给观众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教师的语言需要具有启发性,富有智慧,最好有点幽默,"一石激起千层浪",像主持人一样,一句话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有一股说的欲望或冲动。作为"主持人",要给学生思考提供条件。教师要为学生"备知识",充分占有资料,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能是孤立静态的知识,新课程标准"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课本中关于《左传》的背景及有关"文学常识"自然要备,但还可以涉及"春秋无义战""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内容,谈写作手法、"皮里春秋"、处事方式、言语技巧等等。教师的丰厚底蕴以及备课深入挖掘,可以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这种辐射式甚至有点漫谈式的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提高语文课的品位,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让学生们在求学的欲望中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去创新、去实践,教师要做好课堂"主持人"。
4.要把基础教学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要想做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工作,就必须要转变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这是高中语文课改的首要内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尽管课堂教学的主体已经从教师转变成为了学生,但是,尽管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旧会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因此,要想做好课堂教学的各项改革工作,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首先,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对于语文教学工作来说,其不仅仅是要培养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更要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道德水平,使学生能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各个阶段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处在“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之下,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要想做好教学改革工作,就必须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树立新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师走出“知识搬运工”的角色,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
2.要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切入点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我们能够更好的克服所面对困难,直至全面掌握知识和能力。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我们必须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在备课阶段,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所要讲授的内容的了解与掌握,并要打开自己的想象力,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问题或者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教学问题或者教学情境时,教师必须要以课本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设置的问题和情境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能够出现过难或过于简单的情况。
3.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1)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而后汇总所有小组的讨论结果并进行点评。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还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要合理的使用自我朗读。通过高质量的朗读,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又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感受字句的美。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可以带领学生诵读全文,使学生对文章形成初步的认知,然后,让学生自我朗读并在文章中标出自己认为最美或最好的语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所悟所感。通过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不但能从朗读中有所感悟又能够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得一定的启发。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当高中生产生知识疑问时而产生的主动学习活动,且这个学习活动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知识疑问,能够有效丰富高中生有意义学习的经验,促使高中生更好地把握学好语文的技巧与规律。对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理的自学指导提升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优化个人学法,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减轻教学负担,明确探究任务,促使高效教学的顺利生成。就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阅读教学中,笔者为学生布置了明确的自主学习任务:调查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的写作背景,了解《红楼梦》这本名著的文学地位与艺术价值;通读《林黛玉进贾府》原文片段,概述《林黛玉进贾府》的主要人物、事件起因、发生过程与结果,概述本文内容;分析小说语言,根据相应的写作手法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描写一个人的行踪、见闻与环境来表现封建社会贵族阶级的等级、礼仪制度与奢侈生活的。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以团体形式引导高中生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基本活动,以学生的自主发现、问题解决为中心。在高效教学理念下,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天性发展,所以利用合作探究来构建高效课堂是十分必要的。另外,通过合作探究,高中生也能够借助集体智慧优化个人学习思维,相互借鉴,扬长避短,从而进一步优化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积极交流的好习惯。就如《蜀道难》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将5个异质学生分成一个小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探究本诗的情感基调、行文线索与诗歌特色。为了提高合作效率,笔者提出了几个阅读问题:文章是从哪几个层面来写“蜀道难”的?本诗开篇所感叹的“蜀道难”对整篇古诗有什么作用?诗人为何要引用五丁开山神话?诗人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描述蜀道之险峻特色的?第二段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描写了什么内容?在第二段中,哪一句话连接着上下层次?第三段可分成几个层次,而其中文本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这些阅读问题可以引导高中生按照古诗行文脉络展开深层阅读,真正理解蜀道之难、难在哪里。在小组探究中,每个学生都要有明确的合作任务,且学生要在各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简要记录本组成员的参与情况,以便及时获取学习反馈。
三、引导学生及时反思
反思应该伴随学习活动发生,只是高中生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而忽视了学习反思,无法及时确定个人知识疑问,导致语文学习效率越来越低下。在高效教学理念中,学生应该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不要遗留问题、隐藏不足,而是要及时反思、客观纠正、查漏补缺,从而全面优化自己的学习质量。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促使高中生在反思中实现学习进步。就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利用课堂检测检验了本班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课堂检测基本上是以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文言句式翻译等理论知识为主的,需要学生灵活迁移课堂所学。根据课堂检测结果反馈,高中生要自主反思与审视自己的语文水平变化,从进步与不足两方面展开客观的自我评价,由此确定课后复习、语文练习的重点内容。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不仅是为了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其更轻松地应对各个考试任务,还是为了发挥语文课程的长期教育功效,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在高效课堂理念下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借助自主、合作、探究、反思、总结等活动优化高中生的思维意识,全面优化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90-01
从最近几年的教学成果来看,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教师累、学生苦、效率低"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要从建立轻松地学习环境;加强师生的情感的交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方向;让师生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五方面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具体探究,以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1.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
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对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为学生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处在更加主动的地位。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就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形成"以生为本"的教学意识,并且在学习、生活中将这种意识逐渐落到实处。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准备促进课堂轻松教学的教学素材。高中生的心理还不是很成熟,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往往会表现出十足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高中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选取教学素材的时候,多选择那些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兴趣的素材,从而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2.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自身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这样就导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偏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负面效果。学生长期接受被动式的教育,对其身心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存在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学生形成知识互补,进行思维碰撞,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大胆进行问题讨论,从而打开全新知识学习的大门,加深学生对高中语文相关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构建学生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3.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方向目标是行动的方向
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发展的方向,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1 要注意三维目标的设计。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三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 要注意分层设计。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除了设计一个总体目标外,还要兼顾优等生和学困生,给他们额外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学目标。
4.让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而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因为语文其实其本质是来源于生活的,语文的学习其本质还是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所以教师一定要积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限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和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探索更多的可能。学生也要抓住每一次难能可贵的实践机会,要不断提高自我,强大自我,让自己无所畏惧,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炼中退蛹成蝶。然而现在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课堂设置,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要想让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提高,改变成完美的教学模式,光靠现在还是不行的,这个艰巨而又伟大的任务就落到了广大语文老师身上了。毕竟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让我们会翘首以待。我相信不久的未来,中国的素质教育将会揭开新的篇章。综上所述,要想真正提高高中语文教学,光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大家的同时努力才行。学校要给老师极大的空间,让老师可以自主分配学习的要求与任务;老师呢,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老师的作用在于"讲渔而不是鱼",一定要鼓励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并适当地为他们寻找亲身实践的机会,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也是重中之重。学生们当然也不能气馁,要积极配合老师完成课堂上学习任务,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或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也是很重要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70-01
语文课堂的沉闷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时常困扰着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师,这一点在农村中学尤为普遍。农村中学的高中生源本来不佳,很多学生的厌学情绪早就积累了多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快速改变他们的心态显然不切实际。再加之语文是一门很难让学生在短期内有成功体验的学科,不少学生努力了许久,却发现在考试的时候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少分数的提升。于是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语文读与不读一个样,考高分不易,但拉分也不多。这样的状况长期持续下去,使得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里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语文,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结合在农村中学多年执教高中语文的经历,从激活课堂教学的角度作一些探讨。
一、灵活选择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充满生机的,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集中注意力,从而对语文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的时候,学生就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1、巧设悬念,抛砖引玉
农村中学高中生基础较差,如果在上课的时候没有适时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使他们丧失学习动力,思想上开小差。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巧设一些悬念,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如在高中诗词教学《声声慢》时,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两首婉约词了,再学习下去便觉得意兴阑珊。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在学习之前先提出问题:李清照在词的末句写道“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么你们认为除了“愁”字之外,还有哪些字可以用来概括作者这个时候的心情呢?这个问题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有的说用一个“惨”字,有的说用一个“悲”字,有的说用一个“苦”字。笔者再顺势引导学生从词出找出自己用这些字的依据所在,这样一来,课堂就不至于枯燥乏闷,学生的主动性也调动了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创设情境,以境致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一开始就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氛围中。例如: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作铺垫,可以在开讲时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讲授《鸿门宴》一文时,笔者采用了诗词导入法来创设情境。首先笔者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项羽和刘邦的诗歌: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两首诗歌后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从诗中不难看出项羽感叹、无奈以及刘邦的自信与欣喜。于是笔者再接着提示:楚汉相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这样看似简单的诗词导入,却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了很强烈的阅读文章的欲望,学生很快就融入了老师设置的情境中。这对于农村中学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注重人文性与科学性,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必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独特审美价值。从而喜欢上语文课。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洁有效的方法获得必要的知识。因此,阅读课的导入部分一定要吸引学生,使课堂“动”起来。如果学生昏昏欲睡,即使课堂设计再合理,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再强,这节课也是失败的。所以,根据不同类型的阅读课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对于英语课文教学很关键。根据笔者这几年的积累,总结出常见的阅读课导入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
1. 背景介绍法。这种方法适合于涉及外国文化,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题材的文章。进行背景介绍法可以采用图片展示,播发录像、文字和声音等等。例如,教学高一下Unit18 New Zealand 这一单元阅读课时,可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以及新西兰地图给学生看,让他们了解新西兰的地理位置、南北两岛的地理特点和一些重要城市,如惠灵顿的地理位置,展示新西兰国鸟几维鸟和毛利人的图片等等,激发学生去了解课文的兴趣。
2. 生活话题谈论法。 教材中有不少文章的话题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洪水、地震、火灾、飓风、交网友等等。上课前组织学生谈论与课文有关的话题,能够激发学生头脑中的生活体验,以便在阅读中构建起联系。因此,从一些贴近生活的话题入手,使学生们有话可说,不失为导入课文的一种好方式。例如,高一上Unit1 Good Friends 一课,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讨论他们好朋友的性格特点和优点,让学生迅速从脑海里调出以前积累的描述人性格特点的形容词出来。通过讨论,接下去的阅读就会显得更容易些。
3. 复习式方法。教材中大部分单元的warming-up或speaking部分的内容跟阅读课文密切相关。所以上阅读课前,可以通过复习来引人新课。例如,高二上 Unit 2 News Media一课中,教师在正式上阅读课之前,要求学生复述warming-up里面学到的有关媒体作用的内容,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进一步起了解课文的欲望。
4. 问题式法。教师通过提问一些与文章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也是引入课文的好方法。例如,在学习Earthquake 一课时,组织学生谈论他们已知的地震之外,继续问他们一些与地震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目的性更强,兴趣也更浓。
5. 笑话故事导入法。这个方法能在上课初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且由故事里的情节而向学生提出问题,能吸引学生有兴趣地去思考,由此引入阅读课的教学,是个很不错的方法。
6. 成语谚语以及名人名言导入法。 适当了解一些成语、谚语有助于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例如,在学习高一下Unit 15 Health Eating 时,可以采用这个方法用“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来引入阅读教学。
7. 游戏导入法。中学生正是长身体和长知识的时候,他们精力充沛,参与意识强。因此,我们的课堂应当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上高一Unit 10 Sports时,先邀请几个同学表演几个动作,由下面的同学来猜出相对应的英文(或是先让上来的学生看几个英文的表运动的短语,然后分别让他们表演,由下面的同学做裁判)。之后问大家:Which sport do you like best? 顺理成章转入正题。
二、阅读过程的引导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而信息获得的多少,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因此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浅层阅读,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和轮廓。
一般情况下,上阅读课前老师并不要求学生预习。阅读安排在课内进行,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所以速读和略读就是要求学生采取扫描式(Scanning)或跳跃式方法(Skipping)阅读,去抓住文章的主要大意,而不是逐字逐句地读和分析句子和语法。浅层阅读后,教师可设计一些练习题检测阅读效果,帮助学生捕获知识。练习可以采用判断正误、找文章中心句或段落主题句等能概括说明文章或该段的主要意思和观点。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些技巧,边读边有意识地去寻找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这样的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2. 深层阅读,对课文进行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再到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贯穿全文的阅读理解。
在这一阶段,采用精读或细读(Intensive reading)的方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抓住情节,掌握要点。通过前面的浅层阅读,学生已经知晓文章大意,此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们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段落结构,分析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成为阅读实践活动的主角,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为学生设计阅读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表格法: 根据具体信息设计,特别适用于含有数据的文章。
2) 判断正误法:难度相对较小,一般都是些细节性问题,这种方法适合各种体裁的文章教学。
3) 排列顺序: 这种方法较适合于叙事类文章,用来检测学生把握时空的能力。
4) 完形填空:这种方法是阅读教学中很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文章内容补全句子或段落,由教师挖去文章或段落中的一部分关键词,从语法、词语辨析等角度让学生填或选出正确的词。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细致深入地分析文章,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活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
5) 回答问题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问题的难度可以灵活处理,较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 多项选择题:这个是考试中常用的手段,有时也可以在上课时使用,教师要控制好难度。
3.语言知识的学习
语言知识的学习是阅读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阅读疑难,由于学生本身的学识水平﹑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因素,很难自行扫除,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疏导。所以,学生在阅读课中不仅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要学习语言知识,以充实语言知识的积累,为进一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打好基础。常见的方法有:
1) 讲解法: 这是传统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是由“讲解——例句——造句”几个步骤组成。其特点是学生能够比较扎实地掌握知识;缺点就是教师讲的太多,学生练习的机会少。
2) 释义法:教师用英语来来对某一单词或短语进行解释和造句,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听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
3) 配对法:把词和词组根据意思进行配对,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用英语解释英语。
三、重复阅读,整体把握篇章结构和文章宗旨。
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复读课文,属于巩固环节。让学生再从中心思想出发,整体把握篇章结构、文章内涵和作者观点,重新系统地、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使其得到强化和巩固,同时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这一阶段的操练要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语言的交际功能,要让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练习。主要使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复述法:为了使学生对文章大意、段落有更清楚的认识,教师可采用给出关键词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后对文章进行概述或者复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文字进行复述。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能在很少量的提示下完成故事情节的复述。为了扩大练习面,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先进行两人一组(Pair-work)或几个人小组的练习(Group-work),再选择个别学生在班上复述。
选修课的教学,就是要从以往教师为中心的传统中摆脱出来,告别教师在讲台上宣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地倾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个性与天赋寻找一个合适的生长平台。我们看选修课“修”字的选择,应该是把学生自主‘‘修学”作为落脚点。作为选修课的一种,高中语文在把学生自主研修”与“个性发展”的同时,对教师的“促进作用”而非‘‘传递作用”做了充分的强调。阅读的主体只能是学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依靠单纯的传授式的课文分析是不可能与选修课的设计初衷相吻合的。因此,学习的主动权应是教师与学生主宾移位,对学生的自主阅读悉心引导,使他们的阅读能够主动、专心、潜心地阅读,并且能够个性化地充满兴致地阅读。
对教师来说,其充当的角色就应当为学生把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营造出来,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立性、创造性给予充分地尊重,让学生能带着问题进行多元和批判地阅读,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把问题勇敢地提出来,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将问题有效地解决。让学生的智慧闪耀出光彩,让学生主导课堂,让学生拥有一个自己的平台》自由施展。
二、课堂设计--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是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把握的关键。可以把一个教学模块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同时也可以某一个主题组为核心组成教学专题。比如《明清小说欣赏》就是通过主题组成单元,也就是教学专题。教学专题有着整体性特点,围绕整体进行教学设计,就能够促进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当教师在进行《明清小说欣赏》中《情真意切释猜嫌》教学之前,可以先对授课对象学生简单调查一下,看看有多少学生阅读过《红楼梦》原著,有多少学生观看过《红楼梦》影视剧,若学生因为过多专注学习而忽略了这些,就有必要有针对性地重新组合上课的讲授内容。教师应以8个专题细化《红楼梦》,这些专题可以围绕这样几个问题组合,如“红楼人物你最喜欢’“哪几首红楼梦诗词是你最喜欢的’“关于《红楼梦》后人是如何评价的”,等等,由此可以调动起所授课班级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在讲授《情真意切释猜嫌》过程中,就应抓住题目这个点,通过切入把‘谁’情真意切释‘谁’的猜嫌”这个点,也就因此可把黛玉“猜嫌”的具体内容和宝钗释去‘‘猜嫌”的方法巧妙串起来,接着顺水推舟对黛玉宝钗二人的性格特点分析出来。
因此,教学设计的点面结合不仅能让学生的整体欣赏作品能力得到锻炼,而且学生因此也能够对细节关注,借助于细节深层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也能有所提高。
三、合作探究--生动课堂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对选修课来说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生动课堂。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精心把合作探究话题设计出来,让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一旦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就会有惊人的能力爆发出来。我们还以《红楼梦》的专题教学作为例子,分别由S个小组负责8个专题,可给予两个星期的这样准备时间,然后安排好集中展示的课时。布置下学习任务后,让各小组竞争,其组员协作分工,爰好朗诵的学生就可以为全班示范朗诵文中诗词做准备;爰好资料收集的,可以对有关《红楼梦》的视频或文字集中收集;擅长电脑制作的就进行课件制作;字写得好的就负责板书等。以此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能有所负责的工作进行忙碌,课堂会因此活跃起来。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让选修课堂不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班级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会得到凝聚。
四、感悟体验--体现主体
高中语文新课程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格外重视,强调对学生的话语权和学生的个体体验要充分尊重。若开展《红楼梦》讲座之后,可能有女学生认为宝玉属于多情但不滥情的个性,值得珍惜。对此,语文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进行批评打击,可以借此机会,在学生中提倡和鼓励大胆感悟和精心体验的精神。再比如,在对《人物传记选读》中《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一文学习过程中,可能大多数学生对杜甫在飘零生活中依然心系袓国安危的精神充满敬仰,但也可能有个别学生认为,杜甫的诗歌创作是在飘泊生活中所写,其中不乏存在一种穷酸凄苦气在其中,反映的是那个时代小文人的悲哀情调,也能够找出大量杜甫诗歌来佐证,这样的感悟有一定独特性,教师要给予足够重视和尊重,不能轻易打击。
五、讲究方法--归纳总结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欣赏和研究某一类文体的方法及时教给学生,由于文体不同赏析方法各异,也存在不同的赏析侧重点。需要教师随时带领学生把不同文体的赏析方法归纳总结出来。比如,选修《明清小说欣赏》部分,教师应带领学生,边进行文本研习,边每个单元的单元话题内容;边对小说多义复杂的主题探究,边探究人物形象分析,等等。小说阅读的方法技巧对进行全方位总结,由此通过系统归纳训练之后,再进行小说阅读。学生就能运用相关方法,由此不仅能促进学生的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成绩提高,还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六、切合实际--因能发展
开设的选修课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实际相吻合,对学生的学生个体接受能力给予充分考虑,与学情需要相符合,由于学生个体不同,差异肯定在其知识面、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等方面可能存在,这就要求针对学生实际,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实现因能发展。比如,当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之时,面对名著《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可能存在男生喜欢阅读《三国演义》和女生喜欢阅读《红楼梦》的情况,教师就应对学生的性别差异给予适当照顾,以便提出相应的阅读标准。不仅如此,对于语文高素养的学生,可对其比较深层次赏析名著进行引导,而对语文素养欠佳的学生,只要求有大概认识均可。
1.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要善于指导,背景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倾注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我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扫除阅读障碍;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文言文就是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并不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以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3.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4.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首先,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
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2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新课程对高中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这一教学方法正适用于新课程的要求,为教师理解课程改革供了新的视角,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反思性教学及其在高中语文课中的应用
1.反思性教学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为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美国学者布鲁巴赫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实践中反思;二是对实践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
在实践中,反思性教学增强了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使教师自觉的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道德感、责任感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反思性教学强调的是学会教学,让教师在教中学、学中教,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而且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为基本点,在具体操作中,实施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薄弱环节,也可以从各方面的训练中总体提高自己。总之反思性教学是非常有针对性、实践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2.反思性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应用
语文学科的性质纷争不定,其具有功能大而全,重点难确定,训练低效,阅读宽泛等特点,这对语文教师的反思性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今,过于呆板的语文教学法常常受到各方学者的抨击,所以引进新型的教学方法成了现在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反思性教学正为广大的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创新的条件。新课程的先进理念为我们的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我们新的管理内容,要求我们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和行为,反思性教学的思想精神正与之相配。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学前主要是关于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等方面的思考。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将教材作为我们教学的例子,发展更广泛的知识、情感教学。教学中主要是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以及反应保持有意识的反省。作为反思的实践者,教师应该讲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情境的创建,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利用可以利用一切条件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力争对不同学生和不同问题得出不同结果。教学后的反思主要表现在对课程的评价上,落实在书写教学反思集上。所谓反思并非是单纯的回顾教学,而应该了解自己的教学结果,并对寻找生成结果的相关原因,对此进行相应的反思,问一问“为什么”,正确对待评价结果,注重对过程的评价,评价要尊重个人差异。
二、反思性教学的实施及反思中的核心内容
现在,很多的高中语文教师都已经接触过反思性教学,并且也在有意无意的进行类似教学,只是还没有理论依据和科学步骤。我们的语文课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好多值得我们探讨的东西,如怎样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如果选择用反思性教学,就可以在加深对学生学习的了解和自身教学认识的同时,在一个问题解决了又发现一个新问题,从而不断地为自身进步积累资料。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一般包括如下七个步骤:反思、计划、准备、行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评价资料等。
现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知识层出不穷,高中语文也不能再限制于课本这小范围的知识,应该结合其它学习内容、结合生活,拓宽学习资源,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学内容、学习内容的反思是反思性学习的核心。它可分为课堂知识反思和课外练习反思,而反思不是知识的简单回顾和一般分析,而是从新的层面、新的角度来理解自己的所学知识,它可以促进新知识在头脑中的强化和巩固,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如教学《秋水》时,课堂上用了相当的篇幅分析庄子哲学中的“万物齐于一”的思想,尽管引经据典补充了相当丰富的材料,学生仍是云里雾里。通过反思,就会发现问题出在教育理念上,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仍着眼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正是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能力。于是,在另一个班就及时作了教学调整,降低难度,突出“基础性”,从而就顺利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对于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也经历了从陌生到初步了解的过程,当然,在实践与探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困惑甚至盲点,但是,若我们对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正确认识、执着追求,相信它一定会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契机。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是充满生命的课堂体系。英语课堂上合理的提问是构建这一体系,促进师生、生生互动的催化剂。课堂提问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在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上得到提高,根据这些要求,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力。好的提问是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重在所提问题有价值和有意义,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据此,本文拟对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尝试。
一、重视个体,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对英语感兴趣了,才会去钻研它、学习它。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兴趣,需要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所设计问题能够“投石激浪”。
课程改革提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核心理念,因此,课堂提问要力争给每个学生均等的机会,促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例如,对于优等生的提问方式,教师可以采用特殊疑问句的方式,鼓励学生经过仔细思考后回答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become in the future?” 而对于差等生的提问教师不妨采用一般疑问句的提问方式,“do you want to be a teacher in the future?”在阅读课的教学中,一般是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所设计的问题使学生能轻松自如地温故而知新,了解新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从而极大地吸引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如模块二unit 2 the olympic games,向学生展现著名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同图片,并设计以下问题: “who is your favorite athlete? ” “what is your favorite sport?” “how many types of sports do you know? ” “ in which type of sports did he win a gold medal?”抓住了学生喜爱体育明星这一心理特点,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再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到olympic games上,这样学生感受到运动氛围,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对英语随之感到兴味盎然。
二、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必须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
1、 回忆性问题。每位老师在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时,都应该设计回忆性问题,以便来检验学生对所学过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回忆所学过的问路方式时,可以用以下回忆性问题来提问学生:“i am a stranger here. unfortunately, i lost my way. what should i do?”此时,学生便能够很快回忆起问路的方法。
2、 理解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想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的内容,就应设计理解性问题。那么,这类问题的提问方式怎样设计呢?我们不妨可以使用以下提问方式:“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
3、 分析性问题。在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概括和整理所学的知识,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找出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或者比较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如模块1,unit2 “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回答“can you tell me what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学生口头上回答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填写表格(表格中列出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发音、拼写、用法”等方面的区别),作为对文章要点的归纳。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课文的核心内容就自然地显现出来了,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
4、 综合性问题。学生们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分析问题后,往往需要得出自己的结论或看法。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的能力,常常需要设计综合性问题。常用提问形式有:
(1)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ext?
(2) 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text?
5、评
价性提问。评价性提问是从已知信息入手,对事物发表主观看法。教师让学生阐述观点,评判价值或说明原因。常用的提问形式有:
(1)what is your personal opinion about … ?
(2)if you were …,what …?
三、巧用方法,鼓舞信心
一、设计课前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数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兴趣有很强的指向性,引入环节位于一节课的开头。引入环节设计的好,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课时,根据学生情况以及课文内容,或讲一个笑话,或讲一个故事,或提一个问题,设计一个悬念,或讲一则奇闻趣事,或展示一幅画面,或做一个演示……总之,力求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例如:讲朱自清的《背影》,我采用了以旧带新法和直观演示法。把学过朱自清的《春》联系起来,再用多媒体演示“荷塘月色”的优美画面。通过复习旧知识,从而巧妙地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导入,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基铺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直观演示,能把教学主要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感性材料,能引起学生寻求探索的积极性,为学生架起了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这种以旧带新法与直观演示法,同样可以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景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设计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与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有密切的关联,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学生才会产生问题意识并乐于去探究,情境中蕴含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学创设情境应力求体现时效性,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采用情感教学最有效的手段是创设情境,因为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图片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表演描绘等手段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就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产生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类富有形象的文章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试演“课本剧”,使学生获得参与情境的成功喜悦。创设情境,要依据教材从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情境,将把强制学生有意注意接受知识,变为无意而轻松获得知识,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让学生感到愉悦的学习情景,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参与、情感交融、优化教学,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建高效课堂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信息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几年前的课堂教学工具还是“黑板+粉笔”,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普及。教育作为国之根本,如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则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因此目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初中作为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对学生整个人生起到铺垫作用,初中语文的学习更是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探索新型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主动思考、热爱实践、合作共赢的学生习惯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学方式的创新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来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化。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作为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其学习也更具综合型。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中,对学生培养观察力、调查与搜集资料的能力、讨论与策划的能力等等都提出了要求,同时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极可能夺得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定期要求学生通过报刊、互联网、电视、书籍等等渠道搜集整理资料,锻炼学生的相关能力;采用小组形式让学生展示其收集成果,锻炼学生的讨论与表达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一点点来累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多方位提供平台,例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晚会演出等等让学生有展示和学习的平台。另外,教师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等教学资源。一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教师也不例外。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宽广的知识面是其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所以教师要学会利用资源,不论是搜集大量的教学素材还是拓宽自身的知识面都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学习《孩童之道》、《我的信念》等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去访问与调查,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让学生展示一些别人的成果激发学生的灵感。这种主动式的学习方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探究的动力。一份问卷的采集与设计、一次亲身的访问都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组织能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最好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实践是学习的最佳途径。
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还不是很成熟,教师也无法直接传授,但是梳理归纳的方式方法教师可以向学生谈谈自己的经验,同时要渗入一些抽象思维和分析思考的思维。对知识的总结是完成一个小小阶段学习必须的回顾,这有利于“记忆曲线”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温故而知新或者可以发现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和理解错误的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或文言文时,一词多义的现象特别常见,例如“畔”一词原意是“田界”,引申义有“旁边”,由于与“叛”同音又有“背叛”之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须善于总结归纳才能全面掌握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总结的习惯,有的教师习惯自己总结好以后呈现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背诵与记忆即可,这就抹杀了学生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自身角色,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做学生的引导着和鞭策着,而不是“保姆式”教学。
三.创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多角度多方位开展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调皮捣乱是其显著的特点,他们常常厌倦枯燥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结合课程目标融入新鲜的元素,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在学习《长城的价值》时可以通过视频放映一段长城的影像,这样的方式不仅新颖,更能从视觉上让学生了解到长城的宏伟与壮观,同时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观后感。教师还可以讲述一下关于长城的故事,来体会一下华夏子孙的聪明与勤劳,当然也有一些负面的故事,教师可以有选择的为学生讲述一些,有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课时可以设置“如何界定聪明人与傻子”这样的话题来供学生讨论,观点没有对错,重点是要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即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可以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的就达到了一半。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语文高效课堂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陈玉红.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J].学周刊,2012,27: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