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前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18 09:58: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关于学前教育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于学前教育的认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04-01

1 士官大专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对象分析。 任职教育院校的学员与学历教育院校的学员有很大的不同。一是生源不同。本科学员主要来自地方应届高中毕业的青年学生和部队具有高中文化青年战士中的佼佼者,他们经过英语的系统学习,英语功底普遍较高,而士官大专学员则是来自部队入伍两年的士兵或军龄更长的士官,英语学习出现断层,文化基础差,英语基础薄弱。二是学习动机不同。本科学员对英语学习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强,兴趣较浓厚,学习积极性高,而士官大专学员英语学习上耽搁时间过长,一部分学员对英语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另一些学员则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

1.2 英语教学不利因素分析。 任职教育下英语教学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一是重视程度下降。英语学习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出效果,这与任职教育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出入。这无疑会让院校各级领导和教员产生轻视英语教学的心理,从而会出现敷衍英语教学的现象。二是学习的氛围会减弱。本科教育要求学员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才能取得学士学位的资格,这个外因调动了学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而任职教育缺少了这个外因的刺激,必然会对英语学习的氛围产生一定的影响。

2 任职教育下士官大专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同的教学目标直接制约教学方法功能的发挥。任职教育是职业教育,是以部队的岗位需求为牵引来设定教学目标,使接受培训的对象获得适应某一军事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任职教学的教学目标定位应该强调实用性,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处理好大牢语言基础与实际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大牢英语基础是基础,但更要强调实用性的原则。要做到改变教学中片面强调学科完整性,教学脱离实际,学用结合不紧密的不良局面,力求通过英语教学,让学员能够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看懂一些简单的军事相关的英文资料,切实的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3 任职教育下士官大专英语教学

3.1 注重英语教学的实用性。 任职教育下士官大专英语教学必须注重其实用性,要使学员能够将其学到的语言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能够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编写出实用性强的英语教材。士官大专的英语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不能套用高职高专的教材,必须编写出适合对应学员专业的实用性强的教材,其内容应包括常用的军事词汇、贴近部队生活训练的日常会话、实际军事技术领域等多方面的材料等等。二是倡导教员开展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中,通过任务的设定使教学双方都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时,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任务型教育模式并非简单地完成一项教学任务,也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接受,而是强调直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的智力活动,从而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也增强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2. 1 问题式方法。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油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多以问题开头,在操作上,可以是教员设问,让学员回答,教学只进行引导与提示,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员的回答,教员要多用欣赏的话语给予评价,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快乐。在学员与教员互动的过程中还可以起到培养学员英语表达的效果。

3.2.2 讨论式方法。 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将学员按就近原则分成几个小组,让一名成绩较好的学员担任组长,协调小组学习任务,组织小组讨论交流,检查任务进程,确保每一名组员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任命一名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学员为记录员,负责书面总结小组完成的任务。最后,组长召集组内成员讨论各自的任务,由记录员整理成文。在接到教员布置的任务后,各组组长分配任务,要求各名组员各尽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完成好自己的任务。最后由一名学员讲解。在学员讲解时,教员要仔细聆听,记下讲解不清和错误的地方,及时予以纠正。学员讲解结束后,要给与特别的鼓励,并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和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员和学员之间的关系会变得亲密融洽,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到很大提高。

3.2.3 网络辅助法。 校园网为学员学习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教员可以将课本的网络课件放在英语网络课程下,让学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人机交界面的交流获取更加丰富的资源,从而开辟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员自己主动发现和摄取知识,学员在轻松的环境中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3.3 完善考评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应对当前士官大专英语考核的方式予以改革,使考核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构成。形成性评价由教员根据学员平时上课的表现及平时完成作业情况乘以相应的百分比得出,终结性评价由学员期末的考试成绩决定。这种考核方式既有助于教员全面掌握学员的情况,又有助于教员及时发现学员的信息反馈,从而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任良耀. 新编“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初探 [J].中国大学教育.2003

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情景

一、首先要重视教师素质对于教学的影响

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精神品质、兴趣情感都会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是教师应具备对教育事业高度热爱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具备言传身教,处处以良好的言行影响学生;二是具备自我控制情感的能力,研究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愉悦的情绪情感,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它不仅能诱发学生的良好学习情绪,而且还能转化为学生内部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三是教师应具备因材施教的能力,成功的教学,往往是在于:教师平时多了解、多观察不同个性的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启发他们各自的积极性,找到他们各自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朝自己特长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不同角度加以塑造;四是教师应具备自我完善意识。事实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己也在接受教育。只有通过传授与学习的不断结合,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掌握精湛娴熟的教学手段,进而使自身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两大功能。

二、其次要重视情境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良好开端对于整节课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别出心裁的设计,能够使学生感到新奇独特,激活学生求知欲。

1.首先要做好“激活期”的兴趣教学

激发兴趣阶段。在课堂教学里,关键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刺激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开门见山:直接阐明当堂课教学目的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我一开始就根据教学目标提出要害问题。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与新教师、新内容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新课上来。又比如创设情境: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如通过演示实物和图片,放映幻灯和录像,播放录音或讲故事等形式对新材料进行形象的描绘,把学生带到特定的艺术境界中,引起一定的情感体验,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采取设置悬念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惊疑”情境,有意设置“冲突”,激发学生情感的交融和思维的浪花,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入求索境地,然后导入新课。

2.其次要做好“共振期”的强化教学

共振期是强化兴趣阶段。进入兴趣激发状态之后,师生处于紧张活动阶段,要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要安排新颖多变的活动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用幽默和谐的教学语言,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兴趣的方法有:

首先是要平等对待学生。要平等地、十分友好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听取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进度等的意见;尊重他们(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自尊心,多鼓励,少批评,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其次要巧设话题引导教学。设计一个或若干个话题,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话题(语言环境),把枯燥的词汇、词组和语法融入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带领学生置身其中;也可利用图画、实物或体态、姿势创造情境,诱导学生融景生情,表情达意,进行高密度的听说读写活动。另外要设问引疑。要用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解疑。问题要有趣、有阶梯性,而且难易要适度,梯度要明显,以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投入语言实践活动,掌握新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提要刺激,变抽象、复杂、枯燥的知识为具体、精练、生动的图表,通过不同色彩、线条、图形等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力,给学生留下鲜明而直观的整体形象。提要要舍弃教材中大量叙述性和非本质的内容,为学生提纲挈领地创设捷径。这样能帮助学生迅速把过去学过的零星的、片段的知识连点成线,形成体系。

3.另外也要做好“尝试期的”兴趣教育

尝试期是保持和深化兴趣阶段。实践是深化认识的重要手段,是产生兴趣的基础,要使兴趣由暂时转化为稳定,进而变为永久兴趣,并对以后的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课堂上应尽量多给学生自由实践的机会,让其自主学习;不断变换练习题型,以多变促多练。要注意练习材料的趣味性、新颖性、创造性,以唤起学生自觉练习的热情,维护其练习的兴趣。还要强调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对学生成绩进行科学的评价,让学生不断尝试成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采用以下方法保持和深化兴趣。

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探究的形式:学生按编排的小组,相互讲述对新知识的理解或心得体会,并相互辩论、纠正。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较长地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同时,小组活动中学生间相互帮助,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带动基础差的。一同进步,基础差的学生有更多理解新材料的机会,进而也能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及时反馈来进行:采取多种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了解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和调整教学计划;通过当堂提问、讨论、争辩等形式强化知识,及时修正其学习中的错误,增强其学习中的信心。教学需要科学的评估,每一段时间,每一个知识单元,每一堂课及课堂上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关的测试题,哪怕只设计一个题目、一个问题。都要用科学的评估体系和评价技巧,让评价成为激发兴趣的“催化剂”,达到以评价促进学习的目的。

篇3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现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音乐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

把建构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做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近年来我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人的兴趣是通过实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音乐兴趣的获得,也必须通过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参与”把学生从单纯被动听讲的位置上解放出来,使学生的想象思维更加活跃了;把教师从单纯教课的位置上也解放出来,使教法变得更加灵活自如了。音乐参与教学的形式很多,如听、唱、奏、念、打、舞、写、画、议、游戏、创作等等。在“参与”中,教师们的主导作用在于:结合教学目的和任务,精心设计“参与”的内容和要求。要讲究参与的“质”和“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要考虑大面积的参与而不是个别人参与,特别是对那些较差的学生,更要给他们参与的机会,适当降低他们参与的难度,要让每位学生能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学生参与的兴趣。

如:欣赏李焕之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时,我先请学生回忆过春节时各种欢乐的场面,并用不同的词语来描绘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不同的感受,通过对春节美好的回忆,激发了对表现人们过节时欢心热烈情景的音乐作品的兴趣。

然后请学生哼唱旋律,请学生为旋律编出适当的身体动作,请学生指挥,进行各种打击乐器的即兴表现,有舞蹈特长的学生随着音乐跳起欢乐的绸子舞、扇子舞……我还根据班上学生好动的特征,采用且聚且散的流动课堂教学方式,在孩子们唱歌时,让他们自由组合起来,爱唱的靠近风琴围在教师身边演唱;学跳的学生则可站立着舞蹈;有部分学生则用手指,想象着在乐器上演奏歌曲,以及也还会有一些用脚后跟击地板或拍手以示打节奏的学生……他们是课堂里真正的主体,他们正用自己的方式向着对音乐艺术的一种更丰富、更完满的爱好和理解的方向发展。

二、“愉快教学”是音乐课堂的主旋律

世界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使人愉快的艺术,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得到最大的快乐。”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愉快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欢迎,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

如:在低年级听音训练中,我设计了《海狮顶球》的游戏。用硬纸片做出若干个五颜六色带有唱名的球,排列在黑板上,并在黑板上贴有一只大海狮,请小朋友仔细听老师在琴上弹的音,并从五颜六色的球中找出弹音的唱名,然后贴在海狮的上面,表示海狮顶到了一个球,并让其他小朋友用掌声表示鼓励。这样教学较好地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力,使小朋友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大大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使小朋友掌握各种节奏型,我采用了《拍电报》的游戏。即使是识谱,也不能用逻辑性甚强的说理方式,而是通过聆听具体的乐曲或乐曲片断,或通过有趣味的视唱、视奏,在感受到美的过程中,在教师画龙点睛式的分析中,而懂得节拍、音高、节奏、时值、音区等等概念。多声部的训练,可用坚笛或口琴等简单学具来帮助做到各声部的合作,降低了多声部演唱的难度。在唱歌时,可请一名学生指挥,分为领唱、小组唱、齐唱、对唱等等不同的演唱形式,学生很快进入到歌曲的情感之中。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新颖变化的“愉快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得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音乐课堂应重视音乐欣赏

我们知道,音乐教学的宗旨不是为了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乐感。人们常说,同样是一首歌曲,为什么有的人唱出来有强有弱、声情并茂、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人唱出来却枯燥无味甚至还跑调呢?这就是音乐感的具体表露。因此,音乐感觉的好与差就直接关系到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以至创造表现的能力。音乐教学的宗旨也就自然而然地要对学生进行感受能力的培养了,继而发展到对音乐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几乎是国外先进音乐教学的共识,即音乐教学贵在培养学生的乐感。

篇4

(一)课上听懂知识就掌握了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时便无所适从。这就说明上课听懂是一回事,而达到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另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

教师所举例题是范例也是思维训练的手段,作为学生不应该只学会题中的知识,更要学会领悟出解题思路与技巧,以及蕴藏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1.自己重做一遍例题。

2.我能得到什么解题规律?

(二)多做题目总能遇到考试题

有这种想法的人总会感到失望。每一份综合试卷,出卷人总要避免考旧题、陈题,尽量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上设计问题。但是考查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是恒久不变的,所以多做题,不会碰巧和考题零距离亲密接触,反而会把自己陷入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从知识点和思想方法的角度分别对所解题目进行归类,总结解题经验的同时,确认自己是否真正掌握并确认复习的重点。

1.让自己花点时间整理最近解题的题型与思路。

2.这道题和以前的某一题差不多吗?

3.此题的知识点我是否熟悉了?

(三)钻研难题基础题就简单了

1.告诉自己数学思维不等于复杂思维,数学的美往往体现在一些小题目中。

2.“简约而不简单”在平常题中体会数学思维的乐趣。

二、将重点难点突出,并巧妙转化

在刚刚工作的前几年里对重难点把握不准确,对于这方面我也下了不少的功夫。将教学难点、重点都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我在上课开始时,总是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我在这方面就特别注意学生的程式化培养,因为灵活的解题和规范的解题不是一天行成的,必须有日常教学中大量的程序训练的积累。

三、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了解学生、将解题方法带给学生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

对于数学解题思维过程,可以用下列八个字加以概括:理解、转换、实施、反思。

1.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

2.转换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核心,是探索解题方向和途径的积极的尝试发现过程,是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调整过程。

3.计划实施是解决问题过程的实现,它包含着一系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思维过程的具体表达,是解题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4.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包含另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

五、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这样,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师生人际情感关系指的是师生之间为满足各种交往需要而结成的情感联系。具体表现为互相间喜欢、接受、满意、欣赏、敬佩等积极情感或讨厌、拒绝、不满、抵触等消极情感。

很显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的是积极的人际情感关系。有关调查表明,现在的教师认为学生难以管理,“一代不如一代”的占了大多数,学生有了秘密,只有很少数人愿意告诉老师;另一份调查显示,85%的学生内心渴望与教师建立融洽和谐的情感关系。一方面教师在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一方面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模糊和疏远;一方面学生不愿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一方面学生却又在内心渴望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情感贯关系。教师与学生的人际情感关系为什么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这不能不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教师与学生的人际情感关系问题。

情感不同于认识,有其自己萌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由疏及亲、由表入里、由消极到积极的过程。教师通过这个过程,可与学生建立起友好、亲近、依恋、互谅的情感关系,形成有利于教育活动的情感氛围。教师与学生情感联系的建立,往往有一个发展历程。一是接近阶段。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第一印象以形成“首因效应”,消除班级学生的生疏感、惧怕感,是学生感到与教师相处是一种安全感、愉悦感。二是亲近阶段,要通过日常生活的交往,是学生感到师生关系和谐,自己的表现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认可,从而主动亲近教师。三是共鸣阶段。学生通过与教师比较深的交往,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能够与教师产生共鸣。四是信赖阶段。这一阶段学生能与教师倾心交谈,向教师敞开心扉,在矛盾和困难中期望得到教师的帮助,能够与老师共欢乐,这样也能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建立起真诚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充分利用接近阶段、亲近阶段,与学生进行坦诚的情感交流,使师生情感上产生共鸣乃至建立信赖的情感关系。

那么教师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情感关系呢?

1、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欣赏每一个学生,是建立良好情感关系的前提。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认识、情感等心理交流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要以师生间的沟通为前提,以爱作为连接师生间心灵的桥梁。作为教育活动主导的教师只有具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的愿望,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应该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其内心自然受到鼓舞,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情感效应,教师和学生也就会建立良好的人际情感关系。

2、尊重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情感关系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要挫伤他的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教师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要平等友好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由衷地信任学生,用心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要激发学生积极因素,使他们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让学生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做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如果教师不能使学生渴望尊重的愿望得到满足,学生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悲观失望,这样必然会影响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用真诚的信任和体贴对待他们。

3、深深的期待是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情感关系的突破口。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说明了在教育条件、师资水平和学习环境相同的条件下,是否给予学生期待与学生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名优秀教师的成功事例一再说明了期待对于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情感关系的重要性。期待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源泉,期待是学生进步的阶梯。只有期待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充满希望,从心底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的信心和力量。

4、适时运用“换位思考”,是教师 与学生建立良好情感关系的重要途径。“换位”是情感交流中师生双方的事,是教师和学生各自设身处地从对方立场出发为对方考虑的一种内心交流。一位教育学家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运用换位,可以引导学生站到教师位置上来思考,认识自我,自觉进行教育转化与行为控制,从而避免师生感情交流障碍。教师也可以站在学生的位置为对方考虑,教师用情味浓郁的语言波动学生心弦,是学生产生强大的内心驱动,解决内心的矛盾冲突,创造一个师生相融的和谐的“情感场”。因此,运用“换位”,对于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影响应注意那几点呢?

1、不能用感情代替理智。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影响,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感情上。不是姑息,更不能溺爱,而是将对学生感情地灌注和对学生提出严格、合理要求相统一。

篇6

1.突出“育人宗旨”理念

高校教育的第一使命是“育人”。“教书育人”,塑造人的灵魂,发展人的能力、提升人的价值,改造人的状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以“育人”理念统领全局,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个性的自由、充分和全面的发展,让其尽可能深入、广泛、多样地了解所处的这个世界,感受自身所处的生存状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乃至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最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强调“自我管理”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学生自我管理”,是适应新时期大学生自主意识、独立意识日渐增强等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学生自我管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消除对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依赖思想,使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可以增强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管住自己、自己管好自己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干部、学生骨干的培养和管理,加强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建立在高校学生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调节,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使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提高自我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既学知识又学做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班团组织、社团组织和学生党支部的作用,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意识,实现学生干部队伍自我管理制度化

3.贯穿“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是人本思想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化,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根本体现,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种价值观,就是要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强调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满足人的主体需要,尊重人的精神诉求;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强调人的全面进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逐步实现民主交流、平等沟通、相互理解、和谐统一。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就是要坚持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既严格教育管理,又注重人文关怀;既严格纪律要求,又注重道德教化;既严格程序规范,又注重内容效果。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不断提升教育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促进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养成,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素质,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

4.坚持“精细化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育管理的事务繁杂、琐细。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管理覆盖到每一个过程,控制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动作,落实到每一个人员。”在精细化管理中,关键要突出“细”。“细”有五层含义。一是规范。严格管理规章和工作程序,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二是科学。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手段,积极探索和掌握学生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三是到位。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必须考虑到,不忽视微小的管理漏洞。四是明确。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管理过程条例化,清楚、清晰、明确。五是深入。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做得具体、扎实,追求一种精益求精的境界和彻底唯美的结果,不留后遗症,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5.树立“系统化管理”理念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学生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全校教职员工的责任,必须树立依靠广大教职工、学生政工干部和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全员管理的理念,善于整合各种资源,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个体的不同特征,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从整体上构建学生管理的系统模型和综合模块,形成一个集学习机制、竞争机制、奖惩机制、决策机制、评估机制和反馈机制等于一体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动态系统,从思想上、认识上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始终坚持管理即服务的观念,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为学生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始终坚持教育管理的理念,努力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文内涵,强化育人效果。

二、运用新理念取得的成效

用“育人宗旨”统领全局,能将教育行为贯穿于学生工作始终,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积极引导,以改变传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轻教育,重管理”的状况。贯穿“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高校学生工作中“轻服务”的现状,并能够最大限度地支持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一方面能减轻高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简单生硬、缺乏活力的管理模式。精细化和系统化的管理理念将进一步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突出“精”“细”。这样做,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篇7

近年来医学成人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多种原因,其办学质量特别是成人教育中的考试管理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导致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认可程度降低。为此我以加强成人教育的考试管理工作为突破点,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以促进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医学成人教育考试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目前医学成人教育考试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考风不正、考试内容呆板、方法单一、成绩评定不合理等。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对考试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不严格,考试监控不力;教师有轻视成人教育的倾向,常常放松对成人教育学生的管理和要求,教学中备课不认真,考前划范围圈重点,考后阅卷不认真,随意送学生分;同时由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扩大,成人教育学生的入学门槛变低,生源质量下降,特别是一些来自城乡最基层的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素养都比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加之成人教育学生大多在职,且年龄偏大又多有家庭,存在着比较突出的工学矛盾。这些因素很容易导致医学成教学生不能正确面对考试,在工作压力、自身压力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滋生出不良的考试风气。

二、解决医学成人教育考试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办法和对策

1.端正考试态度,维护考试的权威性。考试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与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端正考试态度,深刻认识到考试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积极维护考试的权威性,发挥考试的反馈、检测、选拔等功能,促进教与学的有机联系,真正做到有效施教、学有所成,为学生营造一个公平、公正、规范的学习环境。

2.改革考核方式。(1)考试内容的组织要科学合理。首先,考试内容的组织要符合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要合理命题。成人教育学生大多在职并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可能存在一定难度,特别对一些需要记忆的纯理论性的知识更是有心无力,所以在考核上需要摒弃一些重记忆、轻理解、单纯注重书本知识的考试内容,发挥他们的优势,侧重实践,并把实践与书本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多一些主观题少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其次,要合理把握考试内容的难度和区分度,以提高成人教育学生对考试的信心和能力。(2)考试方式要灵活多样。一直以来,成人教育考试大多采用期末闭卷形式,单调乏味,建议可采取开卷、半开卷、上机考、病例讨论、小论文、口试、调查报告、技能操作等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既能减少死记硬背、相互抄袭现象,又能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能力。(3)成绩评定全面综合。学习成绩的评定是对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跟踪考核,不仅局限于某一次的考试,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如对学习过程中各阶段的作业、测试、提问、讨论甚至出勤都要有记录,并按一定比例折算为平时成绩,在学期结束时与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全面综合,公平合理地给出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

3.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作为对学生考试违纪行为的约束。树立以认真学习、诚实守信为荣,投机取巧、败坏学风为耻的良好风气,对学习中弄虚作假、等违纪行为加大惩治力度,并让做出不良行为者付出代价,教育更多的学生诚信考试,自觉遵守考规考纪,远离不良行为。

4.加大考试管理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是保障考试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在考试管理的各个环节要建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使考试管理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现阶段一些管理制度还比较宽泛且操作性不强,必须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在考试管理工作中建立诸如考场组织领导责任制,考场安排、巡监考人员的责任制,试卷管理规定,考场纪律,考试违纪处理办法,考试应急预案等一系列职责明晰、易于操作的管理制度。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能使考试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认识到考试的严肃和权威。有了制度还要落实,在管理中讲究以人为本,体现制度的严肃,不论对学生还是监、巡考人员都要一视同仁,严格要求。学生要改变观念、认真对待考试,自觉遵守考场纪律,打消考试舞弊的念头;监、巡考人员要明确职责,忠于职守,规范考试操作,严格考试程序,对违纪学生坚决加以制止,严肃处理不姑息,真正把考试管理工作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有效、准确地运用到考试的实际工作中。

总之,医学成人教育考试管理要适应医学成人教育发展的需要。即必须针对医学成人教育的特点,探索适合成人教育考试管理工作的路子,确保成教考试的可信度和含金量,促进成教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188-02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人的关注,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自此以后,人文关怀正式走入了人们的视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内容和工作方法。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育对象――人的关注和研究不够,没能制定和运用相关的原理和方法来充分展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思想的道德教育的目的。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职能,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体性需求;过于强调学生的客体化和社会性,忽视对受教育者个性的养成。显然,这些思维已不符合现阶段现实生活的需求了。人们往往把这其中的原因归结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不重视、洋化现象严重、封建观念的残存以及教育方式、手段的滞后等等,但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把人学理论作为指导,使得我们对“人”这个重要主体缺乏研究与反思。想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体现其存在的价值,达到其教育的目的,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宗旨就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人”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文关怀。

二、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具有对“人”的共同关注这一内在统一关系

所谓人学,就是以人这一特殊的社会存在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存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人学是一种实践人学,它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提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现实的人”是其人学范畴的出发点,它不可能脱离人而存在。人学关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人的发展这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从人本身出发,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表现了人具有不断反省自身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是一门人文色彩十分浓厚的学科,具有广泛而深刻的人文关怀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关注人的自身发展,解读人生终极意义,建构人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终极使命正是人文关怀的生动体现,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

因此,它们二者的研究对象都是人,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对“人”的共同关注,使得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关系。

三、人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具有指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依靠人来组织和操作的,又是以人为实施对象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更应以人学为理论基础,注重关注人的生存发展状况,注重唤醒人对生存价值的思考,真正以人的需求为标准来关心、爱护人,尊重、理解人,让人们有充分的空间来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要满足个人自身发展的合理需要,进而使受教育者自觉转化思想。

需要是历史唯物主义和人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人天然的“内在规定性”和实践的原动力,需要和利益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力。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人的需要也是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而不断产生的新需要又会激发出新的创造动机,产生新的创造成果。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只有全面兼顾各种需要的满足才能为的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单纯地重视其为国家和政党的服务性任务,而忽视了受教育者个体自身的需要,不能满足其多方面合理的需求,也就无法从主观上带动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王东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首先要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结合的需要理论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才能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首先,要正视受教育者的自然性需要和精神性需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是一味的说教,让受教育者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这种违背人的生存基本状况的方式只会将教育主体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导致受教育者产生消极的心理,不利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于那些暂时无法达到的物质性需要,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必要的解说和正确的精神安抚。另一方面,“接受教育是人的一种需要和权利,人们不仅仅需要接受实用的知识技能教育,而且也需要接受精神方面的教育,这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同样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一个人接受知识技能教育,可以通过辛勤的劳动来满足物质需求,解决生存的基本问题,而同时也要接受思想精神教育,来明确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获得进步的动力。精神需求的满足正是行为的动机和保证,有利于受教育者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提高自觉性。

其次,要提升受教育者需要的层次和境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理解受教育者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帮助其明确自身的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需要的结构,提高精神境界,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进而可以发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个性的养成。

人学认为,人的个性是由个体主体性和独特性构成的。主体性是个性的内在规定性,独特性则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人学原理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人不会以消极被动的心态去接纳别人或外界因素对他的控制,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去计划和安排自己的行为方式。由此不难发现,想要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不仅需要为其制定正确的思想、行为、价值导向,更需要受教育者本身去积极主动地接受这种教育。人文关怀作为一种对人的高度重视的理念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个体多样性,顺应了受教育者的心理需要。

要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注重人的主体作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主要维度之一。”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拥有平等和谐的关系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会令人瞩目。受教育者是具有生命主体性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有自在性和自为性的人,他们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观、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只有让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拥有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平台,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人们才能树立起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与责任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必须首先关注人的主体性,唤醒人的主体意识。

第三,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个性。

自由全面的发展并不是指整齐划一的指定性发展,而是各方面相互协调的和谐发展,所以并不排斥个性的养成。挖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既是人学的重要关注点,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目标。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境界,反映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就成为了个性。“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关注学生个性化人格品质的培养。”教育者首先要耐心的认识和了解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其次要以包容的心态予以理解和接纳;再次要给受教育者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和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最后要正确引导受教育者培养个性化的人格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正是在这样的一系列过程中来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个性的。

人学的逐渐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确定了有关人学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其根本宗旨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逐步帮助受教育者走向个性化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求,也是新时期时代的呼唤,我们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

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人民出版社,2006.

[4] 雷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5] 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6] 张耀灿,曹清燕.论人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J].理论与现实,2007,(6).

[7] 韦兆钧.科学发展观是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

[8] 刘华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观念[J].教书育人,2009,(12).

篇9

实践教学是指教育者围绕教育教学目标而开展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为特征,以运用理论知识观察、了解、发现、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内容的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是传统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培养人才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教育界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投入的越来越多。实践教学的研究对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言更是至关重要的。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科实施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以理论性课程居多,多数教师仍然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为了应用它来解决我国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其在实践中能够运用人力资源规划、甄选、培训开发、薪酬、激励体系,来招聘、保留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中职学生更注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中职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之后,多数人已经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不爱学习,成绩较差。所以,利用各种实践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既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又系统地学到了各种所需知识,产生主动去学习的欲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岗位,增强学生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的感性认识,能够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形式。它可以促进中职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发展。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这在无形当中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很快的适应角色,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目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施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信心不足;在思想和能力上还不成熟、不完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兴趣、方法和习惯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且中职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比较片面,大部分中职生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业初期就是从事管理工作,就是管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及就业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自身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对某些需要进行实践教学的部分只是流于形式地给学生布置下去。还有一些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就比较弱。他们基本没有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这就使他们在教学中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完美的结合。靠这些教师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很难不影响实践的效果。很多学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够重视,导致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比较陈旧,不能够及时的补充人力资源管理行业最前沿的信息,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中,教学的方法也相对单一和落后。目前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几种形式,这些教学法大都在课堂上进行,但多流于形式,很难体现出知识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且由于这些实践活动与校外教学资源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学生很少有参与实质性实践的机会,因此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中职学校一直提倡的办学模式是校企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场地来进行动手操作的练习。然而这种学习方式往往只见于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比如汽修专业。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却很少能引起学校对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

三、实施发展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1.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常见的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在教学中要注重仿真性和互动性。案例教学应同时兼顾 管理的本土文化背景和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库,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情景模拟教学具有高度仿真、科学、经济、见效快等特点。在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人员测评等课程的学习中,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而体验式教学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体验的获得和认知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了解人力资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2.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要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使得学生能够利用寒暑假和课程实习的机会以及在专业理论教学结束后,及时对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见习等实习考察活动,在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方位地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工作。对实习基地的选择要科学、慎重,要与本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相配合,所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既不能太“奢华”,又不能太“简陋”,要让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角色。这样不仅能保障实践教学地顺利推进,也可以使学生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基本运作形成初步认识,促使他们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今后的学习及动手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聘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开设专题讲座

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可以随时聘请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或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这些专家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他们如果把多年的经验和教训高度的加以提炼概括,在讲座中结合自身的管理经历娓娓道来,会比教师授课的实践性和教育性更强。在与专业人士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被各种真实的案例所吸引,会跳出书本条条框框的限制,了解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处理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保证了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而且能够让学生随时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

四、小结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对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想在人才培养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大胆推陈出新,改革现有的陈旧局面,要从学生的成长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尤其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的开发和创新,确保学生所学即为社会所需,切实履行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社会职责,为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罗少婷,张仕华.开放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探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1).

篇10

中专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专院校的教学质量是保证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关键。中专院校英语课程的开设旨在教给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由于我国中专学生英语基础较弱,而且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使得中专英语的教学质量一直较低。所以,探索新型、高效的英语教学模式是实现中专英语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英语素养的重中之重。

一、中专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中专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一直在持续下滑,这个情况不容乐观。中专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初中毕业后,因为没有考上高中而选择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没有较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而且,他们对英语的学习也缺少兴趣,不喜欢自己主动去学习英语,主要依靠的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另外,教师在课堂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缺少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使得英语教学效率较低,难以完成教学目标。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概况

任务型模式产生于二十世纪后半叶,属于交际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它指的是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提出需要探讨解决的任务。学生可以分小组对该任务的完成进行分工,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在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任务。

其中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具体使用包括三部分内容:Pre-task(前任务阶段)、Task-cycle(任务环阶段)和Post-task(后任务阶段)。Pre-task阶段,主要是教师对于任务的提出,并引导学生了解该任务,要求学生做的一些准备工作。Task-cycle环节,主要是以学生为主的一系列讨论和交流。学生在小组中就任务进行讨论,使用英语技能进行沟通,然后开始准备口头或者其他形式的任务完成报告,并派出代表在全班进行发言交流。Post-task阶段,教师会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生单词、新句型等进行讲解,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巩固练习。

任务型教学模式以任务为媒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的现状,并且加强了课堂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实际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任务型教学模式大多以生活中的“任务”为媒介,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语言情境,通过学生的主动研究,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任务的选择上要遵循实践性原则,要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中专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根据中专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选择合适的任务。

(二)、可行性原则

教师在使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预见性,保证其在课堂中的有效实施,这就是可行性原则。教师在备课期间,要全面分析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出合理的任务方案。另外,在课堂上,也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引导,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综合性原则

任务型教学模式不仅要注重学生英语理论知识的掌握,如单词、短语、语法等,也要通过学生完成所给的任务,发展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另外,还要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四、在中专英语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一)、合理组织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中专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师所提出的任务,有的学生却会因为在英语学习上比较吃力,完不成教师所给的任务,慢慢地失去学习的动力。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合理组织课堂,就会出现班级内英语课堂的两极分化,这个必然会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要合理组织课堂,科学分组,并引入过程性评价模式,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不断加深对于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认知

任务型教学模式正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中专英语教师要不断学习,加深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认识,力求更好地使用该模式进行教学。另外,部分中专教师虽然了解了该模式的基本内容,但是却不能灵活地利用该模式进行教学,所以,教师也要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多听课,及时总结该模式实施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三)、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施依靠大量的任务资源,为了保证该模式充分为教学服务,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中专院校要增添现代化教学设备,加大教学投资力度;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现代化教学素养,通过自学或者学习组织的培训等,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将英语教学变得更有趣,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论

任务型教学法符合中国当前的新理念教学,凸显了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在以任务为中介的方式下,激励学生多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整体能力,在我国中专英语教学中有很强的实用性。教师在具体使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要充分研究自己所教学生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选择合适的教学任务,合理地组织课堂,力求最大程度上发挥该模式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中职院校是我国职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场所之一,院校学生毕业之后直接面临着就业。如何使学生迅速地实现由学生到员工角色的转换,帮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完全渗透进工作环境,是院校领导及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本文就院校利用工学结合的方法与教育管理进行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二者之间结合的具体理念,然后又具体谈论了二者结合的方法,以求推动工学结合与教育管理的有机结合对于人才的有效培养。

一、工学结合与教育管理二者结合的具体理念

在我国的整个教育系统中,中职院校承担了大部分为国家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而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的逐渐提升,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校、社会、企业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以推动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对于各项能力的全面掌握是极其必要的。而中职院校为了培养能够充分应对社会需求的人才,当前正在着力开展工学结合的教育管理方式。本文对中职院校将工学结合的方式引进到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理念进行了分析。

首先,中职院校之所以将工学结合的方式引入到教育管理中,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保证其对于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改革及发展的需求。就目前社会对于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来讲,其人才必须在掌握新颖而且够用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突出而且实用的实践能力,还必须有优良的道德素质。所以,当前的中职院校在开展基础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还必须适当的加入岗位工作技能以及特定岗位的素质需求等的教育,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而工学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则正好满足了此种需求。

其次,中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教育管理工作,还是为了将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结合来构建开放的教育平台,以在教学中达到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及学习内容的目的。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绝大部分都需要直接参与工作,而学校要想切实地提升其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努力地推动学校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及教育服务等方面的开放性,使社会上各种力量能够更加深入地达到对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有效掌握。而且,学校还要主动地了解人才市场与职业需求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吸引社会上的重大企业力量来投资办学及签订人才定向就业合同等,进而达到对学生就业的有效帮助。

再次,中职院校将工学结合的方式引入到教学管理中来,是为了能够使学校教育在更高的程度上转向市场职业需求,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一线职业人才。工学结合将行业、企业、应用及市场等“工”的要素与学校、学生、教学等“学”的因素充分地联系在一起,其在与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相结合时,能够使“学”的各项因素全面地向“工”的因素发展,进而实现教学对市场及岗位续期的贴近,学生在学习期间便能够达到对于各种职业以及职业技能、素质等的培养,进而能够使其在毕业之后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对于职业的接受。

二、工学结合与教育管理二者结合的具体方法

1.完善二者结合的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

中职院校要想使工学结合的方式为教育管理发挥更高的作用,就必须为工学结合的教育管理的开展设置完善创新型的教育管理机制。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调整其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使学校的专业课程能够随着社会职业需求较大的新变化来同步转变。而且,其针对职业而开展课程还要在基础的知识理论以及职业技能、素质和具体职业实践等方面实现全面的教育,使学校的课程设置全面地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模式。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为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课程的设置来培养具备工与学双方面能力的师资队伍。而要培养此种教师队伍,可以通过引进企业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定期来校任教来实现,也可以将骨干教师及教育带头人员等送到企业就职等来推动,使参加教育的教师能够同时获得教师及企业技能人员的双重身份。

2.充分建立适当的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

中职院校要使工学结合的方式发挥作用,还必须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进行变革创新,使二者能够为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发挥辅助作用。首先,就教师建立适当的教学方式来讲,教师可以着力构建贴近专业性质及职业需求的项目化以及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使理论教学能够充分地利用适当的职业情境或职业案例,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对特定职业的介绍来鼓励学生去解决企业运行中遇到的实际的技术问题,或者是帮助他们利用假期进行实习等,以使教学始终能够与职业的实践教育同步开展。其次,就教师建立良好的考核方式来讲,教师可以将教学的考评方式转变为对学生的社会能力、平时学习表现、全面发展状况等的考评,并将考核主导者的权利一部分放给企业,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企业的有效衡量,进而将学生的学习导向应对职业需求的状态中。

3.全面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实习力度

当前时期,中职院校应通过签订定向的就业合同来引进企业力量以建立教学实训基地,或者是直接引导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实习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期间全面掌握到其自身参加工作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及技能等。而针对实习的具体设置来讲,院校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侧重理论学习的第一、二个学年开展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学习方式,着力在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培养。而另一方面,学校要推动顶岗实习工作的全面开展,使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学年全面地投入到实习工作中,进而帮助其提前一年熟悉职业状况,避免学生毕业之后面对就业的手足无措状况的出现。而中职院校为学生设置顶岗实习的阶段,主要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在职业中发现其自身的优势与缺陷及实习中出现的问题等,通过要求他们进行定期的总结、汇报达到对问题的及时解决。而且,顶岗实习阶段的设置,还致力于由学校与企业一起在学生的实习期间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纪律意识,并通过适当的职业考验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等。

三、结语

中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能够在诸多方面对学生的就业起到有效的帮助,从而使学校在当前时代环境中更加健康地发展。因此,中职院校的教育人员必须着力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推动工学结合与教育管理的更深程度地结合。

参考文献:

[1]陶榕.建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篇12

一个好物理教师在课堂上犹如一个优秀的导游,在讲述中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在课堂上,不是仅仅对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象一个引路人一样领着学生翱翔在物理的美妙境界,在为学生讲解书本知识的同时不忘为学生创设一个物理的情境。通过一些例子巧妙的组合,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逐渐将“教”转移到“学”上,从“学会”转移到“会学”上,从“掌握科学内容”转移到“掌握科学过程”上。

二、初中物理教育应以成功式教学为主体

成功式教学法是以成功为出发点和终点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嗟夭捎酶髦址椒ǎ比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加以不同程度的表扬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成为不同层次的成功者,并尽可能帮助原有失败者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为而后实施启发式教学铺平道路,可以这样说成功式教学是一个乐章的开始,而启发式教学则是这个乐章的,要用开始的音符来宣染,二者缺一不可。

成功式教学并不抹杀竞争,而是保证现有的成功者继续成功,让他们继续往上攀登,去感受新的成功的快乐。成功式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它在保障现有的学生成功的同时,也把现有的差生,即已形成的失败者,也包括在自己争取的“成功”的范围内,这样就可以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培养出优秀者。

如果在成功式教学中揉合进启发式教学,那么在这个学生的身体上就容易渗透着理想的、创造的灵光。通过六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达到了目的。因此我认为初中物理教学应以成功式教学为主体,启发式教学为主导。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在学习初中物理的过程中,不光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只有具有良好人格的学生才能真正地投入到物理世界中。当然完美人格的培养还应有一个好的集体,为了造就这样一个好的集体,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爱护学生,关心学生,让他们觉得老师和他们一样都是把物理当作他们毕身所奋斗的目的。

四、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在进行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大部分学生对现代物理知识了解的渴望,但传统的物理教学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学生对外面的世界并不了解,他们不了解当今的物理学的发展,不了解物理学中存在哪些难题,不了解当今的物理学家正在做什么工作,在他们两年的时间里只学会了一些古老的物理,了解了一些成百上千年以前的物理知识,他们不知道他们所学的物理到底跟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他们渴望获得新的知识,但传统教育并不告诉学生这些。我认为在教学中没有现代物理知识就没有现代的物理教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就非常重视把现代物理知识引进初中物理的课堂。

当然在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不进行培养,相反要加深对现代物理知识的理解,必须加强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培养,学校物理教学往往本身带有鲜明的基础性。但基础和物理前沿并不是毫无联系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并不意味着不要基础,而是为了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不仅反映了科学发展的逻辑,也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已证明了它的有效性。因而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科学的思维方式,从学校基础教育抓起,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开拓视野,逐步提高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重视不同领域的实验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还有培养学生科学探险精神的功效。学校的物理课内容多有限制,没有给包罗万象的物理学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物理学的内容变得狭窄了,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状况不相适应。许多聪颖的学生对物理不再感兴趣,而对一些科普读物诸如涉及超新星、夸克、集成电路、计算机等课题颇感兴趣。这说明,一方面他们对现有的课本知识水平不满足,另一方面他们具有探胜猎奇精神。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光依赖于模拟法,还要靠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一个学习成绩好或在科学上有成就的人,不仅靠他们的智力,而且依靠他们的心理素质。所以物理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即由物理学史出发,用物理学家的优秀的个性品质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