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美学启蒙范文

时间:2023-10-22 10:23: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给孩子的美学启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给孩子的美学启蒙

篇1

在中国古代,孩子们没有太多渠道和方式去获取知识,教育理念也很狭窄,他们要完全依靠蒙书来启蒙。它扮演的是教化之职,告诉孩子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和社会规则。所以我们能看到,里面充满了道德训诫和规矩陈述,大多板着面孔,语气生硬。

比如《小儿语》的作者、明朝人吕得胜,他觉得,这些歌谣虽然流传很广,但是没有任何教育意义,对孩子没好处,遂动笔写成了《小儿语》,劈头第一句就是“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教育意义是有了,趣味却没了。古代的蒙书,大部分都是这种调调。

时至今日,社会形态已大不相同,孩子们接触到的信息和渠道,远比古代丰富,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那些蒙书里的内容、讲授的方式,大多已然陈腐过时。也有些思想很好,不过在现代儿童教育体系里已有所继承,孝也罢,诚也罢,仁也罢,礼也罢,分享也罢,发奋也罢,都会有更好、更科学的表达方式。一个有趣的童话,其潜移默化的效果,要强于圣人之言几倍。

所以如果你想靠国学来教育孩子品德,还不如多花点心思在正常的教育上。

在我看来,国学对现代小孩子的意义不是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培养他们对古典美学的欣赏。我希望我的孩子对国学的第一眼印象,是“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的画面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思妙想,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生动,是《缇萦救父》的勇敢和《夸父逐日》的壮绝――而不是陈腐不堪的“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更不是絮絮叨叨的“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如果让我列一本最适合的国学启蒙,我大概会选《声律启蒙》念给他听:“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这里面不涉及什么教育意义,纯举音例,从一字对到多字对,层层推进,铿锵有力,节奏分明。

以他现在的年纪,还无法了解文字的意境。但孩子对音律的感觉,却是天生的。他能领略到抑扬顿挫,听出平仄起伏,感受到音韵节奏。在小孩子的耳朵里,这和国学什么的没关系,就是一首意义不明的美妙歌谣,一边念一边乐得手舞足蹈。我不打算向他解释,也不会逼他背诵,只让他以最单纯、最纯粹的方式去感受那美妙的中文音律。

篇2

一、音乐能够促进智力发展

(一)在歌唱中提高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的学习可以促进幼儿的记忆力的发展。每个孩子观察、储存知识、建立印象的质量和能力是不同的,他们从记忆中提取一个完整的文学诗词或是文章文选是很不容易的。在他被动接受地这些信息和他主动重现的这些信息之间有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当给歌曲加入旋律节奏,就可以很容易的唤起幼儿对整首作品的记忆,在一首首的歌曲积淀中,幼儿就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这比一般让孩子死记硬背有效率多了,这就是歌曲形成记忆的特点。

(二)在音乐游戏中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音乐游戏中让孩子利用任何曲调即兴编词与伙伴们进行交流。当儿童自己不在外界的辅助下,即兴的哼唱出旋律的时候,是在幼儿的大脑中已经储存了曲调的基础上,凭着幼儿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想象力,思考创造出新的旋律,这就是音乐教育对幼儿想象力的发展。然而这种想象力的建立又促进了幼儿的创造力,激发幼儿积极的思考和体验来获得知识和快乐。

(三)在音乐活动中增加幼儿的知识储备

在对幼儿的早期教育中,每个孩子的知识储备是不同的。然而正是因为这种不同,在孩子们之间就会产生智商和情商的差异。有些孩子显得更加聪明伶俐,那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比一般孩子的知识储备要多;有些孩子显得呆笨迟钝,那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比一般孩子的知识储备要少。当孩子们参加集体的音乐活动的时候,幼儿之间会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交流和影响,同时这也是孩子们进行知识储备交换的过程,在无形之中孩子们就会增长知识、提高交流能力等。通过歌唱、音乐活动和音乐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增加幼儿的知识储备,进而促进了智力发展。

二、音乐能够促进人格健全

幼儿的启蒙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幼儿早期是健全人格建立的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关乎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幼儿的行为举止、知识技能、思想态度、情绪情感等等,都要在这一时期打好基础。只要在这个时期起初打得好,那么,就可以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一)在音乐欣赏中促进人格健全

音乐是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语言,因其特殊的功能,它可以调节情绪、舒展身心,欣赏音乐作品可以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陶冶高尚情操。在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欣赏来净化幼儿的心灵,美化幼儿的内心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心理品质。

(二)在音乐学习中促进人格健全

在音乐作品中,涵盖了美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等非常好的内容。幼儿在学习这些音乐作品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学习了音乐作品中所涵盖的内容。在长久的教育过程中,幼儿的文化素养、行为举止、态度素质就会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去发展,这就达到了音乐教育在对幼儿的全面教育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音乐教育在它特有的功能的支撑下,能够让幼儿体会到音乐作品或音乐形象想要表达的意境,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对幼儿在各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疏导幼儿良好人格发展。考文献:综上,通过音乐欣赏和音乐学习可以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

三、音乐能够促进情感表达

在整个人生阶段中,幼儿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和变幻无常的。通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平衡幼儿的情感,促进身心健康。

(一)在教学中促进幼儿情感表达

在课堂上,教师不用给孩子解释太多,赋予音乐作品一些思想、态度等等。只有让孩子们自己欣赏,让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稍加引导就可以使孩子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表达。这样,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可以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提高孩子们的应变能力。那么,孩子们就自然、毫无困难地学习了情感的表达方式,还培养了他们的幽默感等。

篇3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06-02

在当今文化的熏陶下,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在启蒙阶段中融入钢琴这门音乐课程的重要性。所以为儿童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增强其学习钢琴的能力非常必要,能够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牢基础。钢琴学习属于音乐教学范畴,在启蒙教育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每个人的音乐素养都应该从小开始培养,但是很多家长和教师都误认为学钢琴就是反复练习,这种做法反而使得儿童产生抵触情绪,本文通过分析儿童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儿童钢琴学习的兴趣。

一、钢琴教学中影响儿童音乐兴趣的因素

(一)孩子沦为学习的机器

在中国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所有家长都有共同的思想,即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家长们在孩子启蒙阶段就给孩子报很多的培训班,一个孩子可能要同时上4到5个培训班,包括:音乐、美术、奥数、国际象棋和语文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彻底沦为学习的机器,对任何科目的学习都产生厌倦情绪,即使孩子原来对钢琴感兴趣,也没有精力和心情去学好。

(二)教学模式落后

相对于国外,我国在音乐启蒙发展上比较晚,而且目前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用于现阶段钢琴的学习。如今,我国钢琴教学使用模式主要是一对一,即一个老师教导一个儿童,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给儿童提供针对性的教学,但是却不利于培养儿童创新能力,很多儿童对于这种按部就班、手把手教学的模式不感兴趣。

(三)师资力量薄弱

启蒙教育阶段,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教师,因此,在儿童钢琴学习,其启蒙老师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国内儿童音乐教师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当今社会对钢琴启蒙老师需求大,而启蒙钢琴教师缺少,很多启蒙培训机构和家长找不到优秀的老师,只能退而求其次,导致很多没有受过专业启蒙教育培训和素质较低的人成为钢琴启蒙老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儿童音乐兴趣培养的欠缺。

二、培养儿童钢琴学习中兴趣的必要手段

(一)培养儿童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在面对儿童的启蒙教育时,应该保持理智,不跟风不随波逐流,听从儿童意见,给儿童合理报培训班。钢琴是乐器之王,其优美的旋律会吸引很多儿童的注意,促使儿童学习乐趣的培养,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够对钢琴的学习抱有积极的心态。

(二)丰富教学模式

我国的钢琴启蒙老师,应该摒弃陈旧教学模式,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以丰富钢琴启蒙教学模式。例如,钢琴启蒙老师可以以日本铃木音乐教育理论为创新基础,铃木教学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在20世纪中叶,由日本著名音乐家铃木镇一创立。该教学法强调使用乐器有效的表达感情,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以及完善儿童的人格,同时,该教学法认为钢琴的学习不是单调的反复练习,而是应该为儿童多创造听的机会,即以听为主,促使儿童先学会模仿和听,这样孩子才能更深入的接触音乐、认识音乐和学习音乐,进而激发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

(三)打造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

教师专业素养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专业知识素养、教学素养、师德素养和心理素养,因此,打造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引进国外优秀的钢琴教师,以培养出更具有专业知识素养的教师。其次,借鉴国外优秀理论,用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例如,降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运用到钢琴教学中,该理论极具独特性,认为音乐教育应该采用全新、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同时,该理论认为,儿童不应为学而学,应以提升自我的音乐修养为目标,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教师如果能够灵活运用这套教学理论,那么一定能够使孩子的钢琴启蒙受到更好的教导。再者,教师一定要把自我师德培养好,尊重儿童,不因任何原因有差别的对待儿童。最后,教师应该加强心理素养,秉承着教书育人这个神圣的使命,同时,以豁达的心态、健全的性格、愉快的心境、百折不挠的勇气、乐观向上、乐于助人等品质影响儿童,并以热爱生活、积极的人生态度带动儿童。

(四)创新培养儿童音乐兴趣教学模式

1.合理编排课时。钢琴课程设置一般为每周2个课时连续授课,从单次学时来说,90分钟教授一个内容是很充分的;但是从周课时来说,大部分儿童认为一周只有2个课时时间相对较少,使得每次学习结束,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技能复习与练习,导致儿童新内容忘了旧内容,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因此,在不影响其他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钢琴教学的周课时,例如,每周增加一个课时或者每两周增加两个课时,专门抽出一些时间安排旧内容的复习、练习,提高教学效果。

2.优化教学组织实施方式。教学的组织实施形式关乎儿童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能达成,因此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儿童性别、钢琴功底、儿童的接受能力以及教学计划安排等。具体教学组织过程中,对基础不同的儿童,因材施教,实施分层式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儿童在其能力范围之内都能学到最多的钢琴知识。对钢琴功底较弱的儿童,将其单独编组进行多次、重复教学,通过强化训练提升其能力。

3.拓宽教学内容。现阶段,大部分的儿童均认为,钢琴课程内容是偏向技能训练,对音乐美学、艺术欣赏等与钢琴有关的周边内容涉及较少,这对于培养儿童钢琴教学中音乐兴趣的目标是不相符的。因此,教学中不但要重视钢琴技能学习,也要增加理论知识教学,例如选择一些钢琴欣赏、音乐欣赏等内容,使得儿童能够趋向于全面发展,有利于其学习兴趣的培养。

4.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手段,在重技能的同时也能增加教学趣味性。以音乐为切入口,引导儿童深入感知、体验各类音乐,进而伴着音乐节奏做出有节律的肢体动作,使其能充分感受钢琴之美。另外,可以采用观看歌舞剧或钢琴游戏等方法,激发儿童对钢琴的学习欲望,达到将“要我学”转变“我要学”的教学目的。

钢琴启蒙教学不再单纯以学为主,而是以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和兴趣为主,教师们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联想、模仿,从而激发其兴趣,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促使孩子体会到钢琴之美。钢琴的启蒙教育属于音乐领域,所以,为了强化儿童钢琴教学兴趣的培养,教师应该从音乐入手,首先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其次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促使孩子把儿童钢琴学习当成兴趣爱好来学习,而不是强逼的去枯燥、反复练习。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把孩子的钢琴教好。

参考文献:

[1]李荣辉.浅析音乐教学中游戏的意义和作用[J].辽宁教育,2010(06).

[2]黄亚萍.学前儿童钢琴教育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1).

[3]李艳.浅谈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与音乐教学方法的改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

[4]夏炜焱.儿童学习钢琴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7(04).

篇4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73-01

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养成和提高,需要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幼儿寻找到适合的途径,从而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从兴趣入手,帮助幼儿积累阅读经验,帮助幼儿建立自主阅读能力,使其成为快乐的自主阅读者,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 选择合适的幼儿阅读材料

幼儿起初的阅读都是以画面阅读为主,选择合适的绘本,可以使孩子在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为孩子养成终身阅读习惯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挑选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在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

首先,应以幼儿为本,充分考虑幼儿的阅读兴趣,并注意选择适合幼儿不同年龄段与能力发展段的绘本。例如,小班的幼儿观察能力不强,不能细致地观察每一幅画面上的人物和背景,因此,角色太多、背景较复杂的绘本不太适合他们阅读。而是应选择一些画面清晰、主体突出、情节简单、内容健康的绘本供小班幼儿阅读,如《小蓝和小黄》《好饿的小蛇》等。

其次,绘本具有文学性的审美特质,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绘本是一个美轮美奂的作品,可以给幼儿以视觉上的冲击,其构图、色彩能使幼儿在视觉上引起愉悦,精美、高品质、内容精彩的绘本可以吸引幼儿陶醉和享受在充满美感的氛围和情感体验之中,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让幼儿在阅读中提升艺术审美情趣和感受美的能力。比如,抽象派的绘本可以带给孩子无限的遐想与智慧的启迪,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 有效设置阅读环境

创设适合幼儿阅读的氛围,对幼儿的阅读和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本学期笔者就以“童话乐园”作为突破口,在阅读区合理摆放了软垫子、触手可及的图书,并在经过和孩子们商定后,我们一起制作了阅读区域规则图示,从而提醒幼儿应该遵守阅读区的规定,以营造出安静的阅读氛围。孩子们都很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阅读,由于是孩子自己参与的活动,孩子们会产生一种归属感,自然也乐意和小伙伴们一起安静地、专心地阅读。

在“童话乐园”中,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活动,并且自制一些工具,创设一种适于早期阅读的氛围,比如:“猜谜游戏”“我成长的故事”“童谣大比拼”等活动。在这些活动区域,放置一些常见的交通工具卡片、植物卡片、水果卡片及各种难易不等的拼图,供孩子阅读认识,并鼓励孩子与伙伴合作玩玩、说说、做做,不仅调动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也发展了孩子与人相处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语言、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班级区角中,我还专门设置了绘本阅读区,这是幼儿最喜欢的区域。绘本可以催生孩子的语言表达愿望,可以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大胆想象,幼儿产生联想后需要借助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要适时观察和引导幼儿,鼓励、支持他们将脑中丰富的想象通过语言大胆地表达出来。研究表明:在轻松、平等、和谐的阅读氛围中,有助于激发幼儿内在自主的表达愿望。因此在日常的绘本阅读教学中,为拉近师生的距离,更好地促进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我采用了小组教学的形式,将位置安排成师生围坐一桌或是围坐在地垫上,从而共同阅读。这样既使幼儿感到亲切、放松,又有利于教师倾听幼儿的讲述。在这种宽松的阅读环境中,幼儿可以畅所欲言,大胆、自主地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想象,不断积累阅读经验,从而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使幼儿成为敢说、想说、会说的小小善读者。

三、优化家、园同步互动

阅读是一个多元、复杂的历程,对幼儿进行阅读活动的引导,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在实践过程中寻找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幼儿积累阅读的经验,循序渐进地建立起自主阅读的能力,帮助孩子进入知识的海洋。

在家庭中,建议家长可以设立一个专门的小书屋,在里面放置上书柜和书,还可以在地面上放置一些供孩子席地而坐的垫子,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在读书的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画面内容,引导孩子发问、思考,并和孩子一起讨论,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亲子游戏等方式,帮助孩子将书中的故事和个人的生活体验串联在一起,以激发孩子对阅读的真正兴趣,使其真正体味到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活意义。

总之,绘本是幼儿建立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帮手和启蒙导师,教师要认真选择和利用好绘本,引导孩子们学会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使其成为快乐的自主阅读者,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篇5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乞丐,胸前的牌子上写着四个大字:自幼失明。一天,他向一位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可以给你一些别的东西。”于是,诗人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此后,乞丐得到了很多人的慷慨施舍。(雨果)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出现最早。在古代,早就有用来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诗歌。如家喻户晓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作为儿童早期识字,语言教育读本。中国有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更是体现了诗歌文词质美的特性。中国古代的诗歌讲究“炼字炼句”。从贾岛的“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无不看出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苦锤炼和精心推敲。

1、诗歌语言美的表现形式

1.1 丰富多样的语言内在表现形式美:一首诗的诗意、诗情、诗味,是由这首诗特定的语言形式决定的。孩子的诗中,有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有的是自描式的叙述;有的是创设新奇的比喻;有的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有的是运用设问的形式;有的是运用排比和顶真等等。

诗歌如此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更要求诗歌语言的精炼之美,以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鲜活的动物、丰富的想象、新鲜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到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语言美的无穷魅力。

例如:艾青的《春姑娘》,拟人化的春天变成了一个美丽多情的小姑娘。诗人从“春姑娘”的外貌描写到她的歌声,以童话的形式,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把春天到来时人们的欢乐表达得丰富而又多彩,充满美感。

1.2 诗歌的语言美也伴随外在形式的音乐美:诗歌优美的语言,除了词语的锤炼,准确恰当外,也伴随诗的语言节奏具有音乐性。

美学专家朱光潜先生说:“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反学意义反在其次。文学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西方文艺理论认为诗歌和音乐都属于声音艺术。音乐是借助声音构成的,诗歌也要借助声音来吟诵或歌唱。

在中国古代,《诗经》被称为“乐经”,其中的诗章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

诗经・采薇

(人教版六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因此,凡是一首好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走向文字深处的语言美。

(1)语言上的节奏、押韵形成诗歌的音乐性:诗的节奏,是指由于语言排列次序不同而形成有规律的抑扬顿挫。

押韵就是在诗句的末尾使用韵母相同的字,所以又称“韵脚”。押韵对于诗歌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得诗句更加悠扬动听,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增强诗的节奏感和旋律感,更便于人们朗读和背诵。

当诗句抑扬顿挫的声韵和句式,有着连续反复或间隔反复的稳定变化样式使,就会形成朗朗上口的韵律和节奏感。工整、可重复的句式更令人有愉悦感;即使不押韵,或句式变化较大的诗歌,也多采用段落排比,句式间隔反复的方式,再加上优美比喻和拟人,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文学感染力。儿歌诗歌多采用诗句,诗句连续反复或者间隔反复的语言结构,便于读者领会主旋律。排比的运用有增添诗歌节奏感的功效,受到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排比和重复常常可以同时使用,不仅仅可以营造强烈激昂的语气,还可以赋予诗百转回肠,绵远悠长的效果。

摇篮曲 陈伯吹

风不吹,浪不跳,风不吹,雨不掉,

小小船儿轻轻摇,红红的花儿绿绿的草,

小宝宝啊,小宝宝啊,

你安稳稳地睡一觉。你笑眯眯地睡一觉。

风不吹,树不摇,风不吹,云不飘,

小鸟儿不飞也不叫,蓝蓝的天空静悄悄,

小宝宝啊,小宝宝啊,

你畅快快地睡一觉。你甜蜜蜜地睡一觉。

这首摇篮曲是陈伯吹创作的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它共分四节,每节四行。第一行均以“风不吹”开头,第四行都以“睡一觉”收尾。“浪”、“树”、“雨”、“云”都与风相承接,使这首儿歌的意蕴自然和谐。句末押“ao”韵,注意运用叠词,如“轻轻”、“安稳稳”、“畅快快”、“绿绿”、“笑眯眯”、“蓝蓝”、“静悄悄”、“甜蜜蜜”,使整首儿歌具有明朗的节奏和音韵,极富语言的文学魅力。

(2)音乐美要求诗歌用朴素的、口语化的语言:金波在谈到创作儿童诗时,“作者要努力提炼儿童的口语。”明朗的口语入诗对儿童诗歌来说极为重要,它不但可以使诗在语言上深浅适度,而且可以使小听众立刻感受到诗的音乐性。生僻的用词、拗口的语言会切断儿童在听觉上的“声音之流”,阻塞儿童思维的连贯性。

刘饶民的《春雨》,是一首韵律优美、语言口语化、贴近儿童生活的诗歌。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种子说:“下吧,下吧,×××|××××|

我要发芽。”××××|

梨树说:“下吧,下吧×××|××××

我要开花。”××××|

麦苗说:“下吧,下吧×××|××××

我要长大。”××××|

小朋友说:“下吧,下吧×××|××××

我要种瓜。”××××|

滴答,滴答,××××|

下小雨啦……××××|

这首诗押“a”韵,一韵到底,语音流畅,无一生词僻字。语言口语化,贴近儿童生活。又采用拟声的修辞方法、双声叠韵的词语、反复的句式、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儿歌呈现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乐音感,创造了富有音乐韵律的境界。孩子听起来悦耳动听,像听音乐;读起来朗朗上口,像在唱歌。

2、诗歌的语言美对儿童的影响

2.1 诗歌是儿童语言学习最好的启蒙材料:诗是语言的艺术,诗人从儿童的生活中提炼出儿童诗的语言,源于生活、概括生活、反映生活、精炼生活,集中表达抒情中心,对于生活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一当十的效果。

马雅可夫斯基说:“为了一个词,要用掉千百吨的语言矿石。”

《小小的船》是1955年叶老发表的一首优美的儿童诗。诗中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孩子丰富的想像。前两句把弯弯的月儿比作两头尖尖的小船,这是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后两句: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充分给孩子语言美的感受,读起来也有很强的可诵性。所以,至今仍是孩子常常吟诵的佳作。

诗是语言的钻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她正在给孩子诵读诗歌,当读到“金咕噜棒,银咕噜棒,爷爷打板――”时,孩子们马上准确地接上“奶奶唱”三个字。

2.2 在欣赏诗歌语言美的同时,提高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

孩子天性是诗人。诗歌和孩子的思维、表达是相通的。

(1)诗歌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孩子可以在较短时间读完,符合孩子注意力不够持续的心理特点,

(2)诗歌描述富于跳跃,留下想象的空间。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

(3)诗歌富有押韵、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最适合孩子阅读;

(4)诗歌是专为孩子创作的,无论是描述的内容还是抒发的感情,都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和理想世界。

四季

(人教版一上)

草芽儿尖尖,

他对小鸟说:

“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

他对青蛙说:

“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

他鞠着躬说:

“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

他顽皮地说:

“我是冬天”

篇6

Elim(5岁女孩依依的母亲):那天,带女儿看中国儿艺的《小蝌蚪找妈妈》,看到伤心的地方,女儿抽抽噎噎地哭出声来,我搂住她的肩膀,轻轻地拍着她的背。舞台上,依旧是一声高过一声的呼喊:“妈妈,我爱你!”我看到很多孩子依偎在妈妈的怀里,而他们的妈妈也在默默地擦拭着眼角,整个剧场弥漫着浓浓的感伤。

孩子去幼儿园,大人们上班、下班、回家做饭……每天,家人们都过着各自的生活,共同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全家一起去剧院看戏成了难得的分享的时刻。利用这个机会,孩子会把父母带到自己的世界里去:最新的动画电影、最有趣的儿童剧……他成为这次外出的组织者,多么值得骄傲啊!“通过这种文化形式,孩子们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得到了承认,”心理学家说,“大人们陪伴着孩子,这种感觉太好了!”这次外出的经历,你们在一起说的话、笑声、在看演出之前的小插曲、共同的感动、祥和的气氛……都将给孩子和你们全家带来美妙的回忆。

理由2:给他栽种文化种子

唐宇(《格林兄弟与魔法森林》导演):所有给孩子看的戏剧其实都会涉及孩子之间的关系:关于爱、友谊、对于朋友的承诺、诚信等问题,孩子们不仅仅是看一些童话式的场面,而且在内心也会有一些感动,也会在日后有一些思考、留下一些印记,有一些心灵上很美好的东西注入进去,沉淀下来。好的儿童剧更像是一种“种子文化”,像种子一样种在孩子们的心里,将来会生根发芽,让孩子受益终身。

根据200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童年时期没有任何文化活动的人,成年以后,41%的人仍然对文化活动采取消极的态度;而在童年时候至少参加一种文化活动(电影、书、博物馆、戏院或者音乐会)的人,成年后,只有20%的人不参加任何文化活动。在童年经常看电影和看戏的成年人,不参加文化活动的比率会降到4%。对文化娱乐活动的喜爱通常是在童年时启蒙的,成年后的喜爱是对童年喜爱的一种延续。这又是一个带他去戏院的理由。

理由3:帮助他长大

毛尔南(中国儿艺《快乐的汉斯》、《饼干小子》主演):每次演完戏,剧组都会留一些时间和小朋友合影留念。剧组里有一个演女巫的女演员,一身黑戏服,为了充分表现其恶毒而不惜令美丽的自己面目可憎。其实在戏剧的最后,孩子们会发现,女巫其实是被魔镜控制了才变坏的,她的本性还是善良的。有一个小女孩,和所有的演员都合过影,就是不敢和“女巫”照相。走出了剧院后思想斗争了半天,还是请爸爸妈妈带她回来补照了一张合影――虽然她仍然害怕“女巫”,但是她看明白了剧情:“女巫”其实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这就是戏剧的魅力,孩子们和剧中人一起经历了某一段奇遇,一起感受,融入到这个想象的世界里,这是一段难得的经历。

剧院大厅的灯光暗了下来,演出开始了。尽管你就坐在孩子的身边,而且你特别想跟他说说他应该去看哪些内容,但是,他面对的是一个导演、编剧或者演员为他设计的世界。重要的是要尊重这种交流,尊重孩子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孩子在这最亲密的一刻脱离了你,沉浸在剧情中,这会帮助他长大。

理由4:打开通向现实世界的窗口

李淑俊(中国儿童剧院工作人员):在《小兔快跑》中,导演安排大灰狼丢丢救了小兔子,还和小兔子成为好朋友。表演结束后,我去找观众调研,问大家能不能接受这个改编,会不会认为剧情误导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把狼当作朋友来对待。家长们大都认为这些都不重要,孩子们自己会判断善恶和美丑。有一个叫盈盈的孩子很坚定地说,“大灰狼只有在不伤害别人、真心对待别人的时候才会有好朋友!”这也许正是编剧用大灰狼丢丢对待朋友的真诚之心和老鹰的残忍之处相互比较,让小朋友们自己感悟到要如何对待朋友和敌人吧。

无论是电影、话剧还是马戏表演,可能都会涉及社会生活和成人的世界。小观众们可以从他的小圈子里跳出来,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这里既有爱、幸福、分离,也会有战争、宗教等其他主题。通过这扇窗口,他会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这会帮助他学着判断或理解、热爱或憎恶某些人和事,也有利于孩子接纳不同的文化。

理由5:让他体会自己和别人的情绪

继续儿(6岁男孩张佳鹤的母亲):以前觉得演戏只是演员的一项工作,但当我看到舞台上演员一直在发抖,回到座位上后还在拭泪时;看着台上他们满头大汗,下台后口中还念念有词时;当看到全体演员激昂的情绪时,我真的震撼了!戏剧演出需要太多的激情、太多的心力、太多的付出、太多的汗水。看完戏问儿子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他回答,那个王子太棒了……一路唧唧喳喳说个不停。连着十几天,都自称自己是王子,按着自己的剧本演个不停。

感受、批评、评论、判断,这些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要学会的东西。越早接触舞台或屏幕上的作品,孩子的评论意识就会越早得到开发。这会帮助他建立美学的基本判断,引发他关于美与丑的思考。戏剧结束后,你的孩子也许会大声喊着“真没劲”或者“我全看明白了”!不要打断他,把你的想法放在他想和你讨论的时候再说吧。当然,他也可能完全沉浸到戏剧里,许久无语。

TIPS:实用手册

篇7

学前教育既是一项公共教育事业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作为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奠基性教育,它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也已逐步为社会所认识并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前整个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依然是最为薄弱的一环,其发展处境和现状并不容乐观,尚待进一步改善。

一、社会调查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素质人才需要教育,幼儿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的幼儿教育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投入也不断加大,幼儿教育呈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地域经济的差距,部分地区教育的投入远远达不到标准,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滞后,教育理念落后,这些直接影响了幼儿园学前教育的质量。现在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对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很不满意,更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我从事幼儿园学前教育多年,对于学前教育了解一些,最近又对我们地区的学前教育进行了一些调查。调查采用访问、对话、问卷等方式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了100位在校幼儿的家长,在幼儿园学前教育班随机调查了100名56周岁的儿童,发现了一些幼儿园学前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幼儿园学前教育的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幼儿园教育存在着封闭性、限制性、滞后性等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趋于"小学化"。虽然学前教育是到小学的一个过渡过程,需要学习一些小学内容,但是现在很多幼儿园的大班就直接使用小学的一年级教材,教学内容基本以学拼音、做数学题为主,而且布置家庭作业,让幼儿进入到小学的学习环境,影响了孩子健康发展。

2.教师不注重幼儿的人际关系的培养。例如,对待孩子打架的情况,往往采取强硬的方法进行处理,不是挨骂就是罚站,这样不但使幼儿对教师产生敌意,而且影响到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更影响幼儿的人际关系。

3.活动过于古板。教师的教育方法传统,幼儿的游戏重复,使孩子们对游戏失去兴趣。虽然有时幼儿也有自己独特的创意,但教师大都否定孩子的古怪想法,这样就打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

三、发达国家幼儿园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

在教育理念先进的发达国家,幼儿教育的核心是形式多样化。幼儿园自身把目标定在培养幼儿社会化、多元化的素质上,对幼儿进行训练的目的是让幼儿很快融入社会。比如为了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建立人际关系,幼儿园会经常组织孩子们进行大型的团队游戏,让孩子们互相配合,互相学习,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当幼儿行为不被高度控制时,他们能最有效地学习社会技巧。

有一位旅美学者告诉我:他的孩子在美国上学前班,教室里是"花花绿绿一片",墙上有标着图画的字母表、数字、地图、学生绘画等,根本没一块空闲的。教室看起来似乎很乱,但哪一项对孩子们都有用。应该说,这种花花绿绿的环境,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老师上课也不强求学生坐个什么样,而是随意,甚至可以趴到地上,只要注意听、不出声就成。老师鼓励孩子们多玩、会玩,同时常向孩子们灌输一个概念:"分享",即大家一起玩。每周有一天让孩子们带一件自己得意的玩具到教室,彼此交流一起玩。有一次,我们带着孩子到一个美国朋友家过周末。女主人格外热情,抓了几只毛毛虫装到了瓶子里,作为送给孩子的礼物,临别时还建议拿到学校让小朋友看。我们也就依言而行,出人意料的是,老师大加赞赏,而且就毛毛虫向孩子们讲了蝴蝶成长的整个过程,她还专门介绍了一家书店,说那里正举办一个有关蝴蝶的展览,建议我们一定要带孩子去。说实话,已是人到中年,也只是通过那天的事情才得知那种毛毛虫变成蝴蝶要用两周时间。

四、转变幼教理念发展我国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思考

学前教育是孩子们的启蒙教育,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成才的关键的第一步,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态度。学生良好品德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跟学前教育有密切联系。我对于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模式转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1.还原幼儿园的自身功能。针对部分幼儿园的"小学化"问题,我认为在教育内容上应更注重释放幼儿的天性。比如在教孩子算术的过程中,我不是要求他们去记一个结果,而是要他们体会思考的过程;对于孩子所提出的疑问,我会耐心地讲解,用最简明的语言让他们明白。

2.善于转换思维对幼儿进行教育。比如给学生讲《灰姑娘》时,我忽然有一个大胆的问题,于是问道:"你们知道作者犯了什么错么?"此时孩子们都认真想。随后我引导他们:"书上说灰姑娘到了12点就会变成原来的样子,可故事的最后作者却没有写她12点变回去。这说明了什么呢?"有的说:"老师,作者犯错了呀。"有的说:"他和我一样,都会有不乖的时候,都会被妈妈训。"还有的说:"老师,我以后写故事不会像他一样犯错。"听到孩子们五花八门的答案,我说:"你们说得对,再伟大的人都会犯错,所以犯错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大家认识到以后不去犯错就好了。"孩子们都认真点头。可见用一件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去进行教育,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许多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老师必须转变这种心态。我给他们看一些展示贫困山区孩子们疾苦生活的资料,激发起他们的同情心。许多孩子主动要求为灾区小朋友赠送自己的衣物、玩具,表达他们的关心与同情,还有的孩子自己动手做小卡片,上面写了自己美好的祝愿。这样孩子们就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同情心与他人分享的心。

总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早期的幼儿教育为孩子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教育,结合实际情况,转变教育理念,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最大化地调整教育方法,努力探索出一条培养出幼儿综合素质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篇8

水墨画作为一项极具艺术魅力的绘画形式,以它的生动性、活泼性和可操作性受到幼儿的喜爱。教幼儿学画画,可以加深幼儿对生活的认识,推动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发展。水墨画简练、概括的造型,独特的表现手法,从生理和心理上,都很适合儿童绘画的特点,加上绘画过程中,特殊的作画工具,宣纸与墨色千变万化的现象,对孩子们很有吸引力。水墨画造型与儿童画不同,有其特有的规律,把水墨画强调自然、物趣,不拘形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追求和孩子纯真率性的天性特点相结合,不但引导幼儿绘出自己的水墨画,也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求知欲。正是水墨画的材料和用笔的形式比较适合幼儿的思维特性,才有助于幼儿大胆挥毫、无所顾忌地作画,对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近几年,很多幼儿园在水墨画教学上,尤其是在提升幼儿审美能力和富有创造性审美思维品格上用了很多心思,并已粗具规模。在幼儿园时期开展水墨画教学,幼儿可以体验水、墨、色在宣纸上的神奇变化和笔情墨趣的美妙,对幼儿熟悉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培养对中华文化和艺术的爱好与兴趣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水墨画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现状解析

水墨画也称写意,用毛笔调墨或颜色在宣纸上直接作画,具有富有韵律的线条、多姿多彩的墨和色、变化多端的水墨渗化、容易成型等特征,其构图不受时空限制和焦点透视束缚。在中华文化体系中,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自成一套完整的绘画美学体系,长时间以来,由于中国画内涵丰富、文化品位高,因而被认为很难为幼儿所接受。但是,我们的先辈在“仰观天象”“俯察鸟兽之迹”的历程中,缔造了最初的绘画,中国画的形是万物与人心相互交融天人合一的产物,是在自然中产生的,从这一点来说,与幼儿有相通的地方[1]。英国著名美术教育家汤姆林逊认为“儿童是艺术家”,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也说过“儿童是真正的大师”。把儿童的画与成人的画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儿童的画的生动性是无可比拟的[2]。画画对幼儿来说,是本真的感情与情绪传达的最佳方式。水墨画独特的墨色效果,为幼儿提供了一种诗意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思绪的方式,但是由于成年人不当的教学方式和评议,可能使幼儿不能完全自由自在地用墨色描画自己的内心世界。目前,我们还有很多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作品缺少充分的认识和估价。他们不相信幼儿的创造性,怀疑幼儿的表现能力。有些教师和家长担心不告知孩子画什么、怎么画,孩子就会不知所措、无从下笔,其实这完全是成年人看高了自己而低估了儿童。在我国当前幼儿美术教育中,以成人的意志和标准要求并规范幼儿创作的情况随处可见[3]。成人的指导和帮助对幼儿来说是重要的,只不过成年人的指导并非是让幼儿“照我的意思去做”,而是要引发幼儿的绘画兴趣与创作热情,鼓励孩子大胆创作,因为幼儿自有其特有的绘画语言,有其特殊的表达方式。这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理想境界。在水墨画的学习进程中,幼儿要面对诸多事情,例如毛笔的使用,对不同层次墨色的把握,以及水墨画特有的意境营造,“与物传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理念等。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也缺乏相应的造型能力和手、脑协调的控制力,使他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熟练地运用笔法、墨法,以及表现水墨画的意韵、情趣。因此,幼儿园里的水墨画教学活动有更多的启蒙意味,对幼儿的品评也应当联系幼儿自身的成长程度,采用鼓舞和建议这样有发展性的评价方法。为幼儿制造一个舒畅的内心空间,防止幼儿在过度地干预、批评、嘲笑下形成恐惧心理,帮幼儿建立自信心,勇敢地进行多种创作和尝试。当幼儿遭遇失败和挫折时,教师应适时予以指点迷津和心灵的安抚,为幼儿自由表现提供时机与空间。

二、激发兴趣,让幼儿在艺术氛围中感受水墨韵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如果对水墨画迸发了兴趣,通常注意力就能特别集中,再通过教师恰当的启发与鼓励,孩子就会大胆、无拘无束地进行绘画活动。不同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幼儿教育应以幼儿能承受的水准,挑选观赏的作品和创作的题材,应该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这样才能在幼儿的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在学习环境方面,教师应创设有深厚书卷、水墨氛围的作画空间,幼儿走进活动室,拿起毛笔,泼、墨、点、洒时能沉浸于小文人的情境中。例如,将活动室的一角布置成国画角,在墙上贴挂水墨画作,有人物、动物、植物等,那简洁生动的形象,丰富多彩的用笔,深化酣畅的墨与色,生动传神的场景,让孩子们感受水墨画的无穷魅力,从而被深深的吸引,兴致盎然。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到这些水墨画是不同于油画棒、水彩、线描画的,是用毛笔、宣纸、墨、国画颜色画出来的,表现的是事物的特征、意境,能够提升孩子对水墨画的感性认识和审美能力。孩子们发出“我也想画”的强烈愿望。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激发幼儿兴致,如采用让幼儿跟着画、变画、添画、组画等手段,使孩子能兴致盎然地进行学习,增强孩子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可以离开活动室,指导写生与画家谈话、看资料片等。孩子经过各种赏画、谈画、画画等活动,就会不断增强审美及表现的能力。孩子的兴趣不是天生的。有些是天赋使然,有些是与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息息相关,因此首先要从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着手。由于幼儿对水墨画比较陌生,如果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刻板地摹仿教师的范画,他们可能会出现厌倦的思想,从而不喜欢画画,错过画好水墨画的良好时机。教师应指导他们将看、画、玩合而为一,把握幼儿对水墨画的新奇感,指点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例如,教学中引用齐白石91岁时作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中白石老人用简洁的墨色,在两座石青色远山的衬托下,几只黑色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溪流中摇着小尾巴欢快地顺流直下,它们不清楚自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开心地游玩着。教师讲述白石老人在作这幅画时的想法,从而让孩子们了解这幅画,让幼儿体会水墨画的无穷奥妙,以及变化多端的笔墨形式,从而引发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

三、将美术教学活动与游戏相结合,感受水墨所带来的乐趣

在游戏中激起孩子们学习水墨画的兴趣,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积累幼儿的学习经验。在幼儿园,幼儿的主要活动就是游戏,只有在游戏的过程中把幼儿的兴趣激发出来,才能让他们主动地进行绘画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年龄越小,目的就越不明确,他们通常把美术活动作为一种好玩的游戏,描画起来非常投入、果敢、无拘无束。所以可以让他们一同采用以色撞墨、以墨撞色、滴墨、泼墨、甩色、点色、吹色等笔墨方法,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孩子们边玩边画,在这样的过程中,画画已经成为幼儿的游戏了。尽管幼儿对周围的事物非常感兴趣,但他们常常只注重事物的外表。所以在教学活动完成后,可通过投影仪展现他们的作品,启发幼儿了解他们作品中所制造的多种墨色,以及墨色是如何出现的,为孩子讲解作品中出现的点、线、面是如何用不同的笔墨描绘出来的。而在这一刻,孩子会十分惊奇本来自己随便涂画中竟然不知不觉间使用了水墨画的几种常用的笔法、墨法,这引起了孩子们有意识地展开一些用笔用墨练习的热情。所以这期间教师可以联系墨色的浓淡变化和如何控制水分,让孩子了解如何画水墨画,让他们在主动画画的同时越发深入地把握水墨画的绘画方法,同时让幼儿熟悉一些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让他们知道“墨分五色”的神奇变化,而“墨分五色”这个词就是指墨在加入适当的水后画在宣纸上所呈现的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变化,让孩子们对于墨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对水墨画不再生疏,让他们学会观察。

四、提供丰富多彩的作品,注重培育幼儿的审美情趣

美妙生动的画面有助于幼儿学习古诗词的内容,中国画向来被誉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情画意的画面可以直观形象地表现诗词内容,把美妙的景物展现给幼儿,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给他们美的享受。观赏是制造美的源泉,通过观赏国画大师们的水墨画作品,可以培养孩子的最初感受和表现美的能力与情趣。幼儿园时期的美术活动应当是以感受美、展现美为中心的美术启蒙教育,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才艺素养,在名画观赏过程中,可以用虚拟的音效或合适的乐曲,协助幼儿找寻认识上的共鸣,迸发内心的感动,或重现画面中的场景加强幼儿的体验。例如,在观赏徐悲鸿《奔马图》的时候,可以同期放《赛马》的乐曲,由于乐曲的节奏和旋律能很生动地营造出马儿奔腾的意境,从而可以使幼儿在欢快的气氛中感受国画家所绘马儿的体形和动势。在挑选欣赏内容上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要挑选孩子知道的动物、蔬果、花草、树木或者与人物相关的水墨画作品。如吴作人笔下的《熊猫》《熊猫竹石图》,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是小朋友们都喜欢的题材,从画面中能感受到熊猫的憨厚、可爱,感受作品中的和谐、恬静之美。齐白石先生的水墨画,题材都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蔬果、花鸟、草虫、小动物等等,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的水墨画简练、清新、明朗、色彩艳丽,能给孩子带来生气勃勃的感觉,往往能够激起孩子喜爱之情。在观赏齐白石先生画的虾、蟹时,让幼儿知道用水和墨便可以替代任何色彩的用笔、用色特点。寻找可以帮助幼儿感受水墨趣味的方式,研究可以调动幼儿的技巧和经验,把水墨画生动地展现给幼儿。

五、大胆创新,展现童趣,为幼儿创造一个想象的空间

幼儿练习水墨画首先是从颜色开始的,他们用带颜色的毛笔直接绘画,用色大胆、夸张、直接。幼儿绘画常常使用原色、对比色表现事物,使作品看起来靓丽明艳[1],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这也表现了幼儿的心理特点。水墨画不受焦点透视的影响,墨色处理又有很大的灵活性。著名画家米罗说:“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他们绘画是在认真描画生活,会自然而然出现孩子的形、神及气韵。因此,在引导孩子了解用笔、用墨的时候,教师要帮助他们多研习、多看、多考虑,把自己觉得最有趣的墨色表现出来,并且给孩子足够的摸索时间,容许他们出错,鼓励孩子多思考,尝试换几种方法画一画。让孩子有绘画的自由和自信,勇敢地发挥、创作。在水墨画创作中,作者既要了解工具材料的性能,又要熟知对象,还要熟悉运用形式美的法则,才能胸有成竹地作画。但是,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缺少丰富的生活体验,同时相应的造型能力和手、脑的控制力也不足。所以在水墨画教学中,教师不能太注重幼儿所画一点一线的准确性,以免无形当中抹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因而,教师最好为幼儿提供自由创造的机会,让他们逐步学会巧妙地结合水墨材料、工具特性与形式语言,进行自主创作,慢慢掌握水墨画的创作要领[4]。例如画水墨《萝卜》时,可让孩子仔细观看萝卜的外形特点,并让他们“摸一摸”“闻一闻”,引发他们绘画的兴致,接着再让幼儿动笔绘画。首先,让他们自己多尝试几次,感受墨色在生宣上的奇妙变化,并联想成不同形状的萝卜。其次,让他们看一看,自己和其他小朋友哪些位置画的不同,自由探讨怎样下笔才能更好看。这时教师再加以适宜的提示,如墨色之间的对比、简单的笔触运用等,引导孩子快乐地作画。绘画期间,教师也可以使用富有童趣的语言,例如说:“小朋友们,我们画萝卜的一家好不好?”这样一来,幼儿所绘的萝卜肯定会大小不一、形态各不相同。当然,除了以上浅析到的几点,水墨画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还要注重更多有趣、幼儿喜欢的探索与实践。在幼儿园时期的水墨画教学活动,不光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还能有助于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总之,幼儿园开展水墨画教学,最主要的是在教学中引导幼儿善于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情感表现的自然美,以达成寓意于物的创作愿望,创作出别具生机与意韵的水墨画作品来。对于水墨画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探索,路还很遥远,相信在师生的不断努力下,定会为这个新时代画出精彩的画卷。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292—299.

[2]张念芸.幼儿美术活动指导与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74.

篇9

我在网上查了读书给狗狗听背后的原理,据说这种治疗犬可以改善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提高自信心,正受到学校和图书馆的大力推动。在经过专业训练的、会倾听而不带任何判断倾向的治疗犬面前朗读,能起到降低血压和调节心率的作用,帮助孩子克服由于恐惧和焦虑而产生的自卑情绪,减轻大声朗读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想想还真是呢,谁没有自己上学时被老师点名当众朗读或背诵时的脸红心跳?那真是紧张到了极点,生怕念错后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取笑。想到这儿,我毫不犹豫地去给女儿报了名,恰巧是最后的一个名额了。

美好和Pat的阅读互动

周六,活动就在宽敞的教室里进行,活动现场共来了4只温驯的小狗,每只小狗都配有一个训练员。小狗被训练员用皮带拴着,身上带有图书馆的统一标志,专注地坐在地上。很有趣的是,这次来的不是治疗犬,而是一些用来做导盲犬的幼犬,被主人带到幼犬俱乐部里接受最基本的狗狗陪读训练之后来充当“义工”的。并不是每只报名的狗狗都可以成为陪读犬的,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反复淘汰之后才可以得到认证资格,再由训练员领到各个图书馆帮助小朋友阅读。

教师已经摆好了阅读用的故事书,都是和狗狗有关的。女儿热情高涨,挑好书之后来到狗狗面前。和美好一对一的是一条黑色的LAB寻回犬。等我们走上前去,训练员介绍,狗的名字叫Pat,只有6岁。女儿觉得很新鲜,好奇地上下打量着它。接下来工作人员要求家长离开,目的就是创造一个父母不在场,小朋友随心所欲的阅读氛围。

我隔着门口的窗子向里看,训练员做了个手势,Pat就摇摇尾巴,做出欢迎的样子。美好坐在地板上翻开书,开始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看得出来,Pat很喜欢听故事,它伏下身子一动不动,聚精会神地竖着耳朵听着,那专注的眼神,好像已经心领神会了。美好分明从它的眼神中感到了一种鼓励,读得更加投入。

由于识字有限,美好在阅读中会有卡壳的时候。坐在一旁的Pat很善解人意,它会用某种特定的表情或动作,给孩子一种心理上的支持。训练员也从中帮助,指着书上的插图,估计是在给女儿一些提示。活动结束后,我好奇地问了美好才知道,那会儿是她碰到了不会读的生词,但训练员并没有直接告诉她,而是让她根据画面猜上下文的意思,再尝试着拼读。短短的半个小时里,Pat显得平静又通人性,既不乱叫也不随意跑开,还能读懂训练员的表情和语调。中间休息时,它安静地让女儿抚摸它,美好被大大地满足了一下。

我的反思

看到女儿和小狗Pat的阅读互动,我不由得想起了平日里和她一起读书的情景。现在她读得最多的是分级阅读的初级书,简单的我会让她自己读,有点难度的我读一页,她读一页。我有点急性子,如果女儿读错,我会抢着纠正她。结果是越纠正、越读错。有一次她忍不住把手放在嘴边,干脆给我来了一句:“Shh.Zip it!Lock it!Put it in the pocket!Mom.”这是一般学校的老师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而说的话,委婉地表示“闭嘴”。当时我有点儿伤心,还很生气地说了她,女儿当时就哭了。现在我恍然大悟,其实不懂得孩子阅读心理的是我,女儿这么说也是在善意地提醒我:她完全有能力自己慢慢来,不用着急帮忙。看来,阅读本身就是个慢活儿,急切和过度纠正只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在孩子心里,此时最需要的是成人的包容与鼓励,是一个认真的倾听者,而不是在一旁指手画脚的评判者。狗狗陪读时,它就是那个孩子心目中最耐心的妈妈呀!

想到这里,发现女儿已经从教室里走了出来,还得到了一本免费的书带回家,作为此次活动的奖励。书的第一页被盖上了一个小狗的印章,还配有一个漂亮的书签,收获多多!

这种活动对于那些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来说,辅助治疗的效果可能会更明显一点;对于正常的孩子也许只是一种形式。不管怎样,重要的是让孩子敞开心灵,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本文已被收录在《出国不出国——北美金字塔教育的启示》中)

《出国不出国——北美金字塔教育的启示》

北美教育到底好不好?出国的孩子一定有前途吗?到底什么时候出国合适?本书记录了作者的一双儿女安妮、小宝在加拿大的学习、生活经历,又汇合了美国博友福多多、天使爱美好、宝贝妈咪的亲身体验,发掘北美学校、社会等教育活动背后的原因,比如思想品格支柱、全民阅读、兴趣培养、创造力激发等等。书中还揭示了精英选拔标准背后所体现的北美社会主流价值观,探求了东西方教育的不同,给了国内读者更多的思考。

作者简介

安妮鲜花:畅销书《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作者,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律师。

联合作者

篇10

艺术中专生毕业后大多会走上幼儿教育的岗位,在未来的幼儿教育中,幼儿接受的音乐启蒙对智力开发有着特殊的作用。幼儿教师通过动听的音乐可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听觉辨别能力和敏感性。同时让孩子在学习音乐中提高素质、陶冶情操。

2、钢琴演奏利于引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怎样才能吸引孩子,让他们对音乐产生兴趣?在钢琴上弹唱和即兴伴奏对幼儿的思维潜能开发是最重要的。由于艺术类中专生对美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之运用在钢琴学习时就会有很多的构想,比如原本用美声唱法演唱艺术歌曲,可以根据艺术中专生对音乐的动感追求,加上即兴伴奏的织体变换,就有可能成为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原来一板一眼的声乐作品也就变成富有动感和律动的音乐了。当孩子听到和以往听到的不同音乐编排时,耳朵一定会高高地竖起来,并对这样的音乐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但磕磕绊绊的演奏是不能够完整地表达音乐魅力的,不论是弹唱还是对儿歌的即兴伴奏,往往建立在较好的演奏基础上,所以提高钢琴实际演奏能力着实重要。

3、艺术类中专生肩负着对未来幼儿音乐启蒙的责任

艺术类中专生走入工作岗位就肩负着幼儿音乐启蒙的责任。如果教师的专业技术不过关,音乐素养不广博,就无法在幼儿心中产生对音乐的美好期待,从而无法得到良好的音乐启蒙,无形之中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产生了负面影响。艺术中专生应从进校后就将责任紧紧地挂在肩头,充实自己,通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来让幼儿享受美妙的音乐、辅助幼儿的音乐启蒙,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艺术中专生应具备良好的钢琴演奏能力

根据艺术类中专生在校学习时的特殊性,教师在掌握扎实规范技术的基础上可以把更加实用的弹琴方法和技能教授给他们,例如更加多变的织体、富有特色的和声、踏板的合理运用以及触键带来的微妙变化等。有些学生喜欢唱歌,对声乐非常感兴趣,但对学习钢琴却没有兴趣,可能还会有厌烦情绪,迫于选择艺术类学校而又得硬着头皮练琴,这种状态往往是学琴中的障碍。还有些学生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总想找到捷径。艺术类中专生的普遍情况是专业不突出,文化课底子相对薄弱,如欲突击练琴急于求成的话,往往效果较差。学生进校后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片面追求快速,忽视扎实规范技能的提高,手指的机能得不到很好的锻炼,甚至越来越薄弱。不管弹琴的方法是否科学、正确是否,更轻视音乐感觉的全面培养,这样做即使在在校期间(两到三年)造成飞速进步的表象,但学生在日后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终究会因为基础薄弱或音乐素养不全面、手指机能长而影响琴技的后期发展,欲速则不达、欲快而反慢。

1、培养良好的演奏能力首先要有对钢琴学习建立正确的认识态度

赵晓生先生曾经在《琴禅》中讲“:习琴有道,证悟有要。得大境界,反若无道。”“学琴有道”就是说学琴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没有捷径可走,要想学好钢琴首先得摸清学习的规律才会少走弯路。有道就是指学习要有方法、一定要有克服技术困难的好方法。什么是好方法?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给出的练习方法之外,更要在练习的时候找到自己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实际的演奏能力。

2、良好的钢琴演奏是身体多个环节的积极配合

钢琴演奏是一个复杂的多器官结合过程。在视奏时,大脑、眼睛、手在同一时间开始工作:乐谱上的音符要通过嘴巴唱出来,用眼睛反馈到大脑,大脑立刻指挥手指在键盘上弹奏出来,同时耳朵还要及时对演奏的声音进行反馈和检查,适时地调整和改进。所以,学钢琴绝不是简单动动手指就能弹出美妙的音符,而是身体的多个感官和部位的协调统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练习。

3、钢琴演奏能力的提高需要正确的练习方法

钢琴的演奏是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艺术事业,必须要用心来完成,弹奏的每个音符都是身心的完美结合。除此之外,演奏者还要充分了解作曲家的意图,通过十指尖千变万化的触键,把作曲家的音乐思想表现出来,这些都得靠勤练、巧练才能完成。俗话说的好:慢工出细活。慢练不单是一个好习惯.更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慢练时身体和脑部才会达到和谐统一,及时发现问题:指法、手型、旋律是否正确,并及时改正。而对于练习中有难度的地方,需要反复慢练。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唱谱,此法简单、易行。很多学生觉得唱谱是小孩子学习的方法,但这恰恰就是为了曰后走入工作岗位能够尽快适应并且对下一代进行音乐启蒙的必要手段。

4、在正确弹奏方法的基础上提高音乐感受力

弹琴不仅要做到“耳聪目明”,还要培养音乐感受力。就是说耳朵要听音色、音高、力度、节奏和律动,仔细听乐曲的每个细节才是做到了耳聪;而目明则是要眼睛清楚地看到谱面上的音符记号、临时升降号、表情符号等,这样才算是真正做到了耳聪目明。除此之外,弹好琴还需要有极高的领悟力和音乐感受力。悟性高低对学琴的进度有决定性的影响。音乐的感受力是在不断接触音乐中逐渐提高的,每个学生在进校后都应该要学会享受美妙动听的音乐而不是单纯为了回课和作业。只有自己先被感动了,才有可能感动孩子,而感动自己最快的捷径就是深入了解每首乐曲背后的含义,仔细品读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历程,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演奏的音乐感同身受,并传授给孩子。

三、提高钢琴演奏能力的实用方法

中专生进校后程度参差不齐,教师应把注意力放在怎样弹而不是弹什么之上,重视培养实用的方法和音乐素养,用实用的技术来解决乐曲难度。用触键、音色、结构、分句、对比、起伏的不同来区别对待基础不同的学生,要求学生绝不是简单地用手指把音符砸出来了事:,伴随学生弹奏程度的提高,可以对音乐技术、风格表现等有更规范的要求。艺术类中专生从进校开始的第一步,就要把演奏质量放在第一位,把每首乐曲弹好听、弹完整,才能脚踏实地的往前走。学音乐要持之以恒,不能只单纯片面完成教师的要求,达到学期末的计划,必须注重全面的技术训练和音乐修养的提高。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培养孩子们成为心灵美、情操高尚的人。华罗庚说:"时间是由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艺术类中专生进校以后拥有一个最好的条件就是每天可以在琴房练习钢琴或是声乐。当然每个人每天练琴的时间非常有限,并非都能选择很好的时间段来练习。但排幵练琴的时间是可以做到的。将练琴旳时间和其他的学习时间排开,对学习而言也是一种放松。更多的艺术类中专生认识到将来的社会要求孩子们不单是要掌握几项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质。但这一切绝不仅仅是天性,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长期修养的结果。

篇11

母亲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更是一切教育的起点。齐邦媛教授一生的成就主要在文学方面,特别是在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同时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翻译推介至西方世界方面有卓越贡献。她的文学启蒙和一生的文学情怀主要来自于小时候母亲的深刻影响。齐邦媛在书中明确说:“我一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观念,其实是得自我那没有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母亲,她把那苍莽大地的自然现象、虎狼豺豹的威胁,和那无法言说的寂寞人生化作许多夏夜的故事,给我童年至终身的启发。”

那些渗透着母亲的爱和深情的故事,确实是人在童年时最好的教科书。不仅丰富了童年的生活、拓宽了幼小孩子的视野,而且在人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颗充满着无限可能的种子。作家梁晓声甚至结合自己的童年经验说,那些饱含着母亲泪水的故事对于一个作家儿童时代的心灵所形成的影响,会对其后某个时期或某个阶段的创作风格起着先天的、潜意识的制约。

除了在以上方面得到文学启蒙外,齐邦媛还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一种对人生发展非常重要的感性能力,如同情、奉献、善良、友爱等。

母亲是那种恪守妇道、保有中国传统女性典型特征的女人。“她没有朋友,没有所谓社交,每年能回两次二十里路外的娘家已感天恩浩荡了。”在齐邦媛的记忆中,在家乡的母亲,不是垂手站在桌边伺候祖父母吃饭,就是在牧草中哭泣。十年间,父亲只回去过四五次。有一次,父亲为母亲买了樱桃,用长袍兜着从村口走到庄院,这样温暖的场景竟然支撑着这个女人走过九年的孤寂岁月。对于这样的母亲,对于这样的女人,任谁都心生爱怜和同情。作为女儿,齐邦媛自然会生发出无限的悲伤和同情。

在危机四伏、不断搬迁的日子里,母亲变得坚强起来,她全心全意地付出和奉献,并在动荡的局势中和父亲建立了稳固的感情。家庭稳固、夫妻关系和睦,对孩子成长是非常有利的。难怪齐邦媛说,母亲那种幸福的状态,“给我成长过程最大的安全感。”

母亲的善良和友爱也让齐邦媛十分感动。“九一八”后,东北逐渐被日本人占领,大批东北人开始流亡关内,四处漂泊。这种情况下,谁的生活都不易,谁家过得都不宽裕。可是在南京时,每个星期六中午齐邦媛的哥哥都会带五六个同学来家里吃饭。这些孩子都是从东北流亡来的,对于他们,母亲都视为自己的孩子,关切地照。特别是那个叫张大非的孩子,“吃饭时,妈妈总叫他坐在她旁边,不断地给他夹菜。”母亲这种善良和友爱的本性,自然深深地影响了少年时代的齐邦媛。

什么样的母亲是好母亲?关于这个问题,美国《女性生活月刊》曾对读者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些行为是成为好母亲的关键:给孩子讲故事或读书;在公众面前不批评孩子;父母保持一致;学会知足;不抱怨;共享快乐与共同承担痛苦等。据此来看,齐邦媛自小所受的就是一种来自好母亲的教育。

二、父亲的理性教育

“我的幼年是个无父的世界。两岁时曾惊鸿一瞥看到父亲,风雪夜归,凌晨又重上逃亡之路。”齐邦媛在书中这句充满感伤的话语很容易让人想到不久前在网络上传播很广的一句话――“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当前社会,很多父亲最大的问题是给孩子的陪伴过少。据调查,每周陪孩子的时间少于5小时的爸爸达50%;每天都能陪孩子的爸爸只有20%;50%的爸爸每周陪孩子平均不足5小时。另外,30%的爸爸们回家以后做得最多的事,就是看电视、上网、玩手机;只有20%的爸爸下班后回家陪孩子。

研究发现,孩子出生后最初几年不能没有母亲的陪伴,在青少年儿童的成长阶段不能缺少父亲的教育。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父亲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但从父母教育的角度而言,齐邦媛还是非常幸运的。她在生命的早期从没缺少母亲的爱与陪伴,在后来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有父亲不时的教育和指导。父亲给予齐邦媛的理性教育也是她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是家里的独子,曾经留学德国,接受了救国救民的新思想。虽是翩翩君子式的读书人形象,但齐世英骨子里却充满反抗精神和家国情怀,因此投身革命,一生流亡。迁至台湾后,更是为自由、民主而鞠躬尽瘁。齐世英这种不妥协、不屈服,与命运抗争,为生民奔走的精神和气节深深影响了齐邦媛。另外,父亲在战乱中对教育和文化的坚守,也锻造了齐邦媛后来在编译馆岁月里的坚定意志,她认真而又勇敢地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除了身教之外,父亲也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教导齐邦媛认识社会规矩和做人规范。令齐邦媛印象深刻的是她读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件事。那年春雪刚融,上学必须穿过一条巷子,地上全是泥泞,只有路边两条干地可以小心行走。她当时好奇,沿路看热闹,不小心踩到泥里,棉鞋陷了进去拔不出来,急得大哭。这时一辆汽车开了过来,里面正好坐着自己的父亲。可是,父亲只是叫司机把她从泥里拔了出来,然后就开车走了。试想,如果我是这位父亲,多半会顺便送自己的闺女去学校。可是,齐世英并没有这么做。晚上回到家,他说出了理由:“小孩子不可以坐公务车上学,公务信纸有机关头衔的,也绝不可用。一则须知公私分明,再则小孩子不可以养成炫耀的心理。”

还有一次是挨父亲的打。齐邦媛回忆:“他用同样的语气告诉六岁的我,这里不是漫山遍野跑的乡下,城市公园的花是不能摘的,摘了更不能一再撒野,‘我打你是要你记得’。这最初的印象,使我一生很少说谎。”

这就是来自父亲的教育,它不像母亲的教育那么温和、柔软,而是通过理性的方式,让一个孩子懂得什么是界限、什么是规矩、什么是不可做的。

三、师者的性灵启发教育

齐邦媛的成长除了有母亲的情感教育和父亲的理性教育之外,更不可少的是那些优秀老师在她求学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由于受战乱的影响,齐邦媛辗转过很多学校,如老西开小学、中山中学、周南女中、南开中学、武汉大学等。特别是南开中学和武汉大学的教育,造就了齐邦媛的精神特质和文学素养。

通过那些带着温度的文字,我们不得不感慨:在饱受苦难的岁月里,有一批真正优秀的教育人在创造一种美好的教育。那是一群什么样的教育人呢?齐邦媛的原话是:“注重性灵启发的有识之士。”所谓性灵启发,就是关怀学生的心灵世界,注重精神的引导和塑造,同时根据学生的性情和特点实施合适的引导、点拨和激发,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最令人振奋的可能就是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对齐邦媛的精神引导。“南开中学在抗战最艰苦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伸。”齐邦媛满怀深情地说,张校长创业立世全靠坚强的爱国精神,他就是校歌里“巍巍我南开精神”的化身,在她成长的六年中,留下非常温暖的印象。不论前线战报如何令人沮丧,日机轰炸多么猛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所有学生都坚信中国不会亡。在重庆八年,张校长住在校内宿舍,每天早上拄杖出来散步巡视,看到路旁读书的学生就过来拍拍肩、摸摸头,问衣服够不够,吃得饱不饱。张伯苓校长的伟大精神和对学生的关怀令所有人终生难忘。散居世界各地的数万学生都在各自的领域传播着张校长的薪火,永恒不灭,而齐邦媛就是其中之一。

在学业方面最切近和最具体的影响还是来自那些授课老师。在《忆恩师》一节中,齐邦媛以活泼愉悦的文笔追忆了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老师:喝完酒给男生讲“三国”的化学老师郑新亭,外号“鸡蛋糕”的地理老师吴振芝,追求南开校花的数学老师“伉老二”,以及那位“影响我最深的国文老师孟志荪先生”。南开中学的国文教科书,从初一到高三共十二册,其主编者就是孟志荪先生。正是这位“激情孟夫子”孟志荪老师和他主编的国文教材奠定了齐邦媛的国文功底,使她的文学功底一开始就站在一个非常高的平台上。在课堂外,孟老师也像个父亲一样,把认为齐邦媛能看的书都借给她看,有时候还让她去家里吃杂酱面。类似这种因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创造出的学校教育中的亲近感也是造就齐邦媛成为一代文学大家的重要因素。

对齐邦媛影响非常大的还有一位老师,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位老师在大学一年级时给齐邦媛的点拨和建议,中国可能会多一位勉强合格的哲学工作者,而失去一位有影响力的文学大师。这位老师就是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

1943年,齐邦媛考上武汉大学哲学系。大一学期末,齐邦媛的英语统考全校第一。第二天她突然接到教务处的通知,让她去见教务长朱光潜。朱先生当时已经名满天下,齐邦媛不明白为什么会召见她这个普通学生。面后,朱先生问她为什么不转外文系。齐邦媛说自己不是没考上,而是第一志愿是哲学系,没有填武大的外文系。朱先生又问她为什么要读哲学系、已经念了哪些哲学书。听完后,他对齐邦媛说:“我已经由国文老师处看到你的作文,你太多愁善感,似乎没有钻研哲学的慧根;中文系的课你可以旁听,也可以一生自修。但是外文系的课程必须有老师带领,加上好的英文基础才可以认路入门。暑假回去你可以多想想再决定。你如果转入外文系,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有问题可以随时问我。”暑假里经过仔细考虑,齐邦媛转入了外文系。事实证明了朱光潜的眼光。此后,齐邦媛在台湾的外国文学教育与翻译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就是一位优秀教育家的作风,根据学生的性情和特点进行具体指导,助其成才。也正是有了名满天下的朱光潜先生做导师,齐邦媛才在中外文学方面坚定了志向。朱光潜先生那充满魅力的英诗课,又让齐邦媛在文学方面真正登堂入室。

品读齐邦媛教授这些关于学校教育的文字,那些师者的美丽心灵和崇高品德,以及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让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受老师们精神魅力潜移默化的影响,作者在80岁高龄回忆他们时才能依然饱含深情、心怀敬意;也正是因为接受了这些充满着人文精神的教育,齐邦媛才能成为今天的齐邦媛。

四、社会的挫折教育

《巨流河》的内容横跨整个二十世纪,而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个充满各种苦难的世纪。齐邦媛用她敏锐的心和深沉的笔,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这个世纪自己所经历的国仇家恨。她的家在战火硝烟中从关内到关外,从巨流河到扬子江再到台湾的哑海口,从童年、少年、青年再到老年,颠沛流离,没有安宁。可是,她始终没有抱怨、没有退缩,怀抱着一颗不屈的心,向死而生,战胜苦难,最终成就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我们都知道,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不遭遇任何挫折,甚至可以说我们就是在挫折中慢慢成长的。齐邦媛遭受的苦难,也是一种挫折,只不过是一种来自社会和时代的大挫折。她后来之所以能在自己的人生和学问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也缘于她早年在社会大挫折中的锻造,正是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们教会了她如何面对苦难,如何强大内心。

篇12

其次,语文审美教学是完成语文教学中德育任务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其三,有的语文审美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鉴赏美,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如何以敏锐、新颖、独特的视角去表现美和创造美。

其四,教化代替了审美。老师在上课时把童话作品多半当作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语言教育的工具。教师在教学时过于关注童话文本上讲了什么道理,给学生带来了哪a教益,老师在讲解时有较多的道德训诫和实用性解释,而忽视了对学生从情感与审美体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我们教师不知道我们的这种课堂教学无形中已经忽视了童话审美特征,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背离了童话的本体功能。教师在童话教学中,老师以童话文本为教学工具,把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认知、语言表达上,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学会语言为终极目标,忽略了学生感知、想像、情感、直觉能力发展等方面的培养。其实教师的这种唯知取向的教学活动,他剥夺了小学生的真实体验。

在小学的语文教科书中蕴藏着许多表现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社会的美,对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老师的教学审美活动可以极大地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他们的探究心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童话审美教学目标童心是世界上最纯净最美好的东西,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儿童用生命最本真的方式去感知和感悟这个美好的世界,用人类最敏锐的感受力去触摸人类生活,它本应该是自由、丰富而灵动的。今天,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把学生从过细的知识讲解,以及机械的知识技能训练中解放出来,从我们所谓的标准答案中让学生真正下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归心灵、回归精神的自由,回归审美。语文学科是最具有人文性和审美情趣的一门学科,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学作品具有极强的审美特性,例如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片树叶,一只丑小鸭等,这些童话作品中无不包含着动人的美----人性之美,人情之美,自然之美。学生可以从文中体味、感受古老语言的生命力,还能感受到不同时代的人的美好心灵,获得丰富的、难忘的审美愉悦。

因此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把孩子从烦琐的知识讲解和机械的能力训练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归心灵、自由和审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