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5 10:27: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46-01

一、音乐教育能促进智能的开发

乐圣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这“火花”就是灵感、智慧。德国诗人歌德也称“音乐是人类获取更高知识的唯一的、非物质的方法”。达尔文更强调音乐教育与智力启迪的关系,他每周至少听3次音乐,如果失去这种爱好,他觉得是失去了一份幸福,就会影响智力。欣赏音乐时,要进行想象、思维、记忆、感觉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就促进了想象力、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能移情易性,益智健脑。优美的旋律,优秀的和声织体,诱人深思的复调,可以促使人的大脑神经之间互相进形周密的信息交换,日本发明大王松一部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总是请音乐声波来为自己做功,他把寓所房间四壁涂成黑色(以减少视觉信息的干扰),并在室内摆设许多良好的音响设备,当他思考发明方案时,就先播放轻音乐,然后是门德尔松的乐曲,接着是交响乐…….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终于为他架起一座通向理想之路的智慧桥梁,使得他平均每年能获得63项发明。

科学界认为:儿童出生后大脑不断发育,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中,环境和经验都不断在神经元之间形成神经回路和图形。而如果大脑不利于用这些神经元,也不在他们之间建立通道,那么他们就会被削减掉。也就是说,儿童所处的环境越丰富多彩,其大脑网络就越发达。显然,丰富多彩的音乐儿童大脑网络的发达注入了活力。

关于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学习成绩的关系,刘沛运用美国的有关统计数据进行了这方面的比较研究,也得出结论:学生学习音乐能提高其语文、数学成绩。STA(S cholasticAptitudeTest)是由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编制和实施的全美高中学生的标准化《学能测验》,内容分语文、数学两部分,主要考学生的词语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参加STA测验的考生需填写问卷,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他们是否学过音乐类课程,学过何种课程(包括音乐表演与欣赏、剧作及演剧、美术史与美术欣赏、舞蹈、戏剧欣赏、摄影与电影、美术与设计等八类)及学习年限。在对1987年至1993年共7年的STA成绩和学生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了如下几点结论:1.学习过音乐课程学生的平均语文、数学成绩高于全美STA考生的语文、数学平均成绩;2.学习过音乐课程的学生的平均语文、数学成绩,均大于高于没有学习过音乐课程学生的语文、数学成绩;3.音乐课程学习的年限愈长,上述优势则表现的愈明显;4.没有学习过音乐课程学生的平均语文、数学成绩,均低于全美STA考生的语文、数学平均成绩。5.审美的、音乐化的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的发挥,首先表现在像阿恩海姆所指出的,它能有效的提高个体的感知能力和知觉思维能力;也表现在像罗斯彻所指出的,他能改善儿童的空间智力,并维持时间很长;还表现在向戈登.肖博士弗朗西斯·劳舍尔博士所指出的,他能有效的促进儿童大脑产生神经回路和图形,进而提高个体空间——时间能力。正是这些能力的提高与改善,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整个智力结构的完善和发展。

二、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人格发展的作用

音乐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为个体的审美心里建构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客体和探究刺激,音乐实践使儿童和青少年产生了审美的需要,形成了特定的审美情感,推动了判断美和创造美的意志行动。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培养审美素质,使个体产生和建立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音乐教育就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基础教育。

首先,音乐教育有利于中小学生积极情感的发展和消极情感的疏导。其次,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意志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能够促进中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发展。再次,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开朗性格的发展.。中小学生在其表现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从而获得一种认同感,享受着成功的欢乐和自豪,这些都有助于中小学生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

最后, 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学生人格和谐的必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通过音乐教育参与社会生活,不仅能从音乐教育活动中学会与别人进行最初的社会交流,而且还会慢慢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愿望、情感和态度,能顺应自己所出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 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青少年智力开发,也能形成完美的人格发展,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9.

篇2

“体教结合”是解决体育教育中“学”与“训”之间矛盾的有效措施和切实可行方法,它既能够培养学生较高的运动技能水平,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与道德品质,使学生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曾经指出:“体教结合”搞得好,能够有效缓解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因此,为了我国体育和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青少年业余体校必须要积极构建“体教结合”的教育路径。以下笔者就来简单谈一谈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教结合”路径的构建。

一、青少年业余体校构建“体教结合”路径的重要性

青少年业余体校作为一个学校,它应当将育人放在首位。然而我国很多青少年业余体校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原有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往往是重技术而轻文化、重锦标而轻育人,忽视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缺少对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管理,因此显得比较急功近利。这样的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使得很多青少年业余体校的教育工作被比赛成绩和输送率牵着鼻子走,而其所培养出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往往偏低,继而也就越来越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使学校招生也越来越困难。而如果青少年业余体校构建“体教结合”的教学路径,就会使体育教育中“体”的优势与“教”的特长充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既能够形成体育项目特长,又能够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往大里说,“体教结合”的教学路径还能够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快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步伐。

二、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教结合”路径的构建措施

1、树立育人的教育观念

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教结合”路径的构建措施之一是树立育人的教育观念。俗话说,失去体育的教育不完整,而失去教育的体育也必将走向歧途。教育先要育人,要做体育明星也要先学会做人。因此,青少年业余体校不能够忽视文化教育,应当将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严格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让学生在能够得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基础上进行体育学习、形成体育特长。也即是说,青少年业余体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体魄、锻炼学生的精神意志以及陶冶学生的体育情操以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一点正是一般的全日制学校所难以达到的。青少年业余体校对青少年选材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而进青少年业余体校学习仅仅是青少年人生道路的选择之一,学生入选青少年业余体校不易,作为学校和教练则应当更加对其精心雕琢,争取令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才、成器。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教结合”路径的构建措施之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青少年体育特长生首先要具有体育方面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并对此抱负和理想执着追求,才能够真正在体育方面有所成就。因此,青少年业余体校要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对未来、对人生、对体育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形成非常坚定的信念。譬如,青少年业余体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特色项目活动,从而让学生拥有一个畅谈自己在体育项目训练中的酸甜苦乐、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和夺冠的理想的自由空间,同时,教练也应当在这一过程中用真挚的话语与真实的故事来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从而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令学生更加具有训练的活力与动力。

3、注重习惯养成教育

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教结合”路径的构建措施之三是注重习惯养成教育。青少年业余体校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首先必须要拥有一些载体和平台,而这些载体和平台一般都是由教练在平时对学生的训练过程中所积极创造的,它能够满足学生展示自我和表现自我的欲望,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譬如,如果在学生平日的训练中发生有人摔倒的情况时,教练应当启发学生去思考“是否应当暂时停下自己的训练去将这名摔倒的同学扶起来”,并给予学生一些积极的暗示,以及令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明白是非对错,令他们领悟到改正自己行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这样如果以后再发生这种情况时,学生就能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且积极去做。当然,这些好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习惯的养成都是一个反复和循环的过程,因此教练才应当要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通过平时训练中的点滴小事进行积累,从而让学生在经年累月的正确行为中形成一个正确的习惯。

4、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教结合”路径的构建措施之四是重视文化素质教育。没有文化成绩,青少年业余体校就会失去生源,而学生也将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这一点是全体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识。因此,青少年业余体校应当要在重视对学生的体育项目技能的教育的同时,也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青少年业余体校应当要实施“特色与常规同步推进,特长与合格同步发展”的管理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从而令青少年业余体校中的体育特长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不亚于任何同学段学生。

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业余体校若想有效构建“体教结合”的路径,就必须要树立育人的教育观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注重习惯养成教育以及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较高的运动技能水平,又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与道德品质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素质教育实施的机构显然不仅仅只是学校,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外教育机构被赋予了更多的教育责任。现阶段,校外教育机构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对素质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成为了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阵地。

一、素质教育对青少年的作用

1.加强青少年的道德素质。

作为素质教育中尤其重要的一部分,校外活动中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是必须的。所以,在开展校外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强化对青少年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所以使得在开展校外活动时,必须通过结合一些校外游戏的特点,独立自主的开发,大家一起创新,开展一些有着独特教育内容的校外活动项目。

2.锻炼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一种品德,是科学教育以及自然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培养的主要内容。素质教育不仅可以使青少年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知识结构,还有助于提高青少年自身的科学素质。如今,科学素养已经成为现代化人才的重要评判标准。青少年若想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拥有一个较高的科学素质。为推进素质教育进程,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有积极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团结、互助的精神,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此外,学生也可以在课堂活动中学习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开展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面临的困难和思考

1.完善校外教育管理制度。

素质教育是不仅应该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是校外活动中心应该重视的教育方向。在校内,素质教育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教学方法,是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校外,由于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也要在把素质教育引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领域。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校外素质教育的开展,重视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在校外教育机构中实行素质教育一般有两方面的理念。第一,要有专属于校外教育的特色,校外教育机构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最主要的就是要开发出学校没有的教育项目,所以在校外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尽量不要与校内教育内容重复。校外教育机构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侧重于校内教育所遗漏的教育内容,要创新教育方法,调整教育方式,使校外教育机构的功能更加多样化,拥有更加优化的教育结构,与校内教育相得益彰,满足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共同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第二,校外教育机构要有地方特色。校外教育机构要全面了解自身的教育资源,并进行充分的利用,因地制宜开发符合地方特色的教育方式,使教育更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提高校外教育机构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校外活动素质教育的开展中,首先要提供优质的教师。教师要形成教学艺术就必须要有深厚的专业造诣和扎实的教学功底,教师的专业能力必须足够优秀才能够确保“言传身教”的质量与效果。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对素质教育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为使学生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就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对与校外教育机构来说,若想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主要有三部分内容,第一,要求教育工作者自主用于创新教学方法,积极记录教学笔记,并以实际为基础探索科学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处于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中。第二,校外教育机构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拥有一个完整的教师培训渠道,并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成果的评估,奖励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惩罚教学水平较低的教师,促使教师积极自主的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第三,校外教育机构要注重教师的对外交流,让教师在对外交流中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优点,进而充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3.确定核心教育理念。

篇4

一、背景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化,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切合社会趋势逐渐在各地成立。校外基地的逐步完善和建立,成为了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但是在校外基地的蓬勃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单单凭借各地的校外基地本身所提供的教学资源有限,并且校外基地在教学资源建设上受时间、场地、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局限。如何为青少年提供更为规范的服务,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同人防、环保、交警、公安等部门通力合作,开拓更为丰富、更切合青少年生活实际的实践资源,成为各地校外基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共建模式的共赢共利

校外基地同相关单位间的共建,将产生有利于双方的共赢局面。

1、校外基地方面。校外基地在共建中拓宽了实践资源,壮大及规范了师资队伍,对于基地场馆建设也有着深远、积极的意义。

2、共建单位方面。共建单位如交警、公安、人防等部门都有着针对青少年进行业务宣传的工作需要,由于基地的阵地作用,相比原先同各学校的共建、宣传教育进社区等形式,与基地共建的模式可以将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得更加集中、受众更广,且效果更好。

三、实践资源的共建

1、请进来——场馆及专题教室的建设。形成各领域的专用场馆及教室,一直是校外基地的梦想,但是校外基地的场馆及教室建设,受到多重制约,共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共建单位将在资金、专业知识、设计、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配合。

2、走出去——基地外实践场所的建设。在基地内建成专用的场馆及教室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参加社会实践的青少年“走出去”,在共建单位体验更加贴合社会实际的实践模式。如参观监狱、工厂、污水处理厂、戒毒所等,在亲身体验之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师资队伍的共建

师资建设,对于校外基地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基地的教学同学校教育存在着诸多不同,且丰富多彩的实践科目要求教师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储备。而共建模式的推广对于校外基地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培养一批基地专业教师。随着共建模式的形成,共建单位可以派出专业的工作人员定时、不定时地对基地的教师进行专业知识、专业设备操作等方面的培训,这将极大程度弥补基地师资缺乏对应专业知识的难题。

2、打造一批共建单位的校外辅导员。在形成内部优秀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校外基地可邀请一批共建单位的岗位能手成为固定的校外辅导员,通过作讲座、上课等模式,相信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精湛的业务水平将为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添上美丽的一笔。

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同相关单位的共建模式已有各地校外基地进行摸索实践,希望这种模式对于规范基地办学、开展素质教育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一1993).英文版[DB/CD]

[2] 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