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3 09:45: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物联网技术方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11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on Facility Agriculture
JIA Bao-hong, QIAN Chun-yang, SONG Zhi-wen, WANG Jian-chun, LYV Xiong-jie, LI Feng-ju, LIU Shao-wei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reliminary discusses the current main restric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OT bottleneck problem, put forward the applied research lacks is the key factor. Facility agriculture IOT application research to combine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mainly in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he data accumulation and analysis, research suitable application model, development for making a fool of Internet management system, study agriculture IOT application standards,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on crop phys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information.
Key words: greenhouse; facility agriculture; internet of things;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农业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具体应用。它利用各类感知设备,采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以及动植物本体的相关信息,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无线网和互联网传输,最后通过智能化操作终端,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监控、科学决策和实时服务[1]。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已经涉及水产养殖与畜牧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运输与流通等农业领域。由于设施农业是在人为可控环境保护设施下的农业生产,更有利于物联网技术助力设施农业实现精准高效,因此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成效最为显著,前景十分广阔。
1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设施农业的历史及现状
发达国家设施农业物联网发展较快,20世纪后期就已经有基于网络化、分布式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研发的报道,这与他们先进的生产管理水平密切相关。英国研发出用于储藏室或花园温室的入侵警报系统和霜冻系统、通风加热控制系统、远程无线洒水系统等系列无线设备;日本研究开发出“Open Plannet,OP”双向远程监控系统,利用基于以太网的嵌入式网络技术实现了温室环境和视频的实时动态监控[2]。荷兰向花卉培育者提供植物生长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复杂环境下温室植物的个性化追踪管理。在美国,20%的精细农业都应用感知技术,在农业生产信息获取、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智能实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美国加州研发出的“草莓培育物联网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植物的生长状况,根据土壤和环境空气的动态变化,自动启动施肥浇水或温度调节等智能设施。近年来,随着一些发达国家大面积推广精细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并针对作物生长需要进行生长环境、农业机械的自动控制,使得物联网技术可以无缝接入,应用环境较为完善[3]。著名的系统有英国开发的农业管理与决策选择系统、美国的作物决策管理系统等[1]。有此作保证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智能决策与控制。这其中,欧美发达国家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农业知识处理与应用系统开发方面,他们通过集成大量知识和农业生产流通第一线数据,来为品种选择、土壤营养诊断、水肥管理、病虫害诊断、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信息化服务。
我国物联网的研究几乎与国外发达国家同步进行,在农业上的研究应用领域也较为广泛。2011 年,农业部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包括北京市设施农业在内的三大国家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始启动, 2013年,上海、天津、安徽3个省市被农业部列为农业物联网区域试点[4],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迄今全国已有8个省(区、市)(另外还有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承担的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先后启动实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带动了各地农业物联网的发展。
成绩较为突出的如:北京市重点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在农业用水管理、环境调控、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应用示范,开发了与农业技术结合的墒情监测系统,为政府决策、农户技术指导、公众消费和设施蔬菜生产管理提供了便利,实现了设施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业用水精细管理[5]。江苏省则开发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平台,侧重对设施农业、猪舍生产环境进行监控,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农业设施的自动化管理,并逐渐开始进行规模推广[6]。天津市建成了国际先进的农业物联网平台,实施了农业生产经营物联网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工程。应用种植业设施环境信息监测、智能化控制与管理等物联网技术,建设了总面积逾667 hm2的核心试验基地,开展了约1 000栋节能温室的示范应用。此外,国内许多企业也加入到农业物联网研发行列,如北京昆仑海岸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上海顺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开发产品的同时,还提出了设施农业物联网体系解决方案来构建设施农业智能控制系统,以适应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生产需要 [7]。
2 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应用的发展瓶颈
虽然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我国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成效较为显著,但农业物联网是项复杂的工程,在我国总体上尚处于试验阶段,目前主要在示范型农业、科研温室等系统中有所应用,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需要一定时间。促进农业物联网蓬勃持续发展,必须面对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我国设施农业物联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一是优质农业专用传感器的缺乏。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李昌健说:“目前我国农用传感器种类不到世界的10%,国产化率低、缺乏市场规模效应。在覆盖面、适用性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4]。”而且,国内产农用传感器良莠混杂,质量参差不齐,性能不够稳定,使得监测数据不够准确,又没有权威的评价标准,因此农业生产者很难信赖物联网设备。
二是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一次性资金投入大,需要长期更新维护,而且回报周期长。目前,我国仍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业整体比较效益低下,对于普通农民来讲,物联网设备价格偏高[4],过于“高大上”,很难大面积推广。只有规模经营或者高效种养殖业才更有利于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是应用研究缺乏,急需“接地气”的生产应用参数及软件产品研发。目前国内农业物联网的市场需求仍然是以设备采购、网络接入为主,在设施农业生产上还主要停留在监测与初步分析环节,没有真正意义实现科学决策和智能控制,根本原因在于对数据分析及其生产应用的研究不够重视。
综合分析三方面问题,首先对于设备问题,我国的企业、科研机构普遍较为重视,相信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大批低成本、低功耗、性能好的各类农业传感器很快会在市场上涌现。其次对于资金问题,当前还是政府投入引导为主,随着设备成本的降低,政府补贴的实施(据报道,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建立农业信息补贴制度,加快推动将农业物联网相关产品和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4]),将会引入电信运营商、企业、科研单位、高校等社会力量的加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的格局。因此,制约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的最大瓶颈无疑是采集数据如何应用,物联网如何为农业生产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即如何打破“拿上来一大堆数据,却不知道干什么用”的窘况。重视“应用层”这个顶层设计,以应用为导向来做研发,是农业物联网发展到今天必须引起重视的核心原则和目标。
3 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方向
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研究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确立研究方向要结合生产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以重点从5个方面研究入手。一是注重数据的积累与分析,通过分析各类型数据发现农业生产规律,建立设施作物水肥管理模型、病虫害发生预警模型等,用于指导生产;二是研究成本低、效果佳、面向不同作物栽培的各种类型设施的应用模式,包括研究设施内网络节点的布控、设备系统的集成等;三是开发适用于当地设施生产实际、扩展性好、操作简便的物联网管理软件,结合专家模型的嵌入,成为农民身边的技术管家;四是以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为基础,制订操作性强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如针对不同设施蔬菜种植制定物联网栽培管理应用标准、蔬菜环境监测系统集成规范等,便于推广应用;五是加强作物生理生态信息的监测与研究,从长远来看,研究作物生理生长模型是提高设施作物生产潜力的根本和核心技术,有必要及早开始规划并实施[8-9]。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设备将会日臻成熟,但要大规模推广应用,得到市场的认可,还必须与各地区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不能操之过急。要优先从基础好、规模化程度高、产值高的行业入手,但更为关键的是要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加强应用层面的把控与研究,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物联网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余欣荣.物联网 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 农业物联网知识读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3-64.
[2] 张唯,刘婧.设施农业种植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科技广场,2012(1):238-241.
[3] 唐珂.国外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700-707.
[4] 乔金亮.物联网如何和农业更好结合[N].经济日报,2013-11-5(13).
[5] 许世卫.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686-692.
[6] 刘家玉,周林杰,荀广连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以江苏省农业物联网平台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377-380.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381-01
物联网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基本特征是信息的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其核心是物与物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
1.物联网信息交互类型
物联网信息交互的系统是指感知网络本身,而以物联网网络系统为载体的信息空间则构成信息交互的内容,物联网信息交互实际上是用户、网络和内容三者之间的交互过程。
1.1 用户与网络的信息交互
用户与网络系统的信息交互是指用户通过网络提供的接口、命令和功能执行一系列网络任务,以实现感知信息的获取、网络状态监测和网络运行维护。物联网的各种应用都离不开用户与网络的信息交互。用户与网络信息交互的一般模式是用户通过网络发出指令或控制信息,相关节点收到相应的指令后分布式地执行,并将执行的结果通过网络反馈给用户。
控制信息的传输是将数据采集、查询命令、网络配置和程序代码等信息由汇聚节点传输到网络各个节点的过程。控制信息的传输是从汇聚节点到感知节点“一到多”的数据传输。控制信息的传输首先要求高可靠性,其次一些数据采集和查询命令还要求低延迟。而对于较大规模的网络,能耗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交互对象的选择直接影响着信息交互任务能否完成以及完成的质量。目前,面向不同的应用已经提出了许多节点选择算法,但现有方法一般都假设网络部署在平面空间,并且节点的覆盖范围通常采用圆形区域,然而实际网络通常都部署在复杂的三维空间里,节点的通信范围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有效的信息交互对象选择方法。
1.2 网络与内容的信息交互
网络与内容的信息交互主要指以网络基础设施为载体的内容生成和呈现,具体包括感知数据的组织和存储以及面向高层语义信息的数据聚集和数据融合等网内数据处理。按照数据在网络中的存储位置可以把数据存储方式分为外部存储和局部存储。外部存储指所有感知数据都汇集到汇聚节点并存储,而局部存储则将感知数据保存在感知节点本地。外部存储的数据集中存储方式便于数据管理和数据查询,但将所有数据传输到汇聚节点会产生非常大的传输量。局部数据存储虽然不需要传输大量数据,但数据管理复杂,数据查询成本高,且感知节点有限的存储空间以及节点易于失效等因素会对数据的可用性产生影响。
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深入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海量网络数据的存储、传输和处理面临严峻的挑战。虽然现有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以数据为中心的数据组织和存储方法,并在一些较小规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上得到了应用,但对于大规模物联网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还缺乏实践的检验。
1.3 用户与内容的信息交互
用户与内容的信息交互是指用户根据数据在网络中的存储组织和分布特性,通过信息查询、模式匹配和数据挖掘等方法,从网络获取用户感兴趣的信息。通常用户感兴趣的信息或者是节点的感知数据,或者是网络状态及特定事件等高层语义信息。感知数据的获取主要涉及针对网络数据的查询技术,而高层信息的获取往往涉及事件检测和模式匹配等技术。信息查询是用户发出查询请求,网络根据数据组织和存储结构选择相应节点执行查询任务,并将查询结果通过网络反馈给用户。信息查询的实现依赖于内容在网络中的组织和存储方式。对于外部存储方式,信息查询直接在汇聚节点执行,采用传统的数据库技术便可实现。对于局部存储方式,一般通过洪泛的方式实现信息查询,但这种方式查询效率低下。对于以数据为中心的存储方式,需要根据内容的分布特性,并考虑信息查询的效率和能耗因素,研究和设计相应的信息查询技术
2.信息交互技术攻关方向
现有的信息交互技术还不能满足许多实际应用的需求,因此物联网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还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2.1 多源异构信息的交互问题
物联网感知网络获得的信息具有显著的异构特征,表现为信息感知的目标不同、感知信息的内容不同、数据采样的频率不同、数据的表示方式不同、数据的生存周期不同。因此,面向物联网信息交互应用,需要对这些多源异构信息采用有效统一的表达形式,并提供高层语义知识的描述方法。实现多源异构信息的交互可以从信息形式和语义知识两个层面入手。在信息形式上,研究形式统一,内容可扩展,能适应物联网信息交互需求的表示方式,从而实现信息的高效存储、交换、查询和共享;在语义知识上,通过元数据的知识学习和高层语义的统一描述,实现信息交互的语义互操作,从而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物联网由大量功能和结构差别巨大的异质网络节点构成,在信息交互过程中,不同网络节点的信息交互能力,包括信息处理、传输和存储能力以及信息交互角色和需求存在极大差异,例如一般的温湿度传感器与音视频多媒体传感器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交互需求差异非常大。因此,在信息有效统一表达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异质网络节点的智能交互是物联网信息交互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该问题实质上是不同网络节点信息交互的有效适配问题,主要有3方面的适配问题:(1)由于参与交互的网络节点具有不同的信息处理和理解能力,因此信息交互过程面临交互对象的适配问题;(2)由于大量网络节点带来的数据多源冗余性,信息交互面临数据集合的优化选择问题,既要达到信息交互的质量又要求代价最低,因此信息交互存在效能适配问题;(3)由于物理对象拥有者的差异,对物联网信息的访问经常是受限的,只有被授权的访问才是允许的,因此信息交互也面临着权限适配问题。
2.2 大规模网络的信息交互
目前大规模无线感知网络的应用需求非常迫切,例如在智能交通、环境监测、现代农业等领域,无不要求持续的大范围的信息感知和信息交互,这也与物联网普遍互联和全面感知的特性相一致。但受实际应用环境的影响和网络资源的限制,现有的物联网无线感知网络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节点数目大多在几十个到几百个,而且网络节点可以支持的感知功能也比较单一,往往局限于有限的几种标量信息。而现有研究工作大多针对较小规模的网络展开,对网络的行为特性往往也做出了一些假设和限制。对于大规模无线感知网络,许多研究工作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和模拟仿真的层面上。因此,针对大规模无线感知网络应用,需要深入研究信息感知和信息交互所涉及的能量有效、负载均衡、网络延迟和吞吐量等问题,并通过实际网络验证理论研究的结论。
3.结论与认识
物联网信息交互涉及到多方面的研究内容,本文重点提出了,在物联网信息交互的基本模型基础上对信息交互涉及的相关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实际应用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扩展,推动了物联网理论和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262-02
基站动环监控系统采用传感技术,已成为运营商“物联网”建设过程中的示范应用。目前,已经覆盖运营商90%的通信基站,基站动环监控系统不仅能够完成对基站中的动力设备、环境及现场图像的实时监控,还可以完成数据的存储、处理以及数据分析。
但是,基站交流配电防雷箱一直存在智能化程度低,甚至早期的基站交流配电防雷箱没有智能化设计,不能适应基站动环监控系统的监控要求,无法进行对基站交流配电防雷箱全面集中监控。并且存在基站配电箱的电源出线侧并联安装防雷箱的非一体化设计,导致此种防雷措施存在一定的弊端。本文将通过对存在的一些弊端分析,重点介绍基站智能交流配电防雷箱的设计与集中监控实施方案。
1.通信基站防雷现状及弊端分析
现有的通信基站内部电源的防雷方式一般都采用了防雷箱或防雷浪涌保护器并联连接于基站的配电开关后端的方式,虽然这样的防雷解决方案具备一定程度上的防雷功能,但由于配电与防雷没有一体化设计,导致此种防雷措施存在一定的弊端。
1.1 残压失真度较高,往往实际残压高于设计计算时的残压。
由于基站的布置取电等诸多因素导致部分基站存在差异化,在防雷箱安装的时候往往出现防雷器安装位置不适当,防雷箱的安装位置过远,而使用较长的防雷器连接线等情况。连接线越长,残压越高,导线过长直接导致真实残压偏高,从而损坏后端设备。
1.2 防雷器无监控接口,无法监控防雷器的状态,管理人员无法即时获得防雷器损坏信息。
现在很多基站尤其是旷野和高山基站都实行了无人值守。防雷器无监控接口,无法实现对防雷器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测。当防雷器损坏,如果管理员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并做出响应,后端设备就会面临极大的雷灾隐患。
2.通信基站交流配电箱现状及弊端分析
2.1 不能远程监控基站交流配电系统电参数,有故障时无法及时做出响应。
现有的基站配电箱一般都采用简单普通的电流、电压指示仪表,不采用多功能智能仪表。本身采集数据就很单一,而且又没有通信功能,即使基站配备了动环监控单元的采集单元也无法采集上传数据。通信基站大多旷野和高山,电力环境也很复杂,全面监测电参数很重要。
2.2 配电箱开关状态无监控
现有的基站配电箱没有配备监控告警系统,没有对配电箱的开关状态进行监测,即使断路器跳闸,管理员也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并做出响应。
2.3 对市电与油机发电没有分别管理,不便油机发电业务管理考核。
现有的基站配电箱对电能计量采用传统的机械式电度表,无法区分市电电能与油机发电时间。对发电业务管理只能进行粗略的管理,与电力部门结算时也没有准确的对比数据。
3.基站智能配电防雷箱具备功能及解决方案
总结上述弊端,基站配电防雷箱应是集配电功能与防雷功能相结合的智能交流配电防雷箱;智能交流配电箱除了有常用的配电功能之外,更具备了防雷功能及其它智能型辅助功能。
3.1 智能交流配电防雷箱的配电功能
基站智能交流配电防雷箱,内含油机接口、市电接口、市电、油机互锁机构,断路器等原件,紧密的将防雷与配电功能结合在一起,站内用电设备可直接在配电防雷箱内的断路器后端连接取电。
3.2 智能交流配电防雷箱的防雷功能
智能交流配电防雷箱,除包含上述配电原件外还具有防雷器或防雷浪涌保护器模块;一体化设计将防雷与配电功能系统的结合在一起,使防雷器的连接线更短,残压失真度更小;精巧的外形尺寸使该产品的使用范围更广。而且具备监控接口,通过采集单元能够满足远程集中监控要求。
3.3 智能交流配电防雷箱的智能监控功能
(1)实时监测电参数。采用高精度三相有功无功电能专用计量芯片ATT7026A,实现对有功、无功、视在功率,电压、电流有效值、功率因数、交流频率,有功、无功电能等参数的测量和计量。
(2)具有市电接入的有功电能计量、油机发电时间统计功能,远程抄表功能。
(3)具有空调油机发电时的相序检测与自动转换功能。
(4)通过开关量监测模块监测每个支路的开关状态。
(5)具有声光报警功能,并能上传报警内容;具有在电流、电压超范围,市电断电,支路开关跳闸,防雷失效等故障时自动报警的功能;具有两组告警输出干接点,在告警处理后自动清除告警。
(6)电流、电压告警范围可根据实际运行环境远控进行调整设置。
(7)提供RS-232或RS-485通信接口。可通过与动环监控系统采集单元链接,实现远程集中监控。
4.基站智能配电防雷箱与动环监控系统实现集中监控解决方案
4.1 动环监控系统的监控对象和监控内容的选择
通信基站动环监控系统的监控对象涵盖了从交流配电设备到后备蓄电池所涉及到的电源设备、机房的环境量以及温控设备,同时,为了便于基站的管理,部分机房还进行了图像的监控。
由于电源设备种类很多,因此动环监控系统监控内容的总量十分繁杂。
1当代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瓶颈
1.1物联网信息安全问题
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和不稳定性导致物联网技术存在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应用是基于网络的连接进行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在网络信息传输技术、不同网络间的信息传输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等方面都存在着信息安全问题,信息容易被窃取和破坏。由于有关设备和系统在物联网技术存在信息安全隐患,所以,当代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瓶颈和处理简析李正煊李芳芳韩建伟河北省电子信息产品监督检验院050000如何确保物联网技术信息安全、保护用户隐私成为制约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瓶颈,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2物联网IP地址冲突或不足问题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实现网络和实物的有效连接,确保网络信息的准确性,需要每一个实物对应着其唯一的IP地址。但是,由于物联网技术的不成熟,相关数据开发和数据维护不足以满足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求,以前应用于物联网技术IPv4地址无法实现IP地址的一一对应,要想实现IP地址不冲突和相互对应,就需要应用IPv6地址,但是,如何从IPv4地址向IPv6地址进行转型升级,实现物联网的同步进行,以及如何处理IPv4与IPv6地址的兼容性问题,也是制约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瓶颈。
1.3物联网技术标准不规范
由于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经验不足,技术研发没有重点,物联网技术应用没有规范泳衣的标准。由于物联网技术主要在行业与行业或企业与企业之间应用,没有统一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就无法实现物联网信息的互联互通,导致物联网技术区域化现象严重,难以形成规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物联网的应用标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制约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1.4物联网核心技术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物联网技术的起步比较晚,发展也相对滞后,很多技术还不成熟,技术研发存在瓶颈。核心技术研发问题是制约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缺少完整的产业链,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都存在着明显差距。如,RFID技术与二维码扫描技术作为物联网核心技术,有关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技术都存在着问题,制约着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2促进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处理建议
2.1实现物联网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根据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需求的规定和政策,推动我国物联网建设的稳定健康发展。物联网技术融合了多个学科、多种技术,技术研发难度大,物联网技术应用缺少标准化和规范化。所以,国家需要明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战略,确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加大科研投入,实现物联网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2.2加强物联网信息安全建设
物联网技术是有大量的网络终端设备和现代化电气设备组成,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输和处理,如果缺少规范严格的监管,必然出现信息安全问题。所以,有关部门需要建立网络安全监管机构,制定物联网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物联网的环境。同时,研发部门还需要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应用安全技术等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提高物联网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有效屏蔽未授权用户,避免个人信息被窃取、更改和破坏,确保物联网系统的安全。
2.3加大物联网技术研发力度
技术研发是促进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关键。国家必须加大对物联网技术研发的投入,明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攻破技术难关,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2.4优化物联网核心技术
当前,我国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的差距就是物联网核心技术水平较低。所以,我国根据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了解物联网技术的技术发展需求,加大资金投入和研发力度,注重在某一关键领域的科研投入,实现我国物联网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物联网技术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