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9 10:37: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传统文化的背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网络;传统文化;传播策略;传播内容;传播形式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时代,足不出户也能通过网络强大的传播力得知天下事。如何将几千年来汇聚的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从古老的历史长河中一勺一勺地舀出来,进行具有现实意义的再传播,怎样在现代网络背景下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网络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
黑格尔说曾经说过:“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收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所以,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采用何种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都要在保持其内容传承性的基础上,重视其内容与时代的结合。
1.传承性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经过千百年的传承直至今日,期间虽然受到过这样或那样的冲击,但是一直流存于整个中华大地,并未断代。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却有一些人主张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抛弃过去,在“断裂”中重新滋生。这种与过去“一刀两断”的决绝态度是要不得的,我们应该看到传统文化中大多数是具有积极作用的精神文明。我们认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题内容,当今社会也很需要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这些精神。
所谓“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先秦到现代,这个思想一直传承至今。“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以人为本”体现了“人”的重要地位,在万物之间的关系中,人是其中最为主要的。中国文化的最大特色是,将道德置于很高的位置上,这在建立中华民族人格、道德制度方面功不可没。“刚健有为”主张坚持独立人格,注重人生气节,是对国人积极人生态度的概括和总结。“贵和尚中”思想符合唯物辨正法的内涵。它既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也肯定了不同文化的价值,从而才能取其之长而达到“兼容并包”。
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我们应吸收并毫无余力地传承下去。在传播传统文化时,其内容必须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优秀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传播。
2.时代性
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必须是传统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留下来的优秀文化,但并不要求我们一成不变地继承。梁漱溟先生曾说:“从中国以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说明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能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时代性。主席多次指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不但要与现代文化相适应,更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梳理传统文化资源,综合运用大众传媒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我国的传统文化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历史证明,闭关锁国的固步自封是没有任何前途的。我们应该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相结合,在新的社会风尚中建立进行传统文化的“寻根”发展。在现代社会传播传统文化必须在内容上讲究传承性和时代性的结合,正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二、网络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
立足网络这个大的平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是时代的需要。网络可以加快传统文化传播速度,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群体,使得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呈现出新的景象。
1.相关网站的建立
网站是网络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服务工具,我们在网络中传播传统文化必须利用这一重要的工具。建立一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站很有必要。传统文化网、中国传统文化网等系列网站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为我们展示了大量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很多,“传统文化迷”们提供了交流研究的平台。很多网站在传统节日,比如清明、中秋,还会举办一些线下活动,都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传统文化。
2.公益广告的拍摄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推崇,越来越多宣传传统文化的公益广告走入人们的视野。不但一些网站论坛、节目视频中植入含有传统文化因素的公益广告,一些公益广告网站的建立,更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平台。例如,由中央文明办指导下的中国网络电视台、全国网络公益广告制作中心建立起来的网络公益广告库,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以生动的形象向我们传播展示传统文化。
3.网络栏目的制作
随着网络受众群的扩大,很多人抛弃传统媒体转向网络。现在很多影视剧作已将网络作为第一推广平台。类似电视节目的一些栏目也采取了网络推广形式。比如,中央电视台很多节目在通过电视播放的同时,也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4.网络游戏的合作
网络游戏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现在很多的网游都有一定的传统文化背景。例如,光宇公司的网游《问道》就以《封神榜》人物为背景故事,其中五大角色的设置符合我国古代“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再如,网游《天龙八部》中的“科举题库”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将网游这些娱乐产品很好地利用起来,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更能花样百出。
5.手机平台的推广
据2014年1月份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2013年底整个互联网普及程度达到45.8%,其中手机客户端用户超越计算机客户端用户,一跃成为网络平台的第一大用户。我们应当注重手机平台的推广。比如,在手机游戏中增添一些传统文化因素,让更多年轻的“手机党”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
除了上述几种形式外,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还有很多。比如,QQ等通讯工具的使用,都可以用来作为平台传播传统文化。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信息社会利用网络平台对其进行传播刻不容缓。我们相信,只要在内容上把握其传承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在形式上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传播,就一定能最大程度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贺麟,王太庆等译.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王枫.传统节日文化与网络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优良。而传统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基本出发点。以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也是古往今来中国大地上,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代而言的一切文化成果,而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又具有重要意义。
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以及道德理念等。既可以启迪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也可以启示治国理政。加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全球化也不可避免的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甚至使其面临严峻挑战。不仅如此。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疏忽了精神领域的完善,使得传统文化失去了它在社会中的巨大整合功能。与现代生活之间产生了分离,使原来的伦理价值以及规范体系与现代社会生活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造成当今社会不少人价值观的偏离以及道德的缺失:多少人还记得“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多少人还记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执着精神?多少人记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节俭精神?多少人还记得“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真心真情?又有多少人还记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祖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有其固有的独特性。既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主体性、延续至今的连续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以及与时俱进的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扬弃地继承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既要汲取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内涵,又要认真分析、综合思量,将其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
首先,要充分重视对广大青少年以及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当下,很多年轻人信仰迷茫、道德缺失、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差、道德精神默然,这就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优秀历史和思想文化精髓。将其融入到时代价值中,坚定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有能力抵御多元文化中不良成分的冲击。要以青年人的“中国梦”为纽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院校思想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青年人的道德修养;加强例如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教育平台的建设工作,发挥好其文化育人的功能;还可以以名人讲堂、讲座、演讲等各种形式,邀请文化名家进入校园,进入课堂,更好的宣传传统文化,培养青年人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就是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发展。既要保留其合理内核。又要借鉴和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与多元文化相融合。保持强大的活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当下倡导的时代精神,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利用好历史名人故居、博物馆及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名胜古迹等一切社会文化资源,作为古今中外文化传
中外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中国自古就在有意识的传播中华文化,通过朝贡贸易、使节往来、留学生交流等方式,以使“远者来归”。在先秦乃至唐宋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呈现明显的单向性辐射传播特点,即我中原文化凭借其先进性对东亚邻国施以影响,以致后期出现了包括朝鲜日本越南以及东南亚广大地区的中华文化圈,可称之为历史悠久,灿烂辉煌。有数据显示,超过40%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这充分说明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随着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一个国家的实力已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文化因素将在21世纪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最终成为与经济并驾齐驱的掌控国际化潮流的两架马车。
由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差异、政治制度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华文化在西方主流媒体传播中,一直处于负面的国际舆论环境下。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着缺乏系统的对外文化传播战略、缺乏对中西方文化结合点的准确定位、文化帝国主义长期威胁、缺少强大硬实力支撑以及网络传播媒体飞速发展等挑战。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地位的不断攀升,建立与之匹配的信息传播系统和话语体系,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发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声音已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要诠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加深外国受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做到让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受众,想我所想,做我所做,这不仅仅是语言翻译,更是文化的翻译。也即,中国故事国际化表达。具体途径有五:
一、依托优秀文化作品
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阐发与完善,逐渐积淀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深深地融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如强调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道义担当;崇尚“和合”的世界观、人生观、宇宙观等。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角度来看,利用文学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远远超过单纯的语言教育。20世纪以来,美国文学在英语世界异军突起并迅速进入世界文学主流,大批欧洲理论家和思想家经美国这个世界学术中心的中介迅速成为学术明星,其理论随之也被英美高校的文学学科接纳,成为各个相关文学研究领域内被频繁引用和讨论的经典,正是其突出体现。
利用中国古典书籍的现代版本、电影、动漫等文学方式进行文化深层次的挖掘、传播与达到实际效果,这尤其在传播中外文化向冲突的部分作用明显。如龙,“dragon”,在西方语境里,是一种凶猛可怕的动物,是人们设法要诛除的对象,而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龙是一种吉祥威严的动物。对“龙”这一形象,外国人与中国人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认识,不仅在于文化结构、认知结构、历史积淀等的不同,也在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我们要改变中国龙在外国人心里凶恶的形象,可以通过广告、电影、文学故事等方式,形象地表达出中国人民与生俱来的追求美好、祥和理念与民族文化底蕴,来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始终不渝地坚守和孜孜不倦地追求爱好和平、谋求和谐、颂扬美好、向往幸福的理想境界。
二、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培养文化传播自觉性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已是大势所趋,推进汉语教育在世界的普及,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发扬的有力保障。汉语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汉语的传播提供了充足养料,现代、文明、和谐的中国又为汉语的传播不断增添新鲜的养分。2004年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孔子学院的兴起是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作为国际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孔子学院不遗余力地介绍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将中国哲学、教育学、伦理学传输到世界各地,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人是文化传播主体。中国文化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文化传播者应具有人类文化意识,作为一名国际汉语教育教师,我们在作为传播者的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播的同时,应以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品质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扮演好“使者”和“模特”双重角色,建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运用多模态、多媒体方式传播中国文化,使包括广大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都能够共享中国文化宝藏。
三、亮出中国名片
都说中国文化在海外有“五张脸” ―― 针灸、戏剧、功夫、孔子、酒。说明众多外国友人在说起中国时,总会联想到这些“脸”,它们成为区分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标志,要让国家综合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必须在拥有丰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张中国名片影响力,以此抢占发展的制高点。把文化的内涵融入到文化节、读书日及其他文化活动当中,不仅利于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而且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以“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为主题,盛大的中国文化年在法国各地举办;“中印友好年”、“中国意大利年”、“感知中国行”文化宣传活动也相继启动,这些中国名片的频频亮相,推动活动运用创新的商业模式铸造出中华文化品牌,展示中国文化方方面面,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国外社会各阶层都能了解感受并喜爱中国文化,进而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与企业“走出去”相结合
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在国际化舞台上演绎精彩,与此同时,企业本身也可以成为文化“走出去”的载体。从管理学角度看,企业文化一定是本民族文化的体现,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也是在传播中国文化。海尔集团在青岛举办的企业宣传,开展以文化为独立单元的企业形象推介活动,以折射中国企业塑造的不断创新和努力奋进的企业形象和极富东方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表明,成功的中国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跨国企业海外管理,更将有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成功塑造。
五、寻求与西方文化共性
世界是多元的,文化是多样的,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让西方国家公众看到一个和他们一样追求现代文明、开放而自信的中国,无疑是一个传播中华文化绝佳的切入点。如,中国的传统孝文化已经渗透并流动于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董永是中国古代有名的“二十四孝”之一,其卖身葬父的事迹感天动地,传为佳话。但是,西方的孝文化却远没有这么丰富,不仅没有什么地方以“孝”闻名,也没有哪个地方因“孝”而引以为荣,更没有“二十四孝”这样闻名的人物。中国的孝文化有双重意义,即家庭意义和社会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服从父母被视为孝顺的一种体现;西方的孝文化也没有多少社会意义,而其家庭意义仅表现为对父母的尊敬。这种尊敬也并没有导致对父母的无条件服从,而是更多地强调独立,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平等。在中国,几千年来,赡养的义务主要由子女完成;而在西方,不强调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父母年迈后,赡养的义务主要靠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完成。因此中国的孝文化包含赡养的义务,而西方孝文化中并不包含赡养的义务。在中国,赡养的义务如同自然界中的“反哺”,而在西方,赡养的义务,则如同接力棒,由子女或父母本人将自己转交给社会。这种父母与子女之间互相付出的差异,也部分地解释了中西方在财产继承方面的不同。随着国际化以及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在中国,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观念正逐步发生改变,丁克家庭的数目也在增加,而西方友人则越来越能理解我们孝文化所延伸出来的“家国天下④”观念,即孝文化也体现在对祖国的热爱与国家荣誉的维护上。同时,在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今天,这种相互影响的趋势还将继续,我们的孝文化传播应致力于建设一种吸收中西方文化精髓的推崇张扬个性自由和平等的人格,追求平等积极进取的新的孝文化。
六、小结
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和强大,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原动力,为文化传播营造了良好的气候。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当市场与创意结合在一起时,人类的想象力就被无限激发,而资本的力量又会助推最具价值的创意成为文化商品,最终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这种现代化的文化发展理念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孕育出来,反过来又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通过各种文化形式传播出去,加剧了中外文化合作交流与碰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将中国之最初定义,即:“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了,远方之所观赴也”做一个聪明的注解,也向世界讲述一个生动的现代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论语.子路》,13.16,中华书局,2006。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231-0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十分重礼仪的国家,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礼仪之邦的国民,我们也应重视礼仪教育,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中却存在着很多礼仪失范的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促进其礼仪修养的提高。
一、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重视传统文化的原因
(一)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实需求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其重“礼”的文化氛围也使学生形成了谦逊、内敛、尊老爱幼的特点。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很多学生存在着礼仪修养缺失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现在很多大学生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缺乏礼仪修养的言行。如在公共场所乱丢垃圾、高声谈笑,又如在人际交往中自私、冷漠,缺乏交际礼仪等。现在的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礼仪失范现象,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其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不充分。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出懂礼貌、知礼仪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将大学生礼仪教育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有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极大促进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的提高。周礼及其后的儒家文化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如中国古代的“六艺”中“礼”是居首要地位的。因此,在现在的大学生礼仪教育中,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资源,使大学生受到传统礼仪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礼仪修养。
二、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如何进行大学生礼仪教育
(一)吸收传统文化中的“重美型”精髓,培养大学生的美好礼仪形象
所谓“礼仪”,是由“礼”和“仪”两方面构成的,其中“仪”就是指仪态、行为。因此,美好的仪态和行为也是大学生礼仪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美型”,即美好的个人仪态和行为是十分重视的,对美型的期待也是中国传统审美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管子》中就包含了我国最早的学生守则――《弟子职》,另外,我国佛教文化中也对“美型”提出了“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等的要求。当然,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美型”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充分吸收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美型”精髓,是十分有助于大学生美好礼仪形象培养的。
(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重伦理”精髓,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礼仪美德
在大学生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其高尚的礼仪美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重伦理”精髓,对其进行充分的吸收和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发展。重伦理、崇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这一点,无论是在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仁义观中,还是在墨家兼爱、非攻思想中,还是在道家“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等的言论中,都得到了具体而广泛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体伦理道德的形成与提高是十分重视的,其重伦理的特点及“重义轻利、内省慎独、宽厚谦虚”等的主张是可以被用于进行大学生礼仪美德的培养的。
(三)吸收传统文化中的“重礼仪”精髓,培养大学生的美的性情
进行大学生礼仪教育就是为了使人们能够形成互尊互敬的良好关系,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因此,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对大学生美的性情进行培养。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丰富的“重礼仪”的精髓对于培养大学生美的性情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视对人美的性情的培养的,这在很多古人的言论中都可以找到。如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及“不学礼,无以立”,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等。通过吸收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礼仪”精髓,必定会促进大学生美的性情的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精髓,并将其应用于学生礼仪教育之中,从而促进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