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范文

时间:2023-10-30 11:13: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的渗透

篇1

我国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明国家,具有灿烂辉煌的文化历史。在华夏文明数千年的发展演进历史中,已经逐步积累规模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并且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教育价值,也因此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所世代相传。从实质上来看,传统的文化教育就是思维结晶和意识形态。小学基础语文素质教育作为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是人类文明的闪耀结晶,有着强烈的人文科学特点和社会文化思想。良好的学校语文教育,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表达技巧、人际关系才能和逻辑思考才能。在学校语文教育中进行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渗入,就可以有效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从而激活广大小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生处于一个体格和心智都极不完善的阶段,在这阶段所进行的家庭教育,极有可能给他们的长期发展带来深刻长久的影响。他们性格活泼热情,对事物的接受力很强,通过在小学阶段进行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就可以调动学生们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们初步认识到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和内容,培养学生们继承和宣扬优良传统文化的意识。正因为小学语文教育先天就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增强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主要举措,又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途径,这就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和培养小学生核心素质所需要的重大变化,也可以说,在可以预料的未来,从学校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将是教育领域的一种重大变化。

2《新课标》中对传统文化渗透提出的要求

自从一九零五年清政府取消科举制度以后,我国文化落后的现象就被归咎于中国长期以来落后、封闭的传统。而五四以后,西洋文明以倾倒之势席卷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建国后,被认为“旧”的中国传统,更是不断遭受打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全民崇尚西方文明的心态亦导致传统企业文化黯然无色。但直到当下,经济日渐繁荣的我国才逐渐意识到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华民族不应该丢掉自身的文化“根”,而是必须走出一条新文明崛起的道路。尤其在教育方面,这样的思想更需要被作为指导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和科学素养,发扬和培养少数民族文化精髓,激发少数群体的创新性和凝聚力,充分调动积极性的作用,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博大,汲取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睿智”。由此可见,在义务教育工作阶段新课程背景中也已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应当肩负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并应当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借助传承中华文化的力度,培养小学生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丰富爱国精神,让广大小学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修身养德,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因此,在教学上,新课程标准提出:“教科书要注意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民族基本意识和爱国思想感情”;在传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使用问题上,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看,传统文化教育早已作为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3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学校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效果

3.1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性

小学阶段最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这一时期也是帮助其建立优秀品格的关键期。而倘若一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未能养成优秀的良好习惯与品格,其以后的教育就几乎是徒劳的。所以必须要利用好这时间,对学生的良好习惯与品格加以很好的培养。因为古代先贤们都非常重视自我培养,以为学生只有修好自身,方可“有所作为,治国平天下”。所以在中国优良传统的教育理念里,就非常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品格的养成,对人才的培育也就是对君子精神的培育。乃至在中国优良传统的文化教育中,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重视与培育学生的君子品格。而尊敬师长、孝敬家长、以礼节为人处事、勤劳刻苦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发展理念的核心。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研习,将促进学校学生重新认识过去,更能带动学校学生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养成优秀的良好习惯与品格。

3.2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部分国内的小学生,都爱吃汉堡薯条,爱过圣诞节,也爱看美国好莱坞大片。认为外国知识远比中国国内的知识更成熟进步,完全否决自己的传统文化。所以更不要提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持的浓厚兴趣,这虽然也与其父母的传统价值观念导向相关,但更多的是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我们,并没有真正给学生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因为学生们没有真正认真理解过,所以也怎会喜爱。但中国的传统文化,绝不只是诗词歌赋,“之乎者也”。我们大不必将小孩训练成个小老先生,也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中国古代先于西方各国的历史性发明,也告诉学生中国并不落伍。

3.3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首先,人们关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影响着个人对本国的情感。而小学生们对西方文化的“崇洋”,说归根到底是一个关于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不信心和不认同感。这很大一部分的因素来自他们的“不自知”。通过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使之体会到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吸引力,归属感也便因此产生。关于自己本国的情感和民族之间团结顺理成章也就加强。其次,自古以来,中国历史就不乏民族爱国主义的优秀诗人、文学家,还有奋力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他们都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优秀作品和鼓舞人心的英雄事迹,而小学生们在学到相关内容的时候当然也就会受到感染,精神为之振奋。民族爱国主义人物的人格情感与气节,也会影响到小学生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与民族爱国主义人格情感的养成。

4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4.1集中识字,识写分开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有一条非常优秀的经验:在学生入校前用相当短的时间里(一般是一年上下),集中地教学生认识一批字(大概二千左右)一称为集中识字。集中识字的主要优点,是使小学生在短期内就掌握一种能够应付学习基本读写的识字数量,使学生的基本读写数量和能力都不受自身识字数的影响。如果把识字和写作一起完成,学生们“认一套、懂一套、用一套、写一套。”这样的速率势必会很缓慢,而七八岁的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述能力已经十分丰富,而求知的愿望又最旺盛,所以如果由于识字的速度缓慢而迟迟无法适应学生的读写要求,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读写能力,使得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获得相应的发展。所以古人为克服这种问题,便艰辛地探索出集中培养识字能力的办法,尽量地在一至一年半的时期里,使学生识得二千以内的汉字。识写分开教学是指学生在掌握规定的识字数(约2000)后,再进行书写教学活动,但写字教学内容并不与识字教学内容相同。不要忧虑学生书写能力进展的快慢,因为当学生已经掌握相应的识字量并完成与之相配套的大量读写训练以后,就已经在无形中学会部分文字,并且当写作教学展开的时候,随着识字教学逐步前行,到一定的时间,两条线就自然而然地会交合,并互补、一起前进。古代将识字学习与写作分离实行的主要目的:一是因为不让写作直接影响识字学习速度;二是希望加强书法教学。当代中国知名语文学科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也非常提倡集中识字的教学方式,而当下不少杰出的教育家如吉林高等教育学院中国语文基础教育研究所主任王鹏伟先生,对识写分步进行的教学方式,也非常赞赏。但在当代经过较为科学合理统计分析,编制出的一种根据出现频率排序的汉字列表,却发现其中二千个汉字基本可以囊括在人们一般阅读用字的70%。新课标当中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识字数在1600~1800个之间,就今天来看,古代所述:“二千个汉字以内”的学生识字数是非常科学合理的,并且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可以使今天的小学生更迅速地学会比新课标所要求更多的汉字,它可以更有效地知识文库2022.04(上)适应学生的阅读需要,发展学生的思想品格。而识写分开的方式,则可以在学习书写的过程中集中发展学生的书写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楷书功底。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中国小学生对中国传统语文技艺(包括书法)的了解是非常不足的,而且对文字的分类与辨别也是非常模糊的,更不必提他们怎样发展书法书写水平与欣赏水准,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岌岌可危的地方。

4.2传统文化诵读的方法

毕竟小学生的精力有限,理解也是受限的。要防止古时不切实际、死记硬背的素读弊病,必须在遵守素读学习过程中“不求甚解”、但是从“大量累积”的基本原则上来,精选背诵具体内容,让小学生在限定的时期内吸收到的都是古典传统文化,是学生努力后就可以理解的具体内容,是可以诱发学生们记诵浓厚兴趣的具体内容一一典籍中,古代经典无疑是最匹配的。明清时代的蒙学课本正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所应该参考的,因为这种课本不但帮助学生识字,还从字里行间教学生很多事理,内容丰富更能激起小学生的学习浓厚兴趣。比如在小学语文识字教育当中经常出现的“三、百、千”汉字以及《声律启蒙》之类的书籍,因为这种书本朗朗上口,而且文章精美,内容丰富健康。如:“晨必盥,兼漱口;便尿回,辄净手。”这样精练的十二个汉字,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还将一个学生早起洗漱前和上厕后所应该形成的良好卫生习惯,讲得那么具体。

4.3传统文化引选材为源

4.3.1声律韵语类书籍入蒙学教材现在的小学生,一拿到古诗词教材就头痛,只有几乎极少的小学生,能对出音韵、平仄标准的对子,小学生的文字写作里始终缺乏文采,还有每一个语文课堂教学中,没有几个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诗意的表述,也没有几个学生能运用古代的词藻,写出朗朗上口的诗歌。这当然和学生在儿时并没有进行过韵律类的启蒙有关,因为有学生曾经在这方面吃过亏,不少学生也曾经由于这些启蒙的缺失而导致对古代诗歌掌握的难度和表现的不足,这也的确应该引起教育领域的注意。诗词、对联都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只有对声调、音律、格律等方面具有相当的掌握才能,方可达到所谓“吟诗作对”。中国古代声律类的蒙学教科书,正是为适应这一要求而形成的。今天的小学生,倘若不学习声律,试问又如何学得好的诗词歌赋,又何谈写作诗词歌赋。因此,对学生们进行声律类的启蒙是非常紧迫地且符合教育标准的。而且中国古代声律启蒙的书籍内容还包括天象、地形、艺术、鸟兽、人、器物等的空间虚实应对,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声律运用的同时,又像一本微型的百科全书,将世界万物展示给学生。如《笠翁对韵》,其中内容听起来很朗朗上口,再配合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所提出的基本背诵方式,学生是可以很愉快地去完成背诵任务的,利于单词的累积和阅读语感的养成,并在学生今后的古诗词、对联等练习与写作过程中,发挥无师自通的功效。所以,本文认为应当将声律类的图书列入蒙学体系当中,在正式被教育相关部门所使用以前,学校语文老师才能通过自身的能力运用于日常的语文教育当中。4.3.2节日风俗古诗词入教学内容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与学校生活密切相关;传统文化的教学还必须是多元化的。但倘若教师能在常规的传统古诗词化课堂教学中融合学生生活,并且进行各种传统文化教育的共同渗透,那就无疑是既得当又省时间的好办法。课后学生还可根据唐代杜牧的作品《清明》进行拓展练习,该词比较简洁,学生也可以自学。还有各个地方或者当地各民族自己的一些节日活动,这都是一个老师们可以考虑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去学和生活有关的东西,让学生们在学诗的同时还能够学习其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

篇2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保留了国家的历史特点,具有传承性。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作为主要语言教育工作者,教师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只有把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和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蓬勃的发展。

一、汉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一)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编字猜字谜

组合法、象形法以及意会法是教师让学生明白猜字谜的三种方法。组合法是根据字谜的表面暗示,把要猜字的笔画进行加减,再组合另外一个不同的字。例如,四个人搬木头猜一个字,四个人把木头举起来,木头在上人在下,四个人一根木头就组成了“杰”字。在例如,一个人搬两个土猜一个字,一个人把两个土堆起来放一起就组成了“佳”字。

象形法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力把字的P画来比拟成不同的事物。例如,窗下一支冲锋枪,因为“畀”字上部为田象形窗户,下部“丌”酷似一枝冲锋枪,所以这个字是“畀”字。再例如,草下藏着一只鸭(猜一字),谜底是"艺"。这里把"乙"字看作是"鸭子"的形象,谜面"草下藏"("草"字的下面部分掩藏起来)即为"艹",与"乙"合之为"艺"字。平地盖起楼三层(猜一字),谜底为"且"。"且"字底下一横看作"平地","且"字的整体结构就象是一座在平地上盖起的三层楼房。意会法是要用联想的思维去猜出字的意思,让学生有了一定的联想思维后老师再去解答,例如,“客满”猜一个字。客满就是人太多,谜底就是“侈”。采用这三种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印象,同时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也提高了汉字的趣味性。

(二)了解汉字的起源对汉字趣味性的增加

要想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就要让他们先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例如,老师可以专门做一个汉字起源与发展的视频教学,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从商朝的甲骨文开始,历经了由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文字的起源与发现》加深他们的了解。只有在学生足够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教学中的实际演练过程。

例如,学习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1》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中的美丽秋天景色,说出图中的树木花朵都像什么字,再用多媒体的方式实际演练出这些字的发展历程,最后告诉学生要学的字都是根据图上的图像演变而来的。识字的过程一般都是从简单笔画的字到复杂笔画的字,这样的认识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文字的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更使得学生了解了文字的魅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拓展课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有学好汉字的信心。

二、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一)有节奏感的朗读能更好的体会诗中的情感

只有通过具有节奏和带有情感的朗读,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感知诗中所表达的形象,理解诗的内容体会更好的情感,所以对教师而言,要先培育学生读出诗歌美感的方法。例如,五言诗的诵读节奏或称音调节奏为上二下三,如唐代王勃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其基本句式也应为上二下三,即“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七言诗的诵读节奏或称音调节奏为上四下三,或上二中二下三,前两个字一起,顿下,两个字一起,顿下,然后三个一起,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等。

又例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学生的发音和咬字重力,以及朗读的语气和语调的高低,有必要的时候可以搭配背景音乐,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诗中的美感,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运用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如果只是仅仅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而没有更好的领悟出诗歌的意境,那么也就不能学习到诗歌的精髓。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景象,唯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通过使得学生更好的体验诗中的意境,才能更好的对他们展示诗歌的魅力,产生对古诗中传统中国文化的兴趣[2]。

(三)感受诗歌中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最熟悉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清明节等,这些不同的传统节日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氛围。传统节日也出现在了我国小学语文的教材课本中,例如,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在语文课本中就有描写春节的诗歌,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3]。

三、总结

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对待教学中的工作,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

【参考文献】

篇3

语文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语文不仅是小学生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交流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在启蒙阶段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本身来说,添加传统文化的元素可以增加语文课堂的古典美和艺术美,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淡泊明志”“天人合一”等境界对于培养小学生的价值观有积极作用。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的行为规范对于当今小学生的行为道德约束也起到很大的借鉴意义。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在各个环节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呢?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渗透。

首先是从识字、写字环节渗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最佳时间,根据科学统计,人的记忆能力在1~13岁时最强,因此,在小学阶段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是最适宜的,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求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教学是多认少写,也就是在学会写之前要做到充分的认读,提高小学生的识字量,从而更好地提高写作和阅读理解的能力。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通常会将《百家姓》、《三字经》等作为孩子启蒙教育和提前认读的教材,而在现代教学中这些经典的教材当然也能够成为当代小学生用来识字的经典教材,并且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经典的教材更加的生动化可以使学生在反复的认读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记忆力,除了能学习到各种生字之外,还能够充分体会教材深层的内涵。不难发现,小学阶段学生写的字往往都会和自己教师所写的字相类似,这是因为,教师作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纽带,在学校中是学生的榜样,学生往往会模仿教师的行为其中也包括教师所写的字,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板书和作业的批注时,要尽量将自己的字写得工整且美观大方,让小学生能有一个好的榜样模仿。

其次从古诗文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古诗文可以说是我国较为经典的传统文化,并且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也在很大的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对古诗文中情节、押韵等各方面的审美能力。如古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乘东风放纸鸢。描绘了一幅春季来临乡村河堤景色优美的画面以及孩童们散学后欢快地放纸鸢生动活泼的场景,体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这首古诗文所描绘的生动场景有利于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激发学习的兴趣,并且也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学科不单单是学习古诗以及词的一门学科,古诗词只是语文学科的一部分,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去理解古诗词,掌握好课本知识,课后时间教师同样需要利用起来,教师需要将可利用的时间充分发挥,抓住机会为学生讲述以及渗透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在讲论语时,在课后时间段里可以鼓励学生多去接触和收集论语有关的知识,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的途径进行搜集与积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学校的电脑机房去搜集和学习,在搜集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一个整合与探讨,最后在进行小组分组的讨论与研究。这些方法途径都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从不爱学习到爱上学习。于此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对传统文化有个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在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探讨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以及语文学科有更多的了解。

文化并不是镜花水月,他通过经典的著作和民间的习俗得以传承,也现实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以及言行举止之中。要让小学生能更好的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将传统的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民间风俗是非常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因此,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中,可以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一些传统的民族节日,使小学生能充分体会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刻内涵。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一些有关中秋节的信息:比如中秋节的别名、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的传统和一些有关中秋节的神话故事等等,并组织学生进行有关中秋节来历、传统、习俗和相关故事的讲述,也可以让学生搜寻一些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节日的气氛中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学生通过对这些经典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同时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得到永久的传承。

参考文献:

篇4

1引言

汉字最大的特点是象形,是属于体系非常严密的表意文字。尽管目前使用的不再是单纯象形的筒化字,但在识字教学中仍然还要牢牢抓住象形这一特点,深入挖掘传统识字教学直观性、趣味性及形象性等文化渗透,激发学生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好奇,变“要我识字”为“我要识字”,从而使识字教学课堂焕发活力、充满生机。

2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的价值意义

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其价值意义体现在学生素养成长的各个方面:

2.1增强学生识字兴趣

据有关资料显示,学生之所以对完成整个学习任务具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除了教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等富有人格化的语言教学外,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知识自身的严密性、逻辑性和丰富性对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基于这一认识,在识字教学中,笔者以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形体特点作为切入点,注重挖掘汉字本身所携带的历史传说、文化典故、趣闻逸事等传统文化资源,以此赋予每一个汉字特有的灵性与形象意义,这不仅促使了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课堂变得活泼有趣,更促使了学生了解汉字特点、发展历史的激情充分释放,从而实现了由过去被动识字到后来主动识字的转变。

2.2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笔者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小学生不同程度认为汉字有“三难”:难认、难记、难写。事实上,学生这“三难”的主要根源并不在于学生的本身,而在于教师的教学路子不对头,即未能遵循汉字的学习规律,特别是未能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去教授学生识字。就以“誓”为例来说吧。不少学生在学习该字的过程中,会把其中的“折”写成“拆”。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该字的时候,笔者在向学生讲解“誓”的形体特点的基础上,特别用心向学生讲解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即“誓”是一种言辞,但这种言辞有个前提条件———必须起告诫约束作用。一个人一旦接受这种言辞后,就要在思想上坚决拥护、在行动上坚决履行,决不允许出尔反尔。否则,就要受到很严厉的惩罚,如果是部队战士,那就要按照所立的军令状进行处置。因此,“誓”有发誓、立誓的意思。经过笔者对“誓“的文化意义进行一番讲解后,学生在记住了“誓”正确写法的同时,还明白了遵守诺言的重要性。

2.3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相对于其他的文字来说,汉字虽说是一种比较难学的文字,但它又是最博大精深、最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字。由于其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且还“承载着天地万物发展中各种各样的信息”[1]。所以,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识字教学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识字教学培养他们瓣语文能力,还能够让学生通过汉字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源源流长。比如,在教学“休”的过程中,笔者向学生讲解“休”字的组成之所以是“人”加“木”,这是因为古代人民在劳作之后,喜欢坐在树下乘凉、休息。所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当“休”字再次出现学生面前时,学生就不会简单地认为它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字符号罢了,而且还会在他们脑海里浮现一幅人们坐在树下休息的情景。由此可见,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字的数量和质量,就要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去,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真正拉近汉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

3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在识字教学中渗透、融入传统文化,使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牢记汉字的发音、字形并正确理解其字义,同时通过汉字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几千年传统文化所沉淀的丰富思想内涵,但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落地、落实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着重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1背诵、书写古诗词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极高的心智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同时,古诗词具有精炼优美、朗朗上口等特点,很适宜对处于记忆力最为活跃的小学阶段,甚至是幼儿阶段的学生开展教学。通过教学,既能让学生识记古诗词,又能让他们受到文化熏陶。因为,古诗词中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不仅有文人墨客的情怀与理想,更有对好山好水的描写与眷念;不仅有人生不得志的愤慨与牢骚,更有寄情于山水之间的坦然与旷达。虽然小学生年龄小、理解力有限,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认知与思想”[2],也能从不同的古诗词中汲取宝贵营养、陶冶美好情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们更加坚定了学好汉字的决心与信心。因为,汉字本身与古诗词一样,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的价值意义更加博大丰厚,它是各种文化的安身立命之道。所以说,学习古诗词除了学习其意境和精神外,学习汉字其实更为重要。由于古诗词中既有相对简单的汉字,如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等,也有难度相对较大的汉字,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在识字教学中,笔者有意识让学生背诵这些诗词,并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来记忆汉字、书写汉字,达到了既使学生学习到不同的汉字,又使他们体会到古诗词的特有魅力。

3.2讲解成语故事和趣味故事

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学生对事物非常好奇又相当敏感。如何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学习活力竞相迸发、促进他们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是摆在教师面前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而言,关键是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汉字。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过成语故事、趣味故事的途径,引导学生认识汉字、记忆汉字的效果十分显著。例如,“狐假虎威”这一成语,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常用的故事,也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为让学生掌握“狐假虎威”这一成语的读音、书写,笔者在课堂上先借助插图并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生动地讲解“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当学生们被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而全神贯注的时候,笔者向学生提出:“谁能够站起来朗读并上来写出“狐假虎威”四个汉字?”此时下面的学生非常踊跃,纷纷举手准备回答。这样,就以较快的速度让学生学会“狐假虎威”这四个汉字的读音和书写。教学的最后,笔者详细讲解了“狐假虎威”故事的真正意义,让学生明白“自己没有本领,却借着别人的威风恐吓人”是不对的,自己必须有真才实学,不能仰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和恐吓别人。由此可见,在识字教学中,如果能在课堂的教学中渗透成语故事、趣味故事,将使学生学习汉字和感悟其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相得益彰,收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3.3开展多媒体教学

篇5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着,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教给学生做人做事之道理。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

二、诵读经典,在传承中有效渗透与融合传统文化教育

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读一些稍长的唐诗,宋词、元曲、歌赋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巧能生花”的道理。

三、创设情境,在传统文化渗透中提升学生思想素养

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组织授课内容,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戈壁滩上古长城的变迁、木兰从军、造纸术的发明、7岁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而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从老庄到孔孟,从屈原到李白,从柳永到苏轼,从陶渊明到王安石……我们掬古典之泉,灌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

四、加强老师在课内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介绍及应用

我们要让孩子对传统文化有兴趣,首先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兴趣。比如我们要教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首先得让学生知道本文的作者及其时代,然后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在重阳节时因为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所写,最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探究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学生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好奇不已。课下,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它节日的民俗风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

五、善于教学拓展,加强传统语文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中国的茶壶常饰以字画,让人们一边细细品茶,一边玩味壶上字画,增添乐趣。有一种茶壶壶腰(或壶盖)上一圈就写了五个字:“可以清心也。”可别小看这五个字,这五个字可以组成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意境: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还有一个故事:据说纪昀编纂《四库全书》时,皇上曾命他题纸扇,纪昀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乾隆一看,沉着脸问:“怎么丢了一个‘间’字?”纪昀接过扇子,看了看,镇定地说:“没有丢字,皇上,这是一首词。”说完,就读了起来――请想一想,《凉州词》少了个“间”字,怎么通过改变停顿变成一首词?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这样读来别有趣味:“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项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

篇6

一、借助区域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链接

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区域的、本土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灌输和教育,可以将区域的、本土的传统文化资源搬入德育教学课堂之中,结合地理区域优势特征,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和渗透。例如:在成都某小学的德育教学之中,可以营造浓浓的三国文化氛围,使小学生呼吸到三国的传统文化气息,教师可以适当推介一些三国文化的相关课程,引领小学生进行学习和体会,如:三国谋略、三国人物、三国诗歌等,还可以开发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走进三国》,让学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历史,体会到具有中国特色概念和含义的标志和符号,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结合民间文化资源,融入“民间剪纸艺术”、“中国结”等传统制作文化,培养小学生的仁爱、守信、立志的道德品质和精神,从而获得小学生的自我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的完善和提升。

二、由学生身边的生活着眼,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

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过程中,还要注重从小学生身边的生活习惯出发,要对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内容加以弘扬和传输。例如: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尊老爱幼”文化内涵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可以组织以“争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活动,让小学生每天做一件尊老爱幼的生活小事,从学生的日常习惯入手,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和道德品质。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以中国传统美德为主题的专题报告,向学生宣讲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美德,诸如:孔融让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历史故事和典故,从而实现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渗透。

三、推广和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还可以采用推广和坚持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活动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渗透。学校可以开展以下德育教育活动:

1.在开学典礼和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坚持开展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美德,作秀小学生”的主题系列活动。

2.坚持将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诵读作为每天的必修课,可以利用学生的晨读时间,将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国家经典的诵读时间,使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于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自身道德情操。

3.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学文化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学文化学习活动,诸如:让学生在语文写作课上书写自己对于经典诵读的感受;可以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己将古诗词制作经典诵读的读书卡等。

4.教师还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特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课程学科相整合,使学生在不同的课程学科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陶艺课、剪纸课、棋类课、书法课、绘画课等,这些学科课程内容可以充分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无形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获得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

篇7

(二)帮助教师开创新的教学方法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是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特征,但学校教育是教师面对多个学生的集体型教育,这使得课堂教学成为进行教育的主要模式,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因此受限制,很多要求学生保持纪律的教学规则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为契机,进行教学方法的开拓和创新。

(三)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中华传统文化以“礼”为基础,以“德”为主线,表现在学校教育中,就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为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习惯养成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学校里的违背校规行为明显少了,学生们在行为举止方面也更加得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因为礼貌用语、文明行为的增多显得更加和谐,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就此建立起来。

二、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入小学教育的方式

(一)从教育管理方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管理是学校教育活动进行的主要规则,要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就必须先从学校教育管理方面入手。例如,学校可以针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专门的“读经”“讲史”课程,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学校教师、学生都重视的必修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该对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的采办加强管理,不准统一购买或变相发动学生购买教材,学校和教师必须从本校小学生实际阅读水平和需求出发,从本校最为有利的课程资源出发,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编写出轻松易读的国学经典校本教材。另外,学校还应针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进行课程结构的重组和教师岗位的多样化安排,进行教师培训,使在校任职的每名教师,都能够胜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角色。

(二)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良好的教学氛围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要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一个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例如,将班级作为单位,通过布置教室,适当地创设传统文化的空间情境——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思想家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警句墨宝;在黑板报上开辟“今日传统文化”专栏,以“文学知识——传统文化展现”为主要的模式,每天更换传统文化宣传内容,以此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另外,各科教师也应该重视在教学语言使用和教学内容导入方面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语言情境和学习情境,可以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和学生分享一个传统文化小故事,也可以在美术和音乐教学内容导入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优美的古代音乐作品,这样不仅能够使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浓厚,还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从学生德育教育方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个人品行修养是指导个体发展的重点内容。展现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就意味着德育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主题之一,而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范本,因此,从学生德育教育方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是可行的。例如,以“三礼”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题,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基本的仪态教育、仪表教育和礼仪教育,如礼貌用语、礼貌的肢体语言、发型、着装、课堂礼仪、师生礼仪、同学之间的礼仪以及公德心、爱心、孝心等。“三礼”教育是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入手进行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细节行为的矫正效果最好,在德育教育日趋结构化的小学教育中,“三礼”教育的实施能够填补德育教育的漏洞,为学生的行为发展提供良好的模板。

三、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入小学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教师作为教学责任人自身的素质提高心理学研究显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程度甚至超过父母,教师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权威他人”,因而要在小学教育阶段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的主力——小学教师,其群体本身就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们的师德和师表管理,鼓励教师以身作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二)采用渗透式教育方式而不是强制学习众多的国学典籍能够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很好的学习教材,因此很多学校以“读经”作为主要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方式,久而久之,读经教育必然会陷入“课堂教育”的怪圈,一遍遍的朗读和背诵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使学生心生厌烦。因此,即便是学校开设中华传统文化经史教育课程,也不该采用强制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而是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渗透式的教育。

(三)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有衣食住行方面的行为礼仪,也有为人处事方面的道德修养,无论是艺术文化方面,还是生活习俗方面,都有中国传统文化做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生活的主线。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重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不单单从学生的德育教育或者文化教育角度进行渗透,而是应该进行全面的渗透性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篇8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

自古以来我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懂礼、习礼、守礼、重礼是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象征。在古代,人们将“礼”视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和文明,不仅体现在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还体现在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礼仪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受到礼仪文化的熏陶,才能够深入理解尊师敬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二)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与忧患意识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表现了古人对国家的统一、安宁、稳定、发展的期待和向往。正是因为古人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才会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决心;才会有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豪言壮志;才会有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国忧民情怀。我国古代的李白、杜甫、林则徐、屈原、岳飞等伟大人物,无不怀有忠贞的爱国情怀。这些名人和名句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刻骨铭心,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体现了热爱祖国的河山和人民、关心祖国前途和命运的情怀。将其渗透到小学德育教学中,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欲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体现。从古至今,中国人民都怀有一腔奋进的热血,有着不屈不挠和永不言败的精神。真是因为具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品质,才会有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而他所创作的《论语》也经久不衰,受到世人的欢迎和拥护。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崛起,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断臂女孩雷庆瑶;残奥之星王燕红等鲜明的事迹。

(四)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团结和谐的人际交往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对“和”的思想进行了阐释,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在人际交往中,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和为贵”,要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在人与自然中主张“天人合一”。现如今,国家在发展中也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倡议。由此可知,“和”在人际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因为有“和”,国家才得以安定团结,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要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要从小学生做起,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交往美德,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让学生掌握交往艺术,并将其付之行动。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新定位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德育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教学中,并与之相结合,不但能够升华德育教学的重要价值,还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教学中,能够健全学生的品格和人格,端正学生的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发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将其进行传承和发扬。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时间、空间等一切可以借助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借助“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生机与活力

所谓的德育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征,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与的德育教学相关内容异曲同工。将其渗透到小学德育教学中,不但能够赋予德育教学新的生机与活力,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而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现阶段,大部分小学学校在德育教学中开展了“经典诵读”文化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师生修身、正心、养德的主要精神食粮,为小学德育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材中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任何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教材作为依据。同时,教材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其中思想品德等学科,能够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达品德内容,不但能够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让学生受益匪浅。教师在德育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并发挥其存在的价值,就要将其融入到教材中,通过生动有趣的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还可以编写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读物,将所在区域的美德故事以及人物等编排到读物中,以便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德育的效果会非常明显,教学成果也会比较理想。

(二)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朗诵活动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要想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并运用其中所蕴含的价值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就要根据相关内容,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德育教学中,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可以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朗诵活动,通过《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优秀古典作品,设计和制定朗读计划。可以通过晨读的方式让学生加强对这些书籍的了解;也可以通过朗诵比赛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欣赏、理解,感受古典文献的内涵与价值。教师还可以善于运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性格特点,组织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竞赛的内容包括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道德品质以及顽强不息的精神等,让学生列举相关人物实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还要及时评价学生的竞赛结果,对于优秀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种朗读和比赛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古典书籍的热爱与兴趣,进而提升其自身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的优化自身的内在素质能力,进而提升其整体的德育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符合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部门提出的教学要求,也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需求。因此,在今后的德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无穷价值,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鉴文,黎大勇,施建平.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探究:基于广州市黄埔区15所重点小学的调研[J].科教导刊(下旬),2017,12(04):135-136.

[2]黄水珍,崔振彬,韩艳红,等.传承优秀文化,构建文明乐土: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策略探析[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16(03):128,153.

篇9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由于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涉世未深的年龄段,往往对是非好坏较难辨清,常常的一些举动令老师感觉不可思议。因此,结合学生实际不断地渗透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做法。例2:针对学生随意破坏学校公共财物,如在课桌上乱涂乱画、随意雕刻以及学校墙壁门窗随意乱踢的问题。对于这两种破坏公物、随意损坏公物的行为常规的口头劝说或者惩罚效果不佳。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行为除了应该及时制止外,还应该从传统文化方面对其进行渗透教育。正所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重要作用。教师从学生的不良破坏行为入手,让学生知道个人的不良行为会影响到个人的素质。如果社会上大家都有这种不良行为,社会还怎么发展?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三国刘备教给儿子的做人道理名言: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对于学生用石头砸音箱、随意丢弃饭勺的恶行为,对学生来说只是一件小事情,可是学生一旦养成这种见到公物就想搞破坏的不良习惯,势必会让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再者从学校来说,学生今天砸课桌椅,后天损坏学校多媒体设备,以后随意打架斗殴……这样势必影响学校的正常的教学秩序,最终还是会影响到学生的自身的学习。这里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古代关于损坏公物、丢弃公物的行为与个人的道德素养联系起来,进而延伸到国家兴旺本身是很不错的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再以个人是行善还是行恶很自然地讲述该如何做人的道理,这些传统名言警句本身具有很好的说服力,为德育教育注入了强有力的文化深厚根基。

篇10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新课标倡导小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将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的内容中,让学生们在语文课上一面学习知识,一面感受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神奇和美妙,又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受人文关怀。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感受汉字的形美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如何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呢?汉字不仅有优美的外形,而且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汉字的构字方法,在教学生识字的过程中加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例如教学“女”字时,可以先从字形来分析,这个字形就如一个女子双手搭在膝盖上低着头席地而坐,表现出古代女子那种平和、温柔的性格,然后再告诉学生,“温柔和贤惠”是中国女子的传统美德,新一代的女孩子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做一个贤淑女子;而教学“立”字时,同样可以引导学生从字形来理解,这个形状就宛如一人张开双臂和双腿站立在地上,从这个字中显示出了一个男子汉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教师在教学这些字时,要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方法帮助学生识字,然后引导他们体会汉字的自然美,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本性特征,即女子的温柔贤淑、男子的坚强刚毅,让学生在无形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作用。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的文化传统,首先要从教学古诗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的同时也领会古诗所表达的人文意蕴,寻找人文关怀的根,使人文内涵得到升华。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就充分体现了在异乡的故人思念亲人的深厚感情,特别是那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后人所传诵,因为这句诗体现了全诗的主旨:诗人的思乡情怀。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这种真挚的情感。再如《咏柳》《望庐山瀑布》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同样能激起学生对祖国山川河流的热爱之情。学习《示儿》后,拓展学习古代爱国文人屈原、辛弃疾、文天祥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的作品,引领学生诵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千古名句,感悟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人格。总之,通过阅读古诗,学生不仅学到了传统的古诗文化,而且还能把这种深刻的诗蕴融入人文关怀之中,从而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传统文化,塑造学生心

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情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把人文关怀体现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新课标在作文教学中提出的新理念。作文教W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生活,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生心灵纯洁,感情真挚,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温暖的亲情,有真挚的友情,还有浓厚的师生情。教师在教学作文时,要引导学生从这些生活片段中挖掘,把亲身经历的事写成作文,在文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如写家人照顾生病中的自己的感动,写同学间的矛盾或友爱交织在一起的情感,写教师对自己学习或生活上的关怀等,并用心去倾诉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有这样的作文才是真正“心灵的写照”,才能让人感动,才能达到“我手写我心,我心表我情”的写作目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积极情感。

篇11

德育对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如此丰厚的德育精髓在当今的基础教育中却很难显现其应有的地位和价值。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许多中小学中,德育与智育发展严重失衡。现阶段的基础教育,往往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更重视对学生学科知识的灌输、技术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这种“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致使部分学生出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情况。教师与家长在过分追求分数的同时却忘记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价值观念。即便是思想品德教育,有时也缺少系统的传统美德教育。如今,在一些孩子的身上甚至很难看到“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优秀传统的品质了。常言道:“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这个时代的继承者,更是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中流砥柱。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已形成了基本的道德认知与判断的能力。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少年儿童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精神与文化的重要群体。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好坏,不仅影响着青少年未来的身心发展,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盛与衰落,甚至是整个国家文明的延续。因此,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急切需要社会的关注。

2.外来文化的冲击,坚定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必要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样的外国文化正影响着中国青少年的受教育环境。我们在欣喜于多元文化为孩子们带来广阔视野的同时,也应该冷静地看到这种文化的输出正渐渐地影响着国内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这不仅仅是一种对多元文化的正常接纳,它已潜在地影响到中国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可。近年来,随着日韩剧、欧美剧在中国的盛行,一些“哈韩族”“哈日族”“血腥”与“暴力”等观念在青少年的生活中蔓延,许多孩子盲目地追捧国外文化,不禁让我们为之担忧。面对近年来一些亚洲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摇与冲击,我们在气愤之余是否应该理性地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呢?作为中国的青年一代,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习俗、道德和传统了解的并不多,许多人都曾感叹如今的传统节日已少了以往传统佳节的气氛。民族传统文化与习俗的传承已开始日渐淡化。长此以往,青少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不免会缺乏对民族传统的了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然而,一个对本民族文化都不了解的人,又何谈让他爱祖国、爱家乡呢?因此,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紧抓传统文化的教育已势在必行。

二、小学德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文明的发展程度。如果说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那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思想道德建设中最直接的思想源泉。作为国家的小公民,青少年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小学德育管理及教学工作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校的教育价值,更为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最直接的教育平台。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是包含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着中国人民崇高的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品格、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在小学教育阶段,为满足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传统美德的内容应以生动、形象的神话故事、通俗上口的诗词名句等形式为主。这样既满足了孩子们的认知水平,也保证了传统美德教育的质量。目前,除小学语文教材与小学思品教材涵盖部分传统美德教育外,《三字经》《弟子规》在小学教育阶段已日渐成为比较热门的儿童国学教材。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小学德育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爱国爱民的社会责任感。如《望庐山瀑布》《文成公主进藏》等课文。第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如,《小英雄雨来》《》等课文。第三,笃志好学、奋发成才的求学精神。如,《孔子拜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课文。第四,仁爱孝敬、尊师重道的人伦意识。如,《慈母情怀》《我最好的老师》等课文。第五,机智勇敢、虚心谦让的个人品质。如,《草船借箭》《完璧归赵》等课文。第六,勤劳节俭、无私奉献的大爱情怀。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落花生》等课文。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对于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而言,如果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基于国学名著来展现的,那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涉及义务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以达到“五育并举”的教育目的。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例,传统文化教育可部分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学习中国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猜灯谜、端午节赛龙舟等;学习传说神话,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学习中国传统运动,如,太极拳、咏春拳等;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如,古典乐器、民族戏曲等;学习民间传统手工,如,剪纸、风筝、年画等。除此之外,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还可体现在诸如古筝、围棋、书法、国画、歇后语等方面的学习活动中。

三、扭转传统文化缺失的对策建议

在小学德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校教书育人的社会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不仅能够增强校本课程的特色性,它更是为丰富小学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有利的教学基础。因此,学校、教师及社会急需转变教育理念,以增强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传文载道”的德育价值。

1.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教师应有计划地增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比重,以便在日积月累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近年来,由于教育功利化及现实社会对历史文明的淡漠,许多教师在观念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已有忽略。这样的现状急需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教育培训,培养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根源保证基础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由于传统历史文化内容与现实存在时代差异,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与趣味性,为枯燥的历史课堂注入生命活力。首先,学校可带领学生通过参观文化历史遗址、探访革命老前辈等活动亲身感受历史的变迁,或通过举办古典乐器、国画、书法、诗词朗诵等比赛,在展示学生才艺的基础上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展现国粹文化,如“,走进京剧脸谱世界”“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特色的主题实践课,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教育自然地融入我们的小学课堂。最后,班会、升旗仪式等活动也是重要的德育宣传阵地。如,以“一起来过中秋节”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学生在固定主题下搜集相关资料,包括节日由来、传统习俗、相关诗词乐曲等内容,在相互展现搜集成果的过程中学国传统文化。

3.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素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是未来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到未来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所以,高等教育应重视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师范生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提升预备教师的个人素养,为今后的小学教育提供保障。

4.创设传统文化浓厚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孩子们童年成长的主要基地。因此,良好的校园环境就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即使是操场上的一棵古树、班级里的一块板报、走廊里的一幅国画,甚至是墙壁上的一句名言警句都可以为孩子们营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需要的校园并不是奢华浮躁的殿堂,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温馨校园,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要远胜于生硬背诵古文诗篇。

篇12

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亲情、重和睦、重和谐;端午节重国家、重社会;重阳节敬长辈;清明节缅怀先人先烈、感恩思源……学校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小学生较为熟悉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因为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蕴涵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元素,能为开展以体验为主的传统教育活动,探索小学德育新模式提供充实的内容基础。

二、在学科教学中融入节日文化元素

发挥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人文教育的优势,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互动,适时、适度地融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如语文学科结合端午节,让学生收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图画、手抄报,开展“端午诗歌欣赏会”,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设计端午的装束,吟诵端午的古诗,演绎端午的由来;音乐学科不仅教唱具有广东年味的粤语歌曲,把它们渗透到亲子活动中加以诵唱,还鼓励学生把贺年的粤语歌曲应用到春节拜年中,既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美术学科引导学生把他们眼中看到的新广州与传统的老广州结合起来,融入节日的元素,画出一幅幅富有童趣的通草水彩画,鼓励学生把心目中的传统节日用“广彩”和“通草水彩画”这两种广州传统工艺美术样式表现出来……学生在浓郁的节庆氛围和民族文化的浸润中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受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在节日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开展了以“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风情习俗。如,在春节的时候,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贴春联、走亲戚拜年,引导学生体会春节的热闹氛围和文化习俗的精粹。元宵节时,请学生尝试自制元宵,并现场分享自己的作品,体验自己动手的快乐;做灯笼、猜灯谜等更让学生体验到传统元宵节的热闹氛围,体会到人们对“团圆”这种和谐、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重阳节,各种小队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在重阳 雏鹰行动”主题系列活动,展现了广中路小学少先队员孝老爱亲的良好精神风貌等……丰富的节日民俗体验活动让学生有所感悟和认同,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无穷魅力,进而尊重我们的民间风俗习惯,在心中深植民俗文化之根,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传承民族的优良传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