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心理辅导范文

时间:2023-10-30 10:19: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生的心理辅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篇1

班级心理辅导,是指依据心理学原理和有关教育学原理,以班级为单位,通过课程方式,面向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直接满足学生维护和发展自身的心理健康的需要是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为此开展班级心理辅必须结合小学生容易焦虑、烦恼,自尊心强,对抽象枯燥的说教难于接受,对脱离生活的事例不感兴趣的心理特点,从活动性、参与性、开放性、体验性四个方面着眼,创新班级心理辅导的形式,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班级心理辅导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完善的能力,提升班级心理辅导效能。

一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活动的形式开展班级心理辅导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对枯燥的理论说教难以接受甚至产生抗拒的情绪,为了使枯燥的理论具有可接受性,班级心理辅导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来开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小调查等各种活动形式进行心理辅导,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设计要求体现目标,围绕主题展开;在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自我教育的乐趣。在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过程中,讲授时间要明显比其它科目少,但是对讲授质量的要求更高:在活动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活动中要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消除过度焦虑等消极情感,培养自觉调节、控制情感的能力。如低年级的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上了一节题为《管住自己》的班级心理辅导课,教师针对存在于学生中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贪吃、贪玩,明知这种行为不对,但又管不住自己)的心理问题,以活动课的形式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教师首先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小品表演展示明明的烦恼,由于家庭条件好,明明又贪吃,经常吃巧克力等零食,结果长得非常胖,爬楼梯都喘气,放学回家对游戏机爱不释手,玩到很晚也不睡觉,白天不愿意起床,上课经常迟到,他知道这样做不好,但又管不住自己,所以很烦恼。教师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帮小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组里同学们都纷纷想办法出主意,提出了很多提高自控能力的好方法,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群体的作用,在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控的能力。

二 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全体参与者在心理和行为上积极改变,班级心理活动的过程中全员参与是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为了真正做到课堂活动一个也不能少,在活动设计时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同时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意进行特殊的准备,使学生在活动中人尽其才,充分体现每个人的主体地位。此外还要树立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机制,从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集体是大家的集体,没有全员的参与,就没有集体的完整。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体会到在集体中的不能缺少和不可替代,在班级心理辅导课上让学生用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并明确提出小组活动的要求:一是每位组员都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小组讨论做贡献;二是相互的帮助;三是互相尊重,当有不同的观点时,只发表观点,而不针对个人。这样一来为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保证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得到充分的尊重、理解,没有被讽刺、讥笑、挖苦、鄙视等顾忌和可能,学生能够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的经验、困惑、烦恼、体验表达出来。与此同时,教师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要注重营造愉悦、和谐的心理氛围:一方面不能忽视那些内向、腼腆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或在演练中扮演适当的角色;另一方面对那些特别积极表现自己的学生,不能生硬地打断他们,而应向他们讲清楚,大家共同参与的活动才是成功的活动,鼓励他们给别人提供表达的机会。教师在学生中发挥平衡、协调作用,给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同等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三 开放型的心理辅导方式让学生打开心锁,正确认识自我

班级心理辅导须让学生打开心锁,敞开心扉,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辅导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班级心理辅导课必须是开放型的,也就是在操作中,整个过程的组织形式和方式都应该是开放的,教师与学生的语言交流也必须是开放的,教师在非必须价值澄清的时候,要善于运用延时评价和模糊评价,给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机会。如教师在题为《昨天、今天、明天》的心理辅导课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以往遇到的不愉快的事情,或烦恼,找出造成这些不愉快事情的原因,并让大家帮助其想出排解烦恼的方法,在具体事例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总结昨天,把握今天,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迎接明天。

四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增强自我完善的能力

创设情境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心理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设置与学生发展有关的有助于问题解决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激发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环境体验、事件经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班级心理辅导虽也属于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但十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立场,离开学生生活实际的强制灌输,是达不到目的的,要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例。从学生熟悉的人、事开始,最能激发兴趣。如一年级的教师上题为《学会交朋友》一课时,创设小红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由于态度不好,不文明、没礼貌,不会尊重他人,结果交不到朋友的情景,引导学生体验交朋友的要领,掌握交往的技巧,增强自我完善的能力。与此同时,在课程进行中,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实际体验、自己的看法。这时,辅导人员的角色更多地不是宣讲者,而是倾听者、对话者,这样班级心理辅导才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印发的教基,1999(13)

[2]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

[3]吴增强.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2000

篇2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壮农民离乡背井,到发达城市务工挣钱,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一方或者双方都是外出打工,一般由其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属担当监护人。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家庭结构不健全,留守儿童长期感受不到亲情温暖,缺乏父母的呵护,他们上小学后,在学校表现往往是沉默寡言,行为偏激,抑郁,不思上进,学习成绩差,与同学关系不融洽等。作为一名小学教育者,笔者一直思考和实践,如何才能走进这些留守生的心理世界,帮助他们解决发展难题,使他们像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根据多年一线经验,笔者针对农村小学留守生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如下四点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加强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对小学留守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地可持续地引导帮助,学校必须先有一支较为专业的,业务精湛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般的教师在心理辅导方面知之甚少,或是一知半解,自身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想让其有效地辅导留守生的心理问题,可能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而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采用灵活多样式的心理辅导方法,对症下药,往往就能够药到病除,妙手回春。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教育事业得不到重视,很多学校往往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近年来,由于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突出,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教育部早在1999年就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的心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越来越重视,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心理辅导活动,同时培养了一批心理辅导的骨干教师。相信,学校有了这一支热爱学校心育工作,乐于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的威武之师,能够有效解决留守生的心理问题,使留守生茁壮成长。

二、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提供心理援助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辅以相关的活动方式或者药物,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促进来访者身心健康,开发潜能。心理咨询的基本程序是:建立关系、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实施咨询和评估效果。心理咨询主要解决的是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或者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在应付紧张抑郁情绪,克服不良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心理咨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正是因为心理咨询的地位举足轻重,学校应该在充分调研留守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基础上,建立相配套的心理咨询机构,由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高的心理教师担当此工作。有了心理咨询机构,全校师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就可以方便地前往咨询,获取帮助,把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学校的心理辅导可以分为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至于在实践中需要使用那种方式,要根据具体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复杂程度来选择。如有些共性问题可以采用团队辅导方式,如有些个性化、涉及隐私的心理问题则采用个体辅导方式为宜。心理咨询机构可以针对留守生的心理问题定期举行讲座,组织野外活动等方式进行辅导。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开展有特色的心理辅导活动

1.对厌学,学习困难的留守生。教师可以采用家教的方式辅导学生,或者组织学习成绩好的班干部对其作业轮流指导,帮助其提高成绩。

2.对自信心不足的留守生。教师可以采用班团队活动的方式,开展“我能行”,“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辅导活动,鼓励留守生勇于走上讲台,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自我接纳,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3.对性格孤僻,不善于人际交往的留守生。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做游戏,分配任务,任命班干部等形式来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积极活泼的个性。

4.对爱慕虚荣,喜欢攀比的留守生。教师可以组织“真善美”的班级讨论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号召学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四、积极开展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健全留守生的人格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留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阔留守生的视野,陶冶情操。通过把自然,生活,社会融于一体,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通过举办采风,影评,春游,诗歌创作朗诵,书法比赛等方式可以让学生自觉达到知行统一。通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讨论实践,可以培养留守生的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通过在与人的交往合作中,留守生可以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宽容待人。学校开展的课外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地点不一。如带领学生参加农村种植基地,让学生亲身感悟科技对农业带来的效益和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农业农村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价值观。如带领学生参加红色革命根据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年住过的房子和使用的生活工具,激发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父母和社会。

小学阶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如何解决留守生的心理问题,塑造留守生的健康独立人格,是农村教育者的神圣任务。小学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教育的有利时期,灵活应用心理辅导的策略,切实培养留守生拥有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田英.农村中小学留守生生活现状及心理辅导策略[J].理论研究,2009.6

[2]张继志主编.精神医学与心理卫生研究[M].北京出版社,1998,1

篇3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证实:在基本能力相近的情况下,非能力因素往往对个体的实际表现和最终成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能力可能会因自我怀疑而遭致削弱,也可能会因对能力的坚信而使一个人有超常的发挥。能力的充分发挥,既需要技能,也需要有效运用技能的自我效能信念。

当学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目前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面对任务或困难的时候,总会对这些任务和自己的能力作一些判断:“我是否胜任这些任务?”、“以我的能力,能应付眼前的困难吗?”,大量的研究发现,学生如何看待自己是否具备从事某项活动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对自己能否成功的“期望”。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及学生在某项学习任务上付出多少努力,在遇到困难时能坚持多久。在对待学习活动的态度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具有自信心,敢于面对困难,面对即将学习的较难的学习内容,根据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会认为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学习活动。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对完成任务没有自信,认为努力、练习无济于事,因而容易退缩。因此,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何培养呢?

1体验成功

学生获得的成功经验是对自我效能感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培养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核心辅导策略就是让学生体验成功,通过多次对成功经验的积累,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为了确保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个人的成绩、个人的独特方法和能力上,而不要强调与别人进行比较;应突出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的价值,而不要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

对学生的学业成功做出能力或努力方面的归因与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信赖自己因努力而能成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作文好,有的学生英语好,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以此让学生发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而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积累自我效能感。

但在选择任务的过程中,家长或教师应注意易于完成的任务对于自我效能感没有太大意义;而在完成一项困难的学习任务时,则能够为个体提高自我效能感注入新的效能信息。外因作用下取得的成功,具有效能价值较小;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功,对于改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更大些。

2考试心理辅导

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他们产生焦虑、没有信心的原因之一,他们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做才是最好的。所以考试心理辅导也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的重要内容。

第一,指导学生学会系统的复习。

有的学生因情绪紧张、焦虑等原因,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老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指导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等特点,依据老师的复习计划和个人的学习基础拟定一份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并监督其完成。同时,对学生进行解题技能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充实,才能减少焦虑感和迷茫感。

第二,引导学生用一颗平常心看待考试。

对于那些考前心理容易紧张、情绪反应强烈的学生,教师应与他们一起分析现状认清自己的优势之处,引导其放下包袱、排除外来的压力和干扰,调整好应试心态。教师、家长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各种考试的成绩,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归因分析,及时改进。学生才能学会自我调节,才能在考试中保持平稳、向上的心态。

第三,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氛围。

用艺术的形式和手段来调节和改善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或者说,通过某种具体的艺术活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个新动向,也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条有效途径。

3团体行动

针对目前学生心理辅导现状存在的不足,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针对的是全体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成为一个较好的心理辅导途径。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心理咨询形式。主要通过团体内的人际关系互动,促使个体在过程中观察和自己差不多的学生取得的成功,体验、认识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首先可以通过绘画等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对学业的认识、感受,宣泄焦虑情绪;其次,通过活动游戏等帮助学生降低对学习的焦虑;最后可以通过让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学生谈谈自己曾经最得意、最成功的一件事或者以讲优点的形式来让其发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

4情感关怀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辅导中,情感的关怀与交流是基础。教师或心理辅导员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家庭或其他的原因,性格较孤僻,心理较脆弱,自我效能感也就比较低。

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A-0004-02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中,笔者设计了“我与网络”方面的调查,其中在“你希望老师与你怎样进行交流?为什么?”这一问题中,我班有90%的学生不希望在老师办公室或当着同学的面与老师交流,他们选择了短信、E-mail、QQ的理由是不用面对面交流,而且可以避免尴尬、害羞……鉴于此,笔者充分利用新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信息沟通方式,让它们成为学生和心理辅导老师之间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沟通手段。

一、短信――信息传达的绿色通道,让师生沟通零距离

我校是民办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自全区各地,而且大多数学生家长因为工作原因没能经常陪在孩子身边,因此,部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学校首要关注的问题。尽管学校也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但是很多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愿意走进咨询室。长此以往,部分学生的各种问题无法及时得到疏解,长期累积就容易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该多渠道地拓展心理健康辅导方式,让学生无顾忌无障碍地袒露生活或学习上的一些困惑。

笔者认为,运用短信与学生沟通的方式符合当今时代新形势。由于当今绝大多数家长都为小学生配备了手机,因此运用好手机短信这一沟通方式,将能起到与学生直接沟通的作用。手机短信方便学生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或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教师也可以在阅读短信之后及时地给予学生回复,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从手机短信这一特点出发,笔者对本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学生遇到问题随时可以编发短信给老师,老师一定会给予及时的解答,而且,老师保证对于任何学生发来的短信内容都会保密,不向任何人(包括家长)泄密。有了教师的承诺,学生都非常乐于向笔者敞开心扉。如生1发来短信问:怎样可以天天都快乐?师:将每天的目标设置得低一点,自己努力一点,就能达到。一点儿一点儿的成功累积就会有很多的快乐。生2:我为什么不招人喜欢?为什么大家不跟我玩?师:多向同学伸出友谊之手,同学就会喜欢你的!生3:老师,怎么样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呢?师:十个手指有长短,金子也只有9999999%的纯度,人总会有瑕疵,但是我们可以多读书,读好书,与人为善,多向别人伸出友爱之手……你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个心态好、积极向上的受欢迎的学生。生4:老师,为什么我总控制不住自己?师:学会放一个提示牌在课桌上,或者写一张提示条放在笔盒中,每天读一遍,时时提醒自己:世上无难事,最怕有心人!生5:老师,为什么同学老是和我玩不来,也远离着我?师:多发掘同学的优点,多帮助同学,多做有利于班级、同学的事,多为班级着想。

从此,短信成为了笔者与学生之间沟通的连心桥,学生可以毫无顾虑地向教师敞开心扉,而教师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短信,笔者给学生的每一个提示或信息反馈,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与真诚。手机短信,为笔者和学生搭建了一个沟通平台,使师生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和方便。

二、E-mail――真情互动的沟通桥梁

虽然大多数的家长都给孩子配备了手机,但是,总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配备手机。虽然有时候全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公开、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可是,依据心理咨询保密性原则,对于部分需要特殊关照的孩子,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特殊的关爱。在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中,笔者在了解全部学生的情况后,明确了没有配备手机的学生范围,并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部分孩子作为关注对象,选择时机与他们沟通,让他们接受笔者的倡议,在生活或学习上有烦恼和问题时第一时间通过“真情E-mail”告诉老师。这样就为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发泄的出口,让他们可以不受约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由于E-mail具有私密性,利用E-mail可以及时给有“问题苗头”的学生一个提示或信号,让学生知道有人关心、关注他,使问题能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利用E-mail在不同的时间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表达不同的态度,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通过E-mail,笔者走进了学生的生活,而且有一些学生和笔者已成为知心朋友。在这份信任下,学生愿意向笔者敞开心扉,倾诉心曲。这也使笔者对信任有了新的认识: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纽带。例如,前不久,笔者收到了学生瑶瑶发来的一封邮件,她在邮件中说道:“老师,我的好朋友君君这个学期学习退步了,她背地里经常哭。我问过她,她不肯说。我想帮她,可是没有办法,您能帮帮她吗?”从邮件的一字一句中,笔者感受到了瑶瑶对朋友的关爱和真挚之情,同时眼前浮现了君君的身影,这是一个文雅、开朗、麻利的大队干,是什么事情让她发生了情绪变化呢?为了让瑶瑶放心,笔者先给她回复了邮件:“瑶瑶,别着急,朋友不想说,说明她有难处,你约她来我这儿,我试试。”可是,后来笔者发现与君君的当面沟通效果并不好,于是就向瑶瑶要了君君的QQ邮箱。

后来,在与君君的邮件交流中笔者了解到,君君已经有一个上初三的哥哥,可开学不久妈妈又生了一个弟弟。以前爸爸、妈妈轮班每隔一天晚自习后都接她回家,现在改为一周接一次,而且周五还来得很晚。君君认为有了哥哥,爸爸妈妈还要一个弟弟,说明父母重男轻女,因此她心里特别委屈,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导致学习成绩也下降了。根据这样的情况,我在发给君君的E-mail中写道:女孩也很了不起!你看:有李清照――最有才华的女人,有玛格丽特・撒切尔――英国首相,有赖斯――美国第一位黑人女国务卿,有张茵――吃苦耐劳的中国女首富,有可可・香奈儿――缔造了二十世纪独特时尚王国,有奥普拉・温弗瑞――美国人的心灵女王,有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波兰女科学家,还有美国现任国务卿希拉里,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爸爸、妈妈有个弟弟,是因为你和哥哥都长大了,求学在外不在他们身边,他们觉得太孤独了……君君看了我的邮件以后心情开朗了许多。

可见,E-mail的隐蔽性、私密性让一部分孩子有了倾诉的地方,这一特殊渠道能及时有效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师生之间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了心理辅导教育的感染、渗透效果。

三、QQ群――让正能量与师生一路同行

篇5

近几年来,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愈发严重的态势,大学生中常常出现的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抑郁、焦虑、孤僻、冷漠等,因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难以解决,又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普通高校大学生中出现极端事件的情况不断增加。作为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与学生直接面对面接触的时间较多,在现代教育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如果能当好大学生的“心理医生”,将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的时候,就能减少许多悲剧的发生。

一、辅导员要用爱心投入日常的观察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因此,辅导员要勇于承担起学生管理工作赋予自已的重任,加强自身心理素养,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医生”。辅导员应当在大学生入校就要广泛开展微笑谈心活动,通过谈心活动来打开大学生心灵的窗户,认真倾听大学生的真情诉说,从而了解大学生埋藏在心里的真实想法,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尤其是对于在日常工作中观察到的发现有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或者称为“心理边缘生”更要倍加关注,要为每个大学生建立一个心理档案。内容至少应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身体状况、家庭状况、个性特征、学习心理特征、朋友等),每次的谈话记录(包括时间和考试焦虑、同学交际障碍、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及时记录学生异样的情绪和行为举止,洞察学生行为动机,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评估其发展趋势,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打消该学生的消极情绪。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注重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初始发生阶段,做到防微杜渐。

二、辅导员要坚持有的放矢的原则

每个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知识面、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每个大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的看法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也有不同,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老师能深入到大学生中间去,与他们交朋友,通过有效的交往与交流熟悉每一个大学生的情况,从而及时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问题,做到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去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心理疏导,做到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高校辅导员抓德育教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尤其对于班里的一些调皮捣蛋学生,及时肯定他身上的某个闪光点,鼓舞其上进心,促使其不致破罐子破摔而有所积极表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价值取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辅导员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差生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每一个大学生,应该说任何大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的,不会只有优点没有缺点,也不会只有缺点没任何优点。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对中等生这既不冒尖又不露尾的群体会觉得一切平平常常,容易忽视其优缺点,这种不正常的看法有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优缺点评价,有碍在所有大学生中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优生毕竟是少数,而中差生则是大学生群体中占绝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因而,高校辅导员要花大力气来做好培养中差生的工作。特别是在帮助差生时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应当苦口婆心地劝导,认认真真讲道理,循循善诱地将其带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教育大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大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对广大的中差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肯定他们的闪光点,教导他们要扬长避短,鼓舞其斗志,鼓励其进步,特别是要遵循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心理辅导与疏导,通过说服教育来引导、启发学生,使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

四、辅导员要坚持走“学生路线”来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作为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好大学生的“心理医生”,必须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了解大学生的喜怒哀乐,尽力去为大学生排忧解难,为其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一些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经常出现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通常表现为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常常有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对生活失去乐趣,在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时,常常会出现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厌世等。高校辅导员应针对这些现象,开展一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活动,譬如“学雷锋、献爱心”活动,到社会上做社会调查或勤工俭学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舒展身心、展现自我,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大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健康、宽广的心境,促进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辅导员要与多方加强沟通

高校辅导员除了与大学生本人加强交流与了解以外,还要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互相沟通,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从而比较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减少心理辅导的盲目性,有利于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有些大学生对考试有恐惧感的,可在考前一段时间就开始开导他(她),平和其心态,在考试后学生成绩有进步了,一定要及时亲自给学生家长报喜,通过父母给学生以支持和鼓励,这叫“家庭激励”法。作为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应当在学生管理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把握好自身既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又是“心理医生”的角色,主动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任务,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开拓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学校恐怖症;系统脱敏疗法;支持性心理干预;理性情绪疗法

一、学校恐怖症及其表现

学校恐怖症(school phobia)是儿童对学校特定环境异常恐惧,强烈地拒绝上学的一种情绪障碍,是恐怖症中的一个特殊类型。目前国外学者把学校恐怖症列为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并认为发病年龄有三个高峰,且与发生原因密切相关:5~7岁为第一高峰,可能与分离性焦虑有关;11~12岁为第二高峰,可能与升中学、功课增多、压力加大或改换学校重新适应新环境和人际交往困难等因素有关;14岁为第三高峰,可能与少年特征性发育,自觉身材长高,手足长大,显得不灵活,情绪抑郁有关。

学校恐怖症在学校中偶有发生,尤其是刚刚升入高一阶段学校读书的学生,容易发生类似症状。比如下面的一个学生的表现

小旭是某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总是很害怕上学,一想到要到学校去,就很担心,很希望自己能生病,这样就不用到学校去了。每次走到学校大门的时候就觉得腿发软,冒汗。进入学校学习的前几天,英语老师要求同学背诵课文,其中叫他起来背诵时,由于很紧张,背到一半便背不下去了,于是受到老师的批评,从那以后,他看到英语老师很怕,总担心老师会批评他;他感到过去学校的老师很好,现在学校的老师都很凶;他害怕所有老师,感到最害怕的是老师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他;他觉得现在学校的学生都很优秀,而自己比不过他们;一个学期中,他只知道两个新同学的名字,不敢与新同学玩;他感到胸闷、憋得慌,要回原来学校读书。

在班主任的介绍下,他走进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初次走进心理辅导室时,他的手冰凉,脸色苍白,眼泪未干,紧闭着口,愁眉苦脸,不敢正视任何老师,一谈到学校教师感到紧张,眼泪会滚出来,身体发抖。回答老师提问时不愿开口,即使偶尔说话声音也很轻。

二、分析学校恐怖症发生的具体原因

经了解,小旭的父母均为城市企业职工,夫妻关系不太好,经常吵架。家庭事务处理中母亲为主,父亲为辅;祖辈及母亲的教养方式为溺爱型。上幼儿园时有分离性焦虑症状,经常哭闹着不愿离开家长去幼儿园,一有机会就从幼儿园跑回家中。进入小学后一切正常,但平时不太说话,与同学交往正常,比较文静,学业在班级中为前五名。第一次见面对该生的综合印象表现为焦虑、紧张、害怕,性格上内向、退缩、敏感、脆弱、自卑,气质类型有抑郁质倾向。

在转校时孩子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对新环境的诸多不适应,这时需要家长和教师敏感地察觉孩子心理上的变化,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教师对插班生小旭的心理状况了解不够,一开始未予以足够的关心,却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再者,家庭教养方式存在问题,母亲及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使得孩子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差。父母关系不良,经常吵架,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形成了退缩,敏感,内向的性格特征。其恐惧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性格因素。性格上有遗传及环境所致的缺陷,内向、退缩、敏感、脆弱、自卑,交往能力不强,环境适应性差,对长辈特别是母亲的依赖性太强。同时受到诱发事件:迁居、转学、遭老师批评的影响。

三、学校心理教育与辅导的方案

(一)目标

消除对学校的恐惧,能够正常上学;改善和新同学的关系。帮助其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能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最终达到促进该求助者心理的健康与发展,到达人格完善。

(二)心理辅导的方法和原理

1、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系统脱敏疗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沃尔帕认为,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是一种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根据这一原理,在心理治疗时便应从能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恐怖反应的刺激物开始进行治疗。一旦某个刺激不会再引起焦虑和恐怖反应时,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助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助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

2、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

艾理斯(Albert Ellis)在本世纪5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种认知疗法。艾理斯认为,人的情绪障碍、行为问题是由于非理性信念、绝对性思考、错误的认知评价造成的。人的认知评价对于产生什么情绪有重要影响。

3、支持性心理干预

支持性心理干预创于1950年,是由Thome首先提出的。它是目前我国使用很广的一种心理治疗概念。这一方法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是采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支持、评理、说服、消除疑虑和提供保证等交谈方法,帮助求助者认识问题、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从而促进心身康复过程,提高应付危机的技巧,提高适应困难的能力,舒缓精神压力,帮助走出心理困境。

四、学校心理辅导的实施

(一)准备工作

制定了辅导方案后,给小旭布置作业――列出对学校感到恐怖事件的等级次序。具体要求如下:

1、找出所有使他感到恐怖的事件,并报告出对每一事件感到恐怖的主观程度,这种主观程度可用主观感觉尺度来度量。这种尺度为0~100,一般分为10个等级,单位为sub,

2、将找出的恐怖事件按等级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表是其排出的恐怖事件顺序。

(二)系统脱敏从第二周开始进入系统放松训练。使用录音机和心理放松训练磁带,指导他学会放松。体验放松的感觉,逐渐训练使自己能够迅速进入放松状态。

系统脱敏分为两个过程:

1、想象脱敏。在完全放松时由心理老师做口头描述,并要求其在能清楚地想象此事时,便伸出一个手指头来表示。然后,让其保持这一想象中的场景30秒钟左右。

2、实地适应训练。这是关键步骤。由心理老师陪同从家里出发,坐公交车到学校门口,在公交车上和下了车的路上小旭没有明显的恐怖反应,当走到学校门口时,脸色开始凝重,于是站在学校门口做调整,后来离开学校门口一同来到学校旁边的小店坐着,在心理老师指导下做放松训练,达到完全放松状态时仔细观察校门口的景象。大约20分钟后,自动再一次尝试进入学校,并且成功了。当进入学校后,一直走到教学楼前,心理老师拍拍她的肩膀以示安慰和鼓励。

第二天心理老师在学校教学楼前等着求助者自己来到。陪同一直走到自己的教室门前,仔细对教室进行了观察,并在教室门口做了简单的放松训练,比较顺利。于是约定从下周一开始,上学。

(三)支持性心理干预

除了上述单独的会谈外,支持性心理干预着重与家长及学校中的教师同学等社会因素的支持性干预。

1、引导教师改变教育方法与态度。首先与班主任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通过谈话,班主任终于了解到孩子产生的问题与自己的疏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她表示将主动与孩子接近,经常到孩子家家访,给予他更多的关爱,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同时,她将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来消除当事人的不良情绪。其次,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并达成共识:全体教师应多关心他,尽可能不批评他,要努力改变教育教学方法,为全体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2、引导学生与其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引导同学们主动在课间找他玩,与其交流谈话,多发现他的优点并鼓励他,从而使其树立信心,消除自卑与不安全感,并与新同学建立友情。

3、引导家长改变教子观念,联手进行教育与训练。首先,在交流中寻找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其次,明确学校做法,探讨矫治方法,争取家长和当事人的配合。经讨论,家长认识到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理性情绪疗法

篇7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136-02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迅猛发展,高职生队伍日益壮大,高职生也越来越受用人单位欢迎,但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和高职教育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不相对应。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自信心明显不足。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城,本世纪初,作为一种新思潮的积极心理学已逐渐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并开始运用于对学生进行的学习心理辅导之中。

一、对高职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的意义

1.有利于转变传统学习心理辅导的价值取向

学习心理辅导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克服学生学习心理问题,而且在于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积极心理学认为,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一个健康、幸福的人。同样,消除学生学习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自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理或行为模式。因此,学习心理辅导要改变以往偏向问题的消极的价值取向,用全新的视角和辨证的思维方法,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发学生固有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潜能上来,用爱心挖掘并彰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而帮助其克服自身的缺点和弱点,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2.有利于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强调,不仅要帮助处于逆境条件下的人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提高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质量。这也正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学习心理辅导过程中,探索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上进,释放自己的学习潜能,从而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幸福健康、全面发展而又富有个性的人。

3.有利于开辟学习心理辅导的新天地

纵观目前高职学习心理辅导的实际现状,效果还不尽如人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习心理辅导仅仅停留在补救性的对少数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因此,努力开辟高职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实践的新天地,变补救性学习辅导为发展性学习辅导,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问题,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信乐观精神、耐挫折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减少他们的心理创伤,有利于他们健康愉快地成长。

二、对高职进行学习心理辅导的内容

1.培养高职学生的学习幸福感

学习是幸福的,成长是快乐的。教育的宗旨应该是让每个学生快乐地学习、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学习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幸福的最大化。因此,我们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培养高职学生的学习幸福感,引导学生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使学生具有快乐的学习生活情趣和自信乐观等积极的情怀。在面对种种学习压力时,能够做到不自卑、不退缩,使学习生活更加富有意义,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以下几点幸福感。

(1)学生从“好学”、“乐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幸福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力求引导学生将学习引向“好之”、“乐之”的境界,尽可能创造条件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要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多给学生宣泄心中困惑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宽松的心理教育氛围,让学生解除心中的学习烦恼,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

(2)正确看待社会就业竞争,使每一个普通学生都拥有幸福感

我国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学业成绩是家庭、学校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生也必然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自己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志,将自己的学习成绩与他人做比较。这样,常常有不少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幸福感较低。为此,我们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就业竞争,同时,积极探索学生有效学习、快乐学习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不要以偏概全,多看自己成功的一面,不把缺憾的一面放大,让自己尽量多地获得学习幸福感。

2.培养高职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的心理品质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它表现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心态等诸方面,如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诚实、乐观、责任感等。

(1)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自信心

高职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差,自信心大都不足。教师要对学生持一种积极的态度,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发展自己的长处,去弥补自己的短处,让学生坚信 “我能行”。另外,通过开展“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信心训练”等一系列活动,在学生充分肯定自己的优点、展现自我风采的同时,加倍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锻炼自己的能力,告别自卑,找回学习自信。

(2)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21-2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阶段中的一个“小社会”,在其中,学生能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学会在现实社会中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班集体的过程,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智力发展,创造力的提高,以及人交往能力的形成。我试着采用心理辅导为载体,让学生在良好的行为习惯过程中发展健康的心理,促进素质的提高。今年我接任的八年级(2)班是个表面平静,实质的班集体。我想通过心理健康辅导,使这个班集体成为一个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坚强的班干部队伍,有共同的纪律,有良好的集体舆论。这是我对学生进行心理消极心理辅导工作的奋斗目标。

一、调查研究、了解障碍

对学生所处的家庭,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做一个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使心理辅导工作有针对性、有效地进行。我对所在班级同学的地位与人际关系作了重点调查,从调查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存在着显著的学习困难状况。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困难并非意味着智力有问题,大部分学生是非智力因素所致,其中更多的来自于学习心理障碍。其中主要有:惰性心理;自卑心理;厌烦心理;敷衍心理;理想心理;投机心理。这些消极心理,对形成良好的班风影响极大,它往往使学生缺乏饱满的学习情绪,对学习缺乏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通过调查,我也确定了重点辅导的对象:同学是班集体中有涣散性影响作用的五位。

二、个案分析

彭乐凯同学:平时在校不大与品行端正、成绩好的同学交往,常常与各班中成绩差、被老师、同学感到讨厌的同学在一起,做事毛毛躁躁,经常忘这忘那,每天作业交不齐是家常便饭,所以作业经常不能及时完成,形成恶性循环。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请他发言,前说后忘,前后都不能连贯起来。放学后,会因为和别人一言不和而发生动手打架的行为。有一次因为一位学生无意说了他一句,他就和那位学生大大出手。所以,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学生也总是对他敬而远之。老师、同学对他的评价是:懒惰,对待学习敷衍了事,考试测验抱着投机心理。

三、辅导对策

(一)以个别辅导为抓手,树立自信心

我对这几位同学加强了个别教育,在进行个别辅导时,体现了适时、适地、适量、适度的原则。他们比较自卑、懒惰,对学习没有信心,敷衍了事,我就经常给他们讲中国的张海迪,美国的海伦?凯勒,前苏联的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学校组织观看《少年华罗庚》后,我又及时与他们交流、谈心,使他们树立了“他们能成才,我也行,我并不比别人差”的自信心。如:仕详同学虽然学习上存在厌学情绪,但我发现他图画画得很好。利用这一点,我便在一次早会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并且告诉他学习上也可以利用画画。后来我让数学老师在讲解有关工程问题的应用题时,让他利用画线段图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多次让他上黑板演示。经过一段时间后,我询问数学老师这位同学的学习情况时,老师对我说:“想不到你这招真灵,现在他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特专心。”听到这些后,我便找到仕详,对他说:“你看,你多棒!我相信你其它方面通过你的努力会跟你的画画一样棒,你一定能做到,我相信你!”通过这些个别辅导,他逐渐萌发了对学习的自信心,学习态度也有了较大的转变,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二)以开展活动为突破口,克服懒惰心理

我发现彭乐凯等同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最多,懒惰心理表现最突出。因此,我有意让他们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如:让彭乐凯同学负责教室门窗关锁,让黄鑫同学负责班级包干区卫生的检查与督促……在这里,有了困难,只有自己克服。活动中,学生的耐挫抗折能力得到了加强。事实证明,经过这次活动后,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懂得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会被社会淘汰,慢慢地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好转。

(三)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弥补认知缺陷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学生总希望每一堂课都有新感觉,每一堂课都能学到一些新的知识,能力得到新的提高。为此,我尽量改革教学方法,变呆板为灵活,变单一为多样,变寡淡为有趣,不断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生动、活泼能满足学习需要且能激发求知欲望的最佳课堂氛围。这种“问题情境教学法”也是克服学生学习消极心理的一种较为成功的尝试。其次,根据这五位同学的认知水平较低这一状况,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类要求,普特结合”的分类教学,在“备课、上课、作业”的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分类设计问题和作业,以激发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不放任自流。

(四)以伙伴帮助为辅助,消除与其它学生之间的隔阂

黄鑫等同学的性格较孤僻,不合群,我平时教育其它同学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成立了“互帮小组”,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让离他们家近一些的学生每天跟他一起上学,放学,让其他学生了解他们,挖掘他们的可爱之处,并创造条件让他们为其他同学做好事,消除他们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的消极心理状态。

(五)开设“知心信箱”,排除消极心理障碍

学习成绩差的人有消极心理,学习成绩优秀的人有时也有因某种原因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这些原因不能长时间积压在心中,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宣泄,建立“知心信箱”,就是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宣泄的小天地。“知心信箱”以通信、谈心等方式让倾诉,并借机点拨、指导。建立“知心信箱”,使我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在“知心信箱”中,我发现了学生的各种心态,及时了解到让学生产生学习消极心理的不利因素。在回执中,我以亲切幽默的占据,化解了学生在各种不利因素下产生的消极心理、学习障碍、千千心绪。“知心信箱”实施下来,效果不错。

(六)创设舞台,展示学生的才能

每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即使是成绩最差的,平时挨老师批评最多的也有自己的长处。只不过讨人喜欢的学生的优点更容易被老师发现。相对而言,性格内向、有自卑感的学生则显得缺乏信心。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情感如同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幼芽来,儿童边认识边干得越多,对劳动欢乐的激动情感体验就越深,他就想知道得更多,他的求知欲、钻研精神、学习动机也就越强烈。”作为班主任的我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为每位学生提供为集体服务,施展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七)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促进沟通

为了便于管理,对学习消极心理严重的学生建立了档案,填好家长工作单位及家庭地址,把学生在学校中的点滴进步写在家校联系本上,适时向家长传递,让家长及时配合教育和表扬鼓励。家长也把子女在家庭中各方面的转变及时反映给学校,让老师及时表扬和疏导,使他们感到被人重视,满足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自信心和学习的内驱力,抵制学习消极情绪的产生。

诚然,学生的学习消极心理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又是不稳定的,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其方式、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所读的,仅仅是初探,但可以肯定,教育教学时如能充分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篇9

基层学校的心理辅导站的常规工作有两大项: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团体辅导针对大部分学生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用性较高、涉及面较广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而个别辅导针对的是个体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是针对性较强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借用的形式有师生对话和心理咨询两种。这两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可以大大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

我校在近八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和探索中,积极研究符合本校特色的心理辅导工作。小组心理辅导便是其中的一项。小组心理辅导属于团体辅导的一种。我校的团体辅导主要形式有三种:团体辅导广播或电视、心理活动课和小组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广播或电视针对全校师生,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基本的心理规律,发展良好的性格品质。心理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培养目标,设立以“快乐适应、自知自信、合作进取” 为主题的系列课程。

小组心理辅导则是对有某一类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集中的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小组成员相互鼓励、协同发展,使他们增强信心,帮助他们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小组心理辅导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而获得自我发展,改善成员不成熟的偏差态度与行为,进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根据多年的观察和调查发现,不同年龄、不同境遇中的学生有一些共性的问题,我们设计了有校本特色的小组心理辅导活动。如针对低年级的部分学生中出现的新生适应不良的问题,我们进行的是《他是我的好朋友》主题活动;部分孩子注意力分散,我们进行的是《感觉统合训练》。在中段学生中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不少,我们进行的是《做个受欢迎的朋友》的活动;面对班干部的苦恼,我们进行的是《做个好领导》的活动。而高段学生中亲子交往的矛盾普遍存在,我们进行的是《如何应对父母的唠叨》;对六年级女生,我们为她们准备的是《女孩子的悄悄话》,以帮助她们适应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

小组心理辅导以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惑为辅导任务,通过组内互动和辅导老师引导,从而帮助他们解决烦恼,获得健康的发展。

二、小组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

1.群体动力学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拓扑心理学的心理场理论认为,人就是一个场,人的心理现象具有空间的属性,即人的行为是由场所决定的。可以用公式B=f(PE)来表示,其中B表示行为,P表示个人,E表示环境。勒温非常重视在生活环境中对人行为的研究,他将场论的基本特征概括为:(1)场是融行为主体及其环境为一体的整体;(2)场是一个动力整体,具有整体自身独有的特征;(3)场的整体性在于场内并存事实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在小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团体咨询过程中团体氛围的创设,利用群体内聚力提高咨询的效果。

2.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主张把依靠直接经验的学习和依靠间接经验的观察学习综合起来,说明人类的学习是一种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着重阐明人是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在小组心理辅导中,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要为来访者创设一种充满理解、关爱和信任的情景,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变化。

3.积极心理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的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他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的时期,心理学家有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使命,就是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令家庭幸福美满,使雇员心情舒畅,让公众称心如意。”

小组心理辅导重视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在小组内,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获得幸福的生活和良好的发展。

三、小组心理辅导的原则

小组心理辅导过程中,要让每个人都能安全、开放、愉悦地参与辅导,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保密原则。在小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在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下,要充分尊重每一个成员的隐私,增强互信和理解,增加团体的凝聚力。

2.民主原则。在小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使每个成员在活动中有平等的地位。整个小组保持良好的秩序和轻松的氛围,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3.发展原则。在小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辅导老师要从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成员的问题和把握小组辅导的进程。

四、小组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参与小组心理辅导学生的构成

1.广播招募构成

利用学校心理辅导广播,在每天广播快结束时,公布平时观察到的学生烦恼,以知心姐姐的名义,欢迎学生参与小组心理辅导。广播结束之后,马上报名。报名表如下:

这样将有共同烦恼和问题的学生招募起来,以小组辅导的最佳人数6至10人为一组,参与小组活动。如果来报名的学生众多,可按主题分成几组。

2.教师推荐构成

教师推荐的方式多用于低段学生,因为低段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对心理辅导还不了解。几年的实践和思考,使我们将一、二年级的小组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定位为感觉统合训练。在低段学生中,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显出分心、多动和学习障碍。他们由教师推荐到心理辅导老师处,由心理辅导站讨论编组,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参与感觉统合训练的游戏。

(二)小组心理辅导老师的作用

1.组织作用。从小组心理辅导开始、到过程中、到一次辅导的结束,辅导老师要做好几件事。首先要建立关系,告知小组心理辅导的原则,使小组成员减少拘束感。其次在活动中,保持小组成员的互动沟通,运用保证、鼓励、支持的技术,使辅导顺利进行。最后,在小组总结中,对活动作出正确的解说,重申保密原则。

2.倾听作用。辅导老师始终保持真诚、接纳、同感的态度,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小组成员,认真倾听他们的言语,也指导他们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不随意插话。辅导老师在倾听过程中还可以适时采用复述、反映与澄清等技术。

3.教育作用。因为小组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在校学生,所以小组心理辅导老师在小组成员能够接纳你的条件下,将社会的认知、良好的行为加以指导,让他们获得更好的自我发展。可以采用的技术有适时和适当的提问、面质、聚焦、示范等。这样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效仿榜样,形成适应性的行为。

(三)小组心理辅导的方法使用

1.团体讨论法:就团体共同关心的比较有意义的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使问题更加清楚,达成共识。

如在《如何应对父母的唠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活动过程:

(1)忆往事,激感

首先让小组成员畅所欲言,一起来回忆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感知父母的不易。

(2)谈唠叨,宣泄不满

爸爸妈妈也有很多的烦心事,有时我们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他们难免会显得着急,有时就会不停地唠叨。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请具体说说。

你们听了爸爸妈妈的唠叨后,心里是一种什么感觉?

让学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想策略,搜索方法

有时免不了会和爸爸妈妈产生一些摩擦,弄得他们不开心,自己也不开心,其实我们心里也不愿这样。商量一下:面对他们的唠叨,我们最好怎么办?大家各想各的主意,请一位同学快速记录在白纸上,然后在许多主意中挑选出你们认为较好的三条,打上五角星。

通过生生互动,在思维的碰撞中,搜索多种应对父母唠叨的方法,在交流、筛选的过程中获得应对唠叨的积极方法。

(4)说方法,理解共情

说说大家挑出的方法,这样操作有什么好处?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在说方法的时候,让小组成员思考得更细致,更好地处理具体的问题情景。通过谈收获,不仅能够巩固团体讨论的结果,更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理解父母的心情。

2.角色扮演法: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

如在《做个好领导》的小组心理辅导中,辅导老师针对中队干部提出的“有的同学不服管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创设情境。在自修课上,教师扮演那个老是不做作业、调皮的孩子。请小组成员作为班干部来管理,用好办法来劝说,让同学听从班干部正确的做法,遵守纪律,好好学习。

这个主题下进行的几次小组心理辅导,故事情境相同,但每次角色扮演都会根据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每一次辅导老师扮演不守纪律的孩子总会给班干部增加难度,以确保情境接近现实。但每组在操作时,因为遇到的是个性不同的班干部,所以总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这就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快速地调整角色。在其中一次的角色扮演中,“调皮孩子”遇到了能够为他人着想的好干部,马上就自觉学习。于是扮演“调皮孩子”的辅导老师马上请小组成员讨论,这个好干部是怎样能够让同学遵守纪律的?而在另一次的活动中,这个“调皮孩子”没有遇到能让他遵守纪律的干部们,于是,辅导老师适时而止,请小组成员来扮演“调皮孩子”,自己扮演班干部,用爱心、用智慧使“调皮孩子”不再妨碍大家。然后再次引发比较、讨论,使小组成员理解调皮学生渴望关注、渴望关爱的心情,也掌握了一些班级管理的技巧。

3.行为训练法: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

如在小学低段学生中,有一些学生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好动易分心,情绪不稳定,是较为典型的注意力障碍,我们就通过小组心理辅导让学生参与《感觉统合训练》的主题活动。在每次的活动中,我们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分别安排跳羊角球、袋鼠跳、走平衡木、匍匐前进、前滚翻、趣味手工等训练,促进这些特殊学生对身体协调、空间知觉和运动能力等的培养,使他们更好地发展。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活动时要遵循从易到难、教师示范、帮助强化的原则。 我们发现:学生在这个小组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能够尽情地玩耍、发泄,的确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4.认知改变法:通过改变当事人的认知―心理意象、观点、信念和思维方式,重建其理性化思考,进而改变情感体验与行为模式的方法。其主要技术包括:理性情绪疗法、自我指导训练、应对技巧训练、内隐示范等。

如在高段学生中进行的小组心理辅导《考试紧张怎么办》,我们就运用了认知改变法。活动过程如下:

(1)倾诉苦闷,获得共情

请大家都说说自己考试紧张的经历。

(2)科学改变认识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诉说,我们发现许多同学考试的时候都会紧张。其实,很早以前,心理学家就发现了这一现象。考试紧张被称为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现象。

考试焦虑是一种在考试情境的激发下,以担忧为基本特征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包括两种基本成分:一是对考试结果的担心;二是由担心而引起的身体反应。像觉得考不好丢面子、影响自己前途或担心考不好受父母责备等都属于考试焦虑的认知成分,而血压升高、心跳加速、汗腺分泌、肌肉颤抖等属于身体反应成分。

其实考试焦虑也并非坏事。中度压力与焦虑是考试的最佳状态,利用好考试的压力,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调整和放松自己。只是过度的考试焦虑会使人注意力涣散,干扰回忆过程和思维过程。

(3)改变自己的看法

知道了有关考试焦虑的一些知识,谈谈你的感想。

(4)寻找例外,调整认知

今天我们还想讨论一个话题:你有没有一次考试,是不太紧张或你觉得适度紧张的,并从那次考试中总结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从大家的谈话中总结:认真复习,提高自信;平心静气,由易到难;自我调节,学会放松。

(5)练习放松,储备方法

教师讲解深呼吸缓解法和肌肉放松法。

深呼吸缓解法:紧张焦虑会导致呼吸不由自主地加快,从而导致“过度呼吸”。所以,当你在焦虑紧张时,要学会控制呼吸。通过呼吸缓解焦虑。具体做法是:保持坐姿,身体向后靠,将双掌轻轻放在肚脐上,要求五指并拢,掌心向下。先用鼻子慢慢地吸足一口气,大约数四个节拍,然后慢慢吐气,也用四个节拍,每次连续做4~10分钟即可。也可以闭上眼睛做,边做深呼吸边想象一些美好的情景。

肌肉放松法:紧张焦虑会导致二氧化碳和氧气在血液中的比例失调,从而改变血液的酸性,引起钙在肌肉和神经中的急剧增加,令其敏感度提高,使人感到颤抖、紧张。因此,肌肉松弛法有利于缓解肌肉紧张。具体做法是:A.头部放松。用力紧皱眉头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用力闭紧双眼,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用舌头抵住上腭,使舌头前部紧张,保持10秒钟后放松。B.颈部肌肉放松。将头用力下弯,努力使下巴抵达胸部,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C.腹部肌肉放松。绷紧双腿,并膝伸直上抬,保持10秒钟,然后放松;将双脚向前绷紧,体会小腿部的紧张感10秒钟,然后放松……还有肩部、臀部、胸部等肌肉的放松。

(6)说说感受,巩固认知

在这次小组心理活动结束前,请学生说说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小组心理辅导的后续研究

篇10

1.直接管人

所谓直接管人就是辅导员自己直接管理学生和班级事务,对于像学生请假、开展竞技活动或者是考取证明和办理证件,辅导员都是直接领导。但是对于辅导员而言,直接管理这些事务难免会浪费太多时间,因为辅导员本身所需要担负的任务很重,如果事无巨细的管理学生的日常事务,工作量会非常之大。这时候,辅导员就需要利用其他一些管理方式进行学生的管理工作,比如说请假问题,可以按照请假原因的不同,找不同的部门进行签字,这样就减少了时间和精力的浪费[1]。

2.制度管人

每个高校都有一套适用的管理制度,对于学生的管理方面也同样适用。所谓管理制度,不仅仅包含着学校自身制定的规章制度,还包含着国家的一些相关规定,比如说《高等教育法》。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善于掌握基本的规章制度和知识,一旦在管理中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不必惊慌失措。这些规章制度包含着很多方面的基本内容,比如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比如说班级的管理,班级活动的开展等,都需要在遵循一定的制度。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做到知法懂法,并且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行事,运用这些作为自己的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

3.自我管理

在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有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就是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就是所谓的自我管理。在管理工作中突出自我管理的作用,也就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主动性。人性化的管理,不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的处置事情,而是要严格的按照学校的制度行事,杜绝一些不良的作风和习气,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入校园[2]。

二、实现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手段

1.做到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

在很多学生眼中,辅导员是具有权威性的表现,他们往往会敬仰和尊重,却不会想到与辅导员成为朋友,这是辅导员需要解决的学生的心理困惑。辅导员首次要做的就是尊重和理解学生,真正的将学生立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来来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多多的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除此之外,还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在学校事务方面多为学生争取利益,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的,因此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充分的利用自己的优势,为以后更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公平公正公开办事

辅导员在处理学生事务时,要秉承着一视同仁的态度,不能够因为亲疏远近或者是成绩的优劣作为处理问题的准则,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公平公正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辅导员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维权热线等,专门为解决学生的基本事务服务。在这样一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中,学生可以更加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3]。

3.做好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

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必须要与时俱进进行改变。要不断的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和水平,让他们能够以一种更加积极和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去,在招聘辅导员时,要注重自身素质的选拔,提高督导员的服务能力。实现管理体制的创新,还要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将辅导员管理工作的各项问题都进行严格的规定,避免出现无章可依的现象,在管理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妥善的解决。

4.充分运用激励培养法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72-0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也逐渐转移到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良品格上。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为了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成了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高等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

1 心理辅导的内涵

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心理疾病的有效工作方式。首先,高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具有一定的优势,不但具有针对性,影响广泛,还能同时对多位学生开展工作,服务对象多。其次,心理辅导能够改善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一些具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咨询效果好。再次,在学生团体之中实施“成长性团体”心理教育,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信息,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第四,心理辅导能够促进学生相互支持、鼓励、帮助,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同学的温暖。由此在高校中,心理辅导逐渐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个新的发展趋势。[1]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近些年来,高校许多学生缺乏自信、情绪低落、迷茫,甚至出现了强迫症状、认知偏差等症状,并且对人际关系也比较敏感。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强迫、敌对和人际关系问题上,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集中。在求学和生活中,由于高校学生受到不同的成长经历、学习经历以及生活经历的影响,他们面临着学业困难、经济困境、就业等压力,从而产生了关于生存和发展的心理困惑,出现了适应不良、缺乏自信、自我认知偏差以及孤独和焦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根据高校学生心理特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工作格局,已经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但是一些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重视,在专业人员、经费和设施等方面,还不够完善,还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层次上。根据有关文件规定,高校要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能少于2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必能小于1:3000。但是部分高校全校仅有一名专职或者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归属于学生处或者人文社科教学部门,归属不一,从而使很多教师不但要担负心理课程教学、心理健康和咨询的工作,还要担负着管理学生的工作,增加了心理教师的工作量,不利于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

再次,由于资源有限等原因的限制,一些高校没有设置专业的心理教研室,除了一些为数不多的心理素质课程的教学师资之外,很多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只接受国人文教研室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培训,教师的心理学专业背景并不强,并且由于他们工作重心的问题,很难潜心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和研究,导致高校心理素质类课程缺乏教学师资。[2]

3 高校学生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的运用

3.1如何帮助学生转换角色

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校园的新生活,缺乏自我探索和了解的能力,没有确立清晰的行动计划和目标,在人际交往上,也缺乏基本的技能和原则。因此,为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高校通过开展“走进新生活”、“人际关系训练”等辅导活动,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的生活,更好的转换角色。另外,团体辅导技术能够在班集体形成的初期,能够有效地增强新生的集体归属感,增强班级凝聚力。同时,在心理辅导活动中,也能使班主任观察了解到新生的个性特点和整体状况。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新生逐渐对心理辅导产生了热情、兴趣,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逐渐形成了宽容待人接纳不同的性格,明确了学习的奋斗目标。

3.2如何增强学生彼此之间的支持和见证

为了帮助学生找到不合理的认知,了解和接纳差异,发现自身资源的可贵性,增强人际交往和处理冲突的能力,针对一些具有一定共性问题的学生,在心理辅导中,高校要采用颗粒的情绪ABC疗法、焦点疗法以及叙事疗法等,开展一些“找回你的自信”、“恋爱季节”等同质性咨询活动,帮助高校学生增强信心,缓解情绪,使他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增强学生彼此之间的支持和见证,提高他们自我反思能力,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3.3如何能够使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一般情况下,高校都有心理委员,这些心理委员是高校最基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执行者、宣传员以及观察员。因此,教会他们一定的心理辅导技能,了解心理辅导的功效和模式,并且鼓励他们运用到班级生活中去,高校要对这些心理委员进行培训,通过一些“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和“在校生心理咨询办法”等常规性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学生心理委员能够在体验中逐渐的成长,增强他们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学生骨干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和快乐。[3]

4 总结

心理辅导具有自身的规律、特点,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校开展心理辅导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有优势,加强各个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共享资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远,孙丽,崔常铭.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研究[J].现代交际,2011(04).

篇12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047-03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成了主要的沟通渠道,信任危机问题再次摆在人们面前。当代大学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发展、人格日趋健全、价值观日益成型的重要黄金期,他们渴望与人交往,但往往缺乏必要的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出现人际信任不良。研究表明,人际信任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自我价值感、社会满意度以及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1]。人际信任建立不良,不仅会给大学新生造成人际交往困扰,而且影响其处理心理冲突的能力,阻碍团体协作发展,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本文试图利用团体心理辅导这一途径有针对性地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跟踪测量和访谈验证其不仅能够提高人际信任水平,而且具有即刻性、有效性和持续性。该工作不仅拓宽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野,而且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效方案。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合肥某高校在校大一新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为减少实验误差,所选择成员在性别、系别、年龄等方面进行了平衡,并且被试均未参加过同类型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试通过访谈并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症状自评表(SCI-90)对被试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筛查。要求被试成员无躯体性疾病和精神方面问题,并承诺全程参与。被试根据性别、系别情况分布具体见下表1。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人际信任量表》(简称ITS)为工具,ITS量表是Rotter J.B.依据社会学习理论编制而成的,该量表被用来测量受试者对他人在行为方面、承诺方面以及陈述方面的可靠性的估计[2]。量表包括共25个测验项目,每个项目分数段在1-5分之间,有“完全同意”“部分同意”“同意和不同意一样多”“部分不同意”“完全不同意”[3]共计五个选项,各选项合计分数在25分-125分之间。部分题目采用逆向计分,最终合成分数越低表示人际信任度越高。时间限制为10分钟,以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为测量内容,测量被试对不同社会角色包括父母、推销员、政治人物、新闻媒体和一般人群等的态度和行为[4]。

(三)研究设计

实验组同学每周接受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每次2-3小时,共计八次。对照组被试不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学习、生活情况如常。

每次心理辅导严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标准模式进行,坚持相互尊重、发展性、启发性、整体性、民主性、保密性原则,采取心理教育、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认知干预以及行为训练等方法。注重运用辅导过程中和之后的小组分享、主观评估、心理量表测验等方式检测辅导效果。

二、人际信任量表的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实验组进行为期8次团体辅导,并进行后测、跟踪测以及问卷调查,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一)实验组、对照组团辅前测分数差异比较

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前,相同条件下安排两组被试进行前测。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在团体心理辅导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人际信任分数无显著性差异。在排除较小误差的情况下,可以认为两组被试具有同质性检验标准,人际信任水平基本一致。

(二)实验组、对照组团辅前测、后测分数差异比较

8次团体心理辅导之后,在相同条件下对两组被试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之后,实验组被试前、后测人际信任分数差异显著,P=0.003<0.01;而对照组被试前、后测人际信任分数差异不显著,P=0.620>0.05。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具有即刻性效果,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具有显著性效果。

(三)实验组、对照组团辅前测、跟踪后测分数差异比较

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三个月后,相同条件下安排两组被试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4。

表4可知,团体心理辅导结束三个月后,实验组前测、跟踪测人际信任分数差异显著,P=0.004<0.01,而对照组前测、跟踪测人际信任分数差异不显著,P=0.627>0.05。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具有持续性效果。

(四)实验组、对照组团辅后测、跟踪后测分数差异比较

对实验组、对照组团体心理辅导后测、跟踪测人际信任结果的比较以及配对t检验,结果如下。

表5数据可知,实验组、对照组被试人际信任水平均分在后测、跟踪测分数差异均不显著。表6数据可知,实验组被试的后测、跟踪测人际信任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被试,P分别为0.031、0.024,均小于0.05。这说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仍然有效,并不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能够使人际信任水平得到有效地巩固和保持。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人际信任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效果。

(五)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