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考核标准范文

时间:2023-10-27 11:03: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第二课堂考核标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第二课堂考核标准

篇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83-02

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人们已经达成共识,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全面素质教育,高校就是要为社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全面性、系统性的要求,使得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第一课堂无法完成所有的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第二课堂也就成为素质教育的必需。作为高等教育者,要清楚意识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必须构建顺畅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优势。然而现实实践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良好有效互动的局面还存在一定距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衔接还存在着矛盾和问题。鉴于此,通过数据调研,了解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存在的矛盾,针对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则是本文主要阐述的。

一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的重要性

第二课堂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是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务计划课程之外有组织或者自愿参加的各类活动和项目,比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科研创新活动、社团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能有效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素质获得充分的展示与锻炼。调查研究显示有超过74.83%的同学表示,知道或者了解第二课堂。45.03%的同学喜欢或者非常喜欢第二课堂的开展。有54.97%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的帮助作用很大或者非常明显。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问题上,54.3%的同学认为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二者相辅相成,甚至有18.54%的同学认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等重要。因此可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如何形成协同共建机制,共同发挥在学生教育培养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资源分配上的矛盾

调查结果显示,25.83%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内容与实际社会需求相脱节。47.02%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缺乏专业老师及时指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师资方面,教师自身的第一课堂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当繁重,而第二课堂教学的工作量又存在难以确认、量化问题,使得教师很难把指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内容。在管理层面上,一直将紧张的教育资源倾向在第一课堂之中,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缺少科学性的筹划与专业化的指导。虽然在教育总体导向中,特别强调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实际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仍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另外,31.79%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资源相对不足,设施较为落后。在硬件方面,活动场所、设施等主要是为第一课堂教学配备,专用的第二课堂硬件设施相对匮乏。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内容设计上的错位

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很多课程内容都显得过于随意化。调查结果显示,37.09%的同学觉得第二课堂的开展活动与专业知识匹配度低,39.74%的同学认为第二课堂开展活动形式单一没有吸引力。课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建构人格的重要教育中介,目前的第二课堂在课程化的背景下进行建设,要求课程内容与各类活动相结合,学生必须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然而有效实现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能够与第一课堂的内容衔接化,或者对第一课堂的内容做一个好的延伸与升华,在现实活动开展中却没有做到。另外,有些时候为了片面追求第二课堂的覆盖面,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抛离了第一课堂的主引作用,产生了较多的与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不太吻合、活动层次较差的活动,影响了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使得与第一课堂之间的互动变得越来越少。

(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评价标准的差异化

对学生评价标准的相对单一化导致第二课堂的培养功效得不到认可。目前,大部分高校虽然都是以第二课堂学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对学生的评价尚以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成绩为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所取得的成绩不能得到很好的评价与考核,导致第二课堂缺乏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同时,第二课堂的评价标准相对较低,且评价主观化倾向比较明显。在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中,往往前期设计或者课程安排比较满,在投入过程也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大多数时候是以课程或者活动结束作为考核标准,仅仅凭主观的感性评价作为考核结果。忽略了第二课堂对于学生的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忽略了课程的影响力或者影响深度。结果就导致了第二课堂的课程评价主观化,与第一课堂相左,第二课堂倾向于形式主义,使得实际的第二课堂功效没有得到发挥。

篇2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提出问题,这是做科研工作的正常流程。多数的大学生往往会按部就班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埋头苦干而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往往会事倍功半,也掌握不到实际东西。所以,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不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而是采用自由发挥式,让大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老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做好保障工作。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从被动直接转为主动,学习效率也会相应提高。另外,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动脑能力,还得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全面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

二、师生互动,形成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在鼓励科技创新方面,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搞科研;另一方面,通过老师带动和影响,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当中。全体教师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吸收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入手,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堂教学要多样化,从单一授课形式变为互动形式,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讨论,进行发散思维,不能死读书,要学以致用。

篇3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企业内部技术性岗位人才缺乏,技术创新型人才更为匮乏,工艺、产品的智能成分少和技术含量低,高技术附加值小,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随着我国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急需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实践性教学意义重大。

二、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

由于高职专业开设的科目多,不同的科目又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在进行实践性教学比例的分配时,应注意该科目的特点,灵活实际地分配好实践与理论的比例,不可一概而论。例如:英文函电、计算机操作等实践性较强的科目,理论知识较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根据调查和实践证明,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应3∶2至7∶3之间比较适宜。实践的比例过少,学生达不到实际训练的效果;实践的比例过大,理论基础知识又掌握不够,不能指导学生实践。再如:政治常识、地理、语文、基础英语、美术史等理论性较强的科目,应根据其特点,适当加大理论教学的比例,一般情况下,实践和理论的比例按1∶1或2∶3进行为宜。

三、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

1.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就业意识。在实践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深入讨论为手段,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载体,加大实践教学的份量,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的大潮中,作为一名高职毕业生,必须能迅速进入角色,胜任工作,赢得社会承认。

2.完善实践教学,传授就业技能。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只有经历了实践的全过程,才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指导老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补救。如英文函电,要先组织学生了解商务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从询盘入手,到还盘、定单、包装、运输、付款、保险、索赔等,一一动手操作制单、发送、协商、讨价还价,使每个环节真实再现。在实践训练中,对各个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应学会灵活应对和解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每个环节完成的艰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懂得各种知识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不至于“纸上谈兵”。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积极利用Internet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CAI课件室等先进设备来开发实践性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强化技能训练。

(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爱好,可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展融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知识讲座、口语、听力、技能大赛等活动。为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内容系列化。要紧密联系本专业的课程进度和特点,及时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内容上,要讲究健康,积极向上。

2.活动制度化。要为第二课堂活动制定制度,使第二课堂活动真正的达到活动的目的。

3.程序规范化。为确保第二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在搞活动前,要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纳入计划,使第二课堂活动按计划、按秩序进行。

4.活动群众化。要做好宜传和引导工作,激发更多的学生加入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加强实习基地的开发

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所以,实习基地要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不仅要产生教育效益,而且要产生经济效益,形成教学、实习、生产、服务一体化。

要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实习基地,如语音室、实验室等给学生实习的空间和舞台,使其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为走出校园打好基础。校外实习基地以就近、实际为原则,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来开发一批具有实习实践价值的企业或公司。如商英专业可开发旅游局、旅行社、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翻译服务公司、进出口公司等为实习基地;服装专业可开发服装厂、缝纫部、干洗店等为实习基地;计算机专业可开发网络公司、软件公司和计算机维修部等,与这些企业,公司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签定合同,明确职责,履行手续。每年按计划、按比例进行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这样不仅给企业和公司带来了效益,节约了资金,而且学生得到了锻炼,吸取了经验,提高了能力,达到了实践的目的和效果。

四、开展实践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层次性。在具体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时,应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从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围绕课程设置,以合理性、可行性原则编制时间性教学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例如,学制五年的商英专业,第一、二学年应重点培养英语人才的基本素质,使学生打好英语技能的基本功。具体体现在学生英语词汇的不断增加,语法知识的进一步完善,听力、会话水平不断提高。第三、四学年应强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商英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具体体现在商英方面的词汇补充,理解能力不断加强,动手能力不断提高。第五学年,掌握专业知识后,能独立地进行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实际工作的操作。为准备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4

关键词:标志设计;教学改革;双堂教学模式;综合设计能力

一、引言

标志设计又称logo设计,是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标志设计不只是一个图案或文字的组合而已,它是依据企业的构成结构、行业类别、经营理念,并充分考虑标志接触的对象和应用环境,为企业设计的标准视觉符号,包含着企业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代表着企业的形象,而且还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标志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本文以笔者从事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十余年的经验,谈一下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

二、当前标志设计课程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理念陈旧,重结果轻过程

笔者了解了多所高校的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方式,一般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作业采用命题设计的方式,老师给出一个虚拟的标志设计题目,学生按要求完成标志设计作业。由于是虚拟的题目,学生们在设计之初无法进行设计的前期市场调查和研究,直接进入设计阶段,导致设计的思路不明确,视野不全面,最终的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再加之很多老师过分的关心设计的结果而忽略设计的过程,导致很多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大量的抄袭别人的标志设计,表面上看作业做的很漂亮,但是这个设计是怎么来的?他的设计过程是怎样的?却没人过问。

(二)教学内容局限,重理论轻实践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大量新技术的应用促使艺术设计行业处于不断的变化革新当中,企业对标志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相比较于市场的变化速度,高校标志设计教学内容的变化却要明显滞后。目前我们使用的各种标志设计教材里面,设计理论还都停留在十多年前的状态,关于新技术的内容少之又少。教材的内容结构上也基本上都是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对于标志设计的实践和实训的内容几乎没有提及,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明显不合时代的需求。

(三)教学形式刻板,重课堂轻课外

受传统课程教学的影响,当下的标志设计教学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每节课45分钟,学生规规矩矩的坐在教室里上课。当然这主要是受高校管理体制的制约,学校的各种检查、考评等体制导致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师没有太多的自由发挥的余地。然而像标志设计这样的课程,课堂内教学显然无法满足需求,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课堂之外的教学才是标志设计学习的重要场所。

三、标志设计课程中的“双堂”教学模式探索

所谓“双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主,课外教学即“第二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学”为主。“双堂”教学模式在标志设计课程教学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课前准备阶段,通过“第二课堂”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应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标志设计课程的学习更应突出平时的点滴积累。大多数学生们在上标志设计课程之前,对标志设计的认识和积累几乎为零。笔者从事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十多年,做过很多次标志设计认识和积累的测试。课程的第一节课导入部分叫三个同学到黑板上来,要求分别画出中国移动、中国邮政和中国铁路的标志。这三个标志都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按理说应该能画出来,然而实际每次测试的结果都让人十分失望,几乎每次都是三个零分。这说明同学们对标志设计的基础很是薄弱,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标志印象模糊,更谈不上有较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因此,想要学好标志设计课程,光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需要多种途径开辟第二课堂来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上课的第一天就给学生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每天下载100个优秀标志图片,并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些标志的内涵和特征。学生们对这个看似工作量很巨大的课后作业很头疼,其实完成起来并不难,因为现在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十分丰富,每天下载100个标志并非难事,难的是理解和掌握这100个标志。通过长时间的不断积累,学生们对标志设计逐步会产生自己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在课堂外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的“第二课堂”学习习惯。

(二)课程教学阶段,“双堂施教”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课程作业设计两个部分,采用“双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理论教学部分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教学来完成,课程作业设计部分则主要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来完成。很多人认为标志设计就是巴掌大的一个图形,很容易就能搞定的。其实不然,标志设计看是简单,却非常考验一个人的ν夹瓮及傅淖酆仙杓颇芰Γ正因为标志小,所以它对造型和创意的难度要求更大。教材上关于标志设计的创意思路、设计方法多有介绍,但是这些创意思路、设计方法等要用到实处却不是难么简单的事。

做设计创意是一件让人十分头疼的事情,没有标准答案,创意灵感的激发不象做数学题一样水到渠成,所以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反复的冥思苦想和画大量的草图。标志设计这个创作的过程仅靠课堂教学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后的“第二课堂”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各种条件,上网查阅参考资料,创意构思和绘制草图,作出一套有自己想法的标志设计作品来。是标志设计课程教学里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主要是教师的“教”的过程,而这个课后的“第二课堂”创作作品则主要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的过程,能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双堂教学”相结合,实现了“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三)课后考核阶段,“双项考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的评价与考核标准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仅仅依靠短短的几十个课时就要求学生掌握标志设计的技能是不现实的,我们考核的目标不能局限于一个课程作业的好坏,而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创作过程进行全面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对标志设计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的掌握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以往的标志设计课程考核只注重设计作业的结果的优劣,不是很全面。“双项考核”采用标志设计作业考核加课外设计过程考核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善就可以了。教学改革要从教学理念入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为目标,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教学管理体制、教学内容和手段等全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取得改革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胡蓉.工作室模式下标志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装饰,2012(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