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4 10:54: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管理的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75-01
1 引言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跨入新世纪,我国企业要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必须注重学习研究国内外管理的新思维和趋势。在引进吸收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需求适应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管理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灵活地、“权变”地加以应用,不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管理创新。
2 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学管理观念
2.1 管理观念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可持续成长转变
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管理的唯一主题、最高宗旨,是造成企业过早夭折的根源。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可持续性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一个比管理效率更为重要的课题。企业是一个人造系统,其内部系统是可以改造的,而生生不息的企业管理创新正是企业实现可持续的重要保证。
可持续成长管理观认为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但不是其生存的目的,要科学合理地追求利润。坚持这种管理观,在管理中就会注重整体优化。讲求系统管理,实行企业系统整体功能优化,注重依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注重夯实基础管理,讲求管理精细化,实行管理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注重开拓创新,要求在自我否定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变革与稳定并存;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能动作用;注重以诚信为本,对待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要讲求质量、服务、信誉过硬等等。
2.2 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己成为决定企业经济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关键性要素,产品中蕴含的知识量(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竞争中最有利的武器。企业应改变传统狭隘的重视有形资产,轻视无形资产的观念,要强化无形资产意识。树立知识是关键生产要素的观念。
首先,要重视知识要素的开发。在企业中,应当建立和完善研究与开发机构,以便结合经营进行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推进企业的技术、管理创新。其次,注重无形资产的保护和管理,加大无形资产投入。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无形资产的创新、设计、引进、应用,并设立知识主管,实施对无形资产的分类、评估、投资以及建立知识档案,为无形资产投资交易和共享创造依据,不断拓展无形资产的范围,要注重对知识产权类和流通领域的无形资产的积累和投资,
2.3 树立人性化管理的观念
首先重视人的知识化,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把员工的学习素质提高作为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要素。其次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在信息化、知识化管理中,打破传统企业在分工上的官僚等级制,重新设计企业的价值流程和结构,重新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及领导者进行定位。使具有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企业人积极合作。共同享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信息,达到更多地交流、更多的一致行为,更多的责任和共同的文化,从而实现企业快速发展。要建立能为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提供方便的基础设施。使企业对内对外都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交流,在产品开发、生产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反馈。
3 提升管理主体的创新能力
创新经济学的鼻祖熊彼特指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人,他们不墨守陈规,不遵循循环流转的轨道.却常常创造性地改变这种轨道。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效率不佳与企业家缺乏不无关系,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有人指出.企业家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性质。因为其风险由自己承担,而他们的成功却往往使全社会受益。因此,国家应该制度化来扶持和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政府在制度上,应着眼于为企业家提供一个开放、宽松的环境,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4 建立支持知识运行的企业技术基础设施
从简单的知识支持工具到企业信息网络、通讯设施以及整套的更为复杂的组织软件和决策支持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数据挖掘和良好的文件管理也很重要。要建立健全公司内外部网络,使员工方便、快捷地了解全球信息,开阔视野和思路,更好地获取、运用和创造新知识。
总之,我国企业要在管理上有所创新,应该树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观念,提升管理主体的创新能力,创建有利于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学习型组织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建立本土文化,强化知识管理,加快制度创新,我国企业要在新形势下谋求发展。
2、大成功靠团队,小成功靠个人。
3、不要过度承诺,但要超值交付。
4、什么是不简单?把简单的事情千百遍做好就是不简单。
5、感情投资是在所有投资中,花费最少,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6、生产出直接效益,所有人都能看得见;
7、少数人常常被证明是对的,原因在于多数人不认真。
8、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
9、前者可用,但不可重用;后者宁可缺,也不可用。
10、虚心是进步的阶梯;
11、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也许就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12、不懂分析,不求创新,止步不前;
13、没有商品这样的东西。顾客真正购买的不是商品,而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你不能衡量它,就不能管理它。
14、效益来源于管理。
15、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
16、没有商品这样的东西。顾客真正购买的不是商品,而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17、制定正确的战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战略的执行。
18、办企业有如修塔,如果只想往上砌砖,而忘记打牢基础,总有一天塔会倒塌。
19、一次良好的撤退,应和一次伟大的胜利一样受到奖赏。
20、只图生产,不图效益,是蠢才;
21、管理是一级对一级负责;
22、是员工养活了公司。
23、请示问题不要带着问题请示,要带着方案请示。汇报工作不要评论性地汇报,而要陈述性的汇报。
24、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而不是有权利的人。
25、君之视臣为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路人;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寇仇。
26、无责任,生产十米,效益一米。
27、生产出产品,越细就会越好。
28、没做好就是没做好,没有任何借口。随便找借口,成功没入口。
29、管理出间直效益,明智人才能看得见。
30、高层管理者做正确的事,中层管理者正确地做事,执行层人员把事做正确。
31、不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是管理者最大的疏忽。
32、重管理优生产者眼光长远。
33、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34、任何情况下责任都有一个定量,如果任何一方承担了过多的责任,那么另一方就会相应地减少承担等量的责任。
35、一次季度赢利可以是侥幸,连续两次可以是巧合,但是连续三次就是一种趋势。
36、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不一定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障碍最小的曲线。
37、重生产轻管理者眼光短浅;
38、管理是盯出来的,技能是练出来的,办法是想出来的,潜力是逼出来的。
39、绝不可追随产业界的时尚,要做其他公司不肯做的事。同时,不要做其他公司已经在做或不久的将来就可能要做的事。
40、不满足让客户满意,要追求让客户感动,创造客户终身价值。
41、不怕你不干,就怕你不负责干。
42、有责任,生产一米,效益十米;
43、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中间。
44、无法评估,就无法管理。
45、既抓生产,也重效益,是良才。
46、一种人有责任、很敬业,但不会干;
47、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在哪里,但却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48、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混乱的事情规范化。
49、押对注赢一次,押对人赢一生。
50、利益是执行的源动力,企业文化是执行的持续动力。
51、生产是一环跟一环紧扣。
52、合作是一切团队繁荣的根本。
53、世界上没有夕阳企业,只有落后和不思进取的企业。
54、细节做好叫精致,细节不好叫粗糙。
55、管理者应注重思路、方法、人心、成本,否则不叫管理;
56、只要不是相当重要的商品,不是稳健踏实地行商,迅速发展就等于迅速破产,只有使多种商品不间断地相继配合上市,才能使迅速发展的事业稳步前进。
57、学习管理的三种方法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
58、固执是自毁的断桥。
59、为了能拟定目标和方针,一个管理者必须对公司内部作业情况以及外在市撤境相当了解才行。
60、用人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61、生产者应注重计划、产量、技术、效益,否则不叫生产。
62、大多数组织的成功,管理者的贡献平均不超过两成,任何组织和企业的成功,都是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
63、领导者不是只告诉别人怎么干的家伙,而是要激发团队产生一定抱负,并朝目标勇往直前。
64、推销的要点不是推销商品,而是推销自己。
65、产品来源于生产;
66、在公司的管理方面,应该相信少就是多的道理,抓得少些,反而收获就多了。
67、善于分析,追求创新,日行万里。
68、不是没办法,而是没有用心想办法。用心想办法,一定有办法,迟早而已。
企业管理协同效应具有以下特征:(1)同步性。企业管理协同强调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环节在时间上要求紧密衔接,在空间上要求各要素同步,这样可对现有资源进行最优化整合,达到更加合理的配置资源的目的;(2)优化性。实现管理协同是对现有各种管理要素进行整合,运用不同方法、不同手段使得各要素间相互作用更加协调,使得要素组合出现1+1>2结果;(3)目的性。企业管理的协同效应本质上是实现系统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这里的优势互补并不是简单的协同要素的功能叠加,而是通过彼此之间的协同运作,使企业管理呈现最优化结果;(4)支配性。协同效应具有宏观调控特点,因此对生产和销售各环节都具备一定的支配控制性。
那么,如何提高企业的协同效应?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企业管理技术受信息技术的带动及冲击和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管理理念不断创新,管理环境也日新月异。理论、事物和思想也在不断更新。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一定要转变管理创新的思路及理念,具体转变措施如下:
1、 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在企业管理创新体系中属一关键点,企业若要追求管理创新,首先应创新管理观念。管理者应该多学习目前企业管理的新理念,多观察新事物,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把思想融入全球企业管理创新系统中。因此,应在思想上树立以下观念。
1.1 树立“信息第一位”思想。全球步入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唯有不断更新企业信息,才能对企业的核心理念和思想正确的把握。
1.2 树立“能力为本”思想。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求企业一定要具备快速应变的能力,企业的发展模式一定要从过去的以物为本转变为现在的以能力为本。
1.3 树立“企业伦理”思想。在过去的工业经济时代,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是企业的首要目的,忽视了企业伦理。企业利润的增长多是以对环境的破坏为前提,造成了产生很多负面影响,这就与企业管理的原则及根本相背离,若要创新企业的管理,一定要树立伦理思想,重视道德建设和信誉形象,以确保企业健康的发展。
2 、方式创新
2.1 促进企业从传统的管理转变为信息化的管理,实现企业创新管理的基础条件就是信息化的发展,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创新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因此,企业一定要转变思想意识,加大建设企业信息化的创新力度,优化企业资源,以更好的获取经济利益。
2.2 注重企业弹性柔性和谐管理思想。企业的管理不只是简单的采取强制的办法“管”,而是必须用创新的办法,对员工的心理进行研究和分析,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及积极性。而且企业属一有组织的大家庭,和谐的氛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的管理一定要秉承和谐的思想,各成员团结协作,以提升管理效率,增加企业利润。
2.3 注重转变企业组织运营的方式。目前,企业内部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的管理方式、业务交流等应该摒弃地域环境的限制,注重团队及外部力量的协作,集中各方面的力量赢取企业竞争的主动权,对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应该充分把握及利用,有效的整合这两方面的资源,使其互相补充,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的位置,获得竞争主动权。此外,若要创新企业管理,还需打破组织上的局限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多和外界保持沟通及交流十分重要。因此,信息时代创新企业管理的一个趋势就是打破企业内部的局限性。
2.4 企业营销模式的网络化创新思想。进行企业管理运营时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属企业营销。企业生存及发展的生命线就是营销。传统的企业营销模式中,过长的分销渠道导致信息反馈的速度太慢,企业网络化营销模式一定要建立起来,以打破这种传统营销模式的束缚,提升企业的营销及信息反馈的速度,同时也有利于转变企业的营销模式。过去一般均采用的一对一营销模式,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了企业的运营负担。当今,互联网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网络化营销的渠道,企业产品消化也加快了,从而实现了一对多的营销模式,节省了企业营销的成本,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利润。在网络平台上,企业还能与消费者近距离的交流,生产适合不同消费人群的产品,还可进行个性化营销。利用网络平台,企业能够更广泛的宣传自己的产品的同时,还可有效的收集信息资源及客户资源,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管理的创新。
3 、实现制度创新的企业管理
企业的规范准则就是企业制度,它包括企业的领导制度、内部管理制度、运营模式制度及经济管理制度等。若要使企业保持活力,企业制度建设力度一定要加强,努力创新企业制度和完成制度的改革。企业制度在信息化的大潮中,要面临的考验很多,信息的变化属于瞬时性的,企业制度唯有与信息发展相适应,改革、创新才能与信息化社会对企业的要求相适应,如果企业要创新制度管理,必须对好企业定位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企业一定要调整传统的分工,从而和不断变化的企业需求相适应,通过信息管理制度的建立,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以达到更为规范企业的管理,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此外,因为知识体系会随信息的变更而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也会随之不断地调整,企业需及时组织学习及培训,完善企业制度,唯有创新了企业管理制度,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及支持。同时,分配制度合理可行也是创新企业其他制度的保证及基础,所以对于制度的创新,企业需强化改进分配制度。
总而言之,创新我国企业管理的必须要转变思路,创造条件,以和信息社会的变化相适应,从而真正转变企业管理的思想,营造良好的企业管理氛围,使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真正服务于现代企业。企业管理的创新的道路很长,它和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要求企业的必须保持清晰的管理思路,结合目前的内、外部环境。只有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准确的分析,才能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从而建立企业的信息平台及网络平台,真正做到创新企业的制度,最后走出一条崭新的企业创新之路,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内部外部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创新之路就是企业的成功之路,创新是一个企业文化内涵建设的动力,有了创新企业就会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创新才能让企业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有了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真正在这个社会中站稳脚跟,才能真正拥有未来和发展。一个企业把握了创新之路的方向盘,就等于拥有开创未来的指南针,创新就等于给企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让企业在茫茫商海中找到自己的航标,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未来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航线才是最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个真正的未来之路,企业的明天才能会在创新方略的指引下走的更远走的更稳。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很多人都已经认识到,一个成功的企业是万万离不开有用人才的,“人才”已然成为21世纪最有价值的东西,企业要想发展得远,发展得好,必须有卓越的人才。现如今,任何一个知名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人才班底。归根结底,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是这个企业中的人才的比拼。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螺丝钉,起着重要作用,很多时候,这些小螺丝钉也会发挥自己的潜力,发出耀眼的光芒。每个人都有非凡的潜力,管理者必须发掘出这些潜在的人才,发挥出他们的潜能,这样才能使企业发展得顺利。可以说,企业要发展,在管理上应以人为本。换言之,企业在大步向前发展时,企业员工的利益也必须大幅提升,员工的积极性、责任心也须加强,这样企业就会充分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企业还要深入了解员工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的需求,对于他们还要多做哪些思想工作,不仅在生活上多加了解关心,在精神娱乐上也要考虑周全,一定要把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深深植入企业管理运作中去。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说过,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决定性的因素。而人的要素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含有巨大的内能,一旦这种能量释放出来,企业活力将得到极大增强。员工若是有积极性,那么这个企业才会有活力和创造力,才会有生命力。所以,企业管理必须围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来进行工作,一定要努力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员工的潜能,以此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拥有的人才越多,开发出的潜在人才越多,企业就发展得越好。所以说,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企业管理理念的意义非凡:既能发展企业本身,又能激励所有的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能造福社会,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
所谓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不单单是要求企业管理者在生活上多照顾员工,在工作上多帮助支持员工,而是在许多方面上一起展开的,比如实施特具人性化的激励奖励方式,使得员工有兴趣地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工作目标与奋斗目标,使员工内心中的现实价值观、事业心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显现,在一种公平又欢乐的气氛中工作,从而使他们的身心都很舒坦和愉悦。
在以前,出资人一般就是企业的老板、直接管理者,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般都是合为一体的。到了上世纪上半叶,公司制的企业出现,聘用的总经理逐渐取得经营管理权。公司的一般日常管理都由总经理来负责,只是企业的实际权利还是在公司董事会手中。上世纪40年代后的现代公司体制这种崭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开始出现,企业管理逐渐变成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许多经过系统学习并通过一系列培训后有着很强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开始步入公司的管理层,成为公司管理层的主体的一部分。现代企业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董事长和总经理,而且包括各部门的负责人、监督人员和各支部的管理者,他们组成了一个管理团队,每个人分工明确。企业的发展不单单由董事会和一线员工决定,而且和这个管理团队是密不可分的。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造性的时代,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同样,企业也要有它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这是由企业人才决定的,而人才的发挥是由管理团队所决定的。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为人人平等,即民主。管理团队往往是由大众选举而出,人人有表决权,而且广大员工常常能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去,同时起着某种监督作用。而管理者在管理员工时,通过理性化、人性化的方法,在尊重员工个人尊严和人生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激励、关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最大限度地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F810.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01
一、概述
企业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是由人们在从事交换过程中的共同劳动所引起的。我们可以将企业管理创新划分为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1.观念创新
企业管理的观念创新就是企业为了取得整体优化效益,打破陈规陋习,克服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管理观念。观念创新即一种创新性思维活动,它深刻地影响企业的行为和效益,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
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重组生产条件和要素,不断研制推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获得市场认同的一个综合性过程。首先,要面向全球开发与配置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利税和金融风险来配置资本;根据不同地区文化水平和企业需要来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其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而企业本身要有自主创新能力,建立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再次,建立面向全球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从人才入手,引进熟悉当地文化特点和消费习惯的营销人才,以完善国际营销体系,迅速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
3.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是指为了实现管理目的,将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经营观念等规范化、制度化的创新活动。制度创新是把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又具有引领作用的功效,是关系管理创新是否实现的关键。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1.观念创新的现状
我国企业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根深蒂固,以包代管、以改代管的思想严重,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观念。但是因为缺少明确的经营管理经验、理念定位不当、现代管理意识缺位,目前不再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2.技术创新的现状
由于科技落后,我国技术创新对企业甚至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小,大约只有30%。据调查,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取代了资本和劳动而直接上升到了首位。
3.制度创新的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的制度创新重点是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建立现代股份制的企业制度。同时,企业大多缺乏科学的领导制度,监事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治理机构还没有完全的区分开;激励约束机制不相配套,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财务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财务缺乏应有的监督管理机制。
三、开展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1.变革管理新思维
首先,必须要进行管理思维的变革,要从纵向思维变成横向思维,在对管理的认识上把竞争看作是双赢的手段;其次,要坚持“人本管理”的观念,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积极推动企业经营思路、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的创新,改善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在企业中建立起浓厚的管理创新意识和氛围;第三,要树立新的市场竞争的观念,要追求管理思维的即时性和有效性,注重信息的开发,整合运用及风险的防控。
2.技术创新的途径
一是虚拟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从原来的人员密集型企业向网络化、虚拟化的职能部门转变,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井井有条地高效运行。二是市场化经营向虚拟化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都是指企业发挥互联网的特性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活动,建立虚拟化的网络平台,可以使企业的个性化服务创造出比原来更多的利润。三是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紧密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成本增大,风险也不断增加,如果企业被授予知识产权的话可以凭借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在市场竞争中获取合法的高额垄断利润;知识产权制度加速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合理配置技术创新资源,通过对专利文献的检索,能够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技术创新的水平和动向,从而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向,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3.体制机制的创新
第一,决策机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对人、财、物的合理配置上,企业允许员工发展自己的兴趣成为推动公司发展的功力,从而形成企业的创新成果。第二,约束激励机制的创新。企业内外的约束机制要改变单纯从政治思想、道德或价值观角度建构激励约束机制的构成,也要改变单纯搞物质刺激的做法;注重员工EQ的培养提高,积极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使员工在潜意识中努力为企业的发展考虑,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立鲜明的企业文化,鲜明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朱朝伟.浅析企业管理模式及体制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3):32.
[2]黄津孚,王建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六大趋势[J].福建论坛,2011(03):56-57.
认可。与国外企业相比,在企业管
理方面差距越来越大。本文论述了
ERP的发展及优点,阐述了ERP与企
业的关系及对企业管理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 ERP;企业管理 ; 应用;
一、ERP发展背景
ERP是企业资源规划( Enterprice Resource Planning) 的英文缩写、ERP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它是MRPⅡ( 制造资源计划) 的扩充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IBM[1]公司奥列基博士首先提出了物料需求计划( 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简称MRP) 方案。他把企业在生产中涉及的所有产品、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统称为物料,并且对产品结构,即物料清单( BOM) 进行了深入研究,定义了独立需求物料和相关需求物料两个概念,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设想,就是将产品的BOM表放置在时间坐标轴上,通过考虑独立需求物料和相关需求物料的加工提前期和采购提前期,计算出不同时间段上,每个物料的需求量和采购量,这样就可以合理安排各个时段内每个物料的念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和本质的原理和方法。MRP是生产管理领域的一次飞跃,它一方面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性,减少了缺料断货的现象,另一方面优化了企业的库存结构,降低了库存量,减少了资金的占用。MRP与订货点法相比有了质的进步,但它本质上还是一种库存订货的计划方法,它只说明了需求的优先顺序,没有说明计划能否实现。
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闭环MRP的基础上,通盘考虑了财务会计和供应链,将MRP的信息共享程度进一步扩大,使生产、销售、财务、采购、工程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原有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物料管理( 库存与采购) 的基础上增加了产品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讲,ERP 实现了企业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的集成。这个系统被称为制造资源计划(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简称为MRPⅡ)。MRPⅡ能为企业提供一个比较完整而详尽的计划,它能对企业的财务及业务运行进行有效的经营决策,实现企业内部运行和管理的有序和协调。MRPⅡ已成为制造业所公认的管理标准系统。
尽管MRPⅡ已经比较完善,它解决了企业管理的主要矛盾,但还没有涉及企业内部质量控制、人力资源股管理更深层次的一些问题。美国著名的IT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 Inc)率先提出了ERP的概念。与MRPⅡ相比, ERP除了包含和加强了MRPⅡ的各项功能外更加面向全球市场,支持混合式的生产方式。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 ERP是一个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除了传统MRPⅡ系统的制造、供销、财务功能外,还增加了运输管理、仓库和在线分析处理、售后服务和质量管理等功能。(2) 采用了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就,如图形用户界面、SQL结构化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技术、客户机/服务器技术。
目前ERP已成为信息时代现代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更新管理模式,也代表了当前集成化企业管理软件的最高水平。
二、ERP系统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ERP 系统仅在财务部门应用,只能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改善应收账款和资金管理;仅在销售部门应用,只能加强和改善营销管理;仅在库存管理部门应用,只能帮助掌握存货信息;仅在生产部门应用只能辅助制定生产计划和物资需求计划。只有集成一体化运行起来,才有可能达到: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产品生产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和合格率;减少财务坏账、呆账金额等。这些目标能否真正达到,还要取决于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实施效果。一个ERP 系统是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的软件系统,其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软件的应用将跨越多个部门甚至多个企业。为了达到预期设定的应用目标,最基本的要求是系统能够运行起来,实现集成化应用,建立企业决策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这种集成的系统意味着数据一旦进入系统,就能够在系统各个部分使用,减少了传统业务中的多次数据录入。这样有可能改变传统业务的工作流程,也就是说ERP 系统的使用通常意味着业务流程再造。
已有研究表明,ERP系统成为了业务流程和企业结构再造的最大动力而不仅仅是业务功能的变革动力。ERP系统的应用使得企业各部门间信息共享程度提高、团队工作协调性提高。从而,企业的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ERP 系统在企业中大量采用使得企业财务会计人员和管理会计人员有减少的趋势,作用有所下降[2]。ERP系统的应用使管理者们能够及时得到企业作业多元化信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企业成本和预算中去。已有的研究通过对报表和会计工作的关系比较,发现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意味着管理者可以更加快捷、及时的获取成本、作业信息[3]。因此,管理者不用为了得到财务人员提供的报表而等待,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三、应用ERP与企业的关系
对于现在的企业管理者而言,任何的投入必须产生回报,否则就是利润的损失。因此对于信息化的投入,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回报,这是所有企业经营决策者在作出决定时最关心的事。信息化的投入,特别是ERP 项目的投入,是一项特殊的投资。首先,这种投资不是一个一次性的投入过程,企业一旦选择信息化之后,可能产生一次性的购买硬件和软件的费用,但随之而来的相应的维护和服务确是一项常年的投入,特别是由信息化而引发的对企业整体人员基本素质的提高的需求,更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训投资过程,因此一般评估信息化的投入,我们采用的是总拥有成本(TCO)这样一种说法,它包括有资源的成本、管理的成本、技术支持的成本和最终使用的成本。其次,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它涉及的是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很难有一个绝对化的指标来说明它所产生的回报,所以给人们造成的感觉是在信息化中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从而使管理者不能明确其要害,要么盲目投入,要么不愿意投入。第三,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管理将经历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由于企业的经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旧的管理模式不可以在一夜之中被打破,新的管理模式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被确立,双方的磨合和逐步的替换,使得人们的管理工作量在某一时期将大大的增加,其间很多没有预计的成本将不断产生。由于这种投资的特殊性,很多管理者在投资之初并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往往会出现项目的拖延,甚至半途而废,其结果是产生了更多的投入,去弥补他们认为的失败,造成花了很多钱,却造就了一个吃钱的系统。那么如何避免这些不良结果的发生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决定投入的时候,就明确的知道我们需要产生什么样的信息回报,也就是要建立一个项目的评价体系,以明确的、量化的基准来判断应该做什么样的计划,应该做什么样的投入,应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随着企业市场化、管理自主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经营者需要的评价体系的根本点,已经从对业务过程的评价,提升到对企业价值的评价的要求,除了对“库存量”、“资金周转期”的要求外,更要求对“企业投资回报率”、“市场价值”、“股东投资增值率”等的评价。因此对于一个ERP项目而言,更需要一个全面的评价手段,来明确地反映它的项目效果,也就是要了解信息的回报到底有多大。相当多的企业畏于ERP 系统的高失败率和ERP系统可能给管理带来的影响而出于观望状态。
四、在企业实施ERP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 我国也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大多数企业家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我们面临的对手将是世界级的企业,我们要求得生存就必须迎接挑战, 我们要以主动的姿态,参加全球市场竞争,并且要赢得竞争。我们已经落后了几十年,但是,全球信息化给了我们一个迎头赶上的契机, 我们要抓住机遇就要掌握MRPⅡ/ERP这个已经被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的先进哲理、思想和方法,摆脱我国企业的手工管理方式, 融合到世界经济大潮中来,“ERP不是目的地,ERP是”我国企业要在这个中提高管理水平。
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应用或正在关注ERP,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企业对MRPⅡ/ERP的原理、处理逻辑、实施和运行管理的方法上缺乏普遍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 对于应用MRPⅡ/ERP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 我国企业对ERP的认识与国外企业还存在着差距, 正如当初没有人感到那么迫切的需要汽车一样,然而,一旦人们拥有了汽车而且体会到它的速度、舒适、方便和在社会竞争中带来的好处,那么人人都需要汽车,以至没有汽车便寸步难行, 就如同今天美国的情况一样。这也正如ERP的应用一样,在美国已经普及,而在中国还在探索。
可喜的是,近年来ERP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猛,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实施ERP系统的企业数以万计。企业家们都意识到,企业实施ERP系统能有效的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ERP系统是每个企业必不可缺的工具。他们认识到,面对全球化市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与其观望等待,被动地接受,还不如积极进取、主动参与,下决心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对瞬息万变市场的应变能力, 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可以相信,随着应用推广ERP的逐步深入,这场关于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的革命必将给中国的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给我国经济的腾飞带来新的曙光。
企业管理从宏观上来讲是一项科学,因为企业管理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良好的管理制度,那么很难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很难让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现在的一些部分企业却没有良好的管理措施,那么在企业的日常工作方面一定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所以应用科学化的企业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笔者就对如何加强企业管理进行阐述。
一、纠正错误的管理理念,树立全新的管理观念
一些企业在对企业的根本管理上没有相关的认识,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对于企业的制度方面所下的措施比较多,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企业逐步迈向股份制等制度的改革中,但是往往忽略了企业内部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企业的改革和企业的管理是两码事,但是现在很多企业没有将企业的相关管理重视起来,一些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只要将企业的制度改革,那么相关的管理就一定可以提高上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所以对于这种旧的管理理念,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进行摈弃,要想加强企业的管理,最根本的就是让企业的管理者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新时代有新时代的管理理念,在人力资源和市场方面,在企业管理上要以人的管理为重点,正确地处理好改革政策与内部管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关的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企业如果没有好的管理,就不会顺利地进行下去,所以说在这一点上一定要具体做好摈弃旧观念,树立新观念的思想,从根本出发,才能实现科学的企业管理。
二、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
一个企业是否能够经营得好,好的管理团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管理具体指的就是人的管理,企业要想发展壮大,最重要的就是加强管理团队的素质,因为这样即便是企业没有资金,好的管理团队可以融资,企业没有市场,好的管理团队可以创造市场,开拓市场,将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应用到企业的管理当中去,最重要的就是人为,因为如果没有好的管理团队,那么再好的管理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不会是完美的,那么怎样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呢,那就由企业创造的,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创造一种氛围,就是积极向上的氛围,因为只要这样,才能够让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人人都想提高自己的素质,再有就是建立正确的机制,建立争取的机制主要就是提供员工一个公平的平台,让员工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竞争,因为有竞争才有动力,但是这个竞争机制一定要保证是公平的,有很多企业,在一些机制的确立上,缺乏应有的法律保护机制,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后果,所以在今后进行这种竞争的机制上,一定要确保法律的保护。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想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就不要局限于企业内部这狭小的空间,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进行多种渠道的培养,也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培养,在具体的形式上,企业的相关管理者不要一直沿用以往的旧模式,可以建立专门培养高素质团队的基地,并且进行严酷的淘汰制,让员工明白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够在企业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管理者也要权衡好员工内部的团结问题,也就是强化群体的意识,因为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单靠少部分人是不行的,一定要依靠团体的力量,这一点首先应该让领导先做起,做一个好的表率作用,相关的企业管理者不要一味的将员工都推到相互竞争的平台上,这样有的时候也不利于企业内部的团结,所以在这一点上,企业领导者一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发展企业的文化建设
企业的文化是企业的中心,这种文化的形成也是通过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是管理者和员工通过长久的努力而形成的,所以在维护和变革上,相关的管理者也要好好的维护,因为大力发展企业的文化建设也是加强企业管理当中的一部分,要想发展企业的文化,企业的领导者一定要大力的支持,因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的文化建设也离不开领导者的细心呵护。
四、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
这一点在企业的管理上是十分重要的,每个企业都有着自己的管理制度,良好的管理制度是加强企业管理的最基本保障,良好的管理制度是由高素质的管理者制定的,在制定的时候,一定要详细并且公平,在管理制度制定的时候,笔者建议相关的管理者应该恰到好处的听取员工的意见,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员工的意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在实施的时候也能够让广大的员工信服,在具体实施中,一定要注重制度的公平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制度长久的应用下去,只要确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那么在企业的管理方面就有了一定的标准,在以后的管理当中,就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总结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也开始逐步迈向科学化的机制当中去,所以在对于企业的管理方面,企业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明确管理目标,进而培养大量的人才,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然后再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一定会将企业的管理抓上来。
参考文献:
[1]晓媛.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管理之中——访深长联合石油公司经理温笃章[J].特区经济,1989.6
关键词 企业管理 职能
最早进行管理职能划分的是亨利・法约尔,后来经过哈罗德・孔茨等人的发扬光大,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分析管理工作的主导方法。它将为实现组织预期目标而进行的整个管理过程分解为几个重要的相互关联的职能,然后分别加以研究。从而概括出有关的管理原理作为指导管理实践的准则。但目前人们对管理职能的划分不大一致,我们这里是按照上述管理的定义中提到的五种职能进行划分的。
一、计划职能
企业的计划工作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一)企业环境的分析与预测。企业环境既包括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与预测,可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发现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总结环境当中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制定战略目标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二)确定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在对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预测和分析的基础上,拟订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对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综合评价,选择其中最优的或满意的方案组织实施。同时,要围绕该方案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人员、资金、物资、场地、进度等方面的协调和平衡工作。使组织内有限的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率,经济有效地实现目标。
(三)编制行动计划。编制计划也是将目标和方案进行细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将所要进行的全部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解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和个人,同时,要对每一个单位和个人的工作提出考核的标准,以此作为衡量工作绩效的依据。
二、组织职能
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有下运行都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组织形式。人们通过计划职能确定目标以后,为保证围绕目标的一切活动能圆满完成,必然要将各项活动进行合理的分配,交由合适的人来负责,同时还要明确人们在工作中相互协调的关系和信息传递的渠道,这些都是组织职能要讨论的问题,因此说组织是企业实现其预定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如何设置一个合适的组织结构,需要运用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的观点,综合考虑组织所处的环境、组织所采取的战略、组织规模的大小以及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常见的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有直线一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模拟分权结构、矩阵结构等。每一种模式都有不同的优缺点和各自的适用环境。
三、人事职能
人事职能是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职能。人力资源是组织的各项资源当中最具有能动性的一项,而其他资源是被动地参与企业活动,是通过人的使用发挥效用的。人力资源的使用不仅会影响其本身的利用效果,还会影响其他资源的利用程度,因此人事职能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人事职能是在企业明确了目标,制定了计划之后,在组织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包括这样一些步骤和内容;
(一)工作分析。首先要对每一个工作岗位进行具体的设计和描述.然后对从事该工作的人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社会经历、个性、人品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二)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的战略角度出发,预测和分析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尤其是对于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更需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能够获得所需要的人才。
(三)人员的选聘和安置。企业需要的各类人员,可以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选拔的方式获得,并根据各工作岗位的需要和员工的各自特点,合理地安置他们的工作,以便发挥他们的特长,努力做好工作。
(四)员工的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评,可以为企业的奖酬制度提供基础,同时也是决定员工如何培养、能否提升的重要依据。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216-02
1 企业管理与人员管理的关系概述
任何从事经营和生产活动的企业都需要拥有三大资本:财力、物力、人力。其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资源。
首先,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优劣之间的竞争。其次,“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被定义为最重要的生产力构成要素。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用人机制,没有制定好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战略,要想实现企业最终的目标和证明自我价值都是不现实的。
人员管理战略必须以企业管理战略为指导,企业管理是制定人员管理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此外,人员管理战略是企业管理职能战略之一也是企业战略不可或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营管理战略的实现起着巨大的推动和支持作用。同时又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保障。更重要的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员管理战略对企业管理的整体战略、财务管理、技术开发、生产制造、供应管理、市场营销等所有企业职能的确定和施行都有着驻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人员管理战略是作为企业管理战略的核心而存在的。
获取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的最终目标,人员管理战略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取得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人员管理战略能在防止产生冗员的同时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以最低成本和最短时间选用最佳员工,培养稀缺性人力资源,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业绩和竞争实力。由于人员管理战略必须符合企业员工在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具体状况,企业人员管理活动也难以被竞争者深入接触,所以通过实施人员管理战略获得的竞争优势难以模仿,比通过其它手段获得的竞争优势更为持久。
2 人员管理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分析
2.1 鼓舞士气,提高工作激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激励是在组织环境中激发、指导和维持行为的过程。组织行为学认为,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或工作热情,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无论是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对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著名潜能学研究专家安东尼•罗宾就曾指出,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穷的,问题在于我们用什么手段、怎样去激发这种潜能。
实行以“人格”为本的人员管理,无疑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学者曾通过调查发现,人格因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占了20%到30%之间。而近来的学者在用预测人格观点的确实性等方法来研究人格对激励的影响时,对结果进行分析,也发现人格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激励的效果。以“人格”为本的关键在于对员工人格的尊重,增强员工对企业的情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从而激起更大的热情、干劲倍增。
2.2 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促进技术进步
科学研究认为:对知识型员工在身份和地位上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是激励他们的最好方法。人在最高兴的时候也正是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得到鼓励发挥的时候。企业建立这种以“人格”为核心的人员管理方式,就要求重视员工的个性、提供员工机会参与各种重大问题的讨论、得到信任并且受到重用,使企业员工以愉悦、舒畅的心情进行工作,从而树立员工的归属感,使所有员工都觉得自己是大家庭的成员,是企业的主人,感觉到企业就是自己的家,他们同舟共济、情同手足、上下一致、同甘共苦,都着眼于共同的集体成就,发挥着主人翁的积极性。“良禽择木而栖”“士为知己者死”,员工感到梧桐树吸引了金凤凰,良将遇到了明主,大有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的痛觉,更有萌发大展宏图的凌云壮志。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员工形成了一种吸引力,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并使之忘记劳动的疲劳,时刻心情舒畅从而保持旺盛的精力。这样,企业就能合理地使用员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贡献,不断缩短产品更新周期,真正做到生产第一代产品的同时,试制第二代产品,研制第三代产品,构思第四代产品。
2.3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随着我国的教育产业的高速发展,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群体便日益壮大,他们的气质与性格也有其特点,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个性和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念,喜欢拥有一个民主、自由、宽松、能够自我管理的工作环境,这类的员工往往流动性比较大,他们的工作效果难以加以度量,其工作的过程也是难以进行直接监控的。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对知识型员工实施以尊重人格和独有的价值观念为主的以“人格”为本的人员管理,就能营造一个团结、融洽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自尊心、责任感、成就欲,从而增强企业活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正如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总裁小托马斯•沃森说:“一个企业的基本哲学对成就所起的作用,是远远超过其技术或经济资源、组织结构、发明创新和时机选择所能起的作用。”
2.4 有利于留住内部人才、吸引外部人才
企业的中流砥柱是人才,重要的核心人才更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稀有资源。在企业中,核心人才一是指控制关键资源、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他们足智多谋、举足轻重,是人才市场主要的争夺对象。他们的人力资本含量最高,“跳槽”的机会最多、可能性也最大。他们一旦“跳槽”,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估量的。因此,留住企业内部核心人才、吸引企业外部核心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道,而建立以“人格”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美国东北大学的学者J•福勒奇认为,企业人员管理的首要人物是物色和引进具有良好人格的专业人才,人员管理与开发如若忽视员工人格管理,企业其他的管理措施将收效甚微,甚至出现负面效应,这种人格化管理模式充分尊重员工、获得人心,使员工心情愉悦地工作,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这样,企业无论是对外部人才还是对内部人才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3 基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人员管理对策
3.1 努力造就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发挥程度,以及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对企业人员管理起到关键作用,因而,应把加强人力资源部门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素质摆在重要的位置。
(l)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要加强人员管理,必须有一定的机构作保障,因而人力资源部在企业中必不可少。就目前而言,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人力资源部,但并没有真正发挥职能。原因之一就在于企业还没有形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没有真正意识到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性。因此,企业上下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部。作为最高统帅的企业家,要亲自关心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企业各级主管部门要定期听取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汇报,辅助他们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员工更要理解、支持并配合人力资源部门的各项工作,让其作用贯穿在企业的整体运作过程中。
(2)加强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建设。
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人力资源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人员管理队伍已势在必行。
(3)注重培训现有的人员管理工作者。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落户仅有10多年的历史,导致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成为企业的“稀缺资源”。因此,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应成为企业加强人员管理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具体来说,可采取“校企联合”的措施:一是“请进来”。企业可以把高校的人员管理专家、教师及优秀学生“请进来”。针对企业发展需要,根据自身的素质状况,虚心向他们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同样,学者们也可以通过在企业的实战演习,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二是“走出去”。可采取培训的方式,针对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选送人员管理工作者去接受人力资源专业的培训。由企业出资,鼓励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积极报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研究生,以便更好地接受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
3.2 健全培训机制
(l)制定培训方案。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担负着制定培训方案的重大职责。首先要全面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培训需求分析,设计培训方案。培训方案应明确规定企业各类人员分别应参加的培训项目,包括:培训对象、培训目标、时间、地点、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等。培训方案的质量将直接决定培训绩效。
(2)培训应做到因人而异。
培训从内容上区分,有基础培训、提高性培训。从形式上分,有在职培训、脱产培训、自学等。企业家、管理者以及普通员工,在素质、经历以及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同,因而企业培训必须划分清晰的层次,做到因人而异,不可搞培训上的“一刀切”、“一言堂”等。
(3)严格培训考核。
培训结束后,应考核员工的掌握程度,来检验是否达到了培训的预期目标。企业可以将培训后考核的结果作为企业工作员工参加职称评定、转正、确定报酬等的重要参考标准。
3.3 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形象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形式,本质上是企业文化的架构镜像。企业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之一,是企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企业人群三个部分的总和。因此企业形象也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一,企业形象是企业有形资产形象。包括了企业的许多自然属性,比如厂房、土地、设备、产品等生产和非生产的有形资源。一般来说具有可触性和可视性。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形象,包括了一切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的价值印象,比如专利技术和品牌价值等。三,是企业人群的形象,包括企业人群给社会公众的印象。这一层形象直接关系到企业形象的树立。企业人群既是企业形象的塑造者,同时也可能是企业形象的破坏者。所以,企业管理招聘合格的员工、培养需要的员工、管理员工发挥作用并塑造企业人的形象,是企业管理者最下精力和最见工夫的。
企业形象管理是以产品形象为基础,以企业形象为目标,既注重内在素质,又强调外在表现的全面管理。其内容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企业总体形象、产品形象管理、环境形象管理、员工形象管理、社会形象管理。
二、企业形象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形象管理是一种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的管理,无疑要渗透到企业各种管理中去并统帅各种管理。如果管理中出现任何问题和损失,也都无疑会损害企业的形象。因此,抓好企业形象管理,要从企业形象的内容各个方面入手,使企业上上下下牢固树立起自觉的形象意识,上上下下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
1.企业总体形象。它应是既符合发展战略,又适应当前需要,定位准确、高度概括、形象具体、特点鲜明的企业形象。一旦确立,就应成为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指南和行为规范。
2.产品形象管理。是从企业形象的高度出发,对产品的开发设计、材料选用、造型加工、颜色选择、名称确定、商标注册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实行统一管理,它是企业形象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产品形象,企业形象就无从谈起。
3.环境形象管理。它是企业生产、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建设和表现,是企业的门面。它为企业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也给外界提供良好的外部形象。它涉及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企业外貌和社区环境等方面的管理。
4.员工形象管理。它是企业形象的人格化,也是企业形象的根本保证。要通过员工形象管理,全面提高员工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精神面貌、言谈举止、服装仪表和服务态度等方面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良好的员工形象可以把企业形象传播到四面八方,根植于社会。
5.社会形象管理。即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意识和具体表现的综合体现。一方面,积极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据此展示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念、责任观念、经济实力,加深公众对企业的亲近感、认同感和信任感,从而转化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如何加强企业的形象管理
1.企业整体形象管理要与企业战略规划相结合,强化企业战略的整体性,提高战略的执行力。一方面,企业要在战略高度上推行企业整体形象管理,制定符合企业条件的整体形象战略,强化企业战略的整体性,发挥战略的规划力;另一方面,企业形象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将战略化为行动,强化企业的战略执行力。形象可以准确、有力的传达战略信息,营造氛围,达成对战略远景的认同。
2.开展企业形象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落实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为实现企业的文化创新铺路搭桥。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的讲话中提出“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指明了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创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可以通过企业整体形象化管理来贯彻、落实。“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
3.企业整体形象管理要与企业品牌经营工作相结合,为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保驾护航。品牌化商品已成为当今市场经济中的最基本的细胞,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形象资产的集中体现。整体形象管理与企业品牌经营紧密结合,使品牌从市场营销的工具上升为企业的战略级举措,同时品牌自身特有的文化属性,通过形象管理体系,使其成为企业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二者的统一,塑造、维护、创新品牌形象,已经成为21世纪企业的基本门槛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4.企业整体形象管理要与企业制度创新相结合,这样才可以凝聚人心、统一思想,营造大局着眼的改革氛围。如何全面塑造中国企业的市场化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企业在进行深刻转型的进程中,千头万绪,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入手点和路径。开发企业识别体系,确立企业新的形象标准,开展企业整体形象管理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辅助措施。
5.企业整体形象管理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相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盈利能力日益取决于企业形象的价值创造的能力。创造形象的独特性,就是创造一种稀缺资源,从而使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得以提升,将深刻影响企业利益模式的设计。创新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生产力、提升创造价值及获得盈利能力的途径。产品形象创新、服务形象创新、渠道形象创新等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就为整体形象管理提供了广泛的实际应用的可能。
综上所述,树立企业形象,是需要付诸管理的。这仅仅只是开始。而企业形象的真正树立,取决于企业文化传播。企业形象只有作用于外界,才能名副其实称之为企业形象。
比如说,在企业内部进行专题的讲座、研讨会、教学案例分析以及提问等方式进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培训人员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使培训内容的进一步的学习。而且不能只是停留在培训企业管理水平理论上的学习,应当加大促进实践与理论想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管理水平。其中培训的内容应当侧重于对管理层面的技能培养以及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两方面管理内容的改革来加强企业管理的实践能力和应急能力。另外还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培训,从而加速促进企业管理中管理培训内容的改革,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
2.提升企业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提升企业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四个方面:第一,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并且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管理者对上级命令执行的程度。通过正视自己的优缺点,提高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从而加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第二,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危机意识。在面对现代企业竞争的压力与风险,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维持企业稳步发展,使企业能够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对此在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训可通过同行管理人员的互相交流学习,以及企业出资深造等方式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第三,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要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理论知识还不够,要在学习中进步,在结合自己所处在公司的地位以及自己能力大小,从而促进对企业管理以及企业发展的步伐。对于自己在公司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的得到解决,同时也要与同事之间进行相互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进一步的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第四,企业管理人员应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比如说,做一个诚实的人以及注重对细节方面的重视等。这样能够促进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方面水平的提高,有效的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基本的前提条件。因此,提升企业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促进工商管理培训强化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