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0 09:46: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互联网的新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8-31564-02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互联网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技术推陈出新,互联网的影响日益俱增。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互联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希望互联网行业及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实施,推进互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
1 互联网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核心设计原则
1.1 互联网技术面临的挑战
传统电话和广播电视等信息网络的用户一般只能被动接受服务,与此不同的是,互联网在其发展历程中一直秉承着“人人参与”的理念,即人人都能够参与互联网的发展和创新。互联网的每个用户既可以是信息消费者,也可以是信息提供者。在新时期,互联网由教育科研的应用环境向社会化应用场景转变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与技术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安全、服务质量和商业模式等,使得原来理想化的互联网核心设计技术遇到了极大的挑战。首先是用户群体发生变化。互联网最初由具有共同爱好的技术专家设计开发,在一个规模很小、关系密切能力很强的小区域内的用户之间自行使用,因此互联网的技术架构也就建立在用户自律和彼此信任的重要假设之上。然而,随着互联网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互联网从人人都彼此认识的小区域发展到了大家相互陌生的大区域,用户构成日益复杂,非专业人员成为用户主体,用户之间的信任度降低,普遍缺乏对智能终端的操控技能,并且不同用户彼此可能存在利益冲突,使得技术架构受到严峻挑战。最初的互联网用户自律和彼此信任的基本假设在用户群体发生变化的今天已经不复存在,原有技术为安全攻击、病毒和其他有害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时应用目的也发生变化。互联网初期是由科研团体或政府机构管理的非商用的实验网,而现在已经发展到社会化应用阶段。原有的互联网技术架构割裂了网络运营商、业务运营商和用户三者之间的关系,产业链不同角色间一些重要功能发生错位、越位或缺位的现象。此外,机器对机器的通信已成为互联网新的应用需求,互联网应用中也出现了非智能终端。
1.2 未来互联网的核心设计原则
未来的互联网, 可能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发生改变。但无论如何改变,有一点是不能改变的, 那就是互联网所崇尚的“人人参与”的精神理念, 否则互联网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因此,现在是改变互联网核心设计理念的时候了。对设计理念的改变, 出于演进的考虑,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采用扬弃的方法。首先是未来的互联网设计应该坚持的“端到端透明性”将是有条件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无条件的。互联网在正常情况下,将是“端到端透明”的;当用户不自律, 或者因为其他原因需要网络参与一些工作时,网络就是“不透明”的,但用户却感觉不到,可能仍然会感觉是“透明”的。同时在未来的互联网设计中,增加对用户的监测机制,奖励那些自律的用户,惩罚那些不自律的用户。还要继续坚持平等性原则和“尽力而为” 的工作方式,但网络中需要内置“反不平等”机制,以便在出现利益纠纷时提供支持。继续坚持开放性原则,但对涉及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资源,则应是有边界的和有限度的,不能是无条件的。
2 新时期的互联网新技术
2.1 网格技术
网格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当中。但可以简单地说,网格是一种信息社会的网络基础设施,它将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互联互通,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网格将连通一个个信息和资源孤岛,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方便。它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资源包括CPU、存储器、数据库等,通过高速的互联网组成充分共享的资源集成,从而提供一种高性能计算、管理及服务的资源能力。人们用这些资源就像用电源一样,不必计较这些资源的来源和负载情况。通过网格计算技术,位于日内瓦的西欧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在网上操作,就可以把任务交给位于法国里昂的计算机集群上去完成,而不必花许多钱去建立一个巨大的计算机集群。网格计算作为一种能带来巨大计算、存储能力和其他IT资源的新型网络,可以应付需要做高性能计算(HPC)之用,通过共享网络将不同地点的大量计算机相联,从而形成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将各处计算机的多余处理器能力合在一起,可为研究和其它数据集中应用提供巨大的计算能力。有了网格技术,那些没有能力购买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超级计算机的机构,也能利用其巨大的计算能力。同时,网格技术将会对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各种主流存储技术造成深远的影响。网格技术意义并不在于其自身,而在于它们将改变服务器和存储市场的格局,在相互独立的设备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构筑一个和谐统一的存储操作环境。
目前,网格的研究主要在美国和欧洲。英国政府已投资1亿英镑,用来研制“英国国家网格(UK National Grid)”。美国军方正规划实施一个宏大的“全球信息网格(Global Information Grid)”网格计划。随着网格研究在学术界的加速,信息产业界的大公司也相继公布了与网格目标一致的研究开发计划。惠普、微软、Sun等公司最近取得共识,支持XML、SOAP、UDDI等万维网标准,从而更有利于开发新一代的网络应用,即万维网服务。其目的是将因特网上的资源和信息汇聚在一起,组合成企业和消费者所需要的服务。惠普推出了eSpeak万维网服务平台;微软的路线是通过其Net计划和C#语言实现万维网服务;Sun则通过Open Network Environment(Sun ONE)计划和Java平台来实现它。在国内,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对网格技术的研究已较为深入。计算所的网格技术研究在尽量使用国际上已有的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自己的创新。有特色,才能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计算所网格研究的最大特色是“服务网格”的思想,而国际上的网格研究目前主要面向科学计算。
2.2 WiMAx技术
WiMAX的中文含义是微波接入全球互通,属于新一代宽带无线城域网(WMAN)技术,特指以IEEE 802.16的系列宽频无线标准为基础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IEEE 802.16标准体系中包括802.16、802.16a、802.16e、802.16d、802.16e等标准。 WiMAX采用的先进技术有(1)在物理层采用未来第四代移动通信的主流技术-正交频分复用(OFDM),使得WiMAX能获得更高的频谱利用效率。(2)在天馈技术上采用自适应天线阵(AAS)、多人多出(MIMO)和空时编码(STC)等增强型天线技术,使得WiMAX的非视距传输能力大大增强。(3)在数据链路层采用混合重传(H-ARQ)、自适应编码(AMC)技术,减少到达网络层的信息差错,大大提高了WiMAX系统的业务吞吐量。WiMAX技术相对于其他宽带接人技术而言具备以下优势:(1)大容量、广覆盖。(2)非视距传输。当视通不再成为网络部署的必要条件时,站址选择、网络组织、基站部署都将变得更为灵活,并会加快设备的部署。(3)标准统一。传统的3.5G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由于标准不统一,接口不开放,大大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WiMAX采用全球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统一的产品认证体系,使得产品、接口等兼容性大大增强。(4)低成本。完整的产业链、众多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的参与,都将大大降低WiMAX的产品成本。(5)WiMAX与wi-Fi完美结合。用户可以快速容易地访问、漫游Wi-Fi热点。笔记本电脑、个人手持终端(PDA)、手机也可以通过在Wi-Fi和WiMAX间自由切换访问互联网,实现无缝的无线连接。虽然目前全球有近150个WiMAX试验网。但商用网络只有少数几个。WiMAX的发展还需要IEEE 802.16和WiMAX论坛各工作组的大量工作、产业链上各环节的贡献以及各方利益的平衡。
2.3 IP over WDM技术
IP over WDM也叫光因特网或IP优化光互联网,是指直接在光网上运行因特网。IP over WDM 技术是用以光纤为传输媒介、以WDM 为传输技术、以IP为网络通信协议,并在此基础上承载各种业务。从广义上看,它是使用了WDM 传输技术的IP网,即IP数据包在WDM系统网络上来进行传输或交换。从狭义上看,只有IP设备(路由器)与WDM 设备组成的网络,指采用新型帧格式将IP包直接封装到WDM 光层上的一种IP传送方式,它完全不采用SDH,ATM 等设备。从发展上看,IP over WDM 光互联网由高性能WDM 设备和吉比特、太比特路由交换机组成,是综合利用IP技术和基于WDM 的光网络技术各自特长的一种优化网络。它的上层是数据网络,底层是采用WDM 技术的物理传输网络。网络层综合现有和未来的所有业务,通过适当的数据链路层格式把IP包直接映射到光层,用高速新型的路由器作为网络核心建成一个能够体现先进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宽带综合信息网络。它能让数据包直接在光路上传送,减少网络层之问的冗余部分。由于省去了中问的ATM 和SDH层,其传输速率最高,节省了网络运营商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用户获得多媒体通信业务的费用,是一种最直接、最经济的IP网络体系结构,非常适用于超大型IP骨干网。
2.4 IPv6技术
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不断增长以及对互联网应用要求的不断提高,IPv4的不足逐渐凸现出来,其中最尖锐的问题就是不断增长的对互联网资源的巨大需求与IPv4地址空间不足的先兆,目前可用的IPv4地址已经分配了70%左右,其中,B类地址已经耗尽。语音、数据、视频融合的电信网对安全性、服务质量和移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共43亿个地址,全部分配到中国都不够用,更何况由于历史的原因,IP地址分配极为不均,我国拥有的地址总数还不足200个B类地址。据IETF预测,基于IPv4的地址资源将会在未来5年内枯竭;另外,由于IPv4地址方案不能很好地支持地址汇聚,现有的互联网协议IPv4在地址空间、端到端的IP连接、服务质量、网络安全和移动性等方面都暴露出了不足,现有的互联网正面临路由器不断膨胀的压力;同时,对服务质量、移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都迫切要求开发新一代IP协议。而IPv6所提供的巨大的地址空间以及所具有的诸多优势和功能,将使其成为构筑下一代网络的重要基础o当前,对IPv6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IPv6协议自身的标准化工作,包括IPv6协议体系结构的完善,IPv6中的路由、安全性等问题的研究;二是关于IPv4网络向IPv6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络)的过渡策略。随着协议标准的逐步完善,今后的研究工作将更多地集中在后一个方面。我国对IPv6的大规模研究试验始于2O03年启动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顶目。本着“需求牵引,技术驱动,结合国情”的发展思路,CNGI主要解决IPv6网络可扩展性、移动性、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四个方面的问题。按规划进程。NGI将在2O06至2010年间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下一代互联网络,大力推广下一代互联网的重大应用;同时形成中国下一代互联网产业,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前不久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已明确地提出,未来的五年计划中要加强“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5 NGN与NGI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主要是NGI与NGN,但是现在人们对他们的理解还有所不能够。一种是电信界的看法,认为NGI是NGN的重要组成部分,NGN和NGI技术可以互相借鉴,在竞争中发展;但NGI并非NGN必由之路,NGI不是电信的最终目标。另外一种是互联网界的看法,认为NGN是未来互联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虽然NGN不会是未来互联网的全部,但却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二者的看法显然存在分歧,而且都认为对方是自己的组成部分之一。主张NGN的声音主要来自电信界, 标准组织以ITUT为代表,主要关注的是融合、架构、商业模型、互联互通、安全、QoS信令、固定移动融和(FMC)等方面的问题。主张NGI的主要来自传统互联网(计算机界), 标准组织以IETF和W3C为代表,主要关注的是安全、IPv6、音视频通信、P2P、即时通信、虚拟专用网(VPN)和WEB2.0等方面的问题。
当前,互联网事业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新技术层出不穷,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希望互联网行业及各有关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实施,推进互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让互联网技术和资源更好地造福社会与人民。
参考文献:
[1]徐容,龚倩.高速宽带光互联网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斯托林斯.密码学与网络安全:原理与实践(第2版)[英文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OO2.198-220.
[3]enbo Mao.现代密码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OO4.10-80.
[4]Benassi R、TUCUXI:The Intelligent Hunter Agent for Concept Understanding and LeXical Chaining[C] IEEE/WIC/ACM Web Intelligence Conference,Beijing,2004.
[5]IAnn C.A Metric Framework for Quantifying Semantic Reliability in Shared Ontology Environments [C].IEEE/WIC/ACM Web Intelligence Conference,Beijing,2004.
互联网作为先进的技术传播手段正在以迅速、全面的姿态影响整个媒体信息领域。作为技术传播,它以迅速及时、全球性、自由、内容以及形态都丰富多样等特点使得愈来愈多的人转移到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因此网络技术对网络新媒体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网络在新技术下的催生迅速崛起
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整个变革来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它引领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逐渐转移到信息社会。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崛起,以其便利、及时、自由等特点正在将人们的生活逐渐的转移到网络上,最为普遍的便是网络购物,还有网络银行、网络贸易、网络办公网络社区、网络学校以及网络医院也在不断的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发展,以致更加适应人们的生活。由此可见,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现实社会在不断的进入到网络这个新环境中,它几乎无处不在,对于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无所不在的网络在目前的信息社会中就会有更为广阔的前景。那么对人类有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的互联网新技术被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定义为第四媒体,它可以将其他三类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在一定程度上融为一体,并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整合和发展,使得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此外第四媒体的发展不仅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自身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过去传统媒体技术是“给观众什么观众就关注就看什么”,而现在的互联网是“观众喜欢看什么网络就给什么”,观众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以及主动权,观众占有更多的主导作用。
二、网络新技术在传媒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是网络发展的重要“武器”。任何一种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进步,而互联网新技术正是新传媒新媒体的重要技术支持,互联网新技术不仅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媒体的进步与发展,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互联网新技术也在传统媒体方面产生深远意义的影响。
要说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升华与继续发展,这是一个自然的历程,那么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无疑是为这一发展和转变提供了技术基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加快了这一进程的进化与变革。但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虽然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就目前的发展而言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同点,而传统的媒体也并不会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完全转变,因此这就需要互联网新技术,结合新媒体与传播媒体的优点,促进各自的发展,并且为了实际需要将它们适当整合,以此来制造出更大的价值。因此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是传媒发展的重要“武器”。由此可见,发展互联网新技术对于整个新媒体的发展意义重大。
三、互联网新技术对网络媒体的影响
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对网络新媒体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不仅包括网络媒体的未来,同时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也非常深刻。
(一)互联网新技术对未来网络媒体的影响
互联网新技术应用于互联网将使得未来网络媒体产生更加适应人们习惯的方式进行,如网络新闻趋向于视频化、网络广告趋于视频化以及搜索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其中网络新闻的视频化使得观众在观看新闻是更加方便,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的信息能够以画面的方式进行传播,这将使得观众在观看新闻时更能够领会新闻的内容。而网络广告的视频化会使得广告不仅在内容上还是传播上都有了一个更新更广阔的空间,搜索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获得知识信息更加便捷准确。
(二)互联网新技术对未来传统媒体的影响
互联网新技术为广大的信息获得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但是随着体验的上升,人们的需求也一直不断的变化,那么传统的媒体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了,同样新技术对传统的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如用户数量不断的加大,用户的选择更加的灵活,并且用户对于信息的时效性,信息的获取便捷性,信息的搜索、定制以及信息的数据库容量都与过去的传统媒体相比大有不同。为此新技术就要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的媒体相结合,促进新媒体更加适应未来传统媒体的发展,如由于无线上网技术的应用,用户获取信息更加便捷,那么传统媒体如何改变自身,适应发展,尤其是面对渐渐缩小的固定的用户群,这将使很大的挑战。此外电子纸张的革命性、数据库在新闻定制中的应用,为方便群众,虚拟社区的应用也在发展。这些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的推动新媒体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变化和发展不仅仅是在新闻媒体方面的进步,它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不仅仅是在新闻的传播上,数字家庭、通信产业等等,因此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此外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加促进网络新媒体的不断进步,因此结合互联网新技术的新媒体还需要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3.067
1引言
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教育的本质目标在于向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与信息,而互联网的出现则使得信息传播的基本方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教育技术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例如慕课平台、微课等教育平台逐渐开始出现,对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实现教育技术的创新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同时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实践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必须要结合互联网的时代使用全新的教育技术,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教育技术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对于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在教育的过程当中都受到了传统教育的强烈影响,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模式方面也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虽然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已经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但是大部分的数字化教育技术还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许多高职院校对于教育技术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多媒体领域当中,认为所谓的教育技术就是指多媒体技术。对于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许多高职院校都不是非常了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也不会积极主动的引进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提升速度相对较为缓慢。
2.2远程教育的使用范围相对较为狭窄
自从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之后,我国的教育技术就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代表就在于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使用,而远程教育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技术。在远程教育技术诞生之后就迅速的被运用于成人教育、职后教育以及函授教育当中,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在职教育的基本状态,但是一直以来远程教育技术也仅仅只限于在职教育当中,而并没有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例如,在目前阶段的普通高校以及高职院校当中就没有大范围的使用远程教育,学生还是需要到课堂当中接受相关的教育,这就使教育教学的效率受到很大的限制。
2.3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基础设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但是其对相关的基础设施具有较高的要求,例如需要对应的计算机设施设备、系统平台等基础设施。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目前阶段在高职院校当中大都没有专业的互联网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因此,在高职院校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展具有很大的制约。
2.4教??的素质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技术的出现为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专业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而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并不是从专业的信息专业毕业的,因此,在网络技术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必须要不断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而对于部分年龄相对较大的教师来说,在学习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因此也无法满足教育技术的发展需求。
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在教育技术应用策略研究
3.1做好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
目前阶段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基本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时代的基本需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阶段在网络当中充斥着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但是大部分资源缺乏必要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如果让学生自己从这些内容当中选择出合适的教育资源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也是很不现实的,因此,这就要求当前阶段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职院校必须要做好教育资源的建设工作。首先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专业化的网络教育平台,学生通过平台就可以进行相关教育内容的学习,教师也可以在平台当中定期的上传一些教育资源,此外,还需要
组建优质教育资源库,让学生可以根据相关的权限进
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学习。
3.2扩大教育技术的使用范围
目前阶段互联网教育技术在高职元宵当中的使用范围还相对较为狭窄,为了推广教育技术可以不断扩大教育技术的使用范围,从而促进更多的教师与学生使用这种技术进行教学与学习。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教学当中可以逐渐尝试远程教育进行教育技术运用的探索。例如,对于部分选修课可以允许学生不到课堂当中学习,只需要在相关的平台当中进行学习,并完成配套的作业就可以了,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使用。
3.3做好教育技术配套设施设备的建设工作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技术对于配套的设施设备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阶段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相关的配套设施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欠缺,从而限制了教育技术的应用,因此,必须要做好相关的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高职院校需要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技术配套设施的重要性,在进行教育技术的建设过程当中,为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配备足够的资金。此外,高职院校还需要为相关设施设备的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从而使得相关的配套设施都可以处于有效运用的状态当中。
3.4提高教师的素质
【关键词】互联网 物联通信技术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国内物联网技术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在国内的相关物联网的产业链中,移动通讯技术是其中发展较为迅速的代表,其中尤以安卓的操作平台最为突出。
1 互联网的物联通讯技术概述
1.1 互联网物联通讯技术概念
互联网,由广域网和相关的局域网组成的一种按照一定的协议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一般意义上的互联网是由两台或者是以上的计算机客户端、终端或者是其他的信息手段进行联系而形成的一种交流平台。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日常的交流与合作,可以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加强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便捷了相互间的沟通。
而物联网技术,一般是指通过各种实体的设备,如信息传感器、全球定位、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技术,对各种不同时间段的信息进行监控、采集和连接,采集的内容包括声、光、热等各种实体的物理现象,从而通过技术处理和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和识别。帮助人们更加便捷的对实体物品进行管理检测和控制。
一般来讲,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任然是互联网,只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展和延伸。这样进行相关的交流与合作,使得互联网不仅仅只是进行虚拟空间的合作,而且扩展到了相关的实物中。早期的互联网如果没有固定的连接方式无法进行使用,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不断地进步。移动互联网出现了并且直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这种新型的互联网发展方式就是物联网,也就是中国提出的传感网。
1.2 互联网的物联互通技术类型
紫蜂(ZigBee)技术,新一代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将采用802.15.4(Zig.Bee)协议。ZigBee是现阶段来讲较为便捷的技术,它的成本较为低廉,较为方便携带且使用较为易于掌握,这种设备主要是在进行远程控制或者自动控制方面有着较为优势的效果,而且可以快捷的植入各种移动设备中,对各项设备提供较为清晰的定位功能,是目前来讲较为受欢迎的移动项目。
Zigbee技术的特点主要有:低速率、低时延、低功耗、实现简单、低成本、网络容量高。ZigBee技术使用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军事、建筑、经济,工业、农业、医疗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实物进行时时的监测,而且技术本身就是一种低成本低消耗的开发项目,在节省资金的同时也便捷了这种新技术的使用,成功的弥补了无线通讯市场的空缺。
RFID,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它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RFID由标签(Tag)、解读器(Reader)和天线(Antenna)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其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RFID一般可应用到在安全防伪、工商业自动化、财产保护、物流业、车辆跟踪、停车场和高速公路的不停车收费系统等。从行业上讲,RFID将渗透到包括汽车、医药、食品、交通运输、能源、军工、动物管理以及人事管理等各个领域。但是这种技术存在投入成本较高而且标准较为严格等问题,其使用的范围不是太广泛,而且技术也不是太成熟,因此目前的使用较少。
2 移动通信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自从移动通讯进入市场以后,移动的终端发生了改变,这种终端作为移动的系统终端连接方式,可以随时的通过自身需要对网络进行设置,实现信息节点和相关网络之间的自由使用连接,不在局限于有线的网络,可以随着移动网络进行时时的交流与合作。对比移动通信终端和物联网节点信息感知终端的功能和工作方式可知,移动通信终端完全可以作为物联网信息节点终端的通信部件使用。
2.1 在物联网中移动通信传输网络的应用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传输主要是依靠各个不同的移动节点进行相互之间的信息疏通和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同样的在物联网的信息传输过程中也是类似的网络传输方式,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现阶段的移动通讯系统也同样适用于物联网的信息传输方式,即将移动通讯作为物联网的载体。
2.2 移动通信网络管理平台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移动通讯网络的管理和维护主要是通过对网络设备的控制来进行的,对于网络设备的性能、业务办理和相关的维护管理进行控制来保证网络运行的安全可靠。为了实现信息的安全传递和保管,物联网在运行中同样需要相关的技术进行支持,跟互联网的方式一致。这样来看完全可以将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到物联网的投入和维护中去。
3 根据上述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展望
3.1 提出建议
一般现阶段来讲,移动通讯网络和物联网的组织构架一致,因此完全可以将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到物联网的日常运行中去,但是现阶段的物联网建设是通过语音进行操作,这样就使得数据的传输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现阶段的移动通讯网络主要是和物联网有较为类似的结构和功能。这样使得物联网可以广泛的应用移动通讯技术。但是由于现阶段的移动通讯技术都是依靠语音导航进行操作,因此这样的情况造成不能将现有的移动通讯技术直接的应用到物联网中,要对其进行改进以期符合现阶段物联网的基本特点。
(2)现阶段的移动终端一般只是具有语音和数据传输的功能,还没有发展到感知和物品的控制技术,不能直接的对物联网进行与节点有关的设备使用。因此可以通过在移动通讯中增加感应技术和相关的传感装置对技术进行改进,尽快的对移动终端进行改进,使其和物联网的技术进行融合,使得移动通讯技术能够更好地为物联网服务。
(3)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在移动通讯中用户的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用户的管理和信息传输以及业务的管理是其重要的方面,也是物联网管理的重要方面。因为物联网的技术使用不只包括人的使用,还有对物品的监控和感应。物品的信息接收和监控和用户的使用有着不一样的技术要求。因此在以后的管理中要加强对于物品使用相关技术的提高和对于用户管理的相关问题的管理,两者之间进行区分,使用新型的技术增加新的用户使用群体,尽量的促进物联网的快速发展。
3.2 提出展望
上述的一些技术的介绍,可以看出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通讯系统可以及时的为人们提供相关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为现代的用户提供各种先进的信息传输手段和先进的监控技术。物联网却是为人们的实物提供了更加智能化的管理。将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到实物中去是对互联网技术的拓展和改进,将现阶段的移动通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进行连接,应用于实物的管理中去,可以便捷现阶段的生活服务,节省能源。
实质上,许多的运营商已经在对这一方面进行开发,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物联网技术进行推广并且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物联网技术能够取得更大的进展。
4 结束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联网技术不断地得到发展,将来会有一批优秀的物联网平台投入使用,跟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韦晨艳,杨键鸣,姚斯立.SQL 数据库中存储过程、触发器的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1,(6):59-60.
[2]潘琢金,王秋实.嵌入式Web 服务器中动态Web 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18):3975-3978.
[3]李岩.基于ARM嵌入式uCLinux系统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孟刚.基于android 蓝牙聊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6):79-82.
作者简介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数据与信息的本质发生了变化,系统传输和系统处理在会计领域与传统会计加速交替,会计数据的载体发生了全面变化,系统使用者、企业管理者和系统开发者都会受到更新的制约,这样也附带出人才匮缺、技术因素、数据形式结构以及安全维护上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会计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会计假设的影响在我们传统的会计理论当中,对于会计主体的判断是实行会计工作的前提。在现在互联网经济的新形势下,会计主体的判定变得十分困难,其中尤其互联网并没有固定的场所,会计核算的主体性质的确认就没有相应的依据,在这样的经济特征下,这些假设的命题都需要根据具体的互联网新形势发生改变,使之适用信息技术变化的需要。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在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其迅速,这就给现代会计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新挑战。传统会计工作当中,我们很难整合及汇总大量的会计信息,往往需要将会计信息划分统一到相同的类别当中才能够实现对比和汇总。相比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快速处理会计信息,并对相关会计信息进行具体分析。在这项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可以更快更准确的获得综合性的会计信息,信息技术使得会计工作更加精准并且实用。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会计实时控制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会计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在信息技术融入到会计工作的初期阶段,人们只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当中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来协助完成数量庞大的计算任务。后来发展到运用计算机实现人们无法手动完成的统计运算要求。并且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不断地开发新的运算规则,使得计算机对于数据的分析更加的精准。现在的会计工作还运用到了数据存储技术,使会计工作不再繁杂,而且十分有序,这些信息技术带来的改变是传统会计无法实现的层面。
二、互联网的发展对会计的影响
(一)出现了虚拟会计主体所谓主体也就是经济个体,是参与经济的实体组织,在会计操作时会做明显的空间界定,拥有自己的独立性。这一假设面临的威胁是网络公司的出现,相对于会计实体,网络空间中企业减少了束缚,组合形式更加自由,原本联系紧密的业务可以由单独的公司组合运作,组成结盟体系面对多变的市场和业务发展,甚至因此而调整改变结盟体成分。网络公司的虚拟形态,让其难以进行明确的空间界定,对报表数据也无法划定范围,加上受网络变化速度的影响,虚拟主体更新迭代异常迅猛,最终导致了传统的主体假设无法适用到虚拟主体上。
(二)中断了持续经营正常情况下,企业都有着长期发展规划,有持续运转的预期,对资产的使用也做了配套的计划。在这一假设中,企业所承担的债务和运行中人力物力等资源消耗与企业赚取利润相抵,并且留有余地。但是在网络中,会计主体并不一定需要做长远规划,很多公司的设立只是需要开设某一项业务,等业务完成,就会终止经营或者改变主营业务。在这种环境下传统持续性经营假设则显得累赘。
(三)打乱了会计周期要求会计分期假设就是要求企业要以固定的期限来提供会计信息,并对其主体经营的过程进行特定规则的单位分割,最常见的是以时间为分割单位。而计算机网络的便利使公司之间的生意来往变得更加简单方便,但是网络虚拟公司也随着双方关系的成立解散而形成分解。它所存在的周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那么,它所面临的问题是短时间内存在的公司还要人为地对时间进行碎片化。不但浪费资源且没有实行的实际意义。所以网络会计和传统会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摊销上还是有很大出入的。
(四)造成了对货币计量的冲击货币计量假设是会计核算中能将所有可量化的和不可量化的指标通过货币来计量清楚,在财务会计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相对上文提到的几点,货币计量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所承担的威胁显然比较小,却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如传统会计中存在的外币会计的问题,在互联网连接世界各地商务往来时,单单依靠网络会计的操作是否做到万无一失,还需要我们互联网会计更多的研究发现和实战经验。
(五)改变了原始凭证的使用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子货币逐渐被人们普及和使用,网络环境下,支付方式开始电子化,各类票据也实现了电子化,因此不像传统模式拥有完整的纸质票据跟账本,在对账和核销方面,大量工作都通过互联网来操作实现。
(六)改变了处理账务的流程传统的处理流程已经无法完整地描述网络环境,很难适应当今多元化和立体化会计信息的发展要求,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一些重要的表外信息,让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信息,一些辅助信息将更加系统和完整。
(七)改变了内部控制的程度和力度因互联网拥有着极高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大量会计信息都属于半开放状态,只要获得系统授权就都能够进入各类系统并取得一定的处理权限,对于外部使用者,他们可以进入系统来查阅各种会计信息,这样就使得传统的会计控制制度失效,进而威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三、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条件下会计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1.要做好用户权限控制,对不同级别设定不同的授权,保证在网络环境中,各个会计岗位能明确自身职责并且不会越权处理。首先要做到系统管理员跟会计处理人员分离制度;其次要落实各个职位的权责,并相应设置好系统权限。比如,负责审查与录入凭证的,就只设定其相应的审阅录入权限;凭证审核人员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规范性、合理性、完整性的审核权限;系统管理员应具有系统安全及保密系统更新换代等权限。2.需要完善电子身份认证,最好采取多重技术实现多层认证,可以应用生物技术来实现对用户的个体认证,还要做好数据加密,这样就能降低被攻破系统的风险性。当然还需要使用加密硬件和软件,减少后门或者漏洞的存在,要将数据传输做好加密处理,防止窃取数据,还要采取物理隔绝的方式来对电脑设备进行保护。3.加强防止病毒入侵工作。不断加强电脑防火墙防毒技术,可以将包含病毒在内的不正当入侵抵御在企业内部网络之外,进而起到保护内网的防御作用。4.对电算化会计档案,需要进行保密隔离存储。所有已完成的电算化档案,都需要做到多硬件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做好保存工作;此外,要对档案进行加密处理,管理程序更要严格控制,不能轻易授权访问。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互联网+”时代下,已经是大数据的天下,各类信息都存储在网络,来源于网络,通过云计算能够做到各类信息的挖掘收集,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的时代,需要大力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防御保护功能,在会计审计人员中建立完善企业人员管理制度的同时,还不能被传统思维所局限,眼光要全面、要长远,能够把握住适时变化需求,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力量,这样才能做到同时代进步,要养成“实时”意识。也就是说在这个新时代,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嵌入到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从多方面,多角度管理企业内部,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技术问题做到预防,严格管理公司规章制度,从传统的管理方式中汲取有效的方法,充分做好对未知事物做到事前预防和事后调节工作。
(三)加强会计人员人才队伍建设因特网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涵养高的会计人员,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运用多重办法,提升会计从业者的专业素养。企业要努力打造符合自己企业文化的培训体系,通过全面的培训,可以让会计人员的技能知识得到提高,此外还需要做好互联网培训,让从业人员接收网络技术知识,具备操作能力,从而实现会计工作者的能充分使用网络技术展开工作,以适应时代需求。另外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也需要不断提高其学习意识,学习并掌握互联网应用的最新技术,以适应互联网提出的新要求。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现在已经融入企业、行业用户的各项经济活动领域,如何运用会计信息系统、发展会计信息系统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走向已经成为现今的新课题,将来会计信息系统仍向着高度集成方向发展,实现对供应商、销售商、人力资源等综合管理控制,通过对信息数据收集和处理分析,整合出关键信息,做出决策支持。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移动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通信。当前针对互联网通信技术的改进以及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安全体系与安全体制的研究,另一方面是移动终端的安全研究。
1 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安全性
伴随移动网络自身技术的不断演进,逐渐出现2G,3G以及现在的4G LTE移动通信系统,并且随之出现了移动网络与WLAN,WiMax等其他无线网络的融合和衔接,这些技术的出现逐渐渗透于人们的生活,因此针对这些新技术建立与之匹配的安全体系以及安全体制至关重要。
当前移动互联网通信主要采取的安全机制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1 身份认证机制
身份认证机制,也称之为认证与秘钥协议,主要的目的是保护移动网络的核心安全,其中核心是根据用户以及相对应的使用网络之间的身份的双方面的认证,从而保证网络通信技术的安全性,主要的实现方法是通过加密算法实现的。[1]
1.2 完整性保护机制
移动通信技术的安全性还需要通过保护机制进行完整性保护来保障。保护性机制主要是实现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基站之间的信号的传输安全,例如不受到信息的插入、信息的删除、信息的修改、信息的置乱以及信息的伪造等等。终端与基站之间传输的信息主要是通过TD-SCDMA以及LTE采用分组算法的方式进行,算法之后再通过验证将消息认证码附加在传输信息之后,从而确保信息源的合法性与完整性。[2]
1.3 空口加密机制
空口加密机制主要是对移动终端与基站之间数据的传输以及信号的传输进行加密,从而加强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基站之间的传输的保密性以及空口的保密性。由于移动通信终端在计算空间以及计算能力方面的局限,空口加密机制主要是利用是密码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GSM、TD-SCDMA以及LTE等等。[3]
1.4 用户身份保护机制
移动网络通信的用户身份保护机制主要是为了进行用户真实身份的识别,并且对其进行跟踪,主要是通过身份识别码技术实现的。在大部分情况下,无线网络上的用户身份标识主要是临时身份识别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在极个别的情况下,例如在开机以及临时身份标识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才会再次使用真实身份标识。与此同时,临时身份识别码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更新换代,并且更新换代的技术越来越快。[4]
1.5 网络信令安全交换机制
保护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安全性并且实现互联通通信技术的改进就需要格外的重视网络信令安全交换机制,进而保障网络不同单元以及不同空间的信号的机密和完整。例如LTE的网络信号安全交换机制主要是通过MAPSec机制来进行保护和实现的,主要保护的核心内容是事务的处理的应用的内容,进而又通过IPSec ESP机制来保障服务网与分组网之间的数据的安全以及信号的机密。[5]
1.6 移动终端安全衔接机制
对于移动通信技术来讲,移动终端的安全机制是最后的落脚点。这主要是通过PIN编码进行实现的,通过编码进行用户识别,进而通过USIM机制进行终端衔接网络的范围的合理性控制,在此基础上附加TLS(安全传输层协议)以及IPSec机制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主要是移动终端与智能卡之间。[6]
1.7 安全服务对用户的可见性与可配置性
安全服务对于用户之间的可见性与可配置性主要是指提供用户获得安全服务的信息,并且了解安全服务的状态的一种渠道,并且安全服务的可见性与可配置性需要简洁方便,这样才会让用户对其产生依赖性。
移动终端是移动互联网的源头,是进行数据操作的源头,主要包括创建、存储以及处理。因此尤其需要注意移动终端数据的安全性、可见性以及可配置性,从而不仅实现安全,也实现更好的为用户服务。
关于移动终端的数据安全主要工作是进行病毒传播的防控,通过一定技术手段识别在移动终端上安装的没有授权的非法软件,正在运行的恶意的代码以及部分用户的不合理的操作,对于以上行为的基本的防范可以为广大用户提供安全的执行环境和使用环境。
移动病毒的防控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存在于网络层面,主要是通过精确的移动病毒的传播模型,分析病毒在移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动力特征以及典型特点,并且基于以上分析设计移动网络的病毒免疫模型,从而在这一层面防范移动病毒的传播,另外一层面主要是在移动终端层面,主要的方式是通过直接的杀毒软件安装的形式进行,通过杀毒软件对于病毒进行深层次的查杀,为达到查杀的准确性,杀毒软件需要定期更新,并且需要不断的钻研和检测。
2 提高互联网通信安全性的关键技术
移动网络通信是目前存在的主要的通信方式,其安全性的研究存在着诸多成就,但是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作者总结了在移动网络通信安全机制构建,以及移动通信终端安全性能提高方面的技术现状,但是为进一步提高移动网络通信的安全性还需要加强以下关键技术。
2.1 需要提高移动网络匿名漫游协议的安全性
提高移动网络匿名漫游协议的安全性可以采用更加先进的椭圆曲线公钥密码算法,从而保证该协议的安全系数更大,以及更好的可操作性。该漫游协议可以实现更加广泛的用户服务,功能更加强大,不仅仅可以实现用户匿名,并且可以兼顾用户的兼容性和口令的验证等。
2.2 加强对于病毒的防范
对于病毒的防范是互联网通信安全性能提高的必要前提和主要途径。作者总结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要加强移动病毒的传播途径的控制。根据传播动力学,移动病毒可以在网络和移动终端任何一个空间通过不同的传播突进进行传播,甚至于可以通过同一种传播途径在多层网络生进行传播。[7]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病毒多途径传播的概念,建立病毒多途径防范模型以及多层面网络模型。构建模型的同时结合渗流理论,计算得出多层网络的传播临界值,从而加强病毒的精准防范。
3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互联网通信尤其是移动网络通信技术也在与时进步,文章主要从移动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以及安全机制的核心协议部分进行总结和研究,并且指出加强网络匿名漫游协议的安全性以及病毒防范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够对网络通信的安全性的加强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金.浅谈无线网络安全问题[J].好家长,2016(33).
[2]肖伟.无线网络安全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05).
[3]梁富强.计算机无线网络安全策略研究[J].河南科技,2014(02).
[4]王宇,蔡满春.无线网络安全课程的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3).
互联网应用移动化成为大势所趋,互联网移动化将极大扩展互联网应用范围、用户数量、终端规模。
在智能终端方面,据Strategy Analytics估算,2012年Q3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总数已经突破10亿大关,预计2015年将突破20亿。另据Gartner数据,2012年全球平板电脑销售量超过1亿台,增长近100%。预计到2016年全球平板电脑使用量将会达到6.65亿台。
在业务方面,2012年中国3G用户数突破1.7亿,移动互联网市场增长率超过70%,其中手机银行业务增长率更是高达600%以上。
2、各行业互联网化
各行业均加快业务互联网化步伐,形成新的业态。
在金融领域,工商银行73%交易量来自于互联网,远远超过3万个营业厅的业务规模。尽管如此,传统银行业仍然受到互联网支付平台的巨大冲击。
在企业领域,传统企业正快速融入电商+支付平台。其中制造业B2B渗透率已超过40%以上,而苏宁等传统零售企业更是携强大资本优势大举进入电商市场。
在运营商领域,受OTT(Over The Top)模式的影响,三大运营商均开始组建独立的互联网公司或云公司,增强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竞争力。
在政府领域,智慧城市、政务云建设方兴未艾,目标是完善其G2B、G2C服务能力,推动服务型政府转型方向。
随着各行业互联网化进程,新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如,各互联网公司有电商、搜索、微信、微博、安全、视频等不同的能力优势,而传统行业有通信、金融、物流、资本等能力优势,这些能力在互联网上可以相互开放及交换。未来的企业不仅仅需要依靠自主能力生存,还需有效吸收融合互联网上各种能力,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优势。这就是“互联网能力交换”(如图1所示)。
图1互联网能力交换
移动互联网及各行业互联网化正在打破IT、通信、互联网的传统行业边界,形成新的融合业务模式。在这种更加开放的竞争环境下,应用创新、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新一代互联网时代来临。新一代互联网对IT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正在引发新一轮技术变革,变革的核心是使IT变得更加高效、敏捷、开放,以更好的适应业务互联网化、移动化的需求。
一、IT技术变革
2012年,Gartner了未来5年IT十大关键技术趋势,包括IT管理(自动化)、软件定义网络SDN、大数据及存储、混合云、客户端和服务器架构、物联网、设备变形、复杂性简化、虚拟数据中心、IT效率等,这些技术项以云计算、智能网络为核心,很好地诠释了新一轮IT技术变革。以下简要介绍几大热点技术。
1、虚拟化、自动化
虚拟化、自动化是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两者通常是组合在一起使用(如图2所示)。虚拟化技术将物理IT资源(计算、存储、网络)变成逻辑IT资源池,不但能有效提升整个IT的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还使IT系统具备更好的弹性。预计今后几年,虚拟化技术将在各行业规模部署;据Gartner预测,2016年中国70%的X86企业级服务器将实现虚拟化。
虚拟化只是实现了资源的逻辑化,要提供云服务,自动化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自动化技术可将IT管理效率提升90%以上。例如,一台物理服务器可以虚拟成数十台VM,因此一个云数据中心可能会有数千台、数万台VM,这样的规模如果采用手工配置和管理是不可想象的。另外,自动化技术还可满足新一代互联网对业务快速变更的需求(变更周期从月到周,甚至以天为单位),构建更具弹性和敏捷的IT系统。
图2虚拟化、自动化技术
2、大数据Big Data
新一代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成为IT最重要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分布式存储、分布式计算、数据挖掘等方面。相比于传统的数据仓库应用,大数据分析具有数据量大、查询分析复杂等特点。
从技术角度来看,大数据通常是基于类Hadoop算法的分布式软件系统,其系统容量和扩展能力远远强于传统数据库。Hadoop早期主要在互联网行业广泛应用。随着各行业IT互联网化,大数据的演进方向是融入各行业的IT系统,与传统关系数据库一起重构IT数据平面。在这种新型IT架构中,Hadoop平台用于处理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并可将处理结果导入关系数据库RDBMS实现灵活调用,如图3所示。
图3大数据与IT的融合
3、混合云
前面谈到了“互联网能力交换”,IT要将自身的能力与互联网上的能力融合起来,构建虚拟业务中心,其关键技术是混合云(如图4所示)。混合云技术要打通公有云、私有云的能力,实现资源调度和业务逻辑的统一化。例如,IT的计算资源包括私有云计算能力,也包括从公有云服务商购买的计算能力,上层应用需要在这两种资源池中迁移或相互备份。
混合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将推动一种新商业模式及新服务体系的建立。如果没有混合云技术,公有云服务商将面临数据兼容性难题,导致无法满足成百上千的行业个性化需求。
图4混合云应用
4、多中心一体化
传统IT数据中心大多采用两地三中心的建设模式,这种方式拥有很高的可靠性,但IT整体利用率并不高。多中心一体化是一种跨数据中心虚拟化技术,通过虚拟化、自动化及上层软件的针对性设计,将多个物理位置分散的数据中心整合为逻辑上的整体。各数据中心之间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多活负载分担的模式。如图5所示,HP将其全球85个数据中心整合到北美的六大数据中心,实现业务逻辑一体化、运营管理一体化。而腾讯在国内设置了包括四个核心阶段在内的100多数据中心节点,对外呈现的是一个超级虚拟数据中心。
图5 HP下一代数据中心工程
二、IP网络创新方向
在新一代互联网IT技术变革的背景下,作为IT基础设施的一部分,IP网络同样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如图6所示,传统的IP网络是“面向连接”的模型,其主要关注点是设备、协议和基本网络管理;而IP网络的演进方向是实现“面向应用”,保障端到端服务质量。要实现“面向应用”,IP网络必须与云技术深度融合,在三个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包括虚拟化、自动化、SDN(软件定义网络)。其中虚拟化、自动化是IT系统资源化整体要求,这个要求对计算、存储、网络是一致的。SDN通过集中控制和软件编程提供个性化服务,使“面向应用”成为可能。
图6 IP网络演进方向
1、网络虚拟化
从虚拟化技术整体来看,计算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相对成熟,业界认知也比较统一,但网络虚拟化却一直缺乏较清晰的定义。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网络虚拟化架构应该包括“虚拟设备、虚拟通道、虚拟服务”三个层面。
“虚拟设备”和服务器虚拟化很相似,主要包括1:N虚拟化(将一台设备虚拟成多台)和N:1虚拟化(将多台网络设备虚拟成一台)。“虚拟通道”包括各种静态、动态隧道/连接技术,针对数据中心、园区网、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会有不同的技术组合。通过部署虚拟设备和虚拟通道技术,网络变成了虚拟资源池,而“虚拟服务”则需要与网络自动化编排技术结合,实现面向应用的网络资源对接。
网络虚拟化能力通常在网络操作系统(简称NOS)实现,目前NOS正在由传统基础互联功能转向“虚拟网络操作系统”。通过虚拟化技术变革,网络将与计算、存储同步,真正变成逻辑化、可精细调度的IT基础资源。
2、网络自动化
网络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自动化编排、自动化管理”两方面。
“自动化编排”用于对虚拟网络资源的动态分配。通常需要将网络能力提取、抽象、封装为可编排(Orchestration)调度的服务接口,形成预配置模板。在需要资源分配时根据已配置模板可实现自动化部署。
“自动化管理”用于对网络设备的自动化配置。由于传统的SNMP协议在管理效率上收到一些限制,目前大型数据中心开始应用基于XML格式的NETCONF技术。NETCONF可实现更高效率、更实时等管理方案,同时结合脚本编程可实现个性化管理平台开发。
通过网络自动化技术部署实践,整网管理效率可提升90%以上,且业务变更时间缩短95%以上。3、SDN(软件定义网络)
SDN是目前整个网络业界最热门的创新技术领域,其主要满足两个需求:集中控制、面向应用。
集中控制:传统网络并没有集中控制层,而是采用路由协议自协商;SDN增加了一个集中控制器进行整体路由调度,当然如果网络规模过大,目前也出现分布式逻辑集中控制模式。通过增加控制平面,可极大提升网络的管控效率及虚拟化能力。
面向应用:SDN为面向应用提供了最佳技术实现方式,那就是针对某个应用或者某类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开发;SDN需要提供丰富的API接口,不仅仅是标准OpenFlow协议接口,还需要基于虚拟化、自动化技术的更广泛API,这样才能充分运用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TP393.0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数据。只有经过有效的数据管理才可以实现有效的分析、收集数据。因而,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积极的应用这些新技术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果。
1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基本认识
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都是目前飞速发展的技术类型,这两种技术之间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加密切。目前,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联合运用再数据管理方面彰显出了极大的潜能。不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要实现对市场的及时监测,及时收集相关的数据信息。因而,通过应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完善自身的数据管理系统,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从而满足企业对于各类数据的需求。
2 在数据管理的过程中应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可能性
在数据管理中应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可能性指的是在数据管理和通信及互联网技术中存在某种特定的关系,这种联系使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的应用在数据管理的过程当中。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阐述。
第一方面,通过实践,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得到了证实。通信及互联网技术指的是计算机的硬件设备以及基于计算机设备基础以上的互联网技术。正是由于计算机的存在互联网才有了展示作用的平台,而正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才使得计算机的存在更有价值。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国际社会,尤其是那些科技水平先进,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已经成功的将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了数据管理的工作当中,使数据管理更加具有专业性。这些国家的成功实践充分的证明了数据管理中应用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可行性。
第二方面,数据管理本身对于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依赖性为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数据管理本身就是利用计算机等硬件和软件技术来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仅仅依靠计算机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于数据的要求。因而,将通信及互联网技术有效结合在一起应用到数据管理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满足企业对于数据的要求。除此之外,从数据管理的发展角度来看,也可以证明目前数据管理对于通信及网络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数据管理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工管理、文件系统管理、数据库管理。目前,数据管理已经逐步进去了数据库管理阶段,而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则是和通信及网络技术密不可分,因而,数据管理对于通信及网络技术的依赖性在不断增加。
3 通信及网络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的难点和对策
3.1 通信及网络技术在数据管理中应用的难点
通信及网络技术在数据管理的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归结成以下几方面:第一方面,缺乏专业的数据管理人才;第二方面,数据管理的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第三方面,数据管理人员对网络技术的认识不充分。
现代社会,数据管理需要的人才并不仅仅是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的人才,更是需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虽然在通常的数据管理过程中这些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管理技巧和经验,但是对于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层面,这些管理人员的技能存在严重的局限性。数据管理人员对于计算机的掌握不充分使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无法对出现的设备问题进行及时的修复和故障处理。故障不能及时排除一方面可能造成现有的数据信息的丢失,使原有的工作成果被浪费;另一方面,这种故障或者其他设备问题也使得后续的数据管理工作不能及时开展,使得数据管理工作滞后。除此之外,管理人员没有高超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当黑客或者病毒入侵数据库时就不能作出及时的应对,这样很容易造成大量的信息泄露,使企业的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
目前的数据管理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数据管理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企业对于数据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企业对于建设自己的数据管理中心所投入的资源数量较少,数据管理中心的管理制度仍然不完善,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数据管理的发展。
目前,大多数的数据管理人员虽然掌握了基本的互联网技术,但是管理人员的认识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很多数据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工作中的潜力,对于通信技术的了解也不够充分。由于观念上的认识不清楚,导致管理人员对于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楚,因而在数据管理的工作过程中不能充分的考虑到各种因素,使得数据管理的效率较低。
3.2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在数据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针对数据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以及社会的发展对于数据管理的要求,为了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满足企业对于数据的需求,有关的企业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方面,完善现有的人才选拔模式;第二方面,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认识;第三方面,做好相关的风险评估工作,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
企业在选拔数据管理人员时除了要选拔具有较强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人才之外,还要注重选拔计算机方面的人才。数据管理中心的管理人才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而就要在数据管理中心配置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这样,当设备出现问题时,有关的人员就可以及时处理,使数据处理工作可以有条不紊的展开。
通信及互联网技术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因而企业要制定相关的培训机制,加强对于数据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可以及时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于数据管理人员的培训不仅仅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提高管理人员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认识水平。只有提高了认识,完善了技术,才能使数据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提升。除此之外,企业必须明确需要培训的人员不仅仅是数据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还要对其他交叉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从而提高各部门之间的配合能力,使新技术可以更好的应用到数据管理过程中。
针对通信及互联网技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因素,企业应做好前期的风险评估工作,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数据对于企业来说,是企业的重要机密,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风险。因而企业应做好数据的加密工作,加强防火墙技术的使用,从而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制定完善的数据风险预警系统,一旦防火墙不能阻止病毒的入侵,就可以及时报警,使数据管理人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4 结束语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要发展就要完善自身的数据管理模式,通过对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使现有的数据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企业能够更好的把握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惠萍.探讨数据管理中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4(13):22-23.
近年来,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快速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通信事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人们生活工作对互联网通信工具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在信息传递飞快的时代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有互联网通信技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工艺,才能进一步刺激我国互联网通信事业的发展。FTTH技术在互联网通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提高数据传递速度,降低光纤用户的使用成本,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趋势。因此,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重视FTTH技术的应用,全面掌握和学习FTTH技术的重点和结构特点,不断提高自身动手能力。
1 FTTH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层出不穷,信息技术的推广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受到人们的青睐和认可。FTTH技术就是指光纤直接接入到用户终端,与全国用户直接实现对接。这种技术从2008年开始推广,由于适于一种无源网络,其传递速率非常快,因此,工信部才下发两个国标极力推广这种技术,这种技术的优势不言而喻。所谓FTTH技术,就是将光纤网络单位安装在某一个具体的家庭用户,或者是企业、单位网络用户终端。这种接入方式与传统网络的相比,能够大幅度提高信号的传递速度,减少传递过程中的干扰,确保用户网络的安全,保障用户信息的隐私权。而目前,我国很多互联网通讯接入方式仍然采用传统模块局接入或者FTTB方式,这种方式也是目前一种比较节约成本的网络应用模型。FTTH技术与CABLE MO-DERM等接入方式不相同,这种新技术在接入方式有所创新,能够提供更加快速的宽带网络,对传统技术的一次飞跃,将整个光纤网络的传递速度提升到一个历史新等级。同时,网络数据格式以及协议等方面的透明性也增强,对供电以及网络运行环境的要求也比较宽松,不像传统工艺那么苛刻。该技术具有全面的推广优势和特征。
2 FTTH技术优势
互联网通信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有源网络,其二,无源网路。而FTTH技术就是一种无源网络,在推广中能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无源。这种技术与传统接入方式,如ADSL或FTTB等相比,其在互联网通信中的应用得益于其独特的优势和特征:①无源网络,接入方式不同,直接将光纤接入到用户终端。②高宽带、双向传输方式,与传统的宽带传递方式不同,这种宽带连接的方式更加快,是一种比较宽的距离且较长的高速宽带,与现代运营商的发展相适应,能迎合运营商发展的需求。③安全性可靠性好,FTTH技术的接入方式比较特殊,通过单一的光纤网络进行连接,不会受到其他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及时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中,其光纤无源网络的传递也不会受到影响。用户网络处于被保护状态,信号接收很稳定。④宽带协议,是一种较传统接入方式不同的宽带技术,能在大带宽需求和比较远的距离内实现信号的传输,并且还能确保用户终端的IP协议不会被泄露。
正是由于FTTH技术具有这些优势和特点,能极大地满足广泛网络受众的要求,迎合运营商的发展趋势,并且还能节约运营商建设及用户使用成本。截止到2013年底,笔者所在城市的FTTH接入工程成本基本控制在600元/户,与FTTB的单户造价基本持平。工信部从国家战略角度考虑,出台了新国标政策,在所有小区强制进行FTTH建设,尤其是2013年4月以后新开盘小区,红线内所有投资由开发商或者建筑商完成,此举将运营商从物业协调、投资成本投入方面解脱,得以对现有小区进行大规模推广,将大量人力物力全部用于以FTTH方式为主的“宽带中国”建设。
3 FTTH技术在互联网通信中的应用
3.1 应用方案
FTTH技术在互联网通信中的应用具体有两种方案,即根据目前已有的无源网络或者有源网络联合使用。其中有源网络以AON为主,无缘网络以PON为主,无缘网络的技术水平要远远高于AON。PON不仅能实现快速的传递,同时还能应对恶劣的天气,尤其是当设备暴露在外面时,这种无缘网络不会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仍然能正常运行。因此,FTTH技术在互联网通信中的应用以无源网络为中心,其应用模型主要有三种:ATMPON、WDM-PON以及Ethcernte PON。
3.2 接入方式
其接入方案是以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IP数据业务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大量采用EPON和GPON接入技术,这种接入技术比较理想,能实现高宽带的传输速率,并且能够比较好的实现从点到客户端的无源接入,构建一种比较节约成本的无源结构。由于这种接入网络的模型比较复杂,组成的结构设备也比较多,包括OLT、ONU、ODN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光纤接入终端,是置于不同用户的光纤网络单元,而ODN则主要应用在光纤分配网中,是一种IP协议中的语音接入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视频业务。从无源网络PON中接入网络单元格,使其在上行方向上,接收多种不同的业务信息,并且通过一根无源光纤,保证单独网络光纤的安全,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最终将同一根光纤送到用户终端,即实现一次成功的信号传递。
4 FTTH技术在互联网通信中应用效果
互联网通信网络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保障用户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人们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也是技术人员严重的重点课题。FTTH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恰好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在确保用户终端信息安全的同时,还能极大地提高用户终接收信号的速率。随着光纤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节约光纤投入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FTTH技术是一种直接接入方式,减少和避免光纤使用成本的浪费。
其次,FTTH技术技是一种无源网络,从运营商OLT到用户终端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做到无源传递,并且这种技术还是一种基于高宽带、双向传输的接入方式,其安全系数非常高,与以往的宽带技术都不相同,能保证在比较宽的范围内实现快速的运转和传递,是一种能够很好适应现代化通讯事业发展的网络接入技术。由此可见,FTTH技术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值得相关技术人员思考和重视。
5 FTTH业务的应用及今后发展方向
5.1 建设成本控制
目前,FTTH技术在互联网通信中推广和应用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要实现大规模的建设和推广,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技术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建设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此外,还有业务需求驱动等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因此,由此可以推断,FTTH技术要实现全面的推广和覆盖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继续努力,坚持用辨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在未来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技术人员应该着重研究FTTH技术推广的成本问题。目前,FTTH技术的投入成本相对比较低,但是,如果要进行大规模的推广,还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这种接入方式与DSL、LAN等接入方式相比,在老旧小区的物业协调及运营商的无序竞争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5.2 技术研究方向
根据当前已有的技术水平,未来FTTH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公众客户和商业客户的高速数据传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FTTH技术的推广,最终必定成为城市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目前网络信息需求来看,首要是安全城市监管组网。利用FTTH这种性价比好、传输速率高的技术构建一个信息管理公共平台,在城市内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数字化和现代化管理。此外,要结合FDD-LTE室内覆盖的研究和应用,实现室内的全面覆盖,利用FTTH技术的双向加宽传递,采用一种双通道室内的分布系统,在建筑物每一个室内覆盖点使用一根双极化天线或者两个物理位置不同的普通单极化吸顶天线,这样传递和发射信号,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FTTH信息系统。因此,FTTH技术研究工作人员应该要主动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FTTH技术与3/4G网络结合应用的工作中,实现有线无线宽带的技术融合,最终通过自身的研究不断完善技术,为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FTTH技术是一种新的用户端接入方式,在宽带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形势下,将FTTH技术引用到互联网通信事业中能极大地提高光纤传递速率,降低光纤用户的投入成本,为FTTH技术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归纳出关于FTTH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尤其是FDD-LTE室内覆盖以及平安城市监控组网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进行展望,对未来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思路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更多的专家人士能投入到FTTH技术研究课题中,尽快为FTTH技术的推广和全面的覆盖提供中的实践依据和可靠的资料。
[参考文献]
[1]胡世峰.FTTH技术在互联网通信应用中的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3(11).
[2]宋书军.关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3(20).
[3]赵鸿胜.关于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1).
[4]陈伟.浅析FTTH技术及其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20).
[5]孙喜成.铁通宽带接入网络中FTTH与GPON的技术分析与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24).
[6]刘子双.FTTH技术在互联网通信中的应用[J].数字化用户,2013(17).
一、引言
时至今日,国内居民与社会企业已经开始广泛的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实现了网上消费、网上推广、网络聊天等功能,为现代居民生活习惯、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带来了巨大影响。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诸多环境得以完善,从而给当代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打造了坚实的基础。受到时代环境改变的影响,国内现有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与提升,并在国内移动终端使用成本逐渐下降的背景下,不再成为了现代企业的专享之物,而且成为了国内社会大众的日常重要沟通与交流途径。但是,尽管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范围,及其涉及内容的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也极大的增加了现代互联网络中不稳定、不安全事件出现的几率,并且给该技术使用者的安全性、经济性等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此,不断增强现代国内通信网络建设的安全性,增强该技术应用的稳定性,将会为保障国内通信网络系统的功能优化和使用体验增强带来巨大支撑。因此,在本文中作者将结合时代背景针对该系统安全性的增强开展研究。
二、当前国内通信网络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法律法规的规范性、系统性不足
根据研究调查发现,当前国家对互联网通信网络建设的安全性法律尚且停留在宏观整体层面,而缺乏对微观细致层面网络行为的违法行为的抑制和防范意识的引导。我国对于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所建立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使得网络黑客有机可乘。现阶段,一些规范网络系统安全的条文较为零散,只有在地方法规、零散的规定中可见各种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的协调性、系统性以及权威性都不强。然而,面对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让众多与新事物消费的侵权事件大大增加,而且让众多黑客开始使用新技术窃取网络信息,侵犯网络使用的安全。而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当代法律的滞后,且无法m应如今的网络安全要求存在着较大的联系。
2.缺乏网络建设软硬件的安全防控
除了法律法规方面的安全性防控较为薄弱之外,由于该技术发展的水平依旧处于初期阶段,从而导致了该系统日常运维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性漏洞。例如:系统存在过期编制、过期老化、互串、过流、烧毁以及击穿等问题。因此,为建立完善的维护、管理系统以及支撑系统,提高系统设备的安全性,应当建立完整的冷热备用体制以及替代体制了,要求系统维护人员采取人工操作或自动化操作方式,更新网络,替换有关部件,更新线缆,补充、扩展网络。在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的建设过程中,未能够制定详细的计划,网络效率差,建设品质较低,维护管理力度不足,审批不严谨。这就要求人们对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建设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维护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技术人员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技能以及操作水平,尽量排除安全隐患。除此之外,还应当在软件层面增强安全性防控。例如:当前维护人员缺乏安全意识,缺乏维护管理能力,在建设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有关技术规范,随意更改有关秘钥,密件明发,就会导致他人更改、盗取密码等问题出现。
三、提升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安全性的对策与建议
1.不断提升法律法规层面安全建设
我国政府应当不断针对当前通信网络建设发展的现状,积极调整对该行业法律法规的完善。在此过程中除了需要加强网络系统安全立法,立法机关应加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调网络安全建设,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智库,强调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性之外,还应当积极修订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种网络犯罪行为,对于情节要严重的网络犯罪行为,要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在此过程当中,国家政府应当不断保持与时俱进的思维,从当前通信网络建设过程中的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出发,积极发掘问题的共性,并从法律法规层面加以强制性引导与协调。与此同时,还应当增强对互联网通信安全法规颁布后的宣传和教育,让互联网使用者能够增强法律意识、防范意识,从而起到增强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中安全性的总体增强。
2.不断提高对软硬件层面安全建设
除了在法律法规层面给予安全建设之外,还应当在日常生活、工作以及学习过程中,对于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的运用更加广泛,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们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网络建设,尽量降低网络分享。因此,要求对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设备以及软件组织加强管理,保障其不受到自然灾害以及认为的恶意破坏等,提高网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的网络服务,保障服务不会被随意中断。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提高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才能够维护好网络系统的安全。另外,还应当积极开发预警紧急状况发生机制,对出现的火种进行有效地防控,防止火势蔓延,从而确保互联网以及通信网络的安全运行。利用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实现对软硬件层面的微观防控,以增强通信网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能够发现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作为当代最为先进的生产力,其应用范围及领域已经涉及到了各行各业。然而,由于该项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尚且处于初始阶段,从而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安全性问题。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针对国内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网络建设的背景开展研究,并针对其中容易引发安全性问题的诱因进行阐述,最终提出了些许有利于提升安全性的对策与建议。谨此希望能够利用本文研究为该领域研究做出贡献,并为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实践应用及推广程度的提升带来帮助。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50
0 前言
面临着“十三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趋势,供电行业的压力不断增大,电力需求呈现出大幅度上升趋势。电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满足供电需求,坚持绿色、节能发展方式,对于电力行业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广域保护通信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对先进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提升了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电力系统广域保护通信系统建设过程中,结合相关算法,对其原有结构进行改进,可以更好地满足现阶段智能电网发展需要。
1 广域保护通信系统
广域保护通信系统主要涉及到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将继电保护和广域测量技术进行结合,形成广域继电保护;另一方面,则注重对智能电网的广域信息进行利用,从而实现智能电网的安全性建设目标。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对广域保护系统的信息进行监测和控制,利用相关计算,对设备的功能和状态进行把握,从而保证相关控制措施能够满足智能电网发展需要[1]。广域保护通信系统的具体应用,能够减弱相关因素对智能电网的影响,从而保证智能电网运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一般来说,广域保护通信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广域保护通信系统在应用时,需要具有较强的控制功能,可以对电网系统中存在的连续跳闸、系统崩溃等问题进行控制,确保电网可靠、稳定的运行;
第二,广域保护通信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具备继电保护功能和安全自动控制功能,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故障和问题进行控制;
第三,广域保护通信系统实现系统的集中化处理,能够对独立的、分散的继电保护装置进行集中控制,从而增强其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能力[2]。
2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力系统广域保护通信系统研究
互联网技术的电力系统广域保护通信系统应用过程中,注重对当下智能电网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把握,通过采取分布式、区域集中式、变电站集中式或是分层集中式的方式,保证智能电网系统能够得到有效保护,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1 分布式广域保护通信系统
分布式广域保护系统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注重对每一个装置进行监测,通过利用IED,实现全方位的保护。分布式广域保护系统功能的实现,借助于智能电网保护单元的每一个IED,使广域保护系统发挥继电保护的功能。IED在分布式广域保护通信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这一通信系统功能得到有效实现的基础。IED能否得到有效地利用,关系到了系统功能发挥的好坏。同时,这一实现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智能电网建设和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3]。
2.2 区域集中式广域保护通信系统
区域集中式的广域保护通信系统应用于智能电网建设当中,立足于继电保护功能,通过与通信网络进行连接,能够对设备交换信息进行获取和反馈,以保证广域保护通信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得以实现。同时,区域集中式的广域保护通信系统利用,注重“集中化”的管理,对各个部分的通信系统进行集中控制,能够对系统合力进行较好的发挥。区域集中式的广域保护通信系统应用,要注重对设备交换信息进行把握,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有效利用,满足决策需求,这是发挥广域保护通信系统功能的关键。
2.3 变电站集中式广域保护通信系统
变电站集中式的广域保护通信系统办法,注重对信息进行处理,结合广域保护算法,将信息发送到IED中,对其执行控制命令。变电站集中式的广域保护通信系统在当下应用相对广泛,这种利用IED进行命令控制的保护方式,能够更加主动地对问题进行处理,从而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变电站集中式广域保护通信系统与分布式广域保护通信系统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注重对IED进行利用,但变电站集中式广域保护通信系统更加注重于IED的信息传输,将IED作为一种信息媒介。
2.4 分层集中式广域保护通信系统
分层集中式广域保护通信系统是当下应用于广域保护通信系统中的新技术手段,这一技术集合了区域集中式和变电站集中式系统的优势,在通信和控制方面,都具有较强的性能。分层集中式广域保护通信系统能够与下层保护IED进行有效通信,对变电站集中式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成为当下广域保护通信系统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但是分层集中式广域保护通信系统应用时间较短,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技术性问题,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可能导致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强这一系统的技术改进,对其未来发展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论
互联网技术在当下智能电网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在进行通信系统保护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传输和存储,满足通信系统发展需要。电力系统广域保护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要注重对其应用方式进行把握,并结合智能电网的具体情况,使其能够对广域通信系统建设存在的不足进行有效弥补,这样一来,才能够促进智能电网更好地发展和进步。同时,广域通信系统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新的技术手段进行把握,从而为电网智能化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互联网+”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全新的“互联网+”模式的出现,将深刻地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与变革,对于创新县级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亦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因此,“互联网+”环境下如何更为有效地运用“互联网+”创新县级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乃是县级图书馆应当深人研究的课题。
一、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现状及所面临的困难
1.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现状
在全民免费阅读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县级图书馆已在阅读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有的县级图书馆在“世界读书日”等重要的节日开展读书比赛、读书讲座以及演讲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有效地将阅读活动推广开来,达到了全民阅读的宣传目的;有的则举办“阅读宣传周”活动,切实开展阅读推广服务;还有一些县级图书馆设立了农村流动读书服务点,将图书送到村庄,不仅使农村读者的阅读需求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而且壮大了农民读者群体,扩大了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范围;更有一些县级图书馆开展了“走进农家”的阅读推广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农户进行阅读推广,并对种养大户进行个性化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从全国来看,一个庞大的从县城到乡村再到农户的阅读推广服务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工作成绩斐然。
尽管我国很多县级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仍有不足的地方。首先是阅读推广服务的深度没有很好挖掘,工作仅仅处于浅层次;其次是阅读推广服务范围狭窄,没有形成全县范围内的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再次是宣传推广方式落后,不少县级图书馆采用的宣传推广手段依然还停留在张贴海报等传统的方式上面,对于信息化社会的一些新技术、新手段压根儿就没有利用。
2.县级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服务面临的困难
2.1资金不足。众所周知,县级图书馆经费由县级财政拨款,其财政预算除了维持干部职工的工资发放外,现代化设备的购置、书籍及报刊杂志的购买等方面的经费都普遍匮乏。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级图书馆情况比较好点,但仍显得不足,除了购书、订报刊杂志所需经费比较充裕一点外,其他方面的经费也没有多大保障,比如购买电子书刊等,更没有用于开展阅读推广服务的专项经费。
2.2人才缺乏。《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规定: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占在编人员的75% 以上[2]。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县级图书馆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干部职工大多没有取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助理馆员都很少,更别说中、高级职称。至于学历方面,具有图书馆学专业专科或以上学历的人员也是凤毛麟角。阅读推广服务工作要科学、系统地推进,需要进行精细策划、用心筹备、科学组织及认真实施,整个活动过程都离不开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的参与,县级图书馆如此的人才状况,能维持正常的馆内工作已属相当不易,而要高效地开展阅读推广服务工作显然会力不从心。
2.3吸引力下降。当下,尽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少县级图书馆并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吸引力呈下降趋势[3]。如一些县级图书馆馆舍陈旧老化、破败不堪;一些县级图书馆购书经费没有列入地方财政预算,藏书数量少、质量差;大多县级图书馆用人无自主权,进来的多是关系户,素质低下,不少工作达不到专业要求;一些县级图书馆设施设备一直没有更新,服务手段比较落后,仍处于较低服务水平,与时展严重脱节。面对这样的一些落后状况,县级图书馆要想很好地开展阅读推广服务显然是困难重重。
2.4阅读意识不强。县域范围内的居民普遍阅读意识不强,没有养成利用图书馆的习惯,甚至很少利用图书馆。需要资料时,一般都是上网查找,或者到新华书店、书报亭或网上购买报刊书籍。他们大都没有认识到图书馆对他们工作、生活及生产的重要作用,不熟悉也不愿意接触图书馆,更别说良好读书风气的形成了。
二、县级图书馆利用“互联网+”创新阅读推广的策略
1.“互联网+”阅读推广的主要优势
1.1具有便捷、快速和广覆盖的优势。互联网具有使用便利、传播快速及覆?w范围广等特点,县级图书馆通过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阅读推广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 将使阅读推广具有便捷、快速和广覆盖的优势,从而可以更低的投入获得更大的阅读推广效果,覆盖更为广泛的读者群体。
1.2具有满足读者阅读习惯的优势。如今,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形式,县域社会亦不例外。实施“互联网+”阅读推广策略,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优势开展阅读推广, 一系列数字化服务将有效迎合现代社会县域民众的阅读习惯,读者更加个性化的阅读需求亦将得到有效满足,从而使县级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具有满足读者阅读习惯的优势,阅读推广效果也将更加理想。
1.3具有有效降低读者阅读成本的优势。县级图书馆实施“互联网+”阅读推广策略,通过对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为读者提供大量免费的电子书籍,节省下购买电子书籍的一些费用,从而降低读者的阅读成本。除此之外,县级图书馆实施“互联网+”阅读推广策略,还能为读者节约大量时间,当读者有阅读需求时,可以借助互联网便捷地获取县级图书馆所提供的阅读资源,不需要再到馆借阅,从而节省下往返奔波的时间成本。
2.利用“互联网+”创新阅读推广的策略
2.1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平台背景下,对人们一切社会活动和由此派生的物质领域、意识领域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4]。“互联网+”无所不在的本质内涵启示我们,“互联网+”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实施阅读推广必须具有互联网思维和战略。因此,县级图书馆要利用“互联网+”创新阅读推广,首先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并把它贯彻到从技术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全过程,将它作为指导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一种方法论。
2.2打造信息化阅读推广平台。“互联网+”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通过信息化阅读平台实施阅读推广策略,将极大地提高阅读推广活动的效果[5]。因此,县级图书馆必须打造立体化、交互式的“全渠道信息化阅读平台”,以包容手机、平板电脑及电纸书等阅读终端。如金陵图书馆在2014年推出 “I?金图”数字借阅屏来实施阅读推广,读者只要用手机下载“I?金图”APP,通过扫描二维码便可把金陵图书馆的书籍装进手机,实现随时随地阅读。与此同时,县级图书馆还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推动全方位的新型阅读服务,包括推送视频资源、阅读资源及交流互动,让县域读者享受全方位的新型阅读体验。如Story Tubes 在线视频竞赛项目(由美国盖尔波恩公共图书馆推出),广大读者可以通过在线视频介绍自己阅读过的图书供大家分享,以互相激发阅读兴趣,从而达到阅读推广的目的。由此可见,县级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阅读推广,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依托各种新媒体平台,推出各式各样的阅读推广项目。
2.3丰富阅读推广服务的内容。县级图书馆创新“互联网+”环境下的阅读推广,还应丰富阅读推广服务的内容,以便向县域读者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但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县级图书馆在某些主题(如文、史、哲等人文方面),可以提供的资源相对较少,而娱乐性的阅读内容相对较多[6]。因此,县级图书馆要努力解决这种图书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一方面既要扩充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及报告文学等文学类的图书资源,又要扩充科技、人文、财经等类别的图书资源,以满足县域读者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则要尽力满足读者对图书资源的个性化需求,切实开展分众阅读工作[7]。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阅读开始以省时、省力的零散阅读为主,因此,县级图书馆还应通过微博、微信、QQ 群等新媒体平台组织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来丰富阅读推广的内容,以满足县域读者的阅读需求。总之,“互联网+”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创新阅读推广工作应当充分发挥出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大力发掘阅读资源,为县域读者提供包括工作、学习、休闲在内的各种阅读推广服务。
三、“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应注意的问题
1.创新阅读推广不要忽略传统手段
英国情报学家麦克洛雷曾指出“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完全可以取代另一种媒介,总的情形是相互补充并逐步统一起来以解决一个特定的交流问题”[8]。新媒介尽管为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提供了新的、丰富的手段和途径,优势显而易见,但传统的宣传推介手段亦有许多可取之处,不应忽略。县级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阅读推广,应将新媒介的技术优势与传统的阅读推广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以产生事半功倍的阅读推广效果。
2.创新阅读推广要保持延续性并创出品牌
阅读推广活动的可持续性是它能否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关键。为此,“互联网+”环境下县级图书馆创新阅读推广不仅要善于运用新媒介,更要善于保持阅读推广活动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只有当一个阅读推广项目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持续开展,人气才能聚集起来,项目的影响力才能逐渐扩大。与此同时,创新阅读推广项目不应盲目追求数量,而应注重每个阅读推广项目的质量,要做出精品并创出品牌。当把一个阅读推广项目打造成品牌后,凭借品牌魅力与效应,将会使阅读推广如虎添翼。
3.创新阅读推广要广泛开展社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