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30 11:13: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11年8月我国内审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五号——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务指南》,这部指南的颁布突出了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内审实务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领导干部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审计,其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超越了内审本身的职责范畴。因此,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研究就显得格外有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对象
现代企业制度下联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关系的是受托责任,本文从受托责任角度出发来研究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受托责任是指委托人将资产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受托人接受托付后即应承担所托付的责任。受托责任可以分为受托管理责任和受托经济责任两个部分,因此对受托人的审计就分为财务绩效审计和管理审计两个部分(王光远,2004)。英国审计学家戴维·费林特(Flint,1988)认为,“作为一种几乎普遍的真理,凡存在审计的地方,就一定存在一方关系人对另一方或其他关系人负有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义务这样一种关系,此种责任义务关系的存在是审计的重要前提,可能还是最重要的前提。”同时,他还认为,“审计是一种保证受托经济责任有效履行的手段,是一种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得以落实的控制机制。”另一位英国的审计学家汤姆·李(Lee,1988)认为,“要求人们的行为对他人负责是人类活动的一个共同特征,正是这一特征构成从古至今审计功能之基础。在此意义上,审计正是作为强化受托责任履行过程之手段而被运用的。”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蔡春认为“受托经济责任”乃现代会计、审计之魂,受托经济责任关系(Accountability relationship)的存在乃审计产生、发展的首要前提。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查受托人即单位负责人对经济活动的合规、绩效和控制等方面的实现情况。
在受托责任观看来,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是通过对“事”的审计来达到对“人”的控制。通过对受托责任人在任期内的内部控制情况、经营绩效和决策的有效性、合理性等方面的审计来实现对其受托责任的考察。这点不同于原来的财政财务收支和合规审计,原因在于经济责任审计不是只对事的审计,而是通过对事的审计来实现对人的控制,其审计的方式也更为多样化,可以使用财务审计的一般方法,也可采用诸如谈话、举报、对群众进行调查等方法。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应当明确为对受托责任人的特定经济活动。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
为了反映单位负责人的受托责任,需要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来度量。从上述的受托管理责任和受托经济责任的视角出发,对受托责任人的评价体系相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控制评价;另一个是财务绩效评价。内部控制评价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反映责任人的管理水平,而财务绩效主要是定量地反映负责人任期内的成绩,两者缺一不可。
(一)评价指标
1.内部控制情况评价是对受托责任人在任期内对内控制度的建设、有效性和执行情况来反映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按照COSO对内部控制五个因素的角度来对其评价:
(1)内部环境。审查被审单位的治理结构是否完善合理,部门设置与权责分配是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是否能够在日常经营、重大事项等方面发挥作用等。
(2)风险评估。审查被审单位是否能够及时识别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是否能够及时采用定性与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等。
(3)控制活动。审查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资产保全控制、预算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控制措施是否恰当、有效,以及能否运用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各种业务和项目的风险有效规避或者是控制在可承受的程度之内。
(4)信息与沟通。审查上下级和同级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否及时、顺畅和准确,发生与经营活动相关的错误或是舞弊是否及时反映并及时更正。
(5)内部监督。审查是否制定内部的监督制度以及内审机构工作是否得到其他部门的配合。
2.财务绩效评价是对受托责任人任期内的盈利能力、资产管理状况、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情况四个方面来反映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笔者采用2011年颁布的经济责任审计指南中对财务绩效评价的相关规定来说明。
(1)盈利能力状况审计。主要通过资本及资产报酬水平、成本费用控制水平和经营现金流量状况等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审查受托责任人在任职期间企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和盈利能力。可参考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
(2)资产质量状况审计。主要通过资产周转速度、运行状态、结构以及有效性等方面的财务指标审查受托责任人任职期间企业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与资产的安全性。可参考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现金回收率等。 在资产质量状况审计中应重点对不良资产进行审计,按照受托责任人的任期职责、任期时间及不良资产产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等情况来分析企业不良资产产生的责任。
(3)债务风险状况审计。主要通过债务负担水平、资产负债结构、或有负债情况、现金偿债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指标,审查受托责任人任职期间企业的债务水平、偿债能力及其面临的债务风险。可参考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或有负债比率等。
(4)经营增长状况审计。主要通过市场拓展、资本积累、效益增长以及技术投入等方面的财务指标,审查受托责任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增长水平、资本增值状况及持续发展能力。可参考指标包括: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任期年均资本增长率、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
(二)评价标准
1.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1)内部控制完备程度。内部控制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如果内部控制系统残缺不全,缺乏整体系统性,内部控制的整体功能将大打折扣。
(2)内部控制是否科学有效。在完备基础上,内部控制还应做到能够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内部风险降到最低,不仅需要分工明确,还应做到各部门之间的互相牵制,防止个别环节出现,从而发生有损企业利益的现象。
(3)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评审。在测评内部控制完备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通过检查被审单位有关的证据、实质性测试等方法,抽样选取若干项目的若干控制点或关键控制点,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测试来发现失控点。内部控制又是一个动态系统,应当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对各种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正因为这样,可以根据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测评结果,找到失控或控制不力的原因,并对现有内部控制进行改进,以提高控制效果和经营管理效率。
2.财务绩效评价标准
(1)客观性。如果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中没有发现并通过专业判断认为被审单位的审计材料不存在重要的不真实的事项,可以认为其基本真实地反映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如果有不客观的现象,程度轻微的应给予指明并要求其改正;严重的应交给上级或其他相关部门处理。
(2)合法性。根据受托责任人任期内的经营活动和重大决策是否存在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如果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未发现受托责任人存在重要的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可以认为其较好地遵守了有关财经法规;否则应当判定违规程度的严重性,如果很严重,需要出具相应的审计意见并交给相关部门或上级处理。
(3)效益性。评价效益性时,评价标准应当将受托责任人被审期间的实际指标与计划、历史、同行业指标并结合当前的宏观经济情况进行比较。评价时应当对有关评价标准的选择依据和具体内容作出说明。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控制要求
经济责任审计与以往的以财务导向审计、业务导向审计、管理导向审计相比,出发点、评价方法和最终的目的都有所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更倾向于达到对被审计对象的控制为目的。这是因为: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和公司控制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所以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以“控制”为出发点,来实现对相关责任人的控制。公司控制是确认受托责任的关系,而经济责任审计是检查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解除。
其次,经济责任审计在评价方法上也是以实现控制为导向的,按照先对受托管理责任后对受托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先对被审单位的内控进行调查,确定其薄弱环节从而找到审计重点,然后再对财务绩效进行审计。由此看来,经济责任审计在于能够保证单位负责人受托责任的履行以及上级对负责人的控制。
最后,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实现对受托责任人的控制。委托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信息不对称性,受托责任人在对企业的经营、财务、风险等方面信息的掌握要优于委托人。放到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就是上级对下级的责任履行方面不能够完全掌握,这就需要上级动用经济责任审计这一手段来控制下级,从而减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总而言之,经济责任审计是对被审对象解除受托责任以及从治理的角度出发来考察被审对象的内控和财政、财务效益情况的一种特殊的审计,考察指标既包括了内部控制,也包括了各财务指标,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特殊的审计形式。
【参考文献】
[1] 中国内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5号——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S].2011.
[2] 马冬梅.基于受托责任视角的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 2011(1):100-101.
[3] 孙民.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J].财会研究,2011(1):61-63.
二、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结果合理运用的必要性
作为我国的基层政权组织,乡党委、政府是党和国家在基层的代表人,同时也在农村执行着党的路线与方针。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乡党政领导干部发挥着其不可或缺的作用。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已经成为了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促进基层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从源头上抓好基层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同时,乡镇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结果是了解、考察和监督管理乡镇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丰富干部管理监督的内容和信息来源渠道、提高监管质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今,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如何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也被逐渐纳入到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畴。因而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结果就基本上涵盖了评价党政领导干部履职水平的全部要素,显然在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的任用、考核管理工作中,在干部的政绩考核评价中运用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结果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三、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结果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随着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全面铺开和有关法规要求,笔者认为,在审计结果的运用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关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不够重视。重审计形式,轻结果运用。有关部门只要求审计机关搞审计,对结果运用却不当一回事,将审计部门报送的结果报告等审计文书放在桌子上,锁在档案室,对审计结果不留意、不查阅。
二是审计结果的体现形式比较单一,利用程度低。审计结果的主要载体体现在审计结果报告、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审计文书上,且主送的范围有限,一般只报送委托机关和被审计单位,审计结果为社会的利用程度较低。
三是审计结果的质量差异很大。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因目前的条件限制和审计环境影响,使某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质量不高。加上审计人员本身的技术水平和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审计结果的质量差异很大,运用审计结果的风险也随之增大。
四是对审计结果运用欠缺应有的平台,没有建立审计结果运用办法和机制。审计结果只能在审计机关、委托机关和被审计单位之间封闭运行,有的审计结果情况甚至只有个别领导掌握了解,使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无法利用,更难以对外进行公布。
究其原因,总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存在不正确的认识。有些部门领导干部思想因循守旧,认为审计结果报告披露的都是“家丑”,不便外扬。
二是社会总体对于审计的了解还不够。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整个社会中地位的重要性要远低于经济发展等其他工作的重要性,致使很多人对审计还很陌生,谈到审计都还是个新鲜事,就更谈不上审计结果的运用了。
三是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报告因审计评价指标没有规范的标准、审计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质量差异很大,其本身也有很大的风险。
四是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影响其结果运用的原因还有很多人为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这些因素难以抗拒,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又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审计结果的运用。
四、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评价体系的内容
一是任期内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和合法性评价。重点是本级、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非税收入收支管理情况、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情况。
二是任期内资产情况评价。重点是国有土地资金、固定资产及货币资金管理情况。
三是任期内负债情况评价。重点是政府性债务的规模、构成、投向情况,偿还能力,资金效益情况及管理情况等。
四是代政府管理的各项基金、资金的管理及效益情况评价。重点是有无挪用、截留,是否及时拨付相关基金、资金。
五是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评价。主要是任内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是否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或民主决策,以及其产生的效益情况。
六是管理制度评价。主要是任内是否按照规定,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建立和切实执行内部激励和制约机制。
七是任期内遵纪守法及廉政情况评价及其他评价。
五、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结果运用的几点建议
为了能够运用好乡镇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结果,就目前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与其它一般的审计评价比起来不同的是,在对乡镇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同步审计的评价中的对象是领导干部,更加具有针对性;它的评价对象是经济责任,特殊性较强;它的最终评价结果对干部的任用或考核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更具有严肃性。为使审计评价更加有依有据,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在该体系中明确考核与评价两个指标体系。清晰的界定出每一个指标所包含的内容与外延,将评价标准进行细致量化,实现定性分析评价与定量分析评价的有机结合,促进和提升审计评价工作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形成统一的评价口径与考核标准。
二是提升审计人员各项素质。审计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所以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各项审计要求,努力提升自己的各项素质。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对国家各项政策法规进行认真了解和学习,以提升自身的业务判断能力,严格遵守和执行审计程序,获得准确充分的证据,所执行的法规必须要准确。在进行整个审计工作评价中,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应有的职业素质,能够保障审计工作中能够做到独立、公正、客观,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落到实处,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状况进行适当评价。审计机构应加大审计人员的培养工作,努力提升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及时开展相关研讨会以及各种经验交流分享会,以最终提升审计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是加大社会舆论的宣传力度,提高审计的社会声望和群众知晓度,为审计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选择不同的审计时机,将离任审计,任期审计和任前审计等多种审计方式结合起来,人民群众监督和审计监督结合起来,从人民群众的口中去寻找审计线索,在与人民群众的交流中去客观评价乡镇领导干部职责履行情况。
一、内部控制制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的互动关系
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有义务按照特定的要求管理和经营受托经济资源并向所有者(委托人)报告其经营状况。受托经济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要求而不断发展,作为验证受托经济责任完成情况的经济责任审计也相应地产生并不断发展着。
现代会计也是由于两权分离的需要而产生的。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信息都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具有共同的基础,因此,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会计信息对内部控制的作用
会计信息对于内部控制的作用可以从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和信息系统与控制系统的关系两方面来分析。内部控制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
从内部控制各个发展阶段的内涵看,不论是在哪一个阶段,会计信息都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重要的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信息的一种,连接了委托人和人,并作用于内部控制之中。财务信息作为会计信息的一种,可以用来编制外部委托人和企业管理者之间进行沟通的财务报告,以监督管理者托管责任的履行情况,同时也可用于企业的经营决策。
1.会计信息在控制环境中的作用
在控制环境中,董事会通过获取会计信息了解管理者的经营情况和责任履行情况,监督有关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实现监督,并通过举手或投票的方式来决定和影响企业及管理者未来的发展,实现预期的目标。激励制度的设计也依赖会计信息的投入,会计信息既是评价手段,也是调节手段,从而起到监督的作用。
2.会计信息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在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和监督中,会计信息都是一种重要的投入并在委托人和人之间传递。通过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决策权力机构了解其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而对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或是对目标进行调整,对员工进行奖惩,促进员工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在控制环境中,企业需要大量会计信息去衡量风险,比如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等等,这些风险的评估都需要会计信息作为支撑。
3.会计信息在控制活动和监督中的作用
从企业控制活动的过程看,其主要内容一般是针对所评估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政策,而这些措施和政策的制订都必须建立在管理者充分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即会计信息的基础之上。
信息与沟通的过程主要就是会计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一个企业的监督和评审过程中,诸多财务指标作为衡量企业及其管理者绩效的重要指标,实际上就是会计信息进行了进一步加工的结果。
可见,在内部控制的每一个要素中,会计信息都是一种重要的投入。信息是控制的基础,如果离开了会计信息的加工和转换过程,就无法反馈信息,更无法将其转换成抵消或纠正偏差的控制指令,排除干扰,控制系统就无法发挥作用,实现系统的目标。例如决策者可以通过业绩报告信息的加工、整理来了解目标的实现情况、产生偏差的原因,并进而通过奖惩手段调整偏差,实现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信息是实现控制的主要工具。控制制度能否生效,关键在于是否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取得了适当的信息。会计系统本身成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组成要素,会计信息的存在与有效传递,影响到控制制度有效性的发挥。
(二)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会计信息影响控制制度有效性的发挥,而良好的控制制度又是会计信息质量良好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条件。
1.控制系统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控制系统的控制作用表现在信息反馈的过程之中,即将输出的信息反作用于信息的输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而反馈职能是信息联系和传递的重要形式。通过反馈职能的控制作用,校正信息,完善信息的联系和传递,并实现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缩小与经营目标的差异。
会计信息作为会计系统的输出,同时又是内部控制的输入,通过控制系统信息反馈的作用,使会计信息得到完善,再通过控制制度的反馈机制对会计信息进行过滤和整合,并在控制制度的监督下成为再输出的信息,从而保证了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控制是会计的中心观念和目的。离开了控制系统,信息的加工处理就失去了意义。
2.内部控制制度各要素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从内部控制要素与财务报告目标关系看,内部控制各要素对会计信息的加工整理过程都起到了保证的作用。内部控制的输入需要充分和适当的会计信息。而无法满足需要的会计信息源于两种原因:会计人员的过失和舞弊。前者与会计人员的素质、业务能力等相关;后者则与管理者施加的压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等有关。
监督要素通过预算、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手段,持续地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从而为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合理保证。
可见,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信息由于同为解决问题的监督机制而具有了共同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会计信息是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而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是对内部控制实施监督,使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更好的为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服务。
二、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角度分析中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方向及发展趋势
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良好的会计信息质量可以有效保障审计的效果。因此,从提高审计质量的角度考虑,解决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会计信息质量明显地提高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的事情。按照国际先进的内控模式COSO报告关于内控系统的整体框架要求,结合我国现行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构建中国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控制环境
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控制环境中的要素有价值观、组织结构、控制目标、员工能力、激励与诱导机构、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规章制度和人事政策等等。主要问题是管理层要充分说明内控的完整性;公司要有积极的控制环境,使整个组织中的员工具有控制觉悟和自觉的控制态度,特别是高级管理层要积极地进行控制;员工的能力与其责任要相匹配。
因为控制环境要素多,企业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改变的,所以要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实现产权明晰、权责清楚、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建立。
第二,要有明确的内部控制主体和控制目标。控制主体解决了由谁进行内部控制的问题,而控制目标则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控制的问题。
第三,要有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控制方法作为管理当局对其他人的授权使用情况直接控制和对整个公司活动实行监督的一种方法,包括很多内容,如制定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编制各项计划、实施业绩与计划考评、调查与纠正偏离期望值的差异等,这些方法对于不同规模和不同复杂程度的企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要具有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掌握先进管理方法的人才队伍,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方式和风格,培养全体员工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全员控制意识,从而形成一个特定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控制环境中包括的要素很多,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要素都有具备实施内部控制的价值,只需针对那些具有风险并且会影响有关控制目标实现的可控要素进行控制。
在风险评估中可以采用以下的风险管理模型:工作目标――风险评估――控制风险。工作目标是风险评估的起点,只有明确企业的工作目标,才能识别控制环境中哪些要素存在影响工作目标实现的风险,并通过对风险程度的评估,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保证其工作目标的实现。
1.明确工作目标
企业的工作目标通常是由企业的理念及其所追求的价值决定的。为了达到企业的工作目标,在分析控制环境的各个要素时,很可能发现以下情况:一是人员素质不高,不能按照会计法规做事;二是越权管理,应该做事的人却不能在正确的时间里去做本应该做的事;三是信息系统出现错误,提供了不正确的数据。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
2.识别风险
风险一般是由企业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外部因素包括:科技的发展、顾客的需求或预期的改变、竞争、新的法律和行政命令、自然灾害、经济环境的改变等。内部因素包括:信息系统处理的中断、聘用员工的基本素质、培训方法及激励制度、经理人员责任的改变、企业活动的性质以及员工可接近资产的程度、董事会或监事会不够坚定等。
3.注重环境变化后的管理
由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产品结构及管理环境都是会改变的,因此,风险评估中最基本的部分就是如何辨认已发生的改变,并采取必要、有效的应对措施。
在控制环境中,人员和信息系统可能成为引起财务报告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的风险因素,因此,企业应该对这两个关键控制点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以便在下一环节中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三)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
监督与评审是经营管理部门对内控的管理与监督和审计监察部门对内控的再监督与再评价活动的总称。要使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内部控制过程就必须被施以恰当的监督。
在监督评审活动和纠正缺陷方面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第一,应当在日常工作中检验监督评审对内控的总体效果。对主要风险的监督评审应当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一部分。
按照“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精神疾病的治疗已不是单纯的控制症状,而是全面的康复。责任包干的护理模式内涵是多方面的[1],提供的服务是一种连续性的全程护理,在病程上贯穿于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在时间上贯穿于患者人院、住院、出院和出院后整个过程;如何运用优质护理服务核心内涵为精神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护理,保C精神患者康复、保障精神患者的自身安全和社会安全,是国内外精神科工作者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院开展全程责任包干护理模式对精神疾病患者全面护理,以探讨全程责任包干护理模式对精神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康复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修订本(CCMD-3)诊断标准,2012年3月~2013年6月选择在我院封闭式精神科住院治疗患者20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100例,其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13~59岁,平均年龄(30.11±9.90)岁;文化程度:初中69例,高中及中专20例,专科及以上11例;未分化精神分裂症21例,精神分裂症56例,情感性精神障碍12例,其他2例。观察组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16~60岁,平均年龄(31.26±9.60)岁。未分化精神分裂症25例,精神分裂症62例,情感性精神障碍10例,其他3例;文化程度:初中74例,高中及中专16例,专科及以上10例。200例患者均无严重躯体疾病及智能障碍,依从性好,监护人合作。经t检验及χ2检验,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进行常规护理:患者入院时分给一组护士负责分管,本组护士当班时负责该组患者的生活、心理、健康问题,而患者的治疗及安全护理分别由不同的班次护士实施。观察组患者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程责任包干:每天由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生活、治疗及心理指导、健康宣教等亲自进行护理,责任护士不在班时暂交付责任组长延续护理。全程责任包干包含运用全程责任包干的护理模式体系,具体如下:
1.2.1护理理念 以精神患者的安全及系统康复为主要目标,围绕以患者为中心,以责任包干为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服务。
1.2.2工作职责 以安全护理为首要,负责包干重危患者的管理和抢救,落实患者的治疗、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担负患者入、出院护理,完成系统康复护理计划及实施,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
1.2.3工作流程 提前10 min到岗,巡视病房,了解患者病情;用10~30 min交接班和床头交接班,了解当日治疗护理重点;用30 min安全检查,安全管理;用3.5~4.5 h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及时落实医嘱,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巡视病房,观察病情,接待新入院患者;用30~40 min,发口服药,观察(必要时协助)进餐;用60 min,解决患者各种需求,做好沟通交流及健康知识宣教;用20~30 min书写护理记录。
1.2.4排班形式 采取APNN,即夜班分两个时间段来进行。
1.3评定工具
1.3.1(Nurses'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2] 能够反映研究治疗中病情的演变及治疗效果,采用30项版本。按患者近1 w来的具体表现和症状出现的频度,所有条目按0~4分的5级评分法记分,量表共包含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沽、激惹、精神病表现、迟滞和抑郁等因子分,主要以总分及积极因子、消化因子分来观察效果变化情况,总估计分和总积极因素分越高反映患者康复程度越好。
1.3.2 《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3] PANSS主要用于评定精神症状的有无及各项症状的严重程度;区分以阳性症状为主的I型和以阴性症状为主的Ⅱ型精神分裂症。主要适用于成年人,评定的时间范围通常指定为评定前1 w内的全部信息,PANSS的每个项目都有定义和具体的7级操作性评分标准。其按精神病理水平递增的7级评分为:1-无;2-很轻;3-轻度;4-中度;5-偏重;6-重度;7-极重度。由经量表使用训练的精神科医务人员对患者做精神检查,综合临床检查和知情人提供的有关信息进行评定。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将患者的一般资料逐项统计填表,对每科室评定人员进行了的评定训练,统一标准,测其一致性:ICC=0.948,F=66.35,P
1.5统计学分析 全部资料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与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PANSS评分比较 入院时两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等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 w、第4 w、出院r两组组内对比PANSS总分、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均较入院时有下降,说明治疗护理有效果。入院第2 w两组对比一般精神病理、PANSS总分有较明显变化(P
2.2两组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评分比较 入院时两组病情评估、消极因子、积极因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通过治疗后,NOSIE评分均逐渐提高,说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观察组在2 w末获显著改善,对照组在4 w末,从第4 w末开始,观察组大部分因子改善的程度明显高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疾病患者是特殊的患者群体,大多缺乏认知能力,不能主动配合治疗,其在住院期间的医疗、护理服务,封闭式管理措施等方面有别于综合科的护理,因此患者在治疗、康复过程中,护理工作发挥着关键作用。全程责任包干制护理模式体系的“以精神患者的安全及系统康复为主要目标,围绕以患者为中心,以责任包干为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护理服务。”让每名护士参与到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中去,明确责任分工。由于分工明确,降低了护士的劳动强度,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加强与患者的沟通[4]。满足患者的需求,拉近了护患距离,让患者有需要时能及时与责任护士沟通,提高了患者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了患者的自尊和自信心。对患者进行全程的监护中,能及时发现患者身体及心理问题,在护理过程中准确判断,及时发现错误,确保了患者的护理安全。本文对“全程责任包干制”护理模式观察组,与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PANSS、NOSIE评分比较,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苟小莉.责任包干制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23:4797-4798.
[2]王奎玲,李高平.精神科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对护理工作的积极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2:225.
[3]刘筠,刘得乐.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影响的对照研究[J].医学信息,2015(17):178-179.
[4]黄晓蓉,赵静玲.责任包干制对妇科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示范病房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142-143.
[5]方春霞,徐颖,张晓珍,等.抑郁症患者实施参与型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19-21.
[6]韩永惠,石玉.精神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J].中国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