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27 11:03: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篇1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低碳经济

从发展的目标上来看,低碳经济通可持续发展一样,都是为了实现发展过程中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双赢,维护社会生态的平衡,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低碳经济是在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或浪费的情况下所诞生的,其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理念引导者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达到改善环境、节约资源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2)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低碳经济。

现如今,我国面临的而不仅仅是资源、能源等的短缺,同时还要面对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在思考如何转变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模式,降低碳以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时,作为一种绿色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强有力的武器。

(3)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了发展低碳经济,人们会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技术上的革新,通过低碳城市、低碳产业的建立等来实现经济的零碳增长或是低碳增长,从而不断的改善目前的社会生态环境。此外,从内容上来说,低碳经济作为对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在发展中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明确的发展路径。

二、必然之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然之路。在目前的发展进程中,我国正面临着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污染等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并且还要不断的提高这些能源的使用效益,通过转变经济发展增长方式和优化目前的能源结构来不断的降低碳排放量,而低碳经济正是目前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发展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

(1)是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一个重要途径。

如今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正需要大量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这些建设基本都属于“高碳”产业之列,并且无法通过国际市场的拓展来满足目前的需求,因此唯一的选择就是不断的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不断的促进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一个有效措施和手段。

长久以来我国的资源总体状况都是以依赖煤炭为主的一种结构,这种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降低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效率。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却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低碳经济能够通过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等来改善社会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是我国国际战略的需要。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解决目前能源危机、控制碳排放的根本出路,也是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我国能够实现脱颖而出,并大力提高国际地位一个良好的选择和机遇,因此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施国际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篇2

中图分类号:S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1-0096-0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一、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吸碳器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了大量的碳。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森林的碳汇功能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一直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二、森林锐减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灾害导致森林遭受破坏后,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联合国《2000年全球生态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约76亿hm2减少到38亿hm2,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严重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毁林面积为730万hm2。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4%,仅次于能源和工业部门,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围绕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倡导通过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以推动“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

三、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建设农田林网,起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建设沿海防护林、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抗御海洋灾害,保护沿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而采用抗旱抗涝作物品种、加固海岸提防、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品种选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会提高森林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四、木制林产品与林业生物质能源具有固碳减排

篇3

一、低碳经济对我国的影响

低碳经济因其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对自然的疯狂掠夺而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后,有识之士所作的有关于人类发展的深刻反思,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人类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这场革命将对全人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已不能置身其外。

(一)政治层面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对之持赞同观点,我国作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负责任大国,必将扛起发展“低碳经济”的大旗,顺应国际潮流,然而,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的中国,在资金、技术落后条件下,这无疑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了障碍和困难。一方面,是国际上的道义,另一方面是国内发展问题,“两难权衡”考验着中国的政治智慧。

(二)外贸、就业和发展差距方面

1.对外贸易方面

从某种程度上说。“低碳经济”给予了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解决贸易逆差的机会,短期内,中国的产品不能达到发达经济体的能耗水平,这样通过依据商品能耗标准(这些标准根据发达经济体的水平制定的)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征收特别关税就是合乎“道义”的,中国商品的成本优势丧失,就会丢掉在发达经济体中的市场份额。中国出口的减少,改变了原来的贸易形势,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出口减少,众多外贸型企业将出现严重的生存危机,此时,如果国家继续施行传统的扶持政策(例如,出口退税)将是十分不明智的举动,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补贴将通过商品这一载体转移到国外,实质是外国政府收税,中国政府买单,造成财富的易手。

2.就业

短期内,在节能减排压力下,国内企业将通过资本、技术投入形成行业内一段时期的机器更新、改造、升级浪潮,由此带来部分工人的失业;在长期“低碳经济”必然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知识、资本密集型发展方向在优化了产业结构同时必然会排斥掉更多的就业者;土地规模化经营,又将一部分农民从农业中排挤出来加入到寻求就业群体中来。综合以上三类,我们发现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的重叠,对于国内就业问题将是严峻而又长期的考验。

3.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从某种角度上说,是美国在经历了新经济的衰落后,而培育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发达经济体,试图通过能源新战略的实施而主导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对传统理念的一种颠覆,其中蕴含了巨大的商机,仅以碳交易市场为例,据预测,到2020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3.5万亿美元之巨,发达经济体(尤以美国为最)早在经济危机之前就已经开始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在技术、政策、金融配套工作、标准制订等方面走在了前列,占据了先发优势,拉大了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距离。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将来的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将来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给中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长期以来,中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因此,中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中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21世纪上半叶我们仍然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不可避免,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应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推动低碳转型。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气候变化国家规划,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我国一些地方特别是有些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很高,应该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与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三)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应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应研究提出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路线图,促进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通过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标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四)提高认识,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

低碳发展不但是政府主管部门或企业关注的事情,还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由于气候变化涉及面广、影响大,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首先需要各政府部门的参与,同时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加强研究、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同时,应加强相关的舆论宣传。

篇4

2005年英国率先建立了3500万英镑小型示范基金,制定了《减碳技术战略》,在2007年预算中宣布将支持建立第一个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的大规模示范项目。2007年5月的《能源白皮书》更是确定了计划的细节,宣布开展一项竞赛。英国政府为这场CCS竞赛计划设定的目标是2014年实现大约90%的捕获和埋存比例。根据该计划,英国政府对CCS示范项目的成本资助可以达到100%(不包括电厂建设成本)。英国政府在继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2006年10月30日,受英国政府委托,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任英国政府经济顾问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Nicholas Stem)领导编写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简称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做了定量评估。

2007年,英国成立了气候变化办公室(OCC),负责制定气候和能源策略,并处理跨部门的策略协调问题。2007年3月,英国通过《气候变化草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立法,主要内容包括:碳财政预算提供目标管理,建立气候变化委员会,为英国2050年达到温室气体减排量60%的法定目标出谋划策,给政府在排放交易方面提供更大的权力等。2007年出台的英国建筑能源法规要求定出非常强制性的日程表,要求英国2013年以后所有公共支出的项目、住房必须达到零能耗,这归结起来叫第六级标准,任何私人的建筑都必须在2020年后达到零能耗。

2008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英国政府未来的能源――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的白皮书。宣布了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着力于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同时在支持世界各国经济朝着有益环境、可持续的、可靠的和有竞争性的能源市场发展方面英国将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先导。

2008年5月,英首相布朗指出,低碳技术是继蒸汽机、内燃机和微处理器之后第四次技术革命,英国希望能够率先在碳捕集和封存技术上成为全球商业化规模示范的国家之一,英国也希望在近海风电装机容量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促进低碳经济转型,英国于2008年10月份成立了能源和气候变化部(DECC)。该部整合了原来由商业、企业及管制改革部(BERR)负责的能源策略制定职能,以及由环境、食品和农业事务部(DEFRA)负责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制定职能。该部的主要任务就是引领整个英国向低碳经济转换,另外还负责国家能源安全以及确保能源使用的高效和经济性。

2008年11月26日,英国议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而建立具有法律约束性长期框架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按照该法律,英国政府必须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到2050年达到减排80%的目标。

2008年年12月1日,根据英国《气候变化法》创建的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正式成为法定委员会,负责就英国的碳预算水平、实现碳预算的政策措施等向政府提供独立的咨询和建议。委员会于当天提交了其第一份相关报告――《创建低碳经济――英国温室气体减排路线图》。报告详细阐述了英国205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原则、方式和路径,提出了一个涵盖2008-2022年三个五年期碳预算的未来减排路线图,并分析了其可能给英国带来的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2009年第一季度,英国相继推出3项重大低碳战略。2009年3月英国商业、企业和管制改革部(BERR)委托独立研究机构 Innovas Solutions 出台《低碳和环境产业报告》,对全球低碳和环境产业进行了全面翔实的分析。报告认为,即将来临的绿色产业革命将会涉猎全球各个领域,将对低碳科技、产品和服务产生大量需求。以《低碳和环境产业报告》等研究报告为依据,2009年3月6日,英国商业、企业和管制改革部提出《低碳产业战略远景》。《低碳产业战略远景》指出,全球势必要转向低碳经济,低碳不仅能推动经济新一轮的增长,有助于走出目前的经济衰退,而且也是英国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上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财政大臣阿利斯泰尔・达林在公布财政预算的同时,也宣布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碳预算。而要完成这项特殊的预算,低碳的绿色能源推广是重要一环。根据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其中3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相应温室气体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新能源推广是完成任务的关键,而风能利用是英国新能源利用中的一大重点。英国还推行“政府投资、企业运作”的模式,促进商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占领低碳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同时,运用多种手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英国正在运用多种手段引导人们向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转变。根据要求,英国所有新盖房屋在2016年要达到零碳排放。

2009年6月17日,英国正式公布了发展“清洁煤炭”计划的草案。主要对象是以煤炭为燃料的火电厂,要求英国境内新设煤电厂必须首先提供具有碳捕捉和储存能力的证明,每个项目要有在10到15年内储存2000万吨二氧化碳的能力。对此,政府会考虑给予相关财政激励。

2009年6月26日,英国能源和环境变化部题为《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报告称,低碳经济对英国和全世界都有益处。《通往哥本哈根之路》概述了英国的基本立场:如果不对气候变化加以抑制,英国的经济繁荣、环境和安全将面临巨大的风险。英国现在正面临着严重的洪灾风险,这会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会导致更极端的夏季高温,同时还会给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交通网络带来更大的压力以及经济衰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气候变化不仅威胁到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安全,还会引发食物和水资源短缺、扩大疾病传播范围和不断增加的气候难民等诸多问题。然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也必须抓住良机。英国认为,低碳经济不仅关系到气候变化的长久大计,也是摆脱当前经济衰退的一剂良药。在英国,英国一直得益于新型低碳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巨大创新潜力,低碳经济及相关产业每年能创造超过1000亿英镑的产值,并为88万人创造就业机会。英国还着力将“低碳经济模式”向全世界推广。

2009年7月15日,英国又公布了详尽的《英国低碳转型》国家战略方案。英国商务大臣彼得・曼德尔森说,全球低碳产业的价值达3万亿英镑并在不断增长。《英国低碳转型》方案表明政府会支持并确保英国在这一产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决定通过制定清晰的政策,使英国同时在经济和环境两方面受益”。《英国低碳转型》方案是英国到2020年的行动路线图,它要求所有方面都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它综合考虑了能源安全、产业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内容,是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有力回应。这份《英国低碳转型》方案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同时出台的配套方案有《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业战略》和《低碳交通战略》等。2009年4月,英国已经拨款4亿英镑用于研发低碳技术。据预测,全球低碳经济市场价值达3万亿英镑,到2015年可为英国提供120万个就业岗位。在交通方面,到2020年使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在接下来两年中投资3000万英镑,生产大量低排放的公共汽车。在英国主要大城市中安装充电基础设施,为电动汽车提供方便。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每辆2000到5000英镑的补贴。在住房方面,到2050年将来自住房的碳排放几乎减到零。由于住房基本是现有建筑,所以主要采用节能改造的方式,计划投资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对那些主动在房屋中安装清洁能源设备的家庭进行补偿,预计将有700万家庭因此受益。《英国低碳转型》方案将有力地促进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其中《低碳工业战略》指出,政府将在政策倾斜、产品采购、教育培训、标准化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制造业全面支持,包括软件、制药、化工、发电、汽车、航空等领域,协助解决低碳工业发展的瓶颈,打造创新氛围,包括改变机制、消除壁垒和支持研发等。《英国低碳转型》方案还首次提出如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政府机构,各部门必须建立自己的碳预算,排放超标将受到处罚;二是农业,支持将各种垃圾用于生物质发电。

英国政府还于2009年7月15日《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国家气候能源战略》,对低碳迁移的具体任务目标进行了部署。该计划规定:到2020年,英国碳排放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34%。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计划规定到2020年,绿色行业工作机会要超过120万个;对700万个家庭住房进行绿色改造;支持150万个家庭自产绿色能源;40%的电力来自低碳能源;原油进口减少一半;新生产汽车的排放在现在基础上减少60%。

英国政府在对“低碳经济”产业化进行深度研究基础上,制定了《低碳产业战略远景》,指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走出当前经济低迷状态的重要措施,也是着眼未来的战略决策,英国应当抓住全球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创造的巨大商机,实现经济的重新崛起。《低碳产业战略远景》强调英国应当围绕4个方面加快实施低碳产业战略。一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商业、消费者以及公共服务成本。二是重视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获和储存技术、输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将其作为未来英国发展低碳产业的重要方向。三是使英国成(下转第28页)(上接第23页)为全球低碳汽车开发和生产领先者。四是通过提供技能、基础设施采购和研发、示范和政策的部署,使英国成为低碳经济商业中心。

2009年11月,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公布了能源规划草案,明确提出,核能、可再生能源和洁净煤是英国未来能源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大力发展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草案决定重启核能发展计划,批准了10个新核电站。2009年12月1日,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了题为《智能电网:机遇》的报告,宣布将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报告提出,2020年前,将4700万个家庭普通电表全面替换为智能电表。英国还成立了智能电网示范基金,在未来5年内为智能电网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

为了帮助英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英国工党政府在2010年3月24日启动一个20亿英镑的“绿色”投资银行计划。英国财政大臣阿利斯太尔・达林(Alistair Darling)表示,该计划有望在5月6日进行投票表决。他同时表示,希望获得更多的投资,以便促进持续18个月经济萧条过后经济的发展。

篇5

3.4 坚持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行动和内容。

篇6

1、引言

在高度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化进程之下,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来自环境、社会、区域的种种压力。如何在保持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又能够解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减少城市能源消耗与废弃物的排放成为中国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2003年英国政府将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写入政府白皮书。之后许多城市开始以低碳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适宜的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尤其是在全球低碳经济大潮中,更需要资源的绿色开采与开发、引导城市产业机构的调整、促进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采用严格的环保措施。

2、矿业低碳城市的规划方法

2.1 矿业城市规划相关概念

矿业城市规划是指研究矿业城市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国

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矿业经济发展规划、资源和社会长远计划、区域规划来确定矿业城市性质、未来发展方向,综合部署矿业城市经济、资源、文化、社会、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保证城市有序、和谐、可持续发展。

2.2 矿业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方法

在规划之前我们首先建立低碳经济模型:

W(CO2)=P×××—F

根据此模型,其中,E为不同类型能源使用量,可按标准统一折算为标准煤;W(CO2)为CO2排放量,系数K为碳排放强度或者碳排放系数。不同地区、不同技术条件及能源结构的K是不等的。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所以K约等于2.45(燃烧1吨标准煤排放CO2约为2.45吨)。在这一公式中,假设K值恒定,低碳问题就可以转化为能源利用问题的核算。城市能耗包括家庭能耗E1,交通能耗E2,公共建筑能耗E3,生产性能耗E4。但是我们的城市自由吸收CO2的总量需要减去,一般我国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都采用森林碳汇的形式,1立方米木材大约可以吸收1.83吨CO2,温带地区森林每年每公顷吸收2.5—27吨CO2,我们通常按照15吨来计算,取F来代表。

3、低碳经济规划视角下的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

3.1 矿业城市低碳产业发展规划

矿业城市产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包含四大体系:第一是依托矿业城市主导产业形成的产业集群,通过对主导产业的培育、加强,可以实现矿业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壮大矿业城市经济力量;第二是以矿业城市产业集群体为基础,通过产业中的企业间的技术链、知识链、价值链、信息链和市场链建立低碳经济体系,以此来实现产业升级和低碳发展;第三是由技术、经济、管理和政策来提高产业内各个企业的资源开发利用率及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利用,这是低碳经济体系的保障;第四是矿业城市产业低碳经济运行模式中的资源、人口、环境和社会作为矿业城市低碳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与产业间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多方面的交互作用,为矿业城市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宏观的支持。

在此模型基础上,我们基于矿业城市的发展现状和特征,可以从产业运行模式中设计出矿业城市典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一,通过核心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入产业链,形成资源到中间产品再到最终产品的低碳产业链条;二,在矿产资源富集区域,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节能减排示范区、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基地为主的产业集群;三,通过建立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科技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等,把资源型企业或科技企业集中在园区内,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要求发展资源—科技型产业集群;四,以产业链为延伸,以资源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产业集群体为核心,建立产业延伸性低碳经济产业集群体系。最终通过实现产业低碳化发展来促进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

3.2 矿业城市低碳技术发展规划

3.2.1 矿业城市低碳技术发展系统

低碳技术包含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炭层的勘查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除矿业经济部门以外,还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汽车等众多部门。矿业城市的低碳经济系统是由企业层、产业链层、产业集群层、矿业城市层等不同层面构成的集合体,这意味着,整个低碳经济系统的技术支撑体系同样存在着不同的层次。企业的技术体系是基础,尤其是企业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清洁生产工艺和循环技术应用;产业链层和集群层是基于整个产业或资源富集区、园区低碳技术使用;矿业城市层主要是从城市整体,通过系统的规划、设计和选择、实施来建立矿业城市低碳经济宏观技术体系。

矿业城市低碳技术支撑系统是由高效利用技术、再利用技术、减碳技术、去碳技术和无碳技术五大部分构成,它是一个涉及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三维系统。技术系统的手段以此为开源化、再利用、减量化、无害化;作用对象以此为初级矿产品、废弃矿物、新能源、新型可利用矿品;作用领域以此为资源领域、生产领域、消费领域、环境领域。

(1)矿业城市低碳经济的高效利用技术体系。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是矿业城市实施低碳经济最为重要的手段,因为它涉及到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转型。对于矿业城市来说,只有有效地降低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废物生产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矿业城市高效利用开发技术体系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节约技术;伴生资源、伴生有益组分的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采选冶过程的高回收技术等,通过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资源回收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废物产生等途径,实现矿业城市产业运行中的资源高效利用。

(2)矿业城市低碳经济的再利用技术体系。再利用技术是矿业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煤矸石、废矿石的再利用技术;尾矿、尾液的综合回收和利用技术;矿坑废水、洗选废水的再利用技术;瓦斯、冶炼烟尘的再利用技术等。通过再利用技术的使用,可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最终废弃物排放的规模和强度,有效的降低系统内产品生产的综合消耗。

(3)矿业城市低碳经济的减碳技术、去碳技术和无碳技术体系。矿业城市的减碳技术、去碳技术和无碳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关键。减碳技术包括烟气脱硫等大气污染防治技术;采矿土地复垦及造林技术;旨在提高化石燃料内在使用率的超燃烧系统技术,超时空能源利用技术,高效节能建筑技术,高效电网传输技术,高效火力天然气发电技术、热电联网技术等。去碳技术目前只要指碳捕捉技术,目前积极采用的是CO2重新注入油井以增强抽油压力,甲烷回收,CO2制成干冰投掷入海,CO2泵入深海等技术。无碳技术主要包括清洁能源利用技术。这些措施都是实现矿业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关键,可以将矿业城市生产运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或者增加城市碳汇。

3.2.2 矿业城市低碳技术发展政策

由于低碳技术在我国刚刚起步,相关政策体系极不完善,所以,首先,应该制定相对完善的配套政策,如碳税、排放权交易政策;其次,有针对性的扶持低碳技术研发,促进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加强产学研结合;第三,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第四,通过绿色证书交易、政府采购等措施引导企业研发和采用低碳技术;第五,加快低碳产业示范区、低碳科技园区的建设,在园区内部给予企业优惠措施;第六,建立低碳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城市统一规划、规范管理、设立专项基金、集聚人才、整合资源等;第七,推动多元化投资,鼓励风险投资;第八,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矿业城市要大胆走出去,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共享成果,为我国矿业城市低碳技术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闫军印.矿业城市循环经济系统设计与优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年11月.

[2]蔡博峰.低碳城市规划[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6月.

[3]娄伟.低碳经济规划理论、方法、模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3月.

[4]熊焰.低碳转型路线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2月.

篇7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70-02

一、引言

当前,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变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这也是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是一个煤炭消费大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为了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能够获得更优的资源分配、在征收碳关税的政策方面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寻求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迫在眉睫。2009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强调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经济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尤其是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均资源不对等这样的背景下既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又要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实践的挑战。要对低碳技术的开发与转让、创新资金的运行机制、适应与减缓能力的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促进减排政策措施的实施,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实质性的基础。

国内关于低碳经济模式下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了显著成就:文献[1]用多元化指数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认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会导致国家从以高碳燃料为主转向以低碳为主。文献[2]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了中国GDP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有明显的相关性(R2=0.9581);文献[3]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就中国减少碳排放的目标和措施以及如何开展国际合作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二氧化碳减排与GDP持续增加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减排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解决途径。

二、GDP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

2007年,我国碳排放量达到了63.44亿t,是1953年的43.93倍,而GDP则为1953年的60.51倍。1979~2002年,碳排放增长率总体较为稳定,平均碳排放增长率为4%,其中1997和1998年的增长率为负;这期间我国实施了“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制度,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GDP的平均增长率高达9.7%。2003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加速上升,增长率达到16.8%,远高于同期我国实际GDP10%的增长率。2002~2007年我国GDP平均增长率达到10.56%,由于我国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能源消费的高增长,碳排放平均增长率为12.15%。

从1953~2007年中国的GDP、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趋势,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量与GDP的变动方向基本是一致的,GDP迅速增长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消费水平的迅速增长,这必然导致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也就间接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说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量的增加是由GDP的迅速增长导致的。同时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与GDP的增长之间有着的大幅度差异,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相差约8.3%,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率上的提高,导致单位GDP的能耗(能源强度)和单位GDP的碳排放(碳排放强度)降低。

三、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碳排放强度是指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那么说明该国就实现了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所以说碳排放强度是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衡量减排效果的最好指标。GDP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是复杂的,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图1为1953~2007年我国阶段性碳排放强度比较,从中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之前(1953~1978年),由于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相当低,碳排放强度较高。计划经济形成初期(1953年~1957年),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平均碳排放强度达到21.54tCO2/万元;而在计划经济运行阶段(1958~1978),在“”计划的指示下重点发展重工业,能源消耗量迅速增加,使得使这一时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上升,平均碳排放强度达到39.93tCO2/万元,比计划经济形成阶段上升了85%。在改革开放的初期(1979~1984年)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市场经济体制,由于该阶段改革尚未从农业领域全面开展,国有企业仍处于“放权让利”时期,这一时期的碳排放强度仍很高,为37.05tCO2/万元,但是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是明显的;在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1985~2007年),随着生产资料商品化的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这一阶段的碳排放强度为19.94tCO2/万元,与改革的初始阶段相比降低了46%,显示了较高的碳排放效率;与计划经济的运行阶段相比,单位排放量降低了50%。据测算,1985~2007年,假定经济增长速度不变,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共减少了11467851t。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碳排放强度越来越低。市场化是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竞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制,效率最大化目标的机制。这一机制使得市场的作用扩大化,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使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由此可见市场化一方面推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使全球变暖这一环境问题得到了缓减。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碳排放系数是指每一种能源燃烧或使用过程中单位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数量,一般在使用过程中,根据IPCC的假定,可以认为某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是不变的。由表1可见,在煤、石油和天然气这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碳排放系数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的60%。其他形式的新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等属于无碳能源。

煤炭一直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占整个能源消费结构的70%左右。1992年我国进行了煤炭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使得煤炭消费由于价格上升的因素而大幅度下降,而其他能源的消费则有所增加。在2006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70.7%下降到69.4%,其他能源的比重由29.3%上升到30.6%,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这类无碳能源的比重由3.4%提高到7.2%。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之比从1978年的2.5减少到了2006年的2.4,碳排放强度也由1978年的44.2tCO2/万元下降到了2006年的13.81tCO2/万元,说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的降低能显著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可见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仅能提高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碳的排放,有利于减排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980年~1993年,第一产业的比重由30.2%下降到19.7%,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1.6%上升到33.7%,第二产业的份额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徘徊之后开始呈上升趋势。在此期间的碳排放强度由1978年的40.14tCO2/万元下降到1993年的22.32tCO2/万元。1993年以后,中国的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渐平缓,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迅速增长,到2007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1.1%、48.5%、40.4%,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其碳排放强度已下降到13.36tCO2/万元,这充分说明大力发展低能耗和低碳排量的第三产业可以保证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大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由以上分析可知,二氧化碳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协调进行的关键在于市场化程度、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先发展、后减排;先高碳,后低碳”的低碳经济道路不同的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途径,采取严格的节能减排技术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因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探索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低碳经济”道路与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道路有所不同。发达国家主张的低碳经济是建立在国家综合实力已经比较强大、人民生活水平相对富足的基础上的,而且市场化程度较高;而中国的低碳经济道路是建立在工业化进程尚未过半、城市化水平显著偏低、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基础之上,而且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我国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加入WTO的契机,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深度与广度,加快能源配置效率和能源技术效率的提高,降低碳排放强度,走出一条“以发展促减排、以减排促发展”的道路。

2.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大的主要原因,优化一次能源供应结构,全面实现用能技术的先进化,合理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努力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强度,有利于尽快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能源使用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首要任务。研究表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4%,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低了10个百分点。因此,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能源利用和碳减排技术,改进中国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减少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做优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都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单位产出增加量会逐次减少。从各国产业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系数看,第三产业普遍小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又小于第一产业,如英国分别为0.000235、0.010445、0.051490,英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每增加1%,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5.1%;第二产业每增加1%,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1.04%;而第三产业每增加1%,只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02%。可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既可以维持经济增长又能保证低碳排放甚至零排放。中国的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应具体分析我国的国情,抓住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与步伐,达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均衡,以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五、结论

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扎实、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GDP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出发,深入分析影响碳排放的因素,研究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策,开展试点工作,进行战略规划,积极参与国际低碳规则的制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参考文献:

1.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4)

2.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2006(5)

3.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J].世界环境,2008(2)

4.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

篇8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190-02

低碳经济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是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和解决办法,它是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经济发展模式[1]。当前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作为高碳行业的石油企业,应当顺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是实现人、自然、经济三方面协调、平衡、持续状态的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人与经济社会关系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人类自身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性[2]。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是经济发展、自然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很好地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三个特征,首先,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低能耗特征体现人、自然、经济三方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其次,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低排放要求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损害资源的恢复再生能力,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界环境保护的关系,体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界发展的协调统一;第三,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不仅能够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现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思想。

总之,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体现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兼顾了“低碳”和“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3],所以石油企业要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品结构,重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

二、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建立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主要产业结构、政策措施、传统观念、技术水平四个因素制约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1.产业结构单一。未来的能源结构是以可再生的新能源为主,虽说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对比较环保,但也是不可再生能源,只能维持现状。作为石油企业,要对可再生新能源进行研发,不能紧紧停留在常规能源的产业链上,并且这方面石油企业也投入相对较为落后。面对当前国际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步伐加快,石油企业要能够加快结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走向规模化、一体化、产业集群化的集约化发展之路,转变生产方式,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清洁燃料的生产,提高单位石油的产品效益[4]。

2.政策措施不健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解决能源利用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废物处理及回收利用等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性,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保驾护航。作为高碳产业的石油企业来说,低碳经济发展应首当其冲,应当由一些列的政策法规来进行制约,但当前中国这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健全,缺乏专门的针对低碳经济的专项法律法规,没有较好地执行体系,没有法律化、制度化,监督监管不严,造成了一些企业碳排放量招标、废弃废物乱排乱放的现象,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生产生活环境。

3.传统观念滞后。同国际公司相比,中国石油企业管理理念还处于粗放型阶段,管理理念和水平还相对落后,特别是在节能排放方面,主要是通过减少资源利用、关闭高耗能装置等比较直接性的生产管理方式获得的,对于利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4.总体技术水平落后。中国低碳技术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刚刚起步。中国低碳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源消耗的技术系统落后,造成能源利用率低,碳排放量大,经济效益低下;二是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落后,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程度不高,造成化石能源利用量大,能耗资源消费高。所以,石油企业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同时,要对总体技术进行改进创新,为建立高效节能低排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三、建立中国石油企业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对策

篇9

Abstract: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pillar industry, beneficial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relationship, influence future generation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macro-control policy on the property, real estate profiteering era is over, how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economy in such a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to this problem, and puts forward the healthy real estate industry c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ggestion.

Keywords: real estate economy; sustainable; problem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近几年,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不仅居民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始终处于上涨状态,各地政府也开始认识到房地产对当地经济巨大的拉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行业逐渐成为各地的支柱行业,同时也成为最大的暴力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由于供需矛盾而导致的房价居高不下问题,这一问题引得老百姓叫苦不迭,人们戏称房价、教育、医疗是老百姓“新三座大山”。为遏制房价,中央政府自2010年起不断出台政策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宏观调控,但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在低迷一段时间后,反而却呈现出加速上涨的态势。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房价“愈挫愈勇”,又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应对呢?

1 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发展,在发展目标上既要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又要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生存和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发展方式上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要使自然资源和环境得到永续利用和保护,最终达到环境和发展的协调一致。目前房地产经济投资不仅要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还要建设一个适宜于人类居住和生活,生态环境优美、舒适的社会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它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对各种房地产品的要求,又要满足子孙后代未来发展的需要。其中,包括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住宅业的稳定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完善及人居环境的改善等。

二是既要保持产业自身不断增长,又要与社会以及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主要包括社会的公平性;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如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建材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产业发展的协调性等等。

2 房地产经济的重要意义

2.1房地产业在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绝对不能否定房地产业在促进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过程中的积极而重大的作用,必须要明确目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房地产业仍然是我国基础性、支柱性产业之一。

2.2房产业的最终产品为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场所。房屋能为商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园林花木业、家庭通讯业、房屋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家庭特约服务业、搬家公司、房屋买卖中介业等等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发展场所。如果没有房地产业为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场所,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难免会受到瓶颈的制约。

2.3房地产业作为一个龙头产业,可以带动诸多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需要国民经济中的建材、设备、机械、冶金、陶瓷、仪表、森工、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相配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性十分明显。据测算,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每投入200元的住房资金,可创造相关产业140~440元的需求;每销售200元的住宅,便可带动260~300元的其他商品销售。因此,住宅建设若增加20个百分点,可望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个百分点,住宅行业每吸纳200人就业,可带动相关行业300~400人就业。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 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房地产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偏重粗放发展,表现为效益增长主要依靠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过度消耗;空间资源鲜被认识,其合理利用和开发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并不丰富,尤其是土地、空间等资源在一些地区形势非常严峻。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对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并影响其他行业发展的事件屡见不鲜。在房地产下一步的发展中,资源的机会成本及合理利用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3.2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开发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房地产在发展中建筑密度过高,容积率过高,产生“钢筋混凝土”丛林。城市缺少绿色空间,市区污染不易向周围散发,城市空气质量差;人们居住、生活感到压抑紧张;人们远离自然,使人类与自然隔离。更有甚者,长江中游部分地市围湖造田,开发房地产,大大降低了湖泊的蓄排洪能力,对整个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包括房地产在内的经济造成潜在威胁。

3.3与房产发展相配备的金融基础体系尚不完善。我国的房地产金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已完成了基本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有些问题如不解决,将影响房地产经济的整体发展前景。首先是房地产信贷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房地产贷款长期倾向于开发贷款,住房消费信贷发展不足。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消费信贷一般占到整个房地产信贷总额的70%左右,而我国消费信贷占房地产贷款比例最大的银行还不到10%,仅占银行全部贷款总量的1%强。同时,住房消费贷款的发放也给银行资产安全带来隐患;房地产贷款的长期资金来源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贷款资产流动性不足;金融二级市场缺位。还有,住房公积金缴纳范围和比率的扩大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低进低出的运营方式使资金使用低效率和显失公平。

3.4商品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空置率居高不下。空置房地产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与外部客观环境不相适应引起的空置,包括上文提到的大大超过当地人口规模的房地产,以高利润为目标,不顾市场需求的房地产等。第二类是由于内部因素造成的房地产空置,包括开发商资质较低,开发的房地产质量存在问题、销售不畅、与周围已有项目雷同,缺乏自身特点,由于没有特点,没有优势导致的空置等。空置房地产不仅占用了大量宝贵资源,长期下去,还必将危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4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

4.1科学规划,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要在政策上限制粗放型的房地产经济,努力使房地产经济向对资源集约利用的方向转变,尤其要提高对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应作好房地产发展中的科学规划,房地产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既要发挥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带动经济增长,也要避免那种过分超前,危害经济的行为。

4.2注重环境保护,使房地产经济成为城市生态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在建设项目决策之前充分听取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科学规划,在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物质功能,树立“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同时,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美好的生活办公环境;要求房地产与环境因素的衔接更加自然和优美,与周围的绿化、园林、小品等和谐搭配,相得益彰。

4.3完善金融体系,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房地产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根据我国目前的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应重点做好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增加消费贷款比重,并注意防范风险。另外,为解决房地产金融进一步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期限错配问题,资产流动性问题,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业还应着手研究并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将一、二级市场作为一个整体纳入金融大循环,打通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建立和发展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还能有效分散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房地产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向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转轨,提高整个房地产金融的效率。

篇10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1)03-0034-04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Murillo-Zamorano(2005)得出能源如同资本与劳动力,对加速生产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能源效率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Andrew和Warren(1982)把能源效率称为“第五类能源”,以突出能源效率在节能中的重要作用。改革以来伴随着安徽省(以下简称“我省”)工业化水平日益提高,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能源消费增长迅速,资源瓶颈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制约性越发显现。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历元下降到2010年的1.03吨标准煤历元,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但节能降耗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的目标,可见节能降耗已上升为我国基本国策。众所周知,服务业能源消耗相对较少,而工业部门是能源消费的大户,且工业化是我省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如何将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有效缓解我省经济增长与能源短缺的矛盾,在能源约束下,通过节能降耗来实现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研究的焦点。

有关能源的研究方法,通常包括两种:一是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能源效率进行测算,一是将投入产出分析法引入能源分析,通过编制能源投入产出表及能源结构分解分析(SDA)来研究能源、环境、经济、产业间的关联。本文与已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将投入产出分析法与数据包络分析法相结合,研究节能降耗约束下,工业内部产业发展的思路及调整的依据。二是本文不但借助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进行单独分析,而且利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综合关联评价分析了工业各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的

安徽省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从2007年安徽省42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纺织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建筑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的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这些工业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波及影响水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大,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较明显。而其余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均较小(小于1),说明它们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较低。

从2007年安徽省42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来看,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批发和零售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农林牧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较大(大于1),反映出这些工业部门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在对其他部门发展表现出较强支撑性的同时,对国民经济发展有较强的制约作用(即所谓“瓶颈产业”)。而其他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较小(小于1),说明这些部门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支撑性较弱。

二、安徽省工业各行业能源强度计算

由于投入产出表中将工业划分为24个部门,而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包括采掘业(7个行业)、制造业(29个行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3个行业),共计39个行业。因为安徽统计年鉴中没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H2)的数据,且其他采矿业(H6)的数值较小,为了减少计算误差,将其剔除,因此,计算结果中没有H2和H6两项的分析。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万元GDP能耗均超出同期安徽省万元GDP能耗平均值,其中安徽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005-2007年万元GDP能耗均值超过同期安徽省万元GDP能耗均值的10倍以上,这些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是推进安徽省节能降耗工作的关键所在。在2005-2007年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万元GDP能耗呈稳定下降趋势;安徽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呈V形波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则呈现A起伏,如何提高安徽省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是推进安徽省节能降耗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结论与启示

结合安徽省42个部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及安徽省工业各行业能源强度的测算,笔者提出了在节能降耗约束下,安徽省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层次可选择的思路。

第一,优先发展具有强辐射性、强制约性、能源效率高的行业,如: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充分发挥该行业对对其他产业的支撑性和拉动性,在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同时,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过渡。

第二,有选择性地发展强辐射性、强制约性、能源效率一般的行业,如: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同时,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将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共同作用,改变其能源利用效率低的现状,为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1

房地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者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房地产业必须在保持其自身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与环境相适应,为其他产业和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尤其是现在的生活资料消费品的增长,又使得房地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相适应,并且做到良性互动,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1、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直来,关于房地产的话题在各种媒体议论不断,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它的暴利性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房地产业在近十年来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否认房地产经济带给国人经济的提高。 它的迅速发展不仅仅满足了当代人对房屋的需求,还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房产业能为商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房屋装修业等等提供发展前提和发展场所。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过程中的积极而重大的作用,另外房地产业还要考虑到其是否会影响环境、资源、金融等相关问题。房地产业的发展要顺应社会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发展,更要适应生态的发展。 过度的地产行业发展势必将导致地产行业经济的衰退,从而制约多方面行业经济的发展。 所以,房地产经济走可持续发展对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我国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的现象

房地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使用到大量的资源, 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有些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我国虽然说是一个资源比较丰富的大国,但是人均占有量却非常的少。而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目前偏重粗放式的发展,表现为效益增长主要依靠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过度消耗,没有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所以我国在未来发展房地产业方面,要注重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使房地产业向着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前进。

2.2房地产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发展

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在发展房地产业的过程中,太过于注重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对我国的生态绿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城市中大量的房屋建筑兴建起来,产生了“钢筋混凝土”森林,城市里缺少绿色空间,缺少了对绿化的建设和保护,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极大影响。人们居住、生活感到压抑、紧张,使得人类与自然隔离。开发房地产的时候,很多开发商对于古老的具有文化底蕴的建筑不注意保护,没有从城市文化底蕴中吸收营养,来塑造新的建筑精神和城市气质,甚至是去拆毁这些古老的建筑,导致城市中文化的缺失,那么建筑特色,文化特色,乡土特色等也随之逐渐消失。对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因此在城市房地产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注重经济、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结合,才能够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产业,才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

2.3房地产发展过程中房产空置的问题

在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商品房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了大量的房屋空置现象的产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导致房屋空置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由于与外部客观环境不相适应引起空置。如大量的兴建以高利润为目的,不顾市场需求的房地产等,使得周围的环境配套设施不适合居住。第二是由于内部因素造成的房地产空置。由于房地产的过快发展,房地产开发商只追求量和速度的发展,而忽略了质量的问题,导致了消费者不愿意购买。以上这两种做法不仅对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不利,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4房地产发展配备的金融基础体系尚不完善。

房地产金融基础体系欠完备,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住房消费信贷一般占到整个房地产信贷总额的70%左右,而我国消费信贷占房地产信贷的比例不到10%,仅占银行全部贷款总量的1%,同时,住房消费信贷的发放也给银行资产安全带来隐患。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房地产业面临的一项战略任务。

3、促进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3.1加强建筑房屋时,对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我们人类发展关注的重点。 科学规划,在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物质更能,树立“以人为本”设计理念,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美好的生活办公环境。生态环境一直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建立环境优美,和谐发展的新小区,要增加房地产小区的文化特色。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3.2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房地产业归根本就是在地皮上做文章,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实现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在政策上要努力限制国内房地产的粗放型房地产经济, 努力让房地产经济向对资源集约利用的方向转变。合理利用土地、空间资源; 另外还应该做好房地产发展中的科学规划,带动其他经济增长,协调好房地产与各种行业的发展。

3.3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市场监管,保障房屋质量

政府应当将制度建设作为重点,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将房地产开发的短期行为和投机减至最低。减少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根除腐败、不合理收费,同时 我们还要努力完善房地产业的法律法规,要加强房屋质量检测力度,保障房屋的质量,尽量做到法律、规则之间能相互配套,依靠优胜劣汰市场原则,提高开发商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空置房的出现。

3.4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为依托

新的世纪是经济、知识、科学爆发的世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科技创新。 房地产业的科技创新可以在观念、产品方面的创新,改善人们的居住、办公条件,优化城市的环境;在进行环境成本核算方面的创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用最新的材料,利用新能源才能够取得最高的效益,减少污染,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在消费观念的创新,更新观念促进房地产企业潜在需求的转化,做好与交通、信息等其他配套设施的协调;在市场服务领域的创新,包括物业管理、中介业有新的形式和内容,住房贷款手续简单,科学,便于操作。

从过去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成为了发展的共同目标。。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够保证我国的房地产经济有更长远的发展道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篇12

1、低碳经济的提出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我们首先要勇敢、积极的承担因之前的发展造成的经济问题的治理于现有环境的保护,努力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完成降低消耗的目的;另外我们还要积极的进行“转方式、调结构”,努力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新兴工业的发展等方式,共同建立生态的持续文明。彻底摒弃以前所谓的“先污染后处理、先粗放后集约”等陈旧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彻底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保证资源的合理保护的双赢模式有效途径。

2、可持续发展战略概述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2]其实满足当代人需要和满足后代人需要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在保证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大气、森林、土地等自然环境不被污染,即让子孙后代还可以顺利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不能全部等同,只能说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存在,而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核心是“发展”二字,是要完成发展的同时,保证可持续性,即控制人口、保护环境、资源永久使用的前提下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发展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而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可持续、长久地发展才是真正地发展。正如同志说过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3、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上文已经提到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的同时,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那么可持续发展给我们当今的经济发展提出什么明确的要求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3.1可持续性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要求就是可持续性要求,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一定保持在其可保持生产力的条件下,资源的持续或者循环利用以及其可持续发展的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而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按照环境的某些限定适当调整个人生活方式,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适当调整自己的需求与消耗标准。所以我们必须更加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持适当的人口数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3.2和谐性与公平性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保证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而且只要我们努力遵从和谐原则,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利互惠、共生长存,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另外可持续发展还是对自然、对人类的一种平等要求,首先是几代人之间的平等,保证几代人的发展延续性;其实还有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就是说同时代的人能得到共同发展的权利;还有一个是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间的公平原则。这些都是与传统发展观念的不同之处,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物、人与自然环境共同和谐相处,人与人、人与生物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可以在这片热土上生存繁衍。

3.3高效性与跳跃性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高效性原则再也不是片面的追求经济生产率的快速增长,而不顾及负面影响。而是根据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进度来衡量,是一种人类整体发展水平的高效。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求不再是单纯的线性上升,而是呈现跳跃性特点,这样更要求我们在追求自己欲望的同时要思考下社会影响与代价。

4、低碳经济的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倡导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那如何在低碳经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4.1培养民众低碳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需要每个组织和个人都要自觉以实际行动去努力。低碳经济的基础条件就是人是否有足够的思想觉悟、是否对节能减排的认识科学、合理,如果人们对其认识不足,那么这可能仅仅成为一个口号。就目前来说,中国公民的环保意识比发达国家的相对很薄弱。可持续发展最为较新的理论,大部分人还不是很熟悉,因此培养我国公民的绿色意识任重而道远。

我国也在《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非常明确地提到了要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强力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而如果想转变观念,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去认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了解温室效应的全球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严重威胁。因此,学校、媒体、政府或者其他组织都要积极在转变公众和社会观念上下功夫,并积极组织低碳经济的教育培训,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管理理念\,促使全民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4.2更新经济增长方式,节能减排

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期为粗放式发展模式,呈现为“高投入、低回报,高消耗、低产出,高排放、低治理”的特点,虽然现在经济增长方式在部分转型,但是整体上还是存在极大问题。首先三大产业布局不合理,第二产业仍然作为最重要产业而存在,第三产业发展还是不够迅速,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结构也存在很多问题,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环境的日益恶化仍存在正比例关系。这些都忠告我们一定要及时更新经济的增长方式,早日走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中来。

为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我们可以从以下连个方面入手:第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第二产业的发展中也要遏制高消耗产业的发展,努力发展一批高、新、尖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知识含量,加大推进电子商务、旅游等产业发展,努力把握地域优势,发展新兴行业,从而整体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达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4.3改变能源结构体系,寻找新能源

以能源结构调整推进低碳经济能源开发深度和能源利用效率问题,它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长远困扰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而能源的耗费也非常迅速,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而现今能源的生产多为煤炭、石油等,这种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用后一般短时间内无法再度生成,其这种能源的燃放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这既不利于环境保护、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正式努力改善能源体系结构,逐渐降低煤炭等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发展节煤技术,促进能源的高效率利用,并适度发展天然气、水电、核电等产业,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另外还要遏制奢侈消费,减少资源浪费,努力寻找新能源,用于取代极度匮乏的煤炭资源,最终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4 创新制度体系,设立低碳法案

低碳经济的运行因为会涉及到部分企业甚至个人的利益,且对某些高耗能企业造成严重打击,那么如果单纯通过政策调控或者道德约束,是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的。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瑞典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等多项经济政策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也开征国家碳税。[4]我国的当前的法律、法规对这方面的限制相对较少,且作用不是很大。

为促进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首先加强立法建设工作,只能更多的专门法律,去约束一些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要求他们及时转型,谋求更新的发展。并积极研究审核一系列法案,在法律层面设立一些标准,严格限制。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税务手段引导社会节能减排,通过对一些高耗能部门税务的增加,首先是限制这种企业的大幅度出现,其实还可以把征来的税用于工业垃圾的处理,双管齐下。

5、结语

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再也不能不顾一切的单纯发展经济,而需要去考虑自己的生活环境,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可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发达国家发展早,且当时环境意识很薄弱,导致地球环境经受了很大的打击,而我们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再走发达国家的弯路,而应该努力探索自己的出路,在经济持久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寻找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积极应对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相信,在全国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必然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作者单位:山东海阳市盘石店镇卫生院)

参考文献

[1]http:///view/3195681.ht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