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范文

时间:2023-10-18 09:58: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篇1

(一)经济发展更趋协调

上半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320.7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2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240.8亿元,增长23.4%;第三产业增加值958.7亿元,增长13.9%。

从区域发展看,呼包鄂地区继续保持领先,东部地区增长加快。1-8月份,呼包鄂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达到54%,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1.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3.7%,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区的比重均在半数以上。东部五盟市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45.5%,增幅高出呼包鄂地区12.2个百分点,高出盟市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7.7%,增幅高出呼包鄂地区14.4个百分点,高出盟市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前8个月,通辽、赤峰、锡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2%、33.5%和33.5%,高出全区平均水平4.9个、2.2个和2.2个百分点。

从产业发展看,经济运行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地税收入增长41.1%,比第二产业快7.2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0.6%,完成建筑工程投资1015.4亿元,完成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1%。6月末全区共有建筑企业1047家,其中一级以上企业41家。非公有制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快,上半年中小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73.8亿元,同比增长45.3%,比大中型企业快了2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25.8亿元,增长36.8%,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快了11个百分点。

从需求方面看,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更趋合理。投资增速高于消费增速的幅度进一步缩小,1-8月份全区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项目完成投资2831.8亿元,增长26.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了9.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4.4亿元,增长17.8%,增幅提高了1.9个百分点。对外贸易稳定增长,1-8月份海关进出口总额完成48.9亿美元,增速虽然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3个百分点,但仍达到26%的较好水平。其中,进口完成30.2亿美元,增长35.4%;出口完成18.7亿美元,增长20.8%。

(二)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集中体现在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方面。

工业企业效益大幅增长。1-5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62.5,比上年同期提高56.4点;实现利润15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2.6亿元,增长88.6%。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品价格和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国家调高供电价格,带动了这些行业效益大幅度提升,前5个月煤炭、电力、冶金、食品加工等行业累计实现利润127.2亿元,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82.3%。

财政收入增长继续加快。1-8月份,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62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75.3亿元,同比增长39.3%。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3.6亿元,增收75.9亿元,增长34.8%。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完成情况较好,累计增收44.8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增收额的59%。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44元,同比增长17.8%,其中人均工薪收入4561.3元,增长21.1%。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2418元,增长19.4%。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25.6元,增长28.7%;人均出售农畜产品收入1821.2元,增长18.4%;人均转移性收入175.1元,增长14.3%。

(三)活力和后劲持续增强

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土地、矿产等要素市场发育逐步完善。1-8月份,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1648.8公顷,占到土地出让总面积的43.3%;通过竞拍方式转让探矿权220宗,交易金额达到2.5亿元。

二是资金自筹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国内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投资继续向我区转移,1-8月份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1031.9亿元,同比增长22.9%。前8个月,各类自筹资金累计达到2255.9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部资金来源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国内贷款388.8亿元,增长8%,占全部资金来源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

三是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截至6月底,全区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6583.4亿吨,贵金属岩金资源储量106.8吨、银资源储量21344.8吨,煤炭和贵金属储量双双跃居全国第一位。石油、天然气勘探实现重大突破,苏里格气田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336.5亿立方米,预测远景储量4万亿立方米;海拉尔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968.2万吨,年产石油从最初的7000吨上升到2006年的49万吨。查明和预测铁矿资源储量26.5亿吨,与2003年相比净增加2.9亿吨;10种有色金属矿产查明资源储量总计2539.5万吨,与2003年相比净增加663.1万吨。

(四)节能减排力度加大

今年我区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推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部取消了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政策,对部分企业实行了差别电价,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各项节能措施逐步到位。一是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上半年淘汰小煤炭360万吨,小钢铁141.6万吨,小水泥30万吨,铁合金、电石各10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进展顺利,到7月末共关停50台总容量103.2万千瓦,超额完成了今年的目标任务。二是节能工程建设加快。围绕国家“十大节能工程”和自治区节能“三百工程”,在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等重点耗能行业,已组织实施了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等项目64项。三是重点企业监管得到加强。对85户重点耗能企业实行了挂牌督办制度,完成了对国家确定的35户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评审工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展了全区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清理检查工作。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增长25.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75%。

主要污染物排放首次出现“双降”局面。根据国家8月下旬的《2007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告》,我区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同期下降2.2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57%,进入了全国“减排”第一序列。在化学需氧量减排方面,加强了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运营能力的监管,严格控制了企业污染物超标排放,加之上半年又新投入运行了2个污水处理厂,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削减COD排放0.3万吨,降幅位列全国第2位。在二氧化硫减排方面,电力行业减排成效显著。上半年在发电量增长33.9%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关停小火电机组、现役火电机组脱硫改造等措施,净削减二氧化硫排放0.41万吨,抵消了其他行业的排放增量,降幅位列全国第17位。

(五)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全区各地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认真落实“七件实事”,大力实施“十项民生工程”,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农村牧区通路、通电、通信、安全饮水工程全部开工建设,已争取到国家通乡油路建设资金9亿元、农村牧区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资金1.37亿元,落实通电工程建设资金3亿元。解决了38.9万人的安全饮水和767个自然村的通信问题,分别占全年计划的64.8%和42.6%;新增沼气用户4.67万户,占全年计划的78%。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步伐加快,累计向8658户低保家庭提供了廉租住房补贴。城乡医疗保障工程加快推进,年初确定的303个苏木乡镇卫生院、18个旗县医院、20个旗县妇幼保健所、14个旗县蒙医医院全部开工建设。教育资助工程已累计向2.2万学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3亿元,向48万寄宿制贫困中小学生发放补助9600多万元。社会救助工作积极推进,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平均提高20元,惠及73.5万人;农村牧区低保覆盖人口扩大到60万人,补助标准由去年的360元提高到今年不低于438元。农民工转移和维权工程取得新进展,农牧民转移就业163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81.5%。扶贫救灾工作稳步推进,1-8月份共投入三项扶贫资金8.82亿元,累计下拨救灾资金5130万元,救助灾民112万人。

总的来看,今年以来我区经济承接了近年来好的来势,继续保持在高位上平稳运行,并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

经济保持高位运行,表现在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上半年,我区GDP增长速度达到18.2%,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这是我区自2003年以来,连续四年多保持18%或更高一些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全国同期10%-11%的平均水平。我们预计,今年我区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8%左右,仍可能位居全国第一。

经济呈现平稳运行,表现在GDP增幅波动较小。从季度数据看,去年以来的六个季度,我区GDP增幅最大波动仅为0.8个百分点。其中:2006年四个季度分别增长18.5%、18.2%、18.1%和18%,季度间最大波动为0.5个百分点;今年前两个季度分别增长18.8%和18.2%,波动为0.6个百分点。

增长呈现逐步回落态势,表现在GDP增长速度出现稳中下降趋势。自2002年我区经济增长达到13.2%的全国第一以来,增长速度逐年加快,2005年达到了23.8%的最高点。去年以来,我区经济增长开始呈现理性回落。主要原因有:一是去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690万亩,总产量341亿斤,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依靠扩大播种面积增产的余地不大,单产提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二是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三大行业的主导产品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去年以来煤炭、钢铁、液体乳产量增速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三是全国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等行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受到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力约束,上半年全国电石产量增速回落了17.9个百分点,铁合金回落了15.5个百分点,焦炭回落了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全国GDP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5%,呈现稳中趋升的态势;我区GDP一季度增长18.8%、二季度增长18.2%,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我们认为,经济增长呈现理性回落,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要求,是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相一致的。

二、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这些年来,我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运行中某些领域和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调整整体进展缓慢

近年来,我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主要得益于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2001-2006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37%提高到了56%。但是,这些年来,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不协调因素和潜在风险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与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产业延伸、产业多元、产业升级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服务业发展缓慢,与整体经济增长不够协调。2006年第三产业增长14.5%,增幅比第二产业低10.9 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38%,比第二产业低10.6个百分点,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二是工业结构单一,产业发展存在潜在风险。工业经济总量主要集中在能源、冶金和农畜产品加工业,2006年三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2.2%。这样高度集中和单一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分散市场风险,一旦市场供求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整体经济增长将受到很大冲击。

(二)农牧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压力较大

一是今年部分地区旱情和病虫害偏重,赤峰、通辽等粮食主产区降雨偏少,加之今年粮食播种面积增长不多,给粮食增产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二是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后,畜牧业开始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今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较上年有所减少,主要畜产品产量增长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6月底全区牲畜存栏比上年同期减少108.6万头(只),牛奶产量增幅回落15.6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增幅回落2.1个百分点。三是饲料价格上涨,较大幅度地压缩了养殖业增收空间,特别是给奶牛养殖业带来较大困难。过去三年玉米价格基本上翻了一番,今年上半年的销售价格又上涨了19.4%。四是农牧业补贴的政策效应有递减趋势,上半年全区农牧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增长14.3%,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了34.2个百分点。

(三)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根据国家下达我区的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和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1.86吨标准煤,比“十五”期末降低25%,年均下降5.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40万吨以内,削减率为3.8%,年均减少0.79%;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27.7万吨以内,削减率为6.7%,年均减少1.4%。2006年,我区万元GDP 能耗下降了2.5%,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了6.9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长了0.34%,均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要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后四年万元GDP 能耗必须年均下降6.3%,二氧化硫下降2.6%,化学需氧量下降1.8%,任务相当艰巨。从节能方面看,今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一是受市场需求拉动,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长仍然较快。1-8月份焦炭产量增长42.7%,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35.2个百分点;电解铝增长61.7%,提高31.9个百分点;钢产量增长18.5%,提高12.4个百分点;电石、铁合金分别增长30.4%和39.1%,增幅虽有较大幅度回落,但仍处在高位状态。二是当前我区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增长快于GDP增长,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增长,实现结构性降耗的难度较大。另外,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实现技术性降耗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测算,今年全年万元GDP能耗将下降2.5%,降幅与去年基本持平,仍不能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从减排方面看,燃煤电厂是二氧化硫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目前关停小火电机组容量已超额完成了全年任务,年底前还将有超过600万千瓦的机组建成投产,依靠火电减排的余地很小;化学需氧量主要来自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水,上半年我区对造纸、制药等3家排污大户采取了限排措施,下半年这些企业将恢复一部分化学需氧量排放,另外年底国家还要将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排放统一核算,COD减排难度仍然很大。

(四)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还不够合理

今年以来,我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增幅虽然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回落,但仍处在合理区间,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总体上看,当前我区固定资产投资仍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资源加工型领域,1-8月份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国家宏观调控重点控制的产能过剩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0亿元,占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重点支持的装备制造、节能减排等行业和领域的投资严重不足,1-8月份装备制造业完成投资80.1亿元,占工业投资总额的5.5%,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行业只完成投资2亿元。这样的投资结构,不利于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产业延伸、多元、升级的结构调整方向,不利于争取国家的投资支持,不利于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长期稳定增长,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五)价格总水平上涨较快

今年以来特别是进入5月份以来,我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8月份,全区CPI同比上涨3.6%,其中5-8月份当月分别上涨了3.8%、4.5%、5%和6.1%。农村牧区价格上涨明显高于城镇,前5个月至前8个月城镇消费价格分别上涨了1.9%、2.3%、2.7%和3.1%,而农村牧区分别上涨了4.1%、4.2%、4.4%和4.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全国性肉禽蛋类价格大幅上涨影响,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的。8月份全国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9%,鲜蛋价格上涨23.6%;我区食品价格上涨19.2%,涨幅高于去年同期17.7个百分点。应该看到是,这次食品涨价是在我国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工农和城乡之间利益格局调整的正常表现,食品涨价总体上对提高农牧民收入是有利的,初步测算上半年因农畜产品价格上涨使我区农牧民人均增加收入154元,占收入增量的39%。但是,价格上涨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增加了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上半年城镇居民因价格上涨多支出103元,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城市低保的政策效果;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牧民负担,上半年农村牧区消费价格涨幅较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农资价格涨幅提高0.5个百分点,初步测算这两项就使得农牧民人均支出增加了72元。

总的来看,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是近期新出现的,有的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还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全面分析、冷静对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到趋利避害,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下一阶段的发展改革工作

做好下一阶段的发展和改革工作,关键是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这是统领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针。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突出发展这一主题,又要把握科学这一内涵,切实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更加注重科学发展。近几年,我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主要得益于资源优势的发挥,得益于优势产业的发展。但由于产业层次不高,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开发的效益还比较低。特别是一些地区还存在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现象,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长此下去,我们的资源、环境就难以承载这样的速度,也就难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增强科学发展的意识。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全区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近年来,我们遵循经济非均衡发展规律,提出优先发展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业园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必须继续坚持。但同时,也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必须在加快优势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别要解决好东部地区工业化基础薄弱的问题,加快推进这些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要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路子。

三是更加注重和谐发展。和谐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大力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理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的关系。要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更加注重就业和民生问题,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城乡群众,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相互促进。

四是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主要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倍加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建设低投入、少排放、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近期的发展和改革工作,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抓好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工作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下,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回落态势,2004年比2003年回落19.3个百分点,2005年回落1个百分点,2006年回落21.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1%,与全国26.7%的水平基本持平,但我区的生产总值增长18.2%,比全国高6.7个百分点。从理论上来讲,与全国基本相当的投资增长速度不足以支持高出全国近7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前几年投资快速增长滞后效应的反映。当前的投资将对后几年的经济增长形成影响,对此我们必须进行科学评估。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保持一个适度的投资规模并不矛盾,关键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关于今后的投资工作,我想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突出抓好化工、能源、交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新开工项目和竣工投产项目。对已经进入审批程序的项目,要积极落实建设条件,争取早日得到批复。已经核准或批复开工的项目,要抓紧落实各项建设条件尽快开工建设。今年计划竣工投产的建设项目要倒排工期,在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确保年内建成投产。

二是抓紧明年投资计划编制和项目申报工作。今年国家发改委于4月份部署了明年中央政府投资计划的编报工作,目前自治区发改委已基本完成了计划的编报,下一步关键要与国家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做好项目和资金的盯办落实,力争使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投资滚动计划。各盟市发改部门要加快投资计划的编制,争取10月份完成明年投资计划的编报工作。

三是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大家知道,继新丰电厂事件我区被国家停止建设10个电厂之后,今年国家环保总局又通报了我区10个违反环评项目,国家林业局通报了1个违法占用林地项目,国家发改委、安监局、煤监局三家联合通报了10个未经核准的煤炭项目。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还是我们对项目的把关不严,执行国家政策的力度不够,这影响我区在国家的形象,也影响到我们审批项目和争取资金,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对国家责令停建的违规电厂建设项目,要积极落实恢复建设的各项条件,争取国家早日批准建设;对今年国家通报的环保违规项目以及在最近清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整改;对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项目,要按照国家的要求,认真进行检查清理。要严格项目审批,按照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等“六项必要条件”要求,严把市场准入关,提高项目质量,优化投资结构。

(二)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节能减排是当前的一件大事,用中央的话来说,是“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和当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促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我区节能减排的任务较重,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们一定要有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气力、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一是停止审批和建设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对电石、铁合金、电解铝等高耗能项目一律停止审批,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一律停止建设。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主要污染物总量前置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项目核准程序,并建立项目审批问责制。在停止“两高”项目审批的同时,各地要谋划新上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前段时间我们向国家发改委建议用集中供热项目替代采暖小锅炉,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肯定。能源处要会同相关地区做好前期工作,并加强与国家能源局的联系,配合国家搞好专项调研,力争取得大的突破。

二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按照自治区政府出台的《全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施方案》,分解落实水泥、焦炭、电石、铁合金、平板玻璃和钢铁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确保完成今年确定的工作目标。力争全年淘汰小钢铁产能287万吨,小水泥产能110万吨,煤炭产能600万吨,焦炭产能390万吨,铜产能4万吨,铅、锌产能各1万吨。

三是限量生产高耗能产品。对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产品,实行限量配额生产制。根据市场、产能、耗能等情况,制定高耗能产品产量控制计划,按地区分配限量指标。今年电石产量严格控制在500万吨以内,铁合金产量控制在300万吨以内。

四是全面落实二氧化硫减排“双五条”措施和化学需氧量减排“四条”措施。加强脱硫设施建设,年内确保完成15台562万千瓦和两个热电厂6台锅炉的脱硫改造,对冶炼、有色、烧结、焦化和以煤炭为燃料生产化肥、玻璃、化工产品要加快安装烟气脱硫装置,新建电厂要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脱硫设施,同步通过运行测试,火电机组要在年底前全部建成在线检测。加快在建的37个污水处理项目和11个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步伐,争取尽早投入运行。

(三)全力抓好“三农”工作

“三农”工作既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我们工作的薄弱环节。今年以来,全国性副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暴露出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农业的基础不稳固,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市场供需一旦发生较大变化,就表现出供需矛盾突出,价格大幅波动的现象。加上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滞后,对农产品供需进行调控需要的周期也比较长。因此,农牧业工作必须做到未雨绸缪,必须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上,切实改善农牧业的基础条件,稳定农畜产品供给。关于近期的

一些农牧业工作,我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加快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体系,突出抓好产业发展规划和嘎查村建设发展规划。开展农牧业功能区划,在禁止和限制开发区,突出抓好人口搬迁转移;在优化开发区,突出抓好农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做好农林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用于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债投资和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加强生态建设以及安全饮水、乡村道路、清洁能源、农村电网等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全年要力争完成32个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

二是扶持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做好相关基础工作,落实好国家扶持生猪生产和母猪补贴的各项政策,实行免费强制免疫,支持规模化养殖。国家正在着手研究奶牛养殖的补贴制度,我区是奶牛的主产区,我们的意见对国家的政策有重要的影响。各级都要积极进行调查研究,向国家提供更多的政策性建议,争取国家尽快出台支持奶牛饲养的补贴制度,出台扶持奶牛养殖小区和优质牧草基地建设的投资政策。

三是落实好各项农牧业补贴制度。认真兑现农牧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以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各项补贴政策。加快兑现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年内要确保完成23.1万移民人口的政策兑现任务。

四是加强防灾抗灾工作。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动物疫情防治和秋季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积极组织灾区群众的生产自救,加大劳务输出,争取将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区以煤、电、农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产业结构,产业链条较短、结构单一、结构性风险较大。要按照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是促进非资源型产业加快发展。从项目前期工作入手,努力增加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项目储备。从下半年开始,自治区和各盟市都要对项目储备情况进行认真清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要从项目库中清理出去,及时把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补充进来。及时调整招商引资方向,把招商引资的重点转移到非资源型产业上来,今后自治区不再重点支持火电、煤炭、电石、硅铁、焦化、造纸、钢铁、电解铝、玉米加工等领域的招商引资项目。

二是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有序推进能源、冶金等传统资源型产业发展。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加快大型风电场和太阳能发电试点项目建设,逐步提高新能源比重。新上火电项目,单机容量要以60万千瓦为主,热点联产项目以30万千瓦为主。煤炭资源开发要控制开采规模,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把加快发展煤化工产业作为产业延伸的突破口,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已批准建设的煤化工项目尽快落地开工。截至目前我区累计审批煤化工项目94个,批准甲醇生产规模3200万吨,但开工项目仅31个,开工甲醇规模710万吨。对此,各地要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对批准后两年内还没有开工的项目,要责成项目单位给出明确答复。冶金工业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突出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当前重点抓好钢铁工业“上大压小”工作,为新上扩能改造项目创造条件。铝业要加快初级产品向硅铝合金、铝箔等方向延伸发展。

三是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积极研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配套文件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意见,引导、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提高素质,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国家鼓励发展的服务业,在财税上实行优惠,在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上实行与工业企业基本同价。

(五)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今年以来,在副食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带动下,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较大,1-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6%,其中8月份上涨6.1%,创1998年以来单月上涨最高水平。价格指数的持续上涨已成为当前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和工商物价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控。这里我强调几点:一是严格控制政策性调价政策的出台。根据当前全区物价走势,下一阶段自治区在实施国家统一调价政策之外,严格控制出台新的价格上调政策。

二是抓好副食品的生产供应工作。国家要求各省区抓紧成立副食品调控应急领导小组,我们要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生猪饲养规模,增加猪肉调入量,同时增加区内牛羊肉和禽蛋供应,稳定副食品价格。做好应对粮价继续上涨的准备,切实组织好秋季粮食收购,增加粮食储备。

三是稳定农资价格。加强对化肥、农药、生产用电用水等价格的监管,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扶持化肥生产运输的各项优惠政策,继续执行化肥生产企业出厂最高限价和化肥经营环节差率控制的各项规定。

四是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和监督检查工作。密切跟踪监测粮食、食用油、肉禽蛋菜等农副产品价格的变动情况,完善价格反应应急机制,适时启动日报制度和应急预案,严厉查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教育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整顿医疗卫生部门收费项目标准,加强卫生防疫收费标准成本监审工作,使已经出台的4次西药和中成药降价政策落到实处。

(六)千方百计解决好民生问题

近两年,党委、政府对民生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部署,围绕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和谐的热点难点,扎实细致地开展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好自治区确定的“七件实事”和“十项民生工程”。这些工程中,有一些是我们直接主管的,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抓紧抓好;有一些是需要我们配合的,我们要主动配合各主管部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目前,要重点抓好各项工程的检查监督和竣工验收工作,确保通路、通电、通电话、沼气、饮水安全等各项民生工程,年底前全面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问题,8月份国家召开了全国城市住房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要求2007年底前所有设区的城市要对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2008年底前所有县城要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十一五”期末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部委研究制定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新建廉租住房项目支持办法,申请支持的条件:一是所在城市建立了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档案,制定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工作目标、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完成了审批手续,并已正式开工;三是按照年度计划、地方资金已落实。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按照国家的要求,配合财政、建设、规划、土地等部门尽快落实各项条件,同时做好申请补助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

二是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统筹解决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大学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扎实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行动,确保全年新增就业20万人。配合劳动部门积极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进一步抓好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加强对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监督检查。国家近期拟出台支持农村低保的政策,我们要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扩大农村牧区低保覆盖面,并考虑适当提高牧区补助标准。

三是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继续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编制完成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分年度逐步解决全区20万中小学生在校外借(租)住问题,今年完成12所农村牧区初中学生宿舍和食堂的建设任务。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建设步伐,完成2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任务。国务院已经决定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制度,我们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101所乡镇卫生院、18所旗县医院、3所旗县中蒙医院、16所旗县妇幼保健所的建设任务。扎实推进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成26个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任务,实施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儿童福利设施、残疾人基础设施、农牧民体育健身等工程。

(七)积极推动东部盟市加快发展

近两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不断采取措施促进东部盟市加快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自治区发改委也在审批项目和投资安排方面加大了对东部盟市的支持力度。但总体上看,缩小东部盟市与呼包鄂地区的发展差距任务非常艰巨,因此,需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的历史机遇,支持东部盟市进一步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有几项重点工作需要我们抓紧抓好:

一是做好规划衔接和落实工作。《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已经出台,我们要研究制定规划实施意见和具体工作方案,把各项任务都要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强我区东部区域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衔接,搞好各专项规划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规划,并争取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重大项目布局等领域与东北三省统筹建设。

二是积极争取有关政策。进一步加强与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积极争取国家根据蒙东地区的实际,在增值税转型、企业历史欠税、剥离企业办社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资源型城市转型、对外开放、厂办大集体等方面,给予东部盟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同样的优惠政策。

三是加强对东部盟市发展的支持。围绕将东部地区建成新型能源重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全力抓好有关重大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增加投入。抓紧完成《促进东部盟市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征求意见工作,尽快上报自治区党委、政府。协调推动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建立高层协调会议制度,推动建立东部五盟市包括满洲里、二连市之间的协调机制,协商解决制约区域发展及跨区域的重大问题。

(八)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发展改革部门在促进对外开放方面,要重点做好两件事:

一是抓好招商引资工作。配合有关部门,精心做好全区对外开放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对全区招商引资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研究提出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和进一步扩大全区对外开放的意见。跟踪落实好 “2007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呼和浩特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二届中国东西互动发展论坛”已经签约的项目,努力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履约率和开工率,力争全年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1500亿元。

二是推进境外投资工作的开展。在继续支持口岸基础设施和对俄、蒙运输通道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借助“中国-俄罗斯年”各项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我区与俄蒙在资源开发领域的合作。积极开展协调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在俄罗斯和蒙古国建立“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各项前期工作。继续推动包钢开发蒙古国额仁-达拉策格铁矿、蒙东能源公司开发俄罗斯别列佐夫铁矿等重点对外投资项目。

(九)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

当前,形势发展变化很快,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发展改革部门的同志们要履行好职责,完成好各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就必须自觉转变观念,不能只盯着项目、盯着投资,要加强学习、注重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始终坚持学以致用,把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对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适时为各级党委、政府提出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当前,在继续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测的同时,我想有一些重大问题,需要各级发展改革部门给予高度重视,进行认真研究。

一是关于主体功能区划问题。《国家主体功能区划规划提纲(征求意见稿)》已经形成,正在征求各地区和各部门的意见。国家规划的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37.8%,其余的面积由省市自己来规划。因此,这个规划关系到我区经济发展的大局和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已经着手开展基础研究,按照国家要求2008年6月形成初稿,年底前完成规划编制工作。这项工作涉及点多、量大、面广,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基础数据和基本情况。因此,各盟市、各旗县都要开展基础研究,配合我们共同搞好这个规划,力争我区在国家的区划中占据有利地位并得到政策支持。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0-0038-03

现代职业教育主要有四种模式,即北美的CBE、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和英国的BTEC。我国根据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情况,逐步吸收国外职业教育的课程管理模式,从而打破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为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按照现有模式开发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不能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需要,出现了职业能力“滞后效应”,无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技能要求。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①。学习该课程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充分融合,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从而使行动、认知和情感达到统一,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所谓综合职业能力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

一、专业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电子产品制造一线的电子产品装配、调试、维修、检验及生产设备操作人员。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着眼于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大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明确规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技能考核等内容。电子专业通过“2+1”、“3+2”、“2+3”多种教育培养方式,利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校企共建模式,培养能熟练掌握电子类产品和设备的装配、产品调试、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等高技能复合性人才。

二、面向工作岗位群,进行职业资格研究

职业教育办学目的是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浙江地处长三角南翼,金华在浙江的中西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十一五期间重点落实发展汽车电子产品、节能电子产品、智能控制系统等到新型应用类电子产品,全市基本形成“一基地、两中心和五大产业区”的工业格局;在金华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加快发展半导功率器件及集成电路、通信与网络产业、电子元器件、专用材料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

学校作为一所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国家级重点职校,深入解读“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学校加快专业调整,深化专业发展,紧紧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主线,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工业转型升级为契机,为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机遇。金华市各类高级工人大概只有3.8万人,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已经转变成制约本地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是职业分析,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也必须从职业分析入手,电子产业集群主要以依托金华高新科技产业园、浙中信息产业园、金东信息软件产业园、东阳横店电子产业园区等上市名优企业,根据人才需求和用工单位岗位工作责任要求,结合国家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从中提炼技能要求,明确职业能力。根据企业实际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对应一个学习领域或部分学习领域,通过完成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其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和综合职业能力,如表1。

三、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

围绕岗位实际需求,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参照国家电子设备装接工、无线电调试工职业资格中、高级工标准,以电子产品制作过程顺序把元器件拆焊、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电路产品整机与调试、电子设备操作、整机检修与调试、整机故障分析与处理、成品调试与检测、电子产品包装、查询、阅读、撰写产品说明等为工作学习领域内容。表2①(略)应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表述。

通过将典型工作任务作为一个学习领域,依据教学需要分为若干任务,每个任务又分为若干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根据知识、技能、情感、职业态度的相关性,建立相应完整的典型工作任务系统。以工作任务为核心重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让学生先做,通过解构重新确定具体工作任务,利用真实或虚拟的学习情境,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感知、领悟相关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发展综合职业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四、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典型工作任务所包含的职业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由于受到学校自身条件的约束,必须对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分析,并对专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评估,以便客观、全面地进行教学设计,如表3。学校2009年10月电子专业顺利通过省示范专业评估,专业资源更加丰富,分别建有实验室3个、实训室7个,专业教师11人,有3人硕士,10人技师,5人为“双师型”教师。为更好提高教师技能,学校每年组织分阶段到名优电子企业挂职锻炼,提高电子专业技能示范性。

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学校将课堂教学搬到实训室和企业,进行互换式人才培养,从实践理论理论实践整个过程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统一,并创设相应学习情境制作岗位电子产品,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工学结合教学实践模式,让学生掌握综合职业能力,理顺学习任务中难易程度。通过实际生产操作,提高企业生产能力,缩短企业与学生的认同感,表3为学习领域课程“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学习情境5描述。

五、课程实施中应解决的问题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其形式为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学校通过建立真实的实训场景或虚拟实习场所,增强学生工作服务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1.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突破课程界限。职业教育要上质量,关键之一就在于建立一支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懂操作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应积极实施“三项工程”,即在学校建立校本培训基地、校外企业技能培训点、企业专业实训基地,充分让教师参与其中,提升实际工作行动力。工作过程知识实现了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相关联,教师不能把知识局限于原有的学科界限,必须学会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跨专业综合,将各分科知识点融入实际工作情境,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经验相联系,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

2. 加快学习领域开发,深化教学改革。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取代了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它充分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把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经验相结合,学会挖掘知识技能的交叉点,把交叉知识进行系统化,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紧密联系,增强课程的有效性,摆脱以往教材以学科知识为主体的教材模式。加快课程开发力度,有力保障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突显职教新特色,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促进富民强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3

(二)大力推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一是突出品牌建设,优化出口结构,努力在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上下功夫。制定出口名牌建设发展规划。强化培育出口名牌的政策导向,形成面向更多企业的政策支撑体系。指导鼓励企业参加商务部出口名牌的评审工作,努力做好企业申报出口名牌的服务工作。二是加快综保区申报,利用好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一类开放口岸这两个金字招牌,积极加快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尤其是在项目引进工作中,注意招引外向度高的企业入驻综保区,增强外贸进出口后劲,同时引导本土企业、外贸出口转型升级。三是依托外经打破瓶颈,实现外贸发展转型升级。鼓励锚链、纺织、一般装备制造等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的生产能力向目标市场转移,将产业链的两端放在国内,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总部公司,带动出口增长。鼓励弘腾、中泰等企业承接境外承包工程时,带动国内原材料、设备等产品出口。支持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与有关国家(地区)开展能源、矿产等方面的互利合作,建立稳定的境外能源资源供应渠道,增强资源产品进口。

篇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由于产业的转移和工会密度的下降,集体谈判呈现不断分散和灵活化的趋势,集体合同的覆盖面以及数量都在不断减少。而中国的情况却相反,中国工会领导下的集体协商工作得到大范围推广’集体合同的数量和覆盖面不断扩大。然而,集体合同工作成就似乎仅停留在数量方面,关于合同的质量问题鲜有描述。事实上,社会各方面对于集体合同的实际成效似乎都持有怀疑态度,就连全国总工会也承认,推行的工资集体协商存在建制率低,质量不高、作用不大等问题,并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部分归于集体协商主体力量不对称和工会缺少专家型干部,难以胜任工资集体协商。不仅如此,大范围的集体合同工作并没有吸引广大职工的参与。一方面关于劳动合同的争议数量不断增长;而另一方面关于集体合同的争议却几乎没有。数量和成效之间的巨大反差投射出当下工会推行集体合同工作的深层次困境。

二、集体合同工作的行政模式

不同于西方集体合同中的劳资自治特征,中国的集体合同主要是通过“党政主导、工会运作”的方式自上而下推动的,通过行政力量对企业集体协商工作的介入来扩大集体协商的覆盖面,具有典型的行政色彩。一股而言,这种模式包含以下几点具体做法。

首先,设立集体合同考核指标。集体合同工作常常被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这不仅是工会的工作,也是各级地方政府的政治任务,政府成为推进集体合同工作的责任主体。集体合同工作会在上级层面分解成定量化的数量指标,然后下达给各级地方政府并建立健全责任目标,建立定期分析、联合督导、季度通报、季度报表等检查制度。考核结果与指标完成情况直接与政府官员和工会领导升迁相关。

其次,成立党政领导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各级政府官员都带头主抓集体合同工作,纷纷成立工资集体协商领导小组,以表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一般由分管工会的党政领导担任组长,工会主席担任副组长,劳动、财政、税务、工商、工会、企业家协会、外经贸等部门构成小组成员单位,负责督促集体合同工作的全面推进。领导小组的成立意味着集体合同工作已经被纳入政府行政渠道。

最后,利用行政力量督促企业签订集体合同。领导小组的各种行政手段,对企业雇主形成高压态势。工商、外经部门对企业进行注册、年检和合同批复时,就要督促企业组建工会和签订集体合同;税务部门对于不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不予执行职工实发工资税前扣除政策;劳动部门对不能提供集体合同的企业,不予核发工资手册。可以说,各部门已经形成一种联动的集体合同监管机制,企业必须与工会签订集体合同,否则将无法正常运营。不仅如此,集体合同制度也是企业和经营者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评先选优的重要条件,没有建立集体合同制度的企业和企业党政工主要负责人,不能被授予市级以上各种先进荣誉称号。其经营者不得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

三、行政模式下的集体合同工作困境

行政力量护航的集体合同工作自然是所向披靡。企业不得不重视来自工会的要求,因为工会代表“上边”,拥有党政赋予的强大行政权力。大部分企业都会按照上级工会的要求与工会签订集体合同。从表面上看,集体合同数量以及覆盖面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幅提升,各项指标得以顺利完成,然而这种模式却为集体合同工作带来了种种困境。

其一,脱离企业实际的“上代下”式集体协商,无法形成对雇主的制约。集体谈判的行政模式中,常常是地方工会与企业进行集体协商,并被认为是工会“上代下”功能的体现,地方工会意识到企业工会的孱弱。无法形成与雇主对等的集体谈判主体,因此需要上级工会帮助和支持基层工会。然而,“上代下”的前提在于企业工会有希望维护本企业职工利益的诉求、希望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的意愿,此时,上级工会是帮助企业工会撑腰,通过各方力量形成对雇主的制约,最终目的是让双方进行平等的集体协商。而行政模式最重要的特征在于“上”完全取代“下”,上级工会越俎代庖直接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并强制要求集体合同结果的达成。集体协商其实是根植于企业内部的,协商的条件也是结合企业具体经营条件和环境展开,一个根本不了解企业基础信息的组织是无法与企业进行集体协商的,而在企业,工会事实上都是受雇主控制的,上级工会只是以“拍脑袋”的方式进行集体协商,以这种方式签下的集体合同完全脱离企业实际,根本不能形成对雇主的制约。

其二,以行政手段干涉集体协商过程,从根本上违背集体协商本质理念。党政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在于“订立指标、层层分解并纳入绩效考评”,各级政府和工会都有压力来完成层层分解的集体合同签订率指标,这事关官员的升迁荣辱。而就在这样的压力机制下,政府就有足够的动力来干涉本应是劳资自治的集体协商过程,从而在根本上违背集体协商的本质理念。一方面,集体协商剥离了“协商”的过程,完全没有劳资双方应有的反复博弈、谈判和妥协的过程,集体合同的签订也不再是这个过程的自然结果,而仅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这就必然导致集体合同的形式化和内容的空洞化,“数字工程”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指标压力下,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和保住自己的位置,也必然出现信息失真,甚至上下串通、联合造假的行为。一些地方在推行集体协商过程中出现了种种怪象,诸如基层工会伪造集体合同签名、倒闭企业居然签订集体合同、劳动部门集体合同审查走过场等。

其三,“剥离”集体协商而签订的集体合同的另一个恶果是集体合同中的工资标准很可能背离劳动力市场价格水平。为了能更快地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大部分集体合同的工资条款都是以最低工资为参考,同时规定一个较低的工资增长幅度。笔者曾经调研某地肯德基的集体合同工作,该集体合同规定员工工资年增长幅度为5%,而实际上该地肯德基连续三年利润年增长30.7%,工资总额年均增长8.2%,早已超出5%的增长幅度。这些集体合同被大张旗鼓地宣传,并要求工人群体积极遵守,一旦这种“狸猫换太子”式的集体合同成为工人工资“法定”标准,并要求工人承担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那就会完全背离劳动力市场供需状态,压低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从而在事实上损害工人权益,反而成为企业雇主控制工人和压低成本的管理工具。

其四,行政模式自始至终都在回避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即企业工会体制问题。集体协商的根本在于劳资力量的均衡,正是这种均衡才能达成相互妥协的集体谈判结果,从而稳定劳动关系。而这一结果的达成必须有赖于强有力的工人代表组织的形成。事实上,如果集体协商不能解决企业工会的独立性和代表性问题,集体协商就只能是标准合同文本上签字盖章的仪式而已,而不是一个真正谈判过程,没有劳资对峙的局面,更没有工人的广泛参与。在自上而下的集体合同运动中,工会并不能通过发动工人力量来达到签订集体合同的目的,而只能更加谄媚地讨好雇主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政策,集体合同反而成为雇主向政府要价的手段,从而进一步加剧劳资失衡的局面。

四、对于走出困境的几点认识

显然,集体合同工作中的工会困境是有一系列原因的。一方面,企业进行集体协商的动力不足。许多企业把签订集体合同片面地理解为工人涨工资,从而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因此从意识和行动上加以回避和拒绝。另一方面。众多基层政府还是秉持GDP导向的发展思维,担心集体合同工作会影响地方经济,造成资本外流,因此对于集体协商工作普遍阳奉阴违、消极对待。同时,由于工会迫于体制性压力需要推行集体协商,但又无法从工人群体中获得制约雇主的权力和力量,只能求助于政府行政强权,从而形成一种行政模式下的恶性循环,让集体合同工作偏离了预设的运行轨道。因此,为了使集体合同工作走出困境,回到正常的轨道,我们需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需要明晰集体合同工作的自治性特征。不能把集体协商变成政府与企业的协商,从而把“劳资问题”转换成“劳政问题”,将政府始终置于劳动关系的一线。承担各种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这样做不仅会造成企业方的责任缺失,转移矛盾焦点,纵容雇主不当行为,而且还会使政府丧失劳资双方中立的协调者和仲裁者身份。会让工人群体普遍认为政府和企业是“利益共同体”,从而对政府失去信任。因此,政府需要转换意识,鼓励劳资自治,以“乐观其成”的态度让劳资双方自行谈判,政府在中间做调停,从而建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劳资和谐处理机制。

其次,需要明确集体合同工作中工会一方的权力来源。我们需要对企业工会体制做相应的变革,企业工会不应成为雇主的“傀儡”组织,而应该成为工人的代表性组织,企业工会主席应该从工人群体中民主选举产生,而不应该由资方任意指定。集体协商是以企业工会发挥作用为基本前提的,工会应该最大化地团结个体力量,发出集体声音,形成集体合力,才能与雇主形成力量平衡,促使其最终签订和执行集体合同。因此,“集体行动中的工会就是集体合同谈判的工会”。工会的集体谈判能力是来源于工人群体的高度参与而产生的整体行动力,是工人群体结社力量的体现,工会必须回归“职工群众组织”的本来面貌。这一点上。受到广泛关注的广东“理光经验”值得推广。

篇5

中图分类号:DF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285-02

检察机关所行使的检察权是由宪法产生,宪法是检察机关行使职责的权力来源和基本出发点。而宪法是广大人民群众法律意愿的体现,所以,检察机关所行使的检察权来源于人民,检察机关履行法定职责具有人民属性。检察机关群众工作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的重要表现,具有对象广泛、内容复杂、方式多样及效果单判等特点。随着党的十胜利召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火热开展,检察机关秉承“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不断加强群众工作,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水平,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但与人民群众的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比,检察机关群众工作能力仍显不足,检察机关服务群众的能力亟待提高。对此,笔者尝试从强化自身职能、公示制度机制、加强从严管理、创新工作方式、落实责任追究等五方面进行探讨,以求切实做好检察机关群众工作,把群众工作贯穿于检察权行使的全过程。

一、强化自身职能,提高为民执法能力

检察机关要切实把“执法为民”的要求落实在执法办案中,体现在工作成效上,以执法为民的工作实绩取信于民。充分履行批捕,职能,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通过审查批捕、审查工作,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认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积极开展未成年人犯罪帮教工作,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全部制定专人分案办理制度。推进“检调对接”、社会风险排查研判、外来人员管护教育等工作,最大限度防范社会管理中的风险隐患,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严肃查办危害民生民利的职务犯罪力度,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维护和巩固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人民群众对反腐工作的满意度。充分发挥诉讼监督职能,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依法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有案不立、有罪不纠、以罚代刑等问题,加强刑罚变更执行监督,防止和纠正超期羁押,依法监督纠正侵犯被监管人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强化民事行政诉讼监督,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检察机关要找准、抓住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广大群众最关心、最迫切,以及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制订具体措施,认真抓好落实,履行好法定职责,提高为民执法能力,使人民群众直观、真切的感受到检察机关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努力付出。

二、完善制度机制,引进外部力量监督

检察机关是司法机关,是适用法律规范来调整社会秩序的法律监督机关。这一司法属性,使检察机关具有强力性、神秘性。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了解甚少,造成空间上的疏远。对此,检察机关应当打开大门,公示制度机制,用制度机制管人、管事、管案件,引进外部监督,打破空间壁垒,让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其中,真正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笔者系基层检察院的检察长,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深感检察机关的政治使命、时代重任在肩。并迅速开展行动,立足检察实际,积极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我院10项具体措施。一是贯彻落实中央规定精神的现实需要,要求我院全体检察干警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以实际行动带出检察机关的良好风气。二是进一步做好关心群众各项工作,要求积极帮助困难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要求紧扣检察机关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和检务保障的热点难点问题确立调研主题。四是进一步改进会风,要求时间相近和工作内容相同的会议应合并召开,力戒空话、套话,会议原则上不得超过1个小时。五是进一步改进文风,要求文件简报要突出思想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文件原则上在检察内网上流转,减少纸质文件和简报材料。六是进一步加强公务用车使用管理,抓好专兼职驾驶员的教育,组织学习新出台的交通法规并严格遵守。七是进一步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标准,严禁用公款吃喝,接待原则上在单位食堂进行。八是进一步严肃廉洁从检纪律,严禁违反规定接受托请打听案情、干涉办案,严禁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九是进一步加强枪支弹药管理,改进工作措施,实行枪弹分人、分库管理,双人双锁。十是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要求各部门干警认真履行“一岗双责”,纪检监察部门要围绕节日期间易发、多发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督促检查力度。

为将上述制度落到实处,开展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活动,全面推行网上办案、办公,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入手,压缩办公经费开支,加强了警车管理、干警考勤;取消了年节的聚餐计划,院日常招待全部实行工作餐,办公室重新制定用餐标准,做到不超标、不超支;不参加外单位的宴请活动,也不组织与其他单位进行节日交流宴请活动。加强节假日期间的作风建设、廉洁自律工作,对全院干警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

将上述制度贯彻落实的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邀请视察等方式,主动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特聘人民监督员,对制度机制执行情况全程监督、不留情面,使检察机关的改变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在今年“两会”期间,两会委员们对检察机关一年来的工作满意度达到百分之百,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进一步增强了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

三、加强从严管理,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检察机关是一支纪律部队,在这支队伍里,不允许有拖沓、散漫、作风涣散的情况出现。抓纪律作风、抓从严管理,才能提高战斗力、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办案质效、提高司法公信力、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此我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总抓手,制定纪律作风、检务督察、案件质量、、督查等五项通报制度。2013年度,笔者所在基层检察院共下发一类通报26期,二类通报104期,三类通报182期。通过以上举措,做到了警车按时、按序、按位停放,杜绝了公车私用;干警按时上下班,杜绝迟到早退;值班值宿无脱岗漏岗现象;工作着装规范、行为举止端庄;瑕疵案件逐渐减少,案件质量明显提高。干警精神有新风貌,机关作风有新转变。实践证明,五项通报制度是加强内部管理、整肃队伍风气的管用抓手。加大执行五项通报制度的力度,开展经常性的自检自查,注意发现影响人民群众满意度的深层问题,把发现和发生问题情况与干警切身利益挂钩,努力通过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不出问题、少出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四、创新工作方式,深化服务职能

检察机关是司法机关,而司法往往具有保守性、被动性,创新性不足使得与人民群众联系不够,服务职能不深入使得人民群众不能真切感受到检察机关的存在。对此,笔者认为,应加大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关于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的目标和要求,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法制环境。加大走访非公企业力度,召开座谈会,提供行贿档案查询,走出去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开展法律专题讲座,发放检察机关的法律宣传卡,发放普法书籍,开设24小时法律咨询热线,通过发挥检察机关在服务发展中的职能优势,主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围绕当前发展战略,以服务国企、服务非公经济、项目建设等为重点,整合力量,由预防部门牵头,抽调自侦、民行、刑检、检察室等业务骨干组成预防犯罪联合工作组,实施跟踪预防与专业指导并行、系统预防与法制宣讲并行、专项预防与法律服务并行、重点预防与服务新农村建设并行的工作模式,不断增强服务大局的实效性。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将检察室作为服务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部门和联系基层的窗口,组织业务骨干开展普法讲座,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提供法律帮助。定期走访田间地头协调相关部门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农民所需,化解涉农矛盾,实现服务发展与管理创新并重。检察机关通过上述“接地气”的方式,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加大服务力度,使“能动”司法,真正产生服务人民群众的“动能”,让人民群众满意。

篇6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155-01

1.当前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青少年群体价值观念的改变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方面的生活压力也随之而来,西方价值观念的输入与传播,加上农村基层缺少理想信念教育,使得部分农村青年群众的思想观念逐步变得利益化,行动受经济利益支配,缺少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集体组织观念逐渐被抛之脑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开展的困难。

1.2 团的工作方法没有与时俱进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青年的知识文化水平逐步提高,主体意识逐步增强,社会需求逐步多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还停留在传统层面,其工作方式、方法陈旧,观念转变、理论水平以及工作能力的滞后,已严重制约团组织在农村基层的发展与影响。另外由于社会资源的制约,农村基层共青团活动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绝大多数还停留在特定节日的传统项目以及上级临时性的、突击性活动,缺少有效的载体和工作机制,思想观念落后,工作方式滞后,创新意识不强,没有根据广大农村基层青年团员的需求,没有迎合广大农村基层青年团员的兴趣,没有契合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的特点,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与着力点。

1.3 农村基层团组织力量的缺失

根据对农村基层团组织结构的调查发现,乡镇都设有团委,村居也基本设有团支部,相应的人员也基本配齐。但由于基层工作纷繁复杂,乡镇一级政府又多以经济发展、民生建设为主要工作,“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导致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团干部都是兼职,有些村居团干部甚至从未参与过团的活动,这就导致农村基层共青团的组织建设形同虚设,基层组织严重弱化。同时,基层党政领导对共青团工作的缺乏足够重视,使得基层共青团工作几乎都面临着人力、财力、物力缺乏的情况,团的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工作经费的匮乏,上级团组织缺乏有效的敦促和监管,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对共青团工作放任不管的现象,导致团的组织力度严重缺失,团的活力日益减弱。

1.4 缺乏有效的团干部培养机和选拔机制

针对农村基层共青团干部的年龄结构及工作经历分析发现,乡镇一级共青团组织中,团干部多为兼职,乡镇一级团委书记不是年龄偏大老团干,就是没有任何团工作经验的新同志,老团干从事共青团工作的时间较长,年龄偏大,工作热情减弱,缺乏创造性和开拓精神,新同志没有从事过团的工作,工作经验缺乏,空有热情而缺少方法。同时,农村基层团组织负责人流动性较大,年轻同志担任团委书记时间普遍较短,有些同志刚任命几个月后就转任到其他岗位,导致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缺乏规划性和连续性,这些都对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2.针对当期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2.1 进一步加强团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在当前社会处于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农村基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共青团组织要与时俱进、创新思路,通过新的形式和内容开展理想信念的教育。特别是要进一步增加工作服务面和着力点,主动参与到农村青年热点与难点问题的破解中去,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养,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等问题,虚功实做久久为,从党政发展大局着眼,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的现实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抓好青年人才开发工程,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青年人才培育体系,为农村基层的现代化建设打造一支生力军。要切实履行共青团职责,进一步做好农村基层团员青年推优入党工作,把农村青年中的优秀团员纳入党员发展对象,为党的事业培养和输送新鲜血液,为党培养忠诚有为的后备力量。

2.2 进一步加强基层共青团组织的建设工作

共青团的组织建设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农村基层共青团组织力量薄弱, 针对这一现象,要切实加强基层共青团组织的建设工作,提高共青团组织在农村中的份量和地位,改变共青团工作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增强共青团组织在农村青年中的凝聚力。第一,共青团组织要从自身建设抓起,建立健全组织工作制度和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使团的日常工作有章可依,使广大团员青年有组织归属感;第二,要建立农村基层团干部培养和选拔机制,配齐配强农村共青团干部,同时探索建立共青团干部储备制度,充分吸收优秀农村青年,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为基层团支部培植新生力量。要计划性地加大对基层团干部的管理培训,提高基层团干部在广大团员青年中的地位与威望,增强共青团组织对优秀青年的吸引力与向心力,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广大团干部的积极性;第三,要积极探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构建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团的组织体系。要着眼社会经济发展大格局,立足城乡统筹发展大背景,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共青团组织体系。要积极上级团组织和党政领导的支持,完善政策措施,创新组织形态,优化组织设置,结合新技术、新手段,加强农村基层团建的探索与创新,努力找出一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层团组织建设道路。

2.3 进一步创新农村基层共青团的工作机制

完善的制度建设与工作机制是确保工作连续性、规范性,增强基层基础工作活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针对当前农村基层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实践和探索,加强工作机制、工作方式的创新力度,推进基层共青团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一,要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工作制度,进一步吸收党建的新成果新举措,用党建的先进理念推动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第二,要科学制定工作目标考核和激励机制,完善农村基层团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考核体系,量化考核标准,建立科学、长效的评价考核机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考核激励机制;第三,要建立健全区域化团建工作机制,建立多层次、立体化服务平台,将团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基层倾斜,想方设法整合各种资源,支持农村基层团建工作的探索与创新,积极吸纳农村基层青年自组织,形成百花齐放、共同发展的农村基层团建工作的局面。

2.4 进一步发挥团员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篇7

对于企业而言,管理的核心是财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等一些基础性设施的建设有一定的意义所在。伴随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财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但是实践表明,有很多企业仍然应用原有的财会管理模式,虽然有以下企业做出了一点改变,但是,其改动并不大,这给企业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财会管理工作中问题存在分析

实践表明,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财会管理工作还有一定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

缺少改革观念意识。在原有的经济体制之下,财会管理工作属于财务部的管理工作,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会管理逐渐的落实到每位员工的肩上,可在实际的财会管理工作中,这种观念没有真正的改变,仍然由财会管理部门主管进行管理,并没有充分的改革观念意识,改革意识不强,导致无法真正的落实财务管理工作。

财会管理工作还没有得到深入的发展。在当前,我国还有很多财会管理工作没有深入的发展,依旧处于初级阶段,还面临着技术以及管理方面上的很多问题,同时,在网络化水平方面也比较低,配置内部资源方面的工作比较欠缺,在安排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方面更是无法做到提前安排,这给财会管理作用的发挥带来了极大的消极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当前,我国很多企业都重视对有形财产的管理,忽视了无形财产的管理,这就导致无形资产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之下,给企业未来长期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财会管理人员素质不足。受到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财政人员的工作比较凌乱琐碎,同时,也很难将财政人员的作用成分的发挥出来,在很多时候,无法及时的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而做出准确的实施措施,导致出现了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在新的时期之下,我国绝大部分的财会人员没有掌握新的知识,为此,在财会管理工作中,就会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缺少创新因素的所在。在实际工作中,财会管理人员的工作也严重的缺少稳定性工作的能力,企业无法给予工作人员的工作高度重视,并且,缺少相应的管理形式,给企业经营状况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财会管理工作和市场经济的适应分析

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其主体为市场,它的目的在于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断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里,很多时候都严重的缺少自主经营权,市场环境也没有什么变化,为此,企业自身不会受到较大的风险威胁。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接受市场发展的挑战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市场的破洞会给企业的商品价格带来一定的影响,并且,影响的程度也会非常大,如果企业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的、健康的发展,一定要对财会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以面对市场上的竞争。

首先,需要将传统的财会管理观念转变。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一定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并随之建立起一套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会管理模式,将以往的管理观念有效的转变,并且,不断的制定出能够将财务管理模式有效改善的计划。企业要更加好的发展,出了要改变传统的观念,也需要将管理模式理念有效的转变,这就要求企业学习本土化的文化,不断的收集国外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并从中提取出更多的精华,接受新的知识,建立更具创新的、科学元素充足的财会管理模式,从而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

其次,在判断中要应用更加合理的、科学的方式进行判断。我国当前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正在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不断的发展,在不断改进管理模式的背景之下,管理人员需要将自己的经验作为有效的依据进行判断,并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解决。管理人员需要将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一定的分析,并对其优点以及缺点进行一定的分析,然后实施判断,确保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最后,要将财会管理制度不断的完善发展。企业在发展中,要将相应的法律法规最为依据,完善企业财会管理制度,将会计核算的管理模式有效的制定出来,确保能够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合理规范。同时,在企业内部还需要建立起一定的检查制度,通过检查工作的实施,确保会计方面的报表以及凭证等数据都具备一定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另外,企业发展中,还需要拥有一个较为积极的财会管理体系,创新财会管理权集中存在的制度,并建立起更为科学的管理模式,从而使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部门能够将其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本文针对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财会管理工作中问题存在以及财会管理工作和市场经济的适应进行了分析,对财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明确。并且明确,在如今的社会发展中,以往的财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与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吻合,更加不适应如今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在当前发展中依旧采用传统的财会管理模式,那么必将给企业未来的发展留下一定的隐患,影响企业经济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树种的选择是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为避免一味追求效果,出现大树进城、奇树进城等劳民伤财且破坏原生态环境的情况发生,在植物树种的选择上我们选取了邢台本土地区土生土长或是经驯化后长势良好的植物树种,如国槐、毛白杨、千头椿、白蜡、法桐、油松、柳树、红花槐、碧桃、紫荆、樱花、紫叶李、黄栌、榆叶梅、木槿、火炬、月季、沙地柏、鸢尾、景天、地被菊、绣线菊、大花秋葵、蜀葵、黄刺玫、棣棠、大花金鸡菊、石竹等等。这些植物品种与邢台地区的气候有很强的亲和性,移植成活率高且后期管护工作简单,选择这些植物品种可降低工程风险,节约后期管护费用。

小规格出圃苗相对大规格苗木市场价格相差几倍乃至几十倍,例如,胸径6cm法桐市场价格在60元左右,而胸径8cm法桐价格则要翻一翻,在120元左右,而事实上2个6cm法桐与1棵8cm法桐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却不止2:1的比例,而且,2棵树比1棵树在设计摆布上会有更多的选择,更具有灵活性。另外小规格苗木在移植过程中要节省人工、机械及运输等多项费用,且可明显缩短缓苗期,同时高密度栽植小苗为未来县城绿化囤积了苗木,可收获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利益。

农民种田与园林成果保护一直是园林施工与养护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政府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可实施性却极弱,社会舆论影响远未上升到道德水平,我们试图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来解决这个矛盾,首先我们退让绿线1m,保证不侵占农田,乔木远离农作物,减少了对农作物生长的不良影响。再有就是选择火炬作为边界植物,火炬是一种萌蘖性和耐砍伐性极强的树种,一旦遭遇砍伐除非是毁灭性的,不然它就会滋生出更多的新生苗,通俗讲“越砍越多”,这种方式利用植物自我保护的生存能力,很巧妙也很有效的遏制了农民破坏园林成果的行为,同时背景乔木也相应的远离了农作物,减少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功能性需满足以下几点:①生态功能。②美化功能。③引导功能。④降噪防污功能。

篇9

(一)加强经侦基础工作是改进经侦工作现状的需要。当前经侦基础业务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础工作体制不明确或不健全。刑侦及治安系统的基础工作,大部分构架在派出所的日常工作之上,经侦系统与其相比,条件就缺乏多了。经济犯罪不同于其它刑事犯罪,其作案方式的隐蔽性、社交关系的复杂性、本身活动的多变性,使得经济犯罪人员未能纳入派出所民警的视线之内。加之情报信息缺乏支撑、经侦办案的相对独立性使得在与其他警种的信息交换上受到制约,难以共享。二是基础工作考核缺乏制约机制。“可做可不做”缺乏制度制约,从省厅到市局涉及经侦的相关绩效考核所占比重甚微。分局经侦大队虽在信息联络员建设、情报信息采集、调研预警信息的等方面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但是基础业务工作的其他各环节尚未建立起统一的操作规范,各工作要素之间难以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三是经侦民警的专业化程度偏低。经济案件办理对犯罪的定性、证据的收集、案件的分析研判有着不同于一般刑事案件的高要求,办案民警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经侦民警的工作岗位有必要保持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

(二)加强经侦基础工作是保持经侦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经侦相对于刑侦、治安是比较年轻的警种,客观地讲经侦系统的基础工作相对薄弱,个别方面甚至是空白。几年的实际工作,我们发现本系统在工作制度、信息交换、协作办案等方面都有一些实际问题有待解决,并初步有了一些打算和考虑。我们将以基层基础年为契机,进一步强化经侦办案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提高经侦工作在现实斗争中的服务和参谋职能,打牢经侦工作基础,凸现经侦队伍在经济领域内预警、防控、打击的工作实效。

(三)加强经侦基础工作是打击经济犯罪服务现实斗争的需要。对经济犯罪危害性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其破坏法律关系的法律问题上和侵犯公私财产权的经济问题上。经济犯罪是私欲恶性膨胀的所谓“经济人”不择手段地突破法律制度的约束,追求非法利益最大化的极端利己主义行为,其最大危害在于其对经济体制、社会经济结构的侵蚀冲击和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作用,包括破坏信用体系、增加交易风险、扰乱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减少国家财政收入等等。同时,当一个经济犯罪的侵害行为涉及多数公民的利益,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其严重化的趋势如不加遏制,必将转化为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公安机关打击经济犯罪,维护经济安全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

二、情报主导,服务先行,增强经济犯罪防控工作的能力

经济犯罪防控工作必须坚持信息主导、预防在先、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方向。

(一)规范经侦情报信息的收集,加强打击经济犯罪工作的对策研究。分局经侦大队情报信息室专职从事情报信息的采集、传输、研判、运用,要围绕重大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的实施,密切关注经济领域的发展变化和经济犯罪活动的态势,加强对新形势下经济犯罪规律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研究提出对策措施。治安、经文保等相关部门以及派出所则应重点收集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点产业的项目洽谈、基础建设、生产经营情况;受过行政执法机关两次以上行政处罚的单位和个人;建筑、医疗、中介等行业从事非法经营的高危人群等违法犯罪信息,扩充经侦情报信息数据库,形成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运用的新局面。

(二)加强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建立经济犯罪监测系统。一是按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与工商等行政执法部门建立完善经济违法犯罪信息共享机制,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对有经济犯罪嫌疑企业的注册情况、经营状况、纳税情况等加强监控。二是主动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外汇管理等部门的密切配合,探索建立符合我区特点的反洗钱工作机制,强化对大额可疑资金异动情况的监控分析工作,通过查控可疑资金的流向,及时发现犯罪事实,切断犯罪分子经济命脉。三是加强经侦秘密力量和经侦信息员布建工作,强化派出所经侦联络员队伍的建设工作,协调社会有关部门、相关警种和基层单位探索建立公秘结合、管控结合、有结构、有层次的阵地控制工作体系,努力拓展社会监控触角,拓宽情报信息搜集渠道。

(三)建立完善经济犯罪情况报告、预警通报和信息制度。分局经侦大队要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及时将研判成果向上级领导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通过预警提示及时向相关领域、行业、部门预警性告示;按季定期向相关警种和派出所转递经济犯罪预警信息,提高情报信息引领实战的精确性、指导防范的有效性、服务决策的前瞻性,使情报信息工作发挥应有效能。

三、加强沟通,协作配合,建立防范打击经济犯罪的会商协调机制

经侦部门要加强横向联系,使案件来源更加广泛,利于打击范围的扩展,带动社会效益的提升。在外部,分局经侦大队要进一步加强与人民银行、

审计、监察、工商、银监、证监、技监、保监、烟草、药监等行政执法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规范的联席会议、信息通报、线索移送、案件协查等工作机制,逐步推进行政执法单位和社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增进与检察院、法院在法律适用、证据规格和案件管辖等方面的沟通,建立完善案件移送办法和移送案件证据标准,不断统一执法思想,提高协作水平。在内部,一方面分局经侦大队要主动加强与行动技术、刑侦、治安、经文保等警种、部门的情况交流和工作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另一方面要强调经嫌调控工作与派出所的日常人口、单位管理紧密结合,派出所民警有必要熟悉经侦类案件的基本情况和基本工作要求,以便在特殊情况下做好案件的受理接待工作,杜绝因业务类别的差异造成不必要投诉和工作的被动局面。要建立派出所的经侦联络员队伍,充分发挥属地优势以加强阵地控制,及时发现案件线索,彻底摆脱经侦部门单打独斗、孤军作战的困境。

四、高标定位,积极创新,探索适合经侦特点的侦查手段和方法

篇10

观察“十二五”规划,有以下几个工作要点。

一是将以扩大内需为着力点。扩大内需将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一个占有世界19%人口的市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在升级,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加强,这些都孕育着巨大的需求潜力。但扩大内需,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关系。

(一)正确处理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强调扩大内需,并不意味着外需不重要。扩大内需是一个长期渐进过程,仍然要充分发挥内需与外需对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动力,继续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二)要充分挖掘内需的巨大潜力。我国人均消费总体水平较低,但近几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升级在加快,内需有巨大的潜力。

(三)扩大内需最重要的是扩大消费需求。由于我国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过去在经济发展中投资比率较高也是必然的、合理的,但如果长期过高会造成投资和消费的失衡,影响经济协调发展。如2005-2010年,我国投资消费率从41.4%上升到48.6%,而消费率从52.9%下降到47.4%,这说明经济增长过多依赖资本形成,主要还是靠投资拉动。所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要把过去的进出口、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格局调整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格局。

二是将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着力点。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一)产业结构: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创新发展。目前,在我国制造业30多个行业分类中,其中有一半以上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都大而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所以,必须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

(二)地区结构:要统筹推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结构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是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必须着力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所以,要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经济结构:要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等。

三是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十二五”期间,国家将从完善制度和增加投入两方面做出安排,在公共教育、就业服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统筹建设一批重大民生工程。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救助事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逐步减少贫困人口。未来五年,将创造45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率由47.5%提高到51.5%;同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以上。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重点做好几项工作。

第一,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综合实力的关键之举。因此,要大力促进科技进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所以,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努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第二,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个体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适应。

第三,要推动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提升软实力。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不仅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而且要推动经济发展渗透着更多文化因素和文化底蕴,提升经济发展的内涵素质。

四是将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着力点。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在“十二五”期间,要围绕着科学发展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来着力消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从改革上看,一要继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放宽市场准入。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二要进行资源型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的改革,三要深入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从开放上看,一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争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二要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扩大进口,实现进出口平衡,三要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引导外资投向,提高质量和效益,四要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对外投资。

这些,都是观察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和工作要点。

“十二五五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程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我国农业发展将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重点做好:

(一)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实施每年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建设好核心区800个产粮大县,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

(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规模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2009年,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还只有51%,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构建以产业为主导、大企业为主体、大基地为依托的农业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不断提升能力、增强活力。

(三)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有限的农业资源需要高素质的人和组织经营。我国将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其组织带动能力、专业服务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同时,发展一批种养业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还要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地创建一批现代农业示

范区,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通过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将使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亿吨以上。 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并已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工业大而不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产业集中度不高,总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突出,已进入必须转型升级的阶段。传统产业主要是指装备制造、船舶、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轻工、纺织等。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这些产业的结构调整:一是以高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或与传统产业的相互渗透,催生新产品、新领域、新业态。二是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升级。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已成为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和后发优势,要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高起点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是以节能环保推动产业升级。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发展与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约束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应对气候压力加大。因此,要改变那种资源消耗过度、环境负载过重的粗放式发展,更加注重效率、效益和发展质量。

三是突破重点领域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十二五”规划强调,要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哪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呢?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要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开发;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芯片、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

(二)节能环保产业。要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加快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加快建立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和建设节能环保服务体系。

(三)新能源产业。要积极发展新一代核能,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和光伏发电的推广运用,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和其他形式的非化石能源。

(四)生物产业。要加大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基因治疗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品种,发展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培育生物育种和海洋生物产业,促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的开发运用。

(五)高端装备制造业。要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和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为各行业的优化升级提供保障。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发展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装备。

(六)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先进结构材料,提升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加强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要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产业化,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到“十二五”末,要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四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发展水平是经济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我国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比重仍然偏低,全球服务业产值一般占经济总量的60%以上,发达国家高达70%~80%,发展中国家也在50%以上,而我国仅为43.4%,有大幅提高的空间;对就业的拉动有待提高,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一般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在60%~70%之间,发展中国家也在50%以上,而我国仅为35%左右。

发展服务业可分为生产业和生活业两块。

篇11

首先,古籍文献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人类认识社会与自然界的各种知识的积累、总结、贮存与提高,主要是通过古籍文献的记录、整理、传播、研究而实现的。文献能使人类的知识突破时空的局限而传之久远。人们从古籍文献中汲取、利用知识贡献于社会,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其次,文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记录了大量先人和历代的社会生活、理想主张、政治得失、礼仪风尚、典章制度、朝代替迭、生产状况、民间疾苦、医药养生、奇闻异事等,不仅对中华民族,而且对世界发展曾经发挥过积极、重要的影响。无论古今中外,凡从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古籍文献的帮助。再次,从古籍文献的地方性和区域作用而言,大量的古籍文献积存了一个地域的文化,并结合时代的进步对这种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可以说,南京的古籍文献集聚了南京城市文明的精华。

当我们把文献中所承载的传统知识与现代知识结合起来,那么将看到一个崭新的知识层面。从宏观角度看,文化发展既有延续性,也有交融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实际上密不可分,二者处于同一个整体中。任何一种文化的现代化都是自身传统的现代化,都带有其本民族的特色和它所传承的历史,不可能凭空臆造;而传统文化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身的价值,并融入到现代化的进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正是民族性的表现,而民族性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现代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所以,任何一个民族都会对其历史文化遗产格外重视,精心做出各自的整理工作,古籍文献也因而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二、南京古籍文献的保存现状

南京这座拥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流传下来大量的古籍文献。据调查,目前有关南京的各类文献大部分保存在南京图书馆,一部分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还有一小部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和民间。南京的各类历史文献保存分散、质地堪忧、规格各异,许多珍贵的南京文献要么长期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要么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湮没无闻;而广大读者想要查找阅读这些散见的地方文献,十分不便。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资治、存史、教化、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9年,留存下来的不同版本的南京文献达1万种左右,其数量不仅在我国同类历史文化名城中,而且在世界各国古城中也是名列前茅的。以六朝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昭明文选》,唐朝许嵩《建康实录》,宋朝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元朝张铉《至正金陵新志》,明朝礼部《洪武京城图志》,清朝陈作霖《金陵通纪》、《金陵通传》、《金陵琐志》,民国朱《金陵古迹图考》等为代表的南京地方文献,不仅是南京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南京甚至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和民风民俗的重要资料。

对于南京的文献,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不同程度的整理。第一次是距今600多年前的明朝初年(1403~1404年),在南京整理出版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第二次是民国年间,南京通志馆曾编印过一套《南京文献》。《南京文献》每月一期,从1947年元月至1949年2月共刊行了26期,收入南京地方文献67种,时代包括元明清到民国的各时期著作。第三次是2006年以来,南京出版社选取部分南京珍贵文献,出版了点校本的《南京稀见文献丛刊》,目前已经出版了21册43种,但由于资金和人力等原因,未能形成规模。但迄今为止,国内出版社还没有全面、系统出版过南京文献。而据我们所知,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很多城市都在开始和着手进行古籍文献的整理和出版工作。如广州市由广州市委宣传部牵头和投资2000万元,编纂出版了《广州大典》。全套约3000种,目前已整理出版了近百种。杭州市由市政府财政拨款2600万元,市委宣传部牵头,编纂出版了《四库全书》,全书约1300种,目前已整理出版了123种。湖南省政府拨专款6000万元,组织编纂出版湖南地方文献汇编《湖湘文库》。浙江绍兴由市政府投入1200万元资金,与国家图书馆合作,编纂出版了《绍兴丛书》。另外,宁波、大连、青岛、沈阳等城市都在实施或正在启动这方面的工作。

由此可见,国内兄弟城市已经高度地重视古籍文献的抢救工作。而我市虽然近年来也策划、出版了一些有地方特色、有代表性的重点图书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南京的风貌,但总体上还比较零散,品牌不多,影响力不够,与南京的城市地位很不相称。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古城南京应该定位于经济与文化并蓄的城市。从南京这座城市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文化内涵来讲,南京更应该是以“文化打头”的城市,要扮足、扮真、扮好“文化南京”,既要树立起“文化南京”的外部形象,更要打造过硬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南京的古籍文献是南京的一大文化宝库和遗产,是其他城市无法拥有也无可比求的资源,因此我们一定要用心去爱护她、研究她、学习和利用她。

如果今天我们仍然对她不屑一顾,恐怕南京古城的地位将会岌岌可危,南京的文化面临的不仅仅是“失传”,更可能会“失真”,“贬值”。因此,对南京古籍文献的整理和出版迫在眉睫。

三、要从推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去做好南京古籍文献的出版工作

文化产业是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知识体系,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文化又是价值体系,可凝集人心,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提高城市形象,增大城市影响和综合竞争力,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在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条件下,这种功能更加突出。文化对经济广泛渗透,产品的文化价值比重迅速增大,而物质形式的价值比重正相应地下降。在新增的社会财富中,文化性的“软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当代,以传媒、娱乐、旅游、教育、健美、咨询、会展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其他产业。人们已经发现和看到: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黄金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谁抓住了谁得益!谁失去了谁淘汰!

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作为先进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和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目前,在媒介融合时代,对出版业而言,优质的内容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出版业的任务是对有价值的、优秀的文化内容进行搜集、发现、选择、创造和转换,是以知识生产知识,以知识创新知识。就文化产业具有的精神文化属性而言,出版业在发展和传播中国先进文化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各种出版物既是形成和积累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事业,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出版业不仅反映着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状况,又以巨大的反作用推动经济、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成为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可以说“出版产业的发展标志着一个区域文化建设的水平”。因此,南京的出版业发展水平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南京“文化大市”的建设水平。

篇12

一、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是人们在对待生育问题上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观念。一方面,我国城市年轻人群中产生了对生育持抵触态度的新群体――丁克族;另一方面,一些偏远农村地区,违规超生、生男不生女等现象依然频频上演,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使得一些城市新初生儿不断减少,而农村新生儿比例逐年增加,不利于我国人口素质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是人口老龄化严重,截止2014年末,我国16~60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1583万人,同比减少371万人,在全国人口总量中的占比为67.0%;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1242万人,占比15.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13755万人,占比10.1%。一般情况下认为,当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以上时,就说明这个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阶段。根据现在的人口发展趋势,预计到2033年左右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到2050年左右将达到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届时我国将全面迎来“银发潮”,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发展都将受到巨大影响。

三是人口分布不均。多年来我国人口整体呈现从农村涌向城市、从中西部落后地区涌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格局,这种人口的单向流动和积聚,使得我国本就不均匀的人口分布变得更加失衡,也对区域经济、社会保障等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二、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优化对策

1.更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理念

今后,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体思路应当由节制生育向调节生育转变、由强制干预向宏观调控转变、由单独两孩向全面两孩推进。总之,要由纯粹控制数量向稳定低生育水平转变,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奋斗目标及评价指标。

2.创新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方式

首先,在宣传口吻上,要一改原来的“打官腔”,除了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殖健康知识之外,还要积极进行基本国情、人口形势、妇幼保健、优生优育等方面的宣传,努力做到寓宣传于服务,令广大人民群众信服、满意。其次,在宣传手段上,除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外,还应积极借助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新媒体宣传工具,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3.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首先,政府应制定一套完善且人性化的政策法规,为相关部门做好人口素质工作提供有力依据。其次,要全面加强生殖健康教育,由卫生、计生、教育等部门共同负责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具体包括婴幼儿早期教育、青少年性教育、生殖健康教育、避孕节孕教育等不同环节。应注意,0~3岁是人口潜能开发的关键阶段,因此对于生殖健康的普及教育应当从小就抓起,充分结合各年龄孩子的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循序渐进地提升国民人口素质。

4.努力改善人口结构

按照现在的人口发展趋势,如果继续执行20世纪70年代的人口及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所以,今后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应将改善人口结构作为重要方面,通过推行全面二孩政策,维持合理的生育率水平,从而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实现人口结构的改善。

5.积极调节人口分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