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8 09:58: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配音训练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配音训练方法

篇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7—0089—01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则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话题。为此,我们尝试借助以影片配音为依托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能力,为朗读教学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一、让学生的心“动”起来

接手新班后,我利用班队活动时间,播放了学生喜欢的动画片《雪孩子》,正当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我把声音关闭,学生们叽叽喳喳地嚷开了:“怎么没有声音了,这样看动画片真没意思。于是,我适时地引导学生:“同学们,动画片中每个人物的声音都是配音演员的功劳,如果没有他们形象的声音效果,我们看动画片会失去一半的兴趣,你们愿意当配音演员,为你们喜欢的动画片配音吗?”学生们高兴地齐声喊道:“愿意!”看动画片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抓住他们的心理,将课文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在他们的眼前,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充满童真的配音、配乐如磁铁般牢牢吸引着孩子,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直观生动的画面、悠扬舒缓的音乐,能唤起学生无穷的乐趣,配乐朗读、给动态的画面配音、听电脑里的卡通人物点评朗读效果,这些是学生们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如,《荷叶圆圆》一课,在读的方式上采用了电脑评价的方式。把课文中的插图扫入电脑,做成动态的画面,在初读时让图中的小朋友来评价读的效果。在细读理解中,读到哪一段,就让对应的或是小水珠、或是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做点评,对读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读得不佳的,就鼓励学生“再努力,你一定能读好”。对课文中人物的话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读起课文来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二、讲究科学的指导方法,力求使影音配音练习活动达到提高朗读能力的效果

1.完整观看指导法。“完整观看”是指教师向孩子提出观看要求后,让孩子带着问题完整地观赏动画片,以对动画片的情节有个概括的认识。完整观看适用于让低年级孩子初步感知动画片,一般用在第一课时。为了取得好的观看效果,教师应注意:动画片的播放时间应根据低年级孩子的特点而定(最长不得超过30 分钟)。观看前应事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利于学生对画面内容进行有目的的搜索性观察,及时“筛选”画面的信息,以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观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动画片的基本内容,谈谈自己对动画片的基本印象。

2.分段观看指导法。“分段观看”是指将整部动画片分成若干段落播放给学生们看。优秀的动画片一般结构层次很清楚,故事的开端、发展、与结束部分脉络分明。指导观看时,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上一段所观看的故事内容去合理猜测故事下一段可能发生的事情;二是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倾听动画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心情。

3.回放观看指导法。“回放观看”是指将整部动画片或动画片中的部分故事情节重复播放给学生看(特别是动作节奏较快或较难理解的部分),目的一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画面信息;二是整合教育活动所学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4.定格观看指导法。“定格观看”是指让动画片的某个画面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再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并结合发放的台词资料,让学生试着为这段画面配音。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将某个动态画面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情况转译为生动的语言。

篇2

【关键词】跳远……

目前,中国跳远高水平运动员与世界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中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因为助跑踏板技术不过硬而屡屡出现犯规,导致比赛失利。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女子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犯规次数乃世界之罕见,助跑踏板技术本应是在基层训练解决的技术基本功问题在中国却成了令国家队教练非常头痛的难题。因此,加强基层跳远运动员的助跑踏板技术的训练研究,对发展中国跳远运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助跑踏板技术是跳远技术的重点和难点,西方发达国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运动训练发展较快,从而促进了运动技术的提高;中国运用这一技术训练起步较晚,在广大基层体育运动队中,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运动训练更不多见,绝大部分教练员还是凭经验直接观察指导训练。

在运动训练中,运动员通常无法观摩自己的动作,只能听从教练员的语言刺激来领会自己的动作,由于运动员的踏板起跳动作迅速,一般在0.15s左右完成整个起跳动作,这就给教练员观察运动员的助跑起跳技术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运用多媒体手段与助跑踏板起跳技术相结合,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10名二级水平运动员的高速拍摄,对运动员的助跑踏板技术进行分析,并运用多媒体手段与传统训练方法分别对运动员进行训练,通过比较研究,探讨改进训练方法所取得的效果。

1研究方法

1.1运动学测试法采用两台SONYDCRPC320E型数码摄像机,分段对10名男子二级水平运动员的助跑起跳动作进行现场拍摄,摄像机位距助跑道各6m,两台摄像机的拍摄范围各为12m。着重扫描运动员每步助跑的踩点。

1.2现场录音法采用节拍器,并根据摄像中的脚步踩点,在慢放的状态下配音,配音后恢复正常播放速度,形成完整的视音频信号存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控制模拟录音,经放大,用来改进运动员的助跑节奏。

1.3现场测量法测量运动员助跑的距离、步长和步频及每次试跳的成绩。

1.4训练实验法运用所获多媒体资料(运动员助跑的视音频信号转刻成的光盘),对运动员进行训练。

1.5数理统计法对所获资料进行统计处理。

1.6测试过程运动员充分准备活动后,每人试跳若干次,跳出最好成绩为止。运动员开始测试,为了使运动员助跑起跳技术不受规则影响,要求运动员不踏起跳板全程助跑起跳,通过拍摄、录音、测量等获取运动员助跑起跳的图像、助跑节奏声、步长、频率、助跑时间及运动成绩,根据所获得的数据,确定运动员的助跑方式与起跑位置,确定运动员每一步的步点及全程助跑的时间,按照这一指标分两组进行训练,每组5人,一组用常规训练方法,一组结合录像、录音、助跑时间及严格的步点控制进行训练,4周后两组混合测试,检查运动员的助跑踏板技术情况,看看结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1.7训练安排每周训练3次,每次运动员做20min准备活动,两组活动的内容完全相同,休息5min开始试跳,每人试跳15次,每次间歇时间3min,每次训练前后,实验组运动员要观看著名运动员的跳跃录像和自己的录像,并进行表像训练,训练中,要模拟。训练4周后按比赛规则对运动员进行测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犯规次数的变化

表1训练前后运动员失败次数均值变化表

附图

从均值可见:实验组失败次数明显减少,而对照组只减少两次,说明实验组训练方案对减少运动员的失败次数有较好的效果。另从表2中可知:配对T检验表明T值为6.521,显著性值为0.000,差别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这说明实验组对运动员的失败次数确有明显影响。

2.2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变化

运动成绩是反应运动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运动员训练前后进行了成绩测试,测试结果见表3。

表2训练前后失败次数T检验表

差值均数标准差T值显著性

5.354.576.5210.000

表3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测试成绩均值表(m)

训练前成绩训练后成绩

实验组6.917.17

对照组6.937.02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两组运动员训练前的成绩相差仅2cm,但训练后成绩相差达15cm,这说明实验组训练比对照组训练有较好的效果。同样是4周的训练,训练强度与运动量等都非常接近,不可能对运动员的体能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笔者认为,运动成绩的提高与运动员助跑踏板相结合技术的改善有关。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运动员的起跳犯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由此,可推测实验组由于运动员助跑起跳犯规次数少,增加了运动员的助跑起跳信心,敢于加速助跑,而对照组有三人第一次试跳失败,因而助跑不敢加速,从而影响跳远成绩。

2.3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助跑节奏的变化

跳远运动的助跑节奏非常重要,合理的助跑节奏是跳远取得较好成绩的必要条件。实验中,要求运动员每次必须踏准标志点,每次让学生听自己最后几步助跑节奏录音,并与实验前所获的录音对比,使运动员从听觉中获得这种节奏感觉,纠正自己的错误。但由于在助跑起跳中,运动员常常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助跑的节奏上,为此,采用了一些专门的听节奏做动作的小步助跑练习。2周后,发现实验组运动员节奏感强,节奏的速率比实验前所获录音速率稍快,而对照组节奏无明显变化。

2.4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助跑速度的变化

准确的步点,高速的助跑速度和合理的助跑节奏是获得较好起跳成绩的关键。由于运动员的成绩提高了,因此推测可能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增加了,但短短的4个月,为什么能提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呢?对运动员的录像进行了反复慢速回放,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运动员助跑起跳步点较准确,能发挥自己的速度,而对照组运动员由于步点不稳定,运动员不得不调整步子大小来避免犯规或离起跳板太远,从而影响助跑节奏和速度。表4是训练前后最后10m运动速度变化的平均值。

表4训练前后最后10m助跑速度分段变化表(m/s)

附图

表4反映出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前后最后10m的5m分段助跑速度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训练前两组助跑速度非常接近,而训练后,第一段5m助跑速度相差4cm/s,而后5m助跑速度实验组比对照组高9cm/s,比训练前高11cm/s。尽管提高的速度不是很多,但这也说明通过训练,实验组运动员的助跑速度确实是提高了。

3结论

3.1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训练,使受训者通过听力通道,获取同步的训练信息,进一步完善了受训者的训练环境。

3.2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助跑踏板成功率有明显效果,对提高运动员的成绩有较好作用。

3.3采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训练,对发展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效果不明显,但对提高运动员的最后阶段的助跑速度有一定效果,这可能与运动员的助跑起跳技术的稳定性提高有关。

篇3

一、身体素质的训练内容及方法

(一)柔韧素质训练

首先应在练习之前做好准备活动,直到身体发热或微出汗进行柔韧训练,这样出来的效果会更佳,要活动全身大小关节,运动员能循序渐进。目的是促进关节及周围的血液流动,是全身各个关节更加灵活防止损伤。练习的速度应由慢到快,用力时应由轻到重,拉伸的肢体幅度应由小到大。

⑴上肢柔韧性练习方法:运动员之间互扶俯身正侧压肩活动;双手握住肋木直臂进行压肩韧带;双手体后握住肋木向前探肩;或通过缓慢的动作将肌肉等软组织拉长,拉伸到一定程度时要暂时静止不动。⑵下肢柔韧性练习方法:首先将支撑腿的脚尖朝正前方,髋关节不能扭转,膝关节保持伸直状态,被神拉腿放在肋木上,抬头挺胸,脚面稍外开。然后将背压腿方向和支撑腿所朝方向成90度。将髋关节完全打开,被神拉腿伸直,挺胸抬头,侧屈上体。

(二)力量素质训练

(1)上肢力量性练习:上肢的力量型练习主要受益部位在肩部、肘关节;涉及主要的肌肉为胸部肌肉、肩部肌肉以及三头肌。通过俯卧撑以及健身球等辅练习可以锻炼这三个部位的持久性、稳定性。动作要求:平躺与地面,将双手放于肩膀外侧,双手指尖连接平行于锁骨,保证躯干与肘部夹角保持在45度左右。将双脚踮起,以指尖支撑双脚,最后将身体微微拱起,重复上升下降动作;如果上肢力量较小,可以难度降低借助健身球,将双手放在健身球上,双脚脚尖接触地面,自觉调整与地面45度夹角,余下的动作途径与前者相同。

(2)下肢以及腹背机群力量性练习:为了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处于良好状态,腿部、臀部、背部必须保持强壮以及灵活。动作方法:首先身体为立正姿势,双手于臀部两侧,手臂慢慢抬起至胸部,环握健身实心球。然后一条腿向前方迈出一步屈膝,让地面与小腿成90度夹角,后腿弯曲膝盖,用前脚掌力量保持平衡,同时膝盖关节弯曲为90度。手持健身球从体前一侧移至前腿外侧。

(三)耐力素质训练

根据健美操的竞赛规则,成套动作时间在1分45秒左右,并以高速度高强度下连续完成难度和健美操动作步伐组合。所以健美操运动员的专项耐力是无氧耐力和肌肉耐力为主。发展专项耐力的方法有:健美操跑跳动作组合,进行跑跳动作组合练习要达到一定的时间和量,半套、成套、超成套或多成套的成套练习。专项耐力训练可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例如:持续采取1-2分钟之间的计时跑、连续后踢腿跑、蛙跳、单腿跳以及成套动作进行肌肉耐力素质训练。

(四)速度素质训练

动作速度的快慢是竞技健美操速度素质的主要体现,健美操运动员要快速完成一套复杂多变的各种难度动作,也应当注意掌握精准的动作技术与动作速度的紧密结合。在完成整套竞技健美操技术动作前提下,其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有:(1)连续快速的进行开合跳、弓步跳或弹踢腿条等;(2)比如将装满的4个小沙袋捆绑在运动员的四肢上给予负重性练习,经过长期的练习,运动员的速度素质会明显加强。

(五)灵敏素质训练

身体的协调能力是灵敏素质在竞技性健美操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健美操运动员的协调性包括音乐节奏与动作的协调、动作与空间的协调、协调肌的收缩与放松肌的协调等。其灵敏素质训练方法为:(1)配合音乐的节奏性首先进行简单的步伐练习,逐渐加大步伐的难度,从而达到腿部整体的协调性,最后搭配音乐快速的进行完整性步法练习。(2)将手臂动作与步伐练习结合起来进行上下肢的协调性完整动作,首先步伐保持不变,先进行手臂的各种屈伸、内收、臂旋转2拍一动的组合动作,等进行一段练习后再配合步伐组合进行上下肢协调性练习等。

二、心理训练对身体素质训练的影响及方法。

健美操规则的变化日新月异,新的技术及难度不断发展,大多教练员发现心理训练在身体素质训练中的重要性。要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不能只依靠教练员单方面的重视。面对大强度、枯燥无味的身体素质训练,运动员难免产生消极情绪。这就要求教练员采取多样的训练方法,结合时代的元素,勇于创新,目的是运动员提高训练效率,创造良好效果。其方法为:(一)目标设置法:首先要确立运动员的训练目标,正确、有效的目标不仅可以使运动员少走弯路,直达目的,而且可以激发能量,鼓舞并推动行为,使运动员产生积极的心理态度。(二)兴趣培养法:兴趣的培养是激发运动员自主训练的主要手段,浓厚的兴趣感对运动员达到训练目的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教练员在训练计划及内容中融入时代的元素,并因材施教,制定适合运动员训练的练习方法,才能快速的达到训练目的。(三)意志训练法:采用循序渐进法,是培养运动员意志力的有效方法,教练员要制定由易到难的训练方法,使运动员克服困难完成练习任务而产生成就感,使其感受到自身的能力并增强自信心,最终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使意志力得到锻炼及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竞技健美操的训练方法中身体素质训练和心理素质训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科学的使两者有效结合,理论结合实践,符合时代的气息,制定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运动成绩,更要注意难度动作的训练步骤,预防运动损伤。(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胡雪春. 发展肌肉爆发力的超负荷训练法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2005,(02)

[3]李育林 关于竞技健美操体能训练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

篇4

正确指导学生“四读”,让学生“自认自知自解自悟”。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让学生反复朗读,展开想象,在熟练朗读中达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的目的。

1、朗读与想象。采用朗读、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让学生用心感受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朗读,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是最经常使用的阅读训练,也是学生必 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从心理学角度讲,朗读是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以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 复杂的认知活动,具有唤起想象、表达感情、训练 思维等多种功能。小学生生性好动,因此朗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习古诗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理 解,在朗读中感悟和欣赏,真正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古诗词语言优美,节奏鲜明,合辙押 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尤宜以读为主进行教学。 想象是最常用的阅读训练方法。教学时,可 让学生闭目听配音朗读进行想象,并说出脑子里 的画面;再让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再现作者描绘的画面,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2、教为学服务。《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 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读,就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 诗,把诗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自 认(就是让学生自己借助字典或课文注释认字解词,排除字词障碍),让学生自知(分清诗词段 落,了解诗词内容),让学生自解(就是让学生根据诗意展开丰富想象,进入诗词意境),让学生自悟(就是让学生用“从诗中你看到什么,感受 如何”等问题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3、与文本对话。让学生通过亲历“感知读、理解读、体会读”的语言训练过程和“读古诗,想画面,画画面”的训练,其实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始终 以“自读自认自知自解自悟”的方式与文本对话。

二、教学程序

1、指导学生一读——读,自认,扫除字词障碍,贯通朗读语气。在出示课题时,首先让学生自读,找出生字和生词。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查字典,相互交流;同时,教师示范,让学生贯通语气,把诗词读通读顺。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89—01

近几年来,全面加强学生的听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已逐步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听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对话的涵义;能听懂日常情景对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能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事件因果关系。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成为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对增强学生听力信心,大幅度提高听力水平大有好处。

在英语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中,“听”的技能被认为是被动接受性技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听力训练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相反,“听”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需要听者积极地、主动地去倾听、理解和内化所接受的语言材料,还需要听者运用知识经验在听力训练前去预测判断将要听到的内容,在听的过程中去验证这些判断和预测。因此,听力教学既是单项技能训练过程,又是综合能力的体现运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运用灵活的手段去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产生“听”的愿望,达到通过“听”来实现语言创造性产出的效果。

一、听力训练的策略运用—学生要做到的

初中听力教学要让学生过听力训练的三关,即单词、句子和语篇。针对这三关并结合我平时个人学习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我觉得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要求学生。

1、平时要注重积累词汇并把他们记牢。

2、平时要注重积累一些常见的情景用语。

3、平时要学生多多地读或背诵一些好的课文和语句。

4、平时要多听录音磁带,要跟读、模仿说者的语音、语调及语速。

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上面只是我个人根据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验所总结的练好听力学生要具备的基本功。下面我就听力训练方法和技巧进行一些个人观点的介绍。

二、听力训练的策略运用—老师要努力做到的

1、强化课堂教学的听力训练,用多种方法提高听力。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方法越巧妙、精湛,学生掌握的就越好越快。听力也是同样的,教师的听力、口语技能好并且教学生的方法得当,学生的听力口语一定也是很不错的。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教师一定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在课堂上应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2、多想一些有助于提高听力的课内活动。

3、教师要重视听力技巧的传授。

4、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多给学生介绍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弥补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欠缺。

总而言之,英语听力理解能力不是单项能力,是一种由多项能力共同参与的复杂活动,由辩音能力,确定背景,预测信息范围的能力,认定各信息之间语法和逻辑关系的能力,概括、归纳、综合分析能力构成。听力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应十分注意这些方法的协同效应,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加强练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听力水平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水平。

2、开辟课外练习听力的天地及培养学生的兴趣

我曾对我的每一届学生都做过一些简单的调查,比如:“①你喜欢学英语吗?”“②你喜欢什么样的英语老师?”“③你喜欢什么样的英语课?”“④你喜欢上听力课吗?”学生的回答我大概总结之后是这样“①不太喜欢,因为要记忆的东西太多”“②喜欢活泼的、口语流利的老师”“③喜欢活泼有趣的英语课。”“④不喜欢上听力课,主要原因是听不懂的太多。”这些学生的回答足以证明,我们教师教学方法的引导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鼓励、引导学生爱上英语。对这个调查结果,我在我的课内外采取以下方法处理!

1、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英语的且他们能接触到的活动。2、歌曲和音乐的教育价值和功能早为老师们所熟知。3、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视听配音:让学生看从电影录像中选取的对话片段,先视听,再关掉声音,让学生看画面尝试配音,要求学生先要听懂,再关注语音语调,再尝试配音。

篇6

1.语法错误多,词汇量不足

英语写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然而学生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很多语法错误。如主谓不一致(She like singing.)、时态运用错误(We go school yesterday.),缺少连接词等语法上的错误。再者学生的词汇量掌握不足,加之词汇的意义掌握不好,导致往往不能用正确的词汇去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在写作的时候即使有好的思想和观念,也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写出来的句子往往主题不明确。由于语法的错误以及词汇量的不足,导致学生在写作时不能很好地去模仿范例句子。

2.写作内容乏味,缺乏生活素材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无法根据要求把英文作文写得具体、生动。其最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生活素材的积累。如《我最熟悉的人》的写作练习,我发现很多学生都选用了一件事,即××突然生病了,他的家人冒着风雨送他去医院。这一事情学生很少在生活中遇到,学生之所以选这件事,究其原因是这一素材在平时的训练中出现了太多次,正因为缺少生活素材学生写不出来真实的内容,就更不用说具体生动了。尤其是随着学生年级越来越高,很多学生反映写作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如何下笔,无话可说,常常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甚至重复单个内容,导致句与句之间无法很好地衔接,句型结构单一,段与段不会过渡,语篇结构整体单一。

3.缺乏写作的兴趣和信心

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英语写作的时候都存在畏难情绪,很多学生都觉得英语写作是一件让他们很讨厌的事情,往往是“奉

命行事”的“被迫”写作。这一现象表明,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如此就更不用说写作兴趣了。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指导策略

1.夯实写作知识

基础知识是一切学习的开始。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英语写作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按部就班,在指导写作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巩固。英语写作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写作的基础知识,还应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为学生讲解有关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2.巧用语文知识

小学生已有的母语与英语知识间是有共同特征的,我们应重视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利用这些共同特征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如,在写作练习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母语先描述即将要写的事情、景象。如描写夏天的景象时,可以由教师或是让学生用母语进行口头描述夏天的景象等等,这样学生就有了英语写作的结构以及要写的内容。

3.培养写作兴趣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欲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

(1)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方法

抓住小学生好奇的天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还能锻炼学生运用英语的思维去写作,让学生在自由的英语语言环境中感受写作带来的乐趣,更能激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如,仿写范文;根据提示词写作、填空写作、看图写作、阅读写作、自由写作、写英语日记等等。通过多样的写作练习逐渐调动学生英语写作积极性。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88-01

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这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叶圣陶老先生把富有感情的朗读称作为“美读”,就是将自己“设身处地的,将激昂处赋予激昂、而将委婉处赋予委婉”尽情发发挥作者当时的感触以及情感,要做到不但了解作者想说什么,还要拥有与作者心灵相通的感受。那么,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1 根据课文类型有选择地进行朗读训练

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朗读。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朗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严格意义上讲,每篇课文都要进行朗读;但是,为了更好的训练朗读,更好的有侧重的表现教学目标,可以有选择的进行朗读训练。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朗读训练。文言文、精美的散文、诗歌、记叙文中的精彩片断、简短的议论文、长篇议论文中的精辟论述部分等,这些都要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更好的把握文意。比如,文言文要求加强朗读,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自然能知道文章的意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散文,在分层次的朗读中,才能体味出作品要抒发的感情,才能融入作者的心中,读出真谛;诗歌,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品位出诗意,品位出语言美、节奏美、音乐美。对于片断朗读,是在对文章整体把握之后,有重点的读,这样的读,便于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感情;对于议论文,是要在读中体会出语言的严密、简洁,议论的逻辑性推理性周密性,语气的从容气度。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朗读放在很重要的地位。

2 根据文章内容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朗读训练

对于当前的语文教材来说,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可读性很强。教师应在教学时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以及内容,设计出朗读的目标与要求。一般来说,最能表现出文章的内容以及思想的就是文章中的中心段落以及语句,教师要通过这些内容来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训练,从而能准确的把握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忘的八个字》教学中将“读”与“品”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教师用富有鼓动性和号召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内心的感受,将读者的心与文章主人公的心态融为一体。由“我”的表现到“我”心灵深处的思想,在读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像是读者带着深深的体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一样。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深入到了“读”的内部,抓住了“读”的精髓,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文意。

3 充分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我曾经听一位老师讲《荷花》,在读这一环节中,伴随着悦耳的音乐和美丽的风光画面,老师开始范读。那清晰的吐字、准确的发音、优美的音色将在场的老师和学生征服,伴随着老师的朗读,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随文中的荷花翩翩起舞。读毕,学生们自觉的给予了那老师长时间的掌声,掌声里有对老师的佩服,也有对老师的称赞。在后来的学生朗读中,在发音方面,学生完成的非常出色。老师的范读是学生出色朗读的基础,这样高水平的范读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孩子们的渴求。

老师的范读是情的感染。老师的范读不仅有声音,还有老师的态势和表情,这样面对面的声情并茂的范读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情的感染在老师的范读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老师的范读是教学中的一个细节,但小中见大,老师范读隐含的多重教育功能是不可忽略的,音、情、意的熏陶是任何名人诵读录音无法代替的。老师范读是自身素质的展示,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手段,是成功语文课堂的亮点,我们期望语文课堂的朗读声中,听到更多的老师范读。

4 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

记得有位专家说过:“对课文没有达到很好的领悟,只能说明课文读少了。”课堂,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5 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

“形式多样”是朗读的兴奋剂。朗读可采取以下形式:带读、学生自由读、个人读、范读、开火车读、分角色朗读、齐读。在课堂教学法中,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兴奋起来,达到乐读的功效。为了让学生对朗读永远有兴趣,在平时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童话可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散文可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设情境;对话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练口才;介绍事物的文章,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交融的氛围,让学生朗读时全心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同时通过领读、范读、赛读、演读、自由读等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老师应用哪种形式组织教学活动,主要是取决于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让学生自由朗读,个别朗读,教师范读和引读,听录音读,配音朗读,师生共读,个人或小组轮读,分角色朗读,边演边读,师生互评互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有学者指出:“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要想掌握朗读能力以及很好的运用,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长期的不断练习以及时间才可以提升,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富有耐心以及恒心,通过有效的训练方法以及途径,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篇8

教师地道、流利的英语,恰当的体态能使学生耳濡目染异国文化,能强化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输出的自觉性。为此,在课堂上,我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甚至用英语处理偶发事件。

二、 坚持三分钟 free talk

每节课刚开始的前三分钟,坚持让学生做“free talk”。内容不限,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故事、笑语均可。为防止学生无话可说,我购置了几十本《新标准中小学分级英语读物》(外研社)供学生的传阅。其中丰富有趣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英语知识,更为每天的free talk提供了保障。刚开始学生因为胆怯、准备不充分、怕出错等原因,语汇量的扩大,知识的丰富,再加上心理上及材料上的充分准备,尤其是我不断地表扬、鼓励,人人积极准备,个个竟相表现自我才能的良好风气很快就形成了。每日的free talk越来越丰富多彩,是趋完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

三、 优化组合媒体,创设口语交际情景

网络、电脑和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提供情景化的直观教学。特别是多媒体组合,它综合运用文字、影像、声音等现代科学技术,声像俱全,视听结合,能通过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学习语言创设真实情景,激发他们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教牛津初中英语8AUnit6 Natural Disasters时,我采用多媒体播放了自然界的一些灾害如drought 、landslide、 earthquake、 flood、 snowstorm、hurricane等纪实片,让学生对比,使他们了解自然灾害对人、城镇、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使他们了解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同时又使学生学会在灾难来临时怎样逃生保护自己,在困难面前要沉着冷静,要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接着,我顺势在屏幕上打出这样几个思考题:1、What do natural disasters bring us? 2、What may cause natural disasters? 3、What should we do when natural disasters come? 并呈现一些有关生词、短语及语型。这时学生感到有话要说,有话可说,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与巩固,也加强了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 改编课文,用活教材

改编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或者把对话改编成故事、或者把短文改编成对话或采访。然后,在课堂上或单人讲述,或角色表演。例如,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6 The Fashion Show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任务型教学,分五人一组将其改编成舞台时装秀的一个短文,然后上台分角色扮演,台上同学夸张的表情、幽默的语言引起台下阵阵的笑声与掌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又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强化了口语训练,从而也避免了机械乏味的课文背诵。

五、 欣赏并模仿影视、录像

模仿是训练并提高学生口语标准化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视听课上,教师可让学生欣赏原声电影、英文歌曲,也可组织DVD教学光盘。目的是使学生反复视听并模仿优美流利的语音、语调。例如,电影Titanic中有一个客船下沉的场面,我先让学生反复视听并模仿男女主人公的精彩对白。然后,关掉音响,让五对男女同学为画面配音。最后让其他同学评出最佳配音演员,从而激发了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类材料很多,如DVD光盘Harry Potter,Lion King,Spiderman及洪恩英语教学系列软件、电视中国教育频道《空中英语课堂》节目等,都是中学生所喜闻乐见的。

六、 组织小组辩论

篇9

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必须从课堂教学抓起,了解学生在口语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多方位、多角度地实施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小组学习,发挥评价激励功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地“说”起来。

一、阻碍小学生口语能力发展的因素

1.基础知识薄弱。

较好的交流需要丰富的知识支撑。由于小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所知道的词汇不多,可能对教师所说的单词或句子都不明白,或者一知半解,因此会导致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更谈不上进行口语活动。而且部分学生在口语练习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紧张、焦虑甚至害怕。受焦虑、畏惧等的影响,学生用于记忆和思维加工的能量减少,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效率降低,在课堂上学生常常表现为沉默,无法开口。

2.学生不敢开口。

很多学生怕开口说错,从而受到老师的责备同学的嘲笑,这种恐惧心理导致学生口语表达时焦虑和紧张,影响正常思维和顺利表达,表现为说话时吞吞吐吐、结结巴巴。造成恐惧心理的原因是学生平时缺少足够的口语练习机会,在平时没有一种自主感,同时又过多考虑所说句子的对错,因而不敢开口。

3.学生没机会开口。

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现在大多数学校是大班教学,即每班有超过三十个学生,相当多的班级甚至五六十个学生,学生间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给教师组织口语训练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课堂上许多学生没机会开口。

4.学生的“惰性心理”。

英语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独有的特点,需要学生课后花时间去听、去说、去练,要求学生勤奋好学。但有部分学生懒学,课后对英语不闻不问,只是局限课上的一点时间,口语训练受到严重的局限。

二、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策略

1.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何将语言材料运用自如,首先以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前提。积累存储更需大量反复朗读、背诵、记忆、理解,通过这个过程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开阔视野,在脑子里储存词汇、习惯用语,快速地形成听说的能力。在课文朗朗上口的同时,语感也得到培养。朗读既是读又是听更是讲,因此,坚持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质量。

2.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说。

人的自信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在生活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老师在课堂中加强朗读、背诵的语言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使用自信心的有利契机。如果利用课堂这个时间,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大声朗读,积极背诵范文、精彩语段和习惯用语,打好坚实的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基础,形成自信心,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使学生“敢说、敢想、敢说、敢做”,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应让学生突出一个“敢”字。

3.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英语学习中,要使学生“乐于说”,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并使这个训练行之有效,必须让学生乐于接受。兴趣,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是技能训练的突破口。

英语口语训练中激发兴趣的方法是多样的。如讲故事、做游戏,也可结合电化手段的运用,开展看图说话、给图配音等活动。在学习时,学生三人一组到前台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兴趣,增强课堂活力。有了兴趣,就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学生就会真正进入学习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体。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心情愉快,乐在其中。

4.延伸课堂教学,让学生有更多“说”的机会。

在母语环境内学习外语,仅靠课堂有限的时间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达到训练目的,还要把课堂延伸,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说英语。为此,课间师生问候,课外打招呼,都应尽可能地使用英语,而课外兴趣小组、英语角等形式都是课堂的很好补充。由于课外活动不必像课堂那样严谨,气氛较融合,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英文小品”、“英语短剧”、“成语故事在英国”等形式进行训练。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练习,从而在活动中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英语口语训练应本着要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式上由单一到多样,从形象到抽象的原则进行,使学生从敢于开口、易于开口到乐于开口,尽一切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他们不再害怕学习英语,才能大胆、主动地开口说英语,用所学的书本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才能使学生爱说、会说、说得准、说得好。

参考文献:

[1]小学英语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书社,2003.

篇10

音乐中的节奏虽然形态多种多样,构成千变万化,但其基本形态归类并不复杂。只要认真思考,用合理的训练方法配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基本节奏开始学习,循序渐进,细心体会,要掌握好其他复杂的节奏并不是难事。

在一首曲子中,节奏的组合常常会有一些典型的意义。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组合,就是节奏型。音乐中常见的节奏型有:均分型、附点型、切分型、连音型、带休止型等。不同的节奏型则有不同的音响效果,如切分型能使节拍的强弱规律改变,使音乐变得有较强的起伏感;带休止型具有轻快、活泼的作用等等。

在节奏型的练习中需要加入有效的记忆方法,才能使节奏型的练习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感性记忆和理性记忆结合运用是增强节奏型记忆最有效的方法。感性记忆就是不假思索地将所给的节奏快速念出,这主要是凭借自己对节奏的律动感知。感性记忆主要适合于节奏模仿训练,但对太长的节奏型组合,感性记忆则显得力不从心。理性记忆就是将所给节奏进行快速分析,寻找规律加以记忆,这主要是凭借自己对节奏型的熟知程度及反映速度。对节奏型不熟悉或反映过慢则会跟不上节奏乐句的进行,导致遗漏节奏,使记忆发生错误。理性记忆不利于多种节奏型的组合记忆。因此,对于节奏型的记忆,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将两种记忆方式结合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不同的节奏型要根据其特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训练。在练习节奏型时,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带休止符的节奏型练习会造成内心的紧张感。在训练中要克服内心的紧张,以平常的心态来面对它,不要一遇到这种节奏就打乱原有的速度。要注意稳定内心速度感,加强对节奏的内心感受意识。练习它时,可以在内心默念出休止的时值,这样对于练习者来说,可以更准确的掌握休止的时值。

切分音的出现会改变节拍的强弱规律。在练习切分音时要注意,在切分音所在的节拍中,第一个音符并不是重音,重音转移到了第二个音符上,所以第二个音符的出现相对该节拍中的其他音符来说是强的。

附点节奏型常常在音乐中出现,如:× ×. 、 ××.等。对附点的时值,我们往往会忽略,常常在附点时值未延续够的情况下就停止了,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没延续够时值就停止的不良习惯。这会影响后附点节奏型在音乐中的特点,影响音乐的表现力,所以一定要把附点的时值延续够。

在连音的练习中,连音的节奏会在固有的节拍内显出它的特别。练习时注意节拍的时值,在固定的时值内均匀的分配音长,同时它与其他节奏的连接上应多加注意。

二、结合律动进行节奏训练

律动教学是“动”的艺术,是通过身体各种韵律动作来体验和感受音乐,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简单的身体运动或启发儿童设计生活中熟悉的动作。伴随着音乐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不仅能满足儿童好动、好玩的特点,也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素质的目的。如教学律动《愉快的梦》时,让学生手拉手、背靠背、随着音乐节奏轻轻摇曳,体会音乐表现的意境,再创作一些简单的动作(如小碎步、波浪手等),对学生进行舒展、轻盈的三拍子韵律的训练。

三、通过简单的节奏创作,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摹仿和抄袭。”启发学生进行节奏创作是手段,而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听后拍出节奏。

先由老师拍出一组节奏,要求学生听后拍手摹仿出来。再由个别节奏感较好的学生即兴拍出一组节奏,其它学生摹仿出来。

2、给出几组节奏型让学生进行创编。

先要学生一一把节奏型边读边拍出来,然后给出拍号,让学生进行简单创编。

篇11

视听说课程是一门利用现代化电教设备,融视、听、说于一体进行教学的语言实践课。它是在听力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听力教学单纯依赖于语音实验室更前进了一步,它继承了听力教学的几乎所有的特点,增加了“可视性”功能。学生可以通过录像中有声画面及较真实的交际场景,体会到人物的思想表情,能更直观地获得相关背景知识。这样视听效果相结合,学生能更准确地做出判断、推测,有自己的见解才有说的语料,从而达到刺激学生开口说的目的。

1.视听理论背景及优势

根据法国视听说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仅靠听可以记住全部信息的15%,仅靠看可以记住25%,而视听结合可以使学生记住全部信息的64%。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脑的记忆活动中,形象信息的记忆要比语言文字信息的记忆牢固得多。因而人对可视信息的获取量往往比单纯靠听或阅读要大得多。Herron(1991)在对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听力能力研究中也得出了视频材料的使用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效果的结论。Secule(1992)研究了视频材料对各种听力理解题的作用与效果,试验结果与Herron的雷同。

视听说教学相比传统的听力教学有明显的优势,因其声图并行,音像并茂,使学生同时接受到声音信息和图像信息,促进他们对语言表层和内涵有深刻的体会,最终达到加深理解力和增强记忆力的目的;且录像向学生大脑传递的各种信息清晰明了、形象生动、丰富多彩,从而使他们的注意力达到高度集中,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最佳记忆效果;另外,它为学生深刻理解、切实掌握运用目标语创造了语言环境,通过大量的情景对话(situational pair work),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和表演片段(role play)等语言操练形式,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为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奠定了基础;最后,视听说课上用录像可以重复地操作,来完成不同的教学目的,如只看画面,不听声音,来描述事物或预测故事的发展,这是依赖于录音机的听力教学所做不到的。

从认知心理学理论上来讲,让形象和言语结合起来,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外语学习规律的;从教学法观点看,直观性一直是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而录像辅助的外语视听说教学则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践。因而,可以说采用视听教学无疑是外语强化培训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之一,我们应该积极利用这一先进的媒体为外语教学服务。

2.现存问题

目前视听说课程主要是在语言实验室利用电视录像来创设情景,并使用语言实验室的监听、对讲、示范等功能实施教学过程。这种过程一般采用交待一段情景(播放一段录像,一般为10分钟左右),然后通过一定的形式要求学生口头回答教师的提问。被提问学生回答完后,由教师将正确的答案口述一遍,并就一些背景知识进行讲解。这样一个段落的教学即告完成。但这种训练方法有其不足之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播放内容并根据提问需要控制播放速度,所以课堂上多数时间只能局限于讲台,无形中与学生之间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距离,不利于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当播放内容时,为避免繁复的机器操作,录像播放就会比较长。学生听(看)完录像后,只能根据对情节的大概回忆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无法与学生随时交流,了解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无法判断学生到底听懂了多少,教师只好边提问边解释。学生操练语言的机会就比较少,这样不但达不到大量听说训练的目的,也无法巩固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很难大面积、大幅度提高视听说水平。

3.如何进一步优化视听教学

鉴于上述弊端,我们拟对视听说课程的教学过程做进一步优化。

(1)首先,教师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新成果。尽可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有的获取、加工、存储、提取信息的优势,使我们的教学不仅仅简单地处在画面的反复放映上,而是对教学信息的加工、存储、提取等教学活动。

(2)向学生介绍一些听力策略及技巧。很多研究证明,听力策略的使用对听力能力的提高有显著效果。

(3)考虑学生的听力水平,实行分层次指导。对于初学者,要选择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材料,如通知、电话记录等内容,以掌握大意为目的,设计的问题无需太深入、细致。而进入听的更高阶段,听者多注重听力内容的趣味性,所以听力材料要短小精悍、引人入胜。这时候安排合适的听力任务更适合他们,引导他们去分析猜测故事的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更好地理解听力内容。

(4)利用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如可先放无声的录像,学生根据所给线索分小组讨论人物说的什么,预测故事内容。然后再看录像全文,还可以反过来,只播放声音不放像。听的时候猜测故事发生在哪,人物是什么样的表情、动作,必要时分角色模拟表演。还可以中断播放,让学生猜测下一步发生什么事。还可以利用看图说话,要求学生根据图像发挥想象,补全或组织对话片段,之前可适当给出提示情景的词汇。接着进行仿说练习,让学生学习语言交际功能和得体语言形式。最后活学配音(dubbing)。配音练习并不适合所有程度的学生,应在学生仿说练习进行得较为成功的前提下进行。配音练习的一大优点就是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有了动机(incentive)和创意(creativity),学生更能融入情景中的角色,对语言的交际功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4.结语

视听说课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比传统课堂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由于有多媒体作辅助,能通过视听手段给学生提供近乎真实的语境,调动学生的感官神经和学习积极性,达到领悟和锻炼语言表达与交际的能力。教师在平时教授视听说课程的过程中应重视把握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课程教学模型。对于交际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应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更多模仿的机会,让多媒体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总而言之,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能让学生置身纯正的语言环境,逐步成为自信的交流者,这样语言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到实处。

参考文献:

[1]Herron,Carol.& Irene Seay.The effect of authentic aural texts on student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1.

[2]Secules,Teresa,Carol Herron & Michael Tomasello.The effect of video context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2.

篇12

 

一、引 言 

模因理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论为语言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启发我们以模因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为切入点,找到其与课堂教学步骤的关联性,提高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模因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模因复制传播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①同化(assimilation):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进入他的记忆。同化有两个条件:一是个体必须和模因载体有接触,通过思考、重组现存认知因子,独立发现模因;二是所呈现的模因必须分别受到注意,被宿主所理解和接受。②记忆(retention):此阶段模因停留在个体的记忆中。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就越大。③表达(expression):指的是在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时,模因从记忆储存中被提取出来,作用于被感知的事物,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常有的表达手段有语言、文字和图片等方式,最突出的表达手段就是话语。④传输(transmission):模因传输通常要借助于有很强稳定性的载体和媒介,防止信息流失或变形。常用的载体有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和光碟等。 

三、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步骤的关联 

模因的生命周期规律告诉我们,语言学习必须经历一个从接受再到产出的渐进的过程,找到模因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及听说课堂教学步骤的关联性不仅可以对学生理解语言学习的过程提供帮助,而且可以使教师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任何一位语言学习者都可以是语言模因的宿主或模因载体,在经过教师授予的一系列强化训练之后,如背诵、模仿等,我们可以人为的缩短语言理解和输出的过程,还可以增大长期记忆中的信息量,在与人交流中实现有效的交际。根据模因论的四个阶段,笔者把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分为四个步骤。 

1.模因论的同化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输入 

在模因的同化阶段,学生要发现模因,注意、理解和接受模因,任何一种听说教学材料都是一种能够被学生所注意、理解和接受的模因。教师首先通过介绍教学材料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及知识,借助材料的首次播放将语音知识与信息等传播给学生。同时要求教师在选材时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易被感染而融入到材料的语言环境中去,如那些与日常生活较贴近、故事情节较强的影视材料。同化是指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进入他的记忆,而通过观看视听,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到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价值观等,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入到记忆中。 

2.模因论的表达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输出 

当学习者的大脑中储存了一定量的信息之后,他们就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表达了。教师则通过对学生表达的反馈,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语言、更好的产出语言。听说读写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通过语言表达,才能使学生将所听到、看到的知识与语言表达的进行对比,从而将错误的信息反馈到大脑,纠正错误,充实脑海中的语言模因库。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反复表达自己的观点,把教学材料中输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通过学生的表达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课堂充分的活跃起来。当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模因因子在记忆中被释放出来,由记忆模式转化成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并且让他人也能感知这一模因。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接受了模因就达到了电影教学中的输出的目的。 

3.模因论的记忆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巩固 

课堂上说选择的教学必须通过反复观看来强化常用俚语和句式语法的学习,从而更充分的掌握英语国家人们的口语特征、词汇使用特征和思维方式。为了更有效地巩固学生的记忆,需要通过反复观看来建立和完善学生的模因库,增强学生对电影中文化知识以及内容的理解。记忆是指模因在记忆中的保留时间,模因在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越大。成功的模因必须能够感染新的宿主进入他的记忆,从英语教学的过程来看,只有经过反复的巩固,才能够被长期记忆。 

4.模因论的模仿阶段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的创新 

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掌握知识,最基本的在于举一反三,而不是机械模仿。针对固定句型,提炼功能句式,给出相应词汇反复替换操练,从模仿到背诵,由词汇、句型到对话,学生储存了大量信息,逐步形成用外语思维和表达的习惯。但是,模仿复制的过程,并不等于按部就班,而是模因的重组。教师必须教授学生根据不用的语境用不同的地道的表达方式表达同一思想,要让学生创新思维,在活动中巩固并创新所学的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选择材料的话题与具体的生活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模因以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 

四、利用模因理论提高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质量 

1.丰富同化方式,进入学生的记忆。 

动机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模因生命周期的同化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也就是要帮学习者找到模因载体。如何较为准确地为学生挑选有利于实现教育和教学目标的现场文本,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之后,在播放教学材料之前,应先介绍背景,让学生对背景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向学生导入目的语国家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可加深学习者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感性认识。 

2.反复观看材料片段,强化记忆。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记忆阶段,由于记忆有很强的选择性,因此只有少数模因能够被保存下来。就需要教师有效的摘取材料中经典的部分,通过讲解,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剖析材料中涉及的思想及各色人物,体察影片中西方人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和生活观,并将其与本国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相比,还能够增强学习者进行中英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对比意识和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最终全面提高英语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 

3.复述表达电影片段,加强传输。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表达阶段,教师应创造形式多样的语言模因输出,通过结合具体的生活和现实环境,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比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表达。具体可以采取复述、配音以及角色扮演三种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外语思维模式。复述内容、配音以及角色扮演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用所学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能够熟练地、有效地让学生参与进来,那么一定可以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质量。 

(1)复述内容。复述是指播放完听说材料之后,使学生对材料的内容进行概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高逻辑表达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材料的内容与具体的生活和现实环境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组织讨论,让学生有机会在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输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

(2)配音。配音是一种最吸引人、最有挑战性,且很有趣的活动。以听说课堂上长选用的材料——电影为例,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几个场景来让学生进行配音,画面静音播放,学生对角色配音,同时对非角色对话部分进行旁白。这项活动要求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学生先把人物对白记下来,通过剧情对人物的了解,再模仿演员的腔调说话。而配音的过程中,学生会为了说出更长的话语而有意识的去记忆模板,这有利于加强知识的传输,真正的掌握地道的口语表达方式。另一方面,选择配音的片段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教师需要选择一些发音标准的影片,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到地道的发音,同时也可以学到许多新的口语表达方式。例如,电影《夏洛特的网》,主要讲述的是一只名叫威尔伯的小猪与小女孩芬之间的友情和威尔伯与蜘蛛夏洛特之间的友情。最后的威尔伯得救,但是夏洛特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它们在草棚里对话的片段,不仅语音纯正,而且语速适中,难度不大,适合学生配音。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也是英语听说课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在角色扮演活动中,选取材料的部分片段,组织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听说模仿,一遍一遍的重复演练。学生运用想象、动作、手势以及表情和一些简单的实物道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到有趣、真实,另一方面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口语,记住常用的口语表达,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英语水平。这样,就可以将材料里学到的语言模因与真实的语境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模因,提高语言的输出能力。 

4.鼓励创造性模仿,充实基础模因库。 

在模因生命周期的传输阶段,可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写出自己的体会,充分的发散思维、创新思想,让学生根据所接受到的模因材料,重新组织并运用在自己的知识里。而作为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电影教学可采用以下两种常见的训练方法: 

(1)观后感。研究完一部电影之后,让学生从剧情、人物特点、文化差异或者口语句型等方面展开,写出自己对电影的真实感受,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运用脑海中的模因材料,重新组织运用到写作中。而写的同时也能更深刻的理解电影,并加深印象。以电影《第九区》为例,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虽然披着科幻的外衣,讲的却是地球上一些种族隔离、屠杀的罪行,威库斯的变异让他感受到了人类对待异己的真实态度,他体验到了自己曾经所扮演的角色是多么可怕。这促成了他立场的逐步转变,一开始他一心为了变回人才和克里斯托弗并肩作战,最后他却愿意牺牲自己为克里斯托弗父子赢得逃离地球的时间。人类冷漠对待变异的同胞,最终导致他反省而站在原本异己力量的一边。这其实也是一个隐喻,人类对待异己的态度就是对待自己的态度,终究会有自食其果的一天。 

(2)发散思维写作。发散思维写作是指根据电影的结局,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进行写作。例如电影《盗梦空间》,影片的最后柯伯似乎从梦境的最深处醒来回到家中,当他在旋转陀螺,然后去和孩子拥抱了,但陀螺却一直转着直到画面结束。虽然知道字幕过后有陀螺停下的提示,但是整个梦境中他是不会清醒的,否则画面语言上没有理由做出诸多梦境中的暗示,那个停下的画外音代表什么?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空间去思考。如果这一切还在梦境中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在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还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看懂了电影。 

五、结 论 

模因论的提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通过将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相结合,了解模因论四个阶段的特点与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将理论运用于现实中,将课堂常见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润色,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教师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傅福英.从模因论的视角重新思考外语教学[j].教育学术月刊,2010(2) 

2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3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