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课程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20 09:46: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精品课课程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精品课课程建设

篇1

1.1职业性。

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开发,构建基于临床标准,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

1.2实践性。

引进临床儿科护理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弥补教材置后问题,减少学生适应实践的阻力,以临床路径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践,学做一体,深化学校里建“病房”,病房里设“课堂”,实现学校与医院文化融合、课堂与病房融合、课程与岗位融合、学业与职业融合的总体目标。

1.3针对性。

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形成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师共同参与,共建、共育、共管的教育体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达到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让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五个对接”即: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

2建设目标与思路

2.1建设目标。

(1)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整体教学水平。(2)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儿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3)具有一套体系完善、内容先进,符合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4)具有完备的教材体系,编写出与精品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总之,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我们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学生需要的精品课程。

2.2建设思路。

(1)行业专家与本校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儿科护理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首先进行护理工作岗位分析和各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形成整合后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项目。(2)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过程实施教学。在分析护士工作岗位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真实项目任务,建立学习情境。以工作岗位的流程为依据,融“教、学、做”为一体,在“仿真临床环境”中,开展情景化教学。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现在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开展情景化教学方法。力求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目的。(3)编写学习指导等学习资源。根据学习任务,编写电子教案、实训指导、学习指南、练习册等学习资源。(4)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在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力争利用视听资料、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开扩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就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5)创新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学校、行业、医院、家长、社会形成综合评价体系)。

3建设内容

3.1创新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实训操练、假期见习同步进行,理论、实训、临床三结合工学交替模式。(2)课程设置中,以岗位需要为导向、职业标准为主线,同时兼顾护士执业资格证的考取,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3)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坚持教学任务实施的教、学、做三个环节。

3.2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网络互动教学法。(1)情境教学法,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病例导入,创设护理情境,角色扮演,坚持教学任务实施中的教、学、做三个环节。将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形成仿真的工作场所,实施教学、实训一体化。(2)网络互动教学法,建立儿科护理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网络课件、电子教案,学习辅导资料、电子书籍、应用资料、网络链接等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网络答疑、专题讨论学生意见反馈、教学情况调查等教学辅助工作,教师教学资料亦已挂在网上,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及时快速地更新,满足了本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

3.3创新评价模式。

采取课堂实训和岗位见习实训相结合的校企共评的教学评价模式。学生在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课堂实训学分由专业教师评定,岗位见习实训学分由企业教师评定。

3.4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资源库包括:(1)教材;(2)电子教案;(3)典型情景案例库;(4)多媒体课件库;(5)教学录像;(6)素材及素材网站库。

4建设计划

4.1课程建设步骤。

建设目标。三年内把《儿科护理》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需要的精品课程,成为“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

4.2三年内课程资源全部上网。

5经费使用

这是经费预算表,主要用于企业调研论证、教师培训考察、教材编写及出版、案例手册编写、教学录像、网站开发和课程网站建设方面。

篇2

课程建设是中职学校专业课课程设置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中职学校应以特色课程为突破口,高标准打造符合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各门课程的建设,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整体提升中职学校教学水平和质量,最终为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的内涵

所谓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优化的教学内容、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完善的配套教材、健全的教学管理机制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具体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队伍素质过硬,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为主,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按一定比例配备实训指导教师;二是课程内容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技术;三是教学方法和模式独特,手段先进,善于运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等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相关课程标准、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完善配套,课程教材要有精品系列教材体系;五是实训(实践)课程丰富,大力开展实践性、实验性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丰富;六是管理机制健全,拥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保证精品课程建设。

二、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精品课程建设是中职学校走特色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中职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提高教学质量,构建优质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保障。精品课程建设对于促进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是一个有力的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可用来带动和推进整体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促进中职学校的发展。为此,中职学校要谋求优势地位,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强力打造办学特色、以生为本、质量立校的发展道路,同时也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中职教育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二)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因此,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牵引,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全面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内容、体系、模式、施教等方面的建设,推广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创建教学品牌,可以促进教师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学术科研能力,由此打造一支拥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具有高水平科研和教学能力、能够保持稳定的教师队伍。

(三)精品课程建设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保证。课程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只有精品课程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精品课程拥有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因此,中职学校的品牌课程应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转变教学观念,创新课程体系,高标准打造符合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品课程。

(四)精品课程建设是推动课程建设机制、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设的重要措施。精品课程建设是对课程实行宏观管理、可持续地推进课程整体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管理观念更新、实现教学管理创新的主要方面。中职学校建设成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可以营造一种重视教学质量、重视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为已任的良好氛围;大范围地推进全校的课程建设,可以推动科学、规范有效的课程建设机制的形成;可以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与质量保证体系,这比具体的精品课程建设本身更为重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创建精品课程,树立教学品牌,是中职学校国家标准示范校检查评估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亮点,进而通过精品课程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办学质量,将极大地提升中职学校发展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一)以特色优势学科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精品课程建设应根据中职学校的办学层次与需求,以特色优势学科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对质量和特色突出、有自己风格和特点的课程,确定加以支持,重点建设、精心打造,并逐步从单门课程建设发展扩大到系列课程,以至整体性、综合性课程建设。比如,学校可以将某一门课程作为特色优势学科,着手重点扶持,使其在某方面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形成中职学校自己的特色,以特色赢得精品课程建设的成功,然后再由其成果带动其他各学科全面发展。

(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名课工程。教学队伍是否具有一流水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没有一支业务素质高、团队精神强、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建设成为精品课程。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而在这支教师队伍中,需要有学术造诣高、在该学科影响力强、具有一定领导能力或协调能力的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要倡导团队精神,避免单打独斗。因些,中职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按照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要求重视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完善教师进修和培养机制,以老带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三)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必须从系统出发,着眼于整体来建设部分项目。一是要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把握好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建设的主线,改革不适应人才培养的体系和结构,使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全面建设相适应。二是教学内容要先进,应符合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技术。三是融教学与教研为一体,将教研成果及时融入到教学中。四是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管理,形成精品课程网页,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四)编写和制作优秀的系列化教材和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相呼应非常有必要。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课程目标,抓好主教材和实验、实训等教材的配套建设,主要由学科骨干教师和主讲教师负责编写和制作相关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主讲教师除自行编写和制作相关教材外,应重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将基础课程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配套建设,将专业课程教材与实训、实践课教材配套建设,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教材内容应符合教学内容和体系要求,适当引入本课程领域中的一些科技内容、新技术和方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教材要反映课程的特色,重视中职学校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要指导学生查阅文献、阅读大量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以培养学生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和开拓知识的能力。

(五)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精品课程建设评估机制。中职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精品课程建设评估机制,实行评估―建设―再评估―完善的全过程,将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衔接起来。在评估中,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对精品课程建设全面负责。凡经过建设,认为已基本达到条件的精品课程,课程建设组撰写自评报告与自评总结,提供所需数据和材料。学校组织专家对课程自评结果和自评报告进行初审,并采取考察的方式进行现场评估,对评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进行考核,逐项打分,评定出该课程的总分数与等级,写出评估结论。学校应尽可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例如:对主讲教师在教学工作量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对优秀精品课程的负责人、任课教师可优先推荐申报上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对课程组在出版课程相关教材时优先给予资助。

四、结束语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中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建设不同特色的精品课程,推动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从而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36-04

2012年,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系在原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开放资源,创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解决了原有精品课程中出现的实用性不够、交互性缺乏、平台不统一、利用率低下以及后续维护弱等问题,推动了高职院校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一、企业调研,共建数字平台

(一)校企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平台

在平台建设中,校企双方不断进行资源交流与互动,由专业教学团队策划,引进企业实际的情境、设备、工艺、技术等应用实例,进而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供教学使用。在整个平台的开发阶段,服务功能、信息统计、检索、在线交流、后台管理等模块需要专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进行代码编写、网络空间安全等方面的设计。这要求学校必须和企业合作,采用动态网页设计等各类管理技术,从而更好地为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服务。

(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功能设计

教学资源平台是汇集师生教学资源、配合教师课堂教学、共享作品互动交流的一个虚拟共享空间。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要与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企业调研资料和市场需求为依据,构建资源库的框架,设计平台的功能。资源平台应易用、可扩展、可共享,包括教学资源素材采集、资源组织与集成、资源与应用三个步骤。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涵盖集资源库的动态建设与管理、日常教学活动支持、资源共享与展示、资源建设质量评价以及教学管理等功能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支撑平台建设。首先,建有一个综合学习的平台,包括专业群介绍、新闻动态、主干课程、师资团队、作品展示、视频播放等几个栏目,全面展示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的基本面貌,供学习者浏览和查询与专业相关的各类信息。然后,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网站,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交流空间,网站至少涵盖以下几个区域:

资源区:包括课程授课计划、教案、教学日志、课题作业分析等一系列与课程相关的表格或文档材料,可以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评价提供依据。

测验区:大量的作业习题库以及教师点评,可以在满足日常课堂考核之外,为课外拓展训练提供资源。

演播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丰富的教师授课课件以及视频资源,为学生课后温习、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交流区:通过论坛的形式发帖交流、上传资料交流、即时群聊交流、留言板块交流,方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校企之间的沟通与信息的传播。

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是一个设计部门颇多、建设过程复杂、投入资金大的合作性系统工程,前期需要科学的设计,基本建成后还需要科学的管理,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资源库内容,调试和维护教学设施,以保证教学资源平台有效利用。

二、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始终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市场调研,召开职业分析与专业水平评估会议,着重分析毕业生从事的主要岗位以及岗位所需专业技能,形成一套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项目。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包含动漫设计、游戏美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四个专业,主要面向影视动画、游戏制作、网络多媒体、电视影视传媒、平面广告等行业,培养掌握媒体设计的基本技能和知识,适应从事二维三维动漫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网页设计等工作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基于“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原则,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大部分: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专业平台课程群是专业群中四个专业共享且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为相关专业的方向课程打下重要的理论、技能以及审美等方面的基础,也为学生就业提供充足的基本技能。该课程群主要开设造型基础、设计概论、构成设计、图形图像处理、字体设计、分镜头脚本绘制等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群是专业群中四个专业分立的核心课程。每个专业是根据各专业岗位需求而确立与岗位相关的课程,课程通过企业项目的贯穿,真正达到核心职业技能的培养。动漫设计专业主要开设课程有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等课程;数字媒体专业开设影视特效与后期编辑、网页设计等;视觉传达专业主要开设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课程;游戏美术专业有游戏美术设计、游戏美术制作等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群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延伸专业覆盖面的课程群。专业群中四个专业相互选择,如,动漫专业的拓展课选视觉传达中的核心课程,反之亦然,真正达到高层互选。

三、项目引领,丰富教学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在原有精品课程基础上产生的,要求课程设置合理,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规律,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作用。专业课程设计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体现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

(一)以教师为主导,组建开发团队

一门优质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课程建设团队。原有的精品课程体系是以“评审”为目的,教师的主导地位难以凸显。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将权利交给教师,保障教师的知识产权,高效利用课程资源,使学习者获益,真正达到开放共享。课程团队在结构上,应该由老、中、青组成,发挥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经历的优势,并保持课程可持续发展;在成员上,应包括教学一线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专业背景、科研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负责人。鼓励教师通过积极参加技术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等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丰富资源内容,课程动态共享

课程教学资源与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构建。将优秀的教学课程文档素材、数字化媒体素材、示范性教学案例素材与可扩充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相结合,将企业行业技术标准、开发管理规范与专业群课程体系相结合。

课程教学方案的修整。通过组织教师开展市场调研、听课议课和开会研讨等形式,完善和修正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项目式课程设计方案、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方案、考核评价体系等,更好地推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涵建设。

优质教学视频和课件的制作。课程视频的录制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总结课程的结构和框架,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研究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力求将课程课件建设达到国家一类课件的标准。

教材的编写与再版。课程实施改革后,需要新的教材与其相适应,所以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显得至关重要。作为课程负责人和实施者,正式出版课程相关教材或者校本教材,才能将教学经验与成果展现给共享资源的学生或学习者。

课程教学成果的归纳和收集。将教师和学生的作品、证书、论文、图片等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统筹管理、开放共享相关资源。

(三)教学方法革新,专兼合作实践

采取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项技能分方向进阶,核心技能逐层推进、反复进阶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采用“一专一兼一课程”项目式教学方法。

(四)评价体系多元,保障课程质量

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法,由基础理论知识考核、校内实训考核、企业实践考核三部分组成。评价主体由学校、教师、实训小组和学生顶岗实践的企业、行业专家等组成,全方位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形式多样化:将分析报告、参赛成果,提案表达、顶岗实绩等情况纳入考核范围。考核地点灵活化:考核地点随教学内容的变动而变动,分布在教室、校内网络实训室、校外基地、实习企业等。

四、优化管理,拓展服务

精品共享课程建设的平台系统主要分为前台显示模块与后台管理模块两大部分。前台模块主要向学习者提供有关资源的检索查询、资源下载、讨论交流、评论反馈等功能;后台管理主要是方便管理员对后台数据库和媒体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主要包括对用户信息、资源信息、交流信息以及检索方式等模块进行及时更新、处理和维护。教学平台WEB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该课程管理模式使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校内甚至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首先,优质的管理模式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采取分类审核、上传下载、修改更新等手段来达到新知识、新资源的积累、交流以及共享目的,有助于构建一个操作简便、功能齐全、网络稳定、运行快捷、管理有效的网络平台。其次,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数字化平台的开发具有高效性。作为学校数字化办公和教学科研手段的有利补充,有效的课程管理手段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原有教学资源以及设备的功效,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

[2]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篇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47

Network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Course

LIU Limei, SHI Biao, ZHOU Xiancheng, ZHOU Kaijun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building Course Website for quality course,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teaching material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interactive modules diversified construction and instructional video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other network resources. And analyzed some problems of network resources exis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courses, proposed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effects of radiation cours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quality courses, network resources, low-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0 引言

2003年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从当年4月起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截至2011年7月,教育部共公布了3835门精品课程,覆盖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2011年,国家教育部开始进行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

而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在精品课程的整个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出发,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以界面友好、操作简单、资源丰富、服务教学为建设目标,建设了“低频电子线路”省级精品课程的教学网站。本文试结合本课程网站的建设实践,对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1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内涵

图1 “低频电子线路”精品课程的网站

精品课程资源主要依托网络平台优势,解决了各高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让各个高校尤其是一些基础比较弱的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分享到优校名校的资源。因此,精品课程除具有 “理论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大纲、考试大纲、授课课件和教案、例题和习题解答”等传统的教学资源外,还应配备一些网络教学资源,如在线答疑、在线讨论等课程互动环节以及自我检测、视频教学等教学活动,从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交流。如图1所示为省级精品课程“低频电子线路”的网站。

2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

2.1 一体化教材的建设

构成完整的一体化教材,才能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一体化教材,从实际意义上而言,除了上课所选用的主教材以外,还应包括理论参考教材、实践和实验参考教材、学习指导书、教学教案、电子课件等等,其中电子课件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动画等形式用幻灯片展现给学生,具有开放性好,扩展性强的特点。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的实际效果,注重电路图的布局、文字的颜色、大小以及动画的设计等诸多细节问题。一体化教材将教学内容以不同的编写方式呈现给学生,它们之间既有重复、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2 多元互动模块的建设

多元互动的建设包括人与人(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人与文本、人与环境等多种教与学模块的建设。所开发设计的“低频电子线路”精品课程互动模块包括课堂学习辅导系统和师生交流互动平台两大部分,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本课程的自主和研究性学习。

2.2.1 辅导系统的建设

针对每章节的教学内容设计的辅导系统,包含五个部分的内容:每章节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难点释疑、例题分析、自我检测和知识扩展,该系统由学生在每章节的学习后在计算机上完成。其中学生在完成自我检测部分后,系统会自动给出学生的测试成绩和做题的时间,并提供出正确的答案,以供学生参考。如图2所示为该辅导系统中半导体二三极管的辅导内容。

图2 半导体二三极管的辅导系统的内容

2.2.2 师生交流互动平台

师生的交流互动平台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网站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将作业题、讨论题以及相关的通知通过网站进行,同时可以通过网站进行在线答疑和在线讨论等环节;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该网站下载辅导系统和相应的教学资料,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在线方式进行交流,并且同过该平台也可以分享学习中的心得和体会。二是新媒体互动平台,老师可以采用新的媒体手段,如微博、微信、QQ群等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该方式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

2.3 教学视频资源的建设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本课堂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制成视频放到了网上,以供学生和兴趣爱好者进行及时点播。从某种程度上教学视频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也使其他的学习者能够真正享受到名校和名师的优质资源。该部分资源已经成为了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3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网站后期维护被忽视

精品课程的数量每年在递增,但是精品课程很多网站上面的信息一直停留在建站初期,没有及时更新。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1年7月份针对2003 ~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各本科学校网站运行状况监控统计如图3和表1所示:

图3 2003-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本科学校的运行状况饼图

表1 2003-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本科学校的运行状况表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实际正常运行的精品课程网站数量并不多,还有近30%的网站执行情况比较差,这种状况与我们最初建设网络资源的目的相悖。

3.2 各院校单独建设

目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都是由各院校单独建设,各个高校之间共同建设资源共享的现象并不多见。将各个院校的特色集于一体,从不同侧面给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资源,实现高校之间的共建和共享,能够促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更专业、更全面、更实用,同时也能够避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重复建设,防止多而不精的现象。各院校间如何促进共建共享,还需考虑知识产权、任务分工和责任等问题。

4 展望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何扩大课程的辐射影响,如何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推广精品课程仍需要进一步深思。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缓解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从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提高。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商学院教研教改课题“面向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实习基地运作及管理模式研 究”、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湖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项目“中美‘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比较研究”、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依托学科竞赛的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基于Agent的智能电子商务系统研究”(项目编号:10C086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宋佳琪,郑燕林.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现状研究[J].软件导刊,2010(5):93-95.

[2] 刘庆伟,刁文广,舒云星.“模拟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2):93-95.

[3] 方辉.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J].信息与电脑,2011.8:186-198.

篇5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3-51-03

Analysis and suggestion to teaching video recording

Diao Xiuli, Song Zhengguo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10,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video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exhibit the excellence in one of excellent course teaching video,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recording, the authors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xcellent course teaching video and make suggestions to teaching video recording by referring to its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and on-line Internet access browsing features.

Key words: teaching video; excellent courses; status; streaming media

0 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课程改革和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良好的示范效应[1]。教育部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规定,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需要在网上提供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规定了教学录像的各项标准指标,包括录像环境的标准、视频素材采集的技术标准以及视频上网标准等指标。可见,教育部对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建设非常重视。

文献表明,当前已上网的教学录像在技术质量上普遍有待提高,特别表现在动态图像、现场声音、教师板书和教师电脑屏幕等方面[2]。比如录制环境的噪音较大,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不够流畅。光线不足造成画面暗淡、不清晰[3]。本文主要针对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性质及其网上浏览的特点,对其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建设的建议。

1 研究思路

1.1 研究资料(样本)

本文的研究资料取自2007-2009年评出的本科精品课程,从中选择了200门精品课程的教学录像作为研究对象,这些课程分布在25个省市的200个本科院校,涉及法学、工学、教育、管理学、经济学、理学、两课、农学、文史、信息科学、医学以及艺术等学科领域。我们针对所选的200门精品课程,随机抽取其中一节课例的教学录像,分别对其录像环境、录像质量和视频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研究方法。定性分析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对教学录像的观看、分析和评价,采用内容分析法,参照教学录像标准对教学录像内容进行判断分析。内容分析法是先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然后将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的分析单元,并按预先制定好的分析类别和纬度系统严格地进行评判记录,最终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分析法实施步骤包括提出研究问题或假设、抽取样本、选择分析单位、建立分析类目、进行评判记录、定量处理与计算以及解释与检验等几部分[4]。定量分析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

2 研究内容界定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参照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结合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性质及网上浏览、学习的特点,对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应用情况进行详细地研究,研究内容框架与具体研究内容界定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内容框架与内容界定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分析内容\&录像时间\&了解国家精品课程是全程录像,还是部分录像,统计调查课程的平均录像时间。\&录像环境\&录制方式\&从录像方式、声、光、信噪比等方面分析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录像环境,并分析其是否能够达到学习者学习的要求。\&光线是否充足\&有无杂音(环境安静)\&语音是否清晰\&板书是否清楚\&录像质量\&画面是否清晰\&从录像本身的特点和性质进行分析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录像质量,并分析视频画面是否符合学习者观看、学习的习惯, 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影像有无晃动、抖动现象\&画面切换是否自然流畅\&景别变化是否自然合理\&运动镜头是否流畅(能否跟准、跟上)\&音、视频图像是否同步\&有无字幕\&有无索引\&录像\&可否打开\&从教学录像网上浏览、学习的特点,了解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和运行情况,并通过教学录像的播放格式、播放控制情况等来分析其是否能够达到学习者观看与学习的需要。\&流媒体格式\&视频场景大小情况\&播放是否流畅\&能否交互选择播放视频\&]]

3 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200门精品课程网站中仅有4门课程进行了全程录像,有 3到5节课教学录像(部分录像)的精品课程占92%,这与申报书中规划的全程录像还存在很大差距。从录像的内容来看, 93%的教学录像是教师讲课的实录,其他还有教师讲课大头录像、教师坐在讲台或多媒体前只念讲稿的教学录像和学生实验录像等。

3.1 录像环境

3.1.1 录制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录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演播室摄制方式(占97%),另一种是全自动录播方式(占3%)。传统演播室教学录像的录制方式与电视节目类似,其画面表现通常是在单独的窗口中显示教师上课的中、近景教学场景,录像中间穿插学生听课场景、师生互动场景及课件画面内容。全自动录播方式的教学录像一般以网页形式表现,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浏览器进行教学信息浏览。浏览窗口分为视频窗口、文本窗口和索引窗口三部分,其中视频窗口和文本窗口可以相互切换,而且二者都可以全屏显示。视频窗口用来显示教师授课录像,其下方有进度控制条、时间记录显示以及播放控制按钮,索引窗口以超链接形式显示主要知识点或章节标题,单击某个知识点的超链接时,在文本窗口区域内就会出现相应的详细内容和学习要点,同时在视频窗口出现关于该知识点的讲课录像。两种录制方式各有优缺点,应结合使用,发挥各自优点。

3.1.2 光线充足情况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光线问题是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研究对象来看,75%的教学录像光线充足,画面清晰,视觉效果好。部分教学录像光线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为了保证大屏幕的显示效果,教室需要拉上厚重的窗帘所致。另外,还存在投影内容曝光过度的现象,其中录像曝光过度或由于后期处理使画面太亮的教学录像占总数的53%,尤其体现在投影屏幕上,课件显示很不清晰,不能很好地辅助教师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可见,光线问题是教学录像摄制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技术人员在拍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时应选择光线较为充足的教室,并进行合理布光及调整光线。

3.1.3 有无杂音(环境安静)、语音是否清晰

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中清晰、真实地还原教学过程的现场声音能够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的现场感和真实性。而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摄制过程中,录制人员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视频图像上,对音频录制效果不够重视。在所调查的教学录像中,语音比较清晰的占87%,有少数学校的个别课程其环境噪声控制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这将严重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对于现场声音的处理,一般应采用同期录制方式,话筒选用清晰度高、灵敏度好、幅频特性好的电容式话筒;在调音台进行控制合成时,应灵活地调整现场摄制声音的平衡性、清晰性。

3.1.4 板书是否清楚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中的板书是否清楚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在所调查教学录像中,板书清楚的不足50%,主要原因是室内光线不足或镜头没有推近,导致板书不清楚。分别统计多媒体教室和普通教室上课的情况可以发现,多媒体教室中72%的屏幕内容看不清楚,而在普通教室由于光线充足,板书基本清楚。不清楚的原因主要在于摄像技术的运用技巧不到位(录像时需要及时推镜头),由于没有使用推镜头或没及时推近而使板书不清楚的占78%。

3.2 录像质量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视频画面清晰,图像无明显晃动、抖动;景别变化合理,画面切换自然、流畅,视音频同步,才能符合学习者的观看和学习习惯,否则极容易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教学录像质量调查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录像质量调查情况

①录像最基本的要求是画面清晰,色彩还原真实。所调查的教学录像中画面清晰的比例占68%,还有一些录像画面压缩比例较大,色彩失真严重。对于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授课课件,往往直接利用摄像机对着大屏幕拍摄,导致画面色彩还原差,画面中课件字迹模糊,人物影像曝光不足。

②稳和准是教学录像拍摄的基本要求之一。如果镜头摇晃,会导致被拍摄的人物模糊不清,影响拍摄的效果。在所调查的教学录像中镜头晃动、抖动的占43%。主要原因是推、摇镜头时起幅和落幅把握不准,从而产生晃动、抖动现象。

③教学录像要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应合理使用不同景别来表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全景用来表现教学环境,全面展示课堂教学过程;中景用于表现教学部分细节,比如课堂中师生互动、教师活动、学生情绪等;近景、特写多用于强化教学中某些细节,像操作、实物演示等,强调教学中的重难点。然而,在所调查的教学录像中景别变化自然合理的只占43%,其余录像不能全面展示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等方面,达不到学习者群体视觉和心理的要求以及学习的需要。因此,拍摄录像时在构图上应正确处理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条理清晰。

④摄像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运动镜头,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讲课节奏及时切换画面,才能使拍摄画面简洁、流畅。常用的拍摄技巧有推、拉、摇、移、跟等几种,其中推镜头在课堂实录中应占较大比重,如引导观察板书,表现教师的动作表情、学生回答问题以及实验现象等,往往要利用落幅突出教学环节,起引起学习者注意的作用。然而,在所调查的教学录像中运动镜头流畅,能够跟准、跟上的仅占46%,很多情况下镜头跟不上教师的板书或者多媒体屏幕,有时教师走出了录像画面,镜头很长时间才摇过去,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摄像人员拍摄时精神应高度集中,以便跟上、跟准教师,有条件也可采用具有自动跟踪功能的自动录制系统。

⑤教学录像中音频和视频的同步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在调查的教学录像中,音、视频图像同步和到位的占89%,其中RM格式的教学录像不同步的情况较多。

⑥添加字幕可以深化内容突出重点,为声画表意作补充,具有丰富教学内涵,增强教学说服力等作用。如段落之间添加小标题,观看者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录像的构架体系,同时也会留下清晰明了的听课思路;重点、难点处添加字幕,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并可以突出重难点。在调查的教学录像中只1门课有字幕,可见,制作者对教学录像字幕的意义重视不够。

⑦没有知识点索引的学习资源,学生很难进行检索,在一会影响学习效果,教学录像的索引功能对提高学习效果是十分必要的,而在调查的教学录像中只有2门课程提供了索引功能。

3.3 视频上网

国家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强调;制作单位必须把后期编辑完成的教学视频输出为常用的流媒体格式,并到网上,以便展现教师授课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组织方法。因此工作做得如何,将直接决定浏览者能否看到高清晰、高传输率的教学视频。

目前,精品课程教学录像,能在网上打开的比例只占50%左右,而且前一天能打开,第二天却又打不开的情况也常出现。究其原因,学校的网速慢可能是一个方面,但更大可能是域名更改,或是网络空间不够而删除视频,只留下文字部分。

关于播放流畅性方面,所调查的样本中能完全在线流畅播放的不足10%,其影响因素很多,网络带宽视频格式都是重要因素。在调查的教学录像中,只能在线观看占22%,需要下载才可观看占10%,(如上海的多所高校),既能在线播放又能下载播放占68%。

4 对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建设的建议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投入巨资的教学质量工程,要保证其正常运行,教学录像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前面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建设情况不容乐观,对此,我们拟提出以下建议。

4.1 加强思想观念,重视录像建设

文献表明,目前精品课程中有教学录像的占92.04%[6]。可见,教学录像的数量不少,但是调查发现,供学习者学习使用的高质量录像并不多。通过分析也发现,目前教学录像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教师讲课随意性大,教师板书紊乱,精品课程网站基本没专人经常维护,教学录像能正常打开供学习使用的不多等。诸多问题的存在表明,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建设中,各级相关人员思想上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存在为了录像而录像的现象。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有关人员应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现场教学录像为目标,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

4.2 成立录像小组,提高录像质量

要做好课堂录像的整体工作。拍摄前的准备、拍摄过程及后期制作等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教学环境、拍摄机位、景别的选取、镜头的合理运用、视频压缩的格式、课件画面和图形演示等后期处理的操作都关系着教学录像的质量。

为了保证精品课程教学录像质量,学校应建立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小组,小组人员应包括录像技术专家、教学设计人员、学科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等。不同人员的分工应明确,可操作性强,教学设计人员保证教学录像符合教学需要,录像技术专家负责保证教学录像的质量,学科专家保证教学录像的教育、教学原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计算机技术人员实现教学录像的网上,并维护其正常运行。尤其是录像技术专家的录像水平,直接关系着教学录像画面质量的好坏,学校应聘请教学录像经验丰富、录像水平高的人员担任此工作。当然,只有不同专业和特长的人员各司其职,共同合作,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录像,实现让更多的学习者共享高校优秀资源的目标。

4.3 安排专人管理,加强录像维护

学校应安排专人维护精品课程网站,及时更新学习资源,确保教学录像能够顺畅播放。对教学录像的管理,应从开始建设时就给予足够重视,逐步实现全程录像上网,进而实现更多优秀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10)[DB/OL].jwc.省略/UploadFiles/2010129113036277.doc.

[2] 邓文新.录播系统在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

化教育,2008.5:101~103

[3] 王晓玲.从视觉文化的角度谈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中非线性编辑

的应用[J].软件导刊,2008.9:68~69

[4] 宋正国,刁秀丽.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研究现状及趋势探悉[J].现代教

育技术,2009.12:115~118

[5] 梁蕊,项国雄.高校精品课程支撑平台的模块建设调查与分析[J].中

国电化教育,2008.2:56~61

[6] 教高[2003]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

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7]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DB/OL].ahedu.省略/down2005/2005jpkc_f6.doc

篇6

中等职业学校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主载体是专业课。专业精品课程是指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能体现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专业核心示范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的教学起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应根据专业特点分析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评价、创设学习环境与实训环境、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开发课程资源,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主导思想是:面向就业岗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指导,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科学合理地利用现代教育理论体系,明确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二、 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内容

1.确定课程目标

工学结合模式下专业精品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即专业能力的发展能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形式等方面要求的分析,明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应具有的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进而确定课程目标。

2.优化课程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工学结合模式下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应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优化课程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校企合作,获取具有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内容;根据行业的发展需求,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企业人文素养有机整合,构建适合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的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一体的课程内容。同时,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意识,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3.开发课程资源

开发理实一体、表现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是中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先决条件。对接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微课、企业案例、任务清单、考核评价等多维度形式的课程资源。突出情境化教学,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定单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校本教材应贴近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突出实用性与适应性;教学设计应体现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过程和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课件是课程内容的加工与提炼,应以教学过程为主线并融入各种素材;微课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应营造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企业案例是将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课堂,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化整合加工;任务清单是直接引导学生并开展教学的可操作方案,应以学生为主体;考核评价应理实兼顾,体现工学结合的专业特色。

4.更新教学手段

更新教学手段是中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实施的关键。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专业课教学仿真软件的开发,优化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提升了专业课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离不开校园网、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课程网站上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库等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独立的教学资源库,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网络平台的互动空间,提供了课外更大范围及更高层次的互动教学,实现了师生在线交流和教师间的教学研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了专业教学的需要。

5.创设学习环境

创设学习环境与实训环境是中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保障。根据专业特点,通过宣传板、展示栏、电子屏幕、宣传口号(条幅、标语)、教学设施等,营造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相符的学习环境,使其成为集教学、实训、培训、技能鉴定、生产、研发和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场所,成为培养具有拓展及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支撑。学习环境与实训环境的企业化,确保学生“足不出校”就能“体验”到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工作方式与方法,实现学生毕业即能“上岗”。

6.创新教学评价

创新教学评价是中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技能发展的基础。按照综合职业能力目标,创新教学考核评价方案,建立“立体考核、综合评价”的课程评价体系,以评促学、以评促练。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考核应制定详细、科学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评价方式。其中,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态度;评价方式以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为重点,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以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为主的总结性评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以评价学生技能熟练度和职业素养为主的形成性评价。

7.打造精品团队

优秀的教学团队是中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具有较高业务素质、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团队,直接决定教学质量,决定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企业高级技术人才融入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的专业培训、鼓励教师参与专业相关课题研究、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实习等多种方式,使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形成较为合理的梯队结构。

8.强化实践教学

强化实践教学是中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环节。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是在企业化的实训环境中,以学生为本,通过自主协作和交互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技能训练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强化实验、实训、实习三个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并将专业等级考试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形成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模块,增强学生的就业本领,体现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9.深化校企合作

深化校企合作是中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学校在实训中心的建设,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核、知识能力的定位、实训教学设备的配置、实训教学内容的优化等方面,与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实现校企联袂,使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标准统一,培养、提高、强化和完善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奠定基础,实现无缝对接。

篇7

【关键词】 教学课件;精品课程;界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1―0087―05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多媒体教学课件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组合展示教学内容,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总能带来好的学习效果,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学界面设计的优 劣。[1]金燕所做调查表明,课件制作内容、表现形式与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极高的正相关。课件所采用的外观形式如字形搭配、色彩搭配、图像搭配和教学效果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国家精品课程被定位为“五个一流”,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一流教学内容”需要通过一流的教学课件来表现。对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界面设计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为后续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界面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笔者通过“课程中心”按条件进行搜索,检索时间为2011年6月,其中搜索条件为:教育层次“本科”,课程级别“国家级精品课程”,起止年份为2007-2010年,共搜索到1697门课,这些国家级精品课程涉及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13个学科类别。本研究确定样本时,按照搜索页面的排列顺序逐一链接课程并下载其中的教学课件,限于网络速度及响应时间的影响,共下载了220门课程328个教学课件作为研究样本,其中文科类的课件128个,约占总数的39%;理科类的课件200个,约占61%。研究样本的学科类别及时间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课件界面设计进行统计分析,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笔者通过大量阅读课件界面设计的相关文献,总结界面设计的各个因素并制定用于分析的类目表,包括界面的视觉要素、交互及功能模块、反馈信息设计和安全性(容错性)设计。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中运用了哪些视觉要素,视觉要素的设计和运用情况如何,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在交互及功能模块设计方面主要运用了哪些交互形式,主要功能模块有哪些,具有什么特点,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在反馈信息设计和安全性设计方面如何等。

三、研究资料统计与分析

(一)授课课件类型概况

制作多媒体课件常用软件有PowerPoint、Flash、Dreamweaver、Frontpage、Authorware等。PowerPoint是一种专门用于制作演示用的多媒体投影片/幻灯片的工具,它以页为单位制作演示文稿,然后将制作好的页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课件。其制作简单,不需要计算机专业知识,适用于制作教师自行演示的课件。Flash、Authorware、Dreamweaver等属于专业性较强的制作软件,可制作出具备较强交互性能的教学课件,但较难熟练掌握并使用。

在本文所采用的328个多媒体教学课件研究样本中,PPT格式的样本约占68.6%,PDF格式的样本约占18.9%,而且这些PDF格式的样本本质上是由PPT格式转换而来的,因此本质上使用PowerPoint制作的样本占总数的87.5%,而Flash、Authorware、网页格式的课件则分别为9.5%、1.2%和1.8%,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这表明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多数选择PowerPoint作为制作软件,只有少数课件的制作采用了专业性较强的制作软件。这也在一定程度反映出PowerPoint为多数授课教师所掌握并运用,且是最为普遍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

(二)视觉要素统计情况与分析

不论采用何种工具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其视觉效果都应该遵循让用户感觉舒适、生机与活力的原则。通过视觉感官的刺激,增加对用户的亲和力,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心理特征。下面分别从文字设计、图片/图表/视频动画使用、界面总体色调、背景及过渡效果设计等4个方面对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视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

1. 文字设计方面

计算机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这是其一大优势。但在进行多媒体文本的设计时,应该用尽量少的文字来表明事实的含义。[3]文本的设计包括了文字的字体、字体的颜色、字体背景颜色、每页文字表达的概念以及每页文字的内容多少等。根据这几个方面对328个研究样本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有研究认为,界面设计的用色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控制在三种色彩以内,故在调查字体颜色数时以字体颜色数大于3为界进行统计。[4]人机工程学研究表明,字符的最小可视高度=视距/250,据此算一个页面的文字不宜超过12行,否则文字的字间距、行距会影响文字内容的可读性,并易使学习者产生视觉疲劳。[5]认知心理学家Miller(1956)已经证实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只有7±2个组块,在如此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下,如果同时进行几种认知活动的话,就会出现资源分配的问题。[6]故为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一个页面中所表达的概念不宜超过7个。王优等(2009)研究表明,字体是影响汉字辨认的因素之一,倾斜或过于艺术化的字体影响汉字的辨认。[7]而从统计中发现,在被调查对象中,字体颜色数大于3的教学课件比例高达11.3%,字体的背景颜色数大于3的也达到了9.1%。约1.5%的教学课件每页的概念数大于7个,约8.8%的教学课件每页正文超过了12行,约4.6%的教学课件使用了斜体字或艺术字。

2. 图片/图表/视频动画使用方面

图片/图表具有迅速传达信息、直接专注重点、更突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使信息表达更加鲜明生动的作用。视频、动画具有从属性,能再现和补充文字语言所表达的视觉形象,使学习者更易理解所传达内容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具有独立性,能够突出页面形式之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认知理论的多重表征原则和接近性原则指出,如果词和相应的图同时呈现,学习者就容易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即整合信息,这就提高了有意义学习。如果动画和叙述在时间上是协调的,学习者就更可能同时把相应的视觉和语言表征保持在工作记忆中。[4]

通过对研究样本的统计发现,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中图表的应用相当广泛,其中概念图表和数字图表的使用分别达到了80.2%和85.1%。使用图片的样本有31个,约占总数的9.5%,具体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统计结果还表明视频、动画的使用率偏低,有30个样本使用了视频动画,占9.1%。

3. 界面总体色调设计方面

主色调指的是教学课件中使用得最多的色调。人们会因心理作用而对色彩产生寒冷或温暖的感觉,红、橙、黄使人联想到旭日和火焰,有温暖感;蓝青色使人联想到大海、阴影,因此有寒冷感。带红、橙、黄的色调都带暖感,带蓝、青的色调都带冷 感。[5]色彩的冷暖与明度、纯度也有关,高明度的色一般有冷感,低明度的色一般有暖感。高纯度的色一般有暖感,低纯度的色一般有冷感。无彩色系中白色有冷感,黑色有暖感,灰色属于中性。[6]教学课件应该有一个主色调,并且拥有一个整体的布局风格,这对于保持学习者稳定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研究样本界面总体色调的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采用冷色系和中性色系的课件占总数的84.4%。这表明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采用的主色调多数是冷色调或中间色调。这两种色调给人稳定、规范、简洁明晰的感觉和视觉效果,因此多数课件采用了冷色系和中性色系作为课件的主色调。

4. 背景及过渡效果设计方面

恰当使用课件背景可以起到渲染和营造出主体信息呈现所需要的环境、气氛的作用,同时可以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主体信息上,实现主体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因此,背景的设计应按照一定的整体风格,并依据主题信息的呈现要求,给主体信息提供一个特定场景。界面转换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要使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这一界面自然过渡到下一界面,中间没有明显的视觉间断感和跳跃感。

研究样本使用的背景的类型包括动画背景、颜色背景和图案背景。使用图案背景的课件是指其在课件框架或背景中加入了底图,教学内容呈现在底图上。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颜色背景占56.7%,图案背景占42.1%,这两种背景是当前精品课程教学课件背景设计采用的主要形式。研究样本统计还显示,背景不一致的课件达到了10.4%,背景颜色数大于3的课件达到了6.4%。

在过渡效果设计方面,统计结果显示,设置了画面过渡与图片文字缓出的教学课件占总数的84.1%,共276个课件,这表明多数教学课件在设计时考虑了学习者注意力的自然过渡,但也有15.9%的课件并没有处理画面过渡与图片文字的缓出。如图3所示。

(三)交互设计及功能模块统计情况与分析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多媒体课件强大的交互功能。在进行课件界面设计时,一个完整的课件应该包括各种交互功能,良好的交互功能有利于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多媒体课件中适当合理地使用菜单、按钮、热字、热区、动画、切换、链接等功能,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研究样本统计结果表明,热字是精品课程课件中采用最多的交互形式,约65.85%的样本采用;其次是按钮形式和菜单形式,分别为13.41%和7.93%;使用图形图片作为交互的占7.01%,而使用热区交互的样本只有3个,占0.91%。还有16个样本仅提供了结束的交互功能,占4.88%,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常见的多媒体课件分为四大模块:教学内容、导航(目录)、课程说明、思考练习。一般教育性的课件都应该包含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每个多媒体课件的核心。灵活的导航系统可以帮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或者更加方便地转入任一章节的学习,或者在任何地点都能回到总目录或退出整个课件等。课程说明可以为有需要的学习者提供信息,例如这个课件的学习需要哪些知识基础、适合哪些人群、学习课件的方法提示等。思考练习环节帮助学习者巩固知识,查漏补缺。

从表6统计数据来看,目前大多数的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功能模块并不完善,具有导航(目录)功能的样本很少,只占5.5%;具有课程说明功能的样本和思考练习功能的样本所占比例偏低,分别占10.1%和25.9%。

这一现象与精品课程教学课件以演示型课件为主有关。例如调查显示,仅有44个样本设计了按钮交互功能,其中约一半的按钮只是用于上下翻页,约三分之一的按钮用于退出,其余6个样本的按钮用于提供帮助。

(四)反馈信息设计和安全性(容错性)设计统计情况与分析

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应具备反馈信息的设计,以便于学习者操作使用。例如对于学习者的回答,要及时予以反馈评价。形式可设计成文字(正确或错误)、声音(“答错了,别灰心”或“答对了,请继续”或欢呼声、掌声等)、图片(笑脸/哭脸),还可插入一段动画,这样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而安全性主要是指课件的容错性。即在进行课件界面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误操作,控制出错几率,并尽量在出现错误时给出补救措施。如设置询问,告诉使用者这样的操作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确认是否进行该操作等询问,让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选择做出正确反应等。

研究样本统计显示,仅有3个样本涉及安全性方面的设计,仅占0.9%。而反馈信息设计方面同样仅有3个样本具备反馈信息,占0.9%,其中1个样本采用了文字作为反馈信息,2个样本采用了图片声音作为反馈信息,约99.1%的教学课件没有此方面设计。具体统计结果如表7所示。可见,绝大多数教学课件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课件的反馈信息设计及容错性设计。

四、研究结论与评价

教学课件界面是直接面向学习者的人机交互信息传递和导航中介,优秀的界面设计是教学课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研究样本的统计分析,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界面在文字图表设计、背景设计、交互设计以及反馈与容错设计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提高。

(一)教学课件制作工具单一,工具运用水平有待提高

样本研究表明,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制作工具以PowerPoint为主,可见PowerPoint是广大教师自主制作课件的首选工具。调查发现,87.5%的教学课件是采用PowerPoint制作的,且这些课件多数是演示型课件,缺乏交互。即使是课堂使用的演示型课件,也需要交互功能。例如,制作单项选择题或者是非判断题,然后根据学习者的选择在课件中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类交互其实都可以通过PowerPoint的控件快速制作完成,但统计显示具备这些功能的课件非常少。这反映出多数教师掌握了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对一些深层次功能的掌握则相对欠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今后的培训方面,不仅要让教师熟练掌握工具的基本功能,还需进一步提高其开发应用能力。

(二)文字设计仍存在色彩繁复、信息过量的问题;图表运用广泛,但视频、动画使用率偏低

调查表明,教学信息设计方面,部分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存在使用过多的字体颜色和背景颜色、在颜色的使用方面未做到协调统一的问题。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的本意是要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取。课件设计得繁复叠套,眼花缭乱,颜色太过于丰富多彩,反而会分散学习的注意力。在文字设计方面,少数课件把相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导致信息过多,增加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视频和动画可以对现实中不易接触到或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视频动画模拟,有利于学习者了解事物内部之间的联系。[7]图表在精品课程教学课件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是视频和动画使用率偏低。视频动画要占用较大的存储空间,播放时需特定的播放软件,专门的视频和动画不容易获得,独立制作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这些都是导致视频和动画使用率偏低的原因。

(三)课件主色调设计以冷色调为主,存在背景设计前后不一致、背景色彩过多的现象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主色调多采用冷色调和中性色调,目的在于稳定学习者的学习情绪。但也应适当运用暖色调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强调和刺激学习者的学习。对具有相似功能的内容设计的模块、提示框和按钮,应使用同一种颜色或相近的颜色,保持整体风格和色彩前后运用的一致性,给学习者稳定、规范、简洁明晰的感觉和视觉效果。调查发现,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背景设计以颜色背景和图案背景为主。但是使用图案背景时,课件底图的颜色较深或底图画面较为突出,喧宾夺主,致使学习者阅读困难。部分课件的设计忽视了背景设计的整体风格,繁杂的颜色分散了学习者的注意力,影响主体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课件缺乏完善的交互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不完整

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多采用适于单向授课的演示型课件,仍然以教为中心,教学内容与流程相对固定,课件的交互功能较弱。此外,这些教学课件多是授课教师课堂使用的堂件,普遍没有设计完整的功能模块,尤其是导航的缺乏易致使学习者产生迷航,不利于资源的利用。国家精品课程应具备一流的教学方法,而教学课件功能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精品课程教学课件在设计上并未以学习者为中心,偏重于教师的教,忽视了学习者的学。

反馈与容错设计欠缺,说明设计者并未考虑教学课件的共享以及学习者课后的自学应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优质课程的共建共享,教学课件不仅仅是原授课教师的课堂演示课件,也是各地教师的教学资源、各地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良好的反馈信息设计和容错性设计有助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篇8

教育部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文件中强调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注重实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是现代集成电路及电子整机系统设计中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当前集成电路技术已进入超深亚微米工艺和片上系统(SoC)阶段,集成化、微型化和系统化的趋势使得集成电路设计及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系统设计成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离开EDA技术集成电路及电子系统设计将寸步难行。

EDA技术教学是培养高素质电子设计人才,尤其是IC设计人才的重要途径。EDA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国高校电子技术的教学面临严峻挑战,它对教学思路、内容、方法和实验手段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许多高校正在探索新的面向21世纪的教学方法,引进电子技术的新发展成果,开设EDA课程,改进EDA实验手段,少数重点高校还获得了教育部试点投资,建立起了EDA实验室和重点教学基地。概括起来,国内高等院校开展的EDA教学内容主要是在电子、通信类等课程中借助一些EDA工具软件进行演示或要求学生利用工具软件达到设计或分析等要求。例如,在电路分析、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等课程中使用EWB电路辅助设计和分析软件、Matlab专用分析软件和Pspice通用电路分析设计软件等进行电路的交直流分析、频率响应分析、容差分析及电路与电子线路分析设计;在通信电路、通信原理等专业课程,使用SystemView软件进行通信系统动态仿真分析。

1.改革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我们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规划和确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宗旨,课程体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对学生就业单位和毕业生的调研,分析企业反馈的信息,可知企业期望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等,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并注重课程内涵建设,做到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工艺设计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生产质量控制和新产品开发的创新能力[1]。

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修订了教学计划,确立了“在夯实EDA课程的理论基础上,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硬件上,不仅搭建了较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EDA原理的实验平台,主要完成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EDA原理及应用实验室),还建立了应用创新实践平台:完成设计性和开发性实验(电子信息综合实验和综合开放实验室)。

在软件上,制定了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的实验教学大纲,编写了实验教材,开发了网上实验教学系统。

为强化实验效果,除传统的实验形式外,还要增加电路仿真实验。利用计算机对EDA原理及应用中的接口过程进行模拟,这样既直观,又能在计算机上实现、显示许多实际中不允许或无法实现的特殊情况,开拓了一条强化教学效果的新路子。

为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保证预期效果,将EDA原理及应用实验教学部分分为上机模拟实践、下载实践、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各类竞赛的开展也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通过制度和措施保证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开发网上实验教学管理系统。

2.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1)多样化教学方法及其实施目的、过程、效果及学生规模

EDA技术发展快,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掌握EDA技术,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需要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探索的过程。在EDA技术教学方法上,我们进行了革新,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以传授知识为基本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而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与现实工程问题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方式,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实践时间,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把握问题实质,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讲课时突出重点、难点,注重知识点重组。既注重理论基础,又强调实践实用,既保持学术前沿性,又兼顾趣味性,师生互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中引入大量EDA实际例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规模为300人/学期,多元化教学方法包括:

①交互讨论式教学法:为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设计与综合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方案、方法等。

②目标驱动教学法:教师给出课外作业、实验项目及目标,学生根据任务目标完成实验的各个环节,如资料查找、实验方案设计、仪器调试、实验结果测量与处理等。这种方法使学生任务目标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

③研究式教学法:采用研究的观点、研究的思路、研究的方法讲授课程内容,设置研究性的作业和实验项目。

④现场不讲授只指导的方法:对于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实验项目,指导教师不统一讲授,只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指导。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⑤开放式自主实践教学法:开放实验室,学生自主实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⑥课外科技活动指导方法:分小组进行实践活动,开展合作、研究性学习。

⑦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参与教师的科研,教师指导其学习与研究。

⑧网络辅导方法:学生可通过网站的方式访问本课程的情况,通过链接EDA原理及应用课程,可以看到EDA课程组在该网站上所存放的各种资料,包含课程大纲、上课课件、网络视频、习题分析、难点分析等。

多样化实验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背景、不同项目情况下多种形式和多种方法的结合,其主要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因内容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创新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基础实验阶段,主要采取现场授课与指导方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与方法之后,在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中采用只指导不讲授或开放式自主实践方法;在理论课和综合实验中采用互动讨论的方法;安排课外作业或科技活动,则采用课外指导方法;目标驱动法则可应用于各环节之中。各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多元化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2)教学手段――多媒体优化教学

教师和学生可利用网站上已有的EDA教学大纲、EDA课程课件、教师讲课录像等各种学习资源,学生可进行远程学习与接受辅导;建有多媒体教室,实验室配备投影、实时摄像投影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理论和实验教学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全面实现CAI课件与网络课件的结合,计算机仿真实验与实际实验的结合,课堂教学与远程网上辅助教学的结合,现场实时摄像投影与教师演示的结合。

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内容和课内外情况,采用了上述多媒体优化实验教学。例如,课前学生进行网上预习,课外可通过网络进行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与辅导;实验课上讲授基本内容时采用CAI课件,演示仪器使用时采用实时摄像投影,学生在实验阶段采用计算机和网络辅助,遇到困难,除向教师询问外,还可自主到网上资源库查询。多种媒体优化使用,达到最佳效果。

3.加强实践(验)课教学

为了使EDA原理及应用的实践教学体系能适应新的要求,从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强化基本技能训练,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角度考虑,课程组经过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研究和实践,结合理论课模块化教学模式及专业素质教育要求,执行以下实验课程的改革方案,将整个实验分为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内实验

在整个课程的教授过程中,结合授课内容的具体安排和需要,单独设置了对应的实验课程。EDA原理及应用上机10学时,实验10学时,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包括验证性实验与综合设计型实验。在实验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所有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加深对EDA原理理论的理解;学会使用实验仪器;掌握常用EDA程序的设计和分析。

第二阶段:课程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熟练使用现代化设计工具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把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核心位置,EDA原理及应用课程在课内实验之外,增设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由教师辅导、学生课外自学、设计制作、论文写作,答辩等环节组成。通过程序设计、程序仿真及程序下载的设计过程,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理论教学的内容,并通过实践教学熟悉电子线路设计和开发的相关工具,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根据“EDA原理及应用”课程建设的需要,设计出一套可以用于课程开发使用的实验板,并便于学生进行二次开发,可以强化授课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并给学生提供进行创造的环境[2]。实验仪器如下图所示:

结语

通过实施“EDA原理及应用”课程改革,使该课程在我院专业建设中发挥了作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中引入大量EDA实际例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年来,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达盛杯”创新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了国家级和市级的优异成绩。

篇9

体育精品课程是高校体育的品牌、学校高水平体育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追求的目标。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就是要有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学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环节之一。在高校教学体系中体育课程的学时比例最多,是覆盖面最广的课程。因此,体育课程也应成为有教学质量保证,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1.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新的增长点。通过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拓展体育课程的新视野,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为手段,借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课程要健康、效益,以此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建设精品课程重在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精品课程精在哪里?简单而言,教师教有特色,学生学有所长,教学方法适宜,教学管理科学、到位,教学条件一流。

2)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它对实现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体育课程的总体设置、体育课程的体系、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等都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所以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理由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2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是在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和教材等方面上体现新时期课程理念和改革成果。坚持以师范性为教学特色,重视人文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的特殊教育功能,让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和享受体育,并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得到实现。把课程定位在全国高校公认的一流位置,形成规范化并具有独立特色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1)课程内容要不断注人新的研究成果,形成课程在内容和教法上的特色,以效果显著和愉悦身心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课程。

2)有相应的高水平教材,制作精致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教学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满足高水平教学的要求,教学条件先进,教学的信息量大。

3)教师授课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同行评估为优等。什么是高水平教师,下个定义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其形象核心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人格、学问、教学思想和教学技术。

3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内容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以体育教学为载体,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全面发展。

3.1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教学水平。

3.2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力资源保障。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首先,提高教师的学历,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其次,积极为教师业务学习、科研学习提供保障,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3.3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3.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启动并快速发展CAI教学,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应联系实际,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

3.5教学管理及环境建设精品课程教学环境的管理与设计,实质上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先进性的客观反映。教学环境决定着精品课程的效果,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在体育精品课课程实施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形态(风格、气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包括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主选课、教师教学风格多样性、教学形式多样性、科研、群体、训练考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58-02

一、引言

职业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最主要的是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特点,体现课程内容的创新与改革。能够通过优秀的教师队伍把知识与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CorelDraw》作为职业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方向专业广泛开设的基础课课程之一,其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往往最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特点。创建一门精品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将优秀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高效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管理等各种优势组合起来,形成一门优质的示范性课程。

我校已于2009年开设《CorelDraw》课程。通过这些年的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队伍逐渐形成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强大的教学团队。《CorelDraw》作为本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目前已经进入课程系统深入建设阶段。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广泛地社会调研,就《CorelDraw》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提出一些探索与建议。

二、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方面

《CorelDraw》课程建设设计思路主要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性与应用性”。教学内容的选定上要体现专业和行业的特点,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中,要突出以应用为主旨,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贴合企业实际工作内容,强调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与能力转换成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构想与创新方面

(一)教学内容与方法要具有真实性、实用性

《CorelDraw》作为一门集设计性与操作性技为一体的课程,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与方法的结合过程中,可以考虑将《CorelDraw》课程实施分为:基础能力教学阶段和岗位模拟实训阶段。其中,基础能力教学阶段主要通过利用实际应用案例达到熟练操作CorelDraw软件的目的。而岗位模拟实训阶段则要与真实企业紧密结合,实行“岗位案例”实训。

《CorelDraw》作为平面设计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必须与当前社会最前沿的设计理念相结合,以“岗位案例”为课程载体,以目前企业工作岗位内容分别设定教学内容,以岗位工作能力作为考核标准。其中教师主要负责项目案例的客户需求分析、完成作品艺术、色彩构成分析以及组织课程的实施。

在基础能力教学阶段中,主要完成对CorelDraw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传统的设计软件教学过程是由掌握软件操作工具开始,然后通过实例让学生熟练运用各种工具。许多同学学起来感觉知识繁杂,等真正接触到案例时,前面所学的工具大多已经忘记,无法连贯性地掌握。针对此情况,可以将案例进行切割,但一定要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只有让学生知道自己面对的是真实的企业案例,才能让他们从内心真正重视起来,从而激发解决此问题的兴趣。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在岗位模拟实训阶段的教学中,教学内容要注重真实性与适应性。首先,教学内容是以“岗位案例”为载体,这就要求“案例”的真实性,一定要来源于企业的真实案例。基于此要求,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必须是一种深度合作,不能只是局限于表面工程。其次,要根据企业项目需求和学生素养定位来合理选择“岗位案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组合,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选择项目案例,已达到更好的教学设计效果。

把企业的“岗位案例”由工作领域的内容转换成学习领域的内容,大概分为以下几步骤:接受案例―学习案例―分析并拆分案例(形成案例中涉及的单项任务)―逐一分配拆分后的学习任务―探索完成学习任务―重新整合完成后的任务,教师进行三步分析(需求分析、完成作品艺术性及色彩构成分析)。

(二)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实现教师真正意义上的下企业实践

基于以上教学形式,教师作为课堂的构建者与引领者,这就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教师必须真正意义上的走入企业进行实践。任课教师只有深入企业实践,才能接触到企业的真实案例,带来企业一线的客户案例操作。根据每个岗位不同,进行工作任务分配,工作领域分类,然后将其内化并融合于学习领域的课堂教学。最后使整个学习领域分成学习情境、学习设计课程等基于工作岗位过程分类的系统化流程传授给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岗位案例”教学。否则这门课程的讲授形式与内容只会变成一席空谈,流于纸上谈兵。

四、基于体现能力本位的教学评价与考核方面

学生行为表现评价和学习态度评价在教学中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允许学生进行错误的尝试,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来思考问题。对于那些在探索过程中大胆尝试,敢于挑战的学生,即使最后结果不尽人意也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鼓励其学习态度及探索行为,并对其学习方法做进一步指导以更加激发其学习兴趣。

五、结语

《CorelDraw》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起着架起与基础类美术课程联系的作用,同时为以后学习平面网页制作类软件打下基础。所以,在做这门精品课程时,要注重其在体系中的适用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进一步适应社会变化,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詹珊.精品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由写作精品课程建设说起[J].中国大学教学,2006,(03).

篇11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需求分析

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是发展高职教育的两个方面,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求,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并继续发展个人的能力。目前,仍有一些影响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因此,高职教育的各门课程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建立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精品课程,并不断丰富它的具体内容,形成与之配套的教学工作规范。

高职学校的课程应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探究领域,多元文化课程群,为学生提供能够产生丰富感受和体验并具有多元解读方式的真实事件、活动和经验,开放的探究性课程(即精品课程),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和态度。这种多元文化课程群和开放的探究课程是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进行的研究。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友爱的协商、自由的建构,在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环境下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世界图景,

二、课程与精品课程的分析

“课程”一词,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而言。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一门学科。它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或特指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在课程建设上寻求质量,寻求改革,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好课程内容的建设问题,解决好如何为学生提供好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的问题,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将精品课程的建设分为六个方面内容:教学内容,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验内容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要建设好这项综合系统工程的关键在于把综合系统工程科学的分解为若干便于施工的子工程。

三、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

“精品课程建设是在教授上了讲台之后,如何为学生提供好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要选择好专业和课程,对专业和所设的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和设计,分析哪些是重点课程、前沿课程,并进行课程设置。

(2)在合适的专业中选择必要的重点课程后,进行课程设计,即编制课程计划、分科教学大纲和教材等一系列的工作。

(3)“课程标准”的制定,即进行培养目标、课程门类,各门类标准和基本内容的规定。学校应以新的教育理念建设精品课程。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保证。

“课程实施”,即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经和过程。

“课程评价”,依据实施情况,研究课程实施价值,判断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效果。学校应建设课程施教规范和评价标准,以学生评价为准。学校有必要制定科学而符合教学规律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精品课程,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条件。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及思考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兼容性,要反应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倾向特别强,各科知识越来越系统,专业内容的分化越来越细致,以往的课程,过分偏重“具有客观性、普遍适用性”而又逻辑严谨的知识,同一专业内部,由于课程艰深、晦涩,实际应用型的课程又非常少,所以学生很少能产生真正的研究兴趣。在精品课程的内容选择上,要把一些假设、猜测以及它们中存在的疑问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而不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和概念、符号、原理的规范表述。具体来说,就是在课程内容中既要呈现目前公认的,暂时是“正确”的思想、理论和暂时是最优化的方法和技术,也要呈现给学生各种已被“证伪”的观点和已被淘汰的方法技术以及各种流派之间的争论,使学生懂得任何“正确”的观念、“最优化”的方法技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可能被进一步的创造活动“证伪”和淘汰,而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成为新的“正确”思想、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创造者和发明者。这就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真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意识到没有惟一正确的知识,应该尊重多元化,鼓励多元文化共同繁荣。

2、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是相互应的。建立由多钟学习资料组成的教材系统,改变一门课程一本教材的习惯做法,除了选用一本高校教材外,还可以自编讲义,印发相关的国家标准等技术文件。共同作为学习资料。教材的逻辑结构是学科型的,选择教材主要考虑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学习提供系统、科学、准确的知识。按照这个标准选用深广度与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基本相吻合的高水平的高校教材,并注意要涵盖分层次教学的研究,加注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的模块整合,满足学生发展特长和基础较差双方的不同需求。

3、队伍建设:

加大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并不是意味着职教师资整体理论素养或学历层次的高低,而在于纠编,因此,提高教师学历是优化职教师资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之路。聘请企事业单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既可以降低办学成本,又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领域中的最新技术并提高在未来工作中“对症下药”的能力。

4、机制建设:

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应用型教学体系”下的精品课程,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适当的先进性,改革教学内容,突出实践环节,加大教育投入,保证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

5、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实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既关系到教育的宗旨、教学的目标又影响到学习活动的效率,实行任务式“课业”为主的考核方法。“课业”是一种新的考核方式,“课业”的课题是有真实应用背景的实际任务。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师则根据学生提供的证据对学生的能力作出评价,学生完成“课业”不仅要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扩展自己的能力,继续学习和实践。

篇12

Practice and results of course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of meat products

Liao Guozhou, Cheng Zhibin, Chen Tao, Ge Changrong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Abstract: Base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urse of technology of meat products, aim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system, optimize and enrich the teaching team,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means, innovate the practice teaching, a serie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cheme were implemented, and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were obtaine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of technology of meat products was effectively improved.

Key words: technology of meat products; course construction; practice; result

肉品工艺学是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它以肉类科学为基础,综合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营养学、添加剂与肉品加工机械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是研究肉与肉制品及其副产品的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型学科,2009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实践,围绕课程建设目标,课程组从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入手,形成一套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质量体系,使肉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 课程建设与实践成效

1.1 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虽然肉品工艺学在2009年才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但早在1997年就被列为校级一类课程,经过10多年不间断的建设,课程组围绕食品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充实内容、优化体系、彰显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不断修改完善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与教学课件,完成了课程试题库的建设,充实了教学参考书目、参考文献和其他辅助材料。目前课程组已对《肉与肉制品工艺学》教材进行了修订,并申报作为“十二五”规划教材,同时编写了实用的《肉品工艺学综合实验指导》书,作为实验教材。肉类加工行业发展迅速,技术变革日新月异,为了让学生了解该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课程组紧密追踪肉类加工行业的研究进展,革新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加入肉品加工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如现代自动化屠宰技术、肉品质的在线光谱检测技术、微生物预测预报技术、真空腌制技术、新式杀菌技术与包装技术等,力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能反映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另外,任课教师结合个人的研究方向,将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前沿进展等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方式,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1.2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首先要立足于现有教师的培养和提高。课程组根据肉品工艺学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年轻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观摩,分析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鼓励课程组成员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与会议,扩大对外交流,拓展专业知识,同时让课程组成员投身科研工作,增强自身业务素质。通过多年的建设工作,课程负责人被评为“云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并成立名师工作室,发挥了名师的示范效应。课程组成员新晋升教授2人,副教授1人,高级实验师1人,优化了教学队伍的组成结构。同时课程组的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多名成员在院与校级讲课比赛中表现突出。至此,本课程建立了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十人教学队伍,以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硕士为主,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高级实验师1人;博士5人,硕士4人,并做到了老、中、青相结合。师资队伍的合理建设,保证了课程教学处在一个较高水平上。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课程组改变肉品工艺学传统教学方法仅靠期末考试的检测手段,集成讨论式、启发式、提问式与反馈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讲授,加强教学过程的小测验和作业设置,进行教学各个环节的全过程控制管理,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融合肉品加工企业的案例与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讨论,同时促进其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积极采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建成页面精美、内容丰富的互动式网络学习平台,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课程考核中尽量加大教学过程中考核分数所占的比重,要求学生在平时认真学习,避免考试前临时背书应付的现象,无形之中对学生起到了督促作用。自课程组在肉品工艺学教学中实施过程控制法以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热情,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再没有考试作弊和补考的现象,教学质量得到学生与同行专家的肯定。

1.4 实践教学建设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与生产实习等方面,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克服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分散、重复、以验证为主等问题,课程组结合实验教学内容,在更新、综合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开设了肉品工艺学课程综合设计实验,共15个学时,主要涉及肉品质评定及肉松、烧鸡、烤鸭、中式香肠与西式香肠加工等综合性设计实验。另外,为深入了解生产实际情况,课程组依托云南省畜产品精深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云南泰华食品有限公司、昆明高上高食品有限公司、云南神农肉业食品有限公司、东恒集团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生产实习基地,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几年来,生产实习基地为本课程建设提供了800多人次的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了解肉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 课程建设与实践经验

在肉品工艺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齐心协力完成了本课程建设的计划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积累了一些经验。

2.1 探讨课程改革思路,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肉品工艺学是一门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专业课,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学生能否熟练掌握加工技术并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关键。针对目前不断压缩的课程学时及迅猛发展的肉类加工技术,如何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是肉品工艺学课程建设中需重点探讨的问题,其改革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课程组根据本校的特色和优势,以肉品加工共性技术及不同类型肉制品加工工艺为主干,制定新的课程教学大纲,构建了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新模式,充分体现出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践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在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全面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过程控制,以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年轻教师发展

本课程组年轻教师占较大比重,年轻人多,队伍有朝气有活力,但同时年轻教师缺乏教学与科研的经验积累。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

(1)加强教学组织程度。课程负责人每学期都开展观摩教学、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通过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帮互学的形式,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另外,定期邀请校外相关学科专家来校介绍学科发展动态,拓宽年轻教师的专业视野。

(2)加强学术交流。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尤其是高层次的学术会议,鼓励其走上学术讲坛进行大会报告、小会交流。课程建设期间,课程组成员每年都参加中国肉类科技大会并作大会报告。一方面,通过加强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充分汲取学术营养,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勇于传播本课程组的学术声音,提升本课程组影响力。

(3)积极参与科研项目。课程负责人多次组织年轻教师参加省部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并鼓励年轻教师发挥各自专长参与科研项目的实施,通过互帮互补,共同提高,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师队伍。

2.3 推动产学研联动,让学生与企业都受益

课程组通过课程建设,深化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联系,分别与云南泰华食品有限公司、云南神农肉业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合作。让学生参与技术与产品研发的过程,让他们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设计试验方案、开展研究,增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也为企业解决了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共赢。到目前为止,课程组教师通过这种方式,累计指导215名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以云南泰华食品有限公司为例,通过项目合作,研发牛肉综合防腐技术,减少因产品菌落总数超标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企业创造了5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3 结束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的建设。通过肉品工艺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课程组体会到,改进教学体系、完善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师资结构,改革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改革考核方式、形成良好学风,这些都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关键。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真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尹立辉,孙莉.地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0,20(5):107-108,113.

[2] 赵希艳,高光平.畜产食品工艺学课程的亦教亦导式教学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2):67-68.

[3] 李艳青,于长青,王霞.肉制品加工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2009(8):59-60,64.

[4] 贺菊萍,刘恩歧,李勇.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8):198-1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