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口腔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19 09:59: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早产儿口腔护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早产儿口腔护理

篇1

接受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概率较高,是造成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早产儿由于口腔自净能力低,口腔黏膜薄嫩,易受损伤和发生局部感染,因此做好机械通气患儿口腔免疫干预十分重要。口腔免疫疗法指用无菌棉签蘸取少量的初乳(通常为0.2ml),涂抹于患儿的口腔两颊,通过口腔黏膜吸收达到免疫效果。初乳中含有丰富的细胞因子和免疫制剂,可提供抑菌、杀菌、调节免疫、抗感染等保护作用[2]。为此,本研究观察口腔免疫疗法对早产儿VAP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收的早产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出生体质量1.5~2.5kg;出生后24h内入院;需经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所有家长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儿存在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严重的心脏病等),且预计存活时间<7d;母亲存在下列情况之一,即不能提供初乳者,患有活动性结核、艾滋病、肝炎,正在接受放射性治疗或化疗,母乳检测巨细胞病毒(CMV)阳性;患儿存在本次入院期间需进行外科干预的疾病[3-4]。剔除标准:中途退出放弃研究者。随机等分为3组,对照组1:男22例,女18例;胎龄29~37周,平均(34.22±1.56)周;体质量1.3~5.2kg,平均(2.69±0.45)kg。对照组2:男20例,女20例;胎龄28~38周,平均(34.36±1.42)周;体质量1.2~5.1kg,平均(2.70±0.41)kg。试验组:男21例,女19例;胎龄29~38周,平均(34.61±1.44)周;体质量1.4~5.0kg,平均(2.68±0.47)kg。3组患儿性别、胎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0例患儿均经气管插管接Stephanie小儿呼吸机辅助呼吸,采用静脉营养、药物治疗等常规治疗措施;由护理人员协助患儿取半坐卧位,抬高暖箱或者调高抢救台床头30°,根据患儿情况吸痰,规范吸痰流程,严格执行手消毒[5]及无菌操作原则。2h为患儿翻身、叩背1次,患儿取俯卧位通气,必要时应用新生儿面罩制作的叩背器为其叩背;2h添加1次湿化水,每天更换湿化罐与湿化水,其中湿化水应用灭菌注射用水;每2h清除1次患儿呼吸机冷凝水,同时放置含氯消毒液(500mg/L)的冷凝水收集桶,加盖;每天擦拭抢救台、监护仪、暖箱以及呼吸机等设备,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1次;留置胃管患儿,必须2h及鼻饲前回抽胃内空气,避免影响通气效果、发生胃食管反流等情况;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若有异常及时汇报医师[6]。对照组1采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2采用5%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两组均由护理人员洗手后应用无菌棉签蘸取0.9%氯化钠溶液或5%碳酸氢钠溶液擦拭患儿口腔;擦拭顺序:颊黏膜、牙龈、硬腭、舌面、舌下;每3h1次,持续72h。试验组给予口腔免疫疗法:护理人员洗手后从冷藏室取出储奶袋,使用1ml注射器抽取0.2ml初乳,放置于室温条件下5min,使用低负压将早产儿口腔淤积分泌物轻柔吸出,然后取初乳0.2ml,用无菌棉签蘸取初乳擦拭口腔,擦拭顺序:颊黏膜、牙龈、硬腭、舌面、舌下,每3h1次,持续72h。

1.3观察指标

观察3组患者口腔护理72h后口咽部分泌物及气管导管分泌物阳性率,以及口腔感染率、VAP发生率。口腔感染:参考《实用口腔内科学》,口腔黏膜有水肿、红斑、鹅口疮、溃疡、水肿、糜烂则判断为口腔感染。VAP[6]:若体温高于37.5℃,胸片有新的或进行性肺浸润,肺部可闻湿啰音,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阳性(检出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或者葡萄球菌等),WBC>10×109/L,CRP>8mg/L即可诊断。患儿上机1h内、72h后及撤机时采集口咽部分泌物、气管导管分泌物,应用一次性无菌咽拭子擦拭咽部深处分泌物,应用无菌吸痰管,于下呼吸道取分泌物,采集完成20min内送检,以上操作均在无菌操作下完成[7]。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多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3组患儿细菌培养情况比较

试验组口咽部分泌物阳性率、气管导管分泌物阳性率分别为2.50%,2.50%,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3组患儿口腔感染、VAP发生率比较

篇2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新生儿科2004年8月至2005年3月收治早产儿95例,出院时按随机分配原则分成两组,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观察组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胎龄29+1~36周,出生体重1 430~2 305 g,住院4~58 d。对照组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胎龄30~36周,出生体重1 410~2 230 g,住院6~52 d。两组早产儿出院时均达到出院标准。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指导方法 对照组早产儿出院时由责任护士按常规对其母亲进行一般性的出院指导。观察组由专人负责按制定的健康教育指导内容对其母亲进行指导,先与其母亲交谈,根据其母亲对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早产儿的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将健康教育指导内容(保暖、喂养、感染预防,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知识)印成书面资料,发放给观察组早产儿母亲,并进行一对一的讲解和示范,使母亲了解护理早产儿的相关知识,掌握护理早产儿的基本操作(沐浴、喂养的正确姿势、测量体温)等。出院后每月进行一次随访,遇到问题及时联系,并有针对性的纠正不良行为。

2 结果

两组早产儿患病率及再住院率比较见表1。

两组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在早产儿出院时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可减少出院后疾病发生,有利于早产儿的健康成长。

3 讨论

早产儿是特殊的人群,身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易并发各种疾病而需住院治疗,而短期的住院治疗远不能满足早产儿的需求,需要在家中进行长期的护理。早产儿出院后疾病发生与家长安全育儿教育有直接关系,提高早产儿护理水平决不仅限于医院内的医护人员,更重要的是靠家长来配合,把提高早产儿护理水平贯穿于入院、住院、出院及出院后的全过程。本结果显示,实施健康教育指导的早产儿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早产儿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可提高父母护理早产儿水平,降低再住院率,减轻家长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3]。对早产儿父母亲实施健康教育指导,把知识和技能传受给患儿父母亲,使其熟悉早产儿的病理生理特点及临床表现,掌握护理早产儿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有效的预防早产儿因护理不当而引起疾病,使患病率降低;健康教育指导可提高父母亲护理早产儿的水平,使父母亲能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就诊,使早产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降低了早产儿的再住院率。开展早产儿健康教育指导,有利于搞好优生优育工作,保障早产儿的健康,从而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因此,早产儿的护理工作不仅仅是住院期间的护理,更重要的是出院后的健康指导工作,它可改善早产儿疾病的预后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3

应用现代化通讯工具对出院患者进行回访是一种随着医学模式转变而出现的新的护理服务, 它使医院护理工作延伸到出院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提高了整体护理水平[1]。我科从2008年起开展出院早产儿电话回访服务, 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情况, 并及时进行健康教育,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得到早产儿家长及社会的欢迎和肯定, 现报道如下。

1 回访对象

2008 年1 月至2008 年9 月, 我科对83 例出院早产儿进行了电话回访,男婴44例,女婴39例,双胎8 例,三胎1例。

2 方法

2.1 实施回访登记 病区建立规范的出院患者随访登记本, 将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孕周、电话号码、出院时间、诊断、治疗,喂养概况。

2.2 回访手段 运用科室外线电话与出院患者进行联系。

2.3 回访时间 电话回访的时间为出院后1 周内回访1 次, 特殊患者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次数

3 电话回访内容

3.1 喂养知识 提倡母乳喂养, 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不足的婴儿如何喂养,人工喂养的注意事项

3.2 护理知识 室温的调节,维持室温22℃~24℃,保证每天室内通风至少半小时,如何进行洗澡,如何做好皮肤护理、口腔护理、脐部护理等。

3.3 早期教育 介绍抚触,按摩的知识,指导家长做好早产儿的早期干预,如何提供 合适的刺激。

3.4 其他 解答家长所遇到的其他问题,比如预防接种的常识、何时随访等。

4 讨论

4.1 电话回访的优缺点 在众多的回访形式中使用电话回访比较节约人力财力, 所需的时间不多, 易被患者和护士接受, 也不影响患者家庭的日常生活。但电话回访同样也存在一些缺点: 患者所留电话号码为空号错号,或拨打时无人接听, 不能及时进行回访[2]。

4.2 电话回访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电话回访加强了医患沟通, 及时了解患者的真实情况, 及时了解早产儿回家后遇到的各种问题, 并立即给予反馈解决, 增加了护患双方的互动性, 缩短了护患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 并且使医院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局限于患者住院期间, 而且延伸到出院后的治疗和康复过程,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利于增进医患沟通,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4.3 电话回访可以帮助早产儿家庭更快接受早产儿 早产儿是要回归家庭的,但很多早产儿的家长对早产儿护理知识一无所知,对那个弱小的生命束手无策,所以有的家庭希望早产儿在医院养的越大越好,电话回访很好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4.4 提高护士理论水平 护士进行电话回访, 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还必须掌握丰富的健康教育、护理学、心理学、营养学等知识,督促个人主动学习多方面知识,提高个人素质。

篇4

临床资料

6例患儿胎龄均为28~29周,男1例,女5例。体重

护 理

保暖:置患儿于暖箱内,室温低,减少辐射失热,必要时开空调调节室温,使室温保持在24~27℃,湿度维持在55%~65%。暖箱装置每日换蒸馏水。

喂养:早产儿应尽量争取母乳喂养,吸允能力差的可尽量缩短时间,每2小时1次,少量多次喂奶。如果吸允能力极差的,可将母乳挤出,用小滴管耐心地喂,喂后用小枕头垫高上半身。取右侧卧位,头部抬高30°,有利于胃内奶汁排空,防溢奶、呛奶。吸吮能力极差的患儿上鼻胃管供给营养。每次鼻饲前先抽吸胃内容物,如有残留奶,减量或停喂1次。少量多次间断喂养。鼻胃管3~7天更换1次。当日最后一次喂奶完毕拔管,次日晨间从另一鼻孔插入。

篇5

1.1外表早产儿体重大多在2.5kg以下,身长不到47cm,头围在33cm以下,哭声轻,颈肌软弱,四肢肌张力低下,皮肤红嫩,胎毛多,耳壳软,乳晕不清,足底纹少,男婴未降或未全降,女婴大不能盖住小。1.2呼吸早产儿呼吸中枢相对更不成熟,呼吸不规则,常发生呼吸暂停。早产儿的肺发育不成熟,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肺透明膜病。有宫内窘迫史的早产儿,易发生吸入性肺炎。1.3消化早产儿吞咽反射弱,容易呛乳而发生乳汁吸入。胃贲门括约肌松弛、容量小,易溢乳。早产儿以母乳喂养为宜,但需及时增加蛋白质。1.4神经神经系统的功能和胎龄有密切关系,胎龄越小,反射越差。早产儿易发生缺氧,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此外,由于早产儿脑室管膜下存在发达的胚胎生发层组织,因而易导致颅内出血。1.5体温体温调节功能更差,棕色脂肪少,基础代谢低,产热少,而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少,易散热,汗腺发育不成熟和出现寒冷发抖反应。体温调节困难且不稳定,因此,早产儿的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2常见护理诊断

体温过低与体温调节功能差,与产热贮备力不足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及消化吸收功能差有关。有感染危险,与免疫功能不足有关。不能维持自主呼吸,与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有关。

3护理

3.1早产儿室配备与足月儿分开,除满足足月儿室条件外,还应配备婴儿培养箱、远红外保暖床、微量输液泵、吸引器和复苏囊等设备。工作人员相对固定,为加强早产儿的护理管理,最好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3.2维持体温稳定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升降不定,多为体温低下,因此早产儿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加强体温监测,每日2次~4次。一般体重小于2.0kg者,应尽早置婴儿培养箱保暖。体重大于2.0kg在箱外保暖者,还应戴绒面帽,以降低耗氧量和散热量;必要的操作如腹股沟采血等须解包时,应在远红外辐射床保暖下进行,没有条件者,则因地制宜,采取简易保暖方法,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3.3合理喂养按照早产儿的体重、月龄,参考其活动、哭闹、大小便及有无病,给予5%糖水或奶喂养。奶喂养以母乳喂养为主,牛奶喂养时,牛奶与水按1∶1或2∶1的比例稀释,奶量计算方法较多,临床常以热量需要计算。喂养方法可视早产儿病情而定,生活能力即吸吮能力较强者可直接哺喂或奶瓶喂养;能力弱者予滴管喂养。早产儿易缺乏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出生后应补充维生素K,预防出血症。3.4预防感染早产儿抵抗力比足月儿更低,消毒隔离要求更高。更应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发现微小病灶都应及时处理。经常更换以防发生肺炎。制定严密的消毒隔离制度,严禁非专室人员入内,严格控制参留学观和示教人数,超常人流量后应及时进行空气及有关用品消毒,确保空气及仪器物品洁净,防止交叉感染。3.5维持有效呼吸早产儿易发生缺氧和呼吸暂停。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及时间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若持续吸氧最好不超过3d,或在血气监测下指导用氧,预防氧疗并发症。呼吸暂停者给予弹足底、托背、吸氧处理,条件允许放置水囊床垫,利用水振动减少呼吸暂停发生。3.6密切观察病情由于早产儿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其功能不完善,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娴熟的业务技能,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生以下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查找原因,迅速处理:①体温不正常;②呼吸不规则或;③面部或全身青紫(或苍白);④烦躁不安或反应低下;⑤惊厥:早期或重度黄疸;食欲差、呕吐、腹泻、腹胀、出生3d后仍有黑便;硬肿症;出血症状;24h仍无大小便。3.7复查时间及指证早产儿一般情况好、吸乳好,体重已达到2.0kg以上,可给予出院,出院后一般不需回院复查,如出现发热、拒奶、体重下降应送往医院就诊。

4急救护理

早产儿由于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出现肺透明膜病、呼吸暂停、窒息及感染等。我科2007年1月—2007年8月收治早产儿合并肺透明膜病共5例,接受呼吸机辅助换气治疗的患儿有2例,经抢救及护理痊愈出院,护理体会如下。4.1呼吸道管理当早产儿接受呼吸机辅助换气治疗时,正确的翻身、叩背、吸痰方法是维持有效机械呼吸的关键。在病情危重期,各种管道、监护仪较多,翻身时动作要轻柔,细心观察各种管道的位置放置是否合适,勿出现折叠、管道脱开等情况。30min~60min翻身1次,方法是一手扶患儿侧卧,另一手示指、中指紧挟拍背器,有节奏地轻拍背部。拍背后,将吸痰管轻轻插入气管导管内,一边捻转吸痰管,一边退出,将痰液吸出,必要时重复吸痰。但2次吸痰间应给氧,以缓解发绀。痰液黏稠时,吸痰前予气管导管内注入生理盐水0.3mL~0.6mL。注意清洁患儿的口鼻部位,确保气道通畅。经常检查气管导管的位置,以防脱管。4.2静脉通道护理选择、保护并且有计划地使用每条静脉极为重要。我们根据用药选择穿刺血管,根据情况选用静脉套管针或头皮针,保证一次穿刺成功。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患儿的各项治疗。定时用肝素盐水冲管,或使用注射器输液泵小流量持续泵入肝素盐水,防止血管堵塞,保证各管道通畅。4.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患儿病情危重,且变化快,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们应安排责任心强的护士三班特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呼吸机各项指标及机器运转情况及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地为治疗提供可靠的资料。4.4喂养护理患儿吸吮、吞咽功能较差,入院后禁食1d~2d,病情平稳后开始鼻饲喂奶,每次2mL~3mL,每3h喂1次。每次喂奶前用5mL注射器接胃管回抽,观察胃内有无残余奶,以了解胃肠消化功能。随着体重的增长每隔2d~3d增加奶量2mL~3mL,喂奶次数减少。4.5预防交叉感染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发生交叉感染。患有皮肤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应尽量避免与早产儿接触,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探视管理,加强基础护理,尤其是皮肤及口腔护理,注意病床单位清洁及所用物品、仪器的清洁与消毒。超级秘书网

5小结

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疾病,故对早产儿护理非常重要,早产儿室实行24h专人护理,并利用各种仪器监护,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评估病情,并制定和实施各种护理计划、护理措施终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减轻机体的损害程度,保证高水平的护理质量。根据早产儿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以及先进仪器设备和精湛的技术,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

篇6

资料与方法

我科自2007年7月~2008年7月共收治63例,其中男婴35例,女婴28例。其中足月小样儿12例,1500~2000g为25例,双胞胎6对。入院后进行心电、呼吸、血压等监护,微量电子输液注射泵控制液体出入量,自动恒温箱及远红外线辐射台保暖与抢救等。

喂养与护理

(1)喂养:喂养时间:尽早喂养可防止低血糖酮尿症、高胆红素血症:补充蛋白质,减少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可防止发生低血糖酮尿症的发生,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时间。一般于出生后4~6小时即可开始试喂糖水,无吸吮功能者可用滴管或管饲法喂养。一般体重越低,喂养次数越多,同时还要考虑患儿对喂养的耐受情况。一般一周后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可执行按需哺乳。

喂养成分: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以母乳为主,在获取母乳困难情况下,可用早产儿配方奶。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其生长速度接近宫内生长水平,但配方奶缺乏免疫保护,所以我们采取混和喂养的方法,以母乳为主,配方奶为辅,母乳来源于健康产妇,关于配方奶,以蛋白质含量2g/100ml,热量供给75~80kal/100ml[1]。

喂养量:对于低出生体重儿喂奶量要根据患儿病情、体重及喂养耐受能力灵活掌握,随时调整。随出生时间的增长逐渐增加,在喂养初期1~3ml/kg,在能耐受的情况下,以后每日递增1~2ml/kg,10日以上每日奶量不超过体重的1/5。

喂养方法:根据患儿有无吸吮吞咽能力采用普通喂养、滴管喂养、鼻饲插管喂养。①普通喂养:对出生体重较重,一般情况良好,吸吮、吞咽功能良好的患儿,用普通喂养方法喂养。注意奶孔不可过大或过小,过大易引起呛奶,过小易导致患儿吸吮乏力。喂奶时轻轻托起患儿头部或抬高床头,使患儿处于30°~45°,倾余右侧卧位,喂后托起患儿直立轻拍背部,以排出吸入空气,防止吐奶。②滴管喂养:对于体重小、吸吮力差、吞咽和呼吸不协调的患儿采用滴管喂养。③鼻饲喂养:对既无吸吮能力而吞咽能力又差者,可插管鼻饲喂养。每次喂奶前测残余奶量,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同时了解胃肠功能。

(2)护理:口腔护理,经口喂养的患儿喂少许的温开水即可洗净口腔,鼻饲患儿要每日2次口腔护理。

对喂奶用具要严格消毒,护理治疗用品做到一次性使用,护理人员给患儿喂奶前后均应洗手。胃管开口端保持清洁、干燥,每次喂奶后闭合末端,用纱布包裹好后放于合适位置,鼻饲管每3~7天更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对滴管喂养、鼻饲喂养的患儿,喂奶前试吸吮,耐心训练其吸吮能力,促进吸吮反射的成熟,一旦发现有吸吮动作即可开始微量喂乳,将有利于胃肠功能的发育,缩短鼻饲喂养的时间。

每日测体重:体重是生长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喂养效果的重要参数,应认真测量,同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作为分析调整喂养方法的依据。

低出生体重儿注意维持中性温度,需置暖箱保暖,每次喂养时,护理人员均应保持箱温恒定,避免患儿着凉和体温上升。根据出生体重及时间来调节温度,出生前3天维持温度80%~90%,3~7天80%~65%,以后维持在55%~65%[2]。

低出生体重儿发育支持性护理,为患儿创造安静、舒适,有利于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尽量减少声、光、操作等刺激,合理摆放舒适。

对患儿父母进行喂养知识的指导,制定家庭喂养计划,在患儿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让患儿母亲给患儿哺乳,提供与患儿皮肤接触的机会,增加母子感情。

结 果

本组63例低出生体重儿,除5例由于病情危重出现并发症死亡,4例放弃治疗外,剩余54例均达到出院标准而出院,体重增长10~30g/天。

讨 论

低出生体重儿机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对外界反应力较差,出生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胎龄越小,死亡率越高[3]。近几年来随着营养条件的改善以及围生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技术的发展,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研究发现,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需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才能保证正常的发育,尤其是脑发育,虽然全胃肠道外营养可提供较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但插管等技术复杂[4],且长时间TPN可致肠黏膜萎缩,肠道细菌易位、继发感染等,因而尽早开始胃肠道喂养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是一个细致、复杂的工作,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责任心、爱心、耐心,且有丰富的学识及经验,稍有不慎即可导致喂养失败,甚至导致死亡。通过护理人员对喂养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注意喂养期间病情观察、异常情况处理及相应护理,对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成功率,提高生存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

篇7

中图分类号:R605.97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63-01

新生儿的生长所需能量和各类营养物质相对其他人群要高,而胃肠功能短时间内并未完全发育成熟,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甚至超出低出生体重儿及危重早产儿发育更为缓慢。倘若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补给,将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引起早产儿生长停滞,甚至威胁生命。尤其是高危早产儿往往不能耐受经口肠道喂养,加大了临床上营养支持的难度。自1986年Dudrick首次报道应用静脉营养以来,静脉营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高危患儿抢救成功率,提高小儿生存质量[1],但并发症尤其是肝胆并发症仍没有完全解决。且静脉营养液的配制及输入技术要求高,临床使用应要求规范与合理操作。本文综述关于早产儿临床静脉营养的护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132例进行静脉营养的新生儿,其中男54例,女78例,平均胎龄28~36周,体重853~2367克。超低出生体重儿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78例,先天性消化道畸形12例,危重新生儿37例。表现营养不良56例,低血糖21例,吸入性肺炎45例,新生儿窒息12例。

1.2护理方法

1.2.1营养液配制

静脉营养液原则上现配现用,其基本成份包括机体代谢和生长发育所需的液体、热卡、脂肪乳、葡萄糖、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通常使用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及20%脂肪乳。护理人员根据当日医嘱在配制室洁净工作台内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进行配制。配液完成于4o以下保存,使用前1~2小时取出置于室温下。

配制顺序:将电解质、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加入葡萄糖溶液入营养袋;再配入氨基酸;脂溶性维生素配入脂肪乳再配入营养袋,以保护脂肪乳剂的完整性,配制过程注意摇匀。在23h内把配置好营养液输入完毕。

具体配方:每日液体需要量依胎龄、日龄、体重而异,一般需要量为130~150ml/kg;早产儿一般每日是需要375~385KJ/kg热量,其中40%~45%由碳水化合物提供;脂肪乳的第一次剂量为0.5g/kg,此后每日增加0.5~0.25g/kg;氨基酸第一次日剂量为0.5~1.0ml/kg,此后每日剂量增加0.5~2.5ml/kg;葡萄糖配制为6~8mg/(kg.min)。

1.2.2输液护理

根据早产儿的体能特征与病情进行外周浅静脉(PPN)输液。输液速度控制在4~8ml/min内,维持恒速输注,可以减少并发症且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2],保证在23小时内输液结束。输入营养液时选择稍粗一些的血管,因为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都有可能引起患儿血糖水平明显波动及影响营养物质的利用,过快可能引起患儿烦躁、发绀、呼吸暂停、呕吐或小便量增加等,过慢则可能无法完成一日剂量。同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并且输液更换要及时,应用输液泵时,确保有可靠的安全报警系统,以防空气进入泵内。

1.2.3输液监测

进行静脉营养输液的患儿需密切注意监测各项体能指标。输液期间,护理人员要对患儿的呼吸、脉搏及体温变化进行严密观察,记录每日体重、输液出入量等。输液前期每6小时进行一次尿糖检测,每天测一次血糖,患儿适应营养液的剂量并表现相对稳定后可1天测量一次尿糖,3~4天检测一次血糖。配合医师监测血常规、血气、电解质及肝功能、肾功能及血脂等,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营养方案,可以合理调配营养液各成分的比例和调整输液速度,防止患儿的代谢紊乱,保证患儿的输液安全。

1.2.4并发症监测护理

对早产儿在使用抗生素时严防霉性口腔炎,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工作。对注射部位,进行适当的消毒清理。特别要注意保持输液部位完好,防止局部渗漏,静脉高营养液渗透压高,而早产儿皮肤又娇嫩,一旦有渗漏,易导致局部皮肤坏死。尽量避免注射时可能引起皮肤损伤的行为,若出现损伤,及时给予处理,防止细菌的感染。代谢性方面注意观察患儿的发热、高血糖、高血脂、低氧症、液体潴留、肝内胆汁淤积、高渗性脱水、肝功能异常、低磷血症等代谢紊乱症症。如出现低氧症及肺部疾患的患儿慎用脂肪乳,防止低氧血症加重及引发血管栓塞;长时间输入氨基酸可能造成肝内胆汗淤积;水分不足则可能导致高渗性脱水,从而引起尿素N含量升高[3]。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性质,及时上报医疗医师,讨论调整营养液成分及其配比。

2结果

132例早产儿经过静脉营养护理,出院前体重较入院时增长明显,平均每日增长体重13.2g,且没有护理并发症或代谢并发症等发生。具体数据统计见表1:

3讨论

早产儿生长的营养需求量大,营养不仅关系其生长发育,同时会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合理应用的前提下,对经口喂养营养摄取不足的早产儿进行静脉营养输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营养补给,同时有助于减少吸入性肺炎、出生后体重增长停滞、代谢合并症的发生率。通过采取科学有效地护理策略,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规范的导管置入操作、严密观察和监护等营养支持护理,对早产儿早期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护理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8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胎龄在30~34周之间,出生体重在1000g~2100g左右的早产儿60例,其中男35例(其中有4例试管婴儿),女25例(其中有2例试管婴儿)。肺炎1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例,低血糖2例,呼吸暂停5例,低蛋白血症2例,低体温2例,窒息10例,颅内出血6例,寒冷损伤综合征2例。

1.2 健康教育方法 我们采取健康教育座谈会,口头讲解,入院和出院时健康宣教,举办宣传栏,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卡片,电话指导。根据家长的文化素质、心理状态、患儿病情来决定交流方式,形式多样化对同一住院期间的患儿家长采取集体小讲课,不同期间采取别交谈,有面对面交谈也有电话交谈方式。语言通俗易懂,避免医学术语,使家长能够理解。进行操作指导一些技术性操作,如早产儿常用的哺乳、洗澡、抚触等采用示范性教育和个别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家长进行复述、演示。对于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的家长则不厌其烦地讲解、指导。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指导家长正确面对疾病 我院早产儿大多来自产房,孩子一生下来就转入NICU治疗,有一部分从外院转入治疗。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表现为焦虑、无助、不知所措。此时,护士认真细致地护理孩子,讲解有关护理孩子方面的知识,如早产儿的护理、病理、心理特点,疾病的原因、症状、治疗、护理以及疾病与转归等,使家长对孩子的疾病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能理解及积极支持配合孩子的治疗和护理。

2.2 使家长理解检查的必要性 孩子有病,为了明确诊断,做一些检查和化验是必要的。很大一部分家长就觉得孩子早产又生病,很“对不住”孩子,心疼孩子,拒绝抽血,化验等,以至于延误治疗。检查前护士向家长耐心详细讲解检查和化验的目的、意义、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2.3 指导家长正确观察孩子的生命体征 早产儿各项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发生呼吸暂停、青紫、呕吐、腹胀、腹泻、便秘、低温和发热等。护士从解剖、生理、免疫等方面向家长讲解各系统的特点,观察时应注意哪些变化,出现哪些情况视为异常,怎样解决等。循环系统又有哪些特点,血液是怎样分布的,正常心率是多少等一系列问题,使家长做到对疾病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2.4 指导家长合理喂养 指导喂养护理早产儿,指导如何安全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早产儿容易发生喂养困难、呛奶应如何预防;保持奶具清洁,给孩子喂奶前要洗手预防感染和交叉感染。

2.5 指导家长如何对早产儿进行日常护理 早产儿的皮肤特点:早产儿的皮肤角化层较薄,表面缺乏溶菌素,若稍有护理不周,即可擦烂、感染。接触孩子前要洗手,患感冒、腹泻、皮肤感染者不要接触孩子。新生儿衣着应柔软、宽大、舒适。尿布及时换,做好臀部护理,防止红臀。做好脐部、口腔护理。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定期进行空气消毒。洗澡时注意水温,动作轻柔,防止水溅入眼、耳、口、鼻中,防止吸入,及时擦干皮肤,防止着凉。护士教会家长对孩子进行抚触,以确保孩子出院后得到一个正确的护理,促进孩子的正常发育。

3 结 果

采取以上各种形式对早产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60例中有55例家长表示能够接受,并且对健康教育的内容全部理解和非常满意。有5例家长系外地务工人员因家庭因素和经济条件情况表示不愿接受,其中有2例经过耐心说服后表示接受离开后又返回。通过对60例早产儿家长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护理质量,密切了护患关系。

4 结 论

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是指对特殊人群在疾病状态下进行与疾病有关的医学与护理知识教育。早产儿是一组较为特殊的人群,由于其器官组织发育不成熟,潜在疾病较多,短期的住院治疗远不能满足早产患儿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进行长期的家庭护理。然而,初为父母的家长,大多数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尤其是抚养早产儿的知识更是缺乏,看到又弱又小的孩子往往缩手缩脚。如果护理不当,很容易发生烫伤、感染、营养不良等情况,重者再次入院甚至危及生命,会给家长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提高早产儿护理水平不仅取决于医护人员,更重要的是靠家长来配合;对早产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早产儿出院后的护理水平至关重要,应把提高早产儿护理水平贯穿于入院、出院及出院后的全过程,我们要重视早产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在工作中真正落到实处,使患儿家长了解科学的育儿方法,减少患儿疾病发生,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并逐渐适应早产儿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提高育儿水平,使早产儿能够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c)-0148-02

早产儿呼吸功能发育不完全,呼吸储备能力较差,容易发生呼吸衰竭。一旦发生呼吸衰竭,会增加早产儿的死亡率。近年来,随着呼吸监护水平的提高,机械通气在早产儿呼吸衰竭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其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呼吸,降低病死率[1]。在对早产儿实行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对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4月对20例早产儿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治疗及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4月于我院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早产儿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均为呼吸暂停、轻度窒息、颅内出血、宫内感染、贫血患儿;孕周28~31周,平均(29.31±0.89)周,出生体重0.79~1.76 kg,平均(21.32±0.25)kg;剖宫产6例,阴道分娩14例。早产原因:胎位异常5例,胎膜早破4例,宫内窘迫3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例,安胎失败2例,先兆子痫2例,瘢痕子宫1例。1 min Apger评分3~7分11例,>7分9例。

1.2 机械通气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在温箱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及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呼吸机配有加温湿化装置,调节氧流量至5~8 L/min,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和氧流量[2],氧浓度一般调在21%~39%(最高可调至100%)。其中,采用加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模式7例,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自动流速调节(SIMV)模式8例,采用高频振荡通气(HFO)/SIMV模式5例。期间监测血气、电解质、血糖水平。

1.3 护理方法

1.3.1 插管护理 插管前洗净患儿的口鼻腔分泌物,无菌操作下正确行气管内插管。选择大小合适的气管插管,体重

1.3.2 呼吸道管理 要随时对患儿进行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前先翻身、叩背1~5 min,并保持侧卧位10~15 min引流后吸痰,可结合管道加温湿化,防止痰液痰栓堵塞气道。雾化疗法帮助清除痰液,0.45%的生理盐水湿化液2 mL/次,湿化气道间隔4~6 h/次。吸痰时断开呼吸机,吸痰过程中进管与整个吸痰过程要快,固定好患儿的头部,避免头部摇摆[4],让患儿充分吸氧,动作要轻柔。退吸痰管要慢,一次吸痰不超过15 s,忌反复吸痰管,打开负压吸引,吸引管的插入深度比气管插管长1~2 cm以防并发症[5],忌负压过大。

1.3.3 生命体征监测 使用心电监护仪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每1小时记录生命体征1次,注意观察患儿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双肺呼吸音、胸廓起伏及腹部情况,有无前囟紧张、烦躁不安、嗜睡等颅内出血早期表现。同时注意观察呼吸困难、呼吸窘迫有无改善。

1.3.4 并发症的预防 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帮助患儿翻身、叩背,以防止因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出现阻塞性肺不张和坠积性肺炎。对疑有气漏等高危患儿尽早应用高频振荡通气,其较常规通气有较好的氧合作用。适当提高呼吸频率,减少及预防肺气压伤,小潮气量时可以减少肺损伤,避免PaCO2降低。每天对患儿进行擦浴及更换衣物。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后采用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联合营养支持,以增强抵抗力。

1.3.5 机械通气的监测 机械通气30 min后做好血气分析检测,并注意呼吸机参数的调节。PaO2 50~80 mm Hg(1 mm Hg=0.133 kPa),PaCO2 40~50 mm Hg,维持pH > 7.25,FiO2

1.3.6 拔管后护理 当患儿的自主呼吸增强、呼吸功能明显改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稳定后可考虑停机械通气。拔管前4 h不进食,或抽出胃内容物,充分吸痰,清理呼吸道;拔管前30 min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5 mg/kg;将导管拔出,断开呼吸机前给纯氧。

1.4 疗效标准

以早产儿痊愈出院或放弃治疗为最终结果,治愈的标准为早产儿呼吸平稳、体温正常、神经系统稳定、吃奶正常、合并症消失。

2 结果

本组早产儿的通气时间为45~168 h,平均(110.37±51.46)h;其中,治愈19例,治愈率为95%,仅有1例出现撤机失败,第2次插管成功后治愈,无后遗症出现,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胎龄不足,呼吸系统发育很不完善,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能维持肺泡处于膨胀状态保证足够的功能残气量,容易并发呼吸衰竭,增加死亡率。以往临床上常用长时间高氧来维持生命,减少呼吸衰竭的发生,但其后期容易并发慢性肺疾患及视网膜病变,影响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正确的治疗和护理是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抢救成功的关键。为提高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及治愈率,临床采用早期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其可使肺表面活性物质均匀分布在肺泡,增加功能残气量,维持肺泡膨胀,防止塌陷,完成通气交换,使患儿得到充分氧合[3]。

本研究20例早产儿通过机械通气治愈19例,治愈率为95%,说明机械通气在辅助早产儿恢复呼吸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有效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确保治疗效果十分重要。在本研究中,笔者采取的护理措施包括:插管前、呼吸道管理、并发症预防、机械通气检测以及拔管后护理,通气过程中先降氧浓度再降压力,采用小潮气量及小压力,防止压力过高造成肺泡损伤。结果显示,本组早产儿在精心的护理下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及后遗症,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机械通气能够显著改善早产儿的肺功能,期间配合精心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唐柳平,王琼,李敏,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16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7):1221-1222.

[2] 杨玉梅,张静.机械通气新生儿呼吸道管理的循证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6):36-37.

[3] 李玲,张英丽.固尔苏联合机械通气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6):58-60.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12月我科收治空气、氧气混合器治疗早产儿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胎龄30~36周,出生体重1 000~2 800 g。均使用法斯达医学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空气、氧气混合器,平均治疗时间3天。

1.2 原理 fa-2型空气、氧气混合器由主机、充电器、氧罩组成。该仪器设计独特,它可以把氧气和空气直接混合,并按8 l/min的流量连续输出,保证了co2能够充分排出。混和气体的氧气浓度是由输入的100%医用氧气的流量决定的,100%医用氧气进入混合仪之前,通过加湿器加湿氧气,无需加湿室内空气。

1.3 空气、氧气混合器消毒及清洗 氧罩:拿掉小门清洗,如果没有被液体严重污染,平时使用中性清洗剂全面清洁,随后用清水冲洗,再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晾干即可。如果已被污染,在消毒之前,必须清洗干净,去除所有有机物质及其他残留物。导气阀:如果没有被液体严重污染,平时使用中性清洗剂全面清洁,随后用清水冲洗,再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晾干即可。wwW.133229.COm如果已被污染,在消毒之前,必须清洗干净,去除所有有机物质及其他残留物。仪器外部:用中性清洗剂擦拭,不能浸在液体中。

1.4 判断疗效 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情况。加强巡视,定时观察患儿意识、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皮肤黏膜发绀情况的改善及给氧流量。如果患儿气促减轻,消失,血氧饱和度增加,血气示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血氧分压升高,x线示肺部好转,提示空气、氧气混和器治疗有效。如果临床症状和血气分析没有改善,应积极寻找原因,调整治疗方案,应准备好急救用物,及时采取无创通气治疗或有创通气治疗。

2 护理

2.1 严格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接触患儿前后应注意有效洗手。病房应保持整洁、安静、空气流通,每日用空气净化器消毒2次,各类物体表面及墙壁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定期监测物体表面和空气中的细菌数,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1]。

2.2 加强病情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新生儿腰以上部分置于氧罩内,给予平卧位,头侧向一边,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空气、氧气混和器的正常运转和各项指标,根据血氧饱和度及时调节氧流量。加强呼吸道管理是减少肺部感染的重要环节,每4~6 h给患儿翻身扣背一次,对痰多时,可进行超声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以按需原则进行,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吸引压力不超过100 mm hg,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2.3 加强营养支持,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因患儿呼吸快,体重轻,吸吮及吞咽能力低,再加上缺氧,胃肠道淤血,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肠道内营养或肠道外营养。每天做好患儿的口腔护理及脐部护理,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及时翻身,给予患儿适当的,防止并发症发生。

3 小结

篇1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舒适护理(comfortcave)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性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护理人员能给予一个最舒适的状态,研究出解决舒适问题的方法。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作为集中治疗危重新生儿的病室,舒适护理的应用对于患儿的康复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舒适护理

1舒适的环境:

1.1良好的温湿度

危重新生儿多为早产儿,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由于基础代谢低,肌肉活动少,而使分解降低。同时,由于糖原、皮下脂肪少,尤其是产热的棕色脂肪更少,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多,故体温低下,因此,应该该根据胎龄、日龄、体重调节箱温与湿度,尽量接近宫内环境,维持患儿肛温36.5~37℃。维持室温24~26℃,相对湿度在55%~65%。

1.2 避免噪声的影响

环境噪音是能扰乱新生儿正常生理状态,并使病情加重。控制室内声音强度

1.3 避免强光的刺激

强光会干扰患儿睡眠,导致患儿视网膜病。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调整NICU光线明亮度,暖箱内25ftc,室内60ftc,特殊治疗时100ftc[4]。

2 舒适的喂养

喂养的舒适护理根据早产儿的胎龄、体重、病情和一般情况而定。喂养方法分非营养性吸吮及微量喂养、胃管喂养、经胃管营养向经口哺乳过度和直接授乳的开始。由于早产儿的消化功能非常不完善,奶中的脂肪含量不宜过高,早产儿的奶水浓度应是2:1,每周了解体重增长情况,提供合适的静脉和胃肠营养支持。由于早产儿吞咽功能不完善,有时会发生吐奶及呼吸运动不协调现象,所以喂养时,最好使宝宝处于半卧位,奶嘴最好质地软,吸入孔大小适宜。

3 舒适的

合理的可促进肢体的伸展和屈曲的平衡,同时也有利于病情的恢复。研究发现,俯卧位对早产儿有多种生理益处,可减少胃液潴留,降低腹胀和呕吐的发生率,有利于患儿呼吸系统的发育;俯卧位似母体宫内姿势,增加安全感,睡眠时间增长;增加体重;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5]。

4 治疗操作中的舒适

4.1 护士要求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心态,熟练的技术,做到稳、准、快,一针见血。

4.2操作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

护士按护理级别及时巡视病房,观察患儿有无异常反应,输液是否通畅,滴数是否适宜,针头是否脱出。严密观察各种仪器的显示的数值是否符合正常值标准,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4.3 预防感染

严格遵守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日常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脐部护理。执行各种操作要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及操作常规。为减少院内感染发生,新生儿所需用物做到专人专用,部分物品必须高压消毒。温箱每日用消毒液擦拭,特别是操作窗口。温箱储水槽每日消毒和更换无菌蒸馏水。每天病房通风并紫外线消毒。每月1次空气、物体表面、奶瓶、奶嘴、医护人员的手行微生物监测,保证各项指标达标。

5 舒适的心理护理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对象的特殊性使NICU的护理人员需要倾注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危重新生儿的哭声反应了不同的要求和心情,如饥饿时哭声大,且平稳,持续时间长,护理上应给予喂哺,患儿吃饱后就会停止哭泣。临床上常见难产婴儿、胎儿宫内窘迫或生后窒息的婴儿,此类患儿表现为兴奋、烦躁不安、尖叫、呕吐、前囟饱满、抽搐、四肢肌张力增高、呼吸不规则等。护理人员必须通过观察危重新生儿的心理需求和病情变化,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做到应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因此,护理人员在NICU内对危重新生儿的精心护理,对提高危重新生儿的存活率及日后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6]。

小结

NICU直接面对的就是一群在生死边缘的没有表达能力的新生儿,舒适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减轻了危重新生儿及其家长的痛苦,促进了患儿的康复,帮助其更好的的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 郭焕英 舒适护理在儿科病房的应用 实用医技杂志 2007年12月第14卷第36期 5044-5045

[2]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Noise: A Hazard for the Felus and Newborn [J]. Pediatrics, 1997, 100: 724-727

[3] 张会军 焦慧华 新生儿监护室内的发育支持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572 {2006} 07—0581—02

篇12

患儿,男,胎龄25+5周,第5胎第1产,其母习惯性流产,孕25+5周经阴分娩,出生体质量800g。生后5分钟评分6分,羊水Ⅲ度污染,生后立即由外院于2008年7月25日转入我院NICU。查体:T为35.4℃,早产儿貌,反应差,哭声弱,呼吸不规则,呼吸困难,,三凹征阳性,全身皮肤绛红色,未睁开眼,前囟3.0cm×3.0cm,平、紧张,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口周发绀,颈软,胸廓对称未见畸形,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音。四肢末端发绀,趾纹少,四肢肌张力低下。握持反射、吸吮反射未引出,阴囊未触及。生后第8天体质量降至0.74kg,第11天降至0.71kg。住院期间先后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黄疸、喂养不耐受、肺部感染、呼吸暂停、甲状腺功能低下、呼吸机相关肺炎、贫血、水肿等,给予相关治疗和精心护理,经过77d住院监护治疗,患儿生命体征稳定,能自行进乳,吸吮有力,吸乳量每次40ml,体质量增至1.76kg,其他各项指标达到理想水平,出院后定时随访。

2护理措施

2.1维持体温稳定

由于早产儿生理解剖特点所决定,体温调节中枢不健全,对环境温度调节功能差,因此保暖成了早产儿维持生命的主要措施之一。患儿入院后立即置于红外线辐射台上穿刺、采血,称体质量后即刻放入已预热的暖箱。由于早产儿皮肤蒸发散热多,易出现脱水热,因此要保持好暖箱湿度,在暖箱内用杯放无菌蒸馏水或放蒸馏水湿润的消毒毛巾保持暖箱湿度。暖箱的温度设置要能维持患儿的适中温度。

2.2维持有效呼吸

2.2.1预防呼吸暂停和呼吸窘迫综合征

患儿入院后频繁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暂停,给予头罩吸氧,吸入氧浓度30%~40%,氧流量每分钟100~140个气泡。给予一次性无菌橡胶手套自制的水袋放入患儿肩和上背部,每0.5h轻轻振动1次,并每4h给予新生儿抚触,预防呼吸暂停。入院后当天为了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给予气管插管,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以臀部抬高的左、右侧位和上身抬高的左、右患儿卧位共4个,平均分4次滴入,每次滴入后即受控通气1min,在SPO2回升后再作第二次滴入,总给药时间为15~20min,滴药后继续机械通气,6h内不作气管内吸痰。

2.2.2保持呼吸道通畅

让患儿头部轻度后仰偏向一侧,保持颈部伸直;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每次喂完奶后给予轻拍背部,并向俯卧位和右侧卧位,减少溢奶。

2.2.3呼吸机辅助呼吸

患儿于2008年8月19日频繁出现青紫,给予氨茶碱、东莨菪碱及刺激后仍有青紫发生,血氧降至50%以下,给予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应用呼吸机期间严密检查各管道的密闭性;严格观察并记录呼吸机各项参数;每周更换消毒1次管道,每2h吸痰1次,吸痰时动作轻柔迅速。呼吸机辅助呼吸期间患儿身底下垫自制的水袋,同时被动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压疮和性水肿。

2.3合理喂养

入院后给予胃管喂养。针对患儿胃肠道功能不成熟,消化吸收能力低下,给予雀巢早产儿奶粉喂养,开始每次鼻饲稀释奶2ml/h,喂养时将患儿头部垫高15°,另一端接上盛奶的针筒,将针筒挂在暖箱顶上,利用重力作用使奶液缓慢流入胃内,切勿用力注入。每次喂养前应检查胃内的残乳量。喂完后倒入1ml温开水到针筒内,不仅可以清洗针筒内的奶水,而且可防止胃管堵塞。病情稳定喂奶后辅以俯卧位30min,可改善早产儿动态肺顺应性及潮气量,降低呼吸道阻力,改善肺通气,增加动脉血氧分压。俯卧位早产儿肢体活动少,能量消耗低,有利于消化吸收,既有效防止胃食管反流,又能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2]。随生长发育慢慢增加奶量,持续鼻饲奶2个月,直到患儿吸吮和吞咽功能完善后改为人工喂养。在采用胃管喂养的同时给予安慰吸吮,每次鼻饲前15min,用无孔奶嘴刺激患儿吸吮。非营养性吸吮能帮助早产儿建立有节律的吸吮和吞咽模式,减少因胃管喂养造成吸吮及吞咽功能减弱或消失。

2.4预防感染

2.4.1保持室内空气清鲜

每日监护室通风换气2次,每次30min;地面每日“8.4”消毒2次;循环空气消毒机24h处于功能位。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湿度55~65%。每月进行一次室内空气培养。

2.4.2严格无菌操作

工作人员进入NICU前洗手、换隔离衣、戴口罩,有上呼吸道感染者禁止如内。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用消毒液消毒手。听诊器每个患儿专用,并每天消毒。PICC无菌敷贴常规每周更换一次,肝素帽每周更换2次,如出现无菌敷贴有渗血、渗液、呕吐物、分泌物等及时更换。每周进行1次手细菌培养。各项常规护理操作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

2.4.3新生儿护理

每日给患儿进行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加强基础护理,尤其是脐部,臀部皮肤和口腔护理。

2.4.4暖箱的消毒

暖箱每日用0.1%新洁尔灭擦拭1次;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及时清除;暖箱中的蒸馏水每日更换1次;每周进行1次彻底消毒。换下的暖箱要彻底清洁消毒后备用。每月进行一次暖箱细菌培养。

2.4.5用物消毒

患儿所用之物如衣物单褥、尿布、毛巾、浴巾等都应清洁晾干,用包布包好后进行高压灭菌,最好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如婴儿纸尿裤、等。用过的奶瓶、奶嘴清洁干净,用沸水煮后备用。

2.5保证良好的睡眠周期

早产儿有一个较长的沉睡期而清醒时间少,而两个状态下携氧量相对稳定。良好的睡眠周期对早产儿吸氧有好处。在护理过程中应采取更多的方式促进他们自然随眠,尽量增加早产儿安静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各项护理操作集中进行,根据不同早产儿的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工作。

2.6早期干预护理

2.6.1抚触

病情稳定期每天在暖箱中进行2次抚触,每次抚触15min。抚触的手法:先俯卧位抚触背部、臀部,

再侧卧位抚触四肢,最后仰卧位抚触头部、胸部、腹部的顺序进行。开始时要轻轻抚触,逐渐增加压力,好让早产儿慢慢适应起来,同时不要强迫早产儿保持固定姿势。

2.6.2鸟巢式护理

鸟巢”的四周有柔软的绒布环绕,可感觉似在母亲的子宫里,满足了早产儿的心理需求[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早产儿惊跳反应,使其消除紧张情绪,能尽快适应母体外环境。

2.6.3减少疼痛刺激

患儿入院后给予PICC输液,出院时拔管,较少了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在执行侵入性治疗如PICC、抽血或吸痰时,多给予肢体支持,应一手握住婴儿的双膝将双腿靠近躯体,另一手掌轻压上肢使其靠近胸部,使其形成胎儿屈曲姿势,以限制婴儿四肢无意识的挥动,但不限制其轻微的活动或以包布包裹早产儿,以减少其疼痛反应。当去除胶布、电极等捆绑物时应及时清洁皮肤,以减轻不适感。

2.6.2音乐疗法

每日于早产儿行人工喂养30min后实施,通过温箱内扬声器播放轻柔的音乐,音量控制在50~60dB,时间定为每天9:00、14:00、20:00,15min/次。播放乐曲时需暂停其他护理操作并将环境噪音控制

2.7病情观察

ELBWI由于各个器官发育不成熟,病情复杂,变化迅速,因此应密切注意病情的变化,观察患儿的

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等,同时需观察患儿的面色、口周、肤色、肌张力、神志、各种反射,大小便次数、色、性质及量,进食的量,有无呕吐等情况,及时做好记录,病情有特殊变化及时汇报医生并做好抢救的准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