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共享范文

时间:2023-10-25 10:40: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才资源共享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才资源共享

篇1

随着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才资源协同发展越来越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人是各类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导因素,人才资源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人才资源共享是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更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1 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共享的意义

京津冀区域地理位置相临、文化传承相同和相融、资源禀赋互补、交通网络发达。2015年4月,《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这标志着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并进入到加速发展阶段。实现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核心问题是促进区域内各类资源优化配置,包括物资、资金、信息和人力资源等。而在各类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重要的资源,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原始动力,是促进其他各类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京津冀三地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形成了不用的人才资源结构,天津和北京拥有更多的优质人才资源,河北则拥有更多的资源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随着产业的协同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必然伴随着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加快京津冀三地人才资源的合作和共享机制的构建,是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的有效手段,更是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2 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的差距

2.1 京津冀人才资源分布呈不均衡状态

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特别是体制上的原因,导致三地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京津两地对各类人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国内外大量高端人才集聚到京津地区。特别是北京,人才素质和档次明显高出周边地区。河北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较京津两市要低,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尤其是河北省的专业技术人才、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端人才与京津两市相比差异较大,明显低于北京、天津地区的数据。

2.2 京津冀人才培养和教育投入差距较大

北京、天津两市较早开始重视人才培养,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从教育层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养。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搭建人才创业平台,为人才的开发、培养、发展以及人才的创业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成功助推了人才的聚集与提升。而河北省的教育投资力度较小,教育设施落后,教育资源配置较低,配备人员科技经费有限,人才的教育环境较差。

2.3 京津冀人才发展的政策差距较大

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在人才资源利用、人才服务、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流动等人才政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三地人才市场始终处于相对独立的分割状态,人才的具体政策制度缺乏协调和配套,阻碍了三地区域间的人才交互合作与人才自由流动,致使区域间人才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由于三地的户籍、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有效对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3 加快京津冀区域人才资源共享的策略

3.1 发挥政府统筹全局的作用,优化人才资源共享的宏观环境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政府在人才资源共享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打破行政束缚,消除区域内各地各自为政和地方保护的局面,消除人才资源共享的行政障碍,是京津冀人才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政府应合理规划区域产业的发展,在人才流动的法律法规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高端人才的共享提供财政支持,特别是加大河北省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均衡京津冀三地的资源分配,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3.2 利用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人才弹性流动

由于长期的不均衡发展,京津两地的人才需要接近饱和,整个社会的资源有限的,大量人才集聚京津,无论在就业、养老、医疗和教育等各方面都出现严重的资源紧缺,造成生活和工作成本增高。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会起到作用,市场会引导资源向天津北京周边流动,包括人才资源,各类人才通过利弊权衡,一部分会转向河北发展。人才弹性流动就是打破传统的户籍、档案等人才管理制度束缚,在不改变人才与其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经过协商,双向选择,将人才以“长租短借”、周末借用等灵活方式共享,以充分利用各类人才价值,实现“智力流动”。

3.3 健全京津冀区域性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人才资源共享的体制障碍

北京和天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于河北,在交通、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生活和工作方面都为人才提供了最优质的资源,河北省虽为人口大省,却没有充足优惠的吸引人才发展的环境。建立京津冀区域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才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没有后顾之忧,这是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去年6月,河北省试点京津冀医疗服务一体化,打破区域束缚,京津冀三地医疗资源的强强联合,这对在医疗卫生领域实现三地协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疏散北京和天津的医疗养老压力,弥补河北的医疗养老缺口是人才合作的重要保障。加大对河北省的教育投入力度,共享教育资源,将京津的优质资源引入河北,将河北的人口资源转换为人才资源。

3.4 加强各部门协调力度,建立人才数据库共享机制

京津冀应该加强统筹协同的力度,建立人才数据库共享机制,搭建统一开放的人才交流信息平台,使区域内的人才信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整体考虑区域未来人才需求总量,确立人才开发的重点、统筹考虑人才引进、培养的分工合作,实现人才结构的错位布局。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人才流动表现出新的流动特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信息化流动,人才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等手段,将其智力和知识等无形资源转化为信息形式传递到另一个地方,从而实现“才”与“人”相对分离的流动。只有加强人才数据库共享机制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61-03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可持续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开展“人才资源共享”校企互动模式,有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一、“人才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机制的内涵

“人才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机制是学校师生与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办学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是深层次、互动式的校企合作。实施“人才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机制,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以人力资源为纽带,以培养适应岗位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素质为主要内容,以专业开发委员会、兼职教师、挂职顶岗等为主要形式,通过校企互动合作,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一机制包括了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互动参与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法、成绩考核、质量监控及师资保障等办学全过程。

二、“人才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机制的特点

(一)人力资源充分共享

校企双方实行互聘制,教学团队与管理机构由学校与企业人员共同组成。其中企业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专业教学与管理的全过程,安排企业优秀管理者、工程师或技术人员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到企业担任顾问或进行实习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研究、技术改革,开展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进行企业员工培训。

(二)校企互动合作更加深入

与“订单”式和“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模式相比较,“人才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机制互动更密切,合作更深入。在“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不了解顶岗实习环节的教学目标,且学校对顶岗实习的过程性指导和管理不到位,顶岗实习事实上变成企业对新员工的岗前培训,而“人才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机制下企业方面参与教学全过程,并直接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校企双方可以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更深入合作,既可以在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开展长期、中期和短期等多层次的合作,也可以开展针对岗位要求、关键能力和企业文化等多形式的培训,还可以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等具体工作。

(三)职业素质核心凸显

“人才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机制以培养适应行业岗位的职业知识、技能和素质为主要内容,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当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重视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还非常注重职业素质。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要与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及内容,共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四)校企文化融合提升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促进高职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高职生逐步形成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合作的工作精神。在“人才资源共享”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交流、渗透和融合,可以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内涵,增强校园的职业氛围,提升企业文化的层次。

三、“人才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自愿合作诚信化

人才资源共享是校企双方参与人员的自愿行为,没有强制性,但有些高职院校或企业出于各种考虑指定参与人员,这既不利于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智慧,也给持续合作带来了隐患。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地方政府可以参与“人才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机制并达成三方合作协议。所以,遵循自愿诚信原则,是顺利开展“人才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机制的前提和保障。

(二)平等互利共享化

随着社会的规范化发展,人类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共享”这一新型企业文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和推广。因此,开展“人才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必须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中涉及的利益问题,应由双方签订合同,明确责、权、利,依法保障合作双方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人才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是非竞争合作关系,存在着利益上的协调与制约,这种制约不是相互之间的牵制和对抗,而是平等参与、合作服务、分享成果。校企双方都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长,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高职院校主要是专业优势,企业与高职院校相比,则具有生产优势、市场与销售优势以及经济优势。在人才资源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存在着互为供方和需方的关系,高职院校可以向企业提供合格人才,提供员工培训的相关服务,企业则可以向高职院校提供师资,向教师、学生提供新技术培训,以谋求共同发展。

(三)教学设计最优化

首先,根据市场需求以及专业情况进行充分论证,选择合适的共享“人才”,组成最佳组合。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要严格按照市场需求设置课程,专业知识讲授与职业能力培训统筹兼顾。再次,提前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等,并对方案进行反复论证,以实现校企合作效果最优化。

(四)学校主导原则

“人才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院校应把握主导权,充分信任合作伙伴,主动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赢得企业的支持。学校主导原则与校企双方主体平等并不冲突,采用学校主导、企业支持的形式,有利于校企双方更好地承担职责,履行义务。

四、“人才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践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综合类的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思路,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机制。

(一)大力拓展校企合作渠道

学校制定《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学交替实践教学管理办法》,与阿里巴巴集团、江苏微软技术中心、苏州新三纺等知名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冠名班、嵌入式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引导教师、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企业高级人才深入学校教学一线,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二)努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学校积极推行与生产过程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江苏省丝绸工艺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是由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苏豪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集产学研为一体的校企合作机构,在该中心建设运行过程中,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共同科研资源和企业的技术推广模式,开展技术研发、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2008年学校与企业共建的“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省级实训基地,先后被批准为2009年、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校企联合建设实训基地为创新“人才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机制构建了坚实平台。

(三)增强校企合作效果

“人才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强化学生的技能考核,提高了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学校先后组织了服装缝纫工、染色打样、服饰美工、纺织品检验、餐厅服务员等多个工种的考工考证项目,各类技能考工954人次,涉及学生18278人次。2011年学校代表队在第四届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全部四项比赛中获得三个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傅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90-91.

[2]李春霞.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的途径探析[J].开封大学学报,2009(3):53-54.

[3]何平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73-74.

[4]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3):8-10.

[5]陈德清.试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内容及其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95-96.

Analysis o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alents Commun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MIAO Qiu-ju, SHAO Lin-yan, LI Jun-fei

(S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conomy and Trade,Suzhou Jiangsu 215009,China)

Abstract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talents communion” is a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 which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trepreneurs jointly participated in school-running proces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contain fully sharing of talents resources, more in-depth school-enterprise interactive cooperation,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core and increasingly syncretic and improved school-enterprise culture. To launc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based “talents communion” ,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voluntariness and good faith,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s, scientificity and rationality,unity of purpose and college dominated,etc.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alents communion;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mechanism

收稿日期:2012-01-20

篇3

1联合体提出的背景

培养未来创新人才问题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但却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乏力、创新氛围淡薄、学段缺乏有效衔接、资源缺乏整合等”。 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应的背景下,我们通过创新中小学科技教育机制,构建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实施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具体而言,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1 探索多样化培养模式的需要

目前,各省市在部分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开设创新素养培育实验班,邀请高校教授开设专门课程,开展课题研究,衔接高中与高校教育,但受到学制短、升学压力重和研究重结果轻过程等因素影响,其效果还待检验。基于校外教育的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为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1.2 多学段社会化系统育人的需要

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效系统工程,纵向需要小学、初高中和高校教育贯通、学生兴趣教育链的衔接和校际资源的共享等,横向需要校内外结合,多方教育与社会资源等的整合,以挖掘育人的最大潜力,形成系统育人丰富的物质与文化环境。

1.3 符合学习共同体理论

学习共同体理论是当前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其基本的内涵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包括教师、校长、专家和志愿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彼此间经常进行对话、沟通和交流,共享各种学习资源,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兴趣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平等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符合学习共同体理论,能够引导学生、师生和学校之间合作交流、平等对话和共同发展,形成富有创新的组织文化氛围。

2联合体及其组织形式、运作机制

2.1 联合体的内涵界定

联合体是有共同育人愿景,办学特色相近的中小学校自愿结合,注重学生创新品质和兴趣特长培养的一种校际科技教育组织形式。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按创新人才成长的路径自主开展活动,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机构给予专业指导,区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发挥引领、协调、服务的职能。联合体具有“特色联盟、贯通学段、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多样发展”的特征,是联盟式、开放型、个性化、多样化、社会化、可持续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2.2 组织框架

联合体一般由校长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教师辅导团队和学生兴趣与创新社团等组成。其中校长委员会是决策与管理机构;专家委员会是咨询与指导机构;教师辅导团队负责教科研和实践引领等;学生兴趣与创新团队自主开展科技兴趣和课题研究等活动。

(1)校长委员会由会员单位校长组成,具有决策、规划、实施、协调和管理等职能。设主席和执行主席,具体负责制定和修改章程,聘请专家委员会成员,规划科技教育项目发展与特色课程,协调校际和校内外资源共享,主持日常运作等。

(2)专家委员会由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专业机构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决策咨询、协调资源、专业指导和课题辅导等。

(3)教师辅导团队由联合体学校科技指导教师组成,区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科技项目主管教师为组长。在联合体执行主席引领下,开展项目教研组活动,开发区域(校本)课程,设计策划和实施科普主题系列活动,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等。

(4)学生兴趣与创新社团是区青少年科学院的团体成员,由跨学段科技兴趣特长生组成,是学生从低学段向高学段成长的“兴趣发展通道”和创新实践的平台。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自主管理,开展科技兴趣小组和社团等活动。

2.3 运作机制

(1)校长团队的主导机制。在校长团队的主导下,改变以往学校间对学生的培养局限在本学段,中小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很少,特长生的跨学段培养缺少衔接、对课程的思考和实践限于本校等“各自为战”的局面,实现“多学段联合育人”。校长参与科技教育活动改变以往学校“被动响应”的状态,校长更关注科技教育,在校园创新文化的营造、师资力量的配备、设施设备的添置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校长的课程视野和领导力拓展了,“校长智慧”共享成为了现实。

(2)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引领机制。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犹如“火车头”带领联合体的发展,引领未来创新人才的成长。同时,通过校际联动深化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实践性和多样性,优势互补加强课外活动的社团化、兴趣化和丰富性,资源共享开发拓展型、研究型校本课程,示范举办各项主题系列科技兴趣活动。名校引领让各学段学校的办学思路更开宽了,育人思考更长远了。

(3)校内外教育的结合机制。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结合区域实际,激发学校自主性,按照各学段学校的愿望“牵线搭桥”,构建联盟式、开放型、多样化、社会化、可持续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学校通过加合体共享办学特色经验和成果,合力打造基于兴趣成长的跨学段教育链,构建未来创新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

(4)专家和基地资源的共享机制。通过联合体这个平台共享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机构专业人士的学识与智慧,共享丰富的社会科普教育基地资源,让科学家携手中小学生从“教室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通过联合体这个平台建设项目特色基地学校,开发与共享科技项目特色资源,让科学家走进校园指导学校开发拓展型、研究型等课程的资料包,走进课堂介绍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等。

(5)教师辅导团队的教研机制。在校长委员会引领和专家委员会指导下,教师团队从项目发展理念与目标、活动内容与方式、师资培训、专业指导、资源整合、课程开发、活动创新、团队研修、评价奖励和智慧共享等方面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一支骨干教师梯队。开展跨学段设计教育内容,在教学和活动的内容上形成一个大的序列,从而更切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更有层次的开展活动,提高教学和活动的质量。

(6)未来创新人才的兴趣发展机制。联合体以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以激励、促进发展为评价原则,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养成自已的兴趣爱好,学会研究方法,形成特长技能,形成一支兴趣特长生梯队。同时探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推进低学段向较高学段学校推荐兴趣特长生,形成可持续培养通道,建立科技特长生成长档案,开展个案跟踪研究。

3成效与展望

三年多来,组建的5所联合体受到了广大学校和学生的欢迎,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各级领导的首肯。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联合体的蓬勃发展和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1 气象科技创新教育联合体成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的排头兵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二十四节气”为主线,融入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整合学科教育拓展课题研究的宝山青少年气象科技教育己形成品牌。以全国气象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罗店中学为基地的10所校园无线数字气象台已组成观测网络,通过校园数字气象实验室开展活动。依托上海气象部门丰富的资源,建立了以宝山气象局为主要气象观测实践基地的集本市各区县城市气象、海洋气象、遥感卫星气象、天气预报等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连续多年举办“323”世界气象日和“5.12” 防灾减灾日等主题系列活动,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承办上海市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前沿、高端和重点项目——2011上海中小学气象科技教学创新学术论坛,受到国家气象局领导和专家的肯定。联合体荣获华东地区“校外教育创新项目”一等奖。

3.2 无土载培创新教育联合体引领全市中小学无土栽培创新活动

联合体目前拥有技术先进的无土栽培实验室8间。近两年,组织开展20多项课题研究,其中在全国第25、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分别有两项获创新成果一等奖等。连续承办了四届向长三角的上海市“宝山杯”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评比,举办了“宝山杯”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评比标准的研讨会,受到了各方好评。编写的《无土栽培资料包》获全国“科技活动馆进校园”成果评比一等奖等。

3.3 车辆模型创新联合体成为全国青少年车模运动的品牌

基地学校高境三中已成为全国车辆模型教育示范学校,校园集车模工作室、陈列室、室内竞技场、室外越野场和马路赛场等于一体,洋溢着浓郁的车模文化,成为面向国际的车辆模型训练比赛的场馆。承办上海市青少年车辆模型校园联赛和联合承办全国“好盈杯”顶级电动遥控房车竞赛等重大赛事。联合体还开设了车模主题网站,为广大青少年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与地平线(美国)模型公司合作研发适合青少年的模型产品,丰富车模运动项目,受到了广大爱好者的欢迎。

然而,联合体要持续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我们将在组织框架上增加社区志愿者团队和家长委员会,进一步拓展联合育人的维度。在组织形式上突破区域局限,走出本区适度地与兄弟区县(兄弟省市)的有关学校建立一定程度的联合,使教育的视野更宽、力量更大、共享范围更广。在活动内容上拓展学科范围,如“宝山区中小学无土载培创新教育联合体”朝生物和环境方向拓展,“宝山区中小学气象科技创新教育联合体”朝地球与空间方向拓展等。在活动时空上构建网络实验室,如“宝山区中小学无土载培创新教育联合体”建设实时观察平台。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从普及和提高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从群体和个体两个方面积累案例,更深入地回答好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这个至关重要而又难度极高的问题。

篇4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64-03

近年来,我国各类职业院校都在着力扩大招生规模,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培养更多合格的职业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广西教育厅因此启动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重点资助项目――职业人才培养教学资源使用共享的研究与实践。该项目启动以来,项目组成员先后对职业人才培养中所涉及的实训、教师、课程、职教集团、贫困生资助等资源的共享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并发表了成果。本文将以承担上述项目单位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蓝本,探讨职业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的挖潜路径。

一、影响职业人才培养资源供给不足的主要因素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总体供给不足、政策保障不到位、投入渠道单一、区域设置不均衡等问题。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行业支撑薄弱

学校作为教育教学机构,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尤其是经费和项目上的支持。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主管部门是自治区供销联社,自1992年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以来,我国供销系统的职能和发展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动,一直在重新定位、回归和发展中探寻,直到“十一五”期间,才相对稳定下来。这个阶段,亦是我国高校飞速发展的时期,然而作为行业主管的院校,不可避免地随行业的步伐走过一段彷徨时期,直接导致学院资源获取有限,发展起步较晚。

(二)职业人才培养资源的建设资金难以保障

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而言,用于建设教学资源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学费。由于目前全国生源呈递减趋势,增加了各职业院校招生压力,各职业院校为了维持或扩大招生规模,不得不增加招生成本。尽管如此,部分职业院校招生还是持续减少,直接导致用于建设教学资源的资金减少,用于建设教学资源的资金难以保障。

(三)静态职业人才培养资源不足

所谓静态职业人才培养资源是指专门为满足职业人才培养需要所配置的一切教育教学资源,既包括有形状的设施设备,还包括无形的课程资源。由于现有的静态职业人才培养资源难免陈旧破损落后,社会发展变化需要不断更新职业人才类型结构,与之对应的静态教学资源也需要适时更新换代或改造。因此,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面临静态职业人才培养资源不足的困难。另外,有的职业院校校园面积比较小,其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建设常常受限于场地资源,难以发展。

(四)管理理念创新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行业不得不重新定位。在行业重新定位的过程中,职业院校也经历了重新定位的历程。重新定位,必然意味着对旧有事物的扬弃,管理上需要避免因循守旧,迈不开步子。尤其职业院校对职业人才培养资源的管理,更需要加大管理创新的力度。然而,部分职业院校在静态职业人才培养资源的开发、使用等方面管理理念创新不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资源的供应保障。

二、职业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现状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其所拥有的职业人才培养资源包括两大类:一是物质资源,主要是课程、场地、实训室、设备等。二是人力资源,主要是教师团队的创新和创造性能力资源。这些资源的共享现状如下:

(一)物质资源共享现状

课程资源方面,多数职业院校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部分课程资源在校内共享,有些精品课程还可实现院校之间共享。设施设备资源方面,多数职业院校采用二级管理,教学设施设备资源管理权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学院教务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另一部分由各系(部)自行管理。由学院教务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的教学设施设备,其使用率通常较高;但由各系自己管理的教学设施设备,各系还分配到专业,不同系别专业使用率相差很大而整体偏低。一些学生人数较多的专业,使用率相对高一些,但一些学生人数偏少的系部和专业,使用率就低很多。与些同时,尚有一些系部和专业缺乏相应的教学设施设备,而这些设施有可能在别的系部和专业已经建设存在。

因此,在物质资源共享方面,尚有一定的可作为空间,为此,可以考虑以计算机机房类实训室为试点,先将计算机机房统一管理,做到管用分离,以便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系能极大地做到资源共享,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接着,对一些跨学科的专业实训室实现统一管理,便于跨系使用这些专业实训室。除此之外,利用学院的地缘优势,利用课余时间,还可对社会进行场地的出租,减少空置,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

(二)人力资源共享现状

首先,教师资源在本校内未能充分共享。对于本校教师资源,多数职业院校只能实现跨专业、跨系的部分共享。其次,未能充分使用校内现有的教师资源。在校的很多学生都有多学一些专业以外职业技术的需要,社会中的一些专业性培训市场需要也比较大。但学校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机制,教师人力资源共享工作未能有序开展,对学生课余培训和对外社会培训工作一直不多。许多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的使用与发挥。

三、职业人才培养资源共享面临的困难与障碍

调查发现,职业院校在职业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中遇到的困难与障碍是多种多样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部分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冲突。做好资源共享需要打破条块分割,现实资源的统一管理,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对现在拥有资源的部门造成利益损害,因此,需要较好地平衡部分与全局的关系。

其二,合作性团队组建机制。在人员挖潜共享方面,譬如培训工作,不是一师一力可为,需要一个团队的配合,对于普通教师来说,如何组建这样一个团队,需要学校政策和制度的支撑。

其三,全体教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资源共享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为此,首先需要思想上达成共识,然后,在这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营造这样的氛围,需要在管理、宣传和激励机制上多下工夫。

四、职业人才培养资源共享路径

上述表明,职业院校一方面职业人才培养资源供应不足,另一方面资源使用共享不充分,以及疏于发掘资源共享路径。因此,探索职业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的路径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路径:

其一,完善相关制度。为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努力开拓,迎头赶上,职业院校在资源共享制度上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补充完善。譬如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多项相关管理规定,如针对教师培养的《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非全日制办班项目管理办法》,针对场地管理的教室管理条例、实训室管理条例,针对校企合作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

其二,实施院级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对获得院级及以上精品课程,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推进建设,全部实现以视频公开的课程建设为重点的转型升级;整合校内外的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实施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与地方企业和兄弟院校密切合作,以课程为主体框架,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其三,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环境、网络课程、培训项目以及测评系统、教学评价等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实现教师网上备课、网上交流、学生自主学习、网上考核,教师及企业用户可以实现资源上传、资源检索使用等特定功能。对同质专业、拥有较多交叉课程的专业之间,提高其教学资源、师资资源的利用率。建立人力资源平台,完成对教师的整合与调配。完善培训制度,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单科进修来转换专业。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真正的共享型课堂,实现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共享课堂,为职业院校之间相应课程教学实施提供优质课堂共享。

其四,建立校友资源和就业信息共享平台。无论中外,校友资源都是一所高校不可忽略的重要社会资源。近年来,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就在校友资源方面加大收集力度,成立常设校友联络机构,召开校友会,通过报刊宣传等广为联络,以期借助校友资源,促进校友反哺母校建设。此外,针对毕业生,建立专门的招聘信息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学生。

其五,实现跨系实践教学条件和师资的共享。通过学校管理部门的平衡,充分做到跨系实践教学条件的共享,譬如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就提供给全院所有系和专业的实践教学共享。而职业院校系部间存在一定的课程交叉,可通过有效的协调机制,实现师资的跨系无缝共享。

其六,重视软环境建设。职业院校的软环境是指职业院校的整体精神风貌和内在品质,是培养职业人才的一种珍贵资源。相对于学校的校舍和资金等硬性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条件来说,软环境是指作为学校有机组成部分的精神方面。在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中,软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把硬环境看做学校的躯干,那么,软环境则是它的大脑和灵魂;如果说硬环境是学校发展的物质条件,那么软环境则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如果说硬环境反映学校的办学现状,那么软环境则体现一所职业院校的追求和理想,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一定的投入下,其产出越高效益也就越高,示范职业院校硬环境的投入难以复制,但软环境的建设经验却可以不断“复制”,“复制”得越多,其资源投入的所得收益也就越高。

其七,共享动态职业人才培养资源。动态是相对静态而言的,动态职业人才培养资源是指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使用共享原来功能不是供教育教学使用的一切资源,如学校的食堂,可供物流、营销、管理、餐饮等专业多门课程见习使用。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根据职业人才培养方向,分析权威标准制定部门对各类职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及行业标准、专业规范,确定所需职业人才培养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然后,分析这些资源的可得性,首先核实静态职业人才培养资源的供应情况,如不足,再考虑是否可以共享动态职业人才培养资源来保障需要。如果还是不满足,就需要在管理上下工夫,如开发现在资源的新功能新用途,则制定更灵活更弹性的使用制度,做到现有资源的极大利用,充分共享,并尽可能进行资源挖潜。

【参考文献】

[1]Hong-xian LI. Integrated Teachers are Operators of Practicing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HECTR2012 (VOL.1102),Education and Research Press(ERP):62-66,2012.ISTP.

[2]李红贤.动态实训资源的使用共享[J].职教论坛,2011(24)

[3]李红贤,王锦华,李锦.职业人才培养教师资源使用共享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2(5)

[4]滕林,李红贤.职业教育集团资源共享研究[J].广西教育,2013(7)

[5]李文广.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6]肖彩霞,梁冬松,李红贤.高职贫困生资助机制优化研究[J].广西教育,2013(8)

篇5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是强大的、高速的,也是有目共睹的。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各类院校纷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技工类院校亦是如此。技工类院校开设此专业的增长速度之快,充分反映了技工学校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和饱满热情。但是所谓开设容易,发展难,技工院校要如何考虑到自身情况和学校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方向性培养?现就此进行思考。

1.存在的问题

1.1师资力量缺乏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各类技工院校纷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但是此专业的教师从何而来?大部分都是学校现成的计算机老师转移而来的。这些老师从事计算机、网络、管理、营销或其他专业,他们对于自己的知识领域是深入了解的,但是对于电子商务知识却是缺少的,他们其实不够专业,甚至不知道电子商务人才将来到底从事什么工作,这样的专业开设是让人担忧的。

1.2培养方向模糊

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缺乏对电子商务专业的深入了解,学校在设置专业培养目标时就会过于宽泛,甚至盲目,学校能安排学生对口实习的机会往往相当有限。对培养应用一线型人才的学校而言是不利的。

1.3课程设置欠妥

由于学校对电子商务知识掌握的薄弱,课程设置容易比较随意。如简单堆砌,就是将现有有关技术和商务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这样的结合往往缺乏系统特性。再如重于书本轻于实践,顾名思义,偏重于书本知识或者单纯的理论而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失去技工院校的特性。技工院校要从实质上培养人才,课程的不断完善与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4实训基地缺乏

在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集知识技能于一体,发展与全能并存。作为培养一线型技能人才的学校,必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而言,书上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单纯的计算机实例操作是不够的,必须有实际练习,最实用的无疑就是校企合作。目前,真正校企合作办得好的却不多。

2.明确培养方向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包含两个专业方向:计算机方向与商务方向。计算机方向侧重网站设计、程序应用、电子商务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商务方向侧重网络营销、商务模式。考虑到技工院校学生年龄层较低,基础比较薄弱,整体水平有限,计算机不可能学得很深入,为适合社会需求,笔者认为技工院校侧重商务人才的培养较为合适。

2.1明确技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有电子商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且能满足电子商务及相关行业实际工作需求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电子商务对接的岗位主要分为:(1)电子商务网站维护员;(2)网络营销员;(3)电子交易员;(4)网络信息员;(5)电子商务物流员。因此,技工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职教特色,根据自身条件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进行。

2.2明确电子商务技能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电子商务技能人才的能力培养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应变能力及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其中,职业技能作为最基本素质而存在,可以创立“双证书”(即毕业证与本专业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技能型、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职场应变能力是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可以采用情境教学,增加案例分析和实例操作来提高。创新能力是高层次能力,是在不断学习中提升的突破,是社会迫切需要的能力。

3.具体措施

3.1合理安排课程

一些学生认为进入技工院校,就可以放下文化基础知识,认为只需要学习专业实训就可以了,殊不知文化基础知识仍然是很重要的内容。电子商务专业对文化素质要求是相对比较高的,因此应继续文化基础教育。专业课程的安排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办学层次等实际情况,积极实践。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辅助教学体系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平台。

3.2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除了合理安排课程外,教学模式也要变化创新。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进行分析、研究、创新,甚至鼓励学生开网店,自主创业。课堂讲授、课后自学、课上总结、案例分析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式,也是相对比较合理的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和事件操作,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行业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3.3适应社会的需求

技校电子商务专业以具有明确的职业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培养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能胜任相关职业岗位群工作的中、初、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即技工院校在培养学生时一定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学生呢?最关键是实现学生到工作岗位的“零距离”、“零适应”,实现校企“双赢”。开展校企合作是贴近市场的一种良好途径。可以让学生尝试订单,培养专业技能、事务能力。

4.结语

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就目前而言,电子商务总体形势是很好的,技工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要如何发展?其实就是找准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道路,明确学习目标、找准今后就业方向,学生要努力学习知识,实践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以便更好、更快地就业。

参考文献:

[1]赖春秋.促进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的策略研究.民营科技,2013(4):116-117.

篇6

我中心是财政全额拔款的公益性卫生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的分配原则,目前绩效工资分为两个部分,其中60%为基础性绩效工资,40%为奖励性绩效工资,工资的发放是根据各岗位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来进行。由于有的工作人员未能树立正确的绩效工资观念,导致部分员工认为绩效工资应该严格按照个人档案工资级别套算,“”开的比例差距太大;另外,还有的员工认为,在无需努力工作的情况上就可以轻松得到60%的绩效工资,“”开比例不合理。在此情况下,工作便出现了“出工不出力,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不良现象。

绩效工资最主要、最大的不足在于同岗不同酬。现在血站作为全额拔款、收支两条线管理的预算单位,按目前血站绩效工资的实行情况分析,只有拥有事业编制的人员才能纳入绩效,编制外的人员不纳入绩效管理。事实上,很多单位的人员编制都不足,或多或少的招聘有编制外的合同制人员。从现实的情况看,这些招聘的合同制人员,基本上参与了一线采供血的主要工作,虽然做着一样的工作,工作量及压力不会比高职称人差,但因为没有编制,无法进行财政预算,所以薪酬比有编制的人员差了很多。绩效工资的实行不仅没有调动基层一线人员积极性,反而导致了相当一部分人员的消极怠工,认为实行绩效工资回到了大锅饭时代、职称时代,与业绩无关。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使得他们不能安心本职工作,对单位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可能导致人员流失,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的采供血事业的发展。

二、采供血机构实行绩效工资后的管理措施

1.加强沟通,转变员工绩效工资观念。正确的观念是顺利实施绩效工资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有针对性地培训和再教育,切实转变员工的观念;同时构建公平、公正、科学、合理为原则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真正体现奖勤罚懒,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51-02

一、前言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的建设是教育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以此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的建设任务是: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以系统、丰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促进课程资源建设;以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为宗旨,推动课程资源共享,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二、基本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要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质量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社会学习者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的好评和认可,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一)团队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应该由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建设,建设团队结构合理,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

(二)内容要求

课程内容能够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三)资源要求

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的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

1.基本资源。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资源。

2.拓展资源。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四)共享要求

学校组织建设开放课程共享开放系统,并通过协议约定,实现课程的基本资源免费共享、拓展资源有条件共享,保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便捷获取和使用,满足全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多样化需求。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精品开放课程的共享应用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课程资源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由于各个学校采取的资源加工平台,课程共享技术各不相同,提供的功能也不相同,水平差距较大,使得统一的对外服务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资源建设的标准问题一直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焦点,直接关系到资源库平台的通用性和兼容性。部分资源处于封闭状态,无法进行二次修改和利用,精品课程内容结构不够灵活性等问题,教学支撑平台之间数据交换没有统一的标准,影响了资源的再利用价值。在国家精品课程开发过程中,建设者的资源建设标准化意识比较淡薄,多数建设者只参考了某个资源建设标准,一些建设者则不了解资源建设标准或者由于缺乏实践参考而没有参考任何标准,这里面也有当前资源建设标准不完善的因素。另外,建设者版权意识也比较淡薄,多数建设者在未经作者许可的情况下就使用了他人的作品。

2.各校课程平台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全国高校在精品开放课建设活动中,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作为精品课程展示以及对外交流的窗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部分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经过了专业的设计,充分展示了学校和课程的特色。用户可以在精品课程网站上浏览课程信息,下载教学课件,收看课堂录像等。虽然多数的精品课程网站都设计得比较专业,但是也有部分网站缺乏技术和美工方面的支持,严重影响了对精品开放课程的展示。其中一些课程站点仅仅是把精品课的申报材料、获奖证明、课件、视频文件罗列在网页中,而没有考虑整个网站的效果。这些课程站点给用户的使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也削弱了这些优质资源的吸引力。

3.大部分精品开放课程资源更新率较低。精品开放课程资源生命力的维持在于内容的经常更新和不断充实,但目前课程的更新情况不容乐观。出现上述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教师重视评审,在课程建设初期建设较多资源,但是一旦评上后,忽视更新与共享服务,使得课程成为死的资源;同时也反映了缺少灵活的平台和技术支持,实时更新不方便。在国家精品课程应用和更新方面,大部分建设者会使用自己的精品课程,但是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精品课程为他人所使用的情况,这就使得他们无法获得用户反馈信息,给精品课程的持续改进带来困难。缺乏更新将使原本处于领先地位的精品课程变得落后,最终成为无用的资源,致使前期的投入严重浪费。

4.部分课程网站连通性差,不能保证服务质量。由于精品开放课站点的服务器遍布全国各地,在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难以保证所有的服务器都能正常工作,部分精品课程获取困难,有些学校课程网站服务器对外服务情况不稳定,连通性差,部分网站也存在速度慢的情况,部分学校和老师的课程网站由于缺乏专门的技术维护能力,出现了网站失效的情况。

5.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分散存储,课程资源获取困难。资源的分散,导致了用户使用浏览精品课程时有诸多不便之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课程站点众多且分散。目前,分散于各个高校的精品课程资源,有的是建立于高校专门的精品课程网站上,有的是建立在院系的信息平台上,有的则干脆是以网络学堂的形势存在。这样的分散处理,使得用户在搜索查询精品课程的时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还有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关于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后应用效果的情况,其关注不够的问题自2005年以来,显得越来越突出。出现了部分的“重评审,轻共享”、“重建设,轻服务”的矛盾。随着精品开放课程资源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对于高水平的课程资源共享服务的需求也显得来越迫切,实现从课程资源建设到建设和共享应用并重的战略转移成为了当时的急迫任务。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效益,利用好已经建设好的各类共享平台,将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

四、解决方法

针对在精品开放课程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完善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完善的、可以操作的资源建设标准,将资源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和注明他人作品出处的要求纳入其中;另一方面,要通过专业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支持服务团队,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者的培训,强化资源建设标准化意识和版权意识,并提供简便有效的资源元数据标注和版权出处标注的方法。针对在精品开放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可通过统一的精品开放课程支撑平台全国的精品课程,提供精品开放课程使用中的用户反馈模块,不断收集用户意见,并对支撑平台中的用户访问记录采用web挖掘方法发现精品课程中存在的优质资源和劣质资源,以帮助建设者了解自己的精品开放课程的应用情况;另一方面,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后续支持服务必须跟进,从经费和技术两个主要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减少建设者在更新精品课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实现精品开放课程的持续改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建设内容

建设高校精品开放课程要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六、结语

国家级精品资源开放共享课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产生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从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潘炼.产学研结合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J].教育,2013,(11).

[2]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篇8

二、执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工资的具体办法是:

1.企业在核定的比例限额内聘任各档次的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人员档案工资按工程技术人员系列的同级档案工资标准执行。即聘任为高级政工师,现档案工资低于企业干部工资标准九级以下的,可按九级工资标准(118元,122元,125元)执行;聘任为政工师,现档案工资低于十级副的,可按十级副的工资标准(98元,101元,104元)执行;聘任为助理政工师,现档案工资低于企业干部工资标准的十三级以下的,可按十三级工资标准(69元,70元,72元)执行;聘任为政工员,现档案工资低于企业干部工资标准十四级副的,可按十四级副工资标准(54元,55元,56元)执行。(以上各级工资标准均不含提高粮油统销价后增加的6元)执行起始时间为1990年4月1日,从1991年5月1日起可按市劳动局京劳资发字(1991)114号文件规定的相应档案工资标准进行调整。

2.参加首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评定的企业政工人员,如果在本企业首次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截止时间前,按我市首次评定政工专业职务的年限规定,同样符合本人现在所担任的政工专业职务的任职资格条件并被聘任者,其现档案工资低于本企业首次评聘的同档次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现档案工资水平的(在1989年9月30日以前聘任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现档案工资为160元;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现档案工资为138元;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现档案工资:助理为103元,员为84元),可按本企业首次评聘的同档次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现档案工资水平执行,但各单位要严格审定和掌握。

3.对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和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的企业,聘任政工专业职务所需的增资额,市劳动局将根据有关政策,核定下达一定的增资指标,计入挂钩、包干工资总额基数。所需增资的不足部分,由企业在核定的挂钩、包干工资总额基数和企业随效益增长而增提取的工资增长基金中解决。这些企业还可以根据经济效益和负担能力等具体情况,在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被聘任为政工专业职务,按规定时间进入工资档次后,自主确定高于或低于档案工资的实际工资水平。

4.尚未实行工资总额同效益挂钩和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的企业,聘任政工专业职务所需的增资额由市劳动局核定下达,作为专项资金计入成本。

篇9

一、执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工资的人员范围是:我市全民所有制企业中经过规定的评审程序,取得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被有任命权的单位(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聘任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的人员。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中的政工人员不列入本范围。

二、执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工资的具体办法是:

1.企业在核定的比例限额内聘任的各档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人员档案工资按工程技术人员系列的同级档案工资标准执行。即聘任为高级政工师,现档案工资低于企业干部工资标准9级以下的,可按9级工资标准(118元,122元,125元)执行;聘任为政工师,现档案工资低于10级副的,可按10级副的工资标准(98元,101元,104元)执行;聘任为助理政工师,现档案工资低于企业干部工资标准13级以下的,可按13级工资标准(69元,70元,72元)执行;聘任为政工员,现档案工资低于企业干部工资标准14级副的,可按14级副工资标准(54元,55元,56元)执行。(以上各级工资标准均不含提高粮油统销价后增加的6元)执行起始时间为1990年4月1日,从1991年5月1日起可按市劳动局京劳资发字(1991)114号文件规定的相应档案工资标准进行调整。

2.参加首次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评定的企业政工人员,如果在本企业首次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截止时间前,按我市首次评定政工专业职务的年限规定,同样符合本人现在所担任的政工专业职务的任职资格条件并被聘任者,其现档案工资低于本企业首次评聘的同档次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现档案工资水平的(在1989年9月30日以前聘任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现档案工资为160元;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现档案工资为138元;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现档案工资:助理为103元,员为84元),可按本企业首次评聘的同档次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现档案工资水平执行,但各单位要严格审定和掌握。

3.对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和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的企业,聘任政工专业职务所需的增资额,市劳动局将根据有关政策,核定下达一定的增资指标,计入挂钩、包干工资总额基数。所需增资的不足部分,由企业在核定的挂钩、包干工资总额基数和企业随效益增长而增提取的工资增长基金中解决。这些企业还可以根据经济效益和负担能力等具体情况,在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被聘任为政工专业职务,按规定时间进入工资档次后,自主确定高于或低于档案工资的实际工资水平。

4.尚未实行工资总额同效益挂钩和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的企业,聘任政工专业职务所需的增资额由市劳动局核定下达,作为专项资金计入成本。

篇10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9—0087—03

基金项目:2011年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2011YS011)“湖南‘3+5’城市群科技人才共享研究”。 一、长株潭城市群概况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东部,该城市群中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彼此相距不足40公里。长株潭城市群为目前湖南省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核心地区,长株潭三市分别是湖南省第1、第3和第4大城市,三市土地总面积占湖南省面积的133%,户籍总人口占湖南省总人口的196%。2011年,长株潭三市的生产总值为8270亿元,占湖南省的40%多,其中长沙市为6500亿元,株洲市为1550亿元,湘潭市为112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位居湖南省的第1、2、3位。

二、长株潭城市群科技人才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区别于旧经济的标志之一,就是信息资源及知识的共享。在“知识共享”理念风靡全球的今天,一种新的理念——人才共享闪亮登场。人才共享通常是指不同区域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机制构建等实现人才在区域间的共同享用,强调政府机构在人才共享当中发挥的作用。人才共享是对人才的企业所有制、地区所有制、国家所有制的一种挑战,客观上要求从更广的角度、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效率来配置人力资源。实现长株潭城市群科技人才资源共享,对于长株潭城市群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1可更好地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的加快发展

人才资源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人才一体化作支撑,而这种支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人才的整体优势。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只有紧密合作,才能带动各城市的人才优势增大、能级提升,从而提供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步的人才保障。构筑一体化的科技人才资源共享体系,整合区域科技人才资源,可以提高长株潭城市群人才资源的整体实力,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技进步,进而促进整个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2可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必然会带动支撑其发展的各种资源的聚集。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人才资源在促进区域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必然会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发展。构建区域科技人才资源共享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合作机制,可使长株潭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人才流动渠道更顺畅,使长株潭城市群的人才资源配置和共享达到较优程度,从而有效增强长株潭城市群人才的整体实力,进而有利于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3有利于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益

当前,人才资源已经成为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决定区域总体实力和整体影响力的主要竞争,搞好人才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激发区域活力、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实现长株潭城市群科技人才资源共享,对于打破科技人才壁垒、消除科技人才资源分散、解决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问题、构建区域人才一体化格局,均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有效应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人才竞争,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形成城市群人才的整体竞争优势,提高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长株潭城市群科技人才资源共享体系构建

根据长株潭城市群的实际情况,参考长三角都市圈、武汉城市圈人才共享的成功经验,长株潭城市群科技人才共享体系应包含五个部分:人才共享政策体系、人才共享市场体系、人才共享信息体系、人才共享服务体系和人才共享平台体系(见图1)。

图1 长株潭城市群科技人才共享体系在图1中,政策体系解决的是科技人才共享的机制问题;市场体系解决的是科技人才共享的媒介问题;信息体系解决的是科技人才共享的联系、交流问题;服务体系解决的是城市群科技人才共享有效运行的保障问题;平台体系是科技人才共享实现的具体方式。

1长株潭城市群科技人才共享的政策体系

篇11

中国菜肴素有四大菜系、菜系、十大菜系等说法,与之相应的烹饪师也就有四大、、十大菜厨师之称谓,这既不是职称,也不是职务,无非表明烹学出处,别无他意。这固然可以特色行走于区域市场,倘若过于看重或拘谨,则无法实践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要求。因此,无论几大菜系,都是历史的、人为的、专业的划分,从全局看,不利于烹饪事业的发展。中国菜肴的前途关键在发展,不发展要落后,发展慢了也要落后。

发展靠什么?从近几年中国餐饮业飞速发展,尤其是民营餐饮企业的崛起看,人才的流动与聚合是关键。业内呼唤跨菜系、跨区域、跨所有制的烹饪技术,经营管理和技能型人才的大流动、大融合与大提升,实现烹饪人才资源共享的趋势愈明显。这就需要构建一条畅达的烹饪人才绿色通道,营造烹饪人才的自由大流动氛围,才能充分体现“适应的就是最好的”新理念,使中国餐饮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如何启动烹饪人才绿色通道,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扫清思想认识上启动烹饪人才绿色通道的阻力,彻底摒弃以菜系门户观念为代表的落后思想,克服学鲁菜的就不要学川菜,教闽菜的就不会教徽菜,吃湘菜的就不可能吃粤菜的思维定势;要有深入菜系找差距,跳出门户看门户的巨大勇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快速推进烹饪人才资源向烹饪人才资本的转变,下大力气实现以观念革命解放餐饮生产力的奋斗目标。其次,破除体制,建立并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餐饮业发展相匹配的烹饪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第三,取消烹饪人才流动菜系、地区、身份和所有制性质的限制,建立烹饪技术、经营管理和技能型人才自由流动的通道。第四,大力推进烹饪技术、经营管理和技能型人才以烹饪技术成果、创新型劳动和经营管理创新在企业入股,以此实现烹饪人才的才华展示和价值。

通过启动烹饪人才绿色通道,实现烹饪技术人才、烹饪经营管理人才和烹饪技能型人才自由大流动,将是中国餐饮业史上的大好事。从经济理论上讲,它突破了把民间烹饪好手资源固定某一企业,作为单一财产的观念,使烹饪人才成了全社会的财富,真正实现了烹饪人才资源共享,中国餐饮业将迈向一个新的起点。

篇12

2009年国务院正式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出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获得了国家高度重视,区内各地也制定了相应的海西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作为促进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和中心环节,如果能够得到更好更优地配置,可显著促进海西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内既有率先开放的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等具有较好经济基础的中大型城市,也有像南平、三明、宁德、赣州、梅州等二三线发展城市。福州、厦门、汕头等中大城市由于高校资源集中、经济基础良好等条件,人力资源无论是总量还是配置水平都高于其他二三线城市,使得区域分布和发展极不平衡。为了统筹区域发展,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资源配置的共享平台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既实现了人力资源产出的最大化,更高层次的统筹利用经济区内人才资源,也实现了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跨越了行政区划的经济综合体,在很多行政事务、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上涉及众多方面因素,所以海西经济区构建人力资源配置共享平台则是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由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跨行政区域性,在相关的人力资源总量、层次等方面都没有具体的统计,但是我们从福建省总体情况来看,目前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人才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尤其在高层人才资源引进和配置,还存在着一定的僵化情况,柔性人才政策和保障机制都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其次,总量不足且分布呈现两极化分布,普通人才多,高端人才少,且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大中型城市中,二三线城市人才资源存在严重匮乏的情况;再次,区域内缺乏联动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人力资源配置的共享服务平台少之又少,使得海峡西岸经济区内人才的效能不能最大化发挥。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人才资源本身的稀缺性之外,主要是经济区内缺乏联动的人力资源配置的共享机制。由于横跨行政区划,海西经济区内各地人才工作各自为营,在政策待遇上甚至有一定的冲突。另外人们对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配置共享机制的动力不足,相关的政策、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也不够。由于人力资源配置共享机制的缺失,不能最大化的发挥人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全面发展。

二、人力资源配置的系统设计

构建人力资源政策、理论体系,树立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明确人力资源配置的必要性是人力资源配置系统构建的必要前提,系统包含信息系统、机制系统和硬件系统。信息系统为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如建立人才信息库,机制系统为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方面的保障,确保配置可行性,而硬件系统是为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如设备、场地和相关的服务设施(图1)。

上述系统应用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就是实现区域人力资源高效配置,实现合理分布和充分就业,提高经济综合体的经济产出水平和社会综合发展。系统运行的方式主要是依靠政府为主导,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政府在宏观层面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联合区域内高等院校、用人单位,通过政策措施、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三、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配置共享服务平台

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配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是保障经济综合体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创新人力资源配置共享模式,营造氛围,创建联动共享渠道和建立健全政策制度体系等措施,形成具有海西特色的运转机制。

1.创新人力资源配置的共享模式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组成结构,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统筹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各省市,建立人力资源配置的共享平台。依靠主导城市创新人才模式,创新海西经济区人力资源配置共享机制,主要包括运作体系、推动体系、联动体系和保障体系(如图2所示)。

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配置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通过运作体系、推动体系和联动体系,促进区域内人力资源配置共享,共同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服务。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在引进和使用方面,突破传统的机制束缚,加强柔性人才管理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方法,通过“科技联谊”、“带土移植”、“客座教授”、“兼职并薪”、“承接课题”等模式最大化的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营造共享氛围和理念

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配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前提,是区域内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能够充分认识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同时区内各省市应提升认识,将构建人力资源配置共享服务平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福建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也是受益主体,应当主动牵头,协调周边各省市相关职能部门,共建人力资源配置共享平台。开展相关的培训,树立共享理念,改革创新相关的制度体系。对海西区域人力资源进行统计,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建立共享的、整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理念,构建共享氛围和理念。

3.建立人力资源共享信息库

现阶段,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互通信息少,尤其是跨省城市之间,在人才交流合作方面基本处于“绝缘”局面,要实现经济综合体全面发展,必须打破这种局面,首先应该建立区域内综合型、专业型的多元化人力资源共享信息库,多方共同协商、合作,实现人才信息共享和查询,这样就会有效解决部分地区资源过剩,部分地区人才严重短缺局面,实现充分就业。福建省应牵头建立人力资源共享的信息库,首先应从高层次人才着手,建立海归信息库、各领域专家信息库和科研院校科研人才信息库。

4.创建人力资源配置联动共享渠道

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配置共享服务平台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创建人力资源配置的主体联动共享渠道,这种联动的渠道创建需要政府主导,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共同参与。

首先,在政府层面,需要建立和完善区域内各级单位沟通协调机制,由于跨越行政中心区域,没有隶属关系,本文认为福建省是作为海西经济区主体,应积极加强与周边省份沟通,制定并建设跨省、跨市人力资源配置联动机制的协调方案,共同协商建立人力资源的协调、联动渠道,促进人才流动,繁荣经济。同时应该注重人才培训,福建省应协调区域内各相关省、市,建立共享的人才培训基地,提高人才水平。

其次,积极发挥人才中介组织的作用,规范其市场行为。鼓励区域内创建行业协会、俱乐部等自组织,鼓励行业研究专家、用人单位共同参与,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人才交流会等多种活动,加强区域内各市用人单位与人才的直接交流沟通。

5.健全相应的政策、制度体系

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广,涉及群体多,又由于人力资源配置共享平台属于崭新的跨界合作领域,在共享过程中肯定会存在着受益不均衡现象。所以要保障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配置共享的顺利进行,必须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建立区域内人才共享的保障政策制度,保障各方利益不受到损害,促进共享机制的有效运作。在人力资源配置共享性过程中,对提供高端人才的区域,用人单位或区域可以与提供人才区域协商,构建一个补偿标准,给予一定的人才流动补偿。健全相关的政策、制度,规范共享性过程中人力资源配置行为,确保一方不给另一方造成巨大的损失,高端人才的兼职或者项目合作以不影响现阶段的工作为基准,同时还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务院2009年5月4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