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9 09:40: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138-02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 Tieling Technician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HAO Ying, XU Yue

(Liaoni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Tielling 112008, China)

Abstract: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 is a public basic cours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he main content is using the office method and some basic knowledge of computer. Bu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scope is also different, and the requirements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students having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also have dif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aspect of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situation, creating situation for different professional computer basic application course not only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an also be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order to apply it. To Tieling technician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Professional situation;Auto parts professional;teaching practice

当前,既掌握牢固的专业能力,又能利用计算机处理实际工作中问题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拥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中等职业院校各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各个专业的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应该越加重视。在对毕业学生的回访中发现,有些学生正是因为能够很好地利用所掌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而得到了工作机会。下面将从企业调研及毕业生回访、毕业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根据专业设置情境教学、汽车维修专业的情境教学设计四个方面来阐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专业教学实践。

1 企业调研及毕业生回访

为了掌握汽车装配专业毕业生在实习工作过程中应用哪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处理问题的实际情况,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非计算机专业人才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相关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开展了企业调研及毕业生回访工作。[1]同时,还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是否适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以及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双向满意度等做了考察。经过调研和回访,将以企业实际应用为导向设计适应汽车维修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情境教学,为铁岭技师学院不同专业确定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的综合素质与社会竞争力。

本次主要调研对象是铁岭地区专用车生产基地的企业,包括铁岭地区的5家汽车修理厂和3家汽车4S店,单位性质均为民营企业。 主要调查企业对新招聘的毕业生岗位设置情况以及各岗位对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需求情况。调研和回访共经历五个步骤:1)拟好调研提纲、方案,设计好调查问卷。2)到企业分别与新入职的毕业生和管理层进行访谈,做好记录。3)到工作区实地观察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了解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所需要掌握的技能,然后发放调查问卷。4)回收问卷,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数据分析,绘制数据表格和分析图等。5)分析结果。

2 毕业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

通过到企业走访、进行问卷调查及查看企业招聘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企业中计算机基础的应用主要用于对事务的处理,这也是对计算机的最基本的应用,具体包括文字处理、个人日程安排、行文办公、函件处理、文档资料管理、编辑排版、电子报表、人事管理、工资管理,以及其他事务处理。[2]涉及的主要计算机技术包括文字处理、数据处理、电子报表处理以及图像图形的处理技术等内容。这些事务通常使用诸如Microsoft Office等办公软件即可处理,与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一致。

经过以上分析,确定了我院非计算机专业中职学生在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后,应具备以下能力:1)基础能力:即计算机的思维能力,应该有较强的分析具体的企业实际问题,并利用掌握的计算机基础应用的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应用能力:主要有熟练的应用计算机硬件系统和操作系统的能力,有效应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安装的应用软件进行企业的文档、图片和数据处理能力,能对计算机具有管理和维护能力。3)团队协作和组织能力:主要是沟通能力,包括表达、交流和通讯能力,与其他成员协同工作能力,项目的筹划安排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4)适应能力:主要是指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使自己专业技能与学科发展保持同步。

3 根据专业设置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3]一般情境教学都以案例为载体,以专业特点为依据,架设与其相关的教学情境,以中等职业院校铁岭技师学院汽车维修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在教学中创建出与汽车维修专业相关的需要计算机知识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样的任务,既学习了计算机知识,又提前实践了本专业的知识。在中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比较强的公共课,是学生接触电脑基础知识课程的途径,但是涉及的知识点并不简单,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学好这门课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我把这门课和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4]让学生在一个专业问题中学习计算机知识,再用计算机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如用Excel办公软件制作一张汽车配件报价表格。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交给了学生工作中如何快速解决问题的技能,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4 汽车维修专业的情境教学设计

根据汽车维修专业的特点,将汽车维修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定为三个主情境模式(如图1)和12个子情境模式,分别为word实训子情境(如图2)、Excel实训子情境(如图3)和PowerPint实训子情境(如图4)。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字处理Word、表格处理Excel、幻灯片制作PowerPoint。这些情境模式分别用丰富的例子贯通整个教学。[5]例如在Word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情境设置为底盘安装,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借助计算机完成部分实习任务。汽车维修专业情境结构图如下:

图1 主情境

图2 word实训子情境

图3 excel实训子情境

图4 PowerPoint实训子情境

在完成上诉任务后,能够完成下列既定的教学目标:1)利用Word制作表格,联系了Word中的表格部分和边框底纹设置等知识内容;插入图片掌握了图文混排的知识点;制作流程图掌握了自选图形的绘制。2)Excel表格的制作;使用Excel公式、函数、数据透视表统计分析数据,利用图表实现对数据的直观显示。3)演示文稿的制作,包括幻灯片的使用以及各种对象的简单操作。

通过对铁岭技师学院汽车维修班学生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效,目前在企业实习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应用方面普遍得到了企业的认可。[6]这就证明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强公共课的专业特性及优化课程标准,能为社会提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孟国强,张胜宾.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下的教学实施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7). (下转第142页)

(上接第139页)

[2] 谢丽辉. “校、企、地”文化融合视野下石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10).

[3] 徐涵.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1):69-71.

篇2

《中职计算机新课程论》中强调,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结合技术发展的优势,引进微课教学模式,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自主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根据课标进行备课,在课堂上按照目录进行讲授。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势必受到制约。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微课开发实践,希望为新课改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微课简介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前录制好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对所要讲述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介绍,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部分和难点内容,理清所要讲述内容的结构,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采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点明了正确的学习方向,有了新的学习动力,不再是没有头绪地学习。

二、“微课”开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实践

(一)抓住课堂重点,促进学生理解

微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抓住课堂的重点,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力,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重庆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第六板块“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的时候,由于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分析计算机操作系统,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视频里面展示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即“计算机硬件系统里面的主机,外部设备,输入和输出接口,总线;计算机软件系统里面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各自组成部分;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带一个主机给学生进行系统的介绍,便于学生的理解。微课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提升了学生的理解水平,促进了有效教学。

(二)突破课堂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教学可以抓住课堂的难点,便于学生的练习,提升专业素养。例如,在讲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重庆大学出版社)中“Word与Excel表格协作”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办公室软件的发展历程,学会在Word与Excel中新建、保存、打开文档,同时学会查找和替换,复制与粘贴,插入特殊符号的操作。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着重展示了本课教学难点,即“掌握基本的Ctrl+C的复制功能,Ctrl+V的粘贴功能,Ctrl+F的查找和替换功能”等,学生掌握了教学的难点之后,教师就可以带学生去电脑上进行具体的操作,巩固所学的知识。微课清楚地抓住了教学的难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有效教学。

(三)分析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记忆掌握

微课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直观展示知识架构,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先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再通过树枝图的发散形式,记忆掌握各知识点。例如,在讲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重庆大学出版社)中“PowerPoint2003操作实务”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制作幻灯片,同时掌握幻灯片制作中的文字、图片的切换手法,学会自定义动画的制作等。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小视频,在小视频里着重展示分析本课知识的框架结构,即“幻灯片的启动,图片的插入,文字的输入,动画效果的设置,艺术文字的插入,幻灯片的保存”等,再通过树枝图节点发散展开,帮助学生记忆掌握,从而为后面的有效学习奠定了基础。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再上机进行实际操作就变得十分容易了。微课教学给学生理清了所学的知识结构,促进了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高效学习。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新课改的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引进微课教学,便于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记忆。一方面降低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另一方面,通过兴趣入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篇3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9-0036-03

《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课程是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具备规划、设计、安装、调试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核心能力的主要专业课程,是本专业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突破传统,重组教学内容

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产品销售、网络组建、网络维护等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确定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初中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现有课程大多介绍网络理论并覆盖网络技术等内容,各知识模块相对独立。对于网络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并易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取决于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一个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一个是课程内容的序化[1]。因此,为实现“教师所教即为行业所需,学生所学即为行业所用”,必须加强与企业合作,借助思科、H3C网络技术学院资源,深入企业进行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调查,与一线专业人员共同确定学习领域的内容,选取岗位的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在介绍网络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增加各种最新的网络知识,注重各知识模块的衔接,将传统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章节重组为5个项目:网络认知、网络组建、网络管理、网络应用和网络防护。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每个项目都设有一半学时的实验环节,并尽量利用Packet Tracer工具软件加以展现与强化,如表1所示。

二、转变思路,创新教学模式

本课程以往的教学是在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在机房进行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师生交流,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拓展提高。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请实践专家回忆并陈述自己的职业成长历程、划分职业发展阶段,找出各阶段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并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2]。对不同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采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和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

所谓课内课外结合,就是从“课内教学”转向“课内外结合教学”,利用学校校园网,让学生综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参与管理、维护校园网,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校园网络为媒介,建立课程网站,提供大量的技能认证教程、课件和教学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所谓校内校外结合,就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参加企业社会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岗位适应能力。工学结合,就是以实际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根据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突出学习任务的职业情景,力争达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每个项目中的学习任务都是以具体完整的工作过程来实施教学,教学活动中围绕“做什么怎么做具体做做的效果如何”等环节进行能力训练,整个过程既训练学生职业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考取思科、H3C网络工程师认证证书打下基础,使之具备企业认可的专业能力。

三、着眼全面,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工具和手段,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有着重要意义。直接决定教学方法的主要因素是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习特点[3]。本课程原有教学方法主要为讲授法和实验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岗位培养的理念、思想、原则、方法探索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从整体上做到理论知识讲透,实验要求具体、任务明确、可操作性强、便于实施,各个训练任务都有其对应的训练目的、内容和指标,使学生学习有目标、实践有依据,通过自已的探究完成实验,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注重课堂讲授。理论性知识或概念在生活实际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影子,在教学中举一些内容贴切、学生熟悉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和难点,使用动画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图片,增强直观教学。

加强实物教学。实训室里摆放各种传输介质、网络设备供学生观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感、新鲜感,活跃学习气氛。让学生亲眼见到具体的网络设备,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善用虚拟教学。针对平行班授课大多使用同一机房的现状,充分利用虚拟软件进行训练。特别是对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服务器的学习,学生的每次操作不会对机器原有配置造成影响,可以重复多次练习。

用好仿真教学。为克服实训受地点、条件的限制,使用思科公司的网络仿真软件Packet Tracer进行仿真训练,使学生在个人电脑上形成一个小型网络实验室,及时复习强化实训内容。从最初搭建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到计算机网络基本命令、网络设备选择、网络线缆连接、网络协议工作方式,再到网络服务器的构建,结合思科Packet Tracer软件,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积极组织大型课程作业。通过分析学校机房的组网需求,提出组建方案,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同时将与认证相关的网络资源和辅助文献及时介绍给学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填补空白,丰富教学资源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建设,通过思科、H3C网络技术学院等网络教学平台,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但没有定期的整理、补充,缺乏系统性、前沿性。精品课程要展示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就要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4]。因此,本课程不断开发和补充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制作新的教学课件,并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和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编写一套内容先进、体现本课程建设成果与特色的教材、学习指导书和实验指导书,建设完整、科学的习题库、案例库、试题库、技能测试题库。

五、把握节奏,完善教学评价

原有课程考核方式为“理论+操作”,只在期末进行,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总体情况。改革后,加强了形成性考核,由教师把握节奏,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定。平时考核:每节课都要进行考核,主要根据学生出勤、听课、完成作业和习题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实践考核:每个任务学习后进行实践考试,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组网规划和动手组网,教师根据实际完成情况给予评定;模拟认证考核:每个项目学习后进行模拟认证考试,主要针对技能认证内容,此项考核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供了自测方法,并明确自己的知识薄弱点和以后学习的方向;理论考核:整门课程要进行理论考试,采取闭卷方式,主要是对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是否牢固、全面,给出正确的评价。

这种考核方式,能够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测试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与学习品格,有效地检验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邹羚,等.高职《Photoshop图像处理》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3-35.

[2]赵志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学习任务设计[J].职教论坛,2008(6):1.

[3][4]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82-86.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s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Curriculu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Dong-en, SHA Ji-dong

篇4

1.引言

随着近年来的现代化建设,中职教育不断改革更新,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其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是重中之重。一方面企业说毕业生不能胜任企业所要求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毕业生说自己没有实际经验。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在中职学校的时间进行可行的职业生活化实践是当今中职学校的重点。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可谓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科技决定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所以计算机已然成为了当下的重要工具。计算机不仅参与生产,而且参与了大量工作,如运输、交通、管理、科研、经济、教育、医疗,等等,可以说计算机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计算机的发明是历史向前发展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教育中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们在毕业前都要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对就业有一定的好处。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本来在就业上就相对于本科生处于劣势,如果在计算机实际能力的应用上有劣势就必然会落后。因此,中职学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就相比对其他课程更重视。

3.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没有突破。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虽然很多学校都开始开展职业化得实践活动,但是仅仅是刻板的形式化,没有真正地让毕业生增长实际经验,没有使毕业生充分满足企业所提供岗位的要求。

(2)实践环节需要完善。

对于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实践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的学生相对于更高等学历的学生来说,其优势在于动手实践能力强。现今的中职学校一般把学生的实践分成两个环节,第一部分在学校的实践环节,当然是由教师制定的实践活动。第二部分是毕业生的实习阶段。在这段实践期间,企业一般会从自身的利益先出发,把实习生当做廉价的劳动力,这样学生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很难达到实习的目标。

(3)职业资格认定书与实际能力脱节。

现如今的职业资格认定书很大程度上已经与现实的能力相脱节。为了验证学生的能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其资格证书的等级,但是这种简单的以考试的形式验证计算机能力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扭曲了企业对用人的实际要求。出现了一种有些学生手中有很多证书,但还是连简单的上机操作都不熟悉。

4.实践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很重要,一种教育的观念就是其策略的核心思想,只有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才能彻底地让学生学到真正的企业所需的应用能力。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教育思想,转变成以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

(2)建立独立的实践系统。

要创建相对独立崭新的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系统。计算机不像其他的学科,它是一门不断更新换代的学问,这就意味着在中职计算机的实践课教学中要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要尽量地减少演示性展示、实验性展示,多增加一些与企业需要的能力的实践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使中职学生达到社会的要求。

(3)完善考试认证方法和手段。

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教学要采取NIT教学模式,所谓NIT的意思是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这种方法提出逐步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教学为辅助,让学生学会学习。

(4)增加实训作业,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强、更新发展很快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操作、探究的学习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首要目标。我校的计算机课程开设了实训课时,由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学生利用上机或课余时间完成。实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培养其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5)多方面地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

首先从学校的硬件开始,建设实验室,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实践的地方,尽可能地增加实践课的次数,完善实验室的内部设施,学校的软件应该升级。优秀教师的聘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有实际经验的优秀教师才能有好的教学理念和内容。其次,要改变实验室的封闭式管理模式,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可以进行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来加强操作能力。另外,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免费培训班,这样不但可以向社会输送一些有专业能力的人才,而且能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

5.结语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毕业生的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实践课程、完善实践步骤、改革实践内容、解决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计算机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文纪斌.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04).

篇5

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为了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本着“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我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法,把握差异,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首先结合学生的基础情况成立学习小组,每组都包括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基础较弱的同学,并选出基础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小老师。其次教学过程中按难、中、易分层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任务,譬如基础较弱的同学可以“易”级任务作为学习的起点,完成该级别的任务就算达到了学习目标,鼓励同学们在完成较易任务的基础上应继续研究较高级别的学习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能动作用,互帮互学,相互促进,既调动学习基础好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当然,学习成绩的评定也不再实行一刀切,同学们只要完成了与自己基础相当级别的任务就能得满分,完成较高级别的任务还有适当的鼓励分;高层次的同学若能积极地帮助其他同学也有适当的加分;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所创新的同学更是大大奖励,这样有效地制止了那些不听讲、玩游戏、窃取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使得同学们大都激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另外,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还发现有些在计算机学习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课堂上常常出现“吃不饱”的现象。为了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我因势利导鼓励他们进行超前学习,并给他们提供方便,如借学习资料给他们、常和他们通过QQ、E—mail等工具进行交流、辅导他们参加计算机竞赛等。通过自主超前学习及教师辅导,一部分学习尖子脱颖而出,计算机操作水平大大提高,普遍掌握了目前常用的一些流行软件,如压缩软件Winzip、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动画设计软件Flash、以及常用下载工具、播放软件、网络安全软件等的使用方法。

二、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所培养的应该是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其创新能力。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除了学生本身对该课程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和教师在课上的精心准备,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譬如说有些教学内容需要理解记忆,且枯躁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应努力将枯躁变为有趣。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按教学安排应先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再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但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操作系统中的窗口、对话框、文件和文件夹、文件的复制和移动等概念学生不易理解,而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却学之无味,结果出现了学习效率都很低的情况。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即先进行Word的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历、报告、电子板报、宣传广告等,对于这些形象直观、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通过这些实践,他们理解了文件、文件夹、窗口、对话框等概念(理论),而在实践中遇到文档的备份、改名等操作时,自然而然就要求学习文件的复制与移动、删除、重命名、查找等操作了(实践)。在此基础上,再系统学习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学生就会兴致昂然了,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另外,为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我们常举行计算机技能竞赛,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举行“文字录入比赛”,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熟悉键盘操作,强化文字录入基本技能;举行“电子板报设计大赛”,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熟悉Word综合排版技术,体现健康向上的校园、班级、宿舍文化等;举行“Flash动画设计竞赛”,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计算机学习爱好者,培养计算机拔尖人才。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也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强调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二十一世纪,社会需要的不再是知识型人才,而是更具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正是现在国家教委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现代教育的科学观念,具备改革和创新意识;其次要求教师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发问,为他们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他们具有积极挑战、锲而不舍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良好品质。

教学中,针对中职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特点,我在布置学习任务时突出灵活性,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发挥空间,从而使学生“乐学”、“会学”。例如,在学习网页制作课程时,由于先前已经有了文字处理的基础,教师只是简单介绍了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了超级链接、动态字幕、悬停按钮、框架、表单等概念,然后让学生进行个人网页设计,时间为6个学时,也可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网页结构、样式、内容自定,重点要突出个性,规定不能抄袭、剽窃。每班所有人设计的个人网页要进行评比,并链接在一起制作成班级网页,并组织制作得较好的几名同学共同开发出班级主页。因为此前大多同学都已接触过Internet,对上网很感兴趣,五花八门的各式网页也看了不少,所以一接到这个任务,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他们忙着收集资料,借书、买资料、请教老师、上网浏览、下载……,忙得不亦乐乎。等素材准备齐后,就开始着手版面设计,包括录入文字、编辑排版、插入图片、背景、动画、音乐、设置链接等等,学生不仅巩固了以前的知识,还涉猎了许多课外知识,如数码相机、摄像机、扫描仪、U盘等数码产品的使用、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动画设计软件Flash、媒体播放软件超级解霸的使用以及从网上浏览下载资料的方法等等。这时的学习已经完全被兴趣所主宰,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的主旋律。由于任务明确、驱动性强,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制作网页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很好地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修改,一幅幅精美的网页出炉了,同学们看着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此后将所有个人网页链接成班级主页上传到了Internet网上,并设立了网管专门负责网页的改进工作。对于自己的网上家园,同学们经常光顾,成为大家发表见解、互相联系互相交流的一方舞台。

四、教学标准与社会接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篇6

中图分类号:TP3-4

1 前言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新型知识时代,科技水平往往决定了科技信息,而计算机则成为了目前人类社会中进行信息沟通的不可或缺的科技手段。在中职教育中,为了能够稳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开设了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其课程主要教学目的在于培养中职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一些日常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很多人毕业之后可能直接步入社会岗位,因而如何保证在校期间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能够在正式入岗之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就成为了目前中职计算类教育的基础。

本文将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的基本教学实践问题展开探讨,并将结合项目教学法给出针对目前该教学过程在实践过程的几点措施建议。

2 现阶段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就现阶段中职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以及具体教学实践过程来看,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几大方面的问题:

2.1 传统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都是通过让学生直接上机进行教学的,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电脑,在操作训练中提高计算机技能。很多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还局限于教材与教师,往往是通过教师讲述书本教材内容,或者由教师一人进行计算机操作,而学生则坐在下面接受知识灌输。《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如果脱离了上机讲解就会让学生觉得整体教学枯燥乏味,从而提不起上课的兴趣。而在当今社会中,掌握良好的计算机操作基础,是进行各类工作的必要基本手段,因而我们必须改变这一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使中职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切实提升其计算机操作能力。

2.2 教学课堂中学生实战机会不多

以office软件word的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为例,虽然教师可以通过单纯的课本知识点教授让学生理解在word打字操作中的一些注意点,但是想要中职学生能够切实记住这些操作要点,并且能够将word操作技能真正运用到将来的工作环节中,就必须要通过反复的实战操作,在任务完成中落实知识点。但是目前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为学生提供这些实战机会,也以word教学来说,目前多数中职计算机教学教师就没有在课堂中为学生安排word操作任务,使学生从实战操作中感受到word操作技能的使用性与简便性。

2.3 计算机的现行考核制度与学生实际能力脱节

现阶段,在很多中职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科能力考核多是采取试卷检测的形式,即通过在试卷上设立选择题、简答题等文字题目,来考察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掌握度。而这一形式对于检验中职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中的知识掌握度时却是失效的。这是因为,单凭学生的试卷准确率,我们最多能够判断学生对于这些与计算机有关的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度,而不能够检验学生知否真正地具备良好的上机操作能力,即无法检验计算机教学的课堂有效性。正是在这样一种不符合逻辑的考核设置下,目前中职教学中,很多在试卷成绩上取得较高分数的同学本身的上机操作能力却非常薄弱。

3 就项目教学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教学重点

3.1 谈项目教学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契合性

(1)培养目标

对于中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更应该落实于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而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记与背。中职学生在其毕业之后往往会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技术工人,因而为了保障目前社会人才的科技化与学习型发展,我们就必须关注对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计算机教师在其授课过程中必须将“实践”与“理论”统一起来,把“做”与“学”统一起来,时刻关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即要通过中职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学习型、科技型人才。

(2)教学内容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其所包含的理论与操作知识内容非常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因而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计算机教师往往在几十分钟的教学时间内盲目进行知识点传输,而这种行为却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实际接受度。因而我们可以建议中职计算机教师开展项目教学法,因为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布置具体相关的项目任务,让学生亲历或模拟工作现场进行实践练习,并且在具体的项目任务完成中,学生也能够很好地做到由浅及深的知识了解过程。除此之外,中职学生通过具体项目的体验和磨练,能轻松、愉悦地获得新知并同时增强了专业技能,提高了对项目整体规划的能力。

3.2 谈如何在实际《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融合项目教学法

本部分中,将以两个实际操作项目来阐述项目教学法在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成绩表制作项目

计算机教学教师可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上向学生布置一项关于制作成绩表的项目,而该项目主要就是用于考察学生对于office软件Excel的应用。

如上图,已知十名同学的成绩,现在要求进行成绩排名、区间筛选、平均分以及最高低分的筛选工作。那么同学就可以充分利用Excel软件的函数功能,而不需要按照传统的方法计算。例如求最大值,可以用“=max()”这一函数,其中括号内的是域的定义,学生只需要拖动鼠标圈住计算范围即可。同样,也有“=min()”、“=sum()”等函数可以用来求最小值以及总和。另外,在数字处理的基础之上,教师还应让学生学会将Excel表格中的数据按照一定目的进行图表制作,从而在Excel中的每一张sheet任务表中插入相关的饼状图或者折线图等。如下图:

通过向中职学生布置成绩表的制作项目,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Excel表格的操作进行摸索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到计算机技术手段必须通过切实的操作练习才能提高。

(2)课余生活展示项目

计算机授课教师在讲授PPT程序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向同学布置展示课余生活的这一制作项目来实现。教师应要求学生制作出同时具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的精美的PPT文件,从而生动活泼地向教师以及其他同学展示中职学生丰富的课余生活内容。在制作PPT 的具体过程中,中职学生能够感受到由图文并茂、动感十足的PPT作品带来的视觉与听觉震撼,也能够切实地感受到来自于计算机技术为生活带来的便利与精彩。

4 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问题的几点建议

4.1 教师与学生急需转变计对算机教学的实践观念

为了能够对现阶段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彻底革新,我们必须首先转变教学教师以及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教学观念,要明白计算机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的教学课程,脱离了理论基础学生无法进行进一步的计算机知识学习,而脱离了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则只能“纸上谈兵”,能谈不上在将来就业中对于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具体操作。而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扭转教师与学生的这种关于实践教学的观念,必须强调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上机操作的必需性。

4.2 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兴趣

最好的教师以及求学动力往往就是兴趣,因而必须提高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必须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首先,应当让学生意识到目前计算机技术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且与他们未来的就业工作更是紧密相关的。其次,教师应当向中职学生充分讲解计算机世界的奇妙,从介绍计算机发展史开始,让中职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在现实社会中的渗透与无处不在。我们也必须注意让学生切实关注计算机应用知识,而不是过分热衷于计算机游戏、网络视频等其他网络虚拟世界的内容。

4.3 精讲多练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授课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过操作练习来提高其自身的计算机技能。在实际课堂中,很多教师往往利用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向中职学生讲述了关于某一特定程序的各方面知识,而学生往往不能立刻吸收这些大量的计算机知识,因而教师应当注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安排适当的实际操作实践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足够的练习操作来了解教师的讲学内容。另外,在教学课堂中,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也应当注重自身和学生之间交替练习的进行,这是因为,学生往往不能通过一次讲解就全方面了解技术知识内容,教师需要通过学生初步的操作情况来了解多数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更正与提升。

4.4 革新相关考核制度

进行计算机知识的相关考核,一方面是为了让教师能够通过考核成绩检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应试压力来促进学生日常课程中的学习。正如上述所属,单纯地通过试卷设置,通过选择题、判断题等题型来考察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测试学生对于程序以及软件的实际操作能力来检测整体教学效果。同样的,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在传统的试卷考核过程中,学生往往更加注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实际操作,但是在革新中职计算机考核制度之后,学生也将了解到对于计算机操作技术掌握的重要性,从而会在其学习过程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于程序以及软件的操作环节。

5 结语

总的来说,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当是同时重视学生对于理论基础知识、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度的,而不能因为过度关注不合理的考核制度而忽略了对于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关注。只能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了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够保证中职学生在正式步入社会岗位之后有一定的能够完成计算机操作任务。

参考文献:

篇7

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为了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本着“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我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法,把握差异,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首先结合学生的基础情况成立学习小组,每组都包括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基础较弱的同学,并选出基础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小老师。其次教学过程中按难、中、易分层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任务,譬如基础较弱的同学可以“易”级任务作为学习的起点,完成该级别的任务就算达到了学习目标,鼓励同学们在完成较易任务的基础上应继续研究较高级别的学习任务。

二、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所培养的应该是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学生。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师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其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除了学生本身对该课程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和教师在课上的精心准备,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譬如说有些教学内容需要理解记忆,且枯躁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应努力将枯躁变为有趣。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按教学安排应先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再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但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操作系统中的窗口、对话框、文件和文件夹、文件的复制和移动等概念学生不易理解,而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却学之无味,结果出现了学习效率都很低的情况。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即先进行Word的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历、报告、电子板报、宣传广告等,对于这些形象直观、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通过这些实践,他们理解了文件、文件夹、窗口、对话框等概念(理论),而在实践中遇到文档的备份、改名等操作时,自然而然就要求学习文件的复制与移动、删除、重命名、查找等操作了(实践)。在此基础上,再系统学习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学生就会兴致昂然了,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强调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中,针对中职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特点,我在布置学习任务时突出灵活性,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发挥空间,从而使学生“乐学”、“会学”。例如,在学习网页制作课程时,由于先前已经有了文字处理的基础,教师只是简单介绍了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了超级链接、动态字幕、悬停按钮、框架、表单等概念,然后让学生进行个人网页设计,时间为6个学时,也可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网页结构、样式、内容自定,重点要突出个性,规定不能抄袭、剽窃。每班所有人设计的个人网页要进行评比,并链接在一起制作成班级网页,并组织制作得较好的几名同学共同开发出班级主页。等素材准备齐后,这时的学习已经完全被兴趣所主宰,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的主旋律。由于任务明确、驱动性强,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制作网页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很好地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修改,一幅幅精美的网页出炉了,同学们看着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此后将所有个人网页链接成班级主页上传到了Internet网上,并设立了网管专门负责网页的改进工作。对于自己的网上家园,同学们经常光顾,成为大家发表见解、互相联系互相交流的一方舞台。

篇8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385

在“互联网+教育”的深入推进中,体现科技发展的数字化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在这种网络大环境中,大力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成为时代趋势。微课便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其具备学习自主、内容适量、主题突出、耗时简短的特性,特别是其“微”的特性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泛在学习。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基于中职教育旨在于培养学生社会就业能力的目标,教师应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有机融合,利用微课提高学生兴趣、培养自学能力、扩充教学资源,促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更好地开展。

一、运用微课丰富课堂形式,提升学习兴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学习动机的进行高效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薄弱、学习动机不足、自主性和自控力较差的问题,又因为班级学生数量较多,教师习惯采用“知识讲解+实践演练”的固定教学方法,以至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具有主题明确、容量适中、资源丰富等特性,且其多样化的智能操作手段能够将晦涩难懂的知识概念转化为简明易懂的单个知识点,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在教学“初识计算机”这课时,笔者利用微课构建翻转课堂。课前让学生利用微课和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掌握“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几部分知识,微课以视频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知识点,使得教学内容直观易懂、灵活多样,更符合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可视化的课前自主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以使他们对课前预习内容形成更深刻地理解。

二、运用微课引导探究教学,培养自学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拓展的课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促使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经验去建构新知,不断完善学科知识体系。这便需要教师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展开教学,通过提升课堂吸引力、增强教学实践性、加强知识拓展性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自学能力。由此出发,教师可运用微课引导探究教学,强调过程的理解与技能的应用,实现从理论知识向实践成果的转化。

例如:在教学“感染病毒的处理”这部分知识时,笔者利用微课开展引导探究教学。首先利用导入微课让学生初步认识磁盘病毒的预防与控制,让学生对问题的起因和发展形成大致了解。接下来组织分组讨论活动,让学生结合微课与教材,探讨出几种典型病毒的防范方法与可行性。最后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运用“防火墙技术”“安全扫描工具”“备份系统”“监控手段”等方法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三、运用微课打破课堂限制,扩充教学资源

篇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9-2201-03

1 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了各行各业当中。半个多世纪的计算机发展史用“迅猛”一词来加以概括毫不为过。现在,计算机已经和外语一样成为人们求职的必备技能之一。高职院校自然顺应时代需求,全部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这种形势下,计算机应用课程质量的高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直接影响,与学生毕业后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密切相关。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高职:这里我们所说的高职是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是与普通本科院校、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并存的一类教育机构,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国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当中提出的“1+x”计算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当中的“1”,其中的“x”是指高级办公软件、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应用基础等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是根据学校的特色、专业的特征选择性开设的课程。

3 研究现状

在发达国家,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较早,注重对学生获取、筛选、鉴别信息能力的培养,倡导对信息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并将其作为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能力之一。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课程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同济大学实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西北大学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这两项成果都是国家级精品课程。

我国计算机教育界的权威、清华大学教授谭浩强对当前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特征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高校计算机课程应该有以下特点:一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质是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不应仅限于计算机;二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使得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起点发生变化,高校的课程体系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三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四是高校应该加大信息技术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力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工作方向选择性地进行学习;五是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六是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的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不同,应该开发各俱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4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的主要问题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新生。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他们的计算机水平真是参差不齐。其中有些学生在入学之时就已经完全达到了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甚至少数学生还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是还有一部分来自偏远地区或只重视升学率的高中的学生则基本上是从零起步。这就使得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有顾此失彼之感,既怕讲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又怕讲深了基础差的学生“消化不了”。因此,如何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现以能力为导向教学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5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

为了更好地解决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的问题,实现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笔者进行了以下的实践与思考:

5.1 根据学生特点来选编教材

当前可供高职院校选择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种类繁多,但是大多没有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内容过于单一,结构不合理,教材之中的应用实例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以后的工作缺乏联系,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计算机的发展态势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材选编,突出教材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使教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不盲目攀比本科院校,充分分析高职院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和特点,选择或自编难度适中的教材;

2)教材的选择和编写应该照顾到不同专业学生的成长需求,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3)建立与教材相配套的辅助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包、教学网站等,构建立体化教材。

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当中应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打破教材的章节界限,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高级模块两部分。其中基础模块要求所有学生都要掌握,而高级模块则是依托高职院校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形成项目展示—知识传授—知识巩固—实战训练—拓展训练的主线。

5.2 优化计算机教学模式

1)实行分层教学模式

根据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只要有恰当的材料、适度的帮助和充足的时间,所有的学生都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应该实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一是建立以班级为基础的动态分层模式。即相同专业的平行班保持班级不动,而以计算机基础和能力为标准划分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不同的地点授课的走班式模式。

二是在同一班级内实行隐式分层。即在同一教学班中,以教学大纲、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依据,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

三是根据专业特征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即突出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特征,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来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不同专业的共同内容应该是主要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在为不同专业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时所占课时不应该太多。

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技术性课程当中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主要来说要分为六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创设情境,即结合word排版、excel计算等不同学习领域的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情境与学习内容一致。

第二步是明确学习任务,即在确定的学习情境当中引入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任务,使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思考和学习的问题。

第三步是学生自主学习,即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线索(如怎样收集信息、如何处理信息等),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步是小组协作学习,即让学生在与他人的讨论和交流过程当中尝试不同的操作方法,促进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第五步解决问题,即由学生对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加以介绍,教师进行补充说明。

第六步总结巩固,即总结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的方法与技能、掌握的策略。

3)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即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地进行选择,但是这些情境与任务应该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如在学习word操作技能时,我们可以要求文秘专业的学生撰写发言稿,可以写会议记录,还可以要求制定计划、书写年度总结。

开放式教学的学习途径和评价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为了完成操作任务,学生可以向教师咨询、可以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参阅课外书籍、上网搜索;而对结果的评价也不能依据唯一的答案,而是在基本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任务加以评价与指导。

5.3 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当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项目驱动、分组讨论等,灵活应用这些方法不但能激励学生不断思考,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能让其掌握技能,提高素质。限于篇幅在此只就案例分析法和分组讨论法来加以阐述。

1)案例分析法:在WORD图文混排和EXCEL数据处理的教学当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即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或者剖析瑕疵案例,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当中准确地把握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巧。

2)项目驱动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但也绝不意味着忽视理论的学习。项目驱动教学法则有利于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精心地进行项目设计,将零散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串连起来形成具体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当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3)分组讨论法: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只有一个,而学生则是几十名,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要求教师一一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因此我们需要引入分组讨论的方法。即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对比较大的项目分工设计和操作,然后进行探究和研讨,在合作过程中完成任务。这就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5.4 构成模块化的考核机制

当前的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开放性,不管学习任务、学习途径还是评价方式都是开放性的。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学习者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和终身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了确定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应该建立有效的监控制度,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可以采取采用“1135”形成性考核评定机制。具体如表1:

5.5 增加选修课

考虑到每个班级都有少量学生有基础、有兴趣、有能力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建议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内容需求,开设相应选修课。比如,在计算机基础层次上,根据用人单位对等级证书的需要新开课程:“Flas制作”、“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Photoshop 图像处理”、“硬件维护与维修”、“ VB”、“C”等选修课,供有兴趣的学生选修。

6 实践效果

笔者根据上述的方法进行了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全校学生参加四川省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率超过了80%,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李绍中.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

[3] 张星云;张亚飞.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软件导刊,2012(12).

[4] 杨茂.演变中的美国“分层教学”[J].教书育人,2005(3).

[5] 陆英.隐式分层次教学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2(25).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142-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llege, the computer basic course was reformed systematic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curriculum target,curriculum design,the teach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e course objective was based on abilities, including 7 level one abilities, 16 level two abilities. We chose the teaching major-related project, and wrote the experiment i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standard; The un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doing,assessing” teaching mode was used, with the teaching method of heuristic, task driven and grouping. The process assessment standards based on the capability was used, agreeing with the course objectives. This systematic reform has improved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using computer and interest in this class.

Key words: un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doing,assessing"; heuristic; task driven; grouping; process assessment standard.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1]为了提高我院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依据教育部的指导精神,再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这门课进行了大胆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1明确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中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2]。

根据高职教育理念,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为能解读计算机配置信息,识别计算机相关软硬件;能熟练使用Windows 7操作系统和常用工具软件;能运用互联网从事各种娱乐学习工作活动;能使用Word 2010进行文档处理; 能使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处理;能使用PowerPoint 2010制作演示文稿;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具有操作层面、技术层面和专业应用层面上的基本信息素养并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取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证书。

以上是这门课的课程目标,可以看出,该课程目标已经由传统的以知识描述为主转换为以能力掌握为主,为了使课程目标更具体,更容易实现并且容易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又进一步将课程目标分解为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每个能力均是从实际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仗崛。这里就不再详细列出,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我的论文“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标准构建与实施”,在该论文的表格1中有具体描述。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接下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高职教育要求公共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教学目标中的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教学内容完全以项目为载体,不再是以前先讲理论知识,再讲操作,而是理实一体化,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项目的实施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相关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为了体现职业性,教学项目结合专业,不同的专业选取不同的项目,并且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如下表1所示:

因为篇幅有限,这里仅列出两个专业群的教学项目,其中项目1:计算机配置调查可以分解为3个子项目: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安装及设置Windows 7操作系y、使用Internet网络搜索信息并共享。可以看出,不同的专业群教学项目有所不同,选取和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体现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并且是将来工作必须要掌握的工具,用好它可以更有效地工作。不同的专业群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金融会计专业群对Excel的应用较多,因此增加了一个Excel教学项目,加大了Excel的教学课时量。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还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因此我院计算机基础部的老师和各专业课老师合编了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标准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实训指导书。

3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即使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也是教师先演示,学生再照着做,教师讲授的是否精彩,决定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才是评价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的依据。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贯彻教学全过程的要求。

综前所述,教学目标是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教学内容完全以项目为载体,因此,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行动领域和项目导向”的理念,主要采用项目教学,并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体现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即获取信息、分析计划、实施、评价,使学生达到职业能力要求[3]。

改革之前这门课是32个理论课时,32个实践课时,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上,实践课在机房上。多媒体教室只有1台电脑,不可能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改革之后,理论课只有4课时,用来讲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上课地点为多媒体教室。其余60课时均为理实一体化课时,上课地点为机房。这样可以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

3.2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根据教育学理论,结合高职学生心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在本课程授课过程中,以“激发兴趣,引出任务”导入新课:先抛出一个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布置任务;以“分析任务、实现任务”讲授新课: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哪些技能,让学生自己思考,在摸索中掌握这些技能,必要时示范讲解,学生尝试练习,这里即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上;以“评价总结、能力拓展”做课堂小结:完成任务后,要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总结完成这个任务需要的技能和知识点,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更高的拓展项目要求。

3.3 分组教学方法

自2001年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部的积极推动下,普及度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意识观念的差异,导致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存在很大差异[2].因此学生升入高职院校以后,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校分A、B班,即将基础好的学生放入A班,基础差的学生放入B班,两个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皆有所不同。这种给学生贴标签的方法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不便于教务处对学生成绩的管理,加之对学生的调研结果反映,学生不愿意分班。因此我们没有采用分班,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法,即5个人为一组,该组中至少有一个基础较好的同学,同时有一个基础较差的同学,基础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这样可以让同学之间互相帮扶,共同进步。

实践证明,以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前面在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三个环节中均进行了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采用 “一卷定乾坤”的期末上机考试,不能完全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目标中的能力。笔者采用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法,不再进行期末考试,直接针对课程目标中的7个一级能力,16个二级能力进行过程化考核。过程化考核即学完一个能力考核一个能力,重在学习过程中的质量监控。能力的考核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具体详见我的论文“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标准构建与实施”。

该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考核内容和课程目标的完美统一,达到了以考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5 教学效果分析

现就本校2014级某专业的两个班级为测试对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效果研究试验。首先,将两个班级定义为“传统班”和“改革试点班”,每个班学生人数均为50人。然后,对“传统班”的学生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而“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则采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法以及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式。最后,以这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为参考依据进行对比。

5.1 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分布数据如图1和图2所示。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分别对两个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后,80~9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高出7个百分点,70~8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高出10个百分点,60~7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降低8个百分点,0~6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降低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改革试点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

5.2 学习效果问卷调查

分别对两个班级随机取20名学生,展开学习效果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5个问题:(1)学习完这门课程后,你对计算机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是否了解?(2)你认为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自己的办公能力(word、excel、ppt)是否提升较大?(3)你是否清楚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4)你是否达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5)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否有所提高?

本文以两个班回答“是”的问卷为例,统计了解计算机组成、觉得自己办公能力提升较大、学习兴趣较为浓厚等5个问题的人数,调查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3所示,对调研问题的回答情况中,觉得对计算机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了解的人数,“传统班”为10人,“改革试点班”为15人;认为自己的办公能力有较大提升的人数,“传统班”为16人,“改革试点班”为19人;觉得清楚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的人数,“传统班”为12人,“改革试点班”为18人;认为达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的人数,“传统班”为10人,“改革试点班”为17人;觉得自己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的人数,“传统班”为13人,“改革试点班”为19人。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考试成绩,还是学习效果问卷调查情况来看,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在综合评定上都表现更佳。由此可以看出,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后,尤其是采用了“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方法和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后,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6总结

“教学改革改到难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这门课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专业,需要公共课教师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方法上颠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转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应变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综合素质都有一个较高的要求。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需继续努力,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教育部,2006.

[2] 刘俭云.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大众科技,2007,100(12):152-153.

篇11

0 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新的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育方式,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培养具有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个性又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才,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随着“面向就业”或“以就业为导向”等教育理念的普及,教材与教学的模式较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做中学”、“做中教”的观念深入人心。笔者在长期一线教学过程中,历经了这一改变,在感受其优势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弊端和问题。类似工作手册的教材让学生仅仅能按部就班,完成操作流程,而未能理解其内涵,缺乏理论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沉淀,将来如何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求呢?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尽快通过探索,建立起一种从中职学生实际出发,适合中职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自学能力,使中职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的新型教学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笔者一直在国家级重点职高任教计算机专业类课程,近几年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一线教学工作。该课程是职高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中职学生第一次较全面较系统地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前本校采用的教材是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2007第2版),本教材采用项目化教学,注重操作流程,步骤详细清楚,一般在现行教材指引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大都能完成项目任务,但同时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碰到其他问题,缺乏知识迁移的能力。单纯的流程式模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对今后其个人发展,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还存在差距。

1.2 研究意义

通过基于“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笔者发现这种模式利于培养中职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中职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为中职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培养中职学校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中职“导学案”教学模式将教师的简单传授、学生模仿操作过程变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师生之间变成了朋友式的合作关系。而在讨论等课堂教学活动中,优生带差生,又优化了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关系。最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先进教学的基本方法、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研究该课题的理论意义在于,提供关于在中职学校实施专业操作课基于“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客观资料。促进中职学生将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主动学习的需要,产生学习内驱力,从而达到主动参与、主动内化的状态。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在实际教学中,侧重于软件环境的教学,项目案例设置完全围绕软件本身展开,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专业实践和专业能力形成的结合。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虽然也要通过对素材的采集、编辑及处理来完成任务与项目,但是软件仅仅是工具,对于如何发挥该软件的优势,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进行有效应用,应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也必须对学生所学专业中的人才需求有相当的认知。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容易被简单认为就是几个应用软件的学习,重命令而轻理论,知识体系割裂。对于软件的学习,不仅应完成对素材的导入、处理、计算、编辑等技术学习,也应该为学生今后面对不断发展的行业现状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从基础到提升,从易到难,理论知识不可或缺。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应该作为一种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3)随着社会信息的不断更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材案例已经陈旧,原始素材缺乏时代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教材设计的素材虽有通用性,但缺乏专业针对性,使得学生上课时都将案例当笑话看,难以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与成就感。

1.4 解决策略及依据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中,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实用为主,突出操作性、应用性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要以适应职业岗位为目标,加强技能训练,注重实际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方法技巧。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鼓励个性自由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作为一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它强调学生实际能力或职业能力的培养。传统职业教育把学习者视为容器,按群体安排学习进度,侧重于学科目标,导致学生丧失主动学习的原动力,使课程失去了吸引力。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导向,根据学校学情,甚至班级学情,个人情况安排学习进度,按模块设置教学任务,注重项目作业的连贯化,一体化,提升学生实际就业能力。

在任务的设计中,要考虑知识体系的整体性,避免片断化,注意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综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思考和创造。目前在中职教学中,重实践而轻理论,但并不是在教学中完全无视理论知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毕业后在岗位的再深造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知识梳理这一过程似乎是被忽视了。

基于“导学案”的这种教学模式是根据“发现式”教学理论,为中职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了一个主动发现学习的浓厚氛围。该教学模式主张让中职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变原来的“教师牵着学生走”为现在的“学生赶着老师走”,让中职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梳理知识,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中职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他们在不断地实践、归纳、整理、交流、合作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掌握了方法,激发了思维。

2 《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导学案”设计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偏重技能学习的同时,割裂了理论与技能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这一要求非常适合我们这一课程的学生培养目标,软件发展变化的日新月异,要求我们的学生不可能一劳永逸,离开学校老师的帮助,他们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应该且必须成为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一种能力。理论知识的匮乏,文化基础知识的薄弱不应该成为中职学生轻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借口,这对学生长期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以导学案的形式,不仅整理实践操作步骤与要点,也规范学生理论学习的习惯。

《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导学案”教学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该教学模式不仅重视教师组织、诱导、点拨、示范的教的过程,更注重中职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迁移、合作探究的学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2)中职教学采用“学案导学”的模式打破了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导学案”为载体,实施对中职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学案与教案相结合,中职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引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交桥”,让中职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梳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流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引导他们怎样学习应用软件、怎样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中职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中职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1 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的原则

2.1.1 导学案编写要有具体要求

1)“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2)“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3)“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4)“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5)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基于“导学案”的课程编写一般按项目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学生适应软件未来的发展变化。

2.1.2 确立“导学案”的使用原则

1)对学生的要求

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

课堂上按照教材流程操作,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梳理;

每个项目结束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期末装订成复习资料。

2)对教师的要求

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测批阅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以电子稿的形式随作业素材下发,内容不易多,点睛即可,整体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课堂教学同时也要充分发挥课本的示范作用。“导学案”为理论知识归纳服务,项目教学教材为实践操作指引。

2.2 “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2.1 避免导学案的设计习题化倾向,不能发挥“导学”的作用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教材的辅助,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媒介,其设计原则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不能把教材抛到一边,喧宾夺主。

2.2.2 学习小组的组建不规范,以至于导学案作用发挥不充分

学习小组建设是实现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互助合作是学习小组的主要功能。计算机基础课为机房内展开,教师一人之力很难照顾到所有学生,学习小组能够帮助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要安排得当,监管到位。

2.2.3 课上即时点评

即时点评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指导并提高学生的展示水平。点评可以由教师来做,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做。

3 基于“导学案”的教学实践研究案例

本校高一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每个项目(或任务)都有详细的操作步骤与方法流程并配有图解,但却忽视了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拿到项目(或任务),就按照描述的步骤和截图一步步的操作,缺少了自主分析和思考的过程。所以,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学案”为基础,使学生不仅掌握操作过程,也借“导学案”前期思考、中期整理、后期反思,使学生真正理解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完成项目(或任务)操作的流程和方法。通过对实际的项目案例进行训练,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可以应对新知识和新信息的市场变化。

3.1 案例分析

选取幼教专业学生,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中的第七章多媒体软件应用“任务7.2加工处理图形图像”为例设计并实施“导学案”教学实践。

幼教专业学生毕业后将面对幼儿教学方面的工作,所以她们对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学习与应用较其他专业更为重要;学会知识迁移,灵活运用软件,对其今后自身发展更有意义。

该任务适于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直接在机房完成本项目的学习。本任务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图形图像处理基础,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其具备分析能力、策划能力、学习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种类较多,软件的更新速度较快,即使同一款软件其版本也较多,但是各种软件之间还是有许多共通的知识的。本教材采用的是Photoshop CS3软件来完成任务的。

基于“导学案”的项目实践,要求学生课前准备,观察了解原图与合成图之间的区别与关联,如图片的叠放次序、图片的组成部分等;在任务实施中,完成项目,归纳梳理理论知识及操作要点,如选取图像的方法、图层模式的更改方法、蒙版的使用等;课后归纳,反思,提升,创作出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3.2 导学案样例

(略)

4 结论

面向就业的项目教学体系只有根据本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把实践教学的目标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在重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重视专业相关知识,理论知识的积累,才能让学生在教学中掌握必备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培养其职业岗位能力。

篇12

ARCS是教学设计中的学习动机激励模型,其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满意(Satisfaction)四部分组成,简称ARCS模型。这四部分没有主次之分,它们是一个整体,缺少其中任一要素,都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动机。本文在此结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探讨如何将ARCS模型应用在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中。

一、教学准备阶段,设计吸引注意力

注意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前提条件。只有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才能顺利地进行下一步教学。教师可以在授课初就让学生通过效果比对,亲身感受将要学习内容的神奇之处,以此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以五笔字型输入法的教学为例,先请学生用已经学会的拼音打字法来输入一段文字,进行时间记录,看谁打字更快。学生在比赛中,回收注意力,集中精力打字。请最快的学生报告自己打完这段字用了多长时间。然后,开启演示功能,让所有的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看老师五笔打字的过程,并进行时间记录。在时间的对比中,学生会看到两种输入法的不同,感叹五笔打字的速度之快。在对老师和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崇拜中,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堂上,跟随老师进入五笔输入法的下一步教学中。

二、内容教学阶段,呈现相关性

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目的是使学生用计算机更好地服务生活。因此,我们可以用教学理论联系生活,选取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把这种应用搬到课堂上来。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把所学转变为所用。教师呈现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促进学生进行学习掌握。

以Word中的图文混排教学为例,在讲解演示了文字输入、图片插入、图片格式设置以及艺术字的插入后,老师可以请学生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在感恩节到来之际,给自己想要感恩的人制作一张电子感恩卡片。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怀着感恩之心,将枯燥的知识学习转换为情感输出,并从中了解了图文混排的生活应用。再以Word中插入图片的文字环绕教学为例。文字环绕包括了嵌入型、四周环绕、紧密环绕等等。学生面对这七八种环绕方式,不能立即感受出它们的实际应用功效。而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就业,因此可请学生单独完成一份简历制作,运用文字环绕功能,在简历中合理插入自己的照片。还可以模拟实际办公环境,以小组形式完成报纸一个版面的图文编排。

三、落实学生参与度,提高自信心

中职学生时常缺乏自信,在批评声中质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放弃自己,在课堂中不参与学习互动,因而老师需要认真观察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和学习形式,如把学习任务分为入门、达标和提高三类,老师在旁加以指导,请学习较差的学生先单独完成入门任务。接下来,请优生与他组成两人小组,带领他完成更高的达标任务,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信心。用这样的方式使得全班学生都有自己可完成的任务,不至于在面对统一难度问题时,学困生直接放弃,优生又快速完成,无所事事。互助学习又能利用优生剩余时间帮助差生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老师在学生周围走动,起到督促和及时指导的作用,使其克服难关完成作业,随时对取得成果的学生进行表扬。用上述举措落实学生参与度,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以自信状态去探索学习更多的知识。

四、恰当评价考核,实现满足感

使学生在个人认同、群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中,实现逐级递增的被认同感和满足感。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了作品,仅仅是老师个人的表扬还不足以实现学生的满足感。因而,教师应该给学生向更大的群体即整个班级学生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这样的任务要有难度,学生通过展示有一定难度的作品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他们的被认同感和自信心。以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为例,这款流行软件相比Office应用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安排一张原始照片,请学生在课后用足够的时间进行Ps修正,并建立评分标准,上课时学生上台讲解展示他的处理方法和成果,其余的学生作为大众评审进行打分,老师在学生展示完成后,一一点评并选出得分最高的作品,总结Ps的应用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