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29 09:40: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校园艺术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展望
未来社会需要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教师的责任很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就是艺术的一种展现形式,怎样发现美,并且创造美就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不断的摸索和创新,在教学中,逐渐的过渡,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培养他们自身的创造能力,让学生拥有独特的思维和视角来看待事物,来感受艺术,创造艺术,谱写自己的艺术人生。在艺术设计这门课程中,尤其美术设计是比较能反映学生的艺术功底,内心世界的想象,然后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来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加上了自己的灵魂,使之具有生命力,使读者感悟其中的精神,来达到艺术的升华。在国家、学校和教师的多方配合之下,再加上学生自己的努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会越来越进步,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艺术设计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校园精神的凝练,是学校潜在的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成熟的校园文化能够积极影响校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并且推动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全面、深入地挖掘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和提高社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一、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校园精神的体现,但是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形成各种不同的具体的实物展示,如校园景观和文化产品等。而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方法、设计手段及成果展示等,可以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景观的营造、文化产品的设计推广提供有力的支持,并能够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国内和国外众多高校都有一定的体现。例如,有的高校为了打破校园固有的边界限制,利用开放式的建筑形式和自然式的景观设计,贯穿于校园的整体规划中,特别注重学校在整体规划、建筑设计及景观小品的表现形式,强调“无边际”或“无围墙”,完全向社会居民开放,让学校融入整体环境中,成为社会居民生活的组成部分,这样也无形增加了校园的面积,还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校园文化。如武汉大学的校园内就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注重学术文化、创新文化、历史文化以及樱花文化的宣传,利用各种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将校园文化的特质进行表达,注重校园内的景观小品和公共设施的设计,充分体现“自强、弘毅、求实、拓新”的校园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自然环境的营造,成为了国内首屈一指的风景优美的高等学府。
利用艺术设计增添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校园精神结合,在物质环境中感受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能够有效地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深度挖掘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巨大潜力,能够帮助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元素表现的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每种表现形式都具有其独特的影响性。文化的表现要经过从意象表达到形式表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艺术设计可以有效地对校园文化元素的提取和文化元素的表现起到积极的作用。
目前,在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虽然十分注重艺术设计的作用,但是在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充分,单纯地理解为对校园的美化建设。对于如何充分发挥艺术表现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利用仅仅停留在表象上,没用挖掘其深层利用价值。
针对艺术设计表现手法形式的单一,在校园文化艺术表现的时候,要注重艺术设计与校园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要合理、充分地提取校园文化的表现元素,进而结合校园精神对提取的校园文化元素进行设计与创新,拓展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表现手法,寻求有效的校园文化表现载体。结合艺术设计的方法,将提取的校园文化元素进行具有艺术性与创新性的设计,结合设计元素的表现形式,丰富艺术表现的形式与种类,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元素的表现。
三、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产品设计的作用
合理、合适地把艺术设计作品转换为校园文化产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将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融入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树立校园文化品牌,能够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利用校园文化不同的特质进行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再结合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把艺术设计作品转换为具体的艺术设计产品。这种由提取校园文化元素设计转换而成的设计产品,既是校园文化下的产物,同时其诞生也可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不仅包括校园文化具有实用功能性的产品,还包括校园景观小品设计、绿化设计、公共设施设计、视觉形象设计及虚拟现实设计等。艺术设计的专业知识和设计手法可以为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和评价机制。注重设计成果转换,将设计作品转变成为设计产品,积极研究艺术表现形式艺术转换方式并进行推广,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表现形式,也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四、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产品展示和推广的作用
校园文化产品的展示和推广能够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在宣传、展示和推广的过程中和方式上,可以充分利用艺术设计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文化产品的展示与校园文化的推广,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根据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特点及校园文化精神的展现,举办各种形式的艺术展会,研究校园文化产品和艺术设计的结合方式、展示方式、推广方式和营销方式,积极进行校园产品的营销。这样既宣传了校园文化产品,又传达了校园文化。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更加全面地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挖掘校园文化形式表现,树立校园文化品牌形象,加强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丰富校园文化产品种类,注重校园文化产品展示,研究校园文化艺术化营销模式,可以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结语
艺术设计产品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把校园文化精神融入艺术设计中,通过艺术表现形式更具象地传达校园文化精神。校园艺术设计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给艺术设计更好的展示平台。艺术设计专业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存在多方位的联系,如何将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更加全面地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推广价值。
(注:本文为2013年度湖北经济学院教学研究课题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018)
参考文献:
2.民族院校的人才、地域优势。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高校间合并、师资重组已经完成,民族院校所设专业开始着眼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逐步向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性高校发展,除传统的理工、文史、艺术专业外,还增设了经济、法律、旅游等专业,师资也逐渐呈现出高素质、高学历、年轻化。而民族文化遗产由于其涉猎的广泛性,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介入,这一点在民族院校内部人才和专业合作上能够得以实现。
另外,民族院校大都设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交通条件便利,这就使民族院校发展本地区民族文化遗产普查、研究具备了地域方便的优势,从而使该项工作能做到投入少、见效快。这在当前研究经费不足和民族文化遗产急剧消亡的情况下是有现实意义的。
3.科研、教学的提升和互动。民族院校由于受地域、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能立足本地、因地制宜,以本地区民族文化遗产普查、研究作为切入点,利用自身在地域上的优势和其他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建立信息和技术合作,必将有助于科研和学术的深入和提升。同时科研的深入也必将带动教学方式和内容的进一步改革。通过对地方民间艺术的普查、研究,可借助其资源来丰富和完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如在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接受的都是西方三大构成的造型体系和色彩观念,而对根植本民族土壤中的民间造型和色彩体系知之甚少。民间艺术以其造型质朴、宽泛开放的内涵与现代设计艺术的某些观点形态息息相通,对它的认知和解读也必将使学生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另外,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现,除了培养和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外,同时也有助于民族文化遗产普查和研究的深入,因为民族院校的生源大多数来自于本地市州或所辖的县、乡、村等少数民族地区,而地方的民族文化遗产又都集中遗存在这里,所以民族院校在发展民族文化遗产普查研究工作中能够得到学生及时、可靠的田野信息反馈。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民间造型和色彩运用规律,又能够很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就完全有理由抛开文化形式的束缚,尽可能用现代设计语言去设计能够传递传统文化内涵的符号。到那时,我们能够自豪地说,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
二、民族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途径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艺术设计教育能力。民族院校要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建设,保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和设备,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将计算机、辅助教学(CAD)多媒体、网络信息应用于教学,使学生及时了解掌握本专业前沿的学术动态,增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民族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科技开发能力,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教育领域的技术革命。
2.走向社会寻求更大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院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民族院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艺术设计的教学质量和特色直接影响到这个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院校要拓宽对外交往的渠道,多种形式地积极发展艺术设计教育。
(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网络,开展网络教育,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选修其他一些艺术设计院校的课程,时间可以灵活安排,作业和考试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完成。修满学分后同样可以获得学历证明,一些学生可以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这可使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这种形式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另外,借鉴发达国家设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成功经验,有利于加快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与国际化接轨的步伐。
(2)与企业联合办学,可以促进教学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民族院校与企业成立校企技术中心,进行企业技术难题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开发、人员培训等方面合作。院校可以发挥科研和培养人才方面的长处,与企业在产品研制、工艺改进等方面联合立项,联合攻关,搞科技开发。这样做可以避免科研内容与企业所需的项目之间脱节,使院校的科研紧密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做到有的放矢。为了加速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院校定期召集师生和热心于艺术设计教育的企业家一起座谈,倾听他们对现有课程体系的评价意见。了解掌握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情况和要求,从而增进相互了解。教师经常到企业参加调研活动,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路,用新的科研成果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在改革思路的探索中,广泛、认真考察其他院校的实施状况,汲取他方的有益经验并与学校自身实际相结合,是确保教学组织整体规划合理性的首要前提;总结以往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扶正纠错,是实现教学组织整体规划合理性的必要方法。这里,基于以上的前提和方法,笔者把毕业设计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毕业设计专业考察、市场调研、毕业设计课题选定;第二阶段为课题概念内容理解、设计方案的初步确定、资料收集、绘制草图(包括基础造型设计、图形设计、工艺设计到效果图)、实物模型、产品制作,一直到设计作品的展示和环境设计;第三阶段为设计方案的实施与深化,即毕业设计报告书或毕业设计陈述书的制作(要求图文并茂)和毕业设计答辩;最后一个阶段是毕业设计展览,在这一阶段要努力促成毕业设计公开展览与企业人才招聘会同时进行,以利于毕业生更直观、具体、全面地展示自己,从而在更大程度上获得走向就业岗位的机会。以上毕业设计教学结构的四个阶段经历了两届毕业生毕业设计的实践检验,效果明显。
2.组织形式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毕业设计的组织形式部分仍然处于探索尝试中。针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可以尝试改变以往以个体创作为主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分组合作的形式为主进行毕业设计创作,可以模拟公司或企业,按照客户服务流程进行创作。而在答辩过程中应该更注重毕业设计具体结构的实际制作过程。这样,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在每个细节的学习中增长能力,另一方面也会更有效地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
3.答辩考评委员会的组成
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构中,要尝试改革答辩考评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参加毕业答辩的人员除了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骨干教师、本专业的专家教授外,还应邀请相关企业的企业家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人员共同参与。这样,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与实际社会需要就能实现更好地接轨,校方作为学生的培养方也会因此更多地了解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这一点尤为重要。与此同时,也为社会打开了一扇门,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学生和高校教学,也能够增进社会对学院所培养人才的认可度。
二、对毕业设计答辩内容结构进行改革
1.答辩形式的改革
设计答辩一般以问答的形式进行,设计者首先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陈述或者介绍,然后由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设计者作出回答,在彼此观点不一致时往往会进行一番辩论。但从总体上说,设计答辩是以问答的形式为主,以不同观点的辩论为辅。但以往的答辩形式大多是学生先说,评委听完后提问。这是一种静态的答辩,而笔者尝试让每位或者每组毕业生在自己布置的设计作品展位前进行答辩,改静态的答辩为动态的答辩。而答辩评委会成员也能够获得对设计作品更为直观、丰富、全面的感受,可以对设计方案、创作实物、布展情况、设计报告等进行全方位的认识,边观察、边品味、边提问,之后再依据学生的回答做出评定,从而就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水平给出更为综合的评价。
2.答辩内容的变革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179-01
学生艺术团是高校学生社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文艺人才的精英组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基地。各院校为了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都积极开展学生艺术团建设。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普遍具有感性、富有艺术细胞等特点,除了自身的设计专业,还对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有浓厚兴趣。在建设学生艺术团方面,艺术设计学院有着一定的优势。笔者作为艺术设计学院艺术团指导老师,尝试着在建立及管理艺术团的经历中积累的经验,探索如何更好地建设学生艺术团。
一、高校学生艺术团现状与不足
为了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号召,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各大高校对艺术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把学生艺术团建设成学院的特色与品牌窗口,成为现在一大趋势。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着以下现状:
(一)艺术特长生不足
国家教育部门批准招收艺术特长生的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在内不足60所,大多数学生都停留在对艺术团感兴趣却因能力不足而止步艺术团,绝大部分高校也因为缺乏人才导致艺术团实力参差不齐。
(二)艺术团管理模式单一
一般高校学生艺术团都由校团委管理,下属各院系组织的院系艺术团也由分团委管理,指导老师普遍由团委老师兼任。由于团委老师并非都是艺术专业出身,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在这种模式下,艺术团整体艺术作品质量相对较低,加入艺术团的学生也会苦于没有专业的训练指导,降低兴趣。
(三)艺术团成员流动性强
高校艺术团报名采取自愿的方式,入团的学生通常会由于课程繁多、自身时间观念不强等原因缺席训练。由于艺术团训练大多未并入正常教学课程,当训练与正常课程起冲突时,学生不得不放弃训练;在训练地点上,由于缺乏稳定的训练场所,学生无法在良好的环境下训练,也一定程度造成艺术团成员的流失。
二、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特点
(一)专业课程及作业繁多,学习负担重
设计学院普遍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即实践能力,这需要专业老师不断地指导以及大量作业形成量的积累。完成作业需要天马行空的创意,一丝不苟的态度及把它们实现的基本功与毅力,对设计学院的学生来说,通宵做作业是十分平常的事情。繁多的课程及作业安排使学生不堪重负,影响了他们参加艺术团等课余活动的积极性。
(二)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富有艺术细胞
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普遍具有个性强、感性、富有艺术细胞等特点,除了自身的设计专业,还对其他艺术比如音乐,舞蹈等有较浓厚兴趣。艺术类学生一般较感性,比起一般学生更具备艺术素养,能更快、更好地接受演唱、舞蹈、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熏陶,其中更有不少学生拥有文艺特长。在组织训练及排练节目上,艺术设计学院艺术团有着先天优势。
(三)专业学习与艺术表演形式的关联性强
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现艺术团分设演唱队、舞蹈队、话剧队、摄制队、化妆队、模特队等。其中不少队伍的艺术表演形式与学生所在专业有着较强的关联性。专业上知识的相关也使学生对艺术更感兴趣。比如服装专业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服装设计与搭配时,更容易对化妆、模特走秀等产生兴趣,在审美、搭配等学习上也比其他学生容易上手;比如多媒体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摄影摄像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起来,通过拍摄训练、表演等在实践中学习,在艺术团中起到更充分的作用。
三、艺术设计学院学生艺术团的建设思考
(一)提升教师水平,加大经费投入
首先,学院需在指导老师配置上下工夫,招聘艺术专业指导老师管理艺术团。这样能带给学生更正规的训练与指导,能让加入艺术团的学生感受到团队的严谨以及专业性。其次,学生艺术团除了承担演出、比赛等任务,更多承担着日常训练任务,所以固定的训练场所是必需的,一些必要的设备、服装也要有所配套及管理。如建立舞蹈训练室、合唱队排练厅、专业化妆间等。
(二)与专业结合,形成艺术团特色化
受设计学院专业影响,设计学院学生艺术团不应维持在简单的演唱、舞蹈等形式上,而是应将艺术团的文化建设与设计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以笔者所工作的广轻设计学院为例,这是一个设计文化突出,设计风格鲜明的学院,从专业风采大赛到第十三届文化艺术节,从毕业赠别仪式到12级迎新晚会,“用手去思考”的设计理念无不渗透其中。如果能更好地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艺术团的文化建设中,例如晚会舞台设计,表演服装设计,把专业课程学习跟艺术团工作相结合,既能在繁重的学习中解压也能巩固专业知识。
一、毕业设计的目的与重要性
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总结在校学习成果,理论联系实践,完成专业基本训练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从事设计工作前的一次实际训练;是学生由学校到社会实践转型的一个跳板;是各院系本专业综合实力和水平的体现;也是对学生的全面考核,是整个教学计划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高职类院校更是充当了一次综合实训的重要角色。
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系统运用艺术设计的思想、程序、方法以及知识技能完成实际的各课题设计。通过毕业设计,参与设计实践,使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设计,让学生在劳动观点、组织纪律,理论联系实际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和锻炼。
二、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几点建议和体会
1.“双毕业设计模式”的设立。所谓“双毕业设计模式”。即学生离校去相关企业、单位实习前举行的毕业设计作为第一次毕业设计;实习结束返校后上交一份在企设计或参与设计的实际项目成果作为第二次毕业设计。两者相辅相成,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也是一个客观表现。当前大部分高校做法都是二选其一,而随着目前高职类院校“2+1”教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的普及,更为“双毕业设计模式”的推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前者作为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一个总结,在设计深度和广度及社会现实和设计前檐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后者在一定程度弥补了前者的不足,在设计上会充分表现专业市场需求,实用性很高,对于校内教学是一种有利补充。虽然上交第二份毕业设计的难度和可信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加强其过程控制和学生在企实习登记表上进行监控管理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另外,“双毕业设计模式”的设立也是丰富教学资料的一个快捷、方便的途径。
2.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任用。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主,在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任用上应区别于本科院校,敢于打破常规和创新,不单纯以职称、学术水平、学历学位高低论英雄,而更应看重在专业和经验经历。
3.毕业设计选题的灵活性和多元性。毕业设计的开始,选题很关键,所谓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学生在选题上往往彷徨、犹豫不决,指导老师应给予充分的前期准备和考察时间,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引导。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专业细分和跨专业化态势日益明显。高职类院校应根据专业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手段获取的专业供求信息及时更新各专业课程设置的同时,也应对毕业设计选题做出及时、灵活的调整和改进。
4.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毕业设计》课程特性决定了在时间控制上相对其它课程存在较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为使得毕业设计相关工作顺利开展,过程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指导老师应根据专业特色和教学计划要求制订毕业设计实施进度表,对所带学生进行科学、严格的过程管理、跟踪指导、实时督促;相关专业领导应适时询问跟踪,不能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以保证学生在相关专业所规定时间内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5.教学指导的多样性与灵活性。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指导老师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模型制作室及各类专业实验室等教学条件,在学生出现大面积相同问题和遇到相同困难时进行及时必要地统一展开教学指导,进行集中示范、讲解和范例展示。
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地推动了网络教学手段的实现和多样化,可实施性和操作性在近几年的各高校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多实践,已不再是个虚拟的神话。指导老师可根据相关专业特性及实际条件建立起毕业设计网络教学系统,集中安排时间进行网络教学指导,如网络教学课件、QQ、E-mail、MSN等载体进行网上交流教学。网络教学的分量和程度的掌握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控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如参观相关设计公司(工作室)、印刷包装厂、装饰材料市场等。
6.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应因人而异。学生的素质有高有低,个人专业水平的高低也是参差不齐,毕业设计也是学生再学习的过程,指导老师应帮其提高而不是一味地扼杀和打击。在毕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等要求上应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作出适当、灵活地调整,在评分时给予客观考虑,尽可能做到百花齐放。
对专业优秀、功底深厚的学生允许提前完成毕业设计内容,对后进者起到示范、学习和改进的作用,增强其在时间观念上的认识和紧迫感。
7.做好作品评阅、作品展览和组织相关参赛工作。学生上交毕业设计后,相关审阅教师应制定一份评分表{含二级子标),对上交作品及时评阅,批复评语,并备档相关教学、总结材料,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
举办每届毕业生作品展是毕业设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往往也受到各院校的重视,一场好的展览不仅有助于本专业、本院校的宣传,也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和荣誉感。展览的形式、场所、规模等也决定着作品展览的影响力。
艺术设计类专业参加各项赛事的必要性众晓周知,各校应根据毕业设计成果挑选出较优秀的设计作品积极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各项比赛。
8.设立相关激励、奖励制度。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毕业设计任务和过程都是艰巨的,很有必要对过程表现优秀的学生、指导老师设立相关激励、奖励制度,使之为学生和教师的楷模,起到承前启后、鼓励和促进的作用。
(1)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设立相关激励、奖励措施:
①优秀毕业设计作品作为范本留校收藏,并颁发优秀毕业设计证书;②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校园公共艺术的主题类型
校园公共艺术是放置在校园公共场所之中的艺术品,它作为校园文化形象的载体,不仅维系着学生对校园的梦想、记忆,同时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最为直观的表达。以雕塑、壁画等形式呈现的校园公共艺术所传递给师生的也不只是其视觉形象本身,而且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验。因此,校园公共艺术天然具有承载学校的历史、文脉、记忆以及展现学生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透过它可以从中感知过去、憧憬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公共艺术可以分为如下类型:
1.纪念型公共艺术纪念型公共艺术也称之为历史型或记忆型公共艺术。任何优美的校园与优雅的环境都是在时间的推移中慢慢积淀而成的。历史的痕迹会深深地烙印于学校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砖、每一栋建筑之上。它们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和记忆,并且在变迁中被传承下来。这些历史的缩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校园特有的历史文脉与文化景观。如哈佛大学为纪念该校的第一位捐赠者约翰•哈佛而设立了“哈佛”雕像,天津大学为纪念“北洋大学”创立100周年在校园中心建立了“北洋纪念亭”。这些凝聚了学校足迹的雕塑或建筑物,以公共艺术的形式向学生诉说着它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记忆。
2.励志型公共艺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放置在校园中的公共艺术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这份责任。使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起到激发意志、立志学业的作用。如剑桥大学的校园里有一尊名为“吃时间的虫子”的挂钟,在钟的顶端雕刻着一只凶猛的蚂蚱,时钟每分钟的第一秒它就张开嘴,最后一秒闭上,吞食时间。钟摆是西方的棺材造型,每到一点钟的时候它就会重重地一响,以此来提示人们距离死亡又近了一步②。这座公共艺术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就是提示学生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时光。以免若干年之后又哀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设施型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既包括雕塑、壁画等纯艺术形式,同时也包括具有实用功能的设施品。诸如安置在公共空间中的路灯、座椅、电话亭、垃圾箱、井盖、报亭以及导视系统等。这些艺术化的设施在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舒适和便利的同时,又能让他们享受到艺术带来的和美感。因此,设计良好的公共设施不仅能使学生直接受益,同时也能使整个校园环境更加美观、和谐和更具文化品位。
校园公共艺术的功能
公共艺术是一种具有广泛性和兼容性的艺术形式,这也决定了它的功能和价值属性具有多元性与多义性特征。置于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品在“妆点”和“美化”环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承担起传承学校文脉、提升校园文化的功能。就此而言,校园公共艺术的功能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改善学生审美意识、增强校园美誉度著名艺术家、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曾说当代的“美盲比文盲多”,在校园中这种情况也是如此。要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从改善校园环境做起,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当前由于快速的校园建设,导致很多学校的整体环境不佳,缺乏可游、可观、可居③的美丽景观。而公共艺术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通过公共艺术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的作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人创造环境,环境改变人。”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不需要刻意地说教,而应该置一组公共艺术于校园一隅,让学生与艺术零距离接触,在艺术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自然也就提升了。通过具有美感的公共艺术的设置,在改善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又增强了校园的美誉度。这或许就是公共艺术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2.突出学校特色、形成身份认同当前我国各类学校上千所,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脉、学科特征以及专业特色。突出这些特征是一所学校办学的本质所在。在当前的校园建设中,尤其是在新校区的建设上一味地追求校园规模的宏大、建筑的威仪,而忽视了特色的塑造,从而产生了一种“雷同”的现象,除校名不同以外,无法从视觉形象上区别校园的特色。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可以借助公共艺术的形式将自身的文化特征、学科特点和发展历程等以视觉艺术的方式呈现,来体现学校特色,形成学校的身份认同。
3.净化心灵、提升学术氛围公共艺术除了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对于净化人的心灵、提升学术氛围也是大有裨益的。校园是育人的场所、文化重地,这是校园与其他机构最大的区别之处。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之中,校园如何特立独行地保持它的安详、静谧,使学生不受物欲的干扰而能够潜心学术,公共艺术的作用将不可小觑。通过将著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公共艺术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与这些历史名人或事件的“对话”中,对学生的心灵形成一种引导或激励,就可以于潜默之中净化他们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来自外界的干扰。这些体现名人或事件的公共艺术同时对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又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素描的涵义
素描的英文单词sketch带有徒手地画、速写的意思,中文字面上理解则有不加装饰地表达的倾向。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基础教学大纲中提到素描是一种传统的绘画表达与传达的方式,素描过程是一种训练,通过这种训练,提高视觉敏感性,对形式节奏及抽象的感觉上的区别能力。笔者理解的素描则是抛开色彩因素而集中去描绘物体的形体和状态的这样一个过程或结果。由于这种训练集中于物体的形态特征,所以作为基础课是一个相对容易掌握的入门绘画和表达方式。但同时也因为工具和元素的简单,所以更容易显现出作者的功力和造诣,这也正是素描作品的魅力所在。
三、素描作为基础课的作用
1.提高视觉敏感,训练观察力观察力的训练包括对物体的形体特征、大小比例、尺度关系、内部联系、力学上的逻辑、细节、质感等因素有一个客观的认知。而这个认知的过程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数量后往往通过有意或无意识的筛选而发展为一个主观的表达。正如赵无极在湖边长时间凝望思考如何把这光和影的动态表达在画面而创作出自己的印象作品;毕加索一次一次的提炼把牛简化成几根线条;蒙德里安把所有的事物都归纳为黑白蓝白红而强调去表达它们的节奏感差异。2.收集笔记,积累素材近年很多出版社把画家建筑师的一些随手画的手稿出版发行,如达芬奇的手稿曾画了很多样子奇怪的人和一些表情的速写。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成作品的手稿为他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建筑师与设计师视觉笔记》一书也节选了很多建筑师,规划师甚至舞蹈家的素描笔记,有些虽然画得很潦草,但是记录了许多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看到艺术家和设计师们是如何地不断学习、吸收、筛选。由此可以看到素描是艺术家们经常采用的一个很有效的积累素材的方法。虽然现在影像工具广泛普及,用数码产品记录方便快捷,但是这种记录太客观,没有过滤出最核心的内容,素描则可以运用最单纯的工具记录下当下最吸引你的那部分信息。3.训练手脑协调表达的技法表达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绘画技能,这在三个作用里是放在最后的,但现实中技能往往被过分重视,仿佛学画画就是练习手的过程,把艺术创作当作是功多艺熟的结果。要知道,艺术作品的本质是表达,如果没有思想,表达也就只是鹦鹉学舌式的重复罢了。画家陈丹青说现在的表达方式很很多,绘画是很没有效率的一种,一个著名的画家尚且这样说,如果我们素描只是学习技法,那可真的是买椟还珠了。
(二)借助软件园产业优势,“实施“引企入校”工程”在新型“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指导下,美术系积极寻求与企业的最佳合作点,借助寿光软件园产业优势,筑巢引凤,实施“引企入校”工程。2011年5月,美术系与潍坊乐橙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实施校企共建、共管校内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将行业企业标准成功引入课程体系。加深了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创意人才加盟。为解决艺术设计人才奇缺问题,美术系启动了“百名设计精英人才培养工程”,先后与中央美术学院鲲鹏影视动画人才教育中心、潍坊乐橙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潍坊科苑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飞天时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强美数字动漫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举办影视制作、建筑漫游等高级培训班,共培训学生600多人,计划在未来几年内为动漫产业输送数百名优秀动漫人才,进一步促进我市文化创意设计产业飞速发展。
“引企入校”工程的实施,通过订单培养做到了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一是学生就业有针对性,顺利实现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缩短了就业链条,节约了就业成本,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上岗。二是用人单位能找到真正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三是落实了招生———培养———就业统筹,达到了“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目的,有效地解决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校、企、学生三方共赢,体现了订单培养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到目前为止,美术系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基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师生已共同完成了《农圣贾思勰》(第一部)、《白鼠与灰鼠》、《黄鼠狼皮皮》等多部动画片的制作任务,也完成了《菜乡魂》、《贾思勰文化广场群体雕塑》、《蔬菜百子》、《水浒一百单八将》、《第八届荷花节雕塑》等大型雕塑作品的制作任务;举办了中国首届漫画艺术博览会;承办了山东省第八届武术套路大赛、第九届全国武术学校武术套路大赛、“安踏”全国排球联赛和中美女篮对抗赛等大型赛事;承接了寿光市林海生态博览园雕塑景观工程;设计并制作的蔬菜大棚育苗室模型亮相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创作的陶艺作品《金陵十二钗》获国家设计外观专利。这些校企合作教学成果的取得为学院和地方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通过“会展”方式,促进校企合作办学
经济学家将会展称为“城市经济的拉力器”、“诱人的城市面包”。美术系借助各种各样的会展,不断向社会推介新产品,拉近与企业的距离,吸引企业到学校来投资,促进校企合作办学。近年来,美术系先后参加了深圳文博会、山东文博会、潍坊文展会、寿光菜博会等多场文化艺术博览会,展示了雕塑、动漫、摄影、广告设计、环艺设计等现代艺术设计作品,通过展示资源、推介项目、交易产品,突出“创新、合作、繁荣、发展”的校企合作主题,构建了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高端平台,实现了会展经济与校企合作双丰收。到目前已有北京完美动力影视动漫公司、杭州时光坐标数字影像技术有限公司、济南智诚动漫有限公司等10余家动漫影像制作公司到校联系业务,寻求合作。2012年3月5日,美术系和杭州时光坐标数字影像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紧密型校企合作协议。合作本着“互惠互利、校企双赢”的原则,学院在公司挂牌成立“潍坊科技学院美术系校外实训基地”,公司在学院挂牌设立“杭州时光坐标影视特效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从合作人才培养入手,逐步增加合作深度,不断拓宽合作领域,积极探索合作机制。
关键词: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建议
“艺术设计”专业被正式列入国家高等教育招生专业名录以来,作为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的代名词,其解构了原有的工艺美术教育称谓,并逐渐重构了高等应用性造型艺术教育专业类别和课程,这主要是为了扩展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全球视野,使之能与国际特别是欧美相应的造型艺术的专业提法相应。然而,如若仅是艺术设计专业概念的转换并不能解决艺术学科教育的深层次问题。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建设需求与适应市场就业的导向,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必然面临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和转换,这就要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既不能简单地沿用原有的工艺美术教育设置和方式,也不能粗率地套用国外现成的艺术设计教育经验和方法,营造富于时代精神的具有特色的有效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才是发展中的理性追求。
如若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分为“基础”和“应用”两个层次,那么,如何处理好“应用”和“基础”的关系,如何将课程系统中的应用课程与基础课程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构建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案
“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课程化问题。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呈现出不同的原则和价值取向。”同样,面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问题,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和处理方案。?
(一) 取消艺术设计基础课程
主张将基础课程从艺术设计教学中驱除,从此艺术设计教学不再设置基础课程,节省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本,以增加设计科目的课时量,拓展应用教学的空间等。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取消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基础课程能更有效地抓好专业应用课程的教学,调度教学时空,扩大利用效率,有效地保证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落实。这是根据教学实际状态而采取的变革对策,是实事求是的教学表现。有些专业教师时常感叹:“当前学艺术设计的学生,专业基础太差,文化素质不高,综合能力更令人失望。”因此,与其勉强学生学习他们不太愿意学、而且不容易学出成效的,不能快速或直接转化为设计技能或专业素质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美术文化课程以及公共必修课程等,还不如让学生们全力以赴地学习专业应用课程,特别是“电脑”的应用性设计软件等,如此而行,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会高一些,教学改革的成效会显著一些。或许,这些应用性技能教学会比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更直接、有效、快速地转化为就业的能力和条件。
(二)加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
面对日益增长的应用性造型艺术的社会需求,艺术设计专业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与日俱增,其课程教学的内容将更复杂更多样,艺术设计学习的难度和要求也大幅增加。因此,没有艺术设计文化基础、没有基础造型能力、没有相应的专业基本素质等绝不可能顺利完成相应的艺术设计应用科目的学业。而且,作为向“高”“新”专业技能冲刺的平台,或者就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求而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显得更为重要,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不容置疑,一切艺术设计的应用性专业课程都需要依托一定的造型专业基础,没有专业基础,是根本学不好现代应用技术,学不会艺术设计的。取消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也许一些教师可逞一时之快,一些学生也可能会做雀跃之状。但是,这种教学思维,是违背教育的,难免有误人子弟之嫌,是难以脚踏实地地展开艺术设计教学的深层次追求的。很多教师反映,不少学生,甚至是毕业后已经就业的同学,时常感叹当年专业基础没有学扎实,给眼前的艺术设计工作造成障碍,十分后悔等。可见,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学习只能加强,不能废除,而且还要在时间与空间、教学力度上给予保证,削弱基础教学的思维和做法均是没有出路的。
虽然,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围绕的是同一个培养目标,即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艺术设计人才,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极为有限。资料显示,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约占专业应用课程总课时的1/3,可谓时间少、任务重,所以在如何摆正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引发了不同的、极为对立的教学思考和做法。因此,探索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核心价值和正确位置十分重要。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问题解决的建议
艺术设计的专业本质是“设计”与“应用”,特别是当前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高等职业艺术教育非常注重和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在此前提下,深化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在有限的高等艺术设计和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时空中,既要较好地解决学生的专业基础问题,又要圆满地展开专业应用性教育,致力于解决二者之间一直存在着的对立、僵持和矛盾的僵局,成为首要问题。
当前,高职教育的一体化思维为我们教学时空资源整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而“行动教学”模式和思路为我们解决强化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而有可能挤占专业应用课程和其他课程教学“时空”的问题提供了可能。
(一)以教学活动小组的方式展开教学
将艺术设计所有的专业应用课程划分为系列行动教学目标或“行动项目”,以教学活动小组的方式展开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下,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让学生自主选择和分析项目,解决行动项目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和专业基础问题。将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融入或“返还”到应用项目中,使之成为行动小组有待自主解决和探究的“课题”或问题。其中,由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应用课程完全融合于“行动学习”课程,从形式上看二者的“争时占地”的教学矛盾也相应得到化解。在此,高等艺术设计的课程总目标并没有改变,只是专业教学的形式和课程体系完全改变了。专业基础的问题都隐含在应用性行动教学之中,以“够使用、能发展”为原则,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一并得到解决。
关键词: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创意艺术
一、居住小区的现代特点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种类和形状各异。但是居住小区改善了市容市貌,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改善了人们居住条件。它是集居住、服务、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缩影,因此,它的建设与以往城市住房建设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
(一)规划协调而统一
以往的建筑参次不齐,居住小区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优化了小区资源配置,使其整洁美观。
(二)规模大而功能全
居住小区一般为多层、多栋楼体建筑群,这些楼体建筑群,除住宅楼之外,还有商业大楼、超级市场、电影院、体育馆、音乐厅、医院等综合性结构。
(三)综合光照强而面广
现代居民楼外墙体多为彩色粉刷,有的还贴瓷片,封阳台以及大窗户也用了大量的玻璃,使阳面光照更大。阴面也不再是浓荫,尽管造成了眩光现象,但对喜光树种的生长却有积极作用。
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居住小区的园林中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功能,设计时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避免单一死板。尽管现代住宅区发展迅猛,但在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尚有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设计规划观念陈旧。
一些居住小区设计方案粗糙,仅仅满足符合规范或绿化法规条例的要求,但缺乏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有些住宅区的园林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包围,这样的绿化虽然覆盖面积达标,但其实用功能却远远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二)模仿性强,缺乏创新
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居住小区园林工程都是生搬硬套,没有特色,识别性不强,以致来访的客人很难较快准确找到他们所处的位置。许多园林规划设计上都是在不切实际的刻意模仿,没有因地制宜。有的小区为了跟风,不惜将原来的树木砍光建草坪。也有的小区跟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栽植棕榈类植物,没有考虑气候原因,结果一到冬季,都死光了。
(三)过分重视草坪,忽略植物群落。
在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上,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时尚风席卷全国。无论什么设计都侧重在草坪上,但也经常出现草地成道路的场景,既没起到美化作用,又破坏了居住环境的和谐。植物群落可以制造层次感、神秘感,使小区避免出现一眼望穿之感。
三、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
在进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其设计思路决定了设计效果,决定了设计者的水平,所以设计思路是设计基础。但是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在设计之前必须要到基地实地踏勘,了解小区构造,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分析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够有好的思路。
(一)定位——人为本
进行一个项目的园林设计首先要确定这个项目的定位,有了正确的定位,其设计才能丰满起来。居住小区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所服务对象也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避免单纯的由设计师根据个人主观设计。
(二)风格——环境与自然相结合
二、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从古至今,中国民间艺术积累了许多吉祥传统图案,这些吉祥传统图案都来源于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代表了人们向往幸福生活、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望,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之中不断得到完善。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有“福禄喜寿”“龙凤呈祥”“年年有余”“如意纹”“方胜”“云纹”等极具中国特色的符号,通过象征、比喻、谐音等表现手法来传递民族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积极态度。这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和精彩的图案理念丰富了世界文化语言,也成为了艺术设计常用的视觉语言。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如靳埭强先生在设计公司标志时,就将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运用到了其设计之中,采用了中国最具典型的“方胜”图案,使该设计拥有了全新的视觉演绎,传递了“同心同德,互为相通”的理念内涵,同时也寓意了该设计公司互诚互信的理念。此外,还有中国联通的标志,其采用的是发源于佛教的“盘长”的图案造型,该标志在整体上都洋溢着古老东方神奇的韵味,同时也蕴含着“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公司文化内涵。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中国华夏银行的玉龙标志、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邮政的回纹的图像标志等,都是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元素的延伸、分解和重构。这些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都充分挖掘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艺术神韵,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准确生动地传达出了设计者独特的思想理念和个性特征,让受众回味无穷。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应用到艺术设计过程当中时,除了要注意对形的把握之外,尤其要注意对“意”的把握,因为这是艺术设计中最本质的东西,只有深刻地把握并领会了传统吉祥图案内在的意蕴,才能将传统吉祥图案同现代艺术设计做到完美融合与统一。
三、中国传统民俗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民俗元素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都运用了中国本土文化中大众耳熟能详的民俗元素,这既可以让受众感受到贴近自己生活的亲切感,又能深化受众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认同感。如在作品中加入“中国结”或是“狮子”等比较常见的民俗元素,这种民俗符号是一种纯粹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大众心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借助这些民俗在社会上高度的可读性,可以加速艺术设计作品被社会容纳和接收的速度。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大力弘扬民俗文化精髓,才能创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作品。如澳门区徽的设计就是运用了中国民俗元素——莲花,寓意澳门的繁荣发展;著名艺术设计师陈志望更是将人的面孔或是建筑物同民俗画荷花进行了有机结合,很好地表现了SOHO所具有的高雅品位和身后的人文情怀,这些都是将中国传统民俗元素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