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美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9 09:59: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青少年美学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青少年美学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34-01

一、中学美术教学的发展要靠学校的美育理念来引导

中学美术教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是艺术性质的教育。美育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主观意念,也能够提高学生审美的精神世界。

美育是一个宏观概念,包含了美术教育在内,现实普遍情况是通过艺术的审美形式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目标。审美教育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够培养人的创造美的能力。我们致力于对美学的深入研究,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教育出身心健康的人,培育对美的理想的不懈追求。因此自古以来的思想家很看重将哲学、美学以及教育联系在一起,将审美的价值理念通过教育形式来改善社会的人文发展。审美教育是美育当中的一部分,而且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更是人们进行创造美的一条关键途径。在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审美教育的价值终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认可。然而,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保守派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和观念,这种矛盾现在越来越尖锐,因此现今对美术教育的价值观念必须重新组合,这是非常切合实际的问题,是重新与时代接轨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在学校的美育中要关注中学美术课教学的价值意义

1、课程时间的配置以及在课本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要密切关注各个学科之间的平衡性

中学美术课的课时编排以及在课本内容的选取上很直接的体现出直观性。在对美术课一周课次数量和时间的具体安排下,这种措施显得至关重要。当学生在连续的文化课的学习下,学生的精神状态显得很低,这时安排一节美术课,学生在美术课上可以放松自我,通过适当的调节,可以让学生情绪在后边的文化课学习过程中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明显提高。

2、在对学生传授美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在人文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学习

教师在上每节课前,都应将精力先放在美术课前的备课过程中,美术教师首先要掌握学生对他们在人文情感中的兴趣点,然后根据他们的兴趣来设计教案,让学生表述自己对古往今来的人文情怀,在这个表述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在脑海中产生明显的情景,最后激励学生使用自己擅长的美术表现形式展示出来。这样的形式是学生对美的创造的灵感来源。因此,中学美术课的教学形式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授课,比如在对四季特征的观摩下,可以让学生深入生活,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进行写生创作,通过学习不同的人文文化,来提高自身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培养出学生自觉观察身边的人文变化。

3、学生在进行美术的创作过程中要提高自我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美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不能仅仅用自己主观意志为标准去评价,也不能过分对学生的绘画技法去要求,而是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创造力,激励学生对美术作品创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能够大胆尝试各种表现手法。美术教师在传授美术创作知识的过程中,不光要传授对客观事物的再现描绘,更要传授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在美术作品中传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让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表现方式来创作,这样可以很自然的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感悟融入到作品当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不管是学生在品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还是自己在进行美术创作,都受到自己主观意志的影响,使得创作的美术作品风格迥异,这就体现出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

三、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对美术教育的工作力度,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统美术观念受到了国外西方美术观念的冲击,美术工作者开始在这两者之间寻求既能延续中国传统美术价值观念又能融合西方美术价值观念的道路,在漫长的探索的过程中,美术教育的为培养这类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最显著的问题是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相互之间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这种现象波及到了中学的师生当中,导致了中学生的价值观进入一个误区,一味追求刺激性、娱乐性的消费,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显得肤浅、倾n、松懈等,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拼搏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严重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这种现象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学校的美育对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人在抽象思考问题时使用的是左半脑,但是在形象思考的过程中要用到右半脑。美术课的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右半脑,最突出的作用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写生或临摹的过程中,教师强调最多的关键词是“多观察”,只有在反复观察过程中,学生才能对事物准确的描绘。

中学的美术教育对于青少年人格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的美育不断促进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情感表达等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育并不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唯一途径,它与德育和智育一起来培养青少年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的美育观分析及美术课在美育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21).

篇2

1.体育活动对德育的重大贡献

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离不开体育活动是结合体育的实践性这一特点,通过体育活动特别是通过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认真的进行身体锻炼和比赛的实践活动来完成的。

1.1在体育活动中,青少年要适应变化的条件,克服活动中存在的困难和阻力完成难度非常大的动作,这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勇敢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

1.2体育活动要求要有严密的组织和协调的配合,这就培养了青少年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团体协作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美德。

1.3体育活动的竞争的特点和优秀青少年为集体或祖国争光的事迹,有助于培养进取、创新、拼搏精神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青少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保卫祖国而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争强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以及奉献精神,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观。

1.4体育活动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对青少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我想能把引导到健康的活动中来,从而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影响。

1.5体育锻炼不仅增强体质,愉悦身心,而且培养青少年讲卫生、爱劳动;讲文明懂礼貌,能培养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总之,体育活动的这些特点为青少年的思想品质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体育活动和青少年智力发展密不可分

增强体质和发展智力两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良好的身体条件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2.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随之更提高了大脑的健康水平,这样青少年才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来。这不仅为广大青少年的亲身实践所体验,而且早也被许多科学实验材料所证实。

2.2青少年通过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使大脑活动和体力活动交替进行这不仅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而且有助于清除青少年的大脑疲劳,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

2.3通过青少年的体育活动使学习和掌握了体育卫生的基础知识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着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又是一部分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德育的一部分,是互相促进,相互补充的。

3.体育活动对青少年的美育的重要作用

3.1通过体育锻炼培养端庄的姿态,形体得到锻炼,身体健康,姿态端庄,体型匀称,这是人体美丽的基本要求。人的一生有两个生长发育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从出生到一岁;第二个高峰期是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尤其是第二个高峰期使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为青少年塑造健康的身体形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3.2通过青少年在教学的活动中。学会了优美的动作,得到了美的享受,知道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得。于是在做动作时就会使自己的动作更加优美,抒发一种美的感情。例如,做韵律操是在因音乐的伴奏下的自然和韵律性动作为基础的节奏的运动,是和音乐融为一体的活动。同时韵律操能发展练习者的灵敏、柔韧、协调性,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得到美的享受。

3.3在体育活动中,要进行行为美的学习,例如:游戏是非常喜爱的运动,同时,身体和心理的发展也离不开它,但是,由于游戏的内容和方式不同,在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在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作为表现和心理品质也不同,为此要有选择的进行体育活动,选择有意义的游戏来进行活动,在体育活动中,耐心接受老师的批评,虚心接受老师的表扬。这样,青少年才能真正成为现代健康人的要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

4.体育活动是劳育的重要保证

经常进行体育活动,能培养青少年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拼搏精神,增强了体质为以后踏入社会进行劳动创造财富奠定坚实的基础。

4.1对于还在读书的时代,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回家后能给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劳动。

篇3

一、利用校外美术教育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兴趣

动机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学习动机,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贯穿于教学始终。我们要发挥校外教育活动自身的优势,将美术与欣赏、摄影、文学、音乐、历史、科技等学科知识相结合,表现出校外美术教育的综合性多样性。此外,校外美术教学活动,不用受大纲、教材的限制,在开展综合性美术教学活动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比如,活动的内容形式可以自主安排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方案,如录像、示范作品、观看美术展览等;在活动环境及资源的利用上可以整合社会上的各种资源,从而体现出资源利用的多样性。可以通过游戏和户外写生活动、艺术之旅来活跃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成长性;还可以利用与美术艺术氛围相似、且具有相应意境或基调的音乐,来渲染特定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快速进入美术艺术状态。

二、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美的心灵

在初中美术校外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们感到快乐,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尽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调色板”这一内容时,我课前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准备了分别装有红、黄、蓝三色溶液的杯子和几只空玻璃杯,然后教学中把红色、黄色溶液倒入同一个杯里,杯里呈现了橙色。通过这一现象,学生们都觉得新奇有趣,注意力特别集中,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色彩以及色彩知识。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上可以“避重就轻”,避开“技法”练习,以无形、无目的、无拘束的“乱画”,锻炼学生的“大胆”,熟悉材料工具的性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色彩心理学的知识。

三、鼓励学生大胆展示作品、展现自我,激发表现欲和兴趣

人只有具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才有可能实现自我价值。校外美术教学不同于学校的美术教学课,没有考试没有成绩,因此,在校外美术教育中,辅导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作品,通过展示作品来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例如,教师应经常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利用屏幕展示出来,或定期举办学生的美术作品展,及时给予学生激励和表扬,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在获得教师赏识的同时获取新的内在动力,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当然,以上仅是笔者的几点认识和建议,关于初中青少年校外美术教育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关于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黄守强(广东省深圳市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在高中通用技术课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尝试适应现代通用技术教育需要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中 通用技术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动手能力

通用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教师,应首先认识到“教”与“学”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依靠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的,而学生则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来实施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为了讲授课本知识而上课,否则只能使通用技术教学陷入僵化模式。

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实验和制作活动,通过实验和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提高其动手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质疑与探究,来培养他们学习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活跃、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拓展思路、勇于创新,促使全体学生的技术素养得到发展。其次,创设教学情境。例如,讲到“技术的性质”中技术的目的性,设计了两个活动穿线(穿线器),压核桃(核桃钳),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应在教学中遵循“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首先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爱好、接受能力、个性需求等各方面的差异,然后因人制宜,灵活设计教学方案。分层次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多级目标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空间,鼓励他们发表不同意见和见解,并通过多样化的解决方式来完成学习目标。

篇4

一个国家青少年的整体发展状态无疑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走势。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中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时刻备受瞩目。如何让青少年健康快乐的发展,并拥有美好的品质,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一直是教育领域研究关注的话题。近年来,美国青少年积极发展思想传入我国,一时间引起了高校研究、学习、讨论的轩然大波。

一、青少年积极发展理念与我国教育现状

青少年积极发展理念强调促进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其自身诸多能力的完善,并且认为每一个青少年都具有成功、健康和积极发展能力的潜质(可塑性)。可塑性是一个促进积极改变的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旦可塑性与适应性发展资源、调节相结合,个体和背景的相互关系是互利的时候,健康的、积极的发展就可能发生。而我们国家在千年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桎梏下,虽然也有了诸多突破性、划时代意义的理念革新。但以成绩把学生分为“好生”“中等生”“差生”这一思想仍根深蒂固。学生一旦被教师贴上“差生”这一标签,不但在老师们眼里他是“差生”,而且在同学和家长眼里他也是这一形象。有的家长甚至因此来规整自己孩子的朋友圈,不让孩子和“差生”交朋友,告诫孩子要远离这些“差生”。这无疑对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会造成负面影响,从另一方面会助长了孩子攀比、势力的气焰。

二、语文教学与青少年积极发展理念的有机结合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更多的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青少年积极发展理念中青少年积极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将青少年培养为有能力(competence),善于联系(connection),有良好性格(character),有信心(confidence),有爱心富有同情心(caring/compassion)的个体。”这一思想理念有一定实用价值,可以与我们的语文教学相结合。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社会技能固然重要,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应被忽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与义务。这可以归属于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遨游名山大川、畅谈古今英豪的同时也不忘引导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学生现代道德素质。一堂好的语文课,是一首含蓄隽永的诗,一曲余音绕梁的歌,一幅意境悠远的画……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善于联系事物的思维能力,并形成一定的价值判断,对自己的想象充满信心。语文课同时可以含蓄,也可以张扬,有时如潺潺流水,有时如滚滚江河。学生是语文课的小当家,语文课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原则。这堂课怎么上,教学效果的优良,学生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语文教学更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在阅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引领着学生主动去打开种种书文的宝库,体悟各种文化的精髓与灵魂,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乐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通过大量阅读,教会学生在理论知识指导下写作文,在作文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从而使写作科学化与生活化。注重写作训练指导,从学生生活和需要出发,设计情境,使作文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由易到难,先片段后整篇,一步步地帮助学生写作。朱自清也曾在《论教本与写作》中说:“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

语文这一学科本身就是有点只可意会而不好言传的朦胧意味。语文能力非一日而成,这需要学生长年累月的日积月累。课堂教学中利用范文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课下为学生指引自我学习的方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语文课程教学变活,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引领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获得知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倡导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机制。将课内外资源有机结合,为学生创造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相信,每一个青少年都具有成功、健康和积极发展能力的潜质。

三、青少年积极发展理念对语文教学的指引

美国青少年积极发展理念对我国的语文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单对语文这门学科来说就有指引性的作用。青少年积极发展理念正好弥补了我国教育正面临的以成绩论成败的这一错误思想。每个孩子都是正在发展的独立个体,我们很难以完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一个孩子的一生走向。在孩子学习成长的黄金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和老师、同学一起度过的。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共同建立一个良好的宽容的环境去帮助这些孩子们的成长。首先,我们教师得转变我们的以成绩分优、中、差生的观念,积极努力的去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他可以成绩不优异,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有勇往直前的恒心。我们的孩子不是印刷品,不需要按照一个模板刻录。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他自己的特点,不一定要和别人完全一样。音乐家不是个个都数学好,物理学家也许政治一窍不通。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全才”固然好,若能成为“专才”,岂不也很好。而我们现在却在着重培养每样都懂一点却又什么都不擅长的“通才”,然而这样的“通才”又往往最易被社会的快速发展所淘汰。

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青少年的发展,重点关注青少年的优点、能力与潜质以及如何发展这些潜质的方法。致力于了解、教育与鼓励青少年参加有价值的活动。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研究为我们开启了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方向,而不仅仅把目光关注在学生的学习成绩。

篇5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显著的地方特色。从客观角度讲,它已经成为了我国造型艺术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结构组成,不仅把工艺美术本质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在审美高度和实用性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平,显示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值得青少年认真学习和传承。

一、青少年美术教育的现状及艺术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1.青少年美术教育的现状

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从一般意义上讲,美学教育充满想象力和情趣,同时,由于其本身是艺术性很高的学科,因此,只有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注重艺术性,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在艺术世界里提高自身素养,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对于目前的青少年美术教育而言,很多教育机构教育方式一味的注重新内容,而忽视了从已经沉淀的传统工艺精粹中汲取和挖掘。这对提高青少年美术素养,乃至提升全民美术素养均十分可惜。

2.青少年美术艺术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美术与艺术的关系十分紧密,如果没有艺术,那么世界上就没有美术,而如果没有美术,这个世界上的艺术也是不完整的。青少年要形成正确的美术价值观和素养,需要社会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要进行创造性的美术活动,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审美水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自己的美术活动具有创造性。因此,无论是审美观,亦或是美术细胞,均是艺术思维的重要体现,而青少年阶段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必须加以重视,完善培养方法和内容,使青少年在该阶段获得最大的提高。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在青少年美术培养中只有把握两者的关系,教育培养体系才会更为丰富。1.现代艺术设计与现实文化生活是密不可分现代艺术设计与现实文化生活对现代艺术设计造成的影响无处不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人们在进行艺术设计时,会不由自主的按照他们自己从自己所处社会与传统中得来的丰富的经验对其他存在的事物进行艺术创作。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传统与现代是相对的概念,是某个时代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具体表现。2.现代艺术设计离不开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与革新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继承是现代艺术设计另一个需要。一个人不遵循任何的传统,宣称自己能设计最前卫的艺术是不可能的。任何的艺术设计及创造它会受到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传统的艺术思维,无论这种影响是显性还是隐性的,均会对艺术创作过程产生影响。3.现代人文意识的回归潮流迫切要求对传统工艺的再认识传统工艺的再认识受到人文意识的回归潮流地推动,需要进行继承与创新。不可否认,现在的设计师比古代的设计师在设计上有着很多的便利条件,但人们意识上回归是无法仅仅通过作品手段上的丰富可以代替的了的,设计师只有在艺术创作上融入传统艺术,敢于回归,创作的设计作品才会格调高雅,让受众感觉到与之相应的意境。例如,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案,反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翅膀富有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繁荣的美好寓意。世博会上中国馆的设计,将中国元素充分地融入设计中,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融入到了现代艺术设计之中。因此,传统文化及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创作方法对我们就至关重要了,需要认真揣摩。

三、传统工艺在青少年美术教育中的实践与融合

传统工艺有着自己的深厚艺术积淀,形成了有差异性的美学概念和审美体系。传统工艺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与特点是现代艺术教育所不能及的。因此,在青少年美术教育实践中,应注重传统工艺在青少年的美术教育结合,改变传统的美学设计遭受寒流,市场不景气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出发,使青少年教育和学习更好地融入传统工艺。

1.长期保留工艺特色专业

在众多专业中选择一些特殊专业进行开设,进行小班制教学,以克服生源不足的管理难题。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出发,对传统的美学形式进行改革和变化,根据市场需要确定不同的专业,根据市场的需要随时调整招生。通过现在的部分教育机构的实践结果,这种方式对于继承和融合传统工艺符合实际情况。

2.与各类特色的学科相结,贯彻学习日常

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由于与现代化艺术融合上缺乏创新,很容易在目前的学科体系中形成边缘化学科。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将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巧妙结合于其他各类受学生喜欢的各类特色学科,以此使思维理念和模式融合贯穿于其他重点基础学科,以及现代美术教育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最终达到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培养和融合目的,但是,同时又能指导青少年思维创新、强化艺术体验教学。例如,将民间戏曲工艺画融入青少年美术教学中,激起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

3.第二课堂与传授工艺的组合

教育机构积极与各个工艺大师进行合作,共同建立工作室,大师手把手教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形成一大批平台来帮助大家保护传统,回归传统,在学习与体验中领略到文化独有的特点和魅力。通过传统工艺实践与实际教育的结合,能够受到学生的很好反响,对于提升美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有较好的帮助。例如,某学校定期邀请省级传承人葛建民讲述了龙坞彩灯的历史、传承谱系、花灯制作技艺,并和位学生一起开展了实践、体验活动,在青少年学生中反响很大,很多学生逐渐对传统工艺产生了浓厚兴趣。

4.开设研修班提升专业素养

学院积极与各个组织和机构合作,为他们培养人才,挖掘传统文化的市场价值和独特魅力,并在优秀青少年中选拔各种优秀人才,以各种丰富的形式培养传人,与民间的各个大师共同发扬传统文化,为新形势下工艺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结语总的来说,传统工艺美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质。在青少年美术教育中不应该只着眼现在,而是该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更加努力的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营养,把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的教育方式。

作者:盛欣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陆君玖.持久保护与融合创新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工艺美术,2012(3).

篇6

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就像天空中没有太阳一样。音乐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个体文化的成果——人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的特征、功能、主要内容,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充分运用艺术教育的特殊功能来促成青少年学生素质的提高,使他们从音乐自娱升华到人格的完善。

一、了解音乐教育的特征,树立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爱国思想是国民精神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校园音乐文化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音乐教育以音乐作品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感染人、蕴含情意的音乐主题教育人。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能够产生巨大作用。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崇高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应该如何在音乐教育中潜在地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1.在唱歌活动中树立校园文化精神

唱歌活动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应当选择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时代歌曲,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学习雷锋好榜样》《公仆赞》等歌曲,使青少年学生从小立下伟大的革命志愿,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在乐器表演中树立校园文化精神

通过乐器独奏、齐奏、合奏等表现形式,给青少年学生以音乐艺术的享受,在思想上得到熏陶,让青少年学生在乐器表演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如学生演奏民乐合奏曲《翻身的日子》,既可通过乐曲朴实、热情、欢快、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音乐语言(曲调),为青少年学生描绘出广大农民翻身后的幸福生活和内心无比喜悦的感情,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只有团结协作,个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个人的能力增长也越快,个人的心智才会更完美。

3.在音乐欣赏中树立校园文化精神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欣赏中,通过歌(乐)曲来感染和教育青少年学生。如欣赏田农作词、朱践耳作曲的《清晰的记忆》,然后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帮助他们捕捉音乐形象,从而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共青团的徽章,挂在我胸前”的这富有活力的青春岁月。

二、运用音乐教育的功能,坚持良性发展的校园文化导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讲述一定的关于音乐美学的知识及意义,还可精心组织他们进行这方面的专题讨论。比如让学生拿流行歌曲与艺术歌曲进行比较,并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正确引导他们。同时,让孩子们在流行音乐大潮的冲击下,听到从我们血脉源头传来的民族乐声。亦可播放一些像《黄河大合唱》这样的歌(乐)曲,让他们逐渐领会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独具个性的音乐文化。笔者相信,这样做将会引起广大青少年学生对传统的音乐美学发生兴趣。

一个人的成长,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既要让青少年学生懂得道德情操的高尚、精神的丰富即心灵美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又要让他们健康地追求音乐艺术美,还要让他们知道音乐艺术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载体和达到人品完美、素质全面提高的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更要启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和培养创造力,促使他们沿着良性发展的轨道健康发展。

篇7

游戏运动美,是体育本质的原始回归,是体育价值实现的开始阳光体育提倡“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体育锻炼的方式和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不拘泥于程式化的课堂教学,弱化考评,注重体育的趣味性,青少年学生在自由、愉悦的身体活动中,能够体验到游戏运动美。正如席勒所说:“人只有游戏的时候才自由,人只有在自由的时候才游戏。”[4]运动的游戏化,是体育的本质,是去“工具化”的,是非功利性的。青少年在自由、愉悦、忘我的游戏运动中,心灵参与阳光体育活动,在和谐的氛围中友好、自然和随心所欲的交往,在“自由、自愿、自足、平等、合作、投入和忘乎所以”的境界中,体验到自由、快乐,挥洒了汗水,体验了情感,收获了健康和成长。追求游戏运动美,是实施阳光体育的切入点无拘无束的自由释放,在运动中有了运动的想象,有了想象和实践的平台,身心得到满足,有了尝试,成功,有了体验,自我的努力创造,体验到其他地方体验不到的高兴。游戏和娱乐的因素始终贯穿于体育运动之中,在没有特意指定的目标和任务的情况下,通过运动,使人身心愉悦、健康,愉快的学习,寓学于乐,最大程度激发青少年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过程只盯着单一的目标,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青少年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需要。阳光体育中融入“快乐体育”,提倡轻体育、软体育,就是游戏理论的具体应用。推行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和运动休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少年,通过“游戏”形成终身体育的兴趣,张扬他们自由创造的个性[5]。阳光体育游戏化是符合“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

“阳光体育”的精神品格美

精神品格美是体育人文美,是阳光体育价值和目标的体现所谓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品格美,是指青少年在体育竞赛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思想道德、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精湛的技艺,以及鲜明的个性特色等全部表现。青少年的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是现代体育教育的一个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任务。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更加重要的是在体育教育的特定情景和常规约束下,教导学生遵守纪律、尊敬老师、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倡导弘扬体育风尚和民族精神[6]。青少年在阳光体育运动竞技中,不但能够体会到美的精神享受,还会受到精神思想的教育。精神品格美外化为青少年的行为美,表现为心灵美在激烈、富有情趣的竞技博弈中,优势与劣势、主动与被动、领先与落后进攻与防守、瞬息万变,扣人心弦,让人目不暇接,青少年发挥聪明才智,勇于拼搏,团结协作,获得了比赛的最终成功,体会到了美的乐趣。青少年在竞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养成了高尚的体育风格、良好的道德风尚、精湛的技术风格、敢打敢拼、勇猛顽强的风格、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风格。这些优秀的品格上升到非理性层面,形成了潜意识行为,形成了自我意识,成为了自觉行为。青少年在参与阳光体育的过程中,通过运动竞赛,使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得到升华,塑造了阳光的人格。使青少年成为一个性格完善的人,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社会的人,从而实现体育服务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目标。

篇8

一、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

动漫艺术应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对象接受美学为将动漫艺术作为艺术教学载体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接受美学的出发点或原则性立场是,读者(接受者)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他在文本含义生成时扮演主动角色,并对作品的历史生命具有决定性影响。”一件艺术作品,如果缺乏了接受者的主动参与,并不被接受者从心底感受和认知,其审美功能毫无疑问会大打折扣。从此角度来看,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无疑是被接受度最高的一位动漫大师,其作品被人们评价为“将动画艺术上升到了人文的高度”。他的作品内容大多涉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平主义及女权运动等宏达的叙事主体,所采取的表达方式是将唯美的二维绘画艺术、天马行空的梦幻世界、离奇的童话故事和温情的人类情感相结合的动画叙事手法。其作品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以及有着纯净心灵需求的成年人心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风之谷》中人类的暴行对于自然生灵残酷的伤害和最终自食其果的画面,让观者无不为之动容;《龙猫》中那憨态可掬的龙猫形象以及与小姐妹和母亲之间的点点温情更让人重温了童年时光;《千与千寻》中千寻的坚持和自我成长启发了无数少年在成长之路中自我探寻……从1984年创作成名作《风之谷》一路走来,宫崎骏用其动画人的坚守、人文者的思想力和艺术家的表现力,为广大观众创作出了一部部动画经典杰作。正如1922年法国影评家埃利•福尔满含感情所预言的:“终有一天动画片会具有纵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层次……会有德拉克洛瓦的心灵、鲁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开朗基罗的活力。一种视觉交响乐,较之最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有声交响乐更为令人激动。”宫崎骏在创造一个个票房奇迹的同时,无疑也实现了这一预言。他用他的作品启发了一代代青少年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命运,体味友情、亲情以及青涩的爱情,理解成长与坚持;他也用其作品精致优美的画风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一个个细节的美感存在和创想创意的魔幻之境。奥尔德里奇说:“将客观事物分成两种:物质对象和审美对象,同一事物能否成为审美对象关键在于这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的这些基本特性决定着知觉的主体采取何种知觉方式(观察的方式还是领悟的方式)。如果事物的基本特性引起主体对它采取领悟的方式,那么该事物就将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反之,观察方式下对应的就是物质存在。”被人们广为传颂、激发了一代代青少年的宫崎骏动画带给了人们太多感悟和赞叹,完全符合审美对象的特质。而且其作品广泛的接受度,为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和深入解读作品的审美情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将动漫艺术作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

载体具有积极的社会学意义在讨论将动漫作品作为公共艺术教育载体时,我们就不能不触及一个社会关注的话题,即如何消解动漫作品中低俗存在对广大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动漫作品中的低俗存在造成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动漫作品的极度反感,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认知下,创作内容低幼化成为中国动漫发展的唯一方向。反过来,中国缺乏适合广大青少年阶层的动漫作品,加剧了青少年对以日本为首的他国动漫作品的热爱,这阻碍了青少年在人生重要成长阶段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了解和学习中国优秀文化,也滋长了低俗动漫通过非正规渠道的大量传播。可见,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回避和阻碍并不能真正影响青少年阶层对于动漫的热爱,反而会因缺乏正确引导,使青少年因认知不足而接触到不良动漫作品,进而受到不良动漫作品思想的侵蚀。将动漫艺术纳入公共艺术教育载体,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动漫作品所涉及的文学、美学、心理学、电影学、异国文化等意识形态,让学生透过自己喜爱的动漫作品深入了解和探讨作品背后的人文意义,能帮助他们从浅层次的欣赏上升至高层次的文化艺术体悟。学生只有提升了对动漫作品的审美情趣,才会自动分辨和远离低俗动漫作品,从而形成动漫发展和传播形态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由于动漫艺术所具备的综合性特征,将动漫艺术作为公共艺术教学载体,实现的将不仅仅是艺术与审美认知的提升和发展,还将通过作品中的艺术性、思想性以及文学性等丰富内涵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承认优秀动漫艺术作品作为公共艺术教学载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优秀动漫作品的深入分析研究,不断完善动漫艺术公共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

作者:金淑芳李志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篇9

一、了解音乐教育的特征,树立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爱国思想是国民精神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校园音乐文化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国家总督学柳斌指出:“美育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音乐教育以音乐作品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感染人、蕴含情意的音乐主题教育人。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能够产生巨大作用。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崇高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应该如何在音乐教育中潜在地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1、在唱歌活动中树立校园文化精神。唱歌活动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应当选择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时代歌曲,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学习雷锋好榜样》、《公仆赞》等歌曲,使青少年学生从小立下伟大的革命志愿,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在乐器表演中树立校园文化精神。通过乐器独奏、齐奏、合奏等表现形式,给青少年学生以音乐艺术的享受,在思想上得到熏陶,让青少年学生在乐器表演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如学生演奏民乐合奏曲《翻身的日子》,既可通过乐曲朴实、热情、欢快、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音乐语言(曲调),为青少年学生描绘出广大农民翻身后的幸福生活和内心无比喜悦的感情,又能培养青少年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只有团结协作,个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个人的能力增大也越快,个人的心智才会更完美。

3、在音乐欣赏中树立校园文化精神。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欣赏中,通过歌(乐)曲来感染和教育青少年学生。如欣赏田农作词、践耳作曲的《清晰的记忆》,然后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帮助他们捕捉音乐形象,这样,让同学们来回忆经历过的“鲜艳的红领巾,飘在我胸前”的那充满朝气的童年时代,从而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共青团的徽章,挂在我胸前”的这富有活力的青春岁月。

校园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既是深层的群体意识,又是师生形成向心力与凝聚力的关键。音乐教育是与这一精神的树立与存在着有相辅相成的联系的。音乐教育在培养青少年学生丰富的感情、高尚的情操的同时,通过作品的主题思想加深学生对历史、对社会的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精神,表现出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时刻感染着学生,催人奋进,激人向上,达成一个人生里渗透着“五爱”的内涵的人格上的“完人”。

二、运用音乐教育的功能,坚持良性发展的校园文化导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给青少年学生讲述一定的关于音乐美学的知识及意义,还可精心组织他们进行这方面的专题讨论。比如让学生拿流行歌曲与艺术歌曲进行比较,并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正确引导他们。同时,让孩子们在流行音乐大潮的冲击下,听到从我们血脉源头传来的民族乐声。亦可播放一些像《黄河大合唱》、《长城随想曲》这样的歌(乐)曲,让他们逐渐领会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独具个性的音乐文化。笔者相信,这样做将会引起广大青少年学生对传统的音乐美学发生兴趣。追求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美感是一种高尚、健康的愉悦之感。从而加深青少年学生对“音乐的艺术价值”的认识,达到启迪孩子们的音乐审美意识之目的。坚持良好的文化导向,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使他们具有分辨美丑良莠的鉴赏能力。“以美辅德”,在高尚的音乐艺术中默化潜移地善化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情操,美化其行为、语言、仪表,用音乐陶冶心灵。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加一些合唱、舞蹈、乐器表演等活动,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这同样是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目的。

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除了注意思想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还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研究,把青少年学生教育成美和善的。如用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来熏陶青少年学生,把音乐审美教育与道德、人格、品质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鉴赏力。从而树立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热爱真正的美。

篇10

一、中学地理课本里的“山水”

山是资源的宝库,水是生命的泉源。人类自诞生起就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初居于山中洞穴,后临水而居,由此迈向文明的门槛。地理之山水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资源和能量,不仅促进了自身的演化,而且获得了灵感,学会了劳动和生活,发展了智慧和艺术(审美)。它不仅是人类的物质家园,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人类对山水有着天然的情素。

人类对山水的物质资源依赖发展到寄情寓志于山水,“山水”被赋予了特殊的指向性意义,包含着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概括。一定意义上,也可看作是对自然的认同和亲近。在人们的心目中自然是一幅充满情感色彩的“画”,包含着形式美的韵律和特质,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与个体人格相近,与人生同构。地理教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山水”素材,发掘其中的价值需要师生们的共同努力。

二、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是人内心世界接受外界信息后表现出的心理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复杂心理状态或心理体验。人类对事物的态度具有显著的情感倾向,态度是情感的外化表现,具有相应的价值取向并影响着人的行为。价值观则以情感和态度为基础,是个体内心关于事物对自己或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个性倾向性,具有稳定的人格特征,常常规定着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处于形成发展期,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特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与情感过程的统一;是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并建构价值观的过程。这种参与性和体验性培养是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格美”完善的重要基础。如何引导、激发和培养活跃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则需要把情感与认知过程统一于有效的教学过程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就是真善美的教育;而真善美的教育首先是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激发学生美的欲望,产生美的追求,提高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美丑观和爱憎观;而要使学生形成主动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和能力,从自然“山水”中认识和感受美的存在是一条有效途径。

中学阶段树立积极、理性和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重要的教育培养目标之一,其核心内容就是青少年“人格美”的培养和完善。尽管中学各学科都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但地理学科有它自身的独特优势,这是因为其研究对象、内容及关注的热点问题,既广泛又具体,既长远又在当下;常常有亲近自然,与“山水”相连的特征,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也就容易走进中学生的视野,贴近中学生的生活。

三、“山水美”的教学启示

《周易•系辞》中有“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之说。现代心理学和美学都强调,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个体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因此是有意义的形象。我国传统文化推崇的最高境界常常就是审美境界,涉及最终感悟及无限心灵时空的自由,追求天、地、人与心灵的和谐统一。由于其强调境界,关注生命的意义,因而可以通过感悟来提升人生的境界。如儒家将自然山水与人的道德观联系起来,“以山比德,以水比智”,形成“比德说”审美观就是如此。在这里,“山水美”就不仅仅是依靠外在的形式美来博得人们肤浅的赏心悦目,而是经过概括、浓缩、提炼和抽象等一系列过程上升到“善”的高度,成为“德”与“智”的化身,无形中被“人格化”了,具备了某种精神象征的意味,此时的“山水美”也就传达出“人格美”的意义。显然,这尤其对青少年(中学生)来讲,在纯洁其心灵,教化其人格,规范其行为时,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掌握教学规律,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他们还应当是优秀的心理学、哲学和美学行家。

首先,懂得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实质上是青少年人格美的培养;认识到青少年人格美的培养是其行为美、人生美、家庭美乃至社会美形成的起点,它对调节青少年的心理,规范其行为,认同其文化,并由此上升到即将对国家和民族担负着崇高的责任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山水美”教学为起点拓展延伸到生态美、自然美直至天、地、人、心和谐之美。因为自古以来,我们的先人就把观察天地自然过程视为主体道德观念寻求客体再现的过程,认为这是基于人的性格心理与自然界能够相和谐的哲学基础。它不仅可使青少年从中获得感观的愉悦、精神的升华;而且能够获得一种人处于自然之中的均衡感,参与其中领悟自然真谛的崇高感和自豪感,一种彻底的真、善、美。

再次,必须投入情感,通过把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进行类比的方法,经由情感美的道路,树立人格之美,达到理想美的彼岸。

最后,在环境伦理教育方面,结合人格美的培养,使理念化作自觉的行动操守。这是因为培养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是新一代公民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保证。例如,在青少年中积极倡导人格美与山水美、自然美、生态美等密不可分的观念,强调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树立破坏环境就是恶、保护环境就是善、尊重自然就是美的信念。

总之,培养并促进中学生“人格美”的完善也是现代中学地理教师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任务之一,因为只有在人格修养培养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学生们才能深刻地领悟到,人类必须具备尊重并善待自然、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等这样的科学发展观精神;也才正真谈得上追求现代“人格美”的完善,由此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地理“山水美”教育提供了一个十分特殊的关于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袁鼎生.教育审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何齐宗.审美人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王晓旭.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0.

[4]季水河.美学理论纲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4-022-1

青少年的审美发展是青少年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青少年自身的发展,主要包括道德发展、认识发展、体质发展、审美发展等。其中审美发展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既对于青少年情感陶冶,精神升华与人性的和谐、完美有独特功能;又对青少年的道德发展、认识的发展和体质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美术课对青少年审美教育的培育功能

中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术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美术课在教学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激发了学生对于审美的欲望。正如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艺术教育即情感教育,这句话虽然不全面,但是从其功能上来讲,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如一次野外写生就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内心捕捉美、感悟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及其山川的感情。

美术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构建学生对审美的追求。如果将审美喻作大厦,而审美理想就是基石,美术教学的对象正是身心都在发育的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他们面对生活、面对艺术,往往难辨是非、美丑不分。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判的,他们并没有很明确的标准,而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可以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美术教学首先是对学生审美形式的教育,包括线条、色彩、质感等。人存在于社会生活中,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无限变化的世界,坐立行走、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形形的众生相;置身于风光无限的自然界,山势的高大雄伟,花卉的艳丽娇媚等。通过这些形式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这些审美形式在没有老师的讲解、引导之前,都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俗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发现美的敏锐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就要使学生在获得表象记忆的同时,用心去感受美的存在。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将这种潜在变为真实的存在,学生就会真正地感受到美的存在。美术审美教育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全过程,而激发审美兴趣、树立审美理想、培养形式美感和审美创造能力是其根本途径和方法。那么这就提示我们要将每一节美术课设计得像优美的散文,像动听的歌曲,真正让学生能寻找美、感悟美,进而去创造美。

二、创新美术教学方法 提升青少年审美价值观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教学是一种规范地执行教学计划、教材、教参的行为,教师的任务只是实施教学。事实上,教学中会出现的各种现实而具体的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针对问题,提出假设,再进行实验,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规律性认识。将教学与课程的创新研究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并进而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美术课的独特特点,就是材料性。同样的内容,用不同材料制作,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和美感。如何利用地方资源,如何多材料地进行创造,让学生将作业应用于他们的生活,是很重要的问题。教师要在美术材料的创新中,开发具有地方特色课程和技术课程,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美术课的最大特性,就是创新性。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美术上表现的大胆、率真是最宝贵的。因而,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全身心地表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体验,而不必担心像不像的问题。教师应多发现他们作品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分析自己作品的美体现在哪里,别人作品的美又体现在哪里,这样就能使学生更注意追求和表现美。

篇12

【Abstract】 The study on the sports aesthetics in ourcountry has transfered from single -aesthetics points of viewto multiple subjects points of view; study methods showvariou s developing tendency;The study contingent have trans-fered from closed system to open system.

【Key words 】 sports aesthetics; multiple subjects;academic schools

0 引言

体育美学是体育科学体系中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是研究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体育的需要以及与体育教 育有关的科学。国外早在50年代,体育美学就已诞生。日本西田正秋发表在1950年《体育科学》副刊号上的《 体育美学的提倡》一文,首开体育美学研究的先河。随后,日本、欧美各国和前苏联相继开展对体育美学的研 究,并发表了大量有关体育美学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在我国,对于体育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70年代末才 开始。尽管起步晚,但发展较快,态势喜人。80年代初,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理论科学学会成立了体育美学 专业组,一些大专院校和体育学院也相继开设体育美学选修课。近年来已陆续出现大批研究体育美学的论文和 著作。就著作而言,比较具代表性的有胡小明的《体育美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金大陆的《体 育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刘慕梧的《体育美学》(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年版),等等。上 述论文和著作都对体育美学的研究和方法、体育美学的本质和特征、体育美学的种类和形式、体育美学的欣赏 和创造、体育与美感、体育与艺术以及体育运动中的审美教育等体育美学研究的范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为完善我国体育美学的科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体育美学的建立与发展适应我国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 的需要。体育美学对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可以增强青少年的 体质,提高青少年运动水平,又可丰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其次,体育美学的建 立和发展适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从审美角度分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现为整个社会和 生活环境的美化,特别是人的美化,利用一切生动丰富的审美对象,进行广泛的审美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的重要手段。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自身包含着许多审美因素,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人们 在电视屏幕上看到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一块又一块金牌,情不自禁地高呼喝彩,这有力地证明了体 育审美教育对人们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激励作用,使人们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审美的享受、精神的 满足、情操的升华、心灵的净化。可见,体育中的审美活动在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巨大的功能 和作用。而体育美学正是研究和诠释体育领域内的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最后,体育美学的建立与发展适应我 国体育运动发展的需要。在体育创造美的活动中,“物种尺度”表现为人自身的体育尺度;“内在尺度”表现 为增强体质、健美身心、创造优异成绩。根据体育美学研究的成果,可以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增强我国人民 的体质。 1 我国体育美学的发展态势

1.1 体育美学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

如前所述,体育美学的构建与发展,取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随着我 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体育美学将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二十一 世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大力开展体育运动,而且还要在体育运动中促进动作技术更 加优美。换言之,在未来,体育审美功能将会愈来愈受到重视,体育美学也将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成为 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指南,成为人们完善自身、陶冶心灵、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1.2 从单一的美学角度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

目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者基本上是从美学角度论体育美学的。诚然,体育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从 审美关系上去认识体育,是从理论上把握体育本质的重要方法之一。美学确实能帮助人们认识体育,了解体育 。但现代科学发展迅速,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各门科学及其分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人类涉及到的客观世界 的每一个方向,都有某种专门科学在研究。尽量从体育美学角度来研究体育美学,难免会以偏概全。为了科学 地研究体育美学的有关原理,为了用有机整体观念代替机械整体观念,为了用多向的多维联系的思维代替单向 的感性因果联系的思维,在体育美学研究中,由单一从美学角度研究转向从心理学、系统科学、伦理学、历史 学、人类学、文化学、教育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将成为体育美学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向。

1.3 研究方法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者在研究中大都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勿庸讳言, 这两种方法是体育美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然而,体育美学本身有其特殊性,它不仅与体育科学的其 它学科有着纵横交错的关系,而且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美学本身复 杂的结构和繁多的层次,要求研究方法多样化。唯其如此,才能有利于体育美学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譬如 ,系统科学方法是当代各门学科普遍采用并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涉及到人类文明的一切领域。用系统科学方 法来研究体育美学,可以将体育中的美作为信息,将审美意识作为反馈参与控制,将审美活动作为一个系统结 构考察,这样我们便可以对体育系统的许多错综复杂的组成因素及相互作用的系统作出比较全面的细致的考察 ,深入地认识体育审美系统诸要素的纵向系统的发展过程和横向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规律,从而切实地 把握整个体育审美系统。 1.4 研究队伍由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

目前,我国体育美学研究队伍仅仅局限于体育院校和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有关教师和研究人员。随着体育美 学研究的深入和体育美学知识的普及,我国爱好和从事体育美学的研究人员必将越来越多,届时,体育美学将 会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这是体育美学由封闭体系走向开放体系的第一层意思。体育美学由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 系的第二层意思是,我国体育美学研究不仅要立足国内,而且要面向世界,不断吸收国外有关体育美学研究的 成果和精华,用来丰富我国体育美学的科学体系。体育美学的封闭体系转向开放体系的第三层意思是,我国体 育美学研究不仅局限于体育美学本身的研究,而且要不断吸收体育美学以外其它学科的成果和经验,包括自然 科学的成果和经验,以丰富和改造体育美学的形式和内容。

2 我国体育美学的发展方向

我国体育美学的发展态势就其主流来说,是进步的、积极的、令人振奋的,但并非不存在问题。我们认为 应该站在促进体育美学发展的立场上,对我国体育美学发展态势中的支流(不足之处),也应有一个清醒的认 识,至少下面两点应引起我们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