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0 09:46: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期待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为辽宁省D村留守学前儿童及其监护人,调查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学前儿童与监护人的自然情况以及监护人对当地幼儿园教育的总体评价。受访D村有公立幼儿园一所,教师4人,高中学历1人,占25%,初中学历3人,占75%,均没有教师资格认定证书,保育员3人,均为D村妇女;目前入园幼儿22人,占D村学前儿童总数的27%,其中留守幼儿10人,占D村留守学前儿童总数的34.48%;受访监护人中男性49人,占48.5%,女性52人,占51.5%;受访留守幼儿平均年龄4岁,其中男孩13人,占44.83%,女孩16人,占55.17%;留守幼儿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的占78.3%,由母亲或父亲一方留守照顾的占17.1%,其余孩子则寄养在亲属(2.3%)或非亲属(2.3%)家里;受访监护人的学历小学或小学以下(76.3%),初中或未知(23.7%)。
调查发现,监护人以孩子所在园所的环境、师资、设施、伙食、保教质量五个维度对幼儿园教育进行了总体评价,并按照“很好、好、一般、差、很差”五个等级评分进行考查,选择“一般”的占53.68%,“差”的占30.76%,“好”的占10.23%,“很差”和“很好”的共占5.33%。可见,受访监护人对目前幼儿园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满意度不高,期待幼儿园能够增加数量并提升质量。
二、留守学前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不受重视,经费严重匮乏
城乡二元机制分割和户籍制度制约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和发展, 农民工生活及教育负担沉重,致使其子女教育被忽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到措施,都在努力改善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生存和教育环境,但农村留守学前儿童仍未纳入国家立法范围,无论在国家方面还是农村方面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中,都未曾提及农村留守幼儿这个庞大的群体,到目前为止他们仍未真正被纳入国家法律的保护范围之内。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资源的宏观配置轻视学前教育,致使公共学前教育资源整体短缺,学前教育内部资源配置极不平衡。
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已落后于当今社会需求,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投资力度不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更是少而又少,教育投入资金运行效率也较低。农村绝大部分幼儿园是私立幼儿园和家庭式幼儿园,即使有少数公办幼儿园也仅靠低廉的收费艰难运转,很难得到乡镇政府资金支持。多年来,学前教育经费一直未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致使留守儿童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难度大大增加。
2.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幼教师资水平低下
农村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适龄幼儿入园的需要,省内贫困地区平均一个村只有一个幼儿园甚至没有,附近幼儿都送至该幼儿园,本次调查的D村只有幼儿园一所,家庭式幼儿看护所一家(没有正规办园许可等相关手续)。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满足不了幼儿正常的身心发展需要。与城市相比,农村幼儿的入园率低约20个百分点。由于农村土地广阔,家庭居住面积大,儿童活动空间大,许多幼儿园以家庭作坊的形式成立,只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看护和简单文化知识的传授,并没有整套的课程和教育理念,更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幼教师资水平低下,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没有编制,待遇没保障,师资队伍不稳定,调研中的幼儿教师月收入仅为500~600元;农村幼儿教师学历较低,调查中发现,最高学历层次是高中,甚至有些幼儿教师只有初中文化,更谈不上任职资格证书,专业素质和能力普遍较差。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无法引进和留住人才,学前教育未被纳入义务教育,教师没有编制,经济收入低,生活条件差。在这种情况下,既能保证安全,又可节省开支的祖辈或亲属看护被多数留守幼儿家庭作为首选。
3.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亲子关系疏远
家庭教育是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家庭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关系到儿童一生的成长。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3~6岁的幼儿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其教育涉及生理、心理、智育、德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不仅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安全、心理和行为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使亲子关系疏远。特别是3岁左右的儿童,处于依恋期和模仿期,好奇、好动、好模仿,内心脆弱敏感,长期与祖辈或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较少接受新鲜事物,心理开导欠缺,甚至染上不良习气。祖辈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由于知识、观念、精力、时间等的限制,对于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没有足够重视。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家庭不完整,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其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均受到严重阻碍,甚至产生漠视亲情的不良后果。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部分地消解这种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三、留守学前儿童教育的对策
1.加强政策导向和机制建立
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是儿童保护体系及政府公共服务中的重要环节,应打破城乡二元机制分割与户籍制度,提供留守学前儿童合理流入城市入园的机会,将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机构纳入政府农村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有效约束和实施保障。同时,加大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导向和财力支持,建立农村幼儿教师的编制、工资、福利待遇以及住房补贴等相关政策及配套机制。加大对农村留守学前教育的公共经费的投入,建立专项经费制度。建立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政府提供政策引导与支持,鼓励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支持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幼教工作并以“特岗计划”予以保障。规范民办教育机构对外出务工人员聚集区的幼儿园提供教育支持,使农民工子女享受同等教育权利。
2.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扩大援助力度
妇联和社区组织积极开展 “爱心1+1扶贫助学活动”“扶贫帮弱儿童基金会”、幼儿身心健康医疗服务、“留守儿童家长培训”“儿童活动室”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支持活动。利用媒体做好宣传,向全社会提倡关爱农村留守学前儿童行动。
3.完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提升教育质量
言传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主要方式,其细节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否注重说话的艺术。无数教育实例证明,与孩子的交流是否讲究艺术,成了家长能否教育好孩子的一个重要因素。
情境一:孩子在晚上睡觉前还大口大口地喝汽水。
镜头一:
妈妈严厉地说:“就要睡觉了,你还喝汽水,快点把瓶子放下,上床睡觉!”孩子一听妈妈的口气,急了,咕咚咕咚猛灌两口,结果被呛得直咳嗽,还把汽水洒了一身……
镜头二:
妈妈温和地说:“孩子,睡觉前把肚子喝得胀鼓鼓的,睡在床上多难受啊!而且睡觉前喝汽水会尿床的,我的宝宝是个乖孩子,从来不尿床,今天不想做妈妈的乖孩子了?来,我们一起漱口准备睡觉去。”孩子明白了睡觉前不应多喝饮料的道理,也不想让妈妈失望,乖乖上床睡觉去……
善言,春风化雨,事半功倍;不善言,事倍功半甚至会适得其反。在关注言语交流这一细节中就要求家长说话要抓住时机,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运用恰当的音量、语气、语调、语速等讲话的技巧,将所要表述的意思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使孩子能够领会父母的意思。
细节存在于无声的非言语表达中
心理学家赫拉别恩的研究表明:人们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语言的作用7%,语调语速38%,表情和动作占55%。可见,无声的非言语表达和语言表达一样对人们的交流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补充、加强甚至代替语言。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其具体细节表现为家长在亲子交往中的目光接触、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的使用,不同的体态语表达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情境二:孩子在前面跑摔倒后,扭头看着自己的妈妈。
镜头一:
妈妈惊慌,赶紧跑过来迫不及待地抱起孩子。孩子放声大哭……
镜头二:
妈妈微笑,将鼓励的目光投向自己的孩子,用手轻轻地做了一个起来的动作。孩子犹豫了一下,但还是爬了起来,站在原地等妈妈过来……
目光传递着某种力量和情感,表情是内在态度的指示器,热诚期待的目光和表情会给孩子以激励;亲切和蔼的目光和表情给孩子以关怀;责怪的眼神则使孩子感到不安和失去信心。家长在孩子面前,应该始终保持和蔼、亲切、信任和期待的目光,这样的目光,能使上进的孩子受到鼓舞,继续努力,使遇到困难、犹豫不定的孩子看到希望,增添力量。
细节存在于日常习惯中
儿童正处于发展时期,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好的习惯一生受益,坏的习惯有害终身。家庭教育中,具体细节主要表现为家长能否意识到自我行为或思维习惯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孩子最善于模仿和感知,父母则是他们模仿的首要对象。他们总是喜欢模仿父母的一些行为模式,或从父母的一些思维习惯中获得启发,孩子身上不少习惯就是直接或间接地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
情境三: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房间又被他弄得乱七八糟。
镜头一:
妈妈看见了,一边埋怨孩子不爱整洁,一边赶紧帮孩子收拾房间。孩子在客厅心安理得地边吃水果边看电视……在这个家庭中,经常看到妈妈忙得团团转的情景。
镜头二:
妈妈告诉孩子,自己的房间要自己收拾。又过了两天,孩子实在无法忍受自己房间的乱了,请求妈妈帮忙收拾房间未果,孩子只得自己收拾房间,不过前几次收拾房间,妈妈在一旁指点……在这个家庭中,经常可以看到妈妈请孩子帮助干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情景。
孩子习惯的养成就在于家长的行为和习惯模式,和家庭中的这些常规要求中一步步形成。作为家长,应当注意自己日常的每一个行动,特别是日常稳定的一些行为和思维表现。父母这些日常习惯,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可低估儿童的模仿性,它是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大量的模仿,他们尝试经验,学习经验。如果善于利用这个年龄儿童的模仿性,则能使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模仿学习而巩固。所以,父母一方面要养成一些良好的日常习惯,为儿童树立榜样;另一方面要将这些习惯衍化为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细节在“会说话”的家庭环境中
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告诉我们,在形式运算阶段之前的儿童,特别是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学前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东西难以接受。活泼好动,乐于探索是他们的天性,这就决定了环境的创设与渲染,不仅有助于引起儿童认知冲突,激发其认知发展,还有利于诱发或改变儿童的行为。因此,环境“会说话”,通过环境的创设、调整、变化来引发或改变儿童的行为,就成为早期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细节在这个“会说话”的环境中不仅体现在家庭物质环境中,还表现在家庭心理环境中,不同的环境带给儿童不同的影响。
情境四:孩子3岁了,喜欢满屋子涂鸦,墙上、沙发上到处都是他的“杰作”。
镜头一:
妈妈向孩子提出了严重警告:“不准在家里乱画!只可以画在给你买的画纸上!”提出警告后的最初一段日子里,妈妈还是能在家里的某些角落发现孩子的“杰作”,于是发现一次,教育一次。 不久,家里不再出现孩子的“杰作”了,可妈妈却发现孩子对画画的兴趣大不如以前了,买的画纸很少见到孩子的“杰作”……
1三元交互作用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都侧重于单向决定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即不仅仅受内部因素的驱使,也不光由外部刺激自动塑造和控制。三元交互作用理论模式中行为、认知和其他的个人因素以及环境事件都互为决定因素。首先,行为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决定,即有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就要求行为采取相应的方式;方式也能改变环境,使之满足人们的需要。比如说人的期望、目标、信念等支配和指导他的行为方式,即人怎么想就怎么做;人的内部因素即认知因素,与行为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的。个人对行为结果的期待影响着他的行为表现方式及程度,行为的反馈结果也会引起个人的情绪反应,调整个体的意念和想法。个人和环境代表主体因素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在社会情境中,这种相互的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个人与环境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例如:通常许多有学习障碍的学生自我效能感都比较低,那么在学生周围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通常按照学习障碍学生的典型特点(如低的效能感)对学生做出反应,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个人环境),也就是说,老师通常认为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比正常的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即使他们在某方面做得很好,对这类学生老师怀有的学业期望也比较低。反过来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又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环境个人)。如果老师给学生相应的暗示,对学生说:“我相信你能把这件事做好”,那么这个学生就很有可能对成功充满自信。
2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班杜拉发现人们不仅通过直接经验产生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引发学习,这后一种学习在社会行为的习得中更为常见,班杜拉称之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 ,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过程。观察学习不同于模仿,模仿是指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简单复制,而观察学习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学习过程。班杜拉(1977)指出,观察学习有四个基本过程:注意过程(attention)、保持过程(retention)、产出过程( reproduction)和动机过程(motivation)。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第二个过程是对示范活动的保持。要对示范活动进行保持就必须以符号的形式把它表象化,从而保留在记忆中。观察学习主要依存于两个表象系统“表象和言语”。其中言语编码较之视觉表象在观察学习时更具有确实性。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也就是把符号表象转换成适当行为的最后一个过程就是动机过程。班杜拉把新反应的习得和对新反应的操作区分开来。但人们可能对这种模式进行操作,也可能不去操作这种反应,这要取决于自我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3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1989)把自我效能定义为“人们关于是否有能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事件的信心”[2]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期待的含义是不同的。自我效能感指的是相信自身能够做出某种行为,而结果期待则是相信那些行为预料会出现的结果。学生可能相信某些行为会产生积极的结果,但同时,也可能认为他们缺乏完成这种行为的能力。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自我效能有四个主要的来源,它们是成功经验(Mastery experiences)、替代性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s)、言语的劝导(Social persuasions)和生理的唤醒水平(Somatic and E2motional)。成功经验是个人在以往自己的经验中得到的认知。成功的经验会强化自我效能,失败的经验会削弱自我效能。替代性经验是指人们通过和自己差不多的榜样的成功认为自己也能成功。比如一个学生想做某件事,但是由于以前没有做过而缺乏做此事的信心,但是他看见学习成绩以及其他因素都跟他差不多的临班同学成功了,他就会认为自己也能做到。言语劝导是指接受别人鼓励性的言语来加强自我效能。这里说的言语劝导必须符合实际,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常常说服自己的学生要对自己的能力有自信(“你能行”)。最后,生理的唤醒水平是指个体在面对某项任务的身体反应:平静的反应使人自信,焦躁的反应使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1三元交互作用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幼儿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幼儿的发展是由多方面对其影响的综合产物,传统观念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那么人们往往忽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幼儿的发展,外界对他的影响固然重要,那么我们往往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班杜拉所提出的个人、环境和行为三方面是相互作用的,外界环境不是单方面的对幼儿产生影响,幼儿的行为同时也会影响环境。可以这样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幼儿提供的外在家庭资本(家庭经济资本、家庭精神资本等)、父母的教养方式(民主性、放任型等)、父母本来的气质类型等因素会对幼儿产生影响。我国的研究一般都停留在这个水平,影响一般是单方面的。实际上,按照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家庭中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双向的、交互的。即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资本等(环境)影响幼儿本身机体(个体)的发展;而个体的发展情况又反作用于家长的教育方式。如,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使幼儿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幼儿表现出聪慧、乖巧、懂事等特点,而这样的特点也会反作用于其父母对其进行教育的同时更加民主。
2观察学习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观察者对于有能力、声望高的榜样给予更多关注。榜样行为的结果告知观察者榜样行为的功能性价值,观察者试图去学习那些他们认为有必要学习的行为。学前期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大多数儿童而言,父母是地位较高的榜样。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可以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社会行为、教育成就、穿着打扮、行为举止等,这些理论与我们所说的“身教胜于言教”的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学前期儿童高度模仿成人,父母是其重要的模仿榜样。那就要求我们的学前儿童父母注意自己的榜样行为。另外,同伴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家庭社区教育中注意选择良好的同伴交往,在幼儿榜样的选择上是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家中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电子产品(电视、电脑、录像机)、图书读物等为幼儿树立榜样,这就是班杜拉所说的替代性学习,如果人们必须做出每个行为,学习才可能发生的话,这样可以使学习的速度比原来预想的快得多,而且还可以避免幼儿去经历所有的负面影响的行为结果,比如,可以通过看电影或看书了解到被毒蛇咬了的危险性,而不必去亲身体验被毒蛇咬了是什么感受。在提供学习产品时注意避免行为、攻击的榜样作用。比如说,以前的动画片“奥特曼”,主人公的攻击就会给幼儿提供行为的榜样。
3自我效能感对学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效能感的观点,自我效能的四个主要来源,成功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的劝导和生理的唤醒水平。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的重要启示是:首先,多给幼儿成功后的体验,让幼儿多获得成功后的经验,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往往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经常不尊重幼儿的人格,很多包办代替幼儿自己应该做的事,总认为孩子还小,这样对孩子的溺爱对幼儿来说其实是不利的,我们互换父母多给幼儿活动的机会,体现自己做事自己成功的感受,让幼儿感到他自己的价值。第二,父母给幼儿成功的榜样,父母身体力行。第三,多给幼儿成功性心理暗示的言语。有很多家长与孩子交流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语,经常挖苦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你什么也不会”、“笨死了”“你什么也做不好”“你还有什么用”诸如这样的言语在父母口中比比皆是。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幼儿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自尊心,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你真行”、“你最棒”、“你是妈妈的骄傲”等这样的成功性暗示语言,这样的语言能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妈妈(爸爸)相信我,我能够做好!第四,家庭中注意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精神环境,这样的映射环境有利于幼儿形成平静的心理反应,平静的心理反应使人自信,焦躁的反应使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总之,家长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注意提高保护幼儿的自我效能感,这样幼儿才能更加茁壮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
家园合作;亲师关系;教育观念
一、亲师关系的重要意义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组成单位,是由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也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因此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具有初始性、长效性和终身性;幼儿园的教育,是幼儿教师针对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前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从而促使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家园合作是把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有机地结合,使这两种教方式在内容,目的,时间上达到互相补充的作用,使其对幼儿的影响更为深远,从而说,家园合作对幼儿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和必要的。其中家长和教师的关系,更应该成为重中之重,因为两者在两种教育方式中处于中心的地位。虽然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是为了幼儿的成长,但是在目的,内容,方法,时间和途径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两者虽是合作的关系,但也冲突不断,这使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在面临着一定的阻碍。
二、当前亲师关系的成因分析
1、主观因素
1)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同。幼儿教师和家长,是两个不同的主体,由于受到的教育和社会地位不同,受到的相关的教育经验不同,所以双方所持的教育观点也是各有不同的。教师受过专门教育训练的专业群体,有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因而对幼儿的教育也是较为系统和整体的。与教师的教育观念相对,家长由于所受的教育程度和思想观念不同,所持的教育观点也是不同的。如果家长的教育观念是科学的,那么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就会形成合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如果家长的观念过于落后或者先进,也易于与教师的观念产生分歧,不利益良好的亲师的关系的形成。但现在大多数家长对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培养并不重视,这一点与教师的观念产生了分歧,这也是在这一幼儿园中,家长和教师不能形成良好的亲师关系的主要原因。
2)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目标不同。教育目标反映的是不同主体对幼儿发展结果的一定的预期,期待幼儿最终会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一方面,家长的思想对于幼儿的最终发展目标是有指导和制约作用的。指导包括:对行为,品德,个性等方面的指导。家长由于长时间都是为了生活在忙碌,他们只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比自己有出息,所以,他们更关注知识的学习,认为只要进了幼儿园学习知识就是最重要的,其他的并不能代替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其教育目标是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对幼儿进行教育,促进幼儿在认识,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对于幼儿的成长目标是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两个主体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达到相对统一和一致的高度从而使亲师之间的关系出现矛盾,合作的效果差。
2、客观因素
1)幼儿园因素。家园合作中有许多的亲师关系都是依靠幼儿园设置的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建立的。但大多数的形式都只是表面的,不能对良好的亲师关系的形成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如:在幼儿园组织开家长会时,有的家长因要干活就不来参加,许多家长即使来参加家长会只是应付了事,并不是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管理和活动当中,对于老师说的话只是听,也不与教师作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而有些教师对于幼儿的了解只局限于表面,因为这里工资不高,条件也不是很好,对于许多幼儿的家庭结构和家庭环境不了解,只是按照幼儿园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教育。双方流于形式的沟通是制约亲师关系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2)家庭因素。家庭的教育状况会通过幼儿的行为在园内表现出来,不仅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负责,家长也要对幼儿的行为负责,幼儿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在家庭环境中找到发生的根源,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不同的家庭模式,会造就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以致于在与教师的配合当中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或者家庭成员的肯定,使教育合力难以实现。
3)社会因素。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双方关系的形成都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园和家庭都处在一定的社区当中,社区是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地理范围。但现在许多的社区并没有利用自己的自然优势和心理资源来帮助幼儿的教育,使社区在促进幼儿教育发展方面处于空缺的位置,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来促进良好亲师关系的形成。
三、促进亲师之间的有效合作的建议
1、家长调整自身,积极与教师沟通
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对幼儿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而逐步深化。所以,家长应该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使自己的教育观念逐步与现代的教育观念相结合,从而能从根本上理解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方法,以致于改变自己旁观者的心态,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中,并在活动中积极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双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的效果,促进良好的亲师关系的形成。
2、教师树立科学教育观念,促进良好亲师关系形成
1)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儿童观,把教育观念转移到促进幼儿健康和全面发展上来,从根本上意识到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比促进幼儿的知识的增长更加重要。这就要求对于幼儿园来说,应该组织园内教师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观念,使教育能力提高。促进亲师良好关系形成。
2)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合作的理念,从而促进良好的亲师关系的形成。对于幼儿的教育观念是比较落后的家长,让教师给其言传身教,所以帮助家长形成相关合作方面的知识,促进家长知识的增长,是亲师关系的形成有一个好基础。
3、幼儿园加强自身的管理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座谈会和家长开放日等各种家园合作方式的特点和优越性来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家长参与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活动和管理,在体验和参与中与教师多沟通,多交流。如:在使用家园联系手册是,不应该只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填写,应根据该幼儿在园内的表现和幼儿自身的特点,写出给予家长的意见,同时教师应自己把联系手册给家长,不应让幼儿代劳,让家长体会到教师对于沟通的重视。学前期是幼儿发展的高速时期,不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方面,都是在迅速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形成合力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作者:周天琪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虞永平、张辉娟、钱雨等.幼儿园课程评价(第2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