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30 10:19: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生的心理辅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班级心理辅导,是指依据心理学原理和有关教育学原理,以班级为单位,通过课程方式,面向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直接满足学生维护和发展自身的心理健康的需要是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为此开展班级心理辅必须结合小学生容易焦虑、烦恼,自尊心强,对抽象枯燥的说教难于接受,对脱离生活的事例不感兴趣的心理特点,从活动性、参与性、开放性、体验性四个方面着眼,创新班级心理辅导的形式,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班级心理辅导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完善的能力,提升班级心理辅导效能。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对枯燥的理论说教难以接受甚至产生抗拒的情绪,为了使枯燥的理论具有可接受性,班级心理辅导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来开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小调查等各种活动形式进行心理辅导,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设计要求体现目标,围绕主题展开;在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注重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自我教育的乐趣。在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过程中,讲授时间要明显比其它科目少,但是对讲授质量的要求更高:在活动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活动中要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消除过度焦虑等消极情感,培养自觉调节、控制情感的能力。如低年级的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上了一节题为《管住自己》的班级心理辅导课,教师针对存在于学生中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贪吃、贪玩,明知这种行为不对,但又管不住自己)的心理问题,以活动课的形式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上,教师首先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小品表演展示明明的烦恼,由于家庭条件好,明明又贪吃,经常吃巧克力等零食,结果长得非常胖,爬楼梯都喘气,放学回家对游戏机爱不释手,玩到很晚也不睡觉,白天不愿意起床,上课经常迟到,他知道这样做不好,但又管不住自己,所以很烦恼。教师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帮小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组里同学们都纷纷想办法出主意,提出了很多提高自控能力的好方法,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群体的作用,在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控的能力。
二 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全体参与者在心理和行为上积极改变,班级心理活动的过程中全员参与是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为了真正做到课堂活动一个也不能少,在活动设计时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同时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意进行特殊的准备,使学生在活动中人尽其才,充分体现每个人的主体地位。此外还要树立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建立良好的自我评价机制,从而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集体是大家的集体,没有全员的参与,就没有集体的完整。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体会到在集体中的不能缺少和不可替代,在班级心理辅导课上让学生用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并明确提出小组活动的要求:一是每位组员都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小组讨论做贡献;二是相互的帮助;三是互相尊重,当有不同的观点时,只发表观点,而不针对个人。这样一来为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保证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得到充分的尊重、理解,没有被讽刺、讥笑、挖苦、鄙视等顾忌和可能,学生能够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的经验、困惑、烦恼、体验表达出来。与此同时,教师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要注重营造愉悦、和谐的心理氛围:一方面不能忽视那些内向、腼腆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或在演练中扮演适当的角色;另一方面对那些特别积极表现自己的学生,不能生硬地打断他们,而应向他们讲清楚,大家共同参与的活动才是成功的活动,鼓励他们给别人提供表达的机会。教师在学生中发挥平衡、协调作用,给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同等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三 开放型的心理辅导方式让学生打开心锁,正确认识自我
班级心理辅导须让学生打开心锁,敞开心扉,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辅导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班级心理辅导课必须是开放型的,也就是在操作中,整个过程的组织形式和方式都应该是开放的,教师与学生的语言交流也必须是开放的,教师在非必须价值澄清的时候,要善于运用延时评价和模糊评价,给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机会。如教师在题为《昨天、今天、明天》的心理辅导课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以往遇到的不愉快的事情,或烦恼,找出造成这些不愉快事情的原因,并让大家帮助其想出排解烦恼的方法,在具体事例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总结昨天,把握今天,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迎接明天。
四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增强自我完善的能力
创设情境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心理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设置与学生发展有关的有助于问题解决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激发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环境体验、事件经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班级心理辅导虽也属于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但十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立场,离开学生生活实际的强制灌输,是达不到目的的,要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例。从学生熟悉的人、事开始,最能激发兴趣。如一年级的教师上题为《学会交朋友》一课时,创设小红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由于态度不好,不文明、没礼貌,不会尊重他人,结果交不到朋友的情景,引导学生体验交朋友的要领,掌握交往的技巧,增强自我完善的能力。与此同时,在课程进行中,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实际体验、自己的看法。这时,辅导人员的角色更多地不是宣讲者,而是倾听者、对话者,这样班级心理辅导才能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印发的教基,1999(13)
[2]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
[3]吴增强.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2000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壮农民离乡背井,到发达城市务工挣钱,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一方或者双方都是外出打工,一般由其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属担当监护人。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家庭结构不健全,留守儿童长期感受不到亲情温暖,缺乏父母的呵护,他们上小学后,在学校表现往往是沉默寡言,行为偏激,抑郁,不思上进,学习成绩差,与同学关系不融洽等。作为一名小学教育者,笔者一直思考和实践,如何才能走进这些留守生的心理世界,帮助他们解决发展难题,使他们像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根据多年一线经验,笔者针对农村小学留守生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如下四点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加强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对小学留守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地可持续地引导帮助,学校必须先有一支较为专业的,业务精湛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般的教师在心理辅导方面知之甚少,或是一知半解,自身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想让其有效地辅导留守生的心理问题,可能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而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采用灵活多样式的心理辅导方法,对症下药,往往就能够药到病除,妙手回春。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教育事业得不到重视,很多学校往往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近年来,由于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突出,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教育部早在1999年就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的心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越来越重视,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心理辅导活动,同时培养了一批心理辅导的骨干教师。相信,学校有了这一支热爱学校心育工作,乐于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的威武之师,能够有效解决留守生的心理问题,使留守生茁壮成长。
二、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提供心理援助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辅以相关的活动方式或者药物,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促进来访者身心健康,开发潜能。心理咨询的基本程序是:建立关系、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实施咨询和评估效果。心理咨询主要解决的是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或者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在应付紧张抑郁情绪,克服不良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心理咨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正是因为心理咨询的地位举足轻重,学校应该在充分调研留守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基础上,建立相配套的心理咨询机构,由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高的心理教师担当此工作。有了心理咨询机构,全校师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就可以方便地前往咨询,获取帮助,把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学校的心理辅导可以分为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至于在实践中需要使用那种方式,要根据具体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复杂程度来选择。如有些共性问题可以采用团队辅导方式,如有些个性化、涉及隐私的心理问题则采用个体辅导方式为宜。心理咨询机构可以针对留守生的心理问题定期举行讲座,组织野外活动等方式进行辅导。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开展有特色的心理辅导活动
1.对厌学,学习困难的留守生。教师可以采用家教的方式辅导学生,或者组织学习成绩好的班干部对其作业轮流指导,帮助其提高成绩。
2.对自信心不足的留守生。教师可以采用班团队活动的方式,开展“我能行”,“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辅导活动,鼓励留守生勇于走上讲台,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自我接纳,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3.对性格孤僻,不善于人际交往的留守生。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做游戏,分配任务,任命班干部等形式来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积极活泼的个性。
4.对爱慕虚荣,喜欢攀比的留守生。教师可以组织“真善美”的班级讨论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号召学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四、积极开展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健全留守生的人格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留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阔留守生的视野,陶冶情操。通过把自然,生活,社会融于一体,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通过举办采风,影评,春游,诗歌创作朗诵,书法比赛等方式可以让学生自觉达到知行统一。通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讨论实践,可以培养留守生的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通过在与人的交往合作中,留守生可以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宽容待人。学校开展的课外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地点不一。如带领学生参加农村种植基地,让学生亲身感悟科技对农业带来的效益和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农业农村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价值观。如带领学生参加红色革命根据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年住过的房子和使用的生活工具,激发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父母和社会。
小学阶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如何解决留守生的心理问题,塑造留守生的健康独立人格,是农村教育者的神圣任务。小学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教育的有利时期,灵活应用心理辅导的策略,切实培养留守生拥有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田英.农村中小学留守生生活现状及心理辅导策略[J].理论研究,2009.6
[2]张继志主编.精神医学与心理卫生研究[M].北京出版社,1998,1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证实:在基本能力相近的情况下,非能力因素往往对个体的实际表现和最终成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能力可能会因自我怀疑而遭致削弱,也可能会因对能力的坚信而使一个人有超常的发挥。能力的充分发挥,既需要技能,也需要有效运用技能的自我效能信念。
当学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目前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面对任务或困难的时候,总会对这些任务和自己的能力作一些判断:“我是否胜任这些任务?”、“以我的能力,能应付眼前的困难吗?”,大量的研究发现,学生如何看待自己是否具备从事某项活动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对自己能否成功的“期望”。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及学生在某项学习任务上付出多少努力,在遇到困难时能坚持多久。在对待学习活动的态度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具有自信心,敢于面对困难,面对即将学习的较难的学习内容,根据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会认为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学习活动。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对完成任务没有自信,认为努力、练习无济于事,因而容易退缩。因此,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何培养呢?
1体验成功
学生获得的成功经验是对自我效能感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培养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核心辅导策略就是让学生体验成功,通过多次对成功经验的积累,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为了确保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个人的成绩、个人的独特方法和能力上,而不要强调与别人进行比较;应突出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的价值,而不要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
对学生的学业成功做出能力或努力方面的归因与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信赖自己因努力而能成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作文好,有的学生英语好,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以此让学生发挥,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而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积累自我效能感。
但在选择任务的过程中,家长或教师应注意易于完成的任务对于自我效能感没有太大意义;而在完成一项困难的学习任务时,则能够为个体提高自我效能感注入新的效能信息。外因作用下取得的成功,具有效能价值较小;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功,对于改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更大些。
2考试心理辅导
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他们产生焦虑、没有信心的原因之一,他们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做才是最好的。所以考试心理辅导也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的重要内容。
第一,指导学生学会系统的复习。
有的学生因情绪紧张、焦虑等原因,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老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指导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等特点,依据老师的复习计划和个人的学习基础拟定一份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并监督其完成。同时,对学生进行解题技能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充实,才能减少焦虑感和迷茫感。
第二,引导学生用一颗平常心看待考试。
对于那些考前心理容易紧张、情绪反应强烈的学生,教师应与他们一起分析现状认清自己的优势之处,引导其放下包袱、排除外来的压力和干扰,调整好应试心态。教师、家长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各种考试的成绩,帮助学生进行合理归因分析,及时改进。学生才能学会自我调节,才能在考试中保持平稳、向上的心态。
第三,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氛围。
用艺术的形式和手段来调节和改善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或者说,通过某种具体的艺术活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个新动向,也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条有效途径。
3团体行动
针对目前学生心理辅导现状存在的不足,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针对的是全体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成为一个较好的心理辅导途径。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心理咨询形式。主要通过团体内的人际关系互动,促使个体在过程中观察和自己差不多的学生取得的成功,体验、认识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首先可以通过绘画等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对学业的认识、感受,宣泄焦虑情绪;其次,通过活动游戏等帮助学生降低对学习的焦虑;最后可以通过让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学生谈谈自己曾经最得意、最成功的一件事或者以讲优点的形式来让其发掘自己的优势资源,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
4情感关怀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辅导中,情感的关怀与交流是基础。教师或心理辅导员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家庭或其他的原因,性格较孤僻,心理较脆弱,自我效能感也就比较低。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A-0004-02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中,笔者设计了“我与网络”方面的调查,其中在“你希望老师与你怎样进行交流?为什么?”这一问题中,我班有90%的学生不希望在老师办公室或当着同学的面与老师交流,他们选择了短信、E-mail、QQ的理由是不用面对面交流,而且可以避免尴尬、害羞……鉴于此,笔者充分利用新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信息沟通方式,让它们成为学生和心理辅导老师之间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沟通手段。
一、短信――信息传达的绿色通道,让师生沟通零距离
我校是民办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自全区各地,而且大多数学生家长因为工作原因没能经常陪在孩子身边,因此,部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学校首要关注的问题。尽管学校也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但是很多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愿意走进咨询室。长此以往,部分学生的各种问题无法及时得到疏解,长期累积就容易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该多渠道地拓展心理健康辅导方式,让学生无顾忌无障碍地袒露生活或学习上的一些困惑。
笔者认为,运用短信与学生沟通的方式符合当今时代新形势。由于当今绝大多数家长都为小学生配备了手机,因此运用好手机短信这一沟通方式,将能起到与学生直接沟通的作用。手机短信方便学生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或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教师也可以在阅读短信之后及时地给予学生回复,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从手机短信这一特点出发,笔者对本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学生遇到问题随时可以编发短信给老师,老师一定会给予及时的解答,而且,老师保证对于任何学生发来的短信内容都会保密,不向任何人(包括家长)泄密。有了教师的承诺,学生都非常乐于向笔者敞开心扉。如生1发来短信问:怎样可以天天都快乐?师:将每天的目标设置得低一点,自己努力一点,就能达到。一点儿一点儿的成功累积就会有很多的快乐。生2:我为什么不招人喜欢?为什么大家不跟我玩?师:多向同学伸出友谊之手,同学就会喜欢你的!生3:老师,怎么样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呢?师:十个手指有长短,金子也只有9999999%的纯度,人总会有瑕疵,但是我们可以多读书,读好书,与人为善,多向别人伸出友爱之手……你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个心态好、积极向上的受欢迎的学生。生4:老师,为什么我总控制不住自己?师:学会放一个提示牌在课桌上,或者写一张提示条放在笔盒中,每天读一遍,时时提醒自己:世上无难事,最怕有心人!生5:老师,为什么同学老是和我玩不来,也远离着我?师:多发掘同学的优点,多帮助同学,多做有利于班级、同学的事,多为班级着想。
从此,短信成为了笔者与学生之间沟通的连心桥,学生可以毫无顾虑地向教师敞开心扉,而教师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短信,笔者给学生的每一个提示或信息反馈,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与真诚。手机短信,为笔者和学生搭建了一个沟通平台,使师生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和方便。
二、E-mail――真情互动的沟通桥梁
虽然大多数的家长都给孩子配备了手机,但是,总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没有配备手机。虽然有时候全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公开、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可是,依据心理咨询保密性原则,对于部分需要特殊关照的孩子,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特殊的关爱。在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中,笔者在了解全部学生的情况后,明确了没有配备手机的学生范围,并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部分孩子作为关注对象,选择时机与他们沟通,让他们接受笔者的倡议,在生活或学习上有烦恼和问题时第一时间通过“真情E-mail”告诉老师。这样就为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发泄的出口,让他们可以不受约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由于E-mail具有私密性,利用E-mail可以及时给有“问题苗头”的学生一个提示或信号,让学生知道有人关心、关注他,使问题能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利用E-mail在不同的时间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表达不同的态度,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通过E-mail,笔者走进了学生的生活,而且有一些学生和笔者已成为知心朋友。在这份信任下,学生愿意向笔者敞开心扉,倾诉心曲。这也使笔者对信任有了新的认识: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信任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纽带。例如,前不久,笔者收到了学生瑶瑶发来的一封邮件,她在邮件中说道:“老师,我的好朋友君君这个学期学习退步了,她背地里经常哭。我问过她,她不肯说。我想帮她,可是没有办法,您能帮帮她吗?”从邮件的一字一句中,笔者感受到了瑶瑶对朋友的关爱和真挚之情,同时眼前浮现了君君的身影,这是一个文雅、开朗、麻利的大队干,是什么事情让她发生了情绪变化呢?为了让瑶瑶放心,笔者先给她回复了邮件:“瑶瑶,别着急,朋友不想说,说明她有难处,你约她来我这儿,我试试。”可是,后来笔者发现与君君的当面沟通效果并不好,于是就向瑶瑶要了君君的QQ邮箱。
后来,在与君君的邮件交流中笔者了解到,君君已经有一个上初三的哥哥,可开学不久妈妈又生了一个弟弟。以前爸爸、妈妈轮班每隔一天晚自习后都接她回家,现在改为一周接一次,而且周五还来得很晚。君君认为有了哥哥,爸爸妈妈还要一个弟弟,说明父母重男轻女,因此她心里特别委屈,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导致学习成绩也下降了。根据这样的情况,我在发给君君的E-mail中写道:女孩也很了不起!你看:有李清照――最有才华的女人,有玛格丽特・撒切尔――英国首相,有赖斯――美国第一位黑人女国务卿,有张茵――吃苦耐劳的中国女首富,有可可・香奈儿――缔造了二十世纪独特时尚王国,有奥普拉・温弗瑞――美国人的心灵女王,有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波兰女科学家,还有美国现任国务卿希拉里,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爸爸、妈妈有个弟弟,是因为你和哥哥都长大了,求学在外不在他们身边,他们觉得太孤独了……君君看了我的邮件以后心情开朗了许多。
可见,E-mail的隐蔽性、私密性让一部分孩子有了倾诉的地方,这一特殊渠道能及时有效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师生之间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了心理辅导教育的感染、渗透效果。
三、QQ群――让正能量与师生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