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0 09:46: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简述素质教育观的内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Library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新时期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并从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Abstrac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quir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in the new period was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discussed, and the impact o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trengthen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关键词: 图书馆 内涵建设 大学生 素质教育 途径
Key words: library;connotation construction;university students;quality education;approach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78-02
0引言
高校拥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居于首位,是高校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既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及学校的文献情报信息中心,还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第二场所,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新时期对大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是决定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新时期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提出了以下素质要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较高的科学创新能力;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广泛的语言交际能力;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乐于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等等。这些素质的获得与提高往往和图书馆息息相关。
2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是相对于图书馆主体建筑而言的,主要指图书馆主体建筑之外的各种设施及配置,如图书设备、家具设备、电子设备、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队伍建设、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图书馆服务意识等,它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物质基础和灵魂所在。[2]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就是对上述这些要素进行强化和建设,以使它在高校教学、科研和育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文献、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科学素养,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一重要功能的发挥,有赖于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加强,和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密切相关。例如:①丰富的馆藏资源可为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提供优质精神食粮;②良好的馆舍环境可为大学生提供重要的学习场所;③高素质的图书馆员对大学生道德修养,文明习惯的养成产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④合理的规章制度有益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等等。
4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4.1 扩大馆藏资源,为大学生提供精神食粮馆藏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服务读者的知识载体,也是图书馆借以完成各项任务、发挥多种功能的前提。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大学生提高文化水平、丰富人生阅历的精神源泉。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馆藏资源已从原来单一的纸质文献转变为由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共同构成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图书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既丰富了馆藏,又拓展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时空。进入书库,大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还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网络资源给读者提供了与外界联系的机会,开启了通往世界知识宝库的大门,读者尽可吮吸全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2 搞好入馆教育,上好图书馆素质教育第一课一年一度的新生入馆教育,是新生了解、认识并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起点,是图书馆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堂课,其目的是给新生熟悉和利用图书馆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其尽快掌握图书馆检索资料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激发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并强化有关遵循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图书馆学习习惯的教育。新生入馆教育内容包括图书馆概况、开放时间、馆藏布局、馆藏书目检索、电子资源利用、服务流程、规章制度等等。图书馆尽可利用好这个平台,由业务精,素质好、形象佳、善表达的人员担任,还可配以有关视频在大厅巡回播放,为新生尽快认识图书馆、适应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打好基础。
4.3 做好导读工作,避免读者借阅的盲目性导读又称阅读指导,是图书馆一项重要的读者服务工作。读者步入图书馆,面对浩瀚的图书,往往徒生喟叹,不知怎样寻找自己所需图书。图书馆可根据读者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引导读者选择图书资料。如在张贴栏定期预告新书,使读者及时了解馆里新进图书情况;推荐优秀书目;定期在读者中举行读书会、书评会、研讨会等,交流读书经验,避免读者阅读的盲目性,提高阅读效果。图书馆还可指派有关人士在活动现场讲解,解答读者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另外,馆里还可以在大厅设立读者咨询导读台,帮助读者迅速索取到自己所需图书。[3]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读者可尽快阅读优秀图书,早受教益,而且使读者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同步提高,真正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功能。
4.4 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读者言行规章制度约束和制约着人们的言行,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规范作用。图书馆规章制度是图书馆人员管理的基础,也是图书馆日常管理的依据。图书馆规章制度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针对工作人员,在日常的读者服务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二是针对读者,在平时借阅、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守有关图书馆规章制度,进而养成办事遵规守章的良好习惯和思维定势,例如:读者入库须知、借书证办理与管理办法、读者借阅图书规定、关于损坏、遗失书刊及其他违章情况的处理规定、自习室阅览制度等等。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必须遵守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自己言行,养成遵规守则习惯,促使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
4.5 发挥馆员职能,影响感化读者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文化知识广的专业技术队伍,其中不乏高学历、高职称的硕士、博士、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如果他们能全身心致力于读者服务工作,其学养风范不仅会使大学生心情愉悦,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图书馆工作是没有讲台的课堂,图书馆员是不上讲台的老师,这种育人作用是其他部门和职工不可替代的。[4]
4.6 优化借阅环境,营造学习氛围图书馆静穆有序的借阅环境,浓郁的学习氛围,成为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场所。图书馆在此方面大有可为,如保持阅览室的整洁、安静,在阅览室、书库、走廊等处悬挂名人名言、名人字画等等,努力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提高、便于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美的享受,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5]
4.7 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根本,没有读者,图书馆便失去了存在价值。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理念,“读者至上”是图书馆遵循的基本原则。强化服务理念,要求图书馆员树立“读者第一”意识,心系读者,服务读者,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功能、效用的发挥。图书馆员要想赢得读者的尊敬,首先应有较好的服务态度。在馆藏资源多样化的今天,图书馆服务工作由原来传统单纯的坐等读者上门、简单的图书借还服务变为现代复杂的科技咨询查新、定题跟踪、网上预约导航等服务。与之相应的是图书馆员也不再是单一文献资料的保管者,而变为集文献资料管理、科技咨询查新、定题跟踪等服务于一身的信息导航者。图书馆员唯有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日益复杂丰富的服务项目,将过去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状态转变为积极为读者解答各种信息咨询、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主动服务状态,以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最终达到读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4.8 举办文化活动,增长读者见识为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图书馆可定期邀请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或本校知名教师做相关专题的学术报告,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组织评选优秀读者、演讲大赛、书评大赛等,与读者互动,增长读者见识,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
4.9 开通网络Blog,实时解答读者咨询Blog又称博客,是在网络上按照日期排列内容的一种记录形式,使用这一简单工具将要书写的内容成可浏览的形式,可以分类整理,从而形成个人信息管理的工具,使用Blog、管理个人信息,并与网络上的人们(网民)共同分享信息和知识,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社会关系。[6]
图书馆员可以自己的姓名建立Blog,公布自己的工作岗位,让读者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及遇到的疑难问题上传到Blog页面上,与读者进行互动,读者可随时提问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疑惑,也可咨询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馆员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实时予以解答,最终达到对读者素质教育的目的。
5结语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国家、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均对此寄予厚望。作为高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高校图书馆应注重加强内涵建设,在日常读者服务工作中,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育人意识,多措并举,强势推进素质教育,使图书馆成为学校整体素质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白晓燕.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内涵及图书馆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科技文献版),1999:43-45.
[2]曹福林.论图书馆内涵建设[J].兰台世界,2007,(3):64-65.
[3]郝锦.强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A].方小容,李明.读者服务工作拓展与创新[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53-255.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223-02
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述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炎黄子孙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至诚不息,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大气。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
(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拼搏进取,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在于它的炎黄子孙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
(3)和谐持中,以德化人。和谐持中,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现代教育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战略,学校天天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没有明文规定要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却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孔子说:“因材施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这种思想,这种教育方式却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虽然现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表面上是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满路荆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实践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了跨时空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方面也面临着全球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当韩国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专利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在这个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外流,而我们正宗的传承人却正在不知不觉地受着国外“快餐文化’,的侵蚀,丢掉我们自己最优秀、最应该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
(2)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或兴趣淡薄。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现在许多青年人根本不感兴趣或存在着片面、模糊的认识。由于认识的模糊,他们把传统文化认为是文言文、古诗词本身,以为弄来古代的服饰、器皿,模仿古代的仪式就是在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以为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东西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面对四书五经之精华,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却漠视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
(3)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授现在都是采取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放在语文教材里,由语文老师上课进行传授的方法,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被动地为了考试而学,老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上课生硬死板,只看重讲考点却没有拓宽,内容也多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很少有其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这样就导致教学缺乏新意,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4)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稀薄。由于上个世纪的对传统文化的大肆否定,导致现代青少年的父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但是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既然父母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都不够深入,那么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会越发匮乏。加上现在西方文化的侵入,现在孩子满口的流行歌曲,网络词汇,甚至在一些校园里还传唱着“灰色儿歌”。这些现象的泛滥,都在警示着当代的人们。因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3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如何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构想:
(1)将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只有在大学里才开设,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
承应该从小抓起。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在小学和中学设立一个专门的科目进行学习,或借鉴大学里的选修课方式,在中小学里设立一些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科目。内容可包括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也可以不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闭卷答题,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等。
(2)拓展课程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努力弘扬传统文化,需加强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校园里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或开展一个班级读书会,让老师上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随着人们对教育要求的逐渐提升,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珍宝,也是我国历史逐渐发展下的产物,在提升我国教育界教学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茶文化显示了人性、艺术性和思维性,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通过茶文化融入数学教育,能够发挥数学教育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将茶文化融入其中,可以借助数学教育的途径,使数学教育更贴近生活,通过教育途径传递茶文化和数学信息,也可以有效促使学生逻辑思考能力得到进一步发现,故教师应明确茶文化的知识内涵,在此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在教学期间可以不断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茶文化知识,以及对数学教学期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并在教学中可以在物质表象中深入挖掘,使学生内在更加丰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小学数学作为综合学科,在教育实践中对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有着直接作用,故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应强调以数学知识、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向融合,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能够充分确保学生有效融入到数学学习的环境当中,并在数学学习期间促使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数学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信息等,但是,从现在数学教育实施来看,一些数学教师很重视书籍信息的传递,把书作为指南,扩展数学信息的内容。在教育改革视角下,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为数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保障,但从现在数学教育实施中,有些教师由于数学教育思想陈旧,新式教育思维和方法运用不充分,使得数学教育模式单一化。
2茶文化下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界对知识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在数学教学期间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正确认识茶文化的内涵,我国是茶文化的具体发祥地,随着茶文化知识的逐渐进展,现已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实际教学期间,茶文化由于其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物质文化要素,同时其也有完整的精神内涵,可以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但就现状而言,我国茶文化在发展期间,发展效率不佳,无法将传统茶文化充分发挥出来,甚至有很多学生认为“饮茶”也属于“饮料”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需要转变以往教学方式,借助茶文化的基本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促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充分掌握茶文化基本内涵。目前,我国教育界在具体教学期间,为了可以将文化兴国战略进一步完成,就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尤其是在教学期间可以将茶文化的价值很好地发挥在数学教学中,要想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就应加强对小学数学知识和茶文化的融合是必要的,在当前教育活动日益成熟的情况下,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现有教学模式,从而能够赋予数学知识新的价值,且数学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可以将各种哲学思想充分融入其中。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其思想和内涵丰富,茶文化中包含着茶思想、茶精神、茶道主义等信息,这些信息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信息,且茶文化中包含的“静”、“思”、“淡”等内涵,都可以在个人发展过程中教育和引领个人,使个人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数学知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人类生活发展模式为基础,以数学思维模式解说事物与个体发展的内在关联,能够延长数学思想、数学文化等信息,从人类发展史来看,数学学科中包含着茶文化信息,基于此,在数学学科教育中,茶文化融入其中更能显示数学学科的人文价值,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广泛传播。
3茶文化下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用
随着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骤然加快,且也是在此基础上,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发展能够人们生活带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期间,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为人们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信息化社会给人们生活与学习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在“快餐文化”影响下,导致教学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营销,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学习期间,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期间只是过于强调方法,学生无法充分掌握教学内涵,且在小学数学文化和技能培养期间,两者之间具有强烈的关联性,前者在实际教学期间会起到素质培养的作用,在实际教学期间可以明显提升对学生技能培养的作用,而后者能够起到能力培养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传统教育更关心的是对于学生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关心不够。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茶文化内涵,从而将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且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应基于茶文化内涵出发,明确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基于文化角度出发,不断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茶文化的内涵,进而改变以往教学期间存在的功利问题,以优化和提高人才培养效果,通过丰富数学学科的教育内容,可以扩大数学学科的教育范围,教师有意识地将茶文化融入其中,促进数学内容和茶文化的融合,以茶文化为引导开展数学学科教育,更注重对人类发展的诉求,以茶文化为指导开展数学学科教育,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加深对茶文化的认知,为学生设计数学活动内容,让学生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从茶文化入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4.1转变教学观念
从茶文化入手,数学教学应转变传统数学学科的教育观念,通过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新旧教学观念的融合,为茶文化和数学学科教育融合提供契机,首先,数学教育的开展应加强教师对茶文化的理解,了解茶文化和数学学科的关联,在开展数学教育的同时,促进茶文化融入其中,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小学数学教育应以茶文化为引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以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通过教育的设计和发展模式,在实际教学期间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思想;最后,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促进茶文化的融入,改变茶文化的数学教育模式,能够为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由于教师队伍对教育活动影响较大,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队伍的实际能力也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如果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关心学生的既有意识,也在实际教学期间无法充分掌握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过于重视让学生积极掌握数学知识,就会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在现阶段开展教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程度的调整,教师应从茶文化角度出发,让茶文化知识进入教室,进入学生生活,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应注重教育理念的研究,从文化观点出发,充分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总的来说,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教师队伍是教育的执行者,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而在数学教学中,从茶文化观点来看,教师可以借助茶文化将现有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这样才可以促使教育理念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和技能的教育,为今后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支持。
4.2创新教育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下无法积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将茶文化融入其中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下存在的不足,但要想有效改善教学模式,就需要革新数学教育方式,首先,在以茶文化为方向展开的数学学科教育中,重视翻转教室的运用,比如在学习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掌握数学概念信息,并通过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茶文化和数学学科教育融合,引导学生深层探究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和研究,在思考数学概念的同时,发展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次,数学学科教育中茶文化的融合,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利用意境教育模式,为学生创造茶文化境界,在数学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将茶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就可以不断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期间,要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需要创新教学方案,转变现有教学模式;最后,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期间,为了能够有效强化知识体系,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应用启发式教育,借助该教育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充分重视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将茶文化知识与小学数学内容相联系,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文化知识的培养,需要主要的是,在教学期间,教师应将数学知识与茶文化进行融合,融合的茶文化最好是与学生有着关联的文化,这样才可以积极树立学生正确的生活教育观念,提升学生兴趣,在此期间,教师还应在教学期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学习茶文化,只有将茶文化和数学教育相结合,才可以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4.3延伸教学载体
从茶文化入手谈数学教学活动,就需要通过延长数学教育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以茶文化为引导,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课程的信息,例如,借用习题课的一环,将茶文化融入其中,同时将茶文化作为练习主题的主体内容,引导学生探究茶文化的信息;其次,教师通过茶道、采茶等活动开展数学课外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饮茶、采茶、茶文化,了解数学知识信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最后,教师应基于互联网平台,制作茶文化数学教育板块,带领学生学习茶文化和数学课程信息。在数学教学期间,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提升数学教学效果的主要模式,且数学活动发展也是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由此可知,在开展相关活动过程中,教师避免在教学期间通过硬知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是在教学期间应通过文化理念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兴趣,进而能够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优化,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将现有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变,将茶文化知识融入在数学解题中,对数学教材进行充分挖掘,这样可以不断促使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程度。综上所述,数学教学期间,教师应从茶文化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创建的方式,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不断加深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育。数学文化和茶文化是从我们生活中产生的,不论是数学知识还是茶文化知识,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基于此,本文从茶的栽培、灌溉、采集以及最后制作等方面,分析潜在数学教育的思考,而通过数学教育和茶文化的融合,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茶文化的传播,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也能够有效解决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茶文化促进数学教育的发展,就可以在其中以茶文化为引导,发挥数学教育的育人性、文化性,强化学生的教育指导,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考的培养,拓宽茶文化的传播面,加强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促进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发扬,因此,数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重视茶文化融合,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许多茶文化和数学素养信息,明确茶文化融入数学教育的价值,强调数学教育中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颖.从茶文化入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福建茶叶,2020(09):299-300.
[2]贾长虹.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6(23):138-139.
[3]申生兰.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一代(下半月),2017(04):124.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培养的目标不仅是优秀的专业人才,而且是具有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成为高职高专培养目标中的重要环节。事实上,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专业教育,轻视素质教育;过度重视技能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结合目前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状况,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功利导向过于明显的教育弱化了文化熏陶功能,使学生缺少了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理论探讨与研究,厘清公共基础课在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结合目前高职教育中正在开展的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质量工程,对高职院校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进行思考。一段时间以来,我在阅读大量国内外职业教育及就业能力研究文献的同时,还深入相关企业行业、兄弟院校及本校各年级层次的学生中进行调查,分析目前高职教育中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就改进措施进行思考。
一、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简述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目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但由于起步较晚和定位不准确,高职院校没有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要求来选用适当教材,在教材使用上,有的采用的是本科“压缩饼干型”,有的是借用普通专科型,有的是本科、专科、中专的拼凑、剪贴型。同时,社会职业岗位中所反映出的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时间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了相关课程的实践性教学。
但另一方面又出现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尤其是存在着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公共基础课,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的现象。并且受社会传统思想影响,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还有人认为只要专业过硬,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其结果是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单薄、人文素养缺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针对高职学生在实践岗位中所表现出的职业素养,许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好像是在培养一个个“机器人”。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
在对省内许多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及本校高职学生的调查中,除了发现上述问题外,我们还欣喜地看到:随着党和国家近些年来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社会各行各业对高职教育的重新认识,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中就业能力培养的认可,学校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激烈竞争态势的审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综合素质的积累和就业能力竞争中的权重越来越受到高度的重视。高职院校师生普遍认为,公共基础课不仅没有挤占专业课的时间,适量开设公共基础课反而能对专业课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公共基础课的地位不容忽视。因此,肩负教育职能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而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将直接影响这一战略任务的完成。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支撑,政治教育及其它一切精神价值的活动,都将没有后劲,难以持续。培育当代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项具有丰富和强烈人文诉求的精神文化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为培育核心价值观添厚土、增后劲的基础工程和源头工程。它对核心价值观的可持续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
近年来部分高校一是过分强调科学知识、强调技术技能而轻视了涉及德育教育、人性教育和人文伦理的人文素质教育;二是为了短期的、看得见的局部经济效益和小团体利益而忽视了陶冶人们的伦理道德情操,影响人对社会、他人应有的责任的人文素质教育,致使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错位,一些大学毕业生甚至连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都没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表明:人文素质课在学生中的认可度极高,学生选修人文课不再只是为了混学分,绝大多数在上课时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学生选修更能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是学会学,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二是学会做,即具备在一定社会条件、社会环境下的工作能力。这一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人际关系能力,集体共事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适应社会和实际交际的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即具备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参与、协调合作的社会精神;四是学会发展的能力,即注意尊重和发展个性,并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也就是个人的自主性、个人的发展能对社会负责、对他人和全人类负责,个人的自主性和发展性都能与社会、与他人同步,不对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害。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各个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缺乏人文素质,就难以适应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需求。时代、社会岗位、职业不同程度地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显得十分迫切。
三、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等方面掌握得较好,但由于人文素养方面的欠缺致使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不足,这成为他们再发展、再塑造的瓶颈。
调查表明: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师生及社会的共同关注,但在教学环节与学生需求的衔接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1.人文选修课还没有普及
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主要设在公共基础课部,负责完成学院各年级全体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各院系的课程开设出现重复和课程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课程之间缺乏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没有实现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各院系在课程设置上对人文素质课明显不够重视,部分院系部分专业还未开设人文素质课程或只是象征性地开设。
2.各专业人文选修课的开设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不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对人文素质课的需求存在差异。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正在进行教学改革,分年级分阶段教学,在大一开设更有助于学生合理的规划大学生活,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学习方向的课程;文科院系的学生对《普通话》、《社交礼仪》等课程的学习则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反映这不仅是专业的需求,更是工作及社会的需求;理科院系的学生则要求增加《经济数学》、《工程数学》等课程的开设时间,他们认为这对专业课的学习帮助很大;另外,有相当部分学生希望能开设人文社科类、就业实用类的人文素质课程,他们认为这有助于他们扩大知识面,提升内涵,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适宜于部分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具有局限性
很多学生希望能够开设《音乐鉴赏》、《专业体育》等技能型课程,这说明他们并不满足于单纯的专业教学,对辅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更有学生提出了对日语、韩语等小语系的学习要求,这一方面是他们能迅速捕捉外界讯息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陷,应引发我们对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思考。
四、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人文”一词,在词典上定义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高职教育要正确处理好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的关系。根据专业需要的不同,在基础课、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上,也可以有不同的比例。
1.重视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人文选修课教师的责任,而且是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的责任。因此,要在广大教师中,倡导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人文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专业教师文化素质的培训,使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融入人文教育、渗透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做人”,注重科学技术和人文价值观念的平衡和融合。
2.加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
本着理论适度、够用的原则,设置文理交融、渗透的新型课程。人文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宽与延伸,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的拓展课程。因此,学校应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积极开展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点的“三创”教育。同时,通过公共基础课和基础理论课(以下简称“两课”)的教学,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针对目前“两课”教育现状,要勇于创新,把人文素质教育与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并使其融入“两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两课”知识学习中体会人文情感,形成稳定的人文素质,并将其内化、升华为人文精神。
3.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艺术活动
通过举办多种形式人文艺术类学术讲座,丰富校园文化,改善人文教育环境,加强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如我校开展了“爱校荣校护校”活动;通过宣传发动、主题班会、集中讨论、领导带头等多种形式,举办了“我的校园我维护”的示范活动;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开展了“我的教室我打扫”的评比活动;以专业和宿舍为单位开展了“我的宿舍我建设”的竞赛活动;举办了“我与我的学校”的演讲比赛。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爱校情怀,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了文明学风、文明教风、文明校风的形成。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得到熏陶,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同时在开展各类活动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重学习中外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注重学术交流,及时介绍和研究国外最新的艺术设计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市场消费动向和关注文化生活变化趋势的意识,创造活跃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4.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
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多掌握一门与专业有关的技能,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方向。
5.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人产生在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培养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能力,体验人间真、善、美,感受人文学科的魅力。同时体会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学习、成才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特点,安排军事训练、公益劳动、业务实习和一些假期进行的社会考察和调查活动等,充分发挥学校的共青团、学生会及班集体的作用,在校园内外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自律、自助、自我教育,培养多方面能力,这对他们提高思想文化修养,陶冶高尚情操,增进身心健康,都有重要的意义。
6.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
目前,我校正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试点改革分阶段教学,在大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在明确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求职就业乃至将来职业升级的关键一环。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大二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为投身于社会改革和发展大潮、参与竞争做好思想准备。
7.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
传统的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受体;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成了抽象的、晦涩的说教,加上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现大部分学生对公共基础课厌学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就必须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进行改革。
首先,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讨,以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探讨教中学、学中教、做中学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
再次,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最后,要改革考试方式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多层面的评价,因此考核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改革后的考试方法应坚持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还可以有答辩等多种形式;考试题以分析应用型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又不可强调过头,要适度,课程的设置、调整、改革要考虑自身培养目标,切实为培养目标服务,真正体现公共基础课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服务,为专业技能培养服务的以服务为主的教育教学宗旨。
参考文献:
[1]李东风,葛力力.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又要适度[J].职教,2006,(5).
2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大纲的发展现状
2.1学前教育舞蹈课堂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舞蹈课堂学生缺乏一定的舞蹈基础,没有接受舞蹈专业老师的正规培训。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在接受舞蹈专业课堂知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掌握片面的舞蹈技能,很少能掌握全面的舞蹈技能,需要老师针对性地进行加强型辅导,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有大量的老师,要求老师掌握完备的舞蹈技能和理论知识,这样才能保证学前教育的舞蹈课堂得以顺利开展。
2.2课程内容落后,定位不准
学前教育舞蹈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幼儿课程,对学生艺术方面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学前教育所开设的课程很难满足专业舞蹈老师的要求,要想提高舞蹈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提高课程设计的科学性。要保持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还需要一定的独特性作为支撑,学生要完成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任务必须依靠以上三个方面的顺利实施。学前教育舞蹈课堂是一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方法,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要求老师必须全面掌握一定的教学、心理、创作、表演和编排的能力,示范要具有规范性,教学还需具备一定的时效性。但是目前的教学任务完全成了老师们主要目标,大量的学生要求上课时间一定大于老师的编排舞蹈的时间,这就导致老师无法对现有的舞蹈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创新。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重复练习一个舞蹈,学生无法体会到舞蹈的乐趣,对舞蹈没有兴趣就很难学好舞蹈,学前舞蹈的课程目标也就自然难以达到,更不用说提高学前教育阶段学生的艺术细胞和对生活的感知能力。
2.3学前教育舞蹈课堂内容缺乏创新
舞蹈种类有很多种,教学改革需要从多种舞蹈中确定一种合适的舞蹈种类,保证舞蹈课堂可以发挥其既定的功能。学前教育舞蹈课堂是一个特殊的舞蹈课堂,它和自娱自乐的广场舞有一定的区别,和专业的舞蹈训练人员的舞蹈也大不相同。学前舞蹈关键在于提高学前儿童对于身体的锻炼,对学前儿童性格情操的陶冶,提高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并培养他们的稳定爱好。这项教学活动具有综合性,只有清晰准确地认识教学任务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并发挥教学功能,老师需要掌握学前教育中的教学、表演、编导课程。对每一个独立的课程都要进行一定的编排强化训练,这样才能达到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标准。因此学前教育舞蹈教师的任务繁重且意义深远,但是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体会到教学意义的重要性,有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他们对舞蹈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已经编排好的舞蹈进行模仿的阶段,课堂教学中没有认真付出,存在走过场心态,课外时间缺乏锻炼和对教学课程的总结和发挥,尤其是对现有课堂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创新,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对学前教育儿童今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2.4学生基础弱,课程安排时间不科学
在对舞蹈课程的认识上,学生和老师都有一定的错误认识,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达不到舞蹈课堂对身体的高标准要求,对舞蹈课的学习也是自信心不足。学生出现这种学习态度主要是对舞蹈课程的认识不足导致的,学前教育增加对舞蹈课程的学习,对学前儿童的身体柔韧性锻炼和意志力培养都具有一定好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前教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身特点进行授课。但是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大部分的课程时间不够,舞蹈课程每学年只有短短十几个课时,学生对舞蹈的适应能力很难短时间内提高,每一学年的课程结束后都会对课程有所认识,但是舞蹈专业学习并没有深入进去。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老师在专业素质过硬、授课时间不足的情况下也没法进行完整的课程传授,在对原有课程进行缩减的情况下,如何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高质量的舞蹈训练还是一个难题。
3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大纲的改革方向
3.1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学前教育舞蹈专业进行课程改革是新时期舞蹈课堂改革的必然要求。舞蹈课堂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开展局面如火如荼,舞蹈课程的改革首先有利于解放学前儿童的性格,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封建制度对国人的性格形成了无形的影响,沉稳内敛,含蓄拘谨的中庸性格成了国民代表性格。中国社会对改造国民性格的改造早已经不是新鲜话题,早在民国时期就有鲁迅等一批激进的文学家对国人性格做出批判,批判中国人的性格缺乏一定的张扬性和鲜活性,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人的权利意识和公民意识开始觉醒,这是因为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变化带来的性格改变。要想从根本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对民族性格进行改变,课程改革是重要方法,课程改革强调了学习方法的改变、对学生的个体的尊重和保护。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质疑和探究。鼓励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采用发展性评价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给学生成功的经验,将学生培养成乐观、积极、自信、勇敢、乐于分享、善于沟通且具备独立人格的人。其次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就开始进行素质教育改革,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到把课堂教育确定为教育的主战场,但是素质教育依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21世纪初国家提出要把课程改革列入教育改革总规划,提出同课程改革并列的三大改革方案———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改革成了素质教育的排头兵,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性措施,是对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稳步前进的重要法宝。课程改革还可以从第三方面推动,教师队伍中有部分人员已经对教育工作充满了怠倦和失望,缺乏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内在主动性,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出现了照本宣科、墨守成规的问题,教师队伍的探索精神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很难有很好的学习成果,发展研究性教师就是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和调查,还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变化,创新课堂氛围,设计教学活动,搭建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互动平台,研究最佳的学习效果,课堂生活因为教师的探索精神和探索成果而变得生动蓬勃、趣味无穷。
3.2教学大纲改革的方向
首先,适当地改变教学方法,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天赋不同、兴趣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同,接受能力自然有所差别。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老师要保证质量和进度,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对舞蹈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自主意识,放弃原有的照搬成熟舞蹈模式的做法,不断开创新的舞蹈教学方法,增加学生掌握舞蹈技能的速度和数量。对有些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老师要保持乐观和积极情绪,同时对学生的情绪加以影响,根据学生的能力决定课程的进度快慢,在学生遭遇学习障碍的时候对其进行鼓励和帮助,建立互相帮助小组,让学生进行相互帮助和关怀,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频率,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这种教育方法适应了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培养学生自我体验和自我总结的能力,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进行创新,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断进行模仿和改进,让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能有学生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增加其对舞蹈的魅力和内涵的理解。其次,明确舞蹈课程教学目标,针对课程缺点进行完善。
教育目标的指导性要求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必须与大纲相衔接,针对环境的变化、学科发展、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适应力等相关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课程规划。舞蹈课程如果仅仅是进行舞蹈技能动作的传授脱离了舞蹈的社会性,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改革就是要顺应舞蹈的教育和社会功能,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及时关注并引导,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这一学龄段的学生主要对其进行实际技能的锻炼和审美情操的培养,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开设主要是通过舞蹈动作的模仿和创作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舞蹈动作和舞蹈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舞蹈风格的认识,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多种类型的舞蹈,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自己的意志力,在学生舞蹈创作能力培养方面,可以组建舞蹈互助小组和舞蹈排练兴趣小组,让学生自己编排自己的舞蹈,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并进行一定的辅助和帮助。定期组织文艺演出增强学生对舞蹈的感知能力。再次,对舞蹈教材进行及时地更新和换代。学前儿童的舞蹈教材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现有的学前教育舞蹈教材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已经完全丧失了对学前儿童教育的意义,对学前儿童兴趣的培养功能已经名存实亡,老师只是照搬原有的老套俗气的舞蹈课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符合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内容活泼、教程有趣、学生感知强的课程。
艺术化的舞蹈课程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中国的民间舞蹈素材数量巨大,通过民间舞蹈的启迪提倡舞蹈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舞蹈表现力、鉴赏力、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舞蹈基础的培养。此外,进行舞蹈课程的组织方式改革,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学前儿童的教育课堂需要男教师的参与,近年来男教师的引进大大提高了舞蹈课的组织方式。注重课堂的差异化,对课堂的男女差别、学习能力差别都有记录并根据不同特点进行分组教学,如通过课外教学和实践提升学前儿童对舞蹈的理解能力,感知自己的舞蹈能力并对自己的舞蹈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及同学间相互评价,改变原有单一考试评价学习效果的方式。舞蹈课堂中学生对自己评价同样也是对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老师应该借助学生的自我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利用音乐对舞蹈的辅助作用,音乐和舞蹈无法分离,两者相辅相成。教学过程中利用好音乐进行辅助教学,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可以很好地配合舞蹈的动作。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协调性的影响,利用欢快轻盈的音乐进行跳跃练习、利用舒缓柔美的音乐进行慢动作摇摆练习。
4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大纲改革案例
某学校制订学前教育教学大纲,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决定对原有学前教育舞蹈课堂的大纲进行改革,改变了学前教育舞蹈课堂的教育目标、教学任务、舞蹈课时比例、教材内容和考核评定方法。以下为学前教育舞蹈课堂教学大纲改革方案草案。
4.1学前教育舞蹈课堂教学目的
学前教育舞蹈课堂要培育对社会发展有用并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学前期的教育非常重要,要通过学前教育舞蹈课堂锻炼学生的身体、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稳定的兴趣。
4.2学前教育舞蹈课堂教学任务
掌握舞蹈课堂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任务,初步懂得人体美和动作美的概念,理解老师的动作要求。对学生的动作进行规范指导并提高学生对各种舞蹈的识别和动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节奏感、灵活性和柔韧性。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宣传,让学前期儿童树立主体意识、主动精神,促进其交流和沟通。
4.3学前教育舞蹈课堂教学原则
把握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对传统优秀民族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紧跟时代步伐引进百姓喜闻乐见的舞蹈素材。学前舞蹈灵活多样,既要遵循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发挥,要求老师可以进行一定的知识讲解,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待传统舞蹈中的动作标准坚持继承,对新式舞蹈的选取应结合具体教学要求进行灵活选取。4.4学前教育舞蹈教材内容和要求舞蹈理论基础和方法,舞蹈的基础训练包括身体姿势和动作形体训练,协调性和柔韧性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基础动作。每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不一样,以初级为例,要求掌握舞蹈的基础动作和舞蹈使用的场地和器械,基本动作的认知。难度不宜过大,以吸引学生兴趣为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Guidance of Evolution Educational
Theory to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MEI R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ong with the management of the new era of student facing more and more problems, this paper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idea of education to analyze how to do well of students'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evolution educational theory; student management; guidance
1 进化教育论简述
进化教育论是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涂宏斌校长在从事教育多年里结合多年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运用系统论、进化论、杂交优化等科学原理,提出的办学理念。进化教育论的基本原则是自主成长和环境选择及杂交优势原则。所谓进化教育论,就是在教育过程这个系统中遵循进化规律,运用杂交优势原则,改善、优化育人环境,从而孕育学生主体成才的教育学理论。其中,自主成长是教育的基础和教育的规律,环境育人和杂交教育方式育人的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2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
2.1 管理观念陈旧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在校学生也日益增多。与我国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相比,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在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队伍一直充当着“消防队员、突击队员、高级保姆”等角色,①还停留在以说教、命令的方式,管理者大都将学生简单地视为管理的对象,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了管理而管理。学生工作尚未建立较为完善、明确、系统、科学、实际能被广大师生认可的工作理念。
2.2 管理模式落后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一直推崇严厉的“惩处模式”,认为只有严格的纪律才能保证良好的学风、校风,学校过分强调学生按照统一的步伐、思想和规范行动,在学生管理上以平均发展代替全面发展,往往以“不出事”为评价学生管理工作的标准,造成学生管理工作不敢越雷池一步,力求管住学生而不是激发学生的潜能,②处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的学生,平时表现看似不出格,但是一旦出了校门,往往会出现更大的负面效应。杨敏在《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理念的创新》中提到:“我国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是以‘说教’和‘管教’为基本特征,重视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和管理制度体现封闭性,强制性、灌输式,发展学生素质强调公共制约,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忽视对学生的服务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2.3 管理手段单一
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体制一般采用的是校、院、班三级管理,在这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大都将学生简单地视为管理的对象,一般都是采用强硬的命令式管理,管理学生事务性工作很细,但是涉及到学生成长的方面完全不管或者管得很少。而在管理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对于上级的任务上传下达、照本宣科,根本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给学生跟自己平等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
2.4 管理队伍良莠不齐
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才队伍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人心不安等问题,并且由于他们多数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理论修养不够高,欠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化程度低,很难为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再者,由于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事务非常繁杂且琐碎,导致学生管理者不可避免地陷于事务性工作中,很难抽出时间去学习,更不用说自身素质如何提高了。而且在现实的高职院校中,从事学生管理岗位的工作者职称评审、晋升机制往往比同等条件下的专职教师渠道少,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个人发展前景迷茫。
2.5 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脱节
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脱节由来已久。由于工作业务从属于学校的不同职能部门,校级分管领导也各不相同,工作内容和方式属于两条不同的运行线路,彼此之间相互独立运行。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教师只管上课,辅导员只管学生日常管理,彼此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互补、渗透与融合,导致管理力量分散,势单力薄,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尤其是一些界限不明的工作,双方都不愿将自己定位在代表学校的立场来做。
2.6 学生管理与社会管理脱节
由于高校学生大都远离故乡,寄宿学校,导致现阶段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对家庭教育涉足也较少,过于低估家庭教育。
3 进化教育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
3.1 应用进化教育论转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
应用进化教育论于学生管理工作,首先要深入学习进化教育论的内涵。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自主成长的规律,运用杂交优势原则,改善、优化育人环境,从而孕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成才教育学理念。进化教育论倡导“教育价值原则、普遍教育原则、素质教育原则、教育功能原则”四大教育原则,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四育人”方针,实行“全学分计划、全目标教学、全过程控制、全方位服务”的“四全”管理模式。变管理为服务,树立“一切为了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社会”的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多元化的文化教育平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为人类社会培养“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适应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国际化公民。
3.2 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进化教育论认为实现学习主体的发展、认识的发展、或认识上的进化是教育这个系统的最终目标,而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四育人方针。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只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围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开展管理工作,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利益、需要、知识兴趣、爱好,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③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3.3 改进学生管理手段
(1)沟通式及引导式交流。与学生密切接触的辅导员(或素质导师),除了平时固定班会外,还可以利用查寝的机会座谈的时间和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的需要,对于学生的问题除了做好工作记录外,还应该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比如学生反映的关于学校硬件环境的问题,可以向相关部门反映。还有关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恋爱观念,辅导员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不仅可以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还可以和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2)让学生参与管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事务中来,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让学生有主人翁的意识,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通过“三自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和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特长。(3)利用信息化手段。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传统方法和现代化技术的相结合,为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比如学校网站、论坛、班级的QQ群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心理健康、学生事务、招生就业、学校政策等多方面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而老师与学生在QQ、博客、微博上的互动,也让管理人员与学生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还有多媒体教学和网上远程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的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4)其他:加强与学校其他管理部门的沟通,加强和家庭沟通,实现多元化和统一化管理。
3.4 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1)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队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网络在校园的迅速发展,一是健全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培养机制,对辅导员(或素质导师)进行专业化培养;二是改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结构,引进有经验的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培养年轻的管理人员,“走出去,引进来”,形成传帮带;三是完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考核机制,激发学生管理者的积极性,提升事业责任感和职业归属感。(2)学生教育管理的专门化和教育工作者的专职化。学生工作是集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时代性、时效性为一体的工作,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既是完成学生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多面手,又是学生就业指导、生活学习指导、成才指导、心理咨询、形势与政策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④才能满足学生工作的客观需要,才能保证工作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建立职业化,专业化和专职化队伍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必然趋势,也是学生管理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
此外可以试点与教学管理队伍在工作上相互交流,相互挂职等方法,加强学生管理队伍“专业”的素质,有利于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有机结合。
4 结语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工作,尽管在此工作中还存在着各种困难,解决这些问题的道路还很曲折,但是相信只要我们按照进化教育论的思想,提出合理的管理模式,创新管理办法,积极研究解决对策,一定会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注释
① 周东根.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与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67.
[作者简介]周登超(1968- ),男,湖北监利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校长,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和英语教学研究。(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00-02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高职教育虽发展迅猛,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不够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创业的物质与人文环境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笔者近几年接触到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涂宏斌教授提出的进化教育论,并见证了该理论应用于高职教育所取得的成果,从而得以对进化教育论进行深入地理解与探究。笔者认为,进化教育论的核心理念,即自主成长、环境优化和多元融合,对推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有很大的启发。
一、进化教育论简述
所谓进化教育论,就是在教育过程这个系统中遵循进化规律,运用杂交优势原则,改善、优化育人环境,从而孕育学习主体(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学原理。进化教育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优化人的成长和人的认识发展。学习主体的自主成长和育人环境的决定性选择,构成了进化教育论对教育本质的描述,即教育的本质过程是:作为自组织系统的学习主体具有自主成长的潜能,在育人环境的选择下,使其自主成长的某些特质得以释放和保留,从而使学习主体的素质得以改变。进化教育论包含自主成长、环境优化和多元融合这三个核心观念。
1.自主成长从哲学意义上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学生的自主成长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效率。进化教育论认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该学会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不断自我进化、自我更新、自我发展。学生的素质培养与提高,既需要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由教育者进行诱导、帮助,更需要学生的自主活动。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在学习、发展中变“被动”为“主动”。
2.环境优化是达尔文的环境决定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在高等教育这个系统中,人才不是被机械地加工出来的,而是育人环境培育出来的。教育的大环境是由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构成的,教育的子环境主要指校园环境。办教育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优化的育人环境。
3.多元融合是把杂交优势原理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体现。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模式而言,多元融合是指教育的开放性,兼容并包,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取长补短,以达到教育成功的目标。如教育投入的多元融合、教育模式的多元融合、教师队伍结构的多元融合等。
二、当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明显高于本科院校,但很多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创新创业不是高职生所为,他们只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就足够了。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更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高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潜能。
2.缺乏有利的创新创业环境。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可以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是指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教学物资设备和师资人才队伍;软件环境是指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因为缺乏足够的重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远远不够,物质设施不足,实训基地匮乏,创新创业导师稀少;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文化氛围。缺乏有利的创新创业环境,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3.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单一,与企业、行业、地方政府等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与融合力度不够。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仅仅依靠学校自己的力量,发展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封闭,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以及长远发展。因为和企业没有充分地融合,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在产学合作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大,优惠政策还不够完善。
三、进化教育论核心理念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1.尊重学生自主成长规律,树立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根据进化教育论,受教育者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具备自主发展的本能。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自主教育,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优秀潜能。据研究发现,多数高职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潜能,这种潜能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创新创业的内在需求和个性品质。高职院校不能因为高职学生的入校门槛低、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而忽视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潜能。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其纳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完善的课程培养体系。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成长的规律,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高职院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担负起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培育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进化教育论核心理念之一“环境优化”,指的是育人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形成和谐的育人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学校要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意义和价值,宣传全民创新创业观念,使创新创业的思想深入人心。学校要引导各类社团组织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这一主题来开展活动。此外,加强对本校毕业生创业典型的宣传,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弘扬创业精神,形成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勇于进取、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3.多元融合,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第一,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融合学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单靠学校的一己之力是无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立较为集中的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
第二,教师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根本。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集实践性、经验引导、专业知识传授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对师资水平的要求非常高。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都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经验相对薄弱,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元融合的教师队伍结构。除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让教师走进企业挂职锻炼,高职院校还可以从企业及政府中聘请一些既有理论又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能够担当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成功人士、管理人员等为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合作讲授一些创新创业课程,给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
第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创新创业意识贯穿到专业教育过程中,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每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强调创新创业的重要性,融合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努力推进。目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进化教育论原理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启发我们如何更好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进化教育论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实践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柳翠钦,顾红.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职业教育研究,2004(5).
[2]郎名华.在高职教育中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6).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80-01
时下各学校都在纷纷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现代教学思想的新型学习方式,它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范式,而且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方式。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给研究性学习定义如下: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从自然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不仅是教育观念的一个可喜的进步,甚至可以说,它将是一场课程改革的革命,它将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需要把现成的结论直接教授给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特别是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而生活与哲学则比较抽象,但是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还是来源于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研究性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对哲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那么,高中思想政治课到底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根据笔者的经验,思想政治课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要坚持如下几个基本原则,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1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开展研究生学习同样要注意这个原则。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在这个实践过程中需要我们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去培养学生观察、研究现实的能力;而当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许多现象和问题等待我们去观察、研究,以便获得解决。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的过程。假如我们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理论和书本上,那么,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失去了其真正意义。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学会应用政治学科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2 特殊联系普遍的原则
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二者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同样道理,开展研究性学习也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因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搜集和获得的材料往往是个别的特殊的东西,如何从这些个别的特殊的东西中找出一般的普遍的东西则需要开动脑筋、深入分析。
3 现象联系本质的原则
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体,现象离不开本质,本质也离不开现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接触的大多数都是现象,而本质却隐藏在现象的背后,需要抽象思维才能把握。这时,指导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区分现象和本质,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本质和规律。
4 分析联系综合的原则
分析和综合也是相互联系的,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则是分析的目的。只有对事物的各个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认识事物。例如,把日光分解为按红、橙、黄、绿、蓝、靛、紫顺序排列着的彩色光带,这就是光的色散。把光波分解成频谱,分别研究各个万分的波长,这才明确了光的本质。同时,只有全面考察根、茎、叶、花、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这些要素综合成一个统一体的过程,才能弄清种子植物的发育、生长和衰亡;只有把一个同学的德智体各个方面的表现综合为一体,才能正确评价一个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要达到,先要对一个个单独的材料进行分析,分析其内涵和本质,以期对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而分析的真正目的还在于综合,即需要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综合研究,我们才能正确认识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在整体上去把握这个事物。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应该指导学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再对其进一步综合,去真正弄清它们的内在联系。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以上仅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的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重要的原则,可能还不成熟、不完善,尚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总结。至于其他的一些原则,如归纳联系演绎的原则、广泛联系专一的原则、独立联系开放的原则、个人联系集体的原则,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探究、实践着:如何利用高中物理教学的有限时空,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充分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就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几个案例来总结“激励创新”的几点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用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的创新大门
教师课堂教学中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妙趣横生的描述、抑扬顿挫的音调会使学生情不自禁进入主动学习的环境中,创设一个以乐引思、以乐求知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也在无形中悄悄地开启了学生的创新大门。
例如:在讲《向心力》一节内容时,我首先在讲台上做了一个实验;即让一个小球从斜槽轨道的顶端释放,小球绕过与底端相连的圆弧轨道一圈运动。然后,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小球经过圆弧轨道最高点为什么未掉下来?(2)我如果把小球静止放在最高点释放会出现什么结果?(3)如果我们想象把这一装置放大,你坐在轨道上的一辆小车上敢模仿这个小球的运动吗?一个实验、一串问题立即将学生带入思考、讨论和遐想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引出本节主题――向心力,并借助录象播放游乐场中人们坐过山车的欢快镜头,从而将课堂氛围推向了。并且,我在本节课行将结束之际,鼓励学生去思考:游乐场的过山车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你能设计一个既安全又更显“惊险”的新型“过山车”吗?要求学生回去就此问题设计方案后交上来,下节课进行现场论证。在这堂课中,我通过精美的语言组合、精心的课堂设计并自然过渡到学生的生活体验(游乐场的过山车),使学生自觉地融入到了愉悦、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同时,也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用学生关心的热点去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青年学生关心热点问题正是青年们的朝气所在,教师如能抓住这一契机,大胆地将学生对一些热点问题的质疑有机地融入课堂,无疑会给课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这是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向教师掷出的一条条绚丽的“彩带”。我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当前科学界的热点问题开展教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例如:我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5号”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这一学生关注的热点渗入到《天体运动》部分的高三复习课中。学生在课堂上向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神州5号”飞船的相关问题。如:为什么杨利伟在飞船中采用平躺的姿势?飞船的火箭发射为什么是竖直发射而不是其他方向?“神州5号”宇宙飞船最终在离地面大约340千米的高空飞行了14圈,它是直接被送到这个高度吗?飞船是如何实现“变轨”的?等等。我为此在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去引发讨论、进行释疑。在学生频频质疑的过程中,我注重去捕捉学生每一个质疑背后的闪光点。因为,正是这些这些闪光点显现出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教学过程的实践证明,通过了对这些热点问题质疑和析疑,既强化了基本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激情。
三、用“开放型”习题的训练作好学生创新思维的铺垫
习题训练是学习和巩固知识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之一,但“题海战术”极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而定式思维又是创新思维的宿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巧设习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是我们教学探讨的重要问题,这也正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在高中物理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课的教学中一直致力于设计“开放型”习题,以此为载体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具体做法简述如下:
一、设计一些给出部分已知条件,问能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量。
二、设计一些给出部分已知条件问能根据这些条件设计出哪些实验。即所谓开放类实验题,这类题答案并不唯一,鼓励学生开动大脑,多多益善。如给出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几个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及电源、电键和导线等,要求学生自己去设计几种测量的实验方法。
3、将一些习题重新编排,只给出题目的一部分,让同学根据一定的要求自编习题等。如有两个在真空中点电荷相距一定的距离,要求学生将以下的内容设计出来,自编一道习题,然后大家比一比,看谁设计的题目既包含了我们所学的较重要的知识点,又富有新意等。
四、用学生成功的创新去增强创新成功的信心
11月27日至12月7日,带着几分激动,带着几丝憧憬,我参加了由xx师范大学承担的教育部“国培计划—高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此次学习收益很大,老师们讲课精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经过紧凑而充实的十天学习,教育教学理念上完成了一次洗礼,教学知识上得到一次强劲的“充电”,特别是一些同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更让我们学员的眼睛为之一亮。现总结如下:
一、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停前行。同样,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埋头苦干是必须得,但抬头望头也是必要的。一味埋头苦干会迷失道路,偶尔抬头望天才能看清方向。特别是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很多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地暴露,这时候更需要理论的指示与专家的引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次培训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不仅对理清新课改中的种种关系有帮助,而且对突破新时代教育教学中一些“瓶颈”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与方法。
如师大文学院的院长xx教授讲的《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关系》。赖教授站在社会科学的角度剖析了当下高中语文教育中出现种种问题。特别谈了当今的语文教育为什么拒绝文学的原因:
1、社会实用主义风气的影响;
2、应试教育的导向;
3、工具论观念的影响。
以及面对这种现状,语文老师应有什么作为,赖老师以自己为现身说法,认为语文教师一定多读书,读好书。多读一点人物传记,以获得人格的力量与人生的启迪;多读点历史、哲学、宗教,有利于培养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些观点与提法无疑对很多处于迷惑中的老师是一种警醒。
又如:xx师大的xx教授作《基础教育改革的反思与启示》报告。张教授首先介绍了一下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大重大问题:
1、历史背景:政府的选择与推动;
2、核心思想:专家策划与引领;
3、教学方式:教师的习得与创新;
4、课堂变化:学生的体验与发展;
5、三级课程:学生的开放与转型等。张教授站在新课改的前沿,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现状给老师们一个全面的梳理,让老师们可以以一个新的高度全面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
又如:xx师大的xx教授讲的《对中国教育的批判与反思》,从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当对下的高中教育进行解读。指出:中国教育的现状是教书为主,育人为辅;甚至是只教书,不育人。孙教授强调,育人比教书重要一百倍,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品质的塑造,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的。接着引用孔子、老子、荀子、苏格拉底、洛克、蒙田、爱因斯坦等人的名言,最后得到结论:正确的教育理念是育人教书。此报告无疑是对当下教育弊端的一次警钟,更是对一线教师理念的一次纠正。
总之,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偏离正常的轨道,越来越朝着急功就利与速成的方向。这些都需要在理念上纠正与更新,使我们的教育不离其本质。
二、更新了教育教学知识。
教师是一个永远新的职业。这里讲的“新”主要指知识的更新与教学艺术的更新。作为语文老师,他应始终站在时代文化前沿的号手,把住时代文化发展的脉博;他应是始终站在科学知识岸边的摆渡人,传承知识与文化;他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师与精神垃圾的清道夫。所以,作为语文必须时时保持充电的状态,此次培训无疑是一次良好的机会。经过培训,就我个人而言,不仅在学科知识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补充,而且在教学艺术方面得一次新的补充。
如xx师大xx教授讲的《语文教学艺术》专题报告。熊老师用幽默生动语言,借很多实在的教学实例形象生动地简述了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与技巧。熊老师长期从事教学法研究,长期扎根一线研究,也常客串中学讲坛,有理论有实践。很多提法值得学习。熊老师讲语文教学要讲究艺术,语文教师不但要有高尚的情操,更要有高雅的格调与健康的思想。实在是太有道理了,我举双手赞同,因为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又如xx师大附中xx讲的有关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做法:
1、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高中三年,有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计划,一般借助《考试大纲》构成阅读教学的框架。
2、每篇课文的设计要集中解决一两个突出的问题,不要面面俱到,否则会造成浪费与欣赏的审美疲劳。而每一堂课又集中解决两个问题为宜,让学生一课堂下来有所得。
3、对文本的处理,强调教师要独立解读文本以形成对文本的独到认识。同时要充分注意尊重学生的阅读,并注意引导,以提升他们的认知与感悟能力,甚至有的时候要肯定学生的精神,引导他的方法。要依据文本的特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阅读,选择其最显著的特点进行深入地剖析。谭老师是省名师,又是师大附中的语文台柱子,“另类”教师,几十年的教学“摸爬滚打”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对我们无疑是新的启发。
xx师范大学xx教授讲的《关于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强调:
1、要创造先有模仿。
2、老师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批导如何写,而不是只会提要求。
倪教授是全国作文教学方面的知名专家,他的方法科学而切实可行。对当下普遍迷茫的作文教学是一股清新之风。
又如,xx师大xx教授《教学风格理论与优秀教师的成长》。xx教授强调,教学艺术是诗,教学风格是诗之韵。
创造教学风格的基本方法:
1、优势培育法。寻找自己的优点,然后有意识地强化,形成优势。
2、弱点逆转法。克服自身的缺点,痛下功夫改造它。
3、选择突破法。根据个人特长与教学需要选择某一问题作为突破口,重点攻关,做强做精。
4、综合建构法。通过对教学活动及其过程的系统完整的认识,确立教学整体风格。
5、实践升华法。每日一创,每周留一个,最后每月留一个。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不断的自己更新,才能更上一层楼。
三、观摩了专家名师风采。
此次培训活动的一大特色就是理念联系实际。不仅聆听了专家的解读,而且观摩了名师的课堂艺术。
如xx中学特级教师xx老师上的《逍遥游》。从一个新角度引导学生学习《逍遥游》,清晰明了,也适合中学生理解,值得学习!
又如,xx附中xx老师上的《氓),原生态地展现。古来教学无定招,传统现代自成妙。只要众生皆有益,不枉课堂走一遭。
又如,xx中学两节课。第一节:《赤壁赋》(张老师) 赤避岸边清风来,子瞻情怀悲释然。激情演绎读为主,心灵突围天地宽。第二节:《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徐老师)教师娓娓道来,生动形象,联系生活思考,一步步引导。缘事析理比较难,以小见大对比开。 因果推究感悟深,娓娓而谈步步来。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学观摩的最大学习点是做中学,而不是坐而论道。不仅对提升学员的课堂教学艺术有帮助,而且对知识的巧妙解读有启示,收益匪浅。
四、学习了教学备考技巧。
教学的一大直接目的是高考。高考成绩的高低是衡量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手段之一,也是目前常用的手段。所以,教育教学一方面不能离开育人的本质,也不能脱离高考的要求。不同的教学时段,要合理的处理两者的关系。
此次培训,xx省语文高考专家特级老师xx老师特别讲了教学与高考的问题。王老师首先谈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三个字:“乱”、“邪”、“差”。再重点简述xx高考语文的四个回归。
1、回归教材:让考学统一到素质教育上来。
2、回归基础:以反技巧命题强化素质教育。
3、回归能力:全面检测语文素质。
4、回归写作本源:考查学生真实写作能力。再重点讲了高考自主命题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如何联系高考谈了自己的看法,很有启发性。
五、明确了教师成长轨迹。
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的成长。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学校的软实力来自己于拥有一只业务能力强,团结敬业的教师队伍。对于个人而言,教师的成长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适当现代教育的需要。此次培训,很多专家与同仁重点谈了教师如何规划自己的成长之路,成为名师,成为教育家。
如xx师大xx博士,副教授讲的《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智慧》。从四个方面简述了教师智慧的形成:
1、为什么说教师需要智慧。
2、什么样的教师学生最喜欢。
3、教师需要哪些智慧。
4、怎样才能成为智慧型教师。很有指导意义。
又如,xx一中xx老师的《语文教学资源与语文教学》中关于如何利用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从享受走向幸福。幸福其实是一种心态。做点事:读书,写作,实践,反思,研究。让学员们对教师成长与教师的心理有一种新的认识。
又如,xx教研员xx老师的《高中语文课程的实践与反思》,强调新课程中,青年教师应有所作为。 校本教研不能丢,专业成长方才有。如若深入多思考,目标达成岂能愁。都很有指导性。
六、结识了全省教学名师。
此次培训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参加培训的都是全省教学一线的精英、名师,对教育教学都是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此次培训又是一个非常好的相互学习的机会。同时,还是建立友谊的纽带,平时只能在报刊杂志见到名师的老师,通过此次机会,终于可一睹尊容,亦为乐事。
七、明确了今后工作目标。
培训只是一个手段,培训只是一个开端,对于培训给予的清泉,我要让它细水长流。我明白,“骨干”这一称谓带给人的不会有太多的荣誉,却有无尽的责任。骨干教师培训给我补了元气、添了灵气、去了骄气,焕发出无限生机。真正感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今后我会学以致用,我会将在这里学到的新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去,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地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努力学习同行们的学习态度,求知精神,协作能力,加强平时的学习、充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一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让培训的硕果在教学事业的发展中大放光彩。
骨干老师培训心得2
很高兴也很荣幸参加了这次省级骨干幼儿教师的培训,这次的培训充实而有意义,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如幼苗般得到了滋养,老师精彩的讲座和耐心的讲解,使本来枯燥无趣的理论变得深入浅出,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经过这些天的学习,收获颇多,谈谈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精神。热爱、尊重、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核心。爱是儿童正常成长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学会理解、关爱幼儿。热爱是献身的情感基础,要求教师用赤诚的心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幼儿,关心孩子的成长,全心全意的教书育人。
二、教师要尊重幼儿,重视幼儿天真的梦想
我们要放弃任何框框和本本,尊重幼儿,让他们尽情表露真情和梦想,促进每个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全面健康的成长。这不仅仅是嘴上说说的,它需要我们老师在日常工作中落到实处,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游戏活动,甚至是一日活动中的细微环节,一切以幼儿的发展为大前提,随时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发现问题及时找出对策。老师要尊重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要尊重孩子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特点,接纳孩子的错误,不要用相同的尺度去衡量所有的孩子,应给与他们更多地独立和自由,关爱每一个幼儿,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呵护,使孩子不断感受到和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喜爱、鼓励和支持。培养好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师要重视幼儿的游戏活动
众所周知,游戏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游戏是儿童早期生活中从事的最主要的活动,游戏不仅仅是玩耍,更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儿童在童年时期,可以通过游戏促进其语言的发展,锻炼一些必要的技能,增强对环境的灵活应变能力。有关专家明确指出:游戏训练对提高儿童的智商有着积极地作用。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中,作为教师要为孩子搭建游戏的舞台,提供丰富的材料,选择符合幼儿生活实际的游戏主题,给予孩子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去选择,引发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探索的需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幼儿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教师要不断反思
认真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各项时事、政治学习,坚持把理论同实践相结合,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幼儿,做好保教工作。在工作中做到以身作则、勇于奉献、勤勤恳恳,无论是否当班,都要做好并检查班级的个项工作。在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充分发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团队精神,团结一致的做好班级工作。
五、要做终身学习型教师
新时代、新知识、新课程都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学习不仅仅只是专业方面,要扩充到各个领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通过这些天的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幼儿教育有了更新的认识,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骨干老师培训心得3
说到师德师风,相信人们马上会想到这样一些词儿: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确,这说的就是我们人民教师,但是我们应该要对得起这一个个赞美的词,不辜负人们对我们的期望。这是我们所需要努力的方向,也是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来说特别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孩子行动的标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教师师德建设,不仅要求教师确立自己的儿童观、幼儿教育观、幼儿学习观,而且要求老师具有较多、较深的关于幼儿发展的知识和幼儿如何学习的知识,以及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信息的能力。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年龄尚小的幼儿,他们不谙世事,生理、心理都不成熟、不稳定,因此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一种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
通过对师德师风的学习,我简单得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以爱为本,尊重理解幼儿。
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尊重孩子是建立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尊重幼儿人格,允许他们在思想、感情或行为中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为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生活空间。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天使,那么我们就生活在天堂。
第二、严以律己,注重言行。
为人师表,坚持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自控能力,每天都带着一份好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带着微笑迎接孩子。幼儿园的工作繁琐、压力大,但我都坦然的面对,不以个人的得失斤斤计较,不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可以说每天我都是以平和的心态、饱满的情绪,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孩子。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来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第三、培养良好的内在素养。
天生丽质固然能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更重要的是塑造内在的修养,这样教师本人的学识和内在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有效地备课,体现教师教学的智慧,常规教学做到扎实有效。
第四、营造平等民主氛围,促进师幼互动。
“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与每一个孩子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在优秀品质,要善于创设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要真正学会关注孩子发展的寻常时刻、倾听孩子的心声,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和顺应身边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要求,促进孩子的和谐、全面发展,体现以孩子为本的教育理念。
第五、注重团队合作。
受教学任务、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诸因素的影响,传统教学往往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何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更新教育理念,落实教学目标,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效益已成为我们的一致的追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更新教育观念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益的关键
新课改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过去,有些教师把自己当作演员,只管自己表演,而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讲台上振振有辞,手舞足蹈,而学生在下面很木然,很被动,怎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组织者,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作为主持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一步步走向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学习是带有浓厚感彩的一种活动,师生关系好,学生便爱听你的课,乐于接受你的观点,对这门课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自然课堂效益高。
2.认真研究教材,有效备课
有效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前提。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觉得用它来形容教师的工作也毫不夸张,也许更甚。为什么这样说呢?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确定目标,研究教法,精选习题等,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情。要精心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点,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教师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而是要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学法指导在备课时也要充分考虑好,每节课的学习都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方法、技巧,教师将作怎样的指导,这一点非常重。
有时侯,为了挑选一个好的习题,要翻阅好几本资料,为了制作一个教具,要花好几天时间。记得第一次给学生上实验课《观察植物细胞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时,我先借了一台显微镜来观察,由于当地没有黑藻这种植物,自己采集了好几种材料,效果都不理想,后来自己骑车到几十里外的池水中采来菹草,才收到满意的效果。当学生为自己在显微镜里看到清晰的叶绿体而兴奋不已时,课堂效益不言而喻。那一刻,我懂得了功夫不否有心人的含义。有的老师课备得不精,课堂稀松,没有,学生昏昏欲睡,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只好堤内损失堤外补,自习课要占,晚自习也要讲,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效果然见强。
有些同学基础差,破罐子破摔,上课心不在焉,甚至睡觉、看小说。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课备得再好又有什么效果呢。针对这种现象,我不是在课堂上批评他们、挖苦他们,而是先了解他们的优点,以次为突破口,课后和他们平心静气地交谈,和学生交朋友,从而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了课堂效益。
3.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来,通过学生参与教学的数量、广度、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标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前提。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所以,要求老师“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知识时有所发现,力求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种种关系,使其在发现中感到自己有进步,这就是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源泉。教师要精心备课,针对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学习数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4.借助多媒体设备,增大信息量,多渠道呈现知识
语文课程有它独特的知识体系,诸如作者作品、写作背景、人物简介、结构分析、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相关链接等。除此之外,教学设计中,必然还有相关的问题设计、阅读资料、拓展练习等。教学中,如果仅靠师生互动或学生交流来完成,太浪费时间,且所有学生未必会全神贯注的听清楚,况且部分材料时间、空间跨度太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选用多媒体,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相关内容事先制作于课件之中,在师生互动中逐步展示,如名人的照片、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不但可以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还可省去印发阅读资料的麻烦,简化工作程序,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阿里山纪行》时,除了用文字展示相关资料,我们还可以将阿里山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景物展示给学生,同时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整个阿里山景区和部分民族风情有个总体的把握,再读课文时学生自然就把阿里山火车、神木等的形象通过个人想象直接融入文段的介绍之中,印象深刻,阅读效果必然大有提高。另外,教学部分篇幅较长的课文(包括小说、戏剧等)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方便地出示问题,归结要点,揭示主题,分析语言,便于师生在有限时间内理清教学思路,有效把握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思想与情感。
5.有效把握教学重难点,注意问题设计,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节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得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只有有效把握教学重、难点,才有利于对整节课教学思路的梳理,利于依据学情对课堂所提问题的合理设计。
那怎样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呢?①依据单元主题及文章特点定重点。教学重点就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是中心,学生掌握了此项内容,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确定教学重点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理清单元教学重点及本课在单元教学中的地位,依据课文思想内容与写作特点确定好教学难点。②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及学情定难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困惑点,因此,教学难点应该由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决定,难点的确定既要分析教材,又要考虑学生实际,坚决避免盲目性。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还要依据教学目标科学、有效的设计问题:①问题要有探究价值。每节课能解决三五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即可,不能过分贪多或求全。②把握好问题的“度”——难度、梯度、密度、角度。在独立性较强的问题设计上,既要照顾优、中、学困三类学生,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要注意及时的将大问题化小,以对小问题的迅速解决达到对大问题的认识与深化。只有问题的设计全面、准确、可控,才能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如某老师在执教《始终眷恋着祖国》时,原以为课前教学思路清晰,学生预习效果好,成功在握,却因对学情把握不准、问题设计过多,在第三个问题“结合2-4段课文简述钱学森创业成就”时占时过长,致使还有两个问题未讲就已下课,只能匆匆收束,闹出了拓展浮浅、主题挖就不到位的笑话,在同事面前很难堪。
6.加强语言训练,重视口语表达,在体验中增长智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既有基础性、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还应当让学生吸收语言所负载的各种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感受道德情操,发展思维,发挥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富有哲理的诗文精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其丰富深刻的一面,努力将其转变为训练题材,通过推敲传神的词汇、欣赏优美的句子、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国语言的博奥精妙,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但是,农村学生往往不善言辞,口语表达能力较差,这与平时的见识与训练息息相关。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语言训练的机会,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增长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自觉参与;二要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亲近学生,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三要善于以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变被动为主动,转自卑为自信,做课堂交流的积极参与者。
当然,在确定训练内容时,尽可能地选那些既能体现语言文字规律,又能发展思维、陶冶情感的语段,努力发掘语言的深刻内涵;在训练方法的选择、训练程序的设计上,尽力把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德育渗透结合在一起,步步深化,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落实到课堂教学的一点一滴中。
7.加强学法指导,特色范读,在“读”中感悟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人也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细究其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在反复诵读中要反复的琢磨、思考,否则读千遍也是徒劳。
当然,朗读中有效地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有效把握朗读内容的思想感情,对于深入理解文意至关重要。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不可缺少的,但更重要的不在教师怎样读,而在于怎样指导学生有效把握。一般来说,在教师特色范读之后,我们应该迅速引导学生在个人自读、同桌对读、小组竞读中发现问题,之后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特色范读引领学生,必要时应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停顿、标记重音、简析标点功用,在反复揣摩中把握感情。如教学《,你在哪里》时,诗中的破折号代表了不同含义,导读中就要指导学生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我们对着高山喊:/——”要读得深情,而“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想——念——你——”则要深沉,读出亿万人民对总理的敬仰,对总理逝世的痛惜与怀念。
参考文献
内容要求: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撰写方法: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第二步、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容要求:列举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撰写方法: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
第三步、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内容要求: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第四步、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容要求: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2 考虑要素
① 研究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
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
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创新点。
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3 开题报告写作要点
第一、要写什么
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你的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
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 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
第三、怎么写
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
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一)我校《在网络环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是重庆市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十五”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02-DT-10)。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设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现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中学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化教育将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探索、研究并构建适宜于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在网络教育时代,不仅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高效互动的教学方式,更需要有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完备的教学体系。在网络化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网络教育的主导力量。而目前,我们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网络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网络实施教育教学尚有距离,尤其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还有待起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重庆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信息技术示范校加大力度;渝中区率先建立局域网,并通过已经实施了三年的“双创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K12学科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近两万册电子书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电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数据库、试题库、资料库,涵盖国情教育、心理咨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升学指南、教育法规等教育信息库,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造诣。信息技术中心,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信息技术素质修养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全校教职员工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满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有了好的硬件环境,如果观念不更新,只是“换汤不换药”,那就失去了研究价值。本课题必须着力解决教师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
2、理论问题:目前网络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作指导,本课题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应用现有的理论,不断探索、总结、归纳、概括,形成适用于网络教育的理念、原则、策略。
3、技术问题:信息技术,顾名思义,技术性是很强的。如何使教师技术精湛,使精湛技术与优质教育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本课题希望在这方面能作出一点贡献。
4、实践问题:网络是一个新环境,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3)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的目的性。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论、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等。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索引法、行动研究法。以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文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二)论《三国演义》的“三复情节”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根据中国古代小说一些叙事作品写人物做一件事要经历三次才算完成的情节设计,杜贵晨先生提出了“三复情节”理论。
“三复情节”从不自觉运用到有意为之,已发展成了一种传统的结构模式。它的运用使得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上升到了理性层面,很客观地反映出了民族的心理特征,折射出了民族的宇宙观、价值观、哲学观、神学观及审美观。虽然人们已关注与研究了多部作品中的“三复情节”,但是,对《三国演义》中“三复情节”研究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在构织情节时大量使用了“三复”模式,且技巧娴熟,灵活多变,因此,对《三国演义》“三复情节”的细腻而系统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较为深入地领略中国小说的艺术魅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国演义》中“三复情节”的运用已臻成熟。由于其运用构成了独特的结构美学效果,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并在一些专著中有所提及。
就国内研究状况来说,杜贵晨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中提出了“三复情节”理论,重点剖析了中国古代数字“三”的观念,阐述了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意义,探讨了《水浒传》“三而一成”的叙事艺术、《儒林外史》的“三复情节”及其意义。并归纳出了67部通俗小说中含有的97次“三复情节”,其中便列出了《三国演义》中的一部分“三复情节”,还有一些遗漏。郑铁生的《三国演义的叙事艺术》提到了“以三为法”的叙事结构,另外,杨义的《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对“三复情节”也有关注。
就国外研究状况而言,美国的浦安迪在其所著的《中国叙事学》中提到《三国演义》有一个突出的次结构特点是经常运用定数序列事件,其数字序列的基础经常是“三”,实际上他的这种说法类似“三复情节”,只是没有细究罢了。浦安迪的《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也提到不少三国戏和说书段落都以某一件事三次发生为基本图式——如“三让徐州”、“三勘吉平”、“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等——显然都仰仗于研究民间传说和通俗文化的学者们观察所得的常见“三重效果”。
总的讲来,中西皆有涉猎,但浅尝辄止,缺乏系统性。
三、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
引言:
“三复情节”是中国古代小说一种耐人寻味的模式,一个突出的美学现象。《三国演义》中“三复情节”的创造多是有意为之,较之以前的小说,《三国演义》“三复情节”的运用也更为娴熟。
“三复情节”的关键在于一个“三”字,这个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的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古代认为“三”是自热之始祖,万殊之大宗。司马迁在《史记。律书》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孔颖达疏引王肃云:“礼以三成。”总的说来,“三复情节”的渊源脱离不了“三”最初代表的哲学意义与文化意义。中国人“礼以三为成”的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是“三复情节”诞生与发展的基础。
文章主体:
(一)何为“三复情节”
“三复”取自《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即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三”被解释为“多次,经常”,也可解释成“一日三次”。本文的“三复”取“三次重复”之义。情节是指事件的形成系列或语义系列。“三复情节” 指“叙事作品写人物做一件事经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设计。其特点为: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每一重复都是情节的层进,从而整个过程表现为起——中——结的形态。”
(二)《三国演义》中的“三复情节”分类研究
从总体上看,《三国演义》中的“三复情节”主要表现在“明写”与“暗藏”两个方面,即下文所提到的“置于明处”与“隐于暗中”。
(1)“明写”型“三复情节”
“三复情节”主要是直接出现于回目,读者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来。《三国演义》中明写“三复情节”的地方不少,而且方式各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连写”式
连写是序列事件结构组织形式的一种,它主要表现为写一个事件从头至尾,一连写去而不间断,其特点是情节紧凑,一气呵成,扣人心弦。
最妙的莫过于写“刘玄德三顾茅庐”了。司马徽荐名士诸葛亮,刘备便同关羽、张飞同去隆中,首次,二次,三次,一气呵成,时间跨越度为“天寒——隆冬——新春”,几个月内三访贤才,一连写去,情节显得十分紧凑。
②“断续”式
断续即断写,也是序列事件结构组织形式的一种,它主要是把一个事件在文本中的位置切割开来,在这个事件中还插有其他的情节。其特点是情节张驰有度,有调节叙事节奏的功用。
最妙的乃是“孔明三气周公瑾”,从回目安排来看,一气在第五十一回,二气在第五十五回,三气在第五十六回,有长度,有跨度;从情节设置来看,用不在一起的三回书来写一个事件,并在这三回中间插入其他的几回来叙事,起到了调节叙事节奏的作用,使得故事情节看起来张弛有度。
(2)“暗写”型“三复情节”
“三复情节”主要隐藏在文中而不是直接出现在回目处,一般不太明显,仔细读来便可发觉。
《三国演义》暗写“三复情节”的手法是多样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以淡化数字痕迹来叙写“三复情节”
作者不用一、二、三标明所重复的次数,而是用其他的言语来代替。如刘备三次向水镜先生问求贤才,水镜先生三次笑曰“好,好!”左慈三次戏弄曹操;周泰三番冲杀两救孙权;黄忠三射关云长,等等,都没有用显的数字来计数。
②以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表现“三复情节”
主要是用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说是时间序列,来发展故事情节。如:早上如何,中午如何,晚上又如何。
黄忠首日战关羽,不分胜负;次日再战,黄忠被马掀于地,云长释之;次日天晓,黄忠先是虚射两次,第三次射中云长盔缨,算是报恩。韩玄用“前日、昨日、今日”三个日期来责问之。
③以数字“三”总括一件事完成的状态的“三复情节”
这是一种特殊的“三复情节”。它只用数字“三”来总括一件事完成的状态。如“操先令许褚、曹仁、典韦领三百骑,于傕阵中冲突三遭,方才布阵。”这是一种省略了过程描写的“三复情节”,第一遭,第二遭,第三遭是如何冲突的,是一个悬念,我们可以大胆想象,而无碍大局。如果换一种说法,“三突傕阵”,铺写开来,也未尝不可。
同样在《三国演义》中,如“水军寨中发擂三通”、“五斗道教辖境内有犯法者,必恕三次”、“曹操假意上书三辞,诏三报不许”等等,皆属此类。
(三)《三国演义》“三复情节”的成因
(1)表层原因:源自三国史书、平话小说及“三国戏”
①史书:《蜀书。诸葛亮传》载有“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是“三顾茅庐”的源头。戏曲 《三顾孔明》则是“三顾茅庐”的另一种说法,也是“三复情节”的一个版本。
②著述:葛洪《神仙传》载有左慈戏曹操的故事,其中便具体描写了三次戏弄。
③平话:《三国志平话》写“三复”的地方更多,有“张飞三出小沛”、“曹操三勘吉平”等等。
④“三国戏”:元杂剧对《三国演义》审美生命形式有很大的影响。现今存留的元杂剧“三国戏”剧本多达50多种(其中包含了一些仅存剧目的“三国戏”),如戴善甫的《关大王三捉红衣怪》、花李郎的《相府院曹公勘吉平》、无名氏的《张翼德三出小沛》、仅存剧目的《老陶谦三让徐州》等。
(2)深层原因:源于中国先民对数字“三”的特殊认识
主要是对“三”最初代表的哲学与文化意义的理解,其内涵渐次发展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礼”的规范,进而在文本中反映了出来,形成了一种“礼以三为成”的文化传统和“三复”的思维定式与习惯观念。
(四)《三国演义》“三复情节”的美学内涵
(1)以数字“三”为情节的结构手段,保证了情节的繁简适中
也就是说,“三复情节”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2)重复中的反重复手法使得“三复情节”更具艺术魅力
三次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而是于重复中寓有变化发展。如此一来也就避免了因重复而带来的单调乏味。
(3)“三复情节”中的螺旋式上升形态强化了叙事艺术的美感
一些“三复情节”的发展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的三段式形态。从接受美学看,这是一种运用悬念来延缓叙述进程的收益效果。
四、工作进度
4.20xx年5月下旬 论文答辩阶段
五、参考文献
[2] 杜贵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3]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 [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 李史峰。二十四史[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6] 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数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7] 张德鑫。数里乾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 [西汉]司马迁。史记[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6.
[10]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2]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16]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7] 魏崇新主编。中国文学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0] 纪德君。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3] 普丽华,江少川。现作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4] 何丽萍。东西方数字“三”的文化对比分析及其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0)。
[25] 张文。浅论聊斋志异的“三复情节”[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5)。
[26] 梁雁。论红楼梦的“三复情节”[J].泰安师专学报,2002(4)。
[27] 周媛。汉民族尚“三”现象的传统文化解读[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4)。
[28] 舒志武。数字“三”的文化意义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