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成因范文

时间:2023-10-19 10:37: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金融危机的成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金融危机的成因

篇1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075-02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风暴已经进入尾声,为什么这样说,这要从金融危机的成因谈起,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表面来看是由于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引起的,但是笔者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根本原因是一次金融投机家的投机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打压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高额的利润差价,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可以确切地说金融风暴已经结束,由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现象也将进入底部,由此可以推断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本年度第二季度的各项经济指标将好于第一季度。

一、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笔者之所以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的投机行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本次金融危机不是市场自身原因造成的,查看历史数据,2008年9月以前世界范围内经济一片繁荣,各国经济指标大多为历史最好,而2008年9月雷曼公司宣布破产保护以后,金融风暴犹如海啸一般短时期迅速席卷全球并迅速影响到实体经济,2008年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指标迅速变坏,分析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没有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大规模的战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由此可以证明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原因不是市场自身造成的,由此反推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人为投机因素产生的。

下面再通过一些间接现象来分析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要通过直接现象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是比较困难的,此次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有很大的不同,1997亚洲金融风暴有明确的挑起者――金融大鳄索罗斯,而且投机过程非常明显,因此很容易通过直接现象证明亚洲金融风暴是一次金融投机,而此次金融危机其金融投机过程非常隐蔽和周密,很难从表面现象直接看出这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导演的一场大戏。只能从一些间接现象判断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首先看这些投机分子选择投机的时间,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正是美国总统换届之前,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忙于换届,是应对危机最薄弱的时期;再看金融投机家们针对的对象,此次金融投机的对象是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了五年,美国股市已经出现高市盈率高风险现象;再看本次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工具,本次金融危机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直接工具是次级贷和次级贷衍生物[1],间接工具是宣传媒体。为了使本次金融危机能够达到金融投机家们的预期效果,可以说他们是挖空了心思,实际上以美国的经济实力化解次级贷危机本来是不难的事情,但是金融投机家们根本不给美国政府机会,甚至不惜以牺牲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为代价,利用媒体导向制造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恐慌来打压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利用了大约半年时间将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2 000多点砸到6 000多点。石油期货从143美元左右砸到38美元左右,有报道称专家估算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造成了十多万亿美元资产的蒸发[2],那么金融投机家们通过做空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的利润保守的估计也应当有万亿美元以上。至于说这些金融投机家们在美国证券期货市场通过抄底在未来的市场上赚取的利润更是高得难以估计。

二、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

文章开头笔者为什么说本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了呢?其实这很简单,既然本次金融危机是针对美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一次金融投机,其目的无非是要通过高抛低吸来赚取差价,只要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了,金融危机也就结束了。根据道氏理论,股市的趋势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从2009年3月10日起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三周,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可以推断美国股市的上涨趋势已经形成,因此即使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还会有一定的延续,但是今后一段时间金融投机家们将会利用其资金实力不断推出有利于金融形势好转的消息来刺激美国股市的上涨,这当中可能有小的反复,但是大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有三点:(1)美国的经济基本是与证券期货市场同步的,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经济下滑也应当见底。(2)美国实体经济生产能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破坏很小,只要金融形势好转,经济会迅速跟上。(3)世界各国提出了振兴经济的计划,特别是中国已经实施了经济振兴计划,美国奥巴马政府也正在实施多项刺激经济和消费的方案,根据本人在《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3] 一文中的论证,目前世界各国提出的宏观振兴经济计划多数将刺激经济的增长。

根据以上三点本人推测全球经济3月份见底,四五月份将开始复苏,最迟6月份各项经济指标将明显好于3月份。

三、面对机遇的措施

1.避开政治阻击,抄底矿产资源。实际上目前的经济形势对于任何投资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抄底机遇,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更是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低价获取矿产资源的机会。众所周知,2008年之前只要是中国准备购买的物资国际炒家都会哄抬物价,但是目前如果中国大量购进矿产资源一般不会遇到国际炒家的价格阻击,这是因为如果国际炒家用哄抬物价的方法实行阻击,必然会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而目前正是国际炒家吸筹阶段很显然对于金融投机家们而言不希望迅速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所以国际炒家不会用哄抬物价的方法阻击中国收购世界矿产资源。但是国际炒家会用政治手段阻击中国抄底世界矿产资源,3月份澳大利亚否决中国五矿收购案就是政治阻击,因此对于中国的投资者而言要学会灵活运用政治手段,避开政治阻击,抄底世界矿产资源。

2.适度参与美国股市。一般来说股市的底部区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形成,因为国际炒家需要慢慢吸筹,以获取暴利。因此短时间内美国股市不会迅速走高,它会慢慢推高或震荡走高,这正是中国资金抄底美国股市的好时机,从历史的教训来看,中国资金参与美国股市最好以民间资金的形式参与,如果以国有资金参与美国股市很难获得发言权。中国资金可以学习日本资金参与美国股市的方法不求控制上市公司,只求影响上市公司。

3.做好准备,迎接外贸发展。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企业出口影响很大,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世界经济也会迅速复苏,中国的外贸企业此时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及时了解西方国家下一步的需求动向为新的出口做好准备。

四、金融危机后的反思

反思此次金融危机,我们看到中国的在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先后有8只QDⅡ基金陆续发行并走向海外市场投资[4],其所选时间正是世界证券市场的高点,等于将资金拱手送给国际炒家。而当前应当是参与国际证券期货抄底时间了,我们的QDⅡ基金却一点募集的迹象也没有,这说明中国的基金管理者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样在2008年中国的许多银行和大公司在国际证券市场参与了证券期货的买卖,买了个最高点,但是现在当世界证券期货市场出现了极好的机遇时,大多数中国的银行和大公司却不敢参与了。比较中国实体经济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措施――中央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可以看出中国实体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远远大于金融虚拟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虚拟经济带来的效益远大于实体经济带来的效益,发展金融虚拟经济,提高自身金融虚拟经济的能力是中国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

最后要说明的是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但是它带来的危害还会影响到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因此虽然今后金融形势会有所好转,全球经济也会逐渐回暖,但是,全球经济的增长的速度可能会放慢,企业要以长远的目光看待经济回暖,调整好自己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外汇通.次级贷危机的过程[EB/OL]..

[3]胡小平.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3).

篇2

近年来美国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爆发,房地产业严重衰退,造成一连串重大金融事件,比如:美国政府托管“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美林被收购、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等,由此引发全球股市大跌,中国股市上证指数也跌穿2000点。全球金融领域面临严峻挑战,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当前这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已经超过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包括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美国金融系统,无论是发达程度、透明度、监管力度,还是融资规模、金融产品多样化等都堪称世界之最,为什么目前出现了这种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呢?我们对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做了深入分析。

一、金融监管制度缺陷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业严重缺乏监管,内部管理机制失误造成的。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推出了许多金融衍生产品,这对繁荣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衍生产品太多,加大了投机风险,而与此有关的风险预警机制及防范措施却未能跟上,从而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美国本轮金融风暴是次贷危机进一步延伸的结果,而次贷危机则与美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中过度利用金融衍生品有关。

在各种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因素中,美联储政策的失误可能是较为严重的一个危机因素。在格林斯潘主持美联储期间,特别是在2000年到2005年之间所采取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在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埋下了危机的种子。长期的低利率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三大负面影响:一是扭曲了信贷市场和房贷市场,二是减少了居民储蓄,三是加剧了美元的贬值。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而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整个华尔街弥漫着投机气息。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开始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开始席卷一切赚钱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机构。庞大的赤字需要有大量外国资本的弥补,结果是美国的资本账户逆差大幅度增长,加剧了经济失衡的风险。一旦出现经济波动,引起外资撤离,美国就难免陷入一场金融危机。

二、超前消费陷阱

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主要依附于消费,使得经济基本面发生了问题。为推动经济增长,政府鼓励寅吃卯粮、疯狂消费,引诱普通百姓通过借贷消费。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利率不断走低,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加上弥漫全社会的奢侈消费文化和对未来繁荣的盲目乐观,为普通民众的借贷超前消费提供了可能。很多人都在透支消费,而这主要是依靠借贷来实现。特别是通过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诱使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住房市场。但从2006年底开始,虽然美国房地产价格的涨势只是稍稍趋缓和下降,经过金融衍生产品等创新金融工具的剧烈放大作用,美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和危机就难以遏制地爆发出来。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消费太多,则会使得储蓄减少,从而影响一国的资本积累,导致投资不足,影响经济的下一轮发展。而美国正是消费的过于旺盛,挤占了投资,坐吃山空,经济迟早会出现问题的。

三、对自由经济的过度迷信

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把“双刃剑”,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一般认为这场危机主要是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但是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华尔街,而在于美国近30年来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理想,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背景是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危机,内容主要包括:减少政府对金融、劳动力等市场的干预,推行促进消费、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的经济政策等。客观而言,新自由主义改革的确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通货膨胀率下降、经济增长率回升、失业形势得到一定缓解等。

但任何理论都有它存在的现实基础,而现实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无休止地把这种自由主义政策推向极端,必然会给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威胁和破坏。大量金融证券机构置国家经济安全于不顾,利用宽松的环境肆意进行投机,并因此获取巨额利润,导致投机过度,尤其是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比如:互联网和房地产等,严重损害市场稳定的基础,产生严重的泡沫风险。近几届美国政府没有意识到美国已经变化了的经济状况,过于迷信自由经济理论,终于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美国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美国当前遭遇的危机,是一场与美国自身的经济、政治、社会体制密切相关的危机。尽管美国金融危机及其所带来的全球金融动荡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有限,但我国存在着许多类似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病因”,因此,反思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对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一)基础原因:货币政策运用失当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

美国互联网泡沫及“9•11”事件后到2004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尔后到2006年8月,又先后17次加息。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使房贷市场利率大幅下降,大大减轻了借款利息负担,刺激了次贷需求,进而推动了房价持续上涨,而日益上升的房价使借款人的现金流即使不足以偿还贷款,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融资来予以弥补,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次贷需求,加剧了房地产市场泡沫膨胀。由于次贷市场的繁荣是与房价不断上涨、低利率紧紧捆在一起的,这样,随着货币政策逆转,利率大幅攀升,借款人还贷负担日益加重,房贷需求受到抑制,房价下跌,房地产泡沫破灭;另一方面,房价持续下跌又使房屋出售变得十分困难,低信用的借款人违约率骤升,导致贷款机构亏损严重,进而引次贷市场资金链出现裂痕。这两重因素叠加在一起形成马太效应,造成恶性循环,加速了次贷危机的爆发。所以,次贷的迅猛发展在加剧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同时,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巨大隐患。

(二)主要原因:金融机构经营忽视审慎原则和不合理的盈利模式

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风险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以及次贷和次贷债券及其衍生品的经营者、设计者和投资者,它们的的违规操作和非理为金融危机的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忽视贷款风险、次贷过滥。安全性是金融机构经营的生命线。但受房地产市场高利润的驱使,许多贷款机构漠视贷款风险,降低贷款条件,有些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贷款,使很多连基本贷款条件都不具备的人也加入到房贷大军行列。贷款机构深信,在火爆的房市下,只要贷款就有高额回报,即使次贷风险很高,也可以通过证券化进行转嫁。然而,一旦房市逆转,贷款机构就会自食其果,这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其次,经营杠杆过高。美国投资银行之所以纷纷倒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的高杠杆盈利模式的内在缺陷,以及其脱离风险控制的狂热与贪婪。投资银行的平均杠杆为20―30倍,若加上结构性工具,杠杆高达50―60倍。高杠杆交易带来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容易出现风险分散盲区,加大系统性风险。再次,投机气氛过浓。次贷被冠以新型证券资产的美名,整个衍生品市场充斥着过于乐观的估值情绪和投机心理,次贷及其衍生品受到各类机构投资者的追捧。旺盛的需求加上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以击鼓传花式的游戏在获得丰厚利润的同时,又进一步吹大了金融泡沫。一旦市场逆转,投资链条断裂,危机就不可避免爆发。

(三)直接原因:衍生金融产品开发过滥、交易链条过长

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衍生品被过度创新和滥用,导致市场约束机制失灵,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真正元凶。在传统经营模式下,贷款风险主要金融机构自己承担。在证券化方式下,贷款风险可以通过抵押支持证券(MBS)、资产支持证券(ABS)等证券化产品进行转移。投资银行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凭借其高超的金融创新能力,根据MBS出现违约的概率,又设计出第二层衍生品――债务抵押担保证券(CDO)。然后再以CDO为基础进行了两个方向的设计(如图1):一是设计出“CDO平方”、“CDO立方”等合成CDO;二是设计出信用违约掉期(CDS),其作用在于通过对次贷衍生品的担保,将其违约风险进一步分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信用等级,以满足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的需求。一般而言,CDO需要通过资产的真实销售来保证获得特定资产对应的现金流,风险相对较低,由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持有。而合成CDO和CDS,其对应的特定资产并不需要发生真实转移,因而风险很高,由对冲基金持有。资料表明,2006年,美国债券市场的MBS达到6.1万亿美元,CDO发行总额将近2万亿美元,CDS的名义市值在2007年达到62万亿美元,超过全球GDP水平。

图1 次贷衍生品创新路线

这里不难发现,这些衍生品都是基于次贷复合设计而成,结构复杂、交易链条很长,风险特征不易识别,再加上金融机构的高杠杆交易,市场变得越来越缺乏透明度,在不断创造财富效应的同时,约束机制也被严重弱化,以至于最后谁也不去关心这些衍生品真正的基础是什么,也不知道其中的风险究竟有多大。另一方面,随着次贷衍生品的不断创新演化和高杠杆交易,其所内含的风险也在不断积聚和被迅速放大,并传递给各国投资者。一旦房市萎缩,衍生品失去赖以支撑的基础,整个信用链条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等各关联市场风险的并发。

(四)外部原因:政府监管缺位

这场金融危机与美国政府的监管缺位有关。美国一直被公认为拥有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和先进监管手段的国家。但由于相对松散的综合监管与多头监管体制及某些法律空白,美国对次贷及其衍生品市场存在着监管盲区,对衍生品交易过程缺乏预警,风险揭示滞后,加上信息不对称,使投资者对相关风险的了解只能依赖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但评级机构也无从了解支持衍生品的基础资产的情况,只能依靠数学模型来推算违约概率。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原有假设条件缺失,评级结果就会失真。2007年7月,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下调900多只按揭贷款债券的评级,引发市场恐慌性抛售和资产价格急剧下降,成为这场危机迅速蔓延的导火索。

(五)根本原因:过度负债消费和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

首先,无节制的消费和透支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在社会根源。美国经济是通过过度借贷消费支撑的。2007年,美国消费占当年GDP的72%。但美国居民的消费并非完全建立在收入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以股票和房产等作抵押的负债上,低利率和资产泡沫为这种消费模式提供了支撑。2007年,美国家庭部门的负债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1.33倍。不仅居民个人如此,美国政府也是高负债消费的“典范”,仅2001年至2006年的5年间,美国政府负债增加3万亿美元,总额达到8.6万亿美元。如果再加上各州的债务,总债务高达44万亿美元,人均负债15万美元。过度负债消费在创造繁荣的同时,积聚了财政赤字、贸易逆差及大量的金融风险和经济泡沫,最终促使风险爆发和泡沫破灭。

其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不对称导致金融市场根基动摇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在经济根源。在美国,高度发达的虚拟经济使得经济体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虚拟经济本身虽不创造价值,但可以无限放大金融资产,被放大的资产反过来扩张信用。一旦预期出现问题,就可能引起虚拟经济崩溃,摧毁信用市场和金融体系,进而对实体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目前,全球金融资产是世界GDP的4.2倍,全球衍生工具总市值约680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0倍之多,其中仅美国就有400万亿美元。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正确处理改善政府宏观调控与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调动经济主体积极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天然缺陷和不足,如果没有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引导,市场就会陷入无序状态,风险就难以避免。因此,只有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相辅相成,才能保障一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与观念深刻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过分相信市场的力量和调节作用。这场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就中国目前情况而言,尽管没有次贷市场,但存在着与美国类似的因素,如市场环境与经济周期类似,房地产市场泡沫日趋膨胀以致风险显现,资本市场不完善,股市投机行为盛行,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滞后,风险管理能力弱,货币政策调整忽视对相关市场和主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冲击。诸如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调控过度或者不到位,中国经济也有被拖入恶性循环的可能性。

(二)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具有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丰富金融品种、提高金融效率、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等积极作用,也具有增大金融系统风险、降低金融体系稳定性、加大金融监管难度等负面影响。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金融创新飞速发展,但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并未及时跟进,再加上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影响,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次贷衍生品业务及其交易更是放任自流,这无疑助长了衍生品风险。对中国而言,既不能因此视之为洪水猛兽,抵制金融创新,也不能对金融创新监管过死。明智的策略应该是:一要充分认识金融创新对经济金融的积极作用,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中国现阶段由于金融创新不足,金融产品种类少、结构单一,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因此应完善金融创新的制度环境,大力鼓励和推动金融创新,探索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途径。二要提高金融监管水平。金融监管机构应切实加强跨市场、跨境风险的监管,确保金融监管体系与金融创新步伐和市场变革相适应。同时,要弄清楚金融创新中的产品结构、层次和风险特征,研究金融创新规律,适时、适度地引导金融创新活动,把握监管力度,避免监管过度和监管缺位,探索金融监管模式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由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由单向监管向全面监管、由封闭性监管向开放性监管等转变的途径。

(三)正确处理消费与储蓄的关系

消费和储蓄作为经济发展的两大轮子,在国民收入既定的条件下,二者在数量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因而保持二者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是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消费过度,储蓄过低,不仅会导致过度负债,助长经济泡沫或者通货膨胀,而且可能会导致投资不足,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反之,如果储蓄过高,消费疲软,有可能导致产能过剩而引发通货紧缩,同样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超前消费、借贷消费是美国长期形成的消费模式和生活理念,正是这种生活消费模式成为这场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渊。从这次危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合理储蓄、理性消费的重要性,认识到善于处理消费与储蓄的关系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四)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是指虚拟资本以金融市场为依托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具有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寄生性和周期性等特点。实体经济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它们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两种经济活动模式。虚拟经济源于实体经济并服务于实体经济,并在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具有双刃剑作用。如果虚拟经济能够通过自身发展和优化资本配置来适应实体经济的要求,就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但如果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单独发展,就会严重动摇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产生经济泡沫,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引发金融危机、政治危机甚至导致社会动荡。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其在金融业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全球虚拟经济的飞速发展。2006年底金融衍生品的未平仓合约总金额为485.7万亿美元,远远脱离了同年全球实体经济规模。金融危机的爆发看似偶然,实际却是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必然结果。当前,中国正处于实体经济转型壮大和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应重视和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防止相互脱节。

篇4

1国际金融危机概述

金融危机是指发生在金融领域的危机即在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的、严重的动荡或混乱,反应为全部或者一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内急剧、快速且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一般包括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股市危机等。另外,由于金融资产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因此金融具有非常强的国际性。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可以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产品、市场和机构等。而国际金融危机则是指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后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从而造成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

近两百年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而伴随而来的是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仅仅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就有几十次之多,包括欧洲债务事件、占领华尔街事件等,这些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无一不对国际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金融危机虽然在各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但在某些方面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似性,通过对这些相似性的探究使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了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及对我国的巨大影响。

2国际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

2.1急剧下跌的股市

2.2严重外逃的资本

2.3银行的正常信用关系被破坏,并伴随着银行挤兑、银根奇缺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等现象

2.4货币不断贬值并伴随货币通胀

3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3.1大量的金融衍生品掩盖了风险

美国存在大批的放贷机构,这些放贷机构把大量的次级住房贷款转换成证券并在各大市场上进行售卖,从而吸引了大批的投资机构进行购买,而投资机构运用其所具有的金融工程技术将所购买的大量证券进行重新的分割、组合并包装,使之成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然后采取各种途径将其出售给保险公司等。各种投机的行为在创新旗号的掩护下不断涌现,逐渐使金融脱离了现实的经济状况。这种虚假的经济日渐庞大,当这些被不断包装的金融新产品的源头即次级住房贷款出现问题时,这个虚假的经济瞬间漏洞百出,从而造成金融危机。

3.2金融自由化政策的采取以及货币政策的不当运用

自上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美国不断放松金融管制的情况下加入到了金融衍生品业务中。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而不当的加息政策更进一步推动力次贷危机的产生。美国在经济泡沫破灭后,为了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连续13次进行降息,这种降息带来的低利率以及充裕的银行信贷使美国的房地产以及其他资产的价格逐渐上涨,进而促进了次级贷款的蓬勃发展。为了抑制这种通货膨胀现象,美国采取17次加息,导致房地产价格急剧下降,交易量迅速下滑,次贷危机由此爆发。

3.3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

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为国际金融危机营造了很好的成长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危机不断隐藏并最终爆发。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断在全球发行国债、美元、股票以及金融衍生品,同时连续在世界各地购入自然资源、劳动资源、资本资源等,美国进行货币生产,其它国家进行产品生产。各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累积,为了这些资产的安全以及保值,这些国家选择购买美国国债,从而使资金又回到了美国。美国的特殊地位及其资本市场价值传导支撑了美国的赤子政策和高消费政策,这导致这些政策严重超过了美国自身经济的承受能力,从而使金融危机的发生成为必然。

3.4多重环节的利益链条断裂

由于金融产品的创新而形成了由各类机构以及个人所组成的十分复杂的利益链条,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利益链条不断拉长,利益链条中的借贷关系变得十分复杂甚至无法分辨,因而各个层面的责任方面的约束变得十分宽松,利益链条中的个体在约束力极小的情况下开始不断夸大自身的利益,链条中的个体的行为也随之开始不断差异化。

4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4.1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缓慢并且失业率急剧上升

多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宏观影响表明金融危机的爆发会使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更多的困难且遭受巨大的损失。国际经融危機爆发后由于国外众多企业发展困难甚至倒闭,从而使我国的经济面临严峻考验。首先是外贸出口订单减少;其次是部分已经出口货物被对方退回或对方因企业倒闭而无法支付货款,这些现象的产生使我国绝大部分出口贸易型企业面临异常困难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甚至被迫倒闭,使我国经济发展变得缓慢。

4.2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后会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美元贬值政策,这便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汇率风险。近年来,我国因为改革开放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金融不断货币开放,进而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我国作为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大国,外汇储备绝大部分以美元计价,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一方面,美国会以美元贬值政策来使自己的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更有优势,这一行为使我国大批量的外汇储备资产面临极大的汇率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采取的政策促使汇率在短期内大幅度的波动,这使许多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企业面临严峻的汇率风险,并可能在外汇兑换中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兑换损失。

4.3国际金融危机将使我国产品出口面临障碍

世界经济中一直都存在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这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本身并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他与本国的贸易政策密切相关。美国虽然一直提倡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美国将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并以维护自身经济安全为由进行贸易保护。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体制不断受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害。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放缓甚至衰退,贸易摩擦变得频繁,致使美国以各种名义甚至采取明文政策只购买美国本国货物排斥他国货物,这將对我国服装以及玩具鞋类,纺织品和食品机电产品等出口产品制造障碍。

5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5.1正确认知金融创新的具体作用

出现在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上的新的方法以及理论等新生事物即为金融创新。一方面金融创新的分散和对冲对金融风险的发生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战后世界金融业也在他的促进下出现了大繁荣,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一样,金融监管的不断放松使他加速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如今正处在金融改革的起步阶段,因此我过金融改革必须经过金融制度的创新,要想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强大,我们必须不断汲取国外的金融发展经验,并合理融入我国的金融市场实情中,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具体情况进行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现状的金融创新。同时,在进行金融创新时我们一定要认真仔细考虑,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我国金融产品的过度衍生或金融产品过于复杂。我过国只有在金融监管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才能促使金融创新技术的合理利用,并使我国一定程度上避免金融危机的爆发。

5.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合理采用

采取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之前认真分析国内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采取符合外国的合理的政策。同时加强对宏观经济,特别是资产价格市场的监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采取了不恰当的货币政策以及由此引起的剧烈推高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因此我国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必须更加严格得监管金融市场,根据国情建立覆盖全国的符合我国经济现状的健全的金融信用评价体系,并且结合国情适时地采用温和财政核实货币政策对我国对金融市场进行严密调控,进而避免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这一举措对于稳定我国经济发展不出现大的经济波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5.3在面对机遇时积极寻找战略投资机会

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必定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面对这些冲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世界经济形势进行认真仔细分析。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故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实体经济的损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金融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部分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进行这些海外并购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扩大规模,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海外管理经验以及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1]冯晓宁.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原因及对策研究[J].经验管理者,2009

[2]张晓欢,李海燕.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J].北方经济,2009

篇5

汇市持续走低,越南盾贬值加快。2008年3月下旬,越南政府扩大了每日越南盾兑外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但这一调整却使汇率持续下滑,越南盾在短时间内由升值变为贬值。

股市和房市价格暴跌。2007年10月3日到2008年6月16日,短短8个月的时间内,越南证券交易所胡志明指数从1106点下跌到了370.18点,跌幅接近七成,跌幅居全球之首。同时,越南大、中城市多年来居高不下的房价也开始出现大幅下滑,房市成交量明显萎缩。

经济增速放缓,部分银行经营陷入困境。2008年第一季度,越南GDP增长7.4%,低于去年同期的7.8%。随着经济增速放缓,股市和楼市价格大幅下跌,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以及银行贷款利率高调,越南的商业银行特别是私有银行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客户违约率迅速上升,经营陷入困境。

越南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经济过热,外贸财政“双赤字”。越南自1986年实行全面“革新开放”以来,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经济连续8年保持7%以上的高速增长,GDP总量从2000年的312亿美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713亿美元。越南因此被国际社会看成是仅次于“金砖四国”的第五个新兴经济体,越南国内也逐渐兴起了“超印赶中”的豪情,以致于忽视了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经济过热问题。高投资导致越南机械设备、零配件和原材料等大量进口,加上美国次贷危机造成进口成本上升、出口疲软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越南贸易逆差由2002年5.98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124亿美元,占GDP比重由1.7%上升到17.4%,这远高于1997年泰国爆发金融危机时其贸易逆差占GDP6.5%的比例。同时,越南政府为了改善投资环境,使得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资本项目开放过早,外资大量涌入引发资产泡沫。在国内资本短缺的条件下,越南政府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不仅大量举借外债,还迅速开放资本项目,导致热钱大量涌入。2008年前5个月,FDI高达142.73亿美元,同比增加298%。在资本账户流入的外资中,房地产和旅游方面的投资增长尤其迅速,部分资金甚至绕开限制进入了股票市场,引发了当地消费和投资热潮,推动了股市和房市等资产价格不断走高,通胀压力持续累积。

宏观调控政策不力,货币政策偏松。一是越南政府应对通胀上升的政策措施比较滞后。在2007年10月,越南的CPI已经达到了12%,高通胀已露端倪,但越南政府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势头,对物价上涨采取了容忍的态度,货币政策明显偏松。2008年第一季度,越南信贷投放同比竟增长了65%。但是,越南央行直到2008年5月份才将存款准备金率从9.3%调到12%,基准利率由8.75%调到14%,这一利率水平仍远低于通胀率。二是越南对通胀的调控政策有失偏颇。越南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于通胀愈演愈烈,越南政府在2008年3月下旬接受了外国专家“以本币升值控制通货膨胀”的建议,将每日越南盾兑外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由0.75%扩大到1%。由于越南盾存在强烈贬值预期,汇率幅度的扩大反而加快了贬值的步伐。

此外,越南经济体小,股市市值有限,对国际市场冲击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也是导致此次越南金融风波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越南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继续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治通货膨胀。越南金融危机已为我们敲响警钟。防治通胀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之重中之重,在自然灾害比往年加重的情况下,从紧的货币政策将是首选。新兴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对境外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极易增大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因此,我国在不断促进FDI流入和贸易增长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由此带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外汇占款大量增加造成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必要时可以实行提高存款准备金、保值储蓄与信贷规模控制三管齐下的措施,及时回收市场流动性,有效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避免人民币快速升值,严防热钱兴风作浪。虽然汇率管制的金融抑制战略对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贸出口和FDI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起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金融抑制却又削弱了本国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削弱了金融资产价值创造中所需要的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基本功能,也削弱了政府对金融风险进行监控的能力。越南金融危机再次凸显币值被长期抑制会给宏观经济带来巨大风险。因此,从长远来看,逐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是必须的。但从历次货币危机来看,在通胀高企的局面下,放宽汇率波动的幅度,反而会加快本币贬值。因此,我国人民币升值应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项原则。

审慎开放资本项目,加强外资流向监管。一是审慎开放资本项目。新兴市场的金融危机总是出现在金融自由化和较大规模的资本流入之后。为确保经济金融安全,我国应坚持“不到合适的时机,资本项目就不放开”的原则,保持防火墙,以增强对国际金融动荡的抵御能力。二是加强对外资流向的监管。应该说,目前人民币升值远未达到热钱满意的程度,人民币走势逆转的压力在日复一日地积累,一旦基本面受到外部冲击出现恶化(如严重通胀等),很可能出现金融动荡。当前我国应当强化外汇监测,完善监控体系,及早察觉外汇流向异动,大力控制FDI进入股市和房市,同时,注意外汇政策和制度设计的可逆性。

扶优限劣,优化经济结构。在保证一定发展速度的同时,要注重对不同行业实施有差别的信贷政策,扶优限劣,防止经济结构失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和本土企业资金链已经极为紧张的情况下,要避免运用一刀切的信贷规模和贷款利率政策,防止利率的过快上调,使绿色产业、民生工业等行业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停产休克,造成经济衰退。

篇6

金融经济周期是指金融经济活动在内外部冲击下, 通过金融体系传导而形成的持续性波动和周期性变化(Mishkin,F.S,1999)。对于如何解释货币冲击或股市崩盘导致的短期经济剧烈波动,传统周期理论已然不具备说服力。而金融经济周期理论从委托-问题切入,为人们认识金融危机的形成、发展和蔓延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视角,同时对现行货币政策的操作具有一定的启示。

理论回顾

Bagehot最早正式将金融因素引入经济周期模型,并尝试建立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他指出,当银行家手中的可贷资金余额全被借光,将会刺激真实经济扩张, 拉动真实利率和商品价格上升。在繁荣阶段过后, 整个经济结构就变得十分脆弱,这将导致经济扩张的结束(宋玉华、李泽祥,2007)。

Fisher(1933)等人提出的信贷周期理论奠定了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Fishe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指出在信息不对称、存在金融市场缺陷的条件下,经济繁荣阶段的“过度负债”与经济萧条阶段的“债务清算”及“困境抛售”等外生冲击,是生成信贷周期的重要原因,银行信贷是经济周期的重要传导渠道。

由于“货币中性论”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导致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发展迟缓。到20世纪80年代,Bernanke等人对货币和证券“中性论”进行了批判,认为金融因素对经济周期运行影响显著,金融经济周期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理论从委托-问题切入,认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市场摩擦会放大金融冲击,解释了货币或资产价格冲击导致经济短期剧烈波动的现象。“借款人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信贷渠道”是金融经济周期里两个最重要的放大传导机制,通过市场摩擦发生作用(Campello,M,2003)。金融市场上起初较小的冲击,被这两个机制不断放大,致使流动性加速收缩,影响企业的融资条件和投资水平,从而导致经济出现剧烈的波动。

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危机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金融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或由不完全市场和合同造成的不可证实的信息会产生市场摩擦。市场摩擦使得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市场上的市场摩擦一方面限制了最优风险分散,另一方面阻碍了资金的有效配置,即资金流向具有投资机会的投资者。这些投资机会可能是真实项目,也可能是由于金融资产定价错误造成的市场套利机会。

比如次贷危机发生前的美国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就比较严重。由于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产品和市场变得日益复杂。一些金融产品,特别是结构性产品,其价值依赖于违约事件的相关性结构,这本身就难以估算。对资产抵押证券定价也很困难,其打包抵押的资产池里包括抵押贷款、学生贷款等资产,要准确定价就必须对资产池里每一项资产的质量核实、估价。这就产生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专业化导致金融市场进一步细分,能对市场上的金融产品给以正确估价的投资者越来越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专业投资者和非专业投资者之间变得格外严重。

市场上缺乏有效监管,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恶化。各种金融衍生品从“贷款发起到最终证券化销售”链条上涉及很多环节和机构,美国分散的监管体制使得没有一个机构能全程监管并负责整体风险状况。美国非银行金融部门(影子银行体系)在危机发生前几年发展迅速,但美联储对结构投资载体(SIVs)、投资银行等重要市场参与者缺乏有效监管,未能实现金融安全网的全面覆盖。而市场监管者又过于信赖新型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评估模型和管理能力,对金融机构放松借贷标准的行为没有及时制止。这样的监管真空把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推向深化。

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市场摩擦阻碍了市场自我调整,限制了市场套利活动。套利的速度因为受到套利者资金和知识的限制而降低,专业投资者需要时间去筹集资金,非专业投资者需要时间去理解如何投资复杂的资产,因而市场摩擦本身消失得很慢。当市场价格发生异常波动时,市场摩擦的长时间存在阻碍了价格修正,并且成为流动性冲击放大机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流动性冲击与金融危机的互动关系

(一)危机前后的流动性变化

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变化会贯穿于整个金融危机。通常在危机以前信贷条件宽松,流动性充裕,筹措资金容易。例如,美国的次贷危机根源其实早已存在。美联储认为科技泡沫的破裂和9/11事件对经济的冲击可能会导致金融危机,因此及时应对,在2001-2004年期间为经济提供大量流动性。当成功地化解了这些外部冲击后,美联储没有及时收回流动性,过多的流动性继续留在货币市场,导致市场实际利率长时间处于低位,以致房地产市场出现大量泡沫,从而产生危机。Berger和Bouwman(2008)研究发现银行危机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危机之前都会有不正常的正的流动性创造。这一特征完全符合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反映了危机之前资本积聚和借贷标准的放松。

篇7

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或者是次债危机。它是指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并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最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来势凶猛,波及面广,影响度深,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深入分析研究本次金融危机发生的成因机制,能从中得到启示,确保我国金融管理长效规范发展,对我们国家和货币政策而言,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元本位制下,美国货币政策外部软约束

按照国民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恒等式,可得下等式:

(1)S-I=X-M=CA

其中X-M即CA表示经常项目逆差,CA>0 表示存在经常项目顺差,CA

如果一国政府实行扩张信贷和低利率政策必将会在储蓄、消费、投资三个方面进行调整,进而最终影响经常项目。

首先,如果本国利率降低,消费会因为消费成本下降而增加,储蓄减少。同时,本国利率降低,使得投资成本减少,投资增加。综合分析的结果就是,本国消费(C)增加,储蓄(S)减少,投资(I)增加,即是;

(2)CA=(Y-C)-I

根据公式(2),变化的结果必然是,随着本国利率的降低,处于逆差的经常项目更加恶化。

按照上述分析,一般情况下,一国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对外部均衡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一个经常项目逆差很严重的国家而言。所以,外部均衡的实现会对一个国家的对内政策产生外部约束。但是,在美元本位制下,这一外部均衡约束显得非常脆弱。

第一,美元本位制下,美元环流使得这一外部不均衡影响降低

美元本位制下,美元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主要媒介,主要的国际计价货币、外汇市场交易对象和国际储备货币。因为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流动性和接受性强的优势地位,大多数国家也大多乐于拥有美元,美元成为最重要的外汇储备货币。因为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国对外贸易赤字产生的美元外流,通过国购买美元资产回到美国,形成美元回流格局。

美元回流的结果,使得国际上存在一种经济失衡下的对美持续融资机制。相对于一般国家而言的资本大量外逃,事实上在美国则不会发生。而且,因为各国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多集中于债券等品种上,而美国持有这些美元可以在全球投资于收益更高的金融市场(如国外资本市场),使得这种环流对美国更为有利。

第二,美元本位制下,美国的国际货币发行权,使得这种债务压力大为减小。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外输出通货膨胀,转移危机。

在1985年3月至1986年3月的年间美元贬值就减少了美国约三分之一的债务。当美国账户经常出现逆差时,可以通过印刷美钞来弥补赤字,维持国民经济的平衡,将通货膨胀转嫁给其他国家。在出现金融危机时,美国可以直接增加货币发行量,从而避免信贷紧缩和信心崩溃带来的经济危机,并把部分损失通过货币政策的变化转嫁给世界各国。

第三,美元本位制下,新“特里芬难题”使得美国长期对外逆差存在合理性

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是最重要的国际支付和结算货币。同时,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消费和进口大国。为了持有更多的美元外汇和发展本国经济,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对美国贸易顺差持有大量美元外汇。而美国的对外逆差,从根源上来源于美国的高消费和低储蓄。而在其中,美国货币政策和利率调整对经常账户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美国扩张货币政策在刺激美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刺激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的作用。这样,美国货币扩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综合上述分析,在美元本位制下,美国的货币政策缺乏外部约束机制。相反,现行的美元本位制激了美国采取更进一步的扩张货币政策。美国摆脱了国际约束,使其在利用利率、货币供应量等金融变量进行调控时,只关注国内经济目标,而不顾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利用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优势地位,采取不负责任的单独行动或胁迫其它国家配合其行动。

二、外部软约束下扩张货币政策推动高房价风险

美国经济在1995年至2001年间出现了互联网泡沫,该泡沫的崩溃直接导致全球经济在2001年至2003年间陷入中等程度的衰退。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发展,美联储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美联储联金利率从2000年5月16日的6.5%降低到2003年6月25日的1.00%

美联储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注入流动性必将对美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其影响途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利息率的持续降低,使购房成本大幅降低。购房成本的降低,刺激许多有实际消费能力和无消费能力的人都踊跃购房,形成全社会购房热潮,进而导致房价不断上升。房价的上升在全社会形成房价持续上升的一种预期,预期的存在又更进一步导致房价上升的自我增强。

第二,因为利息率的降低,住房者购房成本下降。购房成本下降,购房者的贷款违约率相应下降。再加上社会房屋价格预期的持续存在,房地产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条件也因此变得更加宽松。申请次级贷款的购房者一般而言属于低收入阶层,他们往往不能承受较高的首付,在贷款初期也难以承受较高的本息支付。针对这一点,房地产金融机构开发了形形的新兴抵押贷款产品,其中最为常见的包括无本金贷款(InterestOnlyLoan)、2/25可调整利率贷款(AdjustableRateMortgage,ARM)、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optionARM)等。审核条件下降,信贷环境相对宽松,使原本不能够购买住房的许多次级信用借款者获得住房贷款。在这一机制驱动下,社会购房热情进一步上涨,房价不断上升。同时,房价的不断高攀也累积了高风险。

第三,美联储为了降低联邦基金利率,采取的公开市场业务,使得货币供给量不断增加。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加。为了使货币资金获得更丰厚的的收益,许多货币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以赚取房屋低买高卖的差价。在房屋供给一定的条件下,投机炒房资金的大量进入势必导致房价的不断非理性上升。同时,房价上升也积聚了高风险。

根据反映美国10个主要城市房价变动的S&PCaseShiller指数走势图所示,美国的房价指数2000年1月的100上升到226,上涨了约126%。扩张货币政策在导致美国房价持续上升的同时,本身对房价也累积了风险。当房价上涨到一定程度,因为货币政策的稍许变动都会房价形成致命打击。事实上,美国这次金融危机,也正是在房价不断攀高的过程中,紧缩性货币政策(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基准利率从1%上调至5.25%。)造成社会需求下降,房屋投资成本增加,购房者还款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美国房价持续下降。据统计,2006年6月至今的房地产价格下降跌幅为15%左右。

三、房价危机引发次贷危机继而扩展至金融危机

美国的房地产有非常发达的证券化市场,不仅优质抵押住房贷款被证券化,而且大量在经济泡沫鼓舞下,刺激抵押贷款住房也被大量证券化。住房贷款金融机构,通过证券化收回贷款。

住房价格不断下降和房屋贷款者还本付息的成本加大的双重打击,使得次级抵押住房贷款违约率不断上升。违约率上升,基于次级抵押贷款未来现金流为支撑的美国次级债产品(如担保债权凭证(CDO),信用违约掉期(CDS)等)丧失了赖以存在的基础。次级债违约率的上升直接导致以次级债为支持发行的债权的信用风险增加,信用评级机构随即调低了这类债权的信用评级。进而,次级债市场价格大幅缩水。

现代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心危机。次级债违约率的上升直接导致以次级债为支持发行的债权的信用风险增加,信用评级机构随即调低了这类债权的信用评级。进而,次级债市场价格大幅缩水。现代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心危机。次级债市场违约率的上升,导致投资者对以Alt-A贷款甚至优质贷款为基础发行的MBS的价值也产生了怀疑,这种情绪很快蔓延到整个固定收益证券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

随着次级债以及由其引起的华尔街金融资产价格不断下降,各大投资公司和机构投资者资产大幅缩水。资产大幅缩水,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大幅下降。为了满足流动性需求,各大投资银行、机构投资者必然抛售次级债即期其它优质资产,投资信心受挫。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许多都实行以在险价值(valueatrisk,即var)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该管理方法认为银行的自有资本必须等j几其总资产中的风险资产。如果用E表示白有资本,V表示单.位资产中的风险资产,A为总资J伙,即要求:

E= VA(3)

公式(3)表明,次贷危机后引起金融资产风险系数增加(即V变大)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等式的平衡,在自由资本一定的情况下,必须降低风险资产的比重,卖掉风险资产。

但是,金融机构疯狂卖掉风险资产,会使得所卖的和未卖的风险资产价格更进一步下降。进而,市场出售资产抛售狂潮,‘金融市场稳定和信心遭受更大的打击。

实施以在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的商业银行为了达到要求,也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包括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

同时,为满足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的自有资本充足率规定,因次贷危机造成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亏损,在不引入新增股权投资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即降低资本充足率的分母),这也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

投资者的信心受挫加上银行惜贷以及贷款条件的日趋严格化,必然使得金融市场流动性大幅下降。随着这种趋势的不断加剧,社会主体拥有货币的本能也会更强,市场存在进入“流动性陷进”的危险境地,次贷危机从资本市场扩展至信贷市场,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参考文献:

[1]张明.透视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8,(5).

[2]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国际经济评论.2008,(7-8).

篇8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与原因 

 

我们知道,美国经济的70%依靠私人消费,而且相当比例是负债消费。在那里,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等,贷款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在过去几年,为刺激房贷,贷款公司提供了优惠利率、零首付(历史上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0%)、甚至头年不付利息等优惠措施,使一向自信的美国市民包括那些低收入人群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贷款公司取得了惊人的业绩。为分散风险,他们找到知名投行,推出了CDO(债务抵押债券),让购买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在有利可图的低利率环境下,低风险的高级CDO很快卖了个满堂彩。对冲基金在全球利率最低的银行借钱后大举买入风险较高的普通CDO(普通CDO利率可能达到12%),仅利差就赚了个盆满钵满。同时,对冲基金还把手里的CDO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数倍的贷款,追着买投行的普通CDO。投行再把CDO投保创造出CDS(信用违约交换)以降低风险。CDS也卖火了。投行在CDS基础上又创造一个CDS基金(“三毛”基金),把先前赚到的一笔作为基金,放大数倍(例如10倍)地首发。这时,人们认为,买入1元基金,亏到0.90元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三毛”卖疯了。于是,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许多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由于这批产品在OTC市场交易,法律上也未规定需要向监管者报告,无人知晓它们究竟卖了多大规模,这样就形成了2001年末以来,从贷款买房者到贷款公司、各大投行、各个银行、对冲基金,人人都赚的情形。美国房地产一路飙升,根本没有出现还不起房款的事情。 

与之相伴的是,美国的利率不断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同时,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大幅上升,这使那些收入根本不高的购房者还贷负担大为加重。房价下跌也使得他们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于是又出现了2006年底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贷款公司倒闭,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保险公司和银行相继巨额亏损报告,各大投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纵观次贷危机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由松变紧的政策调控环境是次贷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经历13次降低利率之后,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仅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期,30年固定按揭房贷利率从2000年底的8.1%降到2003年的5.8%,一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从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这使得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这类创新产品滋生并占总按揭贷款的比例迅速上升。市场的火暴使富人们更加放肆地挥霍,穷人们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开始购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且,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银行等贷款提供商降低贷款信用门槛是危机的根本原因。美国“经济学简报”网站编辑罗伯特·瓦拉赫在形容次贷危机爆发根源时这样说:“只要你还喘气儿,银行和抵押贷款公司就敢想方设法借给你钱。信用不好?没问题!无力偿还月供?也没问题!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无须证明文件就可抵押贷款的时代。”即使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形势下,为防止吓退次贷借款人,华尔街变本加厉疯狂放贷,甚至仅依据借款者自己填报的虚假收入就可放贷,次贷款额还可以大于总房价。降低放贷门槛,必然导致回收资金的风险升高。

部分金融机构利用房贷过度证券化转移风险是导致危机的表象原因。在低息环境下,次级房贷衍生产品客观上的投资回报空间,不仅使放贷机构在股市上一倒手就将债权转让给其他投资者,还吸引了美国以及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投资者。被无限放大的证券化规模究竟多大可谓深不见底,使得危机爆发时影响波及全球金融系统。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篇9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互联网技术及其他新兴产物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了。在此一个大的背景下,美国经历其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阶段,进一步巩固了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领导地位。但是在进入21世纪后,由于受到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以及恐怖事件袭击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全面萎靡的漩涡之中,市场经济一片萧条。随即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及经济措施救市,银行大幅度降低存息率以及调整基准利率等。国家的强力介入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美国经济开始趋于稳定,房地产行业一片繁荣。然而,从 2004 年开始,美国政府突然调整经济政策,短时间内大额度提高了银行存息利率。这一松一紧的政策对经营房地产借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再加上一些投资机构的盲目介入进一步恶化了经济局势。先是美国本土经济受到巨大的冲击,紧接着北美、欧洲、亚洲的各国也受到牵连,一场新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本文将在此大背景下对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作出讨论。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

1.相关国家政府机构没有履行好其职责,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力度不够。20年代末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金融行业一片繁荣。在这个大背景下,不断有新的金融辅助工具开发出来并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这些金融工具就像一个无线的巨大网络把各种金融机构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各行业的划定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这势必增加相关机构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难度。无法及时对各类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及采取相应的措施。由于缺乏了政府机构的监管以及政策指引,无形中扩大了整个金融行业的市场风险。因而相关国家政府机构没有履行好其职责,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力度不够,对金融市场监管不力成了这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客观原因。从以前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美国政府在对市场经济的掌控力度不够,缺乏对市场经济的有效引导。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美国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存在重大缺陷。自上世纪90年末,美国的市场经济就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高速发展、各金融行业之间密切关联。但由于美国政府对金融行业是实行的各类型行业分开监督管理的政策。而负责监督管理的各个政府机构基本都是各自执行,行业监管之间配合力度不够,致使在对金融行业的监督管理过程中出现许多漏洞。对不断衍生出来的金融工具管理不够重视,而且在监管过程中,没有及时丰富监督管理标准与准则,造成监督管理标准过于单一。

2.消费观念问题。在美国,政府是大力提倡民众合理消费的,但由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越来越追求生活享受,过度消费现象日益严重。但由于民众的收入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其消费需求,只能通过抵押房屋建筑及其他物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随着时间推移,需求越来越多,而原有的债务在没有进行有效处理的基础上不断添增其他新的债务,再加上美国政府对这种现象没有进行有效的节制,而是通过不断对外向其他国家出售债券,获取大量外贷以满足其国民不断增长的日益消费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外发行的外债越来越多,同时国家购买能力与支付水平已经不能持平,造成国家信用不断下降,加快了这场次贷危机的爆发。

3.不合理的货币体制。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导的新的国际货币体制。开始之初,由于有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这套货币体制在帮助欧洲各国经济复苏以及稳定全球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稳定和多元化发展以及美国经济的衰退,这套体制本身暴露出诸多弊端,也越来越不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当前的货币体制制约了全球经济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由小部分发达国家影响着全球经济走向的局面,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两极分化造成了全球经济严重不平衡的现象。而那“一小部分国家”多为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现有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存在很大的缺陷,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就是其中一点。在这种背景下,就很容易产生因部分国家的经济出现问题产生经济危机从而引起区部地区的金融危机进而波及到全球,形成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的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总的来说,全球经济的不平衡是这次次贷危机发生的客观原因之一,而造成这种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前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制。

4.其他原因。这次因次贷危机而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各国经济都产生巨大了冲击,尤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受影响最大。而次贷危机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政府没有通过正确的经济政策和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的引导,加剧了本国市场经济发展不稳定性,留下经济隐患。加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应用,虚体经济迅速发展膨胀,形成经济泡沫,大大加剧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

二、影响

次贷危机是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它对国家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经营的影响上。次贷危机对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它打乱了原有的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金融行业的混乱,银行倒闭,各投资借贷机构提高投资标准,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纷纷破产,国家外贸和以及出口也是大受打击。市场经济一片萧条,国家经济陷入萎靡状态。与此同时,因为经济问题所衍生出了的其他问题同样可怕,比如就业问题,由于企业大量倒闭,出现了大量人员失业的现象,市场经济不景气,短时间内找不到工作,这些人员便没有经济来源,迫于生活压力,势必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社会治安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三、总结

篇10

一、文献综述

2013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3.44万亿美元。金融危机后,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对中国外汇储备产生影响。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多种因素对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

Heller(1996)提出一国持有的最优外汇储备规模应该是由使用外汇储备调整国际收支的调整成本和持有外汇而放弃其他收益的机会成本的均衡而决定的。国内学者徐永久(2002)认为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的原因。韩剑、徐振宇(2006)等认为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是外国直接投资。郭梅军、蔡跃洲(2006)认为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有:外债规模、贸易依存度、人均GDP和外汇收支的波动性。

二、分析方法和指标选择

本文使用SPSS18.0软件,外汇储备(亿美元)为被解释变量Y,对1992-2011年19年的各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主成分综合指标,再进行回归分析。

经济规模扩大,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增加,将GDP(亿元)作为解释变量之一,记作X1。贸易规模直接影响外汇储备需求,将进出口贸易总额(亿元)、进出口贸易差额(亿美元)作为影响因素,记作X2、X3。FDI的快速增加对外汇储备的影响逐渐显著,记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亿美元)为X4。外汇储备可以清偿外债,外债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外汇储备,记国家外债余额合计(亿美元)为X5。汇率也是影响外汇储备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民币对美元走高预示着外汇储备贬值的危险,本文采用美元加权平均汇率X6。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质间接“增发”美元,给中国的外汇储备带来很大的影响。本文加入中国、美国的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四个因素分析,各记作X7、X8、X9、X10。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的适用性检验

通过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KMO值为0.784,Bartlett球形检验概率值为0.000。因此可判断本文数据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二)主成分的提取

表1 解释的总方差

有3个主成分被提取,对应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8.743%,能反映绝大部分的初始信息。

(三)主成分表达式的求解

表2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运用表2的数据可以得出三个主成分F1,F2,F3的表达式。

(四)主成分回归分析

对F1、F2、F3和被解释变量外汇储备作多元线性回归。主成分F1和主成分F2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但主成分F3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5%的显著性检验。

表3 系数a

其线性回归方程为:

(五)实证结果分析

因素F1说明一国外汇储备积累和年进出口总规模、外商投资规模、货币供应量有着长期稳定的正向均衡关系。美国国内物价上涨,中国进口减少,迫使人民币升值,减少中国出口,虽然这一传导机制对中国经常账户的影响不确定,但会给中国极高的外汇储备带来消极影响。因素F2主要反映的是汇率因子的影响因素。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投基础货币导致美元的大幅贬值,这一影响是通过汇率的波动起作用的。另外一旦人民币升值预期改变,热钱就会迅速撤离,中国外汇会储备剧烈的波动,甚至中国整体经济的大动荡。因素F3反映出我国外汇储备是和外贸规模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正向相关的。外贸规模的扩大从整体上为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条件,但具体构成外汇增长因素的是贸易差额和外债余额。

参考文献

[1]Heller,Heinz Robert.Optimal International Reserves.The Economic Journal,Vol.76,No.302,1966 Jun,296-311.

[2]徐永久.外汇储备持有量——适度量模型及其应用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 (6):70-74.

[3]韩剑,徐振宇.资本流入、外汇储备非均衡增长对我国外汇政策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6(6):57—63.

篇11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投机;机遇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风暴已经进入尾声,为什么这样说,这要从金融危机的成因谈起,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表面来看是由于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引起的,但是笔者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根本原因是一次金融投机家的投机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打压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高额的利润差价,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可以确切地说金融风暴已经结束,由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现象也将进入底部,由此可以推断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本年度第二季度的各项经济指标将好于第一季度。

一、金融危机成因分

笔者之所以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的投机行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本次金融危机不是市场自身原因造成的,查看历史数据,2008年9月以前世界范围内经济一片繁荣,各国经济指标大多为历史最好,而2008年9月雷曼公司宣布破产保护以后,金融风暴犹如海啸一般短时期迅速席卷全球并迅速影响到实体经济,2008年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指标迅速变坏,分析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没有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大规模的战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由此可以证明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原因不是市场自身造成的,由此反推出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人为投机因素产生的。

下面再通过一些间接现象来分析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要通过直接现象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是比较困难的,此次金融危机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有很大的不同,1997亚洲金融风暴有明确的挑起者——金融大鳄索罗斯,而且投机过程非常明显,因此很容易通过直接现象证明亚洲金融风暴是一次金融投机,而此次金融危机其金融投机过程非常隐蔽和周密,很难从表面现象直接看出这是一次金融投机家们导演的一场大戏。只能从一些间接现象判断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金融投机。首先看这些投机分子选择投机的时间,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正是美国总统换届之前,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忙于换届,是应对危机最薄弱的时期;再看金融投机家们针对的对象,此次金融投机的对象是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了五年,美国股市已经出现高市盈率高风险现象;再看本次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工具,本次金融危机金融投机家们利用的直接工具是次级贷和次级贷衍生物[1],间接工具是宣传媒体。为了使本次金融危机能够达到金融投机家们的预期效果,可以说他们是挖空了心思,实际上以美国的经济实力化解次级贷危机本来是不难的事情,但是金融投机家们根本不给美国政府机会,甚至不惜以牺牲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为代价,利用媒体导向制造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恐慌来打压美国证券和期货市场,利用了大约半年时间将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2000多点砸到6000多点。石油期货从143美元左右砸到38美元左右,有报道称专家估算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造成了十多万亿美元资产的蒸发[2],那么金融投机家们通过做空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的利润保守的估计也应当有万亿美元以上。至于说这些金融投机家们在美国证券期货市场通过抄底在未来的市场上赚取的利润更是高得难以估计。

二、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

文章开头笔者为什么说本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了呢?其实这很简单,既然本次金融危机是针对美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一次金融投机,其目的无非是要通过高抛低吸来赚取差价,只要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了,金融危机也就结束了。根据道氏理论,股市的趋势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从2009年3月10日起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上涨三周,根据以往的统计数据可以推断美国股市的上涨趋势已经形成,因此即使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还会有一定的延续,但是今后一段时间金融投机家们将会利用其资金实力不断推出有利于金融形势好转的消息来刺激美国股市的上涨,这当中可能有小的反复,但是大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预见经济即将好转的根据有三点:(1)美国的经济基本是与证券期货市场同步的,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见底,经济下滑也应当见底。(2)美国实体经济生产能力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破坏很小,只要金融形势好转,经济会迅速跟上。(3)世界各国提出了振兴经济的计划,特别是中国已经实施了经济振兴计划,美国奥巴马政府也正在实施多项刺激经济和消费的方案,根据本人在《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3]一文中的论证,目前世界各国提出的宏观振兴经济计划多数将刺激经济的增长。

根据以上三点本人推测全球经济3月份见底,四五月份将开始复苏,最迟6月份各项经济指标将明显好于3月份。转三、面对机遇的措施

1.避开政治阻击,抄底矿产资源。实际上目前的经济形势对于任何投资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抄底机遇,对于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更是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低价获取矿产资源的机会。众所周知,2008年之前只要是中国准备购买的物资国际炒家都会哄抬物价,但是目前如果中国大量购进矿产资源一般不会遇到国际炒家的价格阻击,这是因为如果国际炒家用哄抬物价的方法实行阻击,必然会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而目前正是国际炒家吸筹阶段很显然对于金融投机家们而言不希望迅速推高美国证券期货市场,所以国际炒家不会用哄抬物价的方法阻击中国收购世界矿产资源。但是国际炒家会用政治手段阻击中国抄底世界矿产资源,3月份澳大利亚否决中国五矿收购案就是政治阻击,因此对于中国的投资者而言要学会灵活运用政治手段,避开政治阻击,抄底世界矿产资源。

2.适度参与美国股市。一般来说股市的底部区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形成,因为国际炒家需要慢慢吸筹,以获取暴利。因此短时间内美国股市不会迅速走高,它会慢慢推高或震荡走高,这正是中国资金抄底美国股市的好时机,从历史的教训来看,中国资金参与美国股市最好以民间资金的形式参与,如果以国有资金参与美国股市很难获得发言权。中国资金可以学习日本资金参与美国股市的方法不求控制上市公司,只求影响上市公司。

3.做好准备,迎接外贸发展。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企业出口影响很大,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世界经济也会迅速复苏,中国的外贸企业此时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及时了解西方国家下一步的需求动向为新的出口做好准备。

四、金融危机后的反思

反思此次金融危机,我们看到中国的在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先后有8只QDⅡ基金陆续发行并走向海外市场投资[4],其所选时间正是世界证券市场的高点,等于将资金拱手送给国际炒家。而当前应当是参与国际证券期货抄底时间了,我们的QDⅡ基金却一点募集的迹象也没有,这说明中国的基金管理者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样在2008年中国的许多银行和大公司在国际证券市场参与了证券期货的买卖,买了个最高点,但是现在当世界证券期货市场出现了极好的机遇时,大多数中国的银行和大公司却不敢参与了。比较中国实体经济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措施——中央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可以看出中国实体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远远大于金融虚拟经济应对世界危机的能力。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虚拟经济带来的效益远大于实体经济带来的效益,发展金融虚拟经济,提高自身金融虚拟经济的能力是中国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

最后要说明的是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但是它带来的危害还会影响到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因此虽然今后金融形势会有所好转,全球经济也会逐渐回暖,但是,全球经济的增长的速度可能会放慢,企业要以长远的目光看待经济回暖,调整好自己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外汇通.次级贷危机的过程[EB/OL]./html/2008-03/871173.htm.

[2]环球网.美专家称金融危机让美国损失15万亿美元[EB/OL]./roll/2008-11/279106.html.

[3]胡小平.试用量价时空关系式分析当前金融危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3).

篇12

[5]William A.Allen and Richhild Moessner.Basel,Central bank co-ope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liquidity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9[R],Working Paper No3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