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0 10:33: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桓仁县目前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个,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2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8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49个;建设以酿酒葡萄、优质米、大榛子、中药材、食用菌等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专业乡镇13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4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村镇4个,省级示范村镇5个;获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16个。桓仁县基本形成了农业主导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被誉为山参之乡、贡米之乡、冰酒之都。
2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化程度不高,产出效益低
桓仁县农业产业多,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着品种全面、产地分散、产出低效的尴尬境地。如京租稻米、平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2?2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生态农业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桓仁县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覆盖面窄,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小、随意性大,水、电、路、绿色防控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壤再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3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成效不显著
桓仁县特色农业产业基础较扎实,但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卖原料及初级产品层次,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农业三产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融合程度低,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不强。
2?4农业品牌观念差,宣传展示营销力度不够
目前,桓仁县农业生产者传统农业意识还占主导地位,忽视品牌经营,营销方式落后,品牌意识不强,缺乏高新技术和产业宣传的必要投入,造成农业品牌附加值不高,增值效应发挥效果不显著。
3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3?1从打造桓仁特色产业做起,大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现代”的发展定位,?重点围绕具有桓仁特色的冰葡萄酒、桓仁山参、京租稻米、大榛子、软枣猕猴桃等产业,形成一地一品、一域一特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集群,依托“一村一品”专业村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玉米等低端无效、竞争力不强的农产品生产,重点增加有桓仁特色的品质高、销路好、市场缺的优质绿色农副产品供给。如依托三大基地建设,提升富尔江、雅河、六河三大流域的优质稻米生产优势,实施桓仁大米全程标准化生产工程,建立互联网+桓仁大米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做好桓仁大米品牌保护和市场宣传,让桓仁县产出的大米有品牌、有市场、可追溯。
3?2实施标准化生产,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
依托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扩大农作物标准化种植规模,为农产品打造健康、安全、营养的名片,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展标准化种植基地土地规模化流转工程,鼓励支持有丰富种植经验和3.33hm2以上种植管理能力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套种、轮作技术。推动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开展质量安全保障工程,推进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
3?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业旅游深度融合
(一)公司+农户――分包制
农业产业在发展之初,形成的经营组织形式就是公司+农户,简单的来说就是分包制。公司和农户之间签订协议,根据自身所需农产品的多少来签合同,农户根据合同数量和交货时间进行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按时按量的提供给合作公司,之后公司按照合同内容的规定给农户付款,二者之间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义务。
(二)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生微妙变化,出现了合作社,通过这个中介来联系公司和农户,从而节约公司的时间和精力,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农民也需要有个合适的合作方来代表他们的利益,避免和公司之间产生经济上的损失,确保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农民将合格的农产品交给合作社,让合作社来和公司之间进行联系,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办事效率。
(三)公司+租赁农场
为了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出现租赁农场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租赁农场的出现,有利于农民进行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公司可以更加直观的接触到自己商品,通过自己的规划和管理,从而实行每一道环节的把控和监督,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更高质量的产品。与此同时,农民也获得了租金收入,还间接的成为公司的员工,劳动收入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二、新出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为了快速的跟上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很多地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在探索的途中,出现了以下几个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一)公司+家庭农场。
这个组织形式的是传统的公司+农户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它是由传统农户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扩大农产品规模发展而来的,利用先进的生产作业方法将自身队伍壮大,成为专业农场户,公司依旧通过签订合同来维系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公司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但是依旧无法更好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二)公司+社会组织+农户。
这种组织形式的特点之处在于,将社会组织加入到公司和农户之间,当公司和农户之间出现如下问题时,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加强公司和农户的联系:1、农户生产作业方法落后,需要创新,学习新技术;2、标准化作业无法实现,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可靠保障;3、在利益之间达不成共识时,需要有个纽带做沟通。通过社会组织这个中间人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可以有效解决公司和农户之间的种种矛盾,降低公司运营成本。
(三)合作社+合作社。
合作社是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主要表现为两种模式:一个是横向式经营,将生产过程中较为相似的产品和给公司提供相似的农业服务都集中起来,通过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统一培训和传授经营,从而达到公司的标准,提高农业产业标准化;另一个是纵向式经营,将各个产业链联合起来,增强合作,提高每个环节上的利润,让合作社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创新路径
(一)降低成本达到优化资源配置。
采用合理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关键在于是否合理恰当的发挥出农户和公司的各自优势。在合作过程中,公司可以采用支付部分预付款的方式给农户,让农户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从而在减轻农户资金压力的同时,产品质量得到一定的提升。农户在进行生产作业时,可以向企业寻求技术上的帮助和指导,切实高质量高效率的给公司提供可靠产品。这个方式不仅让农户的资金压力得到解决,还得到了公司的技术支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公司的产品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二者达成共赢局面。
(二)提高效率和扩大规模收益。
xx镇是地理标志产品“xx蜜瓜”的核心产区和全国优质蜜瓜的重要产区,也是xx蜜瓜的产销集散中心,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全国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好。近年来,xx镇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蜜瓜产业发展基础,研究确立了“一镇一业、一片一区、以蜜瓜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思路。依托xx蜜瓜产业园,全域谋划布局、分片规划引领、集中示范带动、着力提质增效,蜜瓜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镇稳定种植蜜瓜5万亩,规划早中晚熟三大种植基地,形成了露地直播、育苗移栽、延后栽培、日光温室、连体拱棚五大栽培模式,建成了天成线下、珍宝线上两个交易市场,年销售蜜瓜40万吨,占全县蜜瓜产量的80%以上,带动本镇和周边乃至全县群众实现餐饮、零售、包装、劳务等三产收入2亿元,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蜜瓜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向好。
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弱项
一是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发展活力、动能不足。xx镇地处xx湖区,裕东公路作为xx蜜瓜主要外运通道,路面较窄,承载能力明显不足。xx蜜瓜交易市场以群众自建原生市场为主,建设主体复杂,缺乏统一规划布局、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市场建设运营不规范,管理服务能力弱,市场缺乏活力,发展动力不足。二是群众品牌保护意识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蜜瓜种植多以农户小块经营为主,品牌培育、保护意识不强,好品质卖出好价格的鲜明导向还未全面形成。专业合作社作用发挥不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抱团发展的意识不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弱。三是产业化程度低、链条短,增收的渠道不够宽。蜜瓜产业发展缺乏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带动,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运用难度较大,二产断档、产业发育不完全的瓶颈一直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产业发展进程慢、体系不健全,聚集效应发挥不充分,“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产业优势没有真正释放出来。
三、下一步发展打算
下一步,xx镇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决策部署,坚持以产业富民、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在强基础、稳规模、提品质、强品牌、提效益上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和经营体系,着力提升发展能力,答好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自1988年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全国总计有超过1000亿元的资金用于水田林路村的综合治理,大规模的投入获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截止目前,全国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的县(市、区)已达1629个,农(牧)场242个。近10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人均收入增长达19.5%。国内市场上的粮食和农副产品也从长期的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基于此,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不是可以松口气?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征认为恰恰相反。
“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不但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而且是任重道远。王征说: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虽然达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农业产业结构,产品质量矛盾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仍需进一步加大。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上,副总理特别指出了农业综合开发“四个一”的重要地位,即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王征说,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后,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新阶段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面向市场,着眼于提高质量、效益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调整。新阶段面临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但根本途径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调整结构、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有效巩固、保护和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承担重任。
王征认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必须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突出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综合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王征指出,要坚持以内涵开发为主,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坚持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坚持高质量、高效益搞开发。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结构高速发展;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科技含量;坚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龙头项目的扶持力度;坚持按项目管理,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规模开发、注重效益;坚持多元化资金投入、资金安排实行效益优先、兼顾公平、集中投入、奖优罚劣;坚持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区域性、综合性、重点性、开拓性和示范性,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水平。
王征强调,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思路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符合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符合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王征说,农业综合开发要在相互“结合”上做文章: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结合起来;要把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结合起来;要与推动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要与发挥不同地区的区域优势和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要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起来。
而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需要切实解决好几个问题。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顺应经济运行规律,彻底更新观念。要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应当自觉树立大市场、大流通的全新市场观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切实改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生产轻流通、重产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靠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传统农业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克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大胆改革,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挑战传统农业,构建现代农业。要实现由只重数量向质量、效益意识的转变,要瞄准市场需求和消费热点,通过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发展区域优势产业,以调整品种、提高质量为重点,努力扩大高质高效的名优特新稀农副产品生产,发展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的升级,实现农业由数量扩张型增长到质量优化型增长的转变。要实现由乡镇市场向国际、国内市场的转变,面向两个市场,考虑不同区域和不同消费层次的市场需求,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制定产业规划,鼓励和提倡跨区域形成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
第二,以市场为导向,作好结构调整和规划,合理配置资源。要始终立足于发挥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根据自然条件、地域特点、生产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规划,面向区域内外市场,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地抓好农业布局区域化和经营集约化。
1997年成立,2006年在新加坡成功上市,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速冻包馅食品独家供应商,先后被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评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被“世界品牌实验室”与“世界经济论坛”评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15年的时间,思念食品强势崛起,光芒四射。
2012年,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的序幕隆重拉开。作为速冻食品行业“王者”,思念食品闻风而动,凭借强大的实力,肩担农户发展,开始了一场引人注目的产业布局。
不谋而合
“无论是产量、质量还是品种,河南的速冻食品都位居全国第一。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存在,有利于打造独特的地方品牌,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避免价格战。农业产业化集群还可以在加快市场向少数优势企业集中的同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行业的共同发展。”说起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建设,思念食品农业产业化集群办公室李主任娓娓道来。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的农副产品资源极为丰富,速冻食品主要原材料小麦、面粉、肉类、花生、芝麻、蔬菜、鸡蛋,基本上在郑州及郑州周边都能采购到,此外,河南还拥有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发达的交通网络,优秀的人力资源及科技研发水平等。在李主任看来,思念食品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的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富的农业资源。
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就整个河南来说,农业产业化集群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思念食品农业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还是自身实力强大。
2012年,思念食品实现销售收入49亿元,生产速冻食品50万吨,加工转化农副产品32.5万吨,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9%。培育种植基地30万亩左右,带动农户30万左右,安排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1万人以上。
速冻食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让优质小麦、大米、蔬菜、肉类等农产品的需求大量增加,而且拉长了产业链条,大大加快了农产品的优质化、多样化和标准化进程。同时,思念食品通过农副产品种植基地带动25万农民脱贫致富,安排农村贫困地区闲置劳动力上万人就业。
思念食品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和经营,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农民卖粮难、农副产品积压的问题。在农副产品面粉、糯米粉、蔬菜等的选购中,思念食品以适当的形式培育建设基地,与农户建立互惠互利的良好关系,既保证了企业有稳定高质量的原料来源,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很显然,思念食品这种“一方面促进自身强势发展,一方面带动农户快速致富”的发展模式,恰好与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的初衷不谋而合。
强大带动力
当前,郑州思念速冻食品产业化集群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并重发展,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是企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
目前,思念食品正着手实施的“年产5万吨速冻餐饮食品生产线建设项目”和“年产3万吨高端速冻水饺自动化生产线建设项目”,是企业农业产业化集群进程中的重中之重。5万吨速冻餐饮食品生产线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9万多平方米,总投资2.4亿元,预计2014年12月完工,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7.4亿元,利税总额7400万元,可带动3万农户,安排就业1500多人;3万吨高端速冻水饺自动化生产线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总投资2.16亿元,预计今年6月完工,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75亿元,利税总额6337万元,可带动5万农户,安排就业1600多人。
按照企业规划,未来3年内,思念食品的生产规模和销售收入将实现阶梯式发展,预计到2015年,企业将培育种植基地43万亩,带动51万农户,安排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2万人,培育出5个农产品知名品牌。
四方合作
“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企业、原材料供应商、基地、农户之间的四方合作,是思念食品完成农业产业化集群布局的关键环节。”李主任说。
在小麦面粉方面,思念食品与多家面粉厂确定了速冻食品专用面粉委托加工关系,每年使用的面粉均以指定品种由农户种植,面粉厂统一收购,加工配制为速冻食品专用面粉。
在糯米粉方面,思念食品与河南黄国粮业确定了速冻汤圆用糯米粉委托加工关系,建设农业示范区和大米种植基地,引导农民逐年扩大优质糯稻种植面积,这不仅直接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收,也从源头上保证了思念汤圆的品质。
在蔬菜方面,思念食品在与郑州大型蔬菜有限公司确定委托代收关系的同时,推出了“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农企帮扶,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调味品方面,思念食品与全国最大的调味食品集散地――郑州信基调味品城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如在花生、芝麻、油、肉类等农副产品的选购中,思念食品都以适当的形式培育建设基地,与农户建立互惠互利的良好关系,既保证了企业有稳定、高质量的原料来源、又为广大农户增加了收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产业一条龙
现在的思念食品,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原材料供货商、生产基地和农户,在实现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在农业产业化集群中起到了龙头作用。
企业和农户紧紧连在一起,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一家一户分散的家庭小规模生产连结成相对集中的社会化大生产,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改变。通过所用原料的外加工转移和培育优良种植基地,又能逐步实现产业链向前延伸。
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铺开玉米、小麦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确保粮食总产稳定上升。以创建省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整理项目。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开展农机作业智能化监测,打造“智慧农机”。实施秸秆还田工程,开展“农业品牌创建年”活动。围绕特色兴农、科技强农、品牌立农、融合富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全县省级核桃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着力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要加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高举核桃产业龙头,加快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核桃林综合管护,完成核桃林提质增效工程,新建核桃深加工企业,发展核桃初加工合作社,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对内强化全产业链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监管,对外做大做强特色品牌。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大力发展规模健康养殖。
为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及省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以提高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整体素质为重点,以转变观念、提升能力、谋划企业发展战略为核心,高质量地开展龙头企业高管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现代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和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3月15~16日,省农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与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共同举办了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培训班。省农委副巡视员吴国良为全体学员作了开班报告。省农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李伟华、副主任郑德民,省内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全省农业产业化系统工作人员参加开班仪式。
吴国良副巡视员在讲话中指出,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主体,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发展的要求,紧紧抓住“三化同步”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是提升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谋求更好更快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龙头企业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一是加强自主创新,增强内生动力。龙头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放在加快发展的突出的位置,特别要瞄准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性、趋势性的关键技术,大力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二是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龙头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质量和效益;要依托资源优势,结合各自发展实际,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资金、品牌、技术和管理优势,积极到资源禀赋良好、区位优势明显的地方,建基地、办工厂、拓市场。三是注重产品质量,提升市场开拓能力。龙头企业要始终绷紧质量安全这根弦,强化标准化管理、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扎实推进标准化生产,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强化带农惠农,实现共同发展。龙头企业要坚持服务“三农”,切实增强带农惠农意识,与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在企业做大做强中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企业与专业合作社联合合作、深度融合;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发挥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优势,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开发和公益事业建设;大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农户纳入统一的生产经营体系,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采取多形式、多层次,提供技术、信息、农资、购销等系列化服务,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增强诚信意识,维护社会诚信,对农民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要守法经营,做到重合同、守信用,不制假售假、以次充好,保障消费者权益。
吴国良副巡视员要求,各级农业产业化工作人员要统一认识,不断总结指导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工作的经验,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把握发展趋势;要明确工作重点,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好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上,放在不断完善企业与农民之间利益关系上;要提高素质,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能力;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认真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准确提供政策指导和决策建议;要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发展的合力;要加强服务,充分发挥指导、服务、协调等职能,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为办好这次培训班,省农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精心组织,根据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特别邀请了省内外知名专家、教授针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规范管理企业财务应注意的问题、商业模式转型升级、创新思维管理、企业资本运作与投融资模式、精确管理等六大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讲解。(省农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供稿)
一、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所指的是把物联网技术有效地应用于传统的农业中,借助于传感器以及软件,以移动或是电脑平台来控制农业产业的生产,借助于智慧同知识的结合,达成农业产业的远程可视化诊断以及远程控制、农业相关灾变预警等高度智能化管理的新农业,是新智慧经济在新农业中的一种合理体现。智慧农业在整个农业生产发展中其实已属于高阶层次,其有效地综合了互联网络及云计算、移动网络、物联网技术,基于RS传感技术以及CIS地理信息系统、GPS定位系统而组构为3S技术,基于无线通信网络促使农业产业的生产环境达成了智能感知及智能预警、智能分析、智能决策、专业技术在线指导等等,为社会的农业生产给出了精准化种植以及可视化管理、智能决策。
二、农村电子商务对于智慧农业的实际作用
1.农村电子商务可以使得农业的供需达成对接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有助于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以及结构的调整。其一,农村电子商务能够使农业产业达成智慧化,经营模式网络化,管理工作高效化,服务过程便捷化,基于科技进步的作用,劳动者的个人素质的提高,使得农业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得以有利转变,使农产品具备更高的产出效率,确保产品更具安全性,达成生态农业的有效培育,对农业资源环境稳健发展的路径加以创新。其二,农村电子商务可以使得向上、下游铺展的产业链更快建成,可使得产业链的上游中的各个主体如数据信息服务以及金融服务、技术服务,产业链条下游各个主体如销售及物流、外包售后等构建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为产业链条的中游生产经营主体准备更具精准化程度的高质量服务,将供需匹配度有效提高,对个性化以及多样化的实际消费需求予以全面的满足。其三,农村电子商务可以使虚拟农业以及信息农业更快成真,将基于数据的应用深入分析及决策、管理、服务过程的机制有效完善,使得信息本身在农业产业中的整体应用价值确切提高,保障农业供给侧,对需求消费加以有效引导。
2.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促使农业智慧式经济形态生成
农业电商可以对农产品的供应链予以优化,使得农业成本压缩。农村电商平台所具有的优势是及时、高效率、零边际成本特点的信息传递,可在商家及海量的消费者间构建一个直接的通道,基于沟通与交流、谈判来达成交易,使得海量的消费者可远程化地手动挑选海量商品中的需求商品。除了将交易范围远远扩大外,还可将交易的成本降低。此外,农业电商还可为仓储以及物流、配送业务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大数据,实现大数据的共享,使物流线路以及资源配送被有效优化,完成产品的精准传递,使农产品的整个物流运输损耗以及中间成本大幅降低。
三、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智慧农业发展路径
1.构建混合纵向为一体的体系
(1)建立线上及线下互通的虚拟平台因为农业产品有着色香味美的优势,线下需构建起公司和园区、农户三方联合的组织,在此之中公司为三方中的主体,它应当针对技术应用以及产品研发工作,生产资料的物资供应,智慧系统的构建以及使用,农村农业产品合理销售渠道的构建,农业资金融资活动的有效组织编制出统一的规划方案,做好园区设计工作。园区是农产品实体展示及交易活动的集散地,因此场地上需和要求相符,服务要组构全面和高质量,技术上需足够先进,管理工作尽量现代化以及科学合理。农户的组构部分囊括了农业联盟及生产合作组织、一些个体,具体负责的内容包括了农产品种植以及加工养殖等。线上需借助于移动网络以及互联网技术,建立起农村电商平台,此平台将农业产业链条的上中下三层中的全部主体及业务、服务所需的功能于一体,达成数据的海量收集及有效分析,为农业产业经营给出合理的预测以及相应的决策基础,服务于生产及加工、研发过程,为其提供技术以及功能,为农产品的高度流通提供了强大的新媒体推广营销服务以及物流快递服务。(2)构建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所指的是突破传统农业作业中的耕种及收割、存储与销售的模式,构建出“品牌与标准相融,加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体系及运营模式。在其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究竟是成是败,这由产业链的整体效益来决定,而产业链的整体效益又需靠经营体制来提高。在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模式中,品牌无疑是农业产品经营获得制胜的关键,没有品牌就无法促进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全面提升。
2.构建云服务联盟模式的农业产业链
在构建了优秀的农业电商平台后,即可把农业产业链上具备了共同的战略利益的这批企业联合起来,组构为联盟模式下的利益整体,在博弈中达成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持续博弈,多方一同来抵御商业化风险,使利益尽量地扩大。(1)信息链帮助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实现可靠的数据信息共享为了更快地融入到当前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之中,使农业在尖锐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应有优势,链条上的各方需协同起来,共同建立起一个共享化的透明化产应链体系,确保农业生产在整个过程中(生产前中后)能够始终信息畅通,并始终共享。在这个链条上,可对农业经营的全过程中的数据以及市场反馈的信息加以搜集,同时做好高效率的加工处理以及分析,以使得产业链上的整条信息链能够完成市场调研以及分析预测、选种育种,经营主体在生产链上可以依此完成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标准化种植养殖以及科学加工。而需求方则可通过移动端以及PC端设备来对产品溯源,对产品的全流程(种植过程及养殖过程、加工过程,配送过程)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摸清产品达到标准与否、原生态条件满足与否、质量达标与否。科技链能把农产品经营方的具体需求准确掌握在手,展开技术专利方面的研发,在农业经营的过程中加以应用及推广。运营链可在电商平台上,将营销范围扩大,提供外包服务并找到精准定位的营销对象。通过农产品电商平台,物流链能够和生厂方及供应方、销售方等完成各方交流、沟通,并设计出最优秀的物流配送方案,把商品快速便捷地转移到位。(2)科技链能够为农业产业的智慧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科技链可帮助在农业经营的过程中有效地应用网络技术及生产加工方面的技术,对农业经营的方式多做创新,使得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达成自动化,实现标准化的耕种养殖,规模化地做好集约化的经营,由销量定产量,节省人力及物力,降低整体上的成本。经过对于种植农场的实际调研已知,因有机生物肥以及环保类农药的大面积使用,除了使得伤害降低外,还确保了农业产品达到了健康及绿色、安全的标准。据有关数据的统计,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以无人机的应用来实现农药喷洒,除了对农资资源有效节约外(大概节省了30%的农药以及97%的水),还大幅度地减少了成本(大概降低了一半),并且可促使利用率大幅提高(超过85%);在农业育种育苗的具体过程中达成智慧农业,借助于计算机及自动化的设备,以科学数据以及良好配方来完成种植及养殖,可使亩产量大幅提高,使供需对接不再产生过大的差距;借助于3S技术对耕种及养殖达成智能化作业,参考一些标准的指数,对温度及光照度、湿度作出调控;跟踪并且收集有关的数据,加以分析和处理后,作出反馈,并且定时和定点地作出调整,同时定量地展开作业;采纳移动式机器人及收割机,收割农作物,使效率大幅提高,节约整体成本,规模化地进行作业。
3.智能运作体系的建立
农业经济体系基础农业产业是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基础,其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因此,为构建健全的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需提升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水平,即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经营理念为导向,以实现区域农业产业自然特色性、民族特殊性、地域特色性、加工工艺特色性、安全特色性、文化特色性及其生态特色性为目的,结合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的要求,通过规范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农业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推进区域由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二、完善农业服务配套体系
首先,区域相关政府部门需借助各种媒介或机构向公众开展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态循环型农业经济氛围,树立起公众资源节约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其次,建立生产循环性农业技术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增加科研建设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投入,组建高素质、高质量科研人才队伍,由该队伍承担实用技术的研发工作,其研发需致力于三类技术:一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如基质化技术、能源化技术、饲料化技术等;二是耦合技术。如沼液肥料的施用时间匹配技术等;三是减排减量化技术。如水肥药高效利用技术等;再次,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力度。如水利工程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最后,加大农业设备和工程建设,推进区域循环型生产趋于机械化、工程化。其建设着重于:一是农药喷洒机械等减量化设备;二是废弃物商品有机肥生产设备、固液分离设备、沼气发酵设备等废弃物资源化设备;
改革开放40年来,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资源环境、产业结构、发展动力等,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面对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变化,如果发展理念还停留在过去的老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错失良机。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实体经济上做文章。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根深叶方茂,本固枝乃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业态集聚壮大,全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要加快结构转型升级,催生传统产业增长的新动能。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产业旧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结构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使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使传统企业真正由大转强、变优。二是要启动创新这个新引擎,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等,大力发展高科技、大健康、大旅游、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经济新的增长动能。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绿色经济,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文化旅游的良性互动,加速形成城市、商业、文化、旅游、信息等深度融合的新业态。
从宏观环境来看,我县还存在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新一轮产业转移将加快工业化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土地、环境、劳动力、商务成本等系列约束情况下,我县如果能发挥土地、水、矿产、农副产品、劳动力等资源丰富,以及生态环境优越的后发优势,利用产业落差加快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和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资源密集代工类产业转移,跨越式推进我县的工业化进程。二是城镇化建设将为我县注入长期发展动力。在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随着我县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县城镇化必将步入快速推进阶段,这不仅可以加快我县发展,优化整个城镇空间格局,而且进一步推动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从而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是泛长三角同城化将推动我县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泛长三角区域的交通实现网络化、公交化、共享化,势必推动同城化加快形成,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亦将成为必然。为我县外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力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县城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一是万亩柚蔬产业基地建设。紧紧围绕“上规模、提质量、扩面积、增效益”发展目标,充分依托区位、资源、政策优势,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规格育苗、高质量种植、高水平管理”标准,着力打造万亩柚蔬基地。目前,涉及五个村、面积5000余亩的龙安柚已高规格种植完毕,柚苗长势喜人。同时,在龙安柚产业间套种时令蔬菜,以业主承包经营、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发展模式一年套种四季蔬菜,分季种植海椒、豇豆、萝卜、儿菜,目前,第四季蔬菜儿菜已种植完毕,覆盖面积8000亩。
二是果林产业。建设以、东升村、自力、更生等村为重点的果林种植产业带,种植柠檬800亩,黄花梨500亩,新打造800亩退耕还林经济林产业基地,重点种植香椿、巨桉等树种。
三是养殖产业。新建1000头规模养猪场1个,巩固完善红卫外种猪场、康圣养鸡场、溪河养鸭场,预计年出栏肉猪1000头以上、存栏母猪达到200头以上;年出栏肉鸡10万只以上;年出栏肉鸭5万只以上。在、金福、曙光、东升、自力、更生村一线新增养殖小区2个,新发展生猪、家禽、山羊养殖大户8户。
(二)农业基础设施成效
一是巩固完善产业路网建设。建成了农业园区公路6.8公里,便民路14公里,机耕道20公里,建成1.5米泥夹石产业田间道13230米,为观光农业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完善农业产业水利灌溉体系。建设浆砌水渠1500米,U型农渠1880米,蓄水池25个,园区增添产业全覆盖喷灌设施,保障蔬菜、瓜果产业淋灌。
二、主要做法
(一)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立足实际,在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特色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重点打造以金福、双胜两个村为主的西环线产业带及以、白庙、曙光、双胜、金福为重点的万亩柚菜园。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