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主题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0 10:33: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理主题式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理主题式教学

篇1

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是指以文字、音乐、视频等创设情境,并立足于学情、考情选择一些切口小、角度新、针对性强的复习主题,依据主题来整合复习内容,甚至可直接打破章节限制,以学习任务来驱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力求解决复习课中的真问题、实问题。在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的背景下,主题式教学设计具有知识点集中、耗时较少;针对性强、时效性高的特点。

一、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1.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本世纪以来,全国推进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新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反映了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此外,新课程改革中把“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部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尤其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突出体现了地理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2.主题式教学设计符合现代教育理论

构建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源于我们的构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别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等,通过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构建主义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构建主义重视合作学习,重视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主题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围绕主题分组合作,提供良好的知识建构的学习情境。

二、如何确定教学主题

在初中地理中考复习背景下,选择怎样的主题,以怎样的角度,解决怎样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也是决定复习效益的关键所在。笔者通过课堂实践,总结出几点建议。

1.针对地理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合理设置主题

地理中考复习要紧扣考纲和考点,因此根据近几年中考题型分析得出,地理主干知识主要有等高线、地形、天气与气候、大洲大洋、河流、农业、交通、资源、区域等。针对这些主干知识,进行细微分割成若干个主题。

2.根据学生薄弱点合理设置主题

复习课除了要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更要关注认知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薄弱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测试中要做有心人,擅于发现并积累这些“问题”,从学情出发,以突破疑点微目标设置主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3.结合学生身边事物合理设置主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地理中考面向生活,解决现实生活的趋势愈加明显,主题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资源。主题式教学设计:以《人地协调》主题复习课为例以系列公益影片——《大自然在说话》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地协调》。整节课分为三个板块,也就是以三个任务的形式展开。任务一:归纳人地关系的知识与原理;任务二:运用人地关系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任务三:提出人地协调的策略。三个任务由易到难,层层相嵌,符合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每个任务中都精准剖析考点,筛选考题,在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在线完成之后进行考题分析,明确考点和考试方向,最后图解知识,指导学生精确掌握。在任务的衔接或最后引出主题《人地关系》,并升华提炼出可持续发展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价值观。

三、如何构建主题式教学设计

1.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

中考命题主要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来确定考查内容。主题的选择要紧扣考纲和课程标准,让考查点和知识点最大限度的吻合,把握中考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使主题有的放矢。

2.学生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课堂是学生探究问题的主阵地,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有效、高效的学习。“主题式教学设计”可以让课堂有一条明显的逻辑主线,让学生开展思维,立体构建。在教学中充分地体现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

3.注意知识与能力形成的整体性

设计“主题式教学”的目的是力求找到一条主线串联零散的知识,因此要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加强知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技能的迁移,可以触类旁通,防止复习的“碎片化”。

篇2

(一)确立主题内容

教师在进行主题内容的确立时,应该尽量具体,避免给学生空洞之感,抓不住地理学习的重点。湘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每一小结都会有较为鲜明的主题,教师在确定主题内容的时候,可以参考教材。比如,教师在讲述湘教版地理教材必修一第四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这一课程时,可以在正式讲述课程内容前为学生讲述一些比较有名的灾难电影,让学生的兴趣被引发,同时还能够使范围较大的内容知识被概括为具体的主题,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确立主题形式

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以前,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与叫许额目的,对地理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在确立形式的时候应该具有创意性,巧妙的将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个人情感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比如,在讲述湘教版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二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坡》等歌曲,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和家乡热爱的情感,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你个知识的学习。对于地理知识的记忆力也能更加的深刻。

(三)确立主题结构

在确立主题结构的是偶必须具备可渲染性,不能运用较为枯燥乏味的主题形式,必须突出知识的重点,使得教学结构能够更加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比如,在讲述湘教版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二章实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这一课程时,教师应该合理确定主题结构,以保护为主,以开发为辅,让学生明白现实情况下保护现有资源才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做法,在给学生讲述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是学生建立起湿地保护的意识。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下,发挥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明确教学主题

主题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设置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一种环环相扣的状态,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较为明晰的联系,想要更加有效的应用这种教学模式,首先必须做到教学主题的突出,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教学内容的设计,创建情景教学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产生更多的对地理知识进行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必须结合教材和实际生活,对教学主题充分了解,明确主题的意义,更好的为课程的展开打下基础,使得教学过程突出重点,具有秩序性。

(二)抓住教学重点

地理教师在应用主题教学这一教学方式的时候,首先应该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详尽的了解,使得教学能够牢牢扣住地理知识相关内容展开,把握教学主题的方向,不能单纯的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而出现严重偏离主题的现象。同时,教师应该合理的将地理知识、学习技能以及学生情感很好的融合起来,更好的推动主题教学的展开。使得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热情被充分调动,使得学生学习的潜能被激发,提升教学效果。

(三)注重课堂总结

在地理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该重视课程的总结和收尾工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主题教学方法给他们带来的感悟和收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改进课堂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可以自主进行探究和思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使得学生本身具有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通过课堂总结,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使得学生既能够对地理教材中的知识很好的掌握,同时也能够将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

篇3

跨学科主题教学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学科知识,以主题作为联络学科的纽带,这种教学活动容易被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所接受。不同于应试教育下的单向知识灌输,基于主题性的知识获取成为大学生的兴趣所在,利用网络资源,平台科技的手段,拥有共享互动的精神,成长于互联网的环境下,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自身专业所限,正勇于开拓新的学科领域,成为跨学科素质的综合人才。文章以英语专业学生的小学英语跨学科课程为讫点,试行一种模式,创设一些主题,活跃思想,增长知识,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

二、理论性与原则

作为认知心理学派的分支,建构主义强调认知发展同化,顺应,平衡的三过程,这一学派认为知识的建构源于活动,知识孕育于活动之中。在主体性活动中,语言体现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突出运用者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传统的语言习得讲求方法,忽视其作为文化交流融合,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本作用。基于兴趣原则,知识结构,以及真实任务背景下的语言体验才是英语专业人才需要达到的跨文化交际目标。

三、试行要素分析

1.本体。本文作者开展跨学科教育活动的环境是第二课堂,第一,本校学校晚自习时间,寝室空间作为教学阵地开放。作者所在高职专科院校要求大一,大二上晚自习,并由辅导员进班监管,同时,每周两个晚自习需要在学生宿舍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了解学生生活学习,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第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跨学科教育受课时量的掣肘。过多的第一课堂教学时间贡献给传统的学科专业课程以及教师资格教育课程,甚至公共基础课。在新颁布的2016年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作者总结了可结合并利用的与跨学科教育相关联的课程,希望在此基础上试行一套主题性鲜明的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活动。试行的地点就是以班级为活动单位的第二课堂内。试行对象是2015级三年制英语教育#班和#班学生。试行周期为四个学期。

2.客体。梳理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借鉴的课程,如:教师教育课程中的课程与教学论、PPT制作、微格教学、小学课堂教学实录与研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英语教学游戏实训,以及其下设的英语朗读、简笔画、英文书写的基本功课,知识竞赛、英文歌咏、英语演讲、话剧表演、小学英语故事教学、英文应用文写作等。同时,人才培养方案对小学跨学科教育课程开课内容与时间也有要求:大学第二学期进行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第三学期安排小学品德、国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教学;第四学期是有关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等美学类课程设置。

四、模式构建阐述

打破学科界限,在不止一个学科的多个方面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构成广泛的学习领域,让教师处于隐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教与学成为有机整体。在主题式跨学科活动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是未来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老师。他们通过自身语言文化体验,真实的感受活动带来认知这一过程。也能够为以后自身的职业发展提供素材跟方法。短期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主题活动,进行发现问题,或者发现问题的一个切入点,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完成预设任务的过程。主题活动的主题选择应当遵循参与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兴趣,真实情境,可操作等原则进行。同时,也应当考虑第二课堂的开放性,环境相对轻松,资源丰富,没有专业课课堂的紧张感;以及时间大于课堂时间等优势。又结合作者本身工作的特殊性,兼任团学工作者的角色,这些都促使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的实现。

1.内容安排。按照不同班级,甚至不同个体的兴趣特长,在试点单位进行为期两学年,四学期(以每学期18周计

算)的动态化,长效性,形成型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践行。第一学期,花费4-6周时间介绍跨学科的概念,输入小学跨学科教育理念,可邀请具有跨学科教育背景的教师作指导教学;第7-12周:在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活动形式,以期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热点,兴趣爱好。最后,4-6周完成主题确定,以及分组(一组可以6-8人组合),此时的指导教师可现身帮助同学进行基于主题的分组,分组原则也应基于便于学生特长的发挥,顺利完成任务为目的。可提供一定的主题选择:(1)数字类:计算法、时间、数字、钱币;(2)历史人文:年鉴、恐龙等史前动物、风俗与节日;(3)地理环境:环保科技、气候变化、交通运输;(4)文化美学:名人,娱乐圈,饮食;(5)艺术技艺:洛可可,室内装饰、美术展、印刷术等。

按照开发跨学科主题单元的基本步骤:(1)主题确定;(2)撰写概述;(3)确定可利用资源(包括物质,非物质以及网络资源等):图书,网络,家庭,社区;(4)组织内容,问题,任务;(5)布置第二课堂环境;(6)呈现;(7)评价等。与接受专业课基础知识不同,这种主题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体验,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解,通过观察,操作或实验来发现新知识,获得新的技能。第二步,大二上是任务具体操作执行期,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基于主题,发现问题(一个或多个),找寻方法,解决问题,最重要是将结果用于完成任务,转化成果。

本文提供6个可供选择的主题(话题):(1)以“当莎士比亚遇到汤显祖”为主题,研讨一套“亳文化”产业管理与保护的方案;(2)通过翻译一部儿童文学书籍,建立一个翻译语料库;(3)举行一场可以在校级舞台表演的英文话剧;(4)举办一场英语辩论赛;(5)建立一个主题鲜明的创客实验室;(6)注册开设一间英文淘宝店等。这六个主题各具代表性,对交叉综合学科利用率极高,难度适中,又具有真实背景,兼具可操作性,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主题。以上六个主题均用时周期为4-6周,全部完成共约用时36周,即两学期,大二一整学年。第三步:交流展示;第四步:完成评价或互评。

在第二课堂里,更充裕的时间、氛围、资源可以被利用,老师可以起到向导作用,也可以参与入组;最后由学生交流呈现,互相点评。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097-01

高中生相对来说课业压力大,又处于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和学习兴趣很关键。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落实,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成为教师关注的话题,但课堂中不能将所有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一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自己的主导地位,但不能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法,这样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应在创新教学法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兴趣,体现自己的主导地位。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我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地理经纬度时,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测量学校经纬度的实践活动。我选择了春分前后的一天,天气晴朗,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了经纬度的测试,首先要在操场中竖一个标杆,并量出标杆长度1.5m,通过不同时段对标杆影子进行测量,早上六点的影长L1,和中午十二点的影长L2,计算出正午的太阳高度角H,利用公式计算出纬度,通过北京时间和本地时间的时间差计算经度。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主导地位体现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而不是对学生的实践指手画脚,从最初的测量策略到动手实践都是学生自己讨论研究并独立完成的,我仅是在过程中起到辅助和组织的作用。

二 组织小组讨论

教师利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但进行小组讨论不能完全由学生掌控课堂,这样会降低讨论效率、影响课堂纪律,教师应有效地管理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起到主导作用。例如:我在讲到人口与城市时,就进行了一堂小组讨论课,我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提出了三个问题,即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地位、分布、特点及城建时应注意的问题,这三个问题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分配,表现最好的小组可以优先选择讨论的问题,分配好题目后,进行问题讨论并将问题填写在表格里。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我会适度地控制课堂纪律,并适时地参与他们的讨论,并在学生出现讨论困难时进行良性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合作意识,还增强了学习兴趣。

三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所说的教师主导地位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顾讲课,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课。我们所说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指在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能有效地控制课堂纪律,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是一个表演者,干涉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要成为良性的引导者。在课下,教师要主动地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帮助学生一起解决课堂上没有消化的难题。我们要建立管理型的师生关系,在控制大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要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我在教学中积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的同时,又进行适当的管理,这使地理课堂的效率提高了。

四 引导设问,创设情境

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应利用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我们可用生活创设情境,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如讲到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可通过南北方建筑样式的不同、吃饭的口味不同等进行情境创设。其次,我们还可通过叙述进行情境创设,通过讲述故事来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如讲到各大洲和陆地时,可运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等故事进行创设情境。再次,我们可以用诗歌、俗语谚语等方式进行情境创设,比如讲到大陆气候时,可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样的俗语情境创设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后,我们可利用图景创设情境,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播放图片、视频等给学生看,如利用动态图片揭示地球、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轨迹等,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 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可利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组织小组讨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设问,创设情境等方式来增加课堂活跃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领和组织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主导地位,控制课堂纪律和课堂气氛适宜程度,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篇5

我们在地理教学中不能仅仅追求分数的高低,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的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一贯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倡导以学生为本位,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角色,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内在的、本质的地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最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优化地理教学内容与过程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中,我们要对教学内容与过程做到合理布局,并将其优化。就地理科的学习而言,学习常规应包括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课外学习等六个方面。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以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课的准备。预习要做到: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预习时如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则要查阅和补习旧知识,给学习新知识打好牢固的基础;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并做好标记,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上课也应是同学们学好功课、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决定性一环。上课要做到:课前准备好上课所需的课本、笔记本和其他文具,并抓紧时间简要回忆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希望在课上能向老师学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讲,要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如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如果遇到某一个问题或某个问题的一个环节没有听懂,不要在课堂上“钻牛角尖”,而要先记下来,接着往下听。不懂的问题课后再去钻研或向老师请教;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做好地理笔记,有些最好是记在地图册上,以便在看地图时复习。

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作业不仅可以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以形成技能技巧,从而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能力。作业必须做到:先看书后作业,看书和作业相结合;注意审题,要搞清题目中所给予的条件,明确题目的要求,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作业经老师批改后,要仔细看一遍,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认真改正。要知道,出错的地方,正是暴露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弱点的地方。经过更正,就可以及时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作业要规范,书写要工整,切忌写了又改,改了又擦。

三、实施地理教学新模式

地理教学效率要提高,就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地理教学新模式。普通模式的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讲解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学占大多数时间,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时间占整节课的一半。通过两种模式的对比,在“先教后学,当堂训练”模式中教师能尽可能地解放学生的思想,能够切入和丰富学生学习的经验系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力求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先教后学,当堂训练”模式的另一特点是课堂上设置了大量的练习,学生尽可能在当堂消化所学知识,这就达到了学与用的统一。学生能从做习题的过程中法现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进行当堂复习。这样使一节课的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运用“先教后学,当堂训练”模式后,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能源资源的开发”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图表信息入手,通过贯穿本课的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一般思路为主线,按照“自学,形成问题――合作探究,分析问题――点评讲解,理解问题――拓展运用、深化问题”的形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摒弃不讲不放心的思想,只有在学生充分自学和暴露问题以后,再进行的点拨、引导等教学手段才是有效的。

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篇6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3)22-037-2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的主旨,必须对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进行改进和优化,努力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历史课堂教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地处理教材,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让学生在愉悦中自主地去实践、去创新,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优化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目标是在历史教学大纲指导下,以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对历史学科的学业发展及结果的一种具体的、现实的规定和分类。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所以,教学目标的定位最能体现实施教学的指导思想。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拟订教学目标呢?

首先,要以认知目标为主线。 历史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基础,思想教育的载体,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科学而精彩的分析、讲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揭示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线索,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要淡化教的观念,尤其是要排除只教课本历史的观念,要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把握历史学习,了解历史现象、发现并阐述历史问题。

其次,要以情感目标为动力。 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教育因素,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通过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岳飞、林则徐等历史人物感人的言行,邓世昌、等英雄人物高尚品德等内容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引导学生将精神信念内化为行动,端正学习动机,调动学史积极性,主动参与历史学习。

再次,要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重点。 在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中,知识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灵魂和导向,能力培养则是关键。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学习历史的“前结构”已经比较完备,已能理解一些理论问题,同时也能从整体和结构上思考问题,思维已能从感知和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判断、推理,所以要注重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当然,并非每一堂课都能拟订和落实那么完整规范的教学目标,但历史教师倘在拟订每学期、每单元、每课时的教学目标时,都能从上述要求出发去设计课堂教学,那么教学的效果、学生的素质必将日益提高。

二、优化教学过程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意见》中指出:“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因此,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首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的中介因素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而不是教师,所以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学历史内容丰富多彩,但由于历史过去性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难以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教学任务难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再辅助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通过录像的放映、图片的展示、声音的再现、文字的说明,让过去的历史人物和场景重新走进我们的视野,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历史课更加形象具体。如在讲张骞通西域时,将丝绸之路用Flash进行重新的设定,让路线动了起来,真正变静态为动态,演染了历史气氛,增加了历史的直观性,发挥了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弥补了文字部分难以直观表达内容的不足,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和多媒体展示的手段,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要创设平等和谐学习氛围。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力,参与权利,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应尽最大努力相信每个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激励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把历史的学习由“苦学”变为“乐学”,把历史的学习变“要我学”变为“我想学”。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设计“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会失败呢?”问题,让学生完成对曹操的评价。在讲完全文后,教师又抛出问题:“既然曹操想统一全国,刘备、孙权也有此意,为何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呢?”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实力对比和地理位置等方面来分析,结合本课的主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油然而生,学生自然成了课堂的主人。在这种民主和谐的讨论中,让学生融入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中去,学生有了一个自由发挥其创造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得到的是思维训练,培养的是创新精神,锻炼的是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真正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再次,要着眼学生终身发展。 课堂学习中学生是主体,那么,历史教师就应该把发展学生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主动地把学习的过程都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法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启发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一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老师点拨学法的教学新路。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落在实处,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对学生进行学法上指导,二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三是确保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三件事,学法指导最重要。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叩问自己是否把正确的学习方法传授给了学生。因为,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学法,就能终身受益,这对于学生发展无比重要。

三、优化教师素质

教师是实施素质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导者教学过程的方向,主导着学生怎样学、学什么,因此,历史老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切实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 教育观念是一种教育的思维意识,对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学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作为历史教师,面对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全面深化的时代潮流,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到重要位置,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其次,完善知识结构,打实教学基础。 历史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历史教学又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再加上初中社会史地政综合教学的实施,对历史教师的知打实教学基础。历史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历史教学又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方面面,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就更高。为此历史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是一专多能的。同时,历史教师要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教学才会游刃有余。

再次,提高教学能力。 这是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这种教学能力表现为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运用教育思想,进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对课堂教学进行监控、调节和评价,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应用电教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面对历史课担任的培养目标,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以构建自主互助课堂为契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优化自身素质,来切实改进和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历史学习,人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是时代赋于历史教师的责职。

篇7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这就对历史教师提出要求: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知识不能像往杯子里倒水一样灌进学生头脑里去。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品德、智力、能力,发展其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那么,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认为:

第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育有一主体原则要求我们,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如可将原有的教室改变为“活动课堂”,让师生在新的形式下展开教学,为学生的自我表现提供机会。如上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时,可将演讲式变为表演式,让参与表演的学生穿上代表人物的服饰,叙述自己的观点,或相互间将争论的焦点集中起来,通过争辩,讲清各家的学术思想,形成“百家争鸣”的格局,直接感受历史。

第二,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问题,在师生问答中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成主动求索,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起主导作用。

第三,“学贵在疑”,教师要鼓励和启发学生无疑而生疑。怀疑是发现的预设,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多方思考,相互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有创见地解答问题,活跃学生的发散思维,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赫伯特・蒂利博士也建议,每天在课堂上拿出10到20分钟作为“提问创见的时间”,由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具有某种天赋的孩子,然后因材施教,创设各种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第四,对学生多采用激励的语言。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激励的语言比打击的语言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时,他们做得最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见解,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个别学生有独到见解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学生有取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在课堂上对学生真诚的赞扬,如“你的见解很有创意”、“你回答得很好”等激励的语言,则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即便是不完整、不够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达,教师也应该欣赏他们积极思考和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表扬,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篇8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重要很

工业革命后,生产和生活的日益机械化、自动化,人类渐渐向现代化的迈进,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精神和物质生活上的极大改善,但我们应该看到,同时人类也开始对自然环境进行盲目开发,人类对自然的恣意索取,造成了土地的不断沙漠化,严重的水土流失,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和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敲响了警钟。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不仅使现时的人类深受其害,而且不可避免地殃及子孙后代。面对上述问题,袖手旁观或因噎废食都是不可取的,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道德意识、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新的行为模式。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了环境意识,人们才会负责任地利用自然资源并避免威胁生存基础。对学生进行环保和环境意识的教育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同情这些待解决的问题,应该向学生指出,为了保护生存空间,个人发展的要求应该和人类共同的利益相协调。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三大难题之一。目前,地球上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各种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被水冲刷流失的肥沃土壤达250亿吨,被沙漠所吞没的土地约有600万公顷;全世界现有40多个国家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目前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速度消失等等,所以全世界都在宣传要保护环境,并制订了保护环境的各种措施,如规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4月22日为“地球日”等等。我国也是一个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表现在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迅速蔓延,正被迫走“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贯彻这一基本国策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许多学校没有单独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利用地理课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有很直接、很现实的效应。因此,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地理教师负有相当的责任。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为了谋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过去那种黄色的农业文明和黑色的工业文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发展的方式,让我们的国民特别是年青一代认识到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约束是人类无法摆脱的,自然环境的衰落也必是文明的衰落,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牢固的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是非常必要的。

二、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一)培养地理教师的综合素养

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实现环境教育目标的重要角色。从一定程度上讲,地理老师连接着人类的未来。因为地理学科要向学生传授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区域差异、资源分布、生产布局等知识,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的环境及任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协调人和环境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生态观等,以便使未来的生产者、建设者。决策者、保卫者从小认识到保卫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意义。由于环境科学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学科体系,教师不仅要博览群书,还要收集多方面的资料,积累大量信息,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确保向学生提供科学而准确的信息,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具有对环境问题的高度敏感及不断探索求知的精神。联合国曾提出环境教育应成为“人的终生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还应培养系统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同时,教师应自觉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增强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的整体素质。

篇9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在人际关系和谐,人的心情处于轻松愉快状态时,学习的效率会大大地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地解放。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情感经历的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否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当中,与教学气氛紧密相连。在课堂上,教师如果用强硬的手段教育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而如果师生在一种互相理解和相互支持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学生才会张扬自己的个性,才能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双赢。为此,教师要宽中有严,严中有松,建立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建立一个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2精心处理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

调查研究显示,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会影响学生的主体参与,有的课太抽象难以理解,有的课离学生的生活体验较远而枯燥,有的课容量过大等等都不利于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对教材进行挖掘和创造性地使用,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各种感知材料,让学生如临其境。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地处理。比如,有些教材中的案例无法具体呈现出所讲的内容,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这样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案例进行修改,帮助学生理解,促进主体参与。例如,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教师可以选择当地学生熟悉的气候进行讲解。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可以添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编排,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再者教师可以设计导学案对学生进行引领。导学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度,有适宜的难度、合理的坡度、适中的密度、彰显亮度。总之面对教学内容,教师要灵活地变换教学方法,变换教学形式,多途径地解决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篇10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活动,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要把教师从“权威”的位置、“知识的代表”的位置拉到学生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即主动接受外界的知识的刺激,主动地进行学习。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潜能。为了真正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我尝试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引起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1 创设和谐的环境,营造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果课堂上,教师总是紧板面孔,学生的心理就会感到压抑,从而增加了学生精神上的疲惫感。只有让学生处在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空间,他们才会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尽情地“自由”参与,从而萌发出学习的主体意识。每一次进入课堂,我始终使自己带着一份美好情感,把上课看作是和学生进行一次心灵的接触,一次感情的碰撞,并期待着自己的美好情感感染了学生,密切注视学生的一言一行,不吝啬表扬,不吝啬微笑,哪怕是学生非常微弱的火花,也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幼雅回答,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一起研究,和大家既是师生,更是朋友,是平等地位。学生把上课当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负担,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能乐在其中,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

2 创设问题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确实,有兴趣的学习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持有浓厚的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实际,不断用有趣味的问题为教学开路,创设覆盖每章、每节甚至每一具体课题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就能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设置适合的情境。例如,在讲授“经纬网”这一课题时,我用语言为学生描绘了这样的一幅“情景”:茫茫的大海中有艘船遇难,无法自救,欲向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发出“呼救”,请求快速援救,试问船上的无线电报务必员是如何准确地报出自己的船所在的位置的,而救援的船只或飞机又是如何准确无误地快速找到事故的地点,进行救援行动的。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感到有兴趣,作出了反应,发出了阵阵的议论声,有的说:“报出所在地的地名。”也有的说:“说出大海的名称。”然而这些答案很快被子学生自我否定了。此时,我提出:“经纬网就是用来表示地球表面位置的重要方法。”由此为教学深入铺平一道路,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表现出“我要学”的强烈愿望。从而主动地跟随老师去学习课本的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日界线”时,我用了“麦哲伦环球航行”里的一个小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在1522年当麦哲伦船队部环球航行加回到西班牙时,发现天天记录的航海日记的日期竟比当地少了一天。为此,他们被当地人误认为的偷懒,被罚到教堂去作忏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大家帮助他们找回一天,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热烈地讨论起来,这时,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日界线”这一问题的教学。由于创设的情景,学生有了兴趣,主体意识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一个学生主动求知的局面。

3 抓住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及时肯定,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同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又有较强的自尊心,生怕在提问或回答时出现差错,被同学取笑。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艺术,尽可能不让它对学生造成一点伤害,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幼稚的问题,我也总是肯定其积极性,然后再指出其存在的不足,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价值的体现,也明白了今后努力的目标,从而更有信心,积极地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中,即使迸发出一个小小的火花,我也会用会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等身体语言及时给予肯定,并趁热打铁,鼓励学生把问题深入下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得到培养。如在讲:“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时,有一们学生突然冒出一句“海葬”,教室里顿时轰堂大笑,如果这时教师板起脸训斥一番。学生的思维必然受到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伤害,当时,我却笑着表扬了他,肯定了他肯动脑子,“推行海葬,可减少墓葬占用的土地,一方面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也是移风易俗的伟大创举。”我还要求全班同学学习这位同学肯动脑筋,敢于发表意见。课后我又悄悄地找到该同学,向他指出:当老师讲课时,未经举手请示,突然打断老师的讲课是不对的。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保护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认识了错误。以后该学生对我特别亲热,上课回答回答问题很积极。又如讲:“我国淡水资源的利用”一节时,我提出了如何解决当前水资源紧张的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这时我悄悄地走到一个从不发言的女学生面前询问她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见老师问到了她,她思索了一会,回答道:“除了节约用水外,应加强科学研究,进行海水淡化,融冰化雪……。”我等她回答后,即刻赞扬她的勇气,动脑筋,事后,她每堂课都能积极发言,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也就培养了这位学生的主体意识。

篇11

关键词

历史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在初中教育阶段,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出学生课堂主体性作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历史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都有着不可以取代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乐趣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得以精神上的放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一些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会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初中教育阶段,好奇心是初中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体现,初中生对周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一旦对一个问题产生质疑,就一定要弄个明白。因而,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多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引导质疑,促进思考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在问题思考之后依旧没有进展时,学生可能会向教师求解,这时,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启发学生思维。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让学生进行积极发言;在别的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听取,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适时地进行思想引导,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内课外,相得益彰

在初中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是实现历史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外活动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一个平台,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重视课外活动教学,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课,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初中历史人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多读一些历史故事和典籍,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借鉴其中的精髓,指引现在的学习生活,通过这样的活动课,不仅可以有效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还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简单的判断能力。这样不仅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活化”到课外活动中,还能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教育阶段,初中历史教学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在实际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材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一个有特色、有活力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王春梅 单位:山东省临沂第九中学

参考文献:

[1]沙婷婷.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灵动数学课堂[J].学周刊,2016,(34).

篇12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普及,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和完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以及不断进行尝试、创新教学模式。

一、高中地理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育意义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主要包括学生自身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性等方面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自身是学习的主体,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了解地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对其进行理解并且灵活应用。由于地理知识的专业性强、数据复杂、概念多等特点,需要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究才能完全理解,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更是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探究学习,更能让地理学习变得简单易理解,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发展。2.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充分培养学生主体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的是课堂的“主宰者”角色,教师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解知识,将知识一股脑全部塞给学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不起兴趣,还让学生产生了对地理学科学习的抵触情绪。但是,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宰”地位,让教师从课堂的主宰者逐渐地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通过主体性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教师严肃、古板的印象,让学生有问题能主动地去寻求教师解答,让教师更好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二、新课程视野下高中地理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应用

1.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认清主体性教学的重要性。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一些教师还是难以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习没有动力的同时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新课程视野下,教师应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明白自身的努力关乎其未来的成就。例如,笔者在接触了主体性教学模式后,积极地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充分地认识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任务教学法、小组学习法、情境教学法等等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掌握学生学习进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师生关系可以影响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的看法,同时师生关系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等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积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关心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且加以引导解决。例如,笔者在进行《常见的天气系统》的课堂教学时,首先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实际生活中天气变化和地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其中,然后,让学生进行天气系统的分类,发现其中的联系和不同,最后笔者会深入剖析天气系统的概念理论,为学生进行讲解。3.丰富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有“教”,更要有“学”。而实现教和学之间的有机结合,就需要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通过地理知识,介绍当地的风景名胜,然后利用地理知识分析当地的气候、地形、民俗文化以及建筑特点等等,提升学生地理知识在实际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采用科学的教学观念,融入主体性教学模式,更能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建立一个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主体性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