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智慧云课堂范文

时间:2023-10-26 11:24: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小学生智慧云课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小学生智慧云课堂

篇1

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为了小升初、中考、高考,学校经常把高等教育的起点看作成功的终点,因此普遍注重升学率,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身心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时间过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持续下降。

在当今许多中小学生家庭中,有相当比例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非常简单:只要你学习好,什么都不用管。在我国特有的国情体制下,存在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均被扭曲的教育现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德育不好是危险品、体育不好是废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孙云晓建议广大中小学生朋友及其父母和教师应深思“三品”之说。针对目前这种现状,引发了我们关于将棋类教学活动纳入学校与课堂体系的思考。

二、将棋类教学活动纳入学校与课堂体系的思考

众所周知,“琴、棋、书、画”自古以来就是高雅、智慧和创造的象征,是中国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载体。仅就“琴、棋、书、画”四大才艺之一的棋类而言,国际象棋、围棋、中国象棋均起源于中国。棋类活动历史悠久,有其自身的内在魅力与文化内涵。国际象棋是科学、艺术、体育运动“三合一”的“结晶”,作为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世界性活动项目,它是地球全人类的一种文化遗产。而围棋和中国象棋则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智慧的“体操”,感觉的艺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深受世界人民的肯定和喜爱,这充分说明了棋类运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棋类对人类智慧的提高,对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都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所以,“棋盘小天地,天地大棋盘”就是我们的祖先对棋与社会、棋与宇宙关系的精辟归纳。

棋类活动是一项智力游戏和脑力体操,具有很高的教育潜力与教育价值,其教育功能独特的科学功效不亚于音乐,艺术或诗歌等任何~项智力活动。它不但是竞技、教育、科学、艺术、娱乐有机结合的结晶,还是一门具有完美个性的艺术。棋类运动在国内外体育、教育、文化界被称为“智慧的体操”、“人类智慧的磨刀石”。所以将棋类教学活动纳入学校课堂体系,科学地与学校正规教育实际相结合,并发展为棋类教育,可以开发中小学生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塑造和美德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通过普及和开展棋类教学活动,还可以增强与促进中小学生对棋类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传承棋艺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棋类运动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棋类活动首先要求运动员平心静气,全盘谋划。具体而言,要透过棋子的活动,揣摩对方心理,要承认对方,适应对方,尊重对方:要实事求是,根据随时变化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思路;要谦虚谨慎,把克敌制胜的气概付诸到一招一式的行为之中;要抓住对方的破绽,填补自己的缺口,困难时要善于等待迂回,百折不挠,顺利时要稳扎稳打,敢于胜利。棋弈对局中的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学生之间的切磋和提高,看来是游戏与娱乐,但却是在对真伪虚实的判断中,在取和舍的决策中,在进攻与退守的行动中,获得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的良性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全面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判断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棋类教学活动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措施和手段,对学生德、体、智、美、劳各方面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科学效应,可以使学生在学校潜移默化地受到综合性科学教育,从而达到品、健、学兼优,快乐健康成长。

因此,在学校全面开展和广泛普及棋类教学活动,利用体育教学的课堂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棋类主题教育,充分发挥棋类教育功能所具有的独特科学功效,可以逐步弥补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不足与缺憾,培养和促进学生德、体、智、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精神文化层面的水平,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因此,让棋类教学活动进课堂,可以使学生长期受益,并形成学校良好与永久的科学教育效应。

三、棋类教学活动对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科学功效

篇2

:学校德育品牌是指在鲜明的个性特点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广泛影响力的学校德育模式和文化,是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策略和有效途径。请问,贵局德育品牌的建设情况如何?目前取得了什么成效?

邓云锋:实施德育品牌创建工程,切实增强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也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我们于2012年启动了青岛市中小学德育品牌创建工程,以学校特色发展为引领,以“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为目标,积极引导各学校按照“理念 指导――资源诊断――目标定位――主题提炼――整体规划――行动研究――模式构建――营造文化”等八个环节逐步凝炼德育特色,探索德育品牌形成机制。经过5年努力,至2016 年在全市范围内先后打造出5批100个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突出、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青岛市中小学十佳德育品牌”。通过德育品牌的打造,引导各类学校将特色资源、德育理念和时代精神用教育智慧加以整合,成为我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提高了德育实效,加快了德育内涵发展。

市教育局5年来评选的100个中小学十佳德育品牌中,既有像青岛市实验小学“自能公民”、青岛二中“自主成就梦想”等传统名校的德育品牌,也有像崂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大爱无声”、崂山区林蔚小学“活润育心”等特殊教育和偏远学校的德育品牌。德育品牌的评选和推广活动,为我市各级学校提供了自我优势分析、总结凝练的契机,在引导学校逐步确立适合本校的德育发展方式的基础上,逐步实施以学校德育品牌为核心的学校整体文化战略,以学校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为主要内容,探索德育品牌与学生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制度、课堂文化和学校特色等方面在内容与过程上互动,结果上融合,推动了学校内涵发展。

: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小学生守则》的修订、颁布对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贵局有哪些成功的做法?

邓云锋:我们将《守则》细化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要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真正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行为准则,进而增强学生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比如以“我与《守则》有个约定”为主题,组织开展《守则》专题学习教育活动;举行了“践行守则,争做文明学生”主题升旗仪式、“我为《守则》代言”小小百家讲坛活动、“小手拉大手,我将《守则》带回家”活动等。

目前,市教育局正在根据《守则》设计制作“小青学守则”微信宣传片,塑造直观的、引人思考和有观赏品味的视觉形象,启发引导学生加深对《守则》的认识,自觉规范遵守《守则》的要求。我们将《守则》内容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实施课程渗透;将《守则》内容融入学生常规管理和教育,强调过程育人;将《守则》要求融入学生评价,逐步完善学生评价制度。我们将《守则》学习教育活动情况纳入全市督导评估和市教育局直属学校考核之中,作为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德育工作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各区(市)教育部门也对各学校《守则》学习教育活动情况进行了细化评估。

:中小学生在学生阶段以完成学业为主,但他们终将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贵局是如何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

邓云锋:市教育局遵循“发现自我、唤醒潜能、科学规划、助力成长”的生涯规划核心理念,通过实施五项生涯规划教育行动帮助学生确立未来的职业理想和当下的发展目标,努力实现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自我发展的教育。这五项生涯规划教育行动包括开发适合青岛市学生的生涯规划教材、开发中学生生涯规划测评系统、建立中学生生涯规划测评云平台、培养生涯规划专兼职教师、建立生涯规划体验实践基地。

其中,青岛市教育局引进台湾师范大学学生生涯测评系统专利成果,根据我市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知识架构、技术能力和未来发展方向,开发由计算机化生涯能力测评、情景式生涯兴趣测评和生涯信息主系统三部分组成的青岛市中学生生涯规划测评系统,通过系统测评、科学分析学生兴趣爱好、知识能力、心理发展等各方面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特长、能力和兴趣,明确自身现状与理想专业之间存在的优势及不足,指导学生科学规划。我们依托我市现有的19个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300处社会课堂资源,建立健全现有生涯规划体验课程和实践基地,学生开展生涯规划体验创造条件和提供便利,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职业,感悟人生,明确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做保障。请问贵局在创新班主任工作方面是如何做的?

邓云锋: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更是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力量。市教育局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的支持下,开展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创新实验。

我们支持学校大力推进班主任职级制改革,建立初级班主任、中级班主任、高级班主任三个职级序列,实施班主任职级和班主任津贴动态管理。各学校对于连续担任班主任10年以上特别优秀的班主任可聘为首席班主任,与绩效考核挂钩。

同时,我们发挥优秀班主任辐射带动作用。计划2016至2018年,在青岛市全市范围内评选出90名“青岛市普通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每年30名,并为其建立“青岛市普通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工作室建设周期为三年。建设周期内,每个工作室选拔8名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班主任进行重点培养,三批共720人。市教育局、区市教育(体)局、各学校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各级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全面提高我市班主任队伍的育人本领,逐步培养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班主任。同时,我们将班主任培训工作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加强班主任自身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课题研究能力及职业指导能力。

我们还通过开设主题班会优质课,推动对班会课程的研究;通过举办市级、区级、校级班主任工作论坛,搭建班主任交流平台。此外,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关注班主任身心状况,减轻班主任工作压力,提高班主任职业幸福感。每年举办班主任节,评选、表彰、奖励学生喜爱的优秀班主任。开展“寻找最美班主任”活动,评选“最美班主任”,在新闻媒体设立“最美班主任”专题,宣传班主任的感人事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活起来、动起来。这需要从学生的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等日常生活中着手,使学生从思想认知到亲身体验逐步内化为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您能与我们分享一些贵局的成功经验吗?

邓云锋:2011年起,我市以公益性场馆为主,其他社会教育场馆为补充,命名了文化博览类、传统教育类、文化活动类、科普教育类、农业博览类、实践活动类、名牌企业类、院校科研类、体育活动类、国防教育类、社团服务类、人文景观类等12类300处场馆,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并印制了80万册《青岛市未成年人“社会课堂”场馆指南》,对12类300处场馆的简要情况、参观内容、场馆地址、乘车路线、联系电话等一一进行了介绍,免费发给全市中小学生。2015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社会课堂建设的意见》(青教通字〔201587号),依托我市现有的300处未成年人“社会课堂”和20余个大型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社会课堂”和校外活动场所作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念,外化为自觉的行动。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在我市已常态化、制度化。

篇3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育工作整体质量的“顽症”,并逐渐成为制约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及教育的健康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给学生提供全新的教育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向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危害性,深刻领会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一、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现状透视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即减负。讨论减负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学生的负担”。所谓学生负担是指学生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和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所承担的全部目标与责任。我国对适龄儿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法定的、强制性的是义务教育的基本特性,因此,中小学生完成国家法定的课业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减负”多指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轻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而不是不要教学质量。通过减轻过重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减负的同时还要增效,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近年来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一再强调将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减下来,但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某些学校甚至愈演愈烈。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学习时间过长。许多学生早晨7点钟左右就前往学校,晚上十点多才能回家。上午四节课,下午四节课,有些还有晚修课程。

第二,学生作业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许多初高中学生每天作业量至少在2小时以上,毕业班学生的作业更多。如此沉重的作业负担确实令学生苦不堪言,有些学生甚至到晚上12点还不能完成当天作业。

第三,教辅资料和讲义多。目前学生书包里有名目繁多的学习资料,有的是学校订购的,有的是任课老师要求购买的,有的是家长给学生买的。如各种习题、教材同步训练与优化设计等。各种学习资料简直令人眼花缭乱。“拉杆书包”现象从侧面显示出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第四,考试多。考试是我国当前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评估手段,但现在许多学校三天一小考,一周一大考,考试名目众多,单元与章节考试、月考与段考、各种模拟考试及统考与会考等,考得让学生抬不起头来。特别随着年级的升高,考试将越来越多,学生的担子也将越来越重。

第五,培训项目多。许多中小学生周末忙于参加各种培训班,既有文化补习方面的培训,又有各种兴趣班。假期也不例外,学生的休息时间越来越少,身心疲惫不堪。

第六,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心理负担重。某些教师将考试、课堂提问等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利用考试分数排名安排座位,对考试分数低的学生讽刺、挖苦、责骂。学生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不少学生甚至出现紧张、焦虑、恐惧、逃避、退缩、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等现象,学生逆反心理相当严重。

二、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因分析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学校、家庭、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更新教育观念,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造成学生过重负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既有表层原因,又有深层原因;既有教育体制的原因,又有教育本身及家庭、社会方面的原因,还有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除去众多学者与教师的研究所提到的现行学校教育体制、招考制度及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外,结合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实际,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不能忽视。

(一)名校崇拜观。

我们以往的高考教育一直都是“严进宽出”,“严进”构成了中小学畸形教育的总祸根[1]。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严重膨胀,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这一价值取向愈演愈烈,转变为对学生的过高期望值。在整个中小学教育中,一直存在强烈的“名校崇拜”情节。长期以来,公众对于子女升入名校抱有狂热的期待,日益火爆的中小学课外培训机构是这一观念的产物。

(二)学历的压力。

现在社会上“唯学历”、“唯文凭”和“唯考试”的一元化选拔方式直接制约了孩子的成长模式,很多人把通过考试当成了发展个人前途、改变自己的命运、升迁晋级的途径,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迫使学生只能埋头于沉重的学业当中,以求得将来的金榜题名[2]。在各个单位的用人机制方面,只注重文凭、学历而不注重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只需要有较高的学历文凭,就能够较容易地找到好工作。为了获得一纸文凭,广大学子拼命地在考学的道上“挤独木桥”,逐渐形成争夺高分的恶性竞争局面,导致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

(三)传统观念的影响。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深深扎根于传统伦理文化中。这种思想折射到学校教育,就形成了读书人的苦学观。“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学习历来就被认为是苦差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知被多少读书人奉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应试教育”造成的课业负担过重现象,是科举制留下的后遗症,古代为了走科举之途不惜十年寒窗甚至白首而空归[3]。从学生的角度看,苦学才能求得学业质量的现象给他们带来了过重负担,而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分析,学校与学校之间以学生的平均成绩论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劣,也使得学校在教上向教师加压,在学上向学生加压。而教师所承受的压力又再一次转移到学生身上。此外,家长对学校、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把所有的期望聚集到子女身上,把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很多家长身上存在着,强迫孩子多学、苦学,逼使子女成才,这无疑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其有的甚至走向极端,很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危害

过重课业负担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无益,还对学校教学及教育的长远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一)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由于学习负担过重,学生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影响了身体健康。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高中生为70.34%。更令人震惊的是,有调查报告称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者已达30多万人。除了身体上的摧残,过重的学业负担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和创造性,把学生逼得精神紧张,惧学、厌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造成心理失衡。过重的学业负担扭曲了学生的心理,使他们失去了纯真、活泼、快乐的幸福童年,也使他们失去了青少年应有的生动、浪漫和朝气蓬勃,降低了日后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降低教育教学水平。

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教育以获取知识为主要任务。它违背了教育规律,使广大师生整天陷于大量的重复性、技能性的讲解与训练中。过重的负担降低了教育教学水平,不仅影响了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形成,还影响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发挥和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

(三)阻碍素质教育实施,影响教育改革发展。

将应试教育简单地等同为考试,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让教育沦落成了一种工具——学生升学、就业的工具。这样的教育其实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压抑、摧残人,甚至是扼杀人。

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对策措施

要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需要多方的协力合作,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王嘉义说,从目前全国发达地区有关学生减负的成功经验来看,坚持把健全法律法规作为规范办学条件、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本前提和有效保障[4]。具体来讲,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操作层面的对策。

1.改革教育管理

首先,必须理顺各部门的管理关系,防止“政出多门”及“管理真空”现象,实行统一管理。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教育管理社会化、社会管理统一化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保障。其次,在学校内部,也要对教学质量评估方式、教师工作考核方式进行改进。必须对评估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变封闭为开放,将以分数为评价标准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

2.完善课程设置

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必须改革中小学的课程设置,该精简的就精简,该合并的就合并,该取消的就取消,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3.改进课堂教学

谈“减负对策”提的最多的就是“提质减负”,“提质”从何而来?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就成为关注的焦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在45分钟的一节课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会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学生还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之前的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5]。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自身的规律,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4.优化作业设计

长期以来,教师在研究布置什么样的作业,指导学生怎样完成作业方面做得不够。由于有现成的练习册、作业本,又没有作业时间限制,教师留作业只说多少页、多少题,随意性很大。再加上重复性作业和惩罚性作业,使得作业量大一直是学生过重负担的主要成因之一。压缩作业总量,降低难度对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固然重要,但使作业变得更富有创造性、趣味性,从而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却更重要。

5.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师德水平是“减负”的关键。过去教师要在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教师要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增强教师事业心和责任心,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让校长和教师变被动“减负”为主动为学生“减负”。诺尔研究发现,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教学效果的等级有显著相关;苏罗门等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与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6],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观念层面的对策。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除了操作上和制度上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外,人们的观念乃是“减负”的最后堡垒,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

在教育价值观上,应该明确人是教育的核心,最理想的教育价值是人的完善发展。不只看近期,更要看长远、看终身;不只看少数,更要看多数、看全体;不只看分数,更要看全面的素质。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指出:“不要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尽管它是一个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同样宝贵的好奇心。不要以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好坏,也不要以此为荣辱。”对待成绩,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教会学生用平常心看待,能客观地查找问题,寻求解决和提高的办法。这样,成绩才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7]。

在人才观上,要破除学而优则“才”的观念,不能认为只有成“家”才是人才,要承认每个人的素质潜能各异,各人成长的道路不同。用一个统一的“高分标准来要求、塑造每一个人,这既不科学,又失之公正。学校和教育部门要改革评价制度和建立新的评价机制,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有奔头、有作为。在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中,当其或多或少地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而不是教师的积极性时,才是更加有效的[8]。

总是,“减负”不仅仅是减去学生过重的负担,而且还要注意在减掉不必要的负担的同时,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技能,不能片面单纯地强调“减负”。

参考文献:

[1][3]宁本涛.“沉疴新疾”与“刮骨疗伤”——中小学生“减负难”还能“难于上青天”[J].基础教育,2011(2).

[2]李舒宇,温凤姝.影响中小学生“减负”的因素分析[J].考试与评价,2013(02).

[4]龚正刚.减负决不能减质——省教育厅厅长王嘉义谈中小学生减负问题[N].甘肃日报,2013-4-1.

[5]汪刘生.现代教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篇4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2-0010-03

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早,于1987年发端,历经20多年风起云涌,取得了许多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近年来,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积极推进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全方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作为工作重点,建立了一整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作模式,提升了办学水平,推进了素质教育。为了提炼经验,发现问题,找到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方向,近期,南京市教育局对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逐渐明晰了以“规范管理、专业引领、品牌塑造、积极导向”为特征的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以规范化管理提升心育工作的品位

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之初就得到了行政的大力推动和规范管理,经过不断的摸索与整合,南京市形成了体系化的行政管理机制,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工作具有了较高品位。当前,其行政管理机制形成了两大模块:行政与服务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体系。

1.行政与服务体系是由三个三级子系统组成的立体网络结构

工作网络――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区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咨询网络――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区县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分站)学校心理咨询室;

科研网络――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组区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组学校心理健康教研组。

2.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则是心育系列工作制度化的产物

在大量的课题研究和教育实践基础上,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保障和促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首先是纲领性文件的制定,如1996年颁发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培训内容、途径方法,到教师队伍培训、考核评估等做出相关的规定;1999年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

其次是各项具体工作领域的制度建设,包括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学校心理咨询室管理与评估制度、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监督制度等。例如,为规范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南京市于2000年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实施办法》,并配套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方案》和《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员培训方案》;2001年又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考核办法》;为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健康发展,南京市于1999年出台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暂行办法》,2002年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室评估方案(试行)》,2006年对《评估方案》作了修订,正式颁布了《南京市学校合格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后为适应形势需要,又于2007年颁发了《南京市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为确保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南京市相继出台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准则》(2001)和《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规程》(2007)。

这些政策和文件的颁布施行,使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战略与策略的层面上都进入了规范化的运作轨道。

二、以专业化建设锻造心育工作的品质

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套专业化的操作模式,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地实施,为心理教育的品质提供了保障。这套实践操作模式包括五大模块: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范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层级式的心理健康防护系统。

1.以科研课题引领教育实践,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科学化

南京是在全国最早启动心理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城市之一。早在1987年,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就着手研制出版了《儿童・少年・青年心理培育纲要》,这是国内推出的首个学校心理教育的指导性蓝本,出版后立即引起全国极大关注。紧接着该所又会同市鼓楼区教育局编写了《完善你自己――中学生心理百题》,这也是全国最早出版的中学生心理读本。此后,南京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在科研引领之下健康有序地发展着。

“九五”期间,南京市几十所学校汇聚在国家重点课题《大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十五”期间,南京市又成功立项了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监护系统的构建与运作》,集中了80多所中小学参与研究。此外,南京市还先后完成了《中学班主任与心理教育研究》《心育与德育关系的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研究》等一大批各级心理教育课题。并且,全市逐渐建立了一批立足本市、辐射全国的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有“中小学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儿童感统训练中心”“儿童心理剧研究中心”“情感教育研究中心”“少儿心理科学院”等。科研课题整合了全市学校的心育资源,引领了全市学校的心育实践。2007年,南京市由教育行政领导亲自挂帅,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启动了中小学生“学习力”研究,以多领域合作、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开掘学生学习的心理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这项研究正在稳步进行中。

2.以专业素质建设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

首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2002年,在明确区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这两类不同工作性质的基础上,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员”两个层次的资格认证制度,成立了资格认证机构,制定了规范的培训方案,认定了培训部门的资质,提出了具体的考核办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是一个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要求的较为完整的体系,是促进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规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这项举措已被国家教育部编入高校相关学科教材。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99名教师取得了心理咨询员资格,1882名教师取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

其次,对心理教师进行职称评定。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的稳定和专业成长,南京市开始了心理教师职称评定,目前暂属于政治系列。同时也开启了市级心理学科带头人的评选。

此外,在教师通识培训中,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分量和专业性,南京市还专门组建了由高校专家、一线优秀专业人员等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以专家数据库方式为各教师培训机构提供师资信息。此举得到了教师管理与培训部门的高度赞誉。

3.以评估督导改良心理咨询室,使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规范化

学校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重要阵地,为此南京市一直致力于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与完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一是明确心理咨询室的职能。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室不仅承担对上门求询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的职责,而且要承担宣传心理教育、指导班级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实施专题性团体心理辅导、整合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等任务。

二是认证心理咨询室的专业人员。要求这些人员必须经市教育局组织的心理咨询员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后持证上岗。

三是评估和验收合格心理咨询室。我们制定了合格心理咨询室的试行标准,从2002年起每年进行评估和验收,以市教育局的名义认定合格心理咨询室。为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水平不断跃升,又于2007年启动了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的评估验收。

四是总结和交流心理咨询室工作经验。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心理学术团体举办过多次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会和心理咨询室建设专题论坛,一些区县也分别召开过心理咨询室建设经验交流会。截至目前,南京市经过评估验收的学校合格心理咨询室已达551个,占市中小学总数的90%以上,并验收了首批47个示范心理咨询室。

4.以多样形式传递心育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元化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南京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心理辅导课、心理活动课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市有80多所小学先后开设了心理教育活动课,每周一节,每节20分钟;初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课;高中则以选修课(有的学校还作为必修课)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常识和心理健康辅导。市里还先后编写了《中小学各年级心理教育实验读本》、《心理教育活动手册(幼儿卷、小学卷、中学卷)》等教材,开展了心理剧展演、群体心理素质训练、学生心理小论文征集等活动。许多学校还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和经验,创出许多团体心育活动的形式,如“少儿俱乐部”系列、“校园心理剧”系列、“心育游戏”系列、“心育体操”系列、“音乐育心”系列、“心育小研究员”系列、“心育行为练习”系列等。心育课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此外“同伴互助”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举措,全市许多学校建立了“同伴互助小组”“心理互助热线”,一些学校还设置“班级心育委员”“心理信息员”,使同伴互助落到了实处。

5.以三道防线建立防护系统,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层级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践中,南京市形成了三级心理健康防护系统。一级系统(心理培育系统)面向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由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规划、组织、管理,主要承担者是学校。二级系统(心理辅导系统)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一般性的心理困扰、初始性的心理障碍进行辅导。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管理,“陶老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室一起实施。三级系统(心理矫正系统)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援助,对患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与治疗。这部分工作主要由“陶老师”承担,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合进行。

三、以特色化运作打造心育工作的品牌

南京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意识地引进特色化的品牌运作方式,塑造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形象,使心育工作生动鲜明地呈现,以此提升教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主要有以下三大品牌。

1.“智慧果”青少年性教育热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