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9 09:59: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目前,已有学者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感普遍处于“认同度较低”“一般认同”水平,存在专业学习投入度低、对专业发展前景感到迷惘、毕业生不入行等现象。在校期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的最佳时期,作为教育者,需要合理分析专业认同的内涵和培养方向,从而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来提高幼师生的专业认同度。
一、专业认同的内涵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随着对所学专业的日益了解、对学科知识的逐渐把握,进而在情感上认可、接受、投入所学专业,同时伴随着积极的外在行为,产生内心的适切感。此定义从专业认同的认识、情感、行动方向对其进行了深入描述,阐述了专业认同的动态发展过程。
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认同,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学习阶段能否对所学专业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否对本专业在情感上保持较高的水平,能否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学习,从而获得良好专业发展。因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内阶段对自身专业的认同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其专业成长、毕业时的职业选择倾向,更会对将来在从事学前教育事业后的投入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二、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的培养方向
从专业认同的内涵出发,综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可将专业认同的培养方向划分为以下维度:
(一)专业了解
专业了解主要是指学生在认知层面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专业选择前就应对学前教育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地位及对口职业,明白社会大众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评价情况;在入学后,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应学的知识、应掌握的技能,认识到本专业在学校内的地位,初步掌握本专业学生就业情况;随着学习的深入,也应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为专业学习和发展提供依据。
学生对专业了解程度越高,能够全面地从主客观层面了解本专业,便越能够从认识上认同本专业,从而加深对专业的情感认同。
(二)专业情感
专业情感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情感层面对专业的认同程度,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稳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在对本专业有着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强烈积极的情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因此,从情感角度来说,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帮助树立对学习本专业的坚定信心,养成对学习本专业和技能的积极感受,从而形成对本专业的正向评价和强烈认同。
(三)专业投入
专业投入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行为层面对专业学习的实际投入程度,与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
从行为角度来说,应注意加强学前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方法及策略。同时,由于学前教育的实践性取向,需不断强调提高学生对专业见、实习活动的热情与参与度,将课程内外的学习和发展有效结合,从而不断促进专业投入,提高专业认同水平。
(四)专业培养
专业培养主要是指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法、课程设置、教师水平等的认同程度,学生对专业培养的认同程度与其专业投入及专业情感关系密切。
专业培养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质量,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应从多角度了解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专业活动以及见实习活动对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让学生从情感上接纳培养方式,提高对专业培养方式的认同。
(五)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认同是指学生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树立的专业发展目标及职业选择倾向。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的了解,树立对本专业持续良好发展的信心,分析自己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适切性,建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发展目标和人生目标,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认同水平。
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认同,有助于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学前教育的对口职业作为职业发展方向,在此发展方向设立之后,又将反作用于学生对专业的投入、情感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三、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的培养策略
(一)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水平
当前影响学前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因素,从社会角度来谈,主要有社会需求大,学前教师编制短缺,同时又存在幼儿园良莠不齐,幼儿教师入职门槛不一等状况;从从业者角度来谈,主要有工作量大,薪资福利差,因编制短缺导致的岗位安全感缺乏等情况。
学前教育现已进入了入园率中速增长、保障水平和保教质量全面提升的新阶段。因此,借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之势,各地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响应号召,加大改革发展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好幼儿园运转、教师编制、工资待遇等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在政策的支持下,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提高社会总体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度,从而在政策和舆论的支持下,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从而从根本上保障权利,提高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二)加强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
学前教育学生在入校之前,对于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偏低。因此,在全面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认同度的现状下,有关学校应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在招生宣传册及网站上,认真解读对专业社会地位的情况,详细说明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及相应课程,生动诠释专业理论学习和见、实习活动,深入分析以往毕业生的就业面和就业率。
在此基础上,将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普及,以此提高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对专业的了解度。转变以往学生在选择专业过程中的迷惘性、盲目性,将家长为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这种常见情况,转变为学生自己在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后,喜爱专业,从而主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同时,学校也肩负着对在校学生宣传及深化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的重任,通过专业解析、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以此在校、内外环境中形成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度,加深对专业的情感认同。
(三)完善系部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政策的推进,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断在更新与改进。在培养目标和规格方面,应提高要求,规范标准;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求知需要和实践需求。
专业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应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专业学习态度。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以实践取向为依托,因而应增加学生见、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习期间时就能够对职业要求有着直观的认识。同时,应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开设有吸引力、专业性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选择课程的自主权,从而乐于投入学习。
除专业教育之外,在日常教育中,也应鼓励辅导员和课程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抓住教育契机,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激发专业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的投入时间和精力,以此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四)激发学生提高专业认同的主动性
在社会、学校、系部多方面、多维度的支持和关怀下,学前教育的学生更应善于抓住机会、充分利用资源,主动积极地提高专业认同水平。
在校内教育学习环境内,应主动参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专业扩展中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专业发展的各种活动中去,寻求多样性、全面化的专业成长。同时,在遇到专业成长的困难时,应与教师及高年级同学主动沟通,寻求专业疑惑的顺利解决。
在校外见、实习环境中,学前教育学生应积极投入,不断深化职业体验,通过直观感受来提高专业了解度,激发专业情感;应与一线幼儿教师深入交流,主动了解实际工作内容和条件、专业发展前景,提升专业发展的认可度;同时,还应加强自我反思,通过见、实习活动来分析自身素质与人才素质要求的差距,来强化自我的专业投入和专业培养的认同度。
G61-4;G652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应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统筹规划,加强学前教育的发展,而在师资队伍建设实然状态中,男女比例失调,女性教师占比过重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很多高校,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班级中仅仅只有一两个男生,男幼师生被称为“国宝”。为了改变国人对幼教行业中男幼师的世俗眼光,增加幼师队伍的阳刚之气,有部分院校已开始着手实施“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免费”政策,其中以江苏省为代表,但在面对强大的舆论和社会压力下,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仍不乏有专业认同感减弱,甚至出现转专业、退学的情况。专业认同是一种状态与过程的结合,即指个体对自己正在学习或从事的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和规划,认可并愿从事相关工作的情感态度。
一、调查目的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中,职前教育是培养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这样稀缺的资源,其专业素养是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研究立足职前教育中的专业认同,通过对四川省S学院学前教育男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对本专业的认识和规划现状,情感态度,以期能对高校更好的掌握学前教育男生的学习状态,培养优秀的幼儿男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做到因材施教。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S学院是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省属公办普通院校,学校以创新思维为基点,立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本研究选取该校2011级―2015级学前教育本科男生为主要研究对象。S学院于2009年开始招收学前教育专科专业,并于2010年开始招收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学生。其基本情况如下表: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2011级到2015级S学院共招收学前教育学生257人,其中女生239人,男生18人,男生占比约为7%。从整个男生招收趋势而言,每年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人数并不多,且报考人数极不稳定。从纵向看,2012级男生人数占比相对较高,是因为在2012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允许招收艺术类考生,到了2013年,由于国家政策的规定,S学院只能招收学前教育普通类考生。
为更加清晰地了解S学院学前教育男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并与女生做差异化研究,本研究选取了2011级―2015所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采用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57份,回收255份,回收率99.2%,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43份,回收有效率为95.3%。访谈选取了2012级(大三)和2014级(大一)的两名男生。
根据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分析,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调查问卷》,从专业认知、专业学习、专业期望和前景三个维度共设置问题37题,其中1-4题为学生的基本情况,5-17题体现学生的专业认知,18-27题体现学生的专业学习,28-37题体现学生对本专业的期望和前景。本问卷选用5点计分法,选A记5分,选B记4分,选C记3分,选D记2分,选E记1分。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前教育男生专业认同度普遍低于女生
从调查结果和男女生专业认同的状况比较分析,男生对学前教育的专业认同总体程度不高,且普遍低于女生,主要体现在:
1.填报志愿的性别差异
学生对本专业的初步认识最初体现在志愿的填报上,因此本问卷设置了三种选项:第一志愿、第二或第三志愿、调配。选择第一志愿的说明对本专业认同度相对高,反之则说明相对低。笔者在整理数据中发现,男女生在此项的选择中性别差异非常明显。其中男生填报第一志愿的3人,占男生人数的16.7%,而选择调剂的男生有13人,占男生总人数的72.2%。女生填报第一志愿的为156人,占女生总人数的65.2%;选择调剂的女生有29人,占女生总人数的12.1%。
2.录取方式的性别差异
录取方式作为填报志愿的补充,从侧面反应学生对本专业的初步印象,影响其以后的专业认同程度。如果是正常录取的话,说明其对本专业认同度相对较高,如果是补充录取的话,则专业认同度相对较低。经过对问卷资料的分析,笔者发现,男女生在此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女生正常录取227人,占女生总人数的95%,降分录取12人,占其总人数5%,补充录取0人,占比0%;而男生正常录取13人,占比76%,降分录取3人,占比14%,补充录取2人,占比10%。
(二)学前教育男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程度不够
1.大多数学前教育男生对本专业不甚了解,关注度低
学生对一门学科的认识程度是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建立其专业认同的有效前提。如果一个学生连对自己本专业的了解都不足,何谈专业认同。一名大一的男生在访谈中说道:“说实话可以用‘零’来形容我对这个专业的了解,听别人说这个专业出来以后就是到幼儿园当保姆的。我之所以最后选择读这个专业,是不想再复读了,因为我已经复读了一次。”笔者在整理数据中发现,在这18名男生中,有11人选择对本专业较不了解,占比61.1%,甚至有3人选择了基本不了解。虽然有88.9%的学前教育男生比较乐意听取所在院系对本专业的相关介绍,但有83.3%的男生却较少选择阅读本专业的课外书籍或相关的网站;在逛书店时,也基本不关注学前教育方面的书籍(占比77.7%)。
2.对本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清楚
课程设置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得以实现的载体,也是其专业意志的体现。目前对课程的定义没有统一的定论,在本研究中,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由于大一的学生刚入学,对课程设置不甚了解,所以笔者对大三的学前教育男生进行了随机访谈。但访谈发现,基本没有一个同学能清晰地回忆起这三年所学过核心的课程。在问卷选项“您了解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吗”,有接近94%的学前教育男生选择了较不了解。
(三)学前教育男生对本专业学习兴趣不高
兴趣是推动人参与并积极投身于某项活动的有效动力之一,它不仅影响人的专业适应性,专业定位和职业选择,更能促进个人能力的发挥,适应多变的外在环境。学前教育男生在选择“您对现在所学专业知识是否感兴趣时”,有77.8%的同学选择了“无所谓”,16.7%的同学认为“没多少兴趣”;甚至有55.6%的同学较不乐意跟他人谈论自己专业的相关问题。有38.9%的男生认为“六十分万岁,多一份浪费”的情景比较符合自身情况。有一位男生在访谈中提到“对理论课的学习,课堂上老师提到的问题一般只有被点名的时候才会仓促思考,对于一些理论课,根本提不起兴趣,不明白的专业知识,也不会向老师请教。而技能课比如舞蹈,弹琴等,对于我来讲,基本就是人间炼狱。”
(四)学前教育男生对本专业学习的意志不够坚定
专业意志是衡量学生专业认同的一项重要指标,表明学生是否有愿意接受并继续学习本专业的动力和决心。在问及“如果现在有一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您会选择本专业吗?”问题时,有10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选择了“不怎么想选择”占比55.6%,有5位选择了“一定不选择”,占比27.8%。对于大二、大三男生而言,已经经历了许多见习、实习活动,基本熟悉了幼儿园的教学情况,但仍有接近2/3的男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甚至有50%的男生毕业后不愿意到幼儿园工作。笔者对2012级已经毕业的7名男生进行的追踪了解,目前只有两名男生在从事与幼教行业的相关工作,其他5名同学开始选择了幼教领域,但最后都转行了。
(五)学前教育男生对本专业的期望值较低
专业期望是个体对本专业愿景的体现,在调查中,77.8%的男生较不满意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也不愿意继续在学前教育专业领域深造。在访谈中,有不少男生觉得由于社会对幼师认同度低,要让自己在这一行闯出一片天比较困难。尽管现在国家鼓励男性教师加入幼教队伍,但目前围绕在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仍是女性居多。“幼儿园的男教师少,优秀的男教师更少”“我不知道自己以后如何在幼儿园领域能立住脚”。
四、讨论及建议
了解学前教育男生专业认同的现状,有利于高校更多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学习状态,制定更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高校专业技能培养水平。未来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中,男性占比增加将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虽然目前由于政策因素、根深蒂固的行I观念、社会因素等原因阻碍了男性对这一行业的选择,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弱化了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力度。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升男幼师生的专业认同可以做以下方面的努力: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其专业认同;引导学生挖掘自我优势,树立信心,提高专业认同;多样化、个性化教学,设置适宜的特色课程,强化其专业认同;增加薪酬待遇,解决其职业保障,稳固专业认同。
参考文献:
[1]航梅.基于专业标准的江苏男幼师生免费培养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3(12)
[2]谭兆敏,段作章.国外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10)
[3]殷洁.贫困文化:学前教育男生专业成长的困境与消解[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肩负我国幼教师资培养的重任。
新时期的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优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已是大势所趋。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幼教师资培养的主要单位之一,其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合格幼儿教师的重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国幼教师资队伍的进一步提升及我国幼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培养优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口碑。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历本位思想深入人心,学生与家长对高职院校大多不认同。如果高职院校能为准幼儿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就会有所提高,高职院校将为社会不断输送优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良好的口碑将随之树立。良好的口碑会吸引更多且优质的生源,优质生源的获得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这种良性循环对高职院校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高职院校口碑的树立都有所裨益。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生源问题。
1.生源空间小。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主要来源于普高毕业生及中职或中专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来源较广,但由于受学历本位思想的影响,该专业近年来连年面临招生计划数无法完成的困境,无法与本科院校竞争。
2.生源质量差。
笔者发现高职院校在实际办学中,当完成不了招生任务时,大多采取降分录取的办法。幼儿教师具有特殊性,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时要求应较多,如良好的心理品质、艺术基础、体形等,但基于招生难的现实情况,该专业招生时对生源质量毫无要求,导致生源质量严重下降,使高职院校面临生源数量下降、质量也下降的双重困境。
3.生源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由于社会对男幼师的观念存在误区,且目前幼师工资较低,导致男生不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一些男生即使被分配到学前教育专业也会在入学后转专业,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男生人数比例极小。然而据调查可知当前几乎每所幼儿园对男幼师的需求都是大量存在的,社会需要男幼师与男生不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矛盾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又一招生难题。
(二)师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受经费的影响,在实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时不能聘请一些优秀的专业教师担任讲师,往往他们是从本校挑选一些教师进行授课[1]。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任课教师有学前教育背景的人数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教师是跨学科的,而且大部分教师的学历达不到相应的要求。简言之,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是相当缺乏的,且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这影响学前教育R笛生的学习,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双师型”教师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2]。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大多直接从学生角色转化成教师角色,没有深入幼儿园观察了解幼儿园实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的幼儿教师,部分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难以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日常教学如同纸上谈兵。
(三)课程问题。
1.课程设置理念陈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课程设置理念。传统课程设置理念只强调教材的作用,往往根据书本内容传授学科知识,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3]。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书本知识与现实严重脱节。除此之外,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仍然开设传统课程,对适应学前教育专业与时俱进的课程,如“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幼儿园教育评价”等没有开设。
2.课程结构不合理。
从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显露出缺乏整合性与独特性,重技能轻理论,有些学校虽意识到课程结构不合理,进行调整,但没有对症下药,而是简单地增减课程,导致课程内容庞杂、体系混乱,再加上缺乏相应的师资和专业理论的指导,造成其优势丧失、资源浪费,培养出的学生在技能方面不如中职生,在理论方面不如本科生。
3.主攻科目不明,“万金油”式学习。
社会要求幼儿教师要博学多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课时往往存在什么都要学,但是什么都学不好的问题。这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困惑,学生的学习变成为了学而学,导致三年学习结束后学生什么都会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精通,最终走上工作岗位无法独当一面。
(四)教学设备的问题。
1.教学设备不完善。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该专业对琴房、舞蹈房、画室、声乐室等有一定的要求。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受到资金的限制,难以为该专业配备足量的设备。学前教育热使高职院校纷纷逐年扩大该专业的招生数,该专业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与设施配备不健全的矛盾阻碍了优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进一步培养。
2.教学设备使用不充分。
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设施配备不完善,加之其对练琴时间的严格限制,严重挫伤学生练琴的积极性,制约学生在钢琴技能上的发展。据笔者了解,舞蹈室和声乐室为方便管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只将其使用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课下没有专业教室练习,这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教学设备不健全且使用不充分,不仅造成教学设备一定程度的浪费,而且阻碍学生艺术技能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拓展生源空间,优化生源质量和性别结构。
1.拓展生源空间。
除普高毕业生、中职或中专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以外,一些在幼儿园工作的却想提升学历的幼师或者想开办幼儿园的各界人士都可成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潜在的生源之一。
2.制定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条件。
学校在招生时,应该坚守最低分数线。除分数应达到一定水平外,至少还应具有一项艺术背景(如钢琴、绘画、舞蹈、书法等)或具备一定级别的英语水平(双语幼师培养方向)。对于肢体有明显残疾而导致无法学习钢琴或舞蹈的学生,劝说和指导其更换其他专业[4]。
3.改善学前教育专业报考学生的性别结构。
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时性别虽不设限,但报考的男生寥寥无几。高职院校若想打破学前教育专业招男生困难的局面,就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向学生和家长突出学前教育专业对男生的迫切需求,鼓励男生自愿报考,突破以往仅靠调剂才能招到男生的僵局;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市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实行订单式培养,把招生和就业环节结合起来,以明确的就业前景激发考生的报考热情[5]。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优秀教师。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大部分是沿袭旧统从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然而,高校优秀毕业生虽然拥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可是缺乏幼儿园工作经验。基于此,笔者认为,除从高校引进优秀毕业生之外,还应该引进具有学前教育背景或拥有多年幼儿园工作经验的人才。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高职院校应鼓励学前教育专业授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幼儿园观察并参加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同时与园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做到及时了解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具体要求,从而树立正确的幼儿教师教育观,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确保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真正为社会所需;其次,可以从幼儿园聘请优秀的幼儿教师定期前来学校为学生开展有关幼儿园工作经验的讲座,帮助在校学生了解真实的幼儿园;再次,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优秀的幼儿园园长担任本专业的外聘教师,优秀的幼儿园园长长期在幼教一线工作,不仅拥有专业的学前教育知识而且兼具丰富的幼教工作经验,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幼儿教学实际相结合。
(三)课程设置科学化。
1.更新课程设置理念。
高职院校应及时了解学习国家的系列教育方针、政策,切实更新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针对一些院校课程设置陈旧的问题,我们可选派专业负责教师到幼儿园考察,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引进新理念,开设新课程。
2.调整课程结构。
不同层次的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有所区别,与中职学校相比,高职学生理论知识更系统厚实,而与本科院校相比,职业技能与素养更胜一筹[6]。基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的开设比例应均衡化。理论课以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课程为主要内容,技能课以钢琴、声乐、舞蹈、美术等课程为主要内容。做到在课程设置方面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未来工作实际需要,同时也显示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既弥补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薄弱的不足,又弥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匮乏的不足。
3.因材施教,培养“一专多能”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课程丰富多彩,然而博学多才的要求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什么都学,s什么都学得不精。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复杂,学生的艺术背景和文化水平各不相同。对此,在学生刚入校时,高职院校应该了解学生的艺术背景、兴趣爱好和文化课水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班,并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确保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博学的同时有一项属于自己的专长。
(四)教学设备的增加与合理运用。
1.加强教学设备的建设。
学前教育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也不同于本科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院校应该立足自身特色。与中职相比,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应当更系统更扎实,而与本科院校相比,才艺技能更胜一筹。由于该专业的特殊性,该专业学生才艺技能的培养离不开相应的教学设备,琴房、舞蹈房、画室等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设施。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投资建设完整的教学设施,确保学生课下练习与课上学习有效衔接,使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有良好的硬件设施的支持。
2.充分利用教学设施。
高职院校应该取缔对琴房、画室、声乐室等场地的使用限制,应在课余时间免费向学生开放。为了避免学校对学生损坏器材的担忧而阻止学生使用相关设施,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实名登记的办法,学生使用琴房、画室、声乐室等都应实名登记,并详细登记进出相关教室的时间。学校可以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给经济有困难的学生,聘用这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对琴房、画室、声乐室等进行管理,这样既可解决非工作时间相关教室的管理问题,充分发挥教学设施的作用,又可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四、结语
如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正逐渐成为我国幼教师资的主力军,虽然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但是,随着家长、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我国已逐渐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上日程,我国高职院校纷纷在改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职院校将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来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4(8)(下).
[2]张洁清.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
[3]李春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与改革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VOL36(10).
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舞蹈基础和对幼儿的舞蹈训练中来练习自身的自然形态,使舞蹈的节奏感、灵活性和视觉性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学前教育是幼儿的启蒙阶段,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的发展。就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看,大多数学生的舞蹈水平都比较薄弱,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水平,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时少
舞蹈是一门技能课,有着不同的舞蹈分类,每一种舞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其表现的形式。因此,每一种舞蹈有着独自的课程和训练方法。只有经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是不同的舞蹈得以充分的表现。作为一名学前教学工作者,应该具备全面的了解舞蹈知识,了解不同舞蹈的表现风格和舞蹈特征。然而,大多数高校每周的舞蹈只有一、两个课时,想达到预期的效果远远不够。开设的课时少,自然使训练时间大大的缩短,致使教学内容大量的压缩,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这是我们一直关切的问题[2]。
2.学生基础差
目前,我国高校在招生方面没有特别的要求,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舞蹈基础,对于舞蹈的理论知识更少缺乏,严重的阻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从舞蹈训练的角度而言,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在训练中的可塑性大大降低。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学生在训练的过程遇到很大的困难,反复练习的效果也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致使舞蹈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3.教学目标不明确
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的开设是必然的。目前,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前教育的舞蹈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并不完全的适应学前教学,盲目的借鉴,使的学前教学专业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幼儿教学。学前教学的舞蹈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舞蹈教学能力和编排能力,和专业的舞蹈专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舞蹈老师还是以艺术院校的标准来教学学生,最终出现学生只会跳不会教的现象。
4.课程评价单一
课程教学的评价单一,高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老师单一的评价学生,而学生缺乏对自身的评价,老师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于舞蹈的创造能力。另外,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重要的评价标准,而不只是单纯的依靠成绩做以评比,这样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对策
1.因材施教、因业选材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都比较差,有的甚至是零基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水平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原因,身体的可塑性大大降低,在舞蹈练习的过程中,老师把握好教学进度,不能急于求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便更好的提高学前教育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不同于专业的艺术院校,专业的艺术院校是以培养学生表现力为目标,而学前教育以培养学生教学能力为目标。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不需要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巩固舞蹈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理解儿童舞蹈教学的本质。
2.加强儿童舞蹈知识的学习
学前教学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对于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舞蹈课程的教学与其他院校的训练是有很大区别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面对的群体是幼儿,因此,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加强学生对幼儿舞蹈知识的学习。具体设置的课程有:学习儿童舞蹈、在民族舞蹈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组织学生设计儿童舞蹈等等。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自身要掌握舞蹈,更重要的是能够把舞蹈准确的应用到教学中[3]。
3.加强实践练习
实践联系是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编排节目进行各种舞蹈比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舞蹈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另外,学校可以适当的开设学生的实习活动,让学生走进幼儿园,进行学习和观摩,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去感受和领悟,这对他们将来更好的适应岗位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学校还可以请有相关经验的幼儿园教师进行指导和教学,使学生增加更多的幼儿教育工作,以便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 论
总而言之,幼儿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为了教学更多优秀的人才,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国高校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目的之一,而舞蹈作为学前专业的必修课程,自然不可忽视。因此,舞蹈课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学现状而言,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在教学中,老师要全面的了解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