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打造范文

时间:2023-10-18 09:58: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旅游文化打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旅游文化打造

篇1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将现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是石排镇政府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课题。为此,石排镇委托清华大学对旅游文化进行规划设计,编制完成《石排镇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石排镇城市形象整体规划与对外传播》,“红石古镇”成为石排对外形象的新名片。而事实进一步证明,石排镇通过系列措施已将其打造成为闻名中国的美丽小镇。

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开发

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既能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又能在新时期焕发新生命,产生新价值。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位于东江南岸丘陵石排镇燕窝村至田边村段,燕岭长约8公里,海拔40米以上主峰高山城达51.8米。燕岭古采石场遗址是早于明清时期的红石采石场,然而并没有一直“沉睡”下去。如今,石排镇正规划将其开发成为占地2200亩的旅游景区,同时以保护开发为原则,最大限度保持采石场遗址原始面貌,将岭南元素融入其中,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园区内设有园林绿化、休闲岛屿、演艺广场、遗址景观、商业步行街及相关配套设施等,为游人提供环境优美和功能丰富的游憩地方。

同样是在塘尾古村(宋代立村)基础上开发而来的塘尾古村落景区还将在石排镇委领导的指导下变成“红石古镇” 的特色片区、环境优美的居住片区、传统复兴的文化片区和文化旅游的龙头片区。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塘尾村至今仍完好保存着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古井、围门、谯楼等建筑,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和广府文化特色,是研究岭南古建筑特别是广府建筑的重要实例。

古朴的“云岗古寺”曾经是埔心村民祈福和祭拜的场所,也是东莞境内迄今发现唯一的有明清题记的古建筑。同在埔心村的埔心村古建筑群,是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针对埔心村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征,拟将其逐步开发建设成集商务旅游住所、饮食、休闲、购物、度假旅游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村落――“云岗古苑”。整个文化村古朴原始,各旅游祈福元素分布其间,错落有致,是埔心主要村舍建筑、休闲、生活、宗教习俗等民俗文化的缩影。

自然景观的深度开发

相对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的开发同样是石排镇深化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

潇塘原为人们作养鱼禽耕田之用,是石排镇田边村一个充满乡土风情的地方。如今,在保留原有景观基础上,石排通过改湖工程,依靠潇湖景观打造了环湖滨水景观带。沿途设驿站、休闲广场、小卖部、公共卫生间等各种配套设施,同时田边村还增设了礼堂、广场、绿道、观赏亭、花架廊等,是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海仔湖和石洲湖两大传统养殖用湖也将通过相应的现代化改造,使其变成优美静雅的城市滨水景观和石排最佳的休闲乐园。

此外,在已有的自然基础上发展都市观光农业也是石排镇发展文化旅游的特色。突出表现为“一园三区”规划。一园,即都市休闲农业园;三区,即将农业园划分为鲤鱼洲岛园区、沙角农业园区和田寮水产养殖园区。鲤鱼洲岛规划定位为一个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基地。将鲤鱼洲岛建设成为“桃花岛”,岛内以种植“桃花”为主题,并配套五星级农家乐(乡村度假区)、户外拓展、饮食、环岛绿道、四季果园、四季花卉园、垂钓、游泳等设施,深入挖掘鲤鱼洲的都市休闲旅游资源。沙角片区规划定位以“高效农业生产”为主。重点以“无公害果蔬、优质花卉种植”为主的高效农业基地,同时配套高档次的垂钓区供游人休闲。田寮基地现分为观赏鱼养殖和龟鳖养殖两大片区,将打造成特色水产养殖基地。重点把园区打造成现代特色产业的集水产生产、科普教育、种苗培育于一体的基地。

篇2

中国旅游网络媒体联盟――(鄂前旗讯)据鄂前旗旅游局局长边子文介绍,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文化旅游名镇”旅游品牌,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加大旅游业投入力度,加快完善精品景区项目,打造上海庙旅游区、大沙头旅游区、鄂尔多斯沙漠大峡谷旅游区、阿拉格苏勒德旅游区等精品景区,形成“一镇、二区、四大基地”的旅游新格局,着力打造中国西部、乃至全国一流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以上海庙旅游综合体项目为龙头,立足内蒙、依托宁夏,积极融入“大宁夏旅游圈”,借助宁夏“黄河金岸”旅游带开发,积极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体系,以大型系列节庆活动为载体,重点发展马产业和民族文化演艺两大产业,开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工业文明相结合的重点旅游文化品牌,着力把上海庙建成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独树一帜的旅游目的地,带动全旗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为城乡统筹、集中发展提业支撑。

上海庙旅游区规划建设面积80平方公里,计划分三期投资50亿元。目前,已投资近4亿元完成了草原大舞台、国际赛马场、蒙古大营、北纬38 主题酒店等主要项目的建设,并于2011年9月份成功地承办了“内蒙古上海庙草原文化节、内蒙古上海庙赛马节暨上海庙首届那达慕大会”。由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及国内一流创作团队倾情打造的大型原创鄂尔多斯歌舞史诗剧《神圣玛尼宏》成功在草原大舞台上演,该剧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与160多名舞蹈、威亚、杂技、武术、马术演员的完美结合,以极其震撼的演绎效果,全景式的再现了玛尼宏的前世今生和蒙古草原千年部落的不朽传奇,让观众如痴如醉、赞不绝口,自治区主席巴特尔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剧的推出,极大的提高了鄂前旗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必将成为鄂前旗最响亮的一个文化旅游品牌。投资7000多万元的上海庙赛马场严格按照国际赛马场的标准投资建设,看台可容纳4000多名观众,赛马场集活动、表演、赛马、骑乘、休闲、蒙古马繁育、马产业发展为一体,成为内蒙古地区乃至全国最高端的赛马基地、养马基地和中国马文化保护基地,是上海庙旅游区又一具有极强吸引力的旅游项目。

在旅游大发展的同时,鄂托克前旗在打造上海庙旅游名镇上,按照招大商、招重点企业的原则,积极走出去,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成功落实了上海庙旅游区的投资开发商,组建了“内蒙古上海庙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从而拉开了上海庙旅游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序幕。上海庙旅游区也成为鄂前旗第一个政府主导、企业开发、市场运作的旅游景区开发成功典范,同时上海庙旅游区通过高起点、高标准的打造,必将成为全国独树一帜的旅游目的地。

鄂托克前旗相关政府官员这样描述鄂前旗上海庙镇的建设成果。通过发展旅游和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对当地农牧民的生活改善、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农牧民增收和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在建设大旅游方面将不断探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水平、服务项目和当地农牧民就地转化,即带动整个旅游业发展,还要为当地人民群众带来收益,实现鄂前旗对外影响力和产业发展的双丰收。 (本刊编辑)

篇3

一、文化内涵主导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有专家认为“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旅游产品最终是文化竞争。文化是软实力,是一个旅游品牌内涵价值的综合体现,也是促进旅游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灵魂”。可以说,旅游是以文化为依托,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大厦,文化是促进旅游经济的主要因素。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市的百年老街,是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作为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首个开放式、公益型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改造过程中,规划设计者紧紧围绕“欧陆”这一核心文化理念,分别于1997年、2004年和2005年和今年,对中央大街风貌区用地功能进行调整,增强商业和文化内容,整治建筑群体特色,完善交通和配套设施,实现了对中央大街主街及其中心区域的提档升级和配套完善。改造后的中央大街更加突显了欧陆风情特色,使其商务、旅游、休闲、交通功能进一步提升,欧陆、红色、冰雪、音乐、饮食文化得以传承延展,增强了中央大街的吸引力和美誉度。文化为老街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中央大街旧貌换新颜,游人如织,大大提升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了商业、旅游业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带动了哈尔滨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旅游是旅游者、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的互动,旅游是心理满足的过程,这种心理满足外在表现为对旅游产品的积极购买、消费和享受,实质是对旅游文化的购买消费和享受。缺少文化的内涵,任何一种旅游产品都无法拥有市场感召力。文化体验是旅游需求中的最高和最深层次的愿望,旅游经济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采用科学的规划理念和手段,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营销模式的成功与否,文化因素至关重要,对旅游者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引导作用,文化刺激了游客的旅游动机,丰富了旅游活动,让大家感受美的同时,购物消费,休闲娱乐,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刺激无形中就产生了。改造后的中央大街是多元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平台,历史文化底蕴浓厚,荟萃建筑文化、俄罗斯文化、音乐文化、冰雪文化、红色文化等世界多民族文化,是镌刻一个城市成长的印迹,是哈尔滨历史文化的缩影。作为哈尔滨最有“洋味”的街道,中央大街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欧陆风情的建筑风格构成了凝固的交响乐章,是哈尔滨的骄傲和灵魂。一直以来,中央大街的游览休闲功能似乎更胜于购物功能。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中央大街已成为众多婚纱影楼、体育用品专卖店、俄罗斯旅游商品争夺的风水宝地。各路商家看准商机,纷纷在中央大街上遍地开花,让以往“逛的多,买的少”的现象从此改变,百年老街在其游览价值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大的商业价值。

据统计,今年中央大街游人倍增,目前日游人达50余万,比去年增加三成,比前年增加了50%。游人剧增带动商业发展,以店面为单位统计,今年旅游纪念品销售额普增5%以上,其中最高销售额度增长20%,突显了旅游文化对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

篇4

一、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敦化旅游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旅游行业竞争加剧,旅游市场悄然发生变变化,消费需求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入贯彻落实,也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压力逐渐加大。尽管近年来敦化市在旅游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有目共睹的成绩,六鼎山旅游区还跻身全国4A级风景名胜区。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多方面原因,敦化市旅游产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尽管全力培育“山水佛韵、神采敦化”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但恰恰在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上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品牌形象还有待树立提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文化特色不厚,内涵品位有待于提升。佛教文化、满族龙兴文化、渤海历史文化、是敦化主打的区域文化。但从产业发展来看,这三种文化的文化特色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目前体现文化特色的主要旅游景点全市有三处,即正觉寺、清祖祠、渤海广场。在特色文化的挖掘上,虽然改建了正觉寺,新建了六鼎山金鼎大佛,新建了清祖祠和渤海广场,但明显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相似度太高,比如佛教文化,虽然新建了48米高的金鼎大佛,但同其它地区相比,相似性太强,没有个性和比较优势,缺乏垄断性和独占性,不能真正彰显出敦化佛教文化的特色。二是内容浅薄,渤海国文化主要从渤海广场墙壁上刻画的的几尊国王画像来体现,清祖龙兴文化也仅以大殿内摆放几尊皇帝塑像来证明,无法让游客真正了解那个时期真正的历史。普遍存在内涵品位不高、文化特色不浓,不能真正彰显出敦化地域厚重的文化特色。

2、旅游产品不足,文化内涵有待于完善。在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上同旅游发达县市相比差距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品种数量少,尽管旅游管理部门动了很多脑筋,也搞了招商引资,但品种还是比较少。二是产品本地文化内涵不足,好多旅游产品没有打上本地文化的烙印,产品雷同,在这里能买到的,在其它旅游景点也能买到,而且完全一样,使游客失去了兴趣。三是大部分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包装,与文化不搭边,单纯卖当地产品,档次不高、没有特色,具有本地特色、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的寥寥无几,满足不了游客的购物欲。四是产业链条短,以木耳为例,基本都是原生态的包装产品,没有开发以木耳为原材料的精加工和系列产品。

3、品牌定位不准,宣传手段有待于丰富。敦化旅游品牌定位是:全力培育“山水佛韵、神采敦化”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以金鼎大佛为重点,大力发展佛韵游、民俗游和文化游。“山水佛韵”这句话放到几大佛教名山都适用,比如,九华山、峨眉山、五台山,而且让人浮想联翩的东西可能更多,但放到敦化既没有突出主题,也没有突出特色。因为敦化山无名山,水无名水,佛无道场,所以这样的品牌定位很难打出去。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敦化旅游品牌的定位应围绕大佛做文章,突出佛教文化,把大佛与“xx佛道场”联系起来,广辟宣传渠道,丰富宣传手段,加大选出力度,让“xx佛道场”根植人心,会及大地提升品牌形象。

4、文化与旅游结合不紧,文化深度游有待于构筑。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基本上还是一个门票经济阶段,是最原始的、最初级的阶段,游客到景区多以看景为主,来去匆匆,虽然敦化旅游业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但大多数来敦化的游客以观光为主,逗留时间短,消费不足,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这种状况,归根结底在于,敦化的旅游缺乏和文化深层次的跨界结合,旅游产业链有待于拓展延伸,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发挥的不充分。

二、打造特色文化促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建议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敦化旅游产业要上档升级,必须走与文化相融之路,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金鼎大佛旅游资源为支撑,以佛教文化为内涵,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打造知名品牌为目标,深刻挖掘内涵,努力把敦化打造佛教文化旅游度假胜地。

1、围绕文化深度开发,提升内涵品位。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确立全新的旅游资源开发理念,以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向纵深迈进,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层次。一是围绕“道场”做文章,打造敦化特色。要充分利用独有的金鼎大佛,建设“xx佛”道场,围绕“道场”做文章,打造敦化佛教文化旅游品牌。以突出“xx佛道场”佛教文化特色,逐渐扩大影响力,融入到佛教圈、旅游圈和社会大众圈,在循序渐进中提升竞争力。二是围绕“民俗”做文章,挖掘民俗特色。选择最为典型、最有特点的东北原生态村,保持草房,院落面貌,以早期农民生产、生活和用具的自然形态为展示内容,附以铲地,犁地,编筐,冬天坐雪爬犁等民俗娱乐项目,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三是围绕“佛事活动”做文章,展现佛教文化。利用正觉寺,金鼎大佛的优势,通过策划某一特定佛事活动,精品化佛事活动内容,品牌化佛事活动名称,广泛宣传,使佛教居士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四是围绕“历史文化”做文章,融入主题文化。要进一步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理念,注重历史文化的发掘与传承。已经建成的渤海广场和清祖祠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挖掘和充实历史内容,使渤海历史文化更具传奇色彩,更具吸引力;使满族龙兴文化更具观赏力。让游客在市内不同景点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真正享受到文化大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