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6 09:49: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道德教育实践作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导向,担负着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些精辟论述,为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明确指导。在就业导向下的中职德育教育,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主题,必须把加强对中职生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这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时展赋予中职生就业指导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职生身心成长规律的需要,是提高中职就业指导德育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需要。
一、中职生诚信意识、敬业精神、荣辱观缺失现状
中职生年龄较小,到中职学校开始独立生活,而其所受教育程度又相对较低,没有生活阅历来体验和感受道德素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带来的重大作用,对道德失范所带来的后果也没有足够的认识,中职生在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方面的表现出来的现状令人担忧。
1、中职生明知家长、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但仍然我行我素、由情绪来支配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念和理智。
2、消极对待学习和考试,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现象较为普遍,对待学习的看法常挂在嘴边的是:不愿学、学不懂、无所谓、对待考试作弊的现象持宽容态度,认为这不是丑事。
3、寅吃卯粮,高消费而又变着方法欺瞒家长。学生用钱,只要有一个正当理由,家长都会想法满足。于是许多学生在用钱的“理由”上下功夫,编“理由”找父母要钱来满足其高消费或不正当消费要求。
4、履历造假、随意毁约。中职生在就业过程中,为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通过在求职履历中造假来夸大和充实自己的“实力”,假奖状,假学分,假学生干部身份比比皆是,在择业时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利益和学校声誉,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随意毁约,没有将求职和签约与个人的信誉联系起来,缺乏基本的诚信观念。
5、作风散漫,缺乏敬业意识。作为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作为毕业生即将面临是工作,但他们在对待学习和工作上作风散漫,缺乏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把纪律和行业规范当儿戏,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
6、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认同感不强烈,自觉践行程度不高,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
二、中职生诚信意识、敬业精神、荣辱观缺失的原因
中职生存在着诚信意识不强、敬业精神较差、社会主义荣辱观还需增强的现实问题,但不能简单地归结中职生道德素质下降,这些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原因,其中教育和引导的缺位是重要因素。
1、教育和引导的缺位是重要因素。观念的问题首先是教育的问题,学校作为传承文明、启迪思想、培养人才的阵地,担负着改造人、塑造人、培养人的重任。学生道德观念上存在偏失,说明学校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学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中职生在初中时,以升学和学习成绩为教学目标,在中职学校时以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为教学重点,“立德树人”在口头上重视而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落实。二是德育内容过于抽象化、空洞化、没有把丰富的德育内容结合学生成长实际融入教学中。三是德育方式重灌输、轻启发,忽视德育实践、德育活动、德育氛围对学生德育过程的影响力,将道德作为纯观念的东西灌输给学生,脱离中职生认知规律和实际生活,缺乏德育的针对性。
2、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是环境因素。当今社会,诚信基础比较薄弱,新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制假贩假、弄虚作假、商业欺诈、恶意拖欠、人际交往感情淡薄,诚信缺失、安全感缺失等失信现象在社会生活各领域滋生蔓延;用人单位只用业绩考核人,将用人标准功利化,加上职业岗位晋升的关系因素,以及独生子女成长中的个人中心观念,导致人们敬业观念普遍较差。社会转型时期约束机制建设滞后,各种文化观念冲突及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观念的作祟,导致荣辱观念失衡,这些社会现象也影响着中职生道德观念的确立。
3、中职生成人成才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价值观取向的偏颇是导向因素。中职生重视的社会评价,主要来自于学校、用人单位和家长。中职生在校期内的学校教育目标取向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培养、轻品性教育。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人才标准是做事第一,而不是做人第一。中职生在意的社会评价还有家长的评价,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从溺爱、功利,实用角度出发,只关注学习成绩和工作岗位的好坏,关于道德和行为习惯一般不在严格要求的内容之中。这些直接影响中职生的评价标准,会使他们产生误导,而忽视了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学习和修养。
4、中职生自身素质的缺陷是直接因素。当代中职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父母过度溺爱,导致他们缺乏社会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以自我为中心观念严重,对社会约束机制的监督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学校忽视对学生是非、善恶、美丑观念的培养,中职生缺乏理性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容易将观察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作为社会普遍现象对待,放弃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原则。中职生年龄较小,且大多在初中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知识基础较差,认知结构不合理,自制力较弱,是非观念不强,对自己要求不严,导致一方面对诚信、敬业、荣辱观的观念结构认知不深刻,认同感不强烈;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家中、学校、社会上受到的批评和指责多于表扬和肯定,因而对合理行为规范易产生情绪上的对抗,行动上的抵触。
三、加强中职生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职学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主体全面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必需加强中职生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
1、加强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过程必需把德育放在突出位置,且德育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内容和鲜活形式。诚信意识、敬业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的培养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人的德育素质的必然要求,理应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就业指导工作之中。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等都强调把加强中职生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纳入育人内容。
2、加强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是促进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中职生年龄在14岁至20岁之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必须从小培养,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之成者,人之道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做真人”,加强诚信教育是中职生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敬业精神是个人服务社会应有精神品质,个体在从事自已的主导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忘我投入的志趣、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务实的作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责任心的升华,它以特定的意志品格为基础,以规范的程序和良好的能力为保障,通过日常应有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并成为一种习惯。敬业精神和诚信意识是紧密相连的,是在增强社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实现做人与做事,成人与成才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如何对待国家和人民,如何对待科学和劳动,如何对待他人和义利,如何对待法纪和生活的角度,阐明了在“培养什么人”的过程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科学揭示和确认了当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价值观和文化自我认同的基本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为中职生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
3、加强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是实现中职生成长目标的需要。中职生在职业教育阶段,要完成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学生到从业人员的两次人生角色的转变,其成长方向是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是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对公民的普遍道德要求。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就业教育,要好就业、能就业,就业有发展,就必需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这也是中职生培养质量目标的体现。
4、对联中职生道德失范及缺失原因的分析,更增强了加强对中职生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的紧迫性。中职生的道德失范不仅关系到中职生的培养质量,更关系到目前整体国民道德素质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未来。观念的培养,学校教育是主渠道。结合中职生的实际特点和时代对公民素质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中职生德育目标教育,把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贯穿中职生德育过程是增强中职生德育实效的客观要求。
四、加强中职生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的实践途径
加强中职生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教育,必须坚持与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坚持与学生受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相结合,遵循他们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使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和吸引力强的德育过程,把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落实到实处。
1、遵循德育过程中不断进行“内化”和“外化“的特殊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对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由知到信的内化,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首先中职学校要从”培养什么人的认识高度把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结合公民道德素质要求和中职生成长特点,合理构建教学内容,把普遍性教育和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实现该教学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德育课要特别重视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教育培养,增强学生的认同感,确实做到观念上的真、知、信。文科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以丰富的人文知识,人物事件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是可行的。理科教学在体现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精神基础上,教育和引导学生确立任何工作过程,技术应用过程都有明确而规范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要求的内容。把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德育过程由“知”到“信”的转化,并不断进行强化,突出教学效果。
2、遵循德育课过程“知、行”统一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关注、思考、实践诚信、敬业和荣辱观,实现德育过程由信到行的外化。学校、班级、学生社团和团组织以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研讨和实践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诚信、敬业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个人成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成人成才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和践行诚信、敬业和社会主义荣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自我教育,相互倡导和监督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贵在知行统一,关键在实践
3、营建浓厚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的校园氛围,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实现环境育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充分发挥教师在诚信、敬业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已先做到、身体力行、有诺必践,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敬业奉献、诲人不倦,用教师正确对待荣辱观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言行、生活和工作中的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念会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持续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成长在诚信、敬业和荣辱观培养目标的共同性要求,引导家长把诚信、敬业和荣辱观培养纳入家庭教育的范畴,从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工作的角度,用亲情去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充分挖掘身边的典型事例,通过讲座、座谈、讨论等方式,升华学生对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认知。充分发挥校园浓厚的人文精神氛围,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等营造浓厚的讲诚信、讲敬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氛围,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受到教育。
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教学督导肩负着教学全过程监控的任务,是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稳定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从追求规模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追求办学质量的集约化模式转变,教学督导日益成为现代高职院校办学管理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的职业性质
在教育领域,从大的方面可把教育工作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学人员,即教师。另一类是教育管理人员,包括学校管理人员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人员。高职院校教学督导人员必须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要经常深入到课堂听课,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但他们是以指导者、评价者身份出现的,他们不直接进行教学工作。
二、督导实践中的“督查”职责的实践
教学督导的范围和内容在于教学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督导活动的重点是导,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着眼于激励和调动教学两个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持续稳定提高。教师、学生、管理者三位构成了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决定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三个基本因素。教学督导针对其教学的三个基本因素,具有其“督教、督学、督管”的功能。
(一)督教
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科学地加强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监控,加强教学督导是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这要求督导对高职教学工作的各环节进行督促、评价、引导、导向,如学院的定位是否科学、教学思想是否先进、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准确、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能够达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分析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等。督教就是针对这些教学工作中的全局性问题进行调研,及时向学院领导和教学决策机构提供信息、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在教学中,督导工作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包括备课、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毕业设计、教师评学、考试等环节进行监督、指导;并通过对教学形式和结构的评价,与教师进行相互沟通与信息反馈,督促和引导教师利用获得的反馈信息调节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激励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敬业乐教,超越过去,保证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二)督学
督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上课、作业、考试、实训、职业能力、课外实践等过程进行督促、评价、引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需求以及学风建设等问题;听取学生对教师、教学管理各部门的意见;督促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的计划性、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督学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和意志均有积极的影响,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追求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三)督管
督管是对教学管理进行督促、评价、引导、导向。包括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教学工作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课程管理、教学信息管理等。通过督导评价。反馈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学院和各系依据信息对自身的工作情况做出适时判断和决策,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
三、督导实践中的“督导”职责的实践
教学督导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具有导向性、监控性、激励性和权威性的作用。
(一)导向
教学督导是通过对高职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综合性分析,整体评价,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的工作过程。因此,教学督导对学校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督导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是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管理更人性化、更有效。高等职业院校中的督导是为了教师、为了学生、为了发展,总之,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教师、发展学生,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得更健康。
(二)监控
教学督导通过对检测得到的各种数据资料及时进行信息分析、评价和反馈,直接反映实现教学目标程度所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促使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适时调控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在信息反馈的同时,被评价者或部门依据反馈信息,自行调节、控制,以不断改进自己或部门的工作。教学督导能从不同方面对教学起到监控作用,并以此为根据促使相应部门做出教学改革新决策,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依据。监控是为了纠偏,以保证和谐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状态。监控必须以人为本,也就是以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为本。
(三)激励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都渴望获得较高的评价,而教学督导的评价结果不仅要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还更要发现、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文化传承、伦理示范、知识拓展的教学经验,支持、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鼓励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营造良性竞争的教学环境,为优秀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促使教师更好地发展。
一、研究背景
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律意识较差,管理较难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个人行为往往带有自由性和随意性,向往所谓绝对自由,对自身自律性要求不高,缺乏遵守公共生活准则的习惯,纪律松弛,学生管理较难。
2.高职学生事务管理与专业教学脱节,管理不深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常规学生管理往往与专业教学脱节,管理者往往表层管理,难以全面深入了解学生,不得以简单采取“严格管理”的方式,容易使学生认为理想教育离他们的生活较远,甚至形成厌烦心理。
3.“工作室导师制”对学生状况熟悉,管理有针对性
单纯依靠辅导员管理学生,往往由于学生数量多而流于形式管理,而“工作室导师制”实行三年一贯制教学管理,熟悉每一位学生状况,导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进行学生管理,效果较好。
二、改革实践
1.改变传统的单纯“严管”的方式,结合专业教学改革学生管理
散漫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瘤疾,传统管理理念认为“重病需下猛药”,以严治散,从严治学。但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是复杂而特殊的群体,一味采取简单或者单一的“严格管理”的教育方式往往效果不好。改变传统的“严管”,利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与依赖,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环节,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特殊作用,是我们教育者应该探讨的问题。
2.改变传统的“教”与“育”脱节现象,将学生管理融入专业教学
针对高职艺术设计学生的特点,疏导和治理相结合是有效的管理方式。由于在专业教育中贯穿的品德思想教育是隐性的,教育者可以从专业学习角度感染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学生观念和品质。专业教学中的一次真诚的鼓励、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都可能导致学生的态度改变。
3.改变传统的“一刀切”管理方式,实现有针对性管理
以往单纯由辅导员等管理人员管理学生,往往容易流于表层,容易形成“一刀切”的千人一面管理方式,但如果由专业教师形成“导师制”进行有针对性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学生思想教育,往往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导师制”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成长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思想教育与引导,让学生能够信服。
4.改变传统“管与被管”的相互角色,引入企业岗位管理机制
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往往将管理人员与学生干部推到了风口浪尖。如果将企业管理机制引入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实行“工作室制”,管理人员和学生干部是模拟企业的各个部门负责人角色,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管理关系成为企业内部的岗位管理机制,并且管理机制是动态和可变的,可以有效地软化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学生管理关系。
三、模式成效
1.“工作室制”实现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
由于每个“工作室”的管理者是三年一贯制的教学团队,管理者责任明确,责权利明晰、教学团队不但有计划地规划教学,同时必然进行学生事务管理,有效地实行“导师制”,有效地将专业学习、学生思想教育、学生管理结合起来。
2.解决“教与育”脱节
由于“工作室制”实行的是三年一贯制的教学与学生管理,包括学生的就业考核、常规学习、纪律教育、职业品质教育、就业观教学均是就业的必然支撑,学生常规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已经成为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教学管理,这有效地解决了“教与育”脱节的两张皮问题,成功实践了“二元一体”。
3.“导师制”可以实行有针对性的成长方案
“二元一体”的导师团队长期和学生融为一体,导师十分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成长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思想教育与引导,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成长自信心,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品质明显提高。
4.“导师制”解放辅导员职责向“服务化”转移
“二元一体”的“导师制”大大分担了辅导员的部分思想工作的职责,辅导员工作重心实现转移,他们不再是学生以前认为的“唱白脸的”,他们成为学生的服务者,成为学生的朋友,使学生体会到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接受,从而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5.“企业岗位化”改变了学生干部被动的角色位置
由于“工作室制”模拟企业角色进行教学和管理,学生干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干部,而是模拟企业的不同部门负责人角色,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管理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岗位管理关系,实现将学生事务的管理寓于模拟企业的“工作室制”的企业运作模式中,有效地软化了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成功完成了“二元一体”的管理机制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关键在于管理者的认识和工作方式。如果单纯从严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明显。“工作室制”的“导师制”管理模式就是倡导管理与严格规范相结合的一种合理的管理方式,软化工作形态,因人而异地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特别是一些比较特殊的个体,如单亲家庭、贫困家庭、以往病史等,导师容易建立比较详细的档案,对这些同学可以倾注更多的关爱,即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了管理效率。本模式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需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78-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该文件的出台为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指明了方向,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本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从职业技能出发分析与探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
铁道机车专业对应岗位群分为机车运用方向和机车检修方向。“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面向机车运用方向岗位群,是机车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出口。就学习内容来讲,“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全面、系统地涵盖了机车运用方向岗位群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传统的教学中,是通过若干独立设置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完成的,而机车乘务作业过程是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密切结合的过程,情景性、过程性、实时性很强,按学科思想设立的独立专业课程自成一体,与岗位作业实际若即若离,指向性、适用性不强,与岗位作业情景脱离的理论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铁道机车乘务岗位工作的特殊性,在校内、在铁道生产现场难以提供满足岗位训练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因此,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围绕机车乘务作业岗位工作标准重构“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教学内容,并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以三维立体实景的方式实现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的教学和演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学习、训练,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教学过程与岗位作业过程一致,实现机车乘务作业的一体化教学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重构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重新构建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内容要体现职业岗位需求,体现工作任务。课程体系的重构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和实用性,加大对原有课程的整合力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把单纯的课堂教学向课堂与现场岗位工作一体化教学转变,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这种变革正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精髓所在,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三、重构课程体系的总体原则
第一,根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的需求来构建教学内容,改革、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学习模式。
第二,树立“大平台,模块化,多方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大平台”和“模块化”是为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增强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在相近的职业岗位群中,建立统一的公共课程平台,并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技能要求,设置模块化课程,以适应不同的职业岗位要求,达到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集中教学资源、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的目的。
第三,凸显实践性教学的地位。在教学标准的编制(修改)中,加大实习、实训力度,确保实践性教学不少于总学时的50%,打破以往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性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局面。形成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甚至突出实践性教学的态势,体现高职教育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特色。
第四,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行业、企业规范(标准)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融入课程,本着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原则,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基础理论知识课程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明确理论知识旨在为后续的专业技术、专业技能服务的方向。对与学生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关系不大的课程该精减的尽量精减。同时,加大与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直接、间接相关课程的开设力度,突出核心技能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的比重。
第五,贯彻产学结合思想。教学标准的修订和实施过程,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企业现场专家的建议、要求,共同制订和实施,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设置,这样的高职教育才有生命力,才能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
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应与企业、行业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的需求。针对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和岗位群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对岗位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和专业技能的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以此为切入点构建学习内容,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科学分析和归纳,并结合工作流程、工作任务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学习模块,通过对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标准设计,获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或课程模块。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技能提升顺序和知识学习逻辑三者有机统一的思路,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这一核心来进行。
(一)以职业生涯为目标,定位专业发展方向
在医学生专业教育中,辅导员也要牢牢把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尺度。严格按照医学教育培养的要求和医学生专业实习教育来
教育学生,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扎实以及良好的医风
医德。
一、开展与医学生专业培养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教育工作
医学教育不仅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育,更要关注专业素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1.加强爱心、责任心教育,培育医学生职业道德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加强对他们责任心的培养,不仅是每个医学生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更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医学院校肩负培养人类健康守护神的神圣使命,因此在学生工作中就要求教职人员,特别是辅导员们更应加强爱心、责任心教育,培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为病人着想、为病人服务,就是医学院校培育高素质人才的终极理念,所以高等医学教育才将培养具有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放在教育目标的第一位。
2.注重课程体系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医术本是“仁术”,医学的本质就是培育具有高级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一个好的医生,绝不仅仅是医术的娴熟,更应体现一种医德的美好。正如人们对扁鹊、华佗的推崇一般,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是神医级别的高技能医生,更因为他们有着一颗爱人的仁心,是一种医德的绽放。为此,我们更应注重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开展,要体现出一种医学的人文之光,要有规划、有系统地对在校医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方面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真正做到人文理念与医学机能的完美结合。
3.熟悉医学专业知识,适应医学课程设置的高强度压力
医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其他类别的专业不同,具有本身独特的专业性。医学知识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它要求学医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厚的人文底蕴,而求要具备相当功底的科学技能。此外,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进步,医学知识呈爆炸性发展,因而,这就加重了医学生的课程学习的内容,不仅要学人文、学自然科学、更要学专业知识,以此来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医学视野,以便适应人们对未来医生的要求。
二、进行医学生专业实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
辅导员从事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管理工作,必然会涉及医学生专业实习的教育。医学专业是应用学科,从理论学习到运用理论,必须经过多次的专业实习,才可能在如此的往返学习中完成学习的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伴随医学教学实习中如影随形的专业化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在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多方面来着手进行。
1.培育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
杜治政教授曾明确指出:“医学不仅表现为一种知识,而且还表现为致力于人类健康事业的实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当出现误诊时,就意味着也许会出现生命的终结。所以,每个医生都应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唯有如此,才会尽心尽力地呵护生命、守护健康。作为医学生,更应明确这种敬畏的内涵,更应以病人为中心,以维护生命的尊严为天职。在医学院校的教育中,我们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中有充分的理论阐述,而且在做各种具体的临床试验中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一宗旨。我校的校训“诚于己、忠于群,敬往思来”更是朴实地表达了这一敬畏思想、深化了敬畏的内涵。此外,对医学生及时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不仅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且还会有效增进医学教育的人文关怀性。
2.培养医学生病患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
(1)培养医学生明确的医患沟通意识
现代医学模式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提倡对疾病和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致病因素的全面关注,给患者细致入微的心理支持和疏导。一个医生如果人文素质较低,就不能以人文关怀的精神去感受患者的心理需求,就不会根据患者的不同情绪、语言表述、心理反应运用不同的语言去进行疏导,使患者由此产生极大的心理和精神的慰藉。因此,加强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通过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把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会贯通,提高“人性化服务”理念,引导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包括正确理解人与人的平等人格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形成人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较高修养,最终使他们形成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品位的人格修养,
才可能是他们在行医的过程中对患者产生真正的理解、同情、关
爱和尊重。今天的许多医患纠纷大多起源于医生对患者的地位不平等意识,我是施救者,你是被我施救者,你必须服从于我的施救。因此,患者面对的是冷冰冰的医疗器械和勒令式的嘱咐甚至斥责。
国外的医疗机构一般极为重视医患沟通,一方面是彻底了解病情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取得患者理解支持的重要工作内容,毕竟一种相同的病会有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的身体机理反应,这是我们在医学生培养中要认真学习的内容。
(2)帮助医学生树立信心,争取提高患者对自己的信任
医学生刚开始实习时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怕说错话、做错事。这时带教老师应给医学生足够的尊重,尽早将医学生以“医生”的身份介绍给患者,使学生能够以医生的角色面对患者;鼓励学生多与患者接触、积极参与问诊,训练他们如何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得到提高;平时在
患者面前多鼓励、肯定医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患者对医学生的信任感。
(3)开设医患沟通系列课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只是在讲授“问诊技巧”时或在一些导论性课程中才涉及到医患沟通的内容,讲授的内容非常有限。有些医学院虽然也开设了一些医患沟通课程,但一般只作为选修课,且授课内容简单,重点不突出,可操作性不强,对医学生实践工作的指导性不大。因此,必须把医患沟通教育融入医学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增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如,《医患沟通学》《医患沟通的艺术》等,也可以通过种种医学实践活动开展沟通的讲座与知识竞赛,选取典型案例与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等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进行。
3.增强服务意识
医生是病人康复的健康天使,是坚守生命线的白衣战士,是为病人进行无微不至服务的守护神,这就要求医生始终都要有一种服务意识。医学院校的学生更应如此,因为今日的医学生就是明天的医生,如果在学理论学知识的阶段仍没有打下一种坚实的服务理念,那么如何才能让人们心怀希望地求医问病呢?因而,我们的学生工作应该多多注重培育学生的服务理念,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
总之,辅导员加强医学生专业实习中的思想教育实践工作,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与交流技能,引导他们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使之成长为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临床医师,是我国未来医疗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53
Abstract Cultivating students' vocational ability is the cor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guide the teaching of practical writ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 Not optimistic about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form, inadequate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of practical writing; teaching methods, a single, poor effect; teaching materials lack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is main problems faced by the teaching of practical writ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nly the re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practical writing, changing teachers' teaching ideas,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an mor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ractical writing writing teaching effect and quality of teaching, cultivate students' Vocational Chinese competenc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ability; practical writing; quality
1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意义
1.1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我国的职业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特定技能技能的培养,并制定出相应的人才考评标准,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综合化,要求所招的人才具备较强综合职业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型应用文种类陆续出现,电子邮件、网络短讯、户外广告宣传等已经越来越常见,成为了工作的基本要求,这些新型应用文种类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应用文写作的内涵。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能够将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内涵扩大化,扩大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接触面,培养学生电脑操作能力和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拥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应用文写作课程效果良好,就必然能够提高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出有在人才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学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1.2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应用文体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应用和发展能够很直观地表现出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应用文写作能够帮助人们总结实践经验,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应用文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校时期掌握写作等基本功,提升电脑操作能力。应用文写作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应用写作能力应当成为高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说应用文写作是现代人的必修课,单纯就求职应聘来说,应用文写作能力直接关系到自身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人们日常工作更是无法离开应用文写作。就学校教育而言,应用文写作教学可以说是单纯写作教学的扩展,因为它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拥有更加全面的视角,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更从容地适应新的职业和岗位。应用文写作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能写作会表达的能力,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促进社会发展需求。
2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对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045-03
在全球进入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新媒体时刻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医科院校也紧跟时代步伐,建设各类医学网络课程,将网络引入医学教育中。事实上,这些医学网络教育课程因为自身的缺陷,并未成功地将网络教育的优点带入医学教学之中,而逐步沦为为了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的教育模式,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尤其在临床医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中,陈旧不新颖的医学网络学习系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使用欲望,也就失去了医学网络教育在互联网时代服务学生的意义。
一 混合式教育在临床医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现代医学生具有现代化和网络化思维,传统课堂教育刻板保守的特性已经不能满足其对最新医学知识和技术的需求。新媒体支撑下医学网络教育具有大量的高清图片、高清影像资料,相比于传统课堂中的课本,既对现代医学生有着更强的吸引力,也赋予了医学生对知识渴求的选择性。
在医科院校的教学实践中,纯粹的医学网络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是现阶段医学网络教育过度脱离课堂教育和书本教育,并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检验手段,无法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二是网络教育成本较高,使很多院校无法提供大量资金建立自主的网络教育平台,而且人机交互落后,用户体验差,对移动端和多平台支持不够,给教师和学生的使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三是教师群体对医学网络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医学网络平台的使用不够频繁,导致大量的平台建设近似于荒废,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各所医科高校正在积极寻求对医学生网络教育的改革。
混合式教育,即Blending Learning,在吸收现代网络技术的同时,并不完全抛弃传统课堂教育和面对面的交流模式。简而言之,就是运用多种教育思维和教育理念,达到提高效率和减弱负面因素的目的。
临床医学专业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生自发组织、自我管理的学习组织,对医学生课外学习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采取的是扁平化管理方式,秉着人人参与的原则,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对医学学习的参与程度。小组合作学习自发组织的模式使具有相同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能够集思广益,将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放到一个平台中解决,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富有效率,小组合作学习对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新媒体支撑下的混合式教育具有快速、便捷、低成本的特性以及对现代医学生极具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正好迎合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需求。对此,笔者以人体解剖学为例子进行混合式教育相关实践研究,希望能总结出一套有效地吸收网络教育优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规则。
二 混合式教育在人体解剖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实践探索
1.人体解剖学学习小组的基本情况
人体解剖学学习小组由南通大学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20名大一学生组成,历时约一学期时间。
学习小组在线下每周举行一次小组讨论,每隔两周进行一次学结,并不定期开展教学活动。小组的召集人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2.前端分析
笔者通过资料查询、问卷调查、小组试运行等方式确定了本小组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在征求了人体解剖教研室相关老师的意见之后,总结出相应前端分析的结构,下面以人体解剖学中的运动系统部分为例展示我们的分析结果(见表1)。
3.网络支持环境分析
利用腾讯QQ软件实现基于网络的学习交流、主题讨论、资源共享以及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等教学功能。
4.教学活动的设计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笔者围绕学习目标和小组成员的反馈,根据相应的教学单元,设计了线下和线上互动的学习方式,并确定了教学活动的序列。下面以上肢骨及其连结为例。
在安排相关教学活动时,主要依据学习目标、小组成员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资源的特性,将适合线上学习的学习活动放到线上,将适合线下学习的项目放到线下。将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上传到QQ群的群文件之中,这样使小组成员前期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来选择查看文档,从而减少线下讨论阅读相关文档的时间,充分体现线上学习的便捷性和移动性。而对于小组讨论、阶段测验这样的学习活动,笔者认为线下大家面对面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不适合在网上讨论。因为线下活动有线上活动所不具备的严肃性,更适合医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见表2)。
确定了流程之后,我们对教育单元的设计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包括对小组活动内容、相关资源、活动地点、讨论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设计。
5.相关的学习支持
第一,教师支持。在我们的小组学习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大体方向由学生进行选择。人体解剖教研室的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对小组学习进行指导、点评和监督,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及时通过反馈对小组学习进行调整。
第二,评价支持。在混合式学习中,因为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学习过程更加细致,传统评价手段并不能达到其要求,纯粹的网络评价也有其局限性。因此,对混合式学习应该采用传统和网络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来达到最好的效果。小组学习实践中,在线上我们对小组成员的活跃性和其主持的相应网络交流内容进行评价,在线下我们采用测试的模式对其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测,并在案例讨论环节中对其表现做出相应点评。评测模式由教师测评、学生互评和自评组成,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最后的统计。总而言之,在小组评价中,我们采用多元化、多角度的方式进行评价,这符合混合式教育的特点。
三 混合式教育在人体解剖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效果分析
在一个学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基本上都能认真地参与线上和线下活动,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大多数学生表示,以前对自己的课余时间利用不够,而在参加相关小组的活动之后和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如何在课外对人体解剖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有了自己的理解。整个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能够顺利地完成相应的任务。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小组成员的资料收集、知识归纳、口头表述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整个学期的学习结束后,我们对小组成员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他们对整个小组学习过程的满意度达到95%,对整个小组学习过程达到预期效果的人数占90%,在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中,整体达到优秀的学生占比为100%,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调查,我们扩大了调查范围,对173名大一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在阅读相关小组学习文档资料和学习流程之后,表示感兴趣的学生达到98.2%,表示符合自己对医学课程学习预期的达到91.3%。可以说该学习模式对绝大部分医学生是有吸引力的。
当然整个学习小组学习过程还是存在相应问题的,比如教师参与度不够、线下学习时间选择较为不易、部分成员任务完成效率不高等,我们收集了相应的反馈信息,并准备在下一期小组学习中进行改进。
四 总结
总体而言,混合式教育在临床医学小组合作学习中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其低成本、活动性强的特点是对课堂教育的良好补充。现阶段临床医学教学改革逐步转向PBL、CBL模式,笔者相信,混合式教育指导下的临床医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这种改革的一种良好载体,这种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自主性和培养合作素养是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齐建华、任传忠.“小组学习,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在普通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实施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32)
[2]钟志荣.基于QQ群平台的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价值工程,2010(19)
引言
小学语文是塑造学生道德素质的一个开端,对国民素质教育的影响不容小觑,是学生思想道德启蒙的关键所在。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道德培养现状
1.课文内容单调,针对性差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内容过于单调,而小学生正是处在特殊的心理时期,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对有色彩的东西及形状特殊的东西更为感兴趣。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契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有效地调整教材,不仅要饱含人文内涵还要富有吸引力。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
我们经常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空有理论知识而不能将其运用到实际之中,那么我们的理论知识岂不是纸上谈兵么。在塑造小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时候不仅要加以理论熏陶更要落实到实践之中,这样也能使小学生更清楚地明白道德教育中的具体行为指导。
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评价机制欠完善
在小学语文道德教育中需要一个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来体现出教学成果。但是靠分数成绩来衡量又并不是那么完善,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过于注重分数,而容易催生功利性心理,使得道德教育呈现功利化,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动机不再单单是为了提高道德素质水平,这就扭曲了道德教育的意义。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并且完善的评价机制势在必行。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道德教育无小事,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需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将语文学科的特征与道德教育有效融合,以学生为本,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学科学习之中,促使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效提高。
1.挖掘教材内容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多是通过教材来体现的,有效利用教材内容的思想性,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時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制也是经过了相关人士的精心设计,考虑到了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其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很多内容也饱含着道德教育的内容,所以在语文老师授课之时,需要挖掘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比如强调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英雄人物事迹,带领小学生学习一些热爱大自然,颂扬美好生活等的文章,这些都能够对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有明显的帮助。学生在文章的优美与感感力之下,提升了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讲解文章的时候重点让学生自主阅读,老师适时候进行引导,使学生自发地去认识其中的道理与美德等。
2.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课本知识得到灵活运用
道德教育不仅要有理论教学更要有实践运用,在如今的道德教育中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去落实课本所学,如布置作业帮妈妈做家务,帮妈妈揉揉肩等。这些实践教育的落实往往更有教学效果,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的能动性,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自身的道德水平。此外,将道德教育融于交流之中,在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之中通过语言的表达等来学习提高道德水平,使学生的道德教育有个更好的发展。
3.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道德教育评价机制要完善
在很多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道德教育欠缺智育和监督机制,也没有完善的评价机制,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建设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避免学生们在学习道德知识的时候产生功利性心理。可以设置观察法、情境法等使得评价机制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不设置具体的分数高低制,可以引用西方的优良等级评价制。
4.强化作文教学
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得语文学科的教学重点不再仅仅只有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方面也开始加以重视。其中的作文考察就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社会实际生活情况的素材搜集来让学生参考并展开写作,抒发感情或者展开评论,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明白真善美,丑假恶,强化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还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了道德教育,使得学生的发展有个全面的进步提高。
综上所说,小学语文教育中努力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使其知识道德全面发展,是当下教育的关键之处,只有培养出具备优秀道德水平的人才,才能使得我国的发展更加有希望,更加有源源不断的力量,祖国的未来更加繁荣富强。所以,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合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正确积极且有深远意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顾秀华.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27).
如何立足学校实际,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新时期,我们提出了“好人教育”的理念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家庭道德作业”即是“好人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
1.选准切入点。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思想,成为我们创设学生家庭道德作业的依据。
2.问卷调查。
我们结合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精心设计了一套关于学生道德养成的调查问卷,先后下发给3000多名学生和家长。统计后我们发现:家长对“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会感恩、理解父母的艰辛”等话题很感兴趣,非常支持学校的举措;学生对此也非常赞同,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够正确认识做家务劳动的意义,也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3.设计家庭道德作业。
我们创新设计的“家庭道德作业”,内容包括:《西安惠安中学好人评比观测点》、《西安惠安中学学生家务劳动登记表(月份)》、《双休日、节假日学生学习及表现记录》、《亲子沟通记录表》、《西安惠安中学学生社会实践记录表》、《重大节日列表》、《家庭道德作业填写指南》等。“家庭道德作业”的完成时段基本分为周内、双休日、节假日。考虑到学生年龄跨度、学段跨度等实际情况,学校充分发挥年级组的管理职能。各年级可以依据学生实际,个性化地开展工作。
4.建立家庭道德作业分类及名称库。
①作业分类。我们综合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将家庭道德作业分为:自理能力、传统美德、健康情趣和文明礼仪等四大类。②名称建库。为了不断丰富家庭道德作业的内容,让学生的道德养成有一个好的载体,我们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将各阶段中小学生必做和选做的家庭道德作业进行分类归纳,建库储存。③重大节日提醒。在特定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学校会提前安排一个教育主题,统一布置相关道德教育内容或活动开展的作业。④社会实践活动。除家庭道德作业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家庭道德作业库》中选择到家庭以外的社区、街道、门店等社会场所开展公益活动,这种“家庭”以外的道德作业,让道德教育融入到真切的社会生活中,更能体现教育的实效性。
5.积分兑现,评优入档。
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活动,学校还建立了“家校联评”的激励机制,学生平时家庭道德作业完成的过程和结果呈现,家长都会参与其中,除学生自评外,家长要给出简单评价。
二、取得的成效及思考
1.“家庭道德作业”激活了孩子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2.家庭道德作业受到家长的肯定和好评。学生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干家务积极主动了,“做家务”正逐渐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孩子能经常与父母交流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孩子的变化也让家长对自己的一些言行进行改进,在道德上与孩子共同进步。
3.“家庭道德作业”在学校的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家庭道德作业”的自我教育,对班级的服务意识更强了,做班务的热情更高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项社团活动。校园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地面洁净了,就餐秩序更文明了。
随着现代信息的公开化,对于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已经成为最基本的要求,更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然而,目前我国许多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计划虽有会计职业道德相关课程,但所占学分较少,并没有将其视作核心课程。而且道德教育培养流于形式,并没有将其真正地渗透到学生的主观意识中。在教学过程当中更多的强调社会道德,像会计法等类似法律法规很少深入研究。
2、认识不够,教育意识淡薄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教师主要是专业课程教师。几乎没有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法规、职业道德教育的专业教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知识的解读和技术技能的培训,对道德教育的关注度却不够,没有使职业道德这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使得学生很难从深层次来理解和把握会计职业道德在实务操作中的重要地位。
3、教学方法单一,有待激发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由于独立学院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课程所占学分较少,教师布置作业方法单一,课堂教学不够创新,基本都是在课堂上的传统教学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少有相关的实践环节。加上学生考试压力小。往往会给学生一种这门课程不重要的感觉,从而忽视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学生们很少在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加强独立学院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我们对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管理系尽800名会计专业学生就进行了问卷调查。44.06%的同学认为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最基本的途径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见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至关重要,只是目前大部分学校教育的力度还有所欠缺。笔者认为,加强独立学院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大致有如下几点:
1、提高重视程度,理论结合实践
首先,独立学院应将其作为核心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使教学条件和教学时间等得到保障。其次要理论结合实践,在以往的会计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道德困境和典型案例作为案例分析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期末考试时增加考核方法,通过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考虑给学生打分。最后,在高年级的实践环节中设置职业道德考评标准,增加独立学院学生会计专业素质拓展体系,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2、提高教师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提高教师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对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教师在授课、与学生接触当中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很多教师同时也是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直接参与会计工作,因此提高教师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将对独立学院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3、创新教育方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除了基本的课堂教育教学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可以聘请外来专家学者开设大讲堂,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真实的事例,更能感染学生,其丰富的工作实践或经验教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巩固之前学过的职业道德观念。其次,可以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辩论赛、校园广播、板报、主题班会等等。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定期会对学生进行以“诚信”为主题的教育班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院管理系给每个班的学生设立了诚信档案,督促每一位学生在思想、生活、学习、工作这几个方面诚实守信。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诚信准则,对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创新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高职教育的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行业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本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因此创新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保证在职业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线,促使学生在职业道德修养上在毕业时能够达到企业准员工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为例来进行阐述。
2.1依据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由专任教师、企业实践专家、职业道德专家、德育教师、辅导员等人员组成的“职业道德研究会”,在对大型、中型、小型不同规格各层次各性质众多企业进行广泛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及智力特点,参照与专业对应的国家职业鉴定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细化专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进行提取优化,进一步明确各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对专业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与研究。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专业的任职岗位群主要为机械设备装配工、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机械设备操作工、安装调试工以及设备管理与销售人员。对制造企业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等进行大量的调研,依据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及国家职业鉴定标准中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确定了该专业在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具有认真、细心、诚实、可靠等基本素养;具备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
2.2突出教育的实效性,系统化设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
以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为要求,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将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渗透到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以及第二课堂中,充分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的不断线。开设《形势政策教育》《入学教育及军事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大类基础课程,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通过课堂学习、职业道德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和环境熏陶等多条渠道,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理论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确立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明确职业道德的一般原则与规范,为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准备条件,提供必要前提。针对专业课程中不同工作任务的内容和特点,按照职业道德要求不断提升和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实事求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创新创业、安全规范、团队合作等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加入项目教学,使之成为项目课程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得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践时,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熟悉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和相关岗位工作要求,按照真实企业职业道德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重依托学院素质发展平台,发挥学校的优势资源,通过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活动、道德讲堂、道德名人专题讲座、优秀毕业生专题讲足、爱心互助、以职业道德为主题演讲比赛、希望工程、专业技能比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英雄模范电影展播等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第二课程活动,促进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
2.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拓宽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的途径
根据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职业活动相联系,体现创新、合作、敬业等职业道德修养和品格要求,体现“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任务式、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合作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实际,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理论教学与人文讲座、职业道德讲座、名师讲堂、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小组、创业工作组、社会实践等密切结合,文理交融,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在进行项目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项目设计、方案制定、任务实施、项目评价等途径,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细化到各个教学流程中,通过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先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重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处理、心理调适、创新思维、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通过规范作业、文明生产、强调纪律,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能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2.4通过职业实践活动,促进职业道德修养的养成
充分利用《金工实习》《机械设备装调》《维修电工实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及答辩》等实践课程的实训实习环节,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训练。整个的实践活动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体现科学合理、严谨规范、管理到位,要做好统筹规划、分工明确、精心设计、实施认真,对于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的实习实训,通常采用“双师”授课形式,企业兼职教师多为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骨干和实践专家,具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可以结合自身的行业企业背景和职业成长的轨迹从专业角度深入解析职业道德的内涵和从业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顶岗实习,作为一个准员工,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要求,在车间师傅的指导下在企业任职岗位上进行生产作业,使企业职业道德文化的氛围感染顶岗实习学生,由企业职业道德的标准评价和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在不断实践中领悟职业道德对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建设
保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百年大计在于教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性因素是培养师德,师德培养的基础在于师范院校的学校教育。但是,在我国目前师范院校的学校教育中,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方法比较僵化,教育效果还差强人意。因而,探索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和方法是一个重要论题。
一、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现状
1.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应具有怎样的职业道德?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我国有着明确的规范性文件中所作出的具体规定,如对于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于2011年12月30日,由国家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一《规范》教高等学校教师的师德界定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6个方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国家教育部2008年修订,亦包含6个方面的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论从对师德的概述和分类阐述的内容看,虽然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师德内涵有所区别,但本质性的内涵是共通的,那么可以师德的共通性内涵来探讨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以特殊性内涵来探讨具体到某一层级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内涵。从师德的共通性来讲,教书育人是核心内容,教书育人需要“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与学生一瓢水”。教师的学识修养和师德修养共同构成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既需要在学识上成为能够以广博的修为来满足教给学生和教会学生的需要;亦需要在德行上能够以良好的修为。若教师在学识修养和德行修养上处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状态,又怎么能培养教育出品德高尚学识厚成的学生呢?“正人必须正己”,“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俗语都可用来说明教师加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代表个人的德行状况,黑必将与他们的学生的德行养成质量联系在一起。
2.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
其一,弱化于“无形”。“形”指什么,指形成教育模式或规范。从高等师范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对比看,职业道德教育属于潜在的“无形”教育,专业课教育属于明显的“有形”教育。所谓“无形”是与“有形”相对比而言的。专业课教育的“有形”可见学校有明显的教育渠道和教育方法,有课程、实习、设备等作保证,而职业道德教育则缺乏这样的保证,处于说起来重要,体验到实际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上匮乏,处于缺乏“抓手”的运行状态。其二,僵化于“作业流程”。高市学校普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处于“例行公事”的层面,没有做到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缺乏内容、方法、载体方面的创新,没能结合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没有结合高师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摸索出适合高师院校的方法或方式,形式主义、课程主义思想严重,教育内容你改体现不出时代性,教育方法单一僵化,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僵化于完成一种作业流程。
二、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