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学特征范文

时间:2023-10-29 09:40: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网络经济学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网络经济学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志码:A

1 我国网络团购发展概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通信技术等领域的发展,电子商务在经济社会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催生出很多新型的商务模式,网络团购就是其中一种。网络团购即一个消费团队通过互联网向商家以折扣价格采购同一种商品,是继B2B、B2C和C2C之后一种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又称C2B。消费者参加网络团购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在保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获得合理的低价格,还能够参考其他购买者对产品客观公正的评价,了解更多的产品信息,改变了传统消费行为中的信息不对称劣势,买到真正需要的产品。互联网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已经很容易大规模组织起分散在不同角落、互不相识的消费者对同一品牌的某种产品进行采购。只要市场上存在足够数量对价格敏感的消费群体,网络团购模式就有生命力。

自2010年1月国内首家团购网站“满座”上线以来,网络团购已经迅速在全国各大城市蔓延开来,成为众多消费者追求的一种现代、时尚的购物方式。至2011年上半年,国内网络团购的交易规模已经超过62亿元人民币,全年销售额有望达到160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6.4倍。截至2011年底我国网民数量为5.13亿,团购用户规模6 465万人,年增长率超过240%C21。目前排名在前的团购网站有聚划算、拉手网、美团网、窝窝团、QQ团购、24券、点评网、58团购、嘀答团、糯米网等。

网络团购由于进入门槛低、模式简单易复制,自2010年初引入我国以来,短时间内出现了盲目的爆发式快速增长,团购网站遍地开花,从而引发了所谓的“千团大战”,行业竞争十分激烈。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国内团购网站由2010年底的2000多家飚升到5 300多家,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国范围内已有1 483家团购网站在激烈的竞争中关闭、退出团购市场,其中,仅10月关闭的团购网站数量就高达456家,环比增长8.8%。有人甚至预言,经过一两年的“淘汰赛”后,最终行业内可能只剩下两家大型的团购网站。

无序竞争大大损害了网络团购这个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作为互联网经济下一种典型的网络产品,与传统产业相比,网络团购有其独特的经济学特征,网络团购企业相应地也有其特有的竞争策略。深入了解网络团购的本质经济学特征,分析其运行规律,并总结出具有一般意义的企业竞争策略,对于促进行业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指导相关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 网络团购的经济学特征

(1)网络外部性网络外部性的概念最早是由Rohlfs提出,后来的研究者又在此基础上予以补充和明确,指的是每个用户从使用某产品中得到的效用,与用户的总数量有关。用户人数越多,每个用户得到的效用就越高。用户数量的增长,将会带动用户总所得效用的平方级增长。与网络外部性相提并论的另一个概念是正反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是经济系统的一种自增强机制,在需求方规模经济的条件下,网络外部性可能导致正反馈。

网络外部性并不是网络经济所独有的特征,但在网络经济下,经济以网络的形式组织和运作,信息流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生产、交流、分配和消费都与数字化的网络息息相关,从而使得网络外部性和正反馈表现得尤其强烈,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现象。

网络团购具有显著网络外部性。团购网站的用户规模越大,网站本身就越具有价值,对网站的需求就越多。这是由于某个消费者能从团购中获取有价值的产品信息和折扣价格,团购网站对该消费者具有“自有价值”。同时,当越来越多的其他消费者加入时,该消费者还能从中获得额外价值,如更强的议价能力、更多的商品评价供参考、更多的交流机会等,这是团购网站的“协同价值”,这部分“协同价值”就是网络外部性的经济本质。

同时,网络团购的网络外部性特性可能带来正反馈效应。因为消费者往往通过口碑传播来了解团购网站,当团购网站的消费者越多时,传递出该团购网站是值得信赖的信号,就会有更多的消费者加入到团购队伍中。于是已加入团购消费者与新加入团购的消费者之间形成相互支持的正反馈调节。

网络团购企业希望出现网络外部性带来的强者恒强的正反馈。然而,从网络外部性到正反馈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达到一定的用户规模,正反馈才能发挥作用。这也部分解释了团购网站为什么在前期往往不计成本跑马圈地,积极扩张,由于担心走完全部流程再营业可能让竞争对手抢占先机,有时甚至不注册就开始营业。目前市场份额排名在前的拉手团曾在去年6月10日一夜之间,竟宣传新上线近90个城市,总覆盖100座城市,圈地速度之快,令竞争对手措手不及。

(2)网络团购的市场结构特征网络经济的特性造成了网络团购市场结构的双重性,一方面,由于网络外部性、正反馈将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出现“赢家通吃,输家出局”,从而使网络团购的市场结构趋于垄断化。而实际上由于消费者的偏好和产品的差异化,加上政府公共政策等外部因素的作用,网络团购的市场结构呈现的是一种绝对集中度高的寡头垄断特征。

在传统经济下,监管部门非常重视减弱甚至消除进入壁垒,以弥补市场势力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但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即使自由进入的条件成立,也会出现不均衡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分布,新厂商的进入并不会对市场结构产生显著的影响。2010年底网络团购企业的数量约为2612家,而截止到2011年6月底,已经上升到5300家,2011年4月份以后更是以每天10家的速度快速增长。团购网站通常进入门槛较低,企业极易进入,但这并不能影响行业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大量涌入的竞争者丝毫没有影响到主导企业的地位。团购三巨头垄断了过半的市场份额,一淘网2011年9月的调研报告更是指出,排名前十位的团购网站占据了近九成的市场份额。

(3)网络团购市场的运行特征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存在,网络团购市场运行呈现出与传统市场不同的鲜明特征。首先就是市场的不稳定性。互联网的存在一方面使得经济以网络的形式进行,团购的市场范畴迅速扩大,在网络上产品和信息传递的快捷和方便更进一步强化了已有的优势,从而出现强者更强的趋势。另一方面,竞争对手新的产品信息也更容易传播和被接受,消费者的转移成本降低,又抵消了一些优势。网络经济中消费者预期变得更加重要、市场均衡状态不唯一等因素,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的不稳定,对于网络团购企业而言,今天的成功不能保证明天的成功。

其次,网络团购市场运行具有规模至上、速度至上及创新至上等网络经济领域特有的规律。对于行业内的企业而言,其最优的竞争策略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快速吸引大量用户,树立自己领头羊的地位。比如,现在各大团购网站投入到广告上的宣传费惊人,约占到其总收入的50%以上,而一个正常的商业运营模式,广告运营成本应该控制在总收入的30%~40%。各团购网站都想通过这种方式,快速扩大知名度,占领市场;由于团购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的持续创新也成为必要,如一些纯网络团购网站开始探索与电子商务、SNS、分类信息网相融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4)网络团购的产品特征网络团购是一种网络产品,更准确地,它是一种被数字化后通过网络来传播的数字产品,因而它具备数字产品的一些特性,其中最显著的是其易修改和易复制的特性。正是由于这种产品特性,网络团购的进入门槛非常低,通常一个网站模板,几个员工就能开办一个团购网站。网络团购的商业模式也极易复制,美国的Gmupon模式2008年诞生并大获成功后,“一夜之间”成为全球各地争相模仿的对象。至2010年3月,仅在美国就已经有山寨“Groupon”66家,还不包括英国、德国、巴西和中国的大量模仿者。目前国内行业恶性竞争激烈,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网络团购进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讲究竞争策略,走差异化道路,产品创新。

3 团购企业的竞争策略

3.1差异化策略

差异化是指企业以某种方式改变那些基本相同的产品,以使消费者相信这些产品存在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偏好。差异化有效地降低了产品之间的替代性,能够拥有固定的用户群和更多的定价权,从而在竞争中获胜。

网络团购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商业特征”,如果能够正确实施差异化,树立自己的特色,就能有效地避免与其他企业的正面竞争。差异化可以通过横向差异化和纵向差异化两种方式来实施,团购网站实施纵向差异化可以走细分、专业和特色路线。目前,比较有前途的差异化策略包括移动团购、社区团购和本地化生活服务团购等。

(1)移动团购根据CNNIC的数据,截止到2011年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规模达到3.56亿人,较2010年底增加5 280余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到69%。78%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年龄层在20-34岁之间,超过14%的用户通过手机在网上购物并支付,这一层面的用户正好与团购网站的用户群体相重叠。3G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互联网应用已成为趋势,2011年移动互联网用户与互联网用户重叠率将超过70%,到2012年将完成互联网用户向移动互联网的迁徙,联网移动用户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增长量维持在1亿户以上。2011年移动互联网行业发生了很多热点事件,如谷歌收购摩托罗拉、诺基亚宣布与微软合作等,这些事件也彰显出移动互联网产业格局的变化。移动互联网新应用的不断出现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推动着各细分行业的成长。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移动商务呈现出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目前我国的团购平台,大多数还是基于互联网,移动商务大大拓宽了团购产品的平台。所谓移动商务,就是利用手机、PDA及掌上电脑等无线终端开展商务活动,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服务对象的移动性、服务要求的即时性、服务终端的私人性和服务方式的便利性。利用移动平台开展网络团购活动,再加入地图导览、定时提醒、用户交流功能、SNS社区,会有效地避免现有互联网团购平台的不足,增加消费者的便利性和创新性应用,增加用户粘性。

近年来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移动团购的重要力量。据统计,目前全国380万台POS机中已经有60万成移动支付的改造,预计到2013年底,国内POS机全部都可以使用手机支付。

有实力的团购网站已经开始推出自己的移动客户端,积极拓展基于移动平台的业务。如拉手网领率先推出Android版、iPhone版、iPad版、Android Pad版四大平台,订单和优惠券还支持离线查看,与微博、短信等应用的整合也比较完善。糯米网宣布与分众传媒在LBS基于地理位置的团购服务等领域展开深入的合作等。

(2)社交团购社区聚集着一些兴趣、偏好和价值取向相近的人,他们彼此联系、交流,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群落,对社区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把团购与社交结合,得到的就是社交团购。通过社交网络能够保持和提高用户粘性,通过社区、微博可以实现消费者与商家的点对点直接互动,也可以实现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和分享,让每一个人团购的人都不再孤独,也不会感觉被商家所忽视。

一些优秀的地方社区尝试推出团购活动或者团购频道,也取得很好的效果。相比纯团购网站和综合性社区,地方社区由于聚集群体的特殊性,用户粘性和信任度较高,订单转化率也相对较高。地缘优势使它们更容易拥有丰富的商家资源,因而也具备更强的议价能力,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实惠。相比纯团购网站,地方社区更重视其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更有动力提供完善的服务和充分的信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遏制商家的欺诈行为。如无锡二泉网联合phpwind推出了“抢鲜”团购以及乐淘淘、淘链接等电子商务频道,凭借社区本身已经建立起来的用户粘度和用户信任度,刚刚上线就获得了大量的订单,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3)本地化生活服务团购本地化生活服务是团购的未来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做生活服务业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地域性,既要把握消费者的需求,锁定用户群,同时又要开拓优质的商家资源,只有将线上、线下有力结合,才能获取成功,目前团购网站提供的本地生活服务包含餐饮、美容、娱乐等。

基于位置的本地化生活服务团购是一种创新网络团购模式,即LBS+生活服务+团购,也就是专注于生活服务领域的网站根据用户所处的地理位置,通过移动设备将团购信息提供给用户。LBS英文全称为Location Based Service,译为基于位置的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为人提供“吃穿住行玩”的所有生活服务信息,甚至通过地理位置搜索周边好友。美国的Foursquare等提供位置服务的网站相继崛起,谷歌也推出了具有位置服务功能的Latitude,国内更是在短时间内涌现出盛大切客、街旁、嘀咕等30多家LBS企业。2011年第2季度,中国LBS市场环比增长52.7%。用户规模还处于快速增长期。从本质上,团购和LBS有契合之处,随着国内LBS市场的日趋完善,基于位置的本地化生活服务团购发展前景逐渐明朗。

国内团购企业在此领域已有所尝试。2011年初,路客网推出了一款手机团购应用——逛街助手,是国内第一款结合了LBS团购和移动支付服务的电子商务类应用,用户进入客户端页面就能发现身边的团购信息,各种折扣优惠按照距离用户的长短依次排列,用户还可以手机直接完成支付。将基于位置的服务和本地化生活服务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将自己的产品和对手区分开来,从而成功地实施差异化策略。

3.2锁定策略

当消费者从一种产品转移到另一种产品的成本非常高时,就会面临着所谓的锁定。锁定来源于转移成本,这些成本包括放弃在旧团购网站购物界面、规则和工具的习惯和依赖性,以及学习和适应新系统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团购网站应竭力提高客户的转移成本,来实现对购买者的锁定。在此基础上实现买卖双方的双赢。锁定策略包括建立用户规模和利用用户规模。

(1)建立用户规模 在网络外部性存在的情况下,无论是用户还是企业都很关心用户规模。随着用户规模的增加,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因为消费者在进行选择时,现在及将来的用户规模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网络时代,只有那些具有大量锁定顾客的企业才能获利。

团购网站在建立用户规模的时候,可以通过加大区域推广,通过联合地方网站等方式抢占业务潜力巨大的二三线甚至更小的城市区域,扩大用户基数。同时网上网下媒体整合,开展营销活动,除了常用的传统和网络营销活动,还可借助各种新型营销手段,如注册官方微博,开展宣传网站、信息、用户互动等营销活动,扩大品牌知名度;与电信运营商、应用服务商和厂商等合作,基于位置的团购信息,方便用户的同时,积累客户资源。

争夺用户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参加网络团购的消费者通常对价格比较敏感,对品牌的忠诚度较低,建立和保持一个稳定的用户规模要求网站除了能够提供足够优惠的产品外,还要做好消费者的全程服务,如建立完善客户服务评价系统,使消费者能实时评价商家的服务水平,其他消费者也可从中得到参考,这样可以有效地监督商家的短期投机行为;建立中间人制度,提高网站和商家的可信度;开设退货、投诉、赔付区,使消费者出现问题时能方便地找到沟通和解决的途径等。此外,还要特别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如建立客户关系数据库,分析现有客户的个性需求;加强信息沟通,通过邮寄资料、重点客户拜访、开展公关活动等方式维系客户;强化对商家的服务和接待能务的评估,选择优质商家;提供增值的信息或其他形式的服务,增加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等。

(2)利用用户规模销售互补产品是企业利用用户规模的主要形式,甚至在有些情况下,企业建立用户规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销售它的互补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往往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团购网站可以为会员提供采购和咨询服务,为厂商提品销售、市场调查、市场宣传和市场开拓等服务,通过自己进货直接销售或者代销获取差价、组织网购向商家收取回扣、广告收费、授权加盟费等方式获取更高的利润。这些都是团购网站利用用户规模的常用方法。

3.3构建进入壁垒

当市场存在规模经济时,在位企业为了保持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常用构建进入壁垒的方式阻止竞争对手进入本行业。构建资本壁垒是网络团购最常用的策略,当行业内竞争对手非常多的时候,这种策略尤其有效。因为如果有几家团购网站融资成功形成规模后,梯队一旦形成,以后的竞争对手就很难再获得投资,融资成功的网站就成功地构建了资本壁垒。

各团购网站纷纷以各种渠道寻求融资,据中国电子商务中心不完全统计,2010年网络团购企业融资累计达千万美元级别的有拉手网、酷团、阿丫团、满座网等,巨额融资显然给这些企业快速扩张,抢占市场份额提供了资金支持,大大地增强了网站的竞争能力。至2011年10月止,国内团购行业已经披露的投资事件发生15起,投资案例金额约为4.06亿美元,投资多集中于综合排名较为领先的团购企业及特色团购企业,如拉手网C轮融资达到1.11亿美元,窝窝团A轮融资额达到2亿美元,单项融资金额都超过去年全年融资。

篇2

“共同体”(Community) 这个词汇来源于社会学。杜威在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把“共同体”的概念引入到教育情境中,他认为社会是由个体间互动而产生的思想共同体,并利用“共同体”这个概念来关注学习中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共同体”的概念引入到教育领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概念一般解释为:“学习共同体是学习者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在同伴支持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分享、协商、反思等实践活动,以达到有意义学习为目的,以促进个体发展为旨归,以追求共同事业为目标的特殊组织形式。”[1]

(二)网络学习共同体

“网络学习共同体”(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瑞尼古德(Rheingold) 提出的“虚拟学习共同体”(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他认为,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通过电子空间建立起一定的人际交互网络,人们就可以在虚拟的社会中进行讨论、对话、贸易、交换知识、分享感情、找朋友,这就形成了虚拟学习共同体。[2]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日常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也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可能。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建立于在线环境中的虚拟共同体,它是由学习者及专家等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围绕共同的主题,通过参与、会话、协作、反思、问题解决等形式彼此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为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建立的突破时空限制的在线学习共同体。[3-4]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建构及发展的平台。它和传统形态学习共同体的区别在于:传统学习共同体是物理场中的学习组织形式,学习的空间、资源等受到地域的限制;网络学习共同体则是在数字化空间中组织形成的,团体成员、空间、资源等具备灵活性、多元性和泛在性。

二、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学习、素养提升提供了开放、立体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教师研修组织方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在网络环境中,教师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主题讨论等实现意义学习,学习过程具有建构性、情境性、社会性和参与性。

(一)共同的愿景

不同于其他网络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教师群体共同研修和交流的平台,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素养的重要基地。共同体成员是基于某个明确、共同的目标而走到一起的,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也是围绕这个目标而展开的。“目标一致”是共同体成员加入学习组织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共同体本身持续运行、深入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学习成员应保持一个统一的、趋同的目标,规避无关的闲聊。

(二)广域的学习环境

现实形态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其成员一般由区际、校际之间的学科教师组成。并且,内部成员的学习、交流活动被局限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中。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技术平台,拓宽了教师研修的模式、渠道和资源。第一,网络学习共同体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新的模式。比如,在网络群组的话题讨论中,处于物理空间不同坐标的群内成员能够聚焦在同一社会交互情境中,就某个特定问题发表观点。对于每一个成员而言,网络学习共同体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即时的有用资源。第二,网络学习共同体使教师的学习合作与问题研讨完全摆脱传统教研模式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学习可以依据自己的现实情况随时随地进行,有效解决了日常工作和研修的矛盾。

(三)深度的资源共享

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知识与经验并不是个体思维活动的特有属性而简单地存在于个体的大脑之中,而是广泛地分布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往、文化工具(语言、符号等)以及各类人造工具之中。[5]在网络环境下,共同体成员的学习是同时具有协作性和交互性的。共同体的发展和深化需要来自内部成员的资源注入。学习成员需要建立资源分享的机制,确保共同体内部的生态环境,让学习组织在资源收支中得以丰富、发展。随着学习成员的增多和组织结构的完善,可用的学习资源随之日渐丰富,这为教师日常的网络讨论、学习提供了有效素材。学习成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共享课件、教案、试卷、课题成果等,实现组织内部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成员的密切交流。学习者通过与专家、同行及学习资源的互动,交流心得、分享经验。

(四)多元互动的知识建构

社会互动是社会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交往促使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是由多元主体组合起来的社会关系,它有着明确的任务分工及实践规则。学习成员的构成主要有学习者、助学者、专家等,学习活动在成员间广泛、深入的互动关系中展开,他们以群体讨论的形式探讨话题,以群策群力的形式研究问题。在多元的主体交互过程中,学习者从封闭的学习状态走向开放的学习场域,不仅实现资源的分享、思想的交流,而且获得了情感的沟通,在多元对话中增强了个体参与的意识。并且,共同体内部的多元互动具有自组织的特性,随着网络学习的展开和推进,共同体内部的任务分工、工作规则、人员身份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

三、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原则

(一)信任原则

在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之间的信任是这个虚拟组织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当我们说我们信任谁或者谁值得信任时,那他将去做一个有益于我们,至少不是有害我们行为的概率高到足以使我们考虑和他进行某种形式的合作。”[6]学习成员对知识的意义、价值理解是不一样的,如果个体对他者的知识及贡献保持距离和怀疑,将会消解整个群体共享资源、交流思想的意愿,无法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学习环境。此外,匿名是影响网络共同体成员之间信任度、依赖性的重要因素,它可能会导致组织约束和管理的不便。为了提高共同体内部的信任指数,内部成员有必要减少匿名,增加共同体内部的透明度。

(二)合作原则

美国社会学家波普诺(Popenoe D.)认为:“合作是这样的一种互动形式,即由于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对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来说很难或不可能达到,于是人们或群体就联合在一起行动。”合作是网络环境中人员互动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群体成员才能在网络学习中各取所需。就目前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现状来看,中小学教师在互动合作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合作意识缺乏,更多地关注学习资源的获取和专家人员的意见,对于和自己处在同等状态的其他学习者保持距离,否弃同行合作的意义。因此,共同体成员要以开放合作、互相学习的心态参与网络群体研讨,在同行之间建立起自发的合作关系。

(三)互惠原则

和一般共同体一样,网络共同体强调内部成员之间的“精神连接”及“共同理想、合作文化的形成”,不像其他组织那样强调外在制度性约束和契约性关系。[7]教师合作意愿产生的动力取决于教师个体可以从合作交流中获得哪些收益。网络学习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互惠从本质上说是教师素质的协同提升,并且这种互惠不仅停留在即时的学习效果上,而是在教师的整个专业发展过程中持续存在。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互助互惠行为,能有效推动教师合作研修,从而实现了“利己”和“利他”的统一,对于整个共同体内部成员的专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四、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路径

(一)精心设计研讨主题,有效利用生成资源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一般围绕某个话题或事件展开,学习成员各自阐述观点、交流看法。因此,教师要结合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以及教学实践中的典型问题,精心设计有价值、有争议的研讨主题,共同体成员就该话题发表论点、搜集资料、寻找论据,最后由专家成员对各方观点进行梳理、归纳、点评,并对研讨达成的共识进行整合,对未能解决的分歧进行深入分析。此外,在网络研讨中对既定话题交流观点的同时,常常会生成一些有价值的次生问题。共同体成员要重视这些即时话题的研讨价值,适时适当地对其进行延伸。

(二)建立规范的领导机制

良好的学习秩序是网络学习共同体得以正常发挥功能的基本保障。只有建立规范的领导机制,才能保证教师的信息交流收到应有之效。网络学习共同体必须建立健全一个由专家引领的小型领导团队,对内部成员的研讨成果进行整合和评价,对组织成员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和帮助,对学习资源进行及时整理和更新。一般而言,共同体中的领导团队(或个人)是在特定领域中(如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心理学知识、教学管理等)具有深刻见解的专家。在网络研修的环境中,专家应能为其他成员提供资源、方法上的实质性帮助,对成员遇到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和解决思路。此外,他们应能及时为内部成员提供最新信息资源,引领教师对某个课题展开网络研讨。

(三)形成特有的组织文化和行为准则

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自身的文化属性。共同的文化价值是维持群体成员归属感、信任感的重要条件,是保证共同体良性发展、收获成果的重要因素。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个体成员不只是因为临时的具体需要而在特定时间内短暂聚集,而是怀有共同的交往愿景和学习期待,在认同、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参与共同体的教学研修活动的。所以,构建一个凝聚所有学员思想、意志、观念的文化价值环境成为必需。一方面,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部文化对成员的学习态度、目标等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另一方面,组织内部的文化标准给成员的学习行为提供了价值参考,教师据此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对自己行为不达标的环节进行调适和完善,使内部成员在和谐的文化氛围内保持趋同的价值追求。

尽管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存在形式是虚拟的,在学习时间、空间、形式上表现出很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但它不是一个结构松散的组织。[8]要确保共同体持续、有效运行,还需要一套相对完备的行为规则对成员进行约束。规范、准则的形成遵循平等、尊重、信任的原则,涉及如何有效处理成员之间的冲突、如选择合适的交流工具、学习活动的组织方式的制定、如何对待个人的隐私等多方面。[9]只有当共同体成员严格、自觉遵守内部规则,才能维系共同体的良性运转。教师加入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开始阶段就要明晰组织规则并予以接受,同时为共同的学习目标投入应有的时间,自觉为共同体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

(四)建立健全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长效运行离不开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评价和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使优秀成员获得学习的效能感;另一方面可以使其他成员及时找出差距及其原因,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和提升研修素质,进而形成合作、竞争的网络研修氛围。一般而言,评价和激励可以依据成员互评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首先,内部成员基于平时网络研修的情况,对其他成员进行客观评价。然后,专家对成员互评的结果进行整理、审核,对表现突出的成员进行必要的奖励。

(五)延伸交流渠道,提供线下交流的机会

网络学习共同体若仅仅局限于特定的公共环境,往往无法满足成员的学习需要。因此,除了一般的在线研讨和交流活动之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若干正式或非正式的线下交流的渠道。比如,专家成员组织各个成员不定期聚会,举办沙龙、茶话会、讲座、论坛等实体形式的研讨活动,让共同体成员有机会在现实场景中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进一步加强成员的内部凝聚力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袁利平,戴妍.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9(6):87-89.

[2] 邱相彬.社会建构主义视域中的网络学习共同体[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6):50-53.

[3] 马培锋,林盾.雅思贝尔斯的交往教学思想及其对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37-139.

[4] 况姗芸.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05(4):33-35.

[5] Haan, M. D. Distributed Cognition and the Shared Knowledge Model of the Mazahua: A Cultural Approach [J]. Journal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Research.2002, 13, (1): 31-50.

[6] Dyer, J. H. & Nobeoka, K. 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 performance knowledge sharing network: the Toyota Cas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3): 345-367.

篇3

一、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

在经济理论中,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申农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减少,这便是信息经济学的起点。而作为网络经济的起点,计算机网络是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信息经济是以高技术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对于网络经济的含义分为两类:第一类认为网络产业即为网络经济,网络经济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产业群;第二类认为网络经济包括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在内的一个总体经济的概念。二者都是对新经济形态的描述,表达的对象是一致的,主要是看问题的角度和强调的重点有区别,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而网络经济强调信息及其技术与经济的网络化特征和效应。

二、网络经济的内涵

从经济形态和规律角度来看,网络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作为信息经济的产物,与传统物质经济不同,网络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基础经济形态和结构。网络经济更关心信息商品、版本划分、网络效应、路径依赖、锁定、正反馈、电子版权、竞争与合作、信息政策等这些在传统经济领域和信息经济初期没有的新事物、新规律。

从产业经济的发展变化来看,网络经济的主体是网络及其相关产业。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CREC)1999年的研究报告把以因特网为核心的网络经济分作:网络基础结构层(Internet Infrastructure)、应用基础结构层(Internet Applications Infrastructure)、网络中介服务层(Internet Intermediary)、互联网商务应用层(Internet Commerce),每一个层次都有其代表产业和公司。

从商业模型的角度来看,网络经济促生了电子商务和虚拟市场。一般来说,电子商务就是指计算机与电子网络基础上,利用现代电子设备和软件实现商业交换和业务管理的全过程。虚拟市场是伴随着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市场环境,是网络环境的产物。在虚拟市场中既有对现实市场的模拟,又有全新的交易规则和交易体验。根据梅特卡夫原则,因特网的价值会随着用户的增加而呈平方级的增加,所以网络经济对社会实际的经营活动影响潜力不可估量。

三、网络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影响

网络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影响源于网络改变了社会信息交流的模式,进而改变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运动规律。在这些改变中,较明显的有2个方面。

(一)挑战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工业社会中,边际收益递减是普遍的经济规律在网络经济中边际收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显现出递增趋势,这种特征来源于信息的共享性和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消费的非竞争性。网络经济的主要产品是信息产品,它可以零边际成本大量复制生产,而每一份信息产品的价值并不因此而降低,从而在信息产品生产领域,网络经济表现出强烈的边际收益递增特性。

(二)对市场均衡、垄断等产生重大的影响。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有着特殊的成本结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产出规模越大,平均成本越低。在网络经济中,供求难以均衡或即使均衡也不稳定的特点不仅使市场充满了不稳定性和风险,也增加了确定信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难度,产品的价格更多地由市场的需求曲线和市场结构所决定。

四、国内外网络经济学学科发展综述

国外网络经济学研究起步早,并且已经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谢伊提到网络经济产品区别于传统经济产品的四个重要特征:互补性、兼容性和标准;消费外部性;转移成本与锁定;生产的显著规模经济性。他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按产业类别讲述了软件产业、硬件产业、电话、广播、信息市场及其它网络产业。

国内学者将网络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进行了比较。纪玉山等指出网络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不会改变和取论经济学揭示经济本质的规律,但在经济现象形态上会拓展应用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周朝民针对网络经济这一新兴现象进行理论探讨。他认为网络经济学较之传统经济学,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黄宗捷等(2001)介绍了网络经济和网络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的关系、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十大瓶颈等。濮小金、司志刚介绍了网络经济的概念、特征、基本理论,网络产品生产、营销、网络垄断和竞争,网络经济对社会的影响及网络安全问题等。

五、存在问题

没有将网络经济学与网络实务区分开来,大部分学者的著作内容有关网络实务,不讲隐藏在网络经济背后的经济规律和原理,网络经济学学科内容与名字相去甚远。

已有的研究是零散的,没有系统化。个别教材或教学也讲了网络经济学原理,但宏观的多,微观的少,不系统、不完整。宏观知识多,微观知识少,并没有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也不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

我们应把与相关学科交混、粘结在一起的网络经济学从这些学科中剥离出来,确定网络经济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方法和理论框架应该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针对国内外网络经济学教材偏重实务、很少讲原理的现象,国内外学者应抽出隐藏于网络经济背后的规律、定理和原理。研究中要更侧重于微观,并且重点应放在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未探讨或未做深入探讨的问题上面,对网络经济产品的特征进行详细论述。网络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定理、规律等,是不可能在短期内规范出来的,需要在长期的实践和学术争鸣中形成。因此十分有必要介绍解释网络经济现象的不同观点。

篇4

关键词:

虚拟网络;网络经济学;网络外部性

一、引言

网络是网络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网络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经济运行网络化是其与以往传统经济形态最大区别,对网络经济中的“网络”的界定及特征的研究自然成为网络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网络是指纵横交错的结构和组织,为了更准确地表达网络的内涵,经济学更倾向于采用网络的数学定义,网络是一种由结和链组成的拓扑关系结构。由于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容易形错觉,将网络经济的“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等同起来。但实际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早于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经济学的出现源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网络经济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期,一些具有网络基础设施的产业,如电力,煤气,热力供应,自来水,电信,铁路,邮政的发展日渐成熟,这些产业以物质型网络为基础如电信网络、铁路运输网络、电力网络等,必须通过完整统一的网络才能提供社会化的服务,水平网状的结构,使其行业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自然垄断倾向,早期的网络经济学规制与竞争的平衡对这些具有网络型产业展开研究,此时的网络经济学实质是网络产业经济学。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服务、计算机软件,银行卡服务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研究人员从这些行业观察到了网络外部性的存在,所谓网络外部性,即随着使用同一产品或服务的用户数量的变化,每个用户从消费此产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效用变化。简而言之,网络的价值与网络的规模成正比,和早期的网络产业经济学相比,此时的网络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存在物理连接的实际网络,如电信的通讯网络、城市自来水供水网络,虚拟的网络,即由使用某产品或服务的人群构成的网络成为了网络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使用某产品或服务的用户可以看成构成网络的节点,节点之间信息交换或者相互依赖形成了节点之间的”连接”,从而构成了所谓的虚拟网络。

二、节点之间的连接

无论是物理网络还是虚拟网络,都是由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连接而构成的网状结构,对于物理网络而言,节点之间的物质连接显得直观且容易理解,但对于虚拟网络,由于不存在物质介质,节点之间的连接显得抽象晦涩。节点连接的性质决定的网络外部性强弱与性质,卡茨和夏皮罗在1985年对网络外部性进行了分类,将网络外部性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是通过消费相同产品的用户人数对产品价值的直接影响而产生的,也就是说随着某一产品的用户人数增加,产品的价值会增加,用户人数的增加直接给老的用户带来了好处。而间接网络外部性是指随着某一基础产品用户人数增加,使得相应的互补品更丰富、更容易获得从而使得基础产品的价值增大,也就是基础产品的用户人数的增加间接给用户带来了好处。如果从节点间连接角度,在存在直接网络外部性的网络中,节点之间连接体现为节点之间的某种形式的信息交互,对于不同的产品或服务而言,信息交互所体现的具体形式会有差别,信息交互是双向的。下表给出一些比较典型的网络产品的节点连接的具体体现。卡茨与夏皮罗从计算机硬件与计算机软件这一对互补产品上观察到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存在,计算机硬件的用户人数增加,使得基于硬件的计算机软件的供给会增加,从而最终使得计算机硬件的老用户得到了好处。因此又将间接网络外部性称为“软硬件范式”。绝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只要是基础产品和互补产品组成的系统产品领域都会有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存在,比如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操作系统是硬件,互补产品是软件;耐用品与售后服务,耐用品是硬件,售后服务的软件。由于中介平台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往往是互补的,因此间接网络外部性又被称为“市场中介效应”。和直接网络外部性不同,存在间接网络外部性的网络各个节点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信息交互,节点之间的连接体现为利益的相互依赖。具体而言使用基础产品的用户所构成的节点和使用互补产品的用户所构成的节点相互依赖。以婚姻中介为例,可以认为婚姻中介为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分别提供“寻求女/男性配偶”的婚介服务,这一对服务是高度互补的,因为假设在一种极端的情况,如果只有女性用户或者只有男性用户使用该婚介服务,该婚姻中介提供的婚介服务价值为零。一对互补的产品或服务往往会具有间接网络外部性,假定有一女性用户A已经在使用该婚姻中介,突然有大量的女性用户成为该婚姻中介的新用户,女性用户的人数的增加并不会直接给A带来好处,因为A只能与男性用户匹配,但女性用户人数的增加会给A间接带来好处。由于这些大量女性用户的涌入,会带动更多的男性用户加入到婚介,使得A匹配成功的几率增加,A间接的得到了好处,即间接网络外部性。有时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市场中介不如上例中那么明显,以影碟机作为例子,影碟机以及碟片构成了互补的产品,假定市面有多种不同制式的影碟机,不同制式的影碟机所支持的碟片格式是不同的,因此使用某种制式的影碟机的用户越多,基于该制式的碟片就应该越丰富,假定有一用户A选择了某种制式的影碟机,突然有大量新的用户也选择了同种制式的影碟机,新用户人数的增加并不会直接给A带来好处,但新用户人数的增加会使得会有更多碟片供应,给A间接带来好处。因此,对于虚拟网络而言,节点之间不存在物理连接,节点之间的连接体现为节点之间的直接信息交互,或者间接相互依赖。例如对于购买某种水果(比如富士苹果)的用户会是否构成网络经济学上所谓的“虚拟网络”,判断的依据就是吃苹果的用户直接按会不会有信息的交互,显然没有,因此节点和节点之间不存在直接的依赖。第二苹果有没有和其他产品构成互补产品,或者说单独购买苹果的价值不大,如果也没有的话,也就找不到间接依赖的存在,因此对于购买苹果的消费者不会构成网络经济学意义上的“虚拟网络”。

三、虚拟网络与互联网

网络经济学所指的网络不完全等同于互联网,网络经济学所指的网络更多时候是虚拟的网络,但很多虚拟网络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比如使用QQ的人群构成一个虚拟网络,使用支付宝的人群构成一个虚拟网络,无论QQ所提供的即时通讯服务或是支付宝所提供的第三方支付服务,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此时虚拟网络以互联网为基础。另一种情况,互联网的出现强化了组成虚拟网络的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使得该虚拟网络的网络外部性更加显著。在互联网没有普及之前,软件产品的强网络外部性特征已经显露,比如在早期文字处理软件WORD和WPS的市场竞争中,假定WORD和WPS两者之间彼此互不兼容,则使用其中任何一种软件的人数越多,意味着用户在打开其他用户创建的文档时会更方便,即用户的人数越多产品的价值越大,这就是所谓的网络外部性。虽然当时人们并没有使用互联网来进行文档的交流或分享,此时的虚拟网络并没有以互联网作为基础。只不过当互联网出现以后,文档的交换或者分享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时,文字处理软件的网络外部性会愈发显著。究其原因,由于互联网的使用,人们进行文档交流速度大大提升了,文档交流的范围也大大扩大了。网络外部性的大小取决于网络的规模和网络内物质的流动速度,互联网的使用使得使用WORD或者WPS人群进行文档交流更快速、范围更广,强化虚拟网络的网络外部性特征,因此网络经济学所指的网络虽不能等同于互联网,但互联网的兴起丰富了网络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四、结语

无论是直接网络外部性还是间接网络外部性究其原因都产生于网络节点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存在有直接网络外部性的网络节点之间是一种直接依赖关系,而存在间接网络外部性的网络节点之间具有一种间接依赖关系。如何界定虚拟网络,最重要的依据是通过判断网络节点之间有无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但是世间万物多多少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这样容易使得网络的概念过于泛化,最后在界定是否具有网络外部性时,不仅仅要看有没有,还要看网络外部性的显著程度,只有当网络外部性特征显著到能够因此改变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以及商家营销决策,才会成为网络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作者:付华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韩耀.《经济网络、网络经济与网络经济学》[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聂庆《网络经济学有关虚拟网络的研究综述》[J].科协论坛2007年03期.

篇5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5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125-02

一、网络背景下网络经济的发展历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旋风就席卷全球,伴随着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和现象,网络经济这个名词也逐渐开始进入学术界和理论界的视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课题的研究当中。

1、出现新的经济现象。一方面,在网络快速发展后,世界经济变得更加紧密,跨国集团变得越来越多,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潮流,世界各国间投资和贸易逐年增长,如今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不可或缺并且充满生命力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和企业数量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加,其中高风险的企业占到很大的比重,在高风险带来高回报的诱惑下,风险企业的数量激增。在企业数量增加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因而产品的创新化速率也变得越来越快。

2、出现新的经济问题。网络环境下,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现象,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经济问题也逐渐吸引了一批学者来研究,并运用一系列的经济模型去得出可供参考的理论,比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

3、出现新的经济理论。投资步入新世纪,网络的影响力可谓空前巨大,经济学界也受到了影响,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始终是随着社会潮流而变化的,当网络出现并发展迅速时,伴随而至产生的新理论也逐渐产生,网络经济学应运而生。虽然网络经济学这门学科目前还处于初步建立阶段,但是理论成果却逐步增多,相关的研究学者也对这门学科开始关注,经济学的方向在当下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向网络经济学的学门倾斜,网络经济的研究开始成为当前经济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二、网络经济学相关理论

1、网络经济学的定义。网络经济学是进入新世纪才产生的新型的经济学,在很早之前也有叫做网络经济学的学科,当时它的含义是在通信工程之中,是对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行业进行研究的经济学科。当前网络经济学有了新的定义,网络经济学是随着网络即Internet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麦克奈特的《网络经济学》著作中,明确了网络经济学的英文名称为Internet Economics。

2、网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通常一门经济学都是研究一个领域或者一个范围内的经济矛盾,网络经济学也不例外,网络经济学就是研究在网络经济当中产生的矛盾。网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在网络贸易当中的生产方式的矛盾,这与之前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截然不同,由于这种特别的矛盾,网络经济学才变得重要。

3、网络经济学的研究主题。网络通常包括互联网、局域网和公司内网等几种形式,网络是网络经济的媒介,是连接贸易经济体双方的纽带,没有了网络一切都是空谈,在当代网络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探索网络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其实就是网络经济学的核心。

(1) 网络资源的特性。一是共享性。在网络中,任何网络资源都是提供给使用者使用,除了机密内容不对外公开之外,在网络经济当中,所有的买家和卖家都可以看到相关的报价信息,不分国界民族。二中垄断性。互联网通常都是由大的公司掌控,一切的交易规则和标准由强者说了算,普通的小的竞争者无法与之抗衡。三是风险性。在网络信息和资源当中,存在许多有用和完全无用的信息,信息量巨大,如何分辨出有用的信息,而排除没有用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一过程中,判断错误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风险巨大。

(2) 网络经济运行机制。资源如何分配就要看资源的运行机制如何,网络经济发展迅速,资源宝贵,网络经济健康长久的发展就需要网络资源的合理公平公正的进行分配,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网络机制目前有这么几个要求:一是分配要迅速,二是分配要灵活多变,三要具有创新性,网络经济要发展就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也要求不断创新。

(3) 网络经济的一般规律。目前网络经济有这么几个一般规律,一是网络经济很超前,二是网络经济具有扩散的特性,三是网络经济可以整合世界各地信息以及人才等资源,将同一公司的各个分公司联系起来共同经营,化为一个整体。

三、网络经济学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相比于国内来说,国外对于网络经济学起步就早得多了,而且到目前来看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国外对于网络经济这一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很多,因为是新型的领域,需要探索的未知还很多,下面只介绍一下目前研究网络经济领域并且有自己研究成果的一些学者专家及其研究理论。

夏皮罗和瓦里按都是美国的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在美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两人同时在大学任教,并且经常一起探讨许多经济问题,在网络经济领域内,两人也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提出在网络经济内,工业经济的许多经济理论和经济规律仍然是切实有效的,这为后来人的研究开了一个先河。

同样是享有盛名的经济学家谢伊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虽然有许多工业经济时期的经济理论和经济规律仍然有效,但是也是有区别的,他提出了相区别的四个特性:互补性、标准型、兼容性和消费外部性。这为后来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此之外还有一位经济学者名叫了维斯,他将20世纪90年代到当前的关于网络经济的相关理论命名为非摩擦经济,也就是网络经济学。在他的观点中,他认为网络经济学与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没有共同性可言,原因有这么几点,第一,传统经济学中经济媒介是实体经济,人与人之间的谈判协商是贸易的必经之路,而网络经济下完全不一样。第二,他认为在网络经济之中,虚拟经济的产生已经将之前的工业经济带入了历史,成为了过去,开启的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就像工业经济代替农业经济一样,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当然经济理论也与之前的完全不一样了。

2、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国内的学者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就要滞后许多年了,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进入我国发展本来就比西方国家晚很多年,不过还是研究出不少问题和成果。

我国学者纪玉山就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表示,网络经济其实质是一种有关知识信息的经济,并且对网络经济学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表示网络经济学其实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延伸出来的小领域的经济学,很多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规律定理都是实用的。

还有一位来自厦门大学的经济学学者张铭洪教授,他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且建立了一个框架用来解释网络经济下的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后来也有许多像司志刚、孙健等我国的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对于网络经济学的看法,并且有的还给出了网络经济的概念特征以及基本理论和经济运行规律,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对于在我国新兴起的网络经济来说是可喜可贺的。

四、网络经济学的未来发展展望

当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网络经济之上,都去尽力想将这一新型的经济研究透,以便为经济做出指导性的规划,防止经济出现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教授学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理论,将网络经济建立一个完整而有效的理论框架,这一任务还有待后来人去完成。

另外网络经济学这一学科与其他传统的经济学科之间还是一直存在着联系,有时还将网络经济作为独立一章放到传统的经济学内,没有完全将网络经济学独立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供学者研究探讨。

目前对于网络经济的研究,许多研究人员还是把注意力和重心放到微观方面,只是研究许多目前精力内发生的现象,想用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却没有观察到宏观方面的问题,当然任何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定性都是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网络经济学会成为一门成熟的理论学科。

参考文献:

[1] Barker R.G.. The market for information—evidence from finance directors, analysts and fund managers.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1998, 29(1), 3-21.

[2] Holland J..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with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s: Private Disclosures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Research Committee of 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of Scotland, 1997.

[3] Holland J.. Private disclosure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1998a, 24(4), 255-269.

[4] Holland J.. Private voluntary disclosure,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market efficiency.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ancy, 1998b, 25(1 and 2), 29-68.

[5] 了维斯.非摩擦经济——网络时代的经济模式[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6] 天夫.关于网络经济的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1,(02).

[7] 陈蓉.网络经济学发展综述[J].经济学家,2001,(05).

[8] 杨瑞龙.网络经济学的发展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2004,(09).

篇6

网络经济学概述

网络经济学顾名思义,它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承载经济学知识理论的一门学科领域。它由网络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应运而生,是专门研究各种网络经济运行方式的科学[1]。从广义上来讲,它是指呈现网状运行行业组成的产业群体,狭义上来讲是以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群体[2]。

网络经济学的产生背景与内涵

网络经济学的产生背景。从网络经济学的产生背景来看,其产生必然与网络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这是其产生的技术基础。从本质上来说,它离不开经济学理论发展,它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产物。在过去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其分配制度体现平均主义,从改革开放时期,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过去经济增长方式是劳动和资金密集型技术,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信息密集型技术。网络承载了高容量的信息数据,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了经济增长速度。

网络经济学的内涵。网络经济学是运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功效,把网络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发挥网络与经济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使两者相互促进。它是相同技术的企业行业构筑的一条产业链,经济性财产所有者在经济交易中体现出来的外部性。不同性质的企业通过混合机制作为一种管理结构,实现企业之间的团结合作。利用网络将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社会关系像网状般连接起来,能够使社会合作长期维持下去。网络像一个三维结构的织网,在交易主体在进行两个交易中,具有跨越性,在交易中形成外部性的特征[3]。

网络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映射

网络经济是传统经济的改革创新。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较,其交易更加方便快捷,它可以是一种无形的营销方式,即可以不需要消费者与销售方直接面对面地进行交易,直接通过网络实现资金的流转,间接通过快递等物流运输方式实现产品服务的转换。

在网络经济学一个鲜明的实例首屈一指先提到淘宝,淘宝是国内著名的电商,是商品销售行业的佼佼者。它通过网络销售实现了销售者与消费者在网络上实现资金的流转,特别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节假日期间淘宝都会采取优惠措施,在网络上优惠信息,通过支付宝实现资金的流转,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

边际效用递增规律。网络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与过去传统有着一定的差异,它是产品销量的增加,消费者、销售商的消费行为不断增加。简要理解就是产品的销量与消费行为成正比,消费者购买的产品数量越多,产品销售数量就越多,其效用也同步增加。

拿国内的通信行业为例,移动、联通、电信三家通信企业在同一天实行了短信定价调整,在过去只有相同用户之间发送短信价格低廉,经过差异定义的调整,三个用户之间相互短信的费用是一条一角钱,从短期来看,会使三家公司利益亏损,但是从长期来看,三者之间相互发送短信的价格较之以前降低了,价格的降低,会使消费者发送短信的行为增加,消费者的增加,发送短信的数量就增加,发送短信的数量越多,通信公司获得的利益就越大。

正反馈起主要作用。正反馈打破了传统经济学里面的市场均衡理论,使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形成适者生存的机制。就好像声音一样,使用工具敲打桌面,振动频率越频繁,其声音强度就越大。

以京东商城,经过网上购物的消费者对其并不陌生。它是我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商企业。它是中国第四大互联网上市公司,是全球互联网公司十强之一。它是如何做到实力如此雄厚,从其公司发展史来看,京东商城只是其网络营销渠道,1998年京东公司在北京中关村正式挂牌成立,几年后进军上海,开创了京东产品博客系统,是国内第一家以产品为主体对象的专业博客系统,2007年在改版后京东多媒体网改名为京东商城,在北京、上海、广州建立了三大物流体系,又开始发展平板电视,开通全国上门取件服务,先后有多家公司合作,建立分公司。

摩尔定律与拥抱标准。摩尔定律的出现,企业通过开发新技术,获取动态竞争优势,加强了提高竞争力的能力,使企业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占有绝对位置。Internet与网络电话的出现又为经济贸易提供了一种有利条件。

通过上述对网络经济学的论述可知,网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各种网络经济运行方式的科学。它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产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映射主要体现了对传统经济的改革创新,运用了摩尔定律与拥抱标准。

篇7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 Internet 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

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篇8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Internet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

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研究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若干重要数据进行了解读,并藉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加快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政策要倾斜;对.CN域名的开发战略要再认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加强研究投入;提高对网络信息利用的深度;网络企业要以诚信取胜。

篇9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7日

一、网络经济的含义

对于网络经济这个概念,目前并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在国内一些学者对网络经济的研究文献中,乌家培对于网络经济的认识较为全面并被广泛引用。2000年乌家培从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对网络经济的含义进行把握。

从经济形态这一最高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网络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字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信息网络尤其是智能化信息网络将成为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

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又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这就是目前信息产业界人士所宣扬的互联网经济,它可细分为互联网的基础层、应用层、服务层、商务层。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

二、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看待网络经济的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把组织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试图通过研究产权结构和交易成本对激励和经济行为的影响来拓展新古典理论的适用范围。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它主要由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监督交易进行的成本、违约成本等构成。Willianmson在1985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书中,进一步将交易成本区分为事前与事后两大类,事前的交易成本包括签约、谈判、保障契约等成本,事后的交易成本则是契约不能适应交易所导致的成本。新制度经济学对于交易成本在经济中的作用的引入,使得经济学对于现实的解释更加合理,拓展了我们对于很多问题理解的角度。

制度是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约束(组织结构),这一系列约束构成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体系的制度框架。制度结构的特征严重影响交易成本的大小,交易成本的大小反过来也影响着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与变迁。Douglass North指出,现有的经济史研究是不完全的,因为它忽视了交易成本。同时,North提出了一个独特的分析框架,将交易成本和思维形态引入了经济史的研究,他以经济形态的变革为起点,分析了伴随着经济形态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和思维形态差异在制度变迁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他依据自身提出的分析框架,详细分析了西方经济史上两次伟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农业的发展,即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第二次是工业革命,即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在他看来,每一次新经济形态的出现都有着分工的深化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每一次旧经济形态消失的背后,也都隐藏着分工深化和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交易不断扩大、人们思维形态差异的扩大化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上升。

网络经济的出现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回望过去这十几年间,Google、Facebook、Twitter、百度、腾讯等众多国内外网络公司创造了财富神话,如今,这样的神话还在不断地酝酿与创造,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网络经济以各种数字网络设备为载体,传递信息流来实现个体之间的各种交换,信息是网络经济的核心资源。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能够方便、迅速的获取与传播,从而减少了现实经济中的各种信息获得与传递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经济,但是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本身有其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它是经济史上的第三次变革。

网络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分工的深化。非一体化,是指企业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之间的相互兼并,转变为更多采用外包、合作、联盟等形式。非一体化体现了分工的原则,使企业能够专注于自己的优势功能,同时又解决了原来分工后的协调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依托自身的网络平台与其他厂商开展合作,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厂商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更加方便,这促进了分工的深化。

网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交易的扩大,交易扩大会产生更多的交易成本;伴随着分工深化的同时,也会促进人们思维形态的个体差异化,这也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North认为,思维形态节约了人们必须拥有的信息数量。当一个社会成员有相同的思维框架时,定义构成制度约束的正式社会规则不必很清楚,实施机制和程序可以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当社会有不同的思维形态时(这反映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程度的提高),就需要耗费更多的资源,首先要耗费资源于准确定义规则,继而要耗费资源于实施这些规则。

网络经济的时代,也是信息膨胀泛滥的时代,如今人们担心的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我们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于接受与筛选信息;同时,网络经济本身基于的网络设备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了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这些花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征,人们容易实施欺诈行为,这需要特殊的监管制度才能有效地监督人们的行为,维护正常的政治经济秩序。这些只是列举的网络经济带来的成本的一部分。

三、网络经济的趋势

笔者把思维形态理解为世界观,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因此对于同样的客观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些差异,即思维形态的差异。网络经济带给人们思维形态的差异,但它的不断发展又为人们提供了加深彼此沟通交流的物质基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与人们交往的扩大和专业化分工的加深是相辅相成的。虚拟的网络将现实中分隔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分享自己或者别人的经验,或者直接与别人交谈。这些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对扩大的社会交往的需求,facebook、校内网、新浪博客的成功就体现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会促进某些思维形态的形成与传播,从而一定程度上消除思维形态差异所带来的额外成本,比如,网络可以使好的厂商的口碑迅速而广泛地传播,这样一来许多顾客可以省去搜寻和筛选产品所付出的成本。

人是社会经济的最基本的主体,经济是人们构成的经济,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长期以来,人际关系淡漠的市场经济向人们灌输着“理性人”的思想,同时,专业化分工引起的思维形态的差异也渐渐磨灭了人格化的交易,“理性人”只关注着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会增加,人们不再停留于物质方面的享受,也不再局限于自身周围的小圈子,而会通过各种途径扩大自身的交往范围,从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也正是因为适应了人们不断扩大的交往需求,而这一趋势才刚刚开始,并将持续下去。如社交网站成功的商业化转型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一、信息经济的内涵

“信息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和波拉特对于知识生产的有关研究。马克卢普1962年在《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中建立了一套关于信息产业的核算体系,奠定了研究“信息经济”概念的基础。1977年,波拉特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分类的四次产业划分方法,获得广泛认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尔・霍肯在《未来的经济》中明确提出信息经济概念,并描述信息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贯穿于整个社会活动的新型经济形式,其根本特征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占主导地位,以及信息要素对经济的贡献。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拉开了讨论“信息经济”概念及理论体系的序幕。目前,比较成熟的研究观点认为信息经济可以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理解。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主要研究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系统中的运作规律。这种观点同知识经济相通,属于同一个范畴;而从微观经济角度看,信息经济所涉及到的重点研究内容是分析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以及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这种观点强调信息经济是信息产业部门经济。由于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微观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相当多的专家学者更倾向认为信息经济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指信息产业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内涵

“网络经济”概念的提出同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因特网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网络经济又被称为因特网经济,是指基于因特网进行资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主的新形式的经济活动。在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伴随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大量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资源配置得以进一步优化,构成网络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带来虚拟网络交易模式,传统交易活动演变成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交易活动,构成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数字经济相比,网络经济这一术语的区别在于它突出了因特网,并将基于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电子商务看视作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

三、知识经济的内涵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全球知识生产、流通速度不断提高,分配范围不断扩大,社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在此背景之下,相当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知识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知识经济的概念逐渐形成。例如,美国丹尼尔・贝尔和日本屋太一等学者分别从“后工业社会”、“知识价值社会”的角度论述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这些论述虽然还没有提出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但却已经涉及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内容。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因而“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为基础要素和增长驱动器的经济模式。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明显,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正如美国学者美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言:信息科技强化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换言之,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识的创造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重大幅度地增加了。

四、比较及总结

通过上述各概念分析,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之间的确存在差异。知识经济强调知识作为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网络经济强调因特网进行资源分配、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则突出表现在整个经济领域的数字化。但正是存在差异,才产生必然联系性。虽然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已提出,但是“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并受到重视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知识经济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并最终孕育了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诞生。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更加促进人类知识的积累,并加速人类向数字时代的过渡。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这些概念在同一个时代提出并不是相互矛盾或重复,而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当前正处于变化中的世界。“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数字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基础内容――催化中介――结果形式”。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当今世界变化的基础;信息产业、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催化剂;数字经济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因而这几个概念相辅相成,一脉相传。

图1 数字经济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文献

[1]乌家培,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乌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4]纪玉山.网络经济学引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篇11

网络经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热潮后似乎归于平静,然而网络经济却现实地发展着,关于网络经济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什么不同?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如何?网络经济下企业的竞争策略是什么等问题值得人们深入思考。我认为,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传统经济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网络经济不仅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对社会制度、法律、政府和人们的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竞争策略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挑战

西方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任何交易都是有成本的,是要花费费用的,经济运行是有摩擦、有阻力的,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一种摩擦经济。只有通过合理的产权界定和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摩擦,提高经济效率。由此,如果说传统经济是一种摩擦经济的话,那么网络经济就是一种非摩擦经济。

网络经济在大部分情况下就是没有摩擦的经济,也就是说,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费用要比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低得多,几乎以接近于零的成本获得无限资源,无限地提品、服务及创意,从而使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就如同一个虚拟的世界,只要产品低成本制造、廉价销售,就会赢得用户。可见,网络经济是不同于以往经济模式的一种低成本、无摩擦、高效率的全新的经济型态。

网络经济向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网络经济了传统的供需平衡机制

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随需求而变化,企业根据需求的升降来调整生产。也就是说,传统经济是一种“供给支持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平衡供给和需求。它的传导机制是:需求——价格——供给。具体来说,需求下降,引起价格降低,再引起供给减少;需求上升,引起价格升高,再引起供给扩大。而在网络经济中,由于没有什么摩擦,没有相互抵触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费力地随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网络经济是一种“供给主导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传导机制是:供给——价格——需求。具体来说,供给增长,引起价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长;供给增长,又引起价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可见,网络经济中供需平衡的规律颠倒了。

(二)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中的“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打个比方说就是,消费者吃得越饱,饥饿感就越小,对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饥饿。例如,微软公司的用户需要越来越多的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因为软件用户已被锁定在某一个文字处理系统或排版系统上,他们不愿学习使用新的系统,于是不断购买原系统的新版本。不久,一种产品、一项服务或一个创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随之在消费者眼中变成了一种时尚,从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产品、服务或创意能自身获得动力,从而使收益递增,而不是递减。

(三)网络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反馈机制”

这里首先要明确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所谓负反馈就象是汽车行驶太快时的突然刹车,是阻力、摩擦力。在传统经济学中,负反馈既是阻力,表现为需求阻碍供给;又是摩擦力,表现为制造、分配和销售的正常开支,表现为收益递减。正反馈则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碍市场份额的变化。降低价格,锁定特定的用户群,发展长远客户,所有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长。这种正反馈机制促使需求不断增长,迫使产量持续增长,直到市场饱和。因此,网络经济自身具有正反馈机制,这种正反馈机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负反馈机制或收益递减规律的运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网络经济虽然不同于传统经济,但它仍要受市场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递增利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递减利润就不存在了,这两种现象将永远共存,并且起着互补作用。”实际上,网络经济仅仅是延迟了递减利润开始产生影响的时间。

(四)网络经济具有非线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系统时而会出现紊乱的态势,数学上称之为“混沌”。而非线性则是指人们难以预料的因果关系。例如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买卖、抢夺市场份额向来就是按非线性系统规律进行的。一个混沌系统就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网络经济就是这样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它一旦有变化,就不是从一个值均匀地变化到另一个值,而是跳跃式地变化。网络经济内在的非线性特征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种现象只能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一个非线性系统即使呈不稳定的混沌态势,它仍会趋于某个均衡点,系统围绕该点上下波动,达到该点时,便处于稳定状态。这个点就是混沌系统的均衡点。运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种股票价格的均衡点;运用到网络经济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体系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内在的数学原理是用数理混沌理论描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货物的供需以及市场总是从一种状态线性地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规律,它无法解释当代网络经济所具有的非线性混沌特征。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现代网络经济。二、网络经济的特殊定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尔定律(Moore’Law)

莫尔定律认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变化速度(rateofchange),网络经济是按照“因特网时”(internettime)的速度运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番。由于这个定律首先是由美国因特尔公司的戈登·莫尔提出并应用的,因此被称为“莫尔定律”。

“因特网时”是网络经济的变化速度,它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的,这已接近人类能够吸收信息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的极限。通常7年相当于因特网时中的1年。在因特网时,每3~5年就是一个网络经济时段。一种产品在3~5年里就会达到主流饱和状态。为了更鲜明地理解因特网时,可以将网络经济与农业、工业、后工业等经济时代列表对比如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时代的对比

时代延续时间(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时)环球所需时间

农业经济3~50003~5(人力)3~5(年)

工业经济3~5003~50(马车~汽车)0.3~0.5(月)

后工业经济3~503~500(飞机)0.03~0.05(天)

网络经济3~53~5000(网络)0.003~0.005(小时)

显然,每个时代的长短取决于交通和通讯的速度,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技术速度。根据上表,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要短10倍,后工业时代要比工业时代短10倍,而网络经济中每个时代则只有3~5年,极其短暂。

极端的“因特网时”给网络经济的运行强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学习。莫尔定律是网络经济中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必须遵循的一种业绩学习曲线(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网络经济是给信息增殖的一种经济模式,增殖能产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进一步增殖,这种不断循环着的特殊的信息收集过程,被称为学习。学习是运行在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机制的核心部分,因为它以技术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一般来说,一项新发明、新的电脑程序或新方法问世后,必然会有人对其做出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运用,从而掌握了增殖的奥秘。这促进了更多的革新和改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学习,导致了后代产品的进一步增殖。这个发明、学习和增殖的循环会一直持续到技术枯竭或该技术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学习导致了全社会都在追求速度,学习过程和与之相适应的正反馈机制是网络经济的推动力,因此,控制学习变化速度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达维多定律(Davidow’Law)

达维多定律认为,在网络经济中,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因此,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与其作为第二或第三家将新产品打入市场,绝对不如第一家,尽管你的产品那时还并不完美。该定律还认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即要自己尽快使产品更新换代,而不要让激烈的竞争把你的产品淘汰掉。这实际上是在“因特网时”中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威廉·达维多在因特尔公司任副总裁时,就注意到了提高产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这一定律。

(三)新兰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对网络经济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英国的F.M.兰切斯特(1868~1946),他设计了英国的第一辆汽车,写了《战时飞机:第四代武器的开端》一书,并于1916年创立了“数学理论策略”。他的思想影响了运筹学的创始人伯拉德·库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两人的思想介绍到日本,日本科学院院士申夫田冈博士总结了该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日本人的消费状况制定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被称之为“新兰切斯特策略”。该策略描述的是网络经济的竞争规则。新兰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业时,就成为一整套的指导原则,指点市场部门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具体来说,新兰切斯特策略的运用可以使产品、服务或标准主流化。某个产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锁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户,并给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因此,兰切斯特被许多人视为运筹学之父,在网络世界里,可以称为网络经济的建筑师,至少也可称为市场交易策略的设计大师。

三、网络经济中的生存原则和竞争策略

商场就是战场。网络经济中的市场营销就象打仗一样。根据以上网络经济的特征以及运行规律,企业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存原则和相应的竞争策略。

(一)产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抢夺市场份额

主流化是网络经济生存竞争的首要原则。为了赢得最大市场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锁定”(lock-in),即通过吸引客户从而占领主要市场份额的过程。一旦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对该产品有了依赖感,考虑到培训费用和其他转换成本,他们就再也逃脱不了;一旦某个产品取得了主流地位,这个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显然,主流化有两方面的意义:它不仅锁定了用户,同时还消除了竞争。

免费赠送是实现主流化的具体方式,它通过把自己产品的价格降到冰点,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间升到沸点,从而一跃成为市场霸主。许多网络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著名的“剃须刀和刀片”原理,赠送剃须刀就是为了长期推销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标就是追求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而市场份额的多少与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要想在网络经济中白手起家,必须先拥有26.1%的份额,再赢得41.7%的份额,最后达到73.9%的份额。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当一个企业使用高明的计谋达到26.1%的市场份额这一最低目标时,才能成为“竞争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个可参与竞争的企业。若低于26.1%,则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稳定的竞争者”,它的地位可能随时会被竞争者取代。一旦拥有26.1%以上的份额,就开始与其他公司相脱离,处于领导市场产品的地位。获利能力一改变,市场份额也随之改变。(2)弥补缺口来进一步赢得41.7%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样就会成为市场“领导者”。所以市场霸主的目标是猎取超出41.7%的份额,这时,该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之间赢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扩大。在网络经济中取得这一关键地位的捷径常常是兼并和收购(M&A)。(3)通过主流化以赚取73.9%的份额,从而成为“垄断者”。当然,垄断是每个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终目标。但是,但再往上超过73.9%时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其一,很难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会引来与其他产业集团或专业化产品公司的竞争;其三,市场份额与赢利能力两者之间就会错位。因此,虽然拥有90%、95%或100%的市场份额,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在网络经济中不应该是一个聪明企业的目标。

(二)铸造价值链:“黄金定律”

网络经济中,许多高科技产业已构成价值链上的分支。价值链是由基础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终用户共同联结成的价值增殖链条。网络经济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殖,企业从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分支中抽取资金,赚得利润。网络经济决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赢利,而不实现价值链增殖,将难以幸存。

价值链中包含有“黄金”,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价值链上的分支越多,它所获取的“黄金”也越多,这就是“黄金定律”。任何企业意欲挖掘网络经济的潜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由一个甚至多个市场空间构成的价值链。

网络经济下,价值链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价值要大。单枪匹马地干无济于事,所以各企业要联合起来,形成“价值链群”才能幸存。随着产品的分解,价值链不断整合。各企业应建立合作关系,发挥联合的作用,竭力从整个价值链上获取利润。

(三)PICN原则:产品个性化

网络经济中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有个性,即质量和外观以及感觉要对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个性也许很难定义,但是有个性的产品就有市场。一个企业要在网络经济竞争中获胜,必须瞄准个体市场,实现产品、服务和创意的个性化,即遵循PICN原则。

PICN是一个缩略词,由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大写组成。这里,个人化是指产品恰恰正好符合个人的需要;客户化是指客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项产品;个体化是指某项产品是专门为某个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特定化即指客户是通过单人市场发掘出来的。所有这些,都组成了PICN因素。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代替了效率,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

显然,PICN原则迫使生产超越了销售的束缚。网络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整体地、大批量地生产出普通呆板的产品,或提供僵硬、没有特色的服务,取而代之的是,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事后能够改进。个人化和个体化使价值乘数达到了最大化。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个体化和个人市场这些新观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节约资金这些传统观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了,所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网络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虚拟社区和部落意识

虚拟社区是由有着相同需要的人组成的群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把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联结起来,虚拟社区这个概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个人习惯、个人喜好和个人品味,并据此生产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产品。然后企业必须找出大量的这种类型的潜在客户,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特的群体,向他们出售产品。但是要想吸引住这个群体,就得迎合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要创造出一种社区意识。一个成功的营销策略必须迎合他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农业时代的部落意识。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适合一个单个的人,同时要能引起整个部落的兴趣。事实上,虚拟社区已超越了社团的范畴,随着网络经济趋于成熟,每个人都将成为某个虚拟社区的一员。这一观念实现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业时代的做法将被过去的农业时代的传统所代替,人们的观念必须领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业产业化

在网络经济中,当市场份额增加到最大值时,该产品就成了市场的主导产品,制造该产品的企业就能创立完整的产业。企业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产品转变为产业的标准,否则该企业就会失去垄断市场的机会。发展一个产业与壮大一个公司有天壤之别,区别在于发展一个产业得到的回报比发展一件产品的回报更为丰厚;换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转变为一个产业,其价值就转化为一个“金矿”。例如,微软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而苹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软公司的产业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万个第三方开发商、合作伙伴及追随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企业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企业只有密切注视并适应这种变化,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竞争策略,才能在网络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壮大。[参考文献]

篇12

互联网技术的诞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电子商务、网络企业、网络消费、网络教育等在互联网上的突显,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迅速将网络与经济结缘并迅速发展,形成一种壮观的国际经济现象,把人类带入到网络经济时代。消费者的个性化和主导性得到了网络经济的激发,使实体企业面临了新的挑战。因为虚拟空间市场与传统市场完全不同,传统企业面临新型的标准竞争,迫切需要在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经营策略、贸易渠道等方面做出改变,从而适应现代网络经济市场。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理论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如何在网络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成为现代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网络经济的理论概况

1.网络经济的理论内涵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巨大的信息量,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流动等等,这些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新形式和新特点的经济活动在社会中涌现,人们把这种经济状况称为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最初是指网络产业经济,包括电信、电力、交通(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行业。由于这些行业共同具有“网络”式的结构特征和由此引发的经济特征,所以被称为“网络经济”。关于“网络经济”的定义,不同的经济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采用的是我国经济学家乌家培给网络经济所下的定义。他认为:“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他还指出“对网络经济可以从不同层面去认识它。从经济形态这一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就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字经济。”“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又包括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还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

2.网络经济的理论特征

网络经济阶段表现出更多的、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1)开放互连性。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各种经贸往来都是双向互动。(2)效率高效性。信息技术令任何信息都可以转化为数字形式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进行传输。(3)经济资源全球共享化。世界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使市场空间加大,不仅局限于某个市场领域,甚至超越国界,深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进行交流和相互依存。(4)经济活动虚拟化。经济活动打破传统的物理市场,在物理市场进行交易的同时也在虚拟市场也进行交易活动。虚拟商场、虚拟银行等纷纷涌现更加大了经济活动的虚拟化。

二、网络经济环境对现代企业生存的影响分析

1.企业组织结构网络化

网络经济的出现,使企业可以将员工、经销商和客户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一个相关的网络系统。网络让企业基层员工也可以听到董事长的安排,可以从任何地方立即得到很多信息,信息可及时地传播到各处。同时,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另外一个转型就是企业组织结构的虚拟化和组织决策分散化。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生产经营方面,主要表现为:缩短企业生产周期,交易成本的降低,扩大市场范围。

2.企业产品消费个性化

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突破传统的规模生产,个性化需求出现在网络经济时代。在整个市场交易中,市场消费由被动接受转型为私人订制,消费者的需求成为市场的主导,这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扭转的一个必然趋势。当然,发展科技同样重要,但是发展科技的前提就是要满足消费者定制需求,这样才会占有市场。

3.企业竞争合作常态化

社会上各个产业因为网络经济而发生改变,它不仅是新兴产业的孕育基地,更是传统产业转型的空间。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全员化,企业的商业活动逐渐由线下转为线上,企业间的竞争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首先是企业间竞争范围扩大化。网络经济环境使企业间价值创造能力出现融合现象,同行业同领域间的竞争已不在于此。其次是企业竞争要素上的改变。企业的竞争在成本和质量等要素同等的前提下,拼的就是时间和技术,网络经济的发展在销售渠道上产生了多元化,同时也及时更新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业绩,因此时间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小结

网络经济时代,把企业带到了新环境,充分利用网络市场的优势可以令企业站稳脚跟。企业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需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结合自身实际,及时、主动地适应社会网络经济环境,实现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网络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