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科护理特色范文

时间:2023-10-19 09:59: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老年病科护理特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老年病科护理特色

篇1

与年轻人相比较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都在不断地退化,各种生殖器官都变得非常的脆弱且抵抗力越来越低。所以照顾老年病患是一个衡量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护理水平以及道德素质的重要标尺,是对该医院医护人员护理质量的重要体现。老年病科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推行了很多的措施,比如老年人心理健康咨询及疏导等等。

一、老年病科护理简述

1.1、老年病患的相关特点

由于老年病患的身体组织和各种生殖功能都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得越来越衰弱。视力越来越差,听力也在减退,行动变得缓慢。这就导致了医护人员在照顾老年病患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和各种意外问题。老年人有时也会因为生活中的各种人生经历使得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和基本的一些医疗保证,希望有个美满的家庭而变得敏感。护理人员应该多方面的关心和照顾他们,让他们有一定的归属感。

1.2、老年病科常见的安全隐患

在老年病科中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最常见的安全隐患有如下几点:

(1)老年人的年龄偏大,各种活动对他们来说很吃力且反应迟钝,所以很容易发生跌倒等问题。(2)有些老年人不想给家人及朋友造成很多的麻烦,所以当他们面对有些问题时总是觉得没什么大事,这就造成了很多的老年病患在病情恶化后才就医,这对医护人员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3 ) 老人由于皮下的脂肪减少,萎缩,皮下的毛细血管减少,造成了皮肤的一些功能降低,这就造成了老年人很多的营养无法供给。(4) 有些老人总是认为自己没有生病以及病情没有多严重,又因为护理人员的粗心大意,看护不仔细以及和老人交流不多宣传不到位,使得老人发生一些意外。(5)有些老年病患总是不恰当的控制自己的饮食从而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

这些安全隐患往往不会引起家属、病患以及医护人员的重视。就会造成很多严重性问题。所以对这些问题的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提高老年病科护理质量

2.1、抓好老人病患的安全工作

在老年病科住院的老年病患存在着医疗安全和生活上的安全等重要问题。所以护理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严格检查医疗的设备质量,将相关的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有效保证医疗上安全的同时还得考虑到老年人的一些身体问题。比如:他们动作缓慢,容易跌倒,平衡感也越来越差还有的老年病患处在瘫痪的状态并且无人照料。为了让这些不安全的因素发生,当有老年病患入院后医护人员应该对这些病患进行详尽的登记,再将相关的问题与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在老年病患入院后每天按时检查老人的身体健康问题,杜绝不安全的各种因素,保证老年病患的安全生活,让家属放心。

2.2、护理人员应该不断地提高服务水平

当老年病患入院后,医护人员应该将医院的环境等相关问题详细的介绍给老人,让老人能安心的住下来。给每位老人讲解关于老年病科科室相关专业技术、特色技术、医疗设备以及医护人员的联系方式让他们知道医护人员随时都守候在他们身边。尽量满足老年病患的需求,在他们住院期间每天给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尽量解决他们在医疗期间的各种问题减少他们的顾虑,让他们在住院时就像在家里一样。

他们住院期间还得根据他们的身体状态制定一个适合他们的营养套餐,满足他们的营养需要,严格限制他们的不规律饮食习惯。做好健康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自信阳光、勇敢的面对老年疾病以及对待疾病是不能不在乎也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害怕,不能悲观失望,要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问题并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2.3、搞好老年病科科室的团结工作

在照顾老年病患的时候还得让老人看到医护人员的团结精神。一个优秀的团队是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的。只有大家的心都用在老年病科的建设中才能让这个团队不断地壮大。医护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纪律,将每个工作都落到实处。因为护理工作是一个整体,每个工作项目都存在这必然的联系。如果那个环节出现了错误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对待病患时应该做到一样对待,不能看自己的心情办事。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相互学习。努力创造一个充满爱,和谐友好的工作环境。

三、总结

在对待老年病患时要注意和病患及家属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取得家属及病患的信任。在照顾老年病患时要有耐心,要针对性的做好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咨询。要随时注意老年病患要防患因为疏漏而造成的各种意外。不断地提高老年病科护理的质量,是老年人能保持愉悦的心态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刘敏,张秉姝. 老年人的骨折护理体会[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06)

[2] 张乐溪. 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J]. 中外医疗. 2011(18)

篇2

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6-0079-02

我国逐步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病科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使护理工作“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成为人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2010年,本院老年病科增加并调整了原有的护理服务工作方式,细化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服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3月15日~2011年3月15日本科入院患者972例,其中男588例,女384例;卧床患者57例,生活不能自理患者213例;年龄80岁232例,平均年龄76岁。

2 方法

21 强化基础护理技术操作 在精细化管理的时代,细节服务是护士的服务真情在服务过程中的自然流露,是对患者生命关爱和健康关爱的体现[1]。基础护理工作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进护理服务,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之一[2]。针对大部分老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特点,本科开展了为老年患者洗头、擦浴、中药泡脚、剪指(趾)甲、剃胡须等细节服务,并增设日重点:责任护士按照要求为患者进行生活护理,每天定时翻身、叩背、擦浴、更衣、洗漱等;增设周重点:每周卫生日重点落实为患者洗头、剪指(趾)甲、剃胡须等。当护士每天精心地为患者剪指甲、剃胡须、冲洗会阴、口腔护理等这些也许连家属都没想到或不愿做的事情时,患者感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从心里感到舒适和温馨,既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疾病康复的信心,又能体现出服务的专业性。

22 突出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 细节服务是人性化服务的具体体现,护理操作在某个细节上出现失误,就会让患者不满意。如果有医院或科室在某个细节上做不好,相反本科室做好了,就可以赢得患者的认可。为了提高患者满意度,突出

中医特色,促进疾病的康复,本科还采用传统医学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减轻病痛,如艾灸、火罐、穴位贴敷、中药涂擦、中药灌肠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操作并制定流程、操作标准逐一培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丰富护理专业内涵,凸显中医医院护理专业特色。

23 积极宣传食药同源 本科向患者宣传中医知识,如中药的作用、副作用,中药的煎法:煎药的时间和火候、煎药的器皿,服药期间应注意饮食和药物的相互作用。中医有“药食相配,食借其力,药助食威”的说法,指的是不同药理的食物有不同的效性,相应的食物配有相应的药物,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笔者向患者讲解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饮食护理,使饮食和药物达到配合治疗的作用,如外感风热者,可进食辛凉解表的饮食;外感风寒致体温升高,可用辛温解表的饮食;肝肾阴虚可进食滋阴食物;脾肾阳虚可进食温补饮食。

24 个性化情志护理 早在《内经》中就提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等七情所伤之说,老年人由于肝血渐衰,易为七情所伤,加之慢性病多,病程长,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脾气暴躁等情况。对思虑过度的老年患者,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等脾气受损的表现,我们应用情志调护方法,帮助患者消除顾虑。对于脾气暴躁的老年患者,主要为肝郁气滞、肝火上炎所致,工作中耐心安慰、劝导,给患者多一个微笑,多一个称呼,主动和患者打招呼、聊家常,拉近和患者的关系。通过护士的一言一行,患者渐渐感觉到了大家庭的温暖,病房里充满了患者的欢声笑语。

25 生活起居护理 老年人由于脏腑功能虚弱,腠理卫外不固,要求病室环境温湿度合适,本科把阳虚者床位安置在温暖向阳的病房,阴虚者床位安置在凉爽清静的房间;在春秋之季,天气由寒转暖,宇宙万物充满新生繁茂景象,指导老年患者早起床,广步于庭,使阳气更加充沛;秋冬之季,气候由热转凉,万物都潜藏于内,阳气不至发泄,指导老年患者早卧晚起床;平常注意避风寒,慎起居,谨防感受外邪,在身体条件好的时候适当活动,以舒经活血,流畅血液,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6 健康教育 本科把健康教育重点放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首先教会患者调摄情志,中医认为七情致病,影响相应的脏腑,使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发病或病情加重,《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存,病安从来。可见指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进食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忌食辛辣、肥甘味重之品,忌暴饮暴食,戒烟戒酒等措施有利于身体健康。其次,指导患者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打太极、散步、爬山、慢跑 、游泳等措施对扶正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十分重要。做好未病先防是预防疾病积极而理想的措施,疾病发生后,则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或再发,这就是既病防变。

3 小结

中医特色护理是中医医院护理专业的特色体现,是细节服务的重点,是护士协助患者实现生存、生理需求的又一种技术和技能。对老年患者而言,能采用传统医学为其提供既简单、方便、又安全、没有创伤、无痛苦且能达到同样效果的服务,受到老年患者的喜爱。

参考文献:

篇3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是老年人口基数最大的国家。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49亿,占总人口的17.9%[1],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居家医疗已被证实是为老弱失能人群提供高可及性医疗服务的有效手段[2]。近年来,居家医疗逐渐受到重视,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出,居家医疗是老年人需求较高的服务之一[3],许多政策都在积极推动居家医疗服务。然而,国内的居家医疗服务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医疗服务机构都在积极推动,为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居家医疗服务模式进行了多种探索。本文总结目前我国探索发展居家医疗服务模式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旨在为国内居家医疗的从业者和推动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居家医疗的探索模式

通过居家医疗培训、居家医疗和养老论坛,以及居家医疗项目的考察,总结出我国目前正在探索的3种居家医疗服务模式,分别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和以民营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见表1)。下面从发展背景、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支付方式等方面分析比较3种模式的经验和不足,为了让读者对3种模式有更直观的认识,对每种模式举例说明。1.1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9073”养老模式,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由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在“9073”养老模式下,如何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居民提供连续性、可及性、方便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而家庭病床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途径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病床涵盖了基本医疗服务中的大部分内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可以通过家庭病床服务形式提高疾病诊治、慢性病管理等专业技能,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进而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4],因此家庭病床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5]。上海市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基层社区推广家庭病床服务[6],2010年在国内率先建立家庭病床地方标准,从家庭病床收治标准、服务内容、服务项目、人员资质等方面规范了家庭病床工作[7],目前上海市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1.1.1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模式内容(以上海为例)上海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积极推进家庭病床服务,从而服务于需要连续治疗,又需依靠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患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讲座、门诊、张贴宣传海报等宣传形式,进一步宣传家庭病床服务,增强居民主动签约家庭医生的意愿,为社区内失能、半失能的居民办理家庭病床,解决其居家医疗问题。社区居民可以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建立家庭病床的申请,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评估和社保经办机构评定符合家庭病床收治范围的居民可在家办理家庭病床服务。由社区全科医生、医院专科医生和护士、家庭药师、护理员等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入户访视家庭病床服务对象,申请人或其家属选择家庭医生团队并与其签约,协商制定医疗护理服务方案。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家庭医生、医疗车能快速接触到患者并提供家庭病床服务,从而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便捷服务。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病床服务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家庭医生团队可以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血糖监测、吸氧、吸痰、导尿、鼻饲管置管、静脉血标本采集等医疗服务,以及洗发、手足部清洁、温水擦浴、沐浴、协助更衣、协助进食水等生活照料服务。但是由于服务团队人员紧缺、便携式医疗器械不足、上门医疗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许多患者实际需要的医疗护理项目开展较少甚至难以开展。如由于专职护工人数较少,因此对患者的生活照料服务提供较少或由第三方公司提供。家庭病床医疗护理服务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助理(护士)、康复师共同承担,从而保证为患者提供诊疗、护理、康复等全方位、全过程的医疗服务。但是患者建立家庭病床后的家庭病床责任医生是固定的,这样服务相对会比较单一。根据上海医疗保险报销指南,上海市家庭病床服务的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2%,较大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病床患者的经济压力。1.1.2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由于国家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完成各自的家庭医生签约“任务”而积极推进家庭病床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家庭病床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探索,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1)上门服务费低。对患者来说收费低是好事,但同时无法激励社区医护人员开展服务,医护人员反映劳动价值难以体现。例如,上海市制定的家庭医生收费标准,医生每次上门仅收80元钱。珠海各基层医疗医生和护士上门开展家庭病床服务,仅能收取17元/次的上门服务费。北京家庭病床没有建床费,医务人员上门一次只能收10元出诊费,而合肥的上门服务费甚至低至9元。(2)我国全科医生、护理人才紧缺,无法满足更多患者家庭病床服务的需求。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常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负荷已经较重,随着社区首诊制的推进,居民首诊意愿较高[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工作负担进一步加重。而且作为基层卫生工作者,家庭医生团队人员还承担着复杂的公共卫生工作,团队中的医务人员很多都身兼数职,分身乏术[9],工作负担重且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和完善的职位晋升制度,家庭医生团队难以获得服务动力和服务热情去提供高质量的居家医疗服务。(3)家庭医生团队工作量较大,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相关培训提高自身服务技术和水平,而且我国目前对于家庭医生团队的专业化培训较少,这也将大大影响我国居家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4)发达国家的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体系有较为完备的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作为支撑,以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为主,并协同生活照料服务和社会支持服务,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照护[10]。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家庭病床服务基本停留在医疗护理服务提供层面,且由于我国居家医疗相关法律不完善[11],以及适宜在居民家中开展的诊疗服务以安全有效为准则,服务项目有所限制,家庭病床服务模式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考虑到医疗安全,许多药物不得在家庭病床静脉输注,限制了家庭病床收治范围,不能满足更多患者需求。1.2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这种模式以公立医院某个科室或多个科室为主体,为寻求转型,增加上门医疗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增加新的营收方式,同时提高知名度与社会认同。国内现在已有很多地区开展相关业务,如河北邯郸某医院急诊科提供的上门医疗服务,济南章丘某医院烧伤科提供的上门慢性创面的服务,天津滨海某医院营养科提供的上门医疗服务等。这种模式的服务主体是公立医院的某个科室或某些科室,虽然种类千差万别,但都是在一定的契机下,利用自身闲置的医疗资源,提供基本的上门医疗服务和特色服务。在此,笔者团队选择了极具代表性且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邯郸市某医院进行详细介绍与分析。1.2.1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模式内容(以邯郸为例)邯郸市某医院是一家二级甲等医院,随着近几年周边各个医院规模的扩大,急诊科面临诊量少、竞争大、“吃不饱”的问题,而且年龄比较大的医护人员身体已经适应不了急诊科节奏快、突发状况多的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医院充分利用急诊科医生知识面广、机动能力强的优势,逐步将急诊医生培养成全科医生,利用二线救护车提供上门医疗服务。随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积极开设老年病科,该医院也开设了老年病科,利用急诊科和老年病科密切合作的优势,结合院前和病房,开展了以安宁缓和医疗为特色的服务模式。该医院组建了一支由医护人员、康复师、心理师、医务社工、志愿者等在内的专业团队,并形成老年病科、肿瘤外科、麻醉科、医养结合中心、居家医疗组等多个科室(院区)协同为疾病终末期和老年患者们提供服务的模式。该医院急诊科的居家医疗组同时开展上门医疗服务,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实施在岗培训,为长期卧床在家的患者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团队首先上门审视患者的自身状况,为符合标准的患者建立档案。根据居家患者的签约档案,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上门医疗方案,并为居家患者发放指导单,对每位患者的居家档案进行质控管理。急诊科的医生和护士根据患者预约和规划方案,携带便携式移动设备,利用二线救护车去患者家中提供上门医疗服务。该医院居家医疗组目前开展的上门医疗服务内容有伤口管理、管路维护、癌痛管理、体格检查、用药指导、康复指导、心理咨询、照护指导等,让患者在家就能享受专业的医疗服务。因为是利用闲置的急救资源提供上门医疗服务,所以目前采用的收费标准还是按照医院院前急救的收费标准,包括救护车出车费用、医务人员出诊费和服务项目费。如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15元,中级职称及以下人员10元,项目主要是指上门服务产生的某项治疗或检查。目前这些费用都不能通过医保报销,只能患者自费。1.2.2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邯郸市该医院是一家二级医院,相比于三级医院和一级医院,二级医院在提供居家医疗服务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一般来说,三级医院走的是高精尖的发展路线,业务量大,紧缺的卫生资源无法再去提供居家医疗服务;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的是平民化的发展路线,受人才、技术、资源限制,短期内很难提供优质的居家医疗服务;二级医院因为政策、资金、技术等原因,处在尴尬的“夹缝”中,为了生存亟须转型,是可以提供居家医疗服务的良好选择。此外,该医院原来是一家铁路医院,许多患者是单位的职工或家属,患者对医院非常信任,有着良好的医患关系,便于开展上门医疗服务,这也是这种模式的优势。从2018年起,该医院就开始对居家患者签约建档,定期开展上门医疗服务,已经有了3年相对成熟的经验,同时结合老年病科和急诊科密切合作的优势,对老年病科达到住院时限不得不出院的慢性病患者实施转介制度,在家中进行管理。此外,该医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养老院签约,定期为养老院中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值得学习借鉴。以转型期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是以医院为主导的探索,其并不是以上门医疗服务为主业,上门医疗服务收入也只是总收入的一小部分,但除了收入之外,这种独具特色的服务还可以为医院提升社会美誉,增强责任感。但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1)收费方式复杂,上门医疗服务不能纳入医保。某些医院居家医疗项目是通过吸引患者使用医院门诊及住院服务来实现收入,特别是缺患者的一些科室,而另外一些医院的出诊团队是直接按次收取费用,例如天津某二级医院某科室每次上门开展护理服务收取二百余元作为服务费。另外有公立医院和私营护理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由私营机构收费之后进行分成。虽然目前医院开展的绝大多数的上门医疗服务费用不能报销,但是国内也有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将上门服务纳入医保的尝试,如2018年浙江省台州市将居家医疗护理纳入全市基本医疗保险中。邯郸市也在积极探索,展开对上门医疗服务纳入医保的学习与探讨。希望将来居家医疗服务能够得到医保的支持,真正惠及老年失能患者。(2)专业居家医疗服务人才缺乏[12]。以医院为代表的上门医疗服务人员基本都是专科医生,如营养科、烧伤科、急诊科等,缺乏全科医学思维,因此提供的服务也多是某些单一的服务,不是综合性的医疗服务,因此笔者更愿意称这种模式为“上门医疗”而不是“居家医疗”。基于我国国情及患者需求,亟须开展专业居家医疗各类服务人才的培训,促进居家医疗人才队伍规范化、专业化,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需求,尤其是为失能老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就医渠道。(3)缺乏电子病历系统。现在国内还没有完善的居家医疗电子病历系统,以公立医院为代表的上门服务对患者仍采用纸质化的病案管理。完善的居家医疗服务不仅仅包括医疗,还应该包括家庭关系、适老化改造、药物管理等,随着患者人数的增多,纸质化病案的不便性会凸显出来,迫切需要一套简便有效的电子病案系统以便于管理。1.3以民营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1.3.1以民营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模式内容(以济南市某民营医疗机构为例)公立医院因其患者量大、医生工作负荷重等客观原因,部分医务人员在对患者服务上存在一些短板,如看病过程中交流时间短、患者排队等待时间长、专家号难挂、病房拥挤等。针对这些现象,民营医疗在医疗服务上,把对方的短处变成自己的长处,形成自己的高端服务品牌,为消费者提供高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济南市某民营医疗机构向老弱失能者提供自付型综合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该民营医疗机构的居家医疗服务团队由医生、护士和社工组成,跨学科团队对患者进行生物-心理-社会全方面、连续性的护理和医疗服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老年综合评估、体格检查、慢性病管理、用药指导、康复护理、远程医疗咨询、社工照护、安宁疗护等。其服务对象是缴纳会员费或购买居家医疗服务包的消费者/患者,对于购买居家医疗服务包的消费者,居家医疗团队会上门对其进行初期、中期、结案评估,准确了解消费者的身体状况从而为其制定3种不同等级的服务包。不同等级的服务包也可以为该医疗机构进行接诊人次分流,有助于提高服务效率。当消费者/患者需要服务时,居家医疗团队通过打车、自驾或者公共交通等方式快速上门服务。此外在该民营医疗机构的居家医疗服务中,医生和患者的初次沟通时间为40min至1h,护士和患者的初次沟通时间为30~40min,这样充分的沟通交流也能保证医患之间的充分了解,患者更能感受到人性化的关怀。因此民营医疗机构旨在提供更加优质、快捷、人性化关怀的医疗服务。1.3.2以民营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民营医疗机构为代表的居家医疗服务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探索,其以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业态存在,高质量的民营居家医疗会针对老弱失能患者进行周全性评估,并针对评估的结果决定所需要的医疗服务、照护服务的种类和强度,目的是减少医疗及照护资源的浪费,并且减少患者及其家属在就医、经济、心理上的负担,笔者更愿意称之为“居家医疗”而不是“上门医疗服务”,但同时民营医疗机构自身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低质量的民营居家医疗服务以快速、简单临床服务为主。这种模式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广泛惠民的支付机制,在医保支付之前很难惠及广大老弱患者。另外,周全的高质量的居家医疗服务也意味着更昂贵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服务对象,不利于服务的扩大。外资的居家医疗机构虽在欧美国家有成熟的运营模式,但在中国的发展却并不容易,很难直接照搬在原有支付体系和人才体系下的运作方式。这一模式存在两大特点和挑战:(1)服务定价和支付。与公立医院的上门医疗服务类似,民营医疗自主定价,由患者自费负担。与“家庭病床”的服务定价相比,民营医疗提供的上门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定价相对比较符合市场生产要素价格,或者说能够体现劳动价值,跟各地物价和上门服务时间及质量有明显相关关系。如杭州居家护理服务收费近300元,而济南收费200元,济南全科医生提供的周全居家医疗服务收费约500元。为了满足中低收入患者的居家医疗需求,民营医疗机构也积极引入慈善捐款和梯度定价等方式来降低中低收入患者的经济负担。北京和杭州的居家护理及康复机构与慈善基金会合作成立了专项基金来为低收入患者募款,慈善资金交由民营医疗机构后,由其来提供义诊。济南的居家医疗团队按患者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费用减免,相对于高收入家庭支付500元/次的费用,中等收入家庭可以支付200~400元的费用。(2)与急性期医疗和专科医疗的协作。居家医疗照顾的患者以老弱、共病、失能为主要特征,尽管居家医疗的初衷是尽量实现患者在家养老,但在急症期仍然需要综合医院的服务,急症、手术、专科、住院服务在必要的时候都会非常重要。民营医疗基本都没有综合医院的急性期医疗和专科医疗,即使有些民营医疗建立了与综合医院的合作,流程上也难以实现好的衔接和转诊。但是,某些居家医疗服务者也提供远程或线下陪诊服务,比没有接受居家医疗的社区患者的境遇还是要好一些。

篇4

借力强中医

通过解读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评审细则,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发现,医院由综合医院转型面临的一大困难是,如何加强中医内涵建设,培养中医人才,创造“学中医、用中医”的医疗氛围。

医院首先想到的,是借助外部力量的支持。2013年4月,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期望加强医教研方面的建设,培养中西医结合的专科人才。

同年10月,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选派出第一批骨干医护人员至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短期进修,主要学习中医病历书写、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优势病种的建立以及科室管理。陆治平表示,“目前,医院已经派出第二批骨干前往学习。而第一批完成学习的医护人员回到医院后,承担起了种子的角色,对所在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除了走出医院学习,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还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合作开办了“西学中课程班”,并与该校研究生院合办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课程班”,加快医院内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提高医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老师利用周末到医院授课,内容主要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医院临床医师的中医素养和业务技能。如今,学习班已经进行了三批。

而当临床医生在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诊治能力时,医院的护士也迎头赶上。医院护理部不仅邀请了苏州市中医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来讲授中医课程,还与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约半年的培训协议,委托学院的护理老师为护士系统性地讲解中医基础护理课程。

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加强医院中医内涵建设的过程中,还想到了用好医院自己的人才。医院的妇科、消化科、肝病、肾病科、老年病科均属于原有的中医特色科室。其中,肝病科与肾病科更是拥有全国知名中医以及江苏省的优秀中医人才。除了加强对本科室医生的传帮带,医院还集中这批中医人才成立了中医团队,指导全院的中医内涵建设,对其他科室进行中医会诊和查房。

为更好建设各科室的中医特色,达到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细则中“制定并实施本专科优势病种和常见病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要求,医院通过结对子的方式,聘请外院专家,加强中医特色建设。“骨科和心内科的中医力量较弱,医院就初步设想邀请三甲中医医院的主任医师,每周到院进行中医查房带教。”陆治平举例。

聚力特色学科

培养医院自己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提高医生的中医素养,最终还是为了提高医院的学科建设水平。

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骨科是苏州市的临床重点专科;心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肾病科、肝病科、肿瘤科、神经外科则是吴中区的临床重点专科。但根据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要求,医院必须要有两个江苏省级的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并且各科室均需要达到一定的中医诊疗业务量。

举例而言,医院的肾病科已经掌握了深静脉临时、长期导管的植入术和重置术,从而具备实施高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能力,在血液净化技术上在当地已有显著的优势,但是科室目前缺乏的,是能够采用中医特色手段针对肾病各期进行治疗的人才。

要想充实固有优势学科的中医内涵,医院必须引进适合的中医人才,并与科室原有特色有效结合。针对这一急迫的问题,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出台了2014~2016年的人才、学科建设规划,细化了院级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并通过医院网站和《健康报》、丁香园网站等平台,广招学科带头人。

在加强中医特色建设的同时,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并未减弱对西医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而市级医院的定位,也对医院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有500张床位,只待进行内部装修的外科大楼完工投入运营后,医院的床位数便可达到750床。完善二级科室设置、扩展一级科室医疗用房,就可成为现实。

在陆治平的规划里,医院的优势学科骨科将进行专业组的细分,将学科扩建为两个病区共80床的规模。

篇5

1用SWOT分析该医院具备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遇与威胁

1.1S(strength)优势

1.1.1地缘优势医院是该地区唯一一家职业病防治专科医院。与风景秀丽的国家森林公园仅一墙之隔,地理位置优越。院内卫生清洁、环境优美,是病人比较理想的就诊、治疗、康复场所。

1.1.2管理优势近30年来,医院积累了丰富的职防工作经验,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有丰富经验的专业职防技术队伍。医院先后7次荣获省“文明单位”称号,多次被评为“省属企业文明单位”和市“诚信医院”、“平安医院”、“行风评议排行先进单位”等,是该市卫生系统唯一的省级文明单位,社会效益显著。

1.1.3服务优势医院秉承“诚信、关爱、优质”的办院精神,每年都开展不同主题的“优质服务年”活动,开展亲情化服务、感动服务、真情服务等活动,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医患互动会等,加强医患沟通,医患关系融洽。

1.1.4价格优势医院认真贯彻执行卫生、物价等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对药品实行阳光采购、招标采购,平价供药,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1.2W(weakness)劣势

1.2.1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医院现有职工47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41人,工人69人,其他62人。医院每年引进的大中专毕业生较少。医院高、中、初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为23、179、110人,比例为1∶7.78∶4.78,呈“橄榄型”,与正常的“三角型”结构相比很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及以上96人(51人为后续学历)、大专152人(86人为后续学历)、中专及以下94人,医护人员学历起点低,高层次人才匮乏。

1.2.2学科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医院坚持走专科医院的发展道路。目前主要开设有尘肺科、结核科,以及肿瘤科、神经内科、康复科、糖尿病科等特色专科。除了尘肺科是市级重点学科外,其他专科的对外知名度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病源不足。

1.2.3房屋、设备陈旧老化医院部分房屋墙皮脱落,漏雨,门窗失修,办公场所简陋。医疗设备方面,除2008年新购置的一台CT和价值160多万元的体检车外,其余均属“常规武器”,与其他综合性医院的装备水平差距较大。

1.2.4 经济增长点少医院主要依靠企业的经费补贴和矿区尘肺病费用的统筹,创收能力较差。

1.3O(opportunity)机会

1.3.1职业病防治工作已经步入法制化轨道,企业对此项工作历来十分重视与支持近年来,国家、省有关执法部门对职业病危害重点行业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的检查力度不断加大,职业病已经被纳入工伤医疗保险,该矿业集团是国家重点监护单位之一。

1.3.2 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该矿业集团是以煤炭生产为主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随着企业的扩张,矿区接触粉尘、毒物、高温、噪声、射频辐射等危害因素的职工大量增加。在《职业病防治法》及配套法规所规定的10大类115种职业病中,该公司就有70种以上。目前,矿区接触有毒有害人员近10万人,累计发生尘肺病例5 582例,现存活3 996例。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2000年以前发生的3 446例老尘肺病人全部由企业负责治疗和康复,每年新增还有数十例病人,其中有100多名患者因肺功能严重损伤和其他并发症,生活不能自理,长期依赖医院治疗和护理。矿区职业病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1.3.3医院具有较强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经验和能力该院是省内唯一一家具有省卫生厅颁发的煤矿职业病防治工作所必需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尘肺病诊断”、“接触有毒有害作业人员职业卫生服务”、“接触粉尘作业人员健康体检”等全部4项资质,各项基础工作非常扎实,各项工作指标考核在全省位于前列。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1.3.4职业病衍发新的医疗市场由于多数职业病具有滞后性的发病特点,该矿区尘肺病平均发病年龄为56.28岁,平均发病工龄为26.89年,平均病程为13.63年。由于年龄偏大,除尘肺病本身外,老年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并发较多的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疾病。在搞好尘肺病治疗的同时,其他相关疾病衍生出新的医疗市场。

1.4T(threat)威胁

1.4.1老尘肺病人将逐渐减少自2000年起,职业病被纳入了工伤医疗保险。企业统筹相关费用后要缴给地方社保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2000年前发生的全部由企业负责治疗和康复的老尘肺病人将逐渐减少,统筹使用的医疗经费也将越来越少。

1.4.2对企业依赖程度较高集团公司每年都给医院“输血”,拨付大量的经费补贴。医院无偿为集团公司提供职业卫生监督服务。医保和自费病人等医疗收入非常有限,其利润只能维持115人的工资发放。

2发展战略的思考

2.1SO策略:利用外部机会,充分发挥内部优势

2.1.1充分利用政策的支持和集团公司的投入,做强职业病防治工作职业病防治是立院之本,必须切实增强职业健康防护,把矿区职业危害和职业病发病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利用工作资质齐全的优势,把职业技术卫生服务等辐射到省内其他企业并提供有偿服务,努力扩大市场。

2.1.2开展老年护理服务,抢占养老市场2006年,该市60岁以上人口为24.8万人,愿意在养老、托老机构养老的有近3万人。2007年底,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

1 334张,仅收养各类人员821人。因此,该市养老有着庞大的社会服务市场。可以利用长期积累的老年病医疗技术和优质服务模式,以及适宜养老的就医环境,开设老年护理中心。

2.2WO策略:利用发展机会,克服内部劣势

2.2.1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提高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管理和业务骨干到省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及时了解、掌握最新管理经验和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及学术动态,以人带科、以科带院。加强院院合作,定期邀请外院专家教授来院会诊、手术、讲课。通过“三基”学习、训练和考核,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2.2.2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把重点专科做强,特色专科、专病做精努力把尘肺病专科、结核病专科建成为融预防、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省级重点学科。把神经内科、康复专科(颈肩腰腿痛专科)、糖尿病科、肿瘤科、老年心脑血管病防治等建成为特色专科,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2.2.3采取多种形式,逐步改善硬件条件既要积极向企业争取,加大对职业病防治工作必需的投入,巩固优势;也要在政策许可的前提下,采取银行贷款、吸引外资注入、职工自筹等多种形式融资购置设备,增强实力。

2.3ST策略:发挥优势,消除外部威胁

2.3.1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通过提供优质、高效、低廉的服务才能赢得医保管理部门和广大患者的信任,争取成为该市尘肺病乃至所有职业病医疗定点

医院。

2.3.2进一步压缩费用,减少尘肺病统筹经费的支出 一方面,既要最大程度地保证尘肺病人的医疗需要;另一方面,又要最大程度地减少浪费,为企业减轻负担。

2.4WT策战略:减轻劣势,规避外部威胁

2.4.1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建立院医疗质量管理奖励基金,制订医疗质量管理奖惩办法,奖优罚劣。坚持开展持续改进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把考核结果与科室、个人的效益工资、职称聘任,与干部选拔及任用结合。

篇6

护患关系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护理人员通过医疗、护理活动与患者建立起的工作性人际关系。老年病科以和谐护患关系为主体的个性化服务,努力营造以患者利益和需求为核心的人文环境,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途径

加强护患沟通:护士是维护和谐护患关系的主体,改善、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努力营造良好的护患氛围,这也是新形式下护患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护士在工作中,要多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以实际行动赢得患者及家属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学习护理心理学知识,掌握护患沟通技巧,注重运用安慰性语言、赞美性语言、鼓励性语言、告知性语言、询问性语言、形体语言等,热情对待并重视服务对象。较好地将沟通技巧运用到交流当中,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促进护患之间的理解和支持,提高护理效果的关键。护士的每一个沟通行为都会对患者产生影响,有意识地应用一些沟通技巧有助于处理好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通过聊天护理形式规范语言,运用礼貌用语和称呼用语,真诚地感动患者,推出聊天护士,通过聊天形式向患者实施个体健康教育,使老年人从心理上得到慰藉,增加战胜病魔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不仅获取患者的信息资料,还可以把健康教育知识和预防保健知识融入其中,此外,教患者学会自我护理,掌握自护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帮助患者实现自我价值,这有助于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充分体现自身-心理-社会和统一的整体护理特色。不但使患者对疾病有基本了解,消除紧张心理,配合治疗,且通过聊天交谈可发现护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加强护理之间的信息反馈,实现有效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建立稳固的护患和谐关系。

创造温馨氛围,增强护患亲和力:护理人员的仪表仪容、体贴关怀的话语、面带微笑的面庞、主动的护理行为等强化护患亲和力。借鉴宾馆化管理的成功经验,引入宾馆化管理模式。开展宾馆化微笑服务,变“随叫随到”工作模式为“主动服务”理念;重视强化护理人员人文关怀意识,在护士中推广住院患者全流程服务用语,即新入院患者的一句关心,床头交接班的一声真诚的问候,接听电话时一句“您好”,护理操作时一声叮嘱,出院时一句美好的祝愿。使每位护士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使服务规范化、上档次、上星级,更多地赢得患者的青睐,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

篇7

我国目前基本建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无论是出于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情况,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一直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在人口老龄化压力最大的日本,也是如此。日本厚生劳动省老健局所做的全国老年服务需求调研显示,无论是老年人本人还是其家属,希望在家接受服务的比例都最多,分别占70%和76%,希望入住养老服务设施和医疗机构的比例不足一成①。在我国,根据规划,社区居家养老需要满足97%左右的老年人在餐饮、物品采购、日托服务、家政服务、医疗康复、日常护理、休闲娱乐、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方面的需要,基本涵盖了老年人生活服务业的大部分内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尤其吸纳了大量中小型企业的参与,比如,北京有数万家加盟服务商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平台提供服务,社区内的小型托老所也是供不应求;广西柳州市社会服务中心吸收了300多家服务商加盟,为两个城区的老人每年提供2万人次的服务。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支持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上,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形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积极组织和串连起社区范围内的公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志愿慈善类、为老服务型社会组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驻地内的学校、小型托老所等机构以及家政服务公司、餐饮机构等各类服务性企业等一批为老年人服务的部门和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实惠、快捷的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引入企业和机构,开发和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各地市普遍推广为老服务一键通或老年热线等为老服务信息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

二是通过扶持政策措施,培育和吸引各类中小企业加盟。通过网络平台,聚集和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各地市以区县为单位进行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摸清城乡社区老年人的重点需求,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扶持覆盖和辐射若干社区的中小型服务企业,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日间照料、心理咨询、老年活动中心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规范化、个性化服务。养老服务需求量大的社区,由街道、乡镇为中小型服务企业提供联系运营场地、租金优惠等扶持。

三是创新运行机制,提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质量。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居多,大多属于劳动力净流出地,农村留守老人多,所以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发展是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在满足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支持乡镇五保供养机构改善设施条件并向社会开放,增强护理功能,提高运营效益,使之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鼓励农村探索自助式、互助式养老服务机制,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充分利用农家大院等,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互养老服务设施,或者将之纳入村级综合服务设施的统一建设。加大财政对农村专业化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向农村社区定时输送专业的护理服务培训和指导、心理疏导和咨询等服务,加大政府对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互养老服务设施的专业运营管理岗位的购买力度。

四是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加大财政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并保证持续、稳定、逐年递增,通过向特殊困难老人及失能、半失能老人发放养老服务券等形式引导消费习惯、促进市场竞争。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向大型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和家政服务企业购买服务,实现养老服务体系内资源互通,满足社区居家老人急需的居家送餐、上门护理、心理疏导等需求,活跃和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市场。

二、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的专业护理机构

2013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2300万,到2025年每年将增长100万人;2013年,失能老人3750万人,每年约增加150万人,慢性病老人和空巢老人持续增多,2013年均突破1亿人。高龄老人高血压、心脏病、骨科病、支气管炎、中风及脑血管疾病高发,且病后康复过程较长,对于高龄空巢的患病老年人、尤其是长期患病导致半失能、失能的老年人而言,最具有刚性需求的服务就是老年护理服务。护理服务是介乎于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之间的服务类型。《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中从发展医疗服务的角度,提倡发展护理服务,提出“各地鼓励以城市二级医院转型、新建等多种方式,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此外,还专门从“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的角度整节论述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二级医院床位周转率低,占床现象频发。这说明二级医院作为医疗机构的床位利用率不高,可以实现转型。

大力发展专业护理服务,应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并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

一是合理推进存量医疗资源向养老护理领域转型。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在人口居住密集、医疗资源过盛的城市地区,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整合发展,一般不批准新增医疗资源,适时适量地将闲置或低效运转的医院转型成为老年护理院,或者将部分医院床位调整为养老护理床位,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出台相应激励机制,鼓励医疗机构管理团队和医护人员向养老护理机构流动,强化临床护理岗位责任管理,完善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培训考核,提高护理质量,建立稳定护理人员队伍的长效机制。

二是加快推进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相互配合。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老年人享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健康档案、健康管理、一般性体检和健康指导等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在养老服务中的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

三是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加大对专业护理型养老机构的政策优惠力度。新办养老机构申请要提供医疗设施配套情况证明,鼓励养老机构获取医疗服务资质。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的设立及管理,按照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内部设置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如申请医疗保险定点,在符合同等条件情况下给予优先审批。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以及民办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聘用的卫生技术人员,在科研立项、继续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与公立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同等的待遇。

三、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产业

我国养老服务业一直存在着人才瓶颈,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和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人才均严重不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到2020年,“全国机构养老、居家社区生活照料和护理等服务岗位将达到1000万个”,到2015年末,我国共需要培训养老护理员100多万人。但目前,我国持证养老护理员仅数万人,以现有的培训设施和能力,全国每年培训和鉴定人数仅几千人,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对于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管理人才和团队的培训更是极为缺乏。为此,鼓励各地大力发展各种档次的养老护理专业人员的专业教学、实地培训和职业鉴定等服务,不仅能够解决本地养老服务业人员匮乏的问题,还能够为周边地区储备技术、培养人才。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重点发展:

一是发展养老护理专业教育、培训、认证、就业一条龙服务。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护理和运营管理相关学科专业,引导高校合理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养老护理员、养老机构管理人员等从业人员。充分发挥开放大学作用,开展继续教育和远程学历教育。加强护理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医院等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合作,实现教育、实训、认证和就业一条龙服务。探索借鉴师范学院培养机制,免除护理专业学生学费并实现定向就业,为偏远、农村地区留住专业人才。具有执业资格的养老护理员和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享有优惠待遇。

二是推动形成养老护理培训和服务基地。依托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的设立,在多个地区打造若干养老护理培训和服务综合基地。创新发展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娱乐、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机构和示范培训基地,培育若干融服务和培训于一体的产业品牌。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的定期在岗培训,对服务规范、优质的养老机构授予行业培训资质,允许从事护理员培训业务。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关补贴,在养老机构和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

三是率先开展远程护理培训业务。为解决“工学矛盾”、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民政部2013年开始开展全国养老护理员远程培训工作。配合这项工作,鼓励各地具有行业资质的企业和机构,在配合教育培训和在岗实训的前提下,开展远程培训业务,将护理知识、教学视频等运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广泛传播,并配合政府开展职业认证社会化综合测试,选拔自学人才。鼓励行业龙头开展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人才培训,为一线服务机构输送管理人才。

四、大力发展老年产品用具市场

与老年人相关的用品,既包括与老年人衣、食、住、行相关的生活用品,也包括与老年人最关心的健康养生息息相关的医疗用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养生保健品、康复辅具等。长期以来,老年用品市场并没有被市场重视,这是由于市场对老年人的传统消费行为预期不高,并没有开发出针对性的市场门类。也正是因为这样,老年人很难在市场上找到符合需求的老年用品。为此,应着力从基本生活用品和生活设施、食品药品、康复辅具、金融产品等几方面加大老年用品市场的开发。

一是着力满足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围绕适合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文化娱乐等需要,支持和激励企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引导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设立老年用品专区专柜。政府引导建设老年宜居社区、宜居城市等适老型公共环境和设施,对企业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行为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监管,要求符合《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为老年人营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是引导和规范老年养生健康产品市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引导保健品市场进行有序竞争。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继续通过相关科技、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到期专利药品仿制,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用品、康复辅助器具研发生产,加快康复器具国产化进程。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设备、材料、保健用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鼓励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康辅用具和产品。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鼓励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以及老年人家庭采购必要的康辅器具,引导国产用具的推广和普及。

三是引导和规范老年金融产品市场。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保险等产品。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鼓励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保险公司承保责任保险。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五、探索发展与旅游业结合的老年养生保健服务业

健康长寿是老年人的最大愿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追求健康的意识显著增强,开始关注健康养生。养生主要是追求健康、少生病,除了衣食住行、生活起居以外,旅游度假、文化休闲、绿色生态、医学保健、养老地产等养生保健服务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为此,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建立起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服务本地、辐射全国及海外的老年养生保健服务产业。具体而言,可以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努力打造多个养生保健服务产业集群。在长寿之乡、养老服务和旅游服务可以捆绑发展的地区,多元化打造一批养生、保健、疗养和旅游基地,推广康复理疗、中医食疗、休闲养生、艺术鉴赏、文体表演、商业餐饮等服务功能,吸引国内外老年人分时养老和旅游度假。推动发展老年旅游产业,在各地旅游景区推广为老、助老服务设施,加强爱老护老宣传,开发适合老年消费者的中医药特色养生游、健康体检游、绿色生态游等多样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各地政府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倾斜,打造养生保健服务产业集群。

二是积极发展围绕科学养生的中医药产业。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加大科技支撑、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产业政策引导等综合措施,培育一批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实施中医治未病、亚健康干预等保健养生工程。充分挖掘中药材主要产地的资源优势以及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特色医药文化,培育依托中草药等进行保健护理的特色养生服务产业。

三是推动与养生保健相关的其他产业发展。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养生保健协会在市场推广、健康教育、观念普及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老年宜居社区、养老地产建设,推广为老、助老的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老年人营造方便宜居的生活和公共氛围。鼓励养老地产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或者在养老服务机构周边开发田园风光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地产项目,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

篇8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较快。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目前有限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保障基本,统筹发展。把保障老年人基本健康养老需求放在首位,对有需求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以机构为依托,做好康复护理服务,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对多数老年人,以社区和居家养老为主,通过医养有机融合,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养老服务。推动普遍和个性化服务协同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统筹各方资源,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服务供给和资金保障方式,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潜力和活力,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强部门协作,提升政策引导、服务监管等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促进行业融合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以下统称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80%以上的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

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三、重点任务

(三)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

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本着互利互惠原则,明确双方责任。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确保入住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养老机构内设的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含中医医院)收治老年人的后期康复护理场所。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四)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并按规定由相关部门实施准入和管理,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大政策规划支持和技术指导力度。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及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规范开展疾病预防、营养、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五)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

充分依托社区各类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无缝对接。发挥卫生计生系统服务网络优势,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鼓励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规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将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鼓励社会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在制定医疗卫生和养老相关规划时,要给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留出空间。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整合审批环节,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食品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七)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鼓励地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重点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提高综合医院为老年患者服务的能力,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病科,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相关工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综合诊疗等就医便利服务。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依法依规开展养老服务。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志愿者定期为老年人开展义诊。充分发挥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的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

四、保障措施

(八)完善投融资和财税价格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按规定落实好相关支持政策。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金融对医养结合领域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医养结合发展。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适当支持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逐步扩大购买服务范围,完善购买服务内容,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

(九)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

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医养结合机构发展需要,做好用地规划布局。对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可采取划拨方式,优先保障用地;对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应当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保障用地,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可将在项目中配套建设医疗服务设施相关要求作为土地出让条件,并明确不得分割转让。依法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

(十)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继续做好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进一步开发包括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鼓励老年人投保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以及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提供体系。

落实好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政策,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治疗性康复提供相应保障。

(十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对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同等对待。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人员进修轮训机制,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员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

(十二)强化信息支撑。

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试点,利用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组织医疗机构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鼓励各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

五、组织实施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各地要及时制定出台推进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规划制度和具体方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落实和完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共同支持医养结合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卫生计生、民政和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加强在规划和审批等环节的合作,制定完善医养结合机构及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的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财政部门要落实相关投入政策,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保障医养结合机构的土地供应。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医养结合机构的用地布局。老龄工作部门要做好入住医养结合机构和接受居家医养服务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中医药相关服务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服务产品推广,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人才培养,做好中医药健康养老工作。

(十四)抓好试点示范。

篇9

(一)老年护理伦理学的定义

老年护理伦理学是在伦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社会学深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以上学科相互渗透的产物,与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一般来讲,老年护理伦理学是以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护理学、社会学的方法,对老年护理保健中的道德问题进行伦理探讨,揭示老年护理的内在道德意义,用伦理学的原则理论和规范等来指导老年护理实践,并提出解决方案。简言之,老年护理伦理学就是一门探讨老年护理伦理问题及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它以提高生命质量和追求完善的生命为道德目标,是对老年护理社会现象的伦理反思和升华。由于老年护理与生理、心理、精神、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老年护理伦理学的研究内容涉及的领域宽广,它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涵盖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既有宏观研究又有微观研究。

(二)老年护理伦理学的特质

1、交叉性。老年护理伦理学作为探讨老年护理伦理问题及规律的新兴学科,它是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既是老年学中的护理伦理问题研究,又是伦理学中的老年护理问题研究,还是护理学中的老年伦理问题研究等;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它综合运用伦理学、护理学、老年学、人口学等学科方法,既有老年护理道德原则、规范等理论研究,又有老年护理伦理的实践研究等。

2、价值性。老年护理伦理学是一门特殊的价值科学,它通过研究老年护理行为的道德价值问题,超越“实然”,探求“应然”,揭示“必然之理”,提供价值指向,发挥其特有的激励、整合功能,因此,它是功利价值与精神价值、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它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互尊互爱,倡导“爱老之心,尊老之德,用老之能,容老之量,护老之氛”,实现“老有所养,养有所护,护有所爱;老人幸福,家庭温馨,社会和谐”的价值总目标。具体来说,有以下价值目标:关爱之意——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全社会要形成对老年人的关爱之意、护老之情;呵护之心——老年人属于特殊群体’身体、心理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应举全社会之力给予其以呵护之心;孝道之德——弘扬中华民族的爱老敬老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护理之风——老年人人数多、疾病多,需要在医院、护理院、社区医疗中心、家庭病床给予精心护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护理风气;互爱之情——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老少之间和睦相处,低龄老人护理高龄老人,老年人之间相互照料,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志愿之善——青年志愿者要经常深人社区、敬老院看望老人、慰藉老人、服务老人、护理老人,使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度化、人性化。

3、实践性。老年护理伦理学作为伦理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具备了伦理学共有的学科属性,因此,它还是一门特殊的实践科学。它立足于现实的老年护理现象,以一种“实践——精神”的方式去把握“实然之象”,建构“当然之则”,强调由知、情、意向行的转化,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重在研究老年护理伦理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建立科学的道德实践的运行机制,倡导“爱老之心、尊老之德、用老之能、容老之量、护老之氛”,形成爱老护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现实成效。

二、老年护理伦理学的研究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老龄化社会来临的当代,加强老龄工作’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尤为重要。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今天,老年人的物质需求比较容易满足,而精神慰籍与身心护理则相对缺失。因此,对老年人护理伦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建立一门新兴的应用性的老年护理伦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从理论上讲,本研究把社会学中的人口学、医学中的护理学、哲学中的伦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社会学进行交叉研究,构建一门新的应用交叉学科理论框架,为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对老年群体的关心与爱护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提供理论借鉴,为帮助、支持、关爱、护理好老年人,使老年人度过幸福的晚年提供理论指导。

从实践上讲,人人需要健康,人人又离不开护理和帮助。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今天,护理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护理范围不断拓展,护理空间不断外延,护理内容不断丰富,逐步从医院走向社会,从家庭走向社区,从医治疾病走向预防保健,从救f生命到注重生命质量,从狭义的护理概念走向更加广泛、多视角的护理新概念。而目前中国已进人老龄化社会,它给国家、社会、家庭和老年人都带来严重影响和挑战。可见,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将是一个老龄化的时代,人口老龄化问题远已超出了单纯的人口学领域。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依靠经济发展所能的,更多应通过伦理关怀来助,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需要一种文化和伦理精神来唤醒我们的爱心。因此,关注老年护理伦理问题,给予更多的伦理关怀,更好的尊老、爱老、护老,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生命质量,有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老年护理伦理学的研究依据

(一)现实依据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从现在到2030年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期,非常关键。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51亿,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余寿中有平均1/4左右的时间由于体弱多病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护理。与此同时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出现了许多“四二一”家庭,即夫妻双方上要照顾4位老人,中要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下要照料1个孩子,加之一些地方家庭“空巢”化现象十分突出以及一些其他原因,目前老有所养存在许多弊端:厚葬薄养依然有较大市场;重物质供养轻人文关怀较为普遍;中国传统养儿防老遇到严重挑战,对老年人边缘化、淡化甚至抛弃老人等陋习渐行渐近,因此,解决老有所养、养有所护的问题,已成为一个关系广大家庭、牵动着学术界、社会神经的敏感话题。

(二)理论依据

首先,根据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老年人虽已退出社会主要舞台,但仍需要延续生命质量和提高完善生活质量,需要国家、社会、家庭给予更多的关爱之心,护老之情,使老年人长寿、健康、快乐、幸福度过晚年。其次,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今天,它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我们应传承延续“尊亲、敬亲、养亲”的传统内涵并进一步发掘’以现代方式加以弘扬和推广,通过老年护理伦理的研究,找到传统孝文化与现代伦理的交接点,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焕发青春。再次,根据道义论的观点,人是目的,作为社会人要履行一定的道德义务,承担一定道德责任,而且通过内在理性自律而不是功利目的,它的动机具有纯洁性和至善性。老年人是家庭、社会、国家的宝贵财富,老年人的晚年更需要体面尊严,因此,家庭成员乃之全体社会成员应承担老年护理的道义责任,培育良好的动机和行为。最后,根据美德论的观点,人应加强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全体社会成员要锤炼仁慈、耐心、宽容等德性,真诚关心与关注老年护理。对老年人及老年患者,要多一份尊重与理解,多一份关心与帮助,多一份同情心和耐心。

四、老年护理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一)社区老年护理伦理。开展社区服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必然要求,是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标志。社区老年护理伦理,是建立在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上,由基层护理人员立足社区,面向家庭,以社区内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病人为重点,对社区群体提供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综合的、连续的、便捷的健康服务护理。社区护理是促进与维护人民健康的一种全科和完整的业务工作,从而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快捷、经济、优质的医疗卫生护理服务,它的服务对象逐步从病人扩大到健康人群,服务范围由医院走向家庭和社区乃至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工作内容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扩大到预防保健和提高人群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上。开展社区护理,关爱老年群体,有利于促进护理学向生物11、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促进护理学向专业化、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二)家庭老年护理伦理。随着我国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工作由疾病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转变,护理范围不断扩大和延伸,已经由医院走向社区和家庭,服务对象由病人转向康复人群,护理工作任务已向预防、保健、康复、教育和计划生育为一体,以促进身心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为主要目标进行工作。家庭护理是社区护理的体现,搞好家庭护理,关爱老年人,显得尤为重要。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接近4亿,这给养老、护老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充分发挥社区养老和卫生服务功能的同时,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家庭护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提高。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在家庭环境中生活,家庭养老仍然是人们首选的养老方式。老年人生理机能退化,体衰、行动不便,慢性病增多,一旦生病去医院求医,看病难、看病贵,很不方便,既不经济,又不实用。因此,社会对家庭为单位的综合性保健需求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开展家庭护理,对老年人来说,环境熟悉,心理没有压力,多一份伦理关怀,既经济,又方便,又实惠,为疾病的康复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和舒适的家庭环境。

(三)隔代护理伦理。隔代护理的实质就是“隔代养老”。“隔代养老”是父辈们离爷爷一代人先过世,而爷爷一代人还存在,孙子在父辈都不在人世的情况下有为爷爷养老的责任。“隔代养老”的条件是,三代人中,中间的第二代人(男子)都不在人世了,那么由所有的孙子承担起养老的义务。而国家一系列涉及老年人的政策措施都是对这个共识的再解释和认可的,如“五保户”的国家保障对象是无儿子的老人,有儿子的老人享受不了国家政策的保护。这种情况表明,一方面,说明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已经充分认可了中国农民这样一种“生育与养老”的传统观念,把农民的观念作为制定政策的基础;另一方面,农民对国家“五保”政策的偏爱性并没有任何异议,这说明在农民观念中有儿子与没有儿子的养老保障是不同的,因为条件不同,所以保障的主体和机制也不同。作为孙辈来担负起“隔代养老”的责任,不能怕麻烦,更不能嫌弃责怨,要给好态度,要给好脸色,要多一份关爱,像父辈在世那样,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和爱护。这是晚辈应尽的家庭责任,也是晚辈的道德良心所在。

(四)老年相互护理伦理。人与人之间,就应该相互理解,互相帮助。人一旦步人老年以后,在心理和生理上发生与青壮年完全不同的情况,这叫老化现象。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行动不便,有的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这时最迫切希望有人照顾,尤其得到子女的亲自照顾。子女的孝顺,将会使老人感到有所依靠。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的心理,老年人更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到了老年,人更希望自己有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不管家庭经济富裕还是不富裕,只要全家和睦,邻居关系融合,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平均寿命也在延长,长寿老年人会逐渐增多,老年人退休后,要愉快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就要结识新朋友,心里有话能给人说,常言说得好,同龄相嬉,乐而忘老,对生活知足常乐,并能主动搞好人际关系,融人社会,学会交友’通过交友,促膝谈心、交流思想’排优解难,得到真正的友谊和真诚的关心,从而愉悦心境,享受莫大的快乐。丧偶对于老年人来说是极其沉重的打击,丧偶后生活寂寞,心理表现无助,有很强的找个伴的愿望,希望有人照顾。老年人再婚有利于他们的心身健康,做子女的应尊重老年人再婚的权利,并予以理解和支持。中老年人联合在一起,互相帮助,相互关照。这些都是老年人相互帮助的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的自助行为,应予提倡,更应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与帮助。住老年公寓,这里让老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行动方便的老人帮助行动不方便的老人,身体好的老人帮助身体衰弱的老人,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亲密无间,团结和睦,共享晚年幸福美好生活。

(五)老年营养护理伦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长寿”是老人追求的人生目的和伦理价值,既要长寿,还要健康。搞好老人营养护理,是延缓衰老,增进健康,达到长寿的目的。因为,人到老年时期,身体的机体逐步衰老退化,新陈代谢能力下降。因此,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需要,调控各种营养的供给,以满足老人的身体营养需要。搞好老年营养护理,一般应注意几点:(1)降低膳食总热量,原则是热量的摄人与消耗维持平衡;(2)适当补充蛋白质;(3)减少脂肪摄入;(4)要注意增加铁、钙、硒等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的摄人;(5)每天应供给适量膳食纤维含量;(6)要遵循“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的原则。我国古代早就主张“衣食同源”,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了丰富的“饮食治疗”经验。总之,营养护理是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是维持、恢复、促进健康的基本手段。饮食与营养对老年人来说,既是一种物质需求,还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家人和亲友与老人同桌就餐,既增强了亲情感,更体现了晚辈对老人的慈爱之心,关爱之意。

(六)老年临床护理伦理。人到老年,身体总是有些毛病,这就需要重视。小病在家治疗,可以体会家庭温暖;大病要到医院治疗,体验临床护理。在发达国家,在养老、安老、护老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程度比较高,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建立老年医院问题,如老年病科、老年病医院、老年病医疗中心等,这些医疗机构的设立,为老年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社会化服务等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种老年管理机构、老年医疗保健机构相继建立,有的省、市还设立了老年医院,如上海市的静安老年医院,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在养老、护老的社会化服务程度上还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医护人员及家属要从态度上重视老年患者,做到态度热情、诚恳,才能取得老年患者的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及家属要耐心向老人解释,放下包袱,积极配合,安心养病。同时对老年患者的称谓一定要得当,要多关心问候,加强沟通’取得信赖,对每个护理措施要讲清目的,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和理解。在给老年患者治疗和护理时,往往要有耐心、同情心,这样患者就比较好地接受治疗。所以医务人员要加强医德修养,体谅患者疾苦,充分理解、谅解老年患者。在临床护理上,对老年患者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整体护理,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人间真爱的体现,也是对老年人多一份关心、照料的伦理要求。

(七)老年自我护理伦理。自我护理的实质就是自我保健,俗话说自己的身体自己照顾。自我护理,就是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健康而进行的各种自我保护的措施及活动。简而言之就是说“个人健康,自己保护”。这是一种非职业性的医疗保健活动,包括自我诊断、自我治疗、自我护理、自我用药、自我预防和自我康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马勒博士曾经预计,自我保健要占整个卫生保健活动的50%-60%。因此,这就需要老年人理解社会,关爱家庭,体谅晚辈,树立自强、自立、自尊、自护的保健意识。现在,有的老年人自我护理意识不强,认为多吃补品就会身体健康,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要健康,就自己的身体状况,力所能及参加一些劳动或体育运动,在生活方式上有规律,有节奏;在饮食上有控制、有调节;在身体锻炼上有选择,要适度;在娱乐活动时间上有限制,下棋、打牌、玩麻将时间不要过长,更不能通育达旦,以免伤身体。总之,老年人有自我护理意识,就会科学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作息时间,通过参加各项健康有益的活动,体育锻炼,适当劳动,控制饮食,生活有规律,就能充实生活,丰富人生,减缓心理压力,延缓衰老,由被动接受卫生保健服务变为主动地自觉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真正使自己成为自己健康的责任者、护理者和主宰者。这样就能幸福愉快地生活,享受社会和家庭的温暖和慈爱。

篇10

一、医德医风教育方面 :

1、落实<<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人民医院护理工作规范>>中相关内容,利用多种形式加强护士医德医风教育,提高全科护理人员医德医风水平和服务意识水平。

2、完善我科病人满意度调查表,每月汇总满意度调查,做到结果及时反馈,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上半年进行在院病人满意度 1125 份,护理工作满意度达  98.4 %。

3、通过病人满意度调查、公休会、病人意见箱(本)了解病人意见,认真总结,持续整改。继续落实临床科室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开展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人数1125人,满意率达98.4%。

上半年收到患者表扬 184 次。

4、1-6月没有发生差错事故及投诉事件

二、护理队伍建设方面:

1、提高科室护理人员学历结构,提高大专以上护士比例,现大专以上学历占90%,积极鼓励护士参加护理本科阶段学习.

1、开展全院疑难病历讨论1次《甲状腺危象的抢救及护理》,护理查房2次,分别是:⑴《甲状腺危象护理查房》 ⑵《眼科手术病人护理查房》,危重病历讨论 6 次 ⑴《糖尿病酮症危重患者的护理》   ⑵《心衰危重患者的护理》  ⑶《冠心病危重患者的护理》  ⑷ 《脑梗塞危重患者的护理》 ⑸ 《心理失常危重患者的护理》 ⑹《慢性心力衰竭危重患者的护理》讨论科室内疑难病例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使护理人员在护理查房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参加院内业务查房2次,6人次。

2、完成全院实习生带教查房《糖尿病病人的护理程序》,参加实习生19名。

3、完成全院护理观摩《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的工作。

三、护理风险与安全质量管理方面

1、学习护理部重新修定并完善的二级质控检查标准,逐项落实核心内容,做好护理质量重点环节管理,科室监督有效地落实检查,结果纳入个人考核结果。

2.开展护理人员安全教育,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安全核查步步为营。护理工作安全为先,要求护士严格遵守护理核心制度、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操作流程,严把护理质量关,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做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管理;患者识别至少使用两种以上方法,给每位患者佩戴手腕带;规范使用PDA.对每位住院患者做好跌倒坠床、压疮危险评估,跌倒/坠床、压疮危险评估率达100%,截止6月30日共收住高危患者935人次,护士能对每位高危患者做好宣教,标示醒目,评估率达100%,保证患者安全。

3、成立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充分发挥护理质量安全小组的作用,质控小组每周对科室护理工作质量进行检查,上半年质控病区消毒隔离管理24次,平均98.6分  合格率98.6%,住院病人分级护理120人次,平均99.8分  合格率99.8 %;静脉治疗管理 120人次,平均99.9分  合格率 99.9%;危重症管理43人次,平均98.6分  合格率98.6%;身份识别与沟通120人次,平均99.7分  合格率99.7 %;安全用药及抢救车管理120人次,平均99.6分  合格率99.6%;仪器设备管理 6人次,平均99.5分  合格率99.5 %;护理带教24人次,平均100分  合格率100%;跌倒坠床 60人次,平均99.9分  合格率99.9 %;压疮 60人次,平均99.9分  合格率99.9%;输血管理 24人次,平均100分  合格率100 %;护理员管理 6人次,平均92.6分  合格率92.6 %;召开质控小组会议6次,对质控中存在问题讨论分析,提出整改,加强全科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的安全性。

3、护士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知晓率100%,上半年我科上报不良事件3起,其中跌倒1例,未造成患者不良后果,定为四级不良事件,1例药物服用错误,未造成不良后果,定为三级不良事件、1例治疗延时,未造成患者不良后果,定为四级不良事件。科室针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对科室的住院病人严格进行评估,对于高风险的患者给予重点关注,重点交接班,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4、上半年对所有住院病人均进行压疮、跌倒/坠床评分,其中跌倒高危评分≧45分有935人,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5、落实“5+1”S管理工作,按照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组织全科通过学习、培训、讨论、交流经验,落实每一个环节,打造一个舒适、明亮、整洁、安全的工作环境,循序渐进的规范我们的行为,提升人员素质与保障患者安全为一体,塑造医院的良好形象。现初步落实整理阶段工作。

6、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质量 . 对年轻护士认真传、帮、带,努力提高护理病历质量。完善护理文件记录,减少安全隐患。重视现阶段护理文书存在问题,规范护理文件记录,认真执行护理记录中的十字原则,即“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避免不规范的书写,如漏字、涂改不清、前后矛盾,与医生记录不统一等,既要体现综合护理问题记录,又要体现专科症状的特殊性,使护理文件标准化和规范化。

7、每日进行晨间护理,到病房对患者进行宣教,带领护理员整理床单元,采用湿式扫床,一床一巾,避免交叉感染;及时更换有污迹的床单被服。上半年共召开公休座谈会6次,征求患者的意见及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8、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护士长及质控护士定期自查。严格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及我院医疗废物管理相关制度的要求正确处置医疗废物。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无菌物品合格率100%,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一人一针一管执行率100%。积极主动接受院感知识培训,完成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计划。

9、完善急救药品物品管理,严格按照医院急救药品管理制度对科室内急救药品及物品实行专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期检查,切实保证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达100%。各急救物品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四、教学与科研管理方面

1、根据护理部的安排,上半年我科一共完成了8名实习护生的带教工作,总实习周数32周,实习期间未发生任何差错事故。结合本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教学计划,进行入科培训,出科理论考核 8人次,平均分:98.8分,护理操作考核 8人次,平均分:98.6分,合格率100%。

2、带教老师根据对每个学员的个性及特点的了解,对学习能力较强者,以“导”为主,对于学习能力稍若的,以“教”为主,对于有些主动性差的,则适当督促,对于各项已熟练的操作者,做到放手不放眼,鼓励学生细心、大胆。

3、安排实习生积极参加护理部组织的教学查房2次,每周二小讲课1次,巩固实习学员的理论知识,能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五、其他工作

1、完成医院各项指令性工作、参加全民体检2人次、参加和田医疗帮扶工作1人,计3月,下乡、义诊5人次、中小学生和高考体检1人次等。

2、积极参予创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活动,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为我市我院创城工作添砖加瓦。

3、上半年上报科室精神风貌报导2次。完成乌鲁木齐市卫生局、米东区卫生局和各级学会交办的指令性工作。

六、不足及改进

1、在专科护理中专业知识欠缺、业务水平没有较大提高、

2、低年资护士工作能力不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及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护士对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知识不够完整,个人专科素质不高。

4、专科特色欠缺。

5、护士创新意识有待增强。

篇11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hot topic in all walks of life, due to population aging, but it also triggered a debate on a series of issues related to retirement age, pension security, and population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to solve this problem for the country various cities,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has very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social pens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将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了,而这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本人着眼于所在县城――射阳县人口老龄化状况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进行了调研,并形成本篇调研报告。本报告包括射阳县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等三方面。

人口老龄化对射阳县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通常人们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过10%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志。射阳县人口老龄化正处在持续增速期。从上世纪90年代末,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上升到2006年占14%以上,只用了8年左右时间,预计2012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6%,202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9%以上,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当前射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叠加,与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相伴随,这就使得射阳县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态势。概括地说,射阳县人口老龄化态势十分严峻,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将对射阳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抚养体系发生变化,地方负担重。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三普”时我县的总抚养比为56.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47.94%,老年抚养比为8.33%;“四普”时总抚养比为48.64%,其中少儿抚养比为39.39%,老年抚养比为9.25%;“五普”时总抚养比为41.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8.4%,老年抚养比为12.87%。虽然从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却在逐年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时间,少儿人口相对稳定,其抚养比不会再下降,而老年抚养比仍在较长的时间内快速增长,势必加重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负担。

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赡养问题突出。随着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多及老龄人口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断减弱,而现代家庭不断“小型化”,老年人与其子女“分家”现象极为普遍,加之劳务经济的兴起使得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这些老龄人口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或无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人配偶之间相互照顾或自我照顾。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老龄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设施无法满足需求。老龄人口大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且1/3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医药费。据统计,我县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60.42%,而且我县农村医疗网点设施落后、医疗水平不高,加之近几年医药费上涨幅度较大,许多老年人因医疗条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得到较好的治疗。我县现有城乡福利机构21家,共有床位1600多张,容量十分有限。同时,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目前能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较少,已有的活动场所由于活动器具少、无人组织、内容枯燥等而无法较好地开展,仍以打麻将、看电视为主的老年生活单调而无味。

老人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对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听器、轮椅等)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县范围内适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远远大于供,直接给老龄人口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老龄产品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缩小或削弱我县社会消费。

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射阳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把发展老龄事业作为经济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医疗保障、权益维护、优待服务、生活照料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初步确立,老年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较好保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射阳县老龄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滞后。《射阳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完善惠老政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需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县和镇养老工作机构在性质、编制、职能、经费人员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理顺,基层、农村老龄工作机构建设还相对薄弱。

对老龄事业投入不足。面对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挑战,射阳县在老龄事业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仅限于利用有限的福彩公益金发展养老事业很难有大作为。我县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建设不多,建设规模普遍较小,硬件设施条件较差,有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城乡综合性老年活动场所比较少,农村老年事业发展滞后,设施简陋,活动单一。政府有关部门所采取的“以奖代补”和“优胜劣汰”的政策,与政府当前财力有限、急需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

养老机构获得政策扶持不够。针对养老机构的土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理想,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负担较重,新增床位补贴标准还不是很高。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存在着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少、人员素质偏低、专业人员缺乏等难题。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主要是下岗失业和农村务工人员,系统业务培训较少,其业务技能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从业人员收入低,导致国家制定的“两规划一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难以有效落实,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质量。

积极应对射阳县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拓宽视角积极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切入点。

社会视角:目前社会各层面对老龄化问题认识模糊,对老年群体存在明显负面刻板印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强调老龄事业的“社会参与,全民关怀”。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高全体人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和积极的观念。老龄化问题是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如果把老龄化看做生命周期中的结构变迁,那么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利益攸关。因为无论个人还是家庭,都会被搅进老龄化社会。尽管有一些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技术上是可以分开的,但它们的背景是一系列综合的议题,是属于全社会的议题。

决策者视角:改变老龄问题依然处于边缘位置的状态,将于老龄问题有关的议程和事项有效地纳入社会经济战略与政策,换言之就是“使老龄问题主流化”;老龄化不仅仅涉及有关老年人社会福利问题,而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不能就事论事,需要跳出部门的局限,不能靠应急预案,不能靠临时突击,必须着眼全局、谋划长远,在所有相关层面,都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行动,通过清晰有序、多管齐下的方式应对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应是因地制宜,立足县情,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力,使政策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

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服务保障三大体系,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着力点。

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制度规范化。探索实施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扩大覆盖面。要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积极做好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加大基金征缴力度,新增扩面人员基本养老金征缴率要达到100%。继续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法,根据射阳县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等因素,适时调整待遇标准。继续完善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国有破产企业及集体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启动居民超限额补充医疗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所不能支付的费用。继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做好资金安排,抓好平台建设,加强帐户管理,确保及时发放。

应把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放在重要位子,加快制度建设步伐。保障和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要加大农村为老年人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落实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赡养责任。积极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服务方式。

在为老服务问题上政府不必大包大揽,注意调动和发挥多方社会力量的作用。充分运用多种社会资源,特别是社会慈善资源,为老年人举办和提供各种服务。在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建设上,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和服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老龄事业投入机制。要把老龄事业作为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领域,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老龄事业,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

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政府在承担相应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大力培育和拓展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机构,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产业去谋划和运作,政府除了行政审批、规范市场和检查监督之外,基本不予资源分配和资金资助,那些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自己通过服务收费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补偿、自负盈亏和自我积累与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展多种特色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

着力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工作,加强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构建服务平台,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出一条解决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救助和托养服务的新路子。

践行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注点。

政府在发展老龄事业的过程中,要转变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帮助照顾的观念,更加注重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健康水平,让老年人更多更长久地保持自理自立能力,从而把健康老龄化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老龄工作中,推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自尊自立。

加强助老健康的硬件设施建设。建设社区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健身广场、健身路径,并组织开展好各种活动,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以此来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推动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升。要将积极健康的老龄化理念融入到老龄工作中,努力调动老年人的自身潜能, 他们更加积极乐观地参与社会、参与生活,健康快乐地欢度晚年。鼓励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弥补劳动力不足并变一部分消费人口为生产人口变压力为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农村老龄工作,完善农村老龄服务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促进老龄事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

健全助老健康的医疗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方面应采取积极举措,应建立起宣传、教育、咨询、普查、主动介入服务等制度,在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病科和老年医疗康复专科。在全县的社区医院应建立辖区所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设立保健康复室,对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进行专门的功能康复训练。在一些贫困居民区开设流动医疗车,定期为社区老年人诊断治疗。

加强老年学研究。在统计、经济、金融等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老年资料采集部门,跟踪最新的老龄化进程和面临的经济问题,同时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定期对特定的老龄专题进行研究分析,为领导提供切实可行、有效的老龄问题决策依据。

篇12

一、项目概况

位置:项目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城东北方向。建设用地东侧隔路(12米)与县城居民区相连,南侧紧邻居民区,西侧临百草岭大道(36米),北向紧邻西河河滨路(18米)。用地平坦,交通便利,周边城市设施配套较为完善。

用地:项目用地面积32668.2 (合49亩);总建筑面积55148 ,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总建筑面积29253 ,二期总建筑面积25895;医院建设按照国家制定的二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执行,具备二级综合医院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功能,设置病床数499张。总的建设目标为,一次规划设计,分两期实施。

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工程、公用辅助工程、环保工程等。主体工程包括住院楼、门诊楼、急诊楼、医技楼等;公用辅助工程包括供电设施、供排水设施、通风系统、停车场、周边道路等;环保工程包括污水处理站、垃圾收集间、相关绿化设施等。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1年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5.甲方提供的地形图和道路红线及设计委托书

6.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8.《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9.《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

1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11.建设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通知单和地形图

12.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定位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和任务书

13.国家相关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技术规范和规定

14.当地政府提供的规划意见书

三、项目目标

1、创建集医疗、保健、科研、教学、康复、休闲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医疗中心。

2、以人为本,体现对医院内的各种使用者的关心,创建适宜的就诊、工作空间。

3、尊重地方建筑文化和地域特色,将现代化的医疗中心和大姚传统建筑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4、注重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营造温馨、舒适、人性化的绿色医院。

四、总体规划布局

1.大姚平安医院作为独立的建设项目,医疗用房的功能基本完整,科室配置基本齐全,可以独立运营发挥自身效能,根据规划的发展,总图预留了部分用地,可增加和完善其它医疗服务功能。

2.沿用地西北角各退让道路约25米,布置医院一期主体建筑(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一期主体建筑南侧预留二期医技部和二期住院部,一期主体建筑在西向百草岭大道和北向西河河滨路一侧各留一至两个出入口。门急诊是医院最前沿的窗口,是接触病人最早、最多的场所,门诊部具有功能、流线、使用人群复杂的特点,因此将门诊部面向百草岭大道,毗邻主要人流来往的干道,是展示医院形象的所在,是整个区域的构图重点,占据首要位置;住院部位于医疗区的北侧,在干道西河河滨路上有较好的景观,南面全部为病房,面向开阔的绿化庭院;医技部位于两者之间,便于衔接住院部及门诊楼两者的功能。

3.其他附属用房呈现分散而又联系的布局,其中职工活动中心和保障用房为一期建设,行政楼、实习生公寓、食堂为二期建设,附属用房与主体用房有一定的间距,且联系紧密。

五、交通组织

本项目在西向临百草邻大道(36米)一侧开设一个门诊主出入口和一个急诊出入口,在北向的西河河滨路(18米)路开设一个住院人员出入口,在东向的规划路(12米)设置一个后勤供应出入口。以主体建筑为核心,内部主要道路(7-9米)呈环形设置,行政办公楼、后勤供应房和职工食堂等建筑与主要道路各自连接,在主体建筑的西侧、北侧设置集中式的停车场,在各个行政后勤用房周边设置小型的停车场,各个功能区周边均设置消防通道或环道。满足消防疏散要求和方便管理,区内道路宽度约6米。静态交通方面考虑地面停车,主要停车场位于主体建筑周边,停车位能满足院区停车需要。

严格规范内部人流、车流及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洁净物资与废弃物均设独立的通道与出入口,做到清洁路线与污染路线分开,互不交叉。医院主入口设于城市干道上,充分利用城市道路界面,根据门诊的特点,设多个出入口,方便各种就医人;污物出口设于南侧城市支干道上,远离门诊主入口,出口隐蔽。

明确各功能联系,医院各功能楼布局联系疏密有致。纵观全局,医院建筑按照其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进行集中与分散设计。医疗区的医技与门诊、住院紧密联系,门急诊部与住院部的病患与医技部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将医技楼设于门诊楼与住院楼之间的交通枢纽上,通过水平和垂直交通元素进行有机的联系,使得总体分区合理,开合有致。

六、绿化景观

本项目在主体建筑东侧和南侧成片绿化、集中造景;草坪、 灌木、乔木、观赏类花卉与点缀在绿树花木丛中的亭台楼阁以及艳丽的广场砖相得益彰;内部环形道路东侧和南侧做带状绿化,西侧沿百草岭大道和北侧西河河滨路作二级道路景观绿化和生态式停车场,多层次、多维度的绿化方式,绿化系统由自然原生态景观、屋顶功能绿化、屋顶节能绿化等构成,形态丰富的绿化方式与建筑之间形成穿插与渗透的亲近自然的空间和错落有致的景观,满足了医院生态景观需要,以及病患、医生的活动、休憩之用。其他小面积绿地,分散于整个区域,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

本方案强调绿色景观与建筑融合,将自然的阳光与空气引入建筑内部。自然园林的“治愈力”和现代医疗一起,共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七、节能设计

大姚县属于VB(温和地区),设计需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50189-2005的规定,住院部的病房全部朝南,门诊部和医技楼朝西向房间的外窗设置水平遮阳板,楼电梯间、内走道全部自然采光,屋顶设置太阳能集热设备,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门诊大厅为玻璃采光顶,侧向百叶自然通风,围绕大厅做垂直绿化。

在多层建筑及退台屋面设置屋顶花园,既调节了微气候环境,又起到保温节能、雨水利用、美化环境、保护建筑等作用。

八、人性化设计

设计中强调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

1、布置富于乡土意味的中庭绿化,让人性回归自然;

2、缩短医患步行距离,减少高度转换,清晰科室方向性;

3、无障碍设计,大到医院规划布局,流线控制,小到功能房间以及建筑施工的细技末节,无不体现这一原则。

九、建筑造型

在提倡自然环保与强调资源整合、集中管理的双重考虑下,采用了高低结合的相对集中式设计。兼顾到水平式与集中式的优点,功能分区明确,流线便捷、清晰,住院部为高层建筑,相对垂直发展可集中管理,留有水平发展空间,门急诊医技楼为多层建筑,总体上错落有致,有利于丰富造型。医院作为一种公共建筑,同时存在着公众形象与医疗场所两种外形特质,建筑外观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建筑外墙以中黄色涂料加纵横向分格缝,摸拟铝塑板效果,女儿墙采用白色架空金属栏板,外窗采用结构梁柱自然划分,门诊部西向沿窗上口外挑横向遮阳板,居中门厅采用大玻璃幕墙。

雅致明朗的立面色调,简洁精致的建筑细部,以及穿插其中的退台绿化,让医患置身其中倍感温馨舒适。

十、主要单体建筑功能设计

1.门诊、急诊及医技楼

门急诊楼为四层,医技楼为六层。

门诊部以尺度开阔的中庭组织建筑入口空间,在视觉上是空间系列的和导向中心。医院的所有部门都围绕着一个大型的中庭布置,垂直交通电梯,公共活动场所以及植物、水景、照明等都有秩序地设于中庭周边,创造了一个有静有动,构图丰富,充满生机的公共空间。

门急诊及医技楼采用医患分流,洁污分区的布局。患者由西北侧入口广场进入门诊大厅,由电梯到各层诊室,各门诊医技侯诊区由景观共享大厅连接,使患者的就诊检查路线便捷。医护人员由南北两侧进入门急诊医技楼,经过卫生通过,由医护专用楼梯及通道到达工作区域。将急诊和急救分开设置,急救的绿色通道,可保证危重病人的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与放射、手术部的便捷联系使急救功能更加完善。

2.住院楼

住院楼为九层,一期有250床,分为中医老年病科、内科、妇产科、儿科、外科、五官科6个护理单元,每护理单元30床左右,各护理单元的端部设置科室手术室;污梯及餐梯分设于护理单元两端;病房全部南向布置,具有良好的景观朝向,医护用房成区设置,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

住院楼的退台屋顶花园,为医患提供了欣赏风景和沐浴阳光的休憩场所。

3.手术中心

采用梳状多通道的布局,医生设单独出入口,手术部与各ICU间同层布局,既可避免术后感染,又是对危重病人的尊重。

十一、设计心得

医院是一个经济性及持续性的医疗机构,它会因为社会的变迁,医疗设备的更新或医疗观念的改变而产生相对的成长,因而医院规划建设必须要有前瞻性,在医院建设开始前应充分调研、周全策划、准确决策、科学规划。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