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9 09:59: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目前,已有学者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感普遍处于“认同度较低”“一般认同”水平,存在专业学习投入度低、对专业发展前景感到迷惘、毕业生不入行等现象。在校期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的最佳时期,作为教育者,需要合理分析专业认同的内涵和培养方向,从而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来提高幼师生的专业认同度。
一、专业认同的内涵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随着对所学专业的日益了解、对学科知识的逐渐把握,进而在情感上认可、接受、投入所学专业,同时伴随着积极的外在行为,产生内心的适切感。此定义从专业认同的认识、情感、行动方向对其进行了深入描述,阐述了专业认同的动态发展过程。
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认同,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学习阶段能否对所学专业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否对本专业在情感上保持较高的水平,能否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学习,从而获得良好专业发展。因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内阶段对自身专业的认同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其专业成长、毕业时的职业选择倾向,更会对将来在从事学前教育事业后的投入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二、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的培养方向
从专业认同的内涵出发,综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可将专业认同的培养方向划分为以下维度:
(一)专业了解
专业了解主要是指学生在认知层面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专业选择前就应对学前教育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地位及对口职业,明白社会大众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评价情况;在入学后,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应学的知识、应掌握的技能,认识到本专业在学校内的地位,初步掌握本专业学生就业情况;随着学习的深入,也应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为专业学习和发展提供依据。
学生对专业了解程度越高,能够全面地从主客观层面了解本专业,便越能够从认识上认同本专业,从而加深对专业的情感认同。
(二)专业情感
专业情感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情感层面对专业的认同程度,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稳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在对本专业有着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强烈积极的情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因此,从情感角度来说,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帮助树立对学习本专业的坚定信心,养成对学习本专业和技能的积极感受,从而形成对本专业的正向评价和强烈认同。
(三)专业投入
专业投入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行为层面对专业学习的实际投入程度,与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
从行为角度来说,应注意加强学前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方法及策略。同时,由于学前教育的实践性取向,需不断强调提高学生对专业见、实习活动的热情与参与度,将课程内外的学习和发展有效结合,从而不断促进专业投入,提高专业认同水平。
(四)专业培养
专业培养主要是指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法、课程设置、教师水平等的认同程度,学生对专业培养的认同程度与其专业投入及专业情感关系密切。
专业培养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质量,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应从多角度了解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专业活动以及见实习活动对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让学生从情感上接纳培养方式,提高对专业培养方式的认同。
(五)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认同是指学生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树立的专业发展目标及职业选择倾向。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的了解,树立对本专业持续良好发展的信心,分析自己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适切性,建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发展目标和人生目标,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认同水平。
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认同,有助于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学前教育的对口职业作为职业发展方向,在此发展方向设立之后,又将反作用于学生对专业的投入、情感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三、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的培养策略
(一)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水平
当前影响学前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因素,从社会角度来谈,主要有社会需求大,学前教师编制短缺,同时又存在幼儿园良莠不齐,幼儿教师入职门槛不一等状况;从从业者角度来谈,主要有工作量大,薪资福利差,因编制短缺导致的岗位安全感缺乏等情况。
学前教育现已进入了入园率中速增长、保障水平和保教质量全面提升的新阶段。因此,借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之势,各地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响应号召,加大改革发展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好幼儿园运转、教师编制、工资待遇等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在政策的支持下,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提高社会总体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度,从而在政策和舆论的支持下,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从而从根本上保障权利,提高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二)加强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
学前教育学生在入校之前,对于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偏低。因此,在全面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认同度的现状下,有关学校应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在招生宣传册及网站上,认真解读对专业社会地位的情况,详细说明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及相应课程,生动诠释专业理论学习和见、实习活动,深入分析以往毕业生的就业面和就业率。
在此基础上,将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普及,以此提高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对专业的了解度。转变以往学生在选择专业过程中的迷惘性、盲目性,将家长为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这种常见情况,转变为学生自己在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后,喜爱专业,从而主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同时,学校也肩负着对在校学生宣传及深化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的重任,通过专业解析、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以此在校、内外环境中形成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度,加深对专业的情感认同。
(三)完善系部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政策的推进,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断在更新与改进。在培养目标和规格方面,应提高要求,规范标准;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求知需要和实践需求。
专业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应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专业学习态度。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以实践取向为依托,因而应增加学生见、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习期间时就能够对职业要求有着直观的认识。同时,应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开设有吸引力、专业性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选择课程的自主权,从而乐于投入学习。
除专业教育之外,在日常教育中,也应鼓励辅导员和课程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抓住教育契机,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激发专业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的投入时间和精力,以此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四)激发学生提高专业认同的主动性
在社会、学校、系部多方面、多维度的支持和关怀下,学前教育的学生更应善于抓住机会、充分利用资源,主动积极地提高专业认同水平。
在校内教育学习环境内,应主动参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专业扩展中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专业发展的各种活动中去,寻求多样性、全面化的专业成长。同时,在遇到专业成长的困难时,应与教师及高年级同学主动沟通,寻求专业疑惑的顺利解决。
在校外见、实习环境中,学前教育学生应积极投入,不断深化职业体验,通过直观感受来提高专业了解度,激发专业情感;应与一线幼儿教师深入交流,主动了解实际工作内容和条件、专业发展前景,提升专业发展的认可度;同时,还应加强自我反思,通过见、实习活动来分析自身素质与人才素质要求的差距,来强化自我的专业投入和专业培养的认同度。
G61-4;G652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应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统筹规划,加强学前教育的发展,而在师资队伍建设实然状态中,男女比例失调,女性教师占比过重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很多高校,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班级中仅仅只有一两个男生,男幼师生被称为“国宝”。为了改变国人对幼教行业中男幼师的世俗眼光,增加幼师队伍的阳刚之气,有部分院校已开始着手实施“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免费”政策,其中以江苏省为代表,但在面对强大的舆论和社会压力下,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仍不乏有专业认同感减弱,甚至出现转专业、退学的情况。专业认同是一种状态与过程的结合,即指个体对自己正在学习或从事的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和规划,认可并愿从事相关工作的情感态度。
一、调查目的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中,职前教育是培养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这样稀缺的资源,其专业素养是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研究立足职前教育中的专业认同,通过对四川省S学院学前教育男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对本专业的认识和规划现状,情感态度,以期能对高校更好的掌握学前教育男生的学习状态,培养优秀的幼儿男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做到因材施教。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S学院是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省属公办普通院校,学校以创新思维为基点,立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本研究选取该校2011级―2015级学前教育本科男生为主要研究对象。S学院于2009年开始招收学前教育专科专业,并于2010年开始招收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学生。其基本情况如下表: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2011级到2015级S学院共招收学前教育学生257人,其中女生239人,男生18人,男生占比约为7%。从整个男生招收趋势而言,每年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人数并不多,且报考人数极不稳定。从纵向看,2012级男生人数占比相对较高,是因为在2012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允许招收艺术类考生,到了2013年,由于国家政策的规定,S学院只能招收学前教育普通类考生。
为更加清晰地了解S学院学前教育男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并与女生做差异化研究,本研究选取了2011级―2015所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采用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57份,回收255份,回收率99.2%,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43份,回收有效率为95.3%。访谈选取了2012级(大三)和2014级(大一)的两名男生。
根据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分析,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调查问卷》,从专业认知、专业学习、专业期望和前景三个维度共设置问题37题,其中1-4题为学生的基本情况,5-17题体现学生的专业认知,18-27题体现学生的专业学习,28-37题体现学生对本专业的期望和前景。本问卷选用5点计分法,选A记5分,选B记4分,选C记3分,选D记2分,选E记1分。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前教育男生专业认同度普遍低于女生
从调查结果和男女生专业认同的状况比较分析,男生对学前教育的专业认同总体程度不高,且普遍低于女生,主要体现在:
1.填报志愿的性别差异
学生对本专业的初步认识最初体现在志愿的填报上,因此本问卷设置了三种选项:第一志愿、第二或第三志愿、调配。选择第一志愿的说明对本专业认同度相对高,反之则说明相对低。笔者在整理数据中发现,男女生在此项的选择中性别差异非常明显。其中男生填报第一志愿的3人,占男生人数的16.7%,而选择调剂的男生有13人,占男生总人数的72.2%。女生填报第一志愿的为156人,占女生总人数的65.2%;选择调剂的女生有29人,占女生总人数的12.1%。
2.录取方式的性别差异
录取方式作为填报志愿的补充,从侧面反应学生对本专业的初步印象,影响其以后的专业认同程度。如果是正常录取的话,说明其对本专业认同度相对较高,如果是补充录取的话,则专业认同度相对较低。经过对问卷资料的分析,笔者发现,男女生在此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女生正常录取227人,占女生总人数的95%,降分录取12人,占其总人数5%,补充录取0人,占比0%;而男生正常录取13人,占比76%,降分录取3人,占比14%,补充录取2人,占比10%。
(二)学前教育男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程度不够
1.大多数学前教育男生对本专业不甚了解,关注度低
学生对一门学科的认识程度是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建立其专业认同的有效前提。如果一个学生连对自己本专业的了解都不足,何谈专业认同。一名大一的男生在访谈中说道:“说实话可以用‘零’来形容我对这个专业的了解,听别人说这个专业出来以后就是到幼儿园当保姆的。我之所以最后选择读这个专业,是不想再复读了,因为我已经复读了一次。”笔者在整理数据中发现,在这18名男生中,有11人选择对本专业较不了解,占比61.1%,甚至有3人选择了基本不了解。虽然有88.9%的学前教育男生比较乐意听取所在院系对本专业的相关介绍,但有83.3%的男生却较少选择阅读本专业的课外书籍或相关的网站;在逛书店时,也基本不关注学前教育方面的书籍(占比77.7%)。
2.对本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清楚
课程设置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得以实现的载体,也是其专业意志的体现。目前对课程的定义没有统一的定论,在本研究中,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由于大一的学生刚入学,对课程设置不甚了解,所以笔者对大三的学前教育男生进行了随机访谈。但访谈发现,基本没有一个同学能清晰地回忆起这三年所学过核心的课程。在问卷选项“您了解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吗”,有接近94%的学前教育男生选择了较不了解。
(三)学前教育男生对本专业学习兴趣不高
兴趣是推动人参与并积极投身于某项活动的有效动力之一,它不仅影响人的专业适应性,专业定位和职业选择,更能促进个人能力的发挥,适应多变的外在环境。学前教育男生在选择“您对现在所学专业知识是否感兴趣时”,有77.8%的同学选择了“无所谓”,16.7%的同学认为“没多少兴趣”;甚至有55.6%的同学较不乐意跟他人谈论自己专业的相关问题。有38.9%的男生认为“六十分万岁,多一份浪费”的情景比较符合自身情况。有一位男生在访谈中提到“对理论课的学习,课堂上老师提到的问题一般只有被点名的时候才会仓促思考,对于一些理论课,根本提不起兴趣,不明白的专业知识,也不会向老师请教。而技能课比如舞蹈,弹琴等,对于我来讲,基本就是人间炼狱。”
(四)学前教育男生对本专业学习的意志不够坚定
专业意志是衡量学生专业认同的一项重要指标,表明学生是否有愿意接受并继续学习本专业的动力和决心。在问及“如果现在有一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您会选择本专业吗?”问题时,有10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选择了“不怎么想选择”占比55.6%,有5位选择了“一定不选择”,占比27.8%。对于大二、大三男生而言,已经经历了许多见习、实习活动,基本熟悉了幼儿园的教学情况,但仍有接近2/3的男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甚至有50%的男生毕业后不愿意到幼儿园工作。笔者对2012级已经毕业的7名男生进行的追踪了解,目前只有两名男生在从事与幼教行业的相关工作,其他5名同学开始选择了幼教领域,但最后都转行了。
(五)学前教育男生对本专业的期望值较低
专业期望是个体对本专业愿景的体现,在调查中,77.8%的男生较不满意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也不愿意继续在学前教育专业领域深造。在访谈中,有不少男生觉得由于社会对幼师认同度低,要让自己在这一行闯出一片天比较困难。尽管现在国家鼓励男性教师加入幼教队伍,但目前围绕在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仍是女性居多。“幼儿园的男教师少,优秀的男教师更少”“我不知道自己以后如何在幼儿园领域能立住脚”。
四、讨论及建议
了解学前教育男生专业认同的现状,有利于高校更多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学习状态,制定更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高校专业技能培养水平。未来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中,男性占比增加将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虽然目前由于政策因素、根深蒂固的行I观念、社会因素等原因阻碍了男性对这一行业的选择,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弱化了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力度。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升男幼师生的专业认同可以做以下方面的努力: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其专业认同;引导学生挖掘自我优势,树立信心,提高专业认同;多样化、个性化教学,设置适宜的特色课程,强化其专业认同;增加薪酬待遇,解决其职业保障,稳固专业认同。
参考文献:
[1]航梅.基于专业标准的江苏男幼师生免费培养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3(12)
[2]谭兆敏,段作章.国外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10)
[3]殷洁.贫困文化:学前教育男生专业成长的困境与消解[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肩负我国幼教师资培养的重任。
新时期的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优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已是大势所趋。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幼教师资培养的主要单位之一,其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合格幼儿教师的重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国幼教师资队伍的进一步提升及我国幼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培养优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口碑。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历本位思想深入人心,学生与家长对高职院校大多不认同。如果高职院校能为准幼儿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就会有所提高,高职院校将为社会不断输送优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良好的口碑将随之树立。良好的口碑会吸引更多且优质的生源,优质生源的获得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这种良性循环对高职院校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高职院校口碑的树立都有所裨益。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生源问题。
1.生源空间小。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主要来源于普高毕业生及中职或中专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来源较广,但由于受学历本位思想的影响,该专业近年来连年面临招生计划数无法完成的困境,无法与本科院校竞争。
2.生源质量差。
笔者发现高职院校在实际办学中,当完成不了招生任务时,大多采取降分录取的办法。幼儿教师具有特殊性,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时要求应较多,如良好的心理品质、艺术基础、体形等,但基于招生难的现实情况,该专业招生时对生源质量毫无要求,导致生源质量严重下降,使高职院校面临生源数量下降、质量也下降的双重困境。
3.生源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由于社会对男幼师的观念存在误区,且目前幼师工资较低,导致男生不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一些男生即使被分配到学前教育专业也会在入学后转专业,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男生人数比例极小。然而据调查可知当前几乎每所幼儿园对男幼师的需求都是大量存在的,社会需要男幼师与男生不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矛盾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又一招生难题。
(二)师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受经费的影响,在实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时不能聘请一些优秀的专业教师担任讲师,往往他们是从本校挑选一些教师进行授课[1]。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任课教师有学前教育背景的人数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教师是跨学科的,而且大部分教师的学历达不到相应的要求。简言之,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是相当缺乏的,且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这影响学前教育R笛生的学习,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双师型”教师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2]。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大多直接从学生角色转化成教师角色,没有深入幼儿园观察了解幼儿园实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的幼儿教师,部分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难以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日常教学如同纸上谈兵。
(三)课程问题。
1.课程设置理念陈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课程设置理念。传统课程设置理念只强调教材的作用,往往根据书本内容传授学科知识,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3]。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书本知识与现实严重脱节。除此之外,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仍然开设传统课程,对适应学前教育专业与时俱进的课程,如“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幼儿园教育评价”等没有开设。
2.课程结构不合理。
从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显露出缺乏整合性与独特性,重技能轻理论,有些学校虽意识到课程结构不合理,进行调整,但没有对症下药,而是简单地增减课程,导致课程内容庞杂、体系混乱,再加上缺乏相应的师资和专业理论的指导,造成其优势丧失、资源浪费,培养出的学生在技能方面不如中职生,在理论方面不如本科生。
3.主攻科目不明,“万金油”式学习。
社会要求幼儿教师要博学多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课时往往存在什么都要学,但是什么都学不好的问题。这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困惑,学生的学习变成为了学而学,导致三年学习结束后学生什么都会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精通,最终走上工作岗位无法独当一面。
(四)教学设备的问题。
1.教学设备不完善。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该专业对琴房、舞蹈房、画室、声乐室等有一定的要求。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受到资金的限制,难以为该专业配备足量的设备。学前教育热使高职院校纷纷逐年扩大该专业的招生数,该专业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与设施配备不健全的矛盾阻碍了优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进一步培养。
2.教学设备使用不充分。
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设施配备不完善,加之其对练琴时间的严格限制,严重挫伤学生练琴的积极性,制约学生在钢琴技能上的发展。据笔者了解,舞蹈室和声乐室为方便管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只将其使用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课下没有专业教室练习,这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教学设备不健全且使用不充分,不仅造成教学设备一定程度的浪费,而且阻碍学生艺术技能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拓展生源空间,优化生源质量和性别结构。
1.拓展生源空间。
除普高毕业生、中职或中专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以外,一些在幼儿园工作的却想提升学历的幼师或者想开办幼儿园的各界人士都可成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潜在的生源之一。
2.制定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条件。
学校在招生时,应该坚守最低分数线。除分数应达到一定水平外,至少还应具有一项艺术背景(如钢琴、绘画、舞蹈、书法等)或具备一定级别的英语水平(双语幼师培养方向)。对于肢体有明显残疾而导致无法学习钢琴或舞蹈的学生,劝说和指导其更换其他专业[4]。
3.改善学前教育专业报考学生的性别结构。
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时性别虽不设限,但报考的男生寥寥无几。高职院校若想打破学前教育专业招男生困难的局面,就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向学生和家长突出学前教育专业对男生的迫切需求,鼓励男生自愿报考,突破以往仅靠调剂才能招到男生的僵局;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市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实行订单式培养,把招生和就业环节结合起来,以明确的就业前景激发考生的报考热情[5]。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优秀教师。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大部分是沿袭旧统从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然而,高校优秀毕业生虽然拥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可是缺乏幼儿园工作经验。基于此,笔者认为,除从高校引进优秀毕业生之外,还应该引进具有学前教育背景或拥有多年幼儿园工作经验的人才。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高职院校应鼓励学前教育专业授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幼儿园观察并参加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同时与园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做到及时了解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具体要求,从而树立正确的幼儿教师教育观,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确保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真正为社会所需;其次,可以从幼儿园聘请优秀的幼儿教师定期前来学校为学生开展有关幼儿园工作经验的讲座,帮助在校学生了解真实的幼儿园;再次,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优秀的幼儿园园长担任本专业的外聘教师,优秀的幼儿园园长长期在幼教一线工作,不仅拥有专业的学前教育知识而且兼具丰富的幼教工作经验,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幼儿教学实际相结合。
(三)课程设置科学化。
1.更新课程设置理念。
高职院校应及时了解学习国家的系列教育方针、政策,切实更新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针对一些院校课程设置陈旧的问题,我们可选派专业负责教师到幼儿园考察,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引进新理念,开设新课程。
2.调整课程结构。
不同层次的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有所区别,与中职学校相比,高职学生理论知识更系统厚实,而与本科院校相比,职业技能与素养更胜一筹[6]。基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的开设比例应均衡化。理论课以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课程为主要内容,技能课以钢琴、声乐、舞蹈、美术等课程为主要内容。做到在课程设置方面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未来工作实际需要,同时也显示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既弥补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薄弱的不足,又弥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匮乏的不足。
3.因材施教,培养“一专多能”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课程丰富多彩,然而博学多才的要求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什么都学,s什么都学得不精。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复杂,学生的艺术背景和文化水平各不相同。对此,在学生刚入校时,高职院校应该了解学生的艺术背景、兴趣爱好和文化课水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班,并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确保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博学的同时有一项属于自己的专长。
(四)教学设备的增加与合理运用。
1.加强教学设备的建设。
学前教育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也不同于本科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院校应该立足自身特色。与中职相比,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应当更系统更扎实,而与本科院校相比,才艺技能更胜一筹。由于该专业的特殊性,该专业学生才艺技能的培养离不开相应的教学设备,琴房、舞蹈房、画室等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设施。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投资建设完整的教学设施,确保学生课下练习与课上学习有效衔接,使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有良好的硬件设施的支持。
2.充分利用教学设施。
高职院校应该取缔对琴房、画室、声乐室等场地的使用限制,应在课余时间免费向学生开放。为了避免学校对学生损坏器材的担忧而阻止学生使用相关设施,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实名登记的办法,学生使用琴房、画室、声乐室等都应实名登记,并详细登记进出相关教室的时间。学校可以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给经济有困难的学生,聘用这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对琴房、画室、声乐室等进行管理,这样既可解决非工作时间相关教室的管理问题,充分发挥教学设施的作用,又可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四、结语
如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正逐渐成为我国幼教师资的主力军,虽然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但是,随着家长、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我国已逐渐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上日程,我国高职院校纷纷在改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职院校将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来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4(8)(下).
[2]张洁清.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
[3]李春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与改革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VOL36(10).
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舞蹈基础和对幼儿的舞蹈训练中来练习自身的自然形态,使舞蹈的节奏感、灵活性和视觉性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学前教育是幼儿的启蒙阶段,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的发展。就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看,大多数学生的舞蹈水平都比较薄弱,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水平,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时少
舞蹈是一门技能课,有着不同的舞蹈分类,每一种舞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其表现的形式。因此,每一种舞蹈有着独自的课程和训练方法。只有经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是不同的舞蹈得以充分的表现。作为一名学前教学工作者,应该具备全面的了解舞蹈知识,了解不同舞蹈的表现风格和舞蹈特征。然而,大多数高校每周的舞蹈只有一、两个课时,想达到预期的效果远远不够。开设的课时少,自然使训练时间大大的缩短,致使教学内容大量的压缩,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这是我们一直关切的问题[2]。
2.学生基础差
目前,我国高校在招生方面没有特别的要求,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舞蹈基础,对于舞蹈的理论知识更少缺乏,严重的阻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从舞蹈训练的角度而言,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在训练中的可塑性大大降低。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学生在训练的过程遇到很大的困难,反复练习的效果也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致使舞蹈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3.教学目标不明确
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的开设是必然的。目前,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前教育的舞蹈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并不完全的适应学前教学,盲目的借鉴,使的学前教学专业并不能很好的适应幼儿教学。学前教学的舞蹈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舞蹈教学能力和编排能力,和专业的舞蹈专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舞蹈老师还是以艺术院校的标准来教学学生,最终出现学生只会跳不会教的现象。
4.课程评价单一
课程教学的评价单一,高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老师单一的评价学生,而学生缺乏对自身的评价,老师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于舞蹈的创造能力。另外,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重要的评价标准,而不只是单纯的依靠成绩做以评比,这样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对策
1.因材施教、因业选材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都比较差,有的甚至是零基础。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的水平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原因,身体的可塑性大大降低,在舞蹈练习的过程中,老师把握好教学进度,不能急于求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便更好的提高学前教育水平。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不同于专业的艺术院校,专业的艺术院校是以培养学生表现力为目标,而学前教育以培养学生教学能力为目标。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不需要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巩固舞蹈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理解儿童舞蹈教学的本质。
2.加强儿童舞蹈知识的学习
学前教学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对于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舞蹈课程的教学与其他院校的训练是有很大区别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面对的群体是幼儿,因此,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加强学生对幼儿舞蹈知识的学习。具体设置的课程有:学习儿童舞蹈、在民族舞蹈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组织学生设计儿童舞蹈等等。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自身要掌握舞蹈,更重要的是能够把舞蹈准确的应用到教学中[3]。
3.加强实践练习
实践联系是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编排节目进行各种舞蹈比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舞蹈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另外,学校可以适当的开设学生的实习活动,让学生走进幼儿园,进行学习和观摩,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去感受和领悟,这对他们将来更好的适应岗位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学校还可以请有相关经验的幼儿园教师进行指导和教学,使学生增加更多的幼儿教育工作,以便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 论
总而言之,幼儿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为了教学更多优秀的人才,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国高校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目的之一,而舞蹈作为学前专业的必修课程,自然不可忽视。因此,舞蹈课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学现状而言,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在教学中,老师要全面的了解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一、应用型大学学前教育本科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才能在这激烈的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呢?做好学前教育的职业技能培养是关键。从学前教育来说,学前教育是人们成长的基础,只有做好了学前教育,孩子日后成功发展才有希望。现实中很多孩子都输在起跑线上,就是因为从小没有进行学前教育,基础不牢。从职业技能的培养来说,现在的大学生表面上是进了一个好大学,但是在大学里又有多少人真正学习呢?很多本科生不仅专业知识不扎实,而且连最基本的技能都没有,即使有少部分同学学习,他们也大都只注重理论学习,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本不重视,导致职业技能的匮乏。良好的职业技能是日后适应社会的基础。
二、应用型大学学前教育本科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及要求
应用型大学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要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这就在思想道德、身体素质及工作能力等方面提高了更多要求。而应用型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理念、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文化修养、工作创新能力等。
1.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职业道德是任何一个职业都必须具备的,没有了职业道德,即使有过高的能力,也不会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学理念则是进一步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出的要求。教学理念主要包涵教育观、课程观等,这主要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之后从事教育行业的要求,但是在大学期间就应该开始培养。
职业道德往往是为人处事的原则,教学理念则是人们学习的动力。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经验,争取日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2.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过硬的专业知识是对每一位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大学生在校期应该以打牢专业知识为基础,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然后进行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因为毕竟大学毕业时大学期间的学期成绩在找工作时起到很大的作用。其实专业知识不仅仅包括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还应该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动态、热点话题,不要做一个书呆子,多方面地了解自己专业的相关知识。
专业知识是一方面,学前教育本科生的文化修养也很重要,这就要求本科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了解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像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断丰富自己的大脑,做一个综合性人才。我们只有对各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日后才会更胜一筹。
3.从事教育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毕业之后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科研等工作,为此要想日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适应新工作就必须具备从事教育的工作能力。同时创新能力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必备的,良好的创新能力不仅能保证自己能在平平众生中出类拔萃,而且常常在一些关键困难时期,想出解决难题的办法。
三、应用型大学学前教育本科生职业技能培养面临的问题
应用型大学主要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
1.本科生从事现代职业的基础不够坚实
作为应用型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不仅仅要学好学校的课程知识,更应该多注重实践,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明白更多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从事现代职业必须具备一些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像最基本的WPS,学生应该弄明白,但是事实并不如此,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这就直接导致日后的不良发展,在职业技能的发展上他们也不注重,放松警惕。
2.本科生专业知识很欠缺
应用型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弄明白自己的专业知识,但是很多本科生感觉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知识非常理论化,都是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缺少实践性,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对其他方面的职业技能培养更是置之不顾。
3.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很多应用型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都重理论轻实践,完全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再加上学校资源的匮乏,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都不合理。其中学生主要学习教育类的课程,但是像其他领域的课程很少涉及到,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很多大学本科生都只知道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其他领域像人文社科、计算机等学科什么也不知道,进入工作以后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大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也会阻碍学前本科生职业技能培养。
4.考评方式欠缺,职业技能难以检验
出现在应用型大学中的一大问题就是考评方式很欠缺。很多应用型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检测都是通过笔试等环节来检测的,但是往往考试只涉及到了职业技能的某一个方面,甚至都是专业知识,跟职业技能毫无关系。因此,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纯粹的考试来检测非常片面,这其中很容易出现这样一种误区:那些死记硬背的同学在考试中往往能取得好成绩,但是他们的实践能力非常差;而那些重视动手能力的学生,往往对纯理论考试的内容了解的不是很清楚,取得的成绩比较差。所以,考试方式的欠缺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48-02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道德素养的提升相较于专业素养的培养更值得人们重视。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育人,将要为人师表的他们,只有具备了优秀的道德素养,才能够真正做到为自己的学生负责。如果道德素养不达标,在今后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很容易影响学生自信心与自尊心的建立,对于学生的一生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想要避免这种状况的形成,就要提前意识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道德素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都达标的优秀学前教师。
一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的基本内容与重要性
1 践行教师职业道德
首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素养培养履行了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学前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需要教师做到践行所有职业人员都必须践行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够迈入学前教师职业的第一门坎。其次,学前教师从属于教育行业,学前教师还应该履行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只有满足了这些要求,才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学前教师的基本资格。
2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基本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基本内容有: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以及为人师表。爱国守法是每一位中国教师都必须达到的职业道德标准。爱岗敬业要求学前教师能够热爱自己的职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关爱学生是学前教育老师必须达到的一项基本素养,因为学前幼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否友好将直接成为影响他们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教书育人与终身学习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基本职责和自我修养,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性,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求学前教育老师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榜样,因为学前教育的学生之前尚未接受过其他教育,在面对自己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时,他们的最基本的学习行为就是模仿,老师应该确保自己的行为能够成为学生模仿的样板,这也要求老师要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培养要严格按照一个合格学前教师的标准执行,这也为其今后步入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有助于其提前适应学前教师的教师角色,学前教师的道德素养形成自己的习惯,在步入职位后有利于学生在最快时间内进入学前教师角色并具有良好表现。其次,对于接受学前教育的幼童而言,由于拥有了一个具备良好素养的学前教师,幼童会更容易具备健康、积极、乐观的心理,这对于幼童之后的人生路程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就业观错误
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巨大,许多学生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作为自己今后可能会从事的一门职业。而他们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初衷可能并不是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喜爱,而是基于一种扭曲的就业观,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后,所面临的学生都是3~6岁的学前儿童,不需要对其进行太过专业的教育,也不用对他们费心管教,工作比较清闲。在这种就业观的指引下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生时期并不会过多重视自己的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也较为散漫。持有如此就业观的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随处可见,这也让我们为之后学前教师的整体素养抱有一定的怀疑。
2 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有关学生道德素养的课程设置并不十分合理,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较少,并且课程设置不具备延续性。课程内容的不完善必然导致学生无法学习到有关学前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全部内容,而课程设置没有延续性,则会导致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只是基于课程学习期间,在结束课程后,有关遵守职业道德的意识也会逐渐降低,学生也难以形成优秀道德习惯,更别提习惯的保持。
3 先进教育理念匮乏
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虽然学历较高并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但是由于这些教师多为师范类学校毕业,并没有实际进行学前教育的体验。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专业课程教学还是道德素养培养,都是基于相关的理论知识,因而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接受的相关教育并不能够满足其之后的学前教师岗位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自身教育理念若无法满足学前教育实际需要,那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也很难达到学前教师标准。
三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对策
1 转变教育理念
学前教育专业负责教学的相关部门,应该及时进行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相关政策支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整体素养,使其教育理念能够与学前教育的职业标准相契合。比如,为了解决学前教育教师缺乏实战经验的问题,学校可以与一些学前教育学校展开教育合作,每年派发自己学校的教师到学前教育学校担任见习学前教师,了解学前教师的教学氛围,只有真正有过学前教师的教学经历,才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产生相应的教学启发,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也才能够更加贴合学前教师的职业标准,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真正专业化的教学。
2 创新教学方式
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成效低是各个专业课堂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教学形式的单一性,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抽象性,都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无聊与呆板,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便会不集中,玩手机与睡觉也成为了课堂常态。而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之后所从事的同样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若长时间无法在课堂集中,则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养的培养,对于其今后的学生来说也是极其不负责的。因此,老师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创新,比如,在讲述道德素养的相关课程时,老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见习学前教师的机会,让他们深入学前课堂,与学前幼童朝夕相处,以此来体会到教师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3 拓展教育内容
不同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层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一些学前教育的专业书籍并不适用于全部学校,学校若想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使其在上任学前教师时能够得心应手,就应该通过撰写校本课程的方式,楸拘Q生提供最切合实际状况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比如,学校可以将本校从事学前教师工作的毕业生的学习心得以及从业经验编撰为教学案例,供学弟学妹参考学习,让当前学生能够得到一些有关学习方法以及自身素养培养的经验,为本校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提供最专业、最适合的教学内容。此外,学校还应该让职业规划课程真正发挥其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性作用。所以,老师可以引入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当前各项素质与一名合格的学前教师的差距,然后为其提供更加专业的素养培养。
4 完善培养评价体系
在学前教育专业,针对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主要包括学习成绩以及道德素养两个方面,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学生们的道德素养评分基本是一致的,将学生拉开差距的仍是学习成绩的高低。这也就说明,虽然在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也设置了道德素养评判标准,但是素养培养评价体系较为单一,无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道德素养评判。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性,学校应该通过完善素养培养评价体系来督促学生们注意自我道德素养的提升。比如,学校可以以学前教师道德标准为参考增添道德素养评判的种类;还可以将道德素养评判主体划分为自身、老师以及同学三个层次,这样才能够展现出一位学生道德素养的真实状态。完善素养培养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前教师必备道德素养,提升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学生质量。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培养,是对本专业学生负责的一种行为,更是对学前幼童负责的一种行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素质的确存在较大的缺失,这不仅是学生的个人问题,也包含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学校对于学生素养培养重视程度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的培养也需要社会各个领域都参与其中,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学前教师予以崇高尊敬,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识到自己所选择职业的重要价值,以此激励其进行自觉的个人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于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问题与对策[D].鲁东大学,2014.
[2]王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8(03).
[3]王崇丽.试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1).
[4]郁雯.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2(3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54-01
在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背景下,对幼儿的学前教育引发了国民的广泛关注,而学前教育作为职业学校教育专业的一种,颇具发展前景。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为学前教育建设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从而为幼儿的入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当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其中,如何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就业便是一个难题。这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研究。
只有让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中职学校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才能采取实际行动来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幼儿园教育和国家国民素质提高两个方面。幼儿园教育是在学生入学之前对其进行基础性教育,教师通过传输给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当中发展得更好,指引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要格外重视。从大的方面和长远发展来说,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教师,这些教师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在其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教育方法得当,将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
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要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首先要了解是哪些原因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受阻。从学校自身的原因看,学校学前教育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教育目标不明确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而社会需要的是技能型人才,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相悖,并且有些学校的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没有依据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来设定,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当然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学的发展。同时,中职学校对学前教育的目标与重点不够明确,培养出来的学生整体素质比较低。
2. 学校开设的课程针对性不强,造成学生知识掌握困难
学校随意选择开设的课程,有些课程甚至与学前教育专业没有关系,课程比较混乱,针对性不强,或者学校对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很多比较难的课程放在了前面,简单的课程放在了后面,学生学习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法很好地掌握知识
3. 师资力量匮乏,无法一对一教学
学校师资力量匮乏,一个教师要负责多个班级或者负责多个专业,自身精力不够,不能顾及到每个人或每个专业。
二、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的建议
为了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地就业,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促进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匹配社会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的发展与幼儿园教育需求相匹配,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同时也不可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保证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根据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让教学内容趋于合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明确教育目标与教育重点,减去多余的课程,合理安排课程开设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行教学活动。
2. 扩大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
学校可以多方面筹集资金,改善教学条件,用好现有的办学资源,改善教学手段与方法,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课程的授课形式。同时,政府应当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到当地幼儿园考察,了解幼儿园教学的基本情况以及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教育知识;要强化对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此外,学校可依托有关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开展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技术精湛的学前教育教师队伍。
3. 加速师资培养,实施教考分离
开辟多种渠道、加速师资培养。首先,选送教师参加各类规范性培训;其次,学校应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参加学前教育行业转岗培训,让他们尽快了解学前教育行业特点,适应新工作岗位的要求等。另外,规范教学管理、实施教考分离。一是要加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和班级常规管理常抓不懈,严格教师课堂管理制度;二是实施教考分离的考核制度,文化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程进行统一考试,专业技能课采用考核小组评价的方式考评。
总之,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不仅仅是中职学校的事情,幼儿园应增加幼师岗位,提供就业机会,学生也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道德素质,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这样,逐渐完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体系,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专业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它对课程体系的构建、实施和评价以及学生将来的社会适应性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我国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设置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社会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亦需要重新的调整,并引起学者的普遍关注。综观目前国内的研究状况,更多的是从学前教育本科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以求得生存的角度探讨学前教育培养目标的改革,缺乏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应有的定位探讨,改革表现出更多的被动性,亦使得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存在极大的偏差。本文试图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视角,了解她们对学前本科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看法,以期对学前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改革提供参考性意见。
一
一般认为,培养目标是指:“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规格,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落脚点,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影响着课程的构建、实施和评价,从而将影响着本专业学生的长远发展。
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2年7月教育部规定,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师范学校学龄前教育学及心理学教员 ”。后来教育部在一些文件中把培养幼教管理人员和幼教科研人员作为两项新的内容纳入到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体系中。至20世纪末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一直沿用这些培养目标,未有较大改动。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迅速发展,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也不断面临着挑战。旧的培养目标指导下的学前教育专业逐渐显现出不适应性,以及发展中的不合理性,具体表现为:首先,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模式正在由三级向二级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中等幼儿师范教育或升为大专学校或并入其他高等院校,并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学前教育内部结构的这一突破性进展冲击着高等学前教育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提高了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原有的培养目标若没有做出适时的调整,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将受到挑战,难以胜任这些不断变化的学前教育领域的工作。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原有的培养目标所面临的这些挑战已经引起了重视,许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同时,全国各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相继作了一些调整。
二
事实上,本科学前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盲点,不仅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应有发展和良性运行的形成,也极大影响着在学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报考学生的专业认识,以及本科学前教育的市场形成,并强烈地反映在近些年的招生中。如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03级的38名学生中仅有2名同学是以第一志愿录取的,而剩下的36名同学都是从其它专业调剂的。这使得她们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从一开始就处于空白的状态,对学前教育专业有一个艰难的认识过程。因此,笔者设计了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试图通过她们的体验,客观反映和了解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和看法,希望能为学前教育培养目标的改革提供学生的意见和观点。本调查以笔者所在校学前教育专业2003-2006级在学的全体学生为主要问卷调查对象,共发放104份问卷,回收9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3.27%。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基本认同以培养幼儿园教师为本科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回答“许多幼教学者认为,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应该主要为:幼儿园教师。您认同这一观点吗?”这一问题,选择同意的同学占总数的60.82%,选择不同意的占39.18%,而且各个年级的选择比率差异不大。
(二)入学前与入学后对培养目标的看法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笔者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入学前,您认为学前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这一问题时,43%左右的学生都选择了“幼儿师范院校教育学科的教师”,另外各有20%左右的学生入学前认为本专业是培养幼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和幼教方面的科研人员,选择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仅占8%。由此可见,学生们入学前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偏差,入学前学生对中等学前教育的变化及其对本科毕业生就业所造成的冲击不清楚,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正面临的改革也不太了解。
入学后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现实情况下需要转化的意识比较强,其中大一的学生中认为本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幼儿师范院校教育学科的教师的占全班总数的23.52%,大二的占全班总数的14.28%,大三的占全班的11.11%,大四的学生中仅有一名。从侧面显见年级越往上,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改革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认识越清晰,对专业目标改革的意识越强。
学生入学前与入学后对培养目标的看法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的原因在于:首先,专业目标的转化对学生的就业和将来的社会适应性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容易成为学生的关注焦点;其次,由于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重要性,本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提到相关问题;再者,同专业前几届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也会影响着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
(三)大部分学生愿意毕业后去幼儿园任教,而幼儿教师待遇低则是影响另一部分学生做出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前很多学者认为,本科学前教育目前的培养目标应该调整为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那学前教育本科学生他们是怎么认为的呢?她们是否愿意去幼儿园任教?笔者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四个年级中有67.5%的学生愿意在本科毕业以后去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32.5%的学生不愿意去幼儿园任教,其中毕业班的学生不愿意去幼儿园任教的比例相对比较高。但是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学生愿意在毕业后从事幼儿教师的工作。
调查结果也表明,不愿意去幼儿园任教的学生仍然占有相当一部份的比例。这些学生不愿意去幼儿园任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55%左右认为幼儿教师的待遇低、自身的社会地位不高是影响自己做出选择的重要因素,25%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自身的发展空间有局限性是主要原因。另外有些学生认为普通的幼儿教师平时的工作量较大,事情比较琐碎,保育成分高,她们认为幼儿教师实际上是不需要高学历的。
(四)学生认为能够进行教育科研是本科、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区别要素之一
随着原来幼儿师范学校的不断升格,由原来的中专层次提高为现在的大专层次,专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得以提高,那么学前教育本科的目标定位与普通幼师(大专)是否应该有区别,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里?学前教育本科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对待这一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其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3: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与大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区别的认识统计
年级
更倾向于从事学前教育科研(%)
更倾向于从事学前教育行政(%)
更有利于学前教育学生的深造(如:读研)(%)
没什么不同。(%)
其他如________(%)
03级
72
8
16
4
04级
40.8
14.8
37
3.7
3.7(应该会更爱孩子)
05级
63.3
13.3
16.7
3.3
3.3(应该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06级
66.6
11.1
22.2
总计
60.7
11.8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音乐素质低,基础薄弱
学前教育专业对于学生音乐素质要求较高,但是高校的招生录取要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和其他专业一样,只需要通过高考就行,不像以前一样需要对报考学前教育的学生进行艺考。的目前高校的这种招生方式就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素质薄弱,根据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的时候都不懂得用正确的发生方法唱歌,不懂得任何的声乐知识,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从来没有碰过钢琴,那更别说会钢琴伴奏这样的音乐技能了。这些学生无论是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演创造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并且由于高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采用相同的招生方式,很多学生对于学前教育的了解不够充分,糊里糊涂的报考了这个专业,入学之后发现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各方面的技能,而对此并没有兴趣,因此产生了后悔和厌学的心理,这也给高校培养学生音乐素养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纵观高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很容易的可以发现音乐教学不能够紧密联系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这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高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中,只注重音乐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音乐实践性教学过程。对于绝大部分音乐素养薄弱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他们进行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必不可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对于这些音乐素养薄弱的学生来说,倘若没有音乐实践的教学,不能让他们感受到音乐教育也有如此有趣的一面,就会严重使学生丧失对学习音乐课程的兴趣,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导致学前教育学生对于音乐技能的学习缺乏时效性,大大降低学生对于音乐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得这些学生在成为幼儿教师之后也不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挖掘孩子的音乐天分,不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课程设置不符合现代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于高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很多高校都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比如在学科的编排、学科的课程内容设计等等都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学前教育的专业目标定位不准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定位在培养科研型的人才培养上,导致音乐课程的设置比例不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音乐专业的学生不一样,高校减少了大量音乐技能培养的课程,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接受音乐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这些问题将导致幼儿教师的音乐素质远远达不到满足幼儿园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要求。
(四)学生声乐技能的培养存在不足
和钢琴即兴伴奏技能一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声乐技能的掌握远远达不到作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要求。声乐技能对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感知、音乐理解以及音乐创作等音乐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日后的幼儿教育工作也是极为有利的。但是目前高校中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技能的培养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首先,虽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能够认识到声乐技能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教学模式上存在严重的问题,他们和专业的音乐学院采用的教学模式相同,以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的声乐技能为目标,这样虽然对于学生声乐技能的提高很有帮助,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和现阶段的幼儿教师的培养要求存在不符,背离了幼儿园需要高素质的综合人才的需求。其次,在声乐技能教学中只注重基础性,缺乏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培养。在幼儿园的新课程改革当中,艺术课程的实施已经实现综合化,幼儿教师要改变以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歌唱能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艺术综合素养。但是在高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而对于歌词所表达的涵义的理解,歌曲的创造等声乐技能的培养却不够重视,这样的教学模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个音乐素质的培养。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质培养对策
(一)转变学前音乐教学的理念
转变学前音乐教学的理念,首先要做的是要提高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政府和高校本身不重视,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在学前教育专业上,这就使得学前教育专业不管是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还是学前教育专业所需的硬件设施配套上都远远达不到要求。所以要想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政府和高校必须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其次,需要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第一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生源质量,高校在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应当增设艺术考试,学生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还需要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第二要准确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办学思路,改革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全方位立体化的对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现状进行改革,以此来切实的执行国家对学前教育的要求,培养一批音乐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爱学前教育事业,能够胜任幼儿园实际工作的应用型、技能型、综合型的学前教育人才。
(二)优化课程配置,改变教学模式
课程配置混乱、教学模式陈旧是导致学前教育学生的音乐素质低的原因之一。首先在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配置中,大部分都是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对于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音乐课程所占的比例少之又少,所以,要想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必须要增加音乐理论知识培养和音乐技能实践训练的课程,同时需要协调好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关系,只有优化了学前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才能更好地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其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模式陈旧,对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利。学前音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共鸣,同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富有趣味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以及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提高学前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
提高学前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首先全面提高学前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学前音乐教师的音乐技能高超,不仅能让学生通过教师体会到音乐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其次,由于目前高校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大部分都是以前师专毕业,所以他们当中绝大部分对于音乐知识的储备量还是存在较大欠缺。对于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师来说,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音乐艺术知识、扎实的音乐技能,还需要精通音乐史、乐理等相关的音乐教学知识。教师如果能够在浩瀚的音乐艺术的世界里不断的追求、积累,掌握音乐艺术的精髓,这对于自身音乐素养的提高以及学生的艺术熏陶和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是极为有利的。
(四)加强学生钢琴伴奏和声乐技能的教学
钢琴伴奏技能和声乐技能是学前教育学生音乐素养里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校学前教育学生当中对于这两项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存在很大的欠缺。要想提高学生钢琴伴奏技能和声乐技能,首先需要的就是增加这两个技能学习的课时,足够的课时量是学习和掌握这两项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其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钢琴伴奏和声乐课堂上,应当让学生成为主体,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学生的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增加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在学生掌握一定的钢琴伴奏技能和声乐技能的时候,鼓励他们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钢琴伴奏技能和声乐技能。
四、结语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能够让他们在日后从事的教育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使他们的教学工作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这些未来的幼儿教师的音乐素质高,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还能挖掘孩子的音乐天分,这能够充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许春蓉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专业认同感包括个体对幼教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个体对所从事的职业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从中找到工作乐趣、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本文主要对南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大一、大二、大四的男生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该群体的专业认同感。
一、南阳师院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专业认同感的调查
本次采用下发纸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
调查范围:
大一女生为19份,大二女生为15份,大一男生为25份,大二男生为20份,大四男生21份,共计发放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调查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男女生的比例、男生第一志愿报考学前教育的比例、男生对学前教育专业了解的程度、对自己所学专业感兴趣的程度、家人或朋友对现在所学的专业满意度、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是不是符合自己的期望、对自己所学专业发展前景的满意度、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幼儿教育相关工作、影响从事幼儿园工作的主要因素等。从调查的结果显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男女生的比例差距大、大一的男生第一志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数比大二和大四的男生多、绝大数男生还是比较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极少一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家长还是比较满意孩子所学专业的、非常支持孩子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影响男生去幼儿园工作的主要因素是工资待遇的问题。
二、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专业认同感因素的分析
首先是个人因素。不深入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自卑的心理因素等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男生的专业认同感,他们对自己的专业价值和社会作用没有全面的认识;其次是学校因素。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度过专业四年的学习,学校对于学生的专业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胜任本行业的工作。由于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在课程设置、心理疏导机制、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致使现在部分男生准备选择转专业或者退学,从而影响该群体的专业认同感;再次是社会因素。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活动,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和发展,因此,传统观念及家人朋友的影响、工资待遇、社会地位、人才录用机制等诸多因素导致专业认同感偏低。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专业认同感的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疏导心理健康
高师院校要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男幼师为主。以前单纯注重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方案,已经不再适合社会的需求。高素质专业化的男幼师培养包括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与管理、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沟通合作能力、反思与研究能力等多方面。然而当下学前专业的男生最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焦虑,特别是在学习技能课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退缩的心理,出现不稳定情绪,甚至产生想退学或转专业的念头。教师要及时和他们沟通,从思想上让他们看到学前教育的前景,增强学习本专业的自信心。此外,学校应该提供为男生创造展示他们特长和优势的平台,如电脑的运用和课件的制作,男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让他们体验到成功感;鼓励男生积极参与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做一些他们擅长的事情,独当一面,在女生中树立威信并得到赞许和认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转变招生政策,调整课程设置
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比较受欢迎,所以可以扩大宣传,适当的扩大男生的招生额。如果达到一定的数量便可独立编班、专门培养,有利于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改革。此外,可以考虑从部分中职或高职幼师专业对口招收专科或专升本的男生,这样便可选拔一些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男生。由于男幼师是个特殊的群体,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培养他们的专业特长,如男生选修体操课可以允许免修舞蹈课,选修了教育技术系的音视频制作课就可免修手工制作课等。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外,鼓励、引导男生多参加一些有利于他们专长发展的学校社团活动,通过隐性课程的学习、锻炼来促进他们个体不同特长发展。
(三)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工作待遇
就业和待遇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感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自主创业和拓宽专业途径来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男生可以自己创办幼儿园、早教机构、幼儿系列产品的研发与营销、开办托老所、老年人活动园等。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待遇较低。因此,国家、社会、个人对于学前教育事业都应该给予高度关注和足够重视,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工资及福利待遇。有了社会和国家的支持会吸引更多男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才能产生强烈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安于自己无悔的选择,乐于将自己奉献给学前教育事业。
总之,需要高校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专业认同感,让这个群体看到学前教育的光明前景,在学校“安于本专业”,毕业后“乐于本职业”。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前教育专业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焕荣.学前教育专业男大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0.
[2] 于晓梅.学前教育学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
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首先,现阶段,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强调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去学习音乐的理论知识,以书本为主,不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从高等师范院校走出来的学生整体专业素质水平低,也就影响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其次,高等师范院校对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内容很有局限性,理论性太强,这些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受到了很大的约束,所以他们在以后教育孩子们的时候也是运用比较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大大抑制了孩子们的天性,不利于孩子们创造力的培养。最后,高等师范院校为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设置的课程里面缺乏对幼儿心理学知识的讲授。因为幼儿是特殊的群体,他们特有的心理状态会阻碍他们学习音乐知识,但是假如能够了解并利用好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就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学习音乐。
二、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对国外四种音乐教学方法的借鉴和应用
国外四种音乐教学方法有着共通的地方,我们经过分析和研究,将这些共通的地方总结出来,通过对这些精髓的借鉴,很好的应用在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提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前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会成为学前音乐教育的老师,他们在学前音乐教育中扮演着和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学习效果。所以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让他们在学好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具备更多的能力。对这些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要以提高他们对学前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为基础的,他们只有重视学前教育教学,才能在学生的过程中主动去提高自身的能力。达尔克洛兹和奥尔夫是创造了四种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教育家中的两位,他们的教学方法就体现了他们对学前音乐教学的重视。他们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和调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给幼儿提供一个合适他们的方法来学习音乐。
(二)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极大的压抑和抹杀,所以他们的思维会被模式化。但是音乐是有灵性的,被束缚的思维是没有办法很好的领会音乐的内涵和价值的。这样的话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本身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都不到位,怎么能引导好幼儿呢?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法注意到了这一点,它的方法是符合孩子们的特点的,他认为孩子们的思维正处在最活跃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特点是孩子们独有的天性,所以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侧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不为孩子们设定任何的约束,让他们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习音乐,用音乐表达自己。所以我们也要注重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发挥自己得想象,培养孩子们得创造力。
(三)在课程中增加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心理学课程
现阶段高等师范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学的课程中很少涉及到幼儿心理学的知识。把握幼儿的心理状态是能够教好幼儿的一大前提。孩子们顽皮好动。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有限,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孩子们的的心理想法才能有针对性的去教育他们。达尔克洛兹和奥尔夫在这一点上也有同样的见解。他们的学前音乐教育法就是从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出发的,倡导保留孩子们的原始天性,引导他们去用音乐表达自己。并且通过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好动的特点,创建出了很多趣味的音乐教学法,从而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所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和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这样才能采取更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幼儿。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学前教育更是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学前教育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需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涉及的学科众多,既有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舞蹈、绘画、钢琴等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可以说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要培养的学前教育人才必须是全才和多面手,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各项专长,还要有教育技能,如游戏、剪纸等等。因此高校学前专业教育必须从多角度出发,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托儿和幼儿教师。要实现这一教育目的,必然离不开幼儿园的配合与合作。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是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从而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因此不少高校针对专业设置情况已经与对口单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校企联合、企业定向委培、共建实训基地等多种方式,来提高高校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也不例外,通过与幼儿园、托儿所建立合作关系,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到幼儿园去见习、实训和实习锻炼等,从而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幼儿园实践学习,使知识更加扎实,使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为毕业后走上学前教育岗位奠定基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一方面能够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掌握当前幼儿园教育现状以及发展方向提供有效的参考,另一方面帮助幼儿园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高校学前专业以幼儿园为基地,让专业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实践,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而幼儿园通过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专长的高校学前专业学生的实践,带动了幼儿园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还能够有效地弥补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对提高幼儿园整体学前教育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合作认识不足
目前,高校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将成为主流。如何使教育单位与用人单位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共同培养出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关键问题。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在一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上领导和教师对学生实践教育活动认识不足,对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体系还不清晰,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领导和教师思想意识上还简单地认为只要将知识理论教授给学生就可以了,而忽略了学生多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实际运用,造成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高分低能,无法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这种偏重专业知识理论学习的根源就是认识不足造成的。不仅如此,一些幼儿园教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园见习、实习并不欢迎,甚至抵触高校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实训。究其原因,同样是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可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园对合作认识不足,是影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的主要原因。
(二)合作模式单一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模式单一也是制约合作的问题所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往往都是自己联系见习和实习幼儿园,而且有些幼儿园对见习、实习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实践教育效果不佳。这说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模式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深入的、多角度的合作模式。这无疑成为影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的最大问题。有效解决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模式单一,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模式研究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模式多种多样,需要双方建立起一种融洽的、共赢的合作体系,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水平。
(一)教师岗位互换合作模式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些高校教师缺少的正是学前教育的实践经验,造成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授上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能很好地将幼儿园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出现。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模式可以采取教师岗位互换的模式,把从事幼儿园多年教育的幼儿教师选拔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去任教;同时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任职教师送到幼儿园去任教。通过这种教师岗位互换,既提高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实践教育水平,又将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经验引入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之上,从而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得到共同发展和提高。采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教师岗位互换的合作模式,一方面能够提高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能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亲身接触幼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成长过程,这种亲身实践能够弥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在以后的学前教育教学中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幼儿园教师通过岗位互换,将一些成功的学前教育实践经验带给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水平。可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教师岗位互换的合作模式是双赢。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以幼儿园为实训基地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以幼儿园为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已经有不少的例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幼儿园进行实训,从而使理论知识得到实践检验。通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践教育学习,一方面能够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们能够对所学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到运用,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幼儿教育水平。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要多方联系幼儿园,通过这种产学合作的模式,在幼儿园建立起实训基地,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实践,从而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教育技能得到最基本的训练,为将来胜任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将幼儿园引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
针对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自办幼儿园的模式使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这种同属于高校领导和管理的两部分,在合作上自然而然能够起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成果,而且还可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分批到幼儿园进行见习和实习,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得到同步发展;而针对一些不能够自己开办幼儿园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同样可以联系高校当地的幼儿园,每周带领幼儿到高校来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互动。这样不但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有接触幼儿的机会,而且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与幼儿交流互动,为更好地掌握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提供帮助。将幼儿园引入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产学研的需要,是提高幼儿学前教育整体水平的需要。高校有自己的幼儿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幼儿教育的研究,时刻观察了解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及时调整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能够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学习的空间。可见,将幼儿园引入到高校,在统一的高校领导下使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融为一体。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的一种可取的模式。
(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办园
合作办园也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的一种模式,通过双方投资共同开办幼儿园,从而实现高校与幼儿园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这种共同办园的合作模式不但给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场所,而且给幼儿园也提供了可靠的教师保障,幼儿园整体师资水平会得到提高。同时,还可以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及时地转化为成果,为幼儿园健康发展带来动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办园还能够提高幼儿园的整体教学水平,尤其是能够使具有学前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成为幼儿园教师。这也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方法。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办园同样是一个可取的合作模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模式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双方共同构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领导和教师要摈弃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与幼儿园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实现高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总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为培养更多合格的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这一模式值得光大。
参考文献:
[1]徐启丽.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科技信息.2013(22)
[2]李桂英.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科学.2012(03)
[3]周欣.以实践为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构想———以新疆教育学院为例[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