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30 10:19: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区域旅游规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区域旅游规划

篇1

Innovative Thinkings about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MA Yong, XIAO Zhilei, LU Guifang

(Academ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Abstract: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plays an important directive function in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However,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some aspects of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are out of date. The challenges it facing and the problems it confronting hinder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from directing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Thus, it is extremely urgent to make innovative research of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in China and explores the deep seated reasons. It suggests six innovative approaches for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Key words: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problem; root; innovative approach

区域旅游规划是指在区域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1]。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旅游业逐渐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注。“旅游发展,规划先行”,为了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促进区域内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一些地区政府纷纷着手制定本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区域旅游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使得区域旅游规划在指导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被弱化,甚至受到一些质疑。

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探究区域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刘锋(2001)认为区域旅游规划在理论体系、技术体系、操作体系、实施监管体系和规划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着不足[2],而范业正(2003)则从区域旅游规划的内容、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编制的技术等三方面指出了当前区域旅游规划所面临的问题[3]。本文从区域旅游规划面临的问题入手,结合区域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给出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建议。

一、 当前我国区域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

当前区域旅游规划的问题存在于区域旅游规划的整个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区域旅游规划缺少本地元素、脱离区域实际、忽视全程管理和遭遇执行困境等4个方面。

1. 区域旅游规划缺少本地元素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思考区域旅游规划中缺少本地元素是当前我国区域旅游规划中最大的问题。一些区域旅游规划陷于格式化,缺少对本地元素的挖掘,区域旅游规划的本地特色不特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对区域旅游资源的认知方面,一些规划虽然对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然而对旅游资源的特色和竞争优势缺乏总结,这直接导致区域旅游规划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挖掘不够,在旅游资源基础之上所规划的旅游开发项目和设计的旅游产品没有本地特色,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设计大量同质化,缺乏新意,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限,这为区域旅游开发埋下了败笔。

第二,在对区域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方面,一些规划者进行了市场调查,据此分析了客源市场的时空特征、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征、区域旅游资源的定向吸引特征等,但这些分析并没有被规划者用于指导旅游市场营销策划,规划者仍然简单地遵循着旅游客源地距离衰减规律来进行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并制定旅游市场营销策划方案,客源市场开发的独特视角并没有体现。

2. 区域旅游规划脱离区域实际

现有的区域旅游规划对区域内的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定位,并确定了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然而目前一些区域旅游规划中所确定的发展思路显得不切实际,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不实际。一些区域旅游规划为了突出旅游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确定本区域旅游产业的定位上往往显得眼高手低。一些地区不顾自身实际盲目地提出“将旅游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将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等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不符的战略定位,这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误导,甚至扰乱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正确思路。

其二,旅游发展的目标体系不合理。一些区域旅游规划在确定区域旅游发展的目标上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世界知名××”、“最大××”、“最佳××”、“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翻番”等字眼频频出现在这些规划文本中,片面追求“大、多、全”,忽视“精、奇、异”,导致所确定的目标体系显得过空、过大,违背了区域旅游规划的科学合理原则,这不仅使得旅游规划在指导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大打折扣,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该区域发展旅游的积极性。

3. 区域旅游规划忽视全程管理

目前,国内在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过程存在着严重的缺位现象。虽然国家旅游局曾经出台了《旅游规划通则》(简称《通则》),但《通则》只是就旅游规划的编制过程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并对规划的内容进行了界定,缺少对旅游规划编制前和规划文本完成后的执行管理。

其一,在区域旅游规划的前期管理上,虽然区域旅游规划编制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旅游规划的招标过程也日趋透明,但在中标标准的选取上并不一致,这为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的“寻租”行为提供了可能。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采取暗箱操作的办法选择规划编制单位,一些没有资质的伪规划编制单位和缺少旅游规划经验的规划人员乘机获得了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合同,区域旅游规划的质量从一开始就无从保证。

其二,在区域旅游规划文本编制完成后的后期执行管理上,由于缺少必要的实施监管机构,旅游规划完成后的执行管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一些区域旅游规划在规划文本完成后就被放进档案室,成为所谓的“政绩”证明,没有被用于指导区域旅游发展的实践,即使是通过评审而进入执行阶段的一些区域旅游规划,由于缺少专门的实施监管机构,区域旅游规划执行的效果也非常有限,这些都是区域旅游规划后期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4. 区域旅游规划遭遇执行困境

区域旅游规划目前正陷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规划的委托方亟需区域旅游规划以指导区域内的旅游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规划团队精心编制的区域旅游规划却往往最终被束之高阁,规划完成后很难得到执行,一些规划最终成为“墙上挂挂”的牺牲品。这不仅使得为编制规划所投入的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付诸东流,也助长了一些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区域旅游规划执行的困难主要体现在相关部门的不协作、当地居民的不配合和旅游企业的不合作三方面。

其一,相关部门之间的不协作。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其他产业部门的协作,然而,区域旅游规划在执行过程中却很难得到其他产业部门的支持,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对区域旅游规划的执行采取故意拖延的态度,区域旅游规划被这些部门长期搁置,最终影响到区域旅游规划作用的发挥。

其二,当地居民的不配合。区域旅游规划的执行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大力支持,离开当地居民的支持,区域旅游规划的执行将大打折扣,然而在区域旅游规划的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当地居民不配合的现象,如一些当地居民通过上访的方式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制止周边的旅游开发活动,而另外一些居民则通过设置路卡、障碍物等为旅游车辆进入旅游(区)点设置障碍,或集体静坐以阻止旅游景区的正常施工等,这些都应该引起政府和区域旅游规划编制者的足够重视。

其三,当地企业的不合作。区域旅游规划的执行主体是当地旅游企业,旅游企业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具体的区域旅游规划执行过程中,一些旅游企业往往对规划执行的积极性并不高,一些旅游企业对区域旅游规划的执行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二、 产生问题的原因

通过对当前区域旅游规划面临问题的深入分析,笔者认为产生上述几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体制不健全、规划者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以及区域旅游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不协调。

1. 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导致区域旅游规划过程管理缺位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对区域旅游规划的法制保障不够,政府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行政干预过多以及相关监管者缺位导致的监管不力等。

其一,在区域旅游规划的法制保障方面,目前只有国家旅游局出台的《旅游规划通则》对区域旅游规划进行了内容上的界定以及规划编制过程的管理说明,缺少对规划编制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和责任的说明,对规划编制前的招标过程管理和规划执行阶段的监管也没有给出相应的措施,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活动指导有限。

其二,在政府作用的发挥方面,政府作为区域内的管理者和利益协调者,在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政府是区域旅游规划编制的主体。现有的区域旅游规划往往由政府出面,通过招标委托规划编制单位编制本区域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政府意志在规划的编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区域旅游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作用有限,对区域旅游规划编制的管理也就只能是政府的“一言堂”。

其三,在区域旅游规划的监管方面,由于政府在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作用太强,行政干预过多,当地居民、旅游企业的参与相对较少,这些人无法发挥对规划编制过程的监管作用,直接导致了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监管不力。在一些规划征求意见会和评审会上,列席最多的便是各相关行政部门,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很少出现在这些会议上,这些相关行政部门出于共同的利益很容易在这些会议上达成某种共识,这导致这些会议并没有发挥过程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大多是走过场。因此,由于以上种种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区域旅游规划的管理出现了严重的缺位现象,一些质量不高的区域旅游规划趁机蒙混过关。

2. 区域旅游规划者对本地认识不系统

区域旅游规划发展思路不切实际以及缺乏地域特色的主要原因在于规划编制单位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不了解,这主要表现在,规划人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了解不够、对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缺乏认识、对旅游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把握不够。

其一,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了解不够。一些区域旅游规划之所以出现发展战略定位不切实际、发展目标体系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规划者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认识了解不够。一些旅游规划者过分注重对当地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的分析,对发展旅游所依托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地域文化传统等缺乏了解,这也导致了区域旅游规划缺乏特色。

其二,对当地的第三产业发展现状缺乏认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行业,当地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一些规划者并没有对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尤其是对当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条件和现状缺乏认识,这直接导致了规划者在确定区域旅游产业定位时缺少务实精神以及制定的目标体系不合理。

其三,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认识不够。一方面,由于规划编制人员大多非科班出身,缺少相关的旅游规划编制经历,对旅游业发展的规律缺乏认识,这是旅游战略定位和目标体系确立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如在发展高端旅游产品上,一些规划者没有认识到当地旅游者是区域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而受限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这些旅游产品并不能满足当地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最终导致这些高端旅游产品的失败;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而一些规划者对对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发展的机制分析不够,这使得区域旅游规划仅仅是就旅游谈旅游,其所酝酿的区域旅游更像是产业体系中的一座孤岛,最终导致区域旅游规划在指导当地旅游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被弱化,同时也增加了规划执行的难度。

3. 区域旅游规划的利益关系不协调

导致区域旅游规划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旅游规划没有很好地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区域旅游规划涉及到诸多的利益相关者,在这其中政府、居民和当地企业是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利益关系不协调主要表现为政府各部门之间利益关系不协调、政府与当地居民之间关系不协调和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关系不协调。

其一,在政府各部门关系协调上,旅游发展涉及到不同的行政部门,各部门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在规划评审过程中,这些部门会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达成某种妥协而使规划得以顺利通过评审,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各部门的切身利益,这些部门都不愿在规划执行上有任何妥协,这使得区域旅游规划在执行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其他行政部门的阻力。

其二,在政府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协调上,由于缺少当地居民的参与,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并没有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这导致区域旅游规划对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考虑不够,如一些区域旅游规划涉及到旅游区(点)内的居民搬迁问题,对于是否应该搬迁政府并没有事先征询这些居民的意见,对于搬迁后的安置问题,区域旅游规划也没有给出很好的解决办法,这导致规划在执行过程中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抵制。

其三,在政府与当地旅游企业的关系协调上,区域旅游规划对旅游企业的考虑要多于当地居民,但政府在区域旅游规划中所确立的旅游产业发展目标体系和旅游企业的真实想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如在旅游产品设计上,旅游企业受市场规律的影响,对旅游市场的反应相对政府而言更敏感,他们更愿意按照市场需求的规律设计并向市场推出相应的旅游产品,然而,政府往往从提高政绩出发,对区域内的旅游产品设计进行干预,从而影响了市场作用的发挥,企业因此蒙受了一定的损失,对此企业颇有怨言,故而在执行区域旅游规划时,企业的支持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三、 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途径

对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成为了当前区域旅游规划的唯一出路。在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途径研究方面,陈传康(1997)从理念创新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刘锋(2001)则从理论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和组织创新5个角度对旅游规划的创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2]。针对区域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主要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应从规划理念、内容体系、方法技术、过程管理、规划主体和政策保障等6个方面着手。六方面的创新途径互相关联,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体系,贯穿于规划工作的主要过程(见图1)。其中,规划理念、内容体系以及技术方法的创新主要是编制过程中的创新,是基础核心层次的创新途径;过程管理创新覆盖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是拓展层次的创新途径;规划主体以及政法保障创新则是辅助支撑层次的创新途径。

图1 区域旅游规划创新途径层次结构图

1. 强化理念创新

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入,区域旅游规划的理念导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初的资源导向转向市场导向,而后进入形象导向时期,但这些都只是针对旅游开发的单方面、单视角的分析。而区域旅游规划的理念创新就是要克服这种单一视角造成的局限性,将旅游发展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来运作,这个产业中,资源是基础、市场是保障、形象是竞争力,使区域旅游规划步入产业导向的时代,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产业导向理念就是要将“大旅游”的观念融入区域旅游规划中,重新审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真研究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找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从而站在更高的角度对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定位,确定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2. 优化内容体系

在区域旅游规划的内容体系上要加强两方面的分析:旅游对经济贡献的定量分析以及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旅游对经济贡献的分析有助于加强人们对旅游的认识。长期以来在规划文本中这方面的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这使得旅游对经济贡献的说服力不够,通过旅游与相关产业之间关系的分析不仅能够得出旅游与这些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找出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间动力机制,更重要的是这种分析有利于统一区域内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认识,激发相关部门支持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从而减少区域旅游规划执行的阻力,使规划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另外,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已经被很多区域旅游规划人士所提及,但这种分析也是仅仅停留在不同利益关系者利益诉求的层面,如一些区域旅游规划引入了旅游地居民感知评价,但系统研究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博弈机理以及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多赢的合理化建议较少,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博弈的分析将成为区域旅游规划创新的重点和难点,有待规划者不断探索和实践。

3. 创新方法技术

在区域旅游规划的研究方法上,一些规划人员在编制区域旅游规划的过程中逐渐将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入其中,这丰富了区域旅游规划研究的方法体系,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了可能。但受旅游综合性的影响,这些研究方法还远远不够,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区域旅游规划的方法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系统集成的规划方法。这一方法首先是建立一个旅游规划信息数据库,通过各种调查、考察,收集各种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汇总进行系统分析,从而为科学编制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依据,这种规划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现有区域旅游规划编制的效率,也使得区域旅游规划的系统性更强。此外,一些高新的技术的运用,例如虚拟现实技术、“3S”技术(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等,一方面可以提高区域旅游规划成果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幅度提高旅游规划工作的效率,并减少了规划的主观成分。但由于成本、技术成熟度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现阶段,这些高新技术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仍较少。因此,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旅游规划工作者们应大胆、积极汲取各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将其应用到旅游规划当中,从而实现规划技术与方法的创新。

4. 坚持动态管理

旅游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的复杂巨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任何要素的变化都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系统的变动。因此,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的区域旅游规划就必须树立动态观,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监控。对区域旅游规划的动态管理主要包括规划招标阶段、规划编制阶段及规划实施阶段的动态管理(见表1)。

如前文所述,现阶段我国区域旅游规划存在着缺乏特色、思路不实际、可操作性差等问题,这些主要都是由于委托方和编制方缺乏有效沟通、交流而造成的。因此,双方应建立起实时、动态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其中,规划的委托方应占主导地位,主动与编制方建立密切的联系,要求编制方定期反馈规划编制情况以及各阶段成果,并把好质量关,将修改意见及时反馈给规划编制方,如此循环反复。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旅游规划的质量。

此外,彭德成(2000)认为,我国的旅游规划还存在“规划的实施力度滞后于规划编制力度”的现象[5],而区域旅游规划的目的正是在于将其付诸实施,未能实施的规划与毫无意义的废纸无异[6]。因此,建立规划项目实施监管以及规划编制单位的后期跟踪指导,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成功的规划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规划委托方与编制方共同合作形成的动态管理机制,一方面使规划委托方或管理部门能够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形势变化发现的新情况,不断吸取新信息,并对原有的规划做出及时、合理的修订,从而保证规划实施的质量及有效性;另一方面,规划编制方通过承担起跟踪指导的责任,开展后续服务,使其能够从规划的实施中发现旅游业的新形势、新趋势,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其将规划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践能力。

5. 鼓励多方参与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成长,其综合性特征也呈日益增强之势,单纯的物质技术型规划已经开始为旅游业所淘汰,区域旅游规划已开始逐步向涵盖空间、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各方面的综合型规划转变。这就决定了现今区域旅游规划需要对规划主体做出相应的调整,由单一的规划师操作转变为包括决策层、规划师、各利益集团和普通市民在内的多方共同参与,建立“开放式”规划操作程序,实现规划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旅游资源的“准公共产品”属性[7]决定了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应由政府发起,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在规划执行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还应当承担起各部门沟通和各种利益协调等职责;同时,规划编制者还应加强同旅游经营者、投资者、旅游地公众等利益主体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吸收各方面的合理化建议,权衡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规划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能够广开言路,不仅能够避免规划“技术失灵”现象的发生,还能增强规划的特色性、提高规划的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主体多元化使规划兼顾到了多方利益,实现了政府意志、公众利益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局面,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6. 强化政法保障

由于我国旅游规划工作开始的时间较短,制约因素较多,旅游规划的理论和实践都还很不成熟,存在的问题较多,旅游规划应具有的地位及权威性不时受到各种力量的挑战,甚至被指责为阻碍了旅游经济的发展[8]。于是,由于相关部门不配合而造成的规划执行难的问题频频出现,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往往处于一种弱势地位,面对部门不协作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需要形成一种区域最高领导协调机制,由政府最高级领导对区域旅游规划工作进行干预,而相关倾斜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就是政府实施干预的最佳途径。将规划与立策、立法有效结合,通过文件下达等形式,使规划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具有法律效力,从而确保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规划方案的全面贯彻和实施,以使区域旅游规划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旅游规划的正面临着规划缺乏特色、执行困难和对区域旅游产业指导作用不明显等问题,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区域旅游规划人员对区域旅游规划编制的背景、区域旅游产业的运行规律、区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区域旅游发展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等认识不清造成的,而通过理念、内容体系、参与主体等6个方面的创新,区域旅游规划将有望摆脱上述困境,重新发挥其在指导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勇.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7.

[2] 刘锋.新时期中国旅游规划创新[J].旅游学刊,2001(5):49-54.

[3] 范业正,胡清平.中国旅游规划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3(6):25-30.

[4] 陈传康.区域持续发展与行业开发[J].地理学报,1997(6):518-527.

[5] 彭德成.对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0(3):40-45.

篇2

一、政府层面在旅游区域整体规划中的应对策略

首先应立足于旅游资源的整合制定完善的旅游区域整体规划。要想实现科学合理的旅游区域整体规划,各个旅游区的政府必须要联合起来,将区域性的旅游业发展环境营造出来,并且联合提供区域性的旅游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真正的实现谋定而后动。在制定旅游区域整体规划的时候,要对旅游资源的整合机制进行创新,对旅游区域的合作途径进行创新,从而对旅游区域整体规划的政策和制度进行创造性的完善、深化和拓展,通过企企联合、部门协作、政企联合的方式,从而在更深层次整合旅游区的旅游资源。

其次,要立足于共同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对旅游区的整体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要想实现异质互补、同质组合的目标,就需要将强强联合和共同发展旅游业的氛围营造出来。由于各个旅游区域具有有限的空间,采用各自为政的旅游规划方式无法使当前的旅游业发展需求得到满足,所以必须立足于包容性增长、共享和共生的理念,由政府进行牵头,从而对旅游区域的整体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要有机地结合各个旅游区域的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和战略,立足于更大的尺度和更大的空间对旅游区整齐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统一考虑。

再次,要将目前存在的旅游限制打破,对旅游区域的整体形象进行打造。要积极地推动与旅游业相关的信息、通信、交通、林业、文物和文化等各个行业协会和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商、交流和沟通,从而将目前存在于各个旅游区内的壁垒和限制打破掉,对旅游区旅游业的合作机制进行创新,从而将共同的旅游区域品牌打造出来,使参与旅游区整体规划的各个旅游区真正变成无障碍的旅游区[1]。第一,要积极地组建议事协调机构,从而对旅游区域旅游发展长效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索;第二,要将行政区划限制打破,对旅游区旅游发展大平台进行共同的构建;第三,要将各种障碍清除掉,采取有效的对策将旅游合作主体之间的技术性、行政性、体制性和心理彻底的消除掉。

最后,要立足于信息共享,全面的强化旅游区域的整体服务效率。在进行旅游区整体规划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必须要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的强化旅游区域整体的系统复用性和数据共享度。第一,要将旅游区域整体旅游基础数据库建立起来,使旅游信息采集制度实现一体化,积极的建设各个旅游区的资讯网,对旅游信息共享整合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第二,要加快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参与整体规划的旅游区域要积极的开展网络支付、网络预订、网络营销和在线服务等,通过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旅游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第三,要做好“12301”全国旅游服务热线与旅游基础数据库、旅客集散中心、旅客咨询中心等各种项目的统筹规划工作;第四,政府部门应该积极的建立人才资源共享储备库,从而将可靠的智力支持提供给旅游区域整体旅游事业。

二、企业层面在旅游区域整体规划中的应对策略

首先,要积极的进行企业联合,强化旅游区域内的产业集群优势。通过企业联合的方式,旅游企业可以将地域与部门之间的封锁打破掉,立足于资源整合的基础,实现对旅游资源的再整合。可以通过兼并或者收购等资本纽带的方式来实现企业联合;也可以在使原有旅游企业产权关系得以保留的基础之上,通过战略联盟或者联合体的方式来实现;还可以积极地开展与国际大型旅游集团的合作,从而将跨国的旅游企业集团建立起来。利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方式实施资本联合,采用一体化的方式整合具有先进的旅游管理经验和雄厚的资金力量的大型旅游企业,真正地实现取长补短,对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进行全面的强化。通过对其集团化化的道路进行积极的探索,从而将规模效益和整体优势形成,利用集团的综合实力对来自于市场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抵御。

其次,积极的打造企业品牌,使旅游区域产业实现结构升级。由于我国的旅游产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因此门票经济是很多地区旅游产出的主体结构,这种方式使得旅游经营者对门票收入产生了过分的依赖,并且导致其创新意识被极大削弱。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由文化富民、乐活养生、出版传播、会展演艺、文化考察、休闲旅游等多条价值链共同组成的,而要想有效地推动旅游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就必须要使旅游区域将门票经济的束缚摆脱掉,在开发景区的时候要从出卖资源优势积极地转变为对体验品牌价值的创造,从而与体验经济消费潮流相适应。旅游业主体要对多种经营方式进行拓展,做好购物、娱乐、餐饮、宾馆等旅游相关产业的配套工作。利用多种产业并举的旅游业发展方式取代过分依赖门票收入的旅游业发展方式,全面的促进旅游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旅游区域的旅游附加值。这样就能够使旅客饿了有地方品尝地方特色,累了有地方住宿、有地方休息;在旅游期间游客可以进行各种休闲娱乐,在结束旅游之前,旅客有条件、有地方、有意愿购买各种旅游产品。

最后,旅游区域内的旅游企业要积极地以市场为导向,将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新型工业化的机遇抓住,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断地强化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对旅游区域内的各项旅游资源进行集约利用,从而有效地推动区域内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旅游业具有越来越大的开放力度的情况下,各个旅游企业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招商引资力度,对国内外旅游产业的项目的转移进行积极的承接。

三、结语

篇3

一、优势

(一)【温泉群】 在黑风口滚滚黑石下面有几十处地热,大如碗口、小有指粗,这就是分布在1000平方米地面上的温泉群。其中比较著名的长白温泉、梯云温泉和湖滨温泉等。此外,还有芦泉、仙人桥温泉群、十八道沟温泉,玉浆泉、药水泉等等。

(二)【自然植物】

虽然气候寒冷,白杜鹃,它们在海拔 2000米以上的高山苔原扎根,罂粟,,高山菊、长白龙胆和长白越桔、松毛翠等,匍伏等。植物种类繁多,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植物资源丰富,珍稀动物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景观景点,以其特有的原始古朴和神秘清幽享誉中外。

【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是松花、图们、鸭绿三江之源,是中朝两国的界湖。它像一块瑰丽的碧玉镶嵌在雄伟壮丽的长白山群峰之中。天池略呈椭圆形,“天池在长白山巅的中心点,群峰环抱,离地高约20余里,故名为天池。”天池实际湖面高度为2194米,是我国最高的火口湖,不愧“天池”之称。天池的湖水面积为9.8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204米,最深处达373米,是我国最深的湖泊。

(三)【长白瀑布】

长白瀑布位于天池北侧,乘槎河尽头。乘槎河流到1250米后,飞流直泻,便形成高达68米的长白瀑布。因系长白山名胜佳景,故名长白瀑布。

(四)【山大峡谷】

谷是火山爆发时期形成的地裂带,是锦江的上源,峡谷大约有60公里长,最宽的地方有300多米,而最窄的地方只有几米,垂直深度约有150米左右。峡谷两岸生长着茂密的大森林,树木笔直粗壮,由于谷上低温潮湿。铸就了沟壑纵横、峰峦叠嶂、苍山翠绿。原始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那些溶岩林的造型,真可谓千姿百态,拥有奇峰、异石、泉水、瀑布、奇花古木、景点壮观。

二、问题

(一)接待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薄弱。旅游路线单一,长白脉景区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景点分散,部分景点急待开发,两个接待点只是初具接待能力,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硬件设施、娱乐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不能长时间留住游客。不能满足游客需要。没有形成产业链,(二)建设资金紧缺。招商引资成效不好,实质性进展缓慢。大规模开发景点还不具备条件,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但景区刚实现对外开放,经营收入微薄,严重制约旅游开展步伐。(三)交通设施滞后。交通设施有待进步发展,目前尚无班车,游客需自驾车或包车前往观光游览,不能满足中低档消费游客的需求。不能满足游客旅行的需求。(四)旅游管理待改善。在管理上环节不但真对远方来客。

三、规划

(一)旅游规划作为一种智力产业,能够为旅游业提供发展思路和制度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为生产力的精神力量外延,对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但现实中,旅游规划的作用并不被认同,主要原因就是规划并不能指导项目的落地。作为旅游运营与房地产开发的“脑库”,绿维创景一直将“创意经典•落地运营”奉为公司的理念,并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形成了提升旅游规划生产力的创新方法:理念上,策划先行;实施中,策划规划设计三位一体;组织架构上,团队成员一体化。

(二)旅游规划,长白山区域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其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游历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规划也是一套法定的规范程序,对目的地或景区的长期发展提供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因此,旅游规划中既包括科学的规律、又有艺术的创造。

四、对策

篇4

根据之上规划的系统研究,对吉林省旅游综合服务区建设确定了四大类型,即城市集散型、景区服务综合体型、旅游小镇型、交通休憩型等。在此基础上,规划希望通过GIS空间分析等高级技术对旅游综合服务区的总体布局做出评价指导,以便科学的确定各类服务区的具体布局以及其建设时序。

2 基于GIS的空间体系分析

2.1 城市间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吉林省目前的城镇体系采用Caniëls和Verspagen(2001)的溢出模型进行分析, 评价因子包括GDP、规模等级缺口、类型差异缺口、空间距离缺口、两地之间学习能力。

溢出分析主要应用于旅游圈的核心城市的选择,旅游圈的核心城市不仅要对圈内的旅游城市进行组织,也要起协调其他各旅游圈的作用,因此旅游综合服务区建议选择各旅游圈中溢出最高的城市。分析结果见下图:

其中深蓝色代表某城市对其他城市的溢出水平的综合; 浅蓝色代表某城市接受其他城市对其溢出水平的总和。 分析结果如下:

1. 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其溢出水平和接受水平都为吉林省最佳,为城市生态与冰雪资源聚集区的核心城市;

2. 松原市的溢出水平在西部最佳,建议为草原湿地资源聚集区的核心城市。

3. 南部的自然生态与历史民俗聚集区建议选择通化市作为核心城市。

4. 东部森林生态和民俗文化资源聚集区,延吉市是最好的选择。

2.2 吉林省旅游服务集散地区位优势分析

旅游服务集散地的选择对于综合服务区的规划非常重要,采用Drezner(2001)的模型,从区域中n个候选城镇中,选取最适合的1个或者p个城镇作旅游综合服务集散地,使整个大旅游区区内的游客在城镇之间的游行距离最短,这是一种最大福利模型的最优选择。

公式:

计算结果见下图:

其中旅游服务集散地指数越低,代表其区位优势越大,选其作为旅游综合服务地的成本越小。

吉林省旅游服务集散地区位较好的城镇为:长春市、吉林市、梅河口市、白山市、通化市、抚松县、四平市、辽源市、伊通县、辉南县、松原市、扶余县。

2.3 吉林省内部交通便利性分析

吉林省内部各县市的交通条件的评价采用交通便利性模型进行评价。该模型由公路、铁路和航空三种评价指标进行合成。旅游综合服务区的选址各因素中,交通因素占据非常重要地位,交通是旅游的生命线,交通可达性好的城市,无疑抢占了地利上的优势,如何将地利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是这些城市需要考虑的问题,需要尽可能发展旅游吸引物业,变过境地为停留地。

公式:

评价结果见下图:

1. 吉林省交通可达性最好的城市是长春市和四平市;

2. 条件较好的城市为白城市、吉林市、通化市、敦化市、松原市、白山市、安图县、延吉市、梅河口市、柳河县、扶余县、蛟河市、大安市。

2.4 吉林省城市旅游吸引力分析

吉林省各县市目前经济交通条件下的旅游吸引力计算采用Crampon(2002)的吸引力模型进行计算。评价因子包括GDP、各县市人口、各县市最短距离、各县市实际国内游客数量、空间阻尼参数、人口规模参数、收入水平参数、归一划参数。

公式:

旅游吸引力是对区域内各城市各个旅游产品供应的综合评价,旅游吸引力高的县市,说明本地区存在较高品质的资源,或者是本地区各资源综合强度高,建议在旅游吸引力高的地区建立旅游综合服务区。 评价结果见下图:

其中长春市、吉林市、白山市、通化市、四平市、白城市、松原市、辽源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属地级市,为一个单位层级。由上图可见其中长春市、吉林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旅游吸引力最大。 而其他各县市属于一个层级,由上图可见,其中旅游吸引力较大的为集安市、珲春市、安图县、敦化市、蛟河市、伊通县。

2.5 吉林省各城市与旅游资源相关性分析

吉林省城市旅游吸引力的计算结果反映各个旅游景区存在以下两种类型:

1. 面积较大或者品质较高(影响半径较大)景区的,存在几个城市共同指向一个景区的情况,类型Ⅰ中被数量较多县市的指向的景区适合建立旅游小镇型综合服务区,应放第一期建设。

2. 类型Ⅱ城市本身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景区,旅游吸引力指数是多个景区的综合影响,应结合各景区现状,选择其中合适的位置建立景区综合服务型服务区。

由计算结果分析可得,吉林省的旅游资源品质较好,建议优先考虑建设旅游综合服务区的有:长白山、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松花湖、帽儿山、查干湖、龙华寺、朝鲜民俗村、拉法山、大孤山、八道沟、防川风景区、六顶山、仙峰滑雪场、仙景台等。

类型Ⅰ

延边州(安图、和龙、敦化)、白山、长白县、抚松――长白山;

通化、集安、柳河、临江――高句丽文化;

通化、集安、临江、长白县――鸭绿江沿岸;

吉林、蛟河――松花湖;

白城、通榆――向海 。

类型Ⅱ

长春――皇宫、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长影世纪城、世界雕塑公园等;

吉林――雾淞、松花湖、北大湖滑雪场、北山、吉林市陨石博物馆、丰满发电厂等;

延吉――帽儿山、延边朝鲜民俗园、延边博物馆;

松原――查干湖、龙华寺等;

白山――朝鲜民俗村、龙山湖景区、长白山迷宫;

蛟河――拉法山、红叶谷、松花湖;

伊通――大孤山、牧情谷;

长白县――八道沟、长白朝鲜族民俗村;

珲春――防川风景区;

敦化――六顶山、雁鸣湖;

和龙――仙峰滑雪场、仙景台;

辽源――大孤山;

靖宇――杨靖宇烈士陵园、白山湖仁义风景区;

四平――四平战役纪念馆、叶赫那拉城;

柳河――罗通山;

辉南――三角龙湾;

安图――明月湖、海沟金矿、福满沟、朝鲜村。

2.6 吉林省各景区旅游综合服务区时序建议

基础因子:

在旅游目的地的游玩时间∆Ty

从长春到某一旅游地来回所需的时间∆Tx。

评价方法:

选取P.托恩在1935年评价模型。

计算结果见下图:

由图可见,吉林省旅游资源根据其游玩时间的长短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

1. 长白山、高句丽、鸭绿江,为世界级旅游资源,建议在第一批建立旅游小镇型综合服务区。

2. 查干湖、松花湖、北大湖 滑雪场、仙峰滑雪场、净月潭、莲花山、向海、拉法山、六顶山、帽儿山、防川风景区位于第二等级,建议在第一批建立景区综合服务型服务区。

3. 第三级旅游景区有观光型景区和潜力型景区,观光型景区可以考虑在适合的地方建立一个服务几个景区的服务区,而潜力型景区可以考虑在第二批或第三批建立旅游综合服务区。

3 综合布局结论

布局理念:

1、接驳邻近省份,把握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的趋势;

2、融入现有城镇,充分利用已有设施;

3、热线精做,冷线培育,最大限度发挥旅游综合服务的辐射与带动效应;

4、发挥区域旅游综合服务区组群的规模效应,组群内功能互补、差异定位。

依据之上GIS分析结论,结合规划布局理念,吉林省旅游综合服务区规划布局如下图:

参考文献

【1】 腾丽,蔡砥,吕拉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区域溢出分析,人文地理,2010(2)

【2】 Berman O.Drezner Z.Wesolowsky G O Routing and location on a network with hazardous threats 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