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8 09:58: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旅游文化打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将现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是石排镇政府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课题。为此,石排镇委托清华大学对旅游文化进行规划设计,编制完成《石排镇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石排镇城市形象整体规划与对外传播》,“红石古镇”成为石排对外形象的新名片。而事实进一步证明,石排镇通过系列措施已将其打造成为闻名中国的美丽小镇。
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开发
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既能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又能在新时期焕发新生命,产生新价值。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位于东江南岸丘陵石排镇燕窝村至田边村段,燕岭长约8公里,海拔40米以上主峰高山城达51.8米。燕岭古采石场遗址是早于明清时期的红石采石场,然而并没有一直“沉睡”下去。如今,石排镇正规划将其开发成为占地2200亩的旅游景区,同时以保护开发为原则,最大限度保持采石场遗址原始面貌,将岭南元素融入其中,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园区内设有园林绿化、休闲岛屿、演艺广场、遗址景观、商业步行街及相关配套设施等,为游人提供环境优美和功能丰富的游憩地方。
同样是在塘尾古村(宋代立村)基础上开发而来的塘尾古村落景区还将在石排镇委领导的指导下变成“红石古镇” 的特色片区、环境优美的居住片区、传统复兴的文化片区和文化旅游的龙头片区。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塘尾村至今仍完好保存着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古井、围门、谯楼等建筑,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和广府文化特色,是研究岭南古建筑特别是广府建筑的重要实例。
古朴的“云岗古寺”曾经是埔心村民祈福和祭拜的场所,也是东莞境内迄今发现唯一的有明清题记的古建筑。同在埔心村的埔心村古建筑群,是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针对埔心村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征,拟将其逐步开发建设成集商务旅游住所、饮食、休闲、购物、度假旅游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村落――“云岗古苑”。整个文化村古朴原始,各旅游祈福元素分布其间,错落有致,是埔心主要村舍建筑、休闲、生活、宗教习俗等民俗文化的缩影。
自然景观的深度开发
相对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的开发同样是石排镇深化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
潇塘原为人们作养鱼禽耕田之用,是石排镇田边村一个充满乡土风情的地方。如今,在保留原有景观基础上,石排通过改湖工程,依靠潇湖景观打造了环湖滨水景观带。沿途设驿站、休闲广场、小卖部、公共卫生间等各种配套设施,同时田边村还增设了礼堂、广场、绿道、观赏亭、花架廊等,是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海仔湖和石洲湖两大传统养殖用湖也将通过相应的现代化改造,使其变成优美静雅的城市滨水景观和石排最佳的休闲乐园。
此外,在已有的自然基础上发展都市观光农业也是石排镇发展文化旅游的特色。突出表现为“一园三区”规划。一园,即都市休闲农业园;三区,即将农业园划分为鲤鱼洲岛园区、沙角农业园区和田寮水产养殖园区。鲤鱼洲岛规划定位为一个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基地。将鲤鱼洲岛建设成为“桃花岛”,岛内以种植“桃花”为主题,并配套五星级农家乐(乡村度假区)、户外拓展、饮食、环岛绿道、四季果园、四季花卉园、垂钓、游泳等设施,深入挖掘鲤鱼洲的都市休闲旅游资源。沙角片区规划定位以“高效农业生产”为主。重点以“无公害果蔬、优质花卉种植”为主的高效农业基地,同时配套高档次的垂钓区供游人休闲。田寮基地现分为观赏鱼养殖和龟鳖养殖两大片区,将打造成特色水产养殖基地。重点把园区打造成现代特色产业的集水产生产、科普教育、种苗培育于一体的基地。
中国旅游网络媒体联盟――(鄂前旗讯)据鄂前旗旅游局局长边子文介绍,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文化旅游名镇”旅游品牌,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加大旅游业投入力度,加快完善精品景区项目,打造上海庙旅游区、大沙头旅游区、鄂尔多斯沙漠大峡谷旅游区、阿拉格苏勒德旅游区等精品景区,形成“一镇、二区、四大基地”的旅游新格局,着力打造中国西部、乃至全国一流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以上海庙旅游综合体项目为龙头,立足内蒙、依托宁夏,积极融入“大宁夏旅游圈”,借助宁夏“黄河金岸”旅游带开发,积极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体系,以大型系列节庆活动为载体,重点发展马产业和民族文化演艺两大产业,开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工业文明相结合的重点旅游文化品牌,着力把上海庙建成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独树一帜的旅游目的地,带动全旗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为城乡统筹、集中发展提业支撑。
上海庙旅游区规划建设面积80平方公里,计划分三期投资50亿元。目前,已投资近4亿元完成了草原大舞台、国际赛马场、蒙古大营、北纬38 主题酒店等主要项目的建设,并于2011年9月份成功地承办了“内蒙古上海庙草原文化节、内蒙古上海庙赛马节暨上海庙首届那达慕大会”。由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及国内一流创作团队倾情打造的大型原创鄂尔多斯歌舞史诗剧《神圣玛尼宏》成功在草原大舞台上演,该剧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与160多名舞蹈、威亚、杂技、武术、马术演员的完美结合,以极其震撼的演绎效果,全景式的再现了玛尼宏的前世今生和蒙古草原千年部落的不朽传奇,让观众如痴如醉、赞不绝口,自治区主席巴特尔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剧的推出,极大的提高了鄂前旗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必将成为鄂前旗最响亮的一个文化旅游品牌。投资7000多万元的上海庙赛马场严格按照国际赛马场的标准投资建设,看台可容纳4000多名观众,赛马场集活动、表演、赛马、骑乘、休闲、蒙古马繁育、马产业发展为一体,成为内蒙古地区乃至全国最高端的赛马基地、养马基地和中国马文化保护基地,是上海庙旅游区又一具有极强吸引力的旅游项目。
在旅游大发展的同时,鄂托克前旗在打造上海庙旅游名镇上,按照招大商、招重点企业的原则,积极走出去,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成功落实了上海庙旅游区的投资开发商,组建了“内蒙古上海庙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从而拉开了上海庙旅游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序幕。上海庙旅游区也成为鄂前旗第一个政府主导、企业开发、市场运作的旅游景区开发成功典范,同时上海庙旅游区通过高起点、高标准的打造,必将成为全国独树一帜的旅游目的地。
鄂托克前旗相关政府官员这样描述鄂前旗上海庙镇的建设成果。通过发展旅游和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对当地农牧民的生活改善、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农牧民增收和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在建设大旅游方面将不断探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水平、服务项目和当地农牧民就地转化,即带动整个旅游业发展,还要为当地人民群众带来收益,实现鄂前旗对外影响力和产业发展的双丰收。 (本刊编辑)
一、文化内涵主导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有专家认为“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旅游产品最终是文化竞争。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旅游品牌内涵价值的综合体现,也是促进旅游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灵魂”。可以说,旅游是以文化为依托,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大厦,文化是促进旅游经济的主要因素。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的百年老街,是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作为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首个开放式、公益型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改造过程中,规划设计者紧紧围绕“欧陆”这一核心文化理念,分别于1997年、2004年和2005年和今年,对中央大街风貌区用地功能进行调整,增强商业和文化内容,整治建筑群体特色,完善交通和配套设施,实现了对中央大街主街及其中心区域的提档升级和配套完善。改造后的中央大街更加突显了欧陆风情特色,使其商务、旅游、休闲、交通功能进一步提升,欧陆、红色、冰雪、音乐、饮食文化得以传承延展,增强了中央大街的吸引力和美誉度。文化为老街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中央大街旧貌换新颜,游人如织,大大提升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了商业、旅游业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带动了哈尔滨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旅游是旅游者、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的互动,旅游是心理满足的过程,这种心理满足外在表现为对旅游产品的积极购买、消费和享受,实质是对旅游文化的购买消费和享受。缺少文化的内涵,任何一种旅游产品都无法拥有市场感召力。文化体验是旅游需求中的最高和最深层次的愿望,旅游经济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采用科学的规划理念和手段,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营销模式的成功与否,文化因素至关重要,对旅游者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引导作用,文化刺激了游客的旅游动机,丰富了旅游活动,让大家感受美的同时,购物消费,休闲娱乐,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刺激无形中就产生了。改造后的中央大街是多元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平台,历史文化底蕴浓厚,荟萃建筑文化、俄罗斯文化、音乐文化、冰雪文化、红色文化等世界多民族文化,是镌刻一个城市成长的印迹,是哈尔滨历史文化的缩影。作为哈尔滨最有“洋味”的街道,中央大街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欧陆风情的建筑风格构成了凝固的交响乐章,是哈尔滨的骄傲和灵魂。一直以来,中央大街的游览休闲功能似乎更胜于购物功能。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中央大街已成为众多婚纱影楼、体育用品专卖店、俄罗斯旅游商品争夺的风水宝地。各路商家看准商机,纷纷在中央大街上遍地开花,让以往“逛的多,买的少”的现象从此改变,百年老街在其游览价值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大的商业价值。
据统计,今年中央大街游人倍增,目前日游人达50余万,比去年增加三成,比前年增加了50%。游人剧增带动商业发展,以店面为单位统计,今年旅游纪念品销售额普增5%以上,其中最高销售额度增长20%,突显了旅游文化对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
一、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敦化旅游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旅游行业竞争加剧,旅游市场悄然发生变变化,消费需求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入贯彻落实,也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逐渐加大。尽管近年来敦化市在旅游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有目共睹的成绩,六鼎山旅游区还跻身全国4A级风景名胜区。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多方面原因,敦化市旅游产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全力培育“山水佛韵、神采敦化”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但恰恰在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上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品牌形象还有待树立提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文化特色不厚,内涵品位有待于提升。佛教文化、满族龙兴文化、渤海历史文化、是敦化主打的区域文化。但从产业发展来看,这三种文化的文化特色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目前体现文化特色的主要旅游景点全市有三处,即正觉寺、清祖祠、渤海广场。在特色文化的挖掘上,虽然改建了正觉寺,新建了六鼎山金鼎大佛,新建了清祖祠和渤海广场,但明显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相似度太高,比如佛教文化,虽然新建了48米高的金鼎大佛,但同其它地区相比,相似性太强,没有个性和比较优势,缺乏垄断性和独占性,不能真正彰显出敦化佛教文化的特色。二是内容浅薄,渤海国文化主要从渤海广场墙壁上刻画的的几尊国王画像来体现,清祖龙兴文化也仅以大殿内摆放几尊皇帝塑像来证明,无法让游客真正了解那个时期真正的历史。普遍存在内涵品位不高、文化特色不浓,不能真正彰显出敦化地域厚重的文化特色。
2、旅游产品不足,文化内涵有待于完善。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上同旅游发达县市相比差距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品种数量少,尽管旅游管理部门动了很多脑筋,也搞了招商引资,但品种还是比较少。二是产品本地文化内涵不足,好多旅游产品没有打上本地文化的烙印,产品雷同,在这里能买到的,在其它旅游景点也能买到,而且完全一样,使游客失去了兴趣。三是大部分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包装,与文化不搭边,单纯卖当地产品,档次不高、没有特色,具有本地特色、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的寥寥无几,满足不了游客的购物欲。四是产业链条短,以木耳为例,基本都是原生态的包装产品,没有开发以木耳为原材料的精加工和系列产品。
3、品牌定位不准,宣传手段有待于丰富。敦化旅游品牌定位是:全力培育“山水佛韵、神采敦化”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以金鼎大佛为重点,大力发展佛韵游、民俗游和文化游。“山水佛韵”这句话放到几大佛教名山都适用,比如,九华山、峨眉山、五台山,而且让人浮想联翩的东西可能更多,但放到敦化既没有突出主题,也没有突出特色。因为敦化山无名山,水无名水,佛无道场,所以这样的品牌定位很难打出去。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敦化旅游品牌的定位应围绕大佛做文章,突出佛教文化,把大佛与“xx佛道场”联系起来,广辟宣传渠道,丰富宣传手段,加大选出力度,让“xx佛道场”根植人心,会及大地提升品牌形象。
4、文化与旅游结合不紧,文化深度游有待于构筑。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基本上还是一个门票经济阶段,是最原始的、最初级的阶段,游客到景区多以看景为主,来去匆匆,虽然敦化旅游业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但大多数来敦化的游客以观光为主,逗留时间短,消费不足,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这种状况,归根结底在于,敦化的旅游缺乏和文化深层次的跨界结合,旅游产业链有待于拓展延伸,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发挥的不充分。
二、打造特色文化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建议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敦化旅游产业要上档升级,必须走与文化相融之路,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金鼎大佛旅游资源为支撑,以佛教文化为内涵,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打造知名品牌为目标,深刻挖掘内涵,努力把敦化打造佛教文化旅游度假胜地。
1、围绕文化深度开发,提升内涵品位。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确立全新的旅游资源开发理念,以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向纵深迈进,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层次。一是围绕“道场”做文章,打造敦化特色。要充分利用独有的金鼎大佛,建设“xx佛”道场,围绕“道场”做文章,打造敦化佛教文化旅游品牌。以突出“xx佛道场”佛教文化特色,逐渐扩大影响力,融入到佛教圈、旅游圈和社会大众圈,在循序渐进中提升竞争力。二是围绕“民俗”做文章,挖掘民俗特色。选择最为典型、最有特点的东北原生态村,保持草房,院落面貌,以早期农民生产、生活和用具的自然形态为展示内容,附以铲地,犁地,编筐,冬天坐雪爬犁等民俗娱乐项目,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三是围绕“佛事活动”做文章,展现佛教文化。利用正觉寺,金鼎大佛的优势,通过策划某一特定佛事活动,精品化佛事活动内容,品牌化佛事活动名称,广泛宣传,使佛教居士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四是围绕“历史文化”做文章,融入主题文化。要进一步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理念,注重历史文化的发掘与传承。已经建成的渤海广场和清祖祠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挖掘和充实历史内容,使渤海历史文化更具传奇色彩,更具吸引力;使满族龙兴文化更具观赏力。让游客在市内不同景点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真正享受到文化大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53 ― 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旅游愿望日渐强烈,旅游不仅能使人们的身体得到放松,更能增长见闻,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旅游的定义指出,旅游具有满足旅游者需求、记录、传播、认知、教化、创造和娱乐等功能和作用,而旅游中反映出的文化,更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旅游者实施旅游行为,更多的是进行文化消费,因此旅游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旅游文化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旅游文化以“旅游”为基础,“文化”为核心,重点在“文化”。广义的旅游文化包括了旅游中涉及文化的各层次、各方面,由客源文化、东道文化和服务文化综合形成。
鹤文化是由丹顶鹤衍生出来的文化精神,在3000多年有实物和文字证明的历史长河中,丹顶鹤经历了从自然物到人格化、从人格化到神化、从神化到科学化的演变过程,形成了丰厚的鹤文化的历史积淀,在语言文字、文学、书法、绘画、雕塑、摄影、音乐、舞蹈、工艺品、建筑、服饰、体育乃至哲学等诸多领域多有丰富的表现,创造了灿烂的鹤文化,代表了“吉祥长寿、自然和谐、优雅忠贞”的内涵。生生不息、开放进取的鹤文化,成为区域发展旅游的一大特色。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旅游资源,把鹤文化融入到旅游中,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旅游鹤文化的氛围,体会旅游鹤文化的历史传承,同时也会增强旅游者旅游的乐趣,促进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旅游鹤文化的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鹤文化进行研究,对鹤文化进行了探究,提出鹤文化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及科学文化方面。〔1〕对鹤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鹤文化的传播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意义,并指出充分运用互联网进行鹤文化传播的策略。〔2〕研究了鹤文化的产生,并就旅游地居民培养鹤文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3〕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指出西部地区拥有独特的区域特点,文化内涵丰富。〔4〕从建设和谐文化的角度出发,提出把鹤文化融入鹤城旅游业的发展中。〔5〕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鹤文化属于区域特色,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区域的发展,对鹤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鹤文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但如何把鹤文化融入到旅游中,形成旅游鹤文化,提升旅游业竞争力,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空白。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首先介绍西部地区城市的基本情况,再次提出打造旅游鹤文化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打造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旅游鹤文化的具体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旅游鹤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起到指导性作用。
二、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概况介绍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是地理概念,目前对西部地区的界定,主要以齐齐哈尔、大庆、黑河三个城市为中心点。
1.齐齐哈尔市基本概况介绍
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中西部松嫩平原,紧邻黑河市,达斡尔语中的齐齐哈尔意为“天然牧场”,是黑龙江省西部的经济中心、交通枢纽,现已发展成为新兴的旅游城市。齐齐哈尔市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交通便捷,通讯设施完备,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典雅的古建筑、悠久的历史遗迹,特别是闻名中外的世界珍禽丹顶鹤之乡――扎龙自然保护区;四面环水、景色宜人、天然成趣的明月岛;湖光山色、亭阁别致、风景秀丽的龙沙公园;新石器时代的昂昂溪文化遗址、大乘寺、清真寺、关帝庙、石碑山、塔子城等历史文物遗迹,旅游业发展迅速,为旅游者所青睐,每年都吸引着大量中外宾客前来旅游。
2.大庆市基本概况介绍
大庆市地处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经济、文化、科研、 教育及医疗中心。石油文化游、湿地景观游、地热休闲游、民俗风情游、城市风光游,已经唱响龙江,辐射东北,走向全国。被列为国际旅游景点的中国最大的石油科技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等景点,可以使游人直观感受厚重的石油文化;草原赛马、水上狩猎、参观民族博物馆等旅游项目,可以使游客亲身体验民族风情;龙凤湿地观光、人居生态村休闲、野生动物观赏等旅游项目,可以使人们尽领神奇的湿地景观;“中国温泉之乡”林甸县地热资源丰富,旅游项目备受青睐,形成了到哈尔滨赏冰、亚布力滑雪、大庆洗温泉的精品旅游线路。
3.黑河市基本概况介绍
黑河地处黑龙江省北部,北邻中国最北端的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黑河气候受大陆性季风的影响,夏季温和短暂、冬季寒冷漫长,年平均气温仅为零下1.3-0.4℃,平均降水量为5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夏季。每年的夏季是到黑河旅游的最佳时间,此时黑河天气凉爽、空气清新。舒适的气候、优美的自然环境使这里成为疗养、避暑的绝佳选择。黑河别具北国特色的绿色净土观光带,拥有世界三大旅游资源中的冰雪、森林两大资源。世界罕见的五大连池天然火山地质博物馆、闻名遐迩的爱辉古城、民族风情浓厚的鄂伦春、达斡尔少数民族聚居地、惊险奇特的沾河漂流、茫茫的小兴安岭林海、两岸文明迥异的中俄大界河――黑龙江,为黑河旅游增添了无穷魅力。
三、打造旅游鹤文化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意义
1.打造旅游鹤文化,提升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实力
齐齐哈尔、大庆和黑河等城市为中心的西部区域,三座城市有着共同的区域特点和文化特征。齐齐哈尔市地处嫩江中游,拥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大庆是现代化石油工业城市,具有新时代的历史文化;黑河地处边陲城市,具有异国风情的历史文化。然而三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许多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缺乏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竞争就是特色的竞争、文化的竞争,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需要把特色和文化结合起来,打造旅游鹤文化,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实力。
2.打造旅游鹤文化,塑造旅游地文化新形象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地形象好坏是实施旅游行为重要标准。旅游地文化形象是旅游地塑造品牌的精髓,是旅游地内外部公众在无意识或者有意识对旅游地文化的印象和评价。它重在旅游地文化的树立及传播怎样的形象,反映怎样的文化特色。鹤文化是千百年积淀而成,以“吉祥长寿、自然和谐、优雅忠贞”为核心理念,承载着人类的追求和价值观,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人们行为目的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鹤文化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得到体现,因此打造旅游鹤文化,对于塑造旅游地的文化形象是非常有利的。
3.打造旅游鹤文化,促进区域旅游业一体化合作
区域旅游业一体化合作是指区域范围内的旅游经济主体,根据一定的协议章程,将旅游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发展旅游业,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6〕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旅游业相对于其它区域还比较弱,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较低,齐齐哈尔、大庆、黑河三个城市的旅游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优势不明显,资源比较分散,这对于发展区域旅游业是非常不利的。打造旅游鹤文化,可以带动各城市的资源互用,形成合作意识,共同打造旅游发展的新契机。
四、打造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旅游鹤文化的对策
1.提升本地居民对于旅游鹤文化的宣传意识
本地居民与旅游者联系较为紧密,本地居民的观念和意识往往会对旅游者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培养本地居民的旅游鹤文化意识。祖先留下了宝贵的鹤文化资源,旅游宣传是彰显鹤文化比较好的方式之一,因此要号召居民看鹤、懂鹤、爱鹤、护鹤、颂鹤的意识,加大对鹤文化的了解,进而提高本地居民对旅游鹤文化的宣传意识,提高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2.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旅游鹤文化
任何形式的文化交流和传播都需要传播媒介,旅游鹤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是通过媒介进行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旅游鹤文化、接受旅游鹤文化,应该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同时善于利用网络,做好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融合。网络是很有用的传播工具,可以构建旅游鹤文化网站,建立类型多样的网络交流平台,形成学术交流、信息传递、文化资源共享的平台。
3.形成旅游鹤文化的发展模式
各级政府把旅游鹤文化纳入地方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资金和人力的投入。鼓励旅游企业发挥自主创新的能力,给与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撑,把旅游鹤文化的精神融入到旅游企业中去。社会积极参与进来,把有关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学艺术等与鹤文化充分地融合,为发展旅游鹤文化提供资源和智力支撑,推动旅游鹤文化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
4.大力开发旅游鹤文化资源
如何把旅游与鹤文化充分地结合,挖掘最有价值的旅游鹤文化资源,是发展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旅游业的根本。首先,增加旅游景区的看点,例如,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看点是鹤,旅游者来看鹤,主要是对鹤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旅游行为。好奇心满足了,旅游行为即结束了,因此许多旅游者只是把齐齐哈尔作为旅游的“中转站”,只是路过看看,没有体现出旅游鹤文化的优势。如果我们能利用鹤资源,不仅是看鹤,还要有关于鹤的故事、鹤的话剧,增加一些关于鹤的电影等等,创造一些精品的鹤文化旅游路线,旅游鹤文化的价值就充分得以体现。其次,多增加关于鹤文化的节庆活动,精心策划,悉心组织,赋予真正的生命力,推出大型的影视作品或者是旅游鹤文化展览等等,而不是流于形式。
总之,旅游鹤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过程,即是旅游产品市场定位的过程,也是促进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合理配置的手段。若要旅游鹤文化发扬光大,必须有政府支持、居民配合、旅游者接受,需要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形成符合旅游鹤文化发展的动态管理体系,把旅游鹤文化确定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题,弘扬西部地区旅游鹤文化,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杨兆芬.鹤文化之探究〔J〕.武夷科学,2006,(12):237-242.
〔2〕朱信良.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鹤文化传播〔J〕.新闻界,2010,(10):56-57.
〔3〕张静.文化型养老与鹤文化相结合促进鹤城旅游业发展〔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4):25-27.
我国文化旅游业主要包括民族文化旅游业、红色文化旅游业、影视旅游业、民俗文化旅游业、宗教文化旅游业、茶文化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旅游业等。《福建省文化旅游产业2010-2012年规划》 指出“充分挖掘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闽茶文化、瓷艺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的内涵,围绕表现文化、延伸文化,积极整合、包装我省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多元文化旅游产品,有效发挥文化资源的最大价值”、 “深入挖掘闽南、闽北的茶文化内涵,将旅游与闽茶文化相结合,设计多样的茶文化专题旅游产品,打造一批以茶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参与采茶、制茶、泡茶、品茶等活动。加强保健茶、茶具、茶食、茶工艺品等开发,做大茶文化旅游业。”
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不论对于福建还是对于台湾,都是互利双赢的,不仅能使区域景区有机衔接,还能促进旅游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与旅游企业管理的合作,促进闽台两地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旅游集合体的发展,促进闽台成为一体的经济文化圈,还能借此为执政当局营造两岸进一步交流与互动的条件。
ECFA签订后,闽台应积极深化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努力打造“海峡文化旅游”品牌。ECFA首先是建立架构,再充实其中的内容。虽然ECFA已经签署并生效,但全面落实还有个较长的过程。ECFA的后续协商将逐步推进,什么可以做,必须找到先行先试的试验区。福建应当充分与台湾一水之隔、同根同源的文化认同优势,使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成为海西先行先试的重要载体。
一、加快制定闽台文化旅游合作先行先试的开放政策
闽台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先行先试首先重在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是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不同于大陆其他地区对台合作的主要特色,未来闽台文化旅游产业的合作方式,除了发挥海西区与台湾各自比较优势,加强一般性的交流与合作外,重在政策、机制、体制上的创新与探索。国务院支持海西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开拓对台旅游市场,适时扩大大陆居民从福建口岸赴台湾旅游。支持福建试行便利两岸人员往来的管理方法,包括为台湾本岛居民办理来往大陆通行证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证件等”。福建应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尽早落实,树立对台文化旅游合作的领先地位。
(1)争取福建居民赴台旅游“自由行”更加开放
以前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是以旅行团的形式进行,仍有各种限制。随着两岸直航,交通便利大大改善,“自由行”的条件逐渐成熟。特别是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对台湾文化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台湾急需扩大旅游客源,因此台湾当局也在考虑进一步开放大陆游客“自由行”的相关政策。大陆居民赴台自由行于2011年6月28日正式启动,首批试点城市是北京、上海和厦门。6月底以来,自由行人数始冲不上来,表现不如预期。2011年10月13日,台湾海峡两岸光旅游协会、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在北京就扩大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相关事宜行磋商。台湾希望大陆能再开放五个城市,提出希望增加南京、天津、重庆、深圳及杭州等五个城市,希望在今年年底前,陆客来台自由行人数达每天500人上限。福建不应被边缘化,应主动与台湾当局协商,积极争取中央比照大陆居民赴香港自由行时广东省先行先试的做法,开放更多城市实现福建居民赴台旅游“自由行”。
(2)进一步放宽福建与“金马澎”的旅游政策
争取扩大福建的旅行团组团去金马澎的权限,除了福建居民,还可以组织异地旅游团的外省市居民赴金马澎旅游。特别是针对参加在福建举办的全国性会议或展览的外省市代表,允许其在福建办理相关证件和手续赴金马澎旅游。
(3)放宽旅游投资限制
率先允许台商在福建投资旅行社,经营中国内地居民出国旅游业务以及赴港澳台地区的旅游业务。允许台商在闽投资旅游项目,闽台合作提升旅游项目科技含量和服务品质。
二、注重闽台文化旅游资源整体规划
闽台应组织编写闽台旅游合作区规划,可以邀请内地和台港澳的旅游规划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编制。闽台两地要立足资源优势,整体规划,突出区域特色,以市场和竞争为导向,整体旅游规划要闽台“一盘棋”,两岸各市、县(区)以及重点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要与闽台文化旅游对接总体规划相衔接,避免各唱各的调,形成协调、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按照《海峡旅游区域协作备忘录》,充分发挥“闽台港澳”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共同协商、设计、编排连接四地的适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线路。推动闽台旅游文化的整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
闽台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尽快与国际接轨,拓展闽台文化旅游业务,鼓励台商在闽旅游投资,协作开发个性化旅游产品。要重视旅游的深度开发,突出文化和生态主题,多开发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兼备的旅游项目,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型旅游产品,优化闽台文化旅游产品结构。高标准规划和开发旅游产品,共同提升两岸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行业经营品质和服务水准,提高旅游经济的综合效益。加强景点景区、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之间的协作,做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还要借助旅游业与其它行业的相互合作、渗透,延长产业链,使各种资源产生叠加效应。
三、多方面拓展文化旅游项目
两岸互设旅游办事处后,要加强旅游市场研究,倡导、推动闽台深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旅游市场向广度、深度发展。培育度假旅游、体验式旅游和各类主题旅游活动项目,增加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吸引力。开发多元化的特色、专项文化旅游项目,如生态、文化、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和主题公园(乐园),美食、保健、修学、节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专题旅游,以适应出游能力强的新一代旅游者的需求。
发挥闽台文化同质性强的优势,以文化传承为方向,加快闽台之间寻根谒祖、宗教朝圣、风俗民情等人文旅游项目建设
(1)向台湾推广“闽南文化寻根游”。比如办好中国闽南文化节、闽南文化论坛、客家文化论坛、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等。闽剧、梨园戏、提线木偶、布袋戏、歌仔戏、芗剧等地方剧中轮番在闽台两岸进行交流展演,促进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与台湾关系密切的旅游节、恳亲会等,加强姓氏宗亲社团的联络,通过开展族谱溯源旅游,吸引台湾民众到祖籍地旅游。
(2)组织宗教和民间信仰社团“朝圣游”。闽台宗教和民间信仰一脉相承,尤其是台湾的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主要是大陆先民从家乡分灵过去、设堂供奉的。开展宗教、民间信仰“朝圣游”,如妈祖朝圣、保生大帝朝圣、南普陀朝圣,吸引台湾游客到福建祖庙旅游。
推动闽台个性化深度旅游
(1)将台胞农业科技创业园区与文化旅游开发结合,推出“科技农家乐”。如结合地方土特产、工艺品、美食小吃、休闲购物等,开展专项营销,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体验。
(2)借鉴台湾经验,发展现代温泉休闲游。闽台的温泉资源都十分丰富,福建应向台湾学习,把温泉国际卫生标准和先进管理开发经验引进大陆,并把福州作为示范点,推动福建温泉旅游与国际温泉旅游的接轨。
3、增设直航航线,发展海峡邮轮旅游业
利用闽台一水之隔的优势,要大力培育、发展邮轮旅游业,闽台合作组建海峡邮轮旅游公司,开设专门航线,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开辟新的闽台文化旅游线路,提供多元化的旅游服务。
深度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
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台湾的茶文化主要由福建传入。台湾的茶文化已经逐步产业化,科技水平已经相当高。闽台两地应注重茶文化旅游氛围的营造,培育更为广阔的客源市场。闽台应联手将茶文化与文化旅游结合,整合闽台茶文化资源,以茶文化为主题,深度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多种形式的演艺活动,广泛进行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养生及休闲功能宣传, 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推出“闽台茶香游”,如:“铁观音茶文化游”、“武夷山岩茶――阿里山高山茶文化游”等特色项目。
(1)合作推广观光生态茶园,将茶文化与名胜景点相结合,推出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要积极推广生态茶园,实现茶业与观光旅游的有机结合。往往产名茶的地方就是风景名胜区,闽台两地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双遗”武夷山、安溪、福鼎太姥山、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诸多名胜。闽台合作发展茶文化旅游,可以使传统的茶叶生产过程转变为人类观赏与体验茶事活动的全新过程, 使茶业具有生产和观光的双重属性, 同时将农事活动和旅游休闲融为一体, 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对接和优势互补,对实现茶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安溪开发了茶叶大观园、茶叶公园、茶叶生态探幽等旅游精品,天福在漳浦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茶博物院,中华武夷山茶博园等,把茶和旅游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福建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明确我省将构建文化旅游片区,而闽南文化旅游区将成为片区的重中之重。安溪县感德一品茶都入选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重要项目。
(2)结合历史文化,多层面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
茶文化是一种蕴含文化理念的审美活动,对有些文化内涵的理解,还需要旅游者掌握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因此,对茶文化内涵进行发掘和外化并进行适度的推广和普及就成为必要。在茶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中应注意挖掘和介绍茶文化内涵,让潜在旅游者对福建茶文化的特色有一定了解,进而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闽台都处于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的亚洲茶文化圈内,在饮茶习俗、茶道、茶艺方面,都有相通之处。重点推出以“茶乡访古游”为中心的茶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联手开发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演艺活动,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一方面,进一步规范两地茶艺表演,普及传统茶文化演艺项目。闽台乌龙茶的泡饮技艺都别具特色,通过闽台两地茶艺的交流和茶艺小姐的联合培训,规范和创新茶艺,普及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茶文化热潮。另一方面,联手茶文化文艺演出,打造精品茶文化演艺项目。2003年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专题栏目走进安溪,推动了铁观音的宣传。由当红影星范冰冰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婀娜公主》,剧中融入了厚重的闽南风土人情和茶文化,主人公吟诵茶诗信手拈来,乌龙茶的渊源娓娓道来,闽南生活风俗比比皆是,茶艺茶道成了该剧不可或缺的情节,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演绎了丰富多彩的安溪茶文化。目前,武夷山《印象大红袍》是全世界唯一展示中国茶文化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武夷山借助著名导演张艺谋等人的高水平创意策划,把悠远厚重的茶文化内涵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使之成为可触摸、可感受的茶文化旅游项目,和美丽的自然山水浓缩成以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打破了传统旅游方式与审美方式,不仅首次展示了夜色中的“双世遗”武夷山之美,同时还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今后闽台要联手推出更多高质量的茶文化文艺演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大型文化旅游演艺活动,不断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活动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扬军事网省略 ;
2、搜搜百科baike.省略;
一、引言
宗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宗教文化旅游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旬阳县地处秦巴山区东段,汉水上游,有回族、土家族、壮族等20个少数民族,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大宗教,自然环境优越,人文景观奇特,文化积淀深厚,太极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然而,旬阳县在对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全面系统地规划、宣传和推介,资金投入不足等现象。因此,我们要澄清模糊观念,端正对宗教文化的认识,搞好总体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景区开发与项目建设,实施全方位的策划推介与宣传,促进宗教文化旅游健康发展。
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自由政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通过宗教文化旅游,让众多的中外游客接触、了解、保护宗教文化遗产与合法有序的宗教活动,消除他们的一些偏见和误解。同时,积极开展宗教文化旅游也可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加强联系的机会,使外国友人加深对我国自由真实状况和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从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和平发展环境;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宗教资源的保护。不仅能提高整个地区的旅游经济效益,还能给宗教部门本身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弘扬。宗教本身就有积极的作用,它具有强烈的众生平等、帮助他人、劝恶扬善、重智尚真的思想,对我们现在倡导民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反对个人极端主义、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等有重要的意义。
旬阳地处秦巴山区东段,汉水上游,自然环境优越,人文景观奇特,文化积淀深厚,以三秦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最具代表性,呈现出“秉承南北,兼蓄东西”的文化特性。
旬阳太极城有回族、土家族、壮族等20个少数民族,502户195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4%。全县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四大宗教;有经过政府批准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共7处,有宗教教职人员19人;宗教团体1个,即伊斯兰教协会。在县城老城区有位于滨江路清真寺(伊斯兰教),文庙(儒教),太极观(道教)、及隔河相望的灵岩寺(佛教)四大宗教平稳健康发展,各宗教之间和睦相处,自由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宗教与社会呈现出共同进步,和谐共生的崭新面貌。
近几年,旬阳宗教人文景观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推介。这些都为宣传推介旬阳旅游业的丰富资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作为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拟作为山水园林城市规划建设的旬阳,同改革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达、没有宗教文化资源、人造宗教人文景观、开发利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意识较强的地方相比,旬阳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上还相对滞后。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主要是对宗教文化资源认识不足,对现有宗教文化景观开发不够,因而不能充分利用宗教文化在旅游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是没有制定较系统完整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在资源评估、总体布局、景点设置、路线制定上,缺乏总体规划。
三是宗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资金严重短缺。由于其自养事业收入较低,地方财力拮据,投入不大,招商引资受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制约,致使旬阳县一批宗教文化内涵丰富、文物价值较高的寺观教堂旅游景点设施滞后,服务功能不配套、承载能力差,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旬阳县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推出富有本县特色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与自然生态旅游品牌相结合,着力开发新的人文、生态旅游亮点,全力打造旬阳旅游文化品牌,作如下建议:
二、充分认识宗教文化资源在旬阳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尤其在当今国内外把宗教旅游作为现代旅游需求主要增长点,各地争相开发利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使其成为旅游拳头产品的新形势下,从实施旬阳县山水园林城市、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高度,充分认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在旬阳县旅游业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必要性,切实把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列入县旅游工作重要议事日程。
三、搞好总体规划
建议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宗教、文物、文化、园林、城建等部门密切配合,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尽快编制旬阳宗教文化旅游规划。在全县旅游总体规划框架内,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积极推介宗教文化旅游专线。以旬阳优美生态自然环境和神秘悠久宗教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旬阳县观光旅游。
四、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宗教文化旅游景区开发与项目建设
1、依托宗教文化,开发形成景区对外开放的宗教文化旅游景点
灵岩寺森林公园和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太极观,是旬阳县开发和完善宗教文化旅游的关键。灵岩寺佛教文化的开发必须依托王家山自然风光,综合开发利用,不断完善景区的各项配套设施。
2、洞儿碥太极观要依托天然太极城风景区发展
一是加快景区的规划和建设步伐,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打通太极观和老城的通道,形成游客、香客进出太极观单行安全通道。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道教其他辅助项目建设,充分挖掘其深厚的道教文化(遇仙桥、丹凤瀚书)美好的传说,把人文的东西渗透进去,逐步开发和利用道教旅游产品。三是逐步开展一系列道教文化活动,营造道教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游客。
3、伊斯兰教要积极开展和其他城市穆斯林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争取蜀河清真寺申报省级文保单位,开发双河清真寺田园农家游。城关清真寺要对大殿进行阿拉伯式风格的再装修,以适应更大更隆重的圣纪活动。
五、加大策划推介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力度,叫响旬阳宗教文化旅游品牌
策划推介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旬阳县发展旅游产业的薄弱环节,主要是财政投入较少,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促销资金筹集渠道和制度,直接影响了全县旅游产品,特别是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在省市内外客源市场的知名度。为此,上下应形成共识,狠抓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把宗教文化特别是道教文化这张旅游品牌打响、做大、做强。一是把旅游策划推介资金列入每年政府财政预算,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筹资面广的旅游促销基金,确保各项旅游推介方案能有效进行。二是常抓不懈举办大型宗教文化旅游活动,由点带面,全面做活全县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
六、扩大宗教知识宣传的力度
要宣传分析宗教与迷信的区别,让群众认识宗教文化的价值,变求神拜佛的朝圣活动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探索自然与社会奥秘的旅游活动。
【参考文献】
[1]旬阳县政府网站.
这是自2011年11月9日《奢香夫人》登陆央视一套黄金剧场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大方县打出的第二张“奢香牌”。
随着以奢香夫人为主的彝族文化的不断挖掘,“古彝圣地,奢香故里”已逐渐成为毕节市乃至贵州省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
“渐进化”建设文化园区
大方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周代先后为卢国、夜郎国地,蜀汉时期彝族土司济济火因助南征有功,被封为“罗甸王”并“世长其土”定都于此。明领贵州宣慰使,曾是黔西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尤以杰出女政治家奢香为代表的水西彝族文化最为盛名。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灵魂和内涵,同时也是促使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
为保护和传承古彝文化,一个以古建筑、街道、景观为主体,集文化展示、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旅游观赏、商业服务、文化产业开发为一体的古彝文化产业园便应运而生。
据介绍,古彝文化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4.56平方公里,主要包含彝族历史文化展示区、彝族历史文化体验区、十月太阳历广场中心区、宗教祭祀主题文化区、奢香主题文化区、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影视拍摄基地、土司兵营文化体验区、非物质文化展演区、彝族文化交流中心、康体疗养区等建设项目。
园区建设之初,由于外界对大方文化的认知程度不深,以至于与多家企业都只是达成投资的意向性协议,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经过审慎思考,县委、县政府决定通过财政先期投入建设,形成规模后再引导企业参与的“渐进化”模式对园区进行开发建设。
从2008年起,大方县先后投资近2亿元,对园区内的贵州宣慰府进行恢复重建,对奢香博物馆进行改扩建并重新布展,完成彝族风情街及顺德路改造等核心项目建设。
“表面上看,花巨资重建贵州宣慰府好像不值得,但实际上这一工程是大方县近年来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的一个突破口。”大方县委书记张瀚时认为,此举不仅可以传承民族文化,还可发展文化产业。
2010年,大方县成立了副县级的慕俄格古城管理处,强力推进古彝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目前,园区已与云南十四冶建设集团、贵州石中玉集团、福建泷澄集团签订79亿元的投资开发协议,启动项目建设资金15.4亿元。
“以民族文化指导建设,以建筑风格展示民族文化,打造中国古彝文化高地,再现千年历史名城风。”慕俄格古城管理处处长杨超说,从政府建设到企业参与渐进化模式,已经打通了大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主动脉”。
“市场化”激活文化旅游
2011年,随着《奢香夫人》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热播,黔西北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得以向世界展示。
之后一段时间,前来大方观光旅游、考察学习、投资兴业的各种团队与日俱增,沉睡千年的水西彝族文化在文化旅游的浪潮中被悄然唤醒。
2013年,园区与贵州石中玉集团签订慕俄格古彝文化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协议,正式进入市场化运作。
根据协议,石中玉集团在大方成立“慕俄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经营景区15年,主要承担景区维修维护、民族歌舞打造、旅游产品开发等职责,前3年每年投入景区建设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后12年每年投入资金不低于500万元。
“三年全面铺开,五年形成规模,十年成为支柱。”园区的开发与建设,勾画出大方文化旅游的发展前景。
随着成贵铁路的规划建设和飞雄机场、杭瑞高速、黔大高速等投入运行,大方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毗邻百里杜鹃、九洞天、织金洞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古彝文化旅游景区将彰显出独具特色的魅力。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不断提升,体验项目不断增加,旅游产品不断开发,“快进慢游”的现代旅游模式正逐渐成为现实。
以传统节日、民族节庆为载体,近两年来,大方县依托古彝文化产业园成功举办了彝族文化节、奢香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外来游客。2014年,景区共接待游客122.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460万元。
“在推进旅游景区建设的同时,大方县也紧紧抓住入园企业的招商和培育这个瓶颈,一方面将文化产业项目纳入全县招商引资的总盘子,另一方面又将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列为单项工程,通过政府主导与以商招商相结合,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开发全面推向市场化运作。”大方县委副书记、县长顾掌权介绍。
截至目前,古彝文化产业园已有水西文化传播公司、奢香文化旅游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奢香投资公司、顺德文化传媒公司、方宜文化传媒公司、高光漆器、陈氏漆器、贵宝漆器等文化企业陆续入驻。
“组团化”打造文化品牌
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大方县正探索着一条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抓住文化这个旅游的灵魂,大方县采取“园内开发与园外改造相结合” “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产品开发相结合” “发展文化旅游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的“三结合”发展方式,不断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
为此,县委、县政府提出“1136”文化战略工程,即围绕一个人(奢香夫人品牌)、打造一座城(慕俄格古城)、建设三个园(古彝文化产业园、漆器和农民画产业园、乌鸦洞航空历史文化旅游园)、激活六个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漆器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中国豆制品之乡”六个“中国乡”品牌),分别引进不同的企业进行“组团化”建设,打造文化精品,提升文化软实力。
从2010年起,在强化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同时,大方县以古城、古镇、古寨、古驿道、古建筑“五古建设”为抓手,启动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使园内园外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2011年,大方县先后编制了《贵州省大方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和《大方县奢香文化品牌打造提升》战略规划,重点开发和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奢香”品牌延伸品。
外显文化指畲族旅游品牌文化的有形要素,它可以被旅游者、社会公众及旅游工作人员直观地察觉和认知。
1.畲族旅游品牌标志设计是基础,应基于五大原则(营销原则、创意原则、设计原则、认知原则及情感原则)进行。同时应明确主张――将品牌所追求的理想主张予以明确化,再转化为易懂的图形,并以最合适的题材作为创意的表现;符合国际风范――以本土文化为“意”,用西方美学做“形”的构成表现,符合国际化沟通要求;追求创新动力――从正派、诚信、踏实的传统形象转化至创新、挑战、积极的现代形象。
2.畲族旅游品牌文化展示活动是关键。世界上有许多旅游产品的营销,以举办各种展示活动作为招徕客人的重要手段,如现场演出、播放电影、展示文化品等。成功的展示活动能提高品牌的文化品位,丰富并强化品牌形象。
3.畲族旅游品牌的服务行为文化是品牌提升载体。服务行为文化的设计,反映着企业品牌的文化品位。对旅游行业来说,最直接、最直观、最大量的行为文化是服务行为文化。产品的类型、经营风格、定位不同,其服务行为文化也相应不同。畲族旅游品牌应展示畲族人的风土人情和饮食文化。
二.畲族旅游品牌的内隐文化建设
如果把该品牌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外显文化就是枝和叶,而内隐文化则是深埋在地里的根,它为品牌的成长输送着养分。畲族旅游品牌的精神文化建设的具体做法:
1.定位本品牌的精神文化的定位。畲族旅游品牌的精神文化应定位为“小景点办出大旅游,办出一道丰盛的旅游大餐”。
2.定位后将品牌精神文化进行维护和提升,并将精神文化的影响辐射到营销和管理的每个环节,才是关键。这需要当地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为畲族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合理开发旅游资源,要以大旅游为导向,规模适合,独具特色;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强化景区景点的吸引力入手,提高旅游项目的参与性,丰富旅游小线路的内容,扩大旅游气氛;加强区域联合,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之路,保持原有客源,吸引新的客源。
三.促进畲族旅游品牌文化的内在机整合
相对而言,畲族旅游的外显文化容易改变,而其内隐文化则相对稳定、保守,不容易改变。所以加强外显文化建设有助于品牌形象的树立,而且有助于促进品牌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改变。只有通过整合性的规划,才可确保品牌不断增值。具体步骤就是“3C”模式:创立(Creating)、建设(Construting)、改善(Changing)。
1.创立(Creating)──打造品牌文化的基础
此模式是要求关注核心产品与延伸产品的设计。畲族旅游的核心产品为目前的畲族风情游的进一步放大与挖掘,而其延伸产品并不明朗,不妨先把“山哈酒”、“畲家草药”、“畲家风味餐”等等一并纳入,重新包装与设计,注重强调与旅游者的亲和性,并能提升和升华核心产品。如此才能使畲族旅游品牌形象真正展现出全部内涵文化。
2.建设(Construting)──累积品牌文化
实现品牌文化的积累就是要完成价值传达,让旅游者认知到价值的存在,这样才能塑造品牌形象。这需要完成两大任务:建立品牌个性和品牌推广。畲族旅游品牌文化的累积,首先必须重点考虑畲族旅游产品的竞争优势,尤其是潜在的竞争优势。可以根据旅游者消费的基本步骤分解各个价值环节,寻求优势。如畲族旅游产品是否具备合理的价格优势?畲族旅游产品有形的物质优势是什么?畲族旅游产品无形的服务优势存在吗?畲族旅游资源区位条件是否有利?畲族旅游相应的规划与管理人才是否具备?其次,要借助各种途径与手段提升畲族旅游品牌知名度,提升畲族旅游品牌的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好山美水
形成优质旅游资源
“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依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先辈对美好家园的呵护,铜仁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质文化旅游资源。
贵州最好的山在铜仁。武陵主峰梵净山兼具五岳之雄奇险峻,不仅是地球同纬度唯一保存完好原始绿洲、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网成员,拥有世界级的优质生态资源,而且是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自古就有“众名岳之宗”的美誉。
贵州最美的水在铜仁, 境内蕴藏着两百多里绝壁叠嶂、景象万千的乌江山峡画廊和风光旖旎的百里锦江画廊,新近在乌江上又形成思林、沙沱、彭水三大电站壮美的库区风光。此外,石阡、思南温泉储量丰富,是世界级的温泉富矿。
铜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以佛教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傩文化、红色文化、夜郎文化为代表的多种文化。有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古朴神韵的“鼓中之王”苗家四面鼓、惊险绝伦的苗族绝技绝活及土家摆手舞、侗族大歌等。全市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字号景区景点,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1处文物古迹,69处红色旅游景点。
分布优势
打造高品质文化旅游区
铜仁主要旅游资源总体呈“金三角”加“一线”分布。其中,覆盖江口、松桃、印江三县的环梵净山景区是核心;往西,串联起思南温泉、石林和乌江画廊;西南方向,又连结了石阡温泉、民族村寨、佛顶山等。这三个重要节点在空间上近似一个等边三角形。另外,以环梵净山景区为节点,经碧江,过松桃,到凤凰,又是一条联通大武陵旅游的黄金线路。充分利用“金三角”加“一线”的分布优势,铜仁完全可以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高品质文化旅游区,即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
去年, 省委、省政府为加强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把贵州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为“国家公园省”,编制了《贵州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总体规划》。铜仁市梵净山国际旅游区、大苗王城民俗旅游度假区、石阡温泉养生城、云林仙境养生休闲旅游度假区、大明边城历史文化旅游度假区、世界傩都文化旅游区、江口旅游小镇7个独立项目正式进入规划重点项目库,总投资达1438.3亿元;百里锦江综合旅游度假区、隋唐扶阳古城遗址历史文化旅游区、中国箫笛文化产业聚集区等12个独立项目进入重点规划备选项目,总投资达525.38亿元。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市上下要围绕规划建设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将富集的文化旅游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努力把最优质的旅游资源转化成最优质的品牌和产业,全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一业振兴”。力争到2017年,实现年接待游客量突破40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旅游收入28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13%的以上;创建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6个,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创新引领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资源开发理念创新。树立全局视野、战略眼光、系统思维,高位起步,按照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要求,通过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把最优质的旅游资源开发成最好的旅游产品,发展成最优质的产业,转化为全市最大的财富。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真正形成周边最具竞争力的旅游胜地。
文化旅游融合创新。使文化与旅游相生相伴,把铜仁厚重的民族、民俗、生态、佛教等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推动旅游产业的提档升级。
深度挖掘整理和合理运用以碧江传统龙舟艺术、印江书法、玉屏箫笛、思南花灯、松桃滚龙、德江傩戏、沿河肉莲花、石阡毛龙和木偶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碧江东山古建筑群、石阡万寿宫古建筑群、松桃寨英古建筑群、思南思唐古建筑群及郝家湾古寨、万山汞矿遗址、德江扶阳古城遗址等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打造一批高档次、高水平的原生态演艺节目,规划建设一批博物馆、展示馆,丰富“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文化魅力等。此外,还将规划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并以此为载体,加强以影视、动漫游戏、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出版发行、文化设施设备制造为主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旅游品牌创新。提升旅游产品的冲击力和吸引力,不仅靠“天生丽质”,更要加强宣传促销。各区县要根据“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总体形象定位,确定自己的标志性定位,下大力开展宣传推介,抓好标志性品牌的定位、策划和营销,不断提升自身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旅游开发模式创新。坚持“一业带三化,三化促一业”,在“带”字和“促”字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好紫袍玉、冰花玉、竹、木等资源,利用好玉屏箫笛、松桃苗绣、印江油纸伞等产品, 按照加工厂景区化的要求,培育一批集设计、生产、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工艺品龙头企业。
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营养健康产业基地”品牌优势,合理布局高品质的加工基地,发展食品加工型工业旅游。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使旅游和农业形成引领关系,拉动发展一批观光农业、体验农业。
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底蕴深厚的农耕文化,高品位规划建设一批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融现代农业、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身的休闲观光农业景区。坚持城镇化与旅游业共生发展,抢抓省委、省政府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机遇,创建一批“美镇”、“美村”,实现城镇文明和旅游发展的和谐共生。
规划引领
强化服务 创新驱动
坚持高品位的规划引领。规划先行,深入挖掘国发2号文件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政策资源,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搞好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总体规划,使总体规划具有前瞻性。加强与周边黔东南、遵义等州市和湖南凤凰、张家界,以及重庆等地景区景点线路的对接,加强客源市场互动,整合推出精品线路,联手开展宣传促销,实现线路互推,客源互送,合作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实现互利双赢。
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区全面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抓住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据“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深度开发地区旅游资源。通过对外合作和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旅游业发展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促进旅游、影视文化、体育、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区域旅游深度融合新格局。
积极申报各类基地、重点项目。蒙古源流系列纪录片《蒙古九歌》即将在央视播出,先后建成内蒙古博物院伊金霍洛分院即蒙古源流博物馆、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北京电影学院鄂尔多斯教学创作实践基地、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实习基地、自治区服务业集聚区等。申报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已于2015年3月份完成自治区文化厅组织的答辩,有望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同时,积极申报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骨干文化企业、鄂尔多斯市重点文化企业、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力争把园区推向一个新高度,全面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积极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对照国家4A级景区创建标准,科学规划景区内部和外部交通环境,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外部交通标识。新增各类标识、标志、标牌130余处,设置各类旅游交通标识10余处,腾格里广场增设游客休息设施30余处、观景点6处,新建旅游厕所6处,采用路基埋地灯、架射灯等形式,对园区进行亮化、美化。实现两线(电缆、电讯光缆)入地,雨污分流,完善邮政、电信、有线电视、景区WIFI等服务设施,对景区主要街道、游步道、公厕等进行改造,全面实行无障碍化服务。现已被国家正式命名为4A级旅游景区。
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扶持。积极争取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第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主动对接协调,向鄂尔多斯市文化旅游产业委员会申请专项资金3200万元,用于园区的建设运营。另外通过金融信贷、融资租赁等渠道,争取园区建设资金。
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崛起,建设独具蒙元文化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园区管委会将进一步拓展思路、凝心聚力,在快速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大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完善文化旅游影视产业链,实现“六个100”目标,即:挂牌100家文化旅游影视实践基地(如中国电影、电视协会拍摄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央书画院鄂尔多斯创作基地、中影集团拍摄基地)、引入100家影视企业、引入100家工艺品企业(皮画、剪纸、雕刻、服饰、皮毛挂饰挂毯、瓷器、书画字画等)、新增100家合作旅行社、新增100人就业计划(从引进企业中安置)、新增100家鄂尔多斯境内影视拍摄合作外景地,从而丰富园区经营业态,推动园区2016年开园运营。
一、历史人文资源丰富的古榕城,是一座独具潮汕特色的岭南水城,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多彩
世界各地,几乎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聚居,而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汕文化的流播。潮汕文化是潮人最重要的根,把世界各地潮人的情缘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赋予揭阳地方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古榕城积淀着丰富而特有的文化底蕴:古榕城好比潮汕文化的大展厅,极具特色的潮汕文化精髓都在这里淋漓尽致的展现着,就象潮汕的古典美人――丽质天成、古色古香、恬静大气。虽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养在深闺人不识”,却能平心静气的待字闺中,用她特有的涵养彰显她的绝色美貌。这个“雅姿娘”(美少女)在水城的滋养下,如“出水芙蓉”般清丽脱俗。
(一)具有独特的水文风貌
景因水而生,榕江南北河,由西向东经榕城的南北两面挟城而过,成为榕城的天然护城河。城中的水系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有“五门三二十四巷(水巷)”之称,形成天然水网,桥梁90座卧波横架,独具地方特色的水乡风貌保存至今基本完整。“城中竹树多依水,市上人家半系船”是古时榕城水乡的真实写照。素有“水上莲花”、“江南小苏州”、“东方桥都”和“东方威尼斯”等雅称,自古至今广为海内外乡亲所称颂。附丽于此的潮汕独特人文景观――具有873年传统的元宵民俗活动“行彩桥”,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近代榕城水系示意图》 黄楚辉 制
(二)有潮汕商业文化风情的古城街巷
榕城的骑楼建筑可与开平雕楼相媲美,又有比其更独特的地方,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和建筑瑰宝。中山路骑楼式建筑与打铜街、西马路的骑楼建筑连成一线,总长约2000米,范围集中,规模壮观。虽然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却是榕城近展史上商贸繁华的一个重要写照,它们既留住榕城的古韵,又体现了榕城的多元文化,同时也彰显着揭阳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建筑才华。打铜街是榕城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以经营生产铜器皿而得名,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便已有打铜街之称。打铜街上的建筑挡雨遮阳,骑楼的外表下蕴藏着百年商埠的文化内涵。“打铜街” 既是是我国五金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揭阳成为“中国五金基地市”的历史凭证。
(三)具有独特潮汕文化意蕴的揭阳古建筑
古城里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宋、元、明、清文物较多,且规模宏大。有宋建古庙、元时墙、明时城门、清代房:揭阳学宫,规模为岭南地区同类古建之最大;揭阳城隍庙,规模为岭南地区同类古建之最大;揭阳关帝庙,规模为岭南地区同类古建之最大;揭阳禁城,为广东唯一的元代石城;揭阳进贤门,为全国唯一的门、楼、亭合一的单体建筑;丁氏光禄公祠,为海内外唯一以「字布局的近代民居组群。此外还有数字可观的古代官厅府第建筑群;有光绪时期全国“四大藏书阁”之一的“百兰山馆”……行走在古榕城的街道巷陌,看尽古城的宫观寺庙、先贤府第和名人故居,仿佛穿越八百余年人文时空,尽览海滨邹鲁、文物之邦的流韵风采。
(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民俗人文文化
潮汕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山川秀美,田野肥沃,物产丰富,人文鼎盛,有自己的语言、音乐、戏曲、工艺、菜系、茶艺,形成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民俗人文文化。
揭阳菜属广东菜三大菜系中的潮州流派,极具岭南文化特色。民间点心小食品种类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民间艺术多姿多彩,琳琅满目,拥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以玉雕、木雕、嵌瓷、潮剧、木偶戏、英歌舞、龙舞(烟花火龙)和青狮舞等最为著名。这里的人民热情善良,民风淳朴,至今还完整的保留着包括潮汕年节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诸神崇拜习俗、礼仪习俗、食七样羹、出花园、行彩桥、“营老爷”等潮汕文化民俗。
(五)古城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揭阳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揭阳地灵人杰,历代贤达志士辈出。宋代有“潮州前八贤”之一的名士吴复古; 明崇祯元年(1628年),郭之奇与黄奇遇、辜朝荐、梁应龙等揭籍名士同登戊辰科进士,史称揭阳“戊辰四俊”。顺德冯奉初赞曰:“有明一代,潮州人才之盛,足以凌跨中州。”康熙六十年(1721)榕城林德镛喜中武状元,为潮汕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清代爱国政治家丁日昌、直隶总督郑大进、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咸丰皇帝诰封的“振威将军”林保等均系揭阳籍名臣重将,文功武绩,均为一时人杰,并被世人称颂。1992年 ,水乡的孩子,榕城人孙淑伟在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上夺得跳台金牌,创中国在奥运跳水史上男子第一枚金牌纪录;成为我国第一位在世界大赛上获“三连冠”的男子跳台跳水选手……
榕城水乡是大自然和揭阳的祖祖辈辈为我们留下的一笔不可复得的天然资源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载动的是沉甸甸的历史人文积淀和潮汕文化精髓,也是古榕城可以“风物胜概 媲美苏杭”的魅力来源。
二、当前古榕城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的榕城,现阶段正面临“扩容提质”与“三旧改造”的局面。“扩容提质”与“三旧改造”,这对榕城来说,既是一大机遇与契机,又是一大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城市执政者与经营者如何正确判断这个历史文化名城里面的“古”与“旧”的东西,正确的衡量出“古”与“旧”的不同价值,才能科学正确地建设好古榕城,展现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光辉形象。
当前在保护和开发利用古榕城历史文化资源中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一是未启动古榕城历史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系评估和认定工作。尚没有成立相应的古城研究团体或组织;对古榕城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文化价值的宣传力度不到位,造成民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不高。
二是一些历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保护。部分古民宅、古建筑遭到拆除和不合理修复;许多有价值的石刻碑碣露天堆放遭受风雨漫漶;一些文物被盗卖;部分有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的危险。
三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呈现随意性和非专业性。急于求成,粗制滥造,导致未能深入挖掘古城的内涵和价值。
四是缺乏具有现代管理经验的和旅游营销策划的优秀人才,导致古城的旅游形象模糊,知名度低。
三、科学开发利用古城文化资源,打造岭南特色文化旅游胜地,提升揭阳的城市竞争力
(一)科学开发利用古城文化资源
城市文化主要是以有形物质文化的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袭这两种方式完成传承工作的,这些有形和无形的传统文化精粹为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资源。文化传承的动力一方面有其文明延续传递的固有自发动机;另一方面人类文化保护意识的普遍增强促使人们珍惜先辈们创造的灿烂文化,而文化旅游活动正是促使人们保护意识提高的最直接途径之一。
1、寻找文化与旅游的最佳结合点,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市区具有浓郁潮汕文化特色的揭阳学宫及其周围的释、儒、道景点和岭南特色水城,打造“榕城历史文化旅游聚集区”;把老榕城片区开发成为文化旅游景点和步行街,打造出一个慢生活、旅游、购物、精神减压、休闲的最佳场所。
2、把民生需求放在开发利用规划之首。老榕城片区也是群众高度集中的片区,从规划项目的设计、审批到实施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都要充分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广纳民智,体现群众意愿。
3、增强开发利用规划的权威性和阳光度。建议推行“阳光规划”, 采取全面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建立规划公示和公开听证制度、开辟报纸规划专栏、开办规划局网站、建设规划展览馆、召开建设单位和各界群众座谈会等多种举措,扩大决策民主范围,体现规划公开透明。
(二)以古榕城文化资源为载体打造岭南特色文化旅游胜地,提升揭阳的城市竞争力
文化是一种可以进行资本转化的公共财产,因而对于城市文化旅游建设而言,既可以将文化开发成为可供消费的文化旅游产品,又可以将其培育成具有吸引力的城市氛围,从而为后续的城市建设、吸引客流以及招商引资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
文化旅游同城市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城市的文化资源为文化旅游的展开提供凭借物和吸引物;另一方面文化旅游活动也为城市文化的传承、保护、活跃以及创新提供有效的外部刺激。 所以要在保护古榕城的基础上对文化资源加以利用。利用的有效途径就是把古榕城文化资源变成揭阳新的经济发展点,把古榕城打造成为岭南特色文化旅游的休闲胜地,提升揭阳的城市竞争力。
1、交通优势条件为古榕城成为岭南特色文化旅游的休闲胜地提供地利之便
让古榕城成为岭南特色文化旅游的休闲胜地,揭阳必须有交通优势条件。而揭阳目前各方面交通条件较好,交通枢纽地位已经凸显。处于大粤东(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梅州)1小时经济圈内,处于广州市、深圳市4小时经济圈内,厦深铁路建成后,将缩短为2小时经济圈。揭阳潮汕机场的通航更使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快速走进揭阳。优越的交通枢纽地位和条件使揭阳路通人流通的局面形成,这是发展揭阳古榕城文化旅游产业的可行条件之一。
2、揭阳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市旅游产业带来巨大的供应需求
中委合资广东石化炼油项目于2012年4月开工建设。大项目的开工建设,不仅为我市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也同时带旺了众多产业的发展,而作为揭阳海港经济区发展四大板块之一的旅游业,更是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机。大项目为我市带来巨大的物流、人流及信息流,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到来,必将成为古榕城旅游休闲胜地的高端消费人群。
3、历史人文底蕴深厚,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务环境和社会环境必将助推揭阳成功把古榕城打造成“岭南特色文化旅游的休闲胜地”
揭阳人文环境优良,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作为后发展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一直以来少自然灾害。目前仍然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为打造古榕城旅游休闲胜地提供较好地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