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31 10:16: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电子设备,如计算机控制、处理、成像、分析、存储等,为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更多、更新的诊疗手段,为患者带来了更大的福音,同时也为在医疗设备维修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就个人在维修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医疗设备维修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电子设备,各种性能优良、功能齐全的医疗设备层出不穷,对维修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课题。计算机技术主要有计算机控制、计算机处理、计算机分析、计算机存储等,为实现这些目的,计算机必须拥有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软件主要有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组成,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方便用户,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系统软件,它具有作业管理、文件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进程管理。目前医疗设备大多采用微软视窗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则由各生产厂商根据所需功能自行开发。硬件主要由CPU、主板、内存、硬盘、显卡、显示器、应用接口板、光驱、软驱、电源、打印机等部分组成。计算机开机过程大致如下:接通电源后, CPU开始对内部电路及外部设备进行自检,并将一些计算机硬件参数和软件版本快速在荧屏上显示,一切顺利的话, CPU开始把操作系统调入内存,之后进入视窗主画面或应用程序主画面。
软件问题引起的故障现象一般较少,一旦出现有时很难处理。我们对此问题一般是采用重装软件的方法或请厂商技术人员来处理。例一:我院一台进口动态心电机,在使用过程中能正常进入应用程序,调用所存储的数据,输入新病人的信息,但不能对新病人数据进行输入采样分析。经与厂商联系后,严格按照步骤将备用光盘上软件重新输入,故障消失,恢复正常使用。例二:我院一台国产JC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海扶刀),是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对实体肿瘤进行非侵入性治疗的大型医疗设备。该设备集声学、机械学、计算机控制技术、软件工程和超声成像技术等为一体,结构庞大,性能复杂。在治疗过程中时常出现在主控台设定水囊水位或水温,设定新值后又恢复到原来值,而在水处理机房控制面板设定则正常。将问题反馈到厂商,不久厂商派软件工程技术人员把软件升级,问题得到解决。
硬件问题计算机硬件部分较多,由于产品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使用环境的好坏等因素,使得设备出现故障的现象和原因也是多种多样。这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才能在医疗设备出现故障时尽快排除。以下是本人在维修过程中碰到的较为典型的事例。例一:一台脑电图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死机,按动任何键无反应。打开机箱检查,由于已使用较长时间,灰尘较多,拔下插板逐个进行清理,用橡皮擦拭接口部分,清理完后重新安装开机,故障消失,至今无死机现象。估计是使用时间较长,插板接口处形成氧化膜,阻滞信号传输,引起死机现象。例二:一台彩色多谱勒(脑彩超),开机后无任何反应(指示灯亮),显示器也不亮,打开机箱,发现主板上CPU散热风扇转动正常,但似乎没有开机时正常的自检动作,初步怀疑CPU或主板工作不正常。将主板拔下擦拭清理,安装试机,故障依旧。测试电源供电是否正常,发现没有供给主板的3•3V电压,拔下所有电源插头开机(AT电源可这样测试)。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8-0043-02
近些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目前,网络性能有所提高,多数研究者抛弃原有工作模式,提出新的工作模式促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中,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纳入发展战略中。为提升计算机设备性能和软件使用效率,科研人员对互联网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并将其与科学管理、网络计算等有机结合,为共享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创设良好的条件,以此为多数研究者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1 简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
计算机硬件系统就是组成计算机的各种物理设备,主要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控制器、存储器等部分组成,其中,输出设备包含显示器、打印机等,存储器主要由内存器、外存储器,通过上述硬件合理组成,组成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软件主要包含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型,其中,系统软件划分为操作系统、驱动系统等,应用软件由游戏软件、各种工具软件等组成[1]。计算机硬件时软件系统得以运行的基础,软件是硬件系统性能展示的主要形式,只有借助软件方可实现硬件的运算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组成有机的整体。
2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实现方法
目前,计算机网络连接逐渐普及,其网络性能不断提升,因此,在互联网技术性实现软硬件资源共享成为其发展必然趋势。为保障充分发挥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使用效率,对现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进行改革尤为重要。
2.1推行通行证管理模式
目前,计算机房工作站慢慢发展气啦,原来借助对本级许可证完成应用软件安装工作,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的软件补位某台工作站用户使用时,其许可证无法被其他用户使用,会降低软件利用效率,导致软件资源浪费的情况。近些年,对软件进行升级成为发展主流,网络通行证管理模式是其惯有的发展模式。如果一台工作站或服务器上获得软件许可证,对其展开专业化管理,促使其在网上进行浮动。如果用户需在本机上使用软件资源,只需把许可证由网上调出即可完成。
在实践中使用网络化推行证管理模式,能实现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资源共享。同时,借助通行证管理服务模式,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对整个软件实施再次使用,尽可能体现软件的效能。例如:从FOCUS软件角度来说,先将其在Origin 2000服务器上完成,如果用户要在设备上处理大数据信息,会占用大量的CPU,如果其他用户需在其上面展开作用,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此时,在另一台服务器上安装FOCUS软件,借助互联网将软件通行证服务应用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数据处理速度和效率[2]。
2.2 安装网络化软件
2.2.1安装相应的软件服务器
在本机上,用户多数经系统管理员配置达到调节软件的效果。从某个角度来说,服务器使用效率明显提高,为深入开展软件研究工作打下坚定地基础。如何采用系统管理员途径及时更新用户数据可和软件数据,避免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或面临崩溃的情况。
2.2.2软件安装至硬件资源工作站
面对机房外部设备使用量大、容易遭到损坏的情况,可借助网络外挂磁盘的方法达到共享机房外部资源的目的。通过将软件安装在丰富的硬件工作站中,不仅能实现本机用户的使用,还借助互联网技术使其他用户顺利使用软件。但是,考虑某些工作站缺少硬件资源的情况,本地工作站难以存储大数据信息。为保障数据不憋丢失,通过这种方法尽最大可能发挥机器效率。必须注意,对外挂磁盘展开网络化管理,充分考虑外挂磁盘使用量大、极易损坏等特点,可借助网络外挂磁盘的方法实现软硬件资源共享[3]。网络挂接磁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直接挂磁盘;②在特定环境下自动挂接。如果使用者数据必须进行调整时,在这个时期出现硬件资源不足的情况,可充分采用这个方法,只需输入简单的指令,即可随意使用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换言之,用户通过收获或获取指令后调用软件和各项数据,便于大磁盘用户使用数据。如果用户需要使用过程中,可运用网络调用磁带机对数据展开备份和恢复操作。尤其拷入各项数据时,需根据在计算机中的输入,保障数据信息和工作站的安全性。在工作站中安装绘图仪,通过系统管理员编制送图程序,并设计绘图软件,便于用户更好地利用绘图设计[4]。
2.2.3安装软件在服务器
在操作机器上,用户根据管理人员设置好的账户登录服务器,从而实现合理操控软件的效果。如此一来,本地工作站硬件资源在使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和制约,从而提升软件服务器运行效果,便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软件。同时,根据系统管理员对数据的备份出来避免系统出现崩盘、损坏硬件等情况,降低数据损失伤害客户利益的情况。
2.2.4软件安装的挑选
安装软件过程中,应该挑选具有丰富硬件资源的服务器安装,由此一方面软件安装计算机用户能够对其展开有效使用,另一方面还可在先进互联网技术与丰富硬件资源支持下,保证其他用户也能够应用该软件,相对一些硬件资源比较匮乏的工作站而言,采用该安装方式,能够是用户直接应用软件的目标得以实现,同时对工区相关数据进行全面调动,使本区域工作站大区域数据存储与软件安装难题得以实现。同时还应该对工作站中互联网设施建设差异性加以充分考虑,尽可能保障该资源共享机制可以在等同网络配置区间实现有效应用,以此有效避免互联网远距离配置区域不同的网络,而导致数据拥堵现象的出现[5]。
而且考虑到该资源共享机制实际适用范围,若运用在异地工作站,则在展开大规模数据图形的调度与应用情况下,就必须等待较长时间,加之两地之间存在不平稳的网络信号,所以就极易造成数据丢失与数据传输缺失等情况的发生,若为选择在科研中心设备机房内部,则会产生很大程度的转变,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老机器的使用功能,而且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及其,以此使现有及其使用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3网络化管理
3.1提出网络化管理
以往阶段,像磁带机、绘图仪以及挂磁盘等相关计算机房的相关外部设备,一般都会选择单机挂机运行模式,在其他用户有应用以上设备的必要时,就必须卸下相关设备,在另一台计算机工作站中挂接方能使用,该形式下,会导致设备经常性拆卸情况的发生,一方面极易造成设备出现损坏情况,另一方面也会增加管理人员工作压力。当前,机房网络设备的优化与改造持续进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网络速率,由此我们就可采用现代互联网设施网络化管理工作外站设备。
3.2基于外挂磁盘展开网络化管理
考虑到外挂磁盘容易损坏、使用量大等特性,可采用网络挂接磁盘法使用户共享系统资源得以实现,该方法具体包含以下两种:①系统管理主体对磁盘进行直接挂接,在用户磁盘存在较小临时空间状态下,为不会对用户应用机器产生影响,选择挂接在另一工作站磁盘中,以此当做临时数据存储盘,在不用情况下可将其卸载掉;②磁盘自动挂接。在需要调用其他用户数据或者硬件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可选择该形式,在这种情况下的工作站系统内部,系统管理主体已经将所用磁盘配置好,在用户有应用磁盘的必要时,仅需将简单指令输入进入,就可对本地工作站磁盘进行自动挂机,其实就像是本机磁盘,随时随地供用户使用,用户在得到授权后调用其他工作站软件与工区数据时极为方便,由此也为大磁盘用户提供了方便。选择该磁盘互联网挂接技术,一方面对提升磁盘使用效率具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磁盘购置数量的下降,将其应有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出来[6]。
3.3对绘图仪与磁带机选择互联网化管理
在服务器或者工作站中固定挂接磁带机,在用户有应用的需要时,可选择互联网磁带机调用的方式恢复或者备份数据,特别是对工作站数据的拷贝,必须采用确认的方式输入在计算机中,以此保证工作站与数据安全性,在工作站连接互联网中安装绘图仪,通过系统管理员编制送图程序,同时对绘图软件进行有效设置,以便于用户能够有效利用相关绘图设备,由专人对绘图队列进行调配,加强管理与控制绘图作业的力度。
4 结束语
总之,我国采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处于深入研究的阶段,计算机和应用软件存在必然的联系,采用多种反复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确保软硬件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为企业更好参与社会竞争奠定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金立群.网络技术应用下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的实现[J].青年时代,2014,35(24):91-91.
[2] 罗江英.网络技术应用下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的实现[J].数字化用户,2013,32(21):60-60.
[3] 靳令征.论网络技术应用下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的实现[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3(3):46-48.
一、隐性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一)《办公应用软件》课程的重要性
《办公应用软件》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基础课程,是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较强的自主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的能力和培养较好的计算机学习素养。另一方面,本门课程作为日后学生必须通过的“计算机中级操作员”等级考核的重点考核内容,占考核知识点的90%,更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
1.生源基础差异大
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中职新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学习能力差异大。来自城市的学生多数小学已经开设计算机教学,初中已接触过办公应用软件的操作,学习能力较强;相比之下,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之前基础教学硬件设施限制,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知之甚少,部分同学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2.学生个性强烈
作为“90后”学生,他们比起“80后”更加个性化、人本化、世俗化。他们崇尚自我、追求个性,渴望成功但又吝于付出,容易盲目自大的同时却也经常会陷入极度自卑的情绪,有着强烈的反叛精神,缺少认同感和存在感,缺少理想和信仰。简言之,聪明、敏锐、任性、懒惰、自私等等方面,构成了他们完整的性情写照。
(三)隐性分层教学的特点
分层教学可使教师的教学面向每一位学生,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在教学中加以区分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人迈大步,让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或能力分组。实际实施中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再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分层教学的中心思想强调如下两点:①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不同分层次②教学结果是所有学生都得到知识和能力最大提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的性格差异和情绪变化大,如果只是单纯的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几个等级,并且按等级的不同布置不同的练习,则容易出现如下问题:①基础较好但自由散漫的学生由于懒惰而自动降低等级完成简单的练习,得过且过,达不到提优、拔高的目的;②基础较差且自卑心较强的学生则会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从而抵触学习甚至放弃学习。所以,开展分层教学必须是“隐性”的分层,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隐性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一)学生分层、分组
1.按学生差异,分成四个层次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既表现在认知方面,也体现在情感方面。在学期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档案、填写调查问卷、测验、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所得结果,将学生划分成A、B、C、D四个层次。具体划分标准如下表:
层次的划分由教师独立完成,隐性的划分学生层次是为了日后组建各学习小组做准备。
2.根据分层,重组学习小组
层次划分后,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5-6名成员组成,其中1-2名是A层生或B层生;3-4名是C层生;1-2名是D层生。成员的组成可根据本班的生源情况进行调整,但是必须保证各组之间总体学习水平相当,每组内都包含有学习基础较好、学习热情较高的学生。学生只知道被分组而不知道被分层,在不挫伤学生自尊、自信的情况下,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求胜心,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期结束时,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对小组成员进行动态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求在下一学习阶段继续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教学分层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教师的教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办公应用软件》课程是一门突出操作能力的课程,授课基本在机房操作室进行,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步骤:①自学尝试成功;②集中讲授引导;③分层练习达标;④质疑补缺探讨;⑤小结揭示规律。在这五个步骤中都隐含了隐性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时,按照一堂课程45分钟教学时间,将课堂教学步骤罗列如下表:
教学中把分析、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利用学生相互竞争、自尊心强的特点,让他们积极参与、表现“自我”,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提高,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三)考核分层
考核评价是对每个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的应有肯定,评价方式的公正性是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有利保障,在评价中要充分体现出小组的重要性,因此考核成绩由个人成绩、小组成绩和评定成绩共同组成。即考核成绩=个人成绩×40%+小组成绩×40%+评定成绩×20%。具体取得方式如下表:
除此之外,学期末时,还将评点“最优小组奖”、“最佳小教师奖”、“小组成绩进步奖”、“难题解答奖”等奖项,让小组荣誉与每一位组员都挂钩,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完成学生任务,共同提高。
三、隐性分层教学的思考
1.分层需要隐性,实施更需要隐性
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尊重学生个性,在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基础上,隐性完成学生层次的划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更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急不躁,分别指导,且及时发现各层次学生闪光点给予表扬。
2.分层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但是它的使用却不是单一存在的。在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还需同时使用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观察探究法、交流互动法等教学方法来推动和落实分层教学方法的实施,只有各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相互推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分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分层次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操作练习后无所事事,也避免了部分学生跟不上课程,有效利用了教学时间;同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信心,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了学有所成,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热情,确保学生成功率。
4.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善于争鸣、勇于创新,能够极大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动机、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隐性分层教学法是一种适合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的较理想的教学策略,在操作课中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延松.浅谈分层教学的实施.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5)
[2]周俊,肖婵婵.分层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学数学研究,2000(6)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为了培养合格的ICT从业者,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实验无法完全使用真实设备完成,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一般使用网络模拟器完成。目前学校用得较多的Cisco Packet Tracer虽然使用方便,但更新缓慢和仿真度低等缺点;H3C模拟器虽然具有仿真度高的特点,但不能模拟二层设备和更改拓扑等缺点;GNS模拟器存在着安装困难和对计算机硬件要求较高等缺点;eNSP模拟器实验过程直观、模拟仿真度高,为设计、配置和排除网络故障提供网络模拟环境。
1 eNSP网络模拟器
eNSP(Enterprise Network Simulation Platform)是一款由华为提供的免费的、可扩展的、图形化网络仿真工具平台,主要对企业网路由器、交换机进行软件仿真,完美呈现真实设备实景,支持大型网络模拟。
2中职计算机网络实验要求与内容
2.1中职计算机网络实验的要求
中职计算机网络实验要求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能够从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内容中提取实验内容。要求学生能够读懂网络拓扑,熟悉各网络设备的接口特性、网络带宽和连接方式。对于实验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网络命令需要在课堂上耐心讲解,做实验时充分演示这些命令的使用格式和参数应用,使学生能够掌握对各种网络命令的使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技能的目标。
2.2 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内容
中职学生普遍现状是文化基础较差,对理论知识较难理解,但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实验中穿插讲解理论知识,从而达到通过实验教学促进理论教学的目的。中职计算机网络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交换机基本配置、虚拟局网VLAN配置、利用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路由配置、生成树协议配置、端口聚合配置、路由器基本配置与telnet、静态路由、RIP V1和RIP V2路由协议基本配置、单区域和多区域OSPF协议配置、点对点PPP协议PAP认证、CHAP认证和访问控制列表配置。
3 eNSP软件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模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1 交换机和虚拟局域网VLAN实验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PC基本配置、交换机基本配置、虚拟局域网VLAN、跨交换机VLAN实现、生成树协议、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路由等内容,实验拓扑图如图1所示,IP地址配置如表1所示。
3.1.1 PC基本配置
双击PC1打开PC1属性窗口,选择【配置】选项,在IP地址栏输入IP地址172.16.10.1,在子网掩码栏输入255.255.255.0,在网关栏上输入:172.16.10.254,点击【应用】完成配置;其它PC配置方法相同。
3.1.2 S3700-LSW1和S3700-LSW2配置
在交换机S3700-LSW1上首先创建虚拟局网vlan 10、vlan 20,而后将e0/0/5划入vlan 10,将e0/0/11划入vlan 20;将e0/0/21和e0/0/22设为trunk,为了避免环路产生,在交换机上设置快速生成树。主要配置命令如下:
[lsw1- Ethernet0/0/5]port link-type access
[lsw1- Ethernet 0/0/5]port default vlan 10
[lsw1-Ethernet0/0/21]port link-type trunk
[lsw1-Ethernet0/0/21]port trunk allow-pass vlan all
[lsw1]stp enable
[lsw1]stp mode rstp
在交换机S3700-LSW2上首先创建虚拟局网vlan 10、vlan 20 和vlan 30,并将e0/0/5划入vlan 10,将e0/0/11划入vlan 30;将e0/0/21和e0/0/22设为trunk,为了避免环路产生,在交换机上设置快速生成树。其中三层lSV2配置如下:
[lsw2]int vlan 10
[lsw2-Vlanif10]ip add 172.16.10.254 255.255.255.0
[lsw2-Vlanif10]int vlan 20
[lsw2-Vlanif20]ip add 172.16.20.254 255.255.255.0
[lsw2-Vlanif20]int vlan 30
[lsw2-Vlanif30]ip add 172.16.30.254 255.255.255.0
如果生成树设置为STP,断开ROOT,ping包需要30秒钟才能恢复正常;如果生成树设置为RSTP,断开ROOT,ping包很快就能恢复正常。一般将连接PC的端口设置为边缘端口,在指定端口是边缘端口的情况下,指定端口可以直接进入转发状态,没有延迟。
3.2 路由协议配置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静态路由、动态路由RIP和OSPF;其中注意配置OSPF时DR和BDR的选举方式。实验拓扑图如图2所示,IP地址配置如表2所示。
3.2.1 路由各接口配置IP
双击路由R1设备进入CLI模式进行配置E0/0/0和loopback 0接口地址,配置命令如下:
[r1]int loopback 0
[r1-LoopBack0]ip add 172.16.2.1 32
[r1-LoopBack0]int e0/0/0
[r1-Ethernet0/0/0]ip add 12.0.0.1 24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配置R2和R3各接口地址。
3.2.2 动态路由协议RIP配置
在R1上显示路由表信息,发现只有直连路由,用ping命令ping路由R3接口E0/0/0地址发现超时,说明icmp包有到达R3接口E0/0/0,但回应包无法到达R1。可以在R1、R2和R3上配置静态路由以达到互通;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使用默认路由配置时要注意配在边缘路由上(本例在R1和R3上可以配置),如果配错可能出现路由环路。由于静态路由配置繁锁和维护不方便等因素,如果路由跳数不超过15跳的话可以使用动态路由RIP协议配置,如图2所示拓扑,(下转第53页)(上接第51页)RIP协议配置如下:
R1配置:
[r1]rip
[r1-rip-1]network 172.16.0.0
[r1-rip-1]network 12.0.0.0
用同样的方法将R2和R3的各直连网段宣告。在R2上查看路由表信息,发现RIP V1宣告网段时不含子网掩码,这样路由在学习时可能出错,所以我们用RIP协议时使用RIP V2宣告。命令如下:
[r1]rip
[r1-rip-1]ver 2
3.2.3 动态路由OSPF配置
RIP协议有跳数限制不适用于大型网络,而OSPF协议不受跳数限制只跟带宽有关,同时OSPF有单区域和多区域,这样方便管理大规模网络。下面如图2所示拓扑配置OSPF协议,配置方法如下:
R1配置OSPF协议:
[r1]router id 1.1.1.1
[r1]ospf
[r1-ospf-1]area 0
[r1-ospf-1-area-0.0.0.0]network 172.16.2.1 0.0.0.0
[r1-ospf-1-area-0.0.0.0]network 12.0.0.0 0.0.0.255
R2配置OSPF协议:
[r2]router id 2.2.2.2
[r2]ospf
[r2-ospf-1]area 0
[r2-ospf-1-area-0.0.0.0]network 12.0.0.0 0.0.0.255
[r2-ospf-1-area-0.0.0.0]area 1
[r2-ospf-1-area-0.0.0.1]network 23.0.0.0 0.0.0.255
R3配置OSPF协议:
[r3]router id 3.3.3.3
[r3]ospf
[r3-ospf-1]area 1
[r3-ospf-1-area-0.0.0.1]network 23.0.0.0 0.0.0.255
[r3-ospf-1-area-0.0.0.1]network 172.16.1.1 0.0.0.0
配置完成后在R2上查看邻居关系(命令display ospf peer),发现R2有两个邻居,其一是router id 1.1.1.1,DR为12.0.0.1,BDR为12.0.0.2;另一个是 router id 3.3.3.3,DR为23.0.0.2,BDR为23.0.0.3。注意接口模式为广播模式才选举DR和BDR,如果是P to P模式则不选举DR和BDR。
4结束语
通过eNSP软件建立网络模拟实验环境,解决因缺乏实验设备无法开展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问题,使中职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理论有直观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组建计算机网络的技能,达到理论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3-661-03
"Task-driven -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Mod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omputer Application Software Teaching Practice Courses
QING Hui-yang
(Changde Normal School, Hunan 415000, China)
Abstract: Computer applications cours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lasses of computer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rofessional plays an important proportion of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e author's long-term teaching of such courses through repeate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and gradually formed a task presentation, Jingjiang Enlightenment from, and explore co-operation council evaluation of four Teaching constitutes a "task-driven -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mode. By using the teaching model of a better class of software organization is difficult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is not the high.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Software; Task-driven;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mode; Evaluation Review
应用软件是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组织一直是一个难题:学生操作水平参差不齐,集体讲授的节奏难以控制,教师的个别辅导应接不暇。由于学生的要求五花八门,课堂很容易陷于无序状态。一堂课下来,往往是:教师心力费尽,学生收获甚微。基础差的,一头雾水;基础好的,索然无味。
设法提高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教学效率,一直是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经过反复的摸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改进,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教学模式,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 对“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初步认识
“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以真实、具体的学习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以完成任务目标为学习动力,通过对有差异同学的搭配组合,让学生在互补互助的探讨和实践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的。
“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关键是“任务驱动”。任务具有驱动性、趣味性,就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想方设法的去完成;而“合作学习”是使全体学生都能完成任务的保障,基础较弱的同学吸收别人的长处,在同学的点拨下不断进步;基础好的同学在对别人的指点中,巩固所学知识,激发成就感和责任意识,激励自己深入学习。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互补互助、合作探讨、共同提高。
“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认知理论认为,“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在较好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个性的知识体会,形成富有个性的能力发展取向。而社会认知观认为,同伴的成功,会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激发自主自强意识。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科学组织“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在愉快的合作环境中运用已知、探求未知、自励自学、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促进相互理解,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协同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在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任务明确、具体,任务完成的结果可观察、可检验、可评价,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较大,机房操作便于分组合作,只要设计科学、教学组织合理,就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2 “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课堂操作
“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运作中,应该是一个流畅、完整、由浅入深的操作流程,这个流程应包括以下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即任务呈现――精讲点拨――探索合作――评议评价。
2.1 任务呈现
任务呈现是指老师把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布置给学生,并对实现任务的手段要求、主要方法给以简单的提示。要求能在上课之初就抓住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起学生完成任务的欲望。因此,在呈现方法上,要尽可能多样化。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教室多媒体设备的优势,让多媒体计算机、数字投影和音响设备等参与任务呈现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任务;可以通过大屏幕投影提供相关知识,帮助说明关键问题;可以在单台计算机上显示不同思路以及相应的效果;可以通过打印机直接打出文字命令呈献任务。可以一次性呈现,可以递进性呈现,可以是单纯的布置任务,还可以预示任务完成的结果。总之,任务呈现方式要根据任务的特点,不拘一格。
2.2 精讲点拨
精讲点拨是指老师必要的集中讲解和指导。其内容可以包括:新知的简要讲解;适时的解惑释疑;对学生知识技能运用的评价;课堂总结;学生课外学习的深化指导等等,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精讲要特别讲究“精”。在任务呈现之后,理清必要知识,提供已学的相关知识,提示大致的思路,强调重点难点。对于较难的任务,老师可在关键处进行一定的讲解与示范,这就是点拨。点拨的关键是有的放矢,点到要害上,点到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节骨眼上,点通学生的思路,拨开学习的疑难。精讲点拨的时机选择特别重要,它直接关系精讲的效率和效果。思而不得其解,试而不得其法,此时的点拨才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印象深刻。无论是精讲还是点拨,都要注意方式。有的要讲清讲透,使学生了然于心;有的只需点到为止,给学生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有的可以让学生现身说法,自陈己见,带动全面;有的甚至只提供索引和资料来源,让学生自己课外寻找答案。
2.3 探索合作
探索合作是“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成功的一大关键,是一个完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是互动的主体,是创新的自主者,他们可以相互讨论,互相指点,在相互启发下完成任务,获得提高。
常言道:“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动手上机实践远比老师讲、看示范有效得多,这种探索不是盲目的,学生必须根据明确的任务,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反复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同学在小组负责人的组织和带领下,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基础差的同学通过观摩、询问,直接向本组基础好的同学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关注本组同学完成任务的进程,及时进行指点,遇到疑难问题,集中讨论,寻找解决办法。教师因为有了学生高手的协作,就有更多的时间来监控过程、组织课堂、引导交流,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任务,提高课堂效率。如上《Authorware课件制作》中的移动图标时,老师设计的任务是一面红旗从旗杆底部冉冉升起。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又提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第一个层次是对照例子完成,第二个层次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提高,第三个层次是要有创新。在通常情况下,这种层次性任务,学生的操作结果会出现较大差距,但是通过合作探索、互帮互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绝大多数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加工和创新,如:对红旗上升的速度有快有慢,有的还做了降旗过程,有的想到了对物体做左右运动,还有同学做了小球从山坡滚下来的运动。合作学习显示出了单纯的个体学习无法企及的功效。
2.4 评议评价
评议评价是师生共同对完成任务的结果、过程、方法进行讨论、比较和评判。这是一个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并进一步开拓思路、获得新知的环节。每一个任务的完成,有多种方法和途径,这其中有优劣之分,有巧拙之别,有繁简之异,教师在自主平等的气氛中,组织引导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汇报思维的路径,交流解决的办法。在交流中,许多新的、好的操作技巧被接受被推广,成为全体同学共同享有的资源。另外,教师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的点评,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组织观摩学生的成果,是对有创新思维的同学的鼓励;要同学介绍互助合作情况,是对一种学习方法的推广和肯定;引导全班同学对某种学习方法进行评价又是对典型学习思路的解剖和趋同,这样,既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合作,又能起到鼓励先进,引导创新的作用。
3 “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一个好的任务设计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让学生感兴趣,才能吸引并驱动他们出色的完成学习任务,因此需要在任务设计上下功夫。
3.1 任务设计策略
3.1.1 任务的确定要有系统性
教师要把相对连贯的教材转换成一个个具有独立性的真实的任务,需要对教材进行整体的把握:哪些章节是教材的重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需要设计哪些任务才能达到教材提出的要求,才能准确的反映学生的掌握程度;各大任务之间需要保持怎样的衔接等等,所有这一切,教师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考虑。一堂课的任务设计要自成体系,包括总任务是什么,完成总任务需要那些具体的任务作支撑,任务如何呈现等等。
3.1.2 任务必须明确具体,带有综合性
任务的确定实际上是教材内容的一种转换,将教材的内容和要求通过一个或几个具体任务体现出来。任务是具体的,但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一系列相关知识和操作的过程,任务完成的结果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成效的综合体现。任务完成之后,其结果必须可以观察、可以评价、可以保存。
3.1.3 任务的难易程度要适中
合作学习和个体学习不同,它是集体智慧的汇集,其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将发挥主导的作用。因此,任务的确定不能仅仅着眼于班级的平均水平,主要任务既要有挑战性,又要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以各小组的电脑高手的现有水平为基本参照,并作小幅提升。
3.1.4 注意任务的开放性
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创造能力,任务的完成上,一定要给学生预留可供发挥个性的空间,尽量避免设计只有唯一结果的任务。
3.1.5 任务设计应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为了确保在任务设计上的明确、具体。
3.2 小组的划分与合作
实施“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的划分与合作。
3.2.1 合理搭配
合作学习的出发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小组成员的划分实际上是学习资源的一种组合,要使这种组合实现最优化,需要考虑很多因素,除了学习能力的强弱以外,还有性格、意志等非智力性因素。每组四、五人,能力有高下,性格有差别,关键是能有效合作。小组长是小组的核心,富有组织、指导、督促本组同学学习的责任。学习能力强是必备条件,更重要的善于合作,有亲和力。能够集中本组同学的智慧。
3.2.2 强化团队意识
没有团队意识,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变成纯粹的个体学习。因此,教师要通过教学组织激发和强化小组同学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学之间相互关注学习进程,及时提供帮助,遇到疑难问题,共同切磋,设法解决;小组之间相互竞争,注意交流。
3.3.3 适时调整
每组成员相对稳定,但也不要长期不变,根据学生能力层次提升情况适时调整;小组的学习成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组长的能力,学生推举,能者为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
4 “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一年的实践证明,“任务驱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用于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的教学有很好的效果。上课贴近生活,生动有趣,每次上完课就像是完成了一项小工程,人人都有成就感,增强了学好计算机的自信心,提高了运用知识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胆小的同学觉得从同学那里得到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帮助,基础好的同学在辅导别人的过程中,知识更巩固了、技能更熟悉了、知识面更广了,而且还对许多新的知识问题有了更广的兴趣,有些同学还形成了寻根究底钻难题的良好学习习惯,而教师也从关注单个学生无休止地重复个别辅导和不厌其烦的重复演示操作中解放出来,因而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宏观调控、整体导向和知识拓展,从根本解决了计算机软件课课堂组织困难,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笔者在二个平行班中进行了对比实验,在上“封闭路径动画”操作时,以传统方法教学,整个讲解操作完成就花了3/4课时,讲解操作完成后,学生再做,能完成的学生不多,能力好的学生又觉得索然无味,老师忙得团团转,而在实验班,同样是用“封闭路径动画”方法制作“时光如水”的动画,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只用1/3课时就完成了同样的任务。不少同学不仅完成了动画设计,还加上了色彩缤纷各具特色的片头、片尾、制作人等。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效果显著,学生参加全省计算机应用合格考试,合格率达到了100%,优秀率达到了97%,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各项指标都提升了近20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 毛春红.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7:35.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工具。计算机作为一种高端电子产品,在给人们带来帮助的同时,也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目前社会上对计算机软硬件安装、维护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既有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操作维护计算机的人才更是紧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课程就是针对现状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这门课程的学习。但许多学生学习完本课程之后,计算机出现了问题还是不能独立解决,经常要请人处理或者请教老师。这样就造成学生很大的困惑,感觉这门课程学习完了后只学到一大堆理论知识,而动手能力还是很低,更谈不上熟练操作、解决问题。这种现象的产生,我认为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学校实验设备的问题,更多的还是教学方法和模式问题。
一、目前学校采用的通用教学模式探讨
《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一般开设在二年级第一个学期,一周的课时一般为4节,一个学期一般有17个教学周,总计68个学时。我们目前的教学模式是先上2节理论课,下次再上2节实践课。这样的教学模式看起来很科学,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操作,让学生既学习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当上完理论课后过了几天上实践课时,学生已经对上节课的内容印象模糊,教师要花一定的时间来引导学生回顾上次的知识,这样留给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很少。因为学时的原因,教师不可能经常停下来巩固已学的知识点,以前的知识记忆逐步消退,学生经常感觉学了后头而忘了前头。
二、新教学模式探讨
1.授课时间集中化。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集中时间训练比分散时间训练效果更好。《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要求比较高的技能培训课程,我认为应该将学时集中起来,在期末的前一个月集中开设,每天6个学时,上午理论授课,下午进行实践操作,用三个星期左右的时间集中讲授这门课程。这样安排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讲解理论后就立即穿行计算机硬件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案例教学法细化教学。
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强调的是动手能力,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章节内容分步介绍CPU、硬盘、内存、主板等硬件的型号与技术参数,学生对这些书面理论不是很感兴趣,也很难记住这些硬件参数,而等到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这些硬件早已过时淘汰。由于缺乏动手能力,即使是一些简单的问题也无法处理。因此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性、可用性技能。针对目前高职生的素质,以及学校的设备情况,我采取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所谓案例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案例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里是指采取分小组讨论、团队合作的方式,以实际的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完成案例活动,发现自身问题,从而巩固及应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现以组装计算机硬件这个章节的案例教学为例加以说明:教师教授完各个硬件的基础知识及工作原理后,示范计算机的组装过程,并对每个元件的连接方式和所发挥的作用进行讲解,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熟记各个部件接口方式与安装方法,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避免因错误操作而造成硬件损坏。那么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组装技能?我采用的方法是: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首先让他们分组讨论每个部件的功能原理,然后对分组进行组装培训,再由各组长负责自己的小组进行组装实践。先把安装好的计算机按顺序逐一分拆下来,并对照所学硬件知识进行逐一安装。也可一部分同学拆卸,另一部分同学识别硬件并安装直至测试成功,要求学生练习到熟练为止。教师的职责是检查学生是否连接正确,并对拆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指导。经过反复训练无误后,当学生启动计算机后看到自己组装的计算机能正常运行时,都会产生莫大的成就感,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幅度提高。这种案例设计有利于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成;也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让他们的团队精神、为人服务精神、合作协调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3.重视机房建设、开展课外活动。
目前学校办公室里有很多淘汰下来的计算机,这些计算机大部分是因为硬件过时等原因更换下来的,这些废旧电脑是学校资产,一般申请报废卖掉,手续上很繁琐。我认为应该物尽其用,将这些电脑都集中起来,组成一个专门的实验室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既能让学生有充足的实验条件,即使学生误操作造成原件损坏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失,又能节省学校对机房建设的经费投资。
此外,开展网上论坛建设,成立学习兴趣小组,让同学们自己开设论坛,在论坛里发表学习问题或者心得,也可以交流学习经验。教师在课外时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给学生答疑指导,这样就能解决学生课外找不到老师、无法辅导的情况。在课余时间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自愿者活动,让专业学生帮助其他同学或老师修理电脑,更可以走出校园,帮助社会群众解决计算机故障。这样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熟练程度,同时也能取得很好的社会影响,为他们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改变考试模式。
《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是一门实践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我们可以改变考试模式,引导学生加强技能训练。现在很多学校计算机考试以理论考试为主,这不仅纸上谈兵,与学生实际上课的情况脱节,而且增加了考试难度,削弱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我们可以从学生实际的情况及以后他们发展方向的情况出发,变理论考试为实践技能考试,要求学生完成规定的操作要求,根据完成情况来决定成绩,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5.加大实践环节,提高综合素质。
计算机行业飞速发展,知识也是日新月异。所以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使学生学以致用,不致使学生毕业了发现学到的都是过时的知识和技术而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学院正在进行教学改革,我认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课程应该加大实践环节,在校期间多带领学生去社会上电脑公司实习,去学习最新的技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也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学知识更新得也很快,要在短短60多个学时全部学会不是简单的事情,但只要学生掌握好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与维护的基础知识,培养良好操作习惯和动手能力,就可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大大提高计算机的使用能力,为今后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提供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崛起,网络技术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计算机网络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不仅与科研有着重要的联系,同时也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据当前民众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充分实现对计算机发展中的软硬件设备完善、计算机性能和水平的提升、更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研发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1网络技术及资源共享
在信息化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发展,带动了我国社会各行业的全面进步。自上世界90年代,我国已经加入互联网中,并逐渐实现了开放的中国公共互联网网络,实现了互联网与计算机的有效结合。也正因为互联网能够为我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方向和机会,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展开科研工作的核心技术。自进入21世纪后,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日益呈现出成熟的趋势,并在计算机技术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应用地位。实现了相对较为完善的互联网与计算机的有机融合[1]。网络技术在计算机中的主要应用是实现资源的共享、协调,从而实现更加透明化的网络资源整合。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设备等,计算机软件系统主要是指在运行过程中的软件,虽然没有具体的形态,但是却在计算机的整体运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2]。因此,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结合,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能够充分利用软件与硬件的作用,以便提升整个系统的性能,使其在运行的过程中更加方便、流畅。资源共享,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在计算机中,主要是指数据和应用程序的共享、打印共享局域网、邮件服务器共享、数据库服务器共享、网络存储共享、资源备份、设备共享等,在通常情况下,网络资源共享可以分为几个类型,如:教育类资源的共享、专业文献的共享、应用文书的共享等,这些都是通过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中的作用来实现的[3]。因此,网络技术对于资源共享来说有着实质性的作用,若是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计算机只能是单纯的机器,并没有存在的真正意义。
2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的作用
网络技术是没有具体形态的存在,但是在计算机应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现如今社会的人们来说,网络技术与计算机的有效结合已经成为当下必不可少的工具。笔者经过不断地发现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内容,切实说明了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的重要作用:1)具有软件许可证网络化管理的作用在传统的软件许可中,我国通常采用的是人工管理的方式,手动定期开放和关闭,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需要,但是与我国当前全天开放的状态相违背,从原来的定期开放和关闭逐渐变成了任意时间开放,这样很容易对网络以及机器的使用造成影响,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去管理,同时也影响了用户使用,还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现象。此外,对于软件版本的问题,由于人们在空间上和认知上的差异,很多人使用的软件版本都存在着不同,在进行资源共享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需要将工作站放到同一地区,才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样的方式不仅耗费了过多的时间,还浪费了很多人力,且容易导致机器的损伤。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科研等方面来说,有着非常严重的阻碍作用[4]。面对上述问题,网络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软件许可证网络化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用户只有在具有软件许可证的条件下才能对软件加以使用,这不仅是对软件自身的一种保障,同时也能够对计算机以及软件的使用性能和寿命给予一定保障。当计算机中的软件许可证被释放后,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软件进行使用。就目前计算机系统发展中的常用性软件而言,通常会将办公软件安装在以往的计算机服务器上,因此在用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过程中,会占用较多的CPU,在数据的处理速度上也较慢,在此基础上对计算机实施其他的操作,将会导致CPU内存占用过多,而影响用户使用计算机获取相关信息的知识。就整体效率而言,这是一种相对落后的处理方式。而在利用软件网络通行证自动化管理模式后,能够充分降低计算机使用中的CPU内存占用量,可以从不同程度上减少计算机系统处理相关数据的时间。此外,也能够有效实现各项资源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共享,最终形成比较全面和快速的计算机资源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用户实现更加高效的工作[5]。2)具有强化软件安装的作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通常会在计算机中占用一定的内存空间,而在通常的办公条件下,一些软件的安装和使用经常会占用内存,导致计算机硬件内存经常被占用,一方面影响了计算机的整体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占用着用户的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此种作用主要体现为在计算机系统发展中,对软件的使用能够充分实现自动化的选择。在计算机网络安装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对计算机软件安装环境的强化,能够从不同程度上降低计算机使用中,其硬件运转时资源的占有空间。此外,也能够有效实现对计算机硬件运转时,其资源产生的诸多资源压力,提升了计算机的软硬件性能和水平。用户只需要在相对应的网络系统上登录,就可以对服务器实施自动化管理,有效降低了软硬件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系统的管理人员可以对用户的数据及相关信息进行备份和管理,以防止在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恢复,避免给用户带来更多的困扰。这样的方式,不仅提升了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能,同时也为用户数据的安全提供了一定保障,在当下人人都需要计算机的时代,网络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6]。此外,在传统的软件安装选择方式上,用户会根据自身的需求以及计算机上的资源丰富程度来进行选择和安装,这样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但是在资源不是非常丰富的时代,这样的方式并不能满足所有需求,同时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在网络技术实现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后,软件的安装已经不再需要用户自己进行选择,相反,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分析,能够实现软件的自主选择和安装。同时,这样的方式也不会造成数据的拥挤现象,在内存的占用上也提升了许多,计算机的运行效率有效提升[7]。以Windows瘦客户机为例,在当前的计算机中,软件的费用相对较高,有的甚至要比硬件设施的成本还要高,对于用户来说,这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成本,而瘦客户机的应用则不需要进行软件的购买和安装,该机器会主动分析网络软件以及硬件资源的丰富性,并以此为基础自动为客户安装需要的软件,这样,在基层软件的共享工程中,可以为用户节约很大一部分开支。3)具有内外资源共享、外化磁盘网络管理的作用在传统的计算机中,所使用的外部设备主要是一些单挂机来对整个服务器或是工作站的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的存储和管理,在运行的过程中负担较大,不仅会影响计算机工作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计算机运行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风险。而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就是将计算机中的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有效结合,将二者结合到一起后共同发挥作用,从而提升计算机的整体性能。在网络技术实现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中,通过软件的开发历程,进行相关模型的创建,实现了内外资源的共享,而这种内外资源共享模式的实现,也促进了软硬件资源共享的发展[8]。如:最初的V模型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TDD,这些都是围绕着内外资源贡献而进行研发的,在这其中,相关研发人员在软件的开发和完善过程中将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自动转换,创建了合适的模型。因此,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具有内外资源共享的作用。此外,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还能够对外化磁盘实施网络化的管理。目前,我国网路技术在计算机硬件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系统管理员直接对用户进行管理,实现系统和用户之间的资源共享。第二,磁盘自动挂接,在用户需要相关资源时,计算机可以自动查找相关数据,并及时输出,为客户提供方便,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实时共享,实现外化磁盘网络管理。这样的方式是如今较为常见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使用,使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不仅仅是具有内外资源共享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外化磁盘网络管理的作用[9]。以Windows瘦客户机为例,在当前的计算机中,机器的安全保护系统并不是十分完善,很多资源还存在着容易被窃取的危险,软驱、光驱等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容易控制。而Windows瘦客户机的整体性能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这种机器的安全性能很高,在基层共享工程中主要应用于舞台艺术、应试节目、教育领域等,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极大方便,同时也在性能上吸引了更多的使用者,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会替代老式的计算机。
3结束语
总之,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网络技术研发工作还在不断深化,与计算机的有效结合也在不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进行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能够有效提高计算机设备的使用效率,为企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创造更多经济效益。虽然我国的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软硬件的有效结合还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但是前进的空间非常大。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会发挥出更加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婷.试论使用网络技术实现计算机软硬件的资源共享[J].信息系统工程,2016,5(2):49.
[2]于童.网络技术应用下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探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7(4):75-76.
[3]付潇宇.浅析网络技术应用下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的实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8(11):182.
[4]范玉红.网络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中的作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6,19(8):27-28.
[5]任军,王子超.网络技术应用下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的实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4(3):235+237.
[6]宋晓鸣.使用网络技术实现计算机软硬件的资源共享[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9(10):26.
[7]靳令征.论网络技术应用下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共享的实现[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3(5):46-48.
2中专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2.1在中专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做到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际应用能力教学并重
我们在中专学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要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要能够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期望,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教学并重。首先,在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为学生讲解计算机运行的原理、各种计算机软件设计的理念、各种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方法等,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在实际运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追根溯源,从本质上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次,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演示进行练习、让学生自主操作完成练习作业、让学生分小组完成课下作业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可以通过设置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2.2在中专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做到软硬件知识教学协调发展
软硬件知识协调发展对于学生的意义在于,学生不仅仅能够掌握支持软件运行的电脑硬件构造原理,能够自主解决电脑硬件出现的问题,还能够掌握各种实用性和功能性很强的软件程序的运用方法,解决软件程序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利用程序来辅助各种复杂工作的进行等。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软硬件知识教学协调发展。首先,对学生开展各种实用软件的教学,包括办公软件、修图软件、杀毒软件、测试软件等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软件的应用技巧,能够利用软件来辅助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的进行。其次,对学生进行硬件知识教学,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的内部构造以及各零部件的功能等,使其能够自主安装电脑,并且能够对电脑硬件出现的故障进行排除。
电子文件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保存和开发利用,都要靠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形成者及其管理人员实施。没有形成者及其管理人员,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培养一支合格的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队伍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
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这就造成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
⒈信息内容数码化
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转换为数码或符号,进行存储、传输。纸质档案是由文字、图形、图像等直接显示其信息。这样,管理人员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所记录的信息不能直接阅读,要靠通过相应的软硬技术还原后才能知晓。管理人员如不懂相应的软硬件技术和相关设备,就无法管理电子文件、电子档案。
⒉文档处理一体化
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和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相关设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离开了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相关设备,就没了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可言。纸质档案在归档前的文件阶段,档案人员无须过问或参于管理,无须知道文件产生背景及其印刷等有关技术。待到文件阶段的后期,对那些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由文书人员进行收集、整理、归档。而电子文件归档必须要了解形成电子文件的相应软件和设备。在电子文件设计形成阶段,档案人员就要进行指导,使生产的电子文件能按归档要求归档,并能进行统一管理和长期保存;同时还要了解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产生背景、数据格式、以及相应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电子文件形成后,在使用过程中,档案人员要参于对其管理,熟知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并进行积累。要及时按档案整理、鉴定的有关要求,对电子文件进行收集、整理、鉴定、归档。否则长时期不过问,相关技术发生了变化,设备陈旧或更新,原来的电子文件,在新的条件下必然读不出来,真实记录就可能遭受损失。从管理方面看,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之间很难划分出明显的界限。电子文件的形成者,电子档案的管理者,要通力协作,才能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因此,在电子文件时代,文档一体化管理,势在必行。
⒊保管保存技术化
电子档案的保存要比纸质档案保存复杂的多,纸质档案只要符合保管、保护条件,就能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而电子档案长期保存就不那么简单。首先要考虑电子档案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等,这就要求不仅保存电子档案所表述的信息,而且还要保存相应的软硬件技术及背景信息等。电子档案所依赖的电子计算机发展很快,设备不断更新,软件技术日新月异,其存储载体性能也不甚耐久,磁性存储载体常有退磁、粘连等现象,光盘也有矫变和保护膜遭受划伤等现象。这些都是影响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不利因素,需要电子档案的管理人员认真对待,并且要有一套整的对策、技术和措施。
⒋利用形式多样化
档案的开发利用,是档案工作者重要任务之一。我们保存档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作用,为社会各项事业服务。对于纸质档案的开发利用,我国已有一整套的方针政策和方法。对于电子档案的开发利用,将会出现一系列新问题,如怎样保证电子档案的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又如电子档案利用场所,是允许上网利用?还是只限于在档案馆(室)的借阅系统?还有电子档案的保密问题等等。这些都要根据电子档案的特性,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方法,不能照搬纸质档案开发利用的政策和方法,而且还要有足够的软硬件技术保证才能开发利用好电子档案。
(二)电子档案管理的困难性
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管理,是一项极其困难而艰巨的任务。这绝不是仅仅懂得纸质档案一套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管理人员所能胜任的。也不是仅仅懂得电子计算机技术或数据通信技术的人员所能胜任的。前者不懂电子文件形成、存储、传输、检索、利用等技术,就无法对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的电子档案进行管理,更无法达到长期保存和开发利用电子档案的目的。后者不懂档案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原则和管理环节,无法理解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必要性和严重性,无法实施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整理、鉴定、归档,也就不可能采取一切必要的技术和措施,长期保存电子档案。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认为凡是从事纸质档案管理的人员,都能管理电子档案室;也不能机械地认为凡是懂得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或数字通信技术的人员,都可以管理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的管理是由于电子文件的出现而出现的新的事物。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电子时代,电子档案的实质是技术工程;电子档案管理,实质是一项档案技术工程的管理,是一门新型的档案管理学科。电子档案的管理,要求管理人员既具备档案管理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要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它必须将这两门学科溶于一休,否则就无法对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的电子档案进行有效管理,这就大大地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二、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必备的知识技能
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的知识的技能,才能适应其岗位职责的要求。
(一)档案管理基础知识
⒈了解档案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明确档案的基本含义、本质属性和档案种类的划分。
⒉掌握档案利用的需求和提供利用的原则、方式和方法,掌握档案管理和利用中有关信息反馈技术和方法。
⒊掌握影响字迹材料耐久的因素;掌握一般声像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和保护条件;掌握档案库房内外温湿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掌握微生物、鼠类危害档案的防治措施、技术和方法。
⒋了解文件的概念,明确文件及公务文件特点、功能及其表现,划分公文立卷范围和编制立卷类目等。
(二)电子计算机应用知识
⒈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计算机是一种能自动完成信息处理的机器。认真学习电子计算机技术,目的是了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懂得电子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内存储器及外部设备等,牢固地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工作原理。
⒉电子计算机软件技术。电子计算机软件是指为了完成电子计算机本身的管理或针对不同的信息处理任务而编制的程序及文档。电子计算机是靠人们把事先编好的程序装进机内之后才能工作,而程序是由程序人员编写和调试。程序人员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问题,然后确定计算方法,构造数据模型,写出流程图,选择适用的语言,编写出程序并上机反复调试,直到满足实际需要为止。认真学习电子计算机软件技术,就是要了解熟悉电子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和其它数制的转换关系、机器语言、汇编语言等,掌握程序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⒊现代通信及电子计算机网格技术。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活动所需的各种信息都是依靠以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通信设备来处理、存储和传输的。认真学习现代通信技术,就是要了解现代通信的工作原理及所需设备的作用、性能及发展趋势,掌握信息存储、传输的方法和技术,为管理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打好技术基础。
⒋办公自动化(OA)及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电子计算机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部门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办公自动化和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并产生着大量的电子文件。我们掌握了办公自动化、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本知识,就掌握了电子文件从产生到动作的过程及规律,便于从电子档案管理角度提出电子文件形成和归档的技术要求。
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部门应用知识。电子计算机在档案部门的应用,正在两个方面迅速地展开:一是为提高纸质等载体档案的管理效率,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服务,而大量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二是电子文件归档及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管理,也离不开电子计算机。学习电子计算机在档案部门应用知识,就是要了解电子计算机在档案部门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掌握各种应用的典型范例,熟悉其相应的应用程序等。更深入地拓宽电子计算机在档案部门的应用范围。
⒍设备维护知识。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管理,涉及很多设备,如电子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数字通信的一系列设备、电源设备、调控设备等。了解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并对这些设备进行保养、维修是极其重要的。这涉及到很多的专业知识。我们对这些知识必须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要掌握一些保养、维修设备的实际操作技能。
⒎标准化知识。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离不开标准化。它涉及到标准制定、贯彻、修订等知识和方法;涉及到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信息技术管理、电子文件生成到电子档案管理的工艺流程、保存条件等多方面的标准内容。了解并制定、完善这些标准,才可能做好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
0、引言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在已具备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基础上,从软、硬的总体设计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改善计算机系统组织结构以提高系统性能特别是应用程序性能的方法,组织性价比高的计算机系统,着重讨论软、硬件功能的分配以及如何最佳、最合理地实现分配给硬件的功能。该课程对于学生全面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建立计算机整机的概念、了解软硬件之间的关系、培养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及开发能力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加强系统能力培养
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指导计划中指出,计算机专业应该培养的四大基本能力包括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系统能力。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应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介绍进行计算机系统设计所必须了解与掌握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系统认知、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应用能力,这4方面就构成了系统能力。四大基本能力及能力点分配见表1,每种基本能力都有相应能力点的分配,其中系统能力占到75%。
当前计算机专业学生最重要的是必须加强系统能力培养。相比其他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核心特点和需求是更强调计算机系统能力。其他工科专业(如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专业等)也都开设了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如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等。如果把这些课程比作列车车厢,计算机系统结构就是连接这些车厢的挂钩和轨道。没有挂钩,车厢之间就孤立无联系;没有轨道,列车无以依托便无法驰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否将这些课程所学内容系统地联系起来,能否从总体结构、系统分析这一角度研究计算机系统。
2、从系统层面构建知识体系
ACM和IEEE/CS联合工作组于2012年11月提交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计算机科学课程教学参考计划Computing Science Curricula 2013,其中明确指出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应当建立在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硬件环境与更高级的软件层基础上,要求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基本组成、特征、性能及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现在和未来利用并行性所带来的计算机系统性能的改进。
通常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开设,其原因是该课程涉及与计算机软、硬件相关的方方面面知识,因此孤立学习这门课程不可取,必须从系统层面建立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既是一个整体,又应当连贯而有继承性,能够满足本科以及更高层次的教学需求。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与相关课程共同构成的教学体系如图l所示。该体系所包含的知识应当涵盖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中,其中虚线以下部分是针对本科2-4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虚线以上部分是针对本科以上层次开设的相关课程,其中灰色部分课程是与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群。
从系统层面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高年级学生将所学知识立体化,形成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注重课程之间的融合与衔接能促使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领略到计算机专业最核心、最本质的内涵。
3、教学内容划分与学时安排
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合理的设计。
目前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教学分为3个不同层次:一是计算机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二是针对研究生阶段的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三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电子工程专业、芯片专业等)开设的计算机系统结构选修课程。教师应当针对不同授课对象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学时安排,通过查阅网上公开资源,将信息工程大学针对计算机专业本科开设的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学时安排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美国威斯康星大学(WISC)、国防科技大学等进行对比,对比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我们对教学内容的划分与各大名校相比较为一致,结构较为合理。其中国防科技大学和信息工程大学的高级专题主要是介绍多处理机系统、机群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为研究生阶段的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针对本科生开设的高级专题部分占到总学时数(60学时)的20%且内容丰富,主要讲授GPU体系结构中的数据级并行、多核结构下的线程级并行及相关内容,对专题的拓展程度较为深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仅就本科生阶段分为3个层次,总学时70学时,随着课程不断进阶,教师对讲授内容的延展程度和深入程度不断加强,高级专题涉及计算机系统的保护与安全、并行算法、并行检测的原则、矢量化编译器、互连网络、阵列处理机、多处理器的同步、数据一致性、数据流计算机和其他特殊用途的处理器结构等一系列知识。
信息工程大学自2012年针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实施教学改革以来,把该课程的实验部分集中在寒暑假实践周进行,将课堂讲授部分学时压缩为36学时。与国防科技大学相比,尤其是与国外名校相比,我们更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高级专题部分所占比重较少,计算机专业的其他课程中也存在类似情况。
4、面向系统能力的教学内容设计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由于涉及多门计算机专业的软、硬件课程,知识体系庞大,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交叉多,对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要求很高,不仅要熟悉该课程内容,还要准确把握相关课程尤其是课程间的教学融合点。
计算机系统结构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内部工作原理以及软硬件分界面的权衡策略,对计算机的整体性能进行评价和改进,从而建立计算机软硬件整机的概念。美国普渡大学fPurdue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系资深教授科默fDouglasE,Comer)博士曾经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将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统一起来,在许多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的教学计划中,计算机系统结构是惟一一门能让学生接触到与编程相关的计算机结构方面的课程。
表3列出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等课程的教学融合点,同时将不同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横向对比,旨在找到核心课程之间教学融合点的区别与联系,使得课程衔接更加顺畅,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由表3可以看出,计算机组成原理(CP)强调基本运行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CA)强调性能优化方法,而操作系统(0s)则侧重从系统软件角度管理计算机软硬件资源;Os多用软件的方法解决问题,CP则从硬件的角度思考问题,cA在软件和硬件之间权衡考虑后取一个折衷,讨论具有最佳性价比的软硬件资源分配方法以及软硬件界面的划分。
比如,教师在cP中讲三大部件连接结构时应该在细化部件讲授的基础上讲清楚最根本的全局通路,在CA中讲结构时应该屏蔽硬件细节,重点讨论系统全局结构和优化方法。如果忽视全局概念,就容易陷入模块化讲授的误区,导致衔接出现断层。
再比如,CP中在汇编级讲清指令集接口,讲清CA中汇编级的描述与cP的关系,而在cA中则要讲清高级语言、编译、操作系统和硬件结构的关系以及性能分析中各方面带来的影响,否则容易令学生对系统软件层面产生误解,弄不清流水线硬件结构与指令集的关系。
教师在讲授时应采取不同的策略,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面向系统能力的授课对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新的教学内容与之前所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容易把握关键点,在已经熟知或略有了解的知识领域换一种角度和思路展开分析和研究,提高学习兴趣。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在各个行业之中,其中以医院为例,由于医院涉及到的信息量极为庞大,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好的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存储,计算机软件、硬件出现的故障会对医院的日常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因此,怎樣使计算机网络更加稳定,是现今技术人员所要面临的问题[2]。
1 医院计算机软硬件故障简述
医院的计算机系统故障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软件故障与硬件故障。为什么会产生此类故障呢?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医院的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的操作不熟悉,还有计算机零件所在的运行环境、设备内部件的质量等等。软件方面的故障大部分都是工作人员没有规范操作引起的,错误的操作使得计算机程序产生了问题,从而引发一系列故障。而硬件故障绝大部分都是由外在环境引起的,或者计算机在安装过程中某些部分的衔接失误等,其主要表现为机械故障、机器故障及存储介故障这三种情况[3]。
2 医院计算机软硬件故障检测措施
2.1 观察法
专业的技术人员能够通过观察了解到计算机的故障所在,从而开展检修工作。此种检测手段需要工作人员拥有敏锐的感官,能够通过眼睛、鼻子等部位对计算机内部进行观察,例如部分零件在高温情况下会产生烧焦的气味,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要是突然黑屏,工作人员就可以根据这一气味来判断是否是零件被高温损坏,从而明确故障区域。观察法还可以用在设备内风扇的故障检测中,风扇的作用主要是处理多余的热量。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风扇由于高速的转动会产生规律的声响。如果其出现了故障,运转声音将会发生改变,风扇将会出现过大的声响或者停止运转,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这些来判断计算机的故障所在地,从而能够有效的开展检修工作[4]。
2.2 拔插检测法
拔插检测能够有效的排查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故障。在维修人员使用观察法无法对计算机故障进行确定时,就可以再去此种方式来进行机器内部的检查。但是在使用拔插检修法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需要保障计算机系统维持正常运行。其检测方法主要是保证计算机连电的情况下,通过检测卡对主板进行检测,在检测卡接入到主板以后,将会和机器内的其他部件组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检测卡能够通过对这一系统的排查显示出故障代码,维修人员可以通过代码对故障点进行追踪。但是由于大多数的故障并不是存在于某一个部件之中,因而在完成检测工作中要第一时间拔出检测卡并更换无故障电子元件,然后再将计算机启动,查看其中是否还存在故障,然后进行统一的解决。
2.3 系统最小化
系统最小化的检测方法与拔插检测法有一定程度的相似。通过系统最小化的方法对计算机的运行状态进行核查,如果在最小形态下仍具存在问题,那就是计算机的软硬件出现了故障,但是如果计算机能够正常使用,那就要通过对各个程序进行检查,查找导致故障的原因。
3 医院计算机软硬件故障维护方式
3.1 内存故障
由于医院的计算机系统需要存储庞大的数据信息,所以在其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内存盘警警报的问题。这一故障不仅会出现在老旧的计算机中,在新安装的设备中也经常会出现,或者是外界环境潮湿的时候,也会引发计算机内存故障。这种故障解决起来较为容易,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相应的提示信息找出问题所在。对于医院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计算机内存的卡槽出现变形或者是损坏时,维修人员可以使用密封胶对其进行固定,避免发生卡槽松动的问题。在潮湿的环境下,内存条的金手指外层非常容易氧化,氧化后将会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正常使用,这时候维修人员只要将内存条取出,将氧化膜处理干净以后再放入卡槽中,就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3.2 CPU故障
CPU作为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零件具有极高的精密性与集成性,容易受到各方面原因的影响从而产生故障。现今大部分计算机由于设备或者环境原因导致散热性不好,从而直接影响到CPU的正常运转。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CPU的散热能力进行加强。因为CPU一旦出现故障,系统就无法运行。而 CPU 在安装过程中其针脚容易被损坏,所以还应小心进行插拔检测,以免CPU被损坏。针对CPU散热不良问题,还应将风扇及时修复,以便使CPU的热量得到及时排除。在对CPU故障进行检测时,可以利用译码器和数码管进行故障显示,从而有效排除故障。
3.3 硬盘故障
医院的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主要会出现两种硬盘故障,其一是硬盘元件损坏,其二是硬盘软件遭到了破坏。通过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笔者针对硬盘软件故障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一般这种故障都是由主引导扇区的问题而引发的,其中一种解决方式就是可以对其进行再次分区,已达到修复效果。还可以检查电路芯片,具体来讲,就是要在主板 boss 设置中进行硬盘识别,从而对磁头损坏问题进行判断。如果无法识别硬盘,说明磁头已经损坏,还应进行元器件的更换。
3.4 声卡显卡故障
由于医院的计算机设备负荷较大,所以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声卡与显卡非常容易出现故障。从而影响医院的日常工作。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这一问题,维护人员需要定期对显卡进行处理,清楚表面的灰尘,检查显卡元件是否存在故障。在需要挪动计算机时,进行保证平稳,减小过度振动对机器内部零件造成的影响,避免由于显卡松动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显卡作为计算机的重要组成,其散热量较大,因此需要对其加强日常的检修工作,以保障计算机能够正常使用。声卡出现故障的主要表现就是无法正常的播放声音,在声卡连接完好的情况下,对其程序进行重新安装,下载补丁,选择能够与其兼容的计算机系统。除此之外,如果无法正常播放MIDI文件,通常与软件设置有关,还应重新进行设置。
3.5 软件故障
由于医院的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不够熟悉,所以在操作过程中会因为系统文件的操作不当而产生软件故障。对于此类故障的主要解决方法就是让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排查,明确故障区域。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减小软件故障对医院的影响,相关人员需要对数据资料进行备份,避免信息丢失。以驱动问题为例,该问题出现将导致计算机出现图片无法正常浏览等现象,所以需要对软件进行多次测试,从而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
4 结语
通过上文对医院计算机软硬件故障问题的分析可知,造成其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员的行为不规范、设备质量不过关、外界因素的影响等等。医院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其管理效率,就需要对计算机软硬件故障进行有效的整改措施,避免由于计算机故障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营,提升医院的信息化程度,推动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寒祈.医院计算机软硬件故障检测维护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7 (8 ):96-97.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4-7729-03
计算机自开始普及以来,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计算机带来的变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让工作效率更高。但毕竟是硬件与软件组合而成的计算机在稳定性方面还没法做到寿命很长。由于计算机内部的元器件的老化、虚焊等问题,极有可能会在计算机的正常使用过程中发生一些故障,这些故障无法排除,就会影响到计算机的正常使用,从而导致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计算机主要是通过外部供电的方式运行的,如果外部电源的电压发生一些变化,很有可能会对计算机内部的元器件产生一定的冲击,这些冲击有可能会导致元器件被击穿、性能下降,另外一些灰尘堆积导致的性能受到影响的案例也比较多。除了客观原因外,还有一些由于人为操作失误而导致的软件或硬件错误,使正常的计算机活动发生故障。
1 计算机软硬件故障识别
计算机的故障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软件与硬件相互结合不匹配造成的后果,当然原因就有可能会是硬件或者软件。对于计算机出现死机类似的问题则多是由于硬件引起,如散热不良,原因为风扇不良,或者移动不当,灰尘太多,导致了硬件正常运行速度慢,甚至不能运行。软件故障多发生在应用软件与系统软件出现兼容性问题时。目前病毒感染非常严重,它可以导致计算机速度变慢,甚至引起崩溃;在操作计算机时,如果对操作系统的文件进行误删,也有可能会导致计算机故障;目前应用软件非常多,如果硬盘磁盘空间不足,也会让正常的程序运行受到影响;计算机运行的软件数量众多,与硬件的版本配置产生矛盾,也有可能会导致计算机运行不良。[1]
2 计算机故障的检测方法介绍
2.1 观察法诊断
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诊断方式,当计算机正常运行时,要通过仔细查看,发现计算机是否是真正正常运行。首先计算机的外观是否发生磕碰或其他的损伤,尤其是关于主板的元器件是否发生物理变形。一般来讲,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正常、电源管理正常、BIOS设置正常就会开启正常,如果无法启动时,就要看操作系统是否按照正常的流程运行,要看电源供电情况,包括适配器是否发生严重发热、有浆液迸出等等。在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中,发出的声音都是有规律的,在异常情况下计算机的读盘、风扇或显示器都有可能会发出不正常的声音。同时在操作系统的自检过程中,如果发现异常情况,也会有声音提示的。
2.2 拔插检测法
有一些计算机故障通过一般的观察或是听声音也很难发现故障原因,这个时候可以通过拔插的方式来对每一个可能发生故障的板卡进行判断。采用这种方法检测的前提与基础是计算机的软件工作要确保正常。把计算机故障排查到硬件。一般来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判断出主板、内存以及其他的板卡连接故障,通过对它们与总线连接的情况分析出故障点。在使用此种方法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先关闭计算机的电源,重新插一次可疑板卡,再进行开机,之后发现问题没有解决,就换一块板卡进行插拔,以此类推,通过排除法找到故障的原因。[2]
2.3 系统最小化
采用系统最小化检测方法与板卡插拔有相似之处,通过系统的最小化来判断在计算机能够维持正常运行的基本软、硬件环境。如果在最小系统的情况下,计算机的运行依然出现故障,那么问题一般就会发生在基础的计算机软硬件上。如果此时计算机可以正常启动运行,再不断把系统的软件进行运行,通过对每一个增加的程序运行的观察来判断电脑的故障出现在什么位置。
2.4 软硬件故障判断顺序
在计算机故障中,约八成以上的是软件故障,可以通过对程序的调试以及重新安装等来进行解决,其余的是硬件故障问题,在硬件故障中有的也并不是真正的故障,而只是我们认为它是运行错误,殊不知是因为其他的原因造成的这种表象。在对软硬件故障进行判断时,首先要从软件入手,对应用软件与系统软件进行再次审核,当每个软件都没有问题时,再去判断是否是硬件的故障问题;有一些时候是因为环境温度太高或其他的问题导致电脑不能正常工作,这时的故障很明显是假故障。真正的故障是电气、物理以及机械故障等;在对计算机进行故障判断时,首先要在静态下进行观察,其次再通过开机等动态的观察来判断;最后要由外而内,判断好外部的连接部件都没有问题,再去看计算机主机内的板卡与元器件是否均为良好状态。[3]
3 常见计算机软硬件故障与检测维护方法分析
3.1 内存故障分析
在内存故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内存报警的问题,这一问题有可能会出现在新机器上也有可能会出现在使用时间很长的计算机上,同时在天气突然降温或是多雨时也会出现。这种类型的内存故障其实很容易解决。它的判断方法可以通过信息的提示来看,但它的维护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主板变形、内存插槽出现损坏的情况下,会产生内存的接触不良,这时可以用尼龙扎带对内存进行加固,同时使用打胶的方法把内存固定到槽中,避免接触不良;在使用时间较长的计算机中,如果天气潮湿比较严重,就会在内存条的金手指上产生一层氧化膜,它同样会引起接触不良,导致发生内存故障报警。这时需要把内存条拆下来进行擦拭后重插就可以了;有一些组装计算机,在对内存、主板单独测试时均没有发现异常,但在二者相互配合使用时,却发生了故障,这种问题一般比较麻烦,需要通过刷新BIOS设置来进行处理,同时随着软件的不断发展,也可以通过软件对系统的升级,来达到相互匹配。[4]
3.2 CPU故障分析
CPU是计算机的心脏,它的元器件集成度较高,也极容易发生故障。目前我们经常遇到的计算机死机问题,多是因为CPU的散热不良导致的,而CPU 的散热不良则是因为风扇的作用不明显。CPU发生故障时,一般系统不会有反应,计算机无法正常开启,在电源接通之后,没有任何显示。首先我们要判断CPU是否是被烧毁,查看CPU有没有烧过的痕迹。CPU在安装时非常容易造成针脚的损伤,所以在平时的CPU检修时,也要注意对CPU的插拔都应该小心仔细,不可使用蛮力。另外CPU故障的原因有可能本身没有问题,但由于风扇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造成CPU热量无法散失,这时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及时修复风扇,把CPU的热量及时排出;目前对于CPU故障分析也可以通过Debug卡来进行,通过板卡来对地址进行读取,经过译码器的译码,显示到数码管上,从而判断问题是否出现在CPU上,不能单纯依靠声音来进行判断了。[5]
3.3 硬盘故障分析
硬盘的故障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纯硬件故障,二是软件故障,硬盘会涉及到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所以软件的故障处理相对简单一些,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的硬盘故障,都可以归结为主引导扇区被修改、逻辑坏道等。这些都可以通过重新分区就可以解决。而单纯硬件的硬盘故障处理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一些电源不稳、与其他的器件不兼容、接口松动等问题都有可能会导致不工作。这个时候可以看一下电路板芯片是否被烧毁,硬盘的转动时是否有异常的响声。在主板BIOS设置中,如果没有办法识别到硬盘的话,就有可能会是磁头损坏、芯片信息丢失等问题。
有一些情况是在新加硬盘后,系统无法启动,去除新加硬盘后,系统可以正常工作,这主要是系统安装的位置导致的,系统安装在非系统盘,增加硬盘分区时就会产生矛盾,盘符发生较大变化,系统在启动时无法找到默认的操作系统,计算机就无法启动。对于硬盘的“软故障”处理,可以通过一定的工具软件来实现修复,非常简单。
3.4 显卡故障分析
显卡故障发生最大的表现是显卡驱动难以正常安装,遇到失败,无论是通过哪一个版本,都无法进行安装。显卡故障多是由于接触不良导致的,需要及时对主机中的显卡进行除尘,对显卡金手指及时进行除氧化膜处理。当计算机发生位置变动时,由于在搬运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也有可能会导致板卡接触不良。显卡的发热量也非常大,如果金属散热效果差的话,通常也会导致显卡故障,表现为显示器出现花屏现象。
3.5 声卡故障分析
声卡典型的故障就是无声,如果声卡程序安装正常,外部连接线正常,一般可以判断为软件导致的声卡失效。在排查过程中,要确认主机与耳机连接是否正常,耳机没有其他的故障,音频连接线没有损坏的现象。外接件连接正常时,仍然无法正常工作,可以尝试更新安装程序,及时做好补丁处理。对于MIDI文件无法播放的问题时,一般来讲,声卡本身的问题可能性不大,因为可以播放其它的MP3等文件,这时应该是设置的问题。对于安装网卡或者其他的设备后,声卡出现异常,难以发声,多是由于兼容性存在问题,一些冲突导致了声卡的程序运行受到影响与干涉。[6]
3.6 驱动常见故障分析
驱动故障多是以软件为主,主要是通过不断的调试与测试来进行判断。驱动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驱动,计算机无法正常发声,我们将看不到图片,听不到音乐。一些驱动程序存在老化的问题,难以与现在其它的最新版本软件、硬件匹配,造成了驱动失效。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修复工具、自动检测工具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计算机的软件程序进行检测,通过这种检测能够及时发现故障问题所在,让操作者与维修者能够迅速明确故障发生的位置,做出针对性的改善。
3.7 显示器常见故障分析
计算机用户经常会遇到黑屏的问题,从表面上来看是显示器的问题,但实际上与显示器本身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并不大,首先可以检查电源是否工作正常,其次检查显示器是否加电,它与主机之间是否通过数据连接线连接好,最后打开主机,检查其他的板卡是否存在明显的故障,这些硬件故障同样也有可能导致显示异常。
3.8 常见软件故障检测分析
计算机软件故障多是与病毒入侵、系统文件操作失误有关。这两种原因导致的软件故障出现的概率最高,从根本上来讲,软件故障主要有BIOS故障、DOS系统引导异常以及操作系统异常、注册表异常等。
要通过一定的科学的手段准确检测出计算机的软硬件故障原因,从而进行解决。对于一般的使用者而言,首先要有一定的电脑基础知识。要通过计算机系统的安装、速度的掌握来判断计算机与之前一段时间的运行是否有一定的差异。在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安装之前,要把原系统中的资料进行备份保存,避免造成更严重的信息丢失。在对计算机的故障进行排除分析时,要通过一定的流程,首先要排除电源的故障,电源的故障可以通过开机时风扇的转动、指示灯的亮度以及运行的声音等来判断。其次检查电源的线路,在对计算机内部电线进行检查时,要及时切断计算机的电源,避免带电操作。接着要对计算机的CPU进行故障分析,这种故障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在运行操作系统时的故障提示音以及提示信息来进行判断。最后就是要加强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及时对硬件进行清理,把内部的灰尘以及其他的脏物进行清除,必要时采用打气筒对内部进行清吹,通过一定的程序判断出计算机故障出现的原因以及位置。
4 结束语
随着科学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计算机故障检测工具与程序出现,这些工具的运用将会使计算机性能更加稳定、寿命更长、适应性更好。及时掌握计算机故障处理知识对于计算机正常使用、正常运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名霞.计算机机房电脑的软硬件故障检测与维修[J].科技风,2012(13):63.
[2] 黄富革.计算机安装与维护课程中故障处理的实训教学[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33-35.
[3] 台廷刚.浅析计算机故障的检测与维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7):281-282.