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如何进行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6 11:24: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投资如何进行风险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投资如何进行风险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17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现有的企业数量十分巨大,因此对这些企业而言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并且得到发展显得十分困难。而且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规避和应对各种风险就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企业的对外投资方面,要做好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准备,将企业即将受到的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减小企业受到损失的概率,让企业得到更多的收益,从而让投资回报率增加,使企业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且发展。但是目前我国还是采取传统方法对对外投资进行内部控制,因此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益都无法满足企业需要。这就需要企业在风险管理的导向下进行对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

1 目前企业对外投资中的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

1. 1 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不佳,内部控制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虽然内部控制这种机制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已经普遍应用,但是在我国企业中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只是做表面文章,没有建立其系统化的内部控制系统和内部控制流程,单凭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完成,没有投资涉及的各岗位风险控制机制,不能起到全员参与、全面控制的作用。因此对投资的风险控制,仅停留在概念上,没能真正落到实处,使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的效益大打折扣;在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的企业中,也没有将风险管理的意识在企业中进行传达,成了悬挂在半空中的红头文件,没有落地生根,无法发芽成长,因此没有起到内部控制体系真正的作用。此外,对于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而言,他们的风险意识较为单薄,对“风险”一词的认识较为片面,因此在实施风险控制上手段较为机械单一,预见性不强,无法起到事前预防的作用,一旦企业在对外投资中遇到风险是无法进行规避的,只能在事后进行补救。

1. 2 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风险预警的效果不佳

目前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已经初步建立了风险管理的制度,并且开始在企业对外投资中进行尝试风险管理导向下的内部控制,但是这种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全面,管理的方法不够科学,因此并没有达到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应有的预警的效果。从实施结果上来看,风险控制的各部门之间联系和衔接不够,成为各自独立的风险控制中心,在这样的风险管理制度下,即使企业中的每个部门能够很好地将自己部门和工作过程中即将遇到的风险与不确定性进行识别以及规避,但因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不足,从而导致这种方法下进行风险管理控制的成本极高,风险控制的链条连贯性不足,因此对于企业全局风险控制的效果不好,只能对于企业中一些小的风险或某一方面的风险进行控制,对那些企业大型投资项目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规避和控制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

1. 3 企业中进行风险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较为落后

目前在我国的企业中,各种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进行风险管理的工具都较为落后,在很多企业中普遍出现了在进行了风险管理但是企业中仍然无法很好地进行风险规避的情况。在风险管理方法上而言,很多企业的风险管理方法都是靠管理人员依靠个人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对于企业的现金流进行确认,对于企业中各种资产进行处置与投资。但是只依靠风险管理从业人员的个人工作经验与专业知识进行风险管理控制也就不能按照市场具体的变化来进行风险管控,也就很容易将企业置于受到损失,甚至破产的危险境地。而在风险管理的工具上,我国目前的很多企业也没有使用现达的工具,仍然采用的是传统风险管理工具,从而无法将企业中的信息及时而准确地传达到风险管理人员的手中,导致了企业信息的传达仍然还要采取会议的形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效果不好,在这样的工具下也就无法很好地对企业对外投资中的风险进行管控。

2 在风险管理导向下进行内部控制的意义

2. 1 更有效率的规避企业投资风险

由于在风险管理导向下进行的对外投资内部控制是直接基于企业投资可能遇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行内部控制,因此可以只对企业投资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且通过这些特点来将企业可能会受到的损失进行科学的计算,从而得到企业将会受到的最大损失,也就能够很好地规避这些风险。而传统的内部控制由于是对整个企业内部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因此就无法很好地对企业外部投资可能遭受到的损失和风险进行评估和规避,企业也就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也就造成了在金融危机后很多企业倒闭的情况。

2. 2 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目前我国企业中的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普遍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由于没有风险意识,所以盲目地就进行了对外投资,没有注意到在投资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损失,也就造成了很多企业在投资后回报少,甚至因为投资战线过长、时间过于集中而造成资金链断裂,不但得不到回报,甚至使企业破产倒闭的现象。但是对于企业而言,收益就是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无法得到有效的收益也就会让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力,从而导致了金融危机后大批企业无法生存的情况。

3 在风险管理导向下企业对对外投资进行内部控制的方法

3. 1 增强企业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

要在风险管理导向下对企业的外部投资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首先应该让企业内部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只是让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需要具有风险管理意识,企业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每一位员工也需要有风险管理的意识,从而加强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并且企业应该定期对内部员工进行风险管理控制的培训活动,让企业员工在平常工作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将企业可能会受到的风险与损失与企业投资收到的收益进行分析和衡量,从而对企业投资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而且不仅能够对企业对外投资进行很好的内部控制,对企业内的一些员工损害企业利益的情况也能够通过基层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管理来很好的发现与规避,保障企业利益。

3. 2 加强企业内部的沟通机制

由于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时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并且在交易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信息需要传达,所以企业内部的沟通机制必须进行完善。加强了企业内部的沟通机制后,在企业对外投资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的传达,从而让风险管理从业人员能够对于对外投资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与比较,从而达到有效进行内部控制的效果。而且在进行风险管理导向下的内部控制过程中,需要对于对外投资中的每一个阶段性信息进行真实、完整,没有偏差的记录。如果企业内部的沟通机制很完善,这些信息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及时而完整地传达到企业中进行参考和备份。对于这些信息的记录与备份也能够很好地进行。而在企业投资资产的记录控制方面,如果企业的沟通机制优秀的话也能够让这些资产的记录控制工作有效进行。

3. 3 建立科学的风险管控机制

目前我国很多的企业在风险管理机制上还是采取让风险管理从业人员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来进行管理的。因此要让企业在风险管理导向下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一个重要条件便是要在企业中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于企业投资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风险以及可能会出现的意外进行分析,考虑企业的资金预算是否能够应对这些风险与意外,并且对于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从而保证了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规避这些意外,减少企业的损失,增加企业投资的收益。

3. 4 完善企业监督机制

在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后,企业内就应该靠着这些管理机制对企业的对外投资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而要有效地进行内部控制,就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从而保证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能够保证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效果与态度,从而让企业的对外投资风险降低。并且对于企业内一些员工的行为对企业造成损害的情况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因此建立完善的企业监督机制,能够确保企业的对外投资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保证企业对外投资能够得到收益,并且减少风险。

企业对外投资的各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不论哪一个环节出现控制薄弱的问题都会对该项目投资的整个布局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建立内控制度,严格限制审批权限和级别,对大型投资应采用联席会议或董事会或高层管理会议,群策群力,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而一叶障目,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4 结 论

在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企业能够得到收益、减少风险的重要方法之一。而要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就必须在风险管理导向下进行。因此企业需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并且在企业内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与监督机制,以保证企业投资能够得到收益。

参考文献:

[1]万碧云. 对外投资立项后的内部控制问题及建议[J]. 老区建设,2009(12):23-24.

[2]黄军超. 风险管理导向下对外投资的内部控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8):181-182.

[3]杜红. 风险管理下集团企业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J]. 时代金融(下旬),2013(10):272-272,287.

篇2

建筑工程具有投资大、工期长、施工难度大技术难度高等一系列特点,这使建筑工程风险系数增大,如何更好的规避风险使建筑工程顺利完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风险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建筑工程中的风险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将损失降到最低,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效益。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的内容及解决措施,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使建筑工程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1 建筑工程中的风险概念及特点

1.1 建筑工程风险的相关概念

建筑工程风险是指在建筑工程整个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会造成经济损失的问题[1]。建筑工程往往都是一次性的项目,不能重新来过,一旦出现问题,其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必须加强对风险的评估,及早发现,及时化解风险。

1.2 建筑工程风险的特点

建筑工程风险具有一定的特点。首先建筑工程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建筑工程风险在何时发生、何处发生、如何发生以及发生时造成的后果都是不确定的,我们虽然能够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及防范,但不可能会将所有的风险规避,风险可能会出现在我们想不到的地方,另外,相同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后果也有可能不同;风险的必然性,有一些建筑工程的风险不论如何规避,都一定会发生,例如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损失不会因为我们的规避就不会发生,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也表明风险的发生是必然的;建筑工程风险发生的可测性,虽然一些风险具有必然性及不确定性,但在一定范围内风险是可以预测的,我们可以利用现在的高科技进行风险预测,将风险降到最低,最大可能的降低风险的损失。

2 建筑工程风险的影响因素

建筑工程的风险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可以分为建筑工程设计时的风险,建筑工程施工前准备过程中的风险,施工过程中的风险,以及施工完成后存在的潜在风险,建筑工程风险的分类有很多,但造成风险的因素是一定的。

2.1 因相关工作人员能力造成的风险

在建筑工程的所有过程中均需要施工人员参与,一个工程的完成首先需要设计师进行图纸的设计,施工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及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这些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及工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工程的好坏造成直接影响。设计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设计出合理的图纸,会使建筑工程在源头上就存在风险,这样的风险会直接导致建筑工程的失败;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达不到要求,对大型的施工设备不能熟练使用,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或多或少的瑕疵,这些瑕疵堆积过多变会产生巨大的风险;在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管理不当,下达错误的命令,会使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建筑工程风险加大。

2.2 自然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理条件,会对建筑工程产生不同的影响,会使建筑工程风险大小不同。首先不同地区的地质和水文条件不同,会对建筑工程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建造建筑工程时不能采用相同的建造方法。另外,自然环境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例如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会使建筑工程的风险性大大提高,在建造时要考虑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在洪涝灾害频发的地方在建造过程中要使用防水的材料,提高墙壁的防水性,因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对建筑材料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在材料使用过程中无法发现材料的变化变会使建筑工程存在潜在的风险。

2.3 建筑工程中的技术及器材的影响

每个建筑工程的建造必然会使用相应的技术人员和必要的器材。在进行图纸设计及施工方案确定时,会使用一定的技术进行模拟,确定最佳的方案,技术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会产生不同的潜在风险,在拟定的方案中会确定设备的选择,不同的设备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设备的精度会影响建筑质量,另外,建筑器材的使用会对人身安全产生威胁,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方案设计时要考虑到这方面的影响。

3 如何进行建筑工程风险管理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要不断研究,不断深化,找到适合自己的规避风险的方法。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不仅仅是建筑工程相关企业的责任,也是政府和人们努力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3.1 适当进行风险回避和风险转移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不断地采取措施,回避风险,将风险降到最低,当一种方法可能会产生风险时,采取其他方法取代该方法,降低建筑工程的风险,或者当选取的所有方法均会产生风险时,选取风险性最小的方案进行施工。风险回避虽然会将风险降低,但与此同时,也失去了从风险中获取效益的可能性[2]。风险与机遇并存,当风险降低时,所遇到的机遇也会大大减少,如果处处回避,在最后建造出来的建筑可能也会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案进行风险回避,同时可以将风险转变为机遇,从中获取效益。

风险转移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将风险转移到其他方面,进而将风险降到最低的方法[3]。风险转移是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将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化,使每个部门均承担一些,这种风险转移虽然没有减少风险的总额,但每个部门均承担自己相关的部分,对自身的影响并不大,从而降低建筑工程的整体风险。

3.2 加强风险管理教育的宣传,完善风险管理的制度

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规避的,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使相关行业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能够下意识的进行风险管理;同时开展风险管理的教育教育活动,使建筑行业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对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国家应当建立相应的政策及其法律,规范风险管理,使风险管理有法可依,建筑工程在建造过程中能够依据法律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法。

建筑工程相关企业要健全自身的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制度,提高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技术[4]。企业要将各部门的责任明确提出,使各部门能够明确了解自身的责任,及时对自己部门承担的风险进行化解,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企业也可以建立风险管理部门,专门进行风险管理,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进行风险研究,确定风险管理的方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中加强风险管理,不仅仅需要相关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有关部门也要建立相关的制度及其法律法规,规范风险管理的方法,明确风险管理的措施,加强政府对风险管理的引导作用,建立风险评估机构,同时企业也可以建立风险评估部门,专门进行风险管理与评估,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欧阳靖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研究及实践[D].西南科技大学,2012.

篇3

国际商业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践,积累和总结了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借鉴国外银行业风险管理经验,对促进中国银行业加快改革、加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经验

美国、德国两个国家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将介绍这两个国家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作为借鉴。

1、美国

(1)严密、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美国商业银行构建的风险组织结构体系及与之配套的各岗位职能相当明确。以美洲银行为例,该行矩阵型风险管理框架以“机构扁平化”为基础。银行董事会下设银行管理委员会,负责整个银行风险管理的统筹安排,委员会管理的每个业务部门设客户经理,与市场经理一起构成业务经理。风险经理分为业务风险经理和职能风险经理,前者和客户经理一起参与日常业务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后者负责整个银行风险的监控和评估,因此风险的管理是由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共同负责。在人事管理上,客户经理、业务风险经理接受相应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双重领导。美洲银行这种扁平式的风险管理框架,明确了各个业务部门的职责,领导权力相互制衡,提高了整个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2)积极的、动态的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美国一些大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标准化和金融报告。美国商业银行一般参照穆迪(Moody)、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等几家著名评级机构的标准评级报告制定出本行信用风险的标准评级,写出信贷资产组合报告,定期提交高层管理者,从中发现问题。额度限制。美国的商业银行为将某一风险暴露限制在一定程度内而对银行业务活动设置限制,银行只从事预先规定的资产质量级别以内的风险行动,即使对那些符合条件的投资项目也设置限制以轧平暴露。投资指导原则和战略。在所选择投资的市场类型和区域内,对流动性不匹配或存在风险暴露的资产以及对存在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的套利活动进行规划。投资指导原则和战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的投资和套利活动,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3)低风险、高收益的风险资产组合管理方法。美国银行业积极改进传统的信贷资产管理模式,对信贷资产主要采取“贷款资产组合管理”方法。这些改进主要包括从注重每笔贷款的单一风险到注重银行整体资产的系统风险,从自始至终持有贷款到及时买卖贷款来增加资产流动}生,从贷款价格和风险之间的缺乏联系到注重风险和收益的相互关系。一些银行根据自身的经营目标、资金充足状况向其他银行或基金组织、金融机构“买入”或“卖出”贷款;根据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确定贷款价格;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资产有价互换,进行非货币交换形式的买卖,即“对冲”;利用多样的资产管理工具使信贷资产组合达到积极的贷款资产管理目标。

2、德国

德国银行业以其全能性银行制度为典型特征,其中的大型商业银行如德意志银行集团、德累斯顿银行等领导和代表着德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下面是这些大型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的主要经验是。

(1)建立跨越全球的风险组织结构框架。以德意志银行集团为例,它在全球拥有庞大的分支和附属机构。德意志银行理事会设立“集团执行委员会”,作为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根据业务性质下设四个管理部;在集团执行委员会和业务部门之间,设立部门管理委员会,由集团委派两名高级主管担任领导,委员会和管理部负责各自领域内的风险控制和管理;集团执行委员会对境外分支行派驻风险稽核员进行风险监控,建立了跨越全球的风险管理网络。

(2)确立“稳健经营”的发展方针。德国大型商业银行不盲目追求资产规模和数量的扩张,紧紧围绕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股本收益率、资产坏账比例等这些核心指标。在目标客户的选择上“有进有退”,不追求客户的数量,而是尽力争取与优质客户全面的业务合作。

(3)实施高效的银行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技术。德国商业银行实施严格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德国银行法确定了一系列的资产负债比例,以监控银行风险,其中主要的监控比例为:对单一客户的信贷总额不得超过资本金的25%,所有超过资本金10%的大额贷款总和不得超过资本金的8倍,最低资本充足率必须保持8%,银行头寸资产和一个月以内可变现资产必须多于一个月内的短期负债。德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业务中还通过全球资金市场进行“主动”负债、发行票据吞吐资金,通过信贷资金进行全方位的风险管理。其主要的管理技术为:客户贡献度评价技术、信用主体信用等级评价系统、行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债权信用风险与投资风险互换控制技术等。各银行在选择授信企业时,企业历史数据只占到银行信用评级参考的40%,其余60%主要通过对企业未来5年发展前景的预计。

(4)构建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限制、监控与转移分散系统。德国大型商业银行一般针对银行面对的不同风险,设计了不同的风险测算模型。分层次对全行风险建立了评估和预警系统:总行主要负责监控全行资产分布的形态结构风险,监控信用资产的行业、区域、国家、币种分布结构风险,控制全行的风险额度;一级分行和地区总管理处则重点负责信用主体风险、市场风险、本区域风险和银行运作风险的评估与分析。采取不同的策略限制和分散转移风险,主要包括退出高风险经济区的资源重组策略,资产证券化折价出售资产策略,银行贷款等分散资产风险策略,控制单个客户与行业资产分布比例策略,非核心业务实行有限责任子公司限制风险策略,海外分支机构当地上市融资与本土化策略等。

(5)运用数据库和智能技术评估风险。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德国大型商业银行开发了高速评估银行风险的电子系统。德累斯顿银行选择了IBM公司的数据库和BO公司的商务智能技术相结合的组合,实时监测和分析风险因素,隔离并追踪可疑风险,通过对银行客户账户的密切观察,迅速识别可能的拖欠行为,及时采取行动,有效地帮助该行降低了风险成本。

二、国际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美国、德国两个国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各有不同,但都能达到有效管理风险的殊途同归的效果。它们风险管理模式共同的特征,是我国银行业加强内部风险管理的努力方向。

1、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建设

(1)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责权划分。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已完成股份制改造,法人治理结构相对完善,但如何消除银行内部管理浓重的行政色彩,形成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将是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点。鉴于此,商业银行可以在建立健全董事会和监事会职能的同时,引进外部独立董事,真正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并对银行高级管理层进行监督,同时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三者之间权力的相互制衡。

(2)建立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垂直、扁平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设置关键的是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可以考虑做如图1所示的安排。

总行对二级分行行长实施风险问责制,并向分行派出副行长级的风险管理官,协助分行行长管理风险;在分行行长下设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管理各分业务部门的风险,并定期向风险管理官和分行行长汇报风险暴露情况;对于业务第一线的风险状况,可由业务主管和业务经理进行日常追踪和防范,实现风险管理“关口前移”。

2、风险的全面管理模式建设

不论对各种风险如何进行管理,都应将其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之中,并通过先进的风险识别、衡量、监测、控制和转移手段,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实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而不能仅仅强调某一风险或某一类风险。

风险的全面管理,还应体现在根据风险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对于信用风险,可以通过完善授信决策流程的方法进行管理;利率风险,可以通过分析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波动下银行出现的损益状况和开发金融衍生产品等方法进行管理;操作风险,要将风险管理工作细化到每个流程和每个环节,把规章制度融于流程中间。

3、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技术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应广泛借鉴国际银行业经验,尽快将风险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同时应用到风险管理中去。

商业银行可以运用诸如VAR、信贷矩阵方法测度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运用RAROC方法进行绩效评估,通过量化风险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本充足率;利用内部评级模型和资产组合模型度量整个银行资产的未来预期损失;通过证券化、衍生工具等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银行的风险敞口;积极开发全面衡量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在内的一体化分析模型,提高风险管理效率。除此之外,各商业银行还可通过开发风险管理软件以完成业务的自动化及动态分析。

4、风险管理的数据信息化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开发并完善数据信息化处理系统,收集、整理分散在各部门、各机构的历史数据,实现由各分支行到总行业务数据和管理信息在物理和逻辑上的同步集中,并建立综合数据库,为分析各种风险暴露和敞口提供信息支持。同时,加快开发全国性数据中心建设,提高经营管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篇4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特点与分类

(一)定义

商业银行风险被广泛认为是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某些无法预期因素的存在,导致银行经营发生了与预期愿望相背离的结果,使得收益的预期与现实产生偏离度,银行具有获得额外收益或蒙受意外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来说,商业银行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从商业活动层面上,风险可以分为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由于商业银行其经营的特殊性,风险对其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这些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转移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国家风险等。

风险管理又名危机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自身与客户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经营状况与预期经营状况产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该商业银行资金的效益性或者安全性或者流动性蒙受损失的能性。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二)特点

一般来说,银行风险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体现在各项业务的各个环节,而不只是停留于某个层面。同时,银行从业人员及客户都可能把风险变现为损失,因此说银行风险具有全面性。其次银行风险传播性强。当一家银行发生风险导致损失时,人们往往会预期其他银行也会产生危险,从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经营良好的银行被挤兑,产生流动性危机,整个银行业会在短时间内陷入恐慌之中。负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危机很容易通过其他途径在银行系统内蔓延,使整个经济陷入危机。最后银行风险与经营同在。没有一家银行可以把风险完全消除,任何业务都有发生风险的可能,只要商业银行在经营就要承受风险。回避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停止所有业务,但这与银行盈利性的经营目的又是完全矛盾的,所以说银行风险与经营如影相随。

(三)分类

2004年公布的《新巴塞尔协议》将商业银行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即人们如今常说的商业银行三大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银行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约义务,从而导致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它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市场风险是指为了获利而在市场中持续买卖金融工具所带来投资价值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广义上是指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外的一切风险,狭义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系统、人员、内部程序等外部条件的不完善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操作风险相比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意味着纯粹的损失,而后两者是一中性概念,损失机会和盈利可能并存。操作风险具有人为因素强的特点,操作风险具有难控制、危害大的特点,操作风险事件具有发生频率很低、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损失,甚至危及到银行存亡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主要是这三种,这三种风险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相伴而生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因为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不成熟且不完善。同时,就目前来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现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中国商业银行处理风险管理和创造利润不当。许多商业银行把风险和利润对立起来,纯粹把风险作为损失来对待,而不是把主动管理风险作为创造利润的主要手段。当前的激烈的金融竞争形势,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管理好其他银行所不敢承担的风险,而不是把风险作为损失直接将其拒之门外。技术上缺乏先进的模型和计量工具为特点进行风险识别和计量的定量分析,数据采集上我国商业银行存在数据重复、过时和统计口径不一致、缺乏必要的IT构架和技术支持等现象,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数据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内部控制上也存在着监督部门不独立,职责划分不清楚,缺乏全面性,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不通畅等问题。

第二,国内商业银行风险案例中,操作风险占了很大比重。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操作失误和欺诈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国内商业银行一些管理者缺乏科学的发展观,重业务发展、轻风险防范。

第三,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缺乏组织制度的保障和有效的运作机制。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还没有没有设置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那么也就没有专职的从事风险管理的经理,自然这些商业银行也没有能力独立承担起具有权威性的风险管理职责。在中国,大部分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都不健全,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模糊化和大致化等现象。因此,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商业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健全我国的风险管理体系。

第四,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有效地实行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仍很多,商业化程序不高,导致全部商业银行风险的责任不能由商业银行最终承担,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中的风险承担主体和边界都不明确。但是,有效的风险管理应该是以风险承担为主体明确、权力和责任分布妥当。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以新巴塞尔协议为重点

作为全球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准则,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作用不容置疑。巴塞尔委员会出台了五个文件对银行的的风险管理职责进行了相关规定。这五个文件分别是:《信用风险管理原则》、《利率风险管理原则》、《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健全银行的公司治理》、《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理解这个规定,对我们如何进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要。

(一)完善风险管理环境

巴塞尔委员会出台的《信用风险管理原则》中提出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环境,即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权责明确的分权与制衡体系。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评估体系,直接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风险评级应由一个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确定,或者经过其评审或批准。建立商业风险处理体系。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有些风险损失的发生是防范机制无法阻止的,如系统性国家风险。因此即使有严密的风险防范机制的保护,商业银行业必须有充分的准备面向风险处置问题。

(二)加大技术方面的支撑力度

加快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提高数据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分析系统,负责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搜集与分析。这个系统必须能准确地搜集市场信息,并进行科学地数据分析,将风险评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保证信息来源真实可靠,调查证据充分;要尽快建立以电子计算机系统为基础的专业化操作平台,把风险计量模型和计量工具数字化,以数字模块的形式镶嵌到业务系统当中,及时对全行数据进行留存,并对经营情况进行计量和分析;同业间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和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保证包括风险评级在内的所有管理工具的数据需要。

(三)增强法律上的保障

巴塞尔委员会出台的文件《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认为适当的银行监管法律框架也十分必要,其内容包括对设立银行的审批、要求银行遵守法律、安全和稳健合规经营的权力和监管人员的法律保护。另外,还要建立监管当局之间信息交换和保密的机制等。对监管人员的法律保护十分重要,这样才能保证监管人可以独立准确地做出决策,对银行进行有效地监管。

(四)强化内部风险控制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实现银行经营既定目标的自发需要,也是必要的。巴塞尔委员会出台的《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对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给了明确的建议。首先银行应建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来帮助董事会履行职责,还应该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来审慎监督可能出现利益冲突的领域,从而减少某些操作风险。要不断加强银行内部稽核监管,稽核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主要履行稽核确认、反舞弊欺诈、咨询和内控评价等职能。内控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框架和方法,根据银行内部控制检查监督信息及其他外审检查与相关监管信息,对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价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