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7 10:31: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动机其实就是公众以什么样的目的去参加环境保护活动,这种动机反映着公众个人的自身道德修养,也会影响着其在服务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一、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现状
根据数据调查资料汇总,笔者认为大部分的志愿者在参加环境保护的时候同时考虑到了利己和利他因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过程中社会占了主导作用,个人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对环保志愿者年龄、户籍、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风险设施、环保知识培训与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原因、目的、态度、个目的改变进行相关数据分析。
(1)年龄数据显示,各个年龄层次都将参与环境保护的最初主要原因视为环境保护问题很严重,环保公益活动很有意义。即不管哪个年龄层次,人们都普遍认识到了环保公益活动的意义性。其次年龄与个人目的表现出了显著的相关性,60%的人将提升个人服务意识作为主要动力,其次是丰富经验实现自我成长。
(2)文化程度数据显示,环保志愿者团队是个学历层次较高的群体,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高达90%,文化程度与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有显著的相关性,人们将个人目的定义为提升个人服务意识,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在数据中,我们发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对目的定位不清晰地为零。文化程度较高人群,能更清晰得到了解到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对个人自我成长的益处以及参与环保对生态环境改善的积极作用。
(3)职业数据显示,本次调查的志愿者以在校大学生为主,正处于一个知识不断累积,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所以在参与环保过程中对提升自我显示出了强烈的倾向性。而且,校园是培育环保意识的温室,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易受到其他环保志愿者的行为感召,所以在社会目的的选择中,大于60%将改善生态问题视为社会目的,大于30%将感召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视作社会目的。在环保公益活动中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资源。
(4)居住地周围风险设施数据显示,居住地周围是否有些令人感到不快的环境风险设施,与参加环境保护的个人目的有显著的相关性。认为居住地周围有令人不快的环境风险设施的人高达60%多。且居住地周围有风险设施的人群对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原因更为清晰。现在环境问题与人们息息相关,感受到环境污染危害的人参与环境保护的动机就更为纯粹。
(5)专门的环保知识培训数据显示,是否接受过专门的环保知识培训与个人目的有显著的相关性。大于20%接受过环保知识培训的人将丰富闲暇生活视为主要的个人目的,且有22%接受过环保知识培训的人认为他们参与环境保护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必须做而已。而大于30%未接受过专门的环保知识培训的人却将提升个人服务意识设为个人的主要目的。在调查中,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只占样本的数量的15%,这跟现阶段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有很大的关系, 20%的人表示在接受完环保知识培训后对环境保护认知还是比较茫然。
二、对策思路
1.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环保公益活动对公众的积极引导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志愿者群体总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加入到环保公益活动的机会和条件也大大的增加和有利,参加志愿活动的人数以不可预计的速度增加。从目的结构以及转变状况来说,环保公益活动的实践对志愿者目的积极导向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传播环保知识,让公众知道环保活动是刻不容缓的;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在日常生活中宣扬积极的环保公益事件,引导更多的人群,将环保的思想落实到点滴小事中,慢慢的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让公众了解为何要进行环保公益活动。
2.专业的环保知识培训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志愿者团队中接受过专门的环保知识培训仅占小部分,并且有些在接受完知识培训后仍对环保知识较为模糊。笔者认为,要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必须得传播科学的系统的环保知识,让公众在意识到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之后,知道从哪做起,如何做起。
3.处理好不同年龄层次的参与动机
从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的结构分析中,我们可将主要的目的分为自我提升动机和利他动机,从自身角度来说,通过公益活动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经验,从而增加社会阅历和参与社会竞争筹码;从社会服务角度来说,志愿者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的特征是自愿行为,无报酬的奉献行为,出于助人动机的行为。志愿服务动机其实是肩负着社会的使命,同时也是个人人生价值实现。不同的年龄层次应该选取不同的动机作为引导,我们应该鼓励从内在需求出发,以服务社会为路线进行环保公益活动的展开。组织者应正确认识到不同年龄结构的动机主次差别,一方面,对志愿服务动机进行有效管理,尽量满足志愿者的动机需求,使志愿者个人愿望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推动志愿事业发展。另一方面,指导志愿者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的目的,指导其落实志愿者现实行为,辅以适当心理调节,从利己和利他角度将环保公益活动对人的意义深入人心。
三、总结
环境保护是针对当前的环境问题来说的,目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保证经济的稳定运行,加强环境保护已经刻不容缓。虽然我们国家近年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同时也具自身鲜明的特征,对此本文中将进行深入的分析。
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虽然我国经济近些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类发展历史已经表明: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无法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想要真正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就需要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先发展经济后治理污染的路子并不是促进我国进步的最好途径,反而是一种错误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需要更多的能源,这使得我国需要加大能源开采的力度,这势必会对我国环境带来问题。再加上当前人们的环保意识较差,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的途径和次数都是不足的,环保相关制度的缺失,都使得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下去,而我国的环境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成为了当前的重点工作,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2 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公众认知和参与程度低
环境保护与社会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每一个公民所应具有的责任和义务,也应该是公众参与度最高的一项工作。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不够,对环境保护缺乏自主意识,往往将环境保护看做是政府的责任,是生产企业的责任,而与个人关系不大。而且,社会上很多人对环境保护的概念缺乏基本认识,从来没有想过环境污染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危害,平时不会去关注环境保护,更无法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缺乏自主了解,同时,对环保活动等公益性活动参与度也不高。
2.2 环保部门监管不力
环保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将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时执行到位。其中还有部分工作人员存在执法不严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以至于国家用于环境保护的专项经费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某些职能部门的干部自身也存在严重问题,人在其位却对相关业务缺乏基本常识,不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也远远不够,导致对污染的监管失职。有此地方为了提高财政收入,采取保护性政策,对具有较大污染的工业企业的制裁力度较轻,使得环境最终遭受很大的破坏。
2.3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问题突出
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缺乏统一指导和管理,我国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化垃圾污染、废水污染和工业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的生产生化环境越来越恶化。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化肥的使用量1995年是1978年的4倍,2009年化肥使用全国5404.4万吨,是1978年884.0吨的近7倍。由于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土地板结,质量下降,同时由于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只有30%,化肥农药的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的富营养化,污染了湖泊和河流海洋。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大力发展,集约化程度大大提高,我国养殖业的排污量剧增,又由于我国畜禽粪便的利用率还不足30%,大量的粪便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直接成为环境破坏的源头。再加上我国农村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导致了我国农村1.5亿亩土地不同程度的污染。
2.4 环境污染方式的多样性
经济的发展带来科技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发明运用于生产领域,给生产活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新的环境问题的出现。造成环境污染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呈现多样化。除了工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居民生活污水、市里的汽车尾气等传统环境污染,如今又产生了很多新的环境污染,如放射性环境污染,电磁波污染,光化学污染等。科技更新速度加快,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未来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环境污染,是难以预料的,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我国环保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抗污染技术以及自主开发创新的能力还是十分欠缺。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力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的责任心和提高公众的主人翁意识,教育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使社会大众能高度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公众是环境保护中的生力军,只有充分发挥社会群体的主人翁地位,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对环境有了强烈的保护意愿,才能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的环境保护机制,才能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位,才能事半功倍。所以政府应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使得环保意识深入民心,人人有责,人人有权,作为国家的主人,使社会大众意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一个人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力,这样才能增强广大群众的环保决心和环保信心。同时,国家需加大环境保护经费的投入,保障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强化各级环保组织的监管力度
协调各部门的职能范围,使各环保组织各司其责,能严格执行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实际施行过程中,杜绝徇私情,,以权寻租等情况发生,给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联动企业和公众,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三位一体环保机制,使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开展。
3.3 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国家政府要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强化我国农村村民的环保意思,我们刚才在上文中提到了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在农村表现更为严重,他们的环保意思薄弱,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对环境破坏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认识不足,所以国家政府一定要加大力度提高村民的环保意思。这样才能微环境保护工作奠定群众基础。其次是国家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经费的投入,保障农村环保工作顺利进行。
3.4 促进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
如今科技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环境保护工作也应进行科技创新,只有技术不断开发和完善环保技术,才能做到环保生产。所以在新的发明、新的科技运用于生产之前,需要对其进行严格地检测和反复地论证,确保这些发明和技术确实不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再运用到生产领域,才能使环境污染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这是对环境的负责,也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同时,企业也应该寻求可持续发展。任何一个企业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以企业为主体,注重对企业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的开发,从内而外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国家要从政策上进行鼓励和引导,加大力度致力于环保技术的开发和研究。
4 结语
现今,经济发展建设工作正加快步伐,国民的物质生活及精神文明建设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居住条件也日渐优越。但是,发展建设就面临着环境受到破坏,所以环境保护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处理方式还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也不到位,如何合理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任重道远,需要全体国民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董英林.浅谈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4(2).
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也就是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他是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现行的公众参与制度,又称为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民主制度,是指在环境保护中,任何公民既享有保护环境的权利,同时也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都有平等保护环境事业和环境决策繁荣权利,都应积极主动的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但是在实践中,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的民众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调查,提出了一些提高民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的举措。
一、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1、从公众参与意识和态度来看,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有待提高。据调查统计,56.7%的公众认为中国环境污染状况“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远高于认为“不太严重” 和“没有问题”的22.8%。但对面临的环境问题重视程度较低,排在社会治安、教育.人口.就业之后.位居第5。但是公众的环境保护的“知”与“行”有较大的差距.公众的环境忧患意识和环境索取意识远高于环境参与意识和奉献意识。公众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环境意识,对自身的环境问题较为关心,但是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却依然表现出“政府依赖性”.即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职责而非个人义务.对环境保护不参与、不奉献,民众心理普遍存在着想拥有一个好的环境.却不愿意为此有所付出的心态。
2、公众的环保知识水平有待提高。环保知识包括公众对环境保护、环境科学知识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理解程度.对环保政策法规,政府环保措施.公众环保权利和反映环境问题的渠道的了解情况,对生态环境和日常生活环境问题严重程度的认知度。公众的环保知识处于相当低的层次.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各地政府采取的环保措施知情率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概念模糊,超过1/3的人对“治理污染措施”的认知仅停留在环境卫生层面。
3、公众的环保意识及态度不高。公众在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性”特点.公众普遍认为,政府在环保方面应负更多的责任;在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上,公众更倾向于在当地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重于环境保护认为“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破坏环境”;公众的道德意识较弱.只有不足1/3的公众愿意在购物时考虑环保因素并愿意为了环保而接受较高的价格。
4、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总体水平极低。高层级参与行为就更少.诸如为环境问题投诉、上访的人数不足总投诉.上访人数的4%,只有当环境污染直接侵害到个人利益时,愿意采取行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如果不涉及自身利益则很少会采取主动诉讼行动。
二、提高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度的对策建议
1、加强公民教育。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素养。调查显示.公众的环保行为.环保习惯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参与环境保护的机率越高。教育是增强国民素质的关键,环境教育则是贯彻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公众参与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学校,在职和社会等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知识,技能等环境素养.培养和造就“两型社会”建设所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各层次管理人才。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培养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保护环境的理念。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制观念.树立公众依法维权观念,有效地监督政府决策和企业行为。倡导和践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诸多问题与长期存在的“政府依赖型”环保意识息息相关,政府主导型的环境管理模式也给公众参与带来了体制。近几年来,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始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并提供了相应的途径和机会.如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就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的环境影响举行公开听证。参与环境保护是国家法律赋予公众的权利,应建立起政府.企业和公众互动机制.增强沟通与对话,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提高公众的主体意识,让公众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自身的义务。公众是“两型社会”的建设者.美好的家园、和谐的社会需要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公众成为环境管理、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主人翁,而不是旁观者。
3、推行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提高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话语权,及时公布政府的环境决策和企业的环境行为等相关信息.增加环保透明度,通过社会舆论和公众监督.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者施加压力。目前,中国已出台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政府为推行环境信息公开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由于环境知识的专业性.环境保护的技术性,实际上阻碍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参与和监督。各地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促进环境信息公开化,定期与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污染物质的新发现和检测结果.加强与群众的互动联系,以利于公众的监督,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4、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拓宽公众参与途径。公众参与需要从法律上得到规范化.制度化保障。在中国现有法律的引导下.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法规、条例或是实施办法等.细化地方操作标准,用法律形式明确政府,企业.普通公众在环境事务和环境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引入环境诉讼或建立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环境仲裁机构,对环境纠纷进行仲裁。建立被告方举证责任制.降低公众参与的成本。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机制,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途径、方式和程序做进一步扩展,鼓励公众多层次参与环保。改变目前单一靠检举和揭发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事后监督局面,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加强事前预测,从过去的末端参与到预案参与、过程参与和行为参与,从事后监督的参与到事前与事中参与,从环境个案的参与到环境决策参与,使公众参与的方式多样化.使公众从微观参与到宏观参与,真正发挥公众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三、结论
总之,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反战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多方并举,加大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惠贤.我国环境法公众参与制度之研究[D]. 汕头大学,2010,(05)
中图分类号 X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033-02
气象探测环境是气象工作者探测气象信息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要求避免周围的各种干扰。近年来,随着平阳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或乡镇规划建设项目的不断开发和扩大,在气象观测工作中逐渐显示出一些问题,如气象探测环境受到破坏、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区域建设产生矛盾、探测设施和设备受到干扰等,直接影响到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不利于气象探测环境的开展[1]。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对处理特殊气候的气象探测工作极其不利。因此,为保持稳定可靠的气象探测环境,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力度,确保气象探测不受外界干扰,已成为目前气象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1 平阳县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
平阳县是气象灾害频发地区,每年都有台风、冰雹、雷电等多种气象灾害发生。特别是2009年8月9日,受8号台风“莫拉克”影响,带来的强降水引发平阳县昆阳镇局部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造成昆阳镇城西办事处沙岗村南山下3间房子坍塌,5名村民被困。因此,要减轻灾害影响,及早应对,就要依靠科学、连续和长期掌握天气演变的真实情况,而要保障气象资料的代表性、真实性、比较性,关键在于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不被影响和破坏。从2002年开始,由于城市发展需要,原本位于郊区的平阳县气象局四周360°方位完全被建筑大楼包围,气象探测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县里多次召开协调会决定将气象局进行整体搬迁。2010年,平阳县气象局搬至县城另一个郊区,然而不久观测站周围高楼大厦陆续建成,气象探测环境再一次受到影响。虽然气象探测环境有法可依,但还是给当地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顾全大局,县里要求平阳县观测站搬迁至县城最高山顶上,并将其列入2012年重点建设项目。从2006年起,为提高平阳县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加强气象基础设施的建设,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在全县31个乡镇建立了32个全新的自动气象站。中小尺度灾害天气自动雨量监测站的建成,为平阳县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和决策依据。特别是在每年的防汛抗洪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由于周围环境中建筑等障碍物的迅速增多,也有多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象探测环境受到影响或遭到破坏,对气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极其不利[2-3]。
2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
随着区域经济建设项目的增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越显重要。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基础条件和环境较复杂,仍存在一些难点[4]。一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城建项目扩展至郊区,由于建设项目实施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缺陷,因而也未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对气象探测环境的影响,使一些新建自动站逐渐处于城市中心区。二是由于设置的气象执法队伍受编制的限制,绝大多数执法人员均为兼职,缺乏执法经验,与专门从事社会管理的行政机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执法力量相对薄弱[5]。三是探测环境中的污染源较多,气象探测工作受到影响。
3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
气象探测环境受到破坏,根本原因是各单位和个人对这些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构建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良好氛围[6]。因此,应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深入地宣传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范围和标准,在保护范围内设置警示牌,防止单位和个人破坏观测环境。
3.2 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各地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强重视,尽快组织开展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纳入城乡规划共同实施;对气象探测环境已遭受破坏的地方,应尽快改善和恢复,对确需迁建的,应落实划拨建设用地。
3.3 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政执法力度不强硬
气象、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协作,认真履行职责,开展专项检查,依法查处违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规定的行为[7]。各地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沟通机制,共同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对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的个人和单位,气象部门要及时予以制止。对气象探测环境遭受较严重破坏的地区,要提请当地政府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制订解决方案。
3.4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制度执行不深入
全社会人员要认真执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制度。如需迁移气象台站,应征得省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同意,合理规划和布局新建气象台站的站址;建设项目实施前应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科学预测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影响,然后按规定征求气象部门意见,并取得气象主管部门对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审批许可,从而实现城乡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4 推进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
确保气象探测环境不受干扰,可促进观测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提高观测数据的精确度,为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参考。为避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遭到破坏,全县各有关单位、部门要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参与到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中[8]。为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确保获取气象资料的准确性和连续性,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针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应采取的相应补救措施[9]。
4.1 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
各级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开展气象法的宣传工作,增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意识,提高社会公众对气象法律法规的认识,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宣传册等形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气象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10]。真正使广大群众,特别是从事城乡建设活动的单位与个人充分了解气象法规,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气象探测环境,损毁气象探测设施。
4.2 加强部门协作,严格探测环境保护行政审批
各级气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当地建设规划部门的联系,建立、健全相关的备案制度,及时将相关法规规定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范围和标准报当地建设规划部门备案;对可能影响已建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结合相关意见,对符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定的建设项目签发施工许可证[11]。项目建设部门要与气象部门加强合作,增进沟通和交流,要联合分析各预建、已建、在建项目的环境影响,为项目建设提出建议,避免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12]。
4.3 严格执法力度
执法不严也是气象探测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加大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执意违法的建设项目应立即启动法律程序,与建设规划部门联合开展执法,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为,坚决杜绝有案不查、查处不力的不作为行为。各级气象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与当地人大及地方政府的监督、领导及建设规划部门相互合作,对违法行为做到依法惩处,严格执法力度。
4.4 建立健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巡查、报告和预警制度,强化监督
各级气象部门要密切关注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变化动态,加强巡查,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可在最快的时间内采取措施制止破坏行为。对不按气象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联合审批意见进行施工的项目,各地政府有关部门要会同各级气象部门及时启动执法程序予以制止,并依法拆除有关建筑,所造成的损失由建设单位或个人自行承担。各地政府应积极组织各乡镇政府、气象局、发改局、规划建设局、国土局等有关部门开展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监督检查,治理不符合规定的环境问题。制订紧急预案,遇到不可抗力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时,可降低损失和不利影响,并能及时对紧急事故做出处理。
4.5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加以长期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的划定标准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法定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范围,并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庄和集镇规划”。各级建设规划部门在制订和修订城乡规划时,应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纳入到当地城乡规划中。当地各城乡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编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应委托具有城市规划资质的单位编制,所需经费由气象部门筹措解决。专项规划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由气象部门组织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同时,在各城乡建设规划修编时要充分遵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确保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得到长期保护。
5 小结
气象探测对周围的环境较为敏感,一旦环境中出现干扰因素,就会降低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天气气候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关系到各级地方政府应对防汛抗洪、人工增雨抗旱、农业生产安全和防雷减灾工作的成败。为此,要充分认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争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与交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切实做好各个气象观测站的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促进气象探测工作的开展。
6 参考文献
[1] 黄本峰、孙、栾东红.由气象探测环境遭破坏引发的思考[J].山东气象,2004,24(1):46-47.
[2] 王时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8(17):335-336.
[3] 罗伟华,罗经权,黄映玲.浅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J].内江科技,2011,31(11):16,34.
[4] 张亚平,李韵文.浅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体会[J].中国科技博览,2011(32):163.
[5] 杨再禹,李祥.黔东南气象观测环境现状分析及其保护对策[J].贵州气象,2009,33(6):39-41.
[6] 中国气象局,建设部.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通知[EB/OL].(2004-10-08)[2012-03-25]..
[7] 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17)[2012-03-25].http://hubei.省略/zwgk/zfxxgk/zfgw/zfgb2010/gg1013/201011/t20101101_126629.shtml.
[8] 李进虎.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促进气象监测健康发展[J].青海气象,2008(3):57-59.
[9] 廖华.炎陵县气象探测环境与设施保护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