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6 09:49: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道德教育实践作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导向,担负着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技能,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些精辟论述,为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明确指导。在就业导向下的中职德育教育,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主题,必须把加强对中职生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这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时展赋予中职生就业指导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职生身心成长规律的需要,是提高中职就业指导德育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需要。
一、中职生诚信意识、敬业精神、荣辱观缺失现状
中职生年龄较小,到中职学校开始独立生活,而其所受教育程度又相对较低,没有生活阅历来体验和感受道德素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带来的重大作用,对道德失范所带来的后果也没有足够的认识,中职生在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方面的表现出来的现状令人担忧。
1、中职生明知家长、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但仍然我行我素、由情绪来支配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念和理智。
2、消极对待学习和考试,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现象较为普遍,对待学习的看法常挂在嘴边的是:不愿学、学不懂、无所谓、对待考试作弊的现象持宽容态度,认为这不是丑事。
3、寅吃卯粮,高消费而又变着方法欺瞒家长。学生用钱,只要有一个正当理由,家长都会想法满足。于是许多学生在用钱的“理由”上下功夫,编“理由”找父母要钱来满足其高消费或不正当消费要求。
4、履历造假、随意毁约。中职生在就业过程中,为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通过在求职履历中造假来夸大和充实自己的“实力”,假奖状,假学分,假学生干部身份比比皆是,在择业时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利益和学校声誉,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随意毁约,没有将求职和签约与个人的信誉联系起来,缺乏基本的诚信观念。
5、作风散漫,缺乏敬业意识。作为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作为毕业生即将面临是工作,但他们在对待学习和工作上作风散漫,缺乏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把纪律和行业规范当儿戏,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
6、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认同感不强烈,自觉践行程度不高,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
二、中职生诚信意识、敬业精神、荣辱观缺失的原因
中职生存在着诚信意识不强、敬业精神较差、社会主义荣辱观还需增强的现实问题,但不能简单地归结中职生道德素质下降,这些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原因,其中教育和引导的缺位是重要因素。
1、教育和引导的缺位是重要因素。观念的问题首先是教育的问题,学校作为传承文明、启迪思想、培养人才的阵地,担负着改造人、塑造人、培养人的重任。学生道德观念上存在偏失,说明学校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学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中职生在初中时,以升学和学习成绩为教学目标,在中职学校时以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为教学重点,“立德树人”在口头上重视而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落实。二是德育内容过于抽象化、空洞化、没有把丰富的德育内容结合学生成长实际融入教学中。三是德育方式重灌输、轻启发,忽视德育实践、德育活动、德育氛围对学生德育过程的影响力,将道德作为纯观念的东西灌输给学生,脱离中职生认知规律和实际生活,缺乏德育的针对性。
2、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是环境因素。当今社会,诚信基础比较薄弱,新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制假贩假、弄虚作假、商业欺诈、恶意拖欠、人际交往感情淡薄,诚信缺失、安全感缺失等失信现象在社会生活各领域滋生蔓延;用人单位只用业绩考核人,将用人标准功利化,加上职业岗位晋升的关系因素,以及独生子女成长中的个人中心观念,导致人们敬业观念普遍较差。社会转型时期约束机制建设滞后,各种文化观念冲突及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观念的作祟,导致荣辱观念失衡,这些社会现象也影响着中职生道德观念的确立。
3、中职生成人成才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价值观取向的偏颇是导向因素。中职生重视的社会评价,主要来自于学校、用人单位和家长。中职生在校期内的学校教育目标取向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培养、轻品性教育。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人才标准是做事第一,而不是做人第一。中职生在意的社会评价还有家长的评价,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从溺爱、功利,实用角度出发,只关注学习成绩和工作岗位的好坏,关于道德和行为习惯一般不在严格要求的内容之中。这些直接影响中职生的评价标准,会使他们产生误导,而忽视了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学习和修养。
4、中职生自身素质的缺陷是直接因素。当代中职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父母过度溺爱,导致他们缺乏社会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以自我为中心观念严重,对社会约束机制的监督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学校忽视对学生是非、善恶、美丑观念的培养,中职生缺乏理性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容易将观察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作为社会普遍现象对待,放弃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原则。中职生年龄较小,且大多在初中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知识基础较差,认知结构不合理,自制力较弱,是非观念不强,对自己要求不严,导致一方面对诚信、敬业、荣辱观的观念结构认知不深刻,认同感不强烈;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家中、学校、社会上受到的批评和指责多于表扬和肯定,因而对合理行为规范易产生情绪上的对抗,行动上的抵触。
三、加强中职生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职学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主体全面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必需加强中职生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
1、加强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过程必需把德育放在突出位置,且德育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内容和鲜活形式。诚信意识、敬业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的培养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人的德育素质的必然要求,理应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就业指导工作之中。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等都强调把加强中职生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纳入育人内容。
2、加强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是促进中职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中职生年龄在14岁至20岁之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必须从小培养,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之成者,人之道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做真人”,加强诚信教育是中职生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敬业精神是个人服务社会应有精神品质,个体在从事自已的主导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忘我投入的志趣、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务实的作风、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责任心的升华,它以特定的意志品格为基础,以规范的程序和良好的能力为保障,通过日常应有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并成为一种习惯。敬业精神和诚信意识是紧密相连的,是在增强社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实现做人与做事,成人与成才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如何对待国家和人民,如何对待科学和劳动,如何对待他人和义利,如何对待法纪和生活的角度,阐明了在“培养什么人”的过程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科学揭示和确认了当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价值观和文化自我认同的基本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精神,为中职生立德树人指明了方向。
3、加强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是实现中职生成长目标的需要。中职生在职业教育阶段,要完成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学生到从业人员的两次人生角色的转变,其成长方向是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是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对公民的普遍道德要求。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就业教育,要好就业、能就业,就业有发展,就必需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这也是中职生培养质量目标的体现。
4、对联中职生道德失范及缺失原因的分析,更增强了加强对中职生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的紧迫性。中职生的道德失范不仅关系到中职生的培养质量,更关系到目前整体国民道德素质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未来。观念的培养,学校教育是主渠道。结合中职生的实际特点和时代对公民素质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中职生德育目标教育,把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贯穿中职生德育过程是增强中职生德育实效的客观要求。
四、加强中职生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的实践途径
加强中职生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教育,必须坚持与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坚持与学生受教育程度和认知能力相结合,遵循他们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使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和吸引力强的德育过程,把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落实到实处。
1、遵循德育过程中不断进行“内化”和“外化“的特殊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对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由知到信的内化,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首先中职学校要从”培养什么人的认识高度把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结合公民道德素质要求和中职生成长特点,合理构建教学内容,把普遍性教育和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实现该教学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德育课要特别重视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教育培养,增强学生的认同感,确实做到观念上的真、知、信。文科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以丰富的人文知识,人物事件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是可行的。理科教学在体现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精神基础上,教育和引导学生确立任何工作过程,技术应用过程都有明确而规范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要求的内容。把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德育过程由“知”到“信”的转化,并不断进行强化,突出教学效果。
2、遵循德育课过程“知、行”统一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关注、思考、实践诚信、敬业和荣辱观,实现德育过程由信到行的外化。学校、班级、学生社团和团组织以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研讨和实践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诚信、敬业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个人成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成人成才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和践行诚信、敬业和社会主义荣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自我教育,相互倡导和监督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贵在知行统一,关键在实践
3、营建浓厚的诚信、敬业和荣辱观教育的校园氛围,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实现环境育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充分发挥教师在诚信、敬业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已先做到、身体力行、有诺必践,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敬业奉献、诲人不倦,用教师正确对待荣辱观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言行、生活和工作中的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念会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持续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成长在诚信、敬业和荣辱观培养目标的共同性要求,引导家长把诚信、敬业和荣辱观培养纳入家庭教育的范畴,从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工作的角度,用亲情去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充分挖掘身边的典型事例,通过讲座、座谈、讨论等方式,升华学生对诚信、敬业和荣辱观的认知。充分发挥校园浓厚的人文精神氛围,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等营造浓厚的讲诚信、讲敬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氛围,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受到教育。
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教学督导肩负着教学全过程监控的任务,是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稳定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从追求规模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追求办学质量的集约化模式转变,教学督导日益成为现代高职院校办学管理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的职业性质
在教育领域,从大的方面可把教育工作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学人员,即教师。另一类是教育管理人员,包括学校管理人员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人员。高职院校教学督导人员必须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要经常深入到课堂听课,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但他们是以指导者、评价者身份出现的,他们不直接进行教学工作。
二、督导实践中的“督查”职责的实践
教学督导的范围和内容在于教学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督导活动的重点是导,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着眼于激励和调动教学两个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持续稳定提高。教师、学生、管理者三位构成了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决定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三个基本因素。教学督导针对其教学的三个基本因素,具有其“督教、督学、督管”的功能。
(一)督教
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科学地加强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监控,加强教学督导是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这要求督导对高职教学工作的各环节进行督促、评价、引导、导向,如学院的定位是否科学、教学思想是否先进、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准确、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能够达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分析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等。督教就是针对这些教学工作中的全局性问题进行调研,及时向学院领导和教学决策机构提供信息、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在教学中,督导工作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包括备课、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毕业设计、教师评学、考试等环节进行监督、指导;并通过对教学形式和结构的评价,与教师进行相互沟通与信息反馈,督促和引导教师利用获得的反馈信息调节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激励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敬业乐教,超越过去,保证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二)督学
督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上课、作业、考试、实训、职业能力、课外实践等过程进行督促、评价、引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需求以及学风建设等问题;听取学生对教师、教学管理各部门的意见;督促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的计划性、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督学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和意志均有积极的影响,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追求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三)督管
督管是对教学管理进行督促、评价、引导、导向。包括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教学工作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课程管理、教学信息管理等。通过督导评价。反馈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学院和各系依据信息对自身的工作情况做出适时判断和决策,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
三、督导实践中的“督导”职责的实践
教学督导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具有导向性、监控性、激励性和权威性的作用。
(一)导向
教学督导是通过对高职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综合性分析,整体评价,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的工作过程。因此,教学督导对学校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督导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是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管理更人性化、更有效。高等职业院校中的督导是为了教师、为了学生、为了发展,总之,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教师、发展学生,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得更健康。
(二)监控
教学督导通过对检测得到的各种数据资料及时进行信息分析、评价和反馈,直接反映实现教学目标程度所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促使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适时调控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在信息反馈的同时,被评价者或部门依据反馈信息,自行调节、控制,以不断改进自己或部门的工作。教学督导能从不同方面对教学起到监控作用,并以此为根据促使相应部门做出教学改革新决策,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依据。监控是为了纠偏,以保证和谐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状态。监控必须以人为本,也就是以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为本。
(三)激励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都渴望获得较高的评价,而教学督导的评价结果不仅要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还更要发现、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文化传承、伦理示范、知识拓展的教学经验,支持、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鼓励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营造良性竞争的教学环境,为优秀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促使教师更好地发展。
一、研究背景
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自律意识较差,管理较难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个人行为往往带有自由性和随意性,向往所谓绝对自由,对自身自律性要求不高,缺乏遵守公共生活准则的习惯,纪律松弛,学生管理较难。
2.高职学生事务管理与专业教学脱节,管理不深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常规学生管理往往与专业教学脱节,管理者往往表层管理,难以全面深入了解学生,不得以简单采取“严格管理”的方式,容易使学生认为理想教育离他们的生活较远,甚至形成厌烦心理。
3.“工作室导师制”对学生状况熟悉,管理有针对性
单纯依靠辅导员管理学生,往往由于学生数量多而流于形式管理,而“工作室导师制”实行三年一贯制教学管理,熟悉每一位学生状况,导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进行学生管理,效果较好。
二、改革实践
1.改变传统的单纯“严管”的方式,结合专业教学改革学生管理
散漫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瘤疾,传统管理理念认为“重病需下猛药”,以严治散,从严治学。但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是复杂而特殊的群体,一味采取简单或者单一的“严格管理”的教育方式往往效果不好。改变传统的“严管”,利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与依赖,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环节,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特殊作用,是我们教育者应该探讨的问题。
2.改变传统的“教”与“育”脱节现象,将学生管理融入专业教学
针对高职艺术设计学生的特点,疏导和治理相结合是有效的管理方式。由于在专业教育中贯穿的品德思想教育是隐性的,教育者可以从专业学习角度感染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学生观念和品质。专业教学中的一次真诚的鼓励、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都可能导致学生的态度改变。
3.改变传统的“一刀切”管理方式,实现有针对性管理
以往单纯由辅导员等管理人员管理学生,往往容易流于表层,容易形成“一刀切”的千人一面管理方式,但如果由专业教师形成“导师制”进行有针对性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学生思想教育,往往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导师制”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成长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思想教育与引导,让学生能够信服。
4.改变传统“管与被管”的相互角色,引入企业岗位管理机制
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往往将管理人员与学生干部推到了风口浪尖。如果将企业管理机制引入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实行“工作室制”,管理人员和学生干部是模拟企业的各个部门负责人角色,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管理关系成为企业内部的岗位管理机制,并且管理机制是动态和可变的,可以有效地软化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学生管理关系。
三、模式成效
1.“工作室制”实现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一体化
由于每个“工作室”的管理者是三年一贯制的教学团队,管理者责任明确,责权利明晰、教学团队不但有计划地规划教学,同时必然进行学生事务管理,有效地实行“导师制”,有效地将专业学习、学生思想教育、学生管理结合起来。
2.解决“教与育”脱节
由于“工作室制”实行的是三年一贯制的教学与学生管理,包括学生的就业考核、常规学习、纪律教育、职业品质教育、就业观教学均是就业的必然支撑,学生常规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已经成为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教学管理,这有效地解决了“教与育”脱节的两张皮问题,成功实践了“二元一体”。
3.“导师制”可以实行有针对性的成长方案
“二元一体”的导师团队长期和学生融为一体,导师十分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成长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思想教育与引导,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成长自信心,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品质明显提高。
4.“导师制”解放辅导员职责向“服务化”转移
“二元一体”的“导师制”大大分担了辅导员的部分思想工作的职责,辅导员工作重心实现转移,他们不再是学生以前认为的“唱白脸的”,他们成为学生的服务者,成为学生的朋友,使学生体会到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避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接受,从而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5.“企业岗位化”改变了学生干部被动的角色位置
由于“工作室制”模拟企业角色进行教学和管理,学生干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干部,而是模拟企业的不同部门负责人角色,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管理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岗位管理关系,实现将学生事务的管理寓于模拟企业的“工作室制”的企业运作模式中,有效地软化了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成功完成了“二元一体”的管理机制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关键在于管理者的认识和工作方式。如果单纯从严管理,工作效果并不明显。“工作室制”的“导师制”管理模式就是倡导管理与严格规范相结合的一种合理的管理方式,软化工作形态,因人而异地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特别是一些比较特殊的个体,如单亲家庭、贫困家庭、以往病史等,导师容易建立比较详细的档案,对这些同学可以倾注更多的关爱,即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了管理效率。本模式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需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78-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该文件的出台为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指明了方向,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本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从职业技能出发分析与探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
铁道机车专业对应岗位群分为机车运用方向和机车检修方向。“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面向机车运用方向岗位群,是机车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出口。就学习内容来讲,“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全面、系统地涵盖了机车运用方向岗位群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传统的教学中,是通过若干独立设置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完成的,而机车乘务作业过程是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密切结合的过程,情景性、过程性、实时性很强,按学科思想设立的独立专业课程自成一体,与岗位作业实际若即若离,指向性、适用性不强,与岗位作业情景脱离的理论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铁道机车乘务岗位工作的特殊性,在校内、在铁道生产现场难以提供满足岗位训练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因此,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围绕机车乘务作业岗位工作标准重构“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教学内容,并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以三维立体实景的方式实现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的教学和演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学习、训练,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教学过程与岗位作业过程一致,实现机车乘务作业的一体化教学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重构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重新构建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内容要体现职业岗位需求,体现工作任务。课程体系的重构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和实用性,加大对原有课程的整合力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把单纯的课堂教学向课堂与现场岗位工作一体化教学转变,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这种变革正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精髓所在,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三、重构课程体系的总体原则
第一,根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的需求来构建教学内容,改革、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学习模式。
第二,树立“大平台,模块化,多方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大平台”和“模块化”是为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增强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在相近的职业岗位群中,建立统一的公共课程平台,并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技能要求,设置模块化课程,以适应不同的职业岗位要求,达到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集中教学资源、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的目的。
第三,凸显实践性教学的地位。在教学标准的编制(修改)中,加大实习、实训力度,确保实践性教学不少于总学时的50%,打破以往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性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局面。形成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甚至突出实践性教学的态势,体现高职教育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特色。
第四,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行业、企业规范(标准)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融入课程,本着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原则,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基础理论知识课程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明确理论知识旨在为后续的专业技术、专业技能服务的方向。对与学生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关系不大的课程该精减的尽量精减。同时,加大与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直接、间接相关课程的开设力度,突出核心技能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的比重。
第五,贯彻产学结合思想。教学标准的修订和实施过程,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企业现场专家的建议、要求,共同制订和实施,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设置,这样的高职教育才有生命力,才能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
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应与企业、行业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的需求。针对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和岗位群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对岗位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和专业技能的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以此为切入点构建学习内容,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科学分析和归纳,并结合工作流程、工作任务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学习模块,通过对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标准设计,获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或课程模块。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技能提升顺序和知识学习逻辑三者有机统一的思路,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这一核心来进行。
(一)以职业生涯为目标,定位专业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