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5 10:40: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康复护理的目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患者均为我院20年月~2013年月期间收治的患者。按治疗时间平均分为A、B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A组患者男27例,女18例,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42.3±1.6)岁;绳索勒伤者9例,击打致伤者12例,重物砸伤者10例,车祸致伤者14例。B组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龄17~77岁,平均年龄(42.4±1.7)岁;绳索勒伤者8例,击打致伤者13例,重物砸伤者9例,车祸致伤者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显微外科修复术。术后给予A组患者常规康复护理。给予B组患者治疗整体化、个性化目标训练康复护理。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三年随访,并对进行手术康复前后关节功能康复情况进行观察,并通过问卷调查,对患者满意度进行统计[1]。
1.4 疗效判定标准
优:指间关节伸屈功能活动度与健侧保持一致,完全恢复,未出现畸形愈合现象,且不会影响生活。良:指间关节伸屈功能活动度为健侧的75%以上,未出现畸形愈合现象,且不会影响生活。中:指间关节伸屈功能活动度为健侧的50% ~75%,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差:指间关节伸屈功能活动度小于健侧的50%,或出现畸形愈合现象[2]。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用X2对组间比较进行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对比
3 讨论
通过对复杂性手外伤患者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在术后实施科学、实效的康复训练,不仅可有效保证手术外观恢复完好,同时还可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确保患者手部功能最大的限度的得到恢复。
3.1 目标训练康复护理方法
我院对B组45例复杂性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手术后实施的目标训练康复护理具体实施包括: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四大特征。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脑卒中的死亡率有降低趋势,但因此而致残的存活者数量却逐年增多,成为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脑卒中后早期开展康复锻炼,出院后坚持功能锻炼,对促进神经、肢体功能的恢复、预防疾病复发具有显著作用。但是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练的依从性并不是很理想,依从医护人员的建议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提高其出院后功能锻炼依从行为,最终达到提高患者及家庭生活质量的目的。分析和探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康复护理存在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必要的,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和家庭成员的作用,尽量使康复期的偏瘫患者在出院后能继续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他们重新获得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动的能力,最终为回归社会提供帮助。
1 当前出院患者康复护理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出院后社区康复护理的认识
1.1.1 我国社区康复护理起步较晚,绝大部分地区的工作重点仅停留在治疗疾病的层面,其服务对象局限于患病的人群,社区康复护理人员对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全方位服务存在认识不足,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医疗康复需求,无法为其提供康复治疗和咨询服务。
1.1.2 社区康复护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社区护理人员常缺乏预防残障加重及肢体功能重建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无法采用各种康复护理技术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康复对象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防止继发性残疾的发生。
1.1.3 缺少适宜的康复环境,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社区不能为残障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康复治疗环境,无法实现社区内无障碍生活环境,不能满足偏瘫患者的需要及解决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1.2 缺乏对出院后家庭康复护理的认识
1.2.1 患者对出院后肢体康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1.2.2 患者出院后,自觉进行肢体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下降,家属不能参与康复计划的实施,不能有效帮助、鼓励、监督患者执行康复护理计划。
1.2.3 悲观消极的情绪导致患者对肢体康复信心不足,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日常生活过分依赖家人,对治疗缺乏信心。
2 对 策
2.1 在患者住院期间,要对其做好健康教育,详细讲解主动进行肢体康复锻炼的重要性,讲授家庭康复护理计划的内容、目的和方法。
2.2 住院期间和出院前,医生护士要强调患者家属在促进患者重获自尊心和自信心方面的重要作用。出院前一天对患者再次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教育和健康指导,强化巩固患者家属接受相应的护理知识,指导患者家属亲自参与家庭康复护理计划的实施,帮助、鼓励、监督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计划。
2.2.1 保证每天的有效康复护理时间,康复护理计划明确规定每天康复护理次数、每天康复护理时间,并把这些康复护理时间结合进患者日常生活之中。
2.2.2 提高患者参与康复护理的积极性。所指定的康复护理计划要强调患者自我康复护理,强调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家属或陪护仅为学习、辅助和监督。
2.2.3 规范每天康复护理的内容及强度。患者自己要明确每天康复护理的项目、每天康复护理的强度、近期康复护理目标、远期康复护理目标。
2.2.4 提供一个丰富的康复护理环境,该环境由康复护士、患者、家属或陪护参与,具有鼓励、指导、监督和保障机制。
2.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康复护理的先导,要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介绍出院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介绍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护理的成功病例,增加患者参与家庭康复护理的信心。
2.4 出院后护理
《社区康复护理》课程设置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FunctioningDisabilityandHealth,ICF)模式。2001年,在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1个成员国一致签署协议认可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提出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等3个部分评价残障人员的功能状况,并且强调社区环境对残障人员健康的重要影响。ICF认为,在考虑个体健康状况时需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与个体活动及参与。个体自身功能是指机体生理心理功能,而个体结构是指机体的器官肢体等组成。这个层面的具体功能包括意识、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肌力等。个体活动及参与是指个体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及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具体能力包括学习及应用知识、完成基本任务和指令、沟通、移动、自我照顾、日常生活、与外界沟通互动、社区社会生活。第二个层面是影响个体健康状况的情境,包括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对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起着重要作用,涉及从家庭成员到社区健康工作者及政策多个层次。由于自身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ICF具体分类中不作考虑。ICF认为,个体在特定领域的功能是自身健康状况和背景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强调使正在经历或可能经历残疾的人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获得参与家庭及社会的能力。ICF摈弃了以往生物模式下对康复的认识,而将残疾视为一种社会问题,指出在实施康复活动时需要考虑一系列描述个体生活背景的环境因素,适合作为指导康复工作的理论框架。社区康复强调医学、社会及权利的综合体现,是以残障人士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整合社区内卫生、教育等资源,为残障人士健康、教育、谋生、社会及赋能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比较ICF理论及社区康复内涵,不难看出,两者都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及其家庭康复的重要性,力求达到残障人士参与功能的最大化。因此,运用ICF作为理论框架指导高等社区康复护理课程的构建可以保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专业性。
1.2教学目标
在ICF理论指导下,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该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大方面: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意领域。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在认知领域能阐述社区康复护理的核心概念,识别常见残障类型并提供早期康复干预指导,应用康复功能评定方法评估护理对象身体功能状况,应用社区康复理论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包括适宜的家庭训练及护理要点);在动作技能领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康复技能(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并适宜应用于残障人士,创造促进护理对象康复的情境;在情意领域具备对社区残障人士及家庭的同理心,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1.3授课对象
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完成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课程的学习,为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知识及康复技能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考虑《社区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在同一时间段开课,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区护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善对社区康复内容的系统学习,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4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1.4.1内容设置依据ICF认为,对个体健康状态的评定,应考虑到个体自身的功能及结构,个体自身活动及社会参与情况,而这些受到个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社区康复护理》课程中强调突出在对个体自身功能及结构了解(康复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考虑提供适宜的外界环境(社区康复环境构建),开展适合于促进个体自身功能改善的活动及社会参与(社区家庭康复护理)。
1.4.2课程内容《社区康复护理》的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授课及实践两大部分。基于对ICF的理解,理论授课着重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区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包括ICF理论概念,社区康复核心概念,及社区康复护理发展等。第二部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具体授课内容包括常见残障种类、康复评估、早期康复干预等。该部分内容与传统康复专业课程类似。第三部分为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参考ICF中的活动与参与,即进食、入厕、穿衣、沟通、行走等,具体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康复要点、康复技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及家庭训练。该课程在讲授康复专业知识技术的基础上,突出社区康复护理的特色,如营养问题、排泄问题、膀胱功能训练、皮肤完整性、心理问题等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第四部分社区康复环境构建,ICF中强调充分考虑社区环境中家庭、健康工作者、康复政策等对残障人员的影响。授课内容上通过分析讨论现有国内外康复政策及服务,分享国内外社区康复的成功案例,在与残障人士及家庭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及居住环境的改造,并为残障人士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涉及讲座、专题讨论、模拟教学、学生汇报、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形式。社区康复实践是《社区康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所学康复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于实践,以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康复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校内实验及社区生产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用于促进学生功能评定能力及康复技能的掌握。生产实习在教学社区完成,6~8人为1个实习小组。由于残障人士的康复需求及家庭社区环境各有不同,因此,采用以患者功能障碍为中心的实习理念,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特点及需求制定并实施具体康复计划,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对残障人士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及干预,并通过对社区环境、健康服务及健康政策的了解,促进残障人士回归社会。
1.5教学评价
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社区康复护理》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康复护理理论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强调在实际社区情境中知识应用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中包括形成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在教师评价基础上,融入学生的自评及他评,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评价方式上包括理论考核、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康复问题的综述文章、实验室模拟康复技能考试、社区康复计划撰写及实施、社区实习反思日记等。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165-01
1我校康复护理课程开展现状
1.1准备工作
1.1.1教学目标
通过康复护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专业康复护理知识,掌握与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功能训练及康复治疗技术,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其功能的早期恢复;能够运用康复护理技术指导临床护理,提高护理水平,并运用康复护理理念,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中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较高水平的护理服务。
1.1.2课程设置
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社石凤英主编的《康复护理学》一书为教材。第四学期开课,总学时为30 学时,其中理论课18学时、试验课10 学时、考试2学时。内容包括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康复医学的一般评定方法;康复治疗方法;常用康复护理技术;脑卒中、脊髓损伤、脑瘫等常见伤病的康复护理。
1.1.3实验室建设
设置三个实验室,分成康复功能评定、物理治疗( PT) 、作业治疗(OT) 、言语治疗(ST)等四大块内容。实验项目包括:康复评定;物理因子治疗、言语治疗;运动疗法2学时;作业疗法;良肢位摆放、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康复体疗手法。实验设备包括:多功能关节活动测量表、角度尺;上肢运动治疗器械(墙拉力器、手支撑器、关节练习器等);下肢运动治疗器械(悬吊牵引架、平衡杠、坐式踏步器等);沙磨板及附件(可调式)、可调式OT桌、木插板等作业用具;PT训练床、PT椅等体疗用具。操作示教课均在多媒体示教室完成 ,学生分组练习操作在实验室进行。
1.2教学方法
采取课堂讲授、多媒体、示范教学、回示范、操作练习等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理论讲授要求学生掌握康复护理基本知识,示教演示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康复护理操作的基本要领,实验练习要求学生掌握康复护理操作技能。
1.3考核办法
学生评价方法多元化:(1)考核方式为考查。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2)结合课堂提问、实验操作、出勤情况等方面的考察,综合评定成绩占30%。(3)理论考核:占总成绩70%。
1.4教学成果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康复医学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基本树立了康复的观念,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康复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为患者提供康复护理服务,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2康复护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
康复护理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虽有很多护理院校将康复护理设为选修课程,但学生多认为对以后的护理工作没有多大帮助,在学习过程中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2.2教师
我院康复课程授课老师为护理专业毕业教师,上岗前自学康复护理理论内容,在康复护理中心接受三个月的岗前培训。在上课过程中,对部分康复专业知识的讲授感觉力不从心。
2.3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以课堂多媒体教学为主,能够满足教学一般需求,但与学生互动较少,教学方法灵活性待加强。实验课均为实验室练习,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场所收到限制。
2.4实验课
我院康复护理的实验室面积较小,实验设备不足,学生实验无法系统展开。实验课程设计单调,无法联系临床病例,见习基地还未建立,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动手机会。
3对康复护理教学的建议
3.1 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
随着社会文明、科技进步、医学模式转变及全球老龄化的挑战, 康复医学得到迅猛的发展,成为与保健、预防、临床并列的现代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康复护理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
3.2师资队伍建设
选送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康复护理相关课程,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及学术会议,定期下临床进修康复护理临床技术。制定教师考评方法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监督、促进,并制定激励制度促进教师学习新理论技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3教学方法
康复护理课程实践性强,可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如采用问题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病例教学法、模拟情境教学法等。
3.4加强康复护理实训,建立康复护理社区见习基地
加强康复护理技能实训,为护生提供见习场地,有利于护生今后的康复护理工作。基本的康复技能应由教师在课堂示教后,让护生在实验室练习,并及时在医院接触临床实际病例,巩固学习,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社区有很多康复护理对象人群,建立社区见习基地,增加护生实训机会。
1.1临床资料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贵阳中医学院针灸科病房80例中风偏瘫患者。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50岁~78岁,平均年龄65岁;病程2~27天;缺血性中风60例,出血性中风20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随机分成早期康复护理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常规护理和治疗两组均予常规护理及抗凝(缺血性中风)或止血(出血性中风)、改善脑供血、保护脑功能及针灸等治疗。
1.3康复护理方法
1.3.1心理康复护理了解和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根据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方法,使其更好地投入康复护理中。
1.3.2偏瘫肢体康复护理第一阶段为床边训练:①良肢位设计:仰卧时将患侧上肢置于枕上,使其保持轻度外展位,患侧肩关节下垫一个小枕,患侧臀部垫一大枕使骨盆向后倾,大腿外侧腘窝处分别摆放支持物如枕头、砂袋、毛巾卷,使髋关节伸展并呈中立位,膝关节轻度屈曲,侧卧位时上肢尽量向前伸,并且置于枕上,下肢应取髋、膝关节屈曲置于枕上。②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康复护士先缓慢地进行2~3次被动运动,并告知患者活动部位、方向和收缩的肌肉,使其体会运动的感觉,在逐渐减少辅助量的前提下进行辅助运动,并教会其利用健侧肢体辅助患肢运动,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③性低血压的适应性训练:根据患者病情,利用起立床或可调节的病床,从倾斜45°、训练5min开始,每日增加起立倾斜角度10~15°,维持时间5~15min,两项交替增长。其目标是维持坐位30min,尽早离开病床到训练室。第二阶段为床上动作训练:①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主要是利用健手带动患手向天花板方向作上举动作。②双手交叉摆动训练:主要是患手在健手辅助下,练习肩胛带的内收、外展运动。③利用健侧下肢辅助患侧下肢抬起,尽量抬高,然后缓慢放回床面,以提高健侧下肢的肌力,防止双侧下肢关节挛缩和废用性肌萎缩。④翻身训练: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从仰卧位到侧卧位。⑤上肢随意运动易化训练,下肢随意运动易化训练,下肢控制训练。⑥搭桥训练:双腿搭桥,单腿搭桥。⑦坐位平衡训练。(从仰卧位到坐位训练,从坐位到立位训练。其训练目标是协调患者向患侧转移体重,使患者掌握平衡身体功能,预防患者利用健侧代偿丧失的患侧功能和对患侧的忽略,控制痉挛、原始反应和异常功能运动模式,易化正常运动模式。第三阶段为步行准备训练:目标是诱发和提高立位平衡反应,提高骨盆控制能力,掌握立位的下肢分离运动,掌握双下肢站立相和迈步相的分解动作。其包括立位平衡训练、平衡杠内重心转移训练、单腿站立训练、立位下肢分离运动易化训练等。第四阶段为步行训练:包括平衡杠内平衡训练、拄拐步行训练、上下阶梯训练等。
1.4观察方法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用FMA指数评价肢体运动功能。
1.5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MA指数(肢体运动功能)比较见表1。结果示治疗后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早期康复护理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
3.讨论
众所周知,中风偏瘫患者都不能恢复到发病前的功能状态和程度。然而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及功能重组为其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奠定了基础[1],因此中风偏瘫患者除了临床医生给予的常规治疗,其护理工作也不能落后,必须尽早进行康复护理。
通过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够减少痉挛模式及肢体关节后遗的废用性异常的出现,有利于偏瘫肢体的功能改善,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尽早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在护理工作中必须抓住时机,尽早介入康复护理,不但对患者恢复有益,对提高整体护理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从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住院患者中随机选择50例进行研究, 其中男26例, 女24例, 年龄17~81岁, 平均年龄(39.12±2.3 )岁。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25例, 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了解研究情况, 并自愿参与研究。
1.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包括指导患者合理摆放良肢位, 进行科学的关节锻炼和转移, 以及锻炼坐、站立位和行走。还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平衡能力的锻炼护理等。
观察组:实施激励护理模式下的康复护理。首先, 做好与家属的交流与沟通, 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科学帮助和激励, 对患者的康复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其次, 主管医生和康复师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制定明确的针对性激励目标, 并且与护理人员 达成共识, 在日常查房的过程中及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激励和表扬;第三, 责任护士负责密切关注患者的康复效果和进步情况, 及时进行赞美。鼓励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积极的和其他患者分享康复经验, 增强全体患者的康复信心。
1. 3 观察指标
1. 3. 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1]。
1. 3. 2 护理质量 具体指标包括:①健康教育;②基础护理;③病房管理;④护理文书书写;⑤危重患者护理。
1. 3. 3 患者满意度 医院自制调查问卷, 在患者出院的前1 d发放, 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指导所有患者填写。满意度分为2个等级, 分别为:①满意;②不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输入Excel表格, 并利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一的录入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护理前后ADL评分情况分析 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护理质量分析 观察组的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满意度分析 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8.0%, 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2.0 %,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自我效能理论是由美国的社会学习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概念,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是否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的期望,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评价与认知[1]。脑卒中是中老年患者中常见疾病,起病急,病程长,有着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存活的患者大都伴有失语、偏瘫等躯体残疾,有的患者还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恐惧等精神心理异常,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生活质量也有所降低。由于肢体瘫痪造成的一些列家庭与社会问题可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对脑卒中的患者应用自我效能理论对其不良的心理与行为干预起到正性作用,可有效的促进疾病的转归[2]。我院通过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应用自我效能理论,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增强了患者锻炼的自信心,促进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的恢复,效果良好,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急性脑卒中的患者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1.5岁。其中脑梗死31例,脑出血15例;左侧偏瘫26例,右侧偏瘫22例。患者均属于首次发作,经过MRI或者头颅CT检查均确诊为脑出血或者脑梗死。按照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2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住院时间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护理干预中加入自我效能理论,培养患者的自我能力信念,影响患者的心态。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自我管理在患者中进行授权教育,让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我管理中来,让其由被动的接受治疗转变为主动的接受治疗成为治疗的提供者,同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互助合作的关系,由医护人员向其传授主体行为经验。
1.2.2激励患者长期的慢性疾病让患者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常常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医护人员应当积极主动的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调动患者的潜能,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发挥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1.2.3社会支持良好的家庭与社会支持可有效的帮助患者建立与发展自我效能。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同时,应注重其家庭的教育,让患者认识到社会支持在提高自我效能中的重要性,同时,了解患者家庭成员的压力,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支持。在精神上安慰、支持患者,增强患者自我效能感,坚定其治疗与锻炼的信心。
1.2.4制定目标与患者一同制定合理科学的康复目标,将总目标分为几个小目标,列出详细的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明确目标,同时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对目标充满希望与自信,积极努力的取得进步。
1.2.5直接经验相关研究表明,成功的经验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可以激励患者改变其不良的行为及生活习惯[3]。因此,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应当让患者尽量的体会成功的感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
1.2.6间接经验让患者多与年龄相仿、充满自信、功能锻炼良好的患者接触,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激发自己的潜能,为自己找到榜样。同时,功能锻炼良好的患者在与病友分享成功的体会时,可提高其锻炼的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
1.3疗效诊断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3个月后的护理效果,评定项目:GOS神经功能预后评分,生活质量评分(QOL)。
1.4统计学分析将所得的数据录入到SPSS15.0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理后的GOS神经功能预后评分的优良率对比有显著差异,实验组优良率为83.33%,对照组的优良率为58.3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QOL)与护理前对比有显著提高,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下表:
3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变,心理与行为护理越来越受重视,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生理的康复过程[4]。在康复的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我效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是一种心理行为的思想与方法,护理的过程中注重激发患者自身的潜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促使患者配合医生及护士积极的完成疾病的康复任务。自我效能理论能够提高护理效果,对护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急性脑卒中的患者采取自我效能干预措施,培养患者的自我效能,激发患者的内在潜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果表明,自我效能理论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明显,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全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佳冰,秦静.对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期患者实施自我效能理论的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9):799-80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22-02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问题重视度的提高,以及传统医学模式的变革,病人的康复护理工作已经由专门的医疗机构扩展到了整个社会当中,护理工作向居民社区推广也是现代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再加上国内人口结构正趋于老龄化,推进社区康复护理进一步走向专业化是当前普通民众的迫切要求。
1 社区康复护理及其特点
所谓的社区康复护理,是社区康复计划的康复策略之一,指的是病者、伤者、残者在社区康复的过程中,在总的康复医疗计划的指导下,社区内部的护理人员以全面康复为目标,针对相关人员开展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整体性康复指导,督促他们科学地进行自觉康复训练,逐渐减轻伤痛所带来的痛苦,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以求最大程度实现病人及伤者的康复。
社区康复护理的对象包括因意外损伤或急性、慢性病所导致的生理、心理障碍者,还有因老龄而导致的机体功能,以及先天性发育不良等等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的人群。针对不同的人群总结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及其对家庭、社会的参与性。当然,由于此类人群病情各异,而且又有各自的家庭,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复杂,因此,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分散性、指导性以及复杂性;但同时,相对于专业的医院护理工作,社区康复护理具有费用少,效益高的特点,对于病患家属而言更加省心省力,成本也更低。
2 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区内服务对象的健康情况不同,康复需求不同,决定了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别。
首先,对于刚刚痊愈后出院回家的对象,需要对其开展康复期宣传教育,尤其是年幼儿童、高龄老人、产后妇女等等,要对其开展日常行为、个人卫生、休闲运动、康复期饮食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帮助他们开展康复期自身护理,并且引导他们远离不良习惯,还应定期联系其家属,争取服务对象家属的配合。
其次,对于慢性疾病对象,社区康复护理护士需要单人联系一部分康复对象所在家庭,对其康复对象进行专门的定时打针、喂药、翻身、褥疮等护理,另外如糖尿病患者可以进行饮食指导、高血压患者定时监测血压并指导服药、乳腺癌术后做肢体活动指导等等,可根据情况轮流进行护理。
再次,向服务对象家属普及诸如口腔护理、为行为不便的患者开展肢体被动运动、身体清理等等技巧性要求不高的知识,吸引家属参与服务对象的康复工作,与社区护理人中相配合,帮助服务对象更快恢复健康。
最后,对于病情相对复杂而且有复发可能、但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长期住院类康复对象,护理人员应当为其建立特殊护理档案,与社区康复机构的医师等工作人员每天定时检查,如有情况应及时处理,并且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动,为有效治疗作好准备。
3 社区康复护理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在开展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更有效地更有针对性地为伤者、病者服务。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做好服务区域和对象的实际情况调查工作。先对社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调查,了解服务对象的生存条件;然后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文化层次、家庭生活水平、卫生理疗要求建立调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之上,建立社区服务对象健康档案,选择设置与所在社区相适合的康复护理项目,必要时可与所服务对象签订护理合同。
其次,在社区内广泛进行康复护理宣传工作。树立社区康复护理在居民心目中的地位,是社区康复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社区卫生人员应当全力动员社区领导、民政工作人员、志愿社团等等力量,通过宣传栏、社区广播、以及免费发放易懂易读的社区康复护理手册等等手段,帮助社区居民树立对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科学认识,进而将康复护理工作真正送到患者面前,切实为社区居民提供最大程度上的康复护理,帮助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同时,还可以帮助社会专业医疗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加快大型专业医院的床位周转速度。
再次,创立专门的社区康复护理中心,并配有2~3名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以及一定数量的护士。中心护理可由医院调派2~3名,其它人员可由社区内退休护理人员或者通过护理考核的人中选用,当然中心人员无需常驻,只要中心有需要时再具体联系即可,这样在保证社区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还能减轻护理中心的费用负担。医护人员虽然无需长驻,但康复中心必须设立24h全天服务电话,安排有人全天侯当值,以便即时接收护理人员以及服务对象家属的咨询,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如果有条件,可另外开设社区居民咨询热线,由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护师专门负责,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解答社区居民开展日常护理技巧、普通康复常、以及意外伤病的紧急处理等方面问题。
4 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
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健康环境的建立。因此从事社区护理事业的工作人员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使命,不仅要求其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高水准的康复护理技巧,而且还要求其知识面广泛,有一定的心理疏导水平、教育学常识、营养学知识等等,从维护社区居民健康的角度出发,做到热情为康复对象服务,对社区内的康复对象实施科学护理,不断增强康复对象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配合康复护理工作,以便尽快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5 结束语
目前,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得到了服务对象的好评,但由于社区康复护理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经验还不够全面,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支持以及社区康复护理机构自身的长期实践和不断探索,以便将社区康复护理工作推向科学化可持续发轨道展,为广大康复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脑卒中是当今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也是目前我国人群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例为200万左右[2]。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复发率达40%[3]。其较高的致残率导致很多患者无法参与社会工作和活动,患者日常生活起居受到很大影响,给社会家庭带来了诸多问题。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逐步改善日常生活行动能力,是减轻家庭社会压力的必要途径。由于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身心各方面障碍的特殊性,在常规护理工作之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床单位护理、皮肤护理等康复护理可以帮助患者认识脑卒中后自身功能障碍情况,树立正确的康复目标,提高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并在常规训练同时主动进行自我训练。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康复护理对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我院康复医学科在多年的康复护理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并于近期开展了临床对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乐都医院康复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的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4]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初发脑卒中患者。病程≤3个月,生命体征平稳,认知情况可,配合治疗和查体,年龄20岁~80岁。
排除标准:原先有脑血管疾病且留下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并发症或原发性疾病的患者;文盲及严重听力视力障碍者;合并血管性痴呆患者及其他无法配合治疗患者。
1.2方法
1.2.1分组及一般情况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4~77岁。其中脑梗塞21例,脑出血9例。右侧偏瘫12例,左侧偏瘫18例。语言功能障碍10例。吞咽功能障碍2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0~76岁。其中脑梗塞17例,脑出血13例。右侧偏瘫10例,左侧偏瘫20例。语言功能障碍9例,吞咽功能障碍2例。
1.2.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系统的康复治疗、医院常规护理。观察组由责任护士进行康复护理,在参与康复小组评定后制定相关方案,增加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床单位护理、皮肤护理、娱乐康复护理及肢体康复指导,并以入院首日、治疗4w为时限进行康复评定,了解患者功能变化情况。对照组相关心理疏导及床边活动指导由治疗师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宣教。入院首日、治疗4w进行康复评定,了解患者功能情况。
2结果
2.1 评定标准 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表[5]。
2.2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Fugl-Meyer评分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ugl-Meyer评分:t=0.37,P>0.05;MBI评分:t=0.2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及MBI均有提高,观察组提高分值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提高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ugl-Meyer评分:t=3.04,P
3结论
康复护理的干预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4讨论
康复护理延伸了康复医学科日常护理工作的内涵。心理护理、床边的坐、卧、站位指导和病区内的转移和患者住院期间日常生活动作的现场指导均是对系统康复训练的强化和补充。在目前的康复机构中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缺少专门的心理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与患者在康复治疗期间紧密接触,在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疏导和正面的肯定鼓励,对促使患者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康复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康复治疗完成后,对于不同障碍程度患者的患者,在病房中的休息和生活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及健康宣教,如处于软瘫期且坐位平衡尚未有所改善的卧床患者,进行良肢位的摆放指导、定期的翻身和适当的抬高床头起坐训练,可以减少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有对抗痉挛出现、保护肩关节等功能[6]。除了每天适当的康复训练,患者大部分时间是在病房中度过,因而针对患者卧床、坐位、转移及床边活动的护理指导是康复治疗之外的重要补充部分,因患者在脑卒中后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受损及情绪心理障碍,在缺少他人指导和鼓励的情况下,往往无法正确地完成日常生活动作及康复练习,加之日常陪护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且未进行过相关康复治疗及护理的培训,无法很好地帮助患者进行日常康复,因而在缺少康复护理的患者群体中,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不及康复护理组的患者。康复护理可以帮助患者认识脑卒中后自身功能障碍情况,树立正确的康复目标,提高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并在常规训练同时主动进行自我训练。床边活动的指导对于预防并发症,纠正不良姿势,提高坐位站位平衡等都有良好的帮助。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康复护理对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杂志,2003,24(3):236-239.
[2] Langhorne P, Stott DJ, Robertson L, et aI. Medical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a multi central study[J].stroke,2000,31(6):1223-1229.
[3] 黄晓琳,燕铁斌,康复医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1.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康复医学就是一门通过专门的临床医学手段来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L)的医学学科 [1]。康复医学领域的生活质量是指个人的一种生活水平和体验;它反映了患有致残性疾患的患者和残疾人,在不同程度伤病和功能阻碍的影响下,在生存上维持身体活动、精神活动、社会活动处于良好状态的能力和素质 [2]。SCI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评价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质量的研究热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8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科住院的SCI患者60例,男50例,女10例;按损伤部位分颈髓12例,胸髓40例,腰髓8例;按损伤病因分外伤52例,肿瘤8例;按损伤程度分为完全性损伤26例,不完全性损伤34例。
1.2 调查方法 由科室2名大专学历的高级责任护士,经过培训后采用不记名编号的方式,统一指导语,并向患者讲解填写方法。于患者入院72 h内发放问卷,通过访谈法完成第一次生活质量调查表的采集与表格填写;经过4、16周康复护理,再进行生活质量调查表的填写与收集,进行统计整理与评分。
1.3 生存质量评分 依据WHOQOL-100量表,从中选择与SCI患者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评定:对SCI的认知、治疗与生活态度、日常生活能力、二便功能、家庭与社会支持、心理状况等。评分范围0~6分,得分越高生存质量越差[3]。如受排尿症状影响的生存质量评分:“如果在您的余生始终伴有现在的症状(排尿障碍),您认为如何?”0分:高兴;1分:满意;2分:大致满意;3分:还可以;4分:不大满意;5分:苦恼;6分:很糟。
1.4 康复护理措施
1.4.1 病区护理管理分工明确,加强康复护理督导 (1)护理助理负责床单位整齐,环境清洁,病区安全;(2)低级护士负责所辖病区空气对流,温湿度适宜;健康宣教、按医嘱执行康复护理与治疗;(3)高级责任护士负责患者康复护理目标的制定和康复运动训练的督导,做到有序训练有序病区护理;承担心理护理、康复协调与指导;(4)护士长负责工作的整体协调、督导,评比和人力资源调配。
1.4.2 根据病程的不同时期采取一对一或小组形式,进行新入院患者康复病区环境和康复知识的宣教;指导和培训患者、陪护及家属对康复护理目标的主动配合,做好干预前知情书的告知与签订。
1.4.3 认真落实SCI康复专科护理 如膀胱功能重建技术[4]的护理实施、ADL训练和督促、良肢位摆放技术、压疮预防技术、排痰与呼吸训练技术等,并做好相关记录与沟通。
1.4.4 做好饮水饮食管理 患者每日液体摄入量应严格控制在2000 ml以内,并要求逐步做到均匀摄入,即每小时在125 ml左右,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膀胱容量要控制在500 ml以下,以防止膀胱过度充盈。具体方案为:早、中、晚各400 ml,可在上午10时、下午4时、晚8时饮水各200 ml,晚8时到次日晨6时,不再饮水;患者和陪护需做好实际记录。
1.4.5 辅助器具的装卸护理和使用指导 指导和帮助患者穿戴辅助器具如早期的胸背支架,恢复期的长腿支具,进行轮椅转移的安全指导和监督。
1.4.6 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 每天查看磨损皮肤,防止压疮发生;观察两下肢的血运情况,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
1.4.7 心理护理 结合截瘫的康复治疗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每个康复专业人员都学习康复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根据SCI患者不同病程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1.4.8 积极引导医疗社工和爱心义工的社会支持 他们可以帮助贫困患者在经济上寻求民政、社团的捐助;在法律上可以进行咨询、调解和援助;在精神上可以给予安慰,体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1.4.9 积极开展职业训练 带领SCI患者上街购物、文娱活动、轮椅比赛等,以扩展生活空间、提升生存勇气、提高生活能力,积极回归社会。
2 结果
经过入院时访谈、阶段性康复护理4周和16周的评估发现,60例SCI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有显著改善,由入院时的很糟、苦恼好转到大致满意或还可以,生活质量都明显提高,见表1。其中改善生活质量最关键的护理措施是膀胱功能重建技术,使导尿管拔率由入院时的10%提高到康复护理16周时的90%,患者彻底摆脱了长期留置导尿或耻骨上膀胱造瘘的困扰,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具体见表2。
3 讨论
3.1 实验证明,膀胱功能重建的康复护理是改善SCI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SCI康复护理的临床突破。据统计,全球每年将增加30万例以上的SCI患者,由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SCI患者从初次损伤中存活下来。幸存者中绝大多数存在排尿障碍,其中有1/3以上的患者认为排尿功能障碍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大。多年来,笔者采取膀胱功能重建技术极大地改善了排尿功能,由表2可见,导尿管拔率由入院时的10%提高到康复护理16周时的90%,使患者彻底摆脱了长期留置导尿或耻骨上膀胱造瘘的生活困扰和社会自卑,有效地恢复了患者的生存尊严和生存信心,极大地提高了SCI患者的生存质量。
3.2 提高患者及亲属对SCI康复理念的认知水平有利生存质量的改善 针对截瘫的SCI患者,生活质量是个体在一定文化与价值概念背景下,对其所处地位及状况的感受。它与个人的目标、期望标准和所关心的事物有关[5]。所以康复护理在全程康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康复护理的目标就是要加强细节管理、督促功能训练、寻求家庭和(或)社会支持,调节心理状况,发挥患者的个体潜力,促进康复功能向自理能力转化。具体到患者及其家属对SCI的认知缺失或不足,护士要重视康复宣教与康复督导管理。SCI是由多种原因造成脊髓结构或功能的损伤,导致受损平面以下的终生难以恢复的功能障碍;完全性损伤患者多数生活不能自理,依赖轮椅生活,长期与并发症为伴。瞬间损伤导致终生苦难,身心备受煎熬。康复过程一般经历躺坐站步行四个阶段。患者对康复的长期性缺乏信心,对预后迷茫,由此引起情绪低落,生活悲伤,出现生不如死的生存困境。在康复机构中,不仅要提高SCI患者住院期间的功能康复效果,养成主动训练、自我管理的好习惯,还要提高患者对该病恢复与转归的客观认同,指导患者在家庭或社区中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恢复生存信心。
3.3 现代辅助器具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现代科技支撑 针对伤残严重、目前康复医疗技术难以恢复躯体功能者,特别是依赖轮椅生活的截瘫和四肢瘫的SCI患者,现代辅助器具能有效替代或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如为完全依赖轮椅生活的患者配置可驱动的电动轮椅;高位截瘫者给予配备生活辅助器具,利用残存功能可以帮助患者进食或电脑打字,有力地提升了生活情趣和品质空间;也为患者拓展工作岗位打下职业基础。
3.4 家庭关爱与工伤保险等社会支持是提高SCI患者生存质量的有力保障[6] 在家庭和社会支持中,康复费用与付费方式无疑是影响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对工伤保险医疗患者而言,长期的自费治疗,对个人或家庭经济构成巨大冲击,导致思想负担加重。对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也就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幸的是,深圳有健全的工伤保险制度,通过工伤康复鉴定确保康复治疗的早期干预;病区积极发动医疗社工,帮助处于困境无助的劳务工患者咨询相关法律保障,寻求社会救助和捐助等;配辅助器具,通过参加轮椅朋友中途训练营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变患者的社会行为,提高了患者对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和自觉性,促进功能障碍恢复以提高生存质量。
3.5 高度关注SCI患者的心理与精神需求,拓展社会活动空间 目前大多数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并不令人满意,常常伴有愤怒、抑郁、焦虑、孤独感和被动依赖这五大心理障碍。所以康复护理自始至终都应重视心理教育和心理康复训练。对每个SCI患者,都进行心理层面的评估,构建和谐的医患气氛,使其被接纳、被关注,积极调适最佳心理状态,逐步开展康复综合治疗,在有效改善患者躯体功能的同时,调适治疗心情和自理能力,加强康复督导与康复治疗的相互沟通,根据病程有目的有步骤的诱导和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正确处理家庭关系,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理念;帮助患者寻求适合自己的与社会帮助;通过实施康复心理教育和心理护理训练,更好地引导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参与,最大限度地关注SCI患者的精神需求和社会活动空间,努力全面提高SCI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尊严。
参考文献
[1] 王玉龙.康复功能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9.
[2] 王茂斌,贾子善,吕佩源.脑卒中康复[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0-104.
[3] 王玉珍,王玉龙,程薇萍,等.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膀胱功能重建60例护理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136-138.
[4] 周宁,黄晓琳,丁新华.功能性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膀胱[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12):732-735.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可解除髋关节疾患患者病痛、恢复关节功能[1]。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能够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是患者顺利实现功能康复的关键[2]。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4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康复护理在临床骨关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46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龄26~76岁,平均(47.93±7.28)岁,其中增生性髋关节炎1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4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7例,新鲜股骨颈骨折7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5例;对照组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24~81岁,平均(49.42±10.85)岁,其中增生性髋关节炎2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3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6例,新鲜股骨颈骨折8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4例。两组患者在基本临床资料、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单独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干预内容具体如下。
1.2.1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 医护人员应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康复环境,包括以下方面:合适的湿度(50%~60%)和室温(18℃~20℃)、充足的光线、良好的通风、消除噪音、健康和快乐的气氛、适当的睡眠和充分的营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解除生理紧张,愉快地接受医院提供的康复治疗及护理。
1.2.2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多与患者交谈,并深入了解患者各方面情况,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及时开导、鼓励和安慰患者,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的痛苦得到减轻或者消除。同时医护人员应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指导家属陪伴和鼓励患者,增加患者康复信心,解除其后顾之忧。发放系统康复手册,指导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1.2.3预防挛缩和畸形 根据伤残者情况,医护人员应预先采取护理措施,防止废用性萎缩与畸形的发生。医护人员根据人体组合原理对伤残者姿势进行矫正,防止压疮和肢体挛缩的发生;使关节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用力学辅助物摆出适当位置,防止畸形。
1.2.4术后康复训练 医护针对患者情况制定适宜的锻炼计划,并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术后康复训练指导。告知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并纠正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的不良动作和习惯。鼓励患者及时完成锻炼计划,并对康复成果进行定期评价,更换新目标。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设检验标准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7%(22/2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5.2%(15/23)(P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患者关节脱落7例(30.4%),观察组患者关节脱落1例(4.3%),观察组患者脱落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骨关节患者康复护理是通过预防功能障碍的同时促进功能恢复,并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进而恢复运动系统功能。随着医学领域的拓宽和人们对健康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康复医疗体系逐渐形成。由于一般护理已不能满足康复医学的要求,逐渐形成了与康复治疗相适应的康复护理[3]。
康复护理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护理专业提出的新型护理方式[4]。它源于常规护理,又区别于常规护理。康复护理不仅通过各种护理手段,使患者减轻痛苦、加速恢复,而且康复护理通过各种康复护理技术,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回归家庭[5]。作为康复护理人员,在掌握普通的护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康复治疗的基础知识,不然将严重影响临床护理质量[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7%(22/2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5.2%(15/23)(P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可以促进达到预期的手术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肖雪芬,李云,李慧敏,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16:16-17.
[2]赵建梅.康复护理在骨关节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4):165-165.
[3]赵会霞.康复护理用于骨关节患者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4:266.
结果:经康复训练患者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降低偏瘫患者肢体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 偏瘫 康复护理 早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01-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6岁。病变性质为出血16例,梗死24例。左侧瘫痪18例,右侧22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岁。病变性质为出血14例,梗死26例。左侧瘫痪21例,右侧1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性质、瘫痪侧别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相应药物治疗、内科基础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早期康复护理时机。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患者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 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
1.2.2 心理康复护理。心理康复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脑卒中患者由于肢体瘫痪、失语、反应迟钝,心理失去了平衡,常表现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脑卒中后抑郁是最常见并发的情感障碍,发病率为20% ~60%。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悲观,对自身缺乏信心,直接影响患者对治疗康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致失去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拖延康复时间,甚至丧失神经功能康复时机,从而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1.2.3 肢体功能锻炼。
(1)保持良好的。良姿位摆放方法及注意点:各种宜经常变换,早期应2-3小时变换一次;鼓励患侧卧位,减少仰卧位,避免半卧位;并提倡早期由卧位―坐位过渡。患侧卧位:侧卧位是较提倡的一种,该可以伸张患侧躯体,减轻痉挛,使瘫侧关节韧带受到一定压力,促进本体感觉的输入,有利于功能康复,同时利于自由活动健肢。此宜尽量使肩甲处于上旋、前伸位,肩前屈、前伸,肘伸直,手掌面朝上,拇指分开。健腿可放在患腿前面,自然屈髋屈膝,下面放一大枕头,这种可以使患髋伸直,而其它时患髋总是屈曲的,久之易使髋后伸受限。另外患侧卧位可使瘫侧关节早期受到一定压力,增加本体感觉输入,有利于缓解痉挛、抑制痉挛模式。健侧卧位:将一大枕头平放于胸前,使患侧肩甲前伸,上臂伸展放于枕上,注意勿内旋,肘关节尽量伸展或微屈,手指伸直,掌面朝床头,注意勿屈指、垂腕。患腿下亦放一枕头,使髋部处于内旋、屈曲位,膝自然屈曲,踝尽量背屈,头下可不放枕头或低枕为宜,目的是使躯干向健侧伸展,抑制紧张性颈反射。半俯卧位:间或采用俯卧位可以预防髋、膝屈曲,避免挛缩。患侧身体伏卧于一长枕上,头偏患侧,患侧上肢呈上举位,肩关节呈前屈、外展位,肘关节轻屈,腕关节微背屈,各指微屈,患侧髋、膝关节轻屈,踝关节保持中立位。
(2)患肢按摩。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用中等强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3)患肢被动运动。患者昏迷或其他原因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
(4)系统功能训练。包括急性期床上正确的肢体摆放、拍打按摩、神经肌肉治疗仪治疗、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挤压等;之后,左右侧翻身、上下肢控制能力训练等;待病情稳定后,床上活动,如向患侧翻身、患者独立向健侧翻身、床上桥式运动、床上四点跪立位。床边坐位独自坐起指导,从坐位到站立的训练及站立平衡训练,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等。
1.3 疗效评价。根据卫生部病种质量控制标准分为: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100%,病残程度0度。②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病残程度1~3度。③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④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内。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为有效组。无效+恶化为无效组。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1)。
3 讨论
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使其向着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是患者康复训练的最终目标。现代康复医学认为,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康复治疗护理可加速自主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谢,通过学习获得强化,再学习获得强化的相互交替,最终达到永久性固定,极大地发挥脑的可塑性。影响脑卒中预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患者的心理因素,本组护理中强调心理康复护理和自我护理,把心理护理贯穿于康复护理的始终,使患者正确领会康复治疗的意义,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康复结果常常有决定性的影响。只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即可行康复护理。在脑卒中的康复中,无论是损伤早期还是后期,功能恢复训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