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

时间:2023-10-30 10:19: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次贷危机的诱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次贷危机的诱因

篇1

一、传统观点下中央银行应保持高度独立性的原因

中央银行的独立程度主要体现在人事任免、资金来源以及政策等三方面。具体表现为政府对中央银行在组织构架及人事任免等方面的干预程度、央行资金是否直接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以及其能否拒绝财政透支等政府融资的要求、是否拥有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目标并基于特定目标选择货币政策工具等权利上。

传统观点认为由于中央银行与政府在政策目标上存在差异,因此保持中央银行的高度独立性有利于其维持币值稳定目标的实现。如果中央银行独立程度较低而受制于政府程度较高,那么政府出于政治目的为刺激就业和经济增长而在大选前推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及大选后为抑制通货膨胀转而实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必然影响中央银行维持币值稳定职能的行使,从而造成社会经济呈现出明显的政治周期,不利于一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的发展。

二、次贷危机下传统观点受到挑战

1913年颁布的《联邦储备法案》使得美联储拥有了较高的独立性。依据法案,美联储直接对国会负责,其不依赖财政拨款,能够拒绝审计总署的审计,避免了因资金来源的非独立性而受制于联邦政府的问题。此外,法案还规定禁止美联储向财政透支、直接购买政府债券,对其政府的职能权限进行了规范,避免央行因部分承担政府的财政职能,造成的损失长期挂账,货币调控效果减弱。此外,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成员与总统任期交错且较长任职周期的制度,也使其被政府操纵的可能性大大下降。

然而,在此次次贷危机中,由于美联储决策失误及监管不力,致使美国金融体系陷入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危机。不仅众多中小型银行成为了此次危机的重灾区,甚至有些大银行也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破产倒闭,成了次贷危机下的牺牲品,即便是像花旗、美林这种实力雄厚、体系完善的老牌银行也难逃损失惨重的厄运,先后暴出近百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截至2009年金融危机所致的美国银行倒闭家数已达130家,“银行不倒”神话彻底破灭。在此背景下,关于中央银行是否应该保持“独立性”的思考持续升温。

三、次贷危机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启示

(一)加强政府对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一国的中央银行担负着管理整个金融体系,维持币值稳定的重任,在一国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决策失误将引起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对一国经济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不少专家学者反对中央银行保持高度独立性的原因正是基于担心在缺少制衡和健全监管机制的情况下,拥有绝对权力的央行有可能为了谋取自身或维护其所代表的金融集团的利益而不惜以损害全体社会大众的权益为代价。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多次动用全体纳税人的资金去救助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而与之对应的是,各大金融机构的高管依然享受着颇丰的薪资待遇,在媒体爆出此事后,美联储立刻成为众矢之的。

货币主义的先驱弗里德曼指出:“凡是赋予少数人如此大的权力和如此多的伸缩余地以致其错误能有如此深远影响的任何制度都是一个坏制度与错误是否可以宽恕无关。

为了防止因疏于监管而引发的道德风险以及决策失误所导致的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政府在保持中央银行较高独立性的基础上,应加大对其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监管机制,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绝不意味着政府应对其采取直接控制方式,干扰其货币政策的制定及实行,而是通过政府指派人员参与其日常决策管理的方式,间接行使对其监督权,并要求央行定期以书面形式将其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预测及制定、实施的货币政策进行说明,并以此增强中央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自我约束的原动力。

(二)提高透明度,加强公众舆论监督

由于美联储对于宏观经济走势的预测以及针对预期形势制定的货币政策通常处于高度绝密性,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使得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公众都无法对其决策的效果、履职程度进行监督,而监督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央银行在其货币政策目标设定上存在着模糊性、日常管理决策上存在懈怠性及随意性。不利于中央银行尽职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能,易造成货币政策失效,从而诱发经济动荡。

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持社会繁荣稳定,应尽快建立起“信息公开”以及“问责”制度。央行应定期向社会公众解释其对宏观经济走势的预测及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并接受全体大众的“问责”。“信息公开”及“问责制度”不仅有利于权责明晰,使央行在决策时更为审慎,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诱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且亦可通过增强公众对于货币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使得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更为通畅,避免由于政府财政政策冲突或个人对货币政策预期不确定性,而引发的货币政策的低效性。

四、结束语

基于以美联储为代表的高度独立的中央银行在次贷危机中暴露的因缺乏有效监管而引发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以及日本“住专事件”显露的央行因缺乏独立性而引发的经济衰退现象,笔者认为,中央银行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以便其维持币值稳定的目标不受政治周期的干扰,在低通货膨胀条件下,实现适度的经济增长以及低失业率。但必须建立起健全、完善的监管体系,通过增加其政策的透明度,将其职能履行情况暴露于政府与公众的监督之下,通过外部制衡机制的建立,防范其道德风险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俞佳颖.从金融危机后美联储独立性受削减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0,(17).

篇2

关键词 次贷危机 收入差距 金融风险 措施

一、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SubprimeMotrgageLoans,简称Subprime或“次贷”)是美国金融机构向信用等级较低的购房者提供的一种抵押贷款。在美国的抵押贷款市场,主要有三种信用等级不同的贷款:一是优质抵押贷款;二是“另类A级”(Alt一A)抵押贷款;三是次级抵押贷款。判断优质贷款或次级贷的标准是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纪录、偿付额占收人的比率(DTI)和抵押贷款占房产价值的比率(LTV)。一般情况来说,DTI低于55%,LTV低于85%的借款人的房贷为优质贷款,而DTI超过55%,LTV超过85%的贷款人的房贷则为次贷。“另类A级”房贷是介于优质和次贷之间的灰色地带,是指借款人符合优质贷款标准,但没有提供所有的收人证明等法律文件。这种由银行或投资公司向信用较差的客户发放的次级贷风险较大,一旦发生拖欠、违约或取消抵押品赎回权,都会给贷款机构造成损失,并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对金融市场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在盲目的利益追求和驱动下,由次贷引起的不良贷款,最终引发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两房破产、雷曼兄弟倒闭等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危机随之而来,西方国家顿时陷入一场巨大的危机洪流之中。

二、美国的次贷危机根本原因

通过危机形成和爆发的过程可以看出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诱因是利率(r)的提高,结果:r房价、房地产行业下滑、次级抵押贷款还贷困难、信用紧缩、投资衰减经济衰退、信心下挫金融恐慌、金融(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经济衰退加剧。

利率为什么会不断的上调?原因:r住房市场泡沫、通货膨胀压力房价、物价低收入阶层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宽松的信贷条件+过大的收入差距(产生低收入阶层)。由此分析可以看出,“利率”是一个关键和枢纽;但是追溯到最后.转动这个枢纽的根本力量是收入的差距,即使信贷宽松也是以收入差距为土壤。

所以,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利率持续上调,住房市场泡沫破裂,房价下跌;次级抵押贷款及其产生的金融风险是次要原因、利率提高只是导火索;根本原因是美国消费增长超过经济所允许的限度;而本质则是“收入差距”问题。

三、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和警示

从表面上看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因资产证券化和银行对风险控制不力导致的,与我国银行房地产贷款情况并无太多相似之处,但是美国次贷危机的诱因却与我国金融行业面所临的问题相同:房价虚高,房地产泡沫不断膨大,利率不断调高。这些问题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

由于房价上涨较快,房地产项目利润较大,收益有保障,所以银行在房地产开发贷款项目上并不惜贷,房地产开发贷款成为房地产投资的主要来源,02年以来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占地产投资资金比例连续8年保持在22.6%一30%之间,信贷资金在房地产资金来源中的占比已超60%,银行成为房地产风险的最大承担者。

从2007年危机开始到2010年,中国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的影响,由于证券和金融市场的相对封闭性,次贷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并未产生过大杀伤力。同时,政府在关键时刻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也极大的拉动了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年经济增长不低于8%的目标。08年开始的房地产刺激政策,在拉动GDP和地产业的飞速发展中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但是也由此引起了一系列产能过剩和潜在的通胀风险。2010年10月份央行首次加息,11月份央行二度加息,都表现出了着强烈的通胀预期。银行的过度放贷,导致的流动性充裕,给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过度放贷也引起了严重的危机警示。房地产泡沫再度膨胀,居民的收入却严重跟不上。央行和政府也时刻感觉到危机的逼近。

四、措施和对策

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正视此次危机,最危难的时刻还没有过去,危机我们还没有度过。因此我们要以此次危机为鉴,努力的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推动金融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1.必须提高金融机构的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防范制度。

2.必须不断优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结构,分散风险。

3.要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工作。

4.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构建多层次的金市场体系,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

5.要加强金融监管。市场不是万能的,监管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要以史为鉴,不断的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的推荐体制的改革。做到金融、地产、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芦寄峰.收入差距: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与本质.统计与决策.2008(16).

篇3

中图分类号:F038.1

文献标识码:A

一、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次级房贷产生的诱因

2000年底到2001年底,美联储目标利率从6.5%降低到不足2%,直至2004年的1%。超低利率政策使市场上游资泛滥,华尔街的金融巨头都急于开发新的金融产品,结合了次级住房贷款抵押(次级房贷2000年已经有了,但不像我们后来所见的那样大规模。)的金融产品被发明了,正是华尔街的资金加速了次级债的房贷,也让这种危险的房贷爆炸性的蔓延开来。2004年6月30日,美联储为了控制通胀,维持价格水平,结束了历时四年的减息,开始了加息周期。由此也开始了刺破房地产泡沫的历程。

(二)次级房贷机制的风险

在美国,每人都有信用评分,次级贷款的借贷人,信用评分都在620分以下。每年都有数十万外来移民涌入美国,他们大多收入低廉。无法获得普通购房贷款,而有一天他们突然被告知,即使收入低廉也可以申请全额贷款买房,连首付都不用付。可预见的疯狂行为开始了。2005年,布什总统连任后,继续推动住房市场的发展,次级房贷也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增长。如果房地产价格不下降,自然就不会有问题。然而,2006年夏天,持续上涨了数年的房价开始暴跌,随着房价在2006年7月见顶,转按揭魔术也宣告破产。次级房贷机制最终由于无节制的滥用而失去了它的初衷,它不再是低收入家庭实现住房梦的良策,而成为制造全球金融危机的元凶。

(三)金融产品的设计缺陷

由于华尔街的介入,他们把自己承保和认购的债务打包,发行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发售给那些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不仅在美国,而且面向全世界发售。只一份“贝尔斯登金融产品说明书”即足有200多页,充分说明了金融产品的复杂结构。各种类型的房贷被组合在一起,而无收入审查的高风险次级房贷也跻身其中,组合后的金融产品淡化了风险,很多被评定为3A级被出售给全世界的买家。好的和坏的贷款都打包在一起,坏账被分成很多份,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事实上,既使是小部分,它仍然是坏账。在缺乏监管制度的情况下,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产生了,并迅速从金融市场蔓延到实体经济市场。

二、国际金融市场及对我国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市场无序性剧增

由于,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致使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逆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增加,主要经济体通过降息刺激经济与加息反通胀之间权衡难度增大,货币政策出现短期化倾向,而由于经济萎缩,各国对资源的需求降低,同时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欧元地位的逐步增强,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无序状态仍将继续。虽然目前美元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但一旦主要资源出口国,如主要石油出口国采取特殊措施,例如原油欧元报价、贸易欧元结算等,就有可能加速美元地位下降。再者,由于次贷危机、美元贬值、实体经济受损、持续的贸易逆差等一系列问题拖垮了大量的美国金融机构,华尔街――这个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市场中心必将重新洗牌。一系列正确或错误的收购、出售决定,必将重新划分华尔街势力。同时,由于美国经济减速、消费支出受到抑制、美元贬值、新兴市场出口放缓等四大原因,虽然全球资本流动方向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流动方式、投资品种必将有所调整。最后,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G20峰会声明,国际社会将新增1.1万亿美元用于加强信贷和贸易流动性。其中,IMF获得5000亿美元新增资金,以提高其为陷入财政困境的国家提供紧急贷款的能力。另各国将筹措2500亿美元贸易融资,以推动全球贸易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发言权将增加。这一切都揭示全球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相互依存,共同进退的新时期。

(二)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

在当前如此特殊的形势下,我们更加不能忽视我国经济存在的隐忧。首先,由于我国的进出口业与经济发达国家有很高的互补性和依存度,再加上近年来我国以取代加拿大成为美国的最大进口国,因而美国的经济萎缩对我国的出口业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通货膨胀的压力依旧存在。同时,虽然国际资源价格有所下降,但其价格仍然较高,这不仅使我国的国内资源价格面临上涨压力,也使得我国产品成本增加,中小型企业生存日渐困难,使得我国已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三、启示与对策

当前形式下,如何处理好中美两国的关系十分重要,笔者有以下浅见可供参考。

(一)切实改善中国就业现状

我国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亟待解决的有三大块:1.因经济危机而失业的人员再就业问题。2l每年近千万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3.近2.5亿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对此,我国政府应尽快出台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如鼓励自主创业,增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培训,提高某些低收入行业的福利待遇等。

(二)完善信贷机制,规范房地产市场

一直以来,居民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但是由于我国的信贷机制的不完善,其中必然有不少的不良资产,同时,由于我国房价的不健康走势,投机现象猖獗,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实现我国居民的“住房梦”,避免出现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现象也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现在并没有什么证据显示我国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压力减退,所以我国的货币政策不应该受到外方的干扰,应该继续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而对于人民币的汇率问题,需要切实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保持人民币稳中有升的趋势。

(四)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监管不力。因而努力加快金融部门的改革,改进金融监管,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以提高金融部门的稳定性是刻不容缓的。而全球化也意味着各国监管需要更好的加以协调。因而建立合适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十分必须的。

篇4

 

 

一、世界金融危机的概念及爆发诱因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从表面上看,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是源于刺激 经济 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使状况愈演愈烈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问题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着忽视信贷风险管理的通病。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利益驱使下,片面的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直线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倍地放大。 

商业银行作为专门经营货币的特殊 企业 ,具有高负债性和高外部性的特点,这就使其不仅追逐收益性,也必须关注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作为发展

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商业银行在 金融 危机背景下进行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资金的安全,而且还要提升构成银行经营模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组合水平。信贷风险管理应遵循保本、稳健的原则,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保证存量资产质量的稳定,这是银行生存的基础。对内生不确定性引致的风险,如银行由于内部的信息传导不及时、相关制度不完善而发生的操作失误、贷款抵(质)押物价值没有及时更新等,可通过加强控制程序和业务检查力度来实现。 

1.严格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 

商业银行必须使用内部控制的标准流程从严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严格检查每一笔房屋按揭贷款业务,信贷员必须要与贷款申请人见面,而且必须面对面地签订贷款合同。对于新收到的房屋按揭贷款申请,由信贷工作人员到单位核实收入证明,通过核实贷款者真实身份。 

2.增强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 

从宏观层面看,2007年央行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每周发行定向票据,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回收了银行体系内相当数量的流动性。而在 金融 危机过程中,保持自身流动性成为银行渡过难关的重要手段。 

3.加强金融创新监管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印证了金融创新会给银行业带来双重影响。在国际金融市场和交易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必须清醒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审视次贷危机的爆发过程发现,即使美国在监管体系完善的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监管缺失,尤其是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金融产品的复杂化导致了对其认识上的盲点和监管上的空白。 

 

篇5

一、导言

公允价值计量自上世纪80年代因大公司破产事件,尤其是美国境内2 000多家金融机构在没有预警情况下的破产被推向,再次掀起会计界与金融界对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披露的论争,围绕以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展开,历史成本会计的缺陷已事实上成为职业团体与管理机构所关注的问题,历史成本会计信息缺乏价值相关性,表现为既不能区分管理当局继续持有、取得、处置等决策对财务业绩的影响;也不能将价格变动对财务业绩的影响与管理当局的主观努力所产生的影响相区分,进而不利于经理人员的业绩评价;更不能预防、反映以至化解金融风险,还为收益操纵提供了机会与空间等,提议将公允价值纳入财务报告。以美国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迅速反应,FASB于1984首次将公允价值运用于金融工具会计了FAS80(远期合同会计)。1990年9月,当时的SEC主席Richard C. Breeden在美国参议院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应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支持者从理论方面(Ohlson净盈余理论(clean surplus theory1995))、实证方面(Ball and Brown(1968)、 Lev(1989)、Collins、Shanken、Kothari and Sloan(1994)等)以及审计实务等方面有理有据地论证了公允价值计量在提高信息质量方面优于历史成本计量,之后公允价值的运用经历了从表外披露到表内确认的过程,其中FAS105、107、115、119、126要求主体对公允价值信息进行表外披露,FAS115、130、133、137、141、142、155、157、159等要求主体对公允价值信息进行表内确认。FASB从1990年12月至2006年9月的55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约占75%(夏成才 2007)。其间IASB、英国、澳大利亚在制定会计准则时也不同程度地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公允价值会计越来越受到各国会计界的重视和认可,成为发达国家一种重要的会计计量模式。尤其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等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公允价值成为唯一被认可的计量属性。

究其根源,支持公允价值计量的根本原因是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经济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使得币值不再稳定,非货币性资产会发生减值,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及有活跃市场且流动性强的其他资产的价值大幅波动,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商业危机让位于金融危机,以成本计量歪曲企业真实经营业绩,转而探求以价值计量弥补成本计量的不足,以公允价值逼近真实业绩也就合情合理了。

但公允价值计量从一开始就与争议相伴,始终伴随着不同的声音,支持者多来自于以投资者为代表的SEC、FASB等会计界,而以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和金融界为代表的企业界对公允价值会计持谨慎乃至反对态度,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对现行会计模式(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背离,不仅缺乏可靠性,而且将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促使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短期化。理论界基于决策有用的“美好愿望”,遭到了来自企业界的强烈反对。这种反对的声音因美国次贷危机再次甚嚣尘上,对公允价值的关注更是超过历史以往,似乎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① ,本文基于次贷危机视角归纳对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议,并阐述了一些理性的思考。

二、次贷危机及其直接诱因

(一)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又称次级抵押担保贷款危机,顾名思义此次危机是由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抵押贷款的危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级别较差,收入不高同时又没有可变卖资产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优惠级”(Prime)、”次优级”Mid-Prime 及“次级”(Subprime)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根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从而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市场。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贷款,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3%。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贷款人所能获得的比较优惠的利率和还款方式,次级按揭贷款人在利率和还款方式,通常要被迫支付更高的利率、并遵守更严格的还款方式。但它对于借款人的好处是在信用级别较低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居者有其屋,以所购房屋做抵押贷款购房,所以次级抵押贷款在少数民族高度集中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很受欢迎,也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二)次贷危机的直接诱因

次贷危机的直接诱因是房地产市场低迷,利率上升。由于它给那些受到歧视或者不符合抵押贷款市场标准的借款者提供按揭服务,所以次级贷款对放贷机构来说更是一项高回报业务,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由于美国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对风险的漠视,致使借贷双方错误地认为在房价持续上涨的前提下,借款人违约至多是丧失抵押品的赎回权,无法享有房价上涨的利益,加大再融资难度而已,而放贷机构仍可享受收回抵押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事实上次级贷款借款人的信用级别相对较低,潜在还款违约可能性较大,次级贷款机构面临的风险也自然更大,一旦市场发生逆转,房价下降,利率上升,借款人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达到极限时,必将出现大量客户违约,不再支付贷款。美联储主席Ben S. Bernanke于2007年8月31日指出,可调整利率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高达13.5%是2005年中期数字的两倍之多 ② ,放贷机构无法及时收回贷款而收回的抵押资产又不能弥补放贷损失,造成贷款机构报表出现大量坏账,加之大部分贷款机构早已把这些不良资产委托特殊目的实体(SPE trust)打包后进行了层层的担保资产证券化,摇身一变成为各种名堂的衍生金融工具,初衷是分散风险强化市场,实则是把层层包装证券化后的这种有毒资产的风险不断渗透、蔓延并逐级放大,良好的初衷却种下了恶果。一个借款人的违约可能会导致多家贷款机构的坏账,当大多数借款人因还款压力加重而违约时,贷款机构之间不可避免的坏账损失犹如多米诺骨牌会出现瞬时间的放大、升级、蔓延并浮出水面。此时,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就产生了。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导致这场危机也绝不仅仅是某方面的因素,如果不是过高的利益驱动,不会有那么多的利益相关者卷入其中,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抵押担保公司、信用评级机构、特殊目的实体、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债券保险公司、证券承销商、退休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到社会公众;如果不是宽松的市场准入和监管部门的失职,不会使次级抵押贷款及其证券化自2005至今发展如此之迅速 ③ ;如果不是房地产市场的萎缩、美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下行波动以及一系列的抵押贷款舞弊事件的发生,次贷危机不会如多米诺骨牌瞬间浮出水面。

三、次贷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会计的争议

此次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并以之为导火索很快演变成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至欧洲、亚洲及拉美等国,人们在探索对策过程中,很多争议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会计,提出了与公允价值会计相关的问题。

第一,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放大了经济周期的影响,在经济形势好时夸大了对经济的乐观预期,经济形势不好时又放大了悲观预期。将经济低迷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迫使银行确认了大量的损失,似乎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短缺与公允价值会计存在因果关系。雷曼兄弟公司CEO Richard Fuld在向国会诉说时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迫使银行计提坏账就是银行倒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一时间国会议员、金融界包括AIG公司等以公允价值会计迫使公司报告了未发生的损失为由就曾敦促SEC暂停公允价值会计 ④ ,似乎政客们也同情他们的观点,在2008年10月初通过7000亿美元救援计划的紧急经济救援法(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EESA)中,允许SEC暂停存在争议的公允价值计量部分。EESA还要求SEC于年底之前与财政部、联邦储备委员会联手共同研究公允价值会计,以期找出银行倒闭事件中公允价值会计的责任。

第二,在一些法律诉讼中多指控某些金融负债存在不当估计,如当带追索权的抵押资产被打包证券化出售后,类似于应收账款按质押取得借款处理,在不核销该类债权的账面价值的同时,增加一项负债,有关债权的坏账风险仍由出售抵押资产企业负担,并合理提取用于质押资产的坏账准备。抵押贷款机构既要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个负债,又要按合理的方法计提坏账。FASB Statement No. 140《金融资产的转移、服务权以及金融负债的解除》规定与带追索权义务的金融资产相关的负债应以公允价值计量, FASB No. 45 解释要求还需附注披露担保品的性质、未来可能支付的最大金额、负债的账面价值和可获得担保品的性质及可回收金额⑤ 。但在一些法律诉讼中多指控该负债金额为不当估计。

第三,对难变现资产(illiquid assets or hard-to-value assets)的计价存在争议,当市场低迷,资产流动性缺失时,取消赎回权资产的计价、信贷风险的时间和程度的估计,不良贷款的计价,贷款损失准备的确定等、需要大量的估计与判断。而这些又多被指责为不当估计与判断。尤其当抵押担保证券市场在2007年出现下滑时,获得关于该类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信息因市场的萎靡、不活跃而变得困难,缺少活跃市场参照价格,价格披露变得不透明,实务中一些机构要么参照比较活跃交易的可比市场的证券价格,要么借助于考虑违约风险、利率风险、提前赎回风险等相关参数的数学计价模型(level 3)来估计证券价格,这种选择难免掺杂管理当局的偏好,致使模型因输入变量的假设性、估计性和偏好性而侵蚀输出结果的准确性,恶性的结果是该类资产的交易更加稀少,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信贷危机。

第四,指责金融资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选择存在随意性,缺少一致性。对金融资产的计价FAS No.115 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入利润表;主体明确打算并有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金融资产按成本计量;可销售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绕过利润表进入所有者权益,相同的资产在不同的公司之间可能以不同的标准计量,取决于管理当局的持有意图,如按美国信用评级公司Fitch2007年底统计结果,Western banks近一半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但离差很大,从高盛(Goldman Sachs)的86%的到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27% ⑥ ,如图:

为了规避损失,管理当局可以通过改变持有意图而非出售金融资产实现利得交易。对于低风险公司,这种选择的差异不会很大,但对高风险公司,通过选择却可以隐瞒或转嫁巨大的风险。

四、针对争议须明确的几个观点

一是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目标定位是公平、公允、公正与不偏不倚地反映资产、负债的价值,虽然在表述公允价值的定义上 ⑦ ,IASB的IAS39与FASB的FAS157不同。但出发点都是强调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其说是一种计量属性,不如说是一种计量目标,在此目标下既不能过份稳健,也不可过于激进,更不能因过份关注某些人的利益而牺牲其他人的利益。以产生中立的信息为目的,而不是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影响行为,确切地说,是投资者在资本筹集与分配决策中加以运用的工具。

二是公允价值会计以计量过程与计量结果的交易状态来保证实现公允计量,即只有相关资产、负债早已暴露在公平、有序、活跃的主体市场交易中,才能算得上是计量过程的公允。依此状态由买卖双方意欲达成的价格也才符合公允价值的计量结果。如果过程不公允必然不会产生公允的计量结果,如在次贷危机中因市场萎靡而使抵押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交易频度下降,变现风险增加,变现价格无常过程中生成的价格,不能认为是公允的计量结果,此时的交易价格更接近于迫售价或清算价,按IAS 39只有活跃的、有序的、公平交易情况下才能获得公允价值,对此SEC与FASB的与2008年10月的联合声明中再次重申了无序交易不可能得出公允价值 ⑧ 。但计量过程的公允是否必然导致计量结果的公允,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公允价值是交换价格而非价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违背价值规律,公平交易和等价交换实现的是不可能存在于任何场合,但也不会出现系统性偏差,是个平均修匀值,但从长期来看,公允价值应与价值一致。

三是一些金融家与政客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放大了经济周期的的影响,夸大了悲观预期与乐观预期尚为时过早,例如2008年7月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 )出售了大笔优良的结构化的信用组合资产,售价仅是资产负债表面值的22%,原始面值曾是306亿美元,针对该资产计提195亿美元的坏账损失后的账面价值为111亿美元,而售价仅为67亿美元,又发生了44亿美元损失,如果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夸大了信贷产品的损失预期,账面坏账损失就不应小于实际坏账,实际售价也不应低于账面价值 ⑨ 。经济本身就有周期性、波动性,会计能反映经济的周期性的波动,而不是抚平经济周期的波动性,抚平经济的波动性不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目标,不偏不倚的显现经济的现实、向投资者提供透明化的信息是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而公允价值会计恰好承担了这一使命,正如FASB主席Bob Herz所说的向投资者提供透明化的信息公允价值计量是绝对必需的 ⑩ 。

四是会计准则是由企业界,会计界、学术界等相关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制定的,其中包含的专业技术的科学性不应受政客的观点左右,如果因利益集团游说而改变会计准则会极大的损害准则的有效性、持续性、科学性及权威性。管理者应关注如何最小化公允价值计量的误差,而最大化它的决策有用性,确保银行高管有动力选择最大化银行经济效率的激励,不应陷入政客游说的怪圈,这是一种体制问题,而非会计问题。

五是不可否认公允价值计量从纳入会计准则至今,已经历了20多年实践检验,其信息相关性优势没有哪一个会计准则能媲美,但也不能固步自封,应承认公允价值计量并不完美,有些问题作为会计准则制定者是不容回避的,如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选择的随意性,某些金融负债的计价问题等,需要针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新对策。新一轮严峻挑战,也为计量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停止公允价值计量,不仅会失去投资者的信心,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只要市场存在,公允价值计量就是必需的,让位于历史成本,是会计史上的倒退与耻辱,更解决不了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卧薪尝胆、痛下决心完善公允价值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和披露要求,才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只有经风雨,才能见世面。我们坚信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为公允价值会计发挥主导作用创造了客观环境,完善后的公允价值计量,必将成为会计计量模式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Peter Williams. 2008. SEC issues statement clarifying 'fair value' . Financial Director. 27 Oct

[2] Chairman Ben S. Bernanke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s Economic Symposium, Jackson Hole., Aug. 31, 2007.

[3] Michael Youngblood. 2006 “Explaining the Higher Default Rates of the 2005 Origination Year,” The MarketPulse, June.

[4] Jesse Westbrook.2008. SEC, FASB Resist Calls to Suspend Fair-Value Rules (Update2) Sept. 30

[5] FASB Statement No. 140, “Accounting for Transfers and Servicing of Financial Assets and Extinguishments of Liabilities.”

[6] FASB Interpretation No. 45, “Guarantor’s Accounting and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for Guarantees, Including Indirect Guarantees of Indebtedness of Others,” paragraph 13.

[7] William R Scott .2000.《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机械工业出版社.

[8] Ball,Ray and P. Brown. 1968.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P.159-178.

[9] Lev, B...1989. On the Usefulness of Earnings; Lessons and Directions from TwoDecades ofEmpir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Supplement ),P.153.

[10] FASB. 2006. SFAS No. 157, Fair Value Measurement 省略/pdf/fas157.pdf.

[11] Geoffery Whittington. 2008. Fair Value and the IASB/FASB Conceptual Framework Project:An Alternative View. Abacus, Vol. 44, No. 2.

[12] Chairman Ben S. Bernanke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s Economic Symposium, Jackson Hole, Wyo., Aug. 31, 2007.

[13] S. Kambayashi. 2008. Accounting All’s fair, The crisis and fair-value accounting,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Sep 18th.

[14] Litigation Update: The Subprime Crisis. 2008. Subprime Accounting and Disclosure Issues. Draw Scrutiny. 省略

[15] IAS 39 Financial Instruments: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省略

篇6

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者整个世界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不断收缩,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回顾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从1852年第一次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以来,每隔一定的时间,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或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然而最近的一次经济危机,由2008年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海啸从美国波及全世界,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金融体系受到重创,世界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重新阅读出版于1867年的马克思《资本论》,深刻思考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一、马克思《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论述

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分析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时,提出了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同时在流通领域抽象的考察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进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事实证明,他的经济危机理论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1、揭示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诱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诱因是资本的本质属性导致的,即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同时,资本家作为人格化了的资本,表现为对剩余价值永恒的追求。资本家为了能够持续的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将获得的剩余价值在投入到社会再生产中,由此推动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本逐渐积累,但绝大部分的资本是掌握在少数的资本家手里,而被剥削阶级却占有极少的资本。他们受到资本家的剥削,购买能力是有限的。这样,商品无法获得相应的价值补偿,造成资本不能有效地运转。这样便可能导致危机的爆发。

随着资本大量的投入到再生产中,企业的规模扩大,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量超过了社会总的需求,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的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产,资本家就无法向员工发放工资,或企业裁员,导致一部分人失业。这样社会的购买力下降,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产相对过剩,即消费者有购买的意愿却没有购买的能力。这里所说的生产过剩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就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

2、对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的揭示

《资本论》揭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即生产力已经增长到这种关系所不能容纳的地步,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它内在的要求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及生产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以使得社会的再生产能够顺利的进行。但是,由于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盲目的提高生产力和扩大生产规模,破坏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因此,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的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因此,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

二、《资本论》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理论的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爆发的实质,对于当今的经济危机仍然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同时对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1.制度的选择。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调和的产物,选择怎样的制度就显得很重要。我国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从根本上杜绝了危机爆发的可能。因此,我们因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社会也有矛盾。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是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正如党的十三中全会作出的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决定,对我国的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扩大内需。

从经济危机爆发的逻辑思路:有效地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预期消费―信用违约―经济危机,我们可以看到有效需求的不足是危机发生的逻辑起点。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应依靠投资和出口转移到依靠投资、出口、消费的协调推进,在危机的大背景下,刺激国内的消费需求显得尤为的重要。通过改变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缩短贫富差距,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加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支出,建立和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将我国居民的购买力释放出来,利用消费红利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3.市场与政府的有效地配合。

马克思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并不是万能的。1929―1933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34年就任后,采取政府干预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美国经济较快的摆脱了危机的影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把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三中全会最新提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正确的对待“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的关系,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

篇7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

 

1、财富资产金融泡沫和被过度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进入21世纪,美国IT业出现萧条,但美国金融市场在经营方面依然在施加刺激需求的模式,并放任市场金融的走势,对金融资本不加约束的做法,使得美联储的低利率等政策纷纷受到刺激。房地产市场的一时兴起让许多美国人“圆梦”,甚至产生了“幻觉”,幻觉美国经济繁荣的长久持续。但是泡沫终究是泡沫,当通胀压力所带来的货币利率与借贷成本持续上升,随之而来的就是贷款风险的持续加大,这使得以高杠杆作为主要经营方式的美国金融市场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时间难以承受,泡沫不在,财富效应对市场需求的拉力不在,在进入后泡沫时期后,美国金融机构就此迎来了“次贷危机”。

 

2、过度廉价的信用体系

 

在中国人看来,先储蓄后消费是传统经济形态,但是美国人却不这样认为。在美国,消费信贷机制非常成熟,它鼓励人们超前消费,这也是美国社会的消费文化,所以美国家庭的负债率每年都在提升。在2005年,美国家庭负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00%,到2007年已经达到150%。相对而言,美国社会的储蓄率则只有15%左右,如今已经逐渐趋向于0。所以从该角度看,美国此次次贷危机很大程度是因为过度廉价的信用体系。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1、境外投资风险加剧

 

次贷危机后,美国国内多家金融企业宣布破产和出售,这也让我国金融业蒙受损失。像招商银行就在雷曼兄弟拥有高达7000万美元的高级债券,而工商银行更是持有雷曼兄弟1.518亿美元的高级债券。截止到2008年初,中国金融机构所购入的美国金融按揭债券达到了总额1075亿美元,美国次贷危机的到来也就意味着我国金融机构所持债券价值的走冷和未来境外投资风险的加剧。

 

2、对我国股市的“蝴蝶效应”

 

欧美国家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而放弃高风险高收益投资,纷纷为缓解金融流动性不足所带来的融资伤害而撤资保驾,这种短时期大面积的撤资必然会影响中国股市。同时,美国政府为了缓解次贷危机为世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采取“弱势美元”汇率政策向世界示好,以退为进,达到了放缓发达国家经济的目的。但对金融改革、市场经济持续转型增长的我国来说,美元与人民币的此消彼长势必给国际资本以加速流向亚洲新兴市场的理由,这就间接增长了我国资本市场在国际上的风险,打压了我国股市的发展。

 

3、中国经济出口增长影响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从1997年开始到2007年,我国对美国的贸易率从5.4%上升到8.95%,其中贸易存度的上升速率更快,从2001年的3.1%上升到2007年的7.5%。以上增长率说明了我国出口对于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所以当美国出现金融经济波动时,我国的出口贸易必然会出现动荡。另一方面,次贷危机也造成了人民币出现升值压力,它直接导致了实体经济的衰退。就这一方面,美联储就采取了降息策略,而中国方面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断加息。这样的“升降”对比就造成两国基差的不断扩大,也增加了投机套利者的投资机会,造成了美元的迅速贬值。由于我国始终在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次贷危机对我国贸易经济的影响必然巨大。出口产品国际价格的提高、综合汇率的浮动和外汇储备的变化,这一系列现象无法得到解决,综合起来就是美国次贷危机降低我国出口经济贸易额的诱因。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启示

 

1、保持节奏,注重实体经济发展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启示性很大,首先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虽然我们依然处于经济增长的上升期,但是随着环境资源红利优势的消失殆尽,包括劳动力成本的日益提高,作为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保持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的平衡并做到增速,如何维护经济金融的可持续稳定发展,都是我国金融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保持稳定的节奏,搞好实体经济与日益发达的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即使在经济增速短期下降的状况下也戒骄戒躁,不满足于经济增速的短期效应,就是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2、加强金融市场风险控制

 

即便是拥有完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的美国,也无法抵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导致其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拖累。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国应该谨记前车之鉴,努力发展和加强自身的金融市场风险控制,做到对风险资产价值的重估。就目前来看,我国金融市场投机资本现象极为严重,城市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就说明了一切。这种通过按揭资本套利,从而推高房价的行为,使得地产市值占据了国家证券市场的半壁江山。当股价出现较大波动,证券市场出现动荡时,投机资本还是否依然稳定,到时会出现怎样的市场乱象,不堪设想。所以我国金融业一定要消除由投机房市而萌生的内生机制,只有不断遏制过度投机,才能维持我国股票市场的良性发展。

 

3、灵活货币政策

 

就货币利率上调这一问题来看,在我国金融市场所带来的联动影响就是央行预期利率的长期上调,这其中会受到中美贸易的顺差影响。如果汇率保持不变,顺差也会导致央行供给货币增加,利率下跌。而美国方面由于持续保持低利率,资金在全球投资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大量炒作,投机人民币和中国房产,这就导致了中国金融市场长期利率的抬升。这一状况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投资过热,所以必须抬高利率来打压投资过热现象。同时,也要适时的调整货币政策,通过信用支持扩大来遏制市场信心下滑和通货紧缩现象的出现。

 

四、总结

 

篇8

从2007年初开始,由美国抵押贷款风险逐渐演变出的一场次贷危机,不仅瞬间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而且不同程度地扩大和影响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普遍的观点认为,“次贷危机已成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灾难,从各国政府首脑到金融监管部门、从金融机构到学术界,都在匆忙而审慎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求有效应对、渡过难关。就法律界来讲,同样面临着反思与应对的迫切任务,应当采取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准确把握成因,进而做出科学判断和合理建议。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园分析——以美国为案例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就受影响程度而言,作为全球最大经济实体的美国,显然首当其冲。客观地讲,金融危机在众多国家的蔓延,都多多少少受本国或区域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成熟的今天,此次危机的成因及根源,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共性,甚至是同一性,而其最集中、最全面的代表就是美国。就金融危机在美国的成因来讲,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缺乏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有效法律监管 

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作出系统论述。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债券和不动产抵押等,它通过渗入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相关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这其中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不断泛滥,金融衍生产品的极度膨胀导致美国金融服务业产值占到其GDP的近40%。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l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最终破灭。 

 

(二)按揭法律结构上存在缺陷 

美国在住房按揭贷款的设置上虽有担保的存在,但其法律结构上却存在重大缺陷,使得这种担保不具有实际意义,从而也就使得金融风险从源头上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首付款都很低,按揭担保变得非常脆弱,金融的风险也就变得更容易发生。有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发放的次贷平均只有6%的首付款比例。2002~2006年间,美国家庭贷款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了整体经济的增速。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增速为10%。如今,由于房价暴跌,很多贷款人无力还款。而购房人对于所购房产只有很少甚至没有自己付款,全部以银行的贷款购买房产,然后再以该房产做还款的担保,从这样的担保结构中可以看出,担保人的担保物虽然具有法律形式上的所有权,但就实质而言并不具有真正的交换价值意义上的“所有权”。实际上,英美财产法中本身就没有明确的“所有权”概念,有的只是对于财产进行利用的相关概念,这通常被理解为灵活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按揭这样一种交易一担保模式在高房价时代确实为普通人购房提供了一种可能。适应了经济迅速发展下的社会需求。但是,法律作为对社会经济进行最本质、最深刻描述的工具,在所有权归属这样重大的问题上是不能含糊其词的,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大陆法系国家,对于“无权处分”之类问题的研究汗牛充栋,并一直争论不休,其主要考量就在于没有所有权而处分财产是法律上一个极为重大的事件,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处理机制。像现在遇到次贷危机的时候就能发现,正视所有权本质的问题其实就能发现它的价值。 

 

(三)金融债务信用基础的法律保障机制存在缺陷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索应该是金融债务信用基础遭到了摧毁性的破坏,客观地评价,美国作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极其牢固、自身修复性很强的金融债务信用体系,同时,还有严密的法律机制对其进行全方位保护。但是,在此次危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其金融债务信用基础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仍然没有抵挡住自由金融市场负面作用的巨大冲击。其整个逻辑过程其实非常简单,就公司金融债务而言,公司企业从商业银行大量借款,再将借来的钱从事证券业或房地产业的投资。这时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高涨。但是,当过热的股市或房地产市场高涨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崩溃,此时公司的资金都压在股票或房地产上,无法套现偿还银行的贷款。这就会导致银行的信用基础出现问题,银行的资金不具有流动性,就会引发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的危机。此外,借款公司,如果不是从事股票业或房地产业这些高风险的投资,而是从事出口贸易或制造业投资时,也可以从银行大量贷款。但是,因为市场情况的突然变化,由于对市场估计的错误等各种原因,产品压库滞销,也可能导致公司到期不能偿还贷款。这也会影响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能力。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信用出现问题时,公众存款人便对银行进行大规模的挤兑。挤兑必然导致银行倒闭。一家银行倒闭还会引起数家银行接连发生挤兑,金融危机就爆发了。 

 

二、爆发金融危机的外因分析——国际金融法方面存在的缺陷 

篇9

美国金融发展趋势。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到现在差不多一年了,虽然欧美出台大量的金融刺激政策,但我们认为经济还没有见底,因为作为诱因的房地产市场还没有见底。美国的次贷违约率和指数率上升到25%和14.34%的历史高位,2009年7月份的指数达到32%。目前还没有止跌的迹象,表明房地产危机还没有见底,还有很多重要的经济指标也没有见底。从GDP增速看,2009年第二季度,美国、英国、法国再创新低,创1990年以来的新低。储蓄率方面,美国、英国从危机前的零储蓄快速提高到2009年5月份5.7%和5%左右,还有加速提升的趋势。欧美等国家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和消费信心指数都没有根本的好转,所以我们认为目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

金融危机什么时候见底?我们判断指标有两个,一个是GDP增长不再下滑,另一个是GDP绝对额不再下降。我们通过构建模型的方式对金融危机作出两个估计,一个是乐观估计,一个是悲观估计。乐观估计走出谷底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悲观估计假设美国政府不采取任何的救援措施,危机可能要持续2014年才能止跌,但美国已经采取措施,所以这种情况不会出现。总体来看,2010年金融危机能否走出谷底,还取决于美国和欧洲政府的政策力度,力度大可以见底,力度不大还会推迟。

篇10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5(c)-0079-01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产生的源头是政府对房贷风险特别是房地产次贷风险缺乏必要的监控和监管,因此危机从孕育到爆发也就不可避免;其次,危机的产生是由于消费者无力还款或自动终止还款;同时,危机的产生也离不开对冲基金等投资基金和基金供应方的推波助澜。

一、次级贷款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一)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危机发生的可能。之所以说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危机发生的可能是因为目前我国国情具备危机产生的客观条件。条件1:房价上涨,房地产抵押贷款的价值风险增加。房地产市场同股票市场一样,若陷入不规范、非理性繁荣,则存在过热,甚至泡沫。而银行业与房地产业唇齿相依,一旦房地产行业有任何价格下跌的趋势,必将殃及银行业。条件2:银行间竞争激烈,信贷风险加大。近几年我国银行业在向零售银行转型过程中,普遍视住房抵押贷款为优质资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个别银行过度迎合客户需求,放松业务办理条件,从而为不良住房抵押贷款增长埋下隐患。其次,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近年来许多刺激消费的新品种不断推出,这种按揭产品实际上隐藏了一定风险。同时,银行在营销贷款时对借款人可能的风险揭示也不充分。这些因素既加大了银行的经营成本,也给银行带来极大的信用风险。(二)警惕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冲击。近6年来,我国经济一直持续快速增长,推动了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无论从经济运行本身的周期性特征,还是从外部失衡等综合因素的作用来看,未来中国经济高位增长的势头都可能放缓,资产价格回调的可能性加大,一旦资产价格泡沫突然破裂,将给中国经济金融带来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在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联系日趋紧密的情况下,泡沫破灭引发的资金链断裂、信用收缩和信心崩溃等问题,会对银行体系的资产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除了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应该更加关注资产价格泡沫带来的风险,防患于未然,在制定政策时除了考虑通货膨胀等传统经济指标,密切注意资产价格之外,商业银行更要把好信贷闸门,加强信贷管理。严格遵守银监会的各项规定,坚决防止银行信贷资金被企业和个人挪用,违规流入股市和房市,严格防止违规关联交易,严格管理集团客户风险。建立以经济增加值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使信贷投放更为严格、审慎,信贷投放的进度更加符合新的经营业绩评价标准,改变简单追求存贷款规模、市场占有率等粗放式经营模式,严格控制信贷投放速度和总规模,避免盲目扩张,确保信贷高质量增长。(三)金融创新的过程中要注重风险的控制。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不管是在经济周期的高峰还是谷底,风险管理应始终贯穿。目前,我国金融系统处于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在这一阶段,金融创新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任何发达的金融系统都离不开金融创新以增强金融系统的活力,转移和分散风险。风险的分散和转移并不代表风险的消失,而是对风险进行了再分配,它可能藏匿于金融系统内部,并在一定的诱因下突然爆发。一旦危机爆发,金融风险会通过传导机制危及整个金融系统。因此也警示我国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风险的控制和消化是关键,认为只要将风险转移和分散就高枕无忧的想法是错误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化解风险的策略

(一)加快资产证券化进程,分散市场风险。资产证券化不仅能使银行在回收资金的同时转移风险,更有助于解决银行“借短贷长”的期限结构不匹配的问题。在经济运转正常时,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缓解流动性压力,分散银行的风险,但是在发生危机时,又会使风险在第一时间迅速扩散到整个金融机构,让整个金融系统产生风险共振。鉴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应当认真对待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问题。证券发起方应该确保基础贷款的质量,认真核实借款人的信用记录,保证资产的抵押物有较高的变现价值或者对借款人的效用很高,保证证券能够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量。证券参与方应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仔细研究标的资产和条款设置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品种,制定多元化投资策略,做好债券价值的评估工作,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确保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二)合理利用衍生品分散风险。在利用衍生品分散风险的同时,应明确金融衍生产品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风险并没有消灭。大量衍生品设计虽然保证了商业银行的稳定,但若不合理利用,其所产生的危险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随着我国政府对金融衍生品开发创新的推进,我国利用衍生产品的脚步应该更加谨慎、措施应更加完善。(三)建立个人信用体系。个人信用体系是个人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而进行消费、投资和经营的一种制度,是利用信用来达到提前消费、投资和经营的目的。建立个人信用体系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政府部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个人信用中介公司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首先,政府应对消费信贷颁布一系列法律与法规,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能,合理分工,使个人信用的登记、评估、使用等符合法定的程序,使个人信用体系在法定的框架下,高效、有序地运行。其次,政府应依据公平、独立的原则,培养我国个人信用调查与评估机构,并在此基础上,由个人信用评估公司建立并统一管理个人信用记录档案。最后,应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建立针对不同客户类别的信用评级模型,在个人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客户的授信内容进行科学、快速、准确的信用风险评定。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部国民经济学

参考文献:

[1]辛乔利,孙兆东.次贷危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篇11

中国的债务到底有多大呢?每年西方国家都会讨论这个问题,有不少媒体采访我的时候,我的结论如下:

目前这个还没有明确的数字。比较权威的有:地方债务超过10万亿,外界估计当中20%至30%极大机会会违约,因其财政担保不合规。2010年底的时候,中央和地方政府最大口径下负债总额23.8万亿元,占当年GDP比值59%,接近国际公认的公共部门负债率的警戒线。除了这两个大头,再加上借道政府信誉的国企债务以及民间高利贷债务等,中国的债务不少。但即使这样,中国的债务水平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因为发达国家的平均债务水平目前为GDP的100%左右,日本更是高达GDP的200%。另外,从债务偿还能力的角度来看,用“净债务”的概念更为合适。比如日本的“毛债务”是GDP的200%,但“净债务”是120%。咱们中国的净债务很低。

但问题在于,现在国家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债务问题,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中国地方政府的负债已经到了无人敢提及的地步,究竟债务比例高达多少,而究竟又有多少面临违规风险。在中国这个习惯性报喜不报忧的官体之下,恐怕仅以官方上报的数据只能是管中窥豹。从法律上讲,中国的地方政府是不允许向银行借贷的,但开展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需要大笔资金,政府就通过设立融资平台公司的方式,以政府财政为担保向银行借钱,这个模式在2009年政府采取4万亿元刺激措施时,被几乎所有地方政府效仿。

也正是在4万亿大投资期间,为支持经济投资项目的开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幅扩张,数量从08年的两千个左右,上升至目前的1万个左右。可以认定,在中央政府实行“4万亿”刺激政策后,引发了地方债务爆炸式增长。历史上,地方债务增速最快的时间就是1998年和2009年,这两年债务余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8%和62%。

债务危机有很多种,我把其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像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他们的债务危机来源于“高福利”,可称其为“高福利债”。比如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另一种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代表,他们的债务来自于这些国家的举债投资,叫“高投资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将逐渐面临过去几年间“高投资债务”的还债期的来临。比如20世纪80年代拉美地区爆发的债务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债务危机。

以前从来没有人担忧过中国的债务问题,那是因为:

其一、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外债占比相对较低。国内的经济投资所需要的债务,更类似于日本的自产自销型的债务格局。也正是因此,不少国内学者认为,中国不会爆发债务危机。

其二、中国地方债务以银行信贷为主,这意味着地方债务违约就会引发银行信贷危机。不过,这种担心有点杞人忧天,因为中国没有政府破产机制,银行也为政府所有。

其三、中国有其特殊性。地方债券由中央财政担保,和国债信用几无区别。而且没有预算约束,发新债还旧债不成问题。既然银行受政府控制,那么借新款还旧款就是顺理成章。

其四、无论有多少债务,中国政府完全自由主导货币发行权,政府永远都不怕缺钱。

但事情是否是这么简单呢?

为了平复高举的债务已经催生了另一个非常疯狂的举动,货币超发。中国为了满足投资需求和抑制债务爆发,选择了最简单却又是最粗暴的方式―-使用政府掌控的铸币权。国内的M2与GDP比值直接从2000年的135%飙升至了07年的173%。而中国特殊的流动性偏好使得膨胀出的M2迅速涌入投资品市场,这也成为了中国常年高房价的主要诱因之一。现在,中国的M2已经越过100万亿,远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币供应大国。

与货币超发对应的,货币价值的缩水也就是通货膨胀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加上刚刚起步尚未完善的社保制度,中国构建在庞大M2数额之上的,是一旦危机爆发便会因为货币购买力崩盘而全民皆伤的潜伏的社会问题。如果把这个当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隐性负债,那么中国的债务比例恐怕将难以估计。

另一方面,缺少强有力的社保支援,意味着债务未爆发之际,中国公民的大量民生工作要靠自身力量完成,这就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国内的消费需求。这同样意味着,一旦危机爆发,国内消费将受到进一步打压,中国缺少社保支援,缺少消费的有力保障,就是缺少了在债务与经济之间的最后一条缓冲带,铸币权并非债务危机的解决之道,而只是把它“束之高阁”,但放得越高摔得越惨。以铸币对抗债务危机,那只是中国经济的一杯鸩酒。

而且,恐怕地方债务的问题在未来还会越滚越大,比想象要夸张很多。之所以这么说,是与中国投资项目的“巨舰大炮”情节有着很大的关系。次贷危机以来,所有提振经济而上马的大多是所谓的“大投资”“大项目”,2008年国家4万亿投资中,有30%流入铁路,中国铁路负债已高达2.6万亿,负债率高达70%以上,如果不继续融资,相关建设将进入烂尾。类似铁道部的骑虎难下,恐怕已经成为了大多地方政府和国企央企的感受。

其实债务危机的传导,已经在几个不同的地区展开了。继温州民间高利贷链条断裂后,鄂尔多斯、安阳等地也相继出现了跑路的现象。而在民间高利贷的大潮里,除了民间资本外,权钱结合的“官银”也大批量介入,企业从银行低贷再社会高息转贷,担保公司及小额贷款公司的加盟,让这一债务链增加了复杂性和系统蔓延。与此同时,国内热钱外流在2011年呈现极速增长趋势,个人资产超亿元的中国民间企业主,27%已经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这对于加剧债务问题的爆发和资本泡沫的破裂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应该看到,中国的债务问题,并非是四平八稳。而归根结底,想要避免债务危机的爆发,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中国必须转变投资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尽快转型为服务型政府,而将投资的大旗转交民众和企业完成。只有加速投资的血液流动,才能避免在边际效益递减的漩涡中,投资效率低下的进一步推波助澜。也只有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才能真正的还富于民,才能从根本上拉动内需,以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

除却政府定位的长期改革目标外,当下的政府债务问题之下,中国亟待提高的是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并对政府宏观决策加以约束。

第一,宏观调控应建立审慎评估制度。特别是在经历了次贷危机之后,大起大落的投资、债务管理之后,中国政府应该在长期的发展目标,与项目审批上体现出更加审慎而全面的规划。这也是避免政府开支扩张的重要前提。

篇12

“中国式次贷危机”不夸张

面对愈演愈烈的民间借贷,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称,“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新的风险点。”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更是直言:“处理不当,可能爆发‘中国式次贷危机’。”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郭田勇看来,当前民间借贷存有三点隐忧。第一,随着股市热、房地产热退去,大量投资性资金已经涌入民间借贷。第二,在民间借贷中,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参与程度较深。据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今年三季度形势分析会上透露,银行资金通过大型企业进入民间借贷领域的资金规模大约为3万亿左右。第三,这些民间借贷资金除了进入中小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房地产领域。

郭田勇进一步解释称,如果经济继续减速,房价下降,很有可能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房地产商难以支撑,最终使资金需求者无力还钱,资金链断裂。而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大面积还款困难的风险将很有可能传导到银行,传导到社会。“现在第一轮是中小企业出问题,未来第二轮资金链条发生断裂会是房地产公司出问题。”

如今,温州问题已经暴露,部分学者将其认定为“地区性问题”。对此,央视新闻评论员钮文新发表博文称,“温州的问题现在还是局部的问题,这没错。但那仅仅说明‘现在’。未来小的系统坏死了,大系统可以安然无恙?”他提醒人们,“别忘了,中国的整个金融体系是通过银行连在一起的。”

钮文新比较担心,因为“温州信贷危机”,所有银行进一步收紧民营企业融资。“到那时,中国金融系统会发生什么问题?中国经济又会发生什么问题?我看,至少是混乱不堪,紧急的问题此起彼伏,社会稳定受到极大威胁,中长期发展规划将被搅乱。”钮文新称。

货币紧缩是帮凶

凡要解决问题,总要先弄清楚产生问题的原因。

目前社会上盛传着这样一种逻辑推理:温州的问题在于企业主还不起债;为什么还不起,是因为利息太高;为什么利息高,是因为货币紧缩政策,中小企业难以从正规融资渠道融资,只能借助高息的民间借贷。于是,货币紧缩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罪魁祸首。

但是多位专家学者表示,货币紧缩仅仅是造成温州信贷危机的因素之一,是帮凶,而非主谋。

在财经评论员叶檀看来,温州高利贷猖獗原因有二:一是管制利率与民间市场利率差价太大,导致资金大规模进入贷币市场追求利率差价;二是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渠道,炒房团、炒煤团等遭遇围追堵截,成为经济上的贱民,而证券投资绝大多数遭遇亏本的命运,投资者自然兴趣缺乏。

而在郭田勇看来,民间借贷活跃与政策上的金融压抑相关。他进一步解释到,中国存在金融压抑,改革开放以后,政府要主导经济,就要重点发展一些产业,就会利用一些资源成立一些大的金融机构,定向为它发展的产业服务。这样导致在民间或者草根性的一些经济活动所需资金,没有金融机构予以满足,自然会延伸出一些民间自发性借贷行为。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温州问题的根源在于信贷长期歧视中小企业,并且歧视的理由现实得让人难以反驳。从银行角度看,首先,大企业是其长期客户和核心客户,无论从现实还是未来的发展,银行必须维护这些客户;其次,在信贷收紧的情况下,银行需要从大企业获取大规模存款。而中小民营企业资金实力弱、企业规模小、可供抵押资产少及信用等级偏低,无可避免地要经常遭遇银行的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难以从正规银行体制获得信贷融资。这也是部分学者反对放松信贷以缓解温州危机的主要原因。

另外,赵锡军表示,民间借贷监管缺失也是造成温州危机的一大诱因。据了解,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成立之初就游离于中国银监会的监管之外,由地方政府审批和监管,这基本等于放任自流,使得如今大街小巷、遍布全国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成为了中国高利贷愈演愈烈的主力军。

化解危机标本兼治

导致温州信贷危机的因素错综复杂,化解危机更需群策群力。总的来讲,目前的情况肯定是先要救急,避免危机扩大化。

救急,首先要做的就是维系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帮助已经出逃的企业解决问题。截至目前,温州政府已推出诸多维稳措施,包括要求银行同进退,不撤资不压贷等。这些当然都是明智之举,但是正如前文人们所担心的那样,地方政府管不了银行的事,救急也离不开中央监管层面的鼎力支持。

要正确引导民间资本,赵锡军指出,当务之急是建立避免矛盾激化的善后处理机制,形成民间资金合法、合规筹集和借贷的渠道,每个环节都应有相应的法制约束和纠错机制,避免利益方蒙受损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