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6 11:24: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因此,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资源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而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又长期存在着资本驱动型、资源消耗型的特点,经济增长与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1、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能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
资料统计表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2,全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有600多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警戒线0.8亩以下;人均占有石油、天然气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5,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2.3%。据预测,我国煤炭探明可利用储量近2000亿吨,如果按照年产25亿吨原煤的速度推算还可以供应80年;石油剩余可采量为23亿吨,仅可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量为631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过23年。
2、结构升级加剧能源资源消耗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使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结构性变化十分明显。一是从经济结构变化看,近几年我国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2004年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67.6%。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产业,其加速发展已成为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主要原因。二是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特别是一些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娱”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资源消费强度增加。三是我国进入城市化提速阶段,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一个多百分点,相当于每年从农村转移1400万-1500万人到城镇。据预算,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均量的3.5倍,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必然会相应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
3、粗放生产和过度消费导致浪费巨大
一方面,我国经济基本上还是粗放型,能源和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浪费严重、利用率低。2003年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耗占世界的9.2%,而创造的GDP不到世界的4%,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追求奢侈、挥霍浪费的现象大量存在。一是追求奢侈消费在一些城市中正成为时尚,盲目攀比、举债高消费的现象越来越多。部分厂商也瞄准青年群体好奇、攀比心理和新富阶层显示奢华、品味炫耀心态,不断翻新花样,诱导过度消费,导致了快买、快扔的消费行为,产品的设计使用寿命被人为缩短,资源消耗量大幅增加。二是管理松懈造成极大的浪费。在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三个方面的浪费数量,每年约达600亿立方米;粮食从生产到消费每年浪费达几百亿斤,在一些宾馆、餐厅、学生食堂,很多饭菜没吃几口就被倒掉;电能浪费也十分严重,专家估算,如果下班后不关显示器、打印机,全国每年浪费电就将多达12亿千瓦时。三是政府机构也成为资源消耗的重点领域之一。如近几年各地盲目上的形象工程,组织没有必要的大型活动、会议等,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二、正确认识资源环境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人类的经济生活总是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发现、开采、开发和利用,自工业革命以来,依托能源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世界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则通过对全球资源的掠夺和占有,从而实现了现代化。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我国成为了世界煤炭、钢铁、铜消费第一大国和石油、电力消费第二大国,能源消费已占世界总量的13.6%。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资源需求还将持续增加,资源储备将越来越少,能源资源战略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全局的核心战略之一。
2、资源承载能力制约着经济发展
地球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其供给能力有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统计资料表明,人口不足世界总人口15%的发达国家,在20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近50%的化石资源。随着世界经济增长、人口增加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世界正承受着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压力,资源消耗增长过快已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共同课题。特别是去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促使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强劲增长,石油和矿产品价格连创新高。我国煤、电、油、运瓶颈制约也再度出现,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铁矿石、石油、铜、氧化铝等进口大幅度增长,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扬,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凸显。据预算,如果单位产值能耗不变,今后20年GDP实现翻两番,一次能源消耗将从13亿吨增加到52亿吨,这从现实诸多方面是无法保障的。
三、实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一五”将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点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科学规划引导,城乡互动,提升集约发展的综合节约效应
一是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确定城市总体项目等各项工作中,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编制“十一五”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提出发展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并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走集约化城市建设之路。二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互动共荣、集约发展。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和政策措施,以城代乡、以工补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传统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一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生物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和吸纳利用工业废弃物的产业,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保合理的产业结构。二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产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节能节水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以及功能替代型产品,推进产品升级换代。三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开发推广应用,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推进清洁生产,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基础。要营造工业发展和工业生态共生效应,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循环使用。
3、强化政策措施,建立集约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要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对重点企业实行收优惠政策,给予奖励表彰。二要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加大矿业秩序整顿力度,合理开采和保护资源。建立环境预警机制,在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建立在线监控网络。三要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标准。严把新建项目环保评审关,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依法关闭和处罚污染严重、破坏资源的企业。
4、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一方面必须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在构建节约型社会,发展节约型经济,走循环经济的路子,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时候,绝不能单纯追求GDP的盲目增长。另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国情,树立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使每个公民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点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我们还要广泛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意义,法律法规和政策。大力表彰节约资源的先进典型,对各种浪费污染现象进行曝光和处罚。在全社会形成促进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从而增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薛惠锋:中国资源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问题的作用机理[N].中国环境报,2008-2-1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人们的生活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人们对生活的物质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当前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正是如此,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如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当前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党的第十七大中讲到,要帮助能源资源问题严重的地区逐步实现经济转型,因此这就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确立了发展和前景的方向,同时也为我国资源型城市增加了远远不断的动力,也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希望。而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我国有许多城市都秉承了十七大的精神,坚持不懈的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且采用新思路和新体制以及新方式,牢牢抓住时展的契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从而极大的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就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就必须要加大对其的分析研究力度。本文从切实节约资源出发,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而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切实节约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能源资源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只有能源资源的长久利用才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近几十年中,我国为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加大了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从而使得我国能源资源面临了较为严峻的问题,因此,在当前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将节约资源放在第一位。与此同时,不管是在城市发展的哪一个阶段,都应该要贯彻落实节能生产的理念,从而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实施一批能够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升级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要引导民营企业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吸聚和带动功能,配套生产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以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信用担保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
二、利用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化解资源矛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资源开采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石、废渣、废水和废气,比如在煤矿的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瓦斯等,金属矿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尾矿、废渣等。按照线型经济传统观念,这些都是废物,而且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而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这些所谓的废物其实就是矿业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衍生资源,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要大力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推行清洁生产。要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三、挖掘技术潜力,鼓励寻找接替资源
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矿产资源是否真正枯竭,应做客观分析。勘查矿产资源是一个认识过程。现在所谓的资源枯竭,是说已探明的矿产储量即将耗尽,并不意味着资源完全没有了。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还可以找到新的资源。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来难以利用的资源,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利用。对一个城市来说,主体矿产资源枯竭,其他资源也许有较大开发潜力,即使是主体资源,由于过去受技术、投资等因素制约,也并不一定完全探明矿源和储量。
四、发挥市场作用,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我国煤炭储量名列前茅,但是其毕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工业高速发展的特定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伴随着大量煤炭资源的消耗,如何更为高效、科学、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转变煤炭经济的发展方式,是摆在我国经济发展面前的难题。近来,我国经济全方位推进,煤炭资源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在严峻的资源形势下,一方面我国不可能停止开发煤炭资源,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煤炭经济的长远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显得十分关键。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当前煤炭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希望对相关煤炭企业有所帮助。
一、我国煤炭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煤炭经济属于生态破坏型经济,煤炭资源深埋地下,经过长期的物理化学反应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使用这些资源消耗速度却很快。在煤炭挖掘的过程中,需要挖掘、破坏地表,并建立地下作业平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在利益的诱导下,很多煤矿开发无节制,开挖科学性较差,开采区生态、地理、水文都遭到了破坏,不但降低了煤炭的开采效率,也带来了额外的经济、生态损失。
2.企业内部管理不当
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狂,内部管理水平较低,像开采无度、生态破坏等情况,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管理者的环保意识不强,对开采过程中出现的违规、破坏等情况,选择性地忽略,放任了许多不合理开采行为。我国虽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但是法律体系尚不成熟,效力有限;还有的企业在开采中,不以法律条文办事。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很多煤炭企业将法律条文视为无物,甚至存在的情况,对煤炭资源开采、利用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3.煤炭开采技术落后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煤炭开采技术还比较落后,设备比较陈旧,开采效率过低,导致煤炭企业竞争力不强,在煤炭经济生态中处于弱势地位。此外,当前很多煤炭企业的技术人员,本身的素质不高,这使得很多乱开采、过度开采的情况难以遏制。在开采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系统、成熟的开采技术,开采消耗能源存在明显的浪费情况。这不但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我国煤炭经济结构转型也造成了很大阻碍。
4.煤炭从业人员稀缺
近年来,针对煤炭企业、事业单位、行政单位的人事改革大力推进,以往行业中存在的人员冗杂、效率低下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管理人员的数量也大幅下降,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企业的管理上出现了明显的人员匮乏问题。这不但加重了煤炭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也使得管理缺位现象更为普遍,工作质量大为降低。
二、实现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如上所述,我国煤炭经济发展问题颇多,限制了煤炭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就需要采取如下对策:
1.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条不紊地推进,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意义。以往的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理念过于落后,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狂,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煤炭经济的发展需要吸收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对传统模式进行批判。而可持续发展理念立意深远,福泽子孙后代,讲究人与自然的统一,对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优化配置、经济效益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加深企业人员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促进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政策的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在确保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加强煤炭开采管理
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但是人均拥有量不足,能源消耗结构畸形,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从长远角度来看,我国的煤炭经济前景堪忧,改革势在必行。煤炭勘测、开采、作业、运输等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无节制地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生活破坏,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了实现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应该规范煤炭开采活动,制定开采标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煤炭各个生产流程进行监管,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实现煤炭经济的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实现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国家应该以当前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确保法律的实施,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制裁,必要时追究刑事责任。
4.完善煤炭开采技术
当前我国的煤炭开采技术比较落后,煤炭资源、能源的浪费较为严重,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国家应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科研、创新、引进,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企业应该建立技术研发部门,一方面引进国外的现金开采技术,另一方面结合本国情况进行技术科研、改良,着力提高煤炭开采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为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三、总结
煤炭经济资源关乎国计民生,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毕竟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但生态环境会遭到巨大破坏,煤炭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也会受到巨大影响。为此,本文分析了煤炭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希望对煤炭企业有所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杜左龙,陈闻君.煤炭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以新疆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4(05).
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须十分重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涉及到我们对发展历史与内涵的深刻理解。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齐头并进、平均使用力量。比如,在结束后的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从“只抓革命、不促生产”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束中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卖方市场”的历史状况,这是非常英明的战略抉择。但是经济高速增长到了一定阶段,我们基本上告别了“短缺经济”,市场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物质供应总体上供大于求,人们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向小康和现代化迈进,这时候就要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统筹抓好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不能单兵独进,必须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我们刻意追求的重要目标。因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技术、保障等要素必须依靠社会发展来支撑。比如,在重大的收入分配关系上,如果不能平衡好各种社会主体的利益,经济发展就会缺少持久的动力支持;如果没有教育、科技的发展,经济发展就失去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如果没有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和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同样缺乏坚实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会变得含糊不清。当然,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相协调的状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就不复存在。
要深刻总结反思经济社会不够协调发展的教训。前些年,中央针对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非常重要的科学发展观。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中国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不过,从近几年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情况看,既有一些成功的做法,也有一些做得不够的地方。比如,中央刚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是许多地方就在各种新闻媒体上忙于介绍自己实践科学发展的经验,这就很让人诧异,这样到底是不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诚然,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前,我们也不是没有科学发展的地方,但是必须明确,中央所以提出科学发展观,主要是针对和解决发展不科学的问题和矛盾,绝不是已经做得够好需要总结经验了。即使科学发展观已经提出几个年头了,也不能说已经完全落实到位了,必须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事实上,我们应该认真深刻总结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的教训,不能只看到成绩,回避矛盾和问题。
二、充分认识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既要充分认识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还要充分认识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由单纯关注经济转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并非轻而易举之事,相反可能伴随着矛盾和困难。比如,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方面的财政支出增加、投资增加,势必影响到原先的经济投入;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必然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有些企业就要停产整顿,耗能高、污染重的小五金、小水泥、小煤矿、小冶金等就要关停并转,就要淘汰,这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还有,强化自主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型经济,都带有投资较大、周期较长、风险较大的特征,短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也会面临挑战;从宏观上调整收入的分配结构,涉及到人们利益关系的变化,肯定会遇到一些阻力和障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地方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难度缺乏清醒的认识。对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带有盲目性,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危机感;二是缺少强有力的保证措施,口号多,做表面文章的多;三是对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困难,思想准备不足,也没有应变应对预案。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工作状态,确实需要转变。
三、全方位转变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并进、优化转型的重要时期。目前人均GDP50000元人民币左右,按经济发展阶段性理论的初步判断,江苏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的阶段,这一时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既要尽可能争取较高的增长速度,更要在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等方面有深刻的转变。具体有这样几个方面的设想:
把握适度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既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越快越好,总的是能快则快,但要考虑到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在环境、能源、土地等约束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就要防止片面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尤其是不能攀比GDP的增长。小平同志讲的“发展是硬道理”,但在有的人那里,却变成了增长是硬道理,上项目是硬道理,加剧了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矛盾。在经济增长速度的选择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调整增长的思维定势,走出多年来沿袭不绝的赶超模式,认真记取以前“超英赶美”洋跃进的沉痛教训,不再盲目陷入简单的地区间竞相攀比。因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不同,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不相同。有的地区花80%的力气可以实现13%的增长速度,有的地区超过100%的努力,但是也只能达到10%的速度,甚至更低。
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道路。多年来,我们经济的高增长主要依靠人口红利、劳动者低成本优势以及利用外资的道路。随着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小康与现代化的要求,传统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低成本竞争优势已不再显著,并逐步丧失。目前处于后危机时期的经济,最重要的是确立人才优势,以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的创新增长作为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教育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科技以人才为主体,形成良性的人才成长和使用机制。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以科技进步支撑和引领经济转型和升级。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3大基本内涵之一。结合理论和实践,根据林业经济现状,顺应时展的潮流,从而促进林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根据我国林业的现状,了一系列保护天然林资源的政策。
1以某国有林地为例
该林地全部区域均为天保工程实施区,是全国最大的国有重点林区,其中有4个林业管理局、40个林业局、624个林场或林所,总经营面积1000多万hm2(大概占全国的22%),林区总人口143万人,其中在岗职工30多万人。现如今,该林区林业用地面积为936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826.2万hm2(大部分为天然林,小部分是人工林)。当下,在所属的40个林业局和其他相关单位已经全面实施天保工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在该林地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森林工业体系和林区社会体系。
2实施天保工程取得的成效
2.1大大改变了林区经营理念
过去,木材生产是维系林业企业经济发展的唯一基础。实施天保工程,可以基本打破这一理论,大大消减了木材产量。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于发展木材精深加工、大大增强了生态意识,使企业可以自觉保护森林。
2.2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提高
实施天保工程后,木材产量大大被消减,极大地减少了森林资源的消耗量,也抑制了其他多种资源的消耗。森林资源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森林的防火、病虫害防治工作也受到了有效的抑制,大大降低了森林火灾发生率、森林过火率、病虫害发生率。增加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大大提升了林区的质量水平,也在极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
2.3发展林区经济
2.3.1优化林区产业结构
改变林业经营思想是优化林区产业结构的前提条件。努力加快转产项目建设。国家林业局为鼓励这一转产项目的建设,积极提供了大量国家资金;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产业(主要以绿色食品和北药开发为主);当下林区工业企业的改革力度不够,要加大改革力度,努力调整产业布局;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走出国门,积极与国外各大森工企业进行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等方面的合作。通过优化林区产业结构,也可优化林区产业的产品结构。
2.3.2改变林区所有制结构
过去,大多数林区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一般只有全民经济和集体经济2大主要的经济形式。而在实施天保工程后,改变了林区的所有制结构,企业改革已贯彻落实到各个林区,发展了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其他不同所有制企业。
2.3.3改变资源利用结构
过去,大多数林区的资源利用结构较为单一,只是简单地开发利用木材资源。而实施天保工程以后,林区资源结构得到了改变,非林非木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渐渐成为了发展的核心。通过改变林区产业结构,林区经济并没有受到木材产量调减的影响,反而其总产值、增加值和利润都还有着较大程度的提高。
2.4增强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天保工程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更离不开林区广大职工的不懈努力。林业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林业经济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社会发展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林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提高,这对林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森林资源作为物质保障,需要发展接续产业来增大它的可能性,需要发展社会事业来奠定其基础,需提高有关技术水平和相关创新能力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点。
3结语
高度重视实施天保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使生态建设得到增强、人与自然实现和谐相处,还可以大大改善林业职工群众的生活质量,最终促使林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们在获得物质文明的金山银山时,更要得到生态文明的绿水青山。对于大自然给予的绿色银行,既要进行合理的利用,更要保持生态功能的完整。生态效益要一直处于优先地位。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积极保护大自然的绿水青山,致力于营建大自然绿色家园,努力促进天保工程的深入实施,最终使林业发展跨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中图分类号:S71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11-1
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力开展各项工作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是充分发挥森林的作用,切实提高森林生态效益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生态强县战略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证。因此,县委、县政府要对林业生态建设工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发展生态建设的相关政策,切实加强对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领导,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为林业生态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 强化生态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标语、生态讲座、送戏下乡等渠道,多形式、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国家林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保护建设生态林业的重要意义和措施,特别是要加强中央、省委《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森林法》及《森林实施条例》等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全面提高全社会爱林护林、爱护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
3 加大科技支撑,不断提高林业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林业新技术的应用是促进林业生产、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捷径。
生态林业的建设,必须以科技兴林为基础。因此各级林业部门必须把林业发展转换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围绕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开发、森林经营与管理、丰产栽培技术、生态建设、灾害预防与控制、储藏保鲜技术、辅料加工与利用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重点支持和扶持推广新品种的培育等研究与开发,突破瓶颈环节,攻克关键技术,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工程以及特色林业等产业发展提供关键的必要的技术支撑,依靠林业科技实现兴林富民强国战略。
4 深化林业改革,加快林业现代化进程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纵深发展有利于推进现代化林业生态建设进程。首先要建立健全林业经营机制,按照“山区林业商品化、社区林业休闲化、城镇林业绿色化、庭院林业经济化”的发展总体规划格局,按实际情况实施分类经营与碳汇造林战略,改革创新商品林采伐制度,按照实际要求适时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贴、补助资金标准,大力实行封山育林工程,使其生态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要加快林业产业建设,规范林地、林木合法流转,健全现有的林业要素市场,通过公平、公正交易,维护林权所有者、使用者合法权益。通过对林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和扶持,全力打造碳汇品牌市场,促进全县林业产业持续健康合理的的发展;最后要不断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整优化林业机构,为林业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技术等支撑。
5 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体系
林业生产是一项周期性长的基础产业,并且它也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存的特殊产业。如果仅仅依靠投资回报来扩大再生产,必然影响森林资源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同时资源配置也无法达到林业自身特点对其所要求的合理程度。因此,要现实森林资源的良性健康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扶持。同时要以银行信贷、资本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为支撑,以引进外资和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切实保障林业生产健康合理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谐一致,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6 积极构建生态、产业、文化体系,全方位推进生态林业建设
首先构建林业生态体系,打造绿色生态屏障。构建布局合理、管理高效的现代化林业生态体系,是促进林业生产由“单一用材”向 “非木质资源开发”转变的关键环节,是满足全社会对生态产品的需求的根本解决措施。要建立健全林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御灾抗灾能力,积极预防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加快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稳定、安全的生态屏障。其次积极推动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积极组织与实施林业产业发展长远战略规划,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笋竹两用林、特色经济林等。同时要重点发展人造板业、竹木地板业、竹木家具业等,努力实现以林促工、以工带农。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业,有计划的举办原生态旅游节,宣传林业生态文明特色。大力发展原生态文化、竹茶文化、,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32-02
近年来,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如何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2007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到今年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都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列为主题。在世界各国都积极朝向低碳经济迈进的同时,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亦具备内外驱动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有利于化解减排的国际压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目前,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试验在国内一些地方已开始启动,作为欠发达的江西省也将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并将其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低碳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于是在2003年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正式提出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能源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可见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在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自身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识,是由高耗能、粗放型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到绿色的可持续生产方式的调整。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指出,中国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载力的15%,中国消耗的资源已超过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世界的加工厂,为国际市场提供物美价廉的消费品的同时亦陷入了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发展难以为继的困境,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因此,中国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低碳经济是兼顾了“低碳”和“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发展低碳经济是符合适合中国具体国情:中国既需要摆脱对化石燃料的过分依赖,减轻高油价的压力,实现经济转型,又需要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因此,发展低碳能源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江西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江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
作为中国欠发达的省份,江西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该省的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资源都十分贫乏,人均能源储量原煤约33.5 吨,只有中国人均储量的1/3;人均能源消费量只有全国人均能源消费量的1/2。其次,该省的能源生产结构长期过度依赖煤炭,且这一比重还在不断扩大。全省原煤生产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增高,而水电这种清洁型能源比重不断缩小,能源供应过度依赖煤炭,将会使环境和运输不堪其负。最后,该省现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快速上升的通道,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换句话说,该省未来的发展还需要较大的能源供应量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空间。
(二)江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
江西省发展低碳经济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发展低碳经济所具备的独特优势。首先,江西省率先编写了国内首个省级低碳经济发展的白皮书――《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该纲要阐述了江西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布局的思路,着眼打造低碳农业产业群、低碳工业产业群以及现代旅游产业群,发挥南昌示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行以生态保护、低碳产业为主导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其次,发展低碳经济与该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不谋而合。2008年,江西省提出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理念,构想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致力于把环鄱阳湖地区建设为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实验区”与节能减排,实现低污染、低排放、可循环、高产出的低碳经济是一致的。最后,江西良好的生态优势为江西省成为低碳经济天然实验场提供了现实条件。目前,江西生态示范区的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57.3%;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0.05%,位居全国第二位;依托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建有99个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39个,居全国第一位;拥有自然保护区156个,其中国家级8个,列全国第二位。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整个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约占江西省总面积的97%。省内主要河流水质良好,一到三类水质达到77%。这些都为江西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形成提供了现实条件。
三、江西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求很高,为了统筹全省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制定全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首先,将低碳经济纳入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其次,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江西省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再次制定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最后,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二)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正如深圳等沿海城市成为改革开放的试点特区一样,低碳经济也需要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作为发展模式转型的试金石。可以考虑按照不同地区特点选择试点区。比如,作为全国唯一低碳试点省会城市南昌市将打造三大低碳经济的示范区,趁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其中拟将红谷滩新区打造成生态居住和服务业中心区,拟将高新开发区将以打造成生态高科技园,拟将湾里区将打造成生态园林区。
(三)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倡导产业低碳化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该省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把握低碳经济的先行主动权,构建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力图使一批符合绿色发展潮流的产业群(比如太阳能光伏产业、LED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迅速壮大,成为江西省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有效限制工业制造、建筑和交通运输等高碳行业的能源消耗,逐步开拓出一条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新兴发展之路。
(四)加大低碳经济宣传力度,倡导生活方式低碳化
为使广大公众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益处,要充分需要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公众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自觉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比如,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如轻轨和地铁系统;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比如实施单双号限行等。
(五)坚持两条腿走路,积极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
该省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力求从政策机制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推动低碳经济转型。一是在政策机制方面,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碳税的税率由能源的含碳量和发热量决定,因此对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发展有明显作用。省相关部门应密切协作,调整税收政策,建立适应省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税收体系。碳排放交易机制对促进各地区、各单位之间利益均衡、提高减排效率有重要作用。二是大力支持技术创新,促进低碳技术的重大突破。要为各种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展示项目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尝试设立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等切实保证发展低碳的资金需求。整合现有的低碳技术,通过技术交易等手段,促进其迅速推广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发应用低碳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即要加大与国际社会尤其是低碳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从发达国家引入成熟的技术,提升引进消化和再创新能力,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8-67.
中图分类号: TV5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74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经济问题一直是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了能够确保居民的经济水平不会因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而受到影响,做好对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
1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因
1.1 移民安置规划不合理
移民安置规划不合理是当前各类工程移民的主要问题,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当中其不合理方面主要表现在移民安置规划精度和深度不够、移民安置方法不科学以及少登漏记等问题,不仅影响了移民的合法权益,更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有效开展带来不利影响。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与项目业主对移民安置规划重视度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移民规划设计周期过短,没有充分做到全面、精确,进而影响了移民安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2 移民安置方法不科学
移民安置方法有很多种类,不同地区、不同工程种类其安置方法各不相同。但是目前工程单位在未进行充分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多以一种方法来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移民安置,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性,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存在一定的难度。例如业主方在未考虑当地居民生产行为的基础上,将移民安置到一个与移民生产方式完全不同的地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会直接导致移民经济收入的下降,不利于移民基本生活的保障。居民也会因此选择拒绝移民,给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工作带来阻碍。
1.3 移民补偿政策不全面
移民补偿政策是确保移民合法权益的基本途径,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数量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支持,但由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国家的移民补偿政策很难真正得以落实,这使得很多移民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另外,目前地区的移民补偿政策以直接性经济补偿为主,此种方法虽具有一定的补偿效果,但并不能完全取代移民补偿,但工程业主为了方便,往往会选择此种方式来进行移民补偿,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地方移民补偿政策不够全面的问题,既不利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合法权益的保障,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业主方不必要的经济支出。
2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2.1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
想要实现对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先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确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当中的重要地位,确保移民的权益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总会出现一些因为工程移民而出现的不和谐事件。不可否认在“不和谐事件”当中的确有一部分移民的素质较差,影响移民计划的正常进行,但其只是一小部分,“不和谐事件”的主要原因往往来源于工程方。在确立移民在水利水电工程的主体地位基础上,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环境、进程以及相关事务都会变得流畅、和谐,这不仅有助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有效建设,更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2.2 合理规划移民安置设计
合理的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是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正常生活秩序的最基本条件,因此要想实现对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确保移民安置设计规划的合理性。在进行移民安置设计时,相关单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是移民安置地点的选择。要根据移民数量、人口结构、生产类型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选择移民安置地点,在保证移民得以有效安置的基础上,避免对当地的人口结构带来不利影响;二是移民经济保障。移民经济保障是移民经济的最基础内容,相关单位要保证居民在迁移后的经济水平不能有效降低,同时还不能因为移民而导致安置地平均经济水平的降低,因此必须要在移民安置设计时,做好相应的规划与分析;三是移民距离问题。在移民距离问题上,要尽量避免远距离的移民。一方面远距离移民会带来较大的成本支出,且难度较大;另一方面远距离移民会给居民心里带来“背井离乡”的不适感,这会给移民的顺利进行带来不利影响。
2.3 完善移民安置补偿政策
移民安置补偿政策是对移民的一种补偿行为,其补偿方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直接性经济补偿。从表面上看直接性经济补偿是最具时效性的一种补偿方式,但从移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该方法并不绝对科学。另外,由于各地区的客观条件不相同,因此政府的移民安置补偿也很难达到令双方都满意。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根本目标,一次性补偿不仅无法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甚至还会打破居民原有的生活经济模式。为此,政府部门应在一定程度的直接性经济补偿基础上,出台一些惠农、惠牧以及鼓励创业等相应的帮扶政策,来帮助移民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满足生活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工程建设,其为居民带来的应该是生活环境、生活质量以及生活经济的提升,所以必须要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贯彻与落实,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正在逐步得以实现,这不仅能够确保移民的基本经济水平,还能够推动水利水电工程的良性发展,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事业进步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一、确立互利型思维方式
互利型思维方式是相对于传统的功利型思维方式而言的。功利型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是绝对地以自我为中心,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占有人的眼前物质利益为关注和思考对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最根本原因。而互利型思维方式的根本原则则是以互利互惠的观点来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以互利型思维方式代替功利型思维方式是实现利益互享,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思想基础。
在互利型思维方式指导下看待人与自然关系,就应该正确认识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善待自然的目的就是善待人类。为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对于人类而言,其生存和发展的利益的实现是高于一切的。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其他物种的“利益”的实现不仅不能与人类的利益实现发生冲突,而且应作为人类利益实现的目的和手段。如果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物种的存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人类就应限制其发展甚至消灭它。反之,就应该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保护它们。由于人类的利益满足最终是以自然界的正常存在为基础和条件的,因此,如果人类在为了自身利益需要在利用和占有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不对不同主体之间彼此冲突的利益需要进行协调,其最终结果有可能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从而使人类的利益需要也最终难以实现。
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要想达到利益互享的目的,就必须把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任何个体与任何群体的局部和眼前利益之上。在由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利益需要构成的多种多样的利益体系中,必须把具有整体性和长期性的人类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放在中心位置。人们必须把自己的利益需要自觉纳人到人类整体的利益追求范围之内,切不可把自己一时一地的局部利益和人类整体利益对立起来,不可将现实的人的利益需要与未来人的利益需要对立起来,并以牺牲后者的代价来促使前者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们的利益需要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以最终促进社会发展。
二、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转变传统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重视科技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转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实施可持续消费是实现利益互享、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坚实物质基础。
传统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最大特征是对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其结果是向自然界排放大量废弃物,其中包括许多有毒物质,对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都造成了严重损害,这是造成目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变传统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重视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它可以使传统经济学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失去作用。这种规律认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连续地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连续投人增至一定限度时,产量的增加将会逐渐递减,直至最后产量绝对减少。但由于科学技术具有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特点,所以,传统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将发生逆转。
其次,靠科技的作用可较好地解决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许多难题。如:资源和能源问题。古典经济学的本质就是“稀缺经济学”。资源的稀缺性是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这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在,自然界生物种类有1000万~1500万,而人类认识的不到1000万种,有名称的10万种,利用的仅几万种。其潜在的开发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能源紧张的缓解也必须依靠科技。靠科技可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据估计,到2040年,仅核能加上太阳能就将占世界能源总份额的50%,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全球能源危机。
环保问题。许多环境污染靠科学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予以解决。如开发和使用清洁煤技术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发氯氟碳的替代物以减少臭氧层耗散物质排放,用遗传工程培育良种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等。
但科学只是为实现利益互享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科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也有可能会使人们在享受科学成果时造成的贫富差距更加扩大,从而加重利益冲突。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类如何正确认识、掌握、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使之和人类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达到利益互享的目标并行不悖。
改变传统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从生产的角度来增加社会产品总量从而为人们的利益互享提供物质基础。而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则是从节俭的角度来达到同一目的。
传统消费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消费,挥霍消费。它追求的是一种“一次性”消费方式。这不仅表现在象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包装袋等典型的一次性用品生产和消费上,可以说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消费都具有类似的性质,即都是“类一次性消费”,而且生产力发展程度越高,消费中这种”类一次性”的表现就越突出。
所谓可持续消费,它指的是:“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其基本特征是适度消费,以减少消费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可持续消费的实现包括许多因素在内,如技术、社会与心理、法律、经济和制度等。在可持续消费方式形成过程中,首先需要改变的是不可持续消费的社会、文化及心理传统和价值观念。人们要从追求物质享受向追求精神享受过渡,从重视自然知识价值向重视人文知识价值过渡,从重视发展速度向重视发展质量过渡。同时,要把这种价值观体现到具体行动上,从而使整个社会最终过渡到一个节约的社会,使每一个人都能充分享受到自己应享受到的利益。其次,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都应为可持续消费方式的形成作出自己的贡献,尤其是政府,在制定政策、加强宣传等各方面更要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共同为一个可持续消费社会的形成而努力。
三、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利益互享目标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尤其在社会领域更是如此。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场改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人类发展的崭新模式,必然会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它需要对社会生活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进行重新调整,需要对它的权利和义务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因此,它的实现,必须靠制度来保证。
广义的制度指为保障利益互享、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政策等。通过一定的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以达到利益互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如为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领域内得以顺利实现,使不同的利益主体都能享受到自己的利益,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国际环境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条约。如《人类环境宣言》、《内罗毕宣言》、等等。我国政府在加强制度建设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环保、人口控制、教育、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制定了许多政策和制度。
狭义的制度建设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它为利益互享、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如前所述,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追求而提出的一个崭新的发展模式。其实质在于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使他们都能享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论把发展生产力摆在突出的位置,认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的、首要的任务。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真正突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才能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利益互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二个特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讲,同利益互享是统一的。因为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就在于利益纷争,贫富分化,而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讲可以最终解决这个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构造一个共同富裕、共享利益成果的利益格局,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以最终使人的利益追求多样化得到不同形式的满足。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人们之间根本利益对立的消除,决定了不同的利益矛盾可以很好地协调起来,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模式是粗放型的,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档次、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提高的路子,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也使人们的利益追求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损失。为此我们选择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由于人们的乱砍乱伐,林业资源的不科学利用,导致林业资源愈来愈稀缺,同时也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威胁。森林作为地球的天然肺部清洗器,具有多种生态效益譬如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等。正是因为如此,如果把林业的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就可以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从国家提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后,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初现成效,林业资源的乱砍乱伐现象也得到进一步的杜绝,但是也可以看出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而其对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研究也具有深远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一、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些研究数据表明,我国人均占有森林的面积仅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而人均森林蓄积量更是只有可怜的七分之一。而且随着乱砍乱伐现象的加重,,我国林业资源正在出现一种下滑的趋势状态,而且林业资源质量也开始走滑坡路。虽然我国也有很多人工林的栽培,但是由于抵抗力性差,病虫灾害比较严重,使得我国森林资源库呈现总体不足的现象,经济效益很差。森林资源作为林业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这种萎靡的现状严重的限制了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发展道路[1]。
二、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资源的不断下降。目前,我国的森林资源的主要情况就是,森林资源遭到极大破坏,人们乱砍乱伐现象比较严重,经过人工培养的人工树林,产周期比较低而且经济效益低下,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林业体制改革的落后性。林业体制改革发展道路比较缓慢,从一定方面上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由于林业经济大都出现类似于林业资源的地产权力和经营权利的复杂融合,企业不能完全的进行自主经营,另外政府并没有给林业企业充分的支持,让林业经济相对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限制了林业的创新能力。
(三)林业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还是不健全的,而且相对来说,林业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结构形式比较不合理,这些因素很大的影响了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发展[2]。
三、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建立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制度。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虽然我国森林总有量比较大,但是平均下来,人均森林占有量很少。而且我国主要是丘陵多山为主的地形,不利于耕作,同时,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等等一系列的不利原因,迫使需要建立一种非常科学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制度,来促进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再这其中需要来自政府的支持,技术的支持,资金的支持等方面的辅助。
(二)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这就是要摒弃过去那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真正的用科技来带动林业的发展,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加大对林业生态系统的探索,做好林业生态系统的测定和树木结构分析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树苗的优良率,加强对林业技术实际应用的研究,使林业的制造和加工技术得到进一步改善,真正地提高林业产品的价值。
(三)加快林业经济制度的改革。既要做到能够体现林业特征的经济体制,又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需要政府机关林业部门,建立一套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制度,按照社会利益化的原则,对林业企业组织进行科学的安排,改革和完善森林资源的产权体制,确定林业产权的关系,逐渐推行森林资源的市场化使用,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构建一种新型的林业发展的产业群体。
(四)完善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目前我国关于林业方面的法律制度有很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等等相关法律,但是它们只是对于林业资源被破坏之后的一些处罚性方法,考虑到人类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所以,林业部门必须要加大林业的执法力度,对于森林的采伐量进行限制,加大对林地的管理力度,对于乱砍乱伐和随意占地的现象进行严厉打击,要依法做到保护林业资源的完整性,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
(五)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优化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林业大概分为三个产业机构,首先是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加强对周期短的工业原料的支持,促使他们不断发展的第一产业;其次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创新林业产品的更新期,有低成本原料像深加工林业产品方向发展的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开发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开拓林业产品的新用途,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优化林业产品的结构,带动林业产品的经济效益。
(六)构建完善的人才平台,带动林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作为当今各行各业争相竞争对手的资源,在林业经济中也显得非常突出。在加快林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应该要注意林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对林业人才的相关法律教育进行培训,提高林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做好林业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从而建立一个创新性的,有活力的林业人才团队。
(七)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使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制定出林业行业的规划方案,引领市场有秩序化发展;安装林业预警信息系统,避免市场风险;利用相关手段,加大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打造和扶持一批优秀企业,带动林业行业的发展;提高林业行业的产业协会知名度,以期来控制林业行业的自律性。
四、结语
要想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虽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困难,但是只要做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实现在林业发展道路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相融合,相共存,相作用,认真注重二者的相互关系,在林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切机遇和挑战,要处理好人于自然的关系,实现林业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257-02
湖南省委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促进“两型”社会建设。而耒阳市作为试点单位,探讨其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耒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耒阳市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经济实力明显提高,GDP由2007年的130.0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00.87亿元,年均增长12.38%;财政总收入由2007年的8.1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0.17亿元,年均增长19.75%,成为长株潭地区外第一个财政收入过20亿元的县市。
2.产业结构调整卓有成效,但仍不合理
近几年来,耒阳市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稳中有进,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在不断的发展波动,变化趋势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相一致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2007年的22.8:42.4:34.8调整为2013年的16.6:42.2:41.2,但第一产业仍占有较高比重;反映出耒阳市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同时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资源性加工企业以煤炭采掘为主,规模小,能力弱;另一方面,高科技企业起点低、数量少,还不足以支撑整体经济发展。虽然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较快,但以个体工商户贡献为例,社会经济还需发展的旅游服务业、保险和会计等行业发展十分缓慢。
3.城镇化进程加快,但水平较低
耒阳市已成功跨入中等城市行列,建成区面积由2007年的33.2平方公里扩大到2013年42.1平方公里,农村人口61.10万人,城镇人口55.78万人,城镇化率达44.73%,较2007年提高14.86个百分点,但同比2013年衡阳市城市化率48.74%低了4个百分点,比湖南省城市化率46.65也低了将近2个百分点。
4.环境保护取得实效,但形势仍严峻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明显,二氧化硫排放量为8 848吨,削减率为1.69%;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507万吨,削减率为10.27%;工业企业烟尘排放量2 990吨,削减率为3.11%。但尚未达到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且工业污染严重损坏了城市空气质量;污水处理设施滞后,污水、废水处理能力较弱;煤炭过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面沉陷、区住房皴裂、水利设施损毁、人畜饮用水减少;废气、废水、废渣带来空气、植被、水流严重污染。
二、耒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1.耒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1)区位优越、交通发达
耒阳市区位优越,交通发达,通讯便利。水运、陆运、空运形成网络,四通八达。京广铁路、京深公路(107国道)、耒水和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耒吉(1817线)公路和耒常(1811线)公路相连,横穿东西,并在市内交汇,耒水、舂陵水四季通航,枫冲大型机场可利空中之便。
(2)资源丰富
耒阳市资源富集,物产丰盈。已探明的物产有45种之多,煤炭可采储量达5.1亿吨,为全国产煤百强重点县(市)之一,年产煤量达500万吨,居湖南省各县(市)之首;湖南省最大的火电厂耒阳电厂、遥田水电站及耒中水电站装机,总容量达130万千瓦,丰富的资源为耒阳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耒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劣势
(1)整体实力不强
经济总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13年耒阳市GDP为321.4亿元,但在湖南省十强县市中的竞争力较弱,比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和醴陵市分别低654.6亿元、602.9亿元、513.6亿元和119.6亿元。
(2)工业化程度低且环境污染严重
耒阳市的工业经济主要是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导向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缺少强有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集团,尚未形成高效益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煤炭的大量开采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013年,耒阳市实现全部工业产值135.55亿元,增长4.5%,但相比较而言工业化程度较低。其工业总产值低于长沙县560.45亿元,比浏阳市、宁乡县、望城县和醴陵市分别低528.4亿元、442.47亿元、178.9亿元、413.12亿元和159.05亿元。
(3)资金缺乏
耒阳市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而小企业经营成本高、受市场和原材料的影响大,对信贷的需求量也较大。目前,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机构的收缩政策以及农村信用体制自身发展的局限,银行一般将资金投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和优质客户。资金缺乏使企业没有能力再投入以扩大生产规模,无法取得规模效益,企业只能依靠自身积累,发展速度缓慢,发展资金的缺乏已经严重的影响到耒阳市经济的发展。
3.耒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
中央和省市政府的决定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湖南省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且强县扩权改革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耒阳市作为四个强县扩权试点县之一,必将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注入更多的政策动力。另外,耒阳市作为资源枯竭城市之一,除获得国家专项扶助资金外,还将在培育接续产业、解决就业、矿区地质环境灾害治理和生态保护等方面享受更多的政策扶持。
4.耒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挑战
耒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是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国际经济发展模式进入一个艰难、曲折的调整过程。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问题依然突出。二是节能减排压力巨大。耒阳市COD指标已经超标,脆弱的环境已不堪重负。三是区域竞争日益加剧。耒阳市及周边县市产业结构类同,可能会出现争政策、争投资、争项目等现象。
三、加快耒阳市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需要通过创新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自主能力、竞争力和保障力,全面提高其综合发展能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产业支撑,提升县域经济增长力
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撑,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支持体系。(1)形成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工业体系。一要提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能源、冶金、建材、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积极支持东兴水泥、韶能耒阳板块、东冲煤业、开元煤业、绿海粮油等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二要扶持接替产业。鼓励本地民营企业特别是煤炭业和以建材、电子、轻工制造、有色冶金、精细化工为重点的现代加工制造业及生物医药、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等新型替代产业发展壮大。三要培育新兴产业。全力支持以东锆新材料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以山河智能高新配套产业园、迅通提速道岔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以润涛生物、流一乳业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以博多电子、立诚电子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2)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切实加大对温氏、新五丰、绿海粮油、金拓天油茶、日森源菇业等龙头企业,对蔡伦现代农业科技园、石仙农业、东方牧业、观音阁生态农庄、泉水湾生态农庄等规模农庄的帮扶力度,促其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3)发挥生产型服务业的配套支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围绕工业产成品和原材料以及大宗农副产品,抓好物流中心建设,推进运输、仓储、配送、营销、中介服务一体化;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按照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的标准,加快蔡伦竹海风景区项目开发;抓好蔡伦纪念园的提质扩容,加快纸博物馆建设;启动东湖汤泉水厂建设,引资开发汤泉旅游度假村。
2.推进城镇化,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潜力
积极开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一是打造城市新名片。抓好武广耒阳新城水循环景观系统和欧阳海灌区生态景观带建设,抓好投融资交易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进驻,实施组团连片开发,切实创新和加强城市经营管理,建设宜居宜游的新城。二是打造城市精品。进一步加大城中村的提质改造力度,加强城中高档小区、高层建筑以及安置房建设,提升城市品位。三是打造乡镇亮点。加强示范乡镇建设,改变小城镇建设落后局面。认真抓好新农村示范片区规划建设,加快村镇民居改造,推进中心村和中心居住点建设,打造乡镇亮点。
3.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力
改革县域财政管理体系,增强县域财政实力和统筹能力。一是坚持财税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独立自主管理县域内的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财政体系,合理配置财税资源,明确县的主体税种。二是实行核定收支加激励的模式。采用“核定收支,定额补助,结余留用,超支自补”的包干体制,一方面,中央和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财政资源的配置向县域倾斜;另一方面,对超额完成的进行奖励。三是大力发展金融经济。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来耒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实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工程;探索组建村镇银行,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加快保险市场发展;完善信贷征信体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4.经济生态相协调,提高县域经济可持续能力
县域经济要实现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一是实施节能减排。加快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着力抓好冶金、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重点扶持润涛生物科技、阳光金属再生、诚松金属再生、南玉有色冶炼等循环企业发展。二是加强环境保护。强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综合治理。积极推进耒水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切实保护好生态安全;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快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配套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加大对工业园区及重点河道的污染治理,加快武广新城,余庆、遥田、仁义等重点乡镇以及工业集中区供水、节水、污水及净化回用处理系统建设;严格控制全市废气排放总量。加强城镇环境噪声功能达标区建设。三是加强生态建设。加大水源、风景区、河道、水库等生态区保护和监管力度,加强重点资源开发区域的生态保护,强化对土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遏制生态破坏,大力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和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 丁剑飞.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低碳模式研究――以耒阳市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耒阳市201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2013年)[R].
1 沂水林业发展现状
2010沂水年鉴表明:截止2010年,全县林地面积达到79696.5hm2,其中防护林面积32191hm2,用材林面积 32901.50hm2,经济林面积14563hm2,森林覆盖率为40.3%。总之,沂水森林资源总量不少,但森林质量却在下降。一是由于沂水前些年对森林的过量采伐,使大径级木材减少,中幼林的比重较大;二是在林业资源中,树种比较单一,树木的抗逆性差,容易诱发灾害性病虫害,林分质量不高;三是林业产业及林下经济虽有所发展,但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沂水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产量低、林业经济效益低、质量不高。
2 沂水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 建立完善林业法律法规制度
2.1.1 完善“依法治林”工作思路。多年以来,沂水的林业相关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立法思路相对滞后,不能够全面反映当代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远不能够适应沂水经济的发展,更不能够很好的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理念。为此沂水应该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教训,实行“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优先考虑生态利益,总之要树立“生态优先”的立法思路。
2.1.2 严格林业执法。一是采伐限制,森林采伐必须实行“采伐证”制度,从严控制森林资源的过量消耗;二是规范林地管理。要采取措施有效防止林地减少和退林还耕现象的出现,不得随意更改林地用途和总量,严厉打击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三是继续从严执行凭证运输木材管理制度。林业部门要强化对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管理,建立和健全完善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加大“依法治林”的工作力度。首先是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其次加大林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沂水人们的林农法律意识;五是完善“林权”流转机制。林业产权流转机制是否完善是衡量沂水林权制度改革是否到位的标准。
2.1.3 建议完善林业侵权责任制度。目前林业侵权法律责任制度还不完善,对林业违法行为不能很好的实施打击,对林业的保护和发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为此建议完善林业侵权责任制度,使沂水林业的改革发展顺利推进,同时促进沂水林业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2.2 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沂水的林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水平,实施科技兴林战略,不断提高林业经济建设的科技含量。为了使沂水的林业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林业部门必须与时俱进,建立健全林业经济科技创新体制,用科技手段来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上水平、上档次,借以来加快沂水林业的发展。要完善沂水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水平;要利用国内外成熟、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良种苗的水平,同时对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进行调整,改善种植的品种和结构;要结合这些年来的“剥皮、制板”的经验,利用新技术对板材进行新加工,借以提高传统木材加工、制造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沂水林业、板材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2.3 “转方式、调结构”,优化林业资源
沂水林业经济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国务院提出的“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布署,调整和优化沂水的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经济体系的发展。一是对工业原料林和其它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等短周期的经济林要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建设;二是对沂水的板材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同时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的转变;三是加快林业旅游及休闲服务(2010年林业旅游及休闲服务的产值是2.36亿元)、花卉业的发展;四是淘汰有污染、落后的板材产业,改造传统优势板材产业,借以解决沂水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五是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的结构,大力发展林下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改变沂水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如沂水院东头的“红香椿”就获临沂市经济林产业“十佳”经济林产品称号。2010年沂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2010年全县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意见》,确立了苗木花卉建设“北方常绿阔叶花木第一县”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以大招商拉动花卉业大发展的思路,就是沂水县“转方式、调结构”,优化林业资源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